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低血糖128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治疗低血糖128例临床分析

一、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12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洪娜[1](2019)在《CGMS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中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处方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指数、腰臀比、血压、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脂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2对比指血血糖监测方法和动态血糖监测方法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1月-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就诊入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20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氧运动组和有氧-抗阻联合运动组。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糖尿病专科护士收集资料、测量人体学指标并采集相关临床生化指标等。由专科护士、内分泌专科医生及营养师负责糖尿病相关健康教育,所有患者均按照我国糖尿病治疗指南选择治疗方式。有氧运动组选择步行运动,有氧-抗阻联合运动组选择步行及弹力带联合运动,为两组患者制定运动处方,均进行为期12周的运动锻炼。两组患者血糖监测方法均采用指血血糖监测和动态血糖监测两种方法。收集运动前后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腰臀比、血压、指血血糖指标、动态血糖血糖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脂指标,并进行对比。最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指血血糖监测及动态血糖监测对运动中出现无症状低血糖的检出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使用IBM SPSS 24.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1与运动前相比,运动12周后有氧运动组和有氧-抗阻联合运动组患者的体质指数、腰臀比、空腹指血、餐后指血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有不同程度升高。与运动12周后的有氧运动组相比,有氧-抗阻联合运动组体质指数、腰臀比、空腹指血、餐后指血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下降的更显着,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的更为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2运动12周后,有氧运动和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均可以提高血糖达标率,但还是有氧-抗阻联合运动组相比于有氧运动组提高血糖达标率更为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3运动12周后,有氧-抗阻联合运动组中的平均血糖、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血糖波动最大幅度、日内血糖平均绝对差相比于有氧运动组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运动后低血糖风险指数,二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动态血糖监测方法相比于指血血糖监测方法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无症状低血糖的检出率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制定的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处方可以有效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指数、腰臀比、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血脂指标,说明本研究制定的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处方可以很好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指数、腰臀比、血糖及血脂水平,并改善胰岛素抵抗。2相比于有氧运动处方,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处方在提高血糖达标率方面更有优势。3相比于有氧运动处方,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处方不仅可以降低血糖平均水平,而且不易引起血糖波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4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不仅可以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效果,而且可以提高运动中无症状低血糖检出率,可以作为评价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工具。

王敏[2](2016)在《2型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糖尿病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急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致死主要原因之一,多发生在夜间,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因生理机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病人可出现头晕、心悸、多汗、面色苍白、强烈的饥饿感甚至昏迷,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可发生不可逆的脑组织死亡,诱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性命。在国外,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相关研究是热门研究,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本研究通过以3所“三甲”医院为基础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研究目的:分析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为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对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常州市第一、第二、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室住院的100例2型老年糖尿病发生夜间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未发生夜间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收集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夜间低血糖有差异的变量分别是:糖化血红蛋白、睡前血糖、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腰围和体重指数(P<0.05);(2)糖化血红蛋白、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是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高、腰围肥胖可能是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夜间低血糖的保护因素。(3)导致夜间低血糖的原因有:饮食不合理的9例,占9%;不合理运动21例,占21%;药物因素所致低血糖共计70例占70%。研究结论: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减少危险因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是防治夜间低血糖的关键。应加强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善于识别低血糖的症状和体征,熟练掌握低血糖的特点和处理流程,降低低血糖的危害。

李凡[3](2021)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一般资料对其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探讨患者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运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室,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为:一般资料调查表、糖尿病自我效能问卷(SED)、医学应对问卷(MCMQ)以及糖尿病自我管理问卷(DSCS)。采用中文版本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双人核对并录入。运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检验分析。结果1.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总分为(46.09±12.86);应对方式总分为(39.75±5.18),其中面对维度(17.29±3.79)分,回避维度(14.02±2.01)分,屈服维度(8.44±3.42)分;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为(77.26±14.65),最高得分足部护理(17.68±3.95),最低得分血糖监测(8.46±3.55)。2.文化程度、职业情况、月收入、居住地、医疗支付情况、病程及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性别对面对应对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对回避应对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职业情况及月收入与屈服应对方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文化程度、职业情况、月收入、居住地、医疗支付方式、病程及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对自我管理行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应对形式呈现正相关(r=0.346,P<0.01),与屈服应对形式呈现负相关(r=-0.347,P<0.01);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行为呈现正相关(r=0.751,P<0.01);自我管理行为与面对应对形式呈现正相关(r=0.331,P<0.01)、与回避应对方式呈现正相关(r=0.156,P<0.05),与屈服应对方式呈现负相关(r=-0.189,P<0.01)。6.回归分析模型显示:自我效能及应对方式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均存在预测作用(P<0.01)。结论1.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为中等水平;应对方式多为积极面对;自我管理行为为中等偏上水平。2.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应对方式、自我管理行为受一般人口学资料影响。3.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与面对应对方式、自我管理行为呈现正相关,与回避应对方式呈现负相关;自我管理行为和面对、回避应对方式呈现正相关,与屈服应对方式则呈现负相关。4.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均可预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

段钦蕾[4](2020)在《恩替卡韦联合诺和锐30治疗乙肝相关肝源性糖尿病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将对恩替卡韦联合诺和锐30治疗乙肝相关肝源性糖尿病(HD)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探讨乙肝相关HD的临床治疗,从而提供更多优化治疗方案。方法:择取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20例乙肝相关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口服降糖药组和胰岛素组三个组别,每组40例。三组患者均在入院之初接受糖尿病饮食、运动指导、保肝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0.5mg进行口服,每日服用1次)进行治疗,口服降糖药物组给予恩替卡韦+拜唐苹(50mg餐前即刻口服,每日服用3次)进行治疗,胰岛素组给予恩替卡韦+诺和锐30(初始剂量可为0.4-0.5U/(kg·d),或是根据患者的空腹血糖指标调整剂量,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每日注射2次,分早晚餐前30min进行注射)进行治疗,以上三组患者连续治疗周期为6个月。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肝功能及病毒学应答情况[4,5]。观察分析各组治疗前后病毒学应答率、糖尿病控制率及肝功能恢复率。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口服降糖药组、胰岛素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更低;与口服降糖药组相比,胰岛素组血糖控制情况更佳。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在治疗后乙肝病毒载量均较治疗前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口服降糖药组、胰岛素组病毒学应答率更高;与口服降糖药组相比,胰岛素组病毒学应答率更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在治疗后肝功能均较前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口服降糖药组、胰岛素组肝功能恢复情况较好;且与口服降糖药组相比,胰岛素组肝功能恢复情况更好。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相关HD患者应用恩替卡韦联合诺和锐30进行治疗,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病毒学应答率,恢复肝功能。

韩旭[5](2020)在《2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与管理方法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课题“基于精准医疗模式的糖尿病中医防治与管理”(项目任务书编号:首发2016-1-4151)的支持下开展临床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多中心临床研究目的: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研究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应用可行性、有效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多中心、实验性研究方法,联合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定期回访管理模式,将各中心选取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26例2型糖尿病受试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两组,中药组予以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受试者血糖、血脂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医证候、体重指数、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停减情况以及肝肾功能等的变化。结果:1.最终纳入统计患者共210例(16例患者脱落),其中中药组103例,对照组10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中医证型、主要相关指标等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备可比性。2.最终纳入研究的210例患者中有196例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途径与研究人员沟通、问访,占93.33%,说明应用互联网通信技术管理糖尿病患者的可行性。3.经治疗24周后,中药组总有效率84.4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2.34%,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4.经24周治疗后,中药组中医证候显愈率71.84%、显效率92.3%,对照组中医证候显愈率40.19%、显效率85.06%,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5.经24周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中药组比对照组在降低血糖水平有一定的优势。6.经24周治疗后,两组均能调节患者血脂水平,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7.经24周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患者体重指数,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体重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经24周治疗后,中药组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停减率36.89%,对照组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停减率15.89%,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9.经24周治疗后,两组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12导联心电图、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肾功能(尿素氮、肌酐)检验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应用中成药治疗和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糖水平和调节血脂,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在临床应用未见与中成药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说明临床应用中成药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这显然为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2芪蛭降糖胶囊临床观察目的:基于面谈和微信平台随访模式研究芪蛭降糖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观察受试的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挟瘀证患者在应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芪蛭降糖胶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予以受试者芪蛭降糖胶囊5粒/次,3次/日,口服,温开水送服。共治疗90天。治疗期间受试者每30天回访一次,共回访3次。每次回访均记录受试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后记录受试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四项、中医症状积分、西药用药用量、肝肾功能等的变化。结果:1.最终纳入本次临床研究的37例受试者主要集中在中年,以男性居多。年龄最小者为31岁,说明2型糖尿病有年轻化发病趋势。体重指数为非正常范围的受试者占总受试者人数的75.7%,说明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体力活动等方面存在普遍的问题。2.37例受试者中33例通过微信平台与研究者沟通联系,占89.19%,说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及时性、便捷性、高效性的独特优势可进一步优化管理糖尿病患者,值得临床推广。3.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血糖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有显着降低(P<0.05),提示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改善。4.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血脂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患者血脂水平未得到明显改善。5.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15例受试者减少降糖西药用量,占40.5%,提示治疗后患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降糖西药用量。6.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有显着降低(P<0.05),其中在主要症状口干咽燥、乏力倦怠及次要症状气短懒言、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痛有定处、便秘等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1,P<0.05)。提示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7.参与本次临床研究的受试者在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且处于正常范围内。结论:基于面谈和微信平台随访模式运用芪蛭降糖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疗效确切,同时可进一步优化管理T2DM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西医降糖药物。基于以面谈和微信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通信管理模式应用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是安全有效的,此治疗管理方案具有可推广性。

马喜桃[6](2020)在《半夏泻心汤加味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中医认为,脾胃不和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的关键,临床发现采用“辛开苦降、调和脾胃”为治法的中药复方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症状,还有助于血糖控制。近些年来发表了不少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研究;但缺乏基于循证方法的系统评价。本研究的第一部分采用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常规降糖药对T2DM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其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血糖控制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有优势,但相关研究存在方法学不足和其他偏倚因素,需采用严谨的试验设计来对其血糖控制作用进行进一步考察。既往的血糖控制指标以糖化血红蛋白为金标准,但新近研究强调血糖波动的重要作用,后者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控同样有重要作用,但既往同类研究尚未对血糖波动进行专门研究,基于此,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式,采用传统的指尖血糖和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仪(Flash Glucose Monitoring,FGM)两种方式观察其对一般的血糖控制指标和血糖波动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中西医结合实现平稳降糖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半夏泻心汤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影响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在T2DM血糖控制中的作用。方法:1、通过对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方式,查询从建库到2019年11月期间发表的以T2DM患者为观察对象,治疗组采用口服半夏泻心汤中药复方(包括中药汤剂、颗粒剂、中成药等,不包含半夏泻心汤法中药联合针灸、按摩或运动疗法等非药物手段),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或常规降糖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两组均合并糖尿病基础治疗,如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运动控制和血糖监测,干预周期无要求。以血糖控制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为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有效率和不良事件为次要指标,纳入合格的随机对照试验。2、根据检索策略检索文献,文题录入Endnote X8软件,排除重复文献,进一步阅读文章题目和摘要,排除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排除不相关的文献,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表评价偏倚风险,采用系统评价软件Rev Man 5.3对各种评价指标进行合并和分析。4、分类资料用风险比来分析、定量资料用加权均数差来分析,两者均以95%CI表示。卡方检验判断Meta分析的异质性,若I2>50%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I2>95%则认为异质性过大,不进行合并,单独进行描述。结果: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中文文献,发表年份是2013年至2019年,共计1016例T2DM患者,患者年龄在33到77岁之间,疗程分布于新诊断糖尿病到发病15年。(1)空腹血糖:有8篇文献对空腹血糖进行了分析,疗程在1个月到3个月不等,荟萃分析显示半夏泻心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餐后2小时血糖:有6篇文献对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荟萃分析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糖化血红蛋白:有6篇文献均对中药应用后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情况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临床有效率:有4篇文献对用药后临床有效率的影响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在临床有效率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上述研究都未发生不良反应,无不良事件记录。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基础降糖治疗,与西药常规降糖措施相比,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空腹血糖、减少餐后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但由于纳入的原始文献存在随机、盲法实施等方法学设计上的不足及其他偏倚因素,本研究的结论仍需要高质量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结果以证实。(二)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波动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以使用胰岛素治疗的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为对照,通过与其联合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进行同期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比较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常规血糖控制指标、指尖血糖波动指标、FGM血糖波动指标(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时间、低血糖次数、MAGE、MODD)、HOMA-IR等的变化,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味对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的症状改善、血糖控制、血糖波动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96例,采用区组随机的方法分配到中西医结合组(A组)和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B组),两组各48例。所有组别患者均接受糖尿病基础治疗,包括研究者统一提供的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糖尿病饮食控制指导、运动建议和血糖监测。B组接受门冬胰岛素联合地特胰岛素皮下注射的“三短一长”式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A组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味,疗程2周。强化治疗结束后,停用中药,检测指标,继续西医降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西药降糖措施,在治疗的第12周,嘱患者门诊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及每日7点的指尖血糖,随访患者降糖西药用药情况及血糖控制情况。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天和第15天均接受每日7次的指尖血糖监测,此外,每个中心的前18位患者同时接受FGM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FPG、2h PG、Fins、血糖波动指标(指尖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的胰岛素用量及治疗结束后的胰岛素用量、HOMA-IR变化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FGM组还需比较组间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持续时间,低血糖事件次数、血糖波动指标差异;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基线比较:两中心共有10人因各种原因脱落或剔除,最终完成研究的人数是86人,每组43例。两组在年龄、病程、BMI、血糖及血糖波动指标、Fins、HOMA-IR、肝肾功、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基线均衡,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总积分比治疗前均有减少,但治疗后的A组积分明显低于B组积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更有优势;在单项症状缓解率方面,除了“大便稀溏”没有组间差异外,其他症状如心下痞满、纳差乏力、口干口苦、干呕呃逆、头昏肢重、饥饿感强但进食不多等指标变化方面均有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组在改善单项症状方面优势明显强于B组。(2)临床有效率比较:A组及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05%、67.44%,治疗后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存在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A组的疗效优于B组。(3)血糖控制及胰岛素用量比较:治疗2周后组间前后对比,FPG、2h PG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强化治疗有效,但治疗后FPG和2h PG的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胰岛素用量方面可看出,加用中药后可以减少血糖达标后到强化治疗结束时的胰岛素用量(P<0.05)。(4)指尖血糖波动指标:治疗前后两组指尖血糖波动指标均有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在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的组间比较上,A组均优于B组(P<0.01),表明治疗后A组的日内血糖波动更小。(5)FGM显示的血糖波动指标:治疗2周后,佩戴FGM的两组患者在目标血糖范围内的时间占比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在低血糖时间占比及低血糖事件次数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之间存在组间差异(P<0.05),表明A组在减少低血糖发生、减少日内血糖波动和日间血糖波动方面有优势。(6)胰岛素抵抗指标:治疗2周后,两组的HOMA-IR指数均降低,其中A组治疗后的HOMA-IR指数低于B组(P<0.01),表明在A组在减少胰岛素抵抗方面更有优势。(7)随访至第12周时,发现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经过前期治疗后,两组的平均血糖普遍下降,血糖控制较好,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还发现,两组在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方面存在组间差别(P<0.05),表明通过前期联用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味后,A组在改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方面有一定的持续效应;同时发现,前期联合使用中药组的患者,在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提高用药的便捷性方面有改善的趋势。3、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没有发生FGM仪器探头折断、材料过敏等事件。随访至第12周后,A组发生轻度低血糖2例,B组发生轻度低血糖5例,治疗组低血糖例数少于对照组,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住院期间在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服用半夏泻心汤合栝蒌牡蛎散组成的中药复方2周,在2周结束后,中西医结合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血糖波动幅度、减少治疗期间的低血糖时间、降低胰岛素抵抗方面有独特优势。2、治疗2周后,中西医结合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在血糖控制指标FPG、2h PG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在日内血糖波动幅度和日间血糖波动幅度,在低血糖时间比和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表明加用中药后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不在降低血糖平均水平,而在于改善血糖波动,调节血糖稳态。3、治疗2周停用中药后,两组继续应用常规降糖治疗,观察至第12周进行随访,结果发现两组在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方面存在组间差异,且中西医结合组的患者在随访阶段有更多的患者实现了胰岛素注射次数的减少,表明中药对于血糖波动的改善有一定的持续效应,中药有减轻胰岛素注射次数的趋势。

冯苗[7](2020)在《CSⅡ和CVⅡ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和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Continuous intravenous insulin infusion,CVII)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公开发表的有关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和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治疗DKA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并追溯其参考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20年01月。中文检索词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持续皮下注射、持续静脉注射、随机对照试验,英文检索词为diabetic ketoacidosis、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ontinuous intravenous insulin infusion、RCT,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后根据改良后的Jadad评分量表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资料,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中英文文献896篇,最终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9篇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71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岛素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试验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组)与对照组(常规小剂量持续静脉注射组)相比,两组在血糖达标时间[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1.50h;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1.77,-1.23;p<0.00001,I2=5%),尿酮转阴时间(WMD:-5.75h;95%CI:-6.46,-5.04;p<0.00001,I2=0%)血酮达标时间(WMD:-13.50h;95%CI:-15.95,-11.04;p<0.00001,I2=86%),使用胰岛素总量(WMD:-18.41U;95%CI:-22.37,-14.46;p<0.00001,I2=81%),PH值恢复正常时间(WMD:-6.25h;95%CI:-6.95,-5.56;p<0.00001,I2=0%)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0.19;95%CI:0.09,0.42;P<0.0001,I2=0%]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能在更短时间内纠正DKA且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更低,安全性较高。结论:充分补液基础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比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疗效更好,患者的病情改善效果更显着且低血糖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好。

孔文文[8](2020)在《锦箭合剂干预老年2型糖尿病及对炎性因子、HCY等相关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锦箭合剂”干预老年2型糖尿病阴虚血瘀证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炎性因子、Hcy、空腹及餐后血糖、胰岛素指数、D-D、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等方面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诊治思路。方法本试验在健康教育基础上观察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基本为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病房及门诊患者,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0人。试验组在患者原有西药的基础上,给予锦箭合剂,对照组仅沿用原常规西医治疗方案,两组均治疗观察4周,观察锦箭合剂干预老年2型糖尿病阴虚血瘀证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炎性因子、Hcy、空腹及餐后血糖、胰岛素指数、D-D、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等方面的临床疗效,临床观察及试验所得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结合试验组及对照组的治疗结果,评价锦箭合剂的总体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年龄、性别、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血糖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的中医临床症状、炎性因子、Hcy、空腹及餐后血糖、胰岛素指数、D-D、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改善更加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中医疗效判定结果:试验组30例,痊愈2例(6.7%),显效10例(33.3%),有效16例(52.3%),无效2例(6.7%),总有效人数28人,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痊愈0例(0.0%),显效5例(16.7%),有效17例(56.7%),无效8例(26.7%),总有效人数22人,总有效率73.3%。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西医疗效判定结果:试验组30例,显效8例(26.7%),有效19例(63.3%),无效3例(10%),总有效人数27人,总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显效3例(10%),有效17例(56.7%),无效10例(33.3%),总有效人数20人,总有效率66.7%。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锦箭合剂能有效改善中医临床症状;2.锦箭合剂能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炎性因子、Hcy、空腹及餐后血糖、胰岛素指数、D-D、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的水平;3.锦箭合剂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是安全的;

杨鑫[9](2020)在《芪麦白术汤治疗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将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中高孕酮与非孕酮升高组间多项临床指标、中医证型、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差异、孕酮与胰岛功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孕酮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诊疗中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2.观察芪麦白术汤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男性患者血清孕酮水平、胰岛功能及中医证候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价。研究方法1.不同孕酮水平组间临床指标、常见中医证型、并发症与合并症的数据分析我们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并检测血清孕酮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共251例。采集患者年龄、病程、腰臀比(WHR)、身体质量指数(BMI)、中医证型、并发症及合并症等基本资料,检测血清孕酮、葡萄糖、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性激素、甲状腺激素、血脂、血钙(Ca2+)等临床指标,计算HOMA2-β、HOMA-IS、HOMA2-IR值。根据孕酮水平将其分为高孕酮组(血清孕酮>0.149ng/ml)和非孕酮升高组(血清孕酮≤0.149ng/ml),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同时对孕酮与胰岛功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2.芪麦白术汤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男性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我们选取70例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内热血瘀证的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男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进行糖尿病教育,使用西药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加用维生素E胶丸,治疗组加用芪麦白术汤加减口服,连续服药12周后复查血清孕酮、空腹血糖(FBG)、餐后30分钟葡萄糖(30min-BG)、餐后 120 分钟葡萄糖(120min-BG)、HbA1c、空腹 C 肽(Omin-CP)、餐后30分钟C肽(30min-CP)、餐后120分钟C肽(120min-CP)、Ca2+、中医证候积分等,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变化,分析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结果1.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胰岛功能等相关指标与PROG的相关性①相比于非孕酮升高组,高孕酮组患者BMI、Omin-CP、30min-CP、HOMA2-β、HOMA2-IR显着降低,HOMA-IS、E2、T、Ca2+显着升高(P<0.05)。②高孕酮组与非孕酮升高组间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发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③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纳入病例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证144例,湿热困脾证89例,血瘀气滞证4例、阴虚热盛证14例,阴阳两虚及阳虚血瘀水停证型患者未见。选取其中常见两个证型气阴两虚证和湿热困脾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气阴两虚证与湿热困脾证患者病程、腰围、WHR、BMI、舒张压、Omin-CP、30min-CP、120min-CP、HOMA2-β、HOMA2-IR、HOMA-IS、血清孕酮、睾酮及促卵泡生成素相比均有差异(P<0.05)。气阴两虚组患者血清孕酮水平明显高于湿热困脾证组,且HOMA2-β、HOMA2-IR低,HOMA-IS高,具有统计学差异。④我们结合孕酮水平和中医证型,将纳入病例分为高孕酮气阴两虚证组、高孕酮湿热困脾证组、非孕酮升高气阴两虚证组、非孕酮升高湿热困脾证组。四组间腰围、BMI、0min-CP、30min-CP、120min-CP、HOMA2-β、HOMA2-IR、HOMA-IS、血清孕酮、雌二醇、睾酮、促卵泡生成素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高孕酮气阴两虚证组血清孕酮水平最高,C肽水平、HOMA2-β、HOMA2-IR最低,同时HOMA-IS、雌二醇、睾酮、促卵泡生成素亦高(P<0.05)。⑤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血清孕酮水平与HOMA2-β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r-0.158,P=0.031)。2.芪麦白术汤治疗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患者胰岛功能的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血清孕酮、120min-BG、Omin-CP、120min-CP、HbA1c、HOMA2-β 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FBG、30min-CP、HOMA-IS治疗后较治疗前亦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30min-BG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 30min-CP(76.46±34.82ng/ml VS 109.19±40.89ng/ml)、HOMA2-β(3.11±1.45%VS 4.04± 1.51%)差异显着(P<0.05)。在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中,两组治疗后在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心烦畏热、肢体麻木或疼痛、腰背痛、多食易饥、小便频多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显着(P<0.05),此外,治疗组治疗后大便干燥和健忘症状较治疗前改善亦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心烦畏热、肢体麻木或疼痛、大便干燥的改善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6.14±2.62 VS 2.64±1.47)差异显着(P<0.01)。两组间的临床总有效率(67.9%VS 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中,高孕酮水平与胰岛β细胞功能、中医证型相关。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的中医病机为气阴两虚、内热血瘀,我们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为大法,自拟芪麦白术汤,运用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血清孕酮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及中医证候,为糖尿病的中西医治疗提供参考。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10](2016)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冠心病概述1.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1.2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位于主动脉窦的左、右开口。左冠状动

二、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12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12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CGMS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中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1.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设计
        1.2.2 研究工具和资料收集方法
        1.2.2.1 收集资料
        1.2.2.2 资料收集方法
        1.2.2.3 实验室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1.2.2.4 动态血糖监测数据收集方法
        1.2.2.5 实验设备
        1.2.3 研究步骤
        1.2.3.1 研究对象知情同意
        1.2.3.2 调查员组成及培训
        1.2.3.3 相关知识培训
        1.2.3.4 实施干预
        1.2.4 干预内容和方法
        1.2.4.1 干预组干预方法
        1.2.4.2 对照组干预方法
        1.2.4.3 两组患者血糖监测方法
        1.2.5 质量控制
        1.2.5.1 选择性偏倚控制
        1.2.5.2 实施偏倚控制
        1.2.5.3 测量偏倚控制
        1.2.6 伦理原则
        1.2.6.1 自愿原则
        1.2.6.2 保密原则
    1.3 统计分析方法
    技术路线图
结果与分析
    1.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1.2 干预组和对照组各指标因素均衡性比较
    1.3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人体学指标变化
        1.3.1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人体学指标比较
        1.3.2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人体学指标差值的比较
    1.4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血脂指标变化
        1.4.1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血脂指标比较
        1.4.2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血脂指标差值的比较
    1.5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血糖指标变化
        1.5.1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血糖指标比较
        1.5.2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血糖指标差值的比较
    1.6 干预组和对照组血糖达标率比较
        1.6.1 对照组干预前后血糖达标率比较
        1.6.2 干预组干预前后血糖达标率比较
        1.6.3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血糖达标率比较
    1.7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动态血糖指标变化
        1.7.1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动态血糖指标比较
        1.7.2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动态血糖指标差值的比较
    1.8 两组不同监测方法对无症状低血糖检出率比较
        1.8.1 对照组不同监测方法对无症状低血糖检出率比较
        1.8.2 干预组不同监测方法对无症状低血糖检出率比较
        1.8.3 两组使用指血监测方法对无症状低血糖检出率比较
        1.8.4 两组使用动态监测方法对无症状低血糖检出率比较
讨论
    1.1 本研究运动处方的制定依据
        1.1.1 运动形式的选择依据
        1.1.1.1 有氧运动形式
        1.1.1.2 抗阻运动形式
        1.1.2 运动强度的确定依据
        1.1.3 运动频率的确定依据
        1.1.4 运动时间及时机的确定依据
        1.1.5 运动实施的监控方法
        1.1.6 运动的一般原则
    1.2 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1.2.1 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对老年T2DM患者人体学指标的影响
        1.2.1.1 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对老年T2DM患者BMI的影响
        1.2.1.2 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对老年T2DM患者WHR的影响
        1.2.1.3 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对老年T2DM患者血压的影响
        1.2.2 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对老年T2DM患者血脂的影响
        1.2.3 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对老年T2DM患者血糖相关指标的影响
        1.2.3.1 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对老年T2DM患者血糖的影响
        1.2.3.2 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对老年T2DM患者HbA1C的影响
        1.2.3.3 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对老年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1.2.3.4 有氧-抗阻联合运动对老年T2DM患者血糖达标率的影响
    1.3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老年T2DM患者运动中的作用
        1.3.1 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相关指标评估不同运动处方的有效性
        1.3.2 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评估不同运动处方安全性
        1.3.3 CGMS对无症状低血糖的监测优势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2型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一、病例组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及处理后血糖波动
    二、影响研究对象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单因素分析
    三、影响研究对象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多因素分析
    四、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原因
第四章 讨论
    一、病例组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及处理后血糖波动
    二、夜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分析
    三、夜间低血糖的对策分析
第五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对护理实践的启示及建议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局限性和不足
参考文献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英文缩略词
致谢

(3)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回顾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选取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样本量计算
    2.4 研究工具
    2.5 研究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2.7 质量控制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3.2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3.3 一般资料对研究对象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3.4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与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分析
    3.5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4.2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能力分析
    4.3 研究对象应对方式能力分析
    4.4 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行为分析
    4.5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关系研究
    4.6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回归分析
5 结论
6 创新性
7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恩替卡韦联合诺和锐30治疗乙肝相关肝源性糖尿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2.1 治疗前各组患者资料分析
    2.2 治疗前后病毒学应答情况
    2.3 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情况
    2.4 治疗前后血糖改善情况
    2.5 病毒学应答率、糖尿病控制率及肝功能改善率
    2.6 不良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5)2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与管理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2型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
        1 源流与病名辨析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 辨证论治
        4 中医药治疗
        5 问题与展望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诊断标准及分类
        3 发病机制
        4 治疗策略
        5 小结
前言
第二章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临床观察
    1. 研究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病例选择
        1.3 分组方法及观察内容
        1.4 疗效判定标准
    2 统计整理
        2.1 资料整理与汇总
        2.2 统计软件及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可比性分析
        3.3 疗效评价
        3.4 不良反应情况
        3.5 安全性指标
    4 讨论
        4.1 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4.2 糖尿病管理现状
        4.3 2型糖尿病管理和疗效分析
第三章 芪蛭降糖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1 病例来源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选择
    2 临床研究
        2.1 药物准备
        2.2 临床观察
        2.3 疗效判定指标
        2.4 统计软件及方法
    3 试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3.1 研究设计
        3.2 结果结论
        3.3 安全性指标
    4 讨论
        4.1 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探讨
        4.2 芪蛭降糖胶囊药物组成分析
        4.3 临床试验结果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6)半夏泻心汤加味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影响的系统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资料分析
        1.7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的结果
    3 讨论
        3.1 结局指标的选择与评价
        3.2 文献质量评估
        3.3 敏感性分析
        3.4 关于中药证候判定标准的问题
        3.5 关于处方及剂量调整的问题
        3.6 关于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及疗效评价的问题
    4 结论
第二章 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波动影响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案
        2.1 技术路线图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对象
        2.4 治疗方案
        2.5 观察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分析
        2.8 伦理学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基线分析
        3.3 治疗2周后的疗效分析
        3.4 治疗12周时的随访结果
        3.5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血糖波动的认识
        4.2 中医对T2DM及其血糖波动的认识
        4.3 以脾胃为中心的中药复方治疗T2DM的研究现状
        4.4 半夏泻心汤加味的组方分析
        4.5 半夏泻心汤加味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
        4.6 研究结果分析
    5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综述
    综述一 T2DM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2 发病机制
        3 血糖监测手段及监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对T2DM的认识
        1 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的区别
        2 中医对T2DM认识的历史沿革
        3 病因病机的认识
        4 辨证论治及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
    综述三 糖尿病诊治的中医新观点
        1 糖尿病发病的新观点
        1.1 糖毒
        1.2 精浊
        2 脾胃关系在糖尿病发病中的核心地位
        3 糖尿病三期综合辨证法
        4 糖尿病基础研究领域的其他成果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

(7)CSⅡ和CVⅡ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流行病学
    1.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
    1.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的诱因
    1.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1.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实验室检查
    1.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与分级
        1.6.1 DKA的诊断
        1.6.2 DKA的分级
    1.7 特殊类型的酮症酸中毒
        1.7.1 正常血糖DKA
        1.7.2 碱血症性DKA
        1.7.3 非酮血症性DKA
    1.8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第二章 内容与方法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检索策略
        2.1.2 文献选择
        2.1.2.1 纳入标准
        2.1.2.2 排除标准
        2.1.2.3 干预措施
        2.1.2.4 结局指标
    2.2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2.2.1 资料提取
        2.2.2 质量评价
        2.2.3 发表偏倚评估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3.3 纳入文献发表偏倚评估
    3.4 meta分析结果
        3.4.1 尿酮转阴时间
        3.4.2 血糖达标时间
        3.4.3 血酮达标时间
        3.4.4 胰岛素用量
        3.4.5 PH值恢复正常时间
        3.4.6 低血糖发生率
        3.4.7 敏感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8)锦箭合剂干预老年2型糖尿病及对炎性因子、HCY等相关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老年2型糖尿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老年2型糖尿病的概念及诊断标准
        1.2 老年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3 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1.4 老年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1.5 老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
        1.6 老年2型糖尿病与炎性因子、Hcy等指标的关系
        1.7 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策略的优化
        1.8 老年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2. 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2.1 消渴的定义及病因病机
        2.2 老年消渴的致病机理
        2.3 中医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西医诊断
        1.2 中医诊断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及处理方法
        1.6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分组及给药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资料比较
        3.2 中医证候积分及中西医疗效对比
        3.3 空腹及餐后血糖对比
        3.4 胰岛素指数对比
        3.5 理化指标对比
        3.6 判定安全性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老年2型糖尿病特点的认识
        1.1 肾阴亏损是其主要病机
        1.2 血瘀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1.3 滋阴生津、活血化瘀法是其主要治则
    2. 锦箭合剂组方及现代药理研究
        2.1 锦箭合剂方解
        2.2 锦箭合剂的现代药理研究
    3. 锦箭合剂对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4. 锦箭合剂对老年2型糖尿病炎性因子、Hcy等指标的影响
        4.1 Lp-PLA2
        4.2 hs-CRP
        4.3 Hcy
        4.4 空腹及餐后血糖
        4.5 胰岛素指数
        4.6 D-D
        4.7 尿微量白蛋白
        4.8 胱抑素C
    5. 锦箭合剂的综合疗效
    6. 不足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降糖药物选择
    附录2 西医临床疗效评定
    附录3 中医证候疗效疗效评定
    附录4 中英缩略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学术的成果
致谢

(9)芪麦白术汤治疗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激素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3 性激素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 中医学对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1 病名
        2.2 传统病因与现代病因新说
        2.3 病机不同学说
        2.4 治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糖尿病西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2.2 高孕酮标准
        2.3 中医证候分型标准
    3. 病例选择
    4. 研究方法
        4.1 数据分析研究
        4.2 临床试验研究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数据分析
        1.1 非孕酮升高组和高孕酮组患者相关指标的比较
        1.2 非孕酮升高组与高孕酮组患者常见并发症及合并症的比较
        1.3 气阴两虚证与湿热困脾证患者血清孕酮水平及其他相关指标比较
        1.4 孕酮水平与中医证型相结合相关指标比较
        1.5 孕酮水平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2. 临床试验数据结果
        2.1 治疗前各组相关指标的比较
        2.2 治疗后各组相关临标的比较
        2.3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2.4 安全性评价
第四章 讨论
    1. 气阴两虚、内热血瘀是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的基本病机
    2. 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是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的治疗大法
        2.1 芪麦白术汤组方分析
        2.2 芪麦白术汤药对配伍分析
        2.3 芪麦白术汤单味药分析
    3. 孕酮与疾病
        3.1 孕酮
        3.2 孕酮与糖代谢
        3.3 拮抗高孕酮的治疗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孕酮与糖尿病常见指标相关性分析
        4.2 芪麦白术汤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概述
    1.1 定义
    1.2 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
    1.3 临床分型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CCB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替格瑞洛
        2.2.4 β受体阻滞剂
        2.2.5 他汀类药物
        2.2.6 ACEI或ARB
        2.2.7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理用药指南
    3.1 定义
    3.2 危险分层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3.3.1 诊断
        3.3.2 鉴别诊断
    3.4 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EMI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2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4.2. 4 抗心肌缺血
        3.4.2. 5 调脂治疗
        3.4.2. 6 其他治疗
        3.4.3 UA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治疗
        3.4.3. 1 一般治疗
        3.4.3. 2 抗缺血治疗(具体推荐见表1)
        3.4.3. 3 抗血小板治疗(表2)
        3.4.3. 4 抗凝治疗
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指南
    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4.2 病情评估
        4.2.1 临床评估
        4.2.2 负荷试验
        4.2.3 左心室功能
        4.2.4 心肌缺血成像(SPECT)
        4.2.5 冠状动脉CTA
        4.2.6 冠状动脉造影
    4.3 治疗原则
        4.3.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3.2 循证药物治疗
        4.3.3 血运重建
    4.4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4.1 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4.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定义
    5.2 病因与机制
        5.2.1 内皮功能不全及MCD
        5.2.2 炎性反应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临床表现
    5.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CCB
        5.5.3 硝酸酯类药物
        5.5.4 ACEI
        5.5.5 他汀类药物
        5.5.6 其他药物
    5.6 非药物治疗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定义及分型
        6.1.1 完全SMI
        6.1.2心肌梗死后的SMI
        6.1.3 心绞痛伴SMI
    6.2 可能机制
    6.3 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 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的用药治疗原则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药物选择
        7.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2. 2 目标管理
        7.1.2. 3 药物推荐
        7.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概述
        7.3.2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7.3.3 规范抗栓治疗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3. 1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
        7.3.3. 2 NSTE-ACS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7.3.3. 3 STEMI合并心房颤动行直接PCI患者的抗栓治疗
        7.3.4 NOAC
        7.3.4. 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7.3.4. 2 直接因子Ⅹa抑制剂
        7.3.5 注意事项
    7.4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4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流行病学
        7.5.3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3.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是否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7.5.3.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7.5.4 一般治疗
        7.5.4. 1 抗血小板治疗
        7.5.4.2降压治疗
        7.5.4. 3 他汀类药物治疗
        7.5.4.4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初始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3长期抗凝治疗
        7.6.3 ACS合并急性肺栓塞
        7.6.4 PCI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COPD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COPD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7.3. 3 他汀类药物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PPI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PPI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2 药物治疗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异常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用药原则
        7.9.5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1)非特异性抗炎药:代表药物为复方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等。
        (2)解毒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谷胱甘肽、硫普罗宁。
        (3)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代表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
        (4)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为水飞蓟宾。
        (5)利胆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7.9.9 其他冠心病常用药物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影响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
        7.1 0. 1 CKD的定义和分期
        7.1 0.1.1 CKD的定义
        7.1 0.1.2 CKD的分期
        7.1 0. 2 冠心病合并CKD患者的药物治疗
        7.1 0.2.1 抗栓治疗
        7.1 0.2.2 他汀类药物
        7.1 0.2.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及流行病学
        7.1 1. 2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7.1 1. 3 临床特点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7.1 2.2.1 流行病学
        7.1 2.2.2 一般治疗
        7.1 2.2.3 特殊治疗推荐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7.1 2.3.1 流行病学
        7.1 2.3.2 一般治疗
        7.1 2.3.3 特殊治疗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3.2药物治疗推荐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ACEI或ARB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CCB
        7.14.2.8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ACEI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8 冠心病特殊类型的用药治疗原则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KD合并CAL的诊断
        8.1.2. 2 AHA制定的CAA分类
        8.1.3 药物治疗
        8.1.3. 2 大剂量IVIG
        8.1.3. 3 CAA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诊断
        8.2.3 调脂药物治疗
        8.2.3. 1 调脂治疗原则
        8.2.3. 2 调脂药物开始时间
        8.2.3.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3.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8.3.1.1疾病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疾病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疾病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9.1 冠心病一级预防常用药物
        9.1.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9.1.2 调脂治疗的常用他汀类药物
    9.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9.3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9.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四、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12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CGMS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中的效果评价[D]. 宋洪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2]2型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王敏. 苏州大学, 2016(01)
  • [3]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研究[D]. 李凡.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4]恩替卡韦联合诺和锐30治疗乙肝相关肝源性糖尿病临床研究[D]. 段钦蕾. 青岛大学, 2020(01)
  • [5]2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与管理方法探索[D]. 韩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半夏泻心汤加味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D]. 马喜桃.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7]CSⅡ和CVⅡ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冯苗. 兰州大学, 2020(01)
  • [8]锦箭合剂干预老年2型糖尿病及对炎性因子、HCY等相关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D]. 孔文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芪麦白术汤治疗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杨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06)

标签:;  ;  ;  ;  ;  

糖尿病治疗低血糖128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