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伤寒论》中甘草遣用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杰[1](2012)在《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甘草药对(I)》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该项目以风寒表实证为主线,以麻黄为主药,从张仲景经典名方中选择针对主证为风寒表实证但不同兼证的麻黄汤及其类方中的六个药对进行组成规律研究,探讨药味、药量的改变与化学成分、药理效应、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组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纵向分析六个药对组合与风寒表实证遣方用药的内在联系,探讨药对变化的内涵和组成规律,促进中医药学遣方用药理论的发展。麻黄-甘草药对为上述六个药对之一,亦为《金匮要略》所载用于表寒兼皮水的甘草麻黄汤,有利水消肿之功,主治身体面目悉肿,腰以上肿甚,身微热,口不渴,无汗,小便不利者。方中麻黄宣发卫阳,散表祛邪,使风邪水气从外而解,又可使在里之水从小便而利;甘草和调中气、调和药性。两药合用,辛甘发散以利水,健脾和中以制水。本方中麻黄12g、甘草6g,该剂量及配比在张仲景麻黄、甘草并用的方剂中最为常用,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在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中,麻黄用12g,甘草用6g;在麻黄附子甘草汤中,麻黄用6g、而甘草为6g,甘草用量较重;在麻黄加术汤中,麻黄用9g、而甘草为3g。“病皆与方相应”,麻黄-甘草药对针对不同主治证候采用不同的配伍比例,这也是分析其配伍内涵探讨的问题。本文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来研究麻黄和甘草药理效应的相互作用,定量评价药对是否存在配伍增效或配伍减毒,寻求最佳配比;同时研究其在体外过程中发生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后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从物质基础寻找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所在;用代谢组学的方法观察麻黄和甘草药对配伍对生物标志物的影响,从代谢组学层面表征该药对的配伍内涵。研究意义复方临床疗效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药的配伍,而药对作为中药配伍应用最为常见的形式,它构成简单、疗效确切,且具备复方基本主治功能,是中药复方的最小组成单位,同时也是系列复方的共同点;药对反映复方配伍的特殊规律与内在联系。因此,以药对研究为切入点,阐明其配伍机制,寻求发挥最佳作用的配伍比例,有利于探索与发掘药对的基本功用与功用扩展。开展药对配伍规律研究,能进一步揭示药对配伍的客观规律与科学内涵,促进中药配伍应用理论的进步;能有效地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既利于更好运用已有的药对,亦利于针对疾病谱的变化、病证的发展而创制新药对;特别是在新药研究中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配伍已越来越多的今天,以传统配伍的普遍规律指导新的配伍形式,对促进中药新产品研创亦具有现实意义。研究目的本文从以下三个层面揭示麻黄-甘草药对配伍内涵:(1)观察麻黄-甘草药对不同配比的急性毒性、抗炎、利尿三个方面的药理效应,应用中效原理进行相互作用统计分析,定量评价麻黄和甘草主要药理效应的相互作用,以判断药物是否增效减毒。(2)对不同配比水煎液麻黄类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和甘草酸、甘草苷含量进行研究,比较不同配比对这些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从物质基础的变化来阐述药理效应变化的内因。(3)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大鼠灌胃麻黄、目草和麻黄-甘草药对后对尿液中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寻找表征这一变化过程的生物标志物,从系统与整体层面探讨麻黄配伍甘草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主要药理效应变化采用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来评价麻黄、甘草及麻黄-甘草药对三个配比的急性毒性;以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实验观察抗炎作用;以对正常大鼠的排尿量的影响来观察利尿作用,应用calcusyn软件或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评价麻黄和甘草的相互作用。(2)根据麻黄-甘草的相互作用关系确定两者协同作用的最佳配比,利用该配比进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胸膜炎三个急性炎症实验和大鼠棉球肉芽肿亚急性炎症实验,进一步明确麻黄-甘草药对的抗炎作用;利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胸膜炎实验观察麻黄-甘草药对对胸膜炎大鼠HE染色肺组织的病理学影响;免疫组化检测iNOS和ICAM-1在肺组织的表达情况;测定胸膜炎大鼠胸腔渗出液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1p(IL-1β)含量以及肺组织TNF-α IL-1β和丙二醛(MDA)含量来探讨抗炎机制。观察麻黄-甘草药对对正常大鼠尿液中PGE2的影响,探讨利尿作用机制。所有均数比较用One-way ANOVA,数据由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采用气质-液质(GC-MS)联用考察麻黄水煎液及麻黄-甘草药对不同配比共煎液中麻黄类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指纹图谱峰的变化情况,所有均数比较用One-way ANOVA;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考察甘草水煎液及麻黄-甘草药对不同配比共煎液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指纹图谱峰的变化情况;以明确不同配比对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均数比较采用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所有数据由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麻黄水煎液、甘草水煎液、麻黄-甘草药对水煎液给大鼠灌胃,于第7天收集尿液,尿液离心后进行衍生化;采用GC-MS对大鼠尿液中代谢物进行全扫描分析。将所得的GC-MS数据进行峰识别、峰对齐、扣除溶剂峰、杂质峰的处理。导出的数据进行峰面积归一化处理,生成包括样品名称、归一化峰面积的二维矩阵。利用Simca-P软件对大鼠的尿液代谢物谱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 PCA直观观察不同组的差异;PLS-DA进一步考察组间的区分程度,并根据代谢物的投影重要性(VIP)评价不同物质与分类的相关性程度,以VIP值>1的代谢物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运用SPSS13.0软件对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物质作为最终的生物标志物。通过与空白对照组尿液的代谢物谱比较,研究麻黄水煎液、甘草水煎液和麻黄-甘草药对(12:6)水煎液对大鼠内源性代谢标志物的影响;结合现有的生物化学知识阐释麻黄、甘草和麻黄-甘草药对所影响的代谢途径。主要研究结果(1)麻黄-甘草药对(12:3)、(12:6)和(12:12)均表现出毒性拮抗作用,且拮抗作用与甘草用量有明显剂量依赖关系。麻黄-甘草药对(12:3)配伍,当抑制率在25%~70%,抗炎协同作用明显,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抗炎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制率高于70%时表现出拮抗作用。(12:6)抗炎抑制率在25%~70%协同作用明显,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抗炎作用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12:12)有明显抗炎拮抗作用。麻黄-甘草药对(12:3)和(12:6),治疗指数(TI)接近。(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麻黄-甘草药对(12:6)(22.4,11.2g·kg-1)2个剂量组均能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P<0.05);22.4g·kg-1能抑制角叉菜胶注射后5h,7h的大鼠足肿胀(P<0.05),11.2,5.6g·kg-1对大鼠足肿胀度没有抑制作用(P>0.05);22.4g·kg-1能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P<0.05);麻黄-甘草药对22.4g·kg-1能减轻角叉菜胶对肺组织的病理损伤、抑制iNOS在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表达(P<0.05)、对ICAM-1的表达没有显着影响(P>0.05);药对能抑制角叉菜胶诱导的胸膜炎大鼠胸腔液渗出P<0.05)、抑制渗出液白细胞数量增多以及渗出液PGE2、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抑制肺组织TNF-α、IL-1β和MDA含量升高(所有P<0.05);麻黄-甘草药对能增加正常大鼠排尿量及尿液中K+的排泄(P<0.05);增加尿液中PGE2排泄(P<0.05)。(3)麻黄-甘草药对配伍,随着甘草用量的增加,麻黄类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和甘草酸、甘草苷含量均下降;甘草用量与7个成分的含量呈负相关,麻黄-甘草药对(12:12)各成分下降最明显。(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甘草组存在差异的生物标志物有:α-酮戊二酸、己二酸、柠檬酸、氨基马尿酸、甲基黄嘌呤、色氨酸,水平显着下调的有:α-酮戊二酸、己二酸、柠檬酸;生物标志水平显着上调的有氨基马尿酸、甲基黄嘌呤、色氨酸。麻黄组存在差异上调的生物标志物:丙氨酸、色氨酸。麻黄-甘草药对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的生物标志物有:α-酮戊二酸、己二酸、乌头酸、柠檬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甲基黄嘌呤、酪氨酸、色氨酸;水平显着下调的有α-酮戊二酸、己二酸、乌头酸、柠檬酸、半胱氨酸;显着上调的有丙氨酸、甲基黄嘌呤、酪氨酸、色氨酸。结论麻黄-甘草药对主要药理效应的相互关系与两者配伍后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改变有相关性,合煎后主要化学成分群含量降低,主要药理效应会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拮抗作用;麻黄-甘草药对配伍,在合适的剂量和配比范围内,能增效减毒;(12:3)和(12:6)协同范围较宽,呈现配伍优势。麻黄-甘草药对有抗炎作用,抗炎机制可能与影响炎症介质产生和抗氧化作用有关;利尿作用机制与促进尿液PGE2排泄有关。麻黄、甘草影响的代谢标志物不同,麻黄-甘草药对除了影响两者单独作用的代谢标志物外,还影响了另外3种标志物,从系统的层面表明麻黄和甘草存在协同作用。
李素芬[2](2008)在《甘草的藏医药文献研究及其与中医药相关文献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藏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藏民族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的总结。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西医学都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仍有不少疾病是中西医治疗效果不甚显着的,因此,了解、学习和掌握传统民族医学,将藏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可供参考借鉴的部分,与中医学进行比较、吸收、融合,引入到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治疗实践中,利用多种医学优势共同对某些特殊领域的疾病进行研究和探索,是很有意义的。甘草作为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在组方用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唐代开始,中医传入西藏,对西藏的传统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部分中药也开始在藏医中应用,中医理论与藏医理论结合,为这些共同使用的药物提供了新的应用空间。本论文对甘草在藏医药中的文献记载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与中医药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希冀得出藏医药使用甘草的特色,为甘草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中药在藏医药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初步摸索。本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分别对藏医药的研究进展及甘草在中医药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藏医药理论及其与中医药的比较。藏医药文献中藏医的理论基础、诊断及临床治疗的初步研究,并与中医药中相关部分进行了比较。藏药的理论基础即五源、六味、八性、十七效进行的初步研究,并与中药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比较。通过这两方面的研究和比较,初步了解藏医药理论,为以下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部分:藏医药文献中甘草的应用研究及其与中医药的比较。在本部分内容中,通过相关文献的整理,对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1、甘草在藏医药中的来源研究。古代藏医药文献没有明确记载甘草的来源,现代藏医药专着普遍认为来自豆科植物甘草。2、甘草在藏医药中的性味研究。藏药药味理论与中药类似,对甘草的药味理解也基本相似。但藏药药性理论与中药相差较大。3、甘草在藏医药中的功效研究。甘草在藏医药中的功效通常被描述为清脉热、骨热,治疗肺病脉病。4、甘草在藏医药中治疗肺病、脉病及热病的配伍规律。对几部有代表行的藏医药文献中所载的含甘草方剂的配伍规律进行了研究,初步总结出甘草在藏医药中的配伍规律。
张胜[3](2001)在《《伤寒论》中甘草遣用探析》文中研究表明
二、《伤寒论》中甘草遣用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伤寒论》中甘草遣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甘草药对(I)(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方法 |
1 麻黄、甘草及麻黄-甘草药对急性毒性实验 |
2 麻黄、甘草及麻黄-甘草药对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实验 |
3 麻黄对正常大鼠的利尿实验 |
4 麻黄-甘草药对对正常大鼠的利尿实验 |
5 麻黄-甘草药对(12:6)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影响的实验 |
6 麻黄-甘草药对(12:6)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影响的实验 |
7 麻黄-甘草药对(12:6)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影响的实验 |
8 麻黄-甘草药对(12:6)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胸膜炎影响的实验 |
9 麻黄-甘草药对(12:6)对正常大鼠利尿实验 |
10 麻黄水煎液、麻黄-甘草药对水煎液麻黄类生物碱测定 |
11 甘草水煎液、麻黄-甘草药对水煎液甘草苷、甘草酸测定 |
12 麻黄-甘草药对的代谢组学 |
13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
实验结果 |
一 麻黄-甘草药对主要药理效应的相互作用 |
1 急性毒性 |
2 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
3 利尿作用 |
二 麻黄-甘草药对(12:6)抗炎、利尿作用研究 |
1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2 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
3 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
4 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胸膜炎的影响 |
5 对正常大鼠排尿的影响 |
三 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1 麻黄类生物碱含量测定 |
2 甘草苷、甘草酸含量测定 |
3 含量评分 |
四 代谢组学分析 |
1 尿液代谢物GC-MS总离子流图 |
2 尿液代谢物谱共有峰的获取 |
3 代谢谱模式识别 |
4 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5 有差异的生物标志物确定 |
6 有差异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功能及代谢通路 |
讨论 |
一 麻黄-甘草药对主要药理效应的相互作用 |
1 急性毒性 |
2 对醋酸致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
3 利尿作用 |
二 麻黄-甘草药对(12:6)抗炎、利尿作用 |
1 抗炎作用 |
2 利尿作用 |
三 麻黄-甘草药对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四 麻黄-甘草药对代谢组学分析 |
1 样品的选择及方法学考察 |
2 数据处理 |
3 大鼠尿液生物标志物的解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二 部分对照品经ECF衍生化后的代谢物质谱图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
(2)甘草的藏医药文献研究及其与中医药相关文献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藏医药学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甘草的中医药文献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藏医药理论及其与中医药的比较 |
1. 藏医基础理论 |
2. 藏医基础理论与中医的比较 |
3. 藏药基础理论 |
4. 藏药基础理论与中药的比较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藏医药中甘草的应用研究及其与中医药的比较 |
1. 藏医药代表着作简介 |
1.1 《月王药诊》 |
1.2 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长卷》 |
1.3 《四部医典》 |
1.4 《晶珠本草》 |
1.5 《藏医秘方精选》 |
2. 藏医药文献中甘草的来源 |
2.1 藏医药文献中甘草的来源记载 |
2.2 藏医药文献中甘草的来源分析 |
3. 藏医药文献中甘草的性味 |
4. 藏医药文献中甘草的功效 |
4.1 藏医药文献中甘草的功效记载 |
4.2 藏医药文献中甘草的功效分析 |
5. 甘草在藏医药文献中的临床应用 |
5.1 甘草在《月王药诊》中的应用 |
5.2 甘草在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长卷》中的应用 |
5.3 甘草在《四部医典》中的应用 |
5.4 甘草在《藏医秘方精选》中的应用 |
6. 甘草的藏医药与中医药文献记载比较 |
6.1 藏医药文献中甘草的来源及其与中医药的比较 |
6.2 藏医药文献中甘草的性味及其与中医药的比较 |
6.3 藏医药文献中甘草的功效及其与中医药的比较 |
6.4 藏医药及中医药中甘草治疗肺病配伍规律比较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伤寒论》中甘草遣用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甘草药对(I)[D]. 赵杰.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2]甘草的藏医药文献研究及其与中医药相关文献的比较[D]. 李素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3]《伤寒论》中甘草遣用探析[J]. 张胜. 湖北中医杂志,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