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硝唑的少见不良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邱培森[1](2021)在《以抽搐发作为临床症状的药物性脑病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目前药物性脑病的定义仍存争议。一般由某些药物引起一系列脑功能障碍,临床可表现为抽搐、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等。本病可能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多见于既往存在过敏史和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本病起病较急,一般预后良好,但若治疗不及时可能造成脑实质受损,影响预后。目的:结合药物性脑病相关文献复习,通过对药物性脑病一般致病药物、可能发病机制、辅助检查、一般治疗的分析总结,为药物性脑病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病例资料:收集2018-2020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例表现为抽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第1例患者78岁,主诉为“突发意识障碍伴抽搐发作4小时”,考虑症状由头孢他啶引起;第2例患者76岁,主诉为“发作性抽搐5小时”,考虑症状由美多芭引起;第3例患者69岁,主诉为“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天,抽搐发作1天”,考虑症状由利多卡因引起;第4例患者75岁,主诉为“阵发性抽搐1个月”,考虑症状由丙戊酸钠引起。4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果:在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后其中3例患者症状缓解,未遗留相应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丙戊酸脑病患者在丙戊酸钠减量后,症状部分缓解,意识状态改善,脑电图未恢复正常。结论:1.由头孢他啶、美多芭、利多卡因、丙戊酸钠引起的、以抽搐发作为临床症状的药物性脑病,除可疑药物外,无其他明显诱因,起病急骤,预后良好。2.由头孢他啶、美多芭、利多卡因引起的药物性脑病,其抽搐症状在停药后完全缓解,丙戊酸脑病患者的症状在丙戊酸逐渐减量后可部分缓解,脑病患者脑电图可正常或出现异常改变,部分患者经治疗症状缓解后脑电恢复正常。3.本文4例患者均存在药物过敏史或肾功能异常,对于应用头孢他啶、美多芭、利多卡因、丙戊酸钠的患者,应注意有无类似情况。
钟悦[2](2021)在《ST3芽囊原虫冻存条件的改良及黄连素杀伤虫体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芽囊原虫(Blastocystis)是一种单细胞厌氧真核寄生虫,是人粪便样本中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大量的研究表明芽囊原虫具有致病性,且致病性与亚型相关。芽囊原虫具有遗传多样性,已在人和动物中鉴定出17种亚型(Subtype,ST)(ST1~ST17),其中ST1~ST9和ST12可感染人,而ST3是人类最常见的亚型,且在有症状患者中的检测率高。因此,本研究选择ST3虫株为研究对象。尽管芽囊原虫自报道以来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迄今对该虫仍有许多方面了解甚少。目前研究芽囊原虫所用的虫株大多采用体外传代培养的方式进行保种。长期体外传代培养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导致虫体存活力降低、毒力减退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甚至出现基因漂移。因此,要长期研究虫体,要先解决保种的问题,而冷冻保存是保种最好的方法之一。目前对芽囊原虫的冷冻保存知之甚少。本研究拟探索芽囊原虫的冷冻保存条件,确定用于ST3芽囊原虫株低温保存冷冻保护剂的类型及浓度、冻融速度和血清浓度等。目前,甲硝唑是治疗芽囊原虫感染的一线药物。然而不同虫株对甲硝唑的敏感性不同,且甲硝唑的副作用较大,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临床上已经出现甲硝唑耐药株。复方新诺明、硝唑尼特、阿奇霉素、巴龙霉素和替硝唑均有临床治疗芽囊原虫感染有效和失败的报道,且均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上述药物的疗效差异可能与不同亚型芽囊原虫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有关。因而亟待寻找针对不同亚型疗效好且毒副作用小的治疗药物。体外研究表明,黄连对芽囊原虫有杀虫效果。黄连的主要成分为黄连素、黄连碱、药根碱。黄连素是黄连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因此,研究黄连素对芽囊原虫的作用具有临床意义。目的:(1)拟以ST3虫株为研究对象。探索芽囊原虫的冷冻保存条件,确定用于ST3虫株低温保存冷冻保护剂的类型及浓度、冻融速度和血清浓度等。(2)研究黄连素对ST3虫株的生长、形态以及对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为研究黄连素作为一种治疗芽囊原虫病的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感染者粪便中的人源芽囊原虫株HC-15-01,用含12%新生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在37℃条件下厌氧培养,再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纯化。基于芽囊原虫亚型特异性的7对引物,采用PCR技术对虫株进行基因型鉴定。用含10%DMSO的1671培养基将虫株冻存于液态氮中,并分别于冻存后第1、3、6、12月复苏并观察虫株,测定其蛋白酶活性。用不同浓度的黄连素作用于虫株,分别在第1、3和6天对虫体计数,观察药物对芽囊原虫的影响。选择用75μg/m L和150μg/m L黄连素与虫株共培养3天,提取虫体裂解液,将T84细胞与不同的虫体裂解液共同孵育。用Cell Counting Kit(CCK)测定T84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84细胞炎症细胞因子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用ELISA检测T84细胞炎症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经基因型鉴定,芽囊原虫HC-15-01虫株属ST3。用含10%DMSO的1671培养基可将HC-15-01虫株冻存于液态氮中,在冻存后第1、3、6、12月均能将虫株复苏,虫株的形态、亚型和生长规律均未发生改变,且复苏的虫株具有增殖活力。黄连素能改变芽囊原虫的形态,对ST3虫株有杀伤作用。150μg/m L黄连素作用于ST3虫株第3天细胞数减少75%,第6天细胞数减少91.2%,且黄连素的杀伤作用与药物浓度成正比。ST3虫株对T84细胞有较大的细胞毒性,黄连素作用后的虫株对T84细胞的细胞毒性明显降低,黄连素浓度越高,虫体裂解液的细胞毒性越低。ST3虫株能够显着上调T84细胞MCP-1、TNF-α、GM-CSF的mRNA表达(P<0.01、P<0.0001、P<0.05),与黄连素共孵育的ST3虫株上调T84细胞MCP-1、TNF-α、GM-CSF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更低,且药物浓度越高,上调水平越低;ST3虫株能够显着下调T84细胞TGF-β的mRNA表达(P<0.01),与黄连素共孵育的ST3虫株下调T84细胞TGF-β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ST3虫株的下调水平,且药物浓度越高,下调水平越低。150μg/m L黄连素作用于ST3虫株后制备的虫体裂解液对T84细胞的MCP-1、TNF-α、GM-CSF、TGF-β基因表达均与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ST3虫株能显着上调T84细胞MCP-1的蛋白表达(P<0.01),明显高于150μg/m L黄连素作用后的ST3虫株;ST3虫株能够显着下调T84细胞TGF-β的蛋白表达(P<0.001),明显低于黄连素作用后的ST3虫株。150μg/m L黄连素作用于ST3虫株后制备的虫体裂解液对T84细胞的MCP-1、TGF-β蛋白表达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1)用含10%DMSO的1671培养基可将芽囊原虫ST3虫株长期冻存于液态氮中,且能保持虫株的形态、基因型、生长规律和活力。(2)黄连素能显着抑制芽囊原虫ST3虫株的生长、改变虫株的形态,且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黄连素作用后的ST3虫株上调促炎细胞因子及下调抑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均降低,且对T84细胞的细胞毒性减弱。
易江[3](2021)在《气压喷液仪经皮导入复方甘草酸苷溶液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采用气压喷液仪经皮导入复方甘草酸苷溶液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探讨该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脱落标准筛选出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73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25例)予以气压喷液仪经皮导入复方甘草酸苷溶液,第1周为1次/d,第2-4周减为2次/w;治疗期间同时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50mg,3次/d,及外用医用冷敷敷料,3次/d;B组(25例)予以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50mg,3次/d,及外用医用冷敷敷料,3次/d;对照组(23例)仅外用医用冷敷敷料,3次/d,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治疗1、4周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测定患者的TEWL、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及红斑指数,观察VISIA和皮肤镜下治疗前后形态学变化,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部皮肤临床表现及皮肤镜下表现进行形态学比较;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角质层含水量、红斑指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TEWL进行秩和检验;患者治疗4周后,根据疗效判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痊愈组、显效组、有效组和无效组,采用等级数据秩和检验对三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相关性比较;对三组患者的疗效进行χ2检验。结果:(1)治疗4周后,A组有效率为80%,B组为40%,对照组为4.35%,三组疗效上有统计学意义(χ2=30.429,P<0.05)。(2)临床症状评分,治疗1周和4周后,A组分别为4.04±1.34和7.36±2.48,B组为2.12±0.88和5.00±1.71,对照组为1.08±0.67和2.91±1.54;同一时间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3)TEWL,治疗1周和4周后,A组分别为7.40±6.20和13.23±8.85,B组为4.84±3.08和9.9±5.48,对照组为2.93±1.65和8.31±5.81;同一时间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4)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治疗1周后,A组、B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6.56±20.73、20.80±16.19和14.57±8.71,A组与B组、对照组比较P均<0.05;治疗4周后,A组、B组和对照组分别77.20±39.28、61.04±29.53和48.96±24.22,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5)红斑指数,治疗1周后,A组、B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94±1.72、1.49±1.23和1.20±0.99,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治疗4周后,A组、B组和对照组分别5.48±3.18、3.41±2.45和3.41±1.95,A组与B组、对照组比较P均<0.05。(6)A组有2人出现暂时性的症状加重情况,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复方甘草酸苷制剂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临床有效。(2)气压喷液仪经皮导入复方甘草酸苷溶液联合口服制剂、保湿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比单纯口服制剂或保湿起效更快。(3)气压喷液仪经皮导入复方甘草酸苷溶液联合口服制剂、保湿治疗较单纯口服制剂或保湿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更有效,表现在临床症状、TEWL、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和红斑指数改善明显。(4)经皮导入复方甘草酸苷溶液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不良反应率低。
王倩[4](2021)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药物发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是口腔黏膜最常见的疾病,几乎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发作一次。它可由多种不同的病因引起,这可能对诊断构成挑战。RAU的诊断几乎基于临床表现,有时还伴随着组织活检。然而,并不是每个病例都会出现与特定情况相关的典型临床或组织学特征;疾病的治疗也同样是非特异性的,通常为非靶向抗炎药或免疫抑制剂。虽然已存在几个诱发因素的假说,但RAU的确切发病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显然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该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以便为诊断试验和治疗干预的发展确定更具特异性的分子靶点。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促进RAU愈合的关键基因和分子途径,并进一步筛选出RAU的促愈药物。研究材料和方法:在Pubmed2ensembl中执行文本挖掘获取概念相关基因。在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Gene Expression Omnibus,NCBI-GEO)中选择微阵列数据集GSE37265,使用GEO2R在线工具,以校正P值(Adjusted p-value)<0.01和|Log2Fold Change(FC)|≥2为筛选标准,鉴定出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将二者基因取交集后得到候选基因。选用DAVID 6.8中的功能注释工具对候选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信号通路(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通过相互作用检索工具(Search Tool for the Retrieval of Interacting Genes,STRING)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使用Cytoscape 3.8软件绘制PPI网络,并采用内置插件“MCODE”筛选出核心蛋白质模块。将选定模块对应的候选基因导入药物基因相互作用数据库(The Drug Gene Interaction Database,DGIdb)筛选基因靶向药物。进一步采用半柔性分子对接方法,使用Autodock Tools筛选出潜在的RAU靶向促愈药物。研究结果:1.基于文本挖掘(“Wound healing”和“Recurrent aphthous ulcer”)以及数据集GSE37265处理,确定11个RAU愈合相关的候选基因,分别为CD69、DSG1、GZMB、IDO1、IL1B、IL6、LYZ、MMP1、MMP3、TLR2和VCAM1。2.PPI网络中最显着的蛋白质模块包含9个候选基因,按度值从大到小,分别为TLR2、IL6、IL1B、VCAM1、IDO1、CD69、MMP3、MMP1和GZMB。KEGG Pathway分析和GO分析均显示,候选基因显着富集的条目与炎症和免疫调节关系密切。3.通过药物-基因相互作用分析、Pub Chem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检索,挖掘出69种FDA批准药物,多为抗肿瘤药、抗感染药、抗炎药和抗病毒药;进一步总结出21种药物和7个候选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18种药物、5个候选基因和7条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关系。潜在药物的靶向基因主要参与信号通路的炎症、免疫(包括宿主防御和自身免疫)、抗细菌感染、细胞焦亡和细胞黏附过程。4.半柔性分子对接模拟实验发现,六氯酚(靶向GZMB)、苯达莫司汀(靶向CD69)、阿达帕林(靶向TLR2)、利塞膦酸(靶向IL1B)、替鲁膦酸(靶向IL1B)、甲硝唑(靶向IL6)与对应蛋白质分子的氢键结合能较低,更易与靶向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结合,是潜在的RAU靶向促愈药物。研究结论:1.鉴定出的9个候选基因在炎症和免疫调节方面显着富集,分别为TLR2、IL6、IL1B、VCAM1,IDO1、CD69、MMP3、MMP1和GZMB。2.潜在RAU靶向促愈药物多为抗肿瘤药、抗感染药、抗炎药和抗病毒药。潜在药物的靶向基因主要介导信号通路的炎症、免疫、抗细菌、细胞焦亡和细胞黏附过程。3.六氯酚、苯达莫司汀、阿达帕林、利塞膦酸(双磷酸)、替鲁膦酸、甲硝唑是潜在的RAU靶向促愈药物。
刘慧敏[5](2021)在《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目前所知唯一能寄生于胃黏膜的对生长条件要求极为严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饮水源、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可能与H.pylori的感染与传播有关。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肠型胃癌的启动因子,根除H.pylori具有重大意义,可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推荐的根除方案主要是三联疗法、四联疗法,一般都需要使用两种抗生素,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H.pylori的出现,H.pylori根除率不断下降,耐药H.pylori感染已成为困扰H.pylori感染者生活质量的一大难题,也是临床和科研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H.pylori感染的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在提高H.pylori根除率的同时,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鉴于此,导师根据自已多年的临床经验,创新性地提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在当前H.pylori耐药率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开展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的:通过比较健脾化湿法治疗方案和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进一步验证健脾化湿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耐药H.pylori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思路。通过分析耐药H.pylori感染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进一步从中医药角度认识耐药H.pylori感染,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用药准确性。方法:采用观察性疗效评价研究设计,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的耐药H.pylori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一共纳入60例,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健脾化湿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型判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的13C-尿素呼气试验DOB值、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1)本研究所纳入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脾胃虚弱证最多,占40%(24例);其次是脾胃湿热证,占35%(21例);肝胃不和证占20%(12例);胃阴不足证占5%(3例)。(2)本研究所收集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阳虚体质最为多见,占全部病例的38.3%(23例);其次是湿热体质,占13.3%(8例);气郁体质占11.7%(7例)。(3)观察组根除率为43.3%,对照组根除率为50.0%,两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4)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证型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以及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中以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6)不同体质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气虚质、特禀质、平和质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以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的根除率较高。(7)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根除率与性别、年龄、婚姻情况、身高、体重、吸烟与否、饮酒与否、文化程度、居住条件、中医证型及体质等无关,但可能与职业相关。(8)观察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头痛恶心、皮肤瘙痒。结论:1.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率略低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但两组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健脾化湿法优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提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具有潜在优势。3.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多见;在体质方面,耐药H.pylori感染以阳虚偏颇体质多见。
吴优[6](2021)在《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引起消化道内外多种疾病的重要人类病原体。2015年的京都胃炎全球共识吹响了消灭Hp的进军号,随后,国内外共识指南根除Hp的治疗指征在不断扩大,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在2017年将“证实有Hp感染”作为治疗指征,美国休斯顿共识在2018年提出“所有Hp感染者都应治疗”,日本Hp感染共识在2019年指出“Hp感染是治疗的指征”。抗生素作为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主要成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随着抗生素相关耐药率的逐年增加,近年来患有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人数激增。现今临床上提出了多种补救治疗方案,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是其中的治疗策略之一,多个指南指出:如果根据临床经验选择抗生素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建议行药敏试验。但目前药敏培养技术仍然不够成熟,取样过程要求高,培养周期较长,临床上难以广泛开展,因此需探索新的药敏技术。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收集了就诊于本院消化内科难治性Hp感染的患者,取其胃黏膜进行Hp新型药敏培养,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益生菌辅助治疗是目前Hp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对其机制也有探讨,有临床研究提出适时的添加益生菌能使Hp感染后紊乱的肠道菌群得到恢复,减少了抗生素的副作用。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有益于根除Hp,支持者认为益生菌拮抗Hp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包括分泌抗菌物质、竞争抑制、干扰黏附过程、增强黏膜屏障或调节免疫等方式。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对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非常复杂,对益生菌作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肠道菌群,相对于此,对胃内微生态的研究却很少,既往我们认为胃内极酸性环境几乎没有微生物的存在,益生菌对胃内微生态的影响更是少见报道。因此我们对难治性Hp感染患者预补充外源性乳酸杆菌,在分子水平上探究其可否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中定植以达到调整胃内微生态并且辅助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另外,据统计,89%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相关,中国作为胃癌的高负担国家,有必要推行“Screen and treat”策略,然而中国个别城市人群的报道显示Hp筛查率偏低,普通民众对Hp的认知防治情况尚不明确,也尚缺乏来自不同专业医生防治认知的报道。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国医师和一般民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的调查,对现状进行了展示,并尝试阐述民众筛查的影响因素及医生根除治疗的抗衡因素。第一部分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HP感染根除方案选择的价值目的:研究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临床感染耐药Hp菌株培养的成功率及对根除率的影响;探讨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价值;根据结果评估上海地区多次Hp根除失败患者对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的耐药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03月至2020年09月,就诊于上海市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治疗前(第0天)对其行胃镜检查,取1块胃窦粘膜组织进行药敏培养,具体方法如下:将胃黏膜组织直接放进新型肉汤培养基(含马血清、布氏肉汤)中,置于环境温度为37℃,二氧化碳浓度为10%的培养箱中,培养时长为3-5天;待液体浑浊后,滴2滴尿素溶液和2滴酚红溶液至八排管孔内,加20μl菌液吹打混匀,观察颜色变化情况,若10分钟内液体由淡黄色变成红色或者紫罗兰色,则证明幽门螺杆菌培养成功,若10分钟内没有颜色变化,则培养结果为阴性。药敏鉴定:取10u L菌液接种至新型药敏测试板微孔中,微孔中包含:阿莫西林(0.5mg/L和1mg/L)、克拉霉素(0.5mg/L和1mg/L)、甲硝唑(4mg/L和8mg/L)、左氧氟沙星(0.5mg/L和1mg/L)、呋喃唑酮(0.5mg/L和1mg/L),将药敏板放入培养箱中(设置培养条件为37℃,二氧化碳浓度为10%)培养3天后,用12孔排枪在每个微孔中加入50μl底物反应液,通常10分钟内即可辨别出微孔中的变色情况,如果液体颜色变蓝色,表明幽门螺杆菌正常生长,Hp对该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如果不变色,表明Hp对该抗生素敏感;如果低浓度孔变色,而高浓度孔未变色,则为中敏。治疗方法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2种敏感抗生素,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四联方案口服治疗10天,然后停药1月后复查13C或14C呼气试验,统计药敏培养成功率、根除率、抗生素耐药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与耐药率有无关联。结果:药敏培养共纳入51人,33人药敏培养成功,培养成功率64.7%,克拉霉素耐药率81.8%,左氧氟沙星耐药率78.8%,甲硝唑耐药率45.5%,阿莫西林耐药率33.3%,呋喃唑酮耐药率9%;上海地区Hp对抗生素单一耐药率12.1%,双重耐药率36.4%,多重耐药率48.5%;根除率按ITT分析和PP分析结果为87.9%和93.5%;不同性别、年龄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和呋喃唑酮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药敏培养技术培养成功率为64.7%,上海地区对多种抗生素单一耐药率及双重耐药率均较高,根据药敏结果对难治性感染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根除率高,具有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难治性HP感染者胃微生态的影响目的:在分子水平探究益生菌是否可以调控Hp感染患者胃内微生态环境,并探讨是否可以达到辅助根除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上海市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并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至少2次的患者。在益生菌干预前(第0天)和干预后(第15天)分别胃镜下取胃窦黏膜2块,提取DNA,进行16s DNA高通量测序,以检测益生菌干预前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内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变化,并统计益生菌干预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率。结果:本试验共纳入41例患者,胃微生态测序结果如下:(1)Alpha多样性分析:乳酸杆菌干预前后胃内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包括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l指数、PD whole tree指数、goods coverage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胃内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没有发生改变;(2)Beta多样性分析:Uni Frac热图分析、Anosim分析、物种Adnois分析、物种MRPP分析、NMDS分析和PCOA分析等结果显示乳酸杆菌干预前后胃内菌群相似,没有明显分离,表明乳酸杆菌干预前后物种多样性无显着差异;(3)LEf Se分析:乳酸杆菌干预后属水平Dorea、Faecalibacterium、Corynebacterium,科水平Corynebacteracede相对丰度显着增加;(4)临床症状:益生菌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极大改善(P<0.001)。结论:乳酸杆菌预干预2周对胃内各菌群相对丰度及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小,可能主要通过调节胃内某种特定菌群和肠道菌群发挥作用。第三部分我国公众幽门螺杆菌感染认知度的调查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医师和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进行全国性调查,展示现状。方法:2019年1月至2月利用互联网调研平台定量调研方式,采取描述性统计方法,覆盖全国31个省市,城市、县城、农村所有居住地区展开针对中国医生及普通民众调查问卷,均包含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知识、观念及实践的研究,普通民众问卷共计28个问题,医生问卷共计30个问题。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招募3211名普通民众和546位医生,公众问卷的回应率为12.4%,医生问卷的回应率为4.1%。普通民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知识了解的总体正确率仅为16%,对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分别为35%和43.6%。医生对幽门螺杆菌知识的掌握(83.9%)高于其他人群,对于Hp传染途径及中国Hp感染现状了解欠佳(13.0%),可能是由于最新的幽门螺杆菌相关共识反馈不佳(14.3%)。绝大多数普通民众(87.0%)和医生(82.2%)支持国家幽门螺杆菌筛查计划从而预防胃癌,且支持率与Hp知识水平相关。消化内科医生对Hp感染知识(25.3%vs10.5%,P<.001)以及相关共识(31.9%vs 10.8%,P<0.001)的掌握高于非消化内科医生,但是,对幽门螺杆菌的筛查支持率低于非消化内科医师(58.2%vs.84.2%,P<0.001),其中可能与沉重的医疗负担(67.3%)有关。结论:中国民众对Hp知识的知晓率低,Hp筛查率低,在胃癌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省份更不理想,应加强对Hp知识的健康教育。全民对Hp筛查普遍持积极态度,有助于Hp筛查及根治工作的开展,可以进一步降低中国的胃癌疾病负担。中国各科医师对Hp知识掌握水平高,普遍支持Hp全民筛查,但消化科医生对Hp筛查支持率较低,可能与医疗资源不足有关,提示卫生部门应加强Hp筛查相关的资源投入。
周瑶[7](2021)在《自拟补脾柔肝方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肛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自拟补脾柔肝方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肛窦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该药的有效性及其优势,并分析其作用机理和安全性,为其进一步服务于临床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方法:本课题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9年6月-2020年10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门诊及住院部,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肛门镜检查结果诊断为慢性肛窦炎(气阴两虚型),并符合本试验纳入标准的患者,总计58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将58位受试患者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分别予口服甲硝唑片、自拟补脾柔肝方。分别于1周后和2周后,对治疗前后受试患者的肛门坠胀、疼痛、瘙痒评分变化,肛门镜检查下肛窦充血、水肿评分变化,纳入患者心理状态评估评分变化等项,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两组受试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以对药物安全性做出评价。疗程结束后对有效病例进行为期1个月的追踪随访,观察两组的复发情况。结果:1.基线维度比较:首先将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3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比对,差异未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进行临床症状体征轻重程度方面的比较,治疗前将两组受试者肛门坠胀、疼痛、瘙痒评分,肛窦充血、水肿评分,心理状态评分,症状体征总评分进行比对,两组差异均未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即有均衡可比性。2.症状评分比较:治疗期间,通过组内对比,可知两组受试者的肛门坠胀、疼痛、瘙痒的症状均达到一定改善。待治疗1周后,通过组间对比,可知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改善未呈现明显差距(P>0.05);而待2周治疗后,两组组间肛门坠胀、疼痛、瘙痒评分对比,差距已显着,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3.体征评分比较:治疗期间,对两组受试者肛门镜检查下肛窦充血、水肿评分行组内对比,得出两组均产生了疗效。待治疗1周后,通过组间对比,可知治疗组与对照组体征改善未呈现明显差距(P>0.05);而待2周治疗后,两组组间的肛窦充血、水肿评分对比,差距已显着(P<0.05),其中尤以水肿消减为甚(P<0.01)。4.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待1周治疗后,从组内对比结果来看,对照组较用药前评分未呈现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评分已出现大幅度降低(P<0.05);待治疗2周后,行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两组组间对比,得出差距显着(P<0.01)。5.总评分比较:待治疗1周后,两组症状体征总评分对比已拉开显着差距(P<0.01);疗程终止后,再次比对,发现两组分差进一步拉大,差异悬殊,具备较大统计学意义(P<0.01)。6.总体疗效比较:疗程终止后,遵照尼莫地平评分法,计算出两组服药后分别达到各级疗效指标的人数,测得总有效率对照组有75.00%,而治疗组高达89.66%,且经分析两组总体疗效差距悬殊(P<0.05)。7.复发情况比较:疗程终止后,对两组起效患者的密切观察延长1个月,得出治疗组在统共26例中复发者为2例,对照组在统共21例中复发者为8例,具备较为显着的差异(P<0.05)。8.安全性比较:对照组1例患者因过敏自行要求退出试验,另有3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未影响后续治疗,治疗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自拟补脾柔肝方组在肛门坠胀、疼痛、瘙痒,肛窦充血、水肿,心理状态改善方面疗效均优于甲硝唑片组,且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自拟补脾柔肝方不仅疗效佳,同时还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祁爽[8](2021)在《米诺环素联合他克莫司、红蓝光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盐酸米诺环素联合他克莫司、红蓝光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papulopustular rosacea,PPR)的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情况,同时了解该治疗是否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沧州市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的PPR患者159例,随机分为A、B、C组。A组行盐酸米诺环素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红蓝光治疗;B组行盐酸米诺环素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C组行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红蓝光治疗。(A、B、C组盐酸米诺环素100mg/d;A、B组0.03%他克莫司软膏前4周2次/天,后4周1次/天;A、C组红蓝光1次/周)三组均常规使用医用保湿剂,三组疗程均8周。采用互为对照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疗效观察。由1名未参与研究的专业皮肤科医师对患者治疗前(T0)、治疗2周后(T1)、治疗4周后(T2)、治疗8周后(T3)进行相机拍照及VISIA拍照(左右侧45°,正面)留档,记录红色区评分数值;由另1名未参与研究且专业的皮肤科医师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根据美国国家玫瑰痤疮协会(National Rosacea Society,NRS)制定的临床评分卡进行临床症状评分(采用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根据临床症状评分计算治疗T1、T2、T3期的有效率)并记录不良反应及其处理转归;依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对患者进行询问并记录,其中VISIA红色区评分数值、临床症状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均是分值越低效果越好。对收集到的数据,一般情况的比较,对三组患者性别进行X2检验,年龄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病程进行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卡方分割检验,P<0.0166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临床症状评分、VISIA红色区数值、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组患者共159例,剔除8例。三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总积分、VISIA红色区评分数值、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基线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具有可比性。2有效率的比较,对A、B、C三组在T1、T2、T3期的有效率进行X2检验、X2分割检验。2.1三组在T1期的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效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6),但A组与B组(P>0.0166)、B组与C组(P>0.0166)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三组在T2期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P<0.0166)、A组与C组(P<0.0166)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比B组、C组有效率高;B组与C组有效率差异无意义(P>0.0166)。2.3三组在T3期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A组与B组(P<0.0166)、A组与C组(P<0.0166)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有效率比B组、C组有效率显着升高;B组与C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166)。3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三组评分随治疗时间均逐渐降低,对A、B、C三组的临床症状积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1时间效应(P<0.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性,说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三组临床症状评分均在逐渐降低。3.2组间效应(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三组进行两两比较,A组与B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P<0.001)有统计学差异,且A组临床症状评分较B组与C组小,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3交互效应(P<0.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三组各组临床症状的评分随治疗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且各时间段变化程度并不都一致。在T1期,A组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2期,A组与B组、A组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T3期,A组与B组、A组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T1、T2、T3期A组评分均最低。4 VISIA红色区评分数值比较,三组治疗前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评分随治疗时间均逐渐降低,对A、B、C三组红色区分值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4.1时间效应(P<0.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各组红色区数值随治疗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治疗时间越长,VISIA红色区数值越低。4.2组间效应(P<0.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进行两两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在降低VISIA红色区数值上有差异,且A组降低最显着。4.3交互效应(P<0.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VISIA红色区数值在各个治疗时间点的降低程度并不都一致。在T1期,A组与B组、A组与C组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T3期,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说明在T2、T3期,三组VISIA红色区评分数值两两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且A组最低。5 DLQI评分的比较,三组治疗前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评分随治疗时间均逐渐降低。对A、B、C三组DLQI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5.1时间效应(P<0.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三组DLQI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5.2组间效应(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三组在降低DLQI评分方面A组最有效,B组与C组没有明显不同。5.3交互效应(P<0.001)差异统计学显着,说明在治疗的不同时间点DLQI评分下降幅度不全一致。在T1期,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DLQ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期,A组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3期,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成对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说明在T1、T2期三组在DLQI评分上并无统计学差异,在T3期,三组在DLQI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且A组评分最低。6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共有17例发生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A组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1.76%,B组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4%,C组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对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X2检验,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米诺环素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红蓝光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疗效好,起效快,能够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毛细血管扩张状况改善效果显着,并且盐酸米诺环素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红蓝光能够显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王默然,王文静,万里燕,袁丽萍,魏建英[9](2020)在《95例住院患者艰难梭菌感染初始用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患者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的初始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4月–2019年12月诊断为CDI住院患者病例信息,共计95例,评价CDI治疗的初始用药方案、给药途径、疗程、用法用量的合理性及治疗方案有效性、安全性。结果:我院目前治疗CDI的药物有甲硝唑与万古霉素,两种药物组成5种初始治疗方案,不合理率为9.47%;用药疗程不合理率49.47%;甲硝唑用法用量不合理率为91.38%,万古霉素用法用量不合理率为44.44%。95例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72.63%,失败率10.53%,复发率10.53%,死亡率7.37%,甲硝唑不良反应发生率6.90%。结论:我院CDI治疗的初始用药尚不规范,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其在临床合理使用。
陈远方[10](2020)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构建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对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病例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借助数据库数据检索、导出等功能开展回顾性研究,探索中医师治疗CG的用药规律,也为寻找中医学与现代医学诊疗方面的对接进行有益的探索,为CG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一)数据库构建:经过前期的大量文献学习,参照专家共识及我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结合地域特征以及科研、临床工作的需求,制定了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字段并构建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慢性胃炎患者门诊病例信息收集模版。详细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病史、相关辅助检查、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案等信息资料后,对其进行初步数据清洗。随后,借助于R Studio公司开发R shiny包建立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并对4546例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二)数据库应用:1.利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CG患者的门诊病案资料,运用计算机机器学习算法以及人机结合构建知识图谱的方法学习中医师在辨证论治CG方面的组方用药规律。2.利用数据库收集190例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究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Hp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一)建成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目前数据库一共收录20323诊次、454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储存的病例资料内容涵盖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相关病史、辅助检查结果以及详细的中西医治疗用药方案。数据库具有基础的数据储存、检索、查看等病例管理功能以及基于自然语义的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功能,能够满足高效开展中医药诊治CG相关的临床、科研工作的需求。(二)基于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展开初步应用,测试数据库的可行性,探索数据库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1.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信息全面,操作简便,在科研应用中能够为统计工作提供准确性、可靠性的数据,是提高临床、科研工作的效率及质量的实用工具。2.数据库中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接诊的2312例慢性胃炎门诊患者中出现最多的症状分别为上腹胀、嗳气、上腹痛、反酸、胃纳差。病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医证型前五位分别为脾胃气虚、脾虚湿阻化热证、肝郁脾虚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7796张中医处方共涉及192味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党参、炙甘草、木香、法半夏、陈皮、砂仁、延胡索、厚朴、茯苓、白术。计算机提取出全知识元的数量共10985个,其中核心知识元共248个。计算机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将核心知识元分为了 6个类簇并将结果以知识图谱形式展现。构建的诊疗知识图谱显示对于气虚血弱的面色萎黄患者,临床医师多选用黄芪、当归益气生血;对于阴虚便秘患者,临床医师多选择北沙参、石斛、玄参、墨旱莲、柏子等药物滋阴、润肠;对于脾胃虚弱的胃纳差、消瘦患者,多以山药、炒稻芽补益脾气、健脾开胃等。3.数据库中190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的CYP2C19*1、CYP2C19*2、CYP2C19*3基因分别占比58.7%、33.4%及7.9%,CYP2C19*1/*1、CYP2C19*1/*2、CYP2C19*1/*3、CYP2C19*2/*2、CYP2C19*2/*3 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41.1%、23.7%、11.6%、19.5%、4.1%。快代谢型(EM)、中代谢型(IM)、慢代谢型(PM)的出现频率分别为41.1%、35.2%、23.7%。相比其它证型,脾胃湿热证的患者更多为IM或PM而不是EM(P<0.001);相比与虚证患者,实证患者中IM及PM更多,而EM更少(P=0-008)。Hp菌株对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呋喃唑酮、阿莫西林耐药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3.7%、50.5%、31.1%、23.2%、10.0%。Hp菌株对两种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比例达到31.1%,对三种或三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比例高达58.9%。脾虚湿阻化热证患者的gyrA-RDR及parC基因突变率显着较其它证型的突变率低(P=0.050),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患者的16S rRNA基因突变率突变率显着高于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的突变率(P=0.037)。不同证型患者的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808、0.894、0.490)。结论:1.基于R shiny搭建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能够全面收集、安全储存大量的病例信息。数据库应用简单、可操作性强,方便知识检索,有利于临床数据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为临床病例管理、科研工作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中医药治疗CG知识图谱揭示了以传承岭南梁氏脾胃病学术流派思想为主的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辨证治疗CG的用药规律,发现CG的治疗总以补益脾胃为主,辅以调理气机,滋阴、疏肝、清胃也是CG的常用治法。临床中医师注重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在把握整体治疗方向的同时也通过辨证加减用药以兼顾不同证型患者的相兼症状。3.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中的CYP2C19代谢型总体以EM分布最多。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具有相关性,脾胃湿热证及实证的患者相对有更多的IM与PM。Hp与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率均超过50%,超过一半的Hp菌株是多重耐药的。中医证型与gryA-RDR或parC基因、16S rRNA基因的突变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与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的突变不相关。
二、甲硝唑的少见不良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硝唑的少见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以抽搐发作为临床症状的药物性脑病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综述 药物性脑病临床研究进展 |
1.1 药物性脑病概述 |
1.2 可引起脑病的药物 |
1.2.1 抗生素 |
1.2.2 抗癫痫药 |
1.2.3 抗病毒药 |
1.2.4 止痛药和麻醉药 |
1.2.5 抗抑郁药 |
1.2.6 抗肿瘤药物和化疗药物 |
1.2.7 免疫抑制剂 |
1.2.8 免疫调节剂 |
1.2.9 神经阻滞剂和锂剂 |
1.2.10 其他类型的药物 |
1.3 药物性脑病可能的发病机制 |
1.3.1 代谢的影响 |
1.3.2 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作用 |
1.3.3 对脑部受体的影响 |
1.3.4 电解质紊乱 |
1.3.5 肝酶的相互作用和高氨血症 |
1.3.6 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 |
1.3.7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 |
1.4 药物性脑病的诊断 |
1.4.1 实验室检查 |
1.4.2 电生理检查 |
1.4.3 影像学检查 |
1.5 药物性脑病的治疗 |
1.6 小结 |
第2章 临床资料 |
2.1 一般资料 |
2.1.1 病例 1 |
2.1.2 病例 2 |
2.1.3 病例 3 |
2.1.4 病例 4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ST3芽囊原虫冻存条件的改良及黄连素杀伤虫体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对象 |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1.3 实验试剂及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芽囊原虫的培养及基因型鉴定 |
2.2.2 芽囊原虫的冻存、复苏及蛋白酶活性检测 |
2.2.3 黄连素对芽囊原虫生长、细胞毒性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芽囊原虫的培养及基因型鉴定 |
3.2 芽囊原虫ST3 虫株冻存条件的改良及复苏后蛋白酶活性的检测 |
3.3 黄连素对芽囊原虫ST3 虫株生长的影响 |
3.4 黄连素对ST3 虫株细胞毒性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芽囊原虫病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气压喷液仪经皮导入复方甘草酸苷溶液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操作流程 |
1.3 观察指标和方法 |
1.4 不良反应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结果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玫瑰痤疮外用药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药物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文献综述 |
1.2.1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表现 |
1.2.2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病因 |
1.2.3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诊断 |
1.2.4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治疗方法 |
第2章 实验材料 |
2.1 分析数据来源 |
2.2 主要分析工具 |
第3章 实验方法 |
3.1 技术路线 |
3.2 差异基因的鉴定 |
3.2.1 文本挖掘 |
3.2.2 数据集处理 |
3.2.3 确定候选基因 |
3.3 功能富集分析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3.4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和模块化分析 |
3.5 药物-基因相互作用分析 |
3.6 分子对接 |
3.6.1 药物小分子处理 |
3.6.2 蛋白质大分子处理 |
3.6.3 寻找活性口袋 |
3.6.4 运行分子对接 |
3.6.5 查看分子对接结果 |
3.6.6 PyMOL可视化分子对接结果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差异基因的鉴定 |
4.1.1 文本挖掘 |
4.1.2 数据集处理 |
4.1.3 确定候选基因 |
4.2 基因本体分析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4.3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和模块化分析 |
4.4 药物-基因相互作用分析 |
4.5 分子对接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
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命名 |
2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3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
6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
1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定义 |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耐药现状 |
3 幽门螺杆菌耐药的影响因素 |
4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治疗现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
1 中医学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 |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证型 |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体质 |
4 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治疗现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脱落标准 |
5 治疗方案 |
6 观察方法与观察指标 |
7 疗效评价标准 |
8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情况 |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
4 症状改善情况 |
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讨论 |
1 选方依据与组方分析 |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特点 |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分析 |
4 健脾化湿法根除耐药H.pylori的相关因素 |
5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7 结论 |
8 创新性 |
9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 |
附录3 辨证分型 |
附录4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HP感染根除方案选择的价值 |
一、研究对象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与结论 |
第二部分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难治性HP感染者胃微生态的影响 |
一、研究对象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与结论 |
第三部分 我国公众幽门螺杆菌感染认知度的调查 |
一、研究背景 |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自拟补脾柔肝方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肛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古代医学对肛窦炎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肛窦炎的认识 |
3.中西医结合对肛窦炎的治疗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基线比较 |
3.2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
3.3 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3.4 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
3.5 复发情况比较 |
3.6 安全性评价 |
4.讨论 |
4.1 古代医学对肛窦炎的辨证分型 |
4.2 中药汤剂自拟补脾柔肝方的立方依据 |
4.3 中药汤剂自拟补脾柔肝方组方及配伍分析 |
4.4 对照组药物甲硝唑的选用依据 |
4.5 结果分析 |
4.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8)米诺环素联合他克莫司、红蓝光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附件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玫瑰痤疮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95例住院患者艰难梭菌感染初始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CDI诊断标准及本院检测手段 |
1.3 点评依据和疗效评价标准 |
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基本情况 |
2.2 用药情况 |
2.2.1 用药方案 |
2.2.2 用药疗程 |
2.2.3 用法用量 |
2.2.4 给药途径 |
2.3 临床疗效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用药情况分析 |
3.1.1 用药方案 |
3.1.2 用药疗程 |
3.1.3 用法用量 |
3.1.4 给药途径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3.3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
(10)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胃炎西医研究概况 |
一、病因 |
二、临床症状 |
三、诊断方法 |
四、治疗方法 |
第二节 HP耐药情况及根除HP的个体化治疗 |
一、Hp耐药情况 |
二、Hp的耐药机制 |
三、根除Hp的个体化治疗 |
第三节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一、中医病名认识 |
二、病因病机研究 |
三、辨证分型研究 |
四、中医药治疗研究 |
第四节 数据库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一、数据库技术在古籍文献研究中的应用 |
二、数据库技术在现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 |
三、数据库技术名医经验总结、传承中的应用 |
四、数据库技术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五、小结 |
第二章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一、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建立 |
二、数据库功能介绍 |
三、数据库基本内容介绍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应用——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知识图谱分析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一、病案一般信息 |
二、处方用药信息 |
三、知识图谱中核心知识元的聚类 |
四、诊疗知识图谱 |
第三节 讨论 |
一、病案一般情况 |
二、高频用药规律分析 |
三、知识图谱中核心知识元的聚类分析 |
四、诊疗知识图谱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应用——二:190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Hp耐药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临床资料收集 |
六、质量控制 |
七、数据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结果 |
一、纳入病例的一般情况 |
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三、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
四、中医证型与Hp耐药基因突变的关系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
二、中医证型与Hp耐药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甲硝唑的少见不良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以抽搐发作为临床症状的药物性脑病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D]. 邱培森. 吉林大学, 2021(01)
- [2]ST3芽囊原虫冻存条件的改良及黄连素杀伤虫体的作用研究[D]. 钟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气压喷液仪经皮导入复方甘草酸苷溶液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D]. 易江.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4]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药物发现研究[D]. 王倩. 吉林大学, 2021(01)
- [5]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D]. 刘慧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 吴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7]自拟补脾柔肝方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肛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瑶.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米诺环素联合他克莫司、红蓝光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D]. 祁爽.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9]95例住院患者艰难梭菌感染初始用药分析[J]. 王默然,王文静,万里燕,袁丽萍,魏建英.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20(06)
- [10]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D]. 陈远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