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方便地调用应用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曹茜林[1](2021)在《基于Android App的钻井数据监测平台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等移动设备,而移动设备的确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便捷之处。现在的手机支付、打卡签到、扫码获得行程信息等都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与多数工种相比,石油行业的一线工作环境极其恶劣,有许多油气井口地处荒原及远海,交通闭塞,钻井数据的处理不够及时,钻井工作的效率难以提升。为了提高石油钻井工程的作业效率,降低石油企业的成本投入,增加企业效益,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Android App的钻井数据监测平台。由于在钻井工作过程中,很多的远程钻井工作人员无法每次都亲临现场,不能实时监测钻井数据,通过在移动智能手机上安装此软件,即可实现对钻井数据的远程实时监测。该App不仅能够实时地查询钻井数据,还可以及时收到偏离钻井设计范围值的数据预警消息。远程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预警信息来分析油气井现场仪器可能出现的问题,对钻井工作做出快速响应,多方位协同工作并给出解决方案,以免浪费企业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并进一步保障了一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该平台由数据库端、服务器端和手机客户端组成,将B/S网络结构模式和C/S网络结构模式相结合,分别应用于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开发。数据库端使用目前应用广泛的My SQL数据库,搭配Navicat数据库管理工具作为数据库前端显示。服务器端使用Tomcat轻量级应用服务器,结合SSM分层框架进行开发。手机客户端使用组件化开发方式,基于TCP/IP协议,与服务器间通过发送http请求进行数据通信。本系统实现了对三大油气井的钻井液信息、目的层钻时数据、注水井停注停采数据、油气上窜速度测量数据、井眼轨迹管理数据和固井套管强度数据的实时监测,数据以简洁明了的表格形式显示在客户端App界面。当监测的数据偏离钻井设计值的正常范围时,服务器端会向客户端发送实时预警消息,提醒工作人员钻井工作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说明当前状况不符合安全钻井的条件,需进行及时补救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在完成整个钻井数据监测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后,对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了该App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安全性。
张悦[2](2021)在《基于云原生的微服务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当今时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软件系统的业务量和用户量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业务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新型互联网企业和数字化转型企业都在致力于实现软件的快速迭代和交付,提高应用的可用性,以提供优质的客户体验和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率。但是传统的软件开发流程越来越不能满足快速迭代和快速交付的要求,传统的软件开发框架也越来越难以承接巨大的业务量。因此,设计和实现一个符合敏捷开发思想、高可用、易扩展、易迁移的软件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能够提高企业的框架和代码的复用率、减少开发人员在开发公共基础服务上的精力投入、加快开发速度并进一步降低成本。为了进一步缩短公司的软件开发和交付周期,本文以云原生理论为基础,结合现阶段公司的软件开发流程、开发技术和开发人员组织架构,设计了一个从微服务框架、公共基础服务、敏捷基础设施三方面结合搭建微服务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的方法。并在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基于云原生的微服务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本文首先搭建了一个基于SpringCloud和Springcloud Alibaba开源组件的微服务基础框架,该框架包含了注册中心、配置中心、认证中心、服务网关和服务调用五个功能模块,能够作为基础工程在新项目中复用,主要解决了公司无基础框架的问题。然后基于 Springboot Admin、Logstash、ELK、SkyWalking、Prometheus等技术和组件,开发了服务监控、日志采集、链路跟踪、系统监控四个公共基础服务模块,提供了可视化的监控和操作界面,可以作为公共组件在不同的项目中复用,提高了开发人员监控和定位问题的效率。最后是基于Jenkins和Rancher、Docker等容器技术搭建了持续集成和容器化管理平台,该平台作为整个平台的敏捷基础设施,提供了代码自动化构建、容器化部署和容器管理功能,一方面提高了代码质量和交付速度,另一方面容器化的部署方式可将应用和环境打包成为镜像,有利于应用的迁移和云化部署。本文还搭建了一套实验环境,对该平台的各模块功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平台搭建方案具有实际的可行性。该平台实现了从开发到运维,再到部署的平台化支持,一方面减少了开发人员的重复劳动,使软件交付周期更短;另一方面使应用的扩展性、可迁移性和可用性更强。目前本微服务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已作为本公司内信息化开发项目的基础平台,并持续进行完善,有效减少了开发人员在公共基础功能上的开发时间和运维时间,使团队的软件开发过程更敏捷。
周竞帆[3](2021)在《基于Jenkins集成服务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自动化测试是现在软件测试的主流发展方向。国内外的许多公司成立了自己的测试团队,开始研究更高效的自动化测试方法。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常用的测试工具,但是还没有一个能够整合各种测试工具的自动化测试平台。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一个能够集成多种测试工具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平台,通过该平台对不同测试工具进行整合,满足测试人员在平台上进行软件自动化测试。自动化测试平台让测试人员更方便的进行软件测试,提高了软件测试效率,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软件自动化测试平台是一个Web程序,采用主流的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开发效率。按业务功能将系统划分用户管理功能、服务管理功能、团队管理功能、项目管理功能,并且搭建Jenkins服务用于执行测试,搭建STF服务用于管理移动设备。本人在项目的开发中完成了前端系统的开发工作和后端系统的部分开发工作。在技术上采用了 Vue的前端框架,使用Vuetify组件库作为页面的主要组件,通过Axios封装通信接口与系统后台进行数据通信。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相关背景,课题的研究现状。然后对目前已有的技术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开发本系统需要使用的相关技术做了介绍。接着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包括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接下来对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系统架构进行了概要设计,明确了本人在系统开发中的工作。在详细设计中对每一个前端功能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用UML图表示了模块内部的实现流程与方法,并对本人参与的部分后端系统的实现进行了描述。最后对本系统进行了测试,并且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王智[4](2021)在《功率波形分析仪人机交互与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综合测试需求,功率波形分析仪应运而生,该仪器整合了示波器和功率分析仪的功能,应用场景十分广泛,研究一款这样的综合测试仪器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功率波形分析仪为研究背景,该仪器整体基于采集板卡+FPGA+工控机的硬件方案,拥有4个功率单元,同时支持示波模式和功率模式。人机交互和数据处理是决定功率波形分析仪使用体验和性能的关键,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这两部分的软件设计及实现,主要内容如下:1、总体软件架构设计。为解除业务耦合,提升系统可扩展性,使用分层+模块化的总体软件设计;为提升系统的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结合任务执行特点构建分工明确的多线程架构,从而提升系统运行效率。2、本地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和实现。在界面方面,对导航窗口按键消息处理和窗口复用技术进行研究;在通用组件方面,通过设计和实现分页列表控件和编辑框软键盘,改善使用体验;另外,基于键值和消息处理模块实现一种通用的人机交互模型,以提升系统扩展性。3、远程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和实现。基于B/S架构实现远程人机交互功能,完成通信模块、服务端、前端网页和权限校验模块的软件设计及实现,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和控制功率波形分析仪,扩展了功率波形分析仪的人机交互方式。4、数据处理研究。本文对传统功率参数运算进行优化,实现了一种功率参数自定义运算方案,将功率参数运算的选择权交给用户,使得功率参数按需运算成功在功率波形分析仪中实现,不仅提高了功率参数的运算效率,同时也改善了用户使用体验。另外,针对部分时基档位波形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对比和分析各种插值算法,最终选用分段三次拉格朗日插值算法和分段线性插值算法进行应用,使得波形显示效果得到改善。最后,本文基于控制模块和历史数据缓存队列实现了一种历史波形循环缓存方案,使得历史波形数据可以在内存空间中循环有序缓存,从而方便用户更好地记录和分析历史波形。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在功率波形分析仪平台上进行了总体软件测试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功率波形分析仪的各项功能均正常,符合预期设计要求。
张明泼[5](2021)在《“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健康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数量越来越多,本文所设计的“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健康管理平台,通过将医院、社区医院、家庭联系在一起,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监护提供了方便。同时响应国家关于分级诊疗政策的号召。通过目前普遍广泛的智能移动设备为人们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并且搭配可检测血压、心率的智能手环。通过本系统平台,用户可以及时掌握自身的身体状况,及时在线问诊,同时诊疗医生也可根据用户上传的健康数据进行医学诊断。本文采用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为用户进行精准的健康资讯推送,采用基于PPG信号血压检测算法的脉搏波特征参数法进行智能手环血压心率监测。通过利用JPush进行患者与医生间的即时通讯功能。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健康管理软件,并经过长时间的用户调研,进行用户功能的需求确认,分析得出适用于国内使用的健康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同时根据我国国内现阶段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确定了系统客户端应用于移动智能设备实现,并且由于Android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以及对开发成本的考量,移动客户端选择Android系统实现。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HTTP协议与JSON数据交互。利用蓝牙4.0通信技术解决智能手环与APP之间的通信问题。
吴瑶清[6](2021)在《基于DDS框架的民航客舱应用软件中间件开发》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民航乘务人员和旅客需求的不断更新,电子技术在民航客舱环境下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和上升。民航客舱环境下,为了保证应用间通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对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样的实时应用程序的需求,对象管理组织通过发表DDS规范,提出了一个以数据为中心的发布/订阅通信模型,并使用这样的模型来进行数据分发。然而,目前国外诸如RTI DDS等应用于航空客舱环境的中间件大多为商用产品,开源产品Open DDS采用C++开发且使用集中式架构,性能不如RTI DDS等中间件的效果。因此,采用C语言,基于DDS框架研发实时性、可靠性等接近RTI DDS的国内民航客舱应用软件中间件,是一种在民航通信中间件市场几乎被垄断的背景下提出的降低商用成本的创新方案。由此本文根据民航背景下的客舱系统环境,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DDS框架的民航客舱应用软件实时中间件,在实现业务逻辑和通信逻辑的解耦的同时保证民航客舱环境下各应用软件交互的实时性、可靠性以及动态可扩展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研究DDS中间件相关技术以及对比分析民航客舱通信中间件架构,对项目背景以及技术基础进行学习。(2)结合民航客舱环境特点以及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功能需求提出民航通信中间件的需求分析以及总体设计方案、总体架构设计等,并对如何实现实时、可靠、动态可扩展、稳定的民航通信中间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3)基于DDS框架结合功能需求,设计成四个模块(DCPS核心模块、DCPS通信模块、网络通信模块、应用软件接口模块)并使用C语言实现采用分布式架构的民航通信中间件。(4)设计具体测试方案,通过仿真民航客舱环境完成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功能验证和性能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本文实现的民航通信中间件达到项目基本预期。本论文研究的课题源于国内民航客舱环境通信中间件的开发需求,设计并实现的民航通信中间件可以降低民航客舱环境内各个节点之间的耦合,进行实时可靠的数据传输,对于国内研究开发高性能的应用于民航客舱应用软件的中间件具有切实的意义。
吴佳伟[7](2021)在《基于VRay引擎的云渲染研究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享受到技术革新带给我们在生活上的各种便利。在互联网家装设计行业中,渲染出的室内装修效果图的质量好坏和效果图的交付速度对设计师和客户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先对当前互联网家装设计行业在渲染器和渲染技术的使用进行介绍并分析他们的优缺点,然后引出本论文的基于VRay引擎的云渲染系统。在上述背景和研究现状下,本系统的主要工作如下。1.渲染数据研究。用户从虚幻4客户端导出的模型数据后,能转化为正确的VRay渲染数据,并合并其他场景数据以及图片文件形成全场景参数Vrscene文件并在场景中能渲染出正确的效果,同时可以单独实现渲染数据的渲染。在接收有场景文件数据加载请求时,能加载场景文件并对数据解析出对应材质列表中的各种贴图文件或者IES图片文件等。2.渲染服务器研究。系统能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以及更新版本数据的下载,除此之外用户可以在渲染过程中的状态进行查询,以及对渲染过程进行管理包括各个模块之间的消息传递等功能,提高系统的交互性。3.分布式渲染研究。系统能对分布式渲染服务器进行管理和制定对应的策略。在获取到渲染请求之后,能调用空闲的渲染服务器进行渲染,若没有空闲服务器则采取合适的策略进行等待,然后云渲染服务器按照区域对图像进行划分,将任务传给对应的渲染服务器,然后再将所有渲染服务器的渲染结果合并成完整的渲染图。并且能在渲染服务器任务出现故障时也能有备选节点替补。搭建基于VRay引擎的云渲染系统,实现高质量的全景图渲染的功能。利用云渲染技术,解决了单机离线渲染普遍存在的渲染效率低,渲染过程中交互性差、资源使用率不合理等问题,在同等时间下渲染质量一般等问题,同时也为家居装修设计、游戏电影等行业的图像渲染质量发展和建设给与了新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杨文杰[8](2020)在《物联网开放平台服务管理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都将物联网视为信息技术的第三次浪潮,会对国家经济、军事和科技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国家开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便是将底层设备接入系统后以统一的方式来访问表达,同时各个不同的物联网数据中心应用之间无法达成数据互通,使得物联网系统的开放性与可拓展性一直存在不足,因此便提出了物联网开放平台的思路,通过一个开放平台来统一管理物联网底层设备,根据面向服务架构的思想,将设备的功能封装成了服务,屏蔽了底层设备的异构性,并给上层应用与用户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访问方式。但与此同时,服务的增多使得平台中的服务管理变得困难,用户面对着大量功能相似的服务,需要一个合适的算法来对这些服务进行筛选。首先,通过对已有的物联网平台进行分析,总结出物联网开放平台的功能性需求,并得出了物联网开放平台的总体架构图。其次,针对平台中存在大量功能相似的服务,用户难以选择的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质量需求、结合用户意愿与服务质量属性客观联系的服务选择算法,帮助用户选出一个基本满足用户服务质量需求且拥有较高质量的功能服务,该算法充分考虑了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对功能服务综合评价的影响,并且使用了QWS数据集来验证改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最后,在理论研究以及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物联网开放平台的原型系统,实现了设备管理与服务管理的基本功能,同时还将基于服务质量的服务选择算法加入系统中,并进行了应用。
蒋维[9](2020)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轨模拟及相关校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暗物质作为人类科学研究的一个未解之谜,是现代天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前沿,无数科学家为穷尽毕生心血都想探究暗物质的本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是我国第一颗空间天文卫星,也是目前国际上高能量分辨率和宽能段的空间粒子探测器之一。DAMPE的主要科学目标是精确测量宇宙线中的电子、质子和核素,以及伽马射线,来间接搜寻暗物质可能存在的信号。DAMPE非常高的能量分辨使其在暗物质粒子间接探测,尤其是在伽马射线线谱搜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作者在DAMPE合作组内主要负责离线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探测器相关模拟和重建算法研究,以及伽马射线数据的分析和相关标定。本文介绍了本人在DAMPE合作组内的一些相关研究进展和结果。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文围绕DAMPE开展数据分析工作的研究背景,首先叙述了暗物质的存在证据、相关理论模型和探测方法,引入以暗物质间接探测为主要科学目标的DAMPE卫星项目,并简要介绍了 DAMPE的有效载荷的设计原理和相关指标参数。在轨运行中对仪器性能指标的标定的数据分析工作不仅表明探测器良好的工作性能,也是本文的研究基础。第二章介绍了 DAMPE在轨运行期间,我主要参与的离线数据处理软件和以此软件为基础的探测器模拟。离线数据处理软件是协调整个合作组数据分析的关键,我在早期就参与开发了离线数据处理软件框架,在卫星在轨运行后,一直独立负责后续的维护和优化工作。同时也作了很多基于软件框架的探测器模拟,在质子能谱的分析过程中,我分析了基于FLUKA和GEANT4两种不同模拟软件的数据,根据其在量能器中的强子簇射过程的对比,估计了 DAMPE对质子能谱的测量中,由强子模型的不确定性的系统误差总体上约为10%。第三章介绍了我在根据前面的探测器模拟以及国际上其他同类卫星的相关经验独立开发的一套DAMPE伽马射线巡天模拟程序。此程序能够准确地模拟DAMPE对伽马射线巡天观测的具体过程,在DAMPE的伽马射线天文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文中详细展示了模拟的随机过程原理和具体的算法实现,并且也给出了相关校验结果,同时也能和其它独立的伽马射线分析程序以及观测数据交叉验证。第四章介绍了我基于伽马射线的观测结果,提出一种极大似然估计的方法校准了探测器有效载荷与卫星平台大约0.15°的角度偏差。同时应用第三章所述的模拟程序很好的验证了这种校准的方法。这种校准有效提高了 DAMPE对伽马射线的测量精度,为后续的物理结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一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张策[10](2021)在《基于树莓派的牛舍巡检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可独立作业并联网通信的智能机器人。它们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物流、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帮助人类完成各种工作。本课题在巡检机器人方面进行了硬件组成设计,选用了树莓派作为巡检机器人的核心控制器。在组件设计中配置了温湿度和有害气体传感器、红外线循迹传感器、电机驱动模块和摄像头与树莓派进行数据交互并实现各自不同的功能。在软件层面使用MVVM前后端分离思想,分别编写了服务端程序与浏览器端、APP移动端的客户端程序。在服务端中使用Spring Boot、Mybatis-plus框架开发程序,接收树莓派上报的传感器数据并进行数据持久化,提供数据接口与客户端进行数据交互,同时租用百度云服务器和域名将项目部署到云服务器中。在客户端程序中,使用Vue.js框架开发前端视图层,结合Axios异步加载技术完成数据通信功能。采用百度Echarts图表插件实现折线图和点状图浏览,并且能够查询历史数据。在手机移动端中,使用Uni-app跨平台框架开发程序。以消息流的形式发布传感器讯息,调用高德地图API显示当前位置,使用Socket协议摇杆控制智能小车,并利用RTMP推流的方法实现APP端的视频浏览。在测试中巡检机器人可以在模拟牛舍过道的实验室环境中自动循迹,收集环境信息并随时浏览和查看信息。本软件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兼容大部分浏览器。同时项目部署在云端,支持用户登录网站浏览和查询历史数据。牛舍巡检机器人可以在无人的牛舍内工作,弥补了人工巡检的种种缺陷。在其工作时管理者能够远程进行各种功能操作,提高了牛舍的管理效率,防范了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二、更方便地调用应用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更方便地调用应用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ndroid App的钻井数据监测平台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的分析 |
2.1 网络结构模式的分析 |
2.1.1 C/S结构模式 |
2.1.2 B/S结构模式 |
2.2 数据库端相关技术的分析 |
2.2.1 MySQL数据库 |
2.2.2 Navicat数据库管理工具 |
2.3 服务器端相关技术的分析 |
2.3.1 Java语言 |
2.3.2 Tomcat服务器 |
2.3.3 Eclipse开发平台 |
2.4 客户端相关技术的分析 |
2.4.1 Android系统 |
2.4.2 Android Studio开发平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钻井数据监测平台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总体需求概述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客户端需求及用例分析 |
3.2.2 服务器端需求及用例分析 |
3.2.3 数据库端需求及用例分析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钻井数据监测平台的架构设计 |
4.1 钻井数据采集过程 |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3 服务器端的架构设计 |
4.3.1 Web服务器的分层架构 |
4.3.2 Spring框架的应用 |
4.3.3 SpringMVC框架的应用 |
4.3.4 MyBatis框架的应用 |
4.4 客户端的架构设计 |
4.4.1 Android客户端的组件化架构 |
4.4.2 网络请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钻井数据监测平台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
5.1 开发平台与运行环境 |
5.2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
5.3 系统数据库端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
5.3.1 数据库E-R图 |
5.3.2 数据表的详细设计 |
5.4 系统服务器端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
5.4.1 服务器端功能结构图 |
5.4.2 服务器端登录模块 |
5.4.3 服务器端数据管理模块 |
5.4.4 服务器端的实时预警推送 |
5.5 系统客户端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
5.5.1 客户端功能结构图 |
5.5.2 启动与用户登录注册模块 |
5.5.3 主界面模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功能性测试 |
6.1.1 用户登录注册模块测试 |
6.1.2 主界面模块测试 |
6.1.3 报文格式测试 |
6.2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
6.2.1 部署测试 |
6.2.2 单元测试 |
6.2.3 安全性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学术成果 |
(2)基于云原生的微服务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云原生研究现状 |
1.2.2 微服务研究现状 |
1.2.3 CICD和DevOps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需求分析 |
2.1 总体业务描述 |
2.2 关键问题需求分析 |
2.2.1 微服务基础框架 |
2.2.2 敏捷基础设施 |
2.2.3 公共基础服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概要设计 |
3.1 设计目标和原则 |
3.2 技术架构设计 |
3.3 网络架构设计 |
3.4 整体架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详细设计 |
4.1 微服务基础框架设计 |
4.1.1 注册中心和配置中心 |
4.1.2 服务网关 |
4.1.3 服务调用 |
4.1.4 认证中心 |
4.2 敏捷基础设施设计 |
4.2.1 容器化和容器管理设计 |
4.2.2 持续集成部署设计 |
4.3 公共基础服务 |
4.3.1 服务监控 |
4.3.2 链路跟踪 |
4.3.3 日志采集 |
4.3.4 系统监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现与测试 |
5.1 实验环境 |
5.2 功能实现与测试 |
5.2.1 微服务基础框架实现和测试 |
5.2.2 服务监控实现和测试 |
5.2.3 调用链跟踪实现和测试 |
5.2.4 日志采集实现和测试 |
5.2.5 CICD及容器管理实现和测试 |
5.2.6 系统监控实现和测试 |
5.3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Jenkins集成服务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本人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软件自动化测试分析 |
2.2 软件自动化测试研究 |
2.2.1 自动化测试方法探究 |
2.2.2 自动化测试技术 |
2.3 技术框架介绍 |
2.3.1 前端框架介绍 |
2.3.2 Vuetify |
2.3.3 Axios |
2.3.4 Jenkins |
2.3.5 STF |
2.4 前端系统架构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概述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用户管理功能 |
3.2.2 服务管理功能 |
3.2.3 被测应用管理功能 |
3.2.4 团队管理功能 |
3.2.5 项目管理功能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易用性 |
3.3.2 安全性 |
3.3.3 响应速度 |
3.3.4 可靠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 |
4.1 系统整体架构 |
4.2 系统功能模块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接口设计 |
4.5 界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前端框架设计 |
5.1.1 通信模块的设计 |
5.1.2 公共组件的封装设计 |
5.2 用户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2.1 用户注册与登录的设计与实现 |
5.2.2 用户信息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
5.3 服务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3.1 Jenkins服务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3.2 STF服务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4 被测应用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5 团队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6 项目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6.1 项目搜索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6.2 项目基本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6.3 测试用例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6.4 测试任务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6.5 测试结果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7 系统实现结果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用例设计 |
6.2.1 用户管理功能 |
6.2.2 服务管理功能 |
6.2.3 团队管理功能 |
6.2.4 项目管理功能 |
6.3 非功能性测试 |
6.3.1 易用性 |
6.3.2 安全性 |
6.3.3 响应速度 |
6.3.4 可靠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工作与总结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功率波形分析仪人机交互与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1.5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功率波形分析仪总体方案设计 |
2.1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2.2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3 人机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
2.3.1 本地人机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
2.3.2 远程人机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
2.4 数据处理总体方案设计 |
2.5 多线程架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本地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及实现 |
3.1 导航窗口软件设计及实现 |
3.1.1 概述 |
3.1.2 按键消息处理 |
3.1.3 窗口复用 |
3.2 通用组件软件设计及实现 |
3.2.1 分页列表控件 |
3.2.2 编辑框软键盘 |
3.3 消息处理模块软件设计及实现 |
3.3.1 需求分析 |
3.3.2 软件设计及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远程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及实现 |
4.1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及实现 |
4.1.1 方案分析 |
4.1.2 传输层连接 |
4.1.3 握手 |
4.1.4 数据交互 |
4.2 服务端软件设计及实现 |
4.2.1 方案分析 |
4.2.2 软件设计及实现 |
4.3 前端软件设计及实现 |
4.3.1 权限校验模块 |
4.3.2 显示模块 |
4.3.3 状态显示模块 |
4.3.4 虚拟按键模块 |
4.4 权限校验模块后端软件设计及实现 |
4.4.1 方案分析 |
4.4.2 软件设计及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 |
5.1 功率参数运算 |
5.1.1 概述 |
5.1.2 功率参数运算优化 |
5.1.3 软件设计及实现 |
5.2 波形显示数据处理 |
5.2.1 需求分析 |
5.2.2 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
5.2.3 算法软件实现 |
5.3 历史模块数据处理 |
5.3.1 需求分析 |
5.3.2 方案分析 |
5.3.3 软件设计及实现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软件测试与验证 |
6.1 测试准备 |
6.2 人机交互软件测试 |
6.2.1 本地人机交互软件测试 |
6.2.2 远程人机交互软件测试 |
6.3 功率参数运算测试 |
6.4 波形显示数据处理测试 |
6.5 历史模块数据处理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本文总结及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健康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Android系统概述 |
2.1.1 Android系统架构 |
2.1.2 Android相关组件 |
2.1.3 Android持久化技术 |
2.1.4 Android开发常用布局 |
2.2 JPush消息推送 |
2.2.1 JPush集成开发 |
2.2.2 JPush消息 |
2.3 JAVAEE轻量级框架 |
2.4 OSS对象存储 |
2.5 光电式容积脉搏波监测血压原理 |
2.6 基于PPG信号血压检测算法的脉搏波特征参数法 |
2.7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健康管理平台概述 |
3.2 用户与系统角色需求分析 |
3.3 功能性模块分析 |
3.3.1 患者端模块分析 |
3.3.2 医生端模块分析 |
3.3.3 系统管理员模块分析 |
3.4 非功能性模块分析 |
3.4.1 界面需求 |
3.4.2 性能需求 |
3.4.3 安全需求分析 |
3.4.4 维护需求分析 |
3.5 数据的储存 |
3.6 数据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2 数据库总体设计 |
4.2.1 E-R图 |
4.2.2 患者数据表设计 |
4.2.3 医生数据表设计 |
4.2.4 健康新闻资讯表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流程图设计 |
5.1.1 患者端流程图设计 |
5.1.2 医生端流程图设计 |
5.2 模块设计 |
5.2.1 患者激活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2 登录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3 系统管理员设计与实现 |
5.2.4 健康资讯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5 在线问诊、在线接诊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6 血压血糖数据监控 |
5.3 可穿戴设备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1 蓝牙通信原理 |
5.3.2 蓝牙软件实现 |
5.4 系统安全设计与实现 |
5.4.1 服务器安全设计与实现 |
5.4.2 服务器限制网络访问 |
5.4.3 Web系统安全设计与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计划 |
6.1.1 系统测试目的 |
6.1.2 测试方法 |
6.1.3 测试范围与内容 |
6.2 系统功能 |
6.2.1 患者用户激活测试 |
6.2.2 登录功能测试 |
6.2.3 资讯功能测试 |
6.2.4 个人信息功能测试 |
6.2.5 在线问诊与在线接诊测试 |
6.2.6 系统管理测试 |
6.3 兼容性测试 |
6.3.1 兼容性测试介绍 |
6.3.2 测试内容 |
6.4 血压心率功能测试 |
6.5 温度实验测试 |
6.6 蓝牙实验测试 |
6.7 测试结果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DDS框架的民航客舱应用软件中间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分发服务研究现状 |
1.2.2 民航客舱通信中间件研究现状 |
1.3 论文技术特色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意义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中间件概述 |
2.1.1 中间件的定义 |
2.1.2 中间件的分类 |
2.2 DDS中间件 |
2.2.1 数据分发模型 |
2.2.2 DDS规范 |
2.2.3 DCPS概念模型 |
2.2.4 DDS的 QOS策略 |
2.3 民航客舱通信中间件 |
2.3.1 常用的民航客舱通信中间件 |
2.3.2 常用的民航客舱通信中间件架构 |
2.3.2.1 联邦式架构 |
2.3.2.2 分布式架构 |
2.3.2.3 集中式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航通信中间件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
3.1 民航通信中间件需求分析 |
3.1.1 民航客舱环境特点 |
3.1.2 民航通信中间件功能需求 |
3.1.3 民航通信中间件性能需求 |
3.2 民航通信中间件总体方案设计 |
3.3 民航通信中间件系统架构设计 |
3.4 民航通信中间件使用流程设计 |
3.5 关键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
3.5.1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实时性能 |
3.5.2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可靠传输 |
3.5.3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动态可扩展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模块设计 |
4.1 分布式架构设计 |
4.2 DCPS核心模块设计 |
4.2.1 基础模块设计 |
4.2.2 主题模块设计 |
4.2.3 发布模块设计 |
4.2.4 订阅模块设计 |
4.2.5 域模块设计 |
4.3 DCPS通信模块设计 |
4.4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
4.4.1 网络分区设计 |
4.4.2 基于信道的发现机制 |
4.4.3 基于UDP/组播方式的传输机制 |
4.4.4 串口通信转换插件设计 |
4.5 数据发布/订阅过程 |
4.6 应用软件接口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实现 |
5.1 DCPS核心模块的实现 |
5.1.1 基础模块的实现 |
5.1.2 主题模块的实现 |
5.1.3 发布模块的实现 |
5.1.4 订阅模块的实现 |
5.1.5 域模块的实现 |
5.2 DCPS通信模块的实现 |
5.3 网络通信模块的实现 |
5.3.1 网络分区的实现 |
5.3.2 信道机制的实现 |
5.3.3 网络消息队列的实现 |
5.3.4 串口通信转换插件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测试与分析 |
6.1 民航通信中间件核心功能测试 |
6.1.1 测试方案 |
6.1.2 测试过程及结果 |
6.2 民航通信中间件性能测试 |
6.2.1 实时性测试 |
6.2.1.1 测试方案 |
6.2.1.2 测试过程及结果 |
6.2.2 可靠性测试 |
6.2.2.1 测试方案 |
6.2.2.2 测试过程及结果 |
6.2.3 动态可扩展性测试 |
6.2.3.1 测试方案 |
6.2.3.2 测试过程及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后续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VRay引擎的云渲染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渲染引擎研究现状 |
1.2.2 渲染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研究 |
2.1 VRay渲染 |
2.1.1 渲染技术 |
2.1.2 VRay渲染引擎 |
2.1.3 相机属性 |
2.1.4 光照属性 |
2.1.5 材质纹理 |
2.2 基于服务器端的渲染方法 |
2.2.1 渲染农场 |
2.2.2 云渲染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部署环境 |
3.2 系统需求概述 |
3.3 可行性分析 |
3.3.1 市场可行性分析 |
3.3.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4 系统功能性需求 |
3.4.1 客户端数据处理模块分析 |
3.4.2 文件服务器数据处理模块分析 |
3.4.3 分布式渲染模块分析 |
3.4.4 云渲染服务器模块分析 |
3.5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2 客户端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2.1 渲染数据上传设计 |
4.2.2 渲染数据解析设计 |
4.3 文件服务器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3.1 场景文件数据解析设计 |
4.3.2 图片文件数据加载设计 |
4.3.3 场景文件数据上传设计 |
4.4 云渲染服务器模块设计 |
4.4.1 场景管理用例设计 |
4.4.2 日志管理用例设计 |
4.4.3 用户管理用例设计 |
4.4.4 版本管理用例设计 |
4.5 分布式渲染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开发环境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2.1 客户端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
5.2.2 文件服务器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
5.2.3 云渲染服务器模块实现 |
5.2.4 分布式渲染模块实现 |
5.3 系统功能测试 |
5.3.1 测试重要性和意义 |
5.3.2 客户端数据处理模块测试 |
5.3.3 文件服务器数据处理模块测试 |
5.3.4 云渲染服务器模块测试 |
5.3.5 分布式渲染模块测试 |
5.4 系统非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物联网开放平台服务管理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联网平台研究现状 |
1.2.2 服务管理研究现状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物联网开放平台及相关技术 |
2.1 物联网开放平台概念 |
2.1.1 物联网体系架构 |
2.1.2 现有物联网开放平台分类 |
2.2 服务管理相关技术 |
2.2.1 面向服务架构和微服务架构 |
2.2.2 Web Service技术与服务质量 |
2.2.3 服务管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联网开放平台服务管理的研究 |
3.1 服务注册 |
3.2 基于服务质量的服务选择算法的研究和实现 |
3.2.1 服务选择相关概念 |
3.2.2 服务选择算法的实现 |
3.2.3 实际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联网开放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4.1 物联网开放平台需求分析 |
4.2 物联网开放平台功能设计 |
4.2.1 设备接入 |
4.2.2 设备管理 |
4.2.3 服务管理 |
4.2.4 数据管理 |
4.2.5 规则引擎 |
4.3 物联网开放平台的实现 |
4.3.1 设备接入 |
4.3.2 设备管理 |
4.3.3 服务管理 |
4.3.4 数据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物联网开放平台的测试与分析 |
5.1 功能测试 |
5.1.1 用户登录测试 |
5.1.2 设备管理测试 |
5.1.3 服务管理测试 |
5.1.4 数据管理测试 |
5.2 成果展示 |
5.2.1 用户登录与首页数据展示界面 |
5.2.2 设备管理界面 |
5.2.3 服务管理界面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轨模拟及相关校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暗物质 |
1.1.1 暗物质的存在证据 |
1.1.2 暗物质的性质和理论模型 |
1.1.3 暗物质的探测方法 |
1.2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
1.2.1 项目背景 |
1.2.2 有效载荷 |
1.2.3 卫星平台 |
1.2.4 在轨运行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在轨运行中的探测器模拟 |
2.1 DAMPE的GEANT4模拟 |
2.1.1 GEANT4简介 |
2.1.2 几何建模 |
2.1.3 模拟过程 |
2.2 DAMPE离线数据处理软件 |
2.2.1 软件基础框架 |
2.2.2 GEANT4模拟集成 |
2.2.3 在轨运行期间的优化 |
2.3 自定义粒子源的模拟 |
2.4 高能质子事件模拟 |
2.4.1 质子的FLUKA模拟 |
2.4.2 FLUKA和GEANT4在量能器簇射对比 |
2.4.3 质子能谱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DAMPE伽马射线巡天观测模拟 |
3.1 模拟简介 |
3.2 DAMPE的伽马射线天文 |
3.2.1 光子挑选 |
3.2.2 DAMPE伽马射线分析软件 |
3.3 DAMPE伽马射线巡天观测的随机过程 |
3.3.1 模拟流程 |
3.3.2 天体物理源伽马射线辐射的泊松过程 |
3.3.3 轨道信息采样 |
3.3.4 仪器响应 |
3.4 模拟结果 |
3.4.1 数据格式 |
3.4.2 伽马射线天图 |
3.4.3 模拟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DAMPE的定向校准 |
4.1 简介 |
4.2 角度偏差 |
4.3 定向校准的极大似然分析 |
4.4 标定方法的模拟校验 |
4.5 在轨数据的定向标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树莓派的牛舍巡检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软件技术 |
2.1 Spring Boot框架 |
2.2 Vue.js框架 |
2.3 Mybatis-plus框架 |
2.4 Uni-app框架 |
2.5 MVVM设计模式 |
2.6 前后端分离技术 |
2.7 RTMP协议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巡检机器人的研究与设计 |
3.1 巡检机器人设计方案 |
3.2 树莓派 |
3.3 硬件电路设计 |
3.4 软件设计 |
3.5 测试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端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服务端需求分析 |
4.2 开发平台及语言 |
4.3 RESTFUL风格API接口规范 |
4.4 树莓派数据上报模块 |
4.5 服务端程序的结构设计 |
4.6 服务端程序的功能与实现 |
4.7 云服务器的选型与部署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客户端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5.1 客户端总体需求分析 |
5.2 软件技术 |
5.3 Web端程序设计与实现 |
5.4 移动端程序设计与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更方便地调用应用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ndroid App的钻井数据监测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 曹茜林.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云原生的微服务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设计与实现[D]. 张悦. 山东大学, 2021(12)
- [3]基于Jenkins集成服务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周竞帆.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功率波形分析仪人机交互与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D]. 王智.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健康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张明泼.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6]基于DDS框架的民航客舱应用软件中间件开发[D]. 吴瑶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VRay引擎的云渲染研究和实现[D]. 吴佳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物联网开放平台服务管理的研究与应用[D]. 杨文杰.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9]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轨模拟及相关校准研究[D]. 蒋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基于树莓派的牛舍巡检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张策.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