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业务类型的无线ATM差错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武杰[1](2005)在《WATM接入技术在军事通信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战术通信技术目前正向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通信发展,特别是WAT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为地面机动式战术C3I系统提供良好的高带宽、宽频谱、多媒体、保密、安全、移动中通信和无缝连接的通信网络。 WATM接入技术引入军事通信网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北约国家目前正在研究的POST—2000战术指挥通信网正是采用WATM的典范,已经获得成功。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现有成熟的WATM技术和蜂窝移动网技术建立一种先进的无线接入战术指挥控制网络,满足现代战争指挥机构之间,武器系统之间甚至指挥机构和单兵之间,高数据率,抗干扰,不间断的数据传输,确保军队在整个战役期间保持制信息权和指挥顺畅。论文较全面论述了军事通信网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和趋势。详细阐述了无线ATM接入技术理论。主要包括军事通信网系统介绍,无线接入技术、ATM技术及其传输、无线ATM的分层模型、传输协议及网络结构等。并对外军的无线ATM实例进行介绍和分析。最后给出了无线ATM接入技术在我军指挥通信网运用的模型。
王勇[2](2005)在《适用于无线ATM的几种差错控制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通信正朝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以及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方向发展。未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应支持多媒体业务(语音、数据和图像等)的综合传输和交换。在无线通信网中采用ATM(异步转移模式)技术是解决无线多媒体通信的有效手段。 本文对无线ATM通信网络和其主要关键技术即差错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根据无线ATM网络所传输的多媒体业务类型的不同,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差错控制方案:对传输时延有严格要求的多媒体业务,我们采用前向纠错技术FEC;对传输时延没有严格要求的业务,我们使用混合纠错控制方案(前向纠错FEC+自动请求重传ARQ+交织)。 本文有五章组成。第一章绪论简述无线ATM技术及其发展,指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第二章对ATM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无线ATM网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作了简要的介绍;第三章我们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差错控制方式及其原理;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前向纠错控制(FEC)方法;第五章我们提出并分析了混合纠错控制方案(前向纠错FEC+自动请求重传ARQ+交织)。 最后对全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孙铭卓[3](2004)在《级联码在WATM差错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WATM技术在支持多媒体业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被认为可能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的主干技术。近年来,WATM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都对此进行了研究与讨论。本文主要对WATM的信元头提出了一种差错控制的方法。 首先,对标准ATM的差错控制机制在高误码率信道条件下的信元丢失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单靠标准ATM中的头差错控制(HEC)机制,难以满足多媒体业务对信元丢失率的要求。据此提出了一种无线ATM信元的格式,用以改善其信道差错率高带来的误码率。 然后,根据无线ATM的要求,提出了适合于无线ATM的协议。并对各种适合ATM的前向差错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对比。 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QoS无线ATM信元头结构。其MAC层采用TDMA/TDD协议,每一帧中每个时隙对应的连接都由基站动态分配,基站根据时隙位置就可判定其对应的连接,从而在无线信道上可以部分省略VCI/VPI的传输,所以可在信元头中加入16个比特的BCH码用于差错控制,取代了标准ATM信元头的VCI/VPI。还对此信元头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无线ATM信元头的差错控制方案——级联码。同时分别对BCH码与卷积码构成的级联码和BCH码与里德—所罗门(RS)码构成的级联码进行了研究与比较。采用级联码的方法可以针对无线信道差错率高的特点进行纠错,并对这两种级联码进行了性能仿真。通过结果表明,该信元头结构和级联码纠错的方法可以满足无线ATM的QoS需求。
左艳军[4](2004)在《突发信道中ATM无线连接的性能分析及其改善》文中研究表明ASYNCHONOUS TRANSFER MODE(ATM)及WIRELESS ASYNCHONOUS TRANSFER MODE(WATM)作为今天和未来通讯技术以及应用和业务的强有力支持,一直是国际上电信领域的研究热点。WATM已经被提出作为下一代无线及个人通信网的传输解决方案。 然而,为了最终实现一种基于无线移动通信原理以及ATM传输机制的随时随地可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电信网,必须解决无线信道中的高比特误码率。相应地,本论文有两个工作重点(第3章以及第4章):ATM无线连接的性能分析和ATM无线连接的差错控制。 基于有限状态马尔可夫链(如:Gilbert-Elliott信道模型)已经广泛用于表征通信信道中经常发生的突发差错行为。这篇论文的第3章将该信道模型应用于无线突发信道,首先对突发信道中ATM无线连接的各种指标:最小信元丢失率mCLR、最小信元净荷差错率mPER、最小信元净荷误比特率mPBER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差错控制提供依据。 接着,第4章在第3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ATM无线连接的差错编码控制机制,此方案融合了信道状态估计、BCH编码和交织技术,同时进行了交织与无交织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交织方案后,差错控制性能改善十分明显,一般可达2~3个量级。与一般的差错控制不同,通过改变一些参数,进行信道状态估计可以检测当前信道噪声水平,为下一步的纠错提供依据。美中不足的是,系统控制环节采用的是开环控制,若为闭环控制就成为了自适应差错控制,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李研[5](2003)在《移动多媒体业务中的无线ATM网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引言 在有线通信领域,由于服务质量的悬殊差别,传统的语音和数据通信渐渐面临被多媒体通信全面替代的威胁。随着视频编码技术和光纤网络传输能力的不断提高,多媒体的网络传输已逐渐成为现实。加之Internet和Intranet的成功运作,多媒体业务已逐渐成为有线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主要的业务类型。现在,初具规模的电子商务、网上公共社区服务、视频点播、网上医疗、远程教育、分布式制造业等多媒体通信业务正不断推动社会的制造业、商业、教育、医疗等行业的全面进步。可以说,在有线领域,多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王进[6](2002)在《低比特率视频通信中的差错控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低比特率视频通信中的差错控制问题。由于带宽的不确定性和噪声的存在,数据在Internet和无线信道中传输时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丢失和误码。传统的数据通信通过出错重传的方法保证数据的无差错传输,但是这种方法不适合实时视频通信。因为视频通信对延迟有严格的要求,不可能使用无限制的重传。同时视频数据能够容忍一定的误码和丢失,并不需要绝对的无差错传输,而且视频数据流的不同部分对错误的敏感度也不同,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根据视频通信的特点研究新的差错控制方法。 差错控制可以在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各个环节进行,如:预测、变换、量化、可变长编码、比特流结构、复用以及解码等。本文对国内外差错控制研究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应用于因特网视频通信的差错控制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本文还分析了视频编码中的最佳资源分配问题,详细讨论了率失真优化理论在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中应用的最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比较了不同视频业务的通信模式,并结合目前典型的通信网络,详细分析了影响视频通信服务质量的网络性能参数。 第二:总结了针对不同应用而制定的视频编码国际标准包括H.26x和MPEG系列,较详细的介绍了H.263编解码算法和码流语法结构。 第三:深入探讨了现有视频通信差错控制技术,包括传输层差错控制、容错编码、错误隐藏以及编解码其交互式差错控制等,详细分析了每种技术的核心算法及其性能特点和适用范围。 第四: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可应用于因特网视频通信的差错控制方法,称为自适应帧内编码刷新。该方法能及时准确地刷新受损的图像区域,并能根据视频序列的活动性和信道特性自适应地调节刷新比率,从而有效提高视频传输的抗包丢失能力,与现有非自适应帧内编码刷新方法相比,重建视频质量有明显提高。 第五:介绍了率失真优化基本原理和工具,详细讨论了率失真优化理论在编码模式选择、联合信源/信道编码和码率控制中的应用。
刘树东,贾世楼[7](2001)在《移动多媒体业务中的无线ATM网络》文中研究指明该文介绍了移动多媒体通信中无线ATM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包括无线ATM概念、无线ATM网络分层模型和传输结构。讨论了无线ATM网络中的接入控制技术和差错控制技术。
顾青,王思兵,李建华,诸鸿文[8](2000)在《基于业务类型的无线ATM差错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首先分析了无线 ATM技术在差错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业务类型的无线 ATM差错控制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采用级联前向纠错 FEC或 FEC与自动反馈重传 ARQ相结合的技术。在该差错控制方案中,设计了信道级 FEC和信元级 FEC来保证实时型业务所需的误比特率,同时采用信道级 FEC和信元级 ARQ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非实时型数据业务所需的服务质量。最后通过解析分析和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差错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顾青,李建华,诸鸿文[9](2000)在《平流层通信系统蜂窝移动无线ATM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平流层通信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平流层通信系统分段结构模型,并将蜂窝移动无线ATM技术引入平流层通信系统集成应用环境;着重研究了无线接入ATM和蜂窝移动ATM,其中针对蜂窝移动无线ATM的差错控制、蜂窝小区切换、移动终端位置管理等关键技术问题作了详细探讨.
杨桦,冯锡生,张志超,郭家松[10](2000)在《卫星ATM宽带网络及其差错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卫星ATM宽带网络的结构和特性,并讨论了应用于透明卫星ATM网络的自适应差错控制技术。
二、基于业务类型的无线ATM差错控制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业务类型的无线ATM差错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WATM接入技术在军事通信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现代军事通信网 |
1.1.1 军事通信网的特点和作用 |
1.1.2 高技术战争对军事通信网的要求 |
1.2 无线ATM接入技术 |
1.2.1 ATM技术 |
1.2.2 无线接入技术 |
1.2.3 无线ATM接入核心技术 |
1.2.4 无线ATM在军事通信网的技术优势: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内外对无线ATM的研究状况 |
1.3.2 WATM在军事通信网中得应用 |
1.4 论文内容概述 |
2 ATM技术及其工作原理 |
2.1 ATM的重要概念 |
2.1.1 ATM的含义 |
2.1.2 ATM的接口标准 |
2.1.3 ATM的服务类别 |
2.1.4 ATM服务的5个种类 |
2.2 ATM的协议模型 |
2.2.1 ATM的协议参考模型 |
2.2.2 物理层PHY |
2.2.3 ATM层 |
2.2.4 ATM适配层AAL |
2.3 ATM的信元结构 |
2.3.1 ATM信元 |
2.3.2 ATM信元首部各主要字段作用 |
2.4 ATM的工作原理 |
2.4.1 ATM适配层逻辑连接的含义 |
2.4.2 逻辑连接建立和释放过程 |
2.4.3 VCI和VPI的转换 |
2.5 小结 |
3 无线接入技术 |
3.1 接入网技术分类 |
3.1.1 有线接入网技术 |
3.1.2 无线接入技术 |
3.2 宽带无线接入 |
3.2.1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发展趋势 |
3.2.2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组成 |
3.2.3 几种成熟无线宽带接入系统 |
3.3 无线局域网技术WLAN |
3.3.1 WLAN的基本特点和系统组成 |
3.3.2 WLAN的技术标准IEEE802.11 |
3.3.3 WLAN的拓扑结构及组网方式 |
3.3.4 WLAN技术的发展前景 |
3.4 本地多点分布业务LMDS |
3.4.1 IEEE802.16标准对LMDS的定义 |
3.4.2 LMDS的基本特点和系统组成 |
3.4.3 LMDS的MAC层 |
3.4.4 典型LMDS的应用 |
3.5 小结 |
4 无线ATM技术 |
4.1 无线ATM的概念 |
4.1.1 无线ATM的系统特点及发展 |
4.1.2 无线ATM与常规ATM的比较 |
4.2 无线ATM原理 |
4.2.1 无线ATM关键技术 |
4.2.2 无线ATM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
4.2.3 无线ATM信元及其传输 |
4.3 无线ATM协议 |
4.3.1 无线ATM物理层(PHY) |
4.3.2 无线ATM介质接入控制(MAC)层 |
4.3.3 无线ATM数据链路控制(DLC)层 |
4.3.4 无线ATM无线控制层 |
4.4 无线ATM协议扩展 |
4.4.1 切换控制 |
4.4.2 位置管理 |
4.5 WATM网络结构与协议参考模型 |
4.5.1 蜂窝式WATM结构 |
4.5.2 分布式WATM网络结构 |
4.5.3 WATM网络参考模型 |
4.5.4 WATM网络的差错控制 |
4.6 小结 |
5 无线ATM在军事通信网中应用 |
5.1 国外WATM技术在军事通信网的应用介绍 |
5.1.1 北约Post-2000战术通信系统 |
5.1.2 Post-2000战术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 |
5.1.3 Post-2000战术通信系统的传输方式及交换机制 |
5.2 WATM技术在军事通信网的应用设计 |
5.2.1 战术通信的特点及军事WATM设计原则和策略 |
5.2.2 军事WATM协议结构 |
5.2.3 媒体接入控制MAC和数据链路控制DLC |
5.2.4 越区切换控制 |
5.2.5 位置管理和路由选择 |
5.2.6 WATM技术在军事通信上的应用网络协议结构 |
5.3 WATM军事通信网络性能分析 |
5.3.1 WATM军事通信网的设计特点 |
5.3.2 WATM军事通信网的性能分析 |
5.3.3 WATM军事通信网的改进方向 |
5.4 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适用于无线ATM的几种差错控制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线ATM的基本概念 |
1.2 无线ATM的系统组成 |
1.3 无线ATM所要达到的目标 |
1.4 无线ATM需要解决的问题 |
1.5 无线ATM技术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安排 |
第二章 ATM网络及无线ATM网络的关键技术 |
2.1 标准ATM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
2.1.1 异步转移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
2.1.2 ATM的信元结构 |
2.1.3 ATM协议参考模型 |
2.1.4 ATM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 |
2.2 无线ATM通信网的关键技术 |
2.3 无线ATM网络体系结构及网络拓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差错控制技术及常用编码 |
3.1 差错控制方式 |
3.1.1 前向纠错(FEC) |
3.1.2 自动请求重传(ARQ) |
3.1.3 混合纠错(HEC) |
3.2 常用编码 |
3.2.1 循环码 |
3.2.1.1 BCH码 |
3.2.1.2 非二进制分组码 |
3.2.2 卷积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线ATM的前向纠错技术及其性能分析 |
4.1 概述 |
4.2 标准ATM信元头差错控制及其性能分析 |
4.3 无线ATM的信元格式 |
4.3.1 无线ATM信元头格式 |
4.3.2 无线ATM信元信息字段(payload)格式 |
4.4 无线ATM网络的前向差错控制方案 |
4.5 前向差错控制方案在高斯白噪声信道上的性能分析 |
4.5.1 无线ATM信元头的差错控制的性能分析 |
4.5.2 无线ATM整个信元的性能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线ATM的混合纠错方案及其性能分析 |
5.1 概述 |
5.2 突发差错信道中编码数据的交织 |
5.3 无线ATM系统的协议栈及信息传输过程 |
5.4 无线ATM的混合纠错方案 |
5.5 高斯白噪声信道上的性能分析 |
5.5.1 混合Ⅰ型纠错方案 |
5.5.2 混合Ⅱ型纠错方案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级联码在WATM差错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无线宽带网和无线ATM的研究现状 |
1.3 无线ATM系统地关键技术 |
1.3.1 介质接入控制层 |
1.3.2 数据链路控制层 |
1.3.3 位置管理 |
1.3.4 越区切换控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安排 |
第2章 无线接入网的ATM技术 |
2.1 无线接入中的ATM原理 |
2.1.1 ATM的目的 |
2.1.2 ATM的特性 |
2.1.3 ATM的基本原理 |
2.1.4 无线ATM的原理及其传输方案 |
2.2 无线ATM信元格式的提出 |
2.2.1 ATM头差错控制(HEC)及其分析性能 |
2.2.2 WATM信元格式的提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线ATM MAC层技术研究 |
3.1 MAC层技术分类 |
3.1.1 随机访问多址接入ALOHA协议 |
3.1.2 载波监听多址接入CSMA协议 |
3.1.3 频分复用多址接入FDMA协议 |
3.1.4 时分复用多址接入TDMA协议 |
3.1.5 码分复用多址接入CDMA协议 |
3.2 对MAC层协议的要求 |
3.2.1 对MAC层主要要求 |
3.2.2 网络拓扑结构 |
3.2.3 服务质量 |
3.2.4 帧结构 |
3.2.5 寻址 |
3.2.6 节能 |
3.3 现已提出的MAC层协议 |
3.3.1 无线ATM LAN |
3.3.2 室内无线ATM网 |
3.3.3 透明接入MBS的MAC协议 |
3.3.4 分布式排队请求更新多址接入DQRUMA |
3.4 一种基于QoS的MAC层协议 |
3.4.1 概述 |
3.4.2 基于QOS的MAC层协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差错控制技术 |
4.1 差错控制的基本工作方式 |
4.1.1 前向纠错(FEC)方式 |
4.1.2 反馈重传(ARQ)方式 |
4.1.3 混和纠错(HEC)方式 |
4.1.4 信息反馈(IRQ)方式 |
4.2 差错控制编码 |
4.2.1 检错码 |
4.2.2 线性分组码 |
4.2.3 循环码 |
4.2.4 BCH码 |
4.2.5 RS码的纠错算法 |
4.2.6 卷积编码和维特比译码 |
4.3 级联码及本论文纠错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线ATM差错控制的仿真 |
5.1 信元头格式 |
5.2 差错控制框图及编码方案 |
5.3 计算机性能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突发信道中ATM无线连接的性能分析及其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WATM导入背景 |
1.2 无线ATM综述 |
1.3 无线ATM的网络简析 |
1.3.1 WATM整体技术方案 |
1.4 实现无线ATM的关键技术 |
1.4.1 差错控制问题 |
1.4.2 ATMHEC工作方式和性能 |
1.4.3 WATM中的前向纠错(FEC)技术 |
1.4.4 交织 |
1.4.5 自动请求重发(ARQ) |
第2章 ATM及无线ATM的协议分层与参考模型 |
2.1 ATM协议参考模型 |
2.1.1 ATM物理层 |
2.1.2 ATM层 |
2.1.3 ATM连接 |
2.1.4 ATM适配层(AAL) |
2.1.5 AAL2的拓扑结构和协议分层 |
2.2 无线ATM协议模型 |
2.2.1 协议模型 |
2.2.2 DLC层协议 |
2.2.3 无线ATM信元格式 |
2.2.4 MAC层协议 |
第3章 ATM无线连接的性能分析 |
3.1 突发信道模型 |
3.2 ATM无线连接性能分析 |
3.3 ATM无线连接性能估计 |
3.4 数值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一种适用于ATM无线连接的性能改善方案 |
4.1 方案简介 |
4.1.1 突发差错 |
4.1.2 突发差错的检测 |
4.1.3 突发差错的纠正 |
4.2 Gilbert信道模型 |
4.3 差错控制编码机制 |
4.3.1 BCH码的编码方法 |
4.3.2 BCH码的译码和纠错方法 |
4.3.3 错误位置多项式σ(x)的算法及其根的求法 |
4.3.4 伽罗华域的生成方法 |
4.3.5 两种交织方案 |
4.4 计算机仿真 |
4.4.1 交织仿真 |
4.4.2 仿真程序流程 |
4.5 仿真结果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低比特率视频通信中的差错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本文的工作 |
3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视频通信及其服务质量控制 |
2.1 视频通信业务 |
2.2 视频通信基本模式 |
2.3 视频通信服务质量控制 |
2.4 小结 |
第三章 视频编码国际标准 |
3.1 视频编码国际标准的应用 |
3.2 ITU H.261和H.263标准 |
3.3 H.323/324视频通信系统标准 |
3.4 MPEG系列国际标准 |
3.5 小结 |
第四章 视频通信中的差错控制技术 |
4.1 概述 |
4.2 传输层差错控制 |
4.3 容错编码(Error-Resilient Encoding) |
4.4 解码端错误隐藏(Decoder Error ConceaIment) |
4.5 编码器和解码器交互式差错控制 |
4.6 H.263和MPEG-4标准中的差错控制 |
4.7 小结 |
第五章 自适应帧内编码刷新 |
5.1 概述 |
5.2 自适应帧内编码刷新方法 |
5.3 小结 |
第六章 视频编码中的率失真优化技术 |
6.1 引言 |
6.2 R-D优化基本原理 |
6.3 R-D优化基本工具 |
6.4 R-D优化技术在视频编码中的应用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四、基于业务类型的无线ATM差错控制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WATM接入技术在军事通信网中的应用研究[D]. 贾武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7)
- [2]适用于无线ATM的几种差错控制算法的研究[D]. 王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8)
- [3]级联码在WATM差错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孙铭卓.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01)
- [4]突发信道中ATM无线连接的性能分析及其改善[D]. 左艳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01)
- [5]移动多媒体业务中的无线ATM网络[J]. 李研. 通信世界, 2003(38)
- [6]低比特率视频通信中的差错控制[D]. 王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 2002(01)
- [7]移动多媒体业务中的无线ATM网络[J]. 刘树东,贾世楼. 无线电工程, 2001(10)
- [8]基于业务类型的无线ATM差错控制技术研究[J]. 顾青,王思兵,李建华,诸鸿文. 通信技术, 2000(04)
- [9]平流层通信系统蜂窝移动无线ATM技术研究[J]. 顾青,李建华,诸鸿文. 计算机工程, 2000(09)
- [10]卫星ATM宽带网络及其差错控制技术[J]. 杨桦,冯锡生,张志超,郭家松. 数字通信,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