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峨眉山古建筑防火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1](2022)在《古建筑火灾灭火难点及防灭火对策》文中认为中国古代建筑以其丰富多变的群体空间和巧妙合理的木结构体系而着称。古建筑不仅留下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痕迹,也预示着人类未来发展进步的方向。但由于历史久远原因,使得古建筑存在许多防火、灭火的难点,一旦着火建筑几乎毁于一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古建筑,火灾发生后,减少火灾损失成为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话题。
祝勇[2](2021)在《故宫文物南迁》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1931年9月19日早上九点,时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的李宗侗先生像往常一样走出北京南城丞相胡同的家门,乘一辆洋车前往故宫博物院上班,过顺直门1,听到路边叫卖号外的声音,他让车夫停车,买了一张报纸。上面的大字标题,让他悚然一惊。2
权茹月[3](2020)在《华清宫火灾风险特征及消防安全评估》文中提出陕西临潼华清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典型的唐代古建筑群。古建筑潜在的火灾隐患较多,其火灾结果往往造成古建筑历史价值的严重破坏,完善古建筑的消防安保措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管理单位往往发展旅游业进行创收,酒店、餐饮、娱乐等旅游项目在古建筑景区周围迅速发展,在吸纳足量资金同时,与之并存的是诸多消防安全隐患。从实践来看,古建筑火灾隐患偏多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由古建筑固有的土木结构特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消防安全管理的缺失,导致古建筑的消防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整改消除。保护古建筑,就要对此类场所的消防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可能发生的火灾事故类型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来保护我国古建筑的安但全并。目前,已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评估及防火对策研究工作,一并未对华清宫这一重要的古建筑进行系统的消防安全评估。华清宫景区的建设和发展给市民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益处,做好保护研究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工作,而如何对其进行火灾风险评估是本文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华清宫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场走访、实地勘察、专家讨论等方式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结合笔者实际的消防工作经验,按照华清宫的主要火灾风险和特点,识别潜在的火灾危险源,确定火灾事故造成的事故后果,危害程度及波及范围,以及再生、衍生风险,同时根据火灾事故的危害范围和影响程度,对华清宫进行危险度等级划分,比选出适当的评估方法,并严格遵循我国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坚持科学性、合法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原则,最终构建出华清宫的消防安全评估模型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火灾事故防范对策,从而完善华清宫的消防安全措施,对提高华清宫火灾事故的防控能力,督促管理单位全面落实防控主体责任,具有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
樊镇豪[4](2019)在《基于多级可拓法的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古建筑大多为木制或砖木结构,受多年自然侵蚀、含水率低、耐火等级差,加之近年来的大量开发利用,造成火灾隐患多,起火原因复杂,一旦发生火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降低古建筑火灾发生的频率,甚至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同时帮助古建筑管理单位预先控制火灾的发生,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古建筑火灾危险性、特点、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当前的古建筑火灾形势总结了消防安全现状,建立了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古建筑火灾风险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降低古建筑火灾风险的措施,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当前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并依据规范标准构建了包括古建筑特征、火灾危险源、消防设施设备、火灾救援能力、消防安全管理等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的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进行内涵分析,制定了评价指标量化标准。(2)在对各种综合评价法对比后,确定多级可拓评价法作为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的方法,并利用熵权法求取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的多级可拓模型。运用该评价模型对大雄宝殿进行火灾风险评价,在火灾风险评价前进行火灾危险性调查,调查结果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展示。经过四级可拓评价后,判定大雄宝殿火灾风险等级为3级,发生火灾风险性中等。通过具体分析5个一级指标,发现需要在火灾危险源和消防设施设备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从而降低火灾风险等级。(3)针对类似大雄宝殿的古建筑没有合适的自动灭火系统,以大雄宝殿为例,设计了一套应用于类似古建筑的自动报警灭火系统。实现从火灾探测、自动报警至人员疏散、防火灭火的一系列过程完全自动化,提高了扑灭初级火灾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因火灾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古建筑防火灭火提供了新技术、新手段。
李园园[5](2019)在《基于改进的半定量Gustav法的古建筑群火灾风险评估与管理》文中研究说明古建筑群归属于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是国家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近年来,中国古建筑群火灾事故频发,人员及财产损失惨重,令人扼腕叹息。积极开展科学合理的火灾风险评估工作是古建筑群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古建筑群内现存的火灾危险源进行分类,以客观性、科学性、可行性为原则,建立了以人的风险因素、物的风险因素、环境的风险因素及管理的风险因素为准则层的古建筑群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梳理了导致古建筑群发生火灾的主要危险源及不利因素的构成。通过类比分析三大类评估模型,确定将半定量的Gustav法应用到对古建筑群的火灾风险评估中。结合Gustav火灾危险度初始评估模型,考虑古建筑群的季节性特点、易燃物类别、人员特征及延迟因素等,将传统的半定量Gustav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加以改进优化,对模型中16类因子进行重新定义并确定取值,探索了一种适用于古建筑群的软层次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对三原城隍庙古建筑群进行火灾危险源识别,利用改进的Gustav法对旺季建筑群内开放性建筑进行火灾风险综合评估,得到危险度分布图,分析建筑火灾危险度结果,对建筑群内消防设施的选取和布置方案给出建议。根据古建筑群的保护现状提出基于BIM平台的古建筑群风险评估数据库,实现对建筑信息、材料信息、消防设施信息等的标准化录入,实现古建筑群火灾风险动态信息化管理。
王伟[6](2018)在《峨眉山景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四川省峨眉山景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管理机制和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加强景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具体对策。
梅强[7](2017)在《古建筑消防安全综合评价 ——以某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对于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而言,其消防安全评价是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所谓的消防安全评价是对现有古建筑火灾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根据相关专家评估并利用相关办法,得到相应的评价结果。消防安全评价是古建筑消防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很多国家都采用各类定性、定量等各种方法进行消防安全评估。如何进行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古建筑消防安全评价为研究内容,研究古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构建古建筑消防安全评价体系,以某古建筑消防安全评估为例进行消防安全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本文首先进行古建筑消防管理以及火灾风险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理论的分析。随后分析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现状,对古建筑火灾与消防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介绍。在此之后进行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完成了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形成了涉及古建筑特征、火灾危险源、初期处置及疏散情况、消防设施完好情况、消防安全管理五大指标体系。最后进行工程实例研究,完成了某图书馆火灾风险的实际评价,依据层次分析法对图书馆项目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进行确定。与此同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图书馆古建筑项目进行具体评价,并形成相应的对策建议。
白子龙[8](2017)在《木结构古建筑防火改造技术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详细介绍了木结构古建筑的火灾特点,分析其材料和结构的危险性。并基于木结构古建筑火灾模拟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火灾场景模拟软件FDS对沈阳建筑大学校内的八王书院木结构古建筑进行模拟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通过现代火灾场景模拟手段,研究这类典型形式的木结构古建筑在发生火灾时,其温度场和烟气场随着时间分布与变化的情况特点,做出性能化计算与分析。并针对模拟结果给出相应的防火改造建议。本文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与文献分析,充分借鉴国内外木结构古建筑消防安全设计的经验,为相同类型的木结构古建筑提出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防火优化建议。同时,结合不同地区木结构古建筑的防火改造设计案例的综合分析针对消防设计薄弱环节提出优化对策,旨在对今后开展木结构古建筑防火性能化评估工作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钱佳[9](2016)在《传统聚落防火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聚落一般都是聚落早先发展的重点地区,经历了历史的变迁,有许多珍贵的文化财产。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聚落的建筑耐火等级、防火分区划分和消防基础设施已达不到现代的防火标准。随着用地功能的变迁和人口的增长,更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传统聚落中座落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迹,而中国的古建筑又大多是以木结构为主,一旦发生火灾,极易蔓延开来。如何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免受火灾的困扰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第一章介绍课题来源,从传统聚落火灾形势入手,阐述传统聚落火灾的严重性,搜集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梳理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框架。第二章从传统聚落火灾诱发原因与扑救困难的原因入手,并通过比较传统聚落火灾与其他地区火灾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得出传统聚落火灾的特点。通过分析传统聚落防火与现行规范的冲突,说明传统聚落防火遇到的现状问题。第三章分析了传统聚落防火的步骤与内容,介绍了从消防安全检查和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开始的基础工作,接着从建筑防火能力、聚落防火能力、防火设施、防火管理四个角度,详细阐述了适用于传统聚落防火的技术体系包含的各个内容。第四章根据消防相关的重要因素将传统聚落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并针对每一种聚落类型给出了相应的消防对策。第五章为传统聚落防火技术体系的案例部分,通过选择一个缺乏消防救援、昂贵的消防设施、尚无消防水源的传统聚落石峡村来进行防火体系构建,展示了传统聚落防火技术体系落实的过程。如何在防火时兼顾传统聚落火灾的特殊性与一般性,找到既能够保护传统聚落风貌、又能有效起到防火作用的技术措施,并以适合传统聚落的消防安全调研、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为基础,构建一套包含聚落、建筑、设施、管理多方面的综合技术体系,是本文的重点。
徐钟铭[10](2014)在《木结构古镇消防安全现状调查及火灾风险评估 ——以四川某古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历史悠久,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其中,巴蜀古镇的建筑绝大多数都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存在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疏散通道狭窄,水源不足,安全出口、消火栓、灭火器缺少等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隐患,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发生火烧连营的情况,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文章在搜集大量古镇等古建筑火灾的背景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火灾、火灾的特性及规律入手,对古镇火灾特点、原因、统计规律以及火灾隐患分析,为古镇火灾风险评估技术的体系构建提供依据。其次,通过对古镇消防安全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某古镇的消防安全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相关古镇消防总体数据及人员疏散数据。最后,阐述建立古镇火灾风险评估体系的作用和目的,并分别讨论不同评估方法在古镇安全保护中的应用,提出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分析评估古镇火灾风险,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权重,并结合专家打分法最终确定古镇火灾的火灾风险,得出相应的火灾风险评估结论,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力图将得出的评估结论应用于古镇实际防火设计及防火规范的制定中。本文分四步来论述火灾风险评估技术在古镇火灾中的应用。第一步,查阅资料,阐述古镇等古建筑防火研究现状及其火灾产生的原因及特点。第二步,对古镇消防安全现状进行调查,并以四川某古镇为例进行消防安全现状分析。第三步,提出火灾风险评估技术,并对某古镇进行火灾模糊综合评估,得出相关评估结论及优化配置措施。第四步,分析火灾风险评估体系的应用前景。
二、峨眉山古建筑防火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峨眉山古建筑防火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古建筑火灾灭火难点及防灭火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古建筑消防难点 |
1.1 古建筑耐火等级低 |
1.2 古建筑火灾荷载大 |
1.3 古建筑防火间距小 |
1.4 古建筑人员流动大 |
1.5 古建筑先天不利因素 |
(1)地理位置因素。 |
(2)管理不力因素。 |
(3)建筑结构因素。 |
2 古建筑防火措施 |
2.1 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
2.2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
2.3 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
2.4 做好古建筑防雷措施 |
2.5 提升古建筑防火能力 |
(1)提高建筑耐火等级。 |
(2)控制火灾危险源。 |
3 古建筑火灾扑救对策 |
3.1 灭疏结合 |
3.2 重点保护 |
3.3 科学施救 |
(1)冷却。 |
(2)窒息。 |
(3)阻隔辐射热。 |
(4)减少水渍。 |
(2)故宫文物南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 |
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 |
二、日人不可不防,文物不可不迁 |
三、宫殿前小山般堆起文物箱 |
四、文物连夜运出故宫 |
五、列车停在浦口,不知道往哪里开 |
六、请你明天九点钟再来一次 |
第二章一番风雨路三千:徘徊京沪 |
一、上海仁济医院的“临时周转房” |
二、故宫文物中存在赝品 |
三、马衡被任命为第二任院长 |
四、影印《四库全书珍本》 |
五、上海预展会取得“轰动效应” |
六、中国文物第一次有组织地走向国际 |
七、文物在六朝古都安家 |
八、易培基不可能活着看到洗清冤案了 |
九、千军万马的内迁洪流 |
十、运出南京的最后机会 |
第三章谁念客身轻似叶:西迁南路 |
一、湖南大学图书馆被日本飞机炸平了 |
二、长沙至贵阳有土匪出没 |
三、安顺郊外的理想山洞 |
四、烟波一笠,回首江天 |
五、赴苏展品的安全,令故宫同人感到揪心 |
六、安顺待不下去了 |
七、在巴县的竹海中隐匿形迹 |
第四章千军万马一条江:西迁中路 |
一、把两千多箱文物抛在南京,让马衡无比自责 |
二、不易受潮湿的物品暂存重庆 |
三、宜宾也不安全 |
四、装满文物的木船纤绳断了 |
五、轰炸乐山的纪录片成为日本空军的“样板片” |
六、当学术巨匠遭遇大足石刻 |
第五章到晚才知身是我:西迁北路 |
一、一个家庭的“南迁” |
二、军火库做文物库房 |
三、在大雪中翻越秦岭 |
四、大慈寺僧人要遵守来自故宫的“戒规” |
五、古佛青灯,伴他写下一生中最重要的着作 |
六、大火向存满故宫文物的武庙蔓延过来 |
七、为守护国宝而牺牲的军人 |
第六章覆巢犹幸能完卵:沦陷之城 |
一、故宫人员关闭了故宫大门 |
二、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搞了件大事情 |
三、日本收藏的大量文物,实为我国家博物馆之无上妙品 |
四、日本投降了,有人半信半疑 |
五、华北日军投降仪式在太和殿广场举行 |
六、文物工作者的胜利“纪念碑” |
第七章八千里路云和月:东归北返 |
一、故宫文物走了,文化的种子留下了 |
二、接二连三的翻车事故 |
三、你不是学生,你是共产党的代表 |
四、台湾,是什么地方啊 |
五、南迁文物回到出发地 |
六、追缴“小白楼”散佚书画 |
七、“故宫盗宝案”尘埃落定 |
第八章人间毕竟晴方好:一宫两院 |
一、文物迁出北平以来最大一次损失 |
二、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
三、生命中最后两个字 |
(3)华清宫火灾风险特征及消防安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3.1 拟解决的问题 |
1.3.2 研究路线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华清宫常见火灾风险特征及事故等级 |
2.1 华清宫基本情况及火灾案例 |
2.2 华清宫火灾风险特征分析 |
2.3 华清宫消防安全隐患因素及危险等级 |
2.3.1 华清宫消防安全隐患因素探析 |
2.3.2 华清宫火灾事故等级 |
2.4 本章小结 |
3 华清宫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标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标 |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华清宫评价指标体系内涵分析 |
3.2.1 消防安全管理 |
3.2.2 消防控制室 |
3.2.3 安全疏散 |
3.2.4 消防设施器材 |
3.2.5 其他消防管理 |
3.3 华清宫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3.3.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3.2 华清宫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华清宫消防安全评估模型的建立 |
4.1 消防安全评估方法介绍及选择 |
4.1.1 评估方法介绍 |
4.1.2 评估方法选择 |
4.2 华清宫消防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
4.2.1 指标权重分析 |
4.2.2 各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
4.2.3 华清宫消防安全评估专家打分 |
4.3 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
4.3.1 电气火灾事故的处置措施 |
4.3.2 森林火灾事故的处置措施 |
4.3.3 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的处置措施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基于多级可拓法的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古建筑火灾与消防安全形势分析 |
2.1 古建筑火灾 |
2.1.1 古建筑火灾危险性 |
2.1.2 古建筑火灾的特点 |
2.2 古建筑火灾原因 |
2.2.1 1950~1999年古建筑火灾统计分析 |
2.2.2 2000~2017年古建筑火灾统计分析 |
2.2.3 古建筑火灾原因总结 |
2.3 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确定 |
3.1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内涵分析 |
3.3.1 古建筑特征 |
3.3.2 火灾危险源 |
3.3.3 消防设施设备 |
3.3.4 火灾救援能力 |
3.3.5 消防安全管理 |
3.4 评价方法的选择 |
3.4.1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方法的确定 |
3.4.2 多级可拓评价模型建立 |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实例应用分析 |
4.1 BIM技术与古建筑的结合 |
4.1.1 大雄宝殿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 |
4.1.2 大雄宝殿火灾危险性调查 |
4.2 大雄宝殿火灾风险的多级可拓评价 |
4.2.1 大雄宝殿火灾风险等级的划分和指标定量化分析 |
4.2.2 确定大雄宝殿火灾风险评价的经典域、节域和待评价物元 |
4.2.3 确定大雄宝殿火灾风险各级指标的权重 |
4.2.4 一级可拓评价 |
4.2.5 二级可拓评价 |
4.2.6 三级可拓评价 |
4.2.7 四级可拓评价 |
4.3 大雄宝殿火灾风险评价结果分析与防火整治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于古建筑的自动报警灭火系统 |
5.1 背景技术 |
5.2 自动报警灭火系统的设计步骤 |
5.2.1 划分和确定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 |
5.2.2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
5.2.3 自动灭火系统的选择 |
5.2.4 确定系统的设置形式及设备布置形式 |
5.3 自动报警灭火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00~2017年古建筑火灾情况统计 |
附录B 大雄宝殿主要建筑构件统计 |
附录C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量化标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改进的半定量Gustav法的古建筑群火灾风险评估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研究框架 |
1.5.3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砖木结构古建筑群火灾危险源识别 |
2.1 引言 |
2.2 危险源辨识 |
2.2.1 辨识方法 |
2.2.2 辨识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
2.3 危险源分类 |
2.3.1 按照直接原因 |
2.3.2 按照影响因素 |
2.4 危险源评估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 |
2.4.1 评估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原则及标准 |
2.4.2 评估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 |
2.5 古建筑群主要危险源及不利因素 |
2.5.1 主要危险源及不利因素 |
2.5.2 危险源评估指标归类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古建筑群火灾风险评估模型 |
3.1 引言 |
3.2 评估方法的确定 |
3.2.1 定性分析评估法 |
3.2.2 定量分析评估法 |
3.2.3 半定量分析评估法 |
3.2.4 评估方法对比 |
3.3 古建筑群火灾风险评估模型的确定 |
3.3.1 Gustav法在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中的适用性分析 |
3.3.2 改进的建筑物火灾危险度(GR)评估模型 |
3.3.3 改进的建筑物内火灾危险度(IR)评估模型 |
3.3.4 古建筑群火灾危险度综合分析 |
3.3.5 火灾危险度评估因子属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4.1 引言 |
4.2 三原城隍庙简介 |
4.3 三原城隍庙基本信息采集 |
4.3.1 淡旺季游客数量统计 |
4.3.2 城隍庙内主要建筑物木材含水率 |
4.3.3 建筑物室内外易燃物品信息统计 |
4.3.4 室内外消防设备投入 |
4.3.5 公共消防设施投入 |
4.3.6 公共消防管理 |
4.3.7 古建筑群周边条件 |
4.4 三原城隍庙古建筑群火灾风险综合评估 |
4.4.1 评估指标取值—以献殿为例 |
4.4.2 古建筑火灾危险度 |
4.4.3 古建筑内火灾危险度 |
4.4.4 火灾风险综合评估值 |
4.4.5 结果分析 |
4.4.6 阈值的确定 |
4.4.7 控制或消除风险的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BIM技术的古建筑火灾风险管理 |
5.1 引言 |
5.2 BIM在古建筑保护领域的研究 |
5.3 火灾风险评估数据库平台建设 |
5.3.1 古建筑群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 |
5.3.2 古建筑群消防信息的建立与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峨眉山景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峨眉山景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 |
1.1 生产生活用火管控难 |
1.2 电器线路使用不规范 |
1.3 建筑消防水源难保证 |
1.4 消防监督管理难度大 |
1.5 灭火救援力量到场难 |
2 峨眉山景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
2.1 加强用火管控, 规范用火管理 |
2.2 开展电气线路隐患排查, 规范用电管理 |
2.3 加大消防设施建设投入, 多措并举强化水源建设 |
2.4 强化消防宣传教育培训, 明确各部门法定职责 |
2.5 探索“第二消防站”建设, 加强专业灭火救援力量 |
3 探索建立景区特色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
3.1 建立火灾扑救“四级”响应机制 |
3.2 建立可视化消防自动报警系统 |
3.3 建立古建筑群消防安全评估上报机制 |
3.4 建立立体化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机制 |
3.5 完善固化重点时段派驻专人驻守巡防工作机制 |
(7)古建筑消防安全综合评价 ——以某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拟解决的问题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路线 |
第2章 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评估方法 |
2.1 古建筑火灾现状分析 |
2.1.1 古建筑火灾特点分析 |
2.1.2 古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分析 |
2.2 古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 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
2.3.1 定性分析方法 |
2.3.2 半定量分析方法 |
2.3.3 定量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古建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思路 |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3.2 指标体系内涵分析 |
3.2.1 古建筑特征 |
3.2.2 火灾危险源控制情况 |
3.2.3 初期处置及疏散情况 |
3.2.4 消防设施完好情况 |
3.2.5 消防安全管理 |
3.3 古建筑消防安全综合评价方法 |
3.3.1 评价方法选择 |
3.3.2 评价方法介绍 |
3.3.3 方法集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研究 |
4.1 案例简介 |
4.2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4.2.1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4.2.2 模糊综合评价 |
4.2.3 图书馆火灾风险评级 |
4.3 风险评价结果处理及应用 |
4.3.1 针对各指标评价改进策略 |
4.3.2 结果分析与相关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木结构古建筑防火改造技术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2.1 国内研究背景和现状 |
1.2.2 国外研究背景和现状 |
1.3 本文研究方案 |
第二章 木结构古建筑火灾技术分析 |
2.1 木结构古建筑火灾扑救与预防 |
2.1.1 火灾扑救与影响 |
2.1.2 火灾预防与管理 |
2.2 木材燃烧特性与燃烧速度 |
2.2.1 木材的燃烧特性 |
2.2.2 影响木材燃烧速度的因素 |
2.2.3 木材的燃点 |
2.3 木结构古建筑火灾的结构效应 |
2.3.1 木垛效应 |
2.3.2 炉膛效应 |
2.3.3 “火烧连营”效应 |
第三章 木结构古建筑火灾模拟理论基础 |
3.1 木材热解、着火以及蔓延理论 |
3.1.1 木材的热解温度 |
3.1.2 木材的着火理论 |
3.1.3 木材受热辐射作用起火 |
3.1.4 材料点燃的临界热辐射强度 |
3.1.5 木材表面火焰蔓延模型 |
3.2 室内火羽流与热烟气流动 |
3.2.1 火焰部分 |
3.2.2 浮力羽流部分 |
3.2.3 顶棚射流 |
3.3 建筑室内火灾发展过程 |
3.3.1 初期火灾 |
3.3.2 轰燃和回燃 |
3.3.3 旺盛期 |
3.3.4 衰退期 |
3.4 室内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 |
3.4.1 火灾荷载 |
3.4.2 材料特性 |
3.4.3 火源位置 |
3.4.4 通风条件 |
3.4.5 建筑结构形式 |
3.5 火灾模拟理论基础 |
3.5.1 CFD技术 |
3.5.2 FDS软件 |
3.5.3 FDS方程 |
3.5.4 FDS火灾模型的火源选择 |
3.5.5 FDS燃烧模型 |
3.5.6 FDS模拟计算流程 |
第四章 木结构古建筑火灾模型建立与分析 |
4.1 模拟对象的选定及基本概况 |
4.1.1 模拟对象的选定 |
4.1.2 模拟对象的基本概况 |
4.2 木结构古建筑模型参数 |
4.3 木结构古建筑FDS火灾模型建立 |
4.3.1 火源的设定 |
4.3.2 测点的设置 |
4.4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1 温度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2 烟气浓度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木结构古建筑防火改造对策探讨 |
5.1 传统(或早期)的防火措施 |
5.1.1 涂泥抹灰 |
5.1.2 防火墙 |
5.1.3 金水河、太平缸 |
5.2 现代防火技术在古建筑上的应用 |
5.2.1 火灾探测器 |
5.2.2 室外消火栓 |
5.2.3 自动消防水炮 |
5.2.4 防雷设施 |
5.2.5 防火涂料 |
5.3 八王书院防火改造建议 |
5.3.1 合理布置火灾探测器 |
5.3.2 恰当使用防火阻燃材料 |
第六章 案例分析与改进方案 |
6.1 天津蓟县独乐寺防火改造技术方案 |
6.1.1 独乐寺基本情况 |
6.1.2 防火改造技术方案 |
6.2 金台观防火改造技术方案 |
6.2.1 金台观基本情况 |
6.2.2 金台观防火隐患 |
6.2.3 防火技术改造方案 |
6.3 周公庙防火改造技术方案 |
6.3.1 周公庙基本情况 |
6.3.2 周公庙防火隐患 |
6.3.3 防火技术改造方案 |
6.4 木结构古建筑防火改造措施 |
6.4.1 设置消防水池与加压泵站 |
6.4.2 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6.4.3 加设防火玻璃或防火卷帘 |
6.4.4 涂刷木材阻燃剂或防火涂料 |
6.4.5 设置自动灭火系统 |
6.4.6 配备室内外灭火器 |
6.4.7 设置防雷装置 |
6.4.8 健全燃香安全管理 |
6.4.9 引导紧急逃生线路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传统聚落防火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传统聚落火灾形势 |
1.1.2 政策背景 |
1.1.3 课题来源 |
1.2 概念界定 |
1.2.1 “传统聚落”的概念 |
1.2.2 “防火技术体系”的概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中国大陆 |
1.4.2 中国台湾 |
1.4.3 日本 |
1.4.4 美国 |
1.4.5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我国传统聚落防火现状评价 |
2.1 传统聚落火灾特点 |
2.1.1 传统聚落火灾发生原因 |
2.1.2 传统聚落火灾扑救困难的原因分析 |
2.2 传统聚落火灾与其他地区火灾的比较 |
2.2.1 传统聚落与城中村、农村火灾的相似性 |
2.2.2 传统聚落与城中村、农村火灾的不同点 |
2.3 现阶段我国传统聚落防火与规范的不适应性分析 |
2.3.1 传统聚落消防规划与消防规范的不适应性 |
2.3.2 传统聚落消防管理的不适应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类型传统聚落的防火对策 |
3.1 传统聚落防火分类因素 |
3.1.1 消防站点 |
3.1.2 消防供水 |
3.1.3 消防经费 |
3.1.4 聚落内防火间距 |
3.2 传统聚落分类及策略 |
3.2.1 资源丰富型聚落 |
3.2.2 水源丰富性聚落 |
3.2.3 一般型聚落 |
3.2.4 资源匮乏型聚落 |
3.2.5 紧凑型聚落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统聚落防火技术体系构建 |
4.1 消防调查与火灾风险评估 |
4.1.1 消防安全调查 |
4.1.2 火灾风险评估 |
4.1.3 火灾风险评估结果与后续规划的衔接 |
4.2 聚落消防安全布局 |
4.2.1 功能分区 |
4.2.2 防火分区划分 |
4.2.3 防火间距 |
4.2.4 消防给水 |
4.2.5 消防通道 |
4.2.6 疏散路线与避难场地 |
4.3 建筑防火能力的提升 |
4.3.1 建筑空间与结构——从“封火山墙”到现代防火墙 |
4.3.2 建筑材料——从木骨泥墙到木材阻燃处理 |
4.3.3 建筑细部 |
4.4 防火设施与装置 |
4.4.1 传统消防设施 |
4.4.2 现代消防设施 |
4.5 防火制度与管理 |
4.5.1 防火组织团体 |
4.5.2 教育与演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延庆石峡村防火规划 |
5.1 石峡村聚落概况 |
5.1.1 区位概况 |
5.1.2 历史沿革及现存历史遗存 |
5.1.3 聚落肌理 |
5.1.4 人口概况 |
5.2 石峡村消防安全调查 |
5.2.1 聚落区域环境 |
5.2.2 聚落建筑形态相关 |
5.2.3 聚落社会情况 |
5.2.4 消防管理相关 |
5.3 石峡村火灾风险评估 |
5.3.1 防火分区 |
5.3.2 各分区火灾风险情况 |
5.4 石峡村的防火对策研究 |
5.4.1 聚落防火能力的提高 |
5.4.2 建筑防火能力的提高 |
5.4.3 防火设施的配置 |
5.4.4 防火管理 |
第6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专着 |
法律法规 |
期刊 |
学位论文 |
电子文献 |
(10)木结构古镇消防安全现状调查及火灾风险评估 ——以四川某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2 古镇火灾 |
2.1 火灾概述 |
2.2 古镇火灾 |
2.2.1 古镇火灾的原因 |
2.2.2 古镇火灾的特点 |
2.2.3 古镇消防安全现状调查 |
3 四川某古镇消防安全分析 |
3.1 四川某古镇消防安全现状调研分析 |
3.1.1 四川某古镇现状调研 |
3.1.2 古镇消防现状调研分析 |
3.2 火灾处置应急预案 |
3.2.1 组织指挥机构 |
3.2.2 火灾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及程序 |
4 某古镇火灾风险评估 |
4.1 火灾风险评估技术概述 |
4.1.1 风险评估 |
4.1.2 火灾风险评估 |
4.2 某古镇火灾风险评估 |
4.2.1 某古镇火灾模糊综合评估实施方案 |
4.2.2 某古镇火灾风险评估结论 |
4.3 某古镇消防优化配置措施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峨眉山古建筑防火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古建筑火灾灭火难点及防灭火对策[J]. 李晓. 大众标准化, 2022(01)
- [2]故宫文物南迁[J]. 祝勇. 当代, 2021(04)
- [3]华清宫火灾风险特征及消防安全评估[D]. 权茹月.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多级可拓法的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研究[D]. 樊镇豪.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5]基于改进的半定量Gustav法的古建筑群火灾风险评估与管理[D]. 李园园. 长安大学, 2019(01)
- [6]峨眉山景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J]. 王伟.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8(06)
- [7]古建筑消防安全综合评价 ——以某图书馆为例[D]. 梅强. 南昌大学, 2017(02)
- [8]木结构古建筑防火改造技术对策研究[D]. 白子龙.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4)
- [9]传统聚落防火技术体系研究[D]. 钱佳.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4)
- [10]木结构古镇消防安全现状调查及火灾风险评估 ——以四川某古镇为例[D]. 徐钟铭. 四川师范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