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CDMA移动电话网开通(论文文献综述)
吕竑[1](2008)在《中国联通CDMA产品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双轮”驱动我国移动通信行业高速发展。2002年,中国联通CDMA码分多址数字移动通信网络投入运营。作为技术优势明显的第二代移动通信产品,CDMA产品曾被寄予带动产业发展、平衡竞争力量、推动行业变革和技术演进的厚望。然而,其目前不足10%的市场占有率和营业收入份额、显着低于同行业平均的盈利水平,使CDMA产品竞争战略的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CDMA产品有着良好的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环境。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良好,移动通信市场需求仍处于客户数量规模和业务多样化应用两个层次的高速增长中;同时,双寡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垄断、三产品(移动GSM产品、联通GSM产品和CDMA产品)竞争的市场格局,使行业竞争较为激烈。而CDMA产品具有建网和维护成本较低、语音质量高、业务承载能力强、业务开发潜力大、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等产品内在优势。并且,移动通信行业的经济特性,决定了CDMA网络同样是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具有服务社会大众的社会属性;决定了CDMA产品具有规模效益、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特性;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要求CDMA等移动通信产品回归其成长稳定、利润水平不高的行业特性。依据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理论,CDMA产品最适合的竞争战略是低成本为主差异化为辅的融合战略。按照低成本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要求,必须加强务实、高效、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构建高效、扁平化、事业部制的公司组织结构;采用以语音、短信、新业务等三种类型服务为特征的市场细分标准;采用以用户感知整体使用价值为依据、以单个套餐为产品的新的产品界定方式;采用以开发和引导市场需求为宗旨的研发战略,增强产品自身的差异化程度;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服务品牌的差异化。以低成本优势进攻类型细分的目标客户市场,以服务创新和业务应用的差异化增加客户附加价值,实现增强用户美誉度、降低用户流失、阻止竞争对手模仿的目标。同时,必须按照低成本和差异化融合战略的要求制定员工招聘、培养和激励政策;采用加强预算管理控制成本支出的财务战略;采用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决策流程控制等措施实施战略控制。
普顿,旦增高娃[2](2007)在《西藏通信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当前国际国内通信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西藏通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对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今后我区通信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熊钢[3](2006)在《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组织结构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需要的组织结构,是目前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意在运用现代化的组织结构理论,根据益阳联通的市场地位及战略发展阶段,研究益阳联通的组织结构,提出并实施一种适用于益阳联通的组织结构变革模式,以期通过科学先进的组织结构,适应市场的需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长期生存和有效发展。新的组织结构的成功实施,对于整个联通乃至很多国企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益阳联通变革前的组织结构的弊端,根据先进的组织结构理论,借鉴国内外电信企业的一些成功经验,按照理论联系实际,与企业现状和战略相适应的原则,确立并实施了一种以市场为龙头,以客户为中心的包含市场层、支撑层、职能层、决策层四个层面的前后端式的基本属于直线职能式的新的组织结构。既考虑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又考虑了企业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行业习惯,在新的组织结构的核心部分,将市场层又按照市场和销售两个层次分开,一方面加强了市场的整体配置和力量,另一方面又按照科学规律对市场和销售进行细分和区格,以期更好地应对市场和竞争;同时将技术口按照运行维护、工程建设、计费支撑三条线纳入了支撑层。更进一步地,将公司所有岗位在职能、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部的全新的明确的岗位描述并予以实施。
李蓬生[4](2006)在《中国联通CS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讯市场走过了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尤其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移动通讯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市场格局上,同时也体现在了通讯技术、客户需求等诸多方面。 笔者认为,在新的竞争环境下,面对挑战,移动通讯公司的经营战略也要不断改变。因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市场特点和竞争环境,对CS联通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重塑。 在本文中,笔者运用PEST方法、五力模型以及SWOT分析等方法分别对CS联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公司内部营销政策、业务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经营模式、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给公司发展所带来的威胁和机会;发现公司在业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出公司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并将公司的优势和劣势与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在新的市场环境下,CS联通要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最后从总战略、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旨在为CS联通今后的发展,探索出一个适应市场发展环境、满足自身成长需求、可操作的公司发展战略。
古松,杨海玉,舒文琼,乐宁,胡晓女,宿建光,孙慧,鲁义轩,杨海峰,郑宏,李鹏,董玉楠,刘兵,刘启诚,阴志华,王倩倩,杜娟[5](2005)在《北邮人——中国通信业五十年见证》文中研究说明北京邮电大学--中国通信行业的"黄埔军校",到今年10月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春华秋实路,她为中国通信业的建设和发展输送了一批批骨干人才。在中国通信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有北邮人的见证,在重要的历史事件中也每每留下了北邮人的身影。本期我们选取了中国通信发展历史上的60件大事,并随机采访了60位曾经在北京邮电大学工作和学习过的业内人士,让我们一起在对中国通信业辉煌发展史的回忆当中,共同找寻北邮人所留下的历史足迹。
杨宏伟[6](2005)在《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与变迁 ——基于“R-SCP”理论框架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电信产业在近十年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十年,中国电信业的一系列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政府对市场结构的塑造和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电信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组织的剧烈变迁并没有带来电信产业理论的突破,对电信业的理论研究依然聚焦于规制,即使是对激励性规制和放松规制的理论研究也仍然未能突破规制理论的束缚。对中国的电信产业而言,规制依然重要,但以规制为核心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电信产业的变化,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和引导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 研究具体产业最有效的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建立的“SCP”范式确立了产业研究中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的三个维度。但“SCP”范式是建立在市场主导的背景下,对于规制仍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电信产业而言,直接将“SCP”范式移植过来也难以有很强的说服力。 因此,本文试图将电信规制理论和“SCP”范式相融合,建立一个“政府规制—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R—SCP)的理论框架,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及变迁。在这个理论框架中,规制与结构和行为都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内生变量,规制不仅影响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同样也受到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在“R—SCP”理论框架下,影响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变迁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政府规制。政府通过放松进入规制和更为激烈的手段——强制性分拆,可以直接塑造电信业的市场结构;政府也可以使用一些比较柔和的手段来调整市场结构,这些方法都要通过企业行为的传导才能相应的改变市场结构,比如,通过对新进入企业的不对称规制,以及发放3G牌照,都可以比较温和的改变电信业的市场结构。放松规制之后,电信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开始变得重要,尤其是在一个时间跨度内,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改变将会明显凸现,企业的价格策略、差异化努力和资本市场行为等都将对市场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作为技术创新极快的电信产业,技术创新将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的边界与构成,从而对市场结构产生强烈的影响。 影响中国电信企业行为的因素包括政府规制、市场结构以及产业外部环境等因素。由于电信产业具有强网络效应,因此,规制实效下的企业行为将对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产生明显的负面效果。主导电信企业权力与义务的不对称可能引发其对政府规制的挑战,挑战规制存在两种可能的结果,规制突破或者规制强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电信企业行为呈现明显的博弈特征,这与垄断或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适应产业外部环境的变迁,电信企业
孙倩[7](2004)在《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电信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也是长期受政府管制的产业。管制制度的正确选择能够确保电信业健康、高效地发展,增进社会福利。因此,电信业管制制度及管制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学术界、政府部门和电信企业共同的研究课题。按照自然垄断理论,本文认为不能简单的判定电信业是或者不是自然垄断产业,而应该根据其在不同时期、不同业务的特征,应用成本弱增性条件分别判断,并以此判断作为对电信业应该进行严格管制还是应该放松管制的依据。结合管制理论,本文研究了历史上和现有的电信业管制制度实践,总结出电信业具有确立管制——放松管制——重建管制的发展变迁轨迹,并将其作为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选择的参考经验。在对中国电信业的改革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生产函数模型评估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改革对电信业发展的影响,证明放松管制的制度选择是有效的。因此,中国电信业的政府管制应该遵循国际电信业管制制度的变迁轨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应该重建管制。本文的基本论点是:中国电信业应该适应电信业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具体国情进行电信管制改革,而选择恰当的管制制度,实施高效率的管制政策可以保证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现,这要比放任整个电信业完全自由竞争更为切实可行,也更为经济。
梁运锋[8](2003)在《向“世界一流通信企业”挺进——记在竞争中崛起的中国联通石家庄分公司》文中认为 一、历程篇 1994年7月,电信领域第二家国营企业——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诞生了。 1995年4月,中国联通在河北省的分支机构——中国联通河北分公司成立。1996年12月,中国联通石家庄分公司的
李士安[9](2003)在《中国联通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联通是一个新兴的电信运营商,成立仅有八年。随着中国电信业的改革重组告一段落,中国电信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竞争的时期。中国加入WTO以后,电信业将进一步对外开放。这样,随着国内竞争的加剧和国际资本的影响,中国联通如何抓住外部环境机遇、充分发挥内部优势、进入世界电信领域就成为公司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首先引入现代竞争的新概念----竞合理论和博弈论,从分析电信产业结构、决定竞争强度的结构性因素和电信行业竞争演变历史入手,利用PEST分析、层次分析法、波士顿(BCG)模型、SWOT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剖析中国联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预测了中国通信产业的未来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中国联通的竞争战略。随后又用平衡计分卡对战略的实施和控制进行了分析,最后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联通的竞争战略。
高国和[10](2003)在《中国联通合肥分公司移动通信营销渠道管理与创新》文中研究说明自1987年移动电话进入我国以来,移动通信市场经历了从一家独占到双家争雄,从模拟到数字,再到GPRS、CDMA,手机用户从无到有,直至2002年突破1.2亿户。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剥离,中国联通打破垄断并推出CDMA。中国加入WTO,使移动通信产业面临崭新的挑战和机遇。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正处于从成长期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整个市场蕴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本文以营销渠道为主线,分阶段回顾了中国联通合肥分公司在合肥地区开展移动电话业务的历程,描述合肥联通营销渠道和市场格局的变化,分析了移动通信业务营销渠道的体系构成与战略选择,介绍了合肥联通在初创和高速扩张时期等各阶段的营销渠道策略,以及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未来分销渠道方面应该采取的市场策略。着重从电信运营业的产品特性出发,论述了电信业务营销渠道的模式及其重要性。分析了营销渠道上的主要成员和职能,并以合肥联通的营销渠道设计为例,分析了影响电信营销渠道构成的因素以及设计思路。 本文还分析了渠道一体化发展变化的趋势和直销、电子渠道的推广应用对电信营销渠道的影响。
二、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CDMA移动电话网开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CDMA移动电话网开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联通CDMA产品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
1.2 移动通信相关概念 |
1.3 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分析工具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竞争战略理论综述 |
2.1 竞争战略理论的提出 |
2.2 企业战略的三层次理论 |
2.3 竞争战略理论主要观点 |
2.4 理论观点评价及本文主要依据 |
2.5 我国电信行业竞争战略现状研究 |
第三章 CDMA产品外部环境 |
3.1 中国联通企业概况 |
3.2 宏观经济环境 |
3.3 行业现状 |
3.4 CDMA产品五种竞争力量 |
3.5 CDMA产品的机会和威胁 |
第四章 CDMA产品内部条件 |
4.1 CDMA发展历程 |
4.2 CDMA产品的优点及其经济意义 |
4.3 CDMA产品价值链 |
4.4 CDMA产品独特竞争能力分析 |
4.5 CDMA产品的优势和劣势 |
第五章 CDMA产品竞争战略选择 |
5.1 SWTO矩阵 |
5.2 竞争战略比较评价 |
5.3 CDMA产品竞争战略的确立 |
第六章 CDMA产品竞争战略实施 |
6.1 加强适合战略实施的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
6.2 构建效率为先保护创新的公司组织结构 |
6.3 切实保障全面提高市场营销能力 |
6.4 制定适合竞争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战略 |
6.5 制定以开发和引导市场需求为宗旨的研发战略 |
6.6 强化以预算管理为主题的财务战略 |
6.7 加强战略实施控制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附录: CDMA产品运营综合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信行业背景 |
1.1.2 中国电信行业走向充分竞争的第三个时期 |
1.1.3 中国通信运营商面临的市场挑战和转变 |
1.1.4 电信管理论坛(TMF)的eTOM模型对电信企业运营管理的影响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组织理论文献综述 |
1.3.1 古典组织理论 |
1.3.2 现代组织理论 |
1.3.3 当代组织理论 |
1.3.4 我国组织结构理论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内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2 国际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章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现代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
2.1.1 组织结构服从战略的原则 |
2.1.2 组织适应环境的原则 |
2.1.3 分工与协作原则 |
2.1.4 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原则 |
2.1.5 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则 |
2.1.6 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
2.1.7 权责对等和才职相称原则 |
2.2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
2.2.1 直线—职能型 |
2.2.2 事业部型 |
2.2.3 矩阵型 |
2.2.4 立体多维型 |
2.3 组织结构设计的方法 |
2.3.1 职能设计 |
2.3.2 部门设计 |
2.3.3 职务设计 |
2.4 企业组织设计的过程 |
2.4.1 分析 |
2.4.2 构建 |
2.4.3 整合 |
2.4.4 实现 |
第3章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相关因素与状况分析 |
3.1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情况简述 |
3.2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相关因素分析 |
3.2.1 公司的经营战略 |
3.2.2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2.3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3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变革前状况分析 |
3.3.1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变迁 |
3.3.2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的基本组织职能和关键组织职能 |
3.3.3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分析 |
3.3.4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各部门职责 |
3.3.5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的不足 |
3.3.6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进行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因 |
第4章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变革设计 |
4.1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变革思路 |
4.1.1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变革指导思想 |
4.1.2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理论依据 |
4.1.3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变革具体思路 |
4.2 关键职能设计 |
4.2.1 设计原则 |
4.2.2 关键职能设计 |
4.3 部门设计 |
4.3.1 部门设计原则 |
4.3.2 部门设计方案 |
4.3.3 部门职责设计 |
4.4 岗位设计 |
4.4.1 岗位设计原则 |
4.4.2 岗位设计简述 |
4.4.3 岗位设计实例 |
第5章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变革方案实施策略 |
5.1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的实施过程简述 |
5.2 领导重视和组织保障 |
5.3 教育与沟通 |
5.4 控制执行中的阻力 |
第6章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变革实施效果与局限性 |
6.1 此次组织结构变革的效果 |
6.2 此次组织结构变革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岗位职责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4)中国联通CS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移动通讯发展历史及国外目前的发展状况 |
1.1.2 中国电信行业产业格局及国内市场发展情况 |
1.2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概述 |
1.2.1 中国联通成立背景及公司的基本情况 |
1.2.2 中国联通基本业务 |
1.2.3 CS联通发展战略的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章 CS联通战略环境分析 |
2.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及全球化竞争态势 |
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2.1 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发展状况回顾 |
2.2.2 CS联通竞争行业现状分析 |
2.3 企业内部竞争能力分析 |
2.3.1 SWOT理论简介 |
2.3.2 CS联通的SWOT分析 |
2.3.4 构造SWOT矩阵 |
第3章 中国联通CS分公司发展战略 |
3.1 CS联通的企业经营理念 |
3.2 CS联通企业战略目标 |
3.3 CS联通的发展战略的选择 |
3.3.1 CS联通的整体战略 |
3.3.2 战略态势 |
3.3.3 CS联通的竞争战略 |
3.3.4 CS联通的职能战略 |
第4章 CS联通发展战略实施 |
4.1 公关战略 |
4.1.1 联通新形象释义 |
4.1.2 公关战略实施 |
4.2 品牌推广战略 |
4.2.1 整合业务品牌 |
4.2.2 细化品牌服务内容 |
4.3 服务战略 |
4.3.1 构建科学服务体系 |
4.3.2 加大人力成本投入 |
4.3.3 实行分级服务 |
4.4 营销战略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与变迁 ——基于“R-SCP”理论框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电信业的发展趋势及电信经济理论的滞后 |
1.1.1 电信业的快速发展 |
1.1.2 电信产业的组织结构变迁 |
1.1.3 电信经济理论的滞后 |
1.2 本文的写作渊源 |
1.3 电信产业理论新的研究框架 |
1.4 电信产业的界定及一些电信基本概念 |
1.4.1 本文中对电信产业的界定 |
1.4.2 本文中将用到的几个电信产业的重要概念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
2 电信产业相关理论的回顾与准备 |
2.1 AT&T分拆及其对电信规制的影响 |
2.1.1 AT&T公司分拆的过程 |
2.1.2 AT&T分拆的背景 |
2.1.3 AT&T分拆效果的评价 |
2.2 对电信产业自然垄断特性的进一步探讨 |
2.2.1 自然垄断理论的简要回顾 |
2.2.2 电信产业自然垄断的来源 |
2.2.3 对电信业自然垄断的实证研究与规制困境 |
2.3 电信产业主要的规制方法 |
2.3.1 服务价格规制 |
2.3.2 接入价格规制 |
2.4 电信规制理论的新发展——以放松规制为主要特征 |
2.4.1 放松电信规制的现实和理论背景 |
2.4.2 激励性规制 |
2.4.3 促进竞争的规制 |
2.4.4 对电信规制理论新发展的简评 |
2.5 电信规制与电信产业的改革实践 |
2.5.1 电信规制的起源、目标与主要方法 |
2.5.2 电信产业改革的目标函数 |
2.5.3 电信产业改革的一般过程 |
2.5.4 电信规制改革与独立规制 |
3 电信产业的“R—SCP”理论框架 |
3.1 电信规制与产业组织变迁的国际比较 |
3.1.1 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主导模式 |
3.1.2 电信产业市场结构演化的趋势 |
3.1.3 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绩效标准 |
3.2 电信产业组织及变迁的研究思路 |
3.2.1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研究中的局限性 |
3.2.2 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决定因素:规制与竞争 |
3.2.3 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研究思路 |
3.3 “R—SCP”的理论分析框架 |
3.3.1 “R—SCP”理论框架的逻辑 |
3.3.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具体分析 |
4 中国电信业的“R—SCP”分析(Ⅰ):市场结构的变迁 |
4.1 市场结构变迁的主要原因 |
4.1.1 政府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4.1.2 产业外部环境和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4.1.3 技术创新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4.2 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路径 |
4.2.1 1994年以前的垄断市场结构 |
4.2.2 1994—1998年的主垄断双寡头结构 |
4.2.3 1999年至今的寡头垄断结构 |
4.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
4.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
4.3.2 对中国电信的纵向分拆 |
4.3.3 对中国电信的横向分拆与电信业重组 |
4.3.4 移动3G牌照对电信市场结构的调整 |
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改善——CDMA手机补贴的深入分析 |
4.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
4.4.2 不对称规制的内容 |
4.4.3 不对称规制对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影响 |
4.4.4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的手机补贴 |
4.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
4.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 |
4.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 |
4.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
4.5.4 运营商的资本市场行为 |
4.6 技术创新对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对三网融合的考察 |
4.6.1 三网融合及其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4.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对电信业的影响 |
5 中国电信业的“R—SCP”分析(Ⅱ):企业行为的演变 |
5.1 企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中国电信企业行为的演化路径 |
5.1.1 影响电信企业行为的因素 |
5.1.2 企业行为特征的三个维度 |
5.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的一个简要描述 |
5.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5.2.1 规制失效下的排他性行为——以联通成立为例 |
5.2.2 不对称规制下的市场竞争——对移动通信资费方式的考察 |
5.2.3 规制突破与规制放松——对小灵通现象的分析 |
5.3 市场结构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以初装费和3G建网为例 |
5.3.1 对垄断时期高昂初装费的解释 |
5.3.2 对3G建网的预测——一个关于电信和移动的3G建网博弈 |
5.4 产业外部环境变迁与电信企业转型 |
5.4.1 适应外部环境与企业转型 |
5.4.2 电信产业外部环境的变迁与转型的必要性 |
5.4.3 中国电信企业转型的方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
6 中国电信业的“R—SCP”分析(Ⅲ):对绩效的考察 |
6.1 中国电信产业组织绩效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
6.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综合评价 |
6.1.2 中国电信产业组织绩效的评价标准 |
6.1.3 电信产业组织绩效测度的综合指标体系 |
6.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性描述 |
6.2.1 1994年之前的绩效 |
6.2.2 1994—1998年的绩效 |
6.2.3 1999—2001年的绩效 |
6.2.4 2002年至今的绩效 |
6.3 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绩效的评价与电信规制改革 |
6.3.1 电信业产业组织变迁绩效的总体评价 |
6.3.2 对中国电信规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主要的政策建议 |
7.2.1 对电信规制的政策建议 |
7.2.2 对电信业产业政策的建议 |
7.2.3 关于3G牌照发放与电信业再一次重组的思考和建议 |
7.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7)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中文) |
摘要(英文) |
前言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研究范围和论文结构 |
三 制度研究的理论 |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电信业的自然垄断理论与管制理论 |
第一章 自然垄断理论 |
第一节 对自然垄断概念的讨论 |
一 早期研究 |
二 近期研究 |
第二节 电信业自然垄断性的判断 |
一 电信与电信业的界定 |
二 关于电信业成本弱增性的实证检验 |
三 电信运营商效率的反证 |
四 对自然垄断的治理思路 |
第二章 管制理论 |
第一节 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 |
一 对管制概念的理论认识 |
二 管制的需求 |
三 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管制的利益集团理论 |
一 重新定义管制的需求与供给 |
二 管制俘获理论 |
三 对管制的利益集团理论的评价 |
第二部分 电信业管制制度的变迁 |
第三章 管制的确立 |
第一节 政府管制电信业的原因 |
一 电信业的技术特点 |
二 电信业的经济特点 |
第二节 电信管制政策 |
一 市场准入管制 |
二 价格管制 |
第四章 放松管制 |
第一节 管制失效 |
一 管制失效的表现 |
二 管制失效的原因分析 |
三 电信业中的管制失效 |
第二节 引入竞争的理论分析 |
一 特许投标理论 |
二 可竞争市场理论 |
三 垄断竞争理论 |
第三节 电信业放松管制的实践 |
一 国外电信业的发展状况 |
二 电信业引入竞争的原因 |
三 市场准入管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五章 重建管制 |
第一节 激励性管制 |
一 理论背景 |
二 激励性管制的实践 |
第二节 非对称管制 |
一 不对称竞争 |
二 非对称管制的实践 |
三 其他管制原则 |
第三部分 对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的分析及结论 |
第六章 完全行政垄断的市场模式 |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严格管制 |
一 邮电部独家垄断 |
二 落后的电信业 |
第二节 优先发展电信业 |
一 放松价格管制 |
二 电信业的发展 |
三 电信业改革的瓶颈 |
第七章 中国电信业的改革 |
第一节 初始改革--放松进入限制 |
一 中国联通的进入 |
二 不对称的双寡头垄断 |
第二节 第一次拆分重组 |
一 中国电信业重组的背景 |
二 信息产业部成立 |
三 中国电信业拆分重组 |
第三节 第二次拆分重组 |
一 中国电信南北拆分 |
二 重组后的电信运营商 |
三 对拆分重组的评价 |
第八章 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的分析 |
第一节 管制制度改革对中国电信业的影响 |
一 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判断 |
二 管制制度改革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
一 电信业管制制度的现状 |
二 目前电信业管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三 电信业管制改革的途径 |
附录1 中国电信业市场准入的相关规定(1993年) |
附录2 信息产业部的主要职能 |
附录3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电信业务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 |
附录4 主成分分析过程和结果 |
附录5 回归过程和结果 |
参考文献 |
(8)向“世界一流通信企业”挺进——记在竞争中崛起的中国联通石家庄分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程篇 |
二、机制篇 |
三、经营篇 |
四、网络篇 |
1. GSM数字移动电话网 |
2. CDMA数字移动电话网 |
3. 长途电话网 |
4. 数据通信网 |
5. 互联网(165) |
6. 光传输网 |
7. 无线寻呼网 |
五、推动篇 |
六、回报篇 |
(9)中国联通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世界通信发展背景 |
1.2 中国通信发展状况 |
1.3 中国联通竞争战略研究的必要性 |
1.4 本文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中国联通的竞争战略研究 |
2.1 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必要性 |
2.1.1 战略的内涵 |
2.1.2 企业战略的发展 |
2.1.3 如何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 |
2.2 竞合理论和博弈论 |
2.2.1 竞合理论 |
2.2.2 博弈论 |
2.3 电信产业的结构分析 |
2.3.1 中国电信业发展情况 |
2.3.2 中国电信业的作用 |
2.3.3 中国电信业与世界电信业的比较 |
2.3.4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趋势 |
2.4 决定竞争强度的结构性因素 |
2.4.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2.4.2 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
2.4.3 替代产品的压力 |
2.4.4 买方侃价能力 |
2.4.5 供应商侃价能力 |
2.4.6 政府在行业竞争中的作用 |
2.5 电信行业竞争演变的历史 |
2.5.1 垄断阶段 |
2.5.2 竞争阶段 |
2.5.3 竞合阶段 |
第三章 中国联通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中国电信产业宏观环境分析 |
3.2 中国联通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2.1 政策法律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科技环境 |
3.2.4 社会文化环境 |
3.2.5 自然地理环境 |
3.3 层次分析法 |
3.4 中国联通的微观环境分析 |
3.4.1 行业的性质 |
3.4.2 中国通信行业竞争状况 |
3.4.3 竞争者情况 |
3.5 中国通信产业的未来环境预测 |
3.5.1 政策预测 |
3.5.2 经济预测 |
3.5.3 社会预测 |
3.5.4 技术预测 |
3.5.5 电信市场规模预测 |
第四章 中国联通的内部条件分析 |
4.1 中国联通的内部战略要素 |
4.2 中国联通的内部战略要素评价 |
4.2.1 波士顿(BCG)“业务包”分析模型 |
4.2.2 战略要素评价矩阵 |
4.3 中国联通的SWOT分析 |
4.3.1 S-中国联通的优势所在 |
4.3.2 W--中国联通的劣势所在 |
4.3.3 O-中国联通的潜在机遇 |
4.3.4 T-中国联通面临的威胁 |
4.3.5 战略类型选择 |
第五章 中国联通的竞争战略选择 |
5.1 中国联通选择竞争战略的指导思想 |
5.2 中国联通选择竞争战略时要注意战略误区 |
5.3 中国联通的竞争战略选择 |
5.3.1 两网并重 协调发展 |
5.3.2 实施服务战略 提高竞争力 |
5.3.3 改革用人机制 避免人才流失 |
5.3.4 大力发展电信增值业务 |
5.3.5 以竞合代替竞争 实现互惠双赢 |
第六章 中国联通竞争战略的实施和控制 |
6.1 中国联通竞争战略实施的资源配置 |
6.2 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
6.3 建立平衡计分卡 |
6.3.1 步骤一:为财务绩效变量设置目标与衡量目标 |
6.3.2 步骤二:为客户绩效变量设置目标与衡量目标 |
6.3.3 步骤三:为内部流程绩效变量设置目标与衡量目标 |
6.3.4 步骤四:为学习与成长绩效变量设置目标与衡量目标 |
6.3.5 步骤五:使用平衡计分卡来传达企业战略 |
6.4 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合有效的控制系统 |
6.4.1 战略控制 |
6.4.2 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和有效的控制系统 |
第七章 有关中国联通竞争战略的进一步思考 |
7.1 发挥综合业务优势 |
7.2 再论G网和C网的发展 |
7.2.1 利用CDMA网络开发新业务 |
7.2.2 利用技术优势打造CDMA“精品网络” |
7.2.3 与国际运营商合作,与国际通信业接轨,开发GSM 1X网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有关中国联通发展的一些资料 |
资料一 中国联通发展历程 |
资料二 中国联通CDMA发展大事记 |
资料三 中国联通的一些战略动作 |
资料四 CDMA 介绍 |
致谢 |
(10)中国联通合肥分公司移动通信营销渠道管理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联通移动业务发展历程概述 |
1.1 缓慢起步期 |
1.2 成长期 |
1.3 高速成长期 |
2 联通移动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2.1 经济环境分析 |
2.2 行业经济特征 |
2.3 行业结构分析 |
2.4 联通移动业务组织架构与产品分析 |
2.5 联通移动业务SWOT分析 |
3 联通移动业务营销渠道分析 |
3.1 营销渠道的含义 |
3.2 联通移动业务营销渠道战略分析 |
3.3 联通移动业务营销渠道体系分析 |
4 联通移动业务营销渠道管理 |
4.1 渠道设计决策 |
4.2 渠道管理决策 |
4.3 渠道合作、冲突和竞争 |
5 联通移动业务营销渠道创新与开拓 |
5.1 渠道创新导向 |
5.2 渠道创新的方式与类型 |
5.3 开拓农村市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CDMA移动电话网开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联通CDMA产品竞争战略研究[D]. 吕竑. 山东大学, 2008(02)
- [2]西藏通信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普顿,旦增高娃. 西藏科技, 2007(11)
- [3]中国联通益阳分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研究[D]. 熊钢. 中南大学, 2006(06)
- [4]中国联通CS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蓬生.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
- [5]北邮人——中国通信业五十年见证[J]. 古松,杨海玉,舒文琼,乐宁,胡晓女,宿建光,孙慧,鲁义轩,杨海峰,郑宏,李鹏,董玉楠,刘兵,刘启诚,阴志华,王倩倩,杜娟. 通信世界, 2005(37)
- [6]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与变迁 ——基于“R-SCP”理论框架的分析[D]. 杨宏伟. 复旦大学, 2005(07)
- [7]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的选择[D]. 孙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01)
- [8]向“世界一流通信企业”挺进——记在竞争中崛起的中国联通石家庄分公司[J]. 梁运锋. 经济工作导刊, 2003(24)
- [9]中国联通的竞争战略研究[D]. 李士安. 天津大学, 2003(01)
- [10]中国联通合肥分公司移动通信营销渠道管理与创新[D]. 高国和. 南京理工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