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资助与经济资助相结合创新助困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燕[1](2020)在《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论要》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制约高校资助育人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于助困与育人的"两层皮"、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失衡、主体内在需求与外部资源供给的失调。破解这些问题应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协同推进实践创新与理论发展,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长效育人机制。
陈希[2](2020)在《“以人为本”视域下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文中认为将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放在"以人为本"视域下进行思考,就是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因材施教,从贫困学生个人需求出发,推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本文通过阐述高校助困工作"以人为本"的内在需求和意义,分析当下资助工作面临的困境,并最终得到"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资助工作的完善途径。
王庚[3](2019)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大步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历经40多年的发展,逐步进入更深层次,经济的全球化与4G时代的到来,促使世界各国纷纷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以应对未来面临的世界性大国竞争。为了应对未来挑战,我国提出“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构想,这对我国一线的劳动者所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的重任,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关乎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就必须提高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水平,加大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力度,没有好的管理,就谈不上好的教育质量,更谈不上为国家一线建设岗位输送合格人才。改革开放创造的物质财富,极大的促进了中职学校的建设发展,但是经济的高度发达,人民的普遍富足,也给中职学校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社会环境的转变,网络的普及,家庭结构的转变,都对中职学校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模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快速变化的形势,存在薄弱环节和盲区。如何针对中职学校的学生特点,加强对中职学生的教育管理,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适应时代的发展,是摆在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作为本文的调研对象,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是一所位于省会的市教育局直属重点职业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好,综合办学规模与人才培养质量在华北地区名列前茅,代表着本区域职业教育的最高水平,学校面向全省招生,生源范围涵盖大型城市、县镇、和广大农村,多年来,学校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有效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因此,以该校作为调查对象,对当前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现状进行调查,试图探究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真正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建议。本研究以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基础,针对学生管理工作现状,面向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师生展开调查,并以学生管理现状为题对学校领导进行访谈。通过综合调查结果并加以分析,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上存在管理理念滞后,管理制度僵化、管理手段有限,方式单一、管理队伍任务繁重,动力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从转变学生管理理念、优化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优化学生管理体系、提升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水平、增强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等方面,对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进行研究探索,树立以人为本,兼具时效性和先进性的管理理念,理顺学校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形成上通下达的管理体系,将学生管理工作变为集教育、管理、服务、关爱为一体的全员育人式管理模式,让学生认同学校管理策略,自觉接受学校管理理念,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水平,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培养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管理队伍积极性,促进学生管理队伍良性发展。从软硬件各方面采取措施,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学校建设,以实际行动保证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使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能够真正浸润到每一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达成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为国家建设输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优秀专业技能的一线建设者。
胡友根[4](2017)在《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宗旨。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既要重视自身内因的决定性因素,激发内源性发展动力;也要重视外因的重要影响,借助外源性发展动力促进自身的发展。作为教育者,认识和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坚持以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外源性动力,引导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应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肩负的历史责任,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激发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个人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本研究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感悟,观察和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发展轨迹并关注部分学生毕业离校后的发展情况,总结认为学生群体可以做如下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学生目标明确,发展动力十足,妥善应对压力,奋发向上并不断取得成绩的优秀学生。第二类学生有目标,发展动力不强,能承受一定压力,有较强可塑性、表现良好的学生。第三类学生目标模糊,发展动力弱,压力感较大,各方面表现一般的普通学生。第四类学生几乎没有目标,没有发展动力,压力很大,多门功课考试不及格,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有精神抑郁、分裂症状的问题学生,他们虽居最少数但却是极度需要关注的一类学生。本研究立足于学生工作实践,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心理测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发展压力进行探究,围绕着如何帮助大学生调适发展压力,提出大学生内源性动力培育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外源性动力培育对策进行论述。全文分为导论、正文、结束语等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现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就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进行阐述。重点就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人与环境关系理论、精神动力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理论及其指导意义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主要知识借鉴。分别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本教育理论、齐克林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福勒的“信仰发展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着重以广西高校为例,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心理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广西高校在调适大学生发展压力方面的成因。第五章重点围绕大学生发展压力的调适对策进行论述。提出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对策的关键与重点在于发展动力的培育,即内源性动力的培育和外源性动力的发展。并具体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发挥主体能动性、情商与逆商培养等内源性动力培育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绿色校园环境和文化、开拓学生视野、共享教育公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外源性动力方面提出对策。
刘迎[5](2015)在《以“灵魂助学”完善高校助困工作》文中提出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实现贫困生"经济脱贫"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总结和探索,以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帮助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具体来说,可以以"灵魂助学"为指导,结合其他资助体系,加强贫困生感恩、奉献等精神的教育。
凌月莲[6](2015)在《高校助困育人体系建设的反思与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断走向国民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高等院校,其中的某个特定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逐渐增多。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这一特殊群体,以期更好的开展助困帮扶育人工作。原有的资助体系在“奖、勤、助、贷、免”上不断完善制度,提高保障力度,但也在实践中暴露出各种问题:从制度的缺陷到人文关怀的缺失等。本文致力于完善高校的助困及育人体系,不但要让贫困生走进高校,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出其适应社会的就业能力。近年来助困工作不断在完善进步,助学金发放制度不断完善,各高校也在引导这一特定群体自立自强,在他们的思想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方面,做出了越来越多的工作。我们应该在尊重贫困生人格的前提下,深入思考教育公平原则,用教育弥补这一群体在就业初期的困窘,利用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结合专业技能树立职业规划思想,用朋辈优秀典型事例激励、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为走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论述了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选取了一些国内外关于高校助困体系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界定了本论文需要说明的相关概念,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在创新方面体现了更强的时代性,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常见、突出问题整合、完善了目前较为先进、主流的高校贫困生教育的工作方法。第二部分着重讨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别从奖勤助贷免五方面加以阐述,重点提出了当下资助育人工作中现存在的不足:贫困生认定制度的缺陷、人文关怀的缺失、勤工助学岗位的不足和德育的缺失等。第三部分分析了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概况,对本文研究的群体在成因、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方面做出了分析,剖析了这一群体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特征,也辩证的提出需正确看待贫困生人群,拒绝标签化、妖魔化。第四部分针对上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通过队伍建设、加强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加大人文关怀、完善勤工助学、加大就业帮扶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助困育人体系。
程晓娟,朱文武[7](2014)在《高校助困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发展理论、需求理论和内因与外因相统一原理是高校助困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同时,必须在助困过程中落实教育优先、尊重、差异性、主体性等工作原则,唯此,才能推动高校助困工作发展,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达到高等教育全面育人目的。
金燕[8](2012)在《论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教育资助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社会与学校给予了贫困大学生物质方面的极大支持与帮助,但随着资助力度的加大和资助范围的拓宽,重资助轻教育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提出资助工作要重在构建"教育资助一体化"的模式,通过资助与教育并举的理念来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张玉明[9](2012)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构建的原则》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是否遵循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构建的原则是有效开展新形势下大学生资助工作前提。本文力图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原则: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资助与励志相结合的原则、资助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经济资助与心理资助相结合的原则和显性资助与隐形资助相结合的原则。
丁武[10](2011)在《高等院校帮困育人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师范大学立体化帮困模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过程中,陕西师范大学探索建立起"立体化"帮困育人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在科学的育人理论指导下,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从助贫和助志两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各种形式的,立体的资助方式和自主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实现了目标序列化、内容具体化、渠道多元化、队伍全员化、工作科学化。效果明显化,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长知识,锤炼品格。
二、心理资助与经济资助相结合创新助困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资助与经济资助相结合创新助困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论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重大意义 |
(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 |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 |
二、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突出问题 |
(一)助困与育人的“两层皮” |
(二)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失衡 |
(三)主体内在需求与外部资源供给的失调 |
三、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应对策略 |
(一)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辩证统一 |
(二)实践创新与理论发展的协同并进 |
(三)以学生为中心与育人体制机制的紧密结合 |
(2)“以人为本”视域下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助困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
二、高校助困育人工作的“以人为本”的意义 |
1.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活 |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三、“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资助工作的困境 |
1.贫困生认定标准缺乏科学性 |
2.心理资助成为新的考验 |
3.资助工作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
四、“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资助工作的完善途径 |
1.资助工作要有理有据、公平公正 |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
3.思想引导与心理援助并进 |
4.关注贫困学生的全面长效发展 |
五、结语 |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 |
(二)国内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概述 |
一、中职教育 |
(一)中职教育的内涵 |
(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德育目标 |
二、中职学生管理的内涵 |
三、中职学生管理的基本内容 |
(一)中职学校学籍管理 |
(二)中职学校学生行为管理 |
(三)中职学校学生活动管理 |
(四)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管理 |
(五)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六)中职学校学生帮扶工作 |
(七)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管理 |
四、中职学生特点 |
(一)中职学生生源构成 |
(二)中职学生素质状况 |
(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
(四)学生价值观状况 |
(五)学生就业状况 |
五、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特点 |
第三章 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学生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的目的、范围和方法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问卷设计 |
(三)调查方法与调查范围 |
二、中职学生现状与学生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背景分析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优化对策 |
一、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理念 |
二、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组织结构 |
(一)对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优化 |
(二)对学生管理体系的优化 |
三、提升中职学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水平 |
四、增强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
(一)加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
(二)优化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
(三)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心理健康教育 |
(四)占领中职学生互联网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 |
(五)优化中职学校扶危助困工作 |
(六)积极构建就业推荐平台,提升学生就业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压力、大学生发展压力、压力应对 |
(二) 动力、大学生发展动力、大学生全面发展 |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点 |
第1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 |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
(三)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相关理论 |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
(二) 科学发展观理论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指导 |
(三) 中国梦理论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指导 |
第2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主要知识借鉴 |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本教育理沦 |
三、齐克林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 |
四、福勒的“信仰发展理论” |
第3章 广西高校大学生发展压力实证分析 |
一、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及研究假设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三) 研究假设 |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
(一) 问卷产生与研究方法 |
(二) 问卷量表内容 |
(三) 问卷赋值与解析 |
(四) 访谈调查 |
(五) 心理测查 |
(六) 调研考察 |
(七) 文献研究 |
三、实证调查基本情况 |
(一) 问卷调查情况 |
(二) 座谈会与个别访谈情况 |
(三)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实证调查数据综合分析 |
(四)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与自变量的均值比较分析 |
(五)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六) 结论与分析 |
四、大学生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实证分析 |
(一) 测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
(二) 测查工具及内容 |
(三) 学生心理测查情况及数据分析 |
(四) 结论分析与结果处理 |
第4章 广西高校在调适大学生发展压力方面的成效、不足和原因 |
一、取得的成效 |
(一) 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
(二) 深化改革,教育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
(三)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校良好育人环境 |
(五) 扩大交流融合,对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
(六) 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学生发展 |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一) 师资队伍结构、数量和质量有待优化 |
(二) 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有待扩展 |
(三) 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革 |
(四) 学生工作的实效性有待加强 |
三、原因分析 |
(一) 师资队伍结构、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二) 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三) 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四) 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5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的对策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
(一) 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 |
(二)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
二、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主体能动性,增强发展动力 |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二) 提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三) 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
三、培育情商逆商,提升抗挫能力 |
(一) 情商逆商培育对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的意义 |
(二) 情商逆商培育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意义 |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助推高素质人才培养 |
(一)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学生发展的外源力 |
(二) 以优质师资为引领,助推优秀人才培养 |
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指引,促进学生发展 |
(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
(二) 协调学科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和特色发展 |
(三) 绿色发展,营造高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 |
(四) 开放办学,加强交流,开拓师生视野 |
(五) 共享教育,完善资助,促进公平 |
六、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
(一) 加强教育,抵制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
(二) 抓好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大学生压力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大学生发展压力与动力个案访谈提纲 |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5)以“灵魂助学”完善高校助困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灵魂助学”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一) 传统助困工作治标不治本 |
(二) 予人鱼不如予人以渔 |
(三)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入瓶颈阶段 |
二、“灵魂助学”的主要措施 |
(一) 将能力创新融入奖、助学机制中, 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竞争力 |
1. 根据专业知识开展创新活动,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
3. 做好学生的创新档案, 将其作为学年综合素质考核的一项内容。 |
(二) 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机制, 塑造诚信人格 |
(三) 培养感恩意识, 予感恩于日常生活之中 |
(四) 培养奉献精神, 教育和引导贫困学生以行动回馈社会 |
三、“灵魂助学”体系根本意义 |
(6)高校助困育人体系建设的反思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高校资助工作现状 |
(一) 对于贫困生经济层面的资助 |
1、国家助学金和学校自主联系的各类企业助学金 |
2、各类无息、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 |
3、勤工助学 |
4、各类学杂费减免 |
(二) 对于贫困生精神层面的资助 |
1 、榜样典型激励 |
2 、工作机会激励 |
(三) 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
1 、高校贫困生认定制度缺陷 |
2 、高校助困工作中人文关怀缺失,重物质轻精神 |
3 、勤工助学岗位少,收入少,技术含量低 |
4 、教育公平问题 |
5 、高校助困育人中德育的缺失 |
三、高校贫困生概况 |
(一) 家庭致困原因 |
1 、区域经济发展长期不平衡 |
2 、国民收入差距扩大 |
3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体制改革,高校学费增加 |
4 、因学生家庭偶发性事件致贫 |
(二) 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行为特征 |
1、敏感、自卑导致自我封闭 |
2、虚荣心导致掩饰 |
3、有负罪感,长期感到沉闷、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 |
4、悲观情绪导致不求上进,依赖他人丧失独立 |
5、负能量积聚产生怨恨心理 |
(三) 正确看待贫困生人群,拒绝标签化 |
四、完善高校助困育人体系 |
(一) 扩大助困资源 |
1、扩大助学资金来源,让更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 |
2、拓宽贫困生走向社会的实践平台 |
3、完善勤工助学制度 |
(二) 加强人文关怀,做好各类思想教育工作 |
1、抗挫教育和励志教育 |
2、诚信教育和责任心教育 |
3、感恩教育 |
4、心理健康教育 |
(三) 助困队伍建设 |
1、辅导员队伍建设 |
2、导师制的建设 |
3、充分利用朋辈群体 |
4、拓宽宣传教育阵地 |
(四) 推进就业帮扶 |
1、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及课程,打造贫困生就业软实力 |
2、降低贫困生就业成本,完善就业保障政策 |
3、做好就业政策和相关法律宣传,帮助贫困生维护合法权益 |
4、加强与中小型用人单位的合作,适当照顾贫困生就业 |
5、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校助困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助困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
二、高校助困育人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人的需求理论 |
(三)内因与外因相统一原理 |
三、以人为本视域下高校助困育人工作的基本原则 |
(一)教育优先原则 |
(二)尊重原则 |
(三)差异性原则 |
(四)主体性原则 |
四、高校助困育人工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意义 |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
(二)教育领域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 |
(三)高校助困育人工作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
(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观诉求 |
(8)论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教育资助一体化”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资助一体化”模式提出的背景 |
二、“教育资助一体化”模式构建的原则 |
1. 以生为本的原则。 |
2. 合力教育原则。 |
3. 创新实践原则。 |
三、“教育资助一体化”模式的实施 |
1. 资助与自助相结合。 |
2. 资助与互助相结合。 |
3. 资助与助人相结合。 |
(9)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构建的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
二、资助与励志相结合的原则 |
三、资助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 |
四、经济资助与心理资助相结合的原则 |
五、显性资助与隐形资助相结合的原则 |
(10)高等院校帮困育人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师范大学立体化帮困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立体化帮困育人模式的内涵 |
2 立体化帮困育人模式的实践 |
2.1 增强帮困育人的针对性 |
2.2 实施工作队伍的全员化 |
2.3 突出养成教育的内化性 |
2.4 注重过程评价的导向性 |
2.5 实现帮困形式的多样性 |
2.6 拓宽勤工助学的阵地性 |
2.7 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性 |
3 实施立体化帮困育人模式的体会 |
3.1 冲破“免费午餐”式模式束缚, 使助困工作真正以权利与义务对等为原则 |
3.2 冲破单一部门管理模式束缚, 使助困工作形成多部门交叉合力 |
3.3 冲破只重经济资助模式束缚, 使助困工作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
3.4 冲破救济型模式束缚, 使助困工作努力走向发展型资助模式 |
四、心理资助与经济资助相结合创新助困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论要[J]. 马晓燕.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以人为本”视域下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 陈希.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1)
-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为例[D]. 王庚.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D]. 胡友根.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5]以“灵魂助学”完善高校助困工作[J]. 刘迎. 企业研究, 2015(05)
- [6]高校助困育人体系建设的反思与完善[D]. 凌月莲.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2)
- [7]高校助困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分析[J]. 程晓娟,朱文武.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4(06)
- [8]论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教育资助一体化”模式的构建[J]. 金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12(20)
- [9]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构建的原则[J]. 张玉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1)
- [10]高等院校帮困育人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师范大学立体化帮困模式为例[J]. 丁武.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