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果科植物区系

云南花果科植物区系

一、云南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植物区系(论文文献综述)

曹威[1](2020)在《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分类学研究》文中指出东云贵高原是我国苔类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种类繁多、组成复杂,此前未开展过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因此,开展该地区苔类植物全面的分类学研究工作,不仅可以揭示该地区苔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作为全国重要的苔藓植物区系及分类学补充资料;同时可填补西南地区高等植物物种组成研究的最后一个空缺;其次对进一步科学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该地区苔类植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苔藓植物学经典的分类学方法,对馆藏于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GACP)的大量苔类植物标本进行全面的查检和详细的形态解剖,结合对东云贵高原关键地区和一些从未采集过苔类植物标本的重点区域进行野外补充调查和采集,完成对该地区的苔类植物进行全面的分类学研究,并对该地区苔类植物物种组成及区系特点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9000余份采自东云贵高原的苔类植物标本的查检和研究,结合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查阅的基础上,本研究确认该地区苔类植物47科90属427种(包括14个变种和9个亚种),其中茎叶体苔类29科67属360种(包括13个变种7个亚种),叶状体苔类18科23属67种(包括1个变种2个亚种)。对大部分物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分类讨论,同时,为361种提供了显微解剖彩色图版和墨线图版共计301幅,包括彩色图版262幅和墨线图版39幅。同时,该地区苔类植物种数仅次于云南省和台湾省,与邻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种类相当,虽然国土面积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8%,但种类却占全国苔类种数的40.57%。2.本研究处理了1个新异名,即将皱叶耳叶苔平叶变种Frullania ericoides var.planescens(Verd.)S.Hatt.归并为皱叶耳叶苔Frullania ericoides(Nees)Mont.的异名。3.发现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新分布记录84种,包括1个新种:中华斜裂苔Mesoptychia chinensis Bakalin,Vilnet&Xiong sp.nov.;2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小挺叶苔尖叶变种Anastrophyllum minutum var.acuminatum(Horik.)T.Cao&J.Sun和刺边扁萼苔Radula lacerata Steph.,以及10个中国新记录种:林生裂叶苔Lophozia silvicola H.Buch、狭叶护蒴苔Calypogeia angusta Steph.、乌苏里斜裂苔Mesoptychia ussuriensis(Bakalin)L.S?derstr.et Váňa、赫氏鞭羽苔(新拟)Chiastocaulon herzogii(Inoue)S.D.F.Patzak、Frullania cobrensis Gottsche、Lejeunea papilionacea Prantl、刺腹瓣细鳞苔Lejeunea spiniloba Lindenb.、长叶光萼苔Porella longifolia(Steph.)S.Hatt.、毛边光萼苔狭叶变种Porella perrottetiana var.angustifolia Pócs、Metzgeria fukuokana Kuwahara、Moerckia flotoviana(Nees)Schiffn.、东亚钱苔(新拟)Riccia nipponica S.Hatt.。其中,小挺叶苔尖叶变种Anastrophyllum minutum var.acuminatum(Horik.)T.Cao&J.Sun为中国特有种,此前仅报道分布于模式产地中国台湾;赫氏鞭羽苔(新拟)Chiastocaulon herzogii(Inoue)S.D.F.Patzak自从Inoue于1971年根据Herzog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采集的唯一一份标本发表新种后,再未见相关报道,本次发现为该种全世界的第二次分布报道;Frullania cobrensis Gottsche和刺腹瓣细鳞苔Lejeunea spiniloba Lindenb.此前一直被认为北美洲的特有种,本次发现证明两者是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的种;长叶光萼苔Porella longifolia(Steph.)S.Hatt.原本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的特有种,但在我国四川、重庆、云南、西藏、广西等地有过多次分布报道,钱楷等人将其移出中国植物区系,本次发现重新确认了其在中国的分布;毛边光萼苔狭叶变种Porella perrottetiana var.angustifolia Pócs此前仅报道越南北部有分布,同样是新种发表后再无相关报道,但这个种实际上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地区是一个较常见的种,今后检视国内更多的标本可能会发现该种更多的分布地。另外,本研究还发现4个该地区新记录科:小袋苔科Balantiopsidaceae H.Buch、苞叶苔科Calyculariaceae He-Nygrén、甲克苔科Jackiellaceae R.M.Schust.、小萼苔科Myliaceae Schljakov;以及8个新记录属:小广萼苔属Tetralophozia(R.M.Schust.)Schljakov,柱萼苔属Alobiellopsis R.M.Schust.,直蒴苔属Isotachis Mitt.,甲克苔属Jackiella Schiffn.,小萼苔属Mylia Gray,Myriocoleopsis Schiffn.,苞叶苔属Calycularia Mitt.,莫氏苔属Moerckia Gottsche(中国新记录属)。大量新分布类群的发现极大丰富了该地区苔类植物物种组成。4.本研究对赫氏鞭羽苔Chiastocaulon herzogii(Inoue)S.D.F.Patzak、长叶光萼苔Porella longifolia(Steph.)S.Hatt.和毛边光萼苔狭叶变种Porella perrottetiana var.angustifolia Pócs 3个中国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的补充描述。5.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中种类≥10的细鳞苔科Lejeuneaceae Cavers、羽苔科Plagiochilaceae Müll.Frib.、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 Lorch、光萼苔科Porellaceae Cavers、指叶苔科Lepidoziaceae Limpr.等组成的15个优势科,共包括50属354种,分别占总属数的55.56%和总种数的82.90%,构成了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的优势主体。其中细鳞苔科Lejeuneaceae Cavers种类最多,为14属96种,占全国细鳞苔科种数的42.67%,羽苔科Plagiochilaceae Müll.Frib.的43种,占全国羽苔科种类的49.43%,其次,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 Lorch,光萼苔科Porellaceae Cavers和指叶苔科Lepidoziaceae Limpr.的种类也均多于20种。种数大于≥6的优势属19个,包括羽苔属Plagiochila(Dumort.)Dumort.、疣鳞苔属Cololejeunea(Spruce)Steph.、耳叶苔属Frullania Raddi、光萼苔属Porella L.、细鳞苔属Lejeunea Lib.等,其中羽苔属Plagiochila(Dumort.)Dumort.种类最多,达40种,其次是疣鳞苔属Cololejeunea(Spruce)Steph.,为36种,此外,耳叶苔属Frullania Raddi、光萼苔属Porella L.和细鳞苔属Lejeunea Lib.的种类也超过了20种,管口苔属Solenostoma Mitt.、合叶苔属Scapania(Dumort.)Dumort.、鞭苔属Bazzania Gray、扁萼苔属Radula Dumort.和片叶苔属Riccardia Gray的种类也均多于10种。6.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苔类植物表现出鲜明的东亚特色,东亚成分种类为200种,占总种数的49.26%,东亚成分中,中国-日本成分最多,种类为83种,占比20.44%,同时,中国特有比例也较高,为32种,占比7.88%;其次是热带亚洲成分和北温带成分,分别为74种和55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8.23%和13.55%。这3种成分共计329种,占总种数的81.03%,构成了该地区苔类植物区系的主体成分。

王宇[2](2017)在《五大连池火山地区苔纲和角苔纲植物系统分类及区系地理研究》文中提出苔类植物是从水生植物过渡到陆生植物的初级类型,与藓类植物一样具有世代交替现象。本研究对五大连池火山群采集的3000余份标本进行鉴定,发现苔纲和角苔纲植物共计16科26属52种及种下单位,其中苔纲植物15科25属51种及种下单位,角苔纲植物1科1属1种。发现1个黑龙江新记录属和11个黑龙江新记录种,并更正了前人研究过程中鉴定错误的7个种。本文对苔纲和角苔纲植物科、属、种构成进行研究,将物种数为5种以上的科定为优势科,研究表明该地区优势科共4个,分别为裂叶苔科Lophoziaceae、光萼苔科Porellaceae、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和瘤冠苔科Grimaldiaceae。研究地苔纲和角苔纲植物科、属数量较多,种数相对较少,优势科明显,多数属、种集中分布在少数科、属中。将五大连池苔纲和角苔纲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划分为6种,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占55.77%),其次是东亚成分(占25%),表明该地区苔类植物具有明显的温带特征并伴有东亚特征。研究地与国内其它7个地区(长白山、白石砬子、管涔山、赛罕乌拉、七老图山、贺兰山及东部天山)苔纲和角苔纲植物区系进行比较,发现五大连池火山与七老图山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管涔山的亲缘关系最远。对研究地14座火山苔纲和角苔纲植物分布进行研究,发现苔纲和角苔纲植物在龙门山的分布最多,在卧虎山的分布最少。根据14座火山最后喷发年代的不同,将火山群划分为5个时段,并对不同时期不同火山苔纲和角苔纲植物优势科进行统计,研究表明,物种分布与生境条件息息相关。综合考虑五大连池植被、基质等条件,结合标本采集过程中对生境的观察,将研究地苔纲和角苔纲植物生境划分为7种,对不同生境物种数进行统计,结果表明:石生>土生>树生>腐木生>沼泽生=火山渣生>水生。本次研究对五大连池火山群苔纲和角苔纲植物进行显微拍照和物种鉴定,详细描述了每一个种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信息,绘制了彩色图版并给出了分科、分属和分种检索表,丰富了黑龙江乃至东北地区苔类植物的研究资料。

刘良淑[3](2016)在《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进行苔藓植物标本收集和采集,共得到1119份标本,经鉴定,发现该地区有70科160属421种(含8变种、3亚种),其中藓类植物有41科120属299种,苔类及角苔类植物有29科40属122种。共有11个变种或亚种,遗传多样性在与其他9个地区比较中排列第四,其中光萼苔属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种以下分类单位的特点是东亚成分比例最高,为54.55%,中国-日本成分占36.36%,表明该地区苔藓植物起源与日本关系密切;中国特有成分比例较低,仅为9.09%,说明该区苔藓植物种以下分类单位的特有性较弱。包含14个优势科和13个优势属,且单种科、单种属的比例较大。通过与其他9个地区的丰富度比较,该区科的丰富度位居第二,但其属、种的丰富度较低,这与宽阔水地区所含的单种科较多相关。属种相似性比较时,发现该地区苔藓植物与雷公山相似性最高,与尖峰岭相似性最低。第三次综合考察时的种变动率远比第二次考察小,且两次采集的标本中,优势科均以温带分布科为主。7种植被类型中,鹅耳枥-盐肤木林下的苔藓植物多样性最丰富,杉木林最低;杉木林和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林的Wilson-Shmida指数最高,且杉木林和其他5植被类型的WilsonShmida指数都较高;通过7种植被类型的相似性比较发现,亮叶水青冈-箭竹林和杉木-丝栗栲林相似性最高,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林和杉木林的物种相似性最小;不同植被类型的优势种有一定的相异性,但更突出的还是相似性。3种湿地类型中,河流生态系统的苔藓植物多样性最丰富,沼泽生态系统最低;河流和沼泽的Wilson-Shmida指数最高,种类差别最大,Bray-Curtis指数的变化趋势与Wilson-Shmida指数反映的结果一致。农田生态系统的优势科有丛藓科、金发藓科、青藓科、真藓科和灰藓科;有15种优势种,都是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耐受性苔藓植物种类。洞口弱光带分布的是丛藓科、青藓科、羽藓科、灰藓科和凤尾藓科等耐旱或弱光的种类。苔藓植物分布与环境关系研究发现,乔木郁闭度、草本层盖度、凋落物盖度、坡向和生长基质是综合影响该地区苔藓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148种苔藓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在2以下,占总数的比例达到55.64%。计算43种苔藓植物生态位重叠值,结合它们的生态分布特征,将其分为3个生态类群。生态位重叠值小于0.5的两两之间高达871组,占总组数的96.46%,说明该地区苔藓植物的资源利用竞争较小或处于不同的资源状态而不存在竞争,能为苔藓植物生长提供丰富资源。森林、湿地、农田和洞口弱光带4种景观的苔藓植物种数差异较大;森林景观多样性最丰富,农田景观多样性最低;农田景观与洞口弱光带的Wilson-Smida指数最高,Bray-Curtis指数反映的不同景观之间差异趋势与Wilson-Smida指数一致。分布格局分为3个样方组:样方组1的景观类型较为混杂,样方组2主要表现为森林景观类型,样方组3主要表现为湿地和农田景观类型。

官飞荣[4](2016)在《武夷山脉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武夷山脉位于中国东南部闽、赣两省之间,山脉走向呈东北-西南方向,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作为华东地区的主体山脉,其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7m,素有“华东屋脊”的美誉。为补充完善华东地区植物多样性,开展该地区植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提供科学地基础参考资料,本文以武夷山脉为研究区域,基于实地调研标本采集及前人研究结果,通过对其苔藓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武夷山脉地区共发现苔藓植物79科245属734种(含种以下单位),其中角苔植物1科3属4种,苔类植物32科64属235种,藓类植物46科178属495种。此次调研发现新纪录科2科,新纪录属18属和新纪录种146种。2.武夷山脉苔藓植物物种丰富,苔类有优势科5科,这些热带、亚热带性质的大科构成了武夷山脉苔类植物优势科的主体;藓类有优势科14科,主要以温带成分、热带及亚热带成分为主,具有鲜明的温带和亚热带交汇的特色。这19个优势科只占该地区域苔藓植物总科数的24.05%,却占了总属数的51.43%和总种数的65.35%,是武夷山脉当之无愧的优势科。将种数大于等于9的属定义为优势属,那么武夷山脉地区苔藓植物具17个优势属,其中苔类8属,藓类9属,共有226种,占总种数的30.79%。从侧面体现了武夷山脉极高的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而属内种数大于等于16的有4属,仅占总属数的1.63%。少种属在武夷山脉苔藓植物属的组成中占有很高的比率,达81.22%。较好地反映了武夷山脉地区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3.武夷山脉苔藓植物区系划分为13个类型,其中以东亚分布所占比率最高,占总区系的27.52%,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分别占总区系的24.40%和17.87%。从气候类型来看,主要是热带成分和温带成分;从地理位置来看,主要是亚洲成分,比例高达68.79%。该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分布具有浓厚的东亚色彩,是典型的热带起源,同时具有中国本土特色。4.武夷山脉地区内部苔藓植物相似性及与邻近地区苔藓植物区系的联系研究发现,虽然武夷山脉内部苔藓植物分布联系紧密,相似性较高,但随着地势地貌气候类型等的变化,其种类组成出现变迁,相异性增加,武夷山脉整体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加。此外,与同侧苔藓物种相似性高于其与异侧,由西往东随苔藓物种数量增加物种相似性有升高趋势。通过SPSS聚类分析,建议在10大分区系统中将岭南区与华东区在武夷山脉内的界限略向北移。5.初步认定武夷山脉含有5大类苔藓植物群落类型。基本包括我国所有苔藓植物群落类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武夷山脉地区苔藓植物的群落多样性。武夷山脉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优越,叶附生苔类种类丰富,种类主要有扁萼苔科和细鳞苔科。基于此次考察及综合前人资料,共发现叶附生苔类6科12属45种,区系成分主要为热带成分和亚洲成分,大部分的种类都并非专性叶附生。

黄乐乐[5](2015)在《中国境内中越边境地区苔类植物区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西南边陲与越南相毗邻,中越边境地区是中国广西、云南两省与越南交界的地区,横跨我国广西西南部和云南南部,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北纬21°50’51.23"-24°07’10.56",东经102°16’06.63"-108°52’34.15",自然条件复杂而优越,是生物多样性极高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低海拔的山地季雨林、高海拔的高山苔藓矮林,还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也为苔藓植物提供了极佳的生长环境。此外该地区受人为干扰较少,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之一,但由于政治历史原因,该地区苔藓植物调查却较为薄弱。为了弥补该地区苔类植物调查研究的的不足,2012年11月至2015年2月笔者及华东师大苔藓植物学实验室多位同学多次赴该地区多个自然保护区进行苔藓植物的野外本底调查,共采集苔类植物标本2926份。通过对已采标本的鉴定并参考前人的相关记录发现中越边境地区现有苔类植物36科73属347种(不含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其中包含中国新纪录种3种(Acanthocoleus gilvus(Gottsche)Kruijt、Lejeunea trinitensis Lindenb.和Leptolejeunea punctata Herzog),广西新纪录8种隶属于3个属:Porella grollei S.Hatt.、Cololejeunea yakusimensis (S.Hatt.)Mizut.、Cololejeunea shibiensis Mizut.、Cololejeunea inflectens (Mitt.) Benedix、Cololejeunea schwabei Herzog、Cololejeunea desciscens Steph、Cololejeunea falcata (Horik.)Benedix和Frullania eymae S.Hatt.,云南新纪录为3种隶属于3属:Frullania kashyapii Verd.、Lejeunea kodamaeIkegami et Inoue和Bazzania magna Horik。1.中越边境苔类植物种数大于10种的定义为优势科,共计8个,分别为细鳞苔科Lejeuneaceae、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羽苔科Plagiochilaceae、指叶苔科Lepidoziaceae、光萼苔科Porellaceae、叶苔科Jungermanniaceae、扁萼苔科Radulaceae和齿萼苔科Lophocoleaceae,优势科共含36属276种,分别占到总属数的49.32%和总种数的79.54%。细鳞苔科可称为最优势科,共有120种,占到总种数的34.58%,其次为羽苔科。细鳞苔科内的疣鳞苔属以占总种数的10.95%的38种成为最优势属。其中单种科有15个,占总科数的41.67%,单种属有37个,占总属数的50.68%,这明显体现了中越边境苔类的复杂和古老的特点。2.该地区植物的生态类型十分丰富,具体可分为树生、石生、土生、叶附生四种类型,其中树生又分为树皮生、树枝生、腐木生和树基生,石生类型又分为湿石生和干石生。其中树生类型最为丰富,约占总比例为83.5%,叶附生类型次之,但专性叶附生的种类并不多,叶附生的苔类植物也有一些种类可以生长在其他生境里。3.中越边境苔类植物区系可划分为12种地理成分,其中热带亚洲和东亚成分比例最高,分别有94种和129种,占27.09%和37.18%。4.通过与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台湾、海南、泰国进行丰富度以及种属相似性的比较,物种丰富度与海南接近,丰富度不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地处北部湾的中越边境地区,相似性亲缘关系与海南和台湾最为亲密。通过对己采标本的整理鉴定,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本文总结并提供了中越边境地区苔类植物的最新名录,所有标本存放于华东师范大学孢子植物标本馆内。

王姝麒,周金川,刘娜,张教真,王小宁,娄红祥[6](2014)在《宾州毛耳叶苔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宾州毛耳叶苔Jubula pennsylvanica Steph.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宾州毛耳叶苔乙醇提取物的乙醚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宾州毛耳叶苔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核木子素E(1)、片叶苔素D(2)、地钱素C(3)、异地钱素C(4)和半月苔素(5)。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毛耳叶苔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吴鹏程,贾渝,裴林英,于宁宁,张力[7](2011)在《中国苔藓植物文献(英文)》文中研究指明This might be a complete list dealing with the bryoflora of China and its neighbouring regions since 1864 up to date.All the cited literatures should be involved to the Chinese taxa. Three appendices of the authors’ full spellings and abbreviations,the Journals’ full spellings and abbreviations,as well,the authors,paper titles and journals’ Chinese names are included,however all the papers,written in English and the other languages,do not attached with Chinese.

程夏芳[8](2009)在《广东省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文中指出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的南部,地处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省内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使这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苔藓植物,目前广东省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不足:采集不够深入与全面,仍有大量采集的标本未经鉴定与发表,广东尚未有苔藓植物志的出版,广东省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尚不清楚。2007年10月,为了了解广东省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笔者赴广东进行苔藓植物的野外考察与标本采集,共采集标本194份,并向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及中山大学植物标本馆借阅广东产标本249份,加上本实验室馆藏的八宝山标本293份,共获得广东产标本736份。鉴定结果为苔类植物30科50属164种(不包括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和角苔类植物1科1属1种,为广东省增添了2科6属53种的新记录。整合广东已记载的苔类植物34科60属200种(不包括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和角苔类植物1科4属4种,目前已知广东共有苔类植物36科66属253种(不包括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和角苔类植物1科4属4种。其中细鳞苔科是广东省苔类和角苔类植物最具优势的科,共有15属71种,占总种数的27.63%,疣鳞苔属是最优势的属,共有25种,占总种数的9.73%。此外,广东有4种中国濒危苔类植物。广东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可以划分为13种地理成分,其中东亚成分比例最高(70种,28.46%),热带亚洲成分次之(62种,25.20%),这两种成分构成了广东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区系的主体成分。本文对比了广东、福建、海南、香港、台湾5个地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区系的综合系数,结果表明:台湾(1.3607)>福建(-0.0694)>广东(-0.1159)>海南(-0.1381)>香港(-1.0373)。通过对比显示:广东地区的苔类和角苔类植物调查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今后应加强广东省苔藓植物区系的调查,可望为广东增添新的记录。本文提供了八宝山自然保护区、梧桐山、石门森林公园和广东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名录。所有标本存放于华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HSNU)。

李洋[9](2009)在《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及生态研究》文中提出杭嘉湖地区(杭嘉湖平原及莫干山)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苏州市、无锡市、上海与杭州市的重要交通枢纽。本研究在广泛野外采集,生态样方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对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和生态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报道,为中国苔藓植物区系及长三角地区植物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通过全面系统的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记录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35科93属199种。其中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31科79属158种(苔类7科8属11种,藓类24科71属147种);莫干山苔藓植物29科66属133种(苔类6科7属10种,藓类23科59属123种)。发现浙江省新纪录属1个(陈氏藓属Chenia),新纪录种4个(陈氏藓Chenialeptophylla(C.M(u|¨)ll.)Zand.、北地链齿藓Desmatodon leucostoma(R.Brown)Berggr.、爪哇石灰藓Hydrogonium javanicum(Dozy & Molk.)Hilp、多姿柳叶藓Amblystegium varium(Hedw.)Lindb.),并对优势科、属进行了分析。2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及特点分别对杭嘉湖平原和莫干山两地苔藓植物区系成分进行了分析。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区系成分中温带、东亚和热带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39.23%、39.23%和16.16%;莫干山苔藓植物区系成分中温带、东亚和热带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37.50%、41.07%和16.08%。两区都表现出明显的从中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的特征。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将杭嘉湖地区(杭嘉湖平原及莫干山)的苔藓植物区系与我国其它十二个地区比较,结果表明:杭嘉湖地区(杭嘉湖平原及莫干山)与同位于华东的苏州、上海、杭州和古田山关系最为密切,而与其它八个地区关系较为疏远。3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3.1对杭嘉湖平原15个样点进行测定分析,记录苔藓植物28科63属100种。根据其相对频度,运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排序,将15个样点大致分成2个组。第一组共10个样点,分布于嘉兴市全境和湖州市郊区,以耐旱耐人为干扰的土生直蒴藓类为主。第二组共5个样点,分布于湖州市区和余杭区,以对环境有较高要求的石、树生侧蒴藓类为主。3.2典范对应分析(CCA)的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因素和基质是影响平原地区苔藓植物分布的主要因子,郁闭度、海拔和湿度也有一定影响。城市中的普通公园苔藓植物种类明显低于生境异质性较高的古典园林;平原边缘环境湿润、植被茂密丘陵的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开发过度、环境干燥的丘陵。3.3基于杭嘉湖平原12个样点中100种主要苔藓植物的重要值,计算各种生态位宽度。大部分苔藓植物的生态位宽度较窄,因此要特别重视对苔藓植物特殊生境的保护,才能真正有效保护其多样性。4莫干山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4.1对海拔200m、400m、550m和700m四个海拔地带的苔藓植物进行了细致的摸查,共发现苔藓植物28科62属125种。计算各海拔地带之间的Sprensen种相似性系数表明,550m~700m的苔藓植物种相似性最高,而200m~400m的种相似性最低。此外,对冬夏两季的苔藓植物种类组成进行比较,发现莫干山苔藓植物种类组成随季节变化较大。4.2计算了莫干山4个不同海拔样点的α多样性指数,发现Shannon-Wiener指数和Patrick指数呈现出曲折性上升趋势,其中海拔400m和700m是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两个地带,而各海拔样地的Pielous均匀度指数差异很小。计算各样点之间的β多样性指数发现,莫干山苔藓植物在海拔400~550m之间的变化速率最大。4.3根据4个样地中苔藓植物的相对频度计算出各种生态位宽度,与杭嘉湖平原一致,大部分种类生态位宽度较窄。宽度大于0.5的仅有11种。

何飞[10](2009)在《川西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与优先保护区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川西地处中国西南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横断山区腹心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海拔高差悬殊,植物区系既古老又年轻,并随着喜马拉雅山不断地隆升不断演化和丰富。目前,川西在植物区系地理学方面尚缺乏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本文根据实地采集的9372号高等植物标本和文献资料标本记载资料,结合508个乔木样方、1157个灌木样方、1437个草本样方资料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川西共有野生高等植物314科、1402属、7459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苔藓植物57科150属302种;蕨类植物46科101属453种;裸子植物7科18属69种;被子植物204科1133属6635种;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48科90属184种,其中挺水植物101种,沉水植物40种,飘浮植物16种,浮叶植物27种;珍稀濒危植物44科52属6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2科38属50种;陆生野生植被类型有7个植被型21个群系纲185个群系;水生野生植被类型62个,按生态类型:挺水植物群落30个;沉水植物群落18个;飘浮植物群落6个;浮叶植物群落8个。(2)本文增补了川西植物新记录63种,确定了资料中有名录记载但分布地描述不全的大量植物种在川西的具体分布地理位置。本研究发现2个新种(耧斗菜属、龙胆属)、横断山区新记录1种(圆叶茅膏菜)。(3)论文首次将川西作为一个独立的植物区系地理单元,从科、属、种3个层面系统分析其植物区系的组成、特征、性质、起源以及与其他区系的关系。结果表明川西高等植物类群在科属种3个分类等级上,都具有丰富、复杂、古老、过渡和特有5种特性;研究发现川西植物区系科、属、种之间地理成分性质存在分异现象:即蕨类植物区系科和属以热带成分占优势,而种以温带成分为主;种子植物科以热带成分占主导,而属及种以温带成分为主。本研究认为这种植物区系性质分异现象与喜马拉雅山不断隆升的地质历史有关。(4)依据川西生物多样性信息,基于区域保护植物和保护动物及其所处生态系统,应用优先保护理论,定量分析确定优先保护植物43种、兽类24种、鸟类32种,优先保护生态系统6类;划分了优先保护区域4个:凉山东部区(Ⅰ区)大雪山及太阳山区(Ⅱ区)沙鲁里山中段区(Ⅲ区)石渠色达丘状高原区(Ⅳ区)。

二、云南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植物区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植物区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研究的历史、背景及进展
        1.1.1 东云贵高原环境背景
        1.1.2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研究概况
    1.2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GACP馆藏标本
        2.1.2 野外补充采集
        2.1.3 文献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标本查检
        2.2.2 物种分种描述及形成图版
        2.2.3 移除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错误鉴定和记录的种类
        2.2.4 苔类植物的种类组成情况及区系分析
第三章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分类学研究
    3.1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系统排列
    3.2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系统分类
        3.2.1 裸蒴苔科 Haplomitriaceae Děde?ek
        3.2.2 隐蒴苔科 Adelanthaceae Grolle
        3.2.3 挺叶苔科 Anastrophyllaceae L.S?derstr.
        3.2.4 大萼苔科 Cephaloziaceae Mig.
        3.2.5 拟大萼苔科 Cephaloziellaceae Douin
        3.2.6 裂叶苔科 Lophoziaceae Cavers
        3.2.7 折叶苔科 Scapaniaceae Mig.
        3.2.8 顶苞苔科 Acrobolbaceae E.A.Hodgs
        3.2.9 小袋苔科 Balantiopsidaceae H.Buch
        3.2.10 护蒴苔科 Calypogeiaceae Arnell
        3.2.11 全萼苔科 Gymnomitriaceae H.Klinggr.
        3.2.12 甲克苔科 Jackiellaceae R.M.Schust.
        3.2.13 叶苔科 Jungermanniaceae Rchb.
        3.2.14 假苞苔科 Notoscyphaceae Crand.-Stotl.
        3.2.15 管口苔科 Solenostomataceae Stotler et Crand.-Stotl.
        3.2.16 睫毛苔科 Blepharostomataceae W.Frey et M.Stech
        3.2.17 剪叶苔科 Herbertaceae Müll.Frib. ex Fulford et Hatcher
        3.2.18 指叶苔科 Lepidoziaceae Limpr.
        3.2.19 齿萼苔科 Lophocoleaceae Vanden Berghen
        3.2.20 羽苔科 Plagiochilaceae Müll.Frib.
        3.2.21 拟复叉苔科 Pseudolepicoleaceae Fulford et J.Taylor
        3.2.22 绒苔科 Trichocoleaceae Nakai
        3.2.23 小萼苔科 Myliaceae Schljakov
        3.2.24 耳叶苔科 Frullaniaceae Lorch
        3.2.25 毛耳苔科 Jubulaceae H.Klinggr.
        3.2.26 细鳞苔科 Lejeuneaceae Cavers
        3.2.27 光萼苔科 Porellaceae Cavers
        3.2.28 扁萼苔科 Radulaceae Müll.Frib.
        3.2.29 新绒苔科 Neotrichocoleaceae Inoue
        3.2.30 绿片苔科 Aneuraceae H.Klinggr.
        3.2.31 叉苔科 Metzgeriaceae H.Klinggr.
        3.2.32 苞叶苔科 Calyculariaceae He-Nygrén, Juslén, Ahonen, Glenny et Piippo
        3.2.33 小叶苔科 Fossombroniaceae Hazsl.
        3.2.34 南溪苔科 Makinoaceae Nakai
        3.2.35 莫氏苔科 Moerckiaceae K.I.Goebel ex Stotler et Crand.-Stotl.
        3.2.36 带叶苔科 Pallaviciniaceae Mig.
        3.2.37 溪苔科 Pelliaceae H.Klinggr.
        3.2.38 壶苞苔科 Blasiaceae H.Klinggr
        3.2.39 疣冠苔科 Aytoniaceae Cavers
        3.2.40 蛇苔科 Conocephalaceae Müll. Frib. ex Grolle
        3.2.41 光苔科 Cyathodiaceae Stotler et Crand.-Stotl.
        3.2.42 毛地钱科 Dumortieraceae D.G.Long
        3.2.43 地钱科 Marchantiaceae Lindl.
        3.2.44 单月苔科 Monosoleniaceae Inoue
        3.2.45 钱苔科 Ricciaceae Rchb.
        3.2.46 皮叶苔科 Targioniaceae Dumort.
        3.2.47 魏氏苔科 Wiesnerellaceae Inoue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除种、存疑种及新记录种记述
    4.1 移除种
    4.2 存疑种
    4.3 新记录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物种组成及区系分析
    5.1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优势科的属、种组成
    5.2 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优势属的种类组成
    5.3 区系分析
        5.3.1 世界成分Cosmopolitans
        5.3.2 泛热带成分Pantropical
        5.3.3 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成分Trop. Asia and Trop. Amer. disjuncted
        5.3.4 旧世界热带成分Old World Tropics
        5.3.5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Trop. Asia and Trop. Australasia
        5.3.6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成分Trop. Asia to Trop. Africa
        5.3.7 热带亚洲成分热带亚洲成分 Trop. Asia
        5.3.8 北温带成分North Temperate
        5.3.9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E. Asia and N. Amer. disjuncted
        5.3.10 旧世界温带成分Old World Temperate
        5.3.11 东亚成分East Asia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创新性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Ⅰ
附图Ⅱ
附表Ⅰ
附表Ⅱ
图版Ⅰ:彩色图版
图版Ⅱ:墨线图版
附录: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目录

(2)五大连池火山地区苔纲和角苔纲植物系统分类及区系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苔纲植物简介
        1.2.1 苔纲植物的主要分类特征
        1.2.1.1 茎叶体苔类植物
        1.2.1.2 叶状体苔类植物
    1.3 角苔纲植物简介
        1.3.1 角苔纲植物主要分类特征
    1.4 苔类植物国内外研究近况
    1.5 苔纲和角苔纲分类系统
第二章 五大连池苔纲和角苔纲的分类
    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1 标本来源与处理
        2.1.2 标本鉴定方法
        2.1.3 数据处理方法
        2.1.4 分类学处理
    2.2 分类与讨论
        2.2.1 裂叶苔科Lophoziaceae
        2.2.1.1 三瓣苔属
        2.2.1.2 细裂瓣苔属
        2.2.1.3 裂叶苔属
        2.2.2 叶苔科Jungermanniaceae
        2.2.2.1 圆叶苔属
        2.2.2.2 叶苔属
        2.2.3 合叶苔科Scapaniaceae
        2.2.3.1 合叶苔属
        2.2.4 齿萼苔科Lophocoleaceae
        2.2.4.1 裂萼苔属
        2.2.5 羽苔科Plagiochilaceae
        2.2.5.1 平叶苔属
        2.2.5.2 羽苔属
        2.2.6 拟大萼苔科Cephaloziellaceae
        2.2.6.1 拟大萼苔属
        2.2.7 扁萼苔科Radulaceae
        2.2.7.1 扁萼苔属
        2.2.8 光萼苔科Porellaceae
        2.2.8.1 光萼苔属
        2.2.8.2 多瓣苔属
        2.2.9 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
        2.2.9.1 耳叶苔属
        2.2.10 细鳞苔科Lejuneaceae
        2.2.10.1 瓦鳞苔属
        2.2.10.2 细鳞苔属
        2.2.11 叉苔科Metzgeriaceae
        2.2.11.1 叉苔属
        2.2.11.2 毛叉苔属
        2.2.12 皮叶苔科Targioniaceae
        2.2.12.1 皮叶苔属
        2.2.13 瘤冠苔科Grimaldiaceae
        2.2.13.1 瘤冠苔属
        2.2.13.2 石地钱属
        2.2.13.3 紫背苔属
        2.2.14 地钱科Marchantiaceae
        2.2.14.1 地钱属
        2.2.15 钱苔科Ricciaceae
        2.2.15.1 钱苔属
        2.2.16 角苔科Anthocerotaceae
        2.2.16.1 黄角苔属
    2.3 小结
第三章 五大连池火山群苔纲和角苔纲植物区系及地理分布研究
    3.1 科、属、种构成及优势科分析
    3.2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3.2.1 世界广布成分(Cosmopolitan)
        3.2.2 北温带成分(North Temperate elements)
        3.2.3 东亚成分(East Asian elements)
        3.2.4 温带亚洲成分(Temperate Asian elements)
        3.2.5 热带亚洲成分(Tropical Asian elements)
        3.2.6 中国特有成分(Endemic to China)
    3.3 该地区与其它山地苔纲和角苔纲植物区系的比较
    3.4 五大连池14座火山苔纲和角苔纲物种各论
        3.4.1 黑龙山和火烧山(喷发于280-290年前)
        3.4.2 笔架山,东、西龙门山和小孤山(喷发于16-17万年前)
        3.4.3 东、西焦德布山,卧虎山和南、北格拉球山(喷发于34-43万年前)
        3.4.4 尾山和莫拉布山(喷发于51-60万年前)
        3.4.5 药泉山(喷发于92万年前)
        3.4.6 关于新期火山和老期火山苔纲和角苔纲植物多样性的讨论
    3.5 五大连池苔纲和角苔纲植物生境多样性研究
第四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苔藓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1.3 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1.3.1 国外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1.3.2 国内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1.4 苔藓植物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进展
        1.4.1 国外苔藓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进展
        1.4.2 国内苔藓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进展
    1.5 苔藓植物异质景观多样性研究进展
    1.6 苔藓植物的生态位
2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概况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和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类型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调查范围和样点选择
        2.4.2 样点调查方法
        2.4.3 环境因子测定方法
        2.4.4 标本的整理与鉴定
        2.4.5 数据统计方法
3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种以下分类单位的丰富度分析
    3.2 遗传多样性的特点分析
4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4.1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物种组成
        4.1.1 苔藓植物物种组成
        4.1.2 苔藓植物优势科、优势属的组成
        4.1.3 苔藓植物单种科、单种属
        4.1.4 与其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的关系
    4.2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研究历史与结果分析
        4.2.1 宽阔水地区苔藓植物研究历史
        4.2.2 宽阔水地区苔藓植物历次研究结果与分析
5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
    5.1 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中苔藓植物的物种变化
        5.1.1 苔藓植物的优势科
        5.1.2 不同植被类型苔藓植物的种相似性比较
        5.1.3 不同植被类型苔藓植物优势种的比较
        5.1.4 不同植被类型苔藓植物的 α 多样性比较
        5.1.5 不同植被类型苔藓植物的 β 多样性比较
    5.2 不同湿地类型中苔藓植物的物种变化
        5.2.1 苔藓植物的优势科
        5.2.2 不同湿地类型苔藓植物优势种的比较
        5.2.3 不同湿地类型苔藓植物的 α 多样性比较
        5.2.4 不同湿地类型苔藓植物的 β 多样性比较
    5.3 农田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的物种变化
        5.3.1 苔藓植物的优势科
        5.3.2 农田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的优势种
        5.3.3 农田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的 α 多样性
    5.4 洞口弱光带苔藓植物的特点
        5.4.1 洞口弱光带苔藓植物样方调查结果
        5.4.2 苔藓植物的优势科
        5.4.3 洞口弱光带苔藓植物多样性与洞口距离的关系
    5.5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5.5.1 苔藓植物野外调查结果
        5.5.2 苔藓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5.5.3 苔藓植物的生态位研究
6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异质景观苔藓植物分布
    6.1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异质景观中苔藓植物的物种差异
    6.2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异质景观中苔藓植物群落的 α 多样性
    6.3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异质景观中苔藓植物群落的 β 多样性
    6.4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的分布格局
7 全文总结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7.1.2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7.1.3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
        7.1.4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异质景观中苔藓植物分布
    7.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 :44个样方中266种苔藓植物
附录II: 266种苔藓植物在44个样方中的盖度
附录IV: 52种主要苔藓植物重要值
附录V:宽阔水地区苔藓植物名录
附录VI: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4)武夷山脉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苔藓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1 国外苔藓植物研究概况
        1.2 中国苔藓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3 武夷山脉苔藓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2 论文研究意义
第三章 武夷山脉自然地理概况
    1 地理位置
    2 地质与地貌
    3 气候
        3.1 气温
        3.2 降水及蒸发量
        3.3 日照时间及湿度
    4 土壤
    5 植被类型
第四章 武夷山脉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前期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2 野外考察和采集
        2.3 标本鉴定与整理及区系划分
        2.4 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 武夷山脉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特点
        1.1 科、属、种组成
        1.2 优势科、优势属
        1.3 武夷山脉新纪录
        2 武夷山脉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研究
        2.1 区系地理成分组成
        2.2 区系地理成分特点分析
        3 武夷山脉内部四大保护区苔藓植物物种相似性比较
        4 中国苔藓地理区系在武夷山脉区域内划分的探讨
        5 武夷山脉苔藓植物群落的类型及特点
        5.1 水生群落(Hydrophytia)
        5.2 石生群落(Petrophytia)
        5.3 土生群落(Geophytia)
        5.4 木生群落(Epixylophytia)
        5.5 叶附生群落(Epiphyllitia)
        6 武夷山脉地区叶附生苔的分布情况
        6.1 武夷山脉地区叶附生苔类名录
        6.2 武夷山脉地区叶附生苔类生境
    三、结论与讨论
    四、武夷山脉苔藓植物名录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武夷山脉植被类型图片

(5)中国境内中越边境地区苔类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中越边境地区概况 2.1
    中越边境地区自然条件概况 2.2
    中越边境地区苔类植物区系研究的历史和现况 2.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3章
    采集地点及研究方法 3.1
    采集地点 3.2
    研究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4.1
    中越边境苔类植物的区系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特点 4.2
    中越边境苔类植物的分布特点 4.3
    中越边境各保护区的苔类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 4.4
    中越边境各保护区苔类植物区系与邻近地区关系 4.5
    中越边境苔藓植物的生态类型 4.6
    中越边境苔类植物的保护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中越边境地区苔类植物名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宾州毛耳叶苔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提取与分离
    1.3 结构鉴定
2 结果
3讨论

(8)广东省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材料和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2.1 已报道种类的整理
    2.2 标本的采集
    2.3 标本的鉴定
    2.4 数据的处理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1. 广东省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1.1 种类组成
    1.2 优势科、优势属
    1.3 新记录科属种
    1.4 广东省的濒危苔类和角苔类植物
2. 广东省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
3. 广东省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生态分布
4. 广东省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物种丰富度与临近地区(福建、海南、香港、台湾)的比较
    4.1 福建、海南、香港、台湾的自然地理概况
    4.2 广东省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物种丰富度与临近地区的比较 四、全文总结 附录
附录1. 八宝山自然保护区苔类植物名录
附录2. 梧桐山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名录
附录3. 石门森林公园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名录
附录4. 广东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名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9)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及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2000年以来中国苔藓植物区系及生态研究概况
    1.2 杭嘉湖及其周边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及生态研究情况
第二章 研究背景、目的和内容
    2.1 研究背景、目的
    2.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调查区域自然概况
    3.2 野外工作
    3.3 标本鉴定
    3.4 数据处理
第四章 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地理成分
    4.1 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种类组成
    4.2 嘉兴、湖州和余杭苔藓植物种类特征
    4.3 杭嘉湖平原各采集点苔藓植物种类分布
    4.4 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4.5 来自杭嘉湖平原的浙江省藓类植物新记录种
第五章 莫干山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地理成分
    5.1 莫干山苔藓植物种类组成
    5.2 莫干山苔藓植物垂直分布
    5.3 莫干山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5.4 来自莫干山的浙江省藓类植物新记录属种
第六章 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关系比较
    6.1 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种类
    6.2 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关系比较
第七章 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生态研究
    7.1 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群落生境类型与分布
    7.2 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
第八章 莫干山苔藓植物生态研究
    8.1 莫干山苔藓植物群落生境类型与分布
    8.2 莫干山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
    8.3 不同季节群落组成差异分析
    8.4 与历史记录的比较
第九章 小结与讨论
    9.1 小结
    9.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名录
附录2:莫干山苔藓植物名录
附录3:陈氏藓图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川西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与优先保护区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进展
        1.2.1 植物区系地理学概念
        1.2.2 植物区系地理学发展简史
        1.2.3 植物区系起源
        1.2.4 横断山-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形成机制
        1.2.5 植物区系的分区
    1.3 优先保护研究进展
        1.3.1 优先保护物种
        1.3.2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
        1.3.3 优先保护地区与保护空缺分析
    1.4 川西植被研究进展
        1.4.1 解放前川西植被研究活动
        1.4.2 建国后川西植被研究活动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主要特点
    2.2 古地理的演变
    2.3 地貌
    2.4 气候
    2.5 水文
    2.6 土壤
    2.7 植被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收集
    3.2 资料空缺分析
    3.3 野外调查方法
    3.4 区系地理分析方法
    3.5 优先保护评价方法
        3.5.1 优先保护植物的确定
        3.5.2 优先保护兽类的确定
        3.5.3 优先保护鸟类确定
        3.5.4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和区域的确定
    3.6 研究流程图
4 川西苔藓植物区系地理
    4.1 种类组成
    4.2 优势科、属统计分析
    4.3 区系成分分析
        4.3.1 世界分布
        4.3.2 热带分布
        4.3.3 温带分布
        4.3.4 中国特有
    4.4 小结与讨论
5 川西蕨类植物区系地理
    5.1 科及属数量组成
    5.2 蕨类植物科的区系地理
    5.3 蕨类植物属的区系地理
        5.3.1 世界分布
        5.3.2 热带分布
        5.3.3 温带分布
        5.3.4 中国特有
    5.4 蕨类植物种的区系地理
        5.4.1 世界分布
        5.4.2 热带分布
        5.4.3 温带分布
        5.4.4 中国特有
    5.5 蕨类植物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地理联系
        5.5.1 丰富度比较
        5.5.2 种的相似性比较
        5.5.3 属级区系谱比较
        5.5.4 地区间蕨类植物区系相关性分析
    5.6 小结与讨论
6 川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
    6.1 川西种子植物科及属排序分析
    6.2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地理
        6.2.1 世界分布
        6.2.2 热带分布
        6.2.3 温带分布
        6.2.4 中国特有
    6.3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地理
        6.3.1 世界分布
        6.3.2 热带分布
        6.3.3 温带分布
        6.3.4 中国特有
    6.4 种子植物种的区系地理
    6.5 地区间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多样性分析
        6.5.1 种子植物属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性分析
        6.5.2 区系地理成分的相似性分析
    6.6 川西与其他地区种子植物区系间亲缘关系研究
        6.6.1 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及越南和尼泊尔植物区系地理联系
        6.6.2 与邻近岛屿及澳大利亚植物区系地理联系
    6.7 小结与讨论
7 川西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地理及生态类型
    7.1 科属数量组成分析
    7.2 水生维管束植物科的区系地理
    7.3 水生维管束植物属的区系地理
        7.3.1 世界分布
        7.3.2 热带分布
        7.3.3 温带分布
    7.4 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的区系地理及生态类型
        7.4.1 世界分布
        7.4.2 热带分布
        7.4.3 温带分布
        7.4.4 中国特有
    7.5 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多样性
        7.5.1 挺水植物群落
        7.5.2 沉水植物群落
        7.5.3 飘浮植物群落
        7.5.4 浮叶植物群落
    7.6 小结与讨论
8 川西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与植物区系地理特征
    8.1 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
        8.1.1 甘孜州现有保护区空间格局
        8.1.2 凉山州现有保护区空间格局
    8.2 植物区系地理特征
        8.2.1 各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特征
        8.2.2 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性指数
        8.2.3 植物区系相关性分析
    8.3 小结和讨论
9 川西优先保护对象及区域分析
    9.1 优先保护植物确定
        9.1.1 川西保护植物区系地理
        9.1.2 保护植物分布特点
        9.1.3 优先保护植物确定
    9.2 优先保护动物确定
    9.3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确定
    9.4 优先保护县(市)确定
        9.4.1 凉山州优先保护县(市)确定
        9.4.2 甘孜州优先保护县(市)确定
    9.5 保护空缺县(市)
    9.6 优先保护区域分区
        9.6.1 凉山东部地区(Ⅰ区)
        9.6.2 大雪山及太阳山地区(Ⅱ区)
        9.6.3 沙鲁里山中段地区(Ⅲ区)
        9.6.4 石渠色达丘状高原地区(Ⅳ区)
    9.7 小结与讨论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表4-1 川西苔藓植物名录及种地理分布类型
    附表5-1 川西蕨类植物名录及地理分布类型
    附表6-1 川西种子植物科属名录及其分布分布类型
    附表7-1 川西典型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
    附表8-1 川西自然保护区概况
    附表9-1 川西国家级保护植物名录
    附表9-2 川西国家级保护兽类名录
    附表9-3 川西国家级保护鸟类名录
    附表9-4 川西陆生植被类型组成与分布概况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云南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植物区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东云贵高原苔类植物分类学研究[D]. 曹威. 贵州大学, 2020(01)
  • [2]五大连池火山地区苔纲和角苔纲植物系统分类及区系地理研究[D]. 王宇. 内蒙古大学, 2017(01)
  • [3]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D]. 刘良淑. 贵州大学, 2016(03)
  • [4]武夷山脉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D]. 官飞荣. 杭州师范大学, 2016(08)
  • [5]中国境内中越边境地区苔类植物区系研究[D]. 黄乐乐.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1)
  • [6]宾州毛耳叶苔化学成分研究[J]. 王姝麒,周金川,刘娜,张教真,王小宁,娄红祥.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7)
  • [7]中国苔藓植物文献(英文)[A]. 吴鹏程,贾渝,裴林英,于宁宁,张力. Chenia--Contributions to Cryptogamic Biology(Vol.10), 2011
  • [8]广东省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D]. 程夏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9]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及生态研究[D]. 李洋. 上海师范大学, 2009(S1)
  • [10]川西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与优先保护区域分析[D]. 何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云南花果科植物区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