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几道中考题看物理习题价值观的转向(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源[1](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冯春艳[2](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王馨琦[3](2020)在《2014-2019年青岛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文中提出中考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两大考试之一,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在具备对于义务教育全部阶段教学活动的诊断、审核、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的同时,它也承担着为普高和职高选拔不同人才的重担。语文学科是众所周知的主要科目之一,而在语文学科的考试中,现代文阅读是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前述原因,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构成特点和命题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自新课改以来,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青岛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朝着更趋科学、规范、创新的方向发展,考查内容也愈加精细,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本文立足于青岛市语文中考,将2014-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题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其优缺点,找出提升的空间并尝试提出一些建议。在研讨试题的过程中寻求与教学的契合点,对教学进行“回看”,力求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的新的有效做法。青岛近6年的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青岛市的《考试说明》两个文件命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现代文阅读题目在整个语文试题中的分值占比较高,大致在28分左右,约占总分的23%(仅仅低于写作部分)。第二,试题更注重对记叙文和说明文文体的考查。第三,选文题材贴近生活现实,关注人文性;选文字数、各题分值等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渐趋于合理化。第四,开放性试题比例低,但逐渐开始注重学生开放思维的发展等等。在论述过程中,本文又采用(教学法及水平测试研究者祝新华的)六层次阅读能力分类方法和概念,逐一分析了2014-2019年现代文阅读题目所要考查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中发现试题越来越注重学生的重整能力、伸展能力与评鉴能力。最后,本文“反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目对日常教学的影响:尽管教学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考试,但中考的重要性决定了它的试题在某种意义上确实促使一线教师改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关注教学与中考的关联性,体察中考对教学的指向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现代文的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对作品的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这也恰恰是新课标的要求。希望藉此研究能够达到考试与教学的和谐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宋家嘉[4](2020)在《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比较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和教师对社会进步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教师知识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教师主要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工作的职业,所以在研究教师知识时以个体的角度可以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到教师知识的情况。教师个体知识是影响教师教学的关键要素,也是对教师专业水平评估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一共分为六章,将对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进行研究,主要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以及波兰尼“个人知识”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理论建构和调查研究,分别解决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是什么、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的现状如何、该如何提升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这三个问题。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到在理论性知识方面,专家教师的初中物理学科知识灵活性更强,新手教师的一般教学知识更加完备;在实践性知识方面,专家教师更加看重教育教学的发展性,新手教师对教学风格的掌握不如专家教师成熟,专家教师与家长关系更融洽、新手教师与学生关系更亲近,专家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处理更加高效、巧妙,但趣味性不高,专家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效率更高、创新性较弱,新手教师批判反思更加频繁。最后,基于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现状的个案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新手教师加强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灵活处理课堂教学,加强实践培训、提升教学本领,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校沟通的策略;二是,专家教师应继续不断学习教学理论知识、科学解决教学问题,了解先进教育技术、增添课堂趣味性的发展策略;三是,师范生培养应保证实习质量、提高实践能力,巩固物理学科知识、扎实掌握教学内容;四是,在职教师培训应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学习新知,利用网络资源、扎实理论基础等。
胡婷炜[5](2020)在《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课堂效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受问题设计的影响,因此近年来用问题链来设计问题的方式在数学领域逐渐得以推广和运用。问题链教学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促进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掌握、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而且是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问题链设计将直接影响问题链教学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初中时期是学生成长型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成长型思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Dweck等人在2006年提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将智慧和能力看做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变的,具有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内在动机,因此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善于自我管理、勇于挑战、直面挫折,能积极寻求他人帮助并乐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本研究采用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的研究方法,以H市G初中的初二数学教师Q老师作为研究对象,深入观察Q老师日常的问题链设计,结合与Q老师、L老师的访谈和教学设计实物分析,呈现当前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进而从理论上探讨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是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必要任务。基于查阅、收集梳理相关文献、书籍和政策的基础上对已有关于成长型思维和问题链的研究有了整体把握,试提出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要素、基本形式,进而阐述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针对当前问题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图运用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和方案来探讨提升策略,最终为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建议。通过访谈、自然情境下的课堂观察和教学设计实物分析,呈现当前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在前期分析方面主要有:教材=课本:窄化了教材边界;学生=经验:学生研究随意化;目标=摆设:目标出现了游离。在主问题设计方面主要有:设计犹如“骨架”:直线式呈现书本问题;主问题流于形式:误将问题视为习题;重心偏离“轨道”:变相“灌输”知识。在子问题生成方面主要有:子问题流于表面:因问而问;生成遭遇阻隔:重结果轻过程;形变质不变:学生意识欠缺。在问题链优化方面主要有:为用而用:资源运用脱离需求;循规蹈矩:策略开发缺乏思考;力不从心:成长型思维培养难落实。根据对当前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指出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是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必要任务,主要原因包括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现状揭示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欠缺、初中数学问题链初衷决定其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目的、初中数学问题链中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持成长型思维。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要素主要包含目标、主问题、子问题和优化四个方面。根据问题链教学的一般环节将问题链设计的基本形式分为引入链、探究链、引申链、总结链和递进链五类。接着提出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应当遵循认知与行动相统一、方法与思维相对应、知识与能力相促进和问题与情感相结合四大原则,进而提出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方案,即研究教材与学生,明确各类目标、选择设计主问题,把握思维关键、生成子问题链,关注能力提升、教学化设计,优化问题链。最后参照设计原则和方案,针对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提升策略:前期分析目标明确,要奠成长型思维之基,先宏微观结合,深挖教材,再深入了解,把握学生,最后要有整体意识,落实目标。主问题设计注重思维方法,要渗成长型思维之法,先因需而设,对教材问题再创造,接着深度加工,合理筛选设计习题,然后精炼问题,培养主动建构知识。子问题生成关注初中生需求,要提成长型思维之能,先深究问题,明确意图,接着适时追问,过程结果并重,再是巧用“留白”,体现学生主体。问题链优化全面把握教学,要彰成长型思维之本,即要考虑周全,实现教技融合,也要灵活变通,理论实践结合,还要提升能力,内化成长型思维。
陈慧君[6](2020)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二函数作业设计框架建构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作业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将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放在了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那么,如何将数学核心素养融入到作业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本文以初二函数为例,以作业设计为研究切入点,希望能给教师的作业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构建了初二函数的作业设计框架。利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有关作业设计框架的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从内容、数学核心素养、情境三个维度构建初二函数的作业设计框架是合理和可行的。再根据课程标准对相关知识的要求,从两版教材和近三年中考题两个方面对初二函数的主要内容和具体知识点进行提取分析,划分了内容维度;数学核心素养维度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六大数学核心素养;情境维度是指作业题的问题背景设置,包括数学学科情境、学校及个人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科学情境。其次,结合课程标准对日常学习评价的要求,明确了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作业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二是感悟和体验丰富的数学基本思想与活动经验;三是通过构建函数内容的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框架来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然后,从内容、数学核心素养、情境三个维度设计了具体的作业,并利用函数内容的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框架将每个作业题划分了不同的水平。最后,进行了作业设计的应用效果测试。以某区重点学校的两个普通班级为被试对象,进行了作业设计的效果测试。为了让本次作业设计的测试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便对作业题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制定了单个作业题的评分标准和学生所能达到水平的标准。通过对学生作业结果的统计分析,从知识水平、素养水平、解题表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评价。本文通过构建作业设计的框架,为教师的作业设计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工具,同时还有助于教师以主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素养现状进行评价,以达到诊断教学、改进教学的目的,最终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刘彦霞[7](2020)在《高考模拟试题分层测评的设计研究 ——以中国区域地理专题为例》文中认为模拟考试是高考前学生考试训练的重要环节,模拟试题的设计与评价是试题命制人员与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研究人员普遍是研究高考试题命制的方法、技巧以及高考备考策略,而很少关注模拟试题的研究,尤其是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模拟试题的测评研究更是甚少关注。因此提出对高考中国区域地理模拟试题的研究和评测对高中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充分学习了教育测量理论、SOLO分类评价理论、统计学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后,结合课堂实践以及对昆明市一些高中地理老师进行的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的典型性问题分析,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昆明市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高三学生共139人作为样本,构建了中国区域地理模拟试题测评的4个一级能力指标和9个二级能力指标,并对样本的模拟试题采用了描述性统计、正态Q-Q检验、难度、区分度、相关分析等方法处理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分析模拟试题,定位高考中国区域地理备考的重点和难点,比较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学业成就的学生和不同性别的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模拟试题有良好的可靠性、有效性和预测性;复习准备的重难点有共同点和差异性,且不断变化;不同类型和性别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本次研究亮点体现在第一次对高考地理模拟题做定性考量,建立科学系统的能力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实测分数和一级能力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出考试重点;通过能力指标检验下的试题平均分数得出考试难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证明了备考的重难点题会在不同学业成就和不同性别的学生身上发生变化;证明了学生之间存在共性和个性。这些问题通过地理模拟试题第一次提出,并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了高考复习的备考策略。
史红霞[8](2020)在《化学教师特定主题的学科教学知识(TSPCK)测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教师PCK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开展PCK测评是了解教师PCK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本研究基于特定主题,开发特定主题学科教学知识(TSPCK)的测评工具,旨在全面、科学地测评教师的TSPCK,为教师教育课程提供实证依据,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共包括八章。第一章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研究的意义进行了论述;然后提出了研究问题和具体的研究任务,明确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教师PCK的研究。首先从PCK涵义、PCK要素研究、PCK现状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外教师PCK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用知识图谱分析法对国内教师PCK研究成果和热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前国内对教师PCK测评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更缺少对教师TSPCK的测评研究。第三章对国际典型的教师PCK测评工具进行分析。首先详细介绍了六种目前国外使用的教师PCK测评工具;然后从PCK评价框架、测查问卷、评定方法等几方面分析六种测评工具的特点,并提出对教师TSPCK测评的启示。第四章建构教师TSPCK测评框架。首先从教师PCK层级模型引出TSPCK,并阐述教师TSPCK的特征,建构教师TSPCK要素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Park提出的五要素模型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抽取、归纳教师TSPCK观测点;最后通过访谈调查对观测点进行修正,形成教师TSPCK测评框架,该框架由主题教学目标、主题内容相关知识、学生对主题内容理解的知识、主题教学策略知识、主题学习评价知识五个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又有1-5个不等的观测点,总共12个观测点。第五章开发教师TSPCK测评工具。测评工具包括测查问卷和评价标准两部分,首先根据教师TSPCK测评框架开发了TSPCK测查问卷;然后,综合分析国外教师PCK测评中的评价方法和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确定了TSPCK的评价标准;最后通过访谈调查对测查问卷和评价标准进行修正,形成教师TSPCK测评工具,其中测查问卷由个人信息调查和12个开放式问题构成,评价标准使用等级赋分法,每个观测点均有四个等级,且确定了等级表现描述,方便研究者制定具体主题的赋分标准并使用。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是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的测评。首先明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中对溶解度、化学平衡主题的要求,分析了学生在溶解度、化学平衡主题中的迷思概念,在此基础上确定溶解度、化学平衡主题的知识点;然后分别对初中、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测查,并对测查结果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测评结果显示:(1)教师溶解度、化学平衡TSPCK整体表现呈正态分布,而在TSPCK的五个要素中,学生知识最难,内容知识、评价知识、策略知识次之,目标知识最容易;(2)不同性别、不同学校、不同职称背景下,教师TSPCK表现有差异;(3)教师溶解度、化学平衡TSPCK各要素中各个题目的作答所处的等级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各个知识点中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4)提取了教师溶解度、化学平衡TSPCK优质表现,建立化学教师溶解度TSPCK和化学平衡TSPCK知识库。第八章是研究结论、启示及展望。本研究建构了教师TSPCK测评框架,开发了教师TSPCK测评工具,并用此工具对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进行了测查。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启示我们,教师PCK测评需要基于特定主题,教师TSPCK发展与教龄增长成正比;要加强教师对主题内容知识、对学生关于主题内容理解的知识的认识,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要建立信息化“合作研究共同体”,利用网络资源研究不同主题的教师TSPCK,以及教师TSPCK的发展过程和机制。教师TSPCK测评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必然需求,本研究构建了教师TSPCK测评框架,开发了适用于不同学科主题的教师TSPCK测评工具,并通过对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的测查,揭示了中学化学教师TSPCK发展现状及表现,确定了这两个主题的优质TSPCK,研究成果丰富了教师PCK理论,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李海阳[9](2020)在《初中英语教辅材料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万州区三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当前在中学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课程资源---教学辅助用书,统称教辅。其分布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各个科目,目前已是教学界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执教与学生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教科书,而英语教辅又对教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英语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研究以英语教辅为切入点,发现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教师与学生对英语教辅的青睐导致过度依赖教辅等不良使用情况的出现;同时,英语教辅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从而提出两个问题:教师与学生对英语教辅的使用存在哪些问题?英语教辅在内容上又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利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与师生访谈等手段,对目前初中英语教辅材料的基本信息、师生使用情况、使用原因、使用评价以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研究,并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指导下,对英语教辅材料在结构方面、题目设置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如下结论:英语教辅自身以及教师与学生对它的使用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在英语教辅使用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对英语教辅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学生过度依赖参考答案和缺乏对英语教辅提出质疑的精神。二是在遇到难题或困惑时缺乏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三是学生没有充分地利用英语教辅。而英语教辅自身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英语教辅中没有得到体现;二是英语教辅的少数题目与例句的素材老旧而无意义;三是有些英语教辅在结构安排上与教科书的一致性较低;四是英语教辅的练习题对提升学生听与读的能力不够重视。针对学生使用的英语教辅自身的问题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措施:关于教辅编写,应遵循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与灵活性这四个原则。关于教辅购买,学校要征求学生与一线英语教师的意见。关于合理使用英语教辅,教师方面:教师要基于学情,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学生方面:第一,学生应以教材为主,以教辅为辅,不对教辅形成过度依赖。第二,学生应利用教辅适时学习,自主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以期英语教辅能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更好地辅助教学。为英语教辅更加科学地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同时对教辅的编写和出版提供真实的参考依据。当然,本研究因只选取了万州区三所中学作为调查样本,所用研究结论存在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王冰[10](2019)在《中美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习题系统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题系统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着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的重要功能。尤其是在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和高中地理新教材尚未颁布的背景下,将地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地理教材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习题系统设计与编写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也应成为研究重点。但当下习题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设计原则和功能上,对习题数量、类型等微观层面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法和数据统计法对中美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习题系统进行分析,为我国在地理核心素养背景下新教材习题系统设置提供思路和启发。本研究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中美自然地理教材习题系统比较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然后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评述,最后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设计研究路线以及介绍了本文特色。第二部分主要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教材系统、教材的作业系统和教材习题系统的内涵和构成进行介绍与界定;其次是本研究开展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系统论、杜威及陶行知的“从做中学”思想以及新时期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等。第三部分是对中美地理习题系统比较。主要是对教材结构、教材习题系统板块、习题系统类型、习题系统数量、难度及特点进行比较,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定量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形式,从对比两种版本教材习题系统的异同中进行小结。第四部分是对人教版教材习题系统的设置提出建议部分。主要针对在上一部分中两种版本教材习题在编制和设计上的异同,为我国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教材习题系统设置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依据。第五部分为结论和展望。包括研究结论、有关高中地理习题系统的思考以及前景展望。
二、由几道中考题看物理习题价值观的转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几道中考题看物理习题价值观的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2014-2019年青岛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2014-2019年青岛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 |
第一节 文本材料分析 |
一、选文体裁、来源分析 |
二、选文内容分析 |
三、文本形式分析 |
四、文本类型分类 |
五、选文阅读量分析 |
第二节 题型、分值、题量分析 |
一、题型分析 |
二、分值及占比分析 |
三、题量、分值变化趋势分析 |
第三节 考题指向的阅读能力分析 |
一、说明文考题的阅读能力指向 |
二、记叙文考题的阅读能力指向 |
三、议论文考题的阅读能力指向 |
第二章 2014-2019年青岛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优缺点与改进建议 |
第一节 试题优点 |
一、体现新课标精神,符合学生认知能力 |
二、文本聚焦社会热点,凸显人文性 |
三、试题指导语明确答题方向,“题眼”适当 |
四、考点分布合理,覆盖面广 |
第二节 试题不足 |
一、文体考查不均衡 |
二、开放性试题比例低 |
三、非连续文本出现较少 |
第三节 试题改进建议 |
一、注重议论文,加大对议论文的考查力度 |
二、重视开放性题目,增加促进学生个性表达的题目 |
三、增加非连续文本比重,促进内容的灵活多变 |
第三章 2014-2019年青岛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
第一节 试题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正面导向 |
一、社会前沿热点与课堂衔接,生发课堂之花 |
二、锻炼学生开放性思维,重视学生情感表达 |
三、加深问题设计层次,增强提问有效性 |
第二节 试题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不利影响 |
一、易导致教师“功利化”教学 |
二、易导致教学内容狭窄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比较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现状 |
(一)教师知识研究 |
(二)教师个体知识研究 |
(三)中学物理教师知识研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教师个体知识 |
(二)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 |
(三)新手教师、专家教师 |
二、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及启示 |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启示 |
(三)波兰尼“个人知识”理论及启示 |
第三章 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理论探讨 |
一、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的内涵阐释 |
(一)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的含义 |
(二)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的类型 |
二、初中物理教师理论性知识的构成 |
(一)初中物理学科知识 |
(二)一般教学知识 |
三、初中物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 |
(一)教育信念 |
(二)自我知识 |
(三)人际知识 |
(四)教学情境知识 |
(五)教学策略知识 |
(六)教师的自我批判知识 |
第四章 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选择 |
二、研究方案设计 |
三、研究方法及工具开发 |
(一)访谈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文本分析法 |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比较 |
一、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文本资料的比较 |
(一)《温度》的教学设计及比较分析 |
(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设计及比较 |
二、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教学行为的比较 |
(一)《温度》的课堂教学片段及比较分析 |
(二)《家庭电路》的课堂教学片段及比较分析 |
(三)习题教学的比较分析 |
(四)其他典型教学行为的比较分析 |
三、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访谈记录的分析 |
(一)问卷式访谈记录 |
(二)正式访谈记录 |
四、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整体的比较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一、基本结论 |
(一)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理论性知识存在差异 |
(二)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实践性知识存在差异 |
(三)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的影响因素 |
二、研究启示 |
(一)提升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水平的途径 |
(二)提升新手教师个体知识水平的途径 |
(三)对师范生培养、在职教师培训的建议 |
三、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问卷 |
附录2:正式访谈提纲 |
附录3:非正式访谈提纲 |
读研期间个人简介 |
后记 |
(5)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问题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2.初中数学问题链中存在零散无系统提问等现象 |
3.问题链教学是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成长型思维 |
2.问题 |
3.数学问题链 |
(四)文献综述 |
1.关于成长型思维概念的研究 |
2.关于成长型思维影响因素的研究 |
3.关于问题链概念及类型的研究 |
4.关于问题链设计实践的研究 |
5.研究综述小结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前期理论的准备 |
(五)研究对象的确定 |
1.研究对象的预设 |
2.研究场域的确定 |
3.研究对象的最终确定 |
4.研究关系的建立 |
(六)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
二、当前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前期分析存在目标偏差 |
1.教材=课本:窄化了教材边界 |
2.学生=经验:学生研究随意化 |
3.目标=摆设:目标出现了游离 |
(二)主问题选择设计缺乏思维层次 |
1.设计犹如“骨架”:直线式呈现教科书问题 |
2.主问题流于形式:误将问题视为习题 |
3.重心偏离“轨道”:变相“灌输”知识 |
(三)子问题生成未充分提升学生能力 |
1.子问题流于表面:因问而问 |
2.生成遭遇阻隔:重结果轻过程 |
3.形变质不变:学生意识欠缺 |
(四)问题链优化有待完善 |
1.为用而用:资源设计脱离需求 |
2.循规蹈矩:策略开发缺乏创新 |
3.力不从心:成长型思维培养难落实 |
三、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是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必要任务 |
(一)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现状揭示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欠缺 |
(二)初中数学问题链初衷决定其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目的 |
(三)初中数学问题链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持成长型思维 |
四、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 |
(一)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要素 |
1.问题链的目标 |
2.问题链的主问题 |
3.问题链的子问题 |
4.问题链的优化 |
(二)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基本形式 |
1.引入链 |
2.探究链 |
3.引申链 |
4.总结链 |
5.递进链 |
(三)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原则 |
1.认知与行动相统一原则 |
2.方法与思维相对应原则 |
3.知识与能力相促进原则 |
4.问题与情感相结合原则 |
(四)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方案 |
1.研究教材与学生,明确各类目标 |
2.选择设计主问题,把握思维关键 |
3.生成子问题链,关注能力提升 |
4.教学化设计,优化问题链 |
五、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提升策略 |
(一)前期分析目标明确:奠成长型思维之基 |
1.宏微观结合,深挖教材 |
2.深入了解,把握学生 |
3.整体意识,落实目标 |
(二)主问题设计注重思维方法:渗成长型思维之法 |
1.因需而设,对课本问题再创造 |
2.深度加工,合理筛选设计问题 |
3.精炼问题,培养主动建构意识 |
(三)子问题生成关注初中生需求:提成长型思维之能 |
1.深究问题,明确意图 |
2.适时追问,过程结果并重 |
3.巧用“留白”,体现学生主体 |
(四)问题链优化全面把握教学:彰成长型思维之本 |
1.考虑周全,实现教技融合 |
2.灵活变通,理论实践结合 |
3.提升能力,内化成长型思维 |
六、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
(一)研究的反思 |
(二)研究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初中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二函数作业设计框架建构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
1.1.2 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 |
1.1.3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的转变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关于作业设计研究的综述 |
1.2.3 关于函数研究的综述 |
1.2.4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研究的综述 |
1.2.5 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研究的综述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问题及意义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理论基础 |
1.5.1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1.5.2 情境认知理论 |
2 作业设计的框架建构 |
2.1 作业设计框架的分析 |
2.2 初二函数作业设计框架的建构 |
2.2.1 两版教材对函数内容的教学安排 |
2.2.2 近三年中考题包含的函数知识 |
2.3 本章小结 |
3 作业设计的目标分析 |
3.1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作业目标分析 |
3.1.1 以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基础 |
3.1.2 感悟数学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 |
3.1.3 关注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 |
3.2 教材习题的案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作业设计的应用效果检测 |
4.1 作业题的评分标准 |
4.2 学生所处水平的标准 |
4.3 小范围试做 |
4.4 正式下发作业 |
5 实施结果分析 |
5.1 学生知识水平分析 |
5.1.1 各水平所占人数百分比 |
5.1.2 与学生平时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5.2 学生数学抽象素养水平分析 |
5.2.1 各水平所占人数百分比 |
5.2.2 学生解题表现分析 |
5.3 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水平分析 |
5.3.1 各水平所占人数百分比 |
5.3.2 学生解题表现分析 |
5.4 学生直观想象素养水平分析 |
5.4.1 各水平所占人数百分比 |
5.4.2 学生解题表现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建议 |
6.1 总结 |
6.2 建议 |
6.3 不足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7)高考模拟试题分层测评的设计研究 ——以中国区域地理专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国外研究状况 |
一、地理试题命题的研究 |
二、模拟试题的研究 |
三、地理高考备考策略的研究 |
四、教学测评研究 |
五、归纳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论文结构 |
第四节 研究手段及技术方向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方向 |
第二章 理论研究及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理论研究 |
一、教育测量学理论 |
二、SOLO分类评价理论 |
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四、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模拟试题 |
二、分层测评 |
三、中国区域地理 |
第三节 测评方法 |
一、分层整群抽样 |
二、试卷等级质量分析 |
三、描述性统计 |
四、推断性统计 |
第三章 高考模拟题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制定 |
一、问卷的组建情况 |
二、问卷的合理性检验 |
三、问卷的使用及分析 |
第二节 问卷结果阐述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二、模拟试题测评前准备 |
三、模拟试题测评现状 |
四、教师对模拟试题的评价 |
五、模拟试题的测评效果 |
六、教师对模拟试题的期许 |
第三节 高考地理模拟试题的不足之处 |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不明显 |
二、试题难度结构不合理 |
三、综合题的答案不严谨 |
四、试题的命制缺乏科学性 |
第四章 模拟试题分层测评体系的确立 |
第一节 评价指标设置的依据 |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 |
二、地理学科能力评估要素 |
三、模拟试题能力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二节 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一、选取标准 |
三、调查对象的构成 |
第三节 高考模拟题的命题步骤 |
一、模拟试题命制的原则 |
二、制定双向细目表 |
三、模拟试题分层设计的基本路径 |
四、试卷有效性的评判 |
第五章 高考模拟试题的统计分析 |
第一节 测评工具的质量分析 |
一、试题回收情况 |
二、效度分析 |
三、信度分析 |
四、难度和区分度分析 |
第二节 模拟试题内容与能力指标的分析 |
一、模拟试题考点内容分析 |
二、模拟试题中考查能力指标分析 |
三、总结 |
第三节 模拟试题测评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整体总分描述性统计 |
二、不同学校整体总分描述性统计 |
三、总结 |
第四节 样本在试题中响应的重难点定位分析 |
一、模拟试题的重点定位 |
二、模拟试题的难点定位 |
第五节 不同类型学生在试题中响应的重难点定位分析 |
一、不同类型学生在模拟试题中的重点定位 |
二、不同类型学生在模拟试题中的难点定位 |
三、不同类型学生能力指标与总分响应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六节 不同性别学生在模拟试题中响应的重难点定位分析 |
一、男女生在能力指标上响应的重点分析 |
二、男女生在能力指标上响应的难点分析 |
第六章 结论整理 |
第一节 结论 |
一、调查了高考模拟试题设计时存在的问题 |
二、建立起了高考模拟试题能力评价指标 |
三、模拟试题有良好的有效性、可靠性和预测性 |
四、重难点有共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
五、不同类型和性别的学生学习水平有差异 |
第二节 讨论模拟题预测准确率的影响因素 |
一、提高准确率的有利因素 |
二、提高准确率的不利因素 |
第三节 研究对策 |
一、教学方法 |
二、学习方法 |
第四节 创新发展 |
第五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它科研成果 |
致谢 |
(8)化学教师特定主题的学科教学知识(TSPCK)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和任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教师PCK研究现状 |
第一节 国外教师PCK研究现状 |
一、教师PCK的涵义研究 |
二、教师PCK的要素研究 |
三、教师PCK现状研究 |
四、国外教师PCK研究小结 |
第二节 国内教师PCK研究现状 |
一、国内教师PCK文献信息计量分析研究 |
二、国内教师PCK研究结果和热点分析 |
三、国内教师PCK研究小结 |
第三节 小结与启示 |
第三章 国际典型教师PCK测评工具分析 |
第一节 国际典型教师PCK测评工具特点 |
一、Loughran团队开发的CoRe工具 |
二、Park团队开发的Park工具 |
三、TEDS-M开发的MPCK测评工具 |
四、Erickson学院开发的PCK测评工具 |
五、Mavhunga团队开发的TSPCK测评工具 |
六、Aydeniz团队开发的STSPCK测评工具 |
第二节 教师TSPCK测评工具开发的启示 |
一、依据教师PCK要素理论确立PCK测评框架 |
二、基于特定主题测评教师PCK |
三、使用多样化的调查工具测查教师PCK表现 |
四、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定教师PCK发展 |
五、结合本土实际应用已有PCK测评工具 |
第四章 教师TSPCK测评框架的构建 |
第一节 教师TSPCK概念和理论框架 |
一、教师TSPCK |
二、教师TSPCK的特征 |
二、教师TSPCK的要素 |
第二节 教师TSPCK观测点的确定 |
一、确定教师TSPCK观测点的过程 |
二、教师TSPCK观测点的内容 |
第三节 教师TSPCK观测点的修正 |
一、研究方案 |
二、修正结果 |
第四节 教师TSPCK测评框架 |
第五章 教师TSPCK测评工具的开发 |
第一节 教师TSPCK测查问卷的开发 |
一、测量方法的选择 |
二、测查形式的选择 |
三、测查项目的设置 |
第二节 教师TSPCK评价标准的开发 |
一、评价方法的选择 |
二、观测点等级表现描述 |
三、确定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节 教师TSPCK测评工具的修正 |
一、访谈过程 |
二、修正结果 |
第四节 教师TSPCK测评工具的特点 |
一、教师TSPCK测评工具的构成 |
二、教师TSPCK测评工具的特点 |
第六章 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TSPCK测评 |
第一节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内容分析 |
一、课标对溶解度主题知识的要求 |
二、历年中考科目说明对溶解度的要求 |
三、溶解度主题的迷思概念 |
四、溶解度主题中的知识点 |
第二节 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TSPCK测评过程 |
一、测查对象 |
二、测查项目和实施 |
三、评分标准 |
四、测查的信效度检验 |
第三节 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TSPCK现状分析 |
一、初中教师溶解度TSPCK整体表现分析 |
二、不同背景教师溶解度TSPCK表现结果与分析 |
三、化学教师溶解度主题TSPCK各题目、各知识点具体表现分析 |
四、初中化学教师关于溶解度主题TSPCK优质表现 |
第七章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测评 |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知识内容分析 |
一、课程标准对化学平衡主题的要求 |
二、历年高考大纲对化学平衡主题的要求 |
三、化学平衡主题的迷思概念 |
四、化学平衡主题中的知识点 |
第二节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测评过程 |
一、测查对象 |
二、测查项目和实施 |
三、评分标准 |
四、测查的信效度检验 |
第三节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现状分析 |
一、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整体表现分析 |
二、不同背景教师化学平衡主题TSPCK表现结果与分析 |
三、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主题各题目、各知识点TSPCK具体表现分析 |
四、高中化学教师关于化学平衡主题TSPCK优质表现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教师TSPCK测评框架 |
二、教师TSPCK测评工具 |
三、教师溶解度、化学平衡TSPCK表现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一、对教师PCK测评的启示 |
二、对教师PCK发展的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一、建立信息化“合作研究共同体”,利用网络资源研究教师TSPCK |
二、继续研究不同主题的教师TSPCK |
三、进一步研究教师TSPCK发展过程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初中英语教辅材料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万州区三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教辅资料 |
二 英语教辅材料 |
三 初中英语教辅材料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 国外关于教辅材料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内关于教辅材料的相关研究 |
三 研究发展趋势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调查研究法 |
三 课堂观察法 |
四 对比研究法 |
五 归纳推演法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第四节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英语教辅材料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
一 教师使用英语教辅材料的现状 |
二 学生使用英语教辅材料的现状 |
第二节 目前所使用的英语教辅材料分析 |
一 分析对象的确立 |
二 对初中英语教辅材料的分析 |
第三节 调查小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二 英语教辅材料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发现 |
第二节 初中英语教辅材料使用策略和建议 |
一 关于教辅内容编写的建议 |
二 关于教辅购买的建议 |
三 关于合理使用英语教辅的建议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10)中美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习题系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3.5 本文特色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教材系统 |
2.1.1 教材系统的内涵 |
2.1.2 教材系统的构成 |
2.2 教材的作业系统 |
2.2.1 作业系统的内涵 |
2.2.2 作业系统的构成 |
2.3 教材习题系统 |
2.3.1 习题系统的内涵 |
2.3.2 习题系统的构成 |
2.4 研究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2 多元智能理论 |
2.4.3 系统论 |
2.4.4 杜威及陶行知关于“从做中学”的思想 |
2.4.5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
3 中美教材习题系统的比较 |
3.1 教材结构比较 |
3.1.1 人教版教材结构 |
3.1.2 美国主流教材结构 |
3.1.3 两种版本教材结构比较 |
3.2 习题系统板块的比较 |
3.2.1 人教版习题系统板块 |
3.2.2 美国主流教材习题系统板块 |
3.2.3 习题系统板块比较小结 |
3.3 习题系统类型的比较 |
3.3.1 人教版特有习题系统类型 |
3.3.2 美国主流教材特有习题系统类型 |
3.3.3 习题系统类型比较小结 |
3.4 习题系统数量比较 |
3.4.1 人教版习题系统数量 |
3.4.2 美国主流教材习题系统数量 |
3.4.3 中美习题系统数量比较小结 |
3.5 中美教材习题系统难度比较 |
3.5.1 深度水平 |
3.5.2 背景水平 |
3.5.3 知识含量 |
3.5.4 回应方式 |
3.5.5 中美习题系统难度比较小结 |
3.6 中美教材习题系统特点的比较 |
3.6.1 中美教材习题系统共同点 |
3.6.2 人教版习题系统特点 |
3.6.3 美国主流教材习题系统特点 |
4 对人教版习题系统设置的建议 |
4.1 尝试设置章节习题,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多方面评价 |
4.2 板块设置“动静结合”,关注表现性评价 |
4.3 精选习题情境,创设多种呈现方式 |
4.4 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线上习题系统 |
4.5 合理把握习题系统难度,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有关高中地理习题系统的思考 |
5.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由几道中考题看物理习题价值观的转向(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2014-2019年青岛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D]. 王馨琦. 青岛大学, 2020(08)
- [4]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比较的个案研究[D]. 宋家嘉.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研究[D]. 胡婷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二函数作业设计框架建构及应用研究[D]. 陈慧君.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7]高考模拟试题分层测评的设计研究 ——以中国区域地理专题为例[D]. 刘彦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化学教师特定主题的学科教学知识(TSPCK)测评研究[D]. 史红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初中英语教辅材料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万州区三所中学为例[D]. 李海阳.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10]中美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习题系统比较研究[D]. 王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