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elphi在CAD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援军[1](2021)在《国产CAD软件重启之路》文中研究指明回顾了国产CAD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发展史,展示了我国在CAD和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实际应用。以上海市CAD应用工程软件产品白玉兰CAD为例,梳理了我国在CAD软件开发中形成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算法基础、系统设计基础和应用定制基础。论证了重启国产CAD软件的可能性,提出一些重启策略,并给出一些重启方案。
贾仁学[2](2021)在《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的发展,GIS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供水系统中使用GIS技术可以实时、高效地对供水管网数据进行管理、共享,提高了供水系统的管理水平。供水管网数据作为供水管网系统的基础,数据的获取一直是关键问题。Web GIS技术的出现使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开始由传统的单机系统向网络化发展,数据的应用也发生了变换。供水管网数据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矢量数据和位图数据。由于不同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具有差异性,传统的转换方法存在数据信息丢失且不能独立实现转换的不足。如何实现供水管网数据数据转换及在Web GIS系统中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设计以供水单位供水项目为背景,采用具体的编程来实现供水管网数据的转换,旨在设计既能实现数据信息的无损转换又不依赖于任何资金限制的第三方的数据转换系统。通过对供水系统需求的分析,数据转换大致可分为矢量数据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转换以及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通过分析CAD数据与GIS数据的模型差异,又比较了几种常见的矢量数据转换方法的优缺点,结合项目特点制定了基于公开数据格式与语义映射相结合的转换策略。本设计采用C#具体编程结合Od GS类的一些方法实现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通过预处理模块、输入模块、中间转换模块以及输出模块实现矢量数据的转换,其中预处理用来检查源数据的闭合性和冗余性并规范处理、输入模块对DXF文件进行读取、中间转换模块基于产生式规则原理设计转换规则库、转换数据库和转换控制系统完成对数据信息进行转换、输出模块结合GDAL库设计生成Shape数据的输出接口。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的研究包括对图像进行灰度化、对图像进行平滑滤波、对图像进行均衡化增强、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对图像进行基于细化的矢量化,通过这几个关键步骤的研究,实现位图数据到矢量数据的转换。最后将转换得到的矢量数据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实际应用效果检验。通过测试不断完善设计,实现了预期目标。
沈安波[3](2021)在《特征选择算法及其在因果发现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特征选择方法在数据分析与降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特征选择方法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如大量的参数调节、运行时间长、特征的预测效果差等,如何开发出一种适合实际环境使用、减少人为干预的高性能特征选择方法目前仍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特征选择与因果发现领域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理论存在着很多重要的联系。目前大多数因果学习算法存在着时间复杂度高,精度差的缺点,此外它们在流特征环境、连续型数据与非线性与弱加性噪声数据的复杂情况下均无法使用。本文研究了相关的特征选择方法与贝叶斯网络增量学习方法,分别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并解决,具体工作如下:首先,我们将最大相关最小冗余准则与具体的分类器结合,提出一种“封装式”的特征选择方法FEFS,该方法依次为每个特征计算评分,然后再通过分类器计算并判断这些特征是否能有效提高模型精度,从而决定是否选择该特征。该算法将特征选择过程与预测过程同步进行,有效地减少了算法参数的调节过程,能够使得模型在选择最少特征的情况下达到最好的效果。其次,我们基于FEFS算法设计出一种应用在肺结节语义特征预测领域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AD)。该系统使用肺结节CT图像中的数字特征,通过快速的特征评分计算与分类器搜索,有效的剔除了大量无效的图像特征,通过模型训练最终输出对医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肺结节语义特征等级。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具有较好性能表现。然后,基于对数似然函数,我们重新定义了相关特征和冗余特征,从因果图结构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比较的方法来识别目标节点的候选邻居节点。基于该识别方法,我们提出了一种从非线性弱加性噪声数据中学习因果结构的算法NLCDSF,该算法作为一种贝叶斯网络结构增量学习方法,它在线分析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比较的方法快速识别目标节点的候选邻居,并有效缩小后续定向过程的搜索范围。在模拟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在精度与时间上均具有较强的优势。最后,为了表明NLCDSF算法在真实数据中的效果,我们将该算法应用在某发电厂的设备监测数据中,通过将NLCDSF与长短期记忆网络结合,开发出一套完整的设备检测系统。设备监测数据在线输入系统中,使用NLCDSF算法学习各个监测点之间的因果网络图,将目标测点的马尔科夫等价类作为LSTM的输入,预测目标测点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波动趋势,以供技术人员分析与排查设备故障。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刘振辉[4](2021)在《基于本体的二维表面形貌标注信息合理性检验》文中研究指明二维表面形貌标注是二维表面形貌规范在图纸上的体现,二维表面形貌规范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表面的功能和对表面的认证。不合理的二维表面形貌规范使产品不符合功能要求而造成经济损失,或认证方案不一致导致法律纠纷。手工检测二维表面形貌标注合理性时,难以兼顾从设计和认证这两方面进行合理性检验,无法解决标注信息与设计和认证两者的矛盾,以及现有异构CAD系统无法进行工程语义层面的合理性检验。针对这一问题,引入人工智能领域的本体技术和理论对二维表面形貌规范的合理性进行研究,提出基于本体的二维表面形貌规范的合理性智能检验方法。主要工作包括:表示二维表面形貌合理性相关信息。从二维表面形貌规范的语义表示需求出发,对合理性检验过程所涉及的信息关系进行梳理,层次式表示表面包含的提取信息、规范信息和认证信息、表示提取信息与规范信息关系的映射关系和规范信息与认证信息的映射关系的邻接矩阵,最后通过流程图的形式给出层次式的表示信息在合理性检验中的应用。建立二维表面形貌规范合理性检验的元本体模型。根据表面包含提取信息、规范信息、认证信息的邻接矩阵和二维表面形貌规范合理性检验流程定义二维表面形貌规范合理性检验本体中的断言公式集ABox;通过ABox的定义得到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和关系,根据重要概念和关系分别建立类和属性的层次关系以及属性的限定,由建立类和属性的层次关系以及属性的限定得到二维表面形貌规范合理性检验的元本体模型,结合实际零件对元本体进行实例化,得到实例化的ABox。生成二维表面形貌规范合理性相关信息。采用描述逻辑的Tableau算法和语义网规则语言(SWRL)对二维表面形貌规范合理性相关信息进行生成,对提取信息与规范信息关系的映射邻接矩阵、规范信息与认证信息的映射邻接矩阵进行本体形式化表示,从而得到术语公理集TBox。运用Tableau算法和SWRL规则,结合术语公理集TBox,对实例化的ABox进行推理,生成实际零件的合理性检验过程信息和合理性检验结果,在理论层面验证基于本体的二维表面形貌规范合理性检验的信息语义形式化和生成方法的有效性。开发二维表面形貌规范合理性检验原型系统。采用斯坦福大学开发的Protégé5.5本体编辑工具构建二维表面形貌规范合理性检验本体,基于构建的合理性检验本体,阐述原型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通过实例验证了原型系统的有效性。
王瞳[5](2020)在《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设计方法及CAD/CAE集成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铸钢件具有强度高和韧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船舶车辆、工程机械、电站设备等,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金属类零件。然而铸钢件的成形过程中容易出现浇不足、气孔和缩孔缩松等缺陷,严重影响了铸钢件的机械性能和使用寿命。合理的浇冒口工艺设计是解决上述铸造缺陷的重要手段。目前,浇冒口系统工艺设计通常分别以CAD为设计平台、CAE为分析工具迭代试错的方式进行,这种高度依赖人工经验的“被动式”工艺设计方法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使得最终的工艺出品率低和资源消耗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优化算法铸钢件浇冒口系统优化设计方法,构建了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CAD/CAE集成系统,变传统人工经验依赖的“被动式”为系统智能优化的“主动式”,为铸钢件智能工艺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提出了基于果蝇优化算法的浇注系统工艺优化方法。考虑熔融金属的流动特性,以充型时间最小化为优化目标、雷诺数和内浇道模数为约束条件,建立了铸钢件浇注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模型,并提出了基于改进的果蝇优化算法的模型求解方法。将上述建立的方法应用于上心盘铸件浇注系统的几何尺寸优化,获得了浇注系统各浇道最佳尺寸;数值模拟和浇注实验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实现了平稳状态下充型时间最短,减少了充型过程中热量损失,大幅度降低缺陷产生的概率。其次,提出了一种混合数值模拟和几何推理热节计算的冒口系统工艺优化方法。建立了考虑铸造成形过程流动对补缩路径影响的数值模拟热节计算模型,实现了补缩路径和热节的准确计算。以T形件的应用探究了充型过程和凝固过程流动对补缩路径和热节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仅考虑凝固过程的流动时,会造成较大的温度差值,形成不对称的补缩路径和多个热节点;当同时考虑充型和凝固过程流动时,凝固初始温度不均匀性会更进一步加强对补缩路径和热节的影响,增加了热节点的数量和位置,使补缩路径更加不对称。平板件的应用结果表明,补缩路径和热节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几何推理方法,建立了基于复杂几何实体距离场表征的热节计算模型,标准典型铸件的应用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基于冒口补缩准则,以冒口体积最小化为优化目标、模数和体积为约束条件,建立了铸钢件冒口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模型。以缸套铸件为例,用果蝇优化算法求解优化模型,获得了其冒口系统的几何尺寸优化结果,数值模拟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法实现了冒口体积最小化,减少了资源消耗,为冒口系统的工艺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再次,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和数据智能分析技术,构建了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CAD/CAE集成系统的框架,实现了铸造CAD、工艺优化和铸造CAE的集成。构建了铸钢件铸造工艺三维几何数据、铸造工艺优化数据和铸造CAE数值模拟数据,并将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形成数据流。以Open CASCADE内核为几何造型内核,以圆柱形明冒口的几何造型为例,研究了参数化铸造工艺图元的造型过程,实现了一体造型。通过流动场数据、热节数据和孔松缺陷数据的智能分析,实现了浇冒口系统的智能工艺优化及数据反馈。构建了CAD/CAE集成系统的各个基础模块,成功研发了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CAD/CAE集成系统。以上心盘铸件和弹簧座铸件为例,详细分别给出了浇注系统和冒口系统的工艺优化过程。最后,以基座铸钢件为例,验证了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CAD/CAE集成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详细给出了基座铸钢件浇冒口系统工艺优化设计过程,用数值模拟进行验证;将集成系统设计的工艺进行浇注实验,采用渗透探伤和超声探伤检测浇注后铸件,结果显示:无冷铁的铸件在中间段出现了当量尺寸为1.6mm的缩松缺陷,而有冷铁的铸件则没有缺陷,与数值模拟的结果相吻合;冒口和铸件剖切面结果表明缺陷到铸件的安全距离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浇注结果相吻合。通过原始工艺和优化工艺的对比分析可知,在保证铸件无缺陷情况下,铸件的工艺出品率提高了将近10%,有效验证了铸钢件浇冒系统工艺优化CAD/CAE集成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李玉虎[6](2020)在《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桥式起重机作为当前工业上的重要物流运输设备应用十分广泛,全球对于桥式起重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起重机企业迫切需要提高桥式起重机设计生产的效率。目前我国的起重机设计正朝着定制化、智能化、轻量化等方面快速的发展。本文针对当前企业对桥式起重机设计效率低、设计周期较长的问题,结合企业需求,研究开发了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论文研究工作如下:1、对国内外起重机和CAD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2、分析了桥式起重机的整体组成及机构的选型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计算。将蝙蝠算法引入到主梁的截面尺寸优化设计中,并对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实例验证了改进后算法的可行性。3、根据企业的需求,对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进行功能分析,对其进行框架设计、流程设计、模块设计等。4、对AutoCAD、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对桥式起重机重要部件的二维生产图和三维模型的自动生成,采用参数化建模的方式进行三维模型的创建,利用SQL Server对系统的数据进行数据储存管理。5、利用Visual Studio2010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将各部分进行统一整合,最终完成对桥式起重机CAD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并通过实例验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本文研究的桥式起重机CAD系统以集成的方法,将参数化技术应用于桥式起重机的设计中,使得桥式起重机的设计变得更加快速化、智能化,减少了设计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对于桥式起重机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
殷希彦[7](2020)在《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乘用车总装线与乘用车的设计、制造过程密切相关,可以体现乘用车产品的成本、质量等影响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指标。随着乘用车产品和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乘用车总装线也需要随之改造升级。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是总装线设计的核心,目的是在保证乘用车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一条可行的、高效的、低成本的生产工艺路线。然而,在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工艺设计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国乘用车总装线设计单位普遍存在设计知识储备不足、难以灵活重用、缺乏实用工具等问题。如何利用现有设计知识、经验、工具,对设计人员完成工艺设计任务提供有效支持,提高工艺设计的质量和效率是乘用车总装线设计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从乘用车总装线设计知识的表示方法、设计知识的智能推送方法、三维数字模型的智能装配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方法及体系架构。在分析了现有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的需求,提出以设计知识智能推送来提高工艺设计质量,以三维数字模型的智能装配来提高工艺设计效率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方法,明确了该方法的框架。(2)研究了基于本体与复杂网络理论的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建模方法。在分析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整体流程的基础上,将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基本要素划分为五种:设计人员、设计任务、设计知识、设计流程和设计资源,并对设计知识进行了详细分类;基于本体技术,对显性工艺知识及关联的各基本要素进行了建模;其次,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设计人员、设计任务和设计知识间的三维复杂网络模型,详细给出了模型的构建方法、结构及对应的实际工程意义。(3)提出了基于关联-经验-需求的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智能推送方法。针对当前设计知识推送算法对多因素共同作用考虑不足的问题,在分析了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推送原则的基础上,基于本体和三维复杂网络模型,综合考虑设计知识和设计任务的关联度、设计人员对设计知识的反馈操作,以及设计知识的类型、信息量,设计人员的经验、记忆能力等特点,提出了符合设计任务要求和设计人员需求的设计知识智能推送方法。对比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满足设计人员对设计知识的需求。(4)提出了一种基于装配知识模型的三维数字模型智能装配方法。在乘用车总装线三维数字模型进行装配时,基于装配知识模型推送最佳装配方案供设计人员选择,若装配方案不满足设计人员需求,则可通过设计人员对三维数字模型的拖拽操作智能识别设计人员的装配意图,从而快速完成装配过程。对比实验证明智能装配方法在提高装配效率、减少设计人员工作量、降低操作复杂度方面优势明显。(5)以国内某汽车工厂设计院为对象,在该设计院现有工艺设计整体流程的基础上,将本文所提方法具象化,设计并开发了面向乘用车总装线的数字化工艺设计平台,给出了平台的开发思路、软件架构、功能模块、数据集成方法。通过平台在该设计院的实际应用效果,论证了本文工作的意义和有效性。
葛晓波[8](2020)在《基于知识的整机参数化快速建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以更快的速度实现产品设计的迭代更新,以满足产品多样化、定制化发展的需求。如何快速、方便、准确地构建产品整机的三维几何模型和仿真模型。快速建模技术是实现上述需求的技术手段。目前快速建模技术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类特定产品对象,通用性差,缺乏可配置的产品结构映射,无法满足越来越普遍的产品定制化需求;现有的设计知识表示研究大多面向方案概念设计,其功能结构的知识映射不足以支撑具有复杂结构层次的机械产品模型;现有的集成建模方法侧重于打通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传递方式,强调系统间固定的输入输出方式,限制了集成系统的广泛应用。为解决现有快速建模技术中存在的适应性差、拓展性差、缺乏对模型构建过程的知识表述、建模过程繁琐复杂等问题,本文开展了知识驱动的整机参数化快速建模技术和知识驱动的CAD/CAE集成建模技术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建模规则描述语义的框架模型表示方法。通过对大量复杂产品建模过程的研究,归纳总结出一套满足整机级参数化需求的建模规则描述语义,建立了框架模型表述体系,从逻辑表达、图形表达、几何表达、语义表达几方面全面、准确地描述参数化模型的构建过程。研究了基于框架模型的产品整机模型实例化过程,通过逐级的虚特征、虚组件实例化迭代,实现了主参数驱动的整机参数化模型自上而下地构建。开发了基于框架模型描述语义的整机参数化建模系统并进行了案例测试。系统实现了模型框架与规则的分离,通过预先定义的模型模板并结合可视化交互界面,用户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步骤方便、快速地建立复杂的产品整机模型。(2)提出了一种知识驱动的框架模型整机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了面向几何建模过程的设计知识表示方法,提出了“参数-功能-行为-结构”设计知识表示法(PFBS),即在功能-行为-结构表示法的基础上,引入参数层面的知识表示,通过参数-功能、参数-行为、参数-结构的驱动接口,实现了由设计知识驱动的从需求参数出发到产品功能分解,再到功能行为衍生,最后到结构表示的设计知识推理过程。将PFBS设计知识表示法与框架模型描述语义相结合,提出了知识驱动的框架模型,将设计知识作为一种约束存在于框架模型内,且能够驱动框架模型中的虚特征、虚组件、装配约束等组成部分。对知识驱动的框架模型实例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知识驱动原理的不同提出了知识驱动的静态框架模型和知识驱动的动态框架模型,并通过实例对其实例化过程分别进行了验证。(3)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的CAD/CAE集成建模方法。研究了面向热性能仿真的电子设备CAD/CAE集成建模需求。针对模型简化的需求,分析了三维模型的特征组成,提出了基于规则的特征简化方法,并以特征尺寸参数和特征体积权重为简化规则,实现了CAD模型的特征简化;针对CAE特征构建的需求,研究了分析特征的表示形式,图形学算法实现了CAD模型中分析特征数据的提取,实现了热仿真中常见的接触热阻、流体域等分析特征的自动构建方法。最后,通过机载机箱的案例测试,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4)开发了整机参数化快速设计平台系统并开展了相关应用验证。设计并实现了整机参数化快速设计平台的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组织结构、系统框架及各模块组成与功能。以MCU机载插箱为例,给定设计需求参数,通过整机参数化快速设计平台,在设计知识的驱动下实现了MCU机载插箱的功能、行为、结构、参数各个层面的推理求解,将设计需求转化为模型实例的驱动参数,并最终得到了MCU机箱的几何模型实例;从MCU几何模型出发,结合CAD/CAE集成建模技术,构建了MCU机箱的CAE模型,以设计需求参数为边界条件,对模型冷却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由知识驱动的框架模型整机参数化建模方法是准确有效的。
王腾飞[9](2018)在《基于绝对节点坐标列式的新单元构建与动力学建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速化、轻质化及精密化机械系统的发展,基于小变形假设的传统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及分析方法,其无法精确考虑大范围运动与大幅度变形的相互耦合,缺点日渐凸显。绝对节点坐标列式(ANCF,Absolute Nodal Coordinate Formulation)运动学描述基于绝对坐标系,采用节点绝对位置的梯度向量而非无限小转角表征旋转,对系统构件变形无幅度大小的要求,导出的质量阵为常阵,所得系统动力学方程具有非增量形式、无科氏及离心加速度项等优势,在分析大转动大变形动力学问题时,具有先天优势。同时,梯度坐标的采用使其能够描述复杂的几何构型,且ANCF单元几何描述方式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广泛应用的非均匀有理B样条方法兼容,故ANCF方法的出现促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与计算机辅助分析(CAA,Computer Aided Analysis)系统的整合,避免了传统有限元分析前,几何模型向有限元模型的繁琐转换,规避了转换过程引入的误差。基于上述优点,ANCF自提出以来,即成为多柔体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热门方向。相比于传统有限元,ANCF单元类型库并不完整,以ANCF方法在CAD与CAA系统整合中的应用为主线,本文对构造ANCF新单元、结合传统有限元改进ANCF单元及ANCF在抛物线板簧动力学建模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基于面积坐标开发了ANCF完全三次及两种不完全三次平面三角形单元。采用Bézier三角形基函数作为单元位置插值多项式,在顶点处消除非独立面积坐标并取三角形重心位置向量作为节点坐标向量,引入具有明确物理含义的独立面积坐标梯度,推导了完全三次平面三角形单元,得到了简洁的形函数。而在单元组装时,采用笛卡尔坐标参数,保证应变在节点处的连续性。在完全三次单元的基础上,通过位置约束法推导得到三节点不完全三次三角形单元。随后,探讨了所得不完全三次三角形单元的多项式完备性,提出了可保证二次完备性的不完全三次三角形单元的方法,改进了不完全三次三角形单元,使其具有二次精度。采用包括分片试验的多个数值算例,验证了所开发单元的精度及收敛性。提出了ANCF三角形单元节点坐标与Bézier三角形控制点坐标的线性转换关系,给出了采用三角形单元构建一般弯曲构型的通用方法,促进了其在CAD与CAA系统整合中的应用。同时采用体积坐标及笛卡尔坐标两套参数,开发了三种ANCF四面体单元。采用完全三次多项式的各项作为插值多项式基底,引入独立体积坐标梯度的概念,简化了形函数的推导,开发了完全三次四面体单元。采用代数约束法,基于完全三次四面体单元推导得到仅由顶点作为节点的不完全三次四面体单元。从多项式完备性的角度考察了所得四节点四面体单元,并给出了选取部分多项式基底以保证其二次精度的方法。采用分片试验等数值算例,验证了所提单元的精度及收敛性。给出了四面体单元节点坐标与Bézier四面体控制点坐标的线性转换关系,促进了ANCF四面体单元在CAD及CAA系统整合中的应用。ANCF单元虽然具有多种优势,但相比于结构分析及基于浮动坐标列式(FFR,Floating Frame of Reference)的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采用的传统有限单元,其采用了位置梯度作为节点坐标,节点自由度数目远大于传统有限元,计算效率较低,在结构分析及小变形动力学问题中,优势不够明显。基于上述考虑,引入有限转角表示的旋转矩阵,将梯度坐标用有限转角表示,从而降低了节点坐标数目。引入小变形假设,将速度转换矩阵线性化,从而使所得的ANCF/FFR单元保留了ANCF单元常质量阵、无科氏力及离心加速度项的优良性质,且其通过常几何系数考虑了弯曲构型,具有描述复杂几何构型的能力,与CAD系统中所用几何描述方法兼容。相比于ANCF单元,降阶后的ANCF/FFR单元其节点坐标数与传统有限单元相同,计算效率得到提高。基于上述思想,开发了ANCF/FFR平面梁及三角形单元,通过特征值分析,验证了新单元的有效性。提出板簧的轮廓曲线插值模式,采用三维扫描技术提取板簧轮廓构建了几何模型。随后,基于ANCF单元几何描述方法与CAD系统几何描述方法的兼容性,自动将几何模型转换为有限元模型,从而提出了一由实际物理模型到几何模型及力学模型的自动建模方法。采用不同ANCF单元构建包含抛物线钢板弹簧的悬架多体系统进行分析,对比了不同单元在板簧系统仿真中的表现,采用高阶梁单元对抛物线板簧进行建模仿真,其给出了与ANSYS吻合的结果。探讨了预应力及摩擦力对板簧的影响。对单侧车轮通过减速带等不同工况做了仿真,检验了应变分解法在不同工况受力状态下,缓解ANCF单元闭锁的表现。
任晓波[10](2016)在《Delphi在CAD系统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elphi是第四代编程语言,属于可视化软件开发时必备的工具。Delphi应用在CAD系统内,提高制图自动化的效果,表明Delphi的应用优势。Delphi在CAD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本文重点分析Delphi在CAD系统中的实践应用。
二、Delphi在CAD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lphi在CAD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国产CAD软件重启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发展历史 |
1.1 基础研究 |
1.1.1 对曲线曲面的研究 |
1.1.2 对几何造型的研究 |
1.2 系统研究 |
1.2.1 国产CAD软件的黄金期 |
1.2.2 相关事件 |
1.2.3 家国情怀 |
1.2.4 上海市CAD应用工程 |
(1)指导思想 |
1)发展上海市CAD自主版权软件的基本定位 |
2)发挥上海市CAD软件的综合优势 |
3)加强软件服务和技术支持 |
4)以服务促进国产软件的推广和发展 |
(2)推出自己的CAD软件 |
(3)推广与应用 |
2 研发基础 |
2.1 认知基础 |
2.1.1 宏观认知 |
2.1.2 微观认知 |
2.2 理论基础 |
2.3 算法基础 |
2.3.1 几何裁剪 |
2.3.2 几何求交 |
2.3.3 几何造型 |
2.3.4 数学函数库 |
2.4 形计算 |
2.4.1 核心思想 |
2.4.2 作用定位 |
2.4.3 总体架构 |
2.4.4 实施效果 |
(1)BOX几何裁剪[3,5] |
(2)视锥体几何裁剪[3,5,35-36] |
(3)空间两三角形的相交问题[3,5,37-39] |
(4)基于几何数的布尔运算[3,5,40] |
(5)参数化设计 |
2.4.5 其他成果 |
2.4.6 科学贡献 |
2.5 三维CAD基础 |
2.6 系统开发 |
2.7 应用定制 |
2.7.1 基本工作 |
2.7.2 实施平台 |
(1)内核函数 |
(2)菜单接口 |
2.7.3 实施方案 |
(1)应用控制程序 |
(2)应用菜单 |
(3)应用程序 |
2.7.4 定制实例 |
3 重启之路 |
3.1 重启基础 |
(1)建设我国自主版权软件已经成为共识 |
(2)有CAD软件的理论和算法基础 |
(3)有开发大型软件系统的技术基础 |
(4)有开发CAD大型软件系统的人才基础 |
3.2 重启策略 |
3.2.1 发展趋势 |
3.2.2 技术发展 |
(1)图形交互功能的改进 |
(2)应用功能的扩展和提升 |
(3)新基础平台上的建设 |
3.2.3 形计算之用 |
3.2.4 应用定制 |
(1)行业定制 |
(2)教学定制 |
3.2.5 开放源代码 |
3.2.6 校园计划 |
(1)吸取教训 |
(2)重塑经典 |
3.2.7 运行机制 |
4 结束语 |
(1)回顾我国CAD软件的发展历史 |
(2)详细介绍了我国在CAD软件的研发基础 |
(3)展望了国产CAD软件的重启之路 |
(2)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技术路线 |
1.4 章节安排 |
2 数据转换技术与项目应用 |
2.1 供水管网数据 |
2.2 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
2.3 数据转换技术与供水管网系统应用 |
2.3.1 矢量数据转换技术 |
2.3.2 位图矢量化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 |
3.1 矢量图像的显示与读写 |
3.2 矢量图像的检查与修正 |
3.3 本章小结 |
4 矢量数据转换设计 |
4.1 输入模块 |
4.1.1 DXF文件结构分析 |
4.1.2 输入接口程序设计 |
4.2 中间转换模块 |
4.2.1 CAD数据与GIS数据模型的分析 |
4.2.2 转换映射规则的建立 |
4.2.3 关键图元要素转换规则设计 |
4.2.4 线型样式转换规则设计 |
4.2.5 中间转换模块的运行机制 |
4.3 输出模块 |
4.3.1 Shape文件的解析 |
4.3.2 输出接口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位图矢量化 |
5.1 位图矢量化工具的开发 |
5.2 图像灰度化 |
5.3 图像增强 |
5.3.1 图像平滑滤波 |
5.3.2 图像均衡化 |
5.4 图像二值化 |
5.5 图像矢量化 |
5.6 本章小结 |
6 矢量数据转换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
6.1 数据信息处理 |
6.1.1 水表信息的添加 |
6.1.2 数据表编号处理 |
6.1.3 坐标系的处理 |
6.2 数据信息发布 |
6.3 数据转换的应用与检验 |
6.3.1 图形样式应用检验 |
6.3.2 实体对象及属性信息应用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特征选择算法及其在因果发现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背景介绍 |
2.1 信息熵与互信息 |
2.2 支持向量机SVM |
2.3 因果模型 |
2.3.1 网络结构学习 |
2.3.2 网络参数学习 |
2.3.3 特征选择与因果学习的联系 |
2.4 贝叶斯网络增量学习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快速封装式特征选择算法及其在CAD系统中的应用 |
3.1 最大相关最小冗余准则 |
3.2 快速“封装式”特征选择算法的框架设计 |
3.3 肺结节语义特征预测CAD系统 |
3.3.1 肺结节语义特征预测的意义与目标 |
3.3.2 肺结节数据预处理 |
3.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3.4.1 实验环境与性能评价标准 |
3.4.2 SVM参数设定 |
3.4.3 肺结节语义特征预测CAD系统框架 |
3.4.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流特征环境下非线性弱加性噪声模型的因果网络重建 |
4.1 对数似然函数与非线性弱加性噪声模型 |
4.1.1 对数似然函数及其改进 |
4.1.2 非线性弱加性噪声模型 |
4.2 基于流特征的非线性弱加性噪声模型的因果学习 |
4.2.1 NLCDSF算法框架 |
4.2.2 算法执行流程 |
4.3 实验数据与实验设置 |
4.3.1 实验环境与模拟数据 |
4.3.2 性能评价标准与参数设定 |
4.4 实验与分析 |
4.4.1 算法精度比较 |
4.4.2 算法时间性能比较 |
4.5 发电厂真实数据实验 |
4.5.1 数据背景与需求 |
4.5.2 系统框架设计 |
4.5.3 实验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基于本体的二维表面形貌标注信息合理性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标注信息表示模型 |
§1.2.2 标注信息表示语言 |
§1.2.3 研究内容的研究 |
§1.3 本体理论和技术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整体框架 |
第二章 TSTS合理性相关信息层次式表示 |
§2.1 引言 |
§2.2 信息层次式表示基本结构 |
§2.3 零件表面层 |
§2.4 零件提取信息层 |
§2.5 零件TSTS特征信息层 |
§2.6 零件认证特征信息层 |
§2.7 提取信息与TSTS特征信息映射层 |
§2.8 TSTS特征信息与认证信息映射层 |
§2.9 各层次表示信息的运用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STS合理性检验元本体模型 |
§3.1 引言 |
§3.2 TSTS合理性检验约束关系的OWL定义 |
§3.3 元本体模型的构建 |
§3.3.1 确定领域中的重要术语 |
§3.3.2 定义类与类之间的层次关系 |
§3.3.3 属性的层次关系 |
§3.3.4 属性的限定 |
§3.3.5 元本体模型 |
§3.4 二维表面形貌相关信息的OWL表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本体的TSTS合理性相关信息的生成 |
§4.1 引言 |
§4.2 信息生成的理论 |
§4.2.1描述逻辑和Tableau算法 |
§4.2.2 规则描述语言SWRL |
§4.3 基于描述逻辑和SWRL的语义形式化 |
§4.4 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STS合理性检验原型系统设计 |
§5.1 引言 |
§5.2 TSTS合理性检验原型系统结构 |
§5.3 TSTS合理性检验本体知识库的设计 |
§5.3.1 本体的构建 |
§5.3.2 推理规则的构建 |
§5.3.3 推理和推理结果的展示 |
§5.4 原型系统的功能模块 |
§5.4.1 信息提取模块 |
§5.4.2 本体转换模块 |
§5.4.3 结果输出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设计方法及CAD/CAE集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
1.2 浇冒口工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3 铸造CAD/CAE集成系统研究现状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
2 浇注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方法 |
2.1 引言 |
2.2 浇注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模型 |
2.3 浇注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模型的求解 |
2.4 实验验证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冒口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流动模型补缩路径与热节的计算 |
3.3 基于距离场几何热节的计算 |
3.4 冒口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模型 |
3.5 冒口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模型的求解 |
3.6 实验验证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CAD/CAE集成系统的开发 |
4.1 引言 |
4.2 CAD/CAE集成系统总体设计 |
4.3 CAD关键技术 |
4.4 工艺优化及CAE关键技术 |
4.5 CAD/CAE集成系统功能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实际铸钢件的应用与验证 |
5.1 引言 |
5.2 基座铸钢件浇冒口系统工艺优化应用 |
5.3 基座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结果的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奖励 |
(6)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起重机研究现状 |
1.3 CAD研究现状及发展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桥式起重机设计理论 |
2.1 机构零部件选型设计概述 |
2.1.1 吊钩组 |
2.1.2 钢丝绳 |
2.1.3 卷筒 |
2.1.4 电动机 |
2.1.5 减速器 |
2.1.6 制动器 |
2.2 基于改进BA算法的主梁优化设计 |
2.2.1 最小二乘法的孪生有界支持向量机 |
2.2.2 BA算法 |
2.2.3 BA算法的改进 |
2.2.4 主梁优化分析 |
2.2.5 主梁优化前后的静力学分析 |
2.2.6 主梁的校核 |
2.3 端梁设计校核 |
2.4 本章小结 |
3 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 |
3.1 系统开发环境及目标 |
3.1.1 系统开发目标 |
3.1.2 系统开发环境 |
3.2 系统总体框架 |
3.3 系统功能设计 |
3.4 系统模块设计 |
3.4.1 机构设计模块 |
3.4.2 结构设计模块 |
3.4.3 三维模型模块 |
3.4.4 数据库模块 |
3.4.5 二维工程图模块 |
3.4.6 计算书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桥式起重机CAD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4.1 二次开发技术研究 |
4.1.1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理论研究 |
4.1.2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应用 |
4.1.3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理论研究 |
4.1.4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应用 |
4.2 参数化建模技术研究 |
4.2.1 参数化建模理论 |
4.2.2 系统模型库的建立 |
4.3 SQL Server技术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桥式起重机CAD系统实现及应用实例 |
5.1 系统流程设计 |
5.2 设计实例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行业发展现状 |
1.1.2 我国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行业面临的挑战 |
1.2 课题来源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中的智能制造技术和方法 |
1.4.2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表示与建模方法 |
1.4.3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重用方法 |
1.4.4 乘用车总装线设备/设施3D数模虚拟装配理论与方法 |
1.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6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需求分析及体系架构 |
2.1 引言 |
2.2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内容及需求分析 |
2.2.1 乘用车总装生产过程分析 |
2.2.2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基本要素 |
2.2.3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
2.3 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方法体系架构 |
2.3.1 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方法 |
2.3.2 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平台总体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本体与复杂网络理论的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建模方法 |
3.1 引言 |
3.2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分析 |
3.2.1 设计知识特点和分类方法 |
3.2.2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内涵 |
3.2.3 设计人员行为分析 |
3.3 显性工艺设计知识本体建模 |
3.3.1 本体技术简介 |
3.3.2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本体 |
3.3.3 设计任务和设计知识的统一向量化表示 |
3.4 隐性工艺设计知识复杂网络建模 |
3.4.1 3D-CNM构建 |
3.4.2 3D-CNM结构 |
3.4.3 3D-CNM统计特性 |
3.5 案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关联-经验-需求的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智能推送方法 |
4.1 引言 |
4.2 工艺设计知识推送原则及CED方法框架 |
4.2.1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智能推送原则 |
4.2.2 CED方法框架 |
4.3 基于本体和3D-CNM的设计知识智能推送 |
4.3.1 客观关联度 |
4.3.2 基于设计人员反馈的主观关联度 |
4.3.3 基于集体智慧的主观关联度 |
4.3.4 整体关联度 |
4.3.5 设计人员对设计知识的需求度 |
4.3.6 设计知识推送方法 |
4.4 案例分析 |
4.4.1 实验准备工作 |
4.4.2 CED算法分析 |
4.4.3 对比实验分析 |
4.4.4 总结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装配知识模型的乘用车总装线3D数模智能装配方法 |
5.1 引言 |
5.2 乘用车总装线3D数模装配过程分析 |
5.2.1 乘用车总装线3D数模层级和分类 |
5.2.2 乘用车总装线3D数模装配特点 |
5.3 乘用车总装线3D数模装配特征识别方法 |
5.3.1 投影图轮廓识别与OBB构造方法 |
5.3.2 投影图轮廓边的可见性判断与轮廓图主方向判断 |
5.3.3 特定安装面有效性检验 |
5.4 基于装配知识模型的装配方案推送 |
5.4.1 装配知识模型定义 |
5.4.2 装配方案推送 |
5.5 乘用车总装线3D数模装配意图识别方法 |
5.6 案例分析 |
5.6.1 案例基本信息 |
5.6.2 实验人员及实验方法 |
5.6.3 实验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平台 |
6.1 平台开发背景 |
6.2 平台开发设计与实现 |
6.2.1 平台开发思路 |
6.2.2 智能装配功能 |
6.2.3 平台功能模块 |
6.2.4 平台数据集成 |
6.2.5 平台开发工具与运行环境 |
6.3 平台应用实例 |
6.3.1 设计信息管理 |
6.3.2 设计任务分配 |
6.3.3 设计知识推送 |
6.3.4 智能装配 |
6.3.5 应用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与本文相关的项目验收报告 |
附录D 与本文相关的软件着作权 |
(8)基于知识的整机参数化快速建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快速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
1.2.1 产品几何模型快速构建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产品仿真模型快速构建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知识驱动的模型表示研究现状 |
1.3 快速建模技术的挑战与问题 |
1.3.1 几何CAD模型快速构建面临的问题 |
1.3.2 仿真模型快速构建面临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框架模型的整机参数化建模方法 |
2.1 引言 |
2.2 框架模型 |
2.3 框架模型的表述 |
2.3.1 框架模型的逻辑表达式表示法 |
2.3.2 框架模型的图形表示法 |
2.3.3 框架模型的几何表示法 |
2.3.4 框架模型的脚本表示法 |
2.3.5 框架模型参数约束表示 |
2.4 框架模型实例化 |
2.4.1 框架模型实例化基本过程 |
2.4.2 组件实例化 |
2.4.3 特征实例化 |
2.4.4 整机实例化 |
2.5 基于框架模型的整机参数化建模 |
2.5.1 基于框架模型的整机参数化建模思想 |
2.5.2 基于框架模型的整机参数化建模系统体系架构 |
2.5.3 基于框架模型的整机参数化建模系统工作流程 |
2.6 基于框架模型的整机参数化建模效果分析 |
2.6.1 整机参数化建模实验设计 |
2.6.2 整机参数化建模实验模型 |
2.6.3 建模实验结果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知识驱动框架模型的整机参数化建模方法 |
3.1 引言 |
3.2 面向几何模型构建的设计知识表达 |
3.2.1 设计知识的“功能-行为-结构”表示(FBS) |
3.2.2 设计知识的”参数-功能-行为-结构”表示(PFBS) |
3.2.3 功能元F的表示 |
3.2.4 行为元B的表示 |
3.2.5 结构元S的表示 |
3.2.6 参数元的表示 |
3.3 知识驱动框架模型的表述 |
3.3.1 知识驱动框架模型逻辑表示法 |
3.3.2 知识驱动的框架模型图形表示 |
3.3.3 知识驱动框架模型的语义表示 |
3.4 知识驱动的框架模型的实例化 |
3.4.1 KBSF框架模型实例化 |
3.4.2 KBDF框架模型实例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电子设备热性能仿真的CAD/CAE集成建模 |
4.1 引言 |
4.2 CAD/CAE集成建模基本思想 |
4.3 模型简化 |
4.3.1 基于特征去除的模型简化 |
4.3.2 基于模型替换的模型简化 |
4.4 CAE模型重构 |
4.4.1 几何模型重构 |
4.4.2 CAE特征识别与构建 |
4.5 案例验证 |
4.5.1 实验设计 |
4.5.2 模型简化 |
4.5.3 CAE模型重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和综合应用 |
5.1 引言 |
5.2 系统框架 |
5.2.1 系统开发的软硬件环境 |
5.2.2 系统体系结构 |
5.2.3 系统功能模块 |
5.3 系统应用实例 |
5.3.1 MCU机箱PFBS分析 |
5.3.2 MCU机箱模型实例化 |
5.3.3 MCU机箱热性能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绝对节点坐标列式的新单元构建与动力学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现状 |
1.2.2 绝对节点坐标有限元发展概况 |
1.2.3 绝对节点坐标三角形及四面体单元 |
1.2.4 绝对节点坐标有限元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关系研究进展 |
1.2.5 钢板弹簧动力学分析研究概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Bézier三角形的ANCF平面三角形单元 |
2.1 引言 |
2.2 三角形单元参数化 |
2.2.1 笛卡尔坐标与面积坐标参数转换 |
2.2.2 独立面积坐标梯度 |
2.3 单元节点坐标转换及单元组装 |
2.4 ANCF平面三角形单元 |
2.4.1 Bézier三角形及完全三次三角形单元 |
2.4.2 位置约束法推导ANCF不完全三次三角形单元 |
2.4.3 基于Zienkiewicz三角形的ANCF不完全三次三角形单元 |
2.5 多项式向量空间 |
2.6 不完全三次三角形单元开发准则 |
2.7 ANCF三角形单元动力学方程 |
2.8 数值算例 |
2.8.1 分片试验 |
2.8.2 悬臂梁小变形静力学算例 |
2.8.3 悬臂梁大变形静力学算例 |
2.8.4 悬臂梁动力学算例 |
2.9 弯曲构型通用构建方法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ézier四面体的ANCF四面体单元 |
3.1 引言 |
3.2 四面体单元参数化 |
3.2.1 笛卡尔坐标参数与体积坐标参数转换 |
3.2.2 独立体积坐标梯度 |
3.3 单元节点坐标转换及单元组装 |
3.4 ANCF四面体单元 |
3.4.1 Bézier四面体及完全三次四面体单元 |
3.4.2 位置约束法推导ANCF不完全三次四面体单元 |
3.4.3 改进的ANCF四面体单元 |
3.5 不完全三次四面体单元开发准则 |
3.6 数值算例 |
3.6.1 分片试验 |
3.6.2 悬臂梁小变形静力学算例 |
3.6.3 悬臂梁大变形静力学算例 |
3.6.4 单摆动力学算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几何精确降阶ANCF/FFR平面单元 |
4.1 引言 |
4.2 ANCF/CRBF单元的几何非线性 |
4.3 采用无限小转角的ANCF/FFR单元 |
4.4 ANCF/FFR平面梁单元 |
4.4.1 速度转换矩阵及形函数矩阵 |
4.4.2 基于经典梁理论的刚度阵 |
4.4.3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刚度阵 |
4.4.4 ANCF/FFR梁单元构造复杂几何构型的优势 |
4.5 基于弹性线方法的梁单元 |
4.6 ANCF/FFR平面三角形单元 |
4.7 梁单元数值算例 |
4.7.1 等厚度直梁特征值分析 |
4.7.2 楔形直梁特征值分析 |
4.7.3 曲梁特征值分析 |
4.8 三角形单元数值算例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抛物线板簧动力学自动建模方法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ANCF板簧几何构型 |
5.2.1 板簧装配构型 |
5.2.2 板簧轮廓B样条插值 |
5.2.3 ANCF抛物线板簧模型构建 |
5.2.4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预应力施加 |
5.3 板簧物理几何信息提取 |
5.3.1 基于多角度图像处理的三维扫描 |
5.3.2 基于三维扫描几何信息的有限元模型构建 |
5.3.3 板簧准静态装配过程的模拟 |
5.4 基于ANCF参考节点的刚柔耦合建模 |
5.5 基于罚函数法的簧片间接触模拟 |
5.6 缓解ANCF单元闭锁的应变分解法 |
5.7 平面抛物线板簧 |
5.8 不同ANCF单元板簧模型的比较研究 |
5.8.1 ANCF梁单元结果对比 |
5.8.2 ANCF板单元结果对比 |
5.8.3 ANCF板单元与梁单元对比 |
5.9 抛物线板簧的仿真 |
5.9.1 板簧分析收敛性测试 |
5.9.2 ANCF板簧模型结果验证 |
5.9.3 板簧预应力效应 |
5.9.4 簧片间摩擦效应 |
5.9.5 应变分解法缓解闭锁检验 |
5.9.6 车架单侧倾斜工况模拟 |
5.10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Delphi在CAD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产CAD软件重启之路[J]. 何援军.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21(11)
- [2]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贾仁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特征选择算法及其在因果发现中的研究与应用[D]. 沈安波.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基于本体的二维表面形貌标注信息合理性检验[D]. 刘振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5]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设计方法及CAD/CAE集成系统的研究[D]. 王瞳.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6]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与研究[D]. 李玉虎. 中北大学, 2020(09)
- [7]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方法研究[D]. 殷希彦.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8]基于知识的整机参数化快速建模技术研究[D]. 葛晓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9]基于绝对节点坐标列式的新单元构建与动力学建模研究[D]. 王腾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10]Delphi在CAD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 任晓波.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