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合物N-2035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洁[1](2021)在《基于益气养血法的党参改善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脑卒中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是中国人第一位死亡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不仅严重影响着病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发病人数的80%以上,它是指因血管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而导致的畸形神经损伤。除缺血外,受损脑组织出现的继发性再灌注损伤大多不可逆,因此,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对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促进药物研发、指导临床治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党参在古代典籍中有记载可以用作中风的治疗,现代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党参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多靶点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实验药理学表明党参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抗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因此,研究党参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分子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内容。1.进行中医理论梳理。基于《中华医典》4.0系统,以“党参”为纳入标准进行检索,挖掘整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主要医史文献对于党参治疗脑中风的记载并分析其证治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中医经典理论支撑。2.剖析党参的生物活性网络。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选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党参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生物过程等进行分析,为实验研究提供现代药理研究参考。3.解析党参治疗脑卒中的作用特点。通过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潞党参口服液,通过对脑血流成像、神经功能评分、炎症因子、活性氧自由基等进行检测,探讨党参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1.通过挖掘整理历代文献,显示记载有党参治疗脑卒中的古籍有13本,方剂15个,病案21个。2.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获得党参活性成分21个、党参作用靶点438个;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靶点606个;党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共同靶点97个;GO富集分析得到1993条生物过程、98条细胞组分表达过程、112个与分子功能相关的过程;KEGG富集分析得到156条信号通路。3.通过实验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神经功能评分为(3.73±0.17)(P<0.001),小鼠脑缺血侧ROI区域血流降低百分率提高为(44.83±2.83)(P<0.001),血管微循环变差;小鼠血清中活性氧自由基以及炎症因子ROS、IL-18、IL-1β含量分别为(59.75±3.51)U·m L-1、(226.2±3.03)pg·m L-1、(235.5±19.7)pg·m L-1,均上升(P<0.001),说明机体炎症增加,氧化应激增强。与模型组相比,潞党参口服液能降低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其中以高剂量改善作用最为明显;小鼠脑缺血侧ROI区域血流降低百分率降低,高剂量组最为明显(17.81±2.82)(P<0.001),小鼠脑血管微循环变好;小鼠血清中活性氧自由基ROS以及炎症因子IL-18、IL-1β含量分别为(42.48±2.84)U·m L-1、(183.9±20.04)pg·m L-1、(161.8±10.97)pg·m L-1,均下降(P<0.01),炎症减弱,氧化应激减弱。结论 1.党参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功能的机制研究有古代中医药理论的支撑。2.党参中的19个活性成分可以通过作用于党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97个共同靶点发挥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可能与AGE-RAGE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鞘脂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有关,这些通路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中均有重要作用。3.党参可以改善小鼠行为学特征和大脑血流量改善血管微循环,通过降低ROS、IL-18以及IL-1β的表达发挥抗氧化、抗炎的作用,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发挥保护作用。
其布日[2](2021)在《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脑卒中是我国第一大死亡原因,是全球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因此,研发新型抗脑卒中药物意义重大。额尔敦-乌日勒(EW)是蒙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经典方剂,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对脑卒中引起的半身不遂等症状疗效显着,因而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然而,EW化学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因此,必需明确EW的生物活性成分,并阐明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本论文中分析了EW的部分有效成分,并发现了EW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基因调控作用、极化作用以及从抗神经性炎症作用。【研究目的】(1)验证EW对MCAO/R模型大鼠病变部位组织内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并分析EW中所含有的神经活性化合物;(2)确定EW在脑卒中恢复期间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来抑制神经炎症的主要化合物;(3)确定EW的分级分离组分中的关键抗炎分子及作用机理以及对神经细胞保护及突触生长的影响;(4)EW中关键活性分子的协同作用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研究方法】(1)建立大鼠MCAO/R模型,连续给药两周。第15天,提取大鼠大脑皮质病变区组织的总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筛选未处理组、MCAO模型组和EW给药组之间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分析各个基因的功能以及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过程中的可能作用。(2)根据文献报道收集EW药材中与神经相关的生物活性化学分子信息,采用Chem Draw软件画出结构式并建立数据库,命名为“EW神经活性化合物数据库”;其次,采用五种不同溶剂提取EW可溶解组分,并使用UPLC-QTof-MS分析其活性化合物。(3)以调控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株)M1表型表达的细胞因子Cxcl10为筛选标准,利用RT-q PCR法对EW的5种溶剂提物进行快速筛选,选出了调控作用最为显着的提取物,通过两次HPLC半制备分离,得到优化的生物活性小分子组,并利用UPLC-QTof-MS鉴定了其生物活性分子。(4)采用UPLC-QTof-MS鉴定EW的分离组分(命名为F4-6)的关键抗炎分子;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了F4-6对脂多糖(LPS)刺激的BV2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以及分析F4-6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培养液对神经元(N2a细胞)的增值和突触生长的影响。(5)利用RNA-seq分析讨论EW所含关键活性分子土木香内酯(Ala)和去氢二异丁香酚(Deh)单分子以及混合物对LPS刺激的BV2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attern profile)的影响,并采用RT-q PCR法对RNA-seq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1)Bederson评分显示,给药14天后,EW给药组MCAO/R模型大鼠的评分从治疗前的2.07降至治疗后的0.21(P<0.01),说明EW显着降低了神经系统损伤。与NT组相比,MCAO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区病变组织内有63个差异表达的基因;而与MCAO模型组相比,EW治疗后有18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生长因子(Igf1、Igf2和Tgfβ)和颗粒蛋白编码基因Grn等的表达在EW治疗后显着上调(P<0.05);同时也检测到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大幅增强,以及补成分和分泌蛋白酶的表达。(2)五种不同溶剂提取的EW组分的UPLC-QTof-MS分析发现,在我们建库的11种蒙药的32个小分子化合物中,除决明子外其他10种蒙药(红花、肉豆蔻、甘草、草果、川楝子、栀子、土木香、木香、荜茇和黑种草等)中已报道的16个神经活性相关小分子化合物分别出现在五种溶剂提取物中。(3)快速筛选结果表明,EW石油醚提取物(命名为EW-5)对Cxcl10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最强(P<0.05)。采用HPLC半制备法,对EW进行2次分级分离后最终得到12个组分。其中,组分F4-6对促炎细胞因子(Cxcl10、Tnfα、Il1β和Nos2)表达的抑制作用最显着(P<0.05)。通过UPLC-QTof-MS对F4-6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其中包括木香烃内酯、肉豆蔻醚、土木香内酯和亚麻酸;这些小分子在LPS刺激的BV2细胞和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中,显着下调关键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4)土木香内酯(Ala)和去氢二异丁香酚(Deh)是F4-6的关键抗炎活性分子。F4-6、Ala和Deh均下调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中Ccl2、Cox2和Il6等促炎基因的表达;同时上调Hmox1、Tgfβ、Igf1和Creb1等抗炎基因的表达。此外,F4-6处理的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显着促进N2a细胞的增殖,并可能通过上调Nefh和Dlg4来促进突起的生长。从机理上讲,F4-6显着降低了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了p65的核转位,导致NF-κB启动的促炎基因转录受到抑制。(5)RNA-seq发现,Ala、Deh和Mix均下调促炎基因和上调抗氧化基因。Mix组的作用比Ala组和Deh组的作用更显着(P<0.05),其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Ala和Deh作用的加和。【研究结论】综上所示,本论文首次利用RNA-seq技术,系统的分析了蒙药EW对MCAO/R模型大鼠脑卒中病变区周围细胞的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发现EW显着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损伤的恢复,并促使小胶质细胞从M1表型极化至M2表型;同时利用UPLC-QTof-MS系统的分析了EW中神经炎症及神经保护等相关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发现EW中多种活性化合物组分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平衡小胶质细胞极化和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恢复,也验证了EW治疗白脉病(神经系统疾病)的传统功效,为进一步研究EW甚至其他传统药物的治疗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王哲义[3](2021)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的水溶性物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网络药理、蛋白组学技术探究丹参酮ⅡA可能作用机制,并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PC12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中对可能的靶点和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统计分析。(2)使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NCBI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并将药物和疾病交集后的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通过Bioconductor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3)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根据神经功能评分(Z-Longa)、TTC染色及HE染色评价MCAO/R模型及药物疗效。(4)使用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各组大鼠脑缺血半影区蛋白表达的情况,根据|log2FC|≥0.58且p<0.05的标准筛选差异蛋白;利用R软件绘制火山图和差异蛋白聚类分析热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蛋白的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ClueGO等工具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用平行反应监测技术(PRM)的方法验证蛋白表达。(5)利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系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1μM、5μM、10μM、20μM、40μM)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3h、6h、12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给药剂量和时间,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蛋白组学预测的可能靶点。结果:(1)共纳入160项研究,总样本量18079例,共纳入7种中药注射剂和8种治疗措施,包括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H+CT)、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T)、丹参川芎嗪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XQ+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DSDFS+CT)、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FFDS+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SI+CT)、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STS+CT)和常规治疗(C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SDFS+CT(93.0%)>DH+CT(80.5%)>STS+CT(66.7%)>DSCXQ+CT(66.4%)>SI+CT(50.0%)>DS+CT(26.7%)>FFDS+CT(16.7%)>CT(0.1%)。在 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TS+CT(95.5%)>DH+CT(80.9%)>DSCXQ+CT(70.1%)>SI+CT(64.7%)>DSDFS+CT(42.0%)>FFDS+CT(24.4%)>DS+CT(20.1%)>CT(2.4%)。在 Barthel 指数方面,DH+CT(76.2%)>DSCXQ+CT(74.3%)>STS+CT(64.1%)>DSDFS+CT(62.2%)>FFDS+CT(51.8%)>SI+CT(46.0%)>DS+CT(21.7%)>CT(3.8%)。(2)从丹参中共筛选出65个活性成分和108个对应靶点,以及缺血性卒中相关靶点2558个,取交集后获得靶点87个,其中度值大于50的靶点有6个,包括AKT1、IL6、FOS、VEGFA、MAPK1、EGFR,即本研究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24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出134条信号通路(p<0.05),以PI3K/AKT、HIF-1信号通路所占靶点数目最多。构建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显示,丹参酮ⅡA等活性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升高,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扩大,HE染色显示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域组织变性明显。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空泡样改变及胞核皱缩等病变。(4)蛋白组学在大鼠脑组织中共鉴定出5880个蛋白,其中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蛋白为423个。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共有285个差异蛋白。将三个组别进行整合分析,共有127个有表达趋势的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GO富集主要参与缺氧反应、神经元凋亡过程、钙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通路。PPI网络获得Alb、mTOR、Dync1h1、Stxbp1、Cltc、Sptan1等核心差异蛋白。mTOR、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是调控自噬的上游信号,将上述通路的关键靶点及自噬相关蛋白进行PRM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mTOR和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HIF-1α、LC3-Ⅱ/LC3-Ⅰ、PI3K和AKT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HIF1α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mTOR、PI3K和AK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外研究中CCK-8结果显示,与OGD/R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1μM、5μM的给药浓度在3h、6h、12h等不同给药时间对细胞活力均无显着影响;而10μM、20μM和40μM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各个给药时间均表现出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且依赖给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梯度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R模型组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多(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与OGD/R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改善患者NIHSS评分方面有优势;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丹参酮ⅡA可能是丹参主要活性化合物,并且经蛋白组学预测其磺化后可能作用于mTOR等核心靶点,参与调节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细胞凋亡、抗炎、调节自噬等作用;体内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作用于mTOR等靶点,抑制细胞自噬,改善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体外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途径上调m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发挥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姜明照[4](2021)在《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道菌群、TLR4/NF-κB信号通路及肠CYP3A4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灯盏花素是从灯盏花中提取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脑血流量和心脏冠脉流量等作用。临床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确切,但其机制涉及因素较多,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以肠道菌群为靶点,从肠道菌群依赖的脑TLR4/My D88/NF-κB通路和肠CYP3A4入手,探究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以期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寻找新的作用靶点,以及为灯盏花素的研究开辟新的思路。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2月龄SPF级雄性SD大鼠共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灯盏花素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6只。适应性喂养2周之后,采用高(60mg/kg)、中(30mg/kg)、低(15mg/kg)三种剂量灯盏花素灌胃预处理,阳性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12mg/kg,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以相同的方式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30日。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构造成功后通过Bederson评分表对大鼠神经功能的评分,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和ELASA测定血清NSE水平来评估灯盏花素的药效。采用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中TLR4/My D88/NF-κB的表达和不同肠段CYP3A4m 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肠道菌群与NSE、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TLR4/My D88/NF-κB和肠CYP3A4的相关性进而评估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学行为评分升高(P<0.001),脑梗死体积比显着增加(P<0.001),血清中NSE活性显着增加(P<0.001),假手术组大鼠均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高、中、低剂量灯盏花素组大鼠神经学行为评分显着降低(P<0.05),高、中、低剂量灯盏花素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梗死体积比分别降低了65.5%、44.9%和25.6%(P<0.05),阳性对照组降低了33.7%(P<0.01),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灯盏花素可有效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NSE活性(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OTU数目显着减少,丰度曲线呈现跨度减小、Alpha多样性显着下降。与模型组比较,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OTU数目增加,丰度曲线跨度增加,Alpha多样性上调趋向于正常组大鼠肠道菌群。组间差异NMDS分析显示,正常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以及药物干预组之间的菌群组成存在显着差异;肠道菌群构成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门水平上模型组厚壁菌门丰度低于空白对照组;相比于模型组,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厚壁菌门丰度逐渐增加,而变形菌门则相反。在纲水平上,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梭菌纲丰度低于空白对照组;相比于模型组,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梭菌纲丰度逐渐增加。在目水平上,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梭菌目丰度低于空白对照组;相比于模型组,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梭菌目丰度逐渐增加。在科水平上,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乳杆菌科丰度低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剂量组乳杆菌科丰度逐渐增加。在属水平上,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梭菌属与双歧杆菌属丰度低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梭菌属与双歧杆菌属丰度增加。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TLR4/My D88/NF-κB转录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且呈现剂量依赖性。与模型组相比,灯盏花素高中低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CYP3A4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灯盏花素高、中、低剂量组不同肠段CYP3A4显着下降。5.肠道菌群与脑损伤相关性指标NSE、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比、脑组织中TLR4/My D88/NF-κB及不同肠段CYP3A4关联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发现:NSE、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比与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颤螺菌属(Oscillospira)呈负相关性;TLR4/My D88/NF-κB与颤螺菌属(Oscillospira)具有负相关性;肠CYP3A4均与颤螺菌属(Oscillospira)、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呈负相关性。结论:灯盏花素可能是通过调控大鼠肠道菌群,抑制脑TLR4/My D88/NF-κB炎症通路和肠CYP3A4表达,来实现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李中浩[5](2021)在《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中风病与西方医学体系中的脑血管病相似,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科急危重症。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但部分患者由于存在禁忌症、就医不及时等原因未能接受到这些治疗。因此,需要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中风病已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风病诊断和辨证论治标准。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王永炎院士强调在中风病中应注意毒邪的致病作用,建议在治疗时加入解毒类方药。痰热清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水牛角和熊胆粉组成,长于清热解毒,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人员发现,伴有肺部感染的中风病患者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不仅咳嗽、发热等症状得到改善,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较快。痰热清注射液的组方思路与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相似,因此,从毒邪致病的角度推测痰热清注射液解毒开窍的功效,可能对中风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些早期的临床研究也发现,痰热清注射液能够促进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目的:探索痰热清注射对中风病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方法:1.在临床研究中,我们采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已发表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检索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截止到2021年1月1日收录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同时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2.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痰热清注射液中有效成分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收集痰热清注射液中的已检测到的化合物成分,计算这些化合物的QED值,选择其中大于0.18的做为潜在有效成分。检索PubChem中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物靶标。将这些靶标与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已知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做交集,得到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分析这些药物靶标之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生物学注释。然后,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梗死动物模型,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评价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梗死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最后,使用WB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从网络药理学得出的apelin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共纳入了 11篇文献,涉及955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痰热清注射液对降低中风病或伴肺部感染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5.45,95%CI:-10.82~-0.09。MD=-2.37,95%CI:-3.49~-1.26,P<0.05)。对提高患者功能独立性评分(MD=14.90,95%CI:8.84~20.96,P<0.05)、肢体运动功能(MD=7.39,95%CI:2.74~12.04,P<0.05)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虽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12.95,95%CI:-1.02~26.92,P<0.05)。纳入研究的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2.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痰热清注射液的81个有效成分共检索到663个药物靶标,在有效成分-药物靶标网络图中,度值最大的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度值最大的药物靶标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其中有116个为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这116个药物靶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中重要的靶点有白蛋白、细胞肿瘤抗原p53、白细胞介素-8等。生物学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这些靶点涉及胆汁分泌、药物代谢、化学致癌、肝病和apelin信号通路等227个通路;脂肪酸合成与代谢、外来化学物质代谢和细胞对药物反应等3258个生物过程;核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反应、丝氨酸型肽酶活性等442个分子功能;排名靠前的有核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复合物、膜筏、突触后膜等222个细胞组分。在脑梗死大鼠模型中,可见梗死部位水肿,空泡形成,细胞死亡。而腹腔注射液低剂量痰热清注射液(2.5ml/kg,每6小时1次)能够明显减少大鼠脑梗死24小时后的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WB结果显示,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APJ/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 比例显着上升,caspase8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LC3Ⅰ比例显着下降;NeuN蛋白含量显着增加,GFAP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蛋白改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特别是脑梗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与激活apelin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等有关。但这些研究较为粗浅,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明确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和药理机制。
谭俊毅[6](2021)在《丁香苷通过FOXO3a/NF-κB途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文中指出背景:炎症级联反应是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键原因之一。其中,转录因子NF-κB(Nuclear factor-κB)是炎症反应和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中枢,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F-κB被激活并促使细胞因子IL-1、IL-6、TNF-α表达上调,有报道称高水平的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进一步加重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寻找抑制NF-κB的方法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策略。丁香苷(Syringin/Eleutheroside B,SYR)提取于刺五加,是一种木脂素类化合物,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已有的报道证实其与NF-κB的关系密切,同时该化合物的同类物质可以通过抑制FOXO3a的蛋白磷酸化影响细胞损伤和死亡。在脂多糖诱导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丁香苷可以抑制脂多糖诱导的NF-κB活化并影响炎性细胞因子。但丁香苷在脑部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作用研究还未见报道。目的:探讨丁香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进一步阐明其是否通过NF-κB/FOXO3a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方法:(1)使用LONGA氏血管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并随机把实验动物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组)、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24h模型组(MCAO组)、DMSO溶剂对照组、5mg/kg、10mg/kg、20mg/kg SYR+MCAO组。操作流程如下,(1)称量SD大鼠并麻醉;(2)药物处理组和MCAO组均使用线栓插入左侧大脑中动脉1h,药物处理组向SD大鼠腹腔中根据不同药物浓度注射药物。在24h后收集各组大鼠皮质梗死区周围脑组织,用于后续TTC染色实验筛选有最佳药物浓度。使用筛选的最佳浓度,将组别分为Sham组、模型组、溶剂对照组(MCAO+DMSO)、药物处理组(MCAO+SYR),按照神经功能评分标准,评价各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接下来检测脑含水量,分析各组脑水肿程度;HE和尼氏染色法评价大鼠脑组织损伤病理变化。情况。(2)WB实验用于测定Sham组、模型组、溶剂对照组、药物处理组的炎症反应相关蛋白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IL-1β、IL-6和TNF-α的酶活性。同时采用髓过氧化物酶(MPO)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并统计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3)WB用于测定sham组、MCAO组、MCAO+DMSO组和MCAO+SYR组NF-κB相关蛋白的表达。具体蛋白如下:NF-κB总蛋白、NF-κB的胞浆蛋白、NF-κB的胞核蛋白、FOXO3a总蛋白、FOXO3a磷酸化蛋白、FOXO3a胞浆胞核蛋白。(4)随机分组为7组:sham组、MCAO组、MCAO+DMSO组、MCAO+SYR组、MCAO+control si RNA组、MCAO+FOXO3a si RNA组和MCAO+FOXO3a sirna+SYR组。提前在预实验中对FOXO3a si RNA进行筛选,选择最佳的干扰效率的片段,并在造模前对实验动物进行左侧脑室注射。随机7分组使用Western blot检测NF-κB、IL-1β、IL-6和TNF-α的蛋白表达。使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F-κBp65的出入核情况。(5)利用免疫荧光共定位的方法检测NF-κB与FOXO3a的共定位情况。并进一步使用免疫共沉淀(C0-IP)法检测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CAO组)、溶剂对照组(MCAO+DMSO组)+药物处理组(SYR+MCAO)的NF-κB与FOXO3a的结合水平。结果:(1)当SYR在浓度为10mg/kg时,统计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h的脑梗死面积达到最小值,与20mg/kg的效果无明显差异。因此选用10mg/kg的SYR浓度作为后续实验的给药浓度。同时SYR处理后可以改善大鼠神经功能,减轻脑水肿,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对细胞的损伤。(2)与MCAO组相比,药物处理组炎症相关因子IL-1β、TNF-α和IL-6的表达明显降低,并有效的减少了中性粒细胞的浸润。(3)使用SYR处理后,增加了FOXO3a磷酸化,从而阻止其易位到细胞核,并抑制NF-κB的表达和核转移。(4)筛选出明显降低大鼠脑组织中FOXO3a的蛋白表达水平的片段。干扰FOXO3a后,逆转了SYR对NF-κB、IL-1β、IL-6和TNF-α的抑制作用,证明了FOXO3a参与了SYR对NF-κB调节过程。(5)SYR促进了NF-κB与FOXO3a的相互作用。结论:(1)丁香苷处理显着减少大鼠MCAO后损伤,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2)FOXO3a/NF-κB轴参与了SYR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陈嘉希[7](2020)在《丹酚酸B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丹酚酸B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本次实验设置了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丹酚酸B给药组也设置相应的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中随机配备雄性SD大鼠12只,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制造肠道缺血,时间维持60min,随后再灌注24h从而得到实验所需的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的CAT、SOD、GSH、MDA含量,测定各组大鼠回肠组织中CAT、SOD、GSH、MDA以及TNF-α、IL-1β、IL-6等因子的含量;检测其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NF-κB p65水平;肠粘膜通透性的测定运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结合葡聚糖的方法。取1cm回肠组织的进行HE染色,观察对应切片的病理学变化,并进行Chiu’s评分;分析TNF-α、IL-1β、IL-6的含量与NF-κB p65的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分析TNF-α、IL-1β、IL-6、NF-κB p65水平与Chiu’s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此外,还将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回肠组织PI3Kp85α和p-AKT(ser473)的m RNA表达以及蛋白水平。结果: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MDA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抗氧化剂SOD、CAT、GSH的含量则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进行比较,丹酚酸B+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MDA含量显着降低,而抗氧化剂SOD、CAT、GSH的含量则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相较于阴性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MDA的含量明显升高,而抗氧化剂SOD、CAT和GSH均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丹酚酸B+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MDA水平大幅下降,而抗氧化剂SOD、CAT和GSH均呈现大幅升高,差异明显(P<0.01)。3.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的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大幅增加(P<0.01)。而丹酚酸B+模型组相较于模型组,上述指标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1)。4.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匀浆的MPO和NF-κB p65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较于模型组,丹酚酸B+模型组大鼠的MPO水平和NF-κB p65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FITC-葡聚糖含量大幅增加,其粘膜通透性升高。相较于模型组,丹酚酸B+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的FITC-葡聚糖的含量减少,肠黏膜通透性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6.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大鼠肠道粘膜受损严重,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腺体功能受损,并可发现中性粒细胞浸润现象,Chiu’s的评分明显增加(P<0.01);相较于模型组,丹酚酸B+模型组大鼠肠道黏膜轻微损伤,Chiu’s评分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7.以回肠组织内IL-1β、IL-6、TNF-α含量与NF-κB p65水平的为指标,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发现呈显着的正相关,对应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932、0.949、0.937(P<0.01);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回肠组织中的IL-1β、IL-6、TNF-α及NF-κB p65含量与回肠组织的Chui’s评分均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1、0.884、0.873、0.898(P<0.01)。8.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PI3Kp85α和p-AKT(ser473)的m RNA表达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对比模型组大鼠,丹酚酸B+模型组回肠组织中的PI3Kp85α和p-AKT(ser473)的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9.将模型组大鼠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可以发现,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PI3Kp85α和p-AKT(ser473)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大鼠进行对比,丹酚酸B+模型组回肠组织中的PI3Kp85α和p-AKT(ser473)的蛋白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显着(P<0.01)。结论:1.丹酚酸B能够有效降低缺血再灌注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作用机理涉及抑制氧化反应、改善肠粘膜的通透性和抑制炎症反应。2.丹酚酸B可能通过对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从而发挥其对IL-1β、IL-6、TNF-α表达的抑制作用。3.丹酚酸B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减轻、改善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
周娟平[8](2021)在《黄芩素通过线粒体途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主要治疗方案是血管再通,但这可能引起缺血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复杂多样,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其中关键环节,贯穿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整个发病过程,寻求通过线粒体途径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至关重要。黄芩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神经炎症反应、抗神经元凋亡和抗神经细胞兴奋性毒性等多种药理活性,但其通过线粒体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有待于研究。目的:探讨黄芩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从蛋白质组学角度分析黄芩素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是否与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旨在揭示黄芩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分子靶点。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进行分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载体组(I/R+CMC-Na组)、低剂量黄芩素干预组(I/R+25mg/kg Bai组)、高剂量黄芩素干预组(I/R+100mg/kg Bai组)。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面积;Long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双向电泳观察黄芩素干预后大脑皮层缺血区组织中线粒体蛋白的差异表达,并结合MALDI-TOF-MS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细胞色素C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38.23%±6.53%vs.0,P<0.001)和I/R+CMC-Na组(39.65%±8.69%vs.0,P<0.001)的脑梗死面积均增加。与Sham组相比,I/R组(3.33±0.52 vs.0,P<0.001)和I/R+CMC-Na组(3.33±0.82 vs.0,P<0.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分别与I/R组(23.14%±4.59%vs.38.23%±6.53%,P<0.01)和I/R+CMC-Na组(23.14%±4.59%vs.39.65%±8.69%,P<0.01)相比,I/R+100mg/kg Bai组脑梗死面积均降低。分别与I/R组(2.17±0.75 vs.3.33±0.52,P<0.05)和I/R+CMC-Na组(2.17±0.75 vs.3.33±0.82,P<0.05)相比,I/R+100mg/kg Bai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选取I/R和I/R+100mg/kg Bai两组,提取大脑皮层缺血区组织线粒体蛋白,双向电泳联合MALDI-TOF-MS鉴定了黄芩素干预后9个差异表达蛋白,分别是GSTP1、DPYSL2、VDAC2、PRDX2、NDUFS8、ATP5H、PHB、PDI和微管蛋白α链。与Sham组相比,I/R组CHOP的表达升高,I/R组和I/R+CMC-Na组GRP78、ATF4的表达均升高。分别与I/R和I/R+CMC-Na两组相比,I/R+100mg/kg Bai组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HOP、GRP78和ATF4的表达均降低。与Sham组相比,I/R组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的表达下降,I/R组和I/R+CMC-Na组胞浆中细胞色素C的表达升高。分别与I/R组和I/R+CMC-Na组相比,I/R+100mg/kg Bai组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的表达均升高,胞浆中细胞色素C的表达均下降。与Sham组相比,I/R组Bax、Caspase3表达升高。与I/R组相比,I/R+100mg/kg Bai组Bax、Caspase3表达降低,而Bcl-2表达水平和Bcl-2/Bax的比值均升高。结论:黄芩素降低脑梗死面积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黄芩素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而抑制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
丁永胜[9](2020)在《基于活血谱效相关的三七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因其有着活血止血双向作用的特性,在医疗保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质量评价方法是控制中药质量、保障药物疗效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三七质量评价研究越来越深入,解决了三七质量控制中的大部分问题,但仍存在一些难题尚未解决,如:因三七有效成分群尚未完全明确,现建立的以化学成分含量为依据的质量评价方法无法完全反映三七真实药效;以传统性状特征为依据的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方法缺乏系统的现代化学及药理学数据支撑。通过前期研究及文献查阅了解到三七活血有效成分主要为三七总皂苷,而三七总皂苷具体组成尚未完全阐释清楚,三七总皂苷含量与三七性状特征之间的关系也无统一定论,因此,仅以几个三七皂苷单体含量为评价指标的质量控制方法存在一定不足,以三七性状特征划分三七商品规格等级缺乏科学依据。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拟收集50批次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三七,以活血功效为切入点,利用谱-效相关法深入研究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组成,以三七有效成分群含量为依据,结合三七谱-效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能够反映三七真实药效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以活血药效为依据的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新方法。方法1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制备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收集范围,采取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及走访调查的方式了解三七种植资源分布和市场销售的情况并收集产地信息明确的三七样品,以70%乙醇为溶剂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所收集到的三七样品,为后续研究做准备。2三七药物谱研究取有代表性的14批次三七药材,有目的地制备谱图差异明显的14批次三七样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优化色谱条件,提升仪器分析检测化学成分的能力,建立三七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共有峰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得到三七的药物谱。3三七活血药效谱研究采用体外毛细管凝血实验,观察具代表性的14批次三七对大鼠毛细管凝血时间的影响,初步评价14批次三七活血作用强弱。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观测具有代表性的14批次三七药材对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百分比、脑失水率、脑体指数的影响,进一步评价三七活血作用强弱。最终得到三七抗毛细管凝血时间药效谱和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谱。4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的筛选采用熵值法分别计算大鼠MCAO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的综合药效指标、三七活血作用综合药效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将药物谱分别与单一药效指标和综合药效指标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得到三七的抗毛细管凝血有效成分群、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有效成分群和三七活血作用的有效成分群。5基于活血功效的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采用HPLC法检测50批次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含量,通过灰色关联法结合活血有效成分群各指标药效系数,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三七质量,并依据相对加权关联度大小,设置商品规格等级阈值,划分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建立三七质量评价及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方法。结果1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制备三七种植地主要分布于云南文山州、红河州和玉溪地区,广西仅德保、坡洪等地有少量种植。市场销售三七主产于云南,集散于文山。本研究共收集到50批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三七样品,对所收集到的样品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制备三七70%乙醇提取物干膏,发现所收集到的50批次三七样品出膏率范围为24.41%~50.31%,说明各批次三七化学成分含量或种类存在一定差异,可作为后续实验研究材料。2三七药物谱研究通过对14批次三七进行HPLC分析,建立了三七的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了 23个共有成分,指认了其中 12 个成分(N-R1、G-Rg1、G-Re、20(R)N-R2、G-Rg2、G-Rh1、G-Rb1、G-Rc、G-Rb2、G-Rd、N-Ft1、20(R)G-Rh2),均为皂苷类化合物。对已指认的 12个共有成分和11个未指认成分分别进行定量及半定量分析,获取了三七的药物谱。14批次三七12个共有皂苷类成分含量分别在0.61%~1.29%、3.90~5.90%、0.42%~1.23%、0.06%~0.11%、0.21%~0.61%、0.14%~0.27%、1.82%~3.70%、0.03%~0.07%、0.08%~0.21%、0.75%~1.30%、0.03%~0.15%、0.04%~0.15%范围内。以上结果说明14批次三七化学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可继续进行后续实验研究。3三七活血药效谱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4批次三七的活血效果确实存在显着性差异。体外毛细管凝血实验显示,14批次三七凝血时间范围为59.17~97.08 s,与空白组比较均可显着延长大鼠毛细管凝血时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实验结果显示,14批次三七脑梗死面积百分比、脑失水率及脑体指数范围分别为5.87%~32.08%、79.76%~81.45%、0.59%~0.66%,14批次三七给药组各药效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为谱-效相关法研究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提供了丰富的药效学信息。4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的筛选采用熵值法,建立了三七的抗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综合药效谱和活血作用综合药效谱。药物谱-抗毛细管凝血药效指标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化合物中,20个化合物对延长毛细管凝血时间起正向作用。已指认的化合物中,G-Rb1、G-Rb2和G-Re对延长毛细管凝血时间贡献度最高,(R)N-R2、G-Rh1对该指标有明显的负向作用。药物谱-抗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指标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化合物中17个成分对降低大鼠脑梗死面积起正向作用;15个成分对降低大鼠脑失水率起正向作用;9个成分对降低大鼠脑体指数起正向作用。药物谱-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综合药效谱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成分中18个成分对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正向作用,已指认的化合物中,G-Rb2、G-Rc、G-Rd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贡献度最大,(R)N-R2、G-Rh1、N-Ft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负向作用。药物谱-活血作用综合药效指标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成分中17个化合物对活血综合药效指标起正向作用。已指认的化学成分中,G-Rb2、G-Rc、G-Rd、N-R1、G-Rb1五种成分对三七活血作用所作贡献较大,G-Rh1、(R)N-R2、N-Ft1对三七活血作用有明显的负向影响。无论体外、体内实验G-Rh1、(R)N-R2均对三七活血指标表现出明显的负向影响,N-Ft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综合药效也表现出明显的负向影响,说明G-Rh1、(R)N-R2、N-Ft1可能存在潜在的促凝作用。5基于活血功效的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的构建利用HPLC法对50批次三七进行了活血有效成分的定量/半定量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法成功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建立了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新方法。50批次三七相对加权关联度大小范围为0.4170~0.5210,相对加权关联度越大,三七质量越优。人为设置三七商品等级相对加权关联度阈值,初步将50批次三七划分为4个等级(Ⅰ级:相对加权关联度≥ 0.5000;Ⅱ级:0.5000>相对加权关联度≥ 0.4600;Ⅲ级:0.4600>相对加权关联度≥0.4200;Ⅳ级:0.4200>相对加权关联度),检测的50批三七中Ⅰ级8批次,Ⅱ级14批次,Ⅲ级26批次,Ⅳ级2批次。结论1.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谱-效相关的三七活血作用有效成分群的快速筛选方法,为全面揭示三七有效成分群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中药材有效成分群的辨识提供了借鉴。2.首次采用熵值法综合体外、体内活血药效指标,利用谱-效相关法明确了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组成,为三七质量评价研究、临床合理使用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3.以有效成分的药效系数为权重、含量为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能够反映三七药效的质量评价方法和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新方法,为三七及其他多指标成分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
段佳林[10](2020)在《太白楤木总皂苷及其单体成分对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且呈年轻化趋势,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60-80%。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主要采用溶栓法进行血管再通,但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使中国患者受益率只有2.4%。超时间窗溶栓虽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有可能引起再灌注损伤,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缺血中心区细胞已坏死无法逆转,但周边脑区即缺血半暗带细胞还可以挽回,因此,保护缺血半暗带组织和细胞,阻止脑损伤进一步发展,对于治疗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太白楤木特产于我国“三大药山”之一的太白山区,其主要成分太白楤木总皂苷(Saponins from Aralia taibaiensis,sAT),具有抗氧化、抗炎、抑制凋亡等生物学作用,但其对CI/RI的防治作用尚不明确,同时,其脑保护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也未见报道。目的:1.揭示sAT对抗CI/RI的药理学作用,尤其对CI/RI关键环节(氧化应激和线粒体障碍)的作用;2.阐明sAT对抗CI/RI的可能分子机制,以此为基础,筛选sAT对抗CI/RI的可能药效物质,为开发和利用sAT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体内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体外采用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氧糖剥夺/复氧(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fion,OGD/R)模型,验证sAT的脑保护作用。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可能作用的通路和靶点以寻找sAT的潜在作用机制。根据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protein kinase,AMP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又称Akt)、过氧化物增殖子激活-受体因子γ辅激活因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和叉头框蛋白O 3a(Forkhead box protein O 3a,FOXO3a)蛋白的乙酰化水平和磷酸化水平,以及下游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si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激动剂或抑制剂证明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通过采用siRNA干扰技术证明sAT通过Apelin 13调控AMPK/Akt。明确sAT对P38 MAPK、ATF4和HIF-1α的作用后,采用P38 MAPK的特异性激活剂(anisomycin)和抑制剂(SB203580),或者siRNA干扰HIF-1α或ATF4表达,观察对sAT促Apelin13表达能力和脑保护作用的影响,以明确sAT是否通过HIF-1α和P38 MAPK/ATF4调控Apelin 13。为明确sAT的药效物质基础,对sAT中的单体成分进行活性筛选。采用RT-PCR、荧光报告基因细胞筛选模型,测定不同单体成分对缺氧反应元件(Hypoxia response elements,HREs)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beta,C/EBPβ)转录活性的影响。最后采用siRNA干扰HIF-1α或P38 MAPK的特异性激活剂和抑制剂验证筛选出的皂苷单体的药效学作用及其是否分别通过影响HIF-1α和P38 MAPK/ATF4促进Apelin 13表达。结果:1.药效学研究。在体内,MCAO/R引起脑梗死面积显着增加(46.6±2.86%vs 0,P<0.01)、脑组织含水量增加(85.13±1.36%vs 77.6±4.03%,P<0.01)、神经功能学评分升高(4.33±0.82 vs 0,P<0.01),而sAT能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脑梗死面积(34.27±3.69%,26.97±2.15%,17.57±2.72%vs 46.6±2.86%,P<0.01)、减少脑组织含水量(81.97±1.36,79.9±2.29,77.97±2.46 vs 85.13±1.36,P<0.01)、改善脑神经功能障碍(3.5±1.05,2.67±1.03,1.0±0.89 vs 4.33±0.82,P<0.01),同时,能够抑制脑组织中的氧化应激(P<0.01)和细胞凋亡水平(P<0.01)。在体外,OGD/R使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0.46±0.09 vs 1±0,P<0.01)、LDH释放增加(149.6±14.19 vs 39.63±8.89,P<0.01)、凋亡率增加、线粒体功能异常以及氧自由基水平增加,而sAT显着抑制细胞损伤,增加细胞内抗氧化酶表达、ATP水平,改善线粒体膜电位稳态和功能。证实sAT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与降低氧化应激和改善线粒体功能关系密切。2.太白楤木中共收集31个皂苷单体,并根据结构预测到415个靶点,脑卒中筛选得到389个靶点,通过Venny分析二者交集筛选得到72个共同靶点。对72个共同靶点进行KEGG分析,获得248个生物过程,32个细胞组成,63个分子功能,对获得的104条KEGG通路分析发现,sAT调节的细胞通路包括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APK通路、FoxO通路、Toll样受体、AMPK通路和钙信号通路等。其中PI3K/Akt、AMPK、MAPK、HIF-1、Fox O等信号通路与上一章发现的抗氧化应激和线粒体稳态具有密切关系,是本研究下一章关注的重点。3.sAT通过AMPK/Akt调控SIRT1抑制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sAT能够促进AMP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同时促进SIRT1蛋白表达,以及FOXO3a和PGC-1α去乙酰化和磷酸化。通过si RNA干扰SIRT1表达,证实sAT通过SIRT1调控FOXO3a和PGC-1α乙酰化水平从而影响其活性;采用siRNA干扰Akt表达,证实sAT通过Akt促进FOXO3a和PGC-1α磷酸化水平影响其活性,同时可通过Akt调控SIRT1表达,继而影响下游蛋白的表达。siRNA干扰和抑制剂实验证实sAT对AMPK和Akt的交互调节关系。最终证明sAT通过活化AMPK/Akt促进SIRT1表达,从而调控FOXO3a和PGC-1α活性抑制线粒体损伤和氧化应激。4.sAT通过P38MAPK/ATF4和HIF-1α调控Apelin 13/AMPK/Akt。与模型组比较,sAT各剂量组使脑组织中Apln基因表达量分别增加约2.26倍、2.73倍和5.31倍,Aplnr基因表达量分别增加约1.5倍、2.75倍和3.27倍(P<0.01),同时观察到sAT能够促进Apelin 13蛋白表达,表明sAT能够促进脑细胞内Apelin 1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采用基因干扰Apelin 13受体证实Apelin 13在sAT调控AMPK/Akt及其下游蛋白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中的关键作用。为研究Apelin 13的上游调节通路,本研究关注了P38MAPK/ATF4和HIF-1α的表达情况。sAT可梯度依赖性的抑制P38 MAPK磷酸化和ATF4表达。OGD/R通过促进P38MAPK磷酸化和ATF4表达,抑制Apelin 13表达,而sAT可以逆转这些作用。sAT能够促进HIF-1α表达,而siHIF-1α使sAT的促Apelin13表达能力降低,同时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明显降低(P<0.01)。上述结果表明sAT通过促进HIF-1α表达和抑制P38 MAPK/ATF4活化上调脑细胞中Apelin 13表达。5.sAT中活性单体成分筛选。通过RT-PCR实验共筛选出12个皂苷单体对Apln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6个皂苷单体(10号、14号、15号、19号、20号和21号单体)对HRE转录活性具有明显影响。Western blotting和siRNA干扰实验进一步证实这6个单体对HIF-1α蛋白表达均具有促进作用,siHIF-1α使它们显着降低对细胞的保护作用。5个皂苷单体(10号、11号、14号、19号和21号)对C/EBP转录活性具有调控作用。采用抑制剂和激活剂验证发现,10、14和19号皂苷单体是通过P38 MAPK/ATF4调控Apelin 13表达发挥细胞保护作用的。10号单体为楤木皂苷A,14号单体为去葡萄糖竹节参皂苷IVa,19号单体为竹节参皂苷IVa,这三个单体可同时影响P38 MAPK/ATF4和HIF-1α信号通路,促进Apelin 13表达。15号单体为竹节参皂苷Ib,20号单体为刺嫩芽皂苷F,21号单体为拟人参皂苷RT1可通过影响HIF-1α信号通路,促进Apelin 13表达。11号单体为楤木皂苷D和21号单体为拟人参皂苷RT1虽然对P38 MAPK/ATF4没有影响,但对C/EBPβ转录活性和Apelin13表达均有显着影响,推测其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或者直接影响C/EBPβ转录活性。结论:本研究首次系统研究了sAT对CI/RI的保护作用,并借助网络药理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了sAT发挥脑保护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以此为基础,筛选了sAT中的皂苷单体成分,发现不同皂苷单体分别通过影响P38 MAPK/ATF4和HIF-1α信号通路共同促进Apelin 13表达,调控AMPK/Akt/SIRT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发挥脑保护作用。本研究揭示了sAT脑保护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为太白楤木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二、化合物N-2035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合物N-2035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益气养血法的党参改善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党参治疗脑卒中的文献研究资料来源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党参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数据库 |
2.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党参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党参药理学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 党参治疗脑卒中医案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额尔敦-乌日勒的简介 |
1.1.1 额尔敦-乌日勒历史沿革 |
1.1.2 额尔敦-乌日勒研究进展 |
1.1.3 额尔敦-乌日勒所含单药化学成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脑卒中简介 |
1.2.1 脑卒中分类及病因 |
1.2.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
1.2.3 治疗脑卒中的策略 |
1.3 小胶质细胞简介 |
1.3.1 小胶质细胞简介 |
1.3.2 小胶质细胞的极化 |
1.3.3 小胶质细胞极化与信号通路 |
1.3.4 小胶质细胞与其它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 |
1.3.5 作用于小胶质细胞的药物 |
1.4 中草药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创新性 |
第二章 额尔敦-乌日勒对大鼠大脑中基因表达调控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的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2.3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饲养 |
2.3.2 MCAO模型 |
2.3.3 治疗组 |
2.3.4 收集样品,提取RNA和 RNA-seq |
2.3.5 序列过滤、比对和组装(Assembly) |
2.3.6 差异表达分析 |
2.3.7 EW的提取方法 |
2.3.8 建立数据库 |
2.3.9 UPLC-QTof-MS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治疗后MCAO/R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评估 |
2.4.2 Illumina测序和参考基因组比对 |
2.4.3 EW处理后差异基因表达 |
2.4.4 EW-1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
2.4.5 EW-2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
2.4.6 EW-3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
2.4.7 EW-4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
2.4.8 EW-5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额尔敦-乌日勒中活性小分子对小胶质细胞分泌的促炎型细胞因子的转录调控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细胞品系 |
3.2.3 主要试剂耗材 |
3.2.4 仪器设备 |
3.2.5 引物 |
3.2.6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的提取制备 |
3.3.2 HPLC半制备分离 |
3.3.3 UPLC-QTof-MS分析 |
3.3.4 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
3.3.5 BV2 小胶质细胞培养 |
3.3.6 EW对小胶质细胞表达的促炎因子的影响 |
3.3.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3.8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EW不同溶剂提取物对Cxcl10 表达的下调作用 |
3.4.2 EW-5 半制备馏分的UPLC分析及其对促炎因子表达的下调作用 |
3.4.3 F4 半制备馏分的UPLC分析及其对促炎因子表达的下调作用 |
3.4.4 F4-6 中生物活性化学物质的分析及鉴定 |
3.4.5 木香烃内酯对小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6 肉豆蔻醚对小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7 土木香内酯对小胶质细胞中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8 亚麻酸对小胶质细胞中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额尔敦-乌日勒中活性小分子土木香内酯和去氢二异丁香酚抑制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细胞品系 |
4.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4.2.3 主要仪器 |
4.2.4 引物 |
4.2.5 抗体 |
4.2.6 主要试剂的配置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的提取制备 |
4.3.2 UPLC-QTof-MS法对F4-6 定性分析 |
4.3.3 UPLC-QTof-MS法对F4-6中Ala和 Deh进行定量分析 |
4.3.4 细胞培养 |
4.3.5 细胞毒性测定 |
4.3.6 N2a细胞的细胞增值活力和神经突触生长测定 |
4.3.7 提取总RNA和 RT-q PCR |
4.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4.3.9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EW提取物中活性分子的Ala和 Deh的定性 |
4.4.2 F4-6 抑制LPS刺激的BV2 细胞促炎因子的表达 |
4.4.3 F4-6 促进BV2 细胞LPS刺激后抗炎基因表达 |
4.4.4 F4-6 的神经保护作用 |
4.4.5 F4-6对LPS诱导的BV2 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天然产物小分子土木香内酯和去氢二异丁香酚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的联合调控作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细胞品系 |
5.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5.2.3 主要仪器 |
5.2.4 引物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 |
5.3.2 提取RNA和文库构建 |
5.3.3 序列过滤、比对和组装 |
5.3.4 差异表达分析 |
5.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
5.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5.3.7 统计学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Illumina测序和参考基因组比对 |
5.4.2 Ala、Deh和 Mix处理后的差异表达基因 |
5.4.3 DEG的GO富集分析 |
5.4.4 DEG的 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5.4.5 通过RT-qPCR验证DEG数据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和自噬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研究一 丹参类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基于DIA和PRM技术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MCAO/R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组学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道菌群、TLR4/NF-κB信号通路及肠CYP3A4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灯盏花素对大鼠脑组织TLR4/My D88/NF-κB通路m 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和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灯盏花素对大鼠肠道中不同肠段CYP3A4 m 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肠道菌群与脑损伤指标、TLR4/My D88/NF-κB及肠CYP3A4关联性分析 |
1 数据采集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一、中风病中西医论治现状 |
二、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
三、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当代实践 |
四、常用解毒类方药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宄 |
五、总结和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痰热清注射液成分、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一、痰热清注射液出自名家,历经考验,疗效确切 |
二、痰热清注射液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
三、痰热清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
四、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 |
五、痰热清注射液从解毒切入治疗中风的研宄现状和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三 痰热清注射液对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丁香苷通过FOXO3a/NF-κB途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SYR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大鼠神经功能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SYR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SYR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 FOXO3a 和NF-κB 表达及活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干扰FOXO3a对 SYR调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五部分 SYR在大鼠MCAO后对FOXO3a和 NF-κB结合状态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核转录因子 NF-κB 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7)丹酚酸B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概况 |
1.1.1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
1.1.2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
1.1.3 中医药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
1.1.4 西药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
1.2 丹参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概况 |
1.2.1 化学成分研究 |
1.2.2 药理作用研究 |
1.3 丹酚酸B的研究概况 |
1.3.1 丹酚酸B对心脏的药理作用 |
1.3.2 丹酚酸B对大脑的药理作用 |
1.3.3 对肝、肾的作用 |
1.3.4 抗癌 |
1.3.5 其他 |
1.4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仪器与试剂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2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
2.3.3 标本收集与处理 |
2.3.4 血清MDA、SOD、CAT、GSH的测定 |
2.3.5 回肠组织MDA、SOD、CAT、GSH的测定 |
2.3.6 回肠组织MPO活力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测定 |
2.3.7 肠通透性测定 |
2.3.8 小肠HE染色 |
2.3.9 RT-PCR测定回肠组织PI3Kp85α和 p-AKT(ser473)m RNA的表达 |
2.3.10 Western Blot法检测回肠组织PI3Kp85α和 p-AKT(ser473)的蛋白水平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丹酚酸B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抗氧化剂和脂质过氧化产物活性的影响 |
3.2 丹酚酸B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回肠抗氧化剂和脂质过氧化产物活性的影响 |
3.3 丹酚酸B预处理对回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的影响 |
3.4 丹酚酸B预处理对回肠组织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
3.5 丹酚酸B预处理对肠通透性的影响 |
3.6 丹酚酸B预处理对回肠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
3.7 IL-1β、IL-6、TNF-α与 NF-p65 的相关性研究 |
3.8 丹酚酸B预处理对回肠组织中PI3Kp85α、p-Akt(ser473)m RNA表达的影响 |
3.9 丹酚酸B预处理对回肠组织中PI3Kp85α、p-Akt(ser473)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
4.2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氧化应激 |
4.3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炎症反应 |
4.4 肠缺血再灌注与肠道黏膜损伤 |
4.5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NF-κB通路 |
4.6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PI3K/Akt通路 |
4.7 创新与不足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丹酚酸 B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黄芩素通过线粒体途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现状及分子病理机制 |
1.2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1.2.1 mPTP的开放 |
1.2.2 钙超载 |
1.2.3 ROS的产生 |
1.2.4 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 |
1.2.5 线粒体动力学 |
1.2.6 线粒体自噬 |
1.2.7 内质网应激 |
1.2.8 炎症反应 |
1.3 VDAC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1.4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 |
1.4.1 改善循环 |
1.4.2 神经保护 |
1.5 中药黄酮类化合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治疗作用 |
1.5.1 抗氧化应激 |
1.5.2 抗炎症反应 |
1.5.3 抑制线粒体功能障碍 |
1.5.4 抗细胞凋亡 |
1.5.5 抑制自噬 |
1.5.6 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反应 |
1.6 黄芩素的药理活性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与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用药物 |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4 主要试剂 |
2.1.5 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2.2 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
2.2.3 神经功能学评分 |
2.2.4 TTC染色 |
2.2.5 线粒体蛋白和胞浆蛋白提取 |
2.2.6 脑组织蛋白提取 |
2.2.7 蛋白浓度测定: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
2.2.8 蛋白浓度测定: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2.2.9 双向电泳、MALDI-TOF-MS质谱鉴定、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10 Western blot |
2.2.11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黄芩素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 |
3.2 Bradford法测定大脑皮层线粒体蛋白浓度 |
3.3 黄芩素改变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皮层缺血区组织中线粒体蛋白的表达 |
3.4 黄芩素干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差异表达蛋白的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 |
3.5 黄芩素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皮层缺血区组织线粒体中VDAC2 的表达 |
3.6 黄芩素干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差异表达蛋白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 |
3.7 黄芩素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质网应激反应 |
3.8 黄芩素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向细胞质的释放 |
3.9 黄芩素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凋亡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活血谱效相关的三七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三七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 皂苷类成分 |
2 氨基酸和蛋白质类成分 |
3 黄酮类成分 |
4 糖类成分 |
5 挥发性成分 |
6 微量元素 |
7 其他成分 |
8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三七活血功效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 在外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2 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3 在脑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4 在骨伤、外科类疾病中的应用 |
5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三 活血药物药理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1 体内活血药理模型 |
2 体外活血药理模型 |
3 小结与展望 |
综述四 三七活血药效物质基础及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 三七活血作用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2 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三七药用资源现状调查及实验样品的收集与制备 |
第一节 广西、云南两省三七药用资源现状调查及实验样品的收集 |
1 调查方法 |
2 调查结果 |
3 小结 |
第二节 实验样品的制备 |
1 三七谱-效相关研究实验样品的制备 |
2 灰色关联分析实验样品的制备 |
3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七药物谱的构建 |
第一节 三七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14批次三七指纹图谱中共有成分的定量及半定量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七药效谱的获取 |
第一节 三七对大鼠毛细管凝血实验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三七对大鼠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谱-效相关法筛选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 |
第一节 药物谱与毛细管凝血实验药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二节 药物谱与大鼠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三节 药物谱与活血作用综合药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三七质量 |
第一节 50批次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的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一 全文总结 |
1 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制备 |
2 三七药物谱的获取 |
3 三七药效谱的获取 |
4 谱-效相关法筛选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 |
5 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三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
6 小结 |
7 展望 |
二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太白楤木总皂苷及其单体成分对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太白楤木简介 |
1.1.1 太白楤木分布情况 |
1.1.2 太白楤木的主要化学成分 |
1.1.3 太白楤木皂苷的药理学作用 |
1.2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 |
1.2.1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
1.2.2 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和CI/RI |
1.2.3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手段 |
1.3 中药皂苷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 |
1.3.1 抑制炎症反应 |
1.3.2 抑制氧化应激 |
1.3.3 改善能量代谢 |
1.3.4 抑制细胞凋亡 |
1.3.5 改善脑血管循环 |
1.3.6 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损伤 |
1.4 Apelin13 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
1.4.1 Apln基因简介 |
1.4.2 Apelin13 具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 |
1.4.3 Apelin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
1.5 展望 |
第二章 sAT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sAT的提取和纯化 |
2.3.2 总皂苷含量测定 |
2.3.3 动物实验 |
2.3.4 细胞实验 |
2.3.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
2.3.6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sAT减轻MCAO/R引起的脑损伤 |
2.4.2 sAT减轻MCAO/R引起的脑组织凋亡 |
2.4.3 sAT抑制脑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 |
2.4.4 sAT减轻OGD/R引起的细胞损伤 |
2.4.5 sAT抑制OGD/R引起的细胞凋亡 |
2.4.6 sAT抑制OGD/R引起的氧化应激水平 |
2.4.7 sAT保护线粒体的功能 |
2.5 讨论和小结 |
第三章 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sAT的潜在作用靶点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太白楤木皂苷单体成分及靶点信息收集 |
3.3.2 脑卒中靶点 |
3.3.3 交集靶点 |
3.3.4 共同靶点网络构建 |
3.3.5 靶点通路注释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太白楤木皂苷靶点预测结果 |
3.4.2 脑卒中相关靶点收集 |
3.4.3 共同靶点 |
3.4.4 共同靶点PPI网络构建 |
3.4.5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3.4.6 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3.5 讨论和小结 |
第四章 sAT通过调控AMPK/Akt信号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 |
4.3.2 细胞转染 |
4.3.3 抑制剂的使用 |
4.3.4 免疫沉淀技术 |
4.3.5 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 |
4.3.6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4.3.7 ATP含量测定 |
4.3.8 细胞存活率测定 |
4.3.9 细胞凋亡率测定 |
4.3.10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sAT对 AMPK和 Akt的激活作用 |
4.4.2 sAT对 SIRT1/FOXO3/PGC-1 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 |
4.4.3 sAT通过Akt调控SIRT1 信号通路 |
4.4.4 sAT对 AMPK和 Akt的交互调节作用 |
4.5 讨论和小结 |
第五章 sAT通过P38 MAPK/ATF4和HIF-1α调控Apelin 13/AMPK/Akt信号通路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侧脑室注射给药 |
5.3.2 sAT处理 |
5.3.3 MCAO/R模型 |
5.3.4 TTC染色 |
5.3.5 神经功能学评分 |
5.3.6 脑组织含水量 |
5.3.7 S-100β和NSE含量测定 |
5.3.8 Western blotting测定蛋白表达 |
5.3.9 RT-PCR测定Apln和 Aplnr mRNA表达 |
5.3.10 抑制剂和激活剂使用方法 |
5.3.11 细胞转染 |
5.3.12 细胞凋亡率测定 |
5.3.13 ROS含量 |
5.3.14 细胞存活率 |
5.3.15 线粒体膜电位 |
5.3.16 统计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sAT促进Aplein13 蛋白和基因的表达 |
5.4.2 Apelin13对MCAO/R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5.4.3 sAT通过Apelin13调控AMPK/Akt信号通路 |
5.4.4 sAT对 P38 MAPK和 ATF4 表达的影响 |
5.4.5 sAT通过抑制P38 MAPK/ATF4 促进Apelin13 表达 |
5.4.6 sAT对 HIF-1α表达的影响 |
5.4.7 sAT通过上调HIF-1α促进Apelin13 表达 |
5.5 讨论和小结 |
第六章 筛选太白楤木皂苷的主要活性成分并进行验证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化合物 |
6.2.2 实验试剂 |
6.2.3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细胞OGD/R模型 |
6.3.2 RT-PCR测定单体对Apln表达的影响 |
6.3.3 细胞转染 |
6.3.4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6.3.5 Western blotting |
6.3.6 统计分析 |
6.4 实验结果 |
6.4.1 不同皂苷单体对Apln基因表达的影响 |
6.4.2 不同皂苷单体对HRE的调控作用 |
6.4.3 不同皂苷单体对C/EBPβ的调控作用 |
6.4.4 皂苷单体分别对HIF-1α的调控作用验证 |
6.4.5 皂苷单体分别对P38 MAPK/ATF4 的调控作用验证 |
6.5 讨论和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化合物N-2035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益气养血法的党参改善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洁.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D]. 其布日.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3]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D]. 王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道菌群、TLR4/NF-κB信号通路及肠CYP3A4的影响[D]. 姜明照. 大理大学, 2021(09)
- [5]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D]. 李中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丁香苷通过FOXO3a/NF-κB途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D]. 谭俊毅.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丹酚酸B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陈嘉希. 南昌大学, 2020(01)
- [8]黄芩素通过线粒体途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周娟平. 兰州大学, 2021(12)
- [9]基于活血谱效相关的三七质量评价研究[D]. 丁永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太白楤木总皂苷及其单体成分对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段佳林. 西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