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m跨预弯预应力组合梁翻转控制技术

40m跨预弯预应力组合梁翻转控制技术

一、40m跨预弯预应力组合梁翻转控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鳗慧[1](2020)在《钢板-混凝土组合曲线连续梁桥参数设置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公路钢-混组合结构桥梁在我国的不断推广,兼具混凝土与钢结构优势的钢板-混凝土组合曲线梁桥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组合桥梁建设高潮来临之际,对中、小跨径钢板-混凝土组合曲线梁桥展开系统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现阶段我国钢板-混凝土组合曲线梁桥建造经验依然欠缺:对钢板-混凝土组合曲线梁桥部件划分、纵(横)桥向参数设置的研究依然不足,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存在节段划分随意、集成工艺不精以及参数取值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本文对钢板-混凝土组合曲线梁桥参数设置及工程应用方面展开具体研究。研究成果可以指导钢板-混凝土组合曲线梁桥的预制和架设,具有重大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具体针对钢板-混凝土组合曲线梁桥建造过程中存在的节段划分位置难以确定、预拱度计算方法复杂以及横坡设置方式不明确的问题,依托陕西省汉中市境内西乡至镇巴高速公路西乡泾洋河特大桥(桥梁平曲线半径较小、桥面横坡设置方式新颖)开展钢板梁节段划分、预拱度(预转角)计算,配切方式及桥面横向参数设置研究。首先总结了钢-混组合梁桥常用的施工方法,提出了钢板梁节段划分的原则。根据依托工程的结构特点确定了钢板梁节段划分长度。其次,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得到了不同曲率半径和不同跨数的钢板-混凝土组合曲线梁桥预拱度和预转角的特点,同时提出了不同曲率半径桥梁的预拱度和预转角拟合公式;最后,针对实际工程中采用的(钢梁)变顶板横坡设置法,详细对比分析了(钢梁)变顶板横坡设置法和(桥面板)变梗腋横坡设置法在荷载作用下的挠度、转角和应力状态。发现变顶板横坡设置法和变梗腋横坡设置法的力学特性较为接近,两种横坡设置方法都可应用于工程实践。本文为钢板-混凝土多跨组合曲线梁桥的节段划分、预拱度(预转角)计算和横坡设置提供了参考。

徐刚年[2](2019)在《斜拉体系加固变截面连续粱桥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下挠过大和斜向开裂是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PC)连续箱梁桥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该类病害桥梁的核心思想是抬升截面高度和改善抗剪承载力。目前,采用传统的加固方法取得一定加固效果,但只是暂时抑制病害发展。斜拉体系加固法是解决该类桥梁下挠过大和抗剪承载力不足最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在公路桥梁加固工程中应用极少且研究明显不足,因此开展斜拉体系加固大跨径PC连续箱梁桥的相关研究,对推动其在桥梁加固领域的应用,提高我国公路运输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固前主梁的结构状态、张拉阶段主梁的受力性能及锚固区段受力转换系统是斜拉加固法得以成功实现的前提和关键问题所在,因此本文围绕采用斜拉加固大跨径PC连续箱梁桥主梁的形变机理、锚固区连接设计及计算、张拉阶段锚固区托梁托架的受力性能及斜拉加固主梁的整体结构力学性能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腹板斜向开裂桥梁的长期变形具有时变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桁架模型的PC箱梁桥时效变形不确定性分析方法。首先分析影响桥梁长期形变的各种确定性因素和随机变量,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减少样本数量,建立随机有限元分析模型,同时基于桁架理论和实测的腹板斜向开裂状况评估出剪切刚度退化因子,将其嵌入到随机有限元模型定量考察对主梁形变的贡献,然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随机变量与主梁形变的响应面函数,采用偏相关系数开展了随机变量对长期形变的敏感性分析,最后通过构造目标函数选取最优组合参数,继而对张拉施工斜拉体系加固工程实例进行结构性能研究,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2)针对张拉施工引起斜拉体系加固主梁形变难以预报,传统非等间隔灰色模型在其应用中存在精度低、适应性差及难以反映出形变数据的周期性和随机波动性等问题,提出了非等间隔灰色残差组合修正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外,针对灰色模型未考虑多个测点形变发展变化的时空效应及建模所需实测数据多等问题,继而提出一种基于蚁群算法和残差组合修正模型相结合的预报方法,最后以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斜拉加固工程为例,采用不同预测模型对主梁变形进行预测,验证了蚁群算法修正模型的精确度和适应性,为斜拉体系加固张拉阶段的主梁变形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根据斜拉体系加固PC连续箱梁桥主梁锚固区段受力特点,首先研发一种适用于斜拉加固体系的主梁锚固区转换装置,即摩擦型高强螺栓(FHSB)连接接头,然后开展了剪压组合作用下FHSB连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并详细讨论了接头的破坏模式、初始滑移荷载、极限强度及螺栓应变随施加荷载的变化规律,最后采用数值模拟法研究了不同剪压比、不同摩擦系数及不同预紧力下FHSB连接接头的力学性能,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剪压组合作用下FHSB连接接头承载力与各参数的计算模型。(4)针对FHSB连接接头螺母腐蚀后难以定量评估剩余承载力的问题,首先通过人工切割试验试件螺母截面模拟螺母腐蚀,并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了螺母质量损失比、螺母等效半径损失比与螺栓残余预紧力计算模型,然后分别采用试验法和数值模拟法研究了剪压组合作用下不同腐蚀程度连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最后回归分析得到了FHSB连接接头腐蚀后螺母剩余半径与剩余初始滑移荷载、极限强度的近似计算模型。(5)为研究斜拉体系加固大跨径PC连续箱梁桥的力学性能及加固效果,以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改造工程为背景,首先选取主梁锚固区托梁托架开展缩尺模型试验,研究对称加载和偏载作用下新增钢构件的受力性能及锚固性能,验证了该体系在大跨径PC连续箱梁桥上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然后结合实桥张拉试验、静载及动载试验开展了主梁关键截面应力和变形、新增钢构件应力、索塔应力和变形、索力、典型裂缝状态等方面研究,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介绍了主梁底板钻孔植筋施工技术、钢托梁托架安装技术及索力张拉控制技术等关键施工技术。

方向[3](2019)在《标准跨径钢—混凝土组合梁整跨预制新技术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托导师主持的交通运输部建设科技项目“整体/半幅装配式钢-砼组合简支梁桥建造技术研究”(2018-MS1-019)。针对广泛使用的中小跨径桥梁,因既有装配施工技术受人为因素、环境变化、材料不定性等影响,存在工作效率低、工程质量难以把控的问题,导师课题组借鉴汽车制造理念,提出全工厂化预制整跨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构想。本文对整跨预制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结构设计、全工厂化建造的工艺流程及装备开展较系统的探索,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全工厂化预制整跨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概念设计;分析对比钢板组合梁和钢箱组合梁的技术经济性,拟定组合梁的结构形式采用钢板组合梁。2.使用弹性分析方法,以钢梁底板应力和桥面板上翼缘应力为控制指标,基于力矩平衡方程提出全工厂化预制整跨钢-混凝土组合梁的高度和钢梁底板面积估算公式;基于结构静力特性、动力特性和经济性三方面对比分析,探讨全工厂化预制整跨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横向联结系截面选型;基于桥面板在顺桥向和横桥向的应力分布、挠度变化和施工技术三方面对比分析,探讨桥面板的截面形式。3.阐述全工厂化预制整跨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生产工艺流程;提出设置卡槽装置自动引导钢主梁精确就位的方案;探索桥面板侧模板的自适应高度调节装置,以实现混凝土桥面板的一次性浇筑成型;提出桥面板采用蒸汽养护的可行性方案。

端茂军[4](2018)在《轻型钢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基本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轻型钢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是采用轻型空间钢网架承托混凝土面板,通过剪力连接件将空间钢网架与混凝土面板连接成整体,共同受力的桥梁。该桥型的应用与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针对其基本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轻型钢网-混凝土组合梁桥结构受力性能随设计参数变化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正交分析的基准无量纲权重分析法,可以确定轻型钢网架-混凝土组合梁桥的最优设计参数,该方法也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类似形式的桥梁结构参数优化设计。2、研究指出倾斜钢腹杆对组合梁的极限抗弯承载力和变形均有较大的影响。基于刚度均摊的简化假定,提出了“腹杆等效宽度”概念,据此建立了计入倾斜腹杆贡献的极限抗弯承载力及弯曲刚度理论计算公式,考虑钢网架的剪切变形推导了钢网架的剪切刚度理论计算公式。根据既有试验数据及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对本文提出的抗弯承载力公式和变形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表明本文公式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3、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轻型钢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梁桥的K形节点,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该节点的受力模式、破坏形态、传剪机理及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提出K形节点破坏主要为钢管交汇区的直剪破坏,混凝土弦杆节间的轴力差在节点区产生的竖向剪力是造成K形节点破坏的主要原因。节点区的抗剪承载力主要由弦杆混凝土、连接螺栓、键销钢筋以及PBL剪力键提供。基于节点区的破坏形态建立了简化分析模型,提出了节点抗剪承载力简化公式,可以指导K形节点设计计算。4、开展了连接螺栓和键销钢筋的直剪试验,提出了连接螺栓和键销钢筋的多折线荷载-滑移本构关系,为K形节点受剪有限元分析提供了基础。根据局部连接的力学模型及参数所建立了三维精细化K形节点区非线性仿真模型,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节点破坏形态及极限承载力,荷载-位移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5、研究了点支撑混凝土顶板在均布荷载作用之下的剪力滞效应,通过建立基准有限元模型,提出点支撑混凝土顶板剪力滞效应较强,在节点附近存在负剪力滞区域。利用能量变分原理,建立待定幂指数的位移函数,推导了任意幂指数下混凝土顶板正应力计算公式,进一步引入纵向位置修正系数β,对计算公式进行修正,提出当位移模式中取5次幂指数,并采用合适的修正系数β即可得到与有限元值趋势吻合较好的计算结果。计算了混凝土顶板翼缘有效分布宽度并与各种规范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各规范计算值普遍偏大,偏于不安全。

闫禹[5](2015)在《大型跨海交通基建工程实现工厂化装配化生产的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公路桥梁、隧道建设在设计理论、施工技术、产品装备、管养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提升,部分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当前,从国际范围看,交通基建工程正在向跨越海湾海峡甚至深入外海海域的方向发展,建设规模和实施难度越来越大,远超以往常规工程,必须突破传统,更新建设理念,采用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及生产方式。经国内外相关工程实践证明,工厂化装配化的生产方式有利于保障大型跨海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符合该类工程的实际需求及发展趋势,对提升我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探讨研究大型跨海交通基建工程实现工厂化、装配化生产的管理模式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从项目业主角度出发,针对公路工程领域的大型跨海交通基建工程,以标准化管理、工程战略资源供应管理和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在国内外典型工程的实践成果基础上,对如何构建能实现该类工程工厂化装配化生产的管理模式开展研究。研究过程包括梳理大型跨海交通基建工程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阐明工厂化装配化生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及优势、分析实施工厂化装配化生产的关键要素、提出工厂化装配化生产的实施路线、建立工厂化装配化生产管理模式五项核心环节。最终通过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战略资源供应以及建设期风险控制三方面措施,构建了大型跨海交通基建工程实现工厂化装配化生产的管理模式。基于笔者的实践经验,本文选择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作为实例,通过对其工程特点、建设管理模式、工厂化装配化进程的研究,对本次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检验。最后,对本次研究工作的成果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该方向研究工作的展望。

周亚栋[6](2013)在《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传统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提高梁的预应力度和减小梁的徐变上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高速铁路对桥梁结构安全性、线路平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这一对矛盾在高速铁路桥梁中更加突出,如何控制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上拱成为高速铁路桥梁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提出把具有良好控制结构徐变上拱变形能力的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应用到高速铁路桥梁中,以结构设计为切入点,以更经济合理的方案解决高速铁路桥梁的关键技术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价值。在总结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上拱控制方法和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本文对高速铁路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受力性能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把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应用到高速铁路桥梁中,对相同条件下(结构尺寸、预应力筋配置、非预应力筋配置、施工方法、各类荷载值均相同)常规预应力混凝土梁和二次预应力组合梁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分析两种结构的受力性能、变形性能和技术经济性,论证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应用到高速铁路桥梁中的可行性和技术经济优势;(2)以跨径32m的有碴轨道简支箱梁为例,按相同条件制作常规预应力混凝土梁和二次预应力组合梁1︰3大比例试验模型梁,进行了两根模型梁从施工到静载破坏各阶段受力性能、变形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主要研究了施工阶段正截面应力与上拱变形、裂缝的开展与分布规律、极限承载力、荷载—挠度曲线、荷载—应变曲线、水平结合面混凝土应变等;(3)进行了为期26个月的常规预应力混凝土梁和二次预应力组合梁1︰3大比例模型梁的徐变效应对比试验,采用四次幂函数曲线按拟合的方法,并考虑先浇梁长度指标β的影响,推导了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上拱变形的计算公式;(4)模拟高速铁路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水平结合面的受力状态,考虑结合面抗剪钢筋配筋率、两期混凝土龄期差、结合面应力差三个因素,采用正交方法制作推出试件,进行了45个推出试件结合面静载抗剪性能试验和7个推出试件结合面疲劳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结合面静载抗剪性能和疲劳抗剪性能,提出了结合面抗剪强度的计算方法;(5)研究分析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二次预应力混凝土的两种新概念,第一种概念是:二次施加预应力的目的是把梁跨中段底部混凝土变为抗拉强度高的弹性材料,第二种概念是:二次施加预应力的目的是提高高强度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效率;(6)提出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先浇梁三个设计参数的概念,即先浇梁高度指标α、先浇梁长度指标β和先浇梁一期预应力筋指标γ;提出了一套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实用设计方法及相应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消压弯矩、开裂弯矩的计算;截面尺寸的估算;一期预应力筋面积、二期预应力筋面积的估算;先浇梁强度和稳定性验算;正截面强度、斜截面抗弯强度、斜截面抗剪强度、水平结合面静载与疲劳抗剪强度的计算;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正截面抗裂性的验算;先浇梁锚固区抗弯强度和抗裂性的验算;徐变上拱的计算;截面开裂后挠度的计算等。

严涛[7](2012)在《曲线连续刚构桥结构行为及施工控制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水平的提高,曲线连续刚构桥因其外型尺寸小、桥下净空大,同时又结合了连续梁桥的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曲线连续刚构在结构上采用墩梁固结形式,省去了支座设计以及体系转换中对支座约束。但是随着曲线连续刚构的广泛应用,其不同于的受力分布又给其研究带来了新的难度。研究曲线连续刚构的设计与施工,结合现场不同的边界条件、荷载工况,通过有限元计算进行结构的优化,使得成桥后的线形达到设计要求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结合露水河大桥施工监控过程中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文中涉及研究的问题包括考虑和不考虑边墩的边界条件,无预弯和有预弯墩身的边界条件,含施工全过程计算和仅一次成桥模型的计算,以及温度、曲率等因素的变化对该桥的影响。以上因素都会产生较大的内力、变形,通过支座的预偏心、墩身的预弯等方法减小曲线结构带来的弯扭耦合效应等。文中通过各种因素的分析研究得到了相应的桥梁结构的内力、变形等,并将结果指导施工过程,随阶段对立模标高进行设定和调节,渐进调控,使成桥的线形达到设计要求。

孙安亮[8](2012)在《潍河特大桥移动模架造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移动模架造桥技术作为一种较新颖的上部结构施工工艺,在桥梁建设中应用日益广泛,根据模架支撑方式不同,分为上行式和下行式两种类型,作为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可自行移动的对砼梁进行现场浇筑的施工机械,移动模架无需跨间设置满堂支架,无需进行地基处理,提供了足够施工平面,减少了施工空间重叠,减少了不安全因素,模板、钢筋、砼及张拉等成套工艺都是在模架内完成,提高了施工工艺标准化程度,工序循环周期性强,减轻劳动强度,梁体施工时状态与运营时工况一致。本文以荣(成)乌(海)高速公路三合同昌邑潍河特大桥连续箱梁施工为背景,着重介绍了在空间条件所限情况下会同佛山合力创兴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移动模架选型和设计,施工过程中完成了设计图工艺性审查,移动模架加工制造、现场安装调试;移动模架结构变形、内力及稳定性校核计算;整机安装完毕后进行加载试验,设置预拱度:从钢筋加工、砼浇筑、预应力施工、脱模、移动模架过孔等工序阐述造桥机制梁技术与工艺,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移动模架工艺流程。该移动模架主要优点有:将传统的移动模架系统由双向对开式改为三向式,减少外移空间,且外移后不必加设配重;将常见的逐孔施工改进为两孔施工;加长液压油泵管共用液压泵站,共用2套托梁;接缝处吊杆提拉及千斤顶顶升工艺,减少错台;内侧翼缘模板及模架为可翻转结构,过孔时可顺利避开另一幅已浇筑完成翼板;中间梁为变截面结构,桥墩有盖梁处采用小截面,避免浇筑时与盖梁发生干涉。实践证明,潍河特大桥施工采用移动模架技术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加快了进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移动模架虽为潍河特大桥专门设计,转场用于其它滩涂、有水地段同类型桥梁施工时,调整主梁之间距离和模板顶托高度即可适应几何尺寸相近梁段浇筑,设备通用性较好,对同类型桥梁施工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徐传忠[9](2012)在《大跨度桥梁钢箱梁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桥梁工程领域,为满足使用功能和承载功能的要求,大跨度钢箱梁应用比较广泛,本文以大跨度钢箱梁的制作流程为主要思路,阐述了拼装胎架的设计、钢箱梁制造技术;重点阐述了钢箱梁的板件制作工艺、组装工艺、焊接工艺、整体预拼装工艺以及涂装工艺,强调制作过程的尺寸精度控制和焊接变形控制措施,并总结归纳了大跨度钢箱梁的制造方法。基于上述基本理论,在本文中,用较大篇幅结合香港昂船洲大桥、湛江海湾大桥两个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大跨度钢箱梁的制作工艺,并说明了工程质量控制重点中尺寸精度和焊接变形控制的具体措施。

方鑫[10](2011)在《多梁式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空间力学分析及施工监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梁式钢-混组合梁桥具有自重轻、刚度大、经济性能好、施工方便等优点,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针对多梁式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空间力学分析及施工监控研究则鲜有涉及。针对多梁式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空间力学分析及施工监控研究中亟需解决的理论、技术问题,本文以秋石快速路(320国道—余杭界)工程之秋石二期钢混组合桥梁(H107-H108)为背景,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分别采用“梁格法”有限元模型和三维精细化仿真模型对多梁式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空间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结合梁格模型与三维仿真模型的分析计算结果,重点探讨了实用空间理论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及精确性。其中包括实用计算方法与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研究以及宽跨比与横隔梁数目对实用计算方法精度的影响研究等。之后,采用秋石二期钢混组合桥梁中的单梁的三维精细化模型,分析研究了施工阶段温差沿梁截面横向线性分布时的温度效应及几种最不利温度荷载工况对单梁变形、应力与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三维精细化全桥模型对桥梁使用阶段的横向温差效应进行了多工况分析研究,探讨了使用阶段横向温度效应对桥梁结构变形和应力的影响。随后,本文着重探讨了秋石二期钢混组合桥梁成桥状态下考虑恒载及汽车活荷载作用下的剪力滞效应及剪力滞系数。最后本文对秋石二期钢混组合桥梁进行了空间力学分析计算及设计复核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该桥施工监控的关键技术及环节,并给出了施工监控的详细方案。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获得了若干有价值的结论,可为完善钢-混组合梁桥设计和施工控制理论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40m跨预弯预应力组合梁翻转控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m跨预弯预应力组合梁翻转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钢板-混凝土组合曲线连续梁桥参数设置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钢板-混凝土组合梁桥发展现状
        1.2.2 钢板-混凝土组合曲线梁桥参数设置研究现状
    1.3 依托项目简介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钢板-混凝土组合梁桥施工及节段划分
    2.1 工程常见施工方法概述
        2.1.1 钢板梁顶推施工
        2.1.2 钢板梁吊装施工
    2.2 背景工程施工方法
    2.3 钢板梁节段划分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板-混凝土组合曲梁桥纵向参数设置及应用研究
    3.1 预拱度与预转角及其对成桥状态的影响
    3.2 曲线梁桥的分析理论与方法
        3.2.1 曲线梁桥的力学特性
        3.2.2 曲线梁桥分析的经典理论简介
        3.2.3 曲线梁桥分析的数值方法
    3.3 预拱度的数值计算结果
    3.4 预拱度曲线拟合及其应用
    3.5 预转角的理论分析及规律研究
    3.6 钢板梁制造、组拼及构形控制
        3.6.1 钢板梁制造工艺
        3.6.2 制造线形控制
        3.6.3 钢板配切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板-混凝土组合曲梁桥的横向参数设置及应用研究
    4.1 钢板-混凝土组合梁桥横坡实现方式
    4.2 变顶板横坡设置法的组合曲梁受力分析
    4.3 变梗腋横坡设置法的组合曲梁受力分析
    4.4 不同横坡设置方法的组合曲梁受力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附表一、三跨钢板-混凝土组合曲线梁钢板配切表
附表二、四跨钢板-混凝土组合曲线梁钢板配切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斜拉体系加固变截面连续粱桥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PC连续梁桥病害及原因分析
    1.3 PC连续梁桥加固现状分析
    1.4 斜拉体系加固PC连续梁桥研究现状
    1.5 斜拉体系加固PC连续梁桥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现状
        1.5.1 斜拉体系加固PC连续梁桥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PC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
        1.5.3 考虑时变效应的主梁变形不确定性分析
        1.5.4 张拉阶段主梁形变预估研究
        1.5.5 斜拉体系锚固区连接接头研究
        1.5.6 斜拉体系加固应用研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2章 考虑腹板斜向开裂的PC连续箱梁桥时效变形不确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PC连续梁桥时效变形的不确定分析
        2.2.1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2.2.2 钢束预应力的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2.3 腹板斜向开裂引起的PC连续箱梁桥形变评估模型
        2.3.1 基于试验模型测试的PC箱梁桥裂后刚度评估模型
        2.3.2 基于裂缝外观统计特征的PC箱梁桥裂后刚度评估模型
        2.3.3 基于桁架理论的PC箱梁桥裂后剪切刚度评估模型
    2.4 拉丁超立方抽样法
    2.5 逐步回归分析法
    2.6 时变效应的敏感性分析
    2.7 实例分析
        2.7.1 随机变量的选取
        2.7.2 斜裂缝评定及剪切刚度退化因子计算
        2.7.3 腹板斜向开裂引起的主梁变形
        2.7.4 主梁长期变形不确定性分析
        2.7.5 长期下挠的响应面及敏感性分析
        2.7.6 最优组合参数选取及计算结果对比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张拉阶段PC连续梁桥形变预估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非等间隔灰色残差组合修正模型
        3.2.1 非等间隔灰色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3.2.2 残差组合修正模型
        3.2.3 马尔科夫残差修正模型
        3.2.4 后验差检验法
        3.2.5 实例验证
    3.3 蚁群算法残差组合修正模型
        3.3.1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
        3.3.2 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实现
        3.3.3 蚁群算法模型参数选取方法
        3.3.4 蚁群算法修正模型预测的具体实施步骤
    3.4 不同预测模型下张拉阶段主梁变形预估
        3.4.1 非等间隔灰色组合修正模型预测结果
        3.4.2 蚁群算法修正模型预测结果
        3.4.3 有限单元法预测结果
        3.4.4 不同模型预测结果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剪压组合作用下FHSB连接接头的力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斜拉体系加固PC连续箱梁桥锚固角选取
    4.3 试验方案
        4.3.1 试验试件
        4.3.2 试验加载方式及试验仪器
    4.4 试验结果及讨论
        4.4.1 破坏模式及试验现象
        4.4.2 施加荷载与相对滑移量关系
        4.4.3 施加荷载与螺栓应变关系
        4.4.4 初始滑移荷载、极限强度与剪压比关系
    4.5 有限单元法参数分析
        4.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5.2 模型的验证
        4.5.3 不同参数下FHSB连接接头的承载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剪压组合作用下螺母腐蚀后FHSB连接接头的剩余承载力研究
    5.1 引言
    5.2 人工切割螺母截面模拟螺母腐蚀试验
        5.2.1 人工切割接头螺母试验方案
        5.2.2 螺母截面损伤后剩余夹紧力
        5.2.3 不同腐蚀等级的剩余夹紧力评估
    5.3 荷载试验结果与讨论
        5.3.1 破坏模式
        5.3.2 施加荷载与相对滑移关系
        5.3.3 施加荷载与螺栓应变关系
        5.3.4 螺母腐蚀后剩余半径与接头剩余承载力评估
    5.4 数值模拟
        5.4.1 破坏模式
        5.4.2 试验与有限元结果对比
    5.5 不同螺母腐蚀等级下连接接头的剩余承载力计算模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斜拉体系加固主梁锚固区托梁托架模型试验
    6.1 前言
    6.2 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斜拉索体系加固方案
        6.2.1 钢托梁构造
        6.2.2 钢托架构造
    6.3 斜拉体系加固主梁锚固区托梁托架模型试验
        6.3.1 试验模型设计
        6.3.2 加载方案
        6.3.3 测点布置
        6.3.4 对称张拉试验结果
        6.3.5 偏载试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斜拉体系加固实桥应用研究
    7.1 前言
    7.2 主桥斜拉体系加固改造方案
    7.3 实桥试验
        7.3.1 张拉阶段试验结果
        7.3.2 静、动载试验结果
    7.4 东明黄河公路大桥主桥加固关键施工技术
        7.4.1 桩基础及承台施工技术
        7.4.2 新增钢构件安装技术
        7.4.3 斜拉索张拉控制技术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创新点及研究结论
    2. 本文存在的不足和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专利情况
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致谢
附录 2010年主桥箱梁腹板外侧裂缝检测结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标准跨径钢—混凝土组合梁整跨预制新技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1.2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发展
        1.2.1 构造设计的探索
        1.2.2 桥面板施工方式的演变
    1.3 桥梁工业化建造的发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整跨预制安装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基本概念
    2.1 既有桥梁的施工技术特点
        2.1.1 装配式混凝土梁桥
        2.1.2 分步施工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
    2.2 整跨预制安装组合梁的构想
    2.3 整跨预制组合梁截面选型
        2.3.1 主梁结构形式
        2.3.2 技术经济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跨预制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设计研究
    3.1 钢板梁主要尺寸估算方法
        3.1.1 钢主梁高度
        3.1.2 顶底板尺寸
    3.2 钢板梁横向联结系构造设计
        3.2.1 横向联结系截面选型
        3.2.2 横梁高度位置选择
    3.3 钢板梁加劲肋构造设计
        3.3.1 竖向加劲肋连接形式
        3.3.2 偶然作用下的结构行为
        3.3.3 加劲肋底端与钢梁底板的间隔距离
    3.4 桥面板构造设计
        3.4.1 桥面板截面选型
        3.4.2 桥面板钢筋设计
    3.5 整跨预制钢板组合梁设计参数建议值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跨钢-混凝土组合梁工厂化预制方法探讨
    4.1 钢板组合梁整跨预制工厂构想
        4.1.1 生产工艺流程
        4.1.2 预制工厂总体布局
    4.2 钢结构拼接方案
        4.2.1 钢主梁精准就位方法
        4.2.2 横向联结系自动焊接工艺
    4.3 混凝土桥面板浇筑方案
        4.3.1 钢筋骨架
        4.3.2 桥面板模板系统
        4.3.3 环保型浇筑混凝土桥面板构想
    4.4 桥面板快速养护方案
        4.4.1 蒸汽养护设备
        4.4.2 蒸汽养护制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4)轻型钢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基本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轻型钢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的基本构造与特点
        1.1.1 轻型钢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的基本构造
        1.1.2 轻型钢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的技术优势
    1.2 轻型钢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的结构体系
        1.2.1 空间钢网架构造
        1.2.2 下部结构构造
        1.2.3 节点构造
        1.2.4 体内体外混合配束
    1.3 轻型钢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的应用现状
        1.3.1 国外应用现状
        1.3.2 国内应用现状
    1.4 轻型钢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的研究现状
        1.4.1 总体力学性能研究
        1.4.2 组合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1.4.3 剪力滞理论及其研究
        1.4.4 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3 关于研究对象的简称
第2章 基于正交分析的轻型钢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梁桥结构参数优化
    2.1 概述
    2.2 基于正交分析的结构参数优化
    2.3 基准模型的建立
        2.3.1 既有桥梁结构设计参数统计
        2.3.2 基准模型
    2.4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2.4.1 桥面板厚度
        2.4.2 下弦管直径
        2.4.3 下弦管壁厚
        2.4.4 腹管直径
        2.4.5 腹管壁厚
        2.4.6 梁高
        2.4.7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小结
    2.5 多因素正交分析
        2.5.1 正交分析
        2.5.2 正交计算结果极差分析
        2.5.3 正交计算结果方差分析
        2.5.4 正交计算结果优选的基准无量纲权重分析法
        2.5.5 参数优化结果比较分析
        2.5.6 多因素正交分析小结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轻型钢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梁的等代实腹梁及挠度、承载力的简化计算
    3.1 概述
    3.2 考虑腹杆贡献的组合梁挠度计算方法
        3.2.1 既有挠度计算方法简述
        3.2.2 基本假定
        3.2.3 组合梁的等效剪切刚度与弯曲刚度
    3.3 三种既有钢网-混凝土组合梁试验
    3.4 考虑倾斜腹杆修正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3.4.1 既有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简述
        3.4.2 基本假定
        3.4.3 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基本计算公式
        3.4.4 既有试验结果验证
    3.5 基于试验数据的刚度公式验证
    3.6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抗弯承载力及挠度预测
        3.6.1 有限元分析的材料参数
        3.6.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与模型校核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管腹杆-RC弦杆K形节点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钢管腹杆-RC弦杆K形节点构造
    4.3 试验构思与设计
        4.3.1 试验构思
        4.3.2 试件设计
        4.3.3 试件制作
        4.3.4 材料物理力学性能
    4.4 试验方法
        4.4.1 试验加载装置
        4.4.2 加载方法
        4.4.3 测试内容及方法
    4.5 试验过程及主要结果分析
        4.5.1 试验全过程及破坏形态
        4.5.2 荷载-纵向位移曲线
        4.5.3 钢管受力
        4.5.4 开孔夹持钢板受力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钢管腹杆-RC弦杆K形节点抗剪机理及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键销钢筋及连接螺栓的直剪本构关系
        5.2.1 直剪的试验设计
        5.2.2 加载过程及破坏形态
        5.2.3 直剪荷载-位移试验曲线
    5.3 节点区的非线性仿真分析
        5.3.1 非线性仿真分析模型建立
        5.3.2 非线性仿真分析与试验对比
    5.4 K形节点抗剪承载力实用计算方法
    5.5 K形节点设计参数化分析
    5.6 K形节点抗剪承载力机理分析
        5.6.1 传力路径分析
        5.6.2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5.6.3 K形节点区受力机理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点支撑混凝土板剪力滞效应研究
    6.1 概述
    6.2 顶板受力有限元分析
    6.3 顶板剪力滞效应理论分析
        6.3.1 基本假定
        6.3.2 顶板应力分布计算
        6.3.3 有限元分析验证
    6.4 顶板有效分布宽度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大型跨海交通基建工程实现工厂化装配化生产的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
        2.1.1 标准化的内涵及作用
        2.1.2 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2.2 工程战略资源管理
        2.2.1 工程战略资源的概念
        2.2.2 工程战略资源的供应管理
        2.2.3 工程战略资源供应链
    2.3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2.3.1 工程项目风险定义及特征
        2.3.2 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
第三章 大型跨海交通基建工程建设情况研究
    3.1 国内外典型工程概况
        3.1.1 跨海桥梁工程
        3.1.2 沉管隧道工程
        3.1.3 桥隧组合工程
    3.2 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3.3 工厂化装配化生产的主要表现形式
        3.3.1 工厂化装配化生产的内涵
        3.3.2 主要表现形式
    3.4 工厂化装配化生产的优势分析
第四章 大型跨海交通基建工程工厂化装配化生产的关键要素分析
    4.1 工厂化装配化与标准化
    4.2 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关键要素
        4.2.1 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基本内容
        4.2.2 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
    4.3 工厂化装配化生产关键技术
        4.3.1 跨海桥梁工程
        4.3.2 沉管隧道工程
    4.4 工厂化装配化生产关键装备
        4.4.1 跨海桥梁工程
        4.4.2 沉管隧道工程
    4.5 工厂化装配化生产实施路线
第五章 基于标准化原理构建大型跨海交通基建工程工厂化装配化生产管理模式
    5.1 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
        5.1.1 建设目标
        5.1.2 资源配置
        5.1.3 管理制度
        5.1.4 过程控制
        5.1.5 标准化管理体系图
    5.2 工程战略资源供应
        5.2.1 技术研发平台创建
        5.2.2 重大施工装备供应
    5.3 工程建设期风险控制
        5.3.1 各阶段的风险管理特点
        5.3.2 施工图设计阶段风险评估
第六章 工程实例分析
    6.1 工程概况
    6.2 工程建设条件
    6.3 工程管理模式分析
        6.3.1 标准化管理体系
        6.3.2 技术研发平台创建
        6.3.3 重大施工装备供应
    6.4 施工图设计阶段风险评估
        6.4.1 风险源辨识
        6.4.2 风险源分析与评价
        6.4.3 风险控制
    6.5 工厂化装配化生产实施情况分析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6)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高速铁路桥梁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问题
        1.1.1 高速铁路桥梁的技术要求
        1.1.2 高速铁路桥梁的特点
        1.1.3 高速铁路桥梁的关键技术问题
    1.2 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上拱控制
        1.2.1 我国普通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上拱现状
        1.2.2 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上拱控制方法与评述
    1.3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的发展概况
        1.3.1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的构思与基本原理
        1.3.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的特点
        1.3.3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 小结
第2章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在高铁桥梁中的应用研究
    2.1 高速铁路二次预应力组合梁设计实例
        2.1.1 设计思路
        2.1.2 设计基本资料
        2.1.3 先浇梁截面尺寸和预应力筋配筋方案
    2.2 高速铁路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受力分析
        2.2.1 特征截面位置与截面属性
        2.2.2 正截面应力分析与强度验算
        2.2.3 斜截面强度验算
        2.2.4 水平结合面受力分析
    2.3 高速铁路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上拱分析
        2.3.1 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计算方法
        2.3.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上拱分析
    2.4 高速铁路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技术经济分析
        2.4.1 与常规梁对比设计方案技术经济对比分析
        2.4.2 与有碴轨道预应力混凝土梁标准图技术经济对比分析
        2.4.3 与无碴轨道预应力混凝土梁标准图技术经济对比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静载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梁设计
        3.1.1 试验梁设计思路
        3.1.2 试验梁设计基本资料
    3.2 试验梁制作
        3.2.1 常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制作
        3.2.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的制作
        3.2.3 试验梁制作与加载时间参数
    3.3 试验梁加载与测量方案
        3.3.1 测量阶段、内容、方法和特征截面
        3.3.2 变形测量测点布置
        3.3.3 应变测量测点布置
        3.3.4 应力测量测点布置
    3.4 施工阶段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3.4.2 正截面应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3.4.3 上拱变形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加载破坏阶段试验结果与分析
        3.5.1 加载方案
        3.5.2 加载开裂与破坏描述
        3.5.3 消压、开裂与破坏状态的含义
        3.5.4 极限承载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3.5.5 荷载—挠度曲线分析
        3.5.6 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3.5.7 水平结合面混凝土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3.6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现有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6.1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现有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3.6.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现有施工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3.7 小结
第4章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效应试验研究
    4.1 混凝土徐变理论
        4.1.1 混凝土徐变基本概念
        4.1.2 混凝土徐变机理
        4.1.3 混凝土徐变影响因素
        4.1.4 混凝土徐变表示方法
        4.1.5 混凝土徐变系数表达式
        4.1.6 混凝土徐变计算方法
    4.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效应分析
        4.2.1 基本假定
        4.2.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截面应力分布
        4.2.3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应力分析
        4.2.4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上拱计算
        4.2.5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效应分析程序开发
    4.3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效应试验
        4.3.1 试验梁设计、制作和试验方案
        4.3.2 徐变系数和老化系数的确定
        4.3.3 试验梁温度、湿度观测结果与分析
        4.3.4 预应力筋锚下应力损失试验结果与分析
        4.3.5 徐变上拱试验结果与分析
        4.3.6 徐变应变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结合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5.1 混凝土叠合梁的叠合面抗剪性能分析
        5.1.1 叠合面型式及特点
        5.1.2 叠合面抗剪性能研究进展
        5.1.3 叠合面破坏特点
        5.1.4 叠合面抗剪机理分析
        5.1.5 叠合面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5.2 混凝土叠合梁的叠合面抗剪计算方法
        5.2.1 几种典型规范的计算方法
        5.2.2 我国学者提出的几种计算方法
    5.3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结合面抗剪推出试件设计与制作
        5.3.1 结合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思路
        5.3.2 推出试件构造设计
        5.3.3 推出试件参数设计
        5.3.4 推出试件制作
    5.4 推出试件结合面静载抗剪性能试验
        5.4.1 静载推出试验加载与测量方案
        5.4.2 静载推出试验过程与破坏描述
        5.4.3 结合面抗剪承载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5.4.4 结合面抗剪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5.4.5 结合面滑移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推出试件结合面疲劳抗剪性能试验
        5.5.1 疲劳推出试验试件设计
        5.5.2 疲劳推出试验加载与测量方案
        5.5.3 疲劳推出试验过程与破坏描述
        5.5.4 结合面疲劳开裂寿命试验结果与分析
        5.5.5 疲劳加载后结合面开裂荷载、破坏荷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5.5.6 结合面疲劳滑移值试验结果与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设计方法研究
    6.1 二次预应力混凝土的两种概念
        6.1.1 第一种概念
        6.1.2 第二种概念
    6.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各阶段受力特点和计算要求
        6.2.1 施工阶段受力特点和计算要求
        6.2.2 正常使用阶段受力特点和计算要求
        6.2.3 破坏阶段受力特点和计算要求
    6.3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截面设计
        6.3.1 先浇梁尺寸拟定——先浇梁高度指标与长度指标
        6.3.2 全截面尺寸拟定
    6.4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钢筋面积估算
        6.4.1 预应力筋面积估算
        6.4.2 先浇梁预应力筋指标
        6.4.3 非预应力筋面积估算
    6.5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先浇梁强度和稳定性验算
    6.6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强度计算
        6.6.1 正截面强度计算
        6.6.2 斜截面抗弯强度计算
        6.6.3 斜截面抗剪强度计算
        6.6.4 水平结合面抗剪强度计算
    6.7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预应力损失计算
        6.7.1 预应力损失计算特点
        6.7.2 预应力损失组成
        6.7.3 预应力损失计算
        6.7.4 有效预应力计算
    6.8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正截面抗裂性验算
    6.9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一期预应力筋锚固区强度和抗裂性验算
        6.9.1 一期预应力筋锚固区控制截面的确定
        6.9.2 一期预应力筋锚固区强度验算
        6.9.3 一期预应力筋锚固区抗裂性验算
    6.10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徐变上拱计算
    6.11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挠度计算
    6.12 二次预应力组合梁桥计算示例
    6.13 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专利)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曲线连续刚构桥结构行为及施工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跨度曲线连续刚构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历史及发展
        1.1.2 曲线桥的发展及研究
    1.2 桥梁施工监控的目的及意义
    1.3 大跨度PC曲线连续刚构的结构行为特性
    1.4 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曲线梁理论及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
    2.1 曲线桥梁计算理论
        2.1.1 平面曲梁的平衡微分方程
        2.1.2 圆弧曲梁的位移微分方程
        2.1.3 影响曲线桥结构受力的因素分析
    2.2 曲线桥常用计算理论概述
    2.3 施工阶段分析方法
    2.4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
    2.5 桥梁施工过程方法,预拱度的设置及控制
        2.5.1 预拱度设置原理
        2.5.2 预拱度控制
第3章 露水河大桥主桥结构行为分析
    3.1 露水河大桥工程概况
        3.1.1 设计技术标准
        3.1.2 桥梁设计参数
    3.2 多因素影响分析
        3.2.1 影响因素介绍
        3.2.2 考虑和不考虑边墩的影响分析
        3.2.3 无预偏直墩和有预偏墩身对变形的影响分析
        3.2.4 按施工进程和按一次成桥计算的影响分析
        3.2.5 温度因素对桥梁施工过程的影响分析
第4章 露水河大桥施工控制研究
    4.1 露水河大桥有限元模型
    4.2 有限元计算结果
    4.3 曲线连续刚构的施工控制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潍河特大桥移动模架造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程概况
    1.2 采用移动模架法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移动模架造桥机使用现状
    1.4 移动模架分类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移动模架构造与加工制造
    2.1 主要技术参数
    2.2 结构及组成
        2.2.1 模架模板总成及支撑装置
        2.2.2 导梁、主梁、中间梁
        2.2.3 主梁连接装置
        2.2.4 台车、液压及电气系统
        2.2.5 托架总成、支腿及垫块
        2.2.6 操作平台
    2.3 加工制造
        2.3.1 材料选用与管理
        2.3.2 零件制造与矫正
        2.3.3 焊接
        2.3.4 表面清理和厂内涂装
        2.3.5 验收
    2.4 包装、存放与运输
第三章 移动模架校核计算
    3.1 计算说明
        3.1.1 计算目的
        3.1.2 计算过程的计算原则
    3.2 校核计算
        3.2.1 荷载计算
        3.2.2 模板及模架校核
        3.2.3 主梁连接梁校核
        3.2.4 主梁校核
        3.2.5 托架及支腿校核
        3.2.6 单侧设备移位时稳定性校核
    3.3 结论
第四章 移动模架安装及加载预压
    4.1 移动模架安装
        4.1.1 安装准备
        4.1.2 结构组装
        4.1.3 吊装
        4.1.4 结构检查
    4.2 加载试压
        4.2.1 试压目的
        4.2.2 预压总荷载的确定
        4.2.3 试压方法
        4.2.4 预压观测布点平面布置图
        4.2.5 预拱度设置
第五章 移动模架造桥机制梁技术与工艺
    5.1 施工计划与安排
        5.1.1 现浇箱梁总体施工顺序
        5.1.2 劳动力计划
        5.1.3 移动模架工效分析
    5.2 测量
        5.2.1 施工测量组织
        5.2.2 现浇箱梁控制测量
    5.3 模板安装
        5.3.1 外模安装与控制
        5.3.2 芯模安装与控制
    5.4 钢筋绑扎及预应力孔道布设
        5.4.1 钢筋安装
        5.4.2 预应力管道安装
    5.5 混凝土施工
        5.5.1 混凝土浇筑
        5.5.2 混凝土的养护
        5.5.3 接缝错台控制
    5.6 预应力施工
        5.6.1 张拉设备的选型
        5.6.2 张拉
        5.6.3 压浆、封锚
    5.7 移位
        5.7.1 移位准备
        5.7.2 脱模
        5.7.3 台车外移与中间梁下降
        5.7.4 主梁、中间梁前移
        5.7.5 中间梁上升
        5.7.6 台车内移与模板模具安装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大跨度桥梁钢箱梁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钢箱梁在桥梁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
    1.3 钢箱梁构造特点及技术优势
        1.3.1 钢箱梁的基本特点
        1.3.2 钢箱梁的技术优势
    1.4 研究背景、主要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背景
        1.4.2 主要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大跨度桥梁钢箱梁制造技术研究
    2.1 大跨度桥梁钢箱梁制造特点
        2.1.1 设计对钢箱梁制造的要求
        2.1.2 钢箱梁制造要点
    2.2 大跨度桥梁钢箱梁组装方法
        2.2.1 正装法
        2.2.2 反装法
    2.3 大跨度桥梁钢箱梁制造工艺流程
        2.3.1 二阶段制造法
        2.3.2 三阶段制造法
        2.3.3 制造工艺流程
    2.4 钢箱梁制造技术
        2.4.1 板单元制造技术
        2.4.2 梁段制造技术
    2.5 钢箱梁制造质量控制
        2.5.1 合理的工艺设计
        2.5.2 全面推行先进工艺和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港昂船洲大桥钢箱梁制造技术应用
    3.1 工程概况
    3.2 制造特点与难点
    3.3 钢箱梁制造总体方案
        3.3.1 工艺流程方案
        3.3.2 总拼布置方案
        3.3.3 总拼轮次方案
    3.4 钢箱梁制造关键技术与工艺
        3.4.1 钢箱梁构造
        3.4.2 板单元划分
        3.4.3 板单元制作尺寸控制方法
        3.4.4 钢板赶平及预处理技术
        3.4.5 数控精确下料技术
        3.4.6 U 形肋制造技术
        3.4.7 自动定位板单元 U 形肋组装技术
        3.4.8 U 形肋与顶板、底板的反变形焊接技术
        3.4.9 锚管组件(锚腹板单元)制造技术
        3.4.10 自动化焊接技术
        3.4.11 梁段拼装胎架设计及线形控制
        3.4.12 板单元二拼一工艺
        3.4.13 钢箱梁拼装与测量技术
        3.4.14 梁段预拼装
        3.4.15 钢箱梁焊接及变形控制技术
        3.4.16 钢箱梁涂装技术
        3.4.17 钢箱梁场内运输及装船
    3.5 工程成就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湛江海湾大桥钢箱梁制造技术应用
    4.1 工程概况
    4.2 制造特点与难点
    4.3 钢箱梁制造总体方案
        4.3.1 工艺流程方案
        4.3.2 总拼布置方案
        4.3.3 总拼轮次方案
    4.4 钢箱梁制造关键技术与工艺
        4.4.1 钢箱梁构造
        4.4.2 板单元划分
        4.4.3 钢板赶平及预处理技术
        4.4.4 数控精确下料技术
        4.4.5 U 形肋制造技术
        4.4.6 顶板 U 形肋和拼接板螺栓孔钻制技术
        4.4.7 自动定位板单元 U 形肋组装技术
        4.4.8 U 形肋与顶板、底板的反变形焊接技术
        4.4.9 横隔板单元组焊技术
        4.4.10 锚拉板组焊工艺
        4.4.11 自动化焊接技术
        4.4.12 板单元二拼一工艺
        4.4.13 梁段拼装胎架线形及定位技术
        4.4.14 梁段拼装
        4.4.15 预拼装
        4.4.16 钢箱梁焊接及焊接质量控制
        4.4.17 钢箱梁涂装及质量控制
        4.4.18 钢箱梁场内运输及装船
    4.5 工程成就
    4.6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多梁式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空间力学分析及施工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组合结构概述
    1.2 组合结构桥梁分类、特点
    1.3 组合结构桥梁发展
    1.4 组合结构桥梁国内发展现状
    1.5 多梁式钢-混组合梁桥设计及施工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1.6 课题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有限元理论与实桥仿真模型
    2.1 有限元法
        2.1.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2.1.2 有限元法一般步骤
    2.2 实桥有限元建模
        2.2.1 工程概况
        2.2.2 梁格模型的建立
        2.2.3 三维仿真精细化模型的建立
        2.2.4 仿真模型的对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梁式钢-混组合梁桥空间效应分析
    3.1 实用空间理论计算方法介绍
    3.2 组合桥梁实用空间理论计算方法研究
        3.2.1 实用空间理论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3.2.2 空间效应分析计算
        3.2.3 横向分布系数沿桥跨的分布研究
    3.3 多梁式组合结构桥梁横向分布计算方法研究
        3.3.1 汽车活荷载作用内力计算对比
        3.3.2 恒活荷载效应组合内力计算对比
        3.3.3 比拟正交异性板法的适用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组合结构梁桥温度效应分析
    4.1 各国规范对组合梁温度作用的规定
    4.2 温差横向分布的温度模式的提出
    4.3 温差沿截面横向分布时组合梁的温度效应
        4.3.1 有限元空间分析模型的建立
        4.3.2 温度变形分析结果
        4.3.3 温度次应力分析结果
    4.4 组合结构桥梁施工阶段温度因素的影响
        4.4.1 混凝土板浇筑阶段温度荷载工况
        4.4.2 有限元空间分析模型的建立
        4.4.3 不同工况的变形与应力分析
        4.4.4 稳定分析理论
        4.4.5 不同工况的整体稳定分析
    4.5 组合结构桥梁成桥后的横向温差效应分析
        4.5.1 加载方案
        4.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合结构梁桥剪力滞效应分析
    5.1 多梁式钢-混组合结构梁桥恒载作用下的剪力滞效应
    5.2 多梁式钢-混组合结构梁桥汽车活载作用下的剪力滞效应
        5.2.1 加载方案
        5.2.2 计算结果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秋石二期组合梁桥分析计算与施工监控研究
    6.1 施工方法与计算荷载工况
    6.2 施工阶段结构复核
        6.2.1 施工阶段变形验算
        6.2.2 施工阶段应力验算
        6.2.3 施工阶段整体稳定性验算
        6.2.4 施工阶段三维精细化分析
    6.3 成桥阶段结构复核
        6.3.1 成桥后正常使用状态下应力及变形验算
        6.3.2 汽车荷载竖向挠度的验算
        6.3.3 设计预拱度
        6.3.4 温度效应分析
    6.4 秋石二期钢混组合桥梁施工控制的必要性与目的
    6.5 桥梁施工控制的相关理论
        6.5.1 桥梁施工控制的主要方法
        6.5.2 桥梁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
        6.5.3 桥梁施工控制的误差调整理论和方法
    6.6 秋石二期钢混组合桥梁(H107~H108)施工监控方案
        6.6.1 监控策略
        6.6.2 安装参数分析
        6.6.3 状态监测
        6.6.4 施工误差处理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40m跨预弯预应力组合梁翻转控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钢板-混凝土组合曲线连续梁桥参数设置及应用研究[D]. 刘鳗慧. 长安大学, 2020(06)
  • [2]斜拉体系加固变截面连续粱桥力学性能研究[D]. 徐刚年. 山东大学, 2019(09)
  • [3]标准跨径钢—混凝土组合梁整跨预制新技术探索[D]. 方向.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4]轻型钢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基本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 端茂军. 东南大学, 2018(05)
  • [5]大型跨海交通基建工程实现工厂化装配化生产的管理模式研究[D]. 闫禹.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6]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 周亚栋. 湖南大学, 2013(09)
  • [7]曲线连续刚构桥结构行为及施工控制分析[D]. 严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5)
  • [8]潍河特大桥移动模架造桥关键技术研究[D]. 孙安亮. 山东大学, 2012(02)
  • [9]大跨度桥梁钢箱梁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D]. 徐传忠.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10]多梁式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空间力学分析及施工监控研究[D]. 方鑫. 南昌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40m跨预弯预应力组合梁翻转控制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