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医科大学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泉,韦文敏,李彬[1](2022)在《基于医疗互动云的手术示教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医学生群体庞大,医院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针对高质量手术教学问题设计了基于医疗云互动手术示教系统。系统采用云架构设计模式,整合多个服务设备由统一的互动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形成统一的交互入口。部署交互录播主机设备通过局域网络注册到医疗互动云平台,有效记录、还原手术过程中的视音频数据,并实现不同地域医务人员之间的实时远程交流,提供便捷的工作交互。不仅提升医院教学质量,而且帮助医学生对手术过程有更深层次了解。
张家豪[2](2021)在《移动边缘计算网络中视频缓存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移动设备数量呈爆发式地增长,随之出现了大量的新兴互联网应用,尤其是移动视频业务的快速发展,导致视频数据产生的流量在通信网络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以高带宽消耗视频文件作为服务访问热点的场景中,传统的云计算模式受限于回程链路的带宽容量,难以同时响应大规模的视频请求,导致网络拥塞,响应时延过长等情况频繁出现。为了克服现有网络架构的局限性,研究人员提出了在网络边缘就近提供计算和存储资源的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架构,以缓解回程链路的流量压力,降低请求的响应时延。在视频业务中,利用MEC服务器将视频资源进行缓存显然可以有效应对移动视频流量高速增长带来的问题,然而考虑到成本投入有限,不能任意地部署边缘资源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缓存策略的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基于LRU和LFU的缓存策略假设用户的访问模式是固定的,即最近请求或经常请求的视频在将来有更高的概率被访问,但在移动视频网络中,流行内容总是很快到期,过去的访问模式往往无法准确表示视频未来的流行度。有研究尝试选取用户偏好、请求记录等信息对流行度建模,但是除了显式的特征,移动视频网络中的一些隐式特征如用户移动性、用户交互行为、网络状态等也会对视频流行度产生影响,导致该类策略难以对流行度精确建模。为了提高动态变化场景下缓存策略的性能,有研究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缓存策略,该类策略在没有任何关于内容流行度先验信息的情况下,利用深度强化学习技术感知环境状态,根据观察到的环境数据自主学习缓存策略,但是该类方案大部分没有考虑视频码率的选择。此外,现有研究大多以命中率、流量卸载作为性能的评价指标,导致在选择码率时未能充分考虑缓存策略对用户体验质量的影响。考虑到移动边缘计算网络环境下,网络状况的时变性、用户的移动性,视频文件的特性等都会对缓存策略造成影响,如何高效利用边缘节点和无线网络有限的资源,为用户提供高质量、低延时的视频服务是移动边缘计算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致力于研究移动边缘计算网络下视频业务的缓存更新和放置策略,主要工作如下:(1)移动边缘计算网络中自适应码率选择的视频缓存更新策略针对移动边缘计算网络下视频流行度、网络状态难以精确建模的问题,研究了视频点播服务下自适应码率选择的视频缓存更新策略。首先,提出了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网络的视频缓存架构,在此架构下,MEC平台具有缓存、转码以及无线网络状态感知能力,缓存系统可利用MEC平台提供的功能设计缓存策略。其次,定义了以最大化系统和用户Qo E收益为目标的缓存更新优化问题。最后将视频的历史请求信息以及用户的历史网络信息作为环境状态,设计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缓存更新和码率选择算法。该算法能够感知环境的状态信息,并根据环境的反馈自主学习缓存策略。所提方案同时优化了缓存更新时机、缓存视频及其码率的选择。经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所提方案能有效提高系统的缓存收益和用户的体验质量。(2)移动边缘计算网络中具有用户位置感知的多基站协作短视频缓存放置策略针对短视频流行度变化快、请求概率与用户位置分布密切相关的特点,研究了移动边缘计算网络下考虑用户移动性的短视频协作缓存策略。首先,提出了移动边缘计算网络下的云边协同架构,该架构下配备有宏基站和微基站,每个微基站都可以与宏基站进行通信,邻近的边缘节点间之间可以协作缓存。短视频平台的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的偏好生成到推送的短视频集合并确定短视频的流行度排名,边缘节点在缓存视频前,利用移动性管理模块预测下一时隙用户所处的基站,缓存控制模块根据用户分布情况决定短视频缓存的位置。其次,对用户移动性和缓存放置问题进行建模,定义了以最大化单位流量和时延收益为目标的缓存放置优化问题。最后,基于LSTM网络模型和深度强化学习设计了一种具有用户位置感知的缓存放置算法,该算法能够准确预测用户的移动轨迹,并且能根据用户移动情况将短视频缓存到合适的位置,以满足更多用户的短视频请求。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案能有效减少回程链路流量、降低视频传输时延,进一步对实验测试和分析发现,准确预测用户移动的目标位置、选择短视频合适的放置位置对提升缓存性能非常重要。
文鹏[3](2021)在《基于点播视频流系统的最优缓冲阈值设置与传输功率优化控制》文中认为随着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和服务(如Netflix,YouTube)的大量普及,通过互联网提供点播(Video-on-Demand,VoD)的应用需求日益增大.用户在使用终端观看视频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向服务器发出请求,通过获得的视频下载地址并发起资源请求,服务器根据请求的信息发送相应的视频流.然而,随着大量视频流通过时变信道传输,以及可用宽带的时变波动,视频流流入播放缓冲区的速率极不稳定,这一现象将会影响系统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为了描述视频流播放过程对用户的影响,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先后定义了系统的QoS和用户的体验质量(Quality of Experience,QoE).本文致力于提高用户的QoE,先后讨论了在无线时变信道中视频播放缓冲区的最优阈值设置和视频服务器传输功率(Transmission Power Rate,TPR)的优化控制.由于网络拥塞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无线时变信道的信道增益是随机变化的.对于播放缓冲区而言,视频流到来的速率是随机的,而转码播放的速率是固定的,这一现象会导致视频流系统发生卡顿;但是如果能在视频播放前缓冲一定的视频数据,将会减小卡顿发生的概率.本文基于随机流体模型(Stochastic Fluid Model,SFM)框架,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线时变网络动态视频流系统的SFM模型,分析了视频流系统卡顿发生概率与初始缓冲时延之间关系,从而确定最优缓冲阈值的设置.另外,对于视频流服务器而言,变化的信道增益和传输功率共同决定了无线时变信道的瞬时吞吐量.TPR设置不当,往往会导致视频流无法在给定时限内传完或者造成大量的能量浪费.本文通过嵌入离散决策时刻序列,将TPR的控制问题转换为一个有限阶段的具有混合状态且有限动作集合的离散Markov决策过程(Markov Decision Prosses,MDP),并给出最优TPR控制策略.在最优缓冲阈值的设置问题中,本文首先给出了视频流系统的三个首达时(First Passage Times,FPTs),并且推导了FPTS的Laplace-Stieltjes变换(LST)矩阵,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系统发生卡顿的概率和初始缓冲时延高于给定容忍时间的概率.然后给出了求解最佳缓冲阈值的算法,最后通过数值分析来验证理论结果.在TPR优化控制问题中,本文建立了在严格时限内视频流的传输模型,提出了基于该模型中的能耗最小化问题,将其转化为具有有限混合状态空间(离散状态空间和连续状态空间)的MDP.进一步将连续状态空间离散化,通过单值化算法(Uniformization Algorithm)得到了转移概率,将上述MDP重构为只具有有限离散状态的MDP序列,然后求解该MDP序列得出了TPR控制的最优策略.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相关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宁玉文[4](2020)在《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MOOC作为新型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成为推进“互联网+教育”战略落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工作内容,国家教育部提出了按年度分批建设和认定在线开放课程,加强在线课程常态化质量检查和评价的要求。在医学教育领域,为了适应我国开展新医科教育改革的需要,医学院校正在广泛地建设和引进医学MOOC,利用在线教学手段,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质量问题是制约MOOC发展与应用的瓶颈。在国外MOOC质量评价标准无法适用于我国MOOC和我国尚未制定MOOC统一评价标准的现实背景下,文献研究和调查发现,我国医学MOOC存在着评价导向不明、评价标准缺失、评价内容混乱、评价精准度不够四个关键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医学MOOC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针对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现实需要,亟待通过研究医学MOOC质量要素,构建一套适合于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标准和工具。研究目的:为了落实国家加强在线课程质量管理要求,本研究针对教育管理部门对医学MOOC认定和质量督导评价需要,围绕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时“评什么”和“如何评”两个关键问题,探索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和质量特征,构建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和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导向和评价流程,为学校建设医学MOOC提供指导规范,为教育管理部门开展课程质量监管工作提供工具和手段,为中国医学MOOC学习者选课与评课提供适用的评判依据。研究方法:按照综合评价法的研究范式,遵循调查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需求,分析建设质量要素,建立指标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思路,一是采用文献分析法明确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需求,分析了解国内外MOOC建设质量、MOOC评价和医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医学MOOC评价三个主题的研究现状,明确了医学MOOC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与评价手段缺失问题。二是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 4235名学习者对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期望,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功能展开理论和CIPP理论,借鉴欧洲QRF质量框架和我国课程评价模型,构建了包括两类评价主体,四类评价内容,五个评价环节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三是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研究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在扎根理论和质量功能展开理论指导下,调查了我国1118门医学MOOC的真实质量数据,提取了包括设计维度,授课维度和服务维度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构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要素模型。四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在欧洲QRF质量框架的基础上,分别吸收国家对课程建设要求和医学教育改革要求,明确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四种来源,面向4322名学习者、651名MOOC设计者,371名MOOC授课者和332名MOOC服务者,征集了 74209条医学MOOC质量评价指标,经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对指标初选和优选,筛选出了包括设计质量,授课质量和服务质量3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120项三级指标共计144个指标构成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五是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编制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邀请31名国内医学教育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经过四轮咨询修改,并对专家权威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意见协调系数进行统计,完成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和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实施模型的修改意见收集和修订,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咨询和建立重要性矩阵,明确了各指标项的权重。六是采用实证研究法完成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按照实证研究的范式,选择S省MOOC管理部门参评的16门医学MOOC和Z地区平台的65门医学MOOC,先后由16名专家和7354名医学MOOC学习者,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试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SMART指标有效性评价法,分别对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通过为期三年的研究,一是设计了包括3个维度13个核心因素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为医学MOOC建设质量提供了质量框架,二是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和109个指标项描述构成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三是形成了适用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习者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模型。在三个方面形成了创新性的成果:一构建了体现中国课程质量特色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打破国内外以往设计通用性MOOC评价指标体系的常规做法,在评价指标项的标度中融入了“金课”、“课程思政”和新医科教育三个方面的中国课程质量的最新要求。二提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和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从设计、授课和服务三个维度构建了医学MOOC的质量要素结构和质量特征,建立了面向教育管理部门和学习者两类评价主体(角色),四个评价环节,三类评价内容(数据)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解决了教育管理部门在医学MOOC认定和质量督导工作中“评什么”和“如何评”的问题。三找到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7个关键指标。构建了体现我国医学MOOC质量特征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通过计算找到了设计能力、制作手段、授课能力、师生互动、学情分析、应答服务、安全服务是贡献率排名前7位的评价指标。研究结论: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量化评价是可行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授课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师资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结果认定,用户管理服务,学情分析服务,课程内容服务,应答服务,安全运维服务共计14个关键要素。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需要以教育学和管理学理论为指导,从设计者、授课者与服务者视角设置评价指标,融入学科特色和地域政策相关要求,将教学设计能力,制作设备与工具,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作为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黄陆路[5](2021)在《轻量级网络摄像头设计与监控系统的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民对安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视频监控是社会安全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监控手段。在一些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或日常生活等中小型监控场景,对于成本控制比较敏感,不适宜采购大型视频监控设备。此外,由于目前智能手机的普及,通过用户APP实现的视频监控系统则成为了一种急迫的需求。因此,本文以中小型监控场景需求为背景,为满足办公室监控、家庭监控、幼儿园监控的需求,结合国内外视频监控系统所需技术和产业现状,根据目前运用最广的视频编解码与流媒体传输技术,提出一种轻量级网络摄像头设计与监控系统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分析Easy Darwin的开源代码,根据本文需求修改部分接口和数据结构,以适应信令传递;设计信令的执行顺序流程,以实现摄像头和监控程序的数据交互;实现了基于Easy Darwin的流媒体转发服务程序,以保证流媒体的高效转发。(2)其次,在MSTAR-AIT8328平台上完成Easy Camera的整合,实现摄像头与服务器的信令交互;基于Live555的推模式,设计实现一种轻量级、较高分辨率、多功能、易安装、易配置的摄像头产品,支持H264视频编码格式,G711、AAC等多种音频编码格式,实现视频、音频信号的采集与编解码。(3)再次,从用户对隐私保护的角度出发,本文研究分析了各种加密算法,并配合RTP封包的特性,设计实现调用AES加密算法对H264数据包进行加密,可保证数据传输的安生性、提高用户的隐私保护。(4)最后,基于BANDOTT平台,设计实现了安卓智能手机端的APP视频监控系统,用户可以直接观看及管理摄像头设备。通过上述方法进行研发和部署,完成了中小型监控场景下,一个实用的、轻量级视频监控系统的研发。
陈德生[6](2020)在《基于Spring Cloud的分布式教学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职读研期间,本人长期在中等职业学校工作,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中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生源质量差,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上课混日子等现象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情况令人担忧。学校陷入了招生生源不好,教学质量提不上来,学生毕业后就业不理想的恶性循环。改变现状,探索解决办法是中等职业学校一直以来需要探讨的课题。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是改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通过研究设计一套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辅助系统,将教师课堂传统教学行为通过教学辅助系统进行辅助优化,让信息技术支撑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趣味繁多的课堂场景,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参与度,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本教学辅助系统采用基于Spring Cloud的微服务架构进行分布式设计、开发、部署,可以实现系统的动态扩展,利于系统后期的升级改造、维护。微服务的分布式设计与部署,能提高系统并发性,有力支撑学校几千学生的实时使用。该系统共分为5大功能模块:教学信息管理模块、教学互动模块、微视频点播模块、数据中心模块、统计中心模块,根据微服务架构设计理念,将这些功能模块封装为5个彼此独立的微服务子系统:教学信息管理服务、教学互动服务、微视频点播服务、数据中心服务、统计中心服务。这些微服务子系统通过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进行相互的协作组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为用户提供业务服务。
常昭一[7](2020)在《基于广播方式的校园版“屏屏通”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传播技术与传播媒介日益丰富、多元化,在国家“三网融合”政策推动与支持下,各媒介形态间融合趋势日渐明显。伴随着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同时包括“三网融合”等政策的不断推出和引导,在传统媒介环境中独立发展的各个媒介之间所存在的界限不断弱化和模糊,不同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以纸媒、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信息化技术不断的推动下,逐步加大教学资源“数字化”进程,是现阶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基于此,通过对广电网络公司的直播电视信号和本地学校视频教学资源结合,利用校园宽带网络进行视频分发,并依托网络技术、软件工程以及数据库技术等,打破TCP/IP与DVB协议间的局限性,与单播、广播及组播传播模式相结合,连接移动运营商与广播电视台进行网络传播,实现基于校园网的、以教学娱乐为主体的流媒体服务器软件运行系统对接学校原有媒体系统所形成的新平台。屏屏通系统充分利用当前广播电视内容质量所具有的独特优点,并且将其余移动互联网的优点结合起来,使用到了DVB协议和TCP/IP协议,将广播、单播、组播技术融入到其中,充分发挥现在技术比较成熟的广播电视平台和移动运营商传输网络。校园中的用户通过使用屏屏通系统不仅可以获取得到更好的视频资源服务,而且也能够使用完善的节目加密功能和用户管理功能,并针对教学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功能开发。在本研究中,屏屏通全媒体平台,从前端到终端设计上,把广电网络公司的直播电视信号和本地学校视频教学资源结合,终端呈现以现在主流的移动智能终端和PC端为主;在传输内容上是广电网络公司的优质直播节目版权和本地学校独有视频教学资源为主,很好的做到了本地内容经营;在宽带下行总出口上做到了本地引流,大大降低了宽带下行总出口的压力,从而节省总出口带宽成本。通过构建屏屏通全媒体平台,可以实现无缝对接学校已有的教学器材与资源,形成对录播系统、编辑系统、内容资源等的强有力支持,形成功能强大的教学资源整合,同时本文的写作也为未来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刘人彰[8](2020)在《基于视频类型的码率自适应算法与QoE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流媒体的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如何在有限的带宽资源下最大限度地解决视频的质量问题及提高用户对流媒体传输的Qo E(Quality of Experience)成为了研究热点。码率自适应算法的提出的目的在于对流媒体进行智能传输控制,进而充分利用网络中可用的带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流媒体视频播放体验。然而,当前的码率自适应算法忽略了视频类型的差异性对Qo E指标的影响。这会使得算法出现对于特定视频类型选取低视频质量播放或者高时延的现象,影响用户体验的同时也造成了带宽的浪费。因此,本文针对视频类型的Qo E评价模型进行码率自适应算法的寻优,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第一,分析了当前流媒体及DASH(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技术的发展现状,对三类码率自适应算法的背景和发展做了全面的总结。依据长视频,短视频和直播视频类型针对Qo E各项指标的敏感度不同,提取视频类型相应的传输参数,并采用视频分类因子制定适合于不同视频类型的Qo E,建立模型分析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采用Actor-Critic算法制定与视频类型相适应的码率自适应算法C-ABR,经实验验证,本方法的平均归一化Qo E比Pensieve算法提升7%,比MPC算法提升20%。第二,对直播场景中用户对传输时延的需求进行分析,详细分析直播场景中时延的构成因素,列举降低直播时延相关工作,将时延纳入Qo E评价体系,采用DQN(Deep Q-learning)和A3C(Asynchronous advantageactor-critic)强化学习方法,对播放器缓存进行控制,设计实现相应的低时延码率自适应算法,对比了当前码率自适应算法Pensieve在强网,弱网,波动网络条件下的表现,在牺牲了有限码率得分的前提下,分别将平均时延降低29%、69%和68%。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探究不同视频源的传输特性与时延需求制定分类Qo E,并采用强化学习方法,依据视频源对Qo E各项指标的需求差异制定码率自适应算法,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与发展,有针对性的训练网络与制定算法势必会是大势所趋。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流媒体视频质量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张士成[9](2020)在《多元共治视域下医学学术会议网络视频直播治理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某市例》文中认为在医学科学领域,基于现场面对面对话(或传达)模式的医学学术会议是医学科学交流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其对医学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地推动作用。但随着移动互联网Web3.0时代的到来,传统现场模式的医学学术会议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型互联网环境下医学学术情报信息交互的要求。因此,在2016年,各级别医学学术会议的会议方广泛赋予会议网络视频直播的功能,逐渐形成向基于互联网(网络视频直播)模式(现场与网络共存互补)的医学学术会议科学交流新框架,并趋于成熟。本研究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医学学术会议+网络视频直播”这一新科学情报交流模式的内涵进行系统梳理。同时,通过对江苏省某市治理情况的实地调研发现,在规范监管过程中除两系统缺乏横向协同机制外,还存在着直播领域(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机制被动等)、医学领域(内部制度短缺、直播标准尚无及直播功能搁置等)双系统复杂性问题。同时,在医学学术会议网络视频直播治理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基础上,其与治理理论、多元共治理论相契合。因此,本文从多元共治理论下捋顺各相关主体的内在参与治理职责,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网络立法、行政手段)、社会协同(行业自律自管、完善会议程序)、市场运作(建立准入标准、严把技术控制)及公民合作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路径,为医学学术会议网络视频直播地良性发展提供可行地理论参考。
王小晶[10](2020)在《基于活动理论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直播以其实时互动性优势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方式。随着企业、高校、政府等的信息化布局,企业直播发展迅速。直播系统的功能性、易用性和稳定性是企业的关注重点,产品的交互逻辑与界面表现形式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目前,国内外多集中于对直播系统关键性技术的研究,缺少对活动层次及设计需求的深入分析。因此,本文重点关注企业直播系统的活动分析及交互设计。论文基于活动理论,以企业直播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活动分析框架及交互式系统研究方法对企业直播活动进行探索,总结了企业直播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设计方法,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完成了校园直播系统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企业直播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通过对企业直播、活动理论、交互式系统三个内容的发展过程、应用领域及相关理论研究,总结了企业直播系统的结构及设计特点,梳理了活动理论的思想模型、基本要素及子系统、分析活动的一般框架,介绍了交互式系统的设计模型及方法,理清了企业直播系统的设计思路。(2)根据活动分析框架对企业直播的控制层、管理层、内容层三个活动子系统的八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活动理论的互动式企业直播活动模型。论文讨论了活动理论与交互式系统间的关系,以P(people,人)、A(activities,活动)、C(contexts,场景)、T(technologies,技术)四个因素为框架对企业直播的三个子系统展开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活动理论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设计模型。根据设计模型梳理了企业直播系统的结构及关系,总结了直播系统的设计过程及设计策略。(3)以校园人物群体为起点、以完成高校直播活动为目标,结合企业直播系统的设计思路,对校园直播系统的直播管理中心和门户网站进行了设计实践。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研究了典型人物模型、核心活动场景及具体功能需求,梳理了直播系统的信息架构,分析了具体的功能流程,设计了与用户心智模型相吻合的产品框架,绘制了交互界面原型图,对直播系统进行了可用性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完成了设计优化。通过文献研究、用户访谈等研究方法,验证了活动理论运用于企业直播活动分析的可行性,构建了基于活动理论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设计模型,提出了企业直播系统设计策略,为活动理论在后台系统设计等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和指导意见。通过设计研究与实践,该校园直播系统已成功为多个重要活动提供直播服务,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也验证了论文研究成果的可行性。
二、广西医科大学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医科大学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医疗互动云的手术示教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建设目标 |
2 系统整体架构 |
3 系统的设计 |
3.1 视频分科分类归档 |
3.2 视频资源专辑定义 |
3.3 在线录播/直播 |
3.4 移动在线学习与互动 |
4 系统实现 |
4.1 高清多画面传输实现 |
4.2 直播、点播实现 |
4.3 便携式移动拍摄实现 |
5 技术特色与创新 |
6 结语 |
(2)移动边缘计算网络中视频缓存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挑战 |
1.2.1 移动边缘缓存研究现状 |
1.2.2 现有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移动边缘缓存相关技术背景概述 |
2.1 移动边缘计算及缓存技术 |
2.1.1 移动边缘计算 |
2.1.2 移动边缘缓存 |
2.2 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简介 |
2.2.1 深度学习 |
2.2.2 强化学习 |
2.2.3 深度强化学习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适应码率选择的视频缓存更新策略 |
3.1 引言 |
3.2 系统模型 |
3.2.1 网络模型 |
3.2.2 视频模型 |
3.2.3 请求模型 |
3.3 优化问题 |
3.3.1 系统收益模型 |
3.3.2 QoE收益模型 |
3.3.3 优化目标 |
3.3.4 马尔科夫决策过程 |
3.4 算法设计 |
3.4.1 视频缓存更新决策流程分析 |
3.4.2 Actor-Critic网络的更新规则 |
3.4.3 基于DDPG的视频缓存更新算法 |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1 参数设置 |
3.5.2 性能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具有用户位置感知的多基站协作短视频缓存放置策略 |
4.1 引言 |
4.2 系统模型 |
4.2.1 网络模型 |
4.2.2 用户移动性模型 |
4.2.3 短视频流行度模型 |
4.2.4 时延模型 |
4.2.5 缓存收益模型 |
4.3 短视频缓存放置优化问题 |
4.4 算法设计 |
4.4.1 用户移动轨迹预测和短视频本地流行度计算 |
4.4.2 基于A3C的短视频放置算法 |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1 参数设置 |
4.5.2 数据集 |
4.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3)基于点播视频流系统的最优缓冲阈值设置与传输功率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创新点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初始时延与卡顿概率的视频流缓冲阈值确定 |
§2.1 模型建立及问题的提出 |
§2.1.1 系统模型 |
§2.1.2 提出问题 |
§2.2 模型分析 |
§2.2.1 (?)的LST |
§2.2.2 (?)和(?)的确定 |
§2.2.3 最优缓冲阈值 |
§2.3 数值模拟 |
§2.3.1 数值设置 |
§2.3.2 数值观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时变信道系统中服务器传输视频流的功率策略 |
§3.1 模型建立及问题的提出 |
§3.1.1 无线时变信道的传输模型 |
§3.1.2 能耗最小化问题 |
§3.2 模型分析 |
§3.2.1 联合条件概率 |
§3.2.2 MDP模型 |
§3.2.3 MDP模型的一些结构性结果 |
§3.2.4 MDP算法实现 |
§3.2.5 单值化算法简述 |
§3.3 数值实验 |
§3.3.1 数据设置和离散化 |
§3.3.2 观测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4)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医学MOOC建设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
1.2 质量问题成为制约MOOC发展与应用的瓶颈 |
1.3 我国医学MOOC质量评价缺乏适切性标准 |
1.4 医学MOOC建设质量特征和评价办法有待探索 |
2 研究思路 |
3 研究内容 |
4 主要研究方法 |
4.1 文献分析法 |
4.2 访谈法 |
4.3 扎根理论研究法 |
4.4 因子分析法 |
4.5 主成分分析法 |
4.6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4.7 AHP层次分析法 |
5 研究意义 |
5.1 理论意义 |
5.2 实践意义 |
文献回顾 |
1 MOOC建设质量相关研究 |
1.1 MOOC建设质量文献检索情况 |
1.2 课程质量研究 |
1.3 MOOC的类型与建设模式 |
1.4 MOOC的质量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
2 MOOC评价相关研究 |
2.1 MOOC评价文献检索情况 |
2.2 MOOC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2.3 MOOC评价指标研究 |
3 医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MOOC质量评价问题研究 |
3.1 医学MOOC评价文献检索情况 |
3.2 医学课程改革与MOOC建设研究 |
3.3 医学MOOC质量评价与问题研究 |
4 文献研究述评 |
4.1 MOOC质量评价研究的基本共识 |
4.2 医学MOOC质量评价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一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 |
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
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内涵 |
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的构成 |
1.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目的 |
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的现实依据研究 |
2.1 面向学习者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期望调查目的 |
2.2 医学MOOC学习者调查对象选取 |
2.3 实验与调查过程 |
2.4 调查结果分析 |
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的指导理论 |
3.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启示 |
3.2 质量功能展开理论与启示 |
3.3 教育评价的形成性理论与启示 |
4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的参考模型 |
4.1 QRF欧洲MOOC质量框架的核心思想 |
4.2 双视角课程评价模型 |
5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 |
5.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主体 |
5.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适用对象 |
5.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环节 |
5.4 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四类量化数据集 |
6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方法与原则 |
6.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适用方法 |
6.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原则 |
7 结果与讨论 |
7.1 研究结果 |
7.2 讨论 |
第二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研究 |
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内涵与特征 |
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研究面临的问题 |
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研究的目的 |
1.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内涵与特征 |
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来源 |
2.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研究方法 |
2.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来源的确定 |
3 基于调查提取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 |
3.1 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调查目的 |
3.2 研究工具 |
3.3 医学MOOC样本的选取 |
3.4 医学MOOC的资源样本信息搜集过程 |
3.5 面向设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提取 |
3.6 设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信息一级编码 |
3.7 面向授课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提取 |
3.8 授课维度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信息一级编码 |
3.9 面向服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提取 |
3.10 服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一级编码 |
3.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信息的编码处理 |
3.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汇总 |
4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理论饱和度的检验 |
4.1 研究对象选取 |
4.2 理论饱和度检验的目的 |
4.3 理论饱和度检验的方法 |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 |
5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筛选 |
5.1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筛选 |
5.2 基于验证性因子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筛选 |
5.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信度检验 |
5.4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的确定 |
6 医学MOOC的特殊性分析 |
6.1 医学MOOC特殊性研究的对照样本选取 |
6.2 医学MOOC与其他学科门类MOOC的区别 |
6.3 医学MOOC与传统医学课程的区别 |
7 结果与讨论 |
7.1 研究结果 |
7.2 讨论 |
7.3 结论 |
第三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收集 |
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的内涵与作用 |
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
1.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 |
1.4 指标编制人员的选取 |
1.5 面向学习者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提取 |
1.6 面向医学MOOC设计者视角的质量评价指标 |
1.7 面向医学MOOC授课者视角的质量评价指标提取 |
1.8 面向医学MOOC服务者视角的质量评价指标 |
1.9 基于医学MOOC相关者征集指标的汇总 |
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 |
2.1 医学MOOC建设质量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2.2 医学MOOC建设质量指标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2.3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初选 |
2.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优选 |
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编制 |
3.1 评价指标的编制人员 |
3.2 评价指标的结构划分 |
3.3 评价指标中的医学特色 |
4 小结与讨论 |
4.1 研究结果 |
4.2 讨论 |
4.3 结论 |
第四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 |
1. 咨询专家的选取 |
1.1 咨询专家的选择要求 |
1.2 咨询专家的权威性判定 |
2 专家咨询的过程与意见收集 |
2.1 专家咨询流程与积极性系数统计 |
2.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系数计算 |
3 评价模型与评价指标的修订 |
3.1 专家对评价模型的修改建议 |
3.2 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建议 |
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准备工作 |
4.1 权重确定的方法 |
4.2 权重确定的专家选择 |
4.3 指标项层次结构模型的设计 |
5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过程 |
5.1 建立比较判断矩阵 |
5.2 权重的计算方法 |
5.3 权重的计算过程 |
5.4 权重的一致性检验 |
5.5 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 |
6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数计算规则 |
7 小结与讨论 |
7.1 研究结果 |
7.2 讨论 |
第五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1 实证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原理与方法 |
2 面向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实验 |
2.1 教育管理部门实验对象的选取 |
2.2 MOOC质量评价专家选择 |
2.3 评价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 |
2.4 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
3 面向学习者的评价实验 |
3.1 学习者实验对象的选取 |
3.2 实验过程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题项分析 |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3.5 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3.6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 |
3.7 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
3.8 评价指标体系的用户满意度分析 |
3.9 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饱和度分析 |
3.10 不同课程成绩分析 |
4 改进评价的建议 |
4.1 改进评价的意义分析 |
4.2 改进医学MOOC质量的建议 |
4.3 改进医学MOOC评价的建议 |
5 讨论 |
5.1 研究结果 |
5.2 存在的不足 |
5.3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总结 |
1.1 主要研究工作 |
1.2 研究结论 |
1.3 成果创新点 |
1.4 研究不足 |
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轻量级网络摄像头设计与监控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功能需求分析 |
2.1.2 性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设计目标 |
2.3 系统关键技术 |
2.3.1 流媒体转发 |
2.3.2 媒体加密 |
2.4 系统架构设计 |
2.4.1 系统架构概述 |
2.4.2 业务逻辑概述 |
2.4.3 子模块功能概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功能实现 |
3.1 多媒体转发服务的实现 |
3.1.1 主视频流转发功能实现 |
3.1.2 辅视频流转发功能实现 |
3.1.3 缩略图流转发功能实现 |
3.1.4 实时音频对讲功能实现 |
3.1.5 停止推流功能实现 |
3.2 摄像头软件功能实现 |
3.2.1 RTSP媒体推流实现 |
3.2.2 SD本地录像实现 |
3.2.3 媒体加解密实现 |
3.2.4 摄像头OOBE实现 |
3.2.5 省电休眠机制实现 |
3.2.6 云唤醒流程实现 |
3.2.7 云存储实现 |
3.3 手机监控软件实现 |
3.3.1 帐号管理系统设计 |
3.3.2 设备管理系统设计 |
3.3.3 运动侦测事件通知 |
3.4 数据及接口实现 |
3.4.1 MQTT消息规格定义 |
3.4.2 监控软件接口定义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功能展示与系统测试 |
4.1 系统功能展示 |
4.2 测试环境与配置 |
4.3 流媒体功能测试 |
4.4 摄像头软件功能测试 |
4.4.1 OOBE功能测试 |
4.4.2 省电功能测试 |
4.4.3 云唤醒功能测试 |
4.4.4 SD卡录像存储功能测试 |
4.4.5 云存储功能测试 |
4.5 手机监控软件功能测试 |
4.6 系统稳定性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基于Spring Cloud的分布式教学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教学形势 |
1.1.2 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发展困境 |
1.1.3 微服务架构现状 |
1.1.4 教学辅助系统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国外信息化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2 国内信息化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软件架构的发展 |
2.2 微服务架构与传统架构的对比 |
2.3 微服务的特性 |
2.4 Spring Boot与 Spring Cloud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学辅助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
3.2.1 统计中心需求 |
3.2.2 微视频点播需求 |
3.2.3 教学互动需求 |
3.2.4 教学信息管理需求 |
3.2.5 数据中心需求 |
3.3 业务需求分析 |
3.4 教学辅助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5 性能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设计目标 |
4.2 教学辅助系统的架构设计 |
4.2.1 微服务设计 |
4.2.2 总体设计 |
4.2.3 系统结构层次设计 |
4.2.4 服务注册发现治理的设计 |
4.2.5 系统API设计 |
4.3 主要数据表设计 |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1 教学互动服务设计 |
4.4.2 微视频点播服务设计 |
4.4.3 数据中心服务设计 |
4.4.4 信息管理服务设计 |
4.4.5 统计中心服务设计 |
4.5 系统架构实现 |
4.5.1 服务注册发现治理的实现 |
4.5.2 API网关的实现 |
4.5.3 分布式配置Config Server功能实现 |
4.6 界面实现 |
4.6.1 登录界面 |
4.6.2 签到界面 |
4.6.3 讨论功能界面 |
4.6.4 视频点播界面 |
4.6.5 统计中心界面 |
4.6.6 数据中心界面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 |
5.1 测试的目标 |
5.2 测试方法 |
5.3 测试服务器搭建 |
5.4 功能测试 |
5.4.1 信息管理服务测试 |
5.4.2 微视频点播服务测试 |
5.4.3 教学互动服务测试 |
5.4.4 统计中心服务测试 |
5.4.5 数据中心服务测试 |
5.5 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7)基于广播方式的校园版“屏屏通”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媒体平台研究现状 |
1.2.2 单点登录技术研究现状 |
1.3 选题的目标和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屏屏通系统技术研究 |
2.1 屏屏通系统分析 |
2.2 屏屏通系统核心技术分析 |
2.2.1 802.11标准 |
2.2.2 J2EE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屏屏通系统需求分析 |
3.1 功能需求概述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1 需求分析 |
3.2.2 业务流程 |
3.3 屏屏通直播平台功能 |
3.3.1 直播 |
3.3.2 客户端广告管理 |
3.3.3 收视统计管理 |
3.4 屏屏通点播平台功能 |
3.4.1 多格式视频文件上传 |
3.4.2 视频编目 |
3.4.3 视频转码 |
3.4.4 视频存储管理 |
3.4.5 多码率与自适应码率 |
3.4.6 模版自定义 |
3.4.7 音视频、图片、文字发布 |
3.5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5.1 直播平台性能 |
3.5.2 点播平台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广播方式“屏屏通”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建设目标 |
4.3 系统整体架构 |
4.4 屏屏通系统主机及存储部署 |
4.5 数据库设计 |
4.6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4.6.1 .网关设计 |
4.6.2 功能模块设计 |
4.7 系统交互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屏屏通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配置 |
5.2 系统平台技术实现 |
5.2.1 用户认证模块实现 |
5.2.2 屏屏通直播模块实现 |
5.2.3 屏屏通点播模块的实现 |
5.2.4 屏屏通广告模块的实现 |
5.2.5 屏屏通收视数据统计模块的实现 |
5.3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3.1 测试过程 |
5.3.2 测试总结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视频类型的码率自适应算法与QoE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码率自适应算法的发展 |
2.1 码率自适应算法概述 |
2.2 三类码率自适应算法 |
2.2.1 基于吞吐量的码率自适应算法 |
2.2.2 基于缓存的码率自适应算法 |
2.2.3 混合策略的码率自适应算法 |
2.3 流媒体QoE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视频QoE分类的码率自适应算法 |
3.1 问题介绍及研究动机 |
3.2 算法设计 |
3.2.1 视频特性参数的提取 |
3.2.2 视频QoE的分类 |
3.2.3 分类QoE系数的求解 |
3.2.4 C-ABR算法的生成 |
3.3 实验仿真器及数据集 |
3.4 算法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直播视频低时延的码率自适应算法 |
4.1 直播时延的意义 |
4.2 降低时延的算法研究与设计 |
4.3 低时延QoE的改进 |
4.4 强化学习生成码率自适应算法 |
4.4.1 算法的选择 |
4.4.2 确定输入特征 |
4.4.3 基于DQN算法的时延控制 |
4.4.4 基于A3C算法的时延控制 |
4.5 实验部分 |
4.5.1 实验环境 |
4.5.2 平台对时延控制的支持 |
4.5.3 实验分析 |
4.6 实验与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学习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9)多元共治视域下医学学术会议网络视频直播治理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某市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五、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2.2.1 治理理论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3 政府监管理论 |
2.2.4 多元共治模式 |
三、医学学术会议网络视频直播多元共治的内涵 |
第三章 医学学术会议网络视频直播概述 |
一、融合动因分析 |
二、医学学术会议网络视频直播简略模式 |
三、医学学术会议网络视频直播的特征 |
四、医学学术会议网络视频直播的优势 |
第四章 医学学术会议网络视频直播治理模式及现状 |
一、网络视频直播治理模式 |
二、医学学术会议治理模式 |
三、医学学术会议网络视频直播治理现状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学学术会议网络视频直播实践中主要问题及分析 |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侵权危机紧迫 |
5.1.1 法律法规分散缺乏系统性 |
5.1.2 法律规制弱侵权危机潜伏 |
二、监管机制被动行业自律较弱 |
三、内部制度短缺流程管理不足 |
四、可直播标准尚无伦理道德失范 |
五、直播拓展功能搁浅学术共享局限 |
第六章 多元共治视域下治理对策与建议 |
一、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
6.1.1 传统法律互联网适用 |
6.1.2 完善互联网专门立法 |
6.1.3 融合行业特性化法规 |
6.1.4 提高互联网立法位阶 |
二、确立监管职责机制 |
三、制定医学直播标准 |
四、完善医学会议组织 |
五、加强直播平台治理 |
六、提高公民网络素养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医学学术会议网络视频直播应用效果及分析 |
附件二 网络视频直播指标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的情况 |
致谢 |
(10)基于活动理论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直播平台的发展 |
1.2.2 活动理论研究现状 |
1.2.3 交互式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组织架构图 |
第二章 企业直播系统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直播 |
2.1.1 企业直播的概念及设计特点 |
2.1.2 企业直播系统 |
2.1.3 企业直播系统设计原则 |
2.2 活动理论 |
2.2.1 活动理论思想模型 |
2.2.2 活动要素及子系统 |
2.2.3 活动理论基本原则 |
2.2.4 分析活动的一般框架 |
2.3 交互式系统 |
2.3.1 设计模型 |
2.3.2 设计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活动理论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设计策略研究 |
3.1 活动理论视角下的企业直播要素分析 |
3.1.1 控制层活动研究 |
3.1.2 管理层活动研究 |
3.1.3 内容层活动研究 |
3.1.4 企业直播活动理论模型 |
3.2 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交互式系统框架与活动理论要素分析 |
3.2.2 基于PACT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3.3 基于活动理论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设计模型构建 |
3.3.1 设计模型 |
3.3.2 模型结构分析 |
3.4 企业直播系统设计策略分析 |
3.4.1 设计过程 |
3.4.2 设计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园直播交互性系统实例验证 |
4.1 直播管理中心设计实现 |
4.1.1 人物模型梳理 |
4.1.2 情境场景构建 |
4.1.3 活动及需求分析 |
4.1.4 交互界面设计实现 |
4.2 门户网站设计实现 |
4.2.1 人物模型梳理 |
4.2.2 情境场景构建 |
4.2.3 活动及需求分析 |
4.2.4 交互界面设计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用性测试及设计优化 |
5.1 可用性测试 |
5.1.1 直播管理中心可用性测试 |
5.1.2 门户网站可用性测试 |
5.2 产品设计优化 |
5.2.1 直播管理中心产品设计优化 |
5.2.2 门户网站产品设计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四、广西医科大学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医疗互动云的手术示教系统设计[J]. 李鹏泉,韦文敏,李彬.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22(02)
- [2]移动边缘计算网络中视频缓存策略研究[D]. 张家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点播视频流系统的最优缓冲阈值设置与传输功率优化控制[D]. 文鹏.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 宁玉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轻量级网络摄像头设计与监控系统的实现[D]. 黄陆路. 广西大学, 2021(12)
- [6]基于Spring Cloud的分布式教学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德生. 广西大学, 2020(02)
- [7]基于广播方式的校园版“屏屏通”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常昭一.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7)
- [8]基于视频类型的码率自适应算法与QoE研究[D]. 刘人彰. 广西大学, 2020(03)
- [9]多元共治视域下医学学术会议网络视频直播治理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某市例[D]. 张士成.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10]基于活动理论的企业直播交互式系统设计研究[D]. 王小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