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经药在方剂中的应用

浅析通经药在方剂中的应用

一、浅析组方中引经药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希成[1](2021)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运证治方的立方思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言,字无择,宋代青田鹤溪人(今浙江青田县)。其治学严谨,提倡广览群书、由博返约。他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为提出“三因学说”,代表性着作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下简称《三因方》)。《三因方》为陈言的集方之作,在书中卷五的“五运时气民病证治”章节,收录了调治五运太过、不及之年常见症状10首方剂,本文统称其为“五运证治方”。21世纪以来,五运六气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在防病治病方面独具特色。《三因方》收录的10首五运证治方,分别针对岁运太过、不及之年的症状表现,因简易、有效而受到关注,成为五运六气理论指导方剂应用的代表之一,相关临床应用报导越来越多,但对其理论研究的探讨并不充分。本研究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运时气民病证治中岁运太过、不及之年的症状表现,五运证治方的主治和方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明确五运证治方的立方思路为研究目标,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首先了解陈言及其生活的时代,明确五运证治方产生的学术背景,进而对五运证治方的来源和流传进行考证,对流传较广的收录五运证治方的医籍与《三因方》进行比较。接下来分别从五运太过、不及年的症状表现与五脏的关系,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五运证治方的分析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整理比较《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涉及五运太过、不及之年的症状表现内容,以及《三因方》五运时气民病表现、五运证治方主治的文字内容,依据《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关于五脏“病”和“虚”的相关描述及中医基础理论内容,对所整理的症状表现进行分析,提炼各自内容所包含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特点。(2)整理《内经》五运与性味的相关内容,以及《内经》五味补泻理论的内容,明确五味、五运、五脏之间的学术关联。(3)检索整理10首五运证治方中全部药物的性味和功效,通过性味和功效分析,对五运证治方进行释义,探讨岁运太过不及、五脏虚实、五味补泻相关的调治思路。(4)分别对岁运太过之年的五运证治方、岁运不及之年的五运证治方、同一行岁运太过与岁运不及的五运证治方、某一行岁运太过与其所胜之行不及的五运证治方进行比较,探讨五运证治方的立方共性和用药差异。(5)检索五运证治方相关的医案,并以岁木不及之年的苁蓉牛膝汤为例,对公开报道的验案进行质量评估与经验分析,为五运证治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通过上述研究,初步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收载五运证治方的古代医籍涉及《三因方》《普济方》《运气易览》《古今医统大全》《东医宝鉴》《宋陈无择三因司天方》《内经运气病释》《内经药瀹》《运气证治歌诀》等。其中,《三因方》的成书年代最早,部分后世医书明确说明其对《三因方》的转载。对照各书所载内容发现,后世医书与陈言《三因方》存在体例内容、部分方名和药物的差异,后世医家对10首五运证治方的方义阐释也与《三因方》原书之义并未完全相同,因此,不能简单以后世之书替代《三因方》原方原义。(2)通过整理五运太过、不及之年的症状表现,总结其病因病机和病位特点发现,《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和《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对五运太过、不及症状表现的描述侧重不同,前者强调其常,后者强调其变,相应涉及的五脏也有区别。《三因方》“五运时气民病证”的内容取自《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的五运太过、不及之年的症状表现,五运证治方的主治内容总体来说少于五运太过、不及之年的症状表现,但添加有来自临床经验的其他症状,而其病因病机、病位等特点未超出五运太过、不及之年症状表现的病因病机、病位范围。(3)《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描述了五运太过、不及之年与五味的关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五运太过、不及之年的五味药食所宜可调治岁运之气太过或不及所致疾病表现。归纳《内经》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可知,本脏味可补本脏,五味可依其功效对五脏产生影响,可依五脏苦欲补泻五脏。(4)通过对五运证治方的分析及对比发现,其立方体现了五运太过不及、五脏虚实、五味补泻密切联系的调治思路。五运证治方中岁运太过之方主要调治岁运之气太过所伤的五脏,而岁运不及之方调治岁运不及之气相应的五脏。某行岁运太过与其所胜之行岁运不及年的五运证治方调治同一五脏,且具有相同的基础药物,并随症状加减药物。(5)初步检索未发现五运证治方的古代应用医案,其原因可能与检索方法尚待完善有关,也可能与古代医家“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的临证思路有关。对现代医案的研究以岁木不及之年的苁蓉牛膝汤为例,对公开报道的18则医案初步分析可见,病案的完整性评价较高,合理性、客观性评价尚存提升空间,选方经验多为依就诊时间按岁运年度选方,根据临床辨证或综合考虑岁运、六气或司天在泉者较少,重视清代成书的《三因司天方》、忽视或混淆《三因司天方》与宋代陈言《三因方》的现象亦较明显。综上,《三因方》五运证治方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仍存在较大拓展空间。因研究条件限制,本研究虽得到一些可喜的进展,仍属初步探索,在后续研究中将继续探索。

刘诗聪,范颖,梁茂新[2](2021)在《论方药归经的分类特征与融合》文中认为由归经属性确定到实施归经分类,中药经历了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定位到归经分类的基本过程。考察确认,药物归经产生于两种渠道,一是根据药物自身的"形性气质",借助五行学说予以确认,二是由六经(包括十二经)、脏腑辨证论治派生而来的。所谓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归经,本质上是一致的,可替代使用。方剂归经和归经分类古今虽未明确,但在古方剂文献中普遍存在。除以单一药物和复方为整体外,方药在归经属性确定和归经分类上毫无两致。进而为药物和方剂在归经属性确定、归经分类的统一和融合,在实际操作和理论层面创造了必要条件。

刘诗聪[3](2021)在《论中药方剂分类法的同质性与融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全面考察分析中药、方剂多种分类法的内容、形式和交叉重叠使用基础上,揭示中药、方剂多种属性和功能分类法的同源性和同质性,进而提出统一融合方药属性和功能分类法的基本构想。具体而言,(1)分别廓清中药、方剂属性分类法、治法功能分类法、主治病症(证)分类法的应用、特征、意义;(2)明确中药、方剂功能分类法在内容上、形式上的同源性和同质性,以及融合统一的基本条件;(3)确认各功能分类法之间的相互关系;(4)提出统一方药属性和功能分类法的构想。研究方法:1.中医文献考证、比较分析方法以唐代至清代的主流本草学、方剂学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采集、归纳和比较、分析有关本草、方剂功能分类的具体内容,揭示本草、方剂多种功能分类法的异同性,以及交叉重叠互换使用的同源性和统一性。2.中医传统思维方法“象思维”方法是中医传统思维方法,四性、归经、十剂属性是借助象思维建立的药物基本属性,因其植根于中医象思维之上,因而整个研究不折不扣地坚持象思维方法,在象思维语境下剖析中药、方剂功能分类法的所有问题。研究内容:1.方药属性分类法沿革与比较明确中药、方剂的四性、归经、十剂属性的存在形式。挖掘中药、方剂的四性、归经、十剂分类法在本草学、方剂学中建立的实际应用的文献依据,以此来分析中药、方剂的四性、归经、十剂分类法的特征与意义,并比较方药之间相对应分类法的关系与异同点,以明确方药在四性、归经、十剂分类法方面是否具有融合统一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研究过程中附带产生的一些对论证和结果有铺垫关系或解释说明作用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一药多性存在的合理性判定问题;为归经释义;归经与引经、引经报使的关系;归经之“经”与六经、经络、脏腑的关系;十剂的起源与演变;十剂属性之间的关系;历代对十剂内容的补充与调整,等,也将一并给出结论或观点。2.方药治法功能分类法比较在阐明方药功能构成,以及治法与功能的关系基础上,深入考察中药和方剂的治法分类法、功能分类法实际应用的文献依据。以此来分析治法分类法、功能分类法的特征与意义,并比较方药之间治法分类法、功能分类法的关系与异同点。最终明确中药和方剂在治法功能分类法方面是否能达到融合统一。3.方药中医病症(证)分类法沿革与比较在明确中医病症(证)可划分为病症和证两方面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药、方剂的病症分类法和辨证分类法实际应用的文献依据。分析总结中药和方剂的病症分类法、辨证分类法的特征与意义。并且,对比方药之间病症分类法、辨证分类法的关系与异同点。进而得出关于中药和方剂在中医病症(证)分类法方面是否能统一结合的结论。4.方药多种分类法之间关系纵向两两比较属性分类法、治法功能分类法、病症(证)分类法之间的关系。为方药分类法的全面融合铺平道路。5.方药多种分类法融合和意义阐明药与方之间的关系,以及方药分类法统一融合的重要意义。并且,针对融合统一方药分类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提出方向性和原则性的解决思路。进而提出方药分类法融合统一的构想。结果:1.中药四性取法于四季气象特点而提出,是针对疾病寒热病性结合药物本身属性而形成的理论形态。《本经》称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实际分出寒、微寒、小寒、平、微温、温、大热七类。《本草经集注》强调药性“唯冷热须明”,故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将药物四性分为三类。后世基于不同考量,而有寒、热、温、平四类和温、热、平、凉、寒五类等多种分类。中药属性分类法,得到广泛运用。2.方剂四性在《伤寒论》《圣济总录》等早期文献中,以对少数方剂称为温剂、热剂、寒剂、凉剂的方式散存,作为方剂四性分类法尚未形成;至历代方书以清凉剂、温热剂、热剂、温剂、寒剂、凉剂等作为目录标题归类方剂,标志着方剂四性分类法业已成熟。按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约定的方剂四性归类,是针对疾病的寒热病性而做出的,侧重分为寒凉剂和温热剂两大类。3.现代文献一概认为,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些部分的选择性作用。这一认识对归经现代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全面考察表明:凡药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有因性相从者,有因气相求者,有因质相同者,充分体现归经确定的象思维特征。故而予以重新诠释:药物归经是依赖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针对药物的形性气质等的药类法象,结合病症属性的六经、十二经或脏腑定位的同气相求,建立的药性理论。4.归经与引经、引经报使、诸经向导和引使之间,引经与引经报使、诸经向导和引使属同一术语多种称谓。引经药均有各自归经,且有针对该经病症的功能主治。即引经以药物治疗该经(脏腑)病症为基础。换言之,只有具备归经和治疗该经病症的功能主治,才可视为引领它药直达病所的引经药。亦即没有归经,便无所谓引经。归经与引经区别在于,归经是单一药物属性;引经是药物在复方中激发它药药力形成的对待关系。5.考察表明,中药归经经历两种定位形式:一是六经定位,经由六经病-六经病病位-代表方剂-方中君药的关系影响药物归经判定。二是脏腑定位,药物“形性气质”借助五行确定脏腑归属,以及针对病症的脏腑病位建立对应关系。六经包括手足三阴三阳经,所谓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即是脏腑十二经。由此可知,六经-手足三阴三阳经-十二经-脏腑对应相通,因而六经、十二经或脏腑皆可互换使用。无论经络或脏腑定位,确定药物归经的意义相同。讨论方药归经分类时,归经络或入脏腑可相提并论。6.研究确认,《伤寒论》已经潜在确定了药物与六经的对应关系。金元时期,《医学启源》《珍珠囊》《汤液本草》等借助引经、引经报使、各经引用,使药物归经分类精细化和复杂化,出现了一药入手足两经之情形,将六经与十二经分类贯通起来。后世本草设立的“脏腑用药”专题,实际按十二经划分,不经意中将药物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分类贯通起来。药物归经由单一性向基于脏腑表里关系、生克制化关系的复合性转化。药物归经分类确定后,与病性分类结合已成为重要的历史演变趋势。7.考察表明,与中药归经和归经分类法一样,方剂的类似情况早已发生,且与中药归经分类法如影随形。《伤寒论》方剂六经定位,即方剂归经的雏形。确认了六经病代表方剂,即实质承认了方剂的归经属性。后世方书散在确认某方“此××经药”,并按六经、十二经、脏腑列属方剂,标志着方剂归经向归经分类的过渡与完成。古代方剂归经判定和方剂归经分类法的运用,并非偶发学术现象,已是规模化、系统化存在。8.十剂为陈藏器《本草拾遗》首创,是确定中药功能属性的药性理论。由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对应壅、滞、弱、闭、实、怯、脱、着、湿、枯诸病症,可转化为针对病症属性的理论形态,且代有增益。当按药物属性和针对病症(证)归类,各类药物便构成十剂分类法。清代《本草备要》、《本草从新》均以十剂属性冠于诸药之首,形成了事实上的药物十剂分类。可以说,十剂一直是中药的属性分类法。9.十剂被认为是“制方之体”,但金元时期才开始用来标定方剂的十剂属性,借以突出方剂的作用特点。进而实现了药物属性分类法向方剂属性分类法的转换。长期借用十剂分类,最终固化为方剂的分类法。需要指出,十剂分类法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历代对十剂虽有增益,但各剂之间交叉重叠问题并未解决。这或许是统编《方剂学》教材只在总论中介绍,实际分类已弃之不用的原因所在。10.明确方药功能的构成,是讨论方药功能与治法、功能分类法与治法分类法关系的基本前提。可以确认,方药功能由针对病因、病机(证)的功能和针对主要症状的功能组成。要之,即对证功能和对病症功能两大类。故方药功能分类法也分为两种:针对诸证的功能分类法和针对病症的功能分类法。11.研究证明,治法和功能既有针对病因、病机、适应证的一面,也有面向病症的一面。理论上讲,治法是方药最为一般、笼统和原则性的功能,功能是方药针对具体病证的精细化的治法。实际应用中,治法与功能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同样治法分类法与功能分类法也并非泾渭分明。12.《方剂学》和学术界一致认为,治法是针对病因、病机、证候提出的治疗要求,通常拿八法说事。然而,吐法、下法笼统针对宿食停滞、便秘、水停等病症,并非针对病因、病机和证候;汗法、和法、消法、清法、温法和补法,笼统针对表证、少阳证、食滞、热证、寒证和虚证,并未聚焦到可遣药组方的程度。八法是一般的、笼统的治疗大法。其针对病因、病机和证候笼统而简约,也针对某些病症。故治法定义有待调整。13.金元以降,诸多本草学出现发散药、退热药、清热药、补益药、理血药、理气药、治痰药、温里药,以及补剂、润剂、寒剂、热剂、燥剂、涩剂、消剂、散剂、汗剂、下剂、攻剂、吐剂等药物治法分类。并细化出二级分类,如散剂细分散寒、驱风、散湿、散热、吐散、温散、平散,接近功能分类。晚清出现消散风寒、撤热清中、逐寒和里、理气导滞、活血消瘀等药物功能分类。标志着药物治法和功能分类的形成与结合。14.早期方剂治法仅有散见。《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景岳全书》八阵和《医学心悟》八法,标志着方剂治法分类的形式与拓展。方剂功能分类在《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普济方》等大型方书的补益方(门)均有记载。汪昂《医方集解》列出综合性功能22种,涉及病因、病机、病症多个方面,说明方剂的治法和功能尚未摆脱混而杂存的局面。15.药物病症分类法始于《本草经集注》“诸病通用药”,收录83种病症主治药物。后经《药对》《唐本草》《蜀本草》《嘉佑本草》《证类本草》序例不断增益,病种达92种,各病种收药数量大幅增加。《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收录112种病症(证)主治药,是增衍“诸病通用药”而来。这种分类法几乎贯穿本草学发展全过程。药物诸证分类法,在《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早有体现,其中大量收载针对风寒、风湿、风热、湿热、火热、虚寒、痰热等证的药物二级分类。此外,《医学启源》病名之下细分出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脾胃有湿、心热、肝热、脾热、肺热、肾热等药物分类,均属药物诸证分类法的存在形式。16.方剂病症分类在《五十二病方》已有体现。历代大型方书,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医方类聚》等,无一例外地按照病症列属方剂,是古今最古老、通用的方剂分类法。方剂诸证分类法以《千金要方》11-20卷为代表,围绕脏腑虚实介绍所主方,属于首部脏腑诸证方剂分类法的方书。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和上述诸书中也均有兼顾脏腑诸证的方剂分类的内容。说明方剂病症和诸证分类是古今通用的分类形式。17.方药四性分类,与治法、功能中针对疾病寒热属性的分类内容相重叠;归经分类法与治法分类法中补泻和调节脏腑的功能相重叠;而十剂八法治法之间,或完全相同,或相互交叉重叠;十剂针对的壅、滞、弱(虚)、闭、虚、怯、脱、着、湿、枯病症与功能针对的病症(证)全面相关,十剂因此与功能呈全面交叉重叠关系。即属性分类法与治法功能分类之间存在重叠关系。18.方药四性分类与疾病的寒(阴)证、热(火、阳)证、虚寒证、虚热证密切相关;方药的归经分类与方药病症(证)分类中的脏腑虚实寒热诸证分类相对应;十剂针对的壅、滞、弱(虚)、闭、虚、怯、脱、着、湿、枯,均与中医的疾病、症状和证相照应。因此,属性分类法与病症(证)分类法也存在重叠关系。19.方药治法与主治病症(证)彼此呼应,如汗法与表证、温法与寒证、清法与热证等。方药治法与病症相互照应,如汗法与伤风,下法与便秘,消法与食滞等。方药治法分类法与方药病症(证)分类法是同一问题的两种提法,两者必然互有重叠。同样道理,方药功能直接针对病症(证),方药功能分类法与方药病症(证)分类法也必然互相重叠。结论:1.方药的四性分类法不仅存在的形式与意义完全相同,而且两者直接相关,具有密切联系;方剂归经是历代与药物归经并行且广泛存在的理论形态,方药的归经分类形式与意义毫无二致;十剂与十剂分类法,是从古至今中药方剂通用属性和分类的典型例证,在中药和方剂两个体系中,十剂各剂针对的病症(证)类型和范围、代表的作用性质皆完全相同。中药和方剂在由四性、归经、十剂所组成的属性分类法方面,完全具有统一融合的条件和基础。2.中药和方剂不仅具有相同的治法和功能属性,而且两者之间的治法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一脉相承、同出一辙。故而当今中药和方剂治法功能分类法的融合只是一个需要突破观念的问题。3.中药和方剂从针对的病症和证角度来说具有完全相同的干预对象,因而两者基于病症和证的分类便具有了浑然一体的同源性、同质性。中药和方剂的病症(证)分类法融合不存在任何历史的和现实的障碍。创新点:1.揭示了中药、方剂分类法之间的同源性与同质性。证明了中药的四性分类法、归经分类法、十剂分类法、治法分类法、功能分类法、主治病症(证)分类法与方剂的四性分类法、归经分类法、十剂分类法、治法分类法、功能分类法、主治病症(证)分类法之.间,一一对应,分别具有同源性、同质性。进而为方药分类法的融合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属理论创新。2.阐明了方药多种分类法之间复杂的交叉重叠关系。属性分类法,治法功能分类法与主治病症(证)分类法三者之间互相交叉,彼此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贯通。三种分类法实际上是从三个不同角度回答方药的功能属性分类,无论从哪个方面分类,最终的结果都是相通的、一致的。进而为方药各种分类法的取舍,提供了理论依据。属理论创新。3.诠释了归经理论的含义,纠正了原归经定义中所谓“药物对机体某些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的错误认识。确认药物归经是依赖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针对药物的形性气质等的药类法象,结合病症属性的六经、十二经或脏腑定位的同气相求,而建立的药性理论。属理论创新。

宋丽[4](2020)在《血府逐瘀汤不同引经药配伍形式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建立C57BL/6J Apoe-/-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动物模型,同时给予血府逐瘀汤不同形式配伍预防性干预,评价血府逐瘀汤中引经药对NAFLD模型小鼠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效应的影响,并探索其作用机制,为血府逐瘀汤治疗NAFLD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选取36只C57BL/6J Apoe-/-小鼠,随机抽取6只作为Control组,余下小鼠采用高脂饲料联合亚临床剂量LPS(4ng/kg)腹腔注射建立NAFLD模型,同时将造模动物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组(XFZY组)、血府逐瘀汤减牛膝组(XFZY-N组)、血府逐瘀汤减桔梗组(XFZY-J组)、血府逐瘀汤减牛膝和桔梗组(XFZY-NJ),模型组(Model组)仅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干预4周。采用HE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Ly6G+细胞数量,采用流式细胞检测小鼠外周血中CD14+CD11b Ly+6G+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中KC、MIP-2的浓度及肝组织中MIP-2、MPO的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p38MAPK、phospho-p38MAPK、MKP7、Caspase-3、PARP蛋白表的达量,RT-PCR检测小鼠肝组织中Bcl-2、Bax、Fas、Fas L基因的表达量。结果:与Model组相比,XFZY组、XFZY-N组、XFZY-J组小鼠外周血中CD14+CD11b Ly+6G+细胞比例均降低(P<0.05),与XFZY组相比,XFZY-NJ组组的CD14+CD11b+Ly6G+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与Model组相比,XFZY组、XFZY-N组、XFZY-J组、XFZY-NJ组小鼠外周血中KC含量降低组(P<0.05);与Model组相比,XFZY组、XFZY-N组、XFZY-J组外周血中MIP-2含量均降低(P<0.05),与XFZY组和XFZY组相比,XFZY-NJ组的MIP-2含量升高(P<0.05);与Model组和XFZY-NJ组相比较,XFZY组、XFZY-N组、XFZY-J组小鼠肝脂肪变性和炎性浸润的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以XFZY组最为明显;与Model组、XFZY-N组、XFZY-J组以及XFZY-NJ组相比,XFZY组小鼠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较有明显改善;与Model组相比,XFZY组和XFZY-N组小鼠肝组织中MIP-2含量降低(P<0.05),且XFZY组低于XFZY-NJ组(P<0.05);与XFZY组相比,XFZY-J组小鼠肝组织中MPO含量升高(P<0.05);与Model组相比,XFZY组、XFZY-N组、XFZY-J组小鼠肝组织中p38MAPK和phospho-p38MAPK的相对表达量减少(P<0.05);与XFZY组相比,Model组和XFZY-NJ组的MKP7的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与Model组相比,XFZY组和XFZY-N组PARP的相对表达量减少(P<0.05);与Model组相比,XFZY组和XFZY-J组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减少(P<0.05),与XFZY组相比,XFZY-N组和XFZY-NJ组的Caspase-3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与XFZY-J组相比,XFZY-NJ组Caspase-3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与Model组和XFZY-NJ组相比,XFZY组Bax的相对表达减少(P<0.05),XFZY组Bcl-2的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与Model组相比,XFZY组、XFZY-N组和XFZY-J组Fas的相对表达量减少(P<0.05),XFZY组、XFZY-N组和XFZY-J组Fas L的相对表达量减少(P<0.05),与XFZY组、XFZY-J组相比,XFZY-NJ组Fas L的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1.血府逐瘀汤可以预防NAFLD模型动物肝组织脂肪变性和肝脏炎症,改善小鼠的一般症状,降低p38MAPK的相对表达量,抑制LPS/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中性粒细胞激活,降低趋化因子KC和MIP-2的浓度,阻止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募集,降低促凋亡蛋白Caspase-3和促凋亡基因Bax、Fas的表达,促进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2.血府逐瘀汤中引经药牛膝、桔梗配伍,在抑制LPS/p38MAPK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及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增效作用;3.引经药牛膝对MKP7蛋白的表达有明显促进作用,并且能够抑制Caspase-3蛋白的表达。

杨崧[5](2020)在《补益肝肾方中配伍引经药对肝肾亏虚型内障眼病的治疗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引经药在眼科中的应用,结合医籍文献和临床研究,论述引经理论在治疗肝肾亏虚型眼病中的重要性,为中医眼科临床运用引经药提供参考。方法:深入研究肝肾亏虚型内障眼病、补益肝肾方剂及引经药的相关知识,收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住院的216例肝肾亏虚型内障眼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表格对将患者的年龄、西医病种、使用方剂、使用中药等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分析整理,然后用图、表的形式加以展现,最后用SPSS软件统计出总的有效率。结果:其中补益肝肾方剂配伍引经药治疗患者140例233只眼中,显效44只眼,有效127只眼,无效62只眼;其中单纯使用补益肝肾方剂治疗患者76例131只眼中,显效14只眼,有效63只眼,无效54只眼(P<0.05)。表明补益肝肾方剂加入引经药治疗肝肾亏虚型内障眼病疗效显着,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补益肝肾法。结论:(1)肝肾亏虚证在眼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内障眼病中。(2)引经药在眼科应用尤为重要。(3)补益肝肾方剂中配伍引经药治疗肝肾亏虚型内障眼病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补益肝肾方剂治疗。

陈婕[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易水学派及河间学派治疗痞满的用药规律研究及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易水学派及河间学派医家治疗痞满的方药进行总结分析,探索两家学派治疗痞满证用药的配伍规律。方法:从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为文献检索库,检索易水学派医家及河间学派医家有记载的相关着作、医案。从中搜出主治痞满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药物的使用频次、方剂的证型分布、核心药对以及新组处方,总结两家学派防治痞满的方剂用药规律。结果:证型统计,易水学派及河间学派均以脾胃虚弱证方剂最多,其次依次是痰湿中阻证,寒热错杂证及外寒内滞证痞满均较少;但在肝郁气滞证及饮食内停证痞满的统计数量上两派有所不同。用药频次统计中,两派共同出现频次最高的中药有炙甘草、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生姜、木香、枳实,药物分类以健脾益气药、理气药、燥湿化痰药、利水渗湿药出现频次高,两派四气统计均以温、平性药出现频次高,五味均以辛、苦味药出现频次高,归经以脾、胃、肺经药居多。易水学派治疗痞满的方剂药物组方分析中常用药对有炙甘草和人参、炙甘草和陈皮等。候选新处方有青皮-莪术-香附-砂仁,柴胡-当归-升麻-草豆蔻-黄芪等9组。河间学派治疗痞满的方剂药物组方分析得出常用药对有炙甘草和陈皮、炙甘草和白术等。候选出新处方有连翘-莱菔子-山楂-石膏-天花粉,麦冬-白术-人参-泽泻-茯苓等7组。结论:综合研究结果可得出以下基本用药规律:益气健脾、理气燥湿是两派治疗痞满的治则,疏肝理气兼以养血活血是两派治疗肝郁气滞证型痞满的特点,针对饮食内停痞满,河间更倾向消食化痰消痞,易水学派更倾向健脾行气消痞。

张薇[7](2020)在《基于《青囊秘诀》探讨傅青主治疗外科疾病的方剂配伍特点及傅青主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清代着名医家傅青主外科学代表着作《青囊秘诀》以内治立论,全书以98方治之(仅两方外治方),在治疗外科疾病中别具匠心。本文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方法对《青囊秘诀》中所用方药进行统计、整理、挖掘、分析,以探讨《青囊秘诀》的方剂配伍规律,从而剖析傅青主学术思想,以供临床运用及继承发扬。方法:通过阅读整理《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大小诸证方论》等文献着作,探讨和总结傅青主的中医学术思想,分析其以内治法治外科疾患的主要学术思想,结合中医外科学发展史,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对《青囊秘诀》的用药频次、性味归经、药物门类、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统计分析。结果:通过《青囊秘诀》98首治疗外科疾患的方剂分析,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挖掘发现,傅青主用药共117味,常用药109种,其中以甘草、当归、人参、金银花、茯苓、白术、天花粉、麦冬、黄芪、玄参等为主;四性以寒、温、平为要;五味以甘、苦、辛为重;归经以入心、肺、脾、胃、肝、肾经为先;常用门类以补虚药为首。运用“组方规律”模块分析常用配伍药对26组,包括金银花与甘草、人参与当归等。运用“新方分析”模块得出核心药方14组,潜在新方组合7组,包括桔梗、当归、玄参、人参、白术配伍;款冬花、天冬、山豆根、百合配伍等。结论:傅青主所着《青囊秘诀》用药考究,灵活变通,用药特点深受时代环境影响,远承《黄帝内经》,旁涉诸子百家,尤受李东垣及张景岳影响,师古不泥于古。是书内方剂具有清养并行,气血兼顾;药简效宏,量大力专;随证配伍,从权而变的特点。该书以内治法治疗外科疾病,体现傅氏治疗痈疽疮疡,首辨阴阳;攻补兼施,辨证施治;补脾益胃,充养气血;五脏五行,生克相依;预后调理,禁忌分明的学术思想。根据其《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青囊秘诀》等推断,傅青主学术思想为注重阴阳气血辨证;以扶正固本为主;主张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并重;灵活运用五行生克等。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根据相关联系进而推断出更行之有效的药物组合,更利于傅青主临床经验的继承与发扬,但由于新方组合尚未被应用,故需后续临床验证。

邵彩林,吉训超[8](2020)在《引经药临床应用探微》文中研究指明笔者通过对一些医籍和相关文献的学习及结合导师临床选用引经药的心得体会,对引经药概念、实质、功用、临证如何选用方面做了归纳总结。对于引经药物的认识,除为诸药先聘通史外,更多是通过调理脏腑气血功能,以助诸药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在临证选用引经药物时,除按脏腑经络选用药物外,尚需注意药物本身的药性、炮制方法、剂量等可改变药物重点归经及功用因素。小儿脏气轻灵,稚阴稚阳,用药不同于成人,在此对导师常用儿科引经药进行了论述,供广大中医师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项丽玲,苗明三,李艳[9](2019)在《引经报使中药的现代认识与思考》文中提出追溯中药引经报使的历史沿流,阐述引经报使中药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的成果,分析引经报使中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应重点研究引经报使中药的生物信号转导、作用靶点等分子机制,以及引经报使中药的作用成分、量-效关系等,将引经报使中药应用于靶向给药系统研究中,并指导临床合理应用引经报使中药。

李祥雨,姜劲挺,张伦广,郑吉元,马理元[10](2018)在《基于“引经报使”理论浅谈引经药在中医骨伤科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引经药能"引诸药直达病所",作为中医组方中的常用方法,"引经报使"一直被历代医家所习用。中医骨伤科古籍中对内服方剂中引经药的描述寥寥无几,且一些医家以归经、四气五味等药性来归纳引经药在方剂中的作用存在很大误区。本文以常见引经药的应用和骨伤科用药特点为线索,分析引经药在骨伤科不同部位的应用,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二、浅析组方中引经药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组方中引经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运证治方的立方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背景研究
    1.1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1.1 陈言及其代表着作
        1.1.2 《三因方》“五运时气民病证治”篇
    1.2 陈言所处时代重视五运六气理论
2 溯源析流探讨
    2.1 五运证治方的来源
    2.2 五运证治方的流传
        2.2.1 其他书籍与《三因方》原书内容已有不同
        2.2.2 后世医家方义阐发
3 症状表现剖析
    3.1 五运与岁运
    3.2 五运太过、不及的症状表现与五脏虚实分析
        3.2.1 六壬年岁木太过的症状表现特点
        3.2.2 六戊年岁火太过的症状表现特点
        3.2.3 六甲年岁土太过的症状表现特点
        3.2.4 六庚年岁金太过的症状表现特点
        3.2.5 六丙年岁水太过的症状表现特点
        3.2.6 六丁年岁木不及的症状表现特点
        3.2.7 六癸年岁火不及的症状表现特点
        3.2.8 六己年岁土不及的症状表现特点
        3.2.9 六乙年岁金不及的症状表现特点
        3.2.10 六辛年岁水不及的症状表现特点
    3.3 讨论
        3.3.1 素问两篇侧重不同
        3.3.2 五运时气民病表现的描述取自《气交变大论篇》
        3.3.3 五运证治方主治内容少于五运太过、不及之年的症状表现
4 方剂治法与用药分析
    4.1 五运与五味的关系
        4.1.1 五运三纪与五味
        4.1.2 五运太过、不及之年的药食所宜
    4.2 《内经》五味补泻理论
        4.2.1 本脏味可补本脏
        4.2.2 五味的功效
        4.2.3 五脏苦欲补泻
    4.3 五运证治方的分析
        4.3.1 六壬年岁木太过的苓术汤
        4.3.2 六戊年岁火太过的麦门冬汤
        4.3.3 六甲年岁土太过的附子山茱萸汤
        4.3.4 六庚年岁金太过的牛膝木瓜汤
        4.3.5 六丙年岁水太过的川连茯苓汤
        4.3.6 六丁年岁木不及的苁蓉牛膝汤
        4.3.7 六癸年岁火不及的黄芪茯神汤
        4.3.8 六己年岁土不及的白术厚朴汤
        4.3.9 六乙年岁金不及的紫菀汤
        4.3.10 六辛年岁水不及的五味子汤
5 五运证治方比较
    5.1 岁运太过年、岁运不及年的五运证治方比较
        5.1.1 岁运太过5方主要调治岁运太过之气所伤之脏
        5.1.2 岁运不及5方主要调治本脏之的不足
    5.2 同一五行的岁运太过与不及之年的五运证治方比较
        5.2.1 涉及相同五脏但补泻不同
        5.2.2 两方所补之脏不同
    5.3 某行岁运太过与其所胜之行岁运不及年的五运证治方比较
        5.3.1 针对五脏相同
        5.3.2 以相同的药物为组方基础
        5.3.3 依症状不同而加减药物
6 方剂应用探讨
    6.1 相关古代医案初探
    6.2 以苁蓉牛膝汤为例的现代医案剖析
        6.2.1 医案质量评价
        6.2.2 医案临床经验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运时气民病证治原文
致谢
个人简介

(2)论方药归经的分类特征与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的归经属性与特征
    1.1 归经释义
    1.2 归经与引经、引经报使的关系
    1.3 归经之“经”与六经、经络、脏腑的关系
2 中药归经和归经分类法基本特征考辨
    2.1 药物六经分类法形成与利用
    2.2 药物脏腑分类法形成与利用
    2.3 药物归经的演化方式
    2.4 中药归经分类法的意义
3 方剂归经分类基本特征考辨
    3.1 方剂六经分类法形成与利用
    3.2 方剂脏腑分类法形成与利用
    3.3 方剂归经存在的形式
    3.4 方剂归经分类法的意义
4 方药归经分类法的完善与融合

(3)论中药方剂分类法的同质性与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方药属性分类法沿革与比较
    1.1 方药四性分类法特征与比较
    1.2 方药归经分类法特征与比较
    1.3 方药十剂分类法特征与比较
    1.4 小结
2.方药治法功能分类法比较
    2.1 方药功能的构成
    2.2 方药治法与功能的关系
    2.3 中药治法与功能分类特征考辨
    2.4 方剂治法与功能分类特征考辨
    2.5 方药治法与功能分类比较与融合
3.方药中医病症(证)分类法沿革与比较
    3.1 中药病症(证)分类法基本特征考辨
    3.2 方剂病症(证)分类法基本特征考辨
    3.3 方药病症(证)分类法比较与融合
4.方药多种分类法之间关系
    4.1 方药属性分类法与治法功能分类法的关系
    4.2 方药属性分类法与病症(证)分类法的关系
    4.3 方药治法、功能分类法与病症(证)分类法的关系
5.方药多种分类法融合和意义
    5.1 中药与方剂的关系
    5.2 中药和方剂功能表述异同
    5.3 方药多种分类法取舍与归并
    5.4 方药分类法统一融合的意义
结果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方剂分类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血府逐瘀汤不同引经药配伍形式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引言
2.血府逐瘀汤防治 NAFLD 的文献研究
    2.1 NAFLD的文献研究
        2.1.1 NAFLD的发病机制
        2.1.2 NAFLD的并发症
        2.1.3 NAFLD的诊断
        2.1.4 NAFLD的预防与治疗思路
    2.2 血府逐瘀汤与引经药的相关文献
        2.2.1 血府逐瘀汤
        2.2.2 引经药概述
        2.2.3 LPS/p38MAPK信号通路
3.实验部分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药物
        3.1.3 试剂及仪器
        3.1.4 实验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药液制备
        3.2.2 动物分组及造模
        3.2.3 药物干预剂量及时间
        3.2.4 大体观察
        3.2.5 标本采集与指标检测
        3.2.6 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外周血
    4.3 肝组织
5.讨论
    5.1 血府逐瘀汤不同的引经药配伍形式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观察
    5.2 血府逐瘀汤不同的引经药配伍形式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5.3 血府逐瘀汤不同的引经药配伍形式对LPS/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5.4 血府逐瘀汤不同的引经药配伍形式对炎症趋化效应的影响
    5.5 血府逐瘀汤不同的引经药配伍形式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流程图
附件 2:综述 血府逐瘀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概述
    参考文献
附件 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5)补益肝肾方中配伍引经药对肝肾亏虚型内障眼病的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引经药的源流及研究
        1.1 引经理论的起源
        1.2 引经理论的发展
        1.3 引经药的现代临床应用
        1.4 引经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1.4.1 引经药的作用机制
        1.4.2 引经作用的现代实验证明
    2 引经药在补益肝肾方剂中应用的必要性
        2.1 眼与肝的关系
        2.2 眼与肾的关系
        2.3 肝肾亏虚型内障眼病的中医病种分布及临床表现
        2.4 肝肾亏虚型内障眼病的治法及引经药应用的意义
    3 眼科常用引经药举隅
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病种选择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疗效评定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的收集与整理
        4.2 技术路线
    5 数据及分析
        5.1 一般情况
        5.1.1 性别的比较
        5.1.2 年龄的比较
        5.2 治疗用药情况
        5.2.1 单味中药使用频次
        5.2.2 引经药使用情况
        5.3 疗效分析
        5.3.1 视瞻昏渺病引经组和非引经组视力比较
        5.3.2 青盲病引经组和非引经组视力、视野比较
        5.3.3 总有效率对比
讨论
    1 引经与归经的区别
    2 引经药与“药引”的区别
    3 引经药在眼科的应用
    4 现存问题
    5 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基于数据挖掘易水学派及河间学派治疗痞满的用药规律研究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易水学派的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特点
        1.1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传承关系
        1.2 易水学派学术内容发展脉络
    2 河间学派的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特点
        2.1 河间学派代表医家传承关系
        2.2 河间学派学术内容发展脉络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及目标
    2 研究方案
        2.1 医案资料来源
        2.2 方剂资料选择
    3 统计方式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易水学派及河间学派治疗痞满的总规律
        1.1 证型统计
        1.2 药物频次统计
        1.3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统计
        1.4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统计
    2 易水学派及河间学派治疗痞满中各个证型治疗的规律
        2.1 脾胃虚弱证
        2.2 痰湿中阻证
        2.3 肝郁气滞证
        2.4 饮食内停证
        2.5 寒热错杂证
        2.6 外寒内滞证
第四章 讨论
    1 证型统计分析
    2 用药统计分析
        2.1 药物功效、高频药物统计分析
        2.2 四气统计分析
        2.3 五味统计分析
        2.4 归经统计分析
    3 药物组合和关联规则分析
        3.1 常用药对分析
        3.2 关联性分析
    4 药物关联度、核心组方和新处方分析
        4.1 核心组合
        4.2 候选新处方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古今文献对痞满的认识
    参考文献

(7)基于《青囊秘诀》探讨傅青主治疗外科疾病的方剂配伍特点及傅青主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青囊秘诀》及作者简介
        (一)《青囊秘诀》考证研究
        (二)傅青主及其着作
        (三)傅青主医学学术思想
    二、中医外科学发展史
        (一)萌芽阶段
        (二)形成阶段
        (三)发展阶段
        (四)成熟阶段
        (五)完善阶段
第二部分 《青囊秘诀》数据挖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资料
        (一)方剂来源
        (二)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简介
        (二)相关统计方法
        (三)建立数据库
        (四)清洗数据
        (五)技术路线
    四、研究结果
        (一)药物频次统计结果
        (二)性味分析统计结果
        (三)药物门类分析统计结果
        (四)关联规则分析统计结果
        (五)复杂系统熵聚类统计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一、研究结果分析
        (一)《青囊秘诀》性味归经分析
        (二)《青囊秘诀》药物门类分析
    二、《青囊秘诀》用药特点分析
        (一)《青囊秘诀》单味药特色分析
        (二)《青囊秘诀》药对特色分析
    三、《青囊秘诀》方剂配伍特点分析
        (一)清养并行,气血兼顾
        (二)药简效宏,量大力专
        (三)随证配伍,从权而变
    四、傅氏学术思想分析
        (一)《青囊秘诀》学术思想分析
        (二)傅青主医学思想源流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引经药临床应用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经溯源及何是引经药
2 引经药的功用实质
3 临证如何选用引经药
    3.1 按辨证选用引经药
    3.2 按病变部位选用引经药
    3.3 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
    3.4 按照治则治法选用引经药
    3.5 药物剂量直接影响引经药物作用
4 儿科临床引经药选用
    4.1 外感发热
    4.2 阳气不振
    4.3 咳嗽
    4.4 过敏性皮疹
    4.5 磨牙
    4.6 急性淋巴结炎
    4.7 性早熟
    4.8 遗尿
    4.9 胃肠炎
    4.10 功能性腹痛
5 结语

(9)引经报使中药的现代认识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经报使理论历史溯源
2 引经报使中药临床应用概况
3 引经报使中药实验研究现状
4 引经报使中药的再认识与思考
    4.1 引经报使中药研究存在的问题
    4.2 展望

(10)基于“引经报使”理论浅谈引经药在中医骨伤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经药特点
    1.1 引经与归经中“经”的异同
    1.2 引经药多为辛味
2 中医骨伤科用药特点
    2.1 在“肝主筋, 肾主骨”理论指导下用药
    2.2 在“治血”理论指导下用药
3 不同部位引经药的应用
    3.1 头颈部损伤
    3.2 胸腰部损伤
    3.3 四肢损伤
4 结语

四、浅析组方中引经药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运证治方的立方思路研究[D]. 陈希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论方药归经的分类特征与融合[J]. 刘诗聪,范颖,梁茂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03)
  • [3]论中药方剂分类法的同质性与融合[D]. 刘诗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血府逐瘀汤不同引经药配伍形式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研究[D]. 宋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补益肝肾方中配伍引经药对肝肾亏虚型内障眼病的治疗效果观察[D]. 杨崧.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基于数据挖掘易水学派及河间学派治疗痞满的用药规律研究及比较[D]. 陈婕.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基于《青囊秘诀》探讨傅青主治疗外科疾病的方剂配伍特点及傅青主学术思想研究[D]. 张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引经药临床应用探微[J]. 邵彩林,吉训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02)
  • [9]引经报使中药的现代认识与思考[J]. 项丽玲,苗明三,李艳.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9(10)
  • [10]基于“引经报使”理论浅谈引经药在中医骨伤科的应用[J]. 李祥雨,姜劲挺,张伦广,郑吉元,马理元.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8(10)

标签:;  ;  ;  ;  

浅析通经药在方剂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