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存甘薯渣的新方法

一种储存甘薯渣的新方法

一、红薯渣贮藏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于翔,陈宁,王嘉盛,吴非凡,王梦芝[1](2021)在《甘薯渣营养价值及其饲料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甘薯渣作为加工副产物,具有一定的营养成分且价格低廉,在畜禽养殖生产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甘薯渣的营养成分、饲料化应用状况、饲料化利用效果及其限制性,以及饲料化应用技术发展思考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甘薯渣的饲料化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胡茂芩[2](2021)在《川南特色菜肴滑肉的加工工艺优化及品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式滑肉是川南地区的传统特色菜肴,具有爽滑鲜嫩、营养健康的特点,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但是川式滑肉的加工工艺繁杂,制作难度大,多为厨师按经验制作,品质不稳定。为优化川式滑肉的加工工艺,提升其食用品质,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道四川传统菜肴,为其工业化生产打下基础,本课题以川南特色菜肴滑肉为研究对象,结合理化、质构、风味及感官等品质特性指标,探究了挂糊、不同熟制方式、不同保藏温度以及不同复热方式对滑肉品质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挂糊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研究。采用不同种类淀粉制作滑肉,得出川式滑肉的最佳制作淀粉为精制红薯淀粉。烫面制作工艺为热水温度100℃、热水添加量75%时,挂糊效果最佳。滑肉制作的最佳糊配方为:淀粉15.0%、蛋清15.0%、水7.5%(以烫面中淀粉质量为100%)。2、熟制方式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研究。研究了煮制、明火蒸锅蒸制、电蒸箱蒸制熟制对滑肉品质的影响,得出煮制3 min,明火蒸锅蒸制4 min,电蒸箱蒸制4.0 min时,滑肉品质较佳。将各熟制方式进行对比,蒸制与煮制在滋味和香味上具有明显差异。煮制、明火蒸锅蒸制、电蒸箱蒸制的总游离氨基酸(TFAA)分别为56.28、73.57、72.77 mg/100g,煮制的呈味氨基酸较蒸制更低。肌肽占总游离物质含量的60%以上,其中煮制的滑肉肌肽含量占比最高(69%)。滑肉熟制效果依次为:煮制>电蒸箱蒸制>明火蒸锅蒸制。3、保藏温度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研究。研究了滑肉在4℃、0℃、-18℃下保藏滑肉的品质变化。在质构品质保持上,滑肉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在4℃下保藏呈上升趋势,在0℃下保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18℃下保藏时间>9 d以后,变化逐渐趋于平稳。在4℃和0℃条件下保藏,滑肉样品的菌落总数分别在第15 d、27 d超过国家限量标准,TVB-N达到14.87、14.66 mg/100g,十分接近限量标准;-18℃下保藏的滑肉样品,在第33d后其菌落总数和TVB-N均未超标。滑肉保藏时间≤9 d,首选4℃保藏,保藏时间为9~30 d,适宜-18℃保藏。4、复热方式对川式滑肉品质影响研究。研究了煮制、明火蒸锅蒸制、电蒸箱蒸制、微波复热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得出煮制1.5 min,明火蒸锅蒸制3 min,电蒸箱蒸制3 min,微波复热时间为80 s时,滑肉的品质较佳。滑肉复热后,其鲜味氨基酸含量(UAA)均提高,苦味氨基酸(BAA)和甜味氨基酸(SAA)均下降,明火蒸锅蒸制复热的UAA、BAA、SAA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经复热后下降,集中在20.14~21.11 mg/100g;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经复热后增加,集中在28.87~35.32 mg/100g。滑肉中肌肽含量均最高,经复热后均降低,但其占比仍均超过65%。在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上,明火蒸锅蒸制复热后增加,且含量最高(66.74 mg/100g),其余复热方式含量均降低,集中在58.16~63.28 mg/100g。滑肉熟制及复热后共鉴定出3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醛类11种、烷烃类10种、醇类4种、酮类2种、其他类5种,共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一共有14种,其中醛类是滑肉中种类最丰富、含量最高的风味物质。除电蒸箱蒸制复热以外,其余复热方式均会使滑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降低,并且电蒸箱蒸制复热的己醛含量最高(57.29%);微波复热使得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增加,并且其种类最多,其余三种复热方式均会使滑肉风味物质种类减少。复热效果依次为:电蒸箱蒸制>煮制>明火蒸锅蒸制>微波。

陈胜姝[3](2020)在《调理猪肉片上浆工艺机理及保鲜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餐食工业化”和“中央厨房”日渐成为餐饮行业的热门话题。以预上浆类食品为对象进行产品研发也已成为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和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以便于上浆食品更好地服务于“中央厨房”。目前,国内对于上浆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工艺优化等方面,对于浆料具体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另外,为了拓宽上浆产品的应用需要更为细分的针对化的研究,为单个品种的上浆工业化流程提供具体而细致的指导。因此,对上浆食品和上浆的机理研究进行深入研究很有意义。本文通过对上浆猪肉片的浆料机理、制作工艺及货架期进行研究,以期得出调理猪肉片的上浆工艺及其浆料机理,规范上浆操作,获得食用品质较高的上浆食品,并且为上浆食品的运输保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为“中央厨房”的上浆类菜肴制作提供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为今后上浆类食品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选取三元猪(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的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红薯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绿豆淀粉、豌豆淀粉)对其进行上浆处理,分别测定不同淀粉的结构、理化性质及其滑油后上浆猪肉片的感官品质特性。结果显示,不同淀粉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不同。绿豆淀粉颗粒形貌为肾形与其种子形貌相似,颗粒表面光滑,为C型淀粉,具有最高的直链淀粉含量、相对结晶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以及较低的溶解度和膨胀度。绿豆淀粉上浆的猪肉片经滑油后表面色泽明亮、洁白平整、弹性足、多汁性好,感官评分最高,同时烹饪失水率、剪切力、硬度和咀嚼性最小,综合以上感官品质指标,因而得出经绿豆淀粉上浆的猪肉片食用口感更佳。2.通过不同食盐添加量(0%、0.5%、1%、1.5%、2%、2.5%)的猪肉片进行上浆处理,测定其保水能力、微观结构、蛋白质热性及滑油后上浆猪肉片的感官品质特性。研究发现,随着食盐含量的增加,猪肉片的保水能力得到提升,肌纤维吸水膨胀,肌束间隙随之增大,同时食盐的添加可以降低肌肉蛋白质的热变性温度,并导致β-折叠含量上升,α-螺旋含量下降。可溶性蛋白受到食盐含量的影响,同时,食盐含量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蛋白降解程度增加。食盐含量在1~2%时,滑油后上浆猪肉片的烹饪失水率、嫩度、硬度和咀嚼性较低,综合以上感官品质指标,得出上浆猪肉片最佳的食盐含量范围为1~2%。3.探究了不同水和淀粉添加量对滑油后上浆猪肉片感官品质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选定食盐添加量、水添加量和淀粉添加量为变量,以剪切力和感官评分为响应值,优化上浆猪肉片的配方工艺。结果显示水添加量单因素的最佳范围为16~24%,淀粉添加量因素的最佳范围为6~10%。通过响应面实验确定,上浆猪肉片的最优工艺配方为:食盐添加量为1.5%,水添加量为20.2%,淀粉添加量为8.4%。4.为研究上浆产品的保藏效果,通过添加天然抑菌剂生姜精油浓度为400 μL/mL,协同真空包装和4℃低温贮藏,评估上浆猪肉片预制品的货架期及其在贮藏过程中食用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冷鲜上浆猪肉片腐败菌为:清酒乳杆菌、居植物柔武氏菌、热死环丝菌、蜂房哈夫尼菌;A1(未添加生姜精油对照组)和A2(添加生姜精油试验组)的货架期分别为12 d和18 d,通过添加生姜精油可延长上浆猪肉片货架期6 d;在贮藏期间,滑油后的A1和A2组上浆猪肉片色泽有轻微变化,烹饪失水率不断增加,嫩度逐渐降低,微观结构显示肌纤维越来越松散,脂肪酸的变化都基本稳定,总挥发性风味物质减少,总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产生了大量滋味物质。比较后发现添加生姜精油的A2组红度更低,保水性能和嫩度更好,显示生姜精油能有效的延长冷鲜上浆猪肉片的货架期并且具有改善其食用品质的作用。

张蕊[4](2020)在《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节能型制冷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果蔬大国,也是一个能源供应十分紧张的国家。果蔬的新鲜供应和贮藏是一个关系民生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由于普通机械制冷保鲜库具有耗能高的特点,一些价位较低数量较大的果蔬贮藏成本过高,大大影响了人们种植和贮藏的积极性,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号召,将我国的地理位置、气温气候和果蔬的主要种植基地结合分析,发现在我国主要的果蔬生产基地,其冬春季节的室外空气温度低,拥有相当可观的自然冷源资源,结合自然冷源资源和不同果蔬的贮藏温度,研究开发一种低成本、低能耗的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的节能型果蔬保鲜装备库迫在眉睫。本文以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石匣村改造冷库为主体研究目标,以未改造普通窖藏库为对照实验,以西瓜红红薯为试验材料,研究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对于果蔬保鲜的可行性以及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的节能性。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是对库体的改造,包括自然冷源引入的方式、库体的设计、库内温湿度控制措施等;其次,基于Comsol模拟,模拟了自然冷源引入室内的最佳速度和进风口尺寸;最后以红薯的生理指标对比研究,测得含水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还原性糖以及多种酶等生理指标,对照了两个实验库内的红薯的外观、色泽以及内部和表皮的纹路情况,对照研究了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对于果蔬保鲜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于普通窖藏库,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对于红薯的保鲜起着显着作用,当贮藏至100d时,双向库内的红薯含水量比普通地窖内的红薯高出7.69%,硬度高出268.37 N/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出5.94%,MDA含量低于4.65%,淀粉含量高出3.89%。在贮藏至40-50d这段时间内,两组红薯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峰值,双向切换库内红薯为20.34%,对照组库内红薯为17.22%。切换库内的红薯外观、色泽均优于普通窖藏库的红薯;(2)通过对贮藏实验期间红薯库内库温湿度的实测观察,发现对比同时间内的普通窖藏库,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能给较好的维持库内的温湿度环境,避免因为温湿度波动太大而造成的红薯冷害或干耗等现象,对于红薯的保鲜作用显着;并且对比于同贮藏时长的单一机械制冷冷库,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节能效果显着,节能效率在76.34%;(3)利用Comsol软件进行库内物理场模拟发现,不同送风速度和送风尺寸对于库内速度场和温度场稳定有很大影响,其中4m/s和5m/s送风速度的情况下库内速度场不均匀,存在一定的高温死角;6m/s时候速度场和温度场较均匀,但是所需时间过长,在现实中较难实现;7m/s的送风速度,速度场和温度场均匀,且用时较短,比较合理;又考虑到400mm尺寸达到稳态所需时间相对于300mm少,避免了因为尺寸过大而引起的库房露冷等情况的发生,因此400mm的开洞尺寸和7m/s的风速针对于此改造库为最佳。所得结论可为后续北方地方采用自然冷源引入贮藏果蔬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参考案例,促进西北、华北等地区荒废的窖藏库的改造以及与自然冷源引入技术的相结合,有利于因地制宜引入自然冷源、按果蔬最佳贮藏温度所配的果蔬产地保鲜的发展,促进自然冷源与机械制冷双向切换节能型制冷装置的研究。

汪慧[5](2020)在《纳他霉素乳液和抗菌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纳他霉素(Natamycin)是一种无臭、无味且安全高效的天然食品防腐剂,它能与微生物细胞膜上的甾醇类物质结合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氨基酸和电解质等物质析出,从而抑制霉菌和酵母菌的正常生长繁殖。但是由于纳他霉素的环状结构使其对紫外和氧气等敏感,它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构建活性载体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脱脂奶粉、纳他霉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三者利用pH驱动形成纳他霉素乳液,研究形成高包封率乳液的条件,并研究包埋技术对纳他霉素的溶解性、抗菌性和光敏性的影响,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XRD衍射分析对纳他霉素乳液进行结构表征,同时考察乳液的稳定性。其次,制备纳他霉素抗菌膜并研究其物理性质和抗菌性能。最后,将纳他霉素乳液和抗菌膜分别应用于烘焙食品和甘薯的保鲜中。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纳他霉素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1)形成高包封率且稳定性好的纳他霉素乳液的条件为脱脂奶粉溶液浓度10 mg/m L、纳他霉素溶液浓度6 mg/m L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浓度4 mg/m L,三者体积比为1:1:1。此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粒径约为238.46 nm,Zata电位约为-42.8 mV,包封率约为92.14%。在4℃下贮藏30 d,纳他霉素乳液仍保持稳定且复溶性良好。(2)包埋技术有效地增大了纳他霉素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对纳他霉素的抑菌性基本无影响,却能够提高纳他霉素的抗光解性能。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结果联合显示乳液的分散性良好。红外光谱结果显示乳液分子间作用力有所减弱,但是没有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峰。XRD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纳他霉素被包埋后特征衍射峰消失,晶型可能发生了改变。(3)以青霉、曲霉、根霉和酵母菌为受试菌,研究了温度、pH、金属离子对纳他霉素乳液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纳他霉素乳液对青霉、曲霉、根霉和酵母菌的生长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pH 5~7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纳他霉素乳液适用于弱酸性和中性的食品基质中使用,在碱性条件在需要提高浓度来确保保鲜效果。在4~100℃下,纳他霉素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适用于一般的食品加工条件。不同金属离子对纳他霉素乳液的抗菌活性影响较大,将纳他霉素乳液应用于食品保鲜中时,可以优先考虑在富含Zn2+、Na+的在食品中,应减少应用在富含Ca2+、Mg2+的食品基质中,也可以通过添加Zn2+提高纳他霉素乳液的抗菌效果。2.纳他霉素在烘焙食品中的保鲜作用纳他霉素可有效抑制面包和蛋糕表面霉菌的生长繁殖。在烘焙食品的保鲜中,纳他霉素乳液的抑制霉菌生长繁殖的效果明显优于纳他霉素乳液和双乙酸钠。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纳他霉素乳液延长烘焙食品保质期的时间长于悬浊液和双乙酸钠。当纳他霉素乳液被作为防腐保鲜剂应用于烘焙食品中时,考虑经济和安全两方面因素,处理液的最佳浓度为300 mg/kg,则乳液的最终浓度为6mg/kg。3.纳他霉素可食性抗菌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纳他霉素乳液与海藻酸钠分子间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尽管乳液的添加降低了复合膜的透明度,但同时却可以增强复合膜的阻隔性能、机械性能和热稳定等等。海藻酸钠基础膜中添加纳他霉素乳液后抑菌作用明显增强,复合抗菌膜可明显抑制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繁殖。4.纳他霉素在甘薯储藏保鲜中的作用经120 d贮藏期后,空白组处理组与纳他霉素悬浊液处理组的甘薯已出现明显的霉斑,而纳他霉素乳液和膜液处理组的甘薯表面没有明显的菌斑出现,这表明在实验期内,用纳他霉素膜液处理甘薯具有较好的保鲜作用,可有效地延长甘薯采摘后的贮藏时间。甘薯的水分含量、可溶性蛋白、总淀粉、Vc、黄酮苷等营养指标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储藏期中。随着甘薯保藏时间的延长,淀粉含量呈现大体下降趋势而且在60至120d之间下降率最大。于此同时,甘薯中国可溶性糖含量却呈现先小幅度的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且在储藏60d时含量达到最大值。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在储藏前期,甘薯中的淀粉持续不断的分解为小分子的糖类使得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而在贮藏后期淀粉的分解减缓则使得可溶性糖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储藏期间,甘薯中黄酮类物质含量先增加且在30d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含量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贮藏期间,纳他霉素膜液处理组的甘薯品质最佳,可以有效延长甘薯的贮藏时间。综上结果,以pH驱动原理制备的纳他霉素乳液,其储藏稳定性、复溶稳定性、抗菌稳定性良好,且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适用于中性和弱酸性食品的储藏保鲜。同时用此乳液制备的纳他霉素/海藻酸钠复合膜作为一种可食性功能抗菌膜在食品活性包装行业中将会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

崔文雪[6](2019)在《芋蒸煮过程中淀粉形态结构及糊化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芋作为我国主要的传统的杂粮之一,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芋球茎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且淀粉颗粒小、易被人体吸收,开发潜力巨大。然而目前国内外有关如何蒸、煮芋以获得最佳食味品质以及蒸、煮过程中芋淀粉形态结构和糊化特性变化的研究还未见详细报道。为此,本研究选取了江苏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香荷芋和龙香芋为试验材料,采用梯度取样、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食味品鉴等方法,研究了两种芋在蒸、煮过程中淀粉结构与食味品质的关系;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等技术研究了芋淀粉在不同温度下预处理后理化性质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蒸煮过程中芋球茎内部结构的变化:由颗粒状变为连续的丝状、片状,再变为光滑紧密状,最终形成“网状镂空”状;在蒸煮过程中芋含水量先上升后趋于稳定,可溶性糖与总淀粉含量先增加后递减;与煮的过程相比,蒸的过程中芋淀粉糊化时间较短、含水量增长速度慢、可溶性糖与总淀粉流失量少。(2)在功率恒定时,芋的蒸煮量越多,芋球茎完全成熟所需的时间越长;当芋用量为500 g时,蒸、煮速度最快。香荷芋蒸、煮最佳食味品质的时间分别为20 min和25 min,龙香芋分别为25 min和30 min,此时所对应的芋球茎横断面形态最为光滑、紧密。(3)两种芋淀粉经不同温度预处理后理化性质的变化相似:淀粉颗粒结构随预处理温度的上升由棱角状向片状或椭圆状变化,最终形成连续的絮状;芋淀粉的膨胀势、溶解度、水解速率、无定型区域以及粘度特性等指标均与预处理温度的升高呈正比;而芋淀粉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相对结晶度、有序性结构和单、双螺旋结构比例则与预处理温度呈反比。(4)香荷芋淀粉更易糊化;香荷芋淀粉的峰值粘度、最终粘度、稀懈值和回生值、溶解度、水解速率均高于龙香芋;而无定型区域、膨胀势和表观直链淀粉含量低于龙香芋。此外,香荷芋和龙香芋淀粉的最适糊化温度分别为85℃和90℃。(5)根据芋淀粉理化性质与预处理温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经高温预处理的芋淀粉的粘性、溶解度高且极易被水解,适合作为老幼及病患人群食用;而低温预处理的芋淀粉性质接近天然淀粉,直链淀粉含量较高且不易被消化,适于易胖人群食用或长期贮藏使用。本研究不仅阐明了芋蒸、煮过程中球茎形态结构变化与食味品质的关系,深化了芋在食用烹饪和淀粉糊化特性方面研究,而且也为芋食品的开发及芋淀粉在食品和非食品行业方面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寇博强[7](2019)在《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对该地区的农民增收、农村的发展具有非常显着的效果。河南省禹州市地处中原腹地丘陵、岗地相加约占总面积的70%,对于发展特色农产品具有良好的条件。根据史料记载,红薯粉条的生产在当地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因此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促进禹州市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促进禹州市粉条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也能为我国消费市场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收集详细的数据,立足于比较优势理论、产业经济理论以及习总书记关于对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出发,对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的原材料供给、储藏加工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找到适合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发展的特色产业化道路。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围绕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其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势和特点进行论述,充分探索其发展的优势,发现禹州红薯粉条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优秀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较好的粉条加工技术支持。除此以外禹州红薯粉条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的优势,结合目前人们消费观念越来越趋向于绿色和健康方向的转变,当前正是禹州粉条产业发展的最有利时机。其次,对禹州市红薯粉条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进行分析,找到目前阻碍其发展的问题。发现其在产前环节存在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标准化水平低红薯销路不畅、缺少专业化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农民等问题。在产中环节存在着规模化企业少、加工技术比较落后,环境污染问题未解决等。在产后环节存在着假冒伪劣商品扰乱市场秩序、销售渠道扩展不足、知名度较低等。最后,根据已发现的阻碍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促进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针对性建议,在产前环节需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订单农业、培训职业化农民;在产中环节需要实施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建立污染防治体系等;在产后环节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可追溯系统、拓宽销售渠道、多元素融合打造禹州粉条品牌。通过以上几个渠道的发展希望能够促进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陈帅[8](2019)在《防城港市红薯产业化发展的研究》文中指出防城港市是广西红薯重要产区之一。防城港市红薯种植历史悠久,红薯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很大。“红姑娘”红薯是防城港市特有的一个红薯品种,其种植有200多年历史,但其产业化发展一直滞后不前。为了加快防城港市“红姑娘”红薯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产业化发展,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薯类产业发展及防城港市红薯产业的特征、现状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应用SWOT、AHP分析和QSPM分析方法,分析制约防城港市红薯产业发展的优、劣、机遇和挑战、及影响产业发展的内、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城港红薯开发利用的建议和对策。得出以下结果:SWOT分析防城港市红薯开发利用具有自然环境资源独特、土地资源丰富、科技条件、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和品牌等优势;其劣势是:栽培模式和产出模式粗放;工业基础薄弱;土地集约难度大;农民种植的热情较低;品种单一、退化,病虫害频发,导致产量下降等。目前随着人们养生观念和意识的提高,对杂粮需求日增,发展红薯产业具有政府精准扶贫和国家政策导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扶持的机遇近年来受东南亚国家及国内各省市红薯产业快速发展,红薯价格波动、消费者对多样化品种和品质消费需求递增、薯类病毒病频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市场不稳定,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AHP分析结果表明,防城港市红薯产业的现状能够对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做出反应,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去利用有利的机会和避开不利的威胁;防城港市红薯产业的现状能够应对内部的优劣事态做出及时反应,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去利用优势条件去解决不利的劣势通过QSPM矩阵分析,得出实施集中型战略,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其原因在于:首先,在防城港市红薯产业内缺乏一个完善的红薯产业链条(产品系列缺口);其次,红薯相关市场或在相关市场内的销售渠道体系不完善或不健全(销售缺口);然后,现有防城港市红薯产业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利用缺口);最后,市场的销售没有其他替代品(销售缺口)。基于SWOT、AHP和QSPM分析,提出防城港市红薯产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推广农村合作社机制,引导农民种植脱毒健康种苗红薯;加强红薯良种基地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技术培训力度,做好推广示范工作;增加科研投入,突破红薯深加工产业化瓶颈;改善经营模式,创新机制;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完善相关行业标准。

李要赏[9](2018)在《复合型蔬菜鱼丸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鱼丸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传统食品,因其食用简洁方便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带鱼资源丰富,且带鱼滋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对其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市场上的鱼丸存在品种少、颜色单一、腥味重和营养不均衡等问题,对其新产品的开发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冷冻带鱼鱼糜为原料,加入胡萝卜和枸杞,开发一种新型的复合型蔬菜鱼丸。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复合型蔬菜鱼丸的配方,并对其加热工艺和加工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复合型蔬菜鱼丸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对其进行营养品质评价,并预测其货架期。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感官评分、持水力和解冻失水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复合型蔬菜鱼丸的配方进行优化,最终确定配方中几种重要配料的最适添加量:木薯淀粉12%、鸡蛋清8%、胡萝卜10%、枸杞粉4%。以感官评分、持水力、解冻失水率、质构分析、微观结构为指标,研究水浴加热、蒸汽加热和微波加热对以上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二段式水浴加热效果最佳;加热最佳工艺条件为:第一段加热温度是40℃,时间是20 min,第二段加热温度时95℃,时间是20 min。通过GC-MS法测定复合型蔬菜鱼丸加工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发现加工过程中被检出的风味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有所不同,主要风味物质为酯类、酮类、醇类、烃类、醛类和芳香类。原料鱼糜中测出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烃类,没有萜类物质,擂溃后的鱼糜、40℃定型后的鱼糜和成品鱼丸中鉴定出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萜类,掩盖了鱼丸本身的腥味。成品鱼丸中腥味物质含量较原料鱼糜有所减少,整体风味丰富均衡而浓郁。对复合型蔬菜鱼丸进行基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的测定,结果显示,复合型蔬菜鱼丸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并且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适当。对复合型蔬菜鱼丸的感官、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均符合水产行业标准中的质量要求。以菌落总数为测定指标,采用ASLT法预测复合型蔬菜鱼丸的货架期。通过Q10外推得到,在-18℃条件下的货架期为353 d-357 d;利用Arrhenius方程计算得,-18℃条件下复合型蔬菜鱼丸的货架寿命理论值为325天。结合Q10和Arrhenius方程,预测复合型蔬菜鱼丸的货架期为325 d-357 d。

石乔龙,石金芝,刘松琴,李华荣,龙文燕[10](2017)在《红薯藤窖藏越冬扦插繁苗技术项目研究与应用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详细介绍了红薯藤越冬的原理、方法、效果及效益。在红薯藤窖越冬的研究中,找到了红薯藤越冬的最佳场所是大棚窖和地窖,越冬薯藤隔离基质用松树叶,越冬出窖效果可达93.8%,用越冬薯藤育苗较种薯育苗提高产苗率56.4%,解决了国内同类技术越冬薯藤出苗低的难题,用薯藤替代种薯育苗已获得成功。2011—2015年铜仁市示范推广面积4.808万hm2,平均增产5 316 kg/hm2,增产率达18.73%;节约种薯9001 200 kg/hm2,按3元/kg计算,可节约成本2 7003 600元/hm2,经济效益显着。

二、红薯渣贮藏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薯渣贮藏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甘薯渣营养价值及其饲料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薯渣的营养及抗营养成分
    1.1 甘薯渣的营养成分
    1.2 甘薯渣的抗营养成分
2 甘薯渣的饲料化应用现状
    2.1 反刍动物
    2.2 单胃动物
3 甘薯渣饲料化利用效果及其限制性
    3.1 甘薯渣饲料化利用的效果
    3.2 甘薯渣饲料化利用的限制性
4 甘薯渣的饲料化应用技术发展思考
5 结语

(2)川南特色菜肴滑肉的加工工艺优化及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挂糊肉制品概述
        1.1.1 滑肉
        1.1.2 川式滑肉的加工工艺
        1.1.3 挂糊概述
        1.1.4 挂糊肉制品研究现状
        1.1.5 挂糊类菜肴研究现状
    1.2 影响挂糊肉制品品质的因素研究进展
        1.2.1 糊的种类与特性
        1.2.2 熟制方式
        1.2.3 保藏方式
        1.2.4 复热方式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挂糊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川式滑肉的制作
        2.2.2 淀粉种类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
        2.2.3 烫面制作工艺优化
        2.2.4 川式滑肉糊配方优化研究
        2.2.5 评定指标测量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淀粉种类对滑肉品质的影响
        2.3.2 烫面制作工艺对滑肉品质的影响
        2.3.3 川式滑肉糊配方优化研究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熟制方式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煮制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
        3.2.2 明火蒸锅蒸制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
        3.2.3 电蒸箱蒸制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
        3.2.4 熟制方式对川式滑肉品质影响对比研究
        3.2.5 评定指标测量方法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煮制熟制对滑肉品质的影响
        3.3.2 明火蒸锅蒸制熟制对滑肉品质的影响
        3.3.3 电蒸箱蒸制熟制对滑肉品质的影响
        3.3.4 熟制方式对川式滑肉品质影响对比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保藏温度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处理方法
        4.2.2 评定指标测量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保藏温度对滑肉水分含量的影响
        4.3.2 保藏温度对滑肉感官品质的影响
        4.3.3 保藏温度对滑肉质构品质的影响
        4.3.4 不同温度下保藏微生物变化规律
        4.3.5 不同温度下挥发性盐基氮变化规律
        4.3.6 保藏温度对滑肉风味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复热方式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煮制复热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
        5.2.2 明火蒸锅蒸制复热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
        5.2.3 电蒸箱蒸制复热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
        5.2.4 微波复热对川式滑肉品质的影响
        5.2.5 复热方式对川式滑肉品质影响对比研究
        5.2.6 评定指标测量方法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煮制复热对滑肉品质的影响
        5.3.2 明火蒸锅蒸制复热对滑肉品质的影响
        5.3.3 电蒸箱蒸制复热对滑肉品质的影响
        5.3.4 微波复热对滑肉品质的影响
        5.3.5 复热方式对川式滑肉品质影响对比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氨基酸色谱图
附录 B 滑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物质组成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调理猪肉片上浆工艺机理及保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上浆工艺概述
        1.1.1 上浆的原理及作用
        1.1.2 上浆的分类及制作工艺
    1.2 浆料的组成及其对上浆食品品质的影响
        1.2.1 淀粉的结构、性质及对上浆食品品质的影响
        1.2.2 食盐对上浆食品中国蛋白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1.3 上浆食品的保藏研究
        1.3.1 天然抑菌剂——生姜精油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及其对上浆猪肉片感官品质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原料及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不同淀粉上浆滑油工艺流程
        2.2.4 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2.2.5 不同淀粉上浆猪肉片感官品质特性的测定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淀粉颗粒形态
        2.3.2 不同淀粉直链淀粉含量
        2.3.3 不同淀粉晶体结构
        2.3.4 不同淀粉热力学性质
        2.3.5 不同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
        2.3.6 不同淀粉冻融稳定性
        2.3.7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感官评价的影响
        2.3.8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色差的影响
        2.3.9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烹饪失水率的影响
        2.3.10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嫩度的影响
        2.3.11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质构特性的影响
        2.3.12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微观结构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食盐含量对蛋白质特性及其对上浆猪肉片感官品质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原料及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不同食盐含量上浆滑油工艺流程
        3.2.4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蛋白质结构和性质测定
        3.2.5 不同食盐含量上浆猪肉片食用品质的测定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片失水率的影响
        3.3.2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片微观结构的影响
        3.3.3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片蛋白热性质(DSC)的影响
        3.3.4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片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3.3.5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片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3.3.6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的感官评价
        3.3.7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色差的影响
        3.3.8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烹饪失水率的影响
        3.3.9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嫩度的影响
        3.3.10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质构的影响
        3.3.11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微观结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和淀粉添加量配方优化及上浆猪肉片最佳配方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原料及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水添加量对滑油后上浆猪肉片感官品质特性的影响
        4.2.4 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感官品质的影响
        4.2.5 响应面试验优化上浆猪肉片配方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感官评价的影响
        4.3.2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色差的影响
        4.3.3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烹饪失水率的影响
        4.3.4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嫩度的影响
        4.3.5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质构的影响
        4.3.6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微观结构的影响
        4.3.7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的感官评价
        4.3.8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色差的影响
        4.3.9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烹饪失水率的影响
        4.3.10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嫩度的影响
        4.3.11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质构的影响
        4.3.12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微观结构的影响
        4.3.13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4.3.14 上浆猪肉片最佳配方的确定
        4.3.15 上浆猪肉片最佳配方的验证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姜精油对上浆猪肉片保鲜效果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和处理
        5.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5.2.3 抑菌剂生姜精油提取
        5.2.4 上浆猪肉片样品腐败菌的分离纯化
        5.2.5 腐败菌的PCR检测
        5.2.6 抑菌剂生姜精油抑菌试验
        5.2.7 生姜精油抑菌剂对上浆猪肉片保鲜效果的影响
        5.2.8 生姜精油抑菌剂对滑油后上浆猪肉片食用品质的影响
        5.2.9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腐败变质上浆猪肉片的菌相构成
        5.3.2 16SrDNA基因PCR扩增
        5.3.3 同源性比较
        5.3.4 生姜精油对冷鲜上浆猪肉片腐败菌的影响
        5.3.5 贮藏期内生姜精油抑菌剂对上浆猪肉片保鲜效果的影响
        5.3.6 贮藏期内生姜精油抑菌剂对滑油后上浆猪肉片食用品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节能型制冷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然冷源间接利用方式研究现状
        1.3.2 自然冷源对果蔬保鲜的实验研究现状
    1.4 提出问题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然冷源与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流场的数值模拟
    2.1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的介绍
    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控制方程
        2.2.2 湍流模型的确定
    2.3 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物理模型
        2.3.1 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材料及结构形式
        2.3.2 物理建模与网格划分
        2.3.3 假设条件
    2.4 域及边界条件设定
    2.5 模拟结果及分析
        2.5.1 300mm时不同送风速度对库内流场的影响
        2.5.1.1 送风速度为4 m/s时模拟结果
        2.5.1.2 送风速度为5 m/s时模拟结果
        2.5.1.3 送风速度为6 m/s时模拟结果
        2.5.1.4 送风速度为7 m/s时模拟结果
        2.5.2 400mm时不同送风速度对库内流场的影响
        2.5.2.1 送风速度为4 m/s时模拟结果
        2.5.2.2 送风速度为5 m/s时模拟结果
        2.5.2.3 送风速度为6 m/s时模拟结果
        2.5.2.4 送风速度为7 m/s时模拟结果
    2.6 结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的改造
    3.1 改造方案设计
    3.2 改造材料、设备设计
    3.3 自控系统的设计
    3.4 库内温湿度的结果比对
        3.4.1 库内温度的结果比对
        3.4.2 库内湿度的结果比对
    3.5 能耗比较
    3.6 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造库与对照库贮藏红薯生理指标试验
    4.1 实验方案设计
    4.2 试验材料、设备与测试指标
        4.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安排
        4.2.2 主要试验设备
        4.2.3 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贮藏期间红薯含水量变化分析
        4.3.2 贮藏期间红薯硬度的变化与分析
        4.3.3 贮藏期间红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4.3.4 贮藏期间红薯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4.3.5 贮藏期间红薯淀粉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4.3.6 贮藏期间红薯外观及内部变化
    4.4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5)纳他霉素乳液和抗菌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纳他霉素概述
        1.1.1 纳他霉素化学性质
        1.1.2 纳他霉素的抑菌性及其作用机理
        1.1.3 纳他霉素的应用
        1.1.4 纳他霉素的增溶性研究
        1.1.5 纳他霉素在食品包装领域中的研究
    1.2 酪蛋白
    1.3 羧甲基纤维素钠
    1.4 自组装原理制备乳液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研究思路图
第二章 纳他霉素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试剂及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菌种
        2.1.4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乳液制备方法
        2.2.2 纳他霉素乳液制备条件研究
        2.2.3 纳他霉素乳液结构表征
        2.2.4 包埋技术对纳他霉素性能的影响
        2.2.5 纳米粒稳定性研究
        2.2.6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他霉素乳液的制备
        2.3.2 纳他霉素乳液制备条件研究
        2.3.3 包埋技术对纳他霉素性能的影响
        2.3.4 纳他霉素乳液结构表征
        2.3.5 纳他霉素乳液稳定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他霉素在烘焙食品中的保鲜作用
    3.1 实验材料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防腐剂的添加
        3.2.2 培养基的配制
        3.2.3 微生物检测方法
        3.2.4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纳他霉素乳液应用于面包表面防腐效果
        3.3.2 纳他霉素乳液应用于蛋糕表面防腐效果
        3.3.3 纳他霉素乳液与悬浮液和双乙酸钠防腐效果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他霉素可食性抗菌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试验材料及设备
        4.1.1 试验试剂及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抗菌膜的制备
        4.2.2 抗菌膜的物理性能测定
        4.2.3 膜的抑菌性能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扫描电镜
        4.3.2 膜的厚度、水蒸气透湿量与阻氧性
        4.3.3 色度与透明度
        4.3.4 抗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4.3.5 DSC分析
        4.3.6 红外分析
        4.3.7 抗菌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他霉素在甘薯储藏保鲜中的作用
    5.1 实验材料及设备
        5.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3.1 储藏期甘薯霉变观察
        5.3.2 失重率测定
        5.3.3 呼吸速率测定
        5.3.4 总淀粉测定
        5.3.5 可溶性总糖测定
        5.3.6 可溶性蛋白测定
        5.3.7 Vc含量的测定
        5.3.8 黄酮苷测定
    5.4 结果及讨论
        5.4.1 储藏期甘薯霉变情况
        5.4.2 失重率
        5.4.3 呼吸强度
        5.4.4 总淀粉含量
        5.4.5 可溶性总糖含量
        5.4.6 可溶性蛋白含量
        5.4.7 Vc含量
        5.4.8 黄酮苷含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特色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芋蒸煮过程中淀粉形态结构及糊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芋简介
        1.1.1 芋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
        1.1.2 芋的食用方式
        1.1.3 芋的蒸、煮
        1.1.4 食味品质评价标准
    1.2 淀粉
        1.2.1 淀粉的概述
        1.2.2 淀粉的类型
        1.2.3 淀粉的糊化
        1.2.4 预糊化淀粉
        1.2.5 淀粉糊化特性与淀粉品质的关系
    1.3 芋的食用及其淀粉糊化性质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芋在蒸、煮过程中形态结构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样品的预处理
        2.1.3 蒸煮方式的设置
        2.1.4 蒸煮速度的测定
        2.1.5 芋淀粉颗粒糊化结构的观察
        2.1.6 含水量的测定
        2.1.7 可溶性糖与总淀粉含量的测定
        2.1.8 蒸煮食味品质的鉴定
        2.1.9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蒸煮量对于芋蒸煮速度的影响
        2.2.2 芋食味品鉴分析
        2.2.3 芋横断面结构特征变化
        2.2.4 芋含水量的变化
        2.2.5 可溶性糖与总淀粉含量的变化
    2.3 讨论
        2.3.1 芋横断面糊化结构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2.3.2 蒸、煮方式对芋食味品质的影响
第三章 芋淀粉糊化特性的研究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淀粉的提取
        3.1.3 淀粉的预处理
        3.1.4 快速粘度分析
        3.1.5 淀粉颗粒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1.6 膨胀势和溶解度测定
        3.1.7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3.1.8 X-射线衍射分析
        3.1.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1.10 淀粉水解测定
        3.1.11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1.12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淀粉糊化过程中形态结构变化
        3.2.2 淀粉的粘度特性分析
        3.2.3 淀粉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3.2.4 淀粉的膨胀势和溶解度
        3.2.5 淀粉短程有序性结构
        3.2.6 淀粉的晶体结构
        3.2.7 淀粉水解特性分析
    3.3 讨论
        3.3.1 淀粉在糊化过程中淀粉粒形态结构的变化
        3.3.2 淀粉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差异
        3.3.3 淀粉的晶体特征
        3.3.4 淀粉膨胀势与溶解度分析
        3.3.5 淀粉表层短程有序性结构
        3.3.6 淀粉粘度特性分析
        3.3.7 淀粉水解特性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芋在蒸、煮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
        4.1.2 芋横断面结构与其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
        4.1.3 芋球茎淀粉在不同温度下处理后理化性质的变化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7)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农业产业化
        2、特色农业
        3、红薯粉条
    (二)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相关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2、农业产业化理论
三、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发展现状
    (一)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基础条件分析
        1、自然环境分析
        2、农业经济基础分析
    (二)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2、政府支持
        3、人文优势
        4、技术优势
    (三)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各环节发展概况
        1、产前环节概况
        2、产中环节概况
        2、产后环节概况
四、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前环节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2、各经营主体利益联结不紧密
        3、原材料质量参差不齐
    (二)产中环节存在的问题
        1、大型企业较少
        2、加工技术比较落后
        3、环境污染严重
    (三)产后环节存在的问题
        1、市场监管不到位
        2、销售渠道不完善
        3、产品知名度较低
五、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产前环节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
        2、各经营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3、缺少原材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二)产中环节存在问题的原因
        1、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不大
        2、高新技术和设备推广慢
        3、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健全
    (三)产后环节存在问题的原因
        1、行业监管体系不健全
        2、销售渠道拓展不足
        3、产业品牌建设不足
六、促进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产前环节的建议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3、建立原材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二)产中环节的建议
        1、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2、全力提高粉条生产科技化水平
        3、建立环境监管保护体系
    (三)产后环节的建议
        1、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2、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3、多元素融合打造产品品牌
七、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的总结
    (二)对未来行业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防城港市红薯产业化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红薯产业概述
        1.1.1 红薯产业概念
        1.1.2 红薯产业的特征
    1.2 红薯产业发展概况
        1.2.1 国外红薯产业发展概况
        1.2.2 我国红薯产业发展概况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SWOT分析方法
        1.3.2 AHP分析方法
        1.3.3 QSPM分析方法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5 产业结构调整
    1.4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的目的
        1.4.3 研究的意义
    1.5 “红姑娘”红薯无公害种植技术
    1.6 贮藏
    1.7 创新点
    1.8 数据来源说明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2.1 防城港市红薯产业现状调研
        2.2.2 防城港市红薯产业SWOT分析方法
        2.2.3 防城港市红薯产业AHP分析方法
        2.2.4 防城港市红薯产业QSPM分析方法
        2.2.5 调查方法
        2.2.6 分析方法
        2.2.7 技术路线
        2.2.8 研究的特色及难点
    2.3 防城港市红薯产业发展概述
        2.3.1 红薯在防城港农业中的位置
        2.3.2 防城港市自然环境概况
        2.3.3 防城港红薯种植的历史
        2.3.4 防城港市红薯种植分布及规模
        2.3.5 防城港市农业产业企业
    2.4 广西红薯产业的发展现状
        2.4.1 广西红薯产业现状
        2.4.2 防城港市红薯产业在广西的位置
        2.4.3 广西审定的红薯优良品种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防城港市红薯产业现状调查以及存在问题
        3.1.1 调查问卷结果
        3.1.2 存在问题
    3.2 防城港市红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2.1 防城港市发展红薯产业的优势(Strength)
        3.2.2 防城港市红薯产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3.2.3 防城港市红薯产业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3.2.4 防城港市红薯产业面临的威胁(Threats)
    3.3 防城港市红薯产业发展AHP分析
    3.4 防城港市红薯产业发展QSPM分析结果
        3.4.1 防城港市红薯产业发展QSPM模型的构建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4.1 基于消费者对红薯的需求及其建议
        4.1.1 改善红薯口感,提高加工品质,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
    4.2 基于红薯产业生产者利益保障及其建议
        4.2.1 整合现有专业合作社
        4.2.2 引导农民种植红薯脱毒健康种苗
        4.2.3 加强连片红薯良种基地建设
    4.3 基于加工企业利益及其建议
        4.3.1 提升红薯加工工业化水平
        4.3.2 改善经营模式,创新机制
    4.4 基于政府层面加强防城港市红薯产业发展力度问题及建议
        4.4.1 加大防城港市“红姑娘”品牌的宣传利用
        4.4.2 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完善相关行业标准
        4.4.3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4.4.4 增加扶贫政策倾斜
        4.4.5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4.6 增加农业科研投入
        4.4.7 提高技术培训力度,做好推广示范工作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复合型蔬菜鱼丸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鱼糜制品的概念
    1.2 鱼糜制品的市场现状及研究进展
        1.2.1 鱼糜制品的市场现状
        1.2.2 鱼糜制品的研究进展
        1.2.3 鱼糜制品加热工艺的研究进展
        1.2.4 鱼糜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检测方法
    1.3 带鱼的研究现状
        1.3.1 带鱼的营养价值
        1.3.2 带鱼的开发利用现状
        1.3.3 带鱼鱼糜制品的研究现状
    1.4 食品货架期预测模型的研究
        1.4.1 货架期的概念和原理
        1.4.2 加速货架期寿命的方法
        1.4.3 货架期的预测方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原辅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复合型蔬菜鱼丸生产工艺
        2.2.1 复合型蔬菜鱼丸加工工艺流程
        2.2.2 操作要点
    2.3 复合型蔬菜鱼丸配方的确定
        2.3.1 感官评定方法
        2.3.2 持水力的测定方法
        2.3.3 解冻失水率的测定方法
        2.3.4 数据标准化与综合评分法
        2.3.5 复合型蔬菜鱼丸配方单因素试验
        2.3.6 配方优化试验
    2.4 复合型蔬菜鱼丸加热工艺的研究
        2.4.1 加工过程中加热方式
        2.4.2 感官评分方法
        2.4.3 持水力测定方法
        2.4.4 解冻失水率的测定方法
        2.4.5 TPA的测定方法
        2.4.6 微观结构的观察方法
    2.5 复合型蔬菜鱼丸加工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
    2.6 复合型蔬菜鱼丸营养成分的分析
        2.6.1 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2.6.2 脂肪含量的测定方法
        2.6.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2.6.4 灰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2.6.5 总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2.6.6 氨基酸组分的评价
    2.7 复合型蔬菜鱼丸的质量评价
        2.7.1 感官评价
        2.7.2 理化指标
        2.7.3 卫生指标
    2.8 复合型蔬菜鱼丸货架期的预测研究
        2.8.1 菌落总数加速试验
        2.8.2 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
    2.9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复合型蔬菜鱼丸配方的确定
        3.1.1 木薯淀粉添加量的确定
        3.1.2 鸡蛋清添加量的确定
        3.1.3 胡萝卜添加量的确定
        3.1.4 枸杞粉添加量的确定
        3.1.5 复合型蔬菜鱼丸配方的优化
    3.2 复合型蔬菜鱼丸加热工艺的研究
        3.2.1 加热工艺对感官评分、持水力和解冻失水率的影响
        3.2.2 加热工艺对质构特性的影响
        3.2.3 加热工艺对超微结构的影响
    3.3 复合型蔬菜鱼丸加工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
    3.4 复合型蔬菜鱼丸营养成分的分析
        3.4.1 基本成分的分析
        3.4.2 氨基酸组成分析
    3.5 复合型蔬菜鱼丸的质量评价
        3.5.1 感官评价
        3.5.2 理化指标
        3.5.3 卫生指标
    3.6 复合型蔬菜鱼丸货架期的预测
        3.6.1 菌落总数加速贮藏试验结果
        3.6.2 不同贮藏温度下菌落总数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动力学模型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10)红薯藤窖藏越冬扦插繁苗技术项目研究与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立项依据与目标
    1.1 立项依据
    1.2 目标
2 主要研究内容完成情况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施地点及分年度研究工作情况
    2.3 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措施
    2.4 讨论并形成结论
        2.4.1 红薯藤蔓形态特征。
        2.4.2红薯藤蔓生根和生长特性。
        2.4.3 薯块与薯藤的贮藏差异。
        2.4.4 红薯藤不易贮藏的原因。
    2.5 红薯藤越冬贮藏隔离基质研究
        2.5.1 山砂与河沙。
        2.5.2 蛭石与珍珠岩。
        2.5.3 稻草与锯末。
        2.5.4 松树叶 (松针) 。
    2.6 红薯藤安全越冬的场所研究试验
    2.7 红薯藤越冬窖藏方法研究
    2.8 红薯藤窖藏越冬贮藏研究结果
    2.9 红薯藤越冬扦插繁苗和薯藤催芽直插栽培试验结果
        2.9.1 越冬薯藤扦插育苗效果。
        2.9.2 越冬薯藤栽培的产量效果。
3 红薯藤窖藏越冬扦插繁苗技术的应用情况
4 项目技术研究应用成效
    4.1 取得的技术成果
    4.2 研究应用成效
        4.2.1 经济效益。
        4.2.2 社会效益。
        4.2.3 生态效益。
5 成果技术的创新点
6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研究成果的比较
    6.1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6.2 成果的创造性
7 论文发表和已获专利及技术标准情况
    7.1 论文发表情况
    7.2 已获专利
    7.3 技术标准
8 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

四、红薯渣贮藏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薯渣营养价值及其饲料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 于翔,陈宁,王嘉盛,吴非凡,王梦芝. 中国饲料, 2021(23)
  • [2]川南特色菜肴滑肉的加工工艺优化及品质特性研究[D]. 胡茂芩. 成都大学, 2021(07)
  • [3]调理猪肉片上浆工艺机理及保鲜研究[D]. 陈胜姝. 扬州大学, 2020(04)
  • [4]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节能型制冷装置的研究[D]. 张蕊.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0)
  • [5]纳他霉素乳液和抗菌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D]. 汪慧.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6]芋蒸煮过程中淀粉形态结构及糊化特性的研究[D]. 崔文雪. 扬州大学, 2019(02)
  • [7]禹州市红薯粉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寇博强.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8]防城港市红薯产业化发展的研究[D]. 陈帅. 广西大学, 2019(06)
  • [9]复合型蔬菜鱼丸的研究与开发[D]. 李要赏.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6)
  • [10]红薯藤窖藏越冬扦插繁苗技术项目研究与应用探析[J]. 石乔龙,石金芝,刘松琴,李华荣,龙文燕.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0)

标签:;  ;  ;  ;  ;  

一种储存甘薯渣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