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栅扫描显示器中视频模拟混合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任强[1](2020)在《高速图像处理中的硬件加速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满足对高速目标的高精度测量需求,视觉测量系统必须具有高帧率和高分辨率指标,因此提高图像处理系统的吞吐率显得尤为重要。第一,针对高速视觉测量场景中数据调度困难、数据通过率低且难以实现大容量数据存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FPGA的软硬件协同加速架构,并根据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实时测量、图像重算、上传、下传四种工作模式。针对实现过程中单芯片资源有限导致系统映射困难以及冗余度不足的问题,在硬件系统中设计了双核心协同工作机制以达到平衡负载以及提升系统可扩展性的目的。论文通过结合SATA、PCIe以及DDR等高速硬件接口技术,实现了满足高速图像采集、海量数据存储和高速数据缓存功能的数据调度与控制系统,降低了关键路径上的数据调度延迟,提升了系统鲁棒性。第二,针对视觉测量中的标记点识别与特征提取环节处理吞吐率和图像分辨率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切片的并行连通域搜索与特征值提取方法,通过标签的方式对输入像素进行标记、合并等处理。为实现并行处理能力,算法将输入图像等分为16个图像切片,这些图像切片分别由独立的切片处理模块并行地执行连通域标记与特征值计算。各切片处理完成后再由全局合并模块对切片边界进行合并,并通过乒乓操作将边界合并处理时间折叠到下一帧的切片处理时间中,实现图像的连续处理,有效地提高了算法处理吞吐率。系统性能测试部分,对硬件加速环节中系统传输的正确性、特征提取的正确性、对多分辨率支持、系统处理吞吐率等指标进行了验证并对硬件加速系统的逻辑资源占用、功耗与加速效率等特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硬件加速系统可有效解决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标记点搜索与特征提取环节的实时运算问题,使硬件加速系统可实现3GB/s高速数据流的实时调度和处理。与PC处理速率相比,在不同分辨率下连通域搜索与特征提取算法的加速比可达到26~37倍,通过进一步引入ROI技术可实现吞吐率和加速效率成倍地提升。
柏化春[2](2013)在《基于FPGA的视频格式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图像显示技术,特别是大屏幕高分辨率的显示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视频图像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原有传统视频图像能在大屏幕显示器上获得最佳的显示效果,这就需要对视频进行相关的格式转换。本课题就是围绕视频格式的相关转换而展开的。本课题主要是以分辨率为720×576、场频为50Hz的隔行扫描的模拟视频转换成分辨率为1024×768、帧频和场频均为60Hz的逐行视频为例,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视频进行去隔行处理,本系统选用的是空间插值算法中的行复制法,该算法与其它算法相比较,更易于硬件实现。然后是视频的帧率提升,把隔行扫描的50Hz的场频变换到逐行扫描的60Hz的帧频,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帧差,又不是整数倍关系,本系统采用的是分段插帧法,及每五帧为一组进行线性插帧,同时进行相应的时域提升,在SRAM的配合与FPGA的控制下将50Hz的场频转换成60Hz的帧频。最后是分辨率的转换,本系统以分辨率为720×576转换成分辨率为1024×768为例,使用双线性插值算法在适当的像素点之间进行相应的插值,以达到分辨率放大的目的。本系统主要采用了Altera公司生产的高性能、低成本Cyclone II系列FPGA芯片EP2C8F256C6来实现视频格式转换的。首先在Altera公司开发的软件Quartus II9.0中进行各处理算法程序的编写,然后通过JTAG端口将程序保存到外部的EEPROM里,系统工作时再对EEPROM中的程序进行调用。与以往视频格式转换系统相比,这种方案可以应对不同的视频格式进行相应参数修改,同时,还可以很方便地对程序算法进行更改。本系统实现了对SAA7111A的寄存器配置、存储器的乒乓操作控制以及去隔行、帧频提升、分辨率转换等图像处理算法。通过使用CCD图像传感器信号作为系统的视频源信号,以产品商所提供的LVDS-DVI视频转接盒和DELL公司生产的LCD显示器来验证了视频格式转换系统的功能与工作状态。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的软硬件能较好的对视频图像进行格式转换,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标。
张良才[3](2013)在《基于CDX的雷达终端显示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雷达终端显示主要通过专用硬件实现,通用性比较差,开发周期长,研制成本较高。而将雷达显控终端软件化后,降低了开发费用,加强了它的通用性和兼容性,并且易于维护和扩展。所以,研发软件化的PC显控终端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本文主要讨论了在通用计算机上,借助于MFC和CDX类库,开发和完成一款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雷达终端显示软件。软件中采用模块化的思想进行开发和设计,提高系统的扩展性;采用线程技术完成目标航迹的显示,加入系统定时器精确雷达天线的扫描速度;通过CDX库函数直接操作显存的能力,充分利用系统硬件的加速功能,实现了条带SAR和DBS图像的显示;采用以太网、USB和CPCI开发完成系统的接口功能;利用MapX控件开发完成系统的地图功能。该软件的完成必定可以满足雷达信息多样化的现实需求。
杜芳磊[4](2012)在《训练模拟器雷达模拟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将训练模拟器用于系统研究和操作训练已成为航海导航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设计的雷达模拟系统是气垫船训练模拟器的一部分,不仅可以使用在航海教学和船员培训中,还可以在雷达系统的分析、信号处理以及各种雷达数据处理理论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首先,对雷达目标和雷达工作环境进行了数学建模。依据雷达原理推导出目标视频信号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包含了雷达视频信号的主要参量,并对这些参量分别进行建模。目标模型主要包括目标的运动、距离、方位和回波幅度四个特性,对于目标和本船(气垫船)的运动进行建模分析,从而得到目标的运动、距离和方位三个要素,回波幅度是由船舶的雷达截面积来决定的。环境模型主要包括海杂波、雨雪杂波和内部噪声模型。本文主要推导并建立了相关瑞利(Rayleigh;RL)分布、对数正态(Log-Normal;LN)分布、韦布尔(Weibull;WB)分布和K分布数学模型来模拟不同海况下的海杂波;建立了相关瑞利分布模型来模拟雨雪杂波;建立了非相关瑞利分布模型来模拟雷达内部噪声。另外,本文对雷达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用以模拟雷达系统的功能,主要采用噪声恒虚警处理和杂波恒虚警处理两种方法来达到恒虚警的目的,并采用了基于模糊自适应的卡尔曼滤波算法来完成雷达的目标跟踪。然后,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设计了雷达模拟系统的结构,结合GDI+技术在VC++6.0界面上进行仿真,实现了上述算法,产生雷达回波信号并动态的仿真生成雷达回波视频图像。雷达模拟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布式设计方法,分为教练机和用户机两部分,通过TCP/IP协议进行通信,并可根据训练需求进行软件设置,模拟航海雷达的各种功能。根据航海雷达的实际功能要求,解决了坐标转换、余辉显示等关键问题,仿真雷达的光栅扫描界面,可产生并显示目标回波、海杂波、雨雪杂波、内部噪声等回波信号,将目标船舶与静态电子海图叠加显示在雷达模拟机显示控制界面终端上,并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完成雷达控制操作。
戴亚鑫[5](2007)在《一种特殊CRT显示器的液晶化改装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显示器是人机交互的“接口”,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机交互的效率。而CRT显示器由于存在寿命短、空间体积大、工作电压高、功耗大、软X射线有碍身体健康等缺陷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人机交互的效率。因此,在很多领域用体积小、重量轻、微功耗、低电压供电的液晶显示器取而代之是提高人机交互效率的必然趋势。本设计即是对某型CRT显示器进行液晶化改装以提高人机交互的效率。 CRT显示器是利用亮度信号控制阴极射线管的电子枪发射电子,利用两路偏转信号控制阴极射线管的偏转电极产生偏转场使电子在偏转场的控制下击中荧光屏上特定的点而发光来形成图像的。液晶显示器是将存储器中的每帧画面以类似光栅扫描的方式显示出来的。由于某型CRT显示器的视频信号为非标准模拟视频信号,无法用通用的视频转换芯片进行转换,因此,本设计从原理出发,利用A/D转换器对原CRT显示器的非标准模拟视频信号进行采样,然后利用现场可编程器件(FPGA)对采样信号进行处理并生成帧像素数据,按帧存储到存储器中,最后由复杂可编程器件(CPLD)产生液晶屏驱动控制信号,按帧将帧数据输出到液晶显示屏进行显示。本设计最终做出了实物并得到应用。 本论文的创新工作主要体现在:1、在没有通用芯片和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显示原理出发,设计出一种对CRT显示器进行液晶化改装的可行方案;2、设计出的设备不但可对某型CRT显示器进行液晶化,同时也适用于以其它扫描方式生成图像的CRT显示器的液晶化;3、对某型CRT显示器的视频画面,可以很容易的实现视频存储扩展。
于川[6](2007)在《雷达数字化显示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提出雷达的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和信息显示是雷达显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雷达显示系统不仅要对目标进行准确测量,而且还要对雷达获取的数据进行高效率地处理,将提取的目标信息以直观、有效、准确的方式呈现给雷达的操控者。 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将通用计算机作为雷达光栅扫描显示终端。充分发挥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快速灵活的完成雷达数据处理工作。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件对信号超强处理能力,使得对雷达视频信号进行实时数字处理成为可能。计算机图形显示和图像处理技术更为实现雷达显示终端带来了方便,强大的软件编程设计使显示终端可以融合显示多种信息,成为了雷达显示系统的发展趋势。 本文依据船用导航雷达的实际要求和发展方向,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计算机的雷达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和信息综合显示的系统。对模拟的雷达回波信号经A/D变换成数字信号,再利用目前较通用的DSP和FPGA器件进行信号处理,并对以极坐标形式存在的回波信号进行坐标变换,通过高速的PCI总线以DMA方式与计算机通信,使雷达数据被显示终端调用。在显示终端基于DirectX中DirectDraw的3D图像组件,以Visual C++ 6.0为开发工具,构造出DirectDraw图形显示工作环境,并以电子海图为显示背景,实现了雷达图像扫描线与雷达天线同步扫描,使雷达图像叠加进行显示。本论文解决了雷达系统中数据传输、坐标变换、雷达图像与电子海图叠加显示的关键问题。设计出了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可以对雷达显示的量程进行调整,对雷达的工作参数进行设定,易于操作,并可以把雷达的目标数据存到硬盘,以便以后对相关的数据查看。 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实现了对雷达信号采集、信号处理、数据传输和雷达数据的终端显示,获得了实时的雷达扫描图像,具备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史佳欢[7](2007)在《雷达光栅扫描显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达光栅扫描显示技术在雷达应用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高分辨率、多彩色、高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现代应用对雷达光栅扫描显示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技术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PCI总线和高速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雷达光栅扫描综合显示系统方案。为了解决传统的雷达光栅扫描显示系统中广泛使用图形处理器造成系统灵活性和通用性降低的问题,提出了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图形处理能力进行二次信息的加工及处理,并通过PCI总线完成二次图像的信息传输。对一次信息的处理实现了基于FPGA的光栅扫描坐标变换和视频处理。此外,还完成了基于FPGA的显示控制器的设计和DDR SDRAM的显示存储器的应用,并详细给出了设计要点。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关键技术的设计方案,提出了新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重点设计了PCI总线控制器接口电路、显示控制器及显示存储器控制器,并对扫描坐标变换与视频处理部分作了研究和仿真。
祝俊[8](2004)在《随机扫描到光栅扫描转换设备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分析了随机扫描到光栅扫描转换(SRC)的关键技术,即视频扫描转换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一种实际实现方案,构建了以CPLD为控制核心的扫描转换硬件系统。利用CPLD对整个系统进行灵活控制,实现了从随机扫描显示系统到光栅扫描显示系统的转换。SRC-1型随机扫描到光栅扫描转换器是用来对随机扫描视频信号(这些信号是笔画输入格式的X、Y、Z视频信号)实时转换为SVGA (800*600模式)光栅视频格式的设备。该设备能处理如笔画般书写的图像数据,输出标准视频装置可以记录和显示的视频格式。该设备接收来自主机系统的X、Y偏转扫描信号和Z亮灭控制信号。X、Y偏转扫描信号是模拟差分信号,Z亮灭控制信号是数字差分信号。Z亮灭信号用来控制是否显示。输入的Z亮灭信号用符合RS-485/RS-422接口信号的接收芯片进行接收。X、Y偏转扫描信号的电压幅度决定了它们各自的采样点在扫描转换器内帧存储的位置。X、Y偏转扫描信号的A/D采样精度需要达到9位,从而确保经过扫描转换后能高质量地恢复图像。 为了防止扫描转换后的图形失真以及可能潜在的外加干扰,该设备考虑了模拟和数字方面的处理、滤波输入的随机扫描视频信号。由于输入和输出的场频不等,该设备采用了多帧缓冲的处理方法。从帧缓冲器出来的视频信号是通过D/A转换后,转换为模拟视频信号。该课题是在MAX+PLUS II开发系统下完成电路的设计和仿真,并采用ALTERA公司的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实现相应的逻辑电路设计。该设备能广泛地应用在把笔画输入格式的X、Y、Z视频信号转换为标准的高分辨率的视频格式的场合。研究结果对于视频转换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曾绍平[9](2003)在《多功能光栅扫描显示控制器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雷达显示器是雷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雷达随机扫描显示器因存在显示容量较小,显示亮度很低,难以实现二次信息显示等缺点,已逐渐被雷达光栅扫描显示器所取代。本文介绍了雷达光栅扫描B型显示器的原理、特点极其关键技术,根据总体要求,设计了光栅扫描引导显示器一次视频信息处理的总体方案。提出了采用“距离压缩”的方法,以提高一次视频信息的信噪比;完成了雷达回波信号的数字化及预处理;采用双口RAM和VRAM双存储器结构,利用FPGA技术,实现了雷达一次视频信息的余辉控制和显示;利用计算机现有的显示卡软硬件资源和基于FPGA生成的图形控制器,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模拟混合方式,实现了雷达一、二次信息的同步和混合显示。最后简单介绍了雷达光栅扫描显示器的发展动向。上述方案和关键技术已在其性能样机研制中得以实现,并得到总体单位的认可。
欧阳宁,张彤,韩传久[10](2003)在《光栅扫描显示器中视频模拟混合方法》文中指出现代雷达光栅扫描显示器在显示二次信息的同时,仍然保留原始雷达回波等一次信息,需要在同一屏幕上混合显示一次和二次信息的视频信号,这是实现中的一个难点。该文在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和增强通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模拟混合的方法。
二、光栅扫描显示器中视频模拟混合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栅扫描显示器中视频模拟混合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图像处理中的硬件加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图像处理引入硬件加速的必要性 |
1.1.2 图像处理中的硬件加速技术分析 |
1.1.3 视觉测量中标记点识别与特征提取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基于FPGA的图像加速系统研究现状 |
1.2.2 连通域搜索与特征值提取算法的硬件加速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2 基于FPGA的软硬件协同加速架构 |
2.1 硬件加速架构设计 |
2.2 软硬件协同工作机制设计 |
2.2.1 引言 |
2.2.2 实时测量模式 |
2.2.3 图像重算模式 |
2.2.4 图像上传模式 |
2.2.5 图像下传模式 |
2.3 上位机软件架构设计 |
2.4 硬件系统架构设计 |
2.4.1 硬件平台 |
2.4.2 任务切割与映射 |
2.4.3 图像实时采集与存储 |
2.4.4 图像实时处理与软硬件交互 |
2.5 本章小结 |
3 图像预处理算法硬件加速设计 |
3.1 引言 |
3.2 图像拉伸算法 |
3.2.1 算法原理 |
3.2.2 算法仿真 |
3.3 图像二值化算法 |
3.3.1 算法原理 |
3.3.2 算法仿真 |
3.4 算法硬件加速架构设计 |
3.5 基于并行与流水的算法实现 |
3.5.1 最值均值计算模块 |
3.5.2 阈值参数计算模块 |
3.5.3 拉伸二值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4 连通域搜索与特征值提取硬件加速 |
4.1 连通域搜索原理 |
4.1.1 单次遍历串行搜索 |
4.1.2 单次遍历并行搜索 |
4.2 特征值提取原理 |
4.3 硬件加速架构设计 |
4.3.1 算法参数与功能定义 |
4.3.2 实现架构 |
4.4 硬件设计与性能分析 |
4.4.1 数据分配 |
4.4.2 切片连通域搜索 |
4.4.3 切片特征值计算 |
4.4.4 边界标签管理 |
4.4.5 全局合并 |
4.4.6 特征值提交模块 |
4.4.7 感兴趣区域选取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性能测试 |
5.1 测试平台介绍 |
5.1.1 加速系统负载平台 |
5.1.2 外部测试工具 |
5.1.3 测试平台搭建 |
5.2 测试指标 |
5.3 测试方案 |
5.4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4.1 第一类指标 |
5.4.2 第二类指标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FPGA的视频格式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视频转换的相关理论 |
2.1 视频的表示 |
2.1.1 活动图像 |
2.1.2 静止图像 |
2.2 模拟视频 |
2.2.1 视频的光栅扫描 |
2.2.2 模拟视频的表示 |
2.2.3 模拟电视系统 |
2.3 数字视频 |
2.3.1 模拟视频数字化 |
2.3.2 数字视频的表示 |
2.3.3 数字视频的特点及其相关应用 |
2.3.4 数字视频标准 |
2.4 像素间的基本关系 |
2.4.1 像素的邻域 |
2.4.2 像素的连通性 |
2.4.3 像素之间的距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及视频格式转换算法的研究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系统结构设计 |
3.1.2 系统功能设计 |
3.2 视频去隔行技术 |
3.2.1 线性滤波去隔行 |
3.2.2 非线性滤波去隔行 |
3.2.3 运动补偿算法 |
3.3 帧率提升技术 |
3.3.1 帧率提升算法的基本原理 |
3.3.2 非运动补偿线性插帧法 |
3.3.3 运动补偿线性插帧 |
3.3.4 插补帧的时域分布 |
3.4 分辨率变换技术 |
3.4.1 分辨率变换理论基础 |
3.4.2 理想插值函数 |
3.4.3 最邻近插值法 |
3.4.4 双线性插值法 |
3.4.5 B 样条插值法 |
3.4.6 三次插值法 |
3.4.7 本课题选用的插值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4.1 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1 系统的总体电路设计 |
4.1.2 解码芯片外围电路 |
4.1.3 FPGA 外围电路 |
4.1.4 SRAM 外围电路 |
4.1.5 LVDS 外围电路 |
4.2 系统转换功能的实现 |
4.2.1 去隔行实现 |
4.2.2 帧率提升实现 |
4.2.3 分辨率变换实现 |
4.3 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4.3.1 系统的测试 |
4.3.2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CDX的雷达终端显示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软件模块设计 |
2.1 软件相关知识 |
2.1.1 VC++6.0 及 MFC 函数库 |
2.1.2 DirectDraw 及 CDX 库 |
2.2 软件工程建立 |
2.2.1 系统显示窗口创建 |
2.2.2 全屏显示的实现 |
2.2.3 模块的建立思想 |
2.3 各个模块的关键技术 |
2.3.1 时间、日期模块 |
2.3.2 放大区模块 |
2.3.3 表页区模块 |
2.3.4 扫描方式模块和按钮操控模块 |
2.4 雷达扫描区域的设计 |
2.4.1 PPI 显示设计 |
2.4.2 机载界面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功能设计 |
3.1 目标显示设计 |
3.1.1 线程 |
3.1.2 目标信息 |
3.1.3 坐标转换 |
3.1.4 显示目标 |
3.2 基本操作功能设计 |
3.2.1 量程和显示方式 |
3.2.2 雷达天线转速 |
3.2.3 余辉 |
3.2.4 其他功能关键技术 |
3.3 雷达图像显示 |
3.3.1 SAR 及 DBS 图像简介 |
3.3.2 条带 SAR 实时显示 |
3.3.3 DBS 图像实现 |
3.4 软件功能的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接口设计 |
4.1 接口简介 |
4.2 接口应用程序设计 |
4.2.1 以太网接口设计 |
4.2.2 USB 接口设计 |
4.2.3 CPCI 接口设计 |
4.2.4 三种接口比较 |
4.3 地图接口设计 |
4.3.1 MapX 控件简介 |
4.3.2 地图接口的实现 |
4.4 软件性能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4)训练模拟器雷达模拟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雷达模拟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雷达模拟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内雷达模拟技术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训练模拟器雷达模拟系统设计 |
2.1 训练模拟器雷达模拟系统方案设计 |
2.1.1 训练模拟器雷达模拟系统实现方法 |
2.1.2 训练模拟器雷达模拟系统结构组成 |
2.1.3 训练模拟器雷达模拟系统框图 |
2.2 系统模块介绍 |
2.2.1 主控计算机 |
2.2.2 雷达模拟机 |
2.3 主控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软件实现 |
2.3.1 参数输入模块 |
2.3.2 船舶模型解算模块 |
2.3.3 数据传输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训练模拟器雷达回波信号的模拟 |
3.1 雷达目标模拟 |
3.1.1 雷达目标回波信号 |
3.1.2 目标的运动 |
3.1.3 目标的距离和方位 |
3.1.4 目标的回波幅度 |
3.1.5 目标模拟的计算机实现 |
3.2 海杂波模拟 |
3.2.1 海杂波幅度分布特性 |
3.2.2 海杂波功率谱的确定 |
3.2.3 海杂波模拟的计算机仿真 |
3.3 雨雪杂波模拟 |
3.4 噪声模拟 |
3.4.1 接收机内部噪声数学模型的建立 |
3.4.2 计算机模拟生成内部噪声 |
3.5 雷达回波信号综合仿真 |
3.6 恒虚警处理(CFAR) |
3.6.1 噪声恒虚警处理 |
3.6.2 杂波恒虚警处理 |
3.7 雷达目标跟踪算法 |
3.7.1 野值检测与剔除 |
3.7.2 目标跟踪模型的建立 |
3.7.3 卡尔曼滤波器参数选择 |
3.7.4 量测噪声协方差的模糊自适应估计 |
3.7.5 模糊系统的设计 |
3.7.6 仿真验证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雷达模拟机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雷达模拟机软件总体设计 |
4.1.1 雷达模拟机软件功能 |
4.1.2 操作系统及开发工具选取 |
4.1.3 雷达模拟机软件的设计结构 |
4.2 雷达模拟机显示系统的实现 |
4.2.1 坐标变换 |
4.2.2 雷达图像的显示方式 |
4.2.3 图像显示的软件实现 |
4.3 雷达模拟机控制系统的实现 |
4.4 显示控制系统软件调试及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一种特殊CRT显示器的液晶化改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信息显示的意义 |
1.2 显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3.3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CRT和液晶显示器原理及显控技术 |
2.1 阴极射线管(CRT) |
2.1.1 电子发射及栅极调制特性 |
2.1.2 电子束的聚焦 |
2.1.3 电子束的偏转 |
2.1.4 荧光屏的亮度特性 |
2.2 液晶显示器件 |
2.2.1 液晶显示器件的分类 |
2.2.2 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 |
2.2.3 液晶显示器件的驱动方式 |
2.3 CRT的偏转扫描方式 |
2.3.1 随机扫描(random scan) |
2.3.2 光栅扫描(raster scan) |
2.3.3 成文扫描(Text scan) |
2.3.4 径向扫描(Diametrical Scan) |
2.3.5 圆周扫描(Spiral Scan) |
第三章 液晶化改装设计原理 |
3.1 某型 CRT显示设备各项参数说明 |
3.2 CRT显示器视频信号分析 |
3.2.1 偏转信号波形分析 |
3.2.2 亮度信号波形分析 |
3.3 设计思路及系统框图 |
3.3.1 同步信号的分离 |
3.3.2 视频信号的模数转换 |
3.3.3 视频信号的存储 |
3.3.4 视频信号处理 |
3.3.5 液晶屏的驱动 |
3.3.6 系统框图 |
3.4 FPGA/CPLD和其开发环境 |
3.4.1 FPGA/CPLD简介和开发流程 |
3.4.2 硬件描述语言简介 |
3.4.3 Max+plusII开发软件简介 |
第四章 液晶化改装设计硬件实现 |
4.1 系统级硬件实现 |
4.2 模拟模块的硬件实现 |
4.2.1 缓冲级 |
4.2.2 信号处理单元 |
4.2.3 滤波电路 |
4.2.4 A/D转换电路的实现 |
4.2.5 同步分离电路 |
4.2.6 整形电路的实现 |
4.2.7 参考电压的实现 |
4.3 数字模块的硬件实现 |
4.3.1 帧数据处理单元 |
4.3.2 存储单元 |
4.3.3 显示控制单元 |
第五章 总结 |
5.1 调试过程及其中的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6)雷达数字化显示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航海雷达发展动态 |
1.2 雷达显示系统的发展 |
1.3 课题选择及现实意义 |
1.4 研究成果及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成果 |
1.4.2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基于计算机的雷达显示系统结构 |
2.1 基于计算机的雷达显示系统要求 |
2.2 系统基本组成及结构 |
2.2.1 雷达信号转换 |
2.2.2 雷达数据处理 |
2.2.3 基于计算机的显示系统终端 |
2.3 显示系统终端计算机性能要求 |
2.4 信号处理模块硬件要求及选型 |
2.4.1 基于 PCI总线的数据传输 |
2.4.2 基于 FPGA/DSP的信号处理模块 |
2.4.3 信号处理板选择 |
第3章 雷达显示系统软件设计 |
3.1 雷达显示软件设计方案 |
3.1.1 显示系统软件设计要求 |
3.1.2 基于 Windows的系统开发 |
3.1.3 开发工具选择 |
3.1.4 基于 MFC的程序设计 |
3.1.5 软件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
3.2 雷达显示系统的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
3.2.1 数据传输 |
3.2.2 坐标变换 |
3.2.3 雷达图像与电子海图叠加显示 |
第4章 雷达显示系统软件实现 |
4.1 雷达显示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4.2 雷达显示端人机界面的设计 |
4.3 软件设计流程 |
4.4 数据传输格式设计 |
4.5 数据读取模块设计 |
4.5.1 多线程程序设计 |
4.5.2 数据读取线程的设计实现 |
4.6 图像显示模块设计 |
4.6.1 基于 DirectDraw的雷达图像显示 |
4.6.2 构造 DirectDraw工作框架 |
4.6.3 电子海图显示 |
4.6.4 雷达图像显示实现 |
4.7 控制模块设计 |
4.8 显示系统软件调试及结果 |
4.8.1 调试步骤 |
4.8.2 调试结果 |
第5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7)雷达光栅扫描显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雷达光栅扫描显示器的发展概况 |
1.3 论文内容的安排 |
第二章 雷达光栅扫描显示系统的解决方案 |
2.1 雷达光栅扫描显示系统的结构 |
2.2 本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
2.2.1 雷达光栅扫描坐标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2 视频处理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3 基于PCI总线的二次信息的获取 |
2.2.4 显示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5 视频叠加的实现以及彩色的形成 |
2.2.5.1 雷达视频的叠加显示 |
2.2.5.2 视频开窗技术 |
2.2.5.3 彩色形成 |
2.3 小结 |
第三章 雷达光栅扫描显示系统的关键技术 |
3.1 引言 |
3.2 显示系统的具体结构 |
3.3 雷达光栅扫描显示的系统指标 |
3.4 主要芯片的选择 |
3.4.1 显示控制器的选择 |
3.4.1.1 图形处理器(GSP)和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显示控制器的讨论 |
3.4.1.2 显示控制器的实现方式 |
3.4.2 PCI总线接口芯片PCI9054 |
3.4.3 显示存储器的选择 |
3.4.4 视频器件的选择 |
3.5 主要单元电路的讨论 |
3.5.1 PCI总线接口 |
3.5.1.1 概念介绍 |
3.5.1.2 模式选择 |
3.5.1.3 接口实现 |
3.5.2 显示控制器 |
3.5.2.1 显示控制器的原理 |
3.5.2.2 参数计算及显示控制器的设计 |
3.5.3 基于DDR的显示存储器 |
3.5.3.1 DDR的结构与控制 |
3.5.3.2 实际应用 |
3.5.4 FPGA开发的注意事项 |
3.6 小结 |
第四章 扫描坐标变换器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雷达光栅扫描坐标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4.3 CORDIC算法的基本原理 |
4.4 雷达光栅扫描变换器电路的设计过程和仿真结果 |
4.4.1 轴角分解电路的FPGA设计过程与仿真结果 |
4.4.2 坐标变换电路的FPGA设计过程及仿真结果 |
4.5 小结 |
第五章 视频处理电路的设计 |
5.1 视频处理电路的基本原理 |
5.2 视频处理电路FPGA设计过程及结果 |
5.2.1 编码选大电路的设计 |
5.2.2 视频积累电路的设计 |
5.2.3 盲区补偿电路的设计 |
5.2.4 距离补偿电路的设计 |
5.3 流水线处理 |
5.4 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及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 |
(8)随机扫描到光栅扫描转换设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的意义 |
1.2 扫描转换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随机扫描和光栅扫描的基本原理 |
2.1 飞机平显仪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 计算机显示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2.3 扫描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
第三章 扫描转换器的系统设计 |
3.1 扫描转换器的方案论证 |
3.2 硬件系统设计 |
3.2.1 数模转换芯片的选择 |
3.2.2 随机扫描视频信号输入通道的设计 |
3.2.2.1 X、Y偏转信号的处理 |
3.2.2.2 Z亮灭信号的接收 |
3.2.3 计算机视频信号输出的设计 |
3.2.4 电源及其它相关设计 |
第四章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应用 |
4.1 可编程逻辑器件概述 |
4.1.1 ALTERA的PLD系列产品介绍 |
4.1.2 MAX+PLUSII集成开发环境及应用 |
4.2 CPLD技术在本课题中的应用 |
4.3 软件系统的设计 |
4.3.1 软件系统设计概述 |
4.3.2 计算机同步、消隐信号及视频信号的实现 |
4.3.3 两帧轮换存储读写的实现 |
第五章 系统的调试 |
5.1 仿真信号源的设计 |
5.2 硬件系统的调试 |
5.2.1 视频输入通道的调试 |
5.2.2 A/D转换器的调试 |
5.2.3 同步信号、视频输出通道的调试 |
5.3 软件系统的调试 |
5.4 总结 |
第六章 新电路板的设计 |
6.1 硬件部分的设计 |
6.2 软件部分的设计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9)多功能光栅扫描显示控制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雷达光栅扫描显示器的发展概况 |
1.2 本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3 本文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雷达B型显示器原理 |
2.1 雷达显示器的分类 |
2.2 雷达随机扫描B型显示器原理 |
2.3 雷达光栅扫描B型显示器原理 |
第三章 一次视频信息处理电路总体方案设计 |
3.1 本雷达显示控制器的总体方案简介 |
3.2 设计要求 |
3.3 像素点分配 |
3.4 距离压缩 |
3.5 一次与二次视频的混合显示 |
3.6 余辉显示控制 |
3.7 一次视频信息处理电路的组成 |
第四章 一次视频信息处理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4.1 控制信号接口电路 |
4.2 延迟电路 |
4.3 目标视频接口电路 |
4.4 采样电路 |
4.5 距离压缩电路 |
4.6 定时电路 |
4.7 地址转换电路 |
4.8 显示及余辉控制电路 |
4.9 视频数模转换电路 |
4.10 视频混合电路 |
第五章 引导显示控制器的软件简介 |
5.1 操作系统的选择 |
5.2 软件流程 |
第六章 雷达光栅扫描显示器的展望 |
6.1 通用化 |
6.2 网络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资料 |
(10)光栅扫描显示器中视频模拟混合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实现原理 |
2 具体实现方法 |
2.1 控制部分 |
2.2 视频形成部分 |
2.3 视频合成器 |
3 特点及实际效果 |
四、光栅扫描显示器中视频模拟混合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图像处理中的硬件加速技术研究[D]. 任强. 西南科技大学, 2020
- [2]基于FPGA的视频格式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柏化春. 湖南工业大学, 2013(04)
- [3]基于CDX的雷达终端显示软件设计[D]. 张良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4]训练模拟器雷达模拟技术的研究[D]. 杜芳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2)
- [5]一种特殊CRT显示器的液晶化改装设计[D]. 戴亚鑫.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6)
- [6]雷达数字化显示系统设计及实现[D]. 于川. 大连海事大学, 2007(01)
- [7]雷达光栅扫描显示技术研究[D]. 史佳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5)
- [8]随机扫描到光栅扫描转换设备的研制[D]. 祝俊. 电子科技大学, 2004(01)
- [9]多功能光栅扫描显示控制器的设计[D]. 曾绍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03(01)
- [10]光栅扫描显示器中视频模拟混合方法[J]. 欧阳宁,张彤,韩传久. 计算机工程,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