6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反应谱分析

6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反应谱分析

一、6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离株单抗反应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相[1](2018)在《猫杯状病毒感染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文中提出固有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宿主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进行识别,进而激活固有免疫系统,最终释放干扰素和炎症因子等一系列细胞因子通过抗病毒或参与炎症反应等发挥作用。I型干扰素可以通过JAK/STAT通路激活数以百计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转录表达,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而病毒也进化出了许多对抗宿主抗病毒反应的策略,尤其是对抗宿主的固有免疫系统。因此研究固有抗病毒免疫和病毒对固有免疫系统的抑制,对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都有很大的意义。猫杯状病毒(FCV)是杯状病毒科,水疮性病毒属(Vesivirus)成员,感染猫后可引起上呼吸道疾病和急性口腔炎溃疡,病情严重的,可引起感染猫的死亡。同病毒科的人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和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之一。目前还没有对抗人诺如病毒的有效药物和疫苗,主要原因是一直以来人诺如病毒的体外培养技术都不成熟。此外杯状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相对较少,FCV体外培养技术比较成熟,是目前研究人诺如病毒最好的模式病毒之一,研究FCV与固有免疫系统的关系对整个杯状病毒科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FCV感染CRFK细胞前后的差异表达蛋白,共筛选到差异蛋白429个,其中229个蛋白表达量升高,有200个蛋白表达量降低;与固有免疫相关的蛋白有IFNAR1、IRF1、IRF9、IFI35、IFIT3、PKR和ISG15等,且这些蛋白表达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调;其中IFNAR1为I型干扰素受体组分,IRF1为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重要调控分子,该发现为FCV抑制I型干扰素通路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通过IFN-α抗病毒试验,发现IFN-α不能够抑制FCV复制,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FCV感染后下调了IFNAR1在细胞表面的表达量,qRT-PCR、半定量PCR和Northern blot结果表明FCV感染后IFNAR1的mRNA表达量减少,最终发现FCV非结构蛋白PP和p30可以抑制共转染质粒的表达,且PP和p30转染后可以使IFNAR1的mRNA表达量降低。此外,克隆了猫源IRF1(Fe-IRF1),瞬时转染Fe-IRF1后可以显着抑制FCV的复制。双荧光素酶试验结果表明Fe-IRF1通过激活I型干扰素通路发挥抗病毒作用;Western blot结果表明FCV感染可以下调IRF1蛋白表达量;qRT-PCR结果表明FCV感染可以下调IRF1的mRNA表达量。总之,本研究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到FCV感染后下调表达的固有免疫相关蛋白IFNAR1、IRF1、IRF9、IFI35、IFIT3、PKR和ISG15等;FCV感染后可以通过下调IFNAR1的mRNA表达,阻断I型干扰素通路发挥作用;FCV感染后同时可以下调IRF1的mRNA水平,抑制I型干扰素通路发挥作用。最终FCV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抑制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抗病毒作用。

宋娜[2](2016)在《一株天鹅源小鹅瘟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分析及小鹅瘟病毒标准抗原抗体物质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1.一株天鹅源小鹅瘟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分析本研究利用鹅胚从江苏某动物园送检的病死天鹅病料中分离到一株小鹅瘟病毒,命名为GPV-XZ20150328,对该株病毒进行了全基因克隆测序,拼接后获得了GPV-XZ20150328的全基因序列。将其与GenBank上已发表的GPV全基因序列和本实验室分离的另一株天鹅源GPV全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GPV-XZ20150328株全长为5106bp,与欧洲标准B株基因序列全长相同,同源性为97.7%,与天鹅源GPV-SHFX (5050bp)株的同源性达99.8%,但在末端重复序列其出现56个基因的插入,提示,GPV在不同个体和区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2.小鹅瘟病毒标准抗原物质的制备本研究通过鹅胚接种扩增小鹅瘟病毒,用超速离心法进行纯化,通过SDS-PAGE分析、直接透射电镜观察、血凝试验、PCR特异性分析及灭活条件测定后,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浓缩法制得GPV浓缩抗原。结果表明,扩增的病毒纯度较高且无AIV、NDV、 EDS76、MDPV、ALV、MDV、IBV、ILTV、IBDV、REV、DEV、TMUV等病毒的污染。灭活条件以0.3%β-丙内酯作用48h最佳。制得的GPV浓缩抗原与特异性抗体反应的琼扩效价为1.4。将制备的浓缩抗原加入1%BSA冻存保护剂,分装,冻干后经物理性状检查、计算CV值、无菌检验、支原体检验、均一性、稳定性、保质期等检验后获得了高质量的标准抗原,可以用于相应检测试剂的质量判别。3.小鹅瘟病毒标准抗体物质的制备本研究采用口服和注射的途径对雏鹅进行四次免疫后制备了抗小鹅瘟多抗血清。利用本实验室保存的一株抗鹅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GPV-Mab-6C8)经Bab/c小鼠制备出抗小鹅瘟单克隆抗体。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该多抗血清的AGP效价为1:64,用GPV细胞适应毒建立的免疫荧光检测方法(IFA)检测该血清,IFA效价为1:6400,单抗的IFA效价为1:1600。特异性鉴定结果表明制备的抗体物质只与GPV反应,而不与NDV、 AIV、EDS76、ALV、REV、IBV、IBDV、TMUV等病毒反应,证明特异性良好。将制备的抗体物质加入0.01%硫柳汞,分装,冻干后经物理性状检查、无菌检验、支原体检验、均一性、稳定性、保质期等检验后获得了高质量的标准抗体。

黄志永[3](2008)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广西流行代表毒株免疫原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主要危害幼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除引起发病、死亡等直接的损失外,还可导致感染鸡产生免疫抑制,致使机体免疫应答降低和对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增高,造成更大的损失。基因突变所引起的IBDV超强毒株(very virulent IBDV,vvIBDV)和不同血清亚型的出现,是造成目前现有商品疫苗免疫效力不高或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时分离并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流行毒株作为研制疫苗的候选毒株,并对其免疫原性和交叉免疫保护性进行试验就成为一项十分有意义而且非常必需的工作。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在对2000~2006年间分别来自广西、江苏、浙江、安徽、海南5个省的23个IBDV分离毒株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蛋白VP2基因的高变区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分离株可明显分为2群:第1群为属于经典毒株(classical IBDV,cIBDV)的10个弱毒株及2个中等偏强毒力的分离株,第2群为属于vvIBDV的11个分离株。本课题选取分离自广西的属第2群的vvIBDV毒株BH11、TSC-2(9)和属第1群的中等偏强毒力株040124、YL052作为代表,与目前在生产上使用最广泛的商品疫苗株B87(in)和FW2512一起,进行了毒株血清亚型和致病力鉴定、毒株间交叉免疫保护等研究,目的是筛选出致病性强、免疫原性和免疫交叉保护性好的毒株作为研制疫苗的种毒。首先,通过应用免疫兔子制备的抗IBDV高免血清,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对四个流行代表株040124、BH11、TSC-2(9)、YL052和2个疫苗株B87(in)、FW2512进行交叉中和试验。结果显示,6个毒株可分成2个不同的血清亚型:BH11为一个亚型,YL052、TSC-2(9)、040124与疫苗株B87(in)和FW2512为另一个亚型;通过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各亚型毒株之间的亲缘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用四个分离株分别人工感染4周龄非免疫鸡,以比较和确定它们的致病性。实验从致死率、免疫器官指数(immune organs index,IOI)及法氏囊显微病理损伤评分分别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四个毒株对实验鸡的发病率均为100%;在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IOI比较中差异均显着(p<0.05),表明它们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致病性,但各毒株间的毒力差异较大,040124毒株的致死率(40%)和法氏囊显微病理损伤评分(5分)均为最高。第三,通过制备四个分离株的单价灭活油乳剂疫苗(OEV)、多价灭活OEV(040124、TSC-2(9)、BH11)以及参考强毒株CJ801-BKF的OEV,分别进行商品疫苗毒株B87(in)、FW2512对4个分离株的免疫保护试验、各分离株间的免疫交叉保护试验、多价灭活苗不同免疫剂量及其与CJ801-BKF株灭活苗的免疫保护对比试验。试验分别从攻毒后各毒株疫苗免疫组鸡的IOI、免疫保护指数(immune protection index,IPI)进行评价。结果显示,B87(in)和FW2512疫苗免疫组对四个分离株YL052、040124、BH11、TSC-2(9)、的IPI分别为80%、60%、70%、70%和70%、60%、70%、80%,表明这两个商品疫苗不能对流行毒株提供完全的保护;四个单价OEV对同源毒株均可产生100%保护,040124的OEV对BH11、TSC-2(9)、YL052的IPI分别为80%、80%、90%,交叉免疫保护性最好,其它三个毒株间的IPI则在40%~70%;在毒株免疫组与未免疫组的IOI比较观察中发现,分离株TSC-2(9)和YL052免疫组与未免疫组的差异显着(P<0.05),而分离株040124和BH11免疫组与未免疫组的IOI差异则不显着(P>0.05),综合两项指标的结果,证明毒株040124株的免疫原性最好;多价OEV三个免疫剂量的的IPI都在80%以上,最高的达100%,各免疫剂量的比较中,1mL的免疫组IPI显着高于0.25mL的免疫组(P<0.05),而1mL免疫组与0.5mL免疫组差异不显着(P>0.05),可以确定0.5mL为多价OEV的最佳免疫剂量;应用最佳免疫剂量的多价OEV所进行的免疫保护试验中,发现它对四个分离株的IPI达90%以上,而CJ801-BKF株灭活OEV对各BH11、TSC-2(9)、YL052、040124的IPI分别只有65%、75%、60%、50%;在对多价OEV、4个单价OEV和CJ801-BKF株OEV的IPI比较中,多价OEV的免疫效力显着高于YL052、TSC-2(9)株和CJ801-BKF株的OEV(P<0.05),各毒株OEV之间及其与CJ801-BKF株OEV以及多价OEV与毒株040124、BH11株OEV之间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综合以上结果,证明本研究制备的多价灭活OEV的免疫效力最高,可适用于本地IBD的防制。本课题研究的结果表明,广西存在不同的IBDV血清亚型的流行,商品疫苗B87(in)和FW2512已不能对流行毒株提供完全的保护,研发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是本地防控IBD一种有效的策略。

郑肖娟[4](2007)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提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属双RNA病毒家族成员,它主要侵害雏鸡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前体,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由于其基因组较小,编码蛋白少,常被作为dsRNA的模式病毒进行研究。目前,对IBDV各病毒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从细胞分子水平分析病毒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病毒与宿主相互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这些对于IBDV复制机制和致病机理的阐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IBDV感染的宿主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双标法分析感染细胞内各病毒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关系,采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对IBDV感染细胞的蛋白代谢变化进行了探索,并选择重要的差异表达蛋白开展深入的功能研究。VP1是IBDV基因组B节段编码的一种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在基因组RNA的复制和病毒粒子的组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长距离RT-PCR方法扩增了IBDV细胞适应毒NB株基因组B节段全长cDNA,将其编码框VP1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经IPTG诱导,表达了分子量约为97kDa的VP1融合蛋白,该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在体外容易发生降解。以镍柱亲和纯化的重组VPl蛋白为免疫原,制备获得4株抗IBDV-VP1的特异性鼠单克隆抗体和兔多抗血清,为深入开展IBDV复制机理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抗体工具。以VP1的特异性抗体为工具,分析了pEGFP-VP1和pCI-neo-VP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细胞以及IBDV感染细胞中VP1的表达分布情况。转染细胞内单独表达VP1及EGFP-VP1融合蛋白均以弥散状分布于胞浆内;IBDV感染细胞内,感染早期VP1主要以弥散状分布于胞浆内,感染晚期VP1聚集成大小不等的颗粒状散在分布于胞浆内。这表明VP1是一种胞浆内分布蛋白,弥散和颗粒状分布的VP1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其颗粒结构与病毒复制过程有关。以VPl抗体为工具,采用荧光双标法分析VP1与衣壳蛋白VP2和VP3、丝氨酸蛋白酶VP4以及非结构蛋白VP5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s, CEF)和Vero细胞两种宿主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关系。结果显示,VP1、VP2、VP3和VP5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模式基本相同,而VP4在两种细胞中有不同的表达分布特征。其中,VP2以弥散和颗粒状分布于胞浆内,VP2颗粒比VP1大,数量比VP1少,与VP1的部分颗粒有信号重叠的现象,提示该区域可能是病毒组装的场所。与VP1相似,VP3也在胞浆内形成颗粒状结构,与VP1表现为共定位的现象,这与现有文献报道的VP1和VP3形成稳定复合物参与IBDV组装过程的结论相佐证。弥散状聚集在胞膜上的VP5与胞浆分布的VP1不存在共定位关系,表明VP5和VP1在IBDV感染过程中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不同于VP1、VP2、VP3和VP5,VP4在感染细胞的胞浆和核内均有分布。在不同宿主细胞核内,VP4均形成长短不等的针状结构,在胞浆内则不同,VP4以针状结构交织成网状分布在CEF的胞浆内,以团块状结构分布于Vero细胞的胞浆核周区,胞浆内VP4信号较弱的部位则是VP1颗粒聚集的区域。进一步采用荧光双标法分析VP2、VP3和VP4在IBDV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系DF-1中的表达定位关系。观察发现,随着病毒感染周期的不同,VP2、VP3和VP4的表达分布模式在逐渐转变。其中,胞浆分布的VP2由弥散状逐渐聚集为颗粒状和针状结构,胞浆内的VP3也由弥散状聚集为颗粒状或中空的团块状结构;胞浆和核内分布的VP4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呈现有弥散状→点针状→短针状→长针状和颗粒状的变化动态,其中颗粒状结构只出现在胞浆内。从定位关系看,胞浆内颗粒状和针状的VP2与VP4表现为共定位,提示在感染晚期VP2和VP4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可能与VP4对pVP2的二次剪切即VP2的加工成熟过程有关;颗粒状的VP2和VP4大多分布在中空的团块状VP3中央,提示,这些颗粒状或团块状结构所在的区域是病毒复制组装的关键部位,病毒的复制组装主要发生在“病毒工厂”的周围区域,而病毒粒子的加工成熟则发生在“病毒工厂”中央。VP4的核内分布提示,VP4除了加工剪切多聚蛋白和VP2前体蛋白外,可能还与宿主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在IBDV的致病中起作用。为了从细胞分子水平大规模地分析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采用二维凝胶电泳结合质谱鉴定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以IBDV的易感细胞CEF为感染模型,分析IBDV感染CEF后12h、48h和96h三个不同时间细胞蛋白的表达变化动态。二维凝胶的差异表达分析显示,CEF在感染IBDV后,共有102个蛋白点出现了显着的差异表达,蛋白表达变化主要发生在感染后48h和96h。采用MALDI-TOF/TOF质谱法对102个差异表达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结果成功鉴定81个蛋白点(对应51种细胞蛋白),包括13种上调蛋白和38种下调蛋白。这些差异蛋白分别代表IBDV感染诱导过量表达的多聚泛素、载脂蛋白A-1、27kDa热激蛋白1、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A异构体2 (EIF4A2)、酸性核糖体磷蛋白和核糖体相关蛋白,以及IBDV感染抑制表达的参与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糖代谢、中间丝、mRNA翻译和信号转导的细胞蛋白。实时RT-PCR在转录水平上验证了质谱鉴定的38个差异表达蛋白对应基因的变化情况,确证了质谱鉴定的准确性。借助Western blot分析,应用单克隆抗体在蛋白水平上进一步确认了IBDV感染细胞中Rho蛋白解离抑制因子的表达抑制和多聚泛素的诱导表达。以上结果表明,IBDV感染主要引起了细胞内细胞骨架网络、应激反应、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大分子合成、细胞代谢和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这些数据为进一步研究IBDV感染的机制和致病机理提供了有用的蛋白质相关基础信息。基于IBDV感染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IBDV感染诱导了宿主细胞内多种细胞骨架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为了进一步分析IBDV感染对宿主细胞骨架的影响,以VPl抗体为工具,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定位IBDV感染细胞,同时以F-actin特异性探针FITC-phalloidin标记微丝、抗β-tubulin和vimentin抗体标记微管和中间丝,采用荧光双标技术分析IBDV感染细胞中微丝、微管和中间丝三种骨架的亚细胞结构变化。结果显示,三种细胞骨架结构在IBDV感染细胞中均发生了特征性的变化,其中,以中心体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微管结构在IBDV感染后期部分或完全被破坏,胞浆内致密的vimentin中间丝骨架结构在感染后也被破坏;而微丝F-actin在感染细胞中则异常聚合,表现为在核内形成针状结构,在Vero细胞胞浆内以块状结构分布在胞浆核周区,在CEF胞浆内以针状结构交织分布。IBDV感染细胞中F-actin的表达分布变化与VP4非常相似,提示两者可能存在相互关系,因此进一步采用荧光双标技术对F-actin和VP4进行亚细胞定位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在IBDV感染的不同宿主细胞(CEF、Vero细胞和法氏囊组织细胞)的胞浆核周区和胞核内均出现了F-actin与VP4共定位现象;而在VP4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细胞中,VP4仅分布在胞浆内,且在VP4分布的区域F-actin的荧光信号更强,表现为部分共定位现象。以上结果提示,IBDV感染细胞中VP4可能与F-actin发生相互作用,核内出现的针状F-actin及针状VP4与IBDV感染有关。为了进一步分析IBDV感染细胞内VP4与F-actin的相互关系,将IBDV感染细胞用Triton X-100进行处理,分别以VP4和β-actin单抗对Triton X-100可溶成分进行免疫共沉淀分析,结果发现在可溶上清中只含少量VP4,且与β-actin单体没有相互结合关系;但在TritonX-100不溶性细胞骨架成分中检测到大量VP4,提示VP4可能与不溶性的F-actin骨架结合在一起,从而以Triton X-100不溶形式存在。为了初步探讨F-actin在IBDV感染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用F-actin的聚合抑制药物细胞松弛素D (cytoD)作用IBDV感染的细胞,借助TCID50测定对比药物处理前后病毒的产量和细胞上清中的病毒滴度,结果显示,中低浓度的cytoD处理显着降低病毒产量,细胞上清中的病毒滴度也明显下降,表明F-actin的解聚影响了IBDV感染性病毒粒子的产生以及病毒粒子的释放过程。作为一种胞浆复制病毒,核内出现VP4和F-actin提示VP4除了加工剪切多聚蛋白和VP2前体蛋白外,还可能与宿主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发挥功能。因此,进一步对VP4和F-actin的入核机制、互作机制以及在IBDV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为IBDV的复制机制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

谭雷涛[5](2006)在《动物源性免疫增强剂的开发及其使用效果检测的研究》文中指出免疫抑制性疾病是机体在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免疫功能降低的多种传染性因素及非传染性因素所导致的疾病的总称。以禽和猪为例,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RE)、鸡传染性贫血病(CIA)、禽白血病(AL)和马立克氏病(MD)、猪瘟(HC)、猪呼吸繁殖综合症、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此外,新城疫病毒(NDV)和禽流感病毒(AIV)等也可引起一定的免疫抑制。在养殖业中,时常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造成疫苗免疫失败。免疫增强剂也称免疫佐剂,是一类通过非特异性途径提高机体对抗原或微生物特异性反应的物质。自1925年法国免疫学家兼兽医Gaston Ramon发现在疫苗中加入某些与之无关的物质可以特异地增强机体抵抗力以来,在医学和兽医学领域中,免疫增强剂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如各种细胞因子、法氏囊三肽、胸腺肽和脾因子等已经应用于临床试验,并取得一定的使用效果。为控制养殖业中的免疫抑制病的发生发展,寻找一种高效低毒、经济可靠的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文利用细胞免疫学研究手段,检测了鸡盲肠扁桃体和猪淋巴结提取物的免疫调节功能。结果发现鸡盲肠扁桃体提取物组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剂量提取物检测实验中,浓度1:103~1:104各组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鸡盲肠扁桃体提取物在一定实验浓度能增强免疫抑制性机体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免疫水平。猪淋巴结提取物组分Ⅰ和组分Ⅱ对DDP(顺铂)抑制的家兔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明显增强作用(P<0.01),其他组分对细胞转化则有显着抑制作用(P<0.01),而粗提物与灭活各组分免疫调节作用不明显(P>0.05);电泳显示,组分Ⅰ和组分Ⅱ分子量分别为50.1 kDa和37.3 kDa。表明该生物活性提取物同时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作用,分子量较大的组分Ⅰ和组分Ⅱ能明显增强免疫抑制家兔外周血T巴细胞转化率,分子量小的组分具有显着抑制作用。本论文通过全血培养与酶标仪(ELISA)的联合应用,成功建立起一种更简便、更可靠的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方法。动物处理三天后无菌采血,

许信刚[6](2005)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囊膜蛋白基因的表达及抗HCV中和抗体的研究》文中认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及社区获得性肝炎的主要病原因子,目前全世界约有2 亿HCV感染者。HCV感染后缺乏有效的保护性免疫。目前对HCV感染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需要提高治疗手段和发展有效的疫苗以控制HCV感染。HCV 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成员。其基因组全长9.4kb,编码约3 000 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前体,在宿主及病毒蛋白酶的作用下,将其切割成3 个结构蛋白和7 个非结构蛋白,其中有2 个糖蛋白E1 和E2 为HCV的包膜蛋白。由于其位于病毒颗粒的最外侧,是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主要目标,也是HCV 疫苗研究的首选抗原。近年来各国学者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对HCV包膜糖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进一步理解HCV感染后慢性化机制及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寻找有效的保护性疫苗及治疗药物。Chiron公司的研究人员在1994 年首先报道了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E1 和E2 蛋白共免疫大猩猩,可诱生出中和抗体能抵抗同源病毒攻击的。他们认为在大猩猩免疫试验中,E2 区尤其是E2 的高变区之一HVR1(386~411 位氨基酸)对于诱导中和抗体的保护性免疫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E2 区的高度变异性,针对某种型或株的抗体往往对其他型或株的HCV 无中和作用。而且有的学者认为抗E2 抗体对病毒感染的预防作用仍难以肯定。由于尚未建立HCV 体外复制系统,病人血清中的HCV 病毒粒子又极难纯化,迄今为止的HCV被膜蛋白研究几乎完全以各种系统中表达的重组蛋白为对象。有证据表明,只有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的E1、E2 糖蛋白才能较好地反映天然HCV病毒粒子上被膜蛋白的构象和性质。但就目前而言,E1 及E2 糖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高效表达,以及表达蛋白的纯化,仍然是世界范围内都未攻克的难题,严重影响了被膜蛋白相关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的进展,说明HCV 中和抗体的研究还面临许多困难。本研究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HCV囊膜蛋白基因整合到SP2/0 细胞基因组中,在SP2/0 细胞的细胞膜上成功表达了HCV 囊膜蛋

成大荣[7](2005)在《断奶仔猪源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分子流行病学及F18菌毛部分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水肿病和断奶仔猪腹泻仍然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疾病。在相关毒力因子基因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大肠杆菌菌毛(F18、K88、K99、987P、F41)、毒素(ST、LT、Stx)及毒力岛(LEE毒力岛、HPI毒力岛)的特异性PCR检测,并对140株分离自断奶仔猪腹泻病例、76株分离自断奶仔猪水肿病病例、24株分离自断奶仔猪并发水肿病和腹泻病例的大肠杆菌进行了系统检测。结果表明,在上述240株致病性大肠杆菌中,毒素基因检测阳性为108株,其中VTEC 60株,ETEC 24株,VTEC/ETEC 24株,未发现Stx1+、Stx2+大肠杆菌。VTEC仅见于断奶仔猪水肿病病例,占所分离总菌株数的78.95%(60/76):ETEC仅见于断奶仔猪腹泻病例,占所分离总菌株数的17.14%(24/140):VTEC/ETEC常见于断奶仔猪并发水肿病和腹泻病例,占所分离总菌株数的100%(24/24)。这些研究资料表明,约84%(84/100)的断奶仔猪水肿病与VTEC或VTEC/ETEC相关,约29.27%(48/164)的断奶仔猪腹泻与ETEC或VTEC/ETEC相关。随机挑取上述大肠杆菌164株,用标准的玻板凝集试验对其O抗原进行了检测,证明分离自江苏部分地区不同猪场的断奶仔猪水肿病/腹泻病例的大肠杆菌至少有2D个O抗原型,其中。139为优势O抗原型(占所测菌株的40.24%),Stx2e+大肠杆菌的抗原型主要有O139(81.82%)、O138、O135、O141、O5、O80、O73和O161,ST-Ⅰ+大肠杆菌的抗原型主要为O139、O141和O161。 通过对240株断奶仔猪源大肠杆菌菌毛基因的检测发现,菌毛基因检测阳性的大肠杆菌共有72株。其中,9株分离自断奶仔猪腹泻病例的大肠杆菌,虽然同时带有K88、K99和F41菌毛基因,但体外培养后仅K88菌毛为单抗检测阳性:在63株F18菌毛基因检测阳性菌株中,F18ab+和F18ac+分别为53株和10株,共占ETEC或VTEC/ETEC菌株的71.43%(60/84),仅占ETEC菌株的12.5%(3/24)。以O抗原型和毒素基因检测结果为判断依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F1 8ab+大肠杆菌的抗原型主要为O139、O141、O80和O161,其中O139为优势血清型(占73.58%);(2)60%(6/10)F18ac+大肠杆菌的抗原型为O139:(3)K88+K99+F41基因检测阳性大肠杆菌的O抗原型未能确定;(4)K88+菌株主要为ST-Ⅱ+,F18ab+菌株多数为Stx2e+(98.11%),而F18ac+菌株全部为ST-Ⅰ+(100%);(5)VTEC的菌毛基因类型主要为F18ab(61.67%),VTEC/ETEC的菌毛基因类型主要为F18(95.83%,其中F18ab+为62.5%,F18ac+为33.33%),ETEC的菌毛基因类型包括K88+K99+F41(37.5%)和F18(12.5%,其中F18ab+为4.17%,F18ac+为8.33%)。

许小琴[8](2005)在《IBD基因免疫和Rg1-CpG对其免疫增强作用及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索开发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及其免疫佐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课题通过构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JS 株VP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及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VP2 基因疫苗及其Rg1-CpG 佐剂免疫增强作用和作用机理、VP2 基因免疫监测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构建了JS 株VP2 真核表达载体质粒疫苗及其Rg1-CpG 佐剂疫苗,经SPF 鸡免疫试验和超强毒株的攻毒试验证实,Rg1 100μg+CpG50μg+pcDNA-VP2 100μg/羽组成的佐剂疫苗,经二次免疫,可诱导机体产生与中等毒力活疫苗免疫相一致的抗体效价和抵抗IBDV超强毒株攻击,其保护率高达91.7%;成功构建了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利用该表达系统表达的VP2 蛋白,建立了IBDV 血清抗体的ELISA 检测方法,经稳定性试验证实,该方法对VP2 基因疫苗免疫血清抗体的监测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变异度小于4%;并经体外细胞实验研究证实,Rg1-CpG 佐剂具有提高淋巴细胞活性、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与增殖、诱生干扰素等淋巴细胞因子的作用,表明Rg1-CpG 佐剂增强免疫作用的机制,与激活免疫系统提高综合免疫保护等因素有关。

孔晶[9](2004)在《禽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Chicken/Shanghai/1/2000(H5N1)作为免疫原研制单克隆抗体(McAbs),并将研制的McAbs初步应用于AIV检测。尿囊液用甲醛灭活,差速离心法提纯,三次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Ag-14融合。用间接ELISA和血凝抑制(HI)试验筛选阳性细胞株。将获得的阳性细胞株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多次亚克隆,筛选稳定分泌McAbs细胞株。 本研究一共获得14株能够稳定分泌特异性McAbs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B6、3A5、4B3、5A5、5C2、F2、A6、1A2、1A4、1D3、4A6、5A2、6B5和6C4,其中2B6和3A5的免疫球蛋白亚类为IgM,4B3、F2、A6、1D3、4A6和6C4的免疫球蛋白亚类为IgG2a,其余6株McAbs均为IgG1。McAb A6具有HI特性,并可以与重组鸡痘病毒表达的H5亚型AIV HA蛋白反应,能与64株H5亚型AIV中的2株病毒发生HI反应。用间接ELISA试验测定McAbs与125株AIV分离株的反应性,结果显示有11株McAbs即2B6、3A5、5C2、A6、1A2、1A4、1D3、4A6、5A2、6B5和6C4能与H5亚型AIV反应,反应的比例均低于56%(36/64);3株McAbs(5A5、4B3与F2)能与H5亚型和H9亚型AIV发生反应,其中5A5与H5亚型AIV反应的比例为48%(31/64)、与H9亚型AIV反应的比例为49%(30/61);4B3与H5亚型AIV反应的比例为89%(57/64)、与H9亚型AIV反应的比例为83%(51/61);F2与H5亚型AIV反应的比例为89%(57/64)、与H9亚型AIV反应的比例为90%(55/61)。用McAbs(4B3和F2)进行交叉反应实验,确定了McAbs可用于双抗体夹心ELISA的最佳包被和酶标方式,以McAb 4B3为基础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对64株H5亚型AIV、61株H9亚型AIV、36株H3亚型AIV、6株H1亚型AIV、2株H4亚型AIV、2株H6亚型AIV和2株H11亚型AIV进行检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8%(63/64)、90%(55/61)、97%(35/36)、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0%(2/2)、100%(2/2)、100%(2/2)和100%(2/2);与30株新城疫病毒和l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1株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和1株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进行交叉反应,结果均呈阴性。以McAb 4B3为基础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USA对AIV的最小检测限为0.4卜g/ml。

曹三杰[10](2004)在《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基因芯片的构建及其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鸡新城疫(Newcasttle Disease,ND)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鸡的主要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发展。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新技术,该技术可应用于基因表达谱分析、基因位点突变分析和疫病检测等方面。本研究首次构建制备了NDV-IBV基因检测芯片,建立了检测NDV、IBV基因芯片检测新技术,该技术对NDV、IBV的检测具有同步检测和鉴别诊断的功能,是动物疫病病原检测方法新的突破和进步。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NDV-IBV检测基因芯片的靶基因克隆及鉴定研究 对NDV和IBV等病原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根据文献和GenBank中报道NDV、IBV、AIV和IBDV的基因序列,用DNA Club2.0或Arraydesigner 2.0软件设计了5对NDV靶基因引物、4对IBV靶基因引物、2对AIV和1对IBDV对照靶引物。试验以NDV Lasota株、NDV F48E9株、IBV M41株、IBV SM株、IBD中等毒力疫苗株和AIV株为材料,用RNA/DNA抽提试剂盒抽提病毒RNA,反转录合成cDNA。以c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了5个NDV靶基因、3个IBV靶基因、2个AIV基因和1个IBDV基因,分别命名为ND1、ND2、ND3、ND4、ND5、IB1、IB2、IB3、AI1、AI2、IBD1。其中ND1系NDV HN基因片段,长487bp;ND2系NDV NP基因片段,长135bp;ND3、ND4系NDV L基因片段,分别长334bp和540bp;ND5系NDV F基因片段,长522bp;IB1和IB2系IBV NP基因片段,分别长276bp和1010bp;IB3系IBV M基因片段,长315bp;1个末鉴定基因WZ,长为364bp;AI1系AIV M基因片段,长789bp;AI2系AIV NP基因片段,长522bp;IBD1系IBD VP3基因片段,长428bp。同时用pMD18-T Vector载体成功地克隆筛选出T/ND1(F48E9),T/ND2(Lasota),T/ND3(Lasota),T/ND4(F48E9),T/ND5(Lasota),T/ND5(F48E9),T/IBI(SM),T/IBI(M4 J),T/IB2 (SM),T/IB3 (M41),T/WZ,T/AI1,T/AI2,T/IBD1等14个重组质粒,经BamH Ⅰ酶切、PCR和核酸序列测定鉴定了克隆重组质粒,为NDV-IBV检测基因芯片的构建和制备提供了确实可靠的靶基因材料,是NDV-IBV基因检测芯片构建的关键技术之一。 2、NDV-IBV检测基因芯片构建研究 本试验对基因芯片的制备、探针制备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构建了NDV-IBV检测基因芯片和初步研究了NDV强弱毒鉴别基因芯片。 (1) 基因芯片的制备 以靶基因重组质粒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异丙醇沉淀纯化靶基因,同时以λDNA模板和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制备了长为500bp的定位基因,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靶基因和定位基因浓度为161.88一1218.36ng/pl。用基因芯片点样缓冲液将靶基因和定位基因稀释成一定浓度后,基因芯片点样仪SpotArray24点样制备芯片。芯片基片为氨基化基片,点样参数为样点中心间距450 pm,样点直径220协m,点样后室温干燥Zhrs、水合处理105、紫外线交联25mi n.和0.2%SDS洗涤smin.等系列处理,制备了NDV一IBV检测基因芯片。(2)基因芯片探针制备以cDNA为模板,经PCR扩增标记体系中,CY3一dCTP的使用终浓度为:PCR扩增标记荧光素CY34.0 pM,dCTP的终浓度为其他dNTP的终浓度为200.0 pM,制备的探针经试剂盒纯化后浓度为39.ng/pl之间。制备探针。100.0抖M,09一145.76 (3)基因芯片的检测方法及分析试验确定了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流程和主要参数。芯片经95一100℃变性1一Zmi n.后用无水乙醇快速冷却,离心干燥,在44℃下预杂交30min一6Omi n.,探针95℃变性smi n.,冰浴急冷后加杂交缓冲液配成杂交液,取25一30 pl用于芯片杂交,在一定温度下杂交时间为7一ghrs。然后用洗液1(2.0%SSc0.1%SDS)、洗液2(0.2%SSC 0.1%SDS)、洗液3(0.16%SSC 0.1%SDS)先后洗涤1次,每次3一smin.洗涤后离心干燥,芯片用ScanArray400o扫描仪扫读,数据用QuantArra声Ver.2.1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处理。 (4) NDV一IBV检测基因芯片的构建试验研究了不同靶基因的最适杂交温度和靶基因之间的交叉杂交反应以及制备芯片时靶基因的点样浓度,根据不同靶基因的最适杂交温度和交叉杂交反应情况将靶基因分类,成功构建了NDV一IBV检测基因芯片。结果为NDZ、ND3、NDS、IBI、IBZ、IB3、All、AIZ和IBDI在44,C下,NDI、NDZ、ND3、NDS、IBI、IBZ、All、AIZ或NDI、NDZ、 ND3、ND4、NDS、IBI、IB3、All、AIZ、IBDI在48,C下和NDI、ND3、ND4、NDS、IB3、AllZ、IBDI在52oC下杂交效果好,各靶基因之间杂交无交叉反应,靶基因的点样浓度确定为IO0ng/pl。 (5) NDV强弱毒株鉴别检测基因芯片的初步研究。cDNAI、cDNA3为强毒株检测靶基因,cDNAZ为弱毒株检测靶基因,靶基因点样浓度为20Ong/“1,杂交温度为44℃,杂交时间为2.0 hrs一4.ohrs。研究表明制备的检测芯片可对NDV F48E9和NDV Lasota株进行鉴别诊断。3、NDv‘IBy检侧基因芯片的检侧技术研究 试验制备的NDV一IBV检测基因芯片,芯片上有定位基因LG、靶基因NDI、ND3、NDS、IBI、IB3、All、AIZ和IBDI等9种基因,研究T芯片检测的标准化条件、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和结果判断标准。中文摘要 (1)检测探针制备

二、6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离株单抗反应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离株单抗反应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猫杯状病毒感染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猫杯状病毒生物学特性
        1.1.1 猫杯状病毒概述
        1.1.2 杯状病毒科
        1.1.3 FCV病毒粒子及其理化特性
        1.1.4 FCV基因组
        1.1.5 非结构蛋白
        1.1.6 结构蛋白
        1.1.7 FCV的感染周期
    1.2 流行病学
    1.3 诊断和检测方法
    1.4 防制
    1.5 FCV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1.5.1 凋亡
        1.5.2 细胞应激颗粒
        1.5.3 病毒抑制宿主基因表达
    1.6 固有免疫
        1.6.1 固有免疫概述
        1.6.2 Ⅰ型干扰素通路
        1.6.3 干扰素刺激基因
    1.7 iTRAQ蛋白质组技术
    1.8 转录组测序
    1.9 目的意义
第二章 FCV感染CRFK细胞的ITRAQ蛋白质组学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毒株、细胞,和主要试剂
        2.1.2 FCV毒价测定
        2.1.3 接毒与收样
        2.1.4 蛋白提取、样品质控和ITRAQ测序
    2.2 结果
        2.2.1 蛋白样品浓度测定
        2.2.2 蛋白的完整性分析
        2.2.3 iTRAQ测序的基本情况
        2.2.4 蛋白GO注释分析
        2.2.5 差异蛋白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FCV阻断JAK/STAT通路的分子机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毒株、细胞和载体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RNA提取
        3.1.5 cDNA的合成
        3.1.6 VSV毒价的测定
        3.1.7 IFN-α对FCV抑制试验
        3.1.8 IFN-α对VSV抑制试验
        3.1.9 间接免疫荧光(IFA)
        3.1.10 病毒紫外灭活
        3.1.11 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
        3.1.12 STAT1和STAT2磷酸化激活
        3.1.13 流式细胞术对细胞表面IFNAR1表达量的检测
        3.1.14 FCV对IFNmRNA表达检测
        3.1.15 干扰素刺激基因IFITM1、Viperin和ISG15的mRNA表达量检测
        3.1.16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3.1.17 半定量PCR
        3.1.18 放线菌素加药方法
        3.1.19 Westernblot检测
        3.1.20 转录组测序
        3.1.21 Northernblot用RNA抽提
        3.1.22 RNA甲醛琼脂糖凝胶电泳
        3.1.23 变性RNA在膜上的转移和固定
        3.1.24 杂交和显色
        3.1.25 数据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IFN-α不能够有效抑制FCV复制
        3.2.2 FCV能够上调IFN-β的表达
        3.2.3 FCV感染对ISRE元件的影响
        3.2.4 FCV感染可以抑制IFITM1、Viperin和ISG15的mRNA上调
        3.2.5 FCV感染可以抑制STAT1和STAT2的磷酸化
        3.2.6 FCV感染后IFNAR1蛋白表达量降低
        3.2.7 FCV感染后IFNAR1的mRNA表达量减少
        3.2.8 FCV感染后加速了IFNAR1和GAPDH的mRNA降解速度
        3.2.9 FCV抑制外源转染质粒的表达
        3.2.10 FCV的PP和p30非结构蛋白能够使其他基因mRNA表达量下降
        3.2.11 FCV感染后宿主的mRNA比例减少
    3.3 讨论
第四章 FCV对IRF1抗病毒作用的拮抗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毒株、细胞和载体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淋巴细胞的分离
        4.1.5 IRF1克隆和抗FCV的鉴定
        4.1.6 感染后不同时间IRF1对FCV的抑制
        4.1.7 荧光定量RT-PCR试验
        4.1.8 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
        4.1.9 激光共聚焦试验
        4.1.10 IRF1N端序列比对
        4.1.11 数据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IRF1对FCV抑制的验证
        4.2.2 IRF1对FCV抑制有剂量依赖性
        4.2.3 感染后不同时间IRF1都能够抑制FCV的复制
        4.2.4 IRF1蛋白N端的DBD区域和NLS区域很保守
        4.2.5 IRF1精准的定位在细胞核
        4.2.6 IRF1可以激活IFN-β启动子和ISRE元件
        4.2.7 FCV可以下调IRF1的表达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一株天鹅源小鹅瘟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分析及小鹅瘟病毒标准抗原抗体物质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写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小鹅瘟病毒的概况
        2.1 小鹅瘟病毒的分类地位
        2.2 病毒的形态和理化特性
        2.3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2.4 基因组编码的蛋白及其功能
    3. 小鹅瘟病的概况
        3.1 流行病学
        3.2 临床症状
        3.3 病理变化
    4. 小鹅瘟的实验室诊断
        4.1 病毒的分离培养
        4.2 分子生物学方法
        4.3 血清学诊断方法
    5. 小鹅瘟的防治
    6. 标准物质的研究进展
        6.1 标准物质的含义及作用
        6.2 标准物质的发展历程
        6.3 标准物质的制备要求
        6.4 标准物质的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一 一株天鹅源小鹅瘟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分析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生物材料
    2. 方法
        2.1 病毒分离
        2.2 血凝试验
        2.3 DNA的提取
        2.4 PCR鉴定
        2.5 全基因组的测定
    3. 结果
        3.1 病毒分离结果
        3.2 分离病毒无血球凝集作用
        3.3 PCR鉴定结果
        3.4 分离株GPV-XZ20150328株全基因片段PCR扩增结果
        3.5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3.6 GPV全基因序列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二 小鹅瘟病毒抗原标准物质的制备
    1. 材料
        1.1 生物材料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试剂
    2. 方法
        2.1 病毒扩增
        2.2 病毒特性分析
        2.3 小鹅瘟病毒标准抗原物质的制备及其他检验
        2.4 小鹅瘟病毒标准抗原的初步应用
    3. 结果
        3.1 病毒纯化效果的鉴定
        3.2 病毒纯异性分析结果
        3.3 病毒灭活条件选择结果
        3.4 两种方法制备的琼扩抗原效价比较结果
        3.5 小鹅瘟病毒标准抗原物质的其他检验结果
        3.6 小鹅瘟病毒标准抗原的初步应用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三 小鹅瘟病毒抗体标准物质的制备
    1. 材料
        1.1 生物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试剂
    2. 方法
        2.1 小鹅瘟病毒标准抗体物质的制备
        2.2 小鹅瘟病毒多抗血清的特性分析
        2.3 小鹅瘟病毒单抗的特性分析
        2.4 小鹅瘟病毒标准抗体物质的其他检验
        2.5 小鹅瘟病毒标准抗体的初步应用
    3. 结果
        3.1 小鹅瘟病毒抗体物质的制备结果
        3.2 小鹅瘟病毒多抗血清的特性分析结果
        3.3 小鹅瘟病毒单抗的特性分析结果
        3.4 小鹅瘟病毒标准抗体物质的其他检验结果
        3.5 小鹅瘟病毒标准抗体的初步应用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广西流行代表毒株免疫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IBD的发病历史
        1.1.1 IBD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情况
        1.1.2 IBD在中国流行情况
    1.2 IBDV病原学
        1.2.1 病毒分类、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
        1.2.2 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特性
        1.2.3 IBDV抗原变异的分子基础
        1.2.4 IBDV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1.3 IBDV的致病机理及免疫抑制
    1.4 流行病学特点
    1.5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6 诊断技术与防制策略的研究进展
        1.6.1 IBD的诊断技术
        1.6.2 IBD的防制策略
    1.7 疫苗选择及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广西流行毒株血清亚型的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IBDV野毒株
        2.1.2 IBDV疫苗毒株
        2.1.3 实验鸡胚
        2.1.4 实验用兔
        2.1.5 兔抗IBDV高免血清的制备
        2.1.5.1 毒株的增殖
        2.1.5.2 毒株灭活油乳苗的制备
        2.1.5.3 毒株的免疫及其高免血清的制备
        2.1.6 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_(50))的测定
        2.1.7 细胞病毒血清中和试验
        2.1.8 聚类分析
    2.2 试验结果
        2.2.1 毒株微量交叉中和试验结果及血清亚型的分析结果
        2.2.3 毒株抗原聚类分析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四个IBDV广西分离株致病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用鸡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试验毒株
        3.1.5 IBD高免血清
        3.1.6 抗原的准备
        3.1.7 试验设计
        3.1.8 鸡感染IBDV后法氏囊显微病理损伤的评分标准
        3.1.9 组织切片制作步骤
    3.2 试验结果
        3.2.1 攻毒后病死鸡及扑杀未死亡试验鸡的细菌检查和琼脂扩散试验结果
        3.2.2 四个分离株感染试验鸡后的致死率、免疫器官指数、法氏囊显微病理损伤的评分
        3.2.3 试验鸡临床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
        3.2.4 病理组织学观察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IBDV广西流行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IBDV野毒株
        4.1.2 IBDV疫苗毒株
        4.1.3 标准强毒株
        4.1.4 试验用鸡
        4.1.5 油乳剂灭活疫苗的配制
        4.1.6 商品疫苗B87(in)、FW2512对四个IBDV广西分离株的免疫保护试验
        4.1.7 四个分离株间交互免疫保护试验
        4.1.8 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不同剂量的免疫保护对比试验
        4.1.9 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与CJ801-BKF株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对比试验
        4.1.10 病理阳性判断指标
    4.2 试验结果
        4.2.1 攻毒后病死鸡及扑杀未死亡试验鸡的细菌检查和琼脂扩散试验结果
        4.2.2 B87(in)和FW2512对各分离株的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4.2.3 各分离株间交叉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4.2.4 各分离株疫苗免疫鸡在攻毒后7天法氏囊和胸腺的病变
        4.2.5 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不同剂量的免疫保护对比试验
        4.2.6 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与CJ801-BKF株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对比试验结果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

(4)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 IBDV基因组结构和编码蛋白的功能
        1.1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VP1
        1.2 衣壳蛋白pVP2、VP2与4条多肽
        1.3 衣壳蛋白VP3
        1.4 蛋白酶VP4
        1.5 非结构蛋白VP5
        1.6 5 ’-NCR和3’-NCR
        2 IBDV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机理
        2.1 IBDV的感染宿主
        2.2 病毒吸附及侵入细胞
        2.3 基因组转录与翻译的调控
        2.4 病毒RNA的复制和蛋白合成
        2.5 病毒蛋白的成熟和粒子的装配
        2.6 病毒粒子的释放
        3 IBDV的分子致病机理
    第二章 蛋白质组学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1 蛋白质组学
        1.1 概述
        1.2 蛋白分离技术
        1.3 生物质谱技术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蛋白质组学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2.1 研究病毒粒子的蛋白质组成
        2.2 大通量研究病毒蛋白的结构
        2.3 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2.4 研究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蛋白质组变化
    研究目的和方案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IBDV-VP1的原核表达和抗体制备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病毒的增殖、纯化和电镜观察
        2.3 长距离RT-PCR扩增病毒基因组B节段cDNA
        2.4 VP1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2.5 重组VP1蛋白的诱导表达
        2.6 重组VP1蛋白的纯化
        2.7 抗rVP1单克隆抗体制备
        2.8 单克隆抗体腹水特异性鉴定
        2.9 单克隆抗体Ig类别、亚类及效价测定
        2.10 单克隆抗体表位相关性分析
        2.11 抗rVP1蛋白多抗血清制备
        2.12 免疫细胞化学
        2.13 石蜡切片制作和免疫组织化学
        3 结果
        3.1 基因组B节段全长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3.2 VP1原核表达和纯化
        3.3 抗rVP1蛋白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制备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IBDV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VP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2.3 超纯质粒的提取
        2.4 脂质体介导的转染
        2.5 免疫荧光技术
        2.6 免疫荧光双标技术
        2.7 DAPI染核
        3 结果
        3.1 VP1的亚细胞分布
        3.2 VP1与IBDV其他编码蛋白的定位关系
        3.3 IBDV感染细胞内VP2、VP3和VP4之间的定位关系
        4 讨论
        4.1 胞浆内颗粒状VP1与IBDV感染过程有关
        4.2 VP4特征性的胞浆和核内分布
        4.3 各编码蛋白之间的定位和功能关系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BDV感染CEF的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细胞和病毒
        2.2 仪器和软件
        2.3 试剂
        2.4 抗体
        2.5 样品制备
        2.6 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
        2.7 银染
        2.8 图像扫描和PDQuest软件分析
        2.9 挖点和胶内酶解
        2.10 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
        2.11 实时RT-PCR
        2.12 Western blot验证
        3 结果
        3.1 CEF双向凝胶电泳方法的建立
        3.2 IBDV感染CEF的2-DE差异表达背景
        3.3 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鉴定
        3.4 差异表达蛋白的分类
        3.5 差异表达蛋白转录本分析
        3.6 差异表达蛋白的Western blot验证
        4 讨论
        4.1 IBDV感染改变了宿主细胞骨架
        4.2 IBDV感染劫持了宿主的翻译机制
        4.3 IBDV感染引起UPP通路的紊乱
        4.4 病毒感染和细胞应激反应
        4.5 病毒感染和RNA加工、大分子合成和能量代谢的抑制
        4.6 Apolipoprotein A-I、Rho-GDI和Actin细胞骨架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BDV感染对宿主细胞骨架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质粒、抗体与试剂
        2.2 细胞培养和病毒感染
        2.3 F-actin染色
        2.4 荧光双标染色
        2.5 真核转染
        2.6 免疫共沉淀分析
        2.7 F-actin细胞骨架的提取和分析
        2.8 SDS-PAGE凝胶的胶体考染
        2.9 药物cytoD处理
        2.10 TCID_(50)测定
        3 结果
        3.1 微丝在感染细胞中的结构变化
        3.2 微管在感染细胞中的结构变化
        3.3 Vimentin中间丝在感染细胞中的结构变化
        3.4 VP4与F-actin在感染细胞中的定位关系
        3.5 VP4在真核转染细胞中的分布
        3.6 VP4在真核转染细胞中与F-actin的定位关系
        3.7 Triton X-100可溶形式下VP4和β-actin的关系
        3.8 Triton X-100不溶性细胞骨架成分中VP4的含量
        3.9 药物cytoD处理对病毒产量和释放的影响
        4 讨论
        4.1 Vimentin中间丝与蛋白水解酶
        4.2 宿主细胞F-actin与含VP4的Ⅱ型管状结构有关
        4.3 F-actin在IBDV感染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
        4.4 核内F-actin及VP4的出现与IBDV致病机理
        5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
附录B 个人简历及攻博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动物源性免疫增强剂的开发及其使用效果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常见免疫抑制病的病原与发病
    2 免疫抑制病的防制
    3 免疫增强剂的研究现
    4 动物源性免疫活性增强剂的研究现状
    5 展望
研究内容
    试验一盲肠扁桃体提取物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1.1 试剂及仪器
        1.2 实验动物及处理
        1.3 盲肠扁桃体提取物(终浓度为1096)制备
        2 方法
        2.1 盲肠扁桃体提取物免疫增强作用的检测
        2.2 ELISA 法检测 IL-2 水平
        2.3 体外培养对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盲肠扁桃体提取物对雏鸡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3.2 细胞培养上清中 IL-2 水平的变化
        3.3 不同剂量提取物对体外受抑制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4 讨论
    试验二猪淋巴结免疫活性组分提取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及处理
        1.2.2 淋巴结提取物的制备
        1.2.3 提取物组分的分离
        1.2.4 MTT 比色法检测各组分及粗提取物的免疫活性
        1.2.5 MTT 法检测各组分经热变性后的免疫调节活性
        1.2.6 加脲的 Tricine-SDS-PAGE 电泳
        2 结果
        2.1 BilLogic-LP 层析系统分离的各组分
        2.2 各组分及粗提取物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2.3 各组分经热浴后对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
        2.4 免疫增强活性组分Ⅰ与组分Ⅱ分子量电泳定性
        3 讨论
    试验三全血培养与酶标仪联用检测淋巴细胞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处理
        1.2.2 全血培养法培养鸡血
        1.2.3 MTT 比色法检测淋巴细胞转化率
        1.2.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间 MTT 法测得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与上清吸光度的变化
        2.2 对照组上清经不同处理后吸光度值离散度变化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囊膜蛋白基因的表达及抗HCV中和抗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丙型肝炎的流行现状、致病性与危害
        1.3 病毒的颗粒特征
        1.4 丙型肝炎病毒各区段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1.4.1 5’非编码区(5’UTR)
        1.4.2 核心蛋白区
        1.4.3 包膜蛋白区
        1.4.4 p7 蛋白
        1.4.5 非结构蛋白
        1.4.6 3'非编码区(3'UTR)
        1.5 丙型肝炎病毒囊膜蛋白的研究进展
        1.5.1 包膜蛋白的结构
        1.5.2 E2 蛋白在HCV入胞过程中的作用
        1.5.3 E2 与机体免疫反应
        1.6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变异及分型
        1.6.1 HCV 的变异机制
        1.6.2 HCV 各基因的变异情况
        1.6.3 HCV 基因分型研究
        1.6.4 HCV 基因型的地理分布特点
        1.6.5 HCV 基因分型的方法
        1.7 HCV 的体外复制模型及感染动物模型研究
        1.7.1 HCV 体外复制模型
        1.7.2 黑猩猩
        1.7.3 猴
        1.7.4 树鼩
        1.7.5 转基因和免疫耐受人鼠嵌合肝模型
        1.8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
        1.8.1 体液免疫应答
        1.8.2 细胞免疫应答
        1.9 丙型肝炎预防和治疗
        1.9.1 干扰素(IFN)
        1.9.2 病毒唑
        1.9.3 LAK 细胞治疗
        1.9.4 熊去氧胆酸治疗
        1.9.5 免疫调节剂
        1.9.6 联合用药
        1.9.7 中医中药
        1.9.8 丙型肝炎预防
        1.10 丙型肝炎疫苗研究
        1.10.1 重组HCV 蛋白质疫苗
        1.10.2 HCV 基因疫苗
        1.10.3 HCV 融合基因疫苗
        1.10.4 丙肝肝炎口服活菌苗
        1.10.5 丙肝疫苗研制面临的问题
        1.11 丙型肝炎病毒单克隆抗体(HCV-McAb)的研究
        1.11.1 鼠源HCV 单克隆抗体
        1.11.2 人源HCV 单克隆抗体
        1.11.3 HCV单克隆抗体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1.12 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1.12.1 血清抗-HCV 抗体检测
        1.12.2 HCV RNA检测用于HCV 感染的诊断
        1.12.3 HCV 抗原的检测
        1.13 丙型肝炎的研究展望
        1.13.1 规范分型
        1.13.2 细胞与动物模型
        1.13.3 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与肽库的构建
        1.13.4 基因的表达调控
        1.13.5 发病机制
        1.13.6 HCV 受体
        1.13.7 治疗
        1.13.8 疫苗
试验研究
    第二章 HCV 囊膜蛋白基因E1E2 的亚克隆及序列分析
        2.1 材料
        2.1.1 含有HCV 囊膜蛋白基因组的质粒
        2.1.2 主要试剂
        2.1.3 载体和菌种
        2.1.4 PCR 引物
        2.1.5 培养基
        2.1.6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2 目的基因的扩增、纯化和回收
        2.2.3 纯化产物与PGEM-T easy Vector 连接
        2.2.4 新鲜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 法)
        2.2.5 连接产物的转化
        2.2.6 重组质粒的提取
        2.2.7 重组质粒的鉴定
        2.2.8 序列的计算机分析
        2.3 结果
        2.3.1 PCR 产物的电泳结果
        2.3.2 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结果
        2.3.3 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2.3.4 测序结果
        2.3.5 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
        2.3.6 HCV E1E2 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HCV囊膜蛋白基因E1E2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动物免疫试验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细胞系
        3.1.3 试验动物
        3.1.4 质粒
        3.1.5 载体核菌株
        3.1.6 培养基
        3.1.7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逆转录病毒表达质粒的构建
        3.2.2 逆转录病毒假病毒制备
        3.2.3 逆转录病毒假病毒侵染SP 2/0 细胞及抗性筛选表达细胞
        3.2.4 FACS 分析筛选膜表面表达E1E2 蛋白的SP 2/0 细胞
        3.2.5 表达E1E2 囊膜蛋白的 SP2/0 细胞免疫Balb/c 小鼠
        3.2.6 小鼠采血及血清分离
        3.2.7 血清抗体的检测
        3.2.8 血清中和抗体检测
        3.3 结果
        3.3.1 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结果
        3.3.2 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3.3.3 HCV E1E2 基因的核苷酸和相应的氨基酸序列
        3.3.4 FACS 分析检测表达E1E2 囊膜蛋白的 SP2/0 细胞
        3.3.5 免疫小鼠血清抗体的FACS 检测
        3.3.6 中和抗体检测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HCV 囊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细胞系
        4.1.3 试验动物
        4.1.4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免疫原的制备
        4.2.2 动物免疫
        4.2.3 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4.2.4 脾淋巴细胞的准备
        4.2.5 细胞融合与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
        4.2.6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4.2.7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
        4.2.8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4.2.9 小鼠腹水的制备
        4.2.10 单抗中和活性的检测
        4.3 结果
        4.3.1 分泌特异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
        4.3.2 中和抗体检测结果
        4.4 讨论
        4.5 小节
    第五章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动物免疫试验
        5.1 材料
        5.1.1 主要试剂
        5.1.2 细胞系
        5.1.3 试验动物
        5.1.4 基因组质粒
        5.1.5 载体和菌株
        5.1.6 培养基
        5.1.7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引物的设计
        5.2.2 目的基因的扩增、纯化和回收、纯化产物与PGEM-T easy Vector 连接、新鲜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 法)、连接产物的转化、重组质粒的提取
        5.2.3 重组质粒的鉴定
        5.2.4 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5.2.5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293T 细胞
        5.2.6 FACS 分析表达E1E2 蛋白的293T 细胞
        5.2.7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大量提
        5.2.8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免疫Balb/c 小鼠取
        5.2.9 免疫小鼠采血及血清分离
        5.2.10 免疫小鼠血清抗体的检测
        5.2.11 小鼠血清中和抗体的检测
        5.3 结果
        5.3.1 PCR 产物的电泳结果
        5.3.2 重组pGEM-T Easy载体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5.3.3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5.3.4 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
        5.3.5 FACS 分析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293T 细胞瞬时表达
        5.3.6 免疫小鼠血清抗体的FACS 检测
        5.3.7 中和抗体检测结果
        5.4 讨论
        5.5 小节
    第六章 HCV 囊膜蛋白基因E1 和E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6.1 材料
        6.1.1 菌株和质粒
        6.1.2 酶和试剂
        6.1.3 阳性血清及酶标抗体
        6.1.4 主要仪器设备
        6.2 方法
        6.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6.2.2 目的基因的扩增、纯化和回收、纯化产物与PGEM-T easy Vector 连接、新鲜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 法)、连接产物的转化、重组质粒的提取、重组质粒的鉴定
        6.2.3 原核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6.2.4 E2 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6.2.5 表达蛋白的鉴定
        6.3 结果
        6.3.1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E1-pET32a 和E2-pET32a 的PCR鉴定
        6.3.2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E1-pET32a 和E2-pET32a 的酶切鉴定
        6.3.3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序列测定
        6.3.4 表达蛋白的SDS-PAGE 检测
        6.3.5 表达蛋白的Western blot 检测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致 谢
作者简介

(7)断奶仔猪源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分子流行病学及F18菌毛部分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大肠杆菌与仔猪疾病
        1.大肠杆菌的一般特性与分类
        2.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疾病
        3.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预防
    第二章 大肠杆菌常见的毒力因子
        1.肠毒素(enterotoxin)
        2.类志贺氏菌毒素(Shiga toxin,Stx)
        3.黏附素性菌毛(adhesive fimbriae)
        4.毒力岛(pathogenicity island,PAI)
    第三章 大肠杆菌F18菌毛的研究进展
        1.F18菌毛的命名与分型
        2.F18菌毛的一般特性
        3.F18菌毛的亚单位及其基因
        4.F18菌毛在致病中的作用
        5.F18菌毛的受体
        6.F18菌毛的检测
        7.F18菌毛与免疫预防
        8.F18菌毛与抗病育种
        9.F18菌毛特性尚未完全明确的部分
试验系列一 断奶仔猪源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分子流行病学
    第四章 江苏地区致断奶仔猪水肿病及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第五章 断奶仔猪源大肠杆菌毒索的分子流行病学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第六章 断奶仔猪源大肠杆菌菌毛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第七章 LEE毒力岛和HPI毒力岛的分子流行病学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试验系列二 F18菌毛部分特性的研究
    第八章 F18菌毛结构亚单位基因的多样性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第九章 F18菌毛结构亚单位基因的表达与鉴定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第十章 F18菌毛结构亚单位抗血清的制备及抗原特性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第十一章 F18菌毛结构亚单位与黏附特性的关系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IBD基因免疫和Rg1-CpG对其免疫增强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进展
第二章 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IBDV JS 株VP2 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IBDV JS 株的鉴定
    
2.2 IBDV JS 株VP2 基因的扩增
    
2.3 VP2 基因的鉴定
    
2.4 VP2 基因的序列分析
    
2.5 VP2 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6 pcDNA-VP2 质粒的制备与纯化
    
2.7 VP2 基因在COS-1 细胞中的表达
    
2.8 VP2 基因疫苗免疫试验
    
2.9 VP2 基因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IBDV VP2 基因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表达及其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pFastBac1-VP2 的构建与鉴定
    
2.2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Bacmid-VP2 的构建及鉴定
    
2.3 重组病毒reBac-VP2 的制备及毒价测定
    
2.4 重组病毒reBac-VP2 感染Sf9 细胞后的形态学变化
    
2.5 IFA 鉴定VP2 基因在Sf9 细胞内的表达
    
2.6 表达产物的SDS-PAGE 及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
    
2.7 IBDV 血清抗体间接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Rg_1-CpG 对pcDNA-VP2 基因免疫的增强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037 菌体DNA(CpG)的制备
    
2.2 IBDV JS 株LD_50
    
2.3 重组pcDNA-VP2 质粒DNA 免疫剂量
    
2.4 RRg_1 和CpG 佐剂效应
    
2.5 复合佐剂RRg_1-CpG 对重组质粒pcD-VP2 基因免疫的影响
    
2.6 以RRg_1-CpG 为佐剂的pcD-VP2 基因免疫扩大免疫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RRg_1-CpG 佐剂增强免疫作用的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淋巴细胞转化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2.2 淋巴细胞转化的流式细胞仪观察结果
    
2.3 淋巴细胞活性
    
2.4 诱生干扰素的效价
    
2.5 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抗IBDV 活性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9)禽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符号说明
1 引言 禽流感诊断技术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5 参考文献
附录(试验用病毒分离株)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基因芯片的构建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文献综述
    一、 鸡新城疫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二、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三、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对疫病检测的研究进展
前言
第一章 NDV-IBV基因芯片靶基因及对照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第二章 NDV-IBV检测基因芯片的构建研究
    一、 NDV-IBV检测基因芯片的构建研究
    二、 NDV强弱毒鉴别芯片的构建研究
第三章 NDV-IBV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件
    附件1、 NDV-IBV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图
    附件2、 重组质粒靶基因测序结果
    附件3、 试验试剂配置

四、6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离株单抗反应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猫杯状病毒感染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D]. 刘永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1)
  • [2]一株天鹅源小鹅瘟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分析及小鹅瘟病毒标准抗原抗体物质的制备[D]. 宋娜. 扬州大学, 2016(02)
  • [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广西流行代表毒株免疫原性的研究[D]. 黄志永. 广西大学, 2008(01)
  • [4]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 郑肖娟. 浙江大学, 2007(05)
  • [5]动物源性免疫增强剂的开发及其使用效果检测的研究[D]. 谭雷涛.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1)
  • [6]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囊膜蛋白基因的表达及抗HCV中和抗体的研究[D]. 许信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7]断奶仔猪源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分子流行病学及F18菌毛部分特性的研究[D]. 成大荣. 扬州大学, 2005(05)
  • [8]IBD基因免疫和Rg1-CpG对其免疫增强作用及机理的研究[D]. 许小琴. 吉林大学, 2005(06)
  • [9]禽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应用[D]. 孔晶. 扬州大学, 2004(04)
  • [10]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基因芯片的构建及其检测技术研究[D]. 曹三杰. 四川农业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6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反应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