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显示技术梦显OLED诞生

第三代显示技术梦显OLED诞生

一、第三代显示技术梦幻显示OLED横空出世(论文文献综述)

沈思涵,石丹[1](2021)在《柔宇科技IPO梦碎,柔性屏“看上去很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此次IPO的主动撤回,对于柔宇科技来说未尝不是一次合适的反思机会。至少在目前看来,柔性屏技术只是"看上去很美",并没有给消费市场带来颠覆性的创新。柔性屏"独角兽"柔宇科技的IPO之路戛然而止。2021年2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发布消息称,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柔宇科技")因发行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或者保荐人撤销保荐。根据《审核规则》第六十七条(二),

王鹏[2](2020)在《热致活化延迟荧光器件的发光动态特性及其稳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致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作为第三代OLEDs发光材料,其优秀的性能、强大的系统兼容性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给OLEDs照明和显示带来了新的活力。虽然目前TADF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发展迅速,但其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依然面临挑战,和实际应用相差甚远。器件性能与材料和器件中激发态的形成、衰变、激子的动态行为等最基本物理过程紧密相关,当电子和空穴分别从有机发光器件的两极注入并相遇,形成单线态激子、三线态激子和极化子,其中激子以辐射形式复合是有机电致发光的基础,而激子和极化子的衰减过程以及在发光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导致器件效率衰退和器件稳定性最为关键的因素。本论文以高效热致活化延迟荧光TADF OLEDs为切入点,从材料的电学特性、激发特性以及器件的动态特性来调控器件的性能,明确TADF OLEDs在工作状态下的基本物理过程,进而提高器件性能,是本论文的主要目标和工作内容。论文首先以小分子TADF材料4Cz IPN为发光客体,基于溶液法制备了TADF OLEDs,系统分析和研究了TADF OLEDs的发光过程及基本物理过程。通过改变4Cz IPN的掺杂浓度,发现4Cz IPN的双极性传输特性,这能够改善发光层内部的载流子平衡,器件效率随着客体掺杂浓度提高而上升,但高电流下效率roll-off也更加严重。为了改善效率和roll-off现象,我们对器件结构进行了优化,使用了深HOMO能级的电子传输材料B4PYMPM阻挡载流子,改善了器件性能,将器件的启亮电压降低至2.6V,优化后的器件电流效率最大值由8.9 cd/A上升至12.8 cd/A。并通过延迟发光和瞬态发光技术,阐明了TADF器件的发光机制,寻求深层的物理机制及有一般性的物理规律,为器件的优化提供参数。针对TADF OLEDs中的效率roll-off现象,从PL瞬态和EL瞬态两个角度对激子的运动过程和发光动态特性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器件效率roll-off的原因。通过对比4Cz IPN在四种不同主体材料的薄膜中的光物理特性,及其瞬态PL的衰减曲线,我们提出了对同一客体TADF材料如何选择不同主体材料的一般规则。并分别制备了以m CP和CBP为主体的TADF OLED器件,其中m CP主体器件的亮度(23898 cd/m2)、效率(25.2 cd/A)均高于CBP主体器件。利用EL瞬态测试手段研究了TADF OLEDs中的动态发光过程,系统分析了TADF器件效率roll-off的原因。最后我们利用TADF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制备了高效率、高稳定性的磷光和荧光器件,对影响TADF OLEDs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器件稳定性的思路。制备的磷光器件电流效率达到了80cd/A,EQE为20.8%,稳定性从66小时提升到230小时。利用瞬态电致发光测试、薄膜高温稳定性测试等手段,我们确定TADF材料作主体时并不能显着降低三线态激子的浓度,TADF材料本身极强的形貌稳定性抑制了主客体之间随时间产生的相分离,提升了器件的稳定性。我们更进一步在空穴传输层中掺杂了更为稳定的TADF材料,成功抑制了HTL中的分子聚集现象,将器件的寿命进一步提升至350小时。图71幅,表6个,参考文献135篇。

张琳[3](2020)在《基于几个新型铱(Ⅲ)配合物的低效率滚降OLED器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由于具有自发光、使用有机材料等特点,在轻薄性、响应速度、成像效率和可柔性显示等方面性能凸显,市场渗透率逐年增长。发光材料是OLED的关键,其中磷光铱(III)配合物凭借效率高、结构易修饰、颜色可调节等优势,在众多发光材料中脱颖而出。但是在载流子传输不平衡、激子局部浓度过高等因素影响下,OLED器件普遍面临着效率滚降严重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辅助配体的结构入手,设计合成了几个具有良好电子迁移率的铱(III)配合物,并对其光电性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相应的器件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和较低的效率滚降。1.选用2-吡啶磺酸(Py SO3)作为辅助配体,不同位置三氟甲基取代的2-苯基吡啶作为主配体,合成了两个绿光配合物Ir1和Ir2,主发射峰分别位于496和504 nm,并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短的磷光寿命。辅助配体Py SO3的强吸电子性和S=O不饱和键的特殊结构,明显降低了Ir1和Ir2的LUMO能级,并提升了配合物的电子迁移率,赋予了配合物良好的电子注入/传输(EI/ET)能力,有助于维系器件内部的电荷平衡、减缓激子猝灭,最终达到抑制效率滚降的效果。采用双发光层的器件展示出了非常不错的性能,其中以Ir1为发光材料的器件D1最大亮度(Lmax)、最大电流效率(ηc,max)和最大外量子效率(EQEmax)分别可达44885 cd m-2、69.7 cd A-1和21.7%,在10000 cd m-2的高亮度下,EQE仍可维持在20.5%,效率滚降比例仅为5.5%。以Ir2为发光材料的器件D2性能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Lmax高达92297 cd m-2,ηc,max和EQEmax分别为91.4 cd A-1和25.5%,在10000 cd m-2的高亮度下,EQE保持在24.5%,效率滚降比例低至3.2%,即使亮度提升至20000 cd m-2,效率滚降比例也仅为9.5%。由此可见,Py SO3不仅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合成的优点,作为辅助配体时在提升配合物EI/ET能力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开发高性能、低滚降的OLED器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2.选用二(二苯基硫代膦酰)亚胺(Stpip)作为辅助配体,2-(2,4-二氟苯基)吡啶(dfppy)及2-(2,4-二氟苯基)嘧啶(dfppm)作为主配体,合成了两种天蓝光配合物(dfppy)2Ir(Stpip)与(dfppm)2Ir(Stpip)。Stpip与我们课题组报道的二(二苯基膦酰)亚胺(tpip)相比,硫原子的引入增强了辅助配体与铱金属中心的配位能力,温和化合成条件,提升了配合物产率和升华率;硫原子也改变了配合物能级电子云的分布,促使配合物发光蓝移;同时Stpip具有较大的空间位阻,富含氮、氧杂原子和不饱和键,可有效抑制分子堆积、提升材料的电子迁移率并改善器件性能。因此,以(dfppy)2Ir(Stpip)为发光中心制备的器件的Lmax、ηc,max和EQEmax分别可达11182 cd m-2、21.5 cd A-1和12.7%,在1000 cd m-2亮度下,EQE可保持为12.6%。由于嘧啶环具有更好的电子接受能力和更强的金属-配体中心电荷转移(MLCT)跃迁,(dfppm)2Ir(Stpip)不仅具有更高的内量子产率,器件性能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Lmax、ηc,max、EQEmax和ηp,max分别可达16592 cd m-2、34.7cd A-1、19.4%和24.6 lm W-1,当亮度为1000 cd m-2时,EQE仍然维持在19.2%,效率滚降比例仅为1.0%。Stpip作为辅助配体时,蓝光器件的性能得到了提升,效率滚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为缓解蓝光器件的效率滚降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袁鹏[4](2020)在《正交溶剂法制备基于“自主体”TADF材料的多层OLED器件及性能评价》文中指出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通过单重态-三重态的反向隙间窜越过程,不使用贵金属即可实现100%的内量子效率,被誉为第三代有机发光材料。溶液法制备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相比于真空蒸镀法具有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以及能够实现大尺寸制备等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对于多层OLED器件,在溶液加工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层之间的界面混合现象。此外,TADF材料主客体掺杂的发光层会出现相分离现象导致器件整体性能的下降。因此,本文通过正交溶剂法对多层器件进行优化,避免了下层材料被上层溶剂破坏,保证了各功能层的完整。在此基础上,优化发光层及空穴传输层,溶液法制备多层OLED器件并测试其性能。第一部分,基于poly-TPD/PVK双空穴传输层结构的优化。以经典的TADF发光材料4Cz IPN掺杂入主体材料CBP中作为发光层(Emitting Layer,EML,10.7wt%-4Cz IPN:CBP),分别选取1,2-二氯乙烷和甲苯:乙酸乙酯(v:v=1:1)混合溶剂作为poly-TPD/PVK和PVK/EML之间的正交溶剂,并通过调整EML的旋涂参数,优化其薄膜质量及厚度。当EML溶液浓度、旋涂转速和旋涂时间分别为5 mg/m L、2000 rpm和60 s时,得到的器件性能最优,启亮电压为3.6 V,最高亮度为6144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8.9 cd/A。第二部分,在双空穴传输层结构的基础上,以本实验室合成的三嗪基“自主体”聚合物TADF材料PCz-m CP100-x-Pxz Trzx(X=10,20,30,40)作为EML,正交溶剂法制备非掺杂型OLED器件。首先在PVK/EML之间选取甲苯:间二甲苯(v:v=1:1)混合溶剂作为新的正交溶剂,在该混合溶剂中并不影响发光材料的TADF及光物理性能。接着通过优化PVK的浓度,有效地改善了激子的复合区域,提升器件性能。当EML为PCz-m CP70-Pxz Trz30时,器件表现出最高亮度为956.8 cd/m2,最大电流效率5.4 cd/A,电致发光光谱发射峰位位于548 nm,发出黄绿色光。第三部分,以本实验室合成的另一种三嗪基“自主体”聚合物TADF材料PTPA-m CP100-x-Pxz Trzx(X=10,20,30,40)作为EML,正交溶剂法制备非掺杂型OLED器件。在甲苯:间二甲苯(v:v=1:1)混合溶剂中,该系列发光材料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及TADF特性。基于poly-TPD/PVK双空穴传输结构,通过优化PVK的浓度和发光层,得到性能较优的器件。当PVK的浓度为3 mg/m L,EML为PTPA-m CP70-Pxz Trz30时,器件的最高亮度为1036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5.8 cd/A。第四部分,基于4Cz IPN:CBP发光材料,以本实验合成的三苯胺-咔唑基超结构分子CRA-TPAx-m CP100-x(X=0,25,50,75)作为空穴传输层,溶液法制备器件。在同一条件下,该系列材料均表现出比poly-TPD/PVK双层结构更为优异的器件性能,可以完全替代双层结构。当空穴传输层为CRA-TPA75-m CP25时,器件的最高亮度达到10370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21.4 cd/A,分别约是双层结构的1.7倍和2.3倍。

程纵[5](2020)在《基于双咔唑苯腈构建给受体型有机发光材料》文中指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由于密度低、易修饰、可旋涂等众多优点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虽然已经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OLEDs)、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OSCs)和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s,OFETs)等领域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但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如何定向地设计分子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如何基于超分子结构调控光电特性?以及如何解释种种反常的光物理现象?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带来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性能材料,同时推动有机电子学的进步。苯腈和咔唑是该领域的明星组合,已有大量知名学者展开过系统的研究,然而其潜力仍未被完全发掘。因此,本论文以双咔唑苯腈为核心,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构筑了系列有机发光分子,包括高性能蓝色电致发光材料、多功能刺激变色材料、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和单分子全彩电致发光材料,具体内容如下:在第二章中,将二苯基吖啶引入双咔唑苯腈和双叔丁基咔唑苯腈,构建了两个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DPAc-DCzBN和 DPAc-DtCzBN。并提出了给体-受体-保护体(donor-acceptor-protector,D-A-P)的分子设计理念,即将分子的激发态限制在强给受体作用区域(此指吖啶和苯腈),从而使三线态自旋密度分布远离不参与发光的弱给体单元(此指咔唑)。这样可以有效抑制由三线态近距离电荷交换引起的激子淬灭,使电致发光器件具备低效率滚降特性。并且由于咔唑的刚性结构利于材料有序堆积和电荷传输性能,这两个材料构筑的非掺杂器件也有不俗的表现。最终,DPAc-DCzBN的非掺杂器件在(0.16,0.26)的天蓝光色度下,实现了 20.0%的最大外量子效率(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EQE),同时在100 cd m-2、500 cd m-2和1000 cd m-2亮度时,EOE仍分别保持19.5%、16.1%和12.6%,该器件是当时所有公开报道中,性能最出色的非掺杂天蓝光TADF器件。而基于DPAc-DtCzBN的掺杂器件更在(0.16,0.15)的纯蓝光发射下,实现了 23.1%的最大EQE,在100 cd m-2和500 cd m-2亮度时仍能保持在18.3%和11.5%,也是当时最高水平的纯蓝光TADF掺杂器件之一。在第三章中,将二苯基吖啶替换为吩恶嗪,设计了两种多功能材料,PXZ-DCzBN和PXZ-DtCzBN。这两者不仅具备TADF特性,还具备刺激变色(Mechanochromic Luminescence,MCL)性质,其中PXZ-DCzBN在不良溶剂刺激下能够产生可调节的白光发射,十分罕见。通过荧光显微镜原位检测PXZ-DCzBN在不良溶剂中的变色行为,发现这是固体样品发生的重结晶过程,高清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照片都从形貌的变化上证实了这一猜测。进而,结合两个分子的单晶结构分析,提出了重结晶诱导分子构象异构化的机理,部分吩恶嗪单元会从平面构象(eq)转变成扭曲构象(ax),导致构象异构体共存。由于PXZeq-DCzBN为绿光发射,PXZax-DCzBN是蓝光发射,两者混合即可产生白光。而调节重结晶程度(通过控制超声、加热以及处理时间等)可以有效控制两种构象的比例,以达到调节白光光谱的效果。通过理论计算,并结合粉末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法,从理论和实验两个层面证明了这一解释的正确性。除此之外,由于D-A-P策略,PXZ-DCzBN的非掺杂器件表现十分出色:其EOE值在亮度 100 cd m-2、1000 cd m-2 和 10000 cd m-2 时分别保持在 13.6%、12.8%和 10.0%的水平,如此低的效率滚降意味着,这是最优秀的橙光非掺杂TADF器件之一。在第四章中,将吩恶嗪替换为二苯胺和叔丁基二苯胺,设计了四种具有刺激变色特性的纯有机室温磷光(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RTP)材料。合成过程中,分别使用商业购买咔唑和实验室合成咔唑进行制备,以研究商业咔唑中杂质对RTP特性的影响。其中,前者记为分子1-4,后者记为分子1’-4’。简而言之,在两类材料的核磁、质谱、元素分析甚至单晶结构都完全一致的前提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光物理特性。以1号材料为例,分子1的单晶具备典型的双发射白光特性,其短波发射为荧光,长波发射为室温磷光,Φp(磷光效率)=16.5%,τp(磷光寿命)=0.11 s;分子1’的单晶(和分子1的单晶结构完全一致)也表现出双发射特性,但光谱和前者截然不同,它的室温磷光发射具有更高的比重,其ΦP=27.3%,τp=78.60 μs。单就材料性能而言,分子1-4的固体样品实现了μs-s级的寿命可调的高效率室温磷光发射,分子1’-4’的固体样品则实现了μs级的高效率室温磷光发射。我们详细地研究了这两个系列材料的溶液及固体光物理性质和常数,并结合DSC、XRD、单晶分析和理论计算等手段深入研究了两者的室温磷光特性,得出了以下结论:1.纯咔唑类材料可以实现高效率室温磷光发射;2.商业咔唑中的杂质会导致RTP寿命延长、峰位红移、光谱变宽,由于此时的磷光是目标分子和杂质共同作用的产物,所以不同堆积状态会导致光谱出现很大变化;3.由于只有分子1表现出长余辉特性,我们推测杂质和目标分子的作用方式比较依赖π-π堆积,故而在商业咔唑制备的RTP材料中,合理引入叔丁基可以有效地调控磷光特性;4.叔丁基的引入会导致分子振动增强,在设计相应分子时需慎重。在第五章中,通过双咔唑苯腈单元的偶联,开发了一个高度对称的TADF分子。4CzDBN的四个刚性咔唑基团易于形成强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提供了通过控制超分子结构以调节发光特性的渠道。该分子在甲苯溶液中的发射峰位为492 nm,粉末为544 nm,晶体为585 nm。同时随掺杂浓度提高,薄膜的发射也从494 nm红移至554 nm,这都意味着4CzDBN的聚集态结构对其激发态性质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单晶结构显示,单体中的咔唑会和临近的咔唑形成不间断的强π-π相互作用,贯穿整个晶体,这是导致4CzDBN聚集时光谱红移的原因。DFT计算发现,随着聚集程度的提高,会逐渐发生分子间电荷转移,进一步导致光谱红移。最终基于4CzDBN,我们成功构建了第一个单发光材料的全彩OLED。随着掺杂浓度的提高,相应的电致发光峰位从480 nm红移至580 nm,覆盖了天蓝光到橙红光的范围。5 wt%浓度时,为标准的天蓝光发射(0.19,0.36),EQEmax=18.3%;15 wt%和30 wt%浓度时,光谱分别为蓝绿光(0.24,0.47)和绿光(0.31,0.50),EOEmax分别等于 16.2%和 8.2%;60 wt%和 100 wt%浓度时,光谱分别为黄光(0.40,0.54)和橙红光(0.48,0.51),EQEmax均为2.3%。

孙家兴[6](2019)在《蓝色荧光和黄色磷光的单色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文中提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被誉为“梦幻显示器”,由于其拥有自发光、能耗低、柔性、响应速度快、节能环保等诸多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OLED的研究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然而直到上世纪末,OLED的性能才明显提高,并逐渐进入产业化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OLED最核心的两大应用是显示和照明,而在实现全色显示器件时,蓝光是极其重要的,但蓝光器件的效率以及高效率的深蓝光材料所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随着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深入研究,OLED的结构设计越来越多样化,从简单的单层结构到多种多样的多层结构,然而各种复杂的结构对OLED的制备极其不易。基于以上的问题,本论文首先研究了蓝色荧光器件,之后又研究了“主体-客体-主体”发光层结构的黄色磷光器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蓝色荧光器件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利用4,4’,4"-Tris(carbazol-9-yl)trip-henylamine(TCTA)与1,3,5-Tri(m-pyridin-3-ylphenyl)benzene(Tmpypb)分别作为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四种荧光材料作为单发光层制备了一组器件,分析了四种材料各自的性能,其次,为了了解四种荧光材料对载流子传输情况,我们又制备了四种荧光材料的仅电子和仅空穴的单载流子器件,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蓝色荧光器件的效率,选择了性能较好的一种荧光材料,利用主客体掺杂的方式制备了较高效率的蓝色荧光器件,实现了器件的最大效率分别为7.81 cd/A和6.67lm/W,以及2.97V的低开启电压。(2)对器件的发光层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主体-客体-主体”的磷光超薄层结构,首先利用4,4’,4"-Tris(carbazol-9-yl)triphenylamine(TCTA)与1,3,5-Tri(mpyridin-3-ylphenyl)benzene(Tmpypb)分别作为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1,3-二-9-咔唑基苯(1,3-Di-9-carbazolylbenzene(MCP)作为主体层,PO-01作为磷光超薄层,制备了黄色磷光器件,为了进一步提高器件的性能,随后又采用双掺杂的方式作为主体层,实现了黄色磷光器件最大效率分别为62.5 cd/A和54.19 lm/W。

黄友杨[7](2018)在《超声3D打印机研发及核壳Cu纳米丝的大面积图形化透明导电薄膜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液晶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触摸屏、智能穿戴等光电子产品的普及,在光电子器件在技术上日益成熟的同时,仍就面临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透明电极作为光电子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直都是研究者们青睐的探索课题。传统电极ITO在工艺以及材料上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并且由于铟资源的匮乏导致ITO价格的太过昂贵,加上ITO比较脆因此不利于将其应用在柔性电子设备当中。目前除了 ITO,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纳米线等众多透明电极材料也都被广泛的研究,可见透明导电电极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那么在此背景下,新型透明电极成为了研究者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其中,铜纳米丝凭借着其低成本,仅为ITO的一百分之一,并且具备着高柔性以及优良的光电特性,被公认为新一代的透明电极希望之星。不过在研究铜纳米丝的过程当中,其仍然面临着一些难题,诸如铜纳米丝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以及转移技术所限难以制备大大面积的透明导电薄膜,亟待解决。针对上述难题,本论文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首先,为克服铜纳米丝容易氧化的这一难题,我们在铜纳米丝表面上包裹上不同种类物质作为抗氧化层,以提高其本身的稳定性;其次,我们提出超声3D打印喷涂技术来制备大面积透明导电薄膜,提出了新的技术理念,并且取得重要进展。一、本工作提出在铜纳米丝表面上包裹上不同类型壳层的技术,以提高铜纳米丝抗氧化性增强其稳定性,其中分别为银壳层(金属)、氧化锌(半导体材料)以及石墨烯(碳系材料)三类。针对包裹的不同物质,我们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整套包裹技术方案,对于银金属壳层,我们提出了一锅法快速包裹技术,继而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测试,发现Cu@Ag纳米丝具备良好的抗氧化以及易形成导电网络的特性;对于氧化锌半导体壳层,我们提出了先包裹Zn金属壳层,再采用过氧化氢将其氧化为氧化物的两步法技术,成功实现半导体壳层在金属纳米线表面的成功包裹,其展现出很好的抗氧化性、稳定性,十分有趣的是,通过测试我们发现了其还具备着半导体光电性质,在紫外(390 nm)及可见光(450 nm)波段的出现发光峰;对于碳材料壳层,我们建立了 CVD气相法在铜纳米丝网络表面包裹石墨烯壳层,设计了铜箔腔体装置,克服铜纳米丝高温熔化问题,成功获得Cu@graphene纳米丝,其具有很强的抗氧化特性,并使铜纳米丝光电性能获得大幅提升。此项工作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将为透明电极的应用领域扩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数据,为未来生产工业提供了一幅伟大的蓝图。二、由于大面积导电薄膜制备技术受到限制,我们提出超声3D打印喷涂技术。根据3D打印机“层叠堆积”原理,设计集成超声喷头的3D打印机设备,并实现快速大面积铜纳米丝透明电极的制作。我们研发了超声喷头装置,期间经过不断的测试实验以及优化效果,最终实现气压震荡铜纳米丝喷涂,喷涂速度达2m/min,喷涂面积超过A4尺寸,可适用于大面积、大批量的透明导电薄膜制备,均匀性稳定;我们又提出模板法图形化喷涂技术,实现了任意所需图形或电路的透明电极制备;超声3D喷涂制备的导电薄膜的透光率高,导电性与传统真空抽滤法制作的电极相当。该超声3D打印机技术,成功实现工业级纳米丝透明电极的快速生长需求,为铜纳米丝向产业化应用领域迈进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同时该技术可扩展应用于其它种类纳米材料的3D喷涂,在未来在工业中量产应用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三、完成铜纳米丝及及其网络结构在不同新型智能柔性电子设备上的开发与应用。其一,在热色显示仪应用方面。由于铜纳米丝具有良好的电热转换效率,热反应速度迅速并且工作稳定性强,我们以铜纳米丝制备电热导电薄膜为先导,并将其与变色涂料的结合,研发出一种新型显示技术——热色显示仪。由于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因此在以后具有广阔的市场;其二,在柔性触摸的应用上,由于ITO较脆,那么铜纳米丝作为透明电极无疑成了柔性设备的优先选择对象,我们通过超声3D打印技术,实现大面积柔性导电薄膜的喷涂,并图形化电极和电路制作成功大面积柔性触摸屏,实现触摸书写和显示;其三,在蓝光LED应用方面,利用Cu@Graphene纳米丝网络实现GaN的透明欧姆电极,通过APSYS仿真软件揭示了 Cu@G铜纳米丝与半导体表面以点接触形态对欧姆接触的特殊尖端电注入机制,成功点亮LED,通过测试证明其具备着优良的光电性能。可见铜纳米丝透明电极在各个器件领域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陈煌彬[8](2016)在《高色域液晶显示的光谱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晶显示技术(LCD)因其具有轻薄、环保、高性能等优点,应用广泛。无论是中小尺寸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是大尺寸的笔记本电脑、电视,主流都是液晶显示。但其色彩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与近几年兴起的有机发光显示(OLED)相比更是突出。因此,本文尝试利用彩色滤光膜与背光模组以及它们之间的优化搭配来提升色彩表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 RGB光阻膜厚对LCD色域的影响。首先通过辊印涂布法在白玻璃上制备不同膜厚的RGB光阻,测试并收集了不同膜厚的RGB光阻光谱。再利用自制的色度模拟器进行液晶模组的色域模拟,并对模拟结果做了验证,结果表明增大彩色滤光膜膜厚可以提升色域,从RGB光阻膜厚为1.7um增加到2.6um,色域提升21.2%,但其透过率降幅达到了 28.2%。(2)研究了高色域背光模组优化技术。本文模拟分析了蓝光激发黄色荧光粉(1-P LED)背光模组光谱各个特征参数对色域的影响,验证了优化后的1-P LED相对于未优化的1-P LED其色域可以提升8%。接着采用蓝光激发红绿荧光粉(2-P LED)的方案,其相对于1-P LED方案色域可以提升19%,优化后的2-P LED相对于1-P LED方案色域可以提升23%。然后,采用量子点增强膜(QDEF)的方案,其色域相对于1-P LED方案可以提升36%,优化后的QDEF相对于1-P LED方案色域可以提升42%。(3)研究了高色域液晶显示中白画面大视角发红及透过率下降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高色域白画面大视角发红,通过“白发红快速判断法”分析确定关键影响因子为Array膜层,利用仿真并验证,得到缓冲层SiNx/SiOx=500A/1500A的优化条件可以明显改善大视角发红的问题。针对高色域透过率下降,本文探究了背光的偏振态与下偏光片的匹配性,得到下偏光片吸收轴与上增亮膜平行相对于下偏光片吸收轴与上增亮膜垂直其透过率可以提升8.5%。总之,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液晶显示中色域的提升方案和高色域液晶显示带来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研究结果为高色域液晶显示的研究和工程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郭艳[9](2014)在《全息影像技术的新交互观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越来越多智能设备进入生活,世界被计算机和互联网变成了一个小小村落。如果画一条曲线,用横坐标表示时间,以纵坐标表示人类生活变化的程度,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条越来越陡的向上扬起的线条。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过去一百年这样快速变化的时期,一项技术催生了另一项技术,新的技术又加快了下一代技术的研发进程。设计作为艺术与技术的重要衔接领域,我们对其的认识从无到有,并被广泛接受,再步入成熟发展的时期,这经历了漫长艰难的过程。本文从当代交互观念入手,以不同艺术创作的交互观念的发展为研究背景,分别从传播媒介、功能内涵、交互技术和交互方式四个方面做出了分析,然后发现问题,当代交互观念的局限性。对于当今的技术条件来说,要实现自由充分的交互体验是不大现实的。出现了问题现在就要解决问题,全息影像技术的新交互观念应运而生。全息影像技术的新交互观念是指数字化大背景下在全息影像这一新型技术的促进下,交互主体由之前的被动,半主动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进入到全息影像技术造就的客观世界里的全面型交流。也就是说人从被动的观看,可以进入到全息影像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情境里,人们在情境中可以观看、感受新的体验环境和新的气场中来。本文的创新点是根据全息影像技术的特点和数字化技术的特点总结出全息影像技术的新交互观念的六点特征,全息影像技术下新交互观念在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对设计方法和价值体现归纳总结,展望全息影像技术下新交互观念的应用前景。

沈蔚[10](2013)在《数字阅读研究:从文化消费到意义生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介时代的来临,人类的阅读活动经历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现已全面进入到数字阅读时代。在此大前提下,读者的阅读更具个性化,阅读内容空前丰富,阅读渠道更加多元化。读者的阅读习惯随之发生变化,阅读的娱乐化倾向明显增强,阅读需求也从传统图书转移到网络、手机、手持阅读器等新型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也随之得到很大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字阅读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由于它迎合了现代人的多种心理需求,契合了消费文化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使数字阅读行为得到空前普及。数字阅读无疑掀起了人类阅读史上又一次文化变革与解放的狂潮。但数字阅读在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诟病与指责。如数字阅读重形式而轻内容,以阅读的多重性取代专注性,以阅读的休闲性取代阅读的思想深度,引起了民众,尤其是知识界的广泛担忧。数字阅读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对传统阅读和文化的重大冲击以及导致的心理失衡也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那么,数字阅读的合理性到底该如何体现?它将如何引导我们阅读文化的走向?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困惑,本文放眼人类几千年的阅读发展史,将数字阅读放在新媒介环境与消费文化这一大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加以探讨,在肯定数字化阅读的丰富性、互动性、多样性的同时,着重探讨数字阅读过程中的意义生产方式和读者的心理需求,并阐述数字阅读之与媒介技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最后从探讨数字阅读的文化合理性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数字阅读在当今数字生存时代的重大意义。作者认为,数字阅读确实带有某些浅阅读、娱乐化、过度消费性等倾向,但它的盛行是时代发展、技术发展和文化发展等多方面发展交汇的必然产物,有其存在的诸多合理性。在数字化时代,数字阅读行为已经成为我们数字化生存方式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大可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相反,应该站在发展的、积极的角度,看到它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化转型时期的特殊意义,引导数字阅读更好地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服务。

二、第三代显示技术梦幻显示OLED横空出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代显示技术梦幻显示OLED横空出世(论文提纲范文)

(1)柔宇科技IPO梦碎,柔性屏“看上去很美”(论文提纲范文)

业绩持续亏损
产品销售遇冷
技术难获认可
产业尚未成熟

(2)热致活化延迟荧光器件的发光动态特性及其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综述
        1.1.1 有机电致发光技术的发展简史
        1.1.2 应用现状和行业发展
        1.1.3 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有机电致发光中的基本研究内容
    2.1 有机电致发光的基础理论
        2.1.1 载流子的注入
        2.1.2 载流子的输运
        2.1.3 载流子的复合与激子的形成
        2.1.4 激子的辐射发光
    2.2 热致活化延迟荧光的基本原理
        2.2.1 引言
        2.2.2 TADF中的激子动力学过程
        2.2.3 TADF材料的分子设计理念
    2.3 主客掺杂体系OLED的两种发光方式
        2.3.1 载流子的直接复合
        2.3.2 主客体间的能量传递
    2.4 OLED的器件结构以及主要性能参数
        2.4.1 OLED的器件结构
        2.4.2 OLED的器件制备
        2.4.3 OLED的性能表征
3 基于TADF材料 4CZIPN为客体的OLEDS发光机理及性能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TADF材料的光物理性质
    3.4 溶液法TADF OLEDS的制备及优化
        3.4.1 混合薄膜的光物理性质
        3.4.2 客体掺杂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3.4.3 电子传输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3.4.4 器件低驱动电压原因的探究
    3.5 溶液法TADF OLEDS的发光机制
        3.5.1 实验设计
        3.5.2 正向脉冲驱动下器件的瞬态响应
        3.5.3 加入反向电场后的器件瞬态响应
    3.6 本章小结
4 不同主体中TADF分子的发光动态特性及机制
    4.1 引言
    4.2 TADF材料对主体的依赖性
        4.2.1 TADF材料的主体选择
        4.2.2 主体材料的光物理特性
        4.2.3 不同主体掺杂OLED的电学特性
    4.3 TADF OLEDS中的激子动态特性
        4.3.1 外加电场下激子的动态特性
        4.3.2 器件效率roll-off的原因
    4.4 本章小结
5 TADF 材料作为主体对 OLEDs 器件稳定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5.1 引言
    5.2 TADF主体器件的电学性质
        5.2.1 TADF主体vs CBP主体
        5.2.2 TADF主体的荧光OLEDs
        5.2.3 TADF作主体的磷光OLED
        5.2.4 TADF为主体的磷光OLEDs的外部重原子效应
    5.3 TADF器件的稳定性分析
        5.3.1 三线态激子浓度的影响
        5.3.2 分子聚集的影响
        5.3.3 能量传递的影响
    5.4 通过改善空穴传输层提高器件稳定性的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几个新型铱(Ⅲ)配合物的低效率滚降OLED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基础
        1.2.1 基础结构与工作原理
        1.2.2 OLED器件各层介绍
    1.3 铱(Ⅲ)配合物研究进展
        1.3.1 橙红光与红光铱(Ⅲ)配合物
        1.3.2 绿光与黄光铱(Ⅲ)配合物
        1.3.3 蓝光与天蓝光铱(Ⅲ)配合物
    1.4 效率滚降
        1.4.1 效率滚降原理
        1.4.2 缓解效率滚降的方式
    1.5 论文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2-吡啶磺酸的绿光铱(Ⅲ)配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合成与表征
        2.2.1 仪器设备和计算方法
        2.2.2 合成与表征
    2.3 结果和讨论
        2.3.1 单晶结构分析
        2.3.2 热重分析
        2.3.3 光物理性质
        2.3.4 能级测试和理论计算
        2.3.5 电子迁移率
        2.3.6 OLED器件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二(二苯基硫代膦酰)亚胺的蓝光铱(Ⅲ)配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设备和计算方法
        3.2.2 合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晶结构分析
        3.3.2 热重分析
        3.3.3 光物理性质
        3.3.4 能级测试和理论计算
        3.3.5 OLED器件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正交溶剂法制备基于“自主体”TADF材料的多层OLED器件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OLED的发展和产业化
        1.1.1 OLED的发展
        1.1.2 OLED的产业化发展历程
    1.2 OLED的工作原理和器件结构
        1.2.1 OLED器件工作原理
        1.2.2 OLED器件结构
    1.3 OLED器件常用的制备方法
        1.3.1 真空蒸镀法
        1.3.2 溶液旋涂法
    1.4 OLED器件的主要性能指标
        1.4.1 发光亮度
        1.4.2 启亮电压
        1.4.3 发光效率
        1.4.4 CIE色坐标
    1.5 溶液法制备TADF-OLED器件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1.6 正交溶剂法研究进展
    1.7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7.1 课题的提出
        1.7.2 研究内容
        1.7.3 创新点
2 实验试剂、仪器及测试条件
    2.1 试剂
    2.2 实验主要设备及仪器
    2.3 实验的分析仪器及测试条件
    2.4 试剂及原料的预处理
3 基于poly-TPD/PVK双空穴传输层OLED器件的优化
    3.1 引言
    3.2 正交溶剂的选择
    3.3 光物理性能分析
    3.4 荧光量子产率分析
    3.5 有机功能层表面形貌分析
    3.6 器件的制备过程
        3.6.1 ITO导电玻璃的预处理
        3.6.2 旋涂液的配制
        3.6.3 溶液旋涂法制备有机功能层
        3.6.4 真空蒸镀法制备小分子功能层和电极
        3.6.5 器件的性能测试
    3.7 OLED器件的结构及性能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PCz-mCP_(100-x)-PxzTrz_x“自主体”TADF材料的OLED器件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正交溶剂的选择
    4.3 材料主要的物理性能
        4.3.1 热稳定性分析
        4.3.2 光物理性能分析
        4.3.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4.3.2.2 荧光光谱分析
        4.3.2.3 TADF特性分析
        4.3.3 薄膜表面形貌分析
    4.4 器件的制备过程
    4.5 器件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4.5.1 PVK的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4.5.2 PCz-mCP_(100-x)-PxzTrz_x系列材料作为发光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PTPA-mCP_(100-x)-Pxz Trz_x“自主体”TADF材料的OLED器件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主要的物理性能
        5.2.1 热稳定性分析
        5.2.2 光物理性能分析
        5.2.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5.2.2.2 荧光光谱分析
        5.2.2.3 TADF特性分析
        5.2.3 薄膜表面形貌分析
    5.3 器件的制备过程
    5.4 器件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5.4.1 PVK的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4.2 PTPA-mCP_(100-x)-Pxz Trz_x系列材料作为发光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三苯胺-咔唑基超结构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的OLED器件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主要的物理性能
        6.2.1 热稳定性分析
        6.2.2 薄膜表面形貌分析
    6.3 器件的制备过程
    6.4 器件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双咔唑苯腈构建给受体型有机发光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引言
    1.2. 有机小分子的光物理过程
        1.2.1. 遵循的基本规则
        1.2.2. 激发态的形成与衰变
        1.2.3. 衡量发光过程的物理常数
    1.3. 三线态的利用
        1.3.1. 磷光配合物
        1.3.2. 三线态-三线态湮灭
        1.3.3. 热活化延迟荧光
    1.4. 特殊的光物理现象
        1.4.1. 刺激变色
        1.4.2. 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
        1.4.3. 多重峰发射
    1.5. 含有多种给受体的有机光电材料
    1.6.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双咔唑苯腈和二苯基吖啶构建的蓝光TADF材料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来源
        2.2.2. 合成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FT计算结果
        2.3.2. 热学和电化学性质
        2.3.3. 溶液和薄膜的光致发光性质
        2.3.4. OLED器件结果
    2.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双咔唑苯腈和吩恶嗪构建的刺激变色发光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来源
        3.2.2. 合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化学和光物理(溶液和薄膜)性质
        3.3.2. 刺激变色现象及规律汇总
        3.3.3. 单晶及MCL行为的深入研究
        3.3.4. 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验证猜想
        3.3.5. OLED器件表现
    3.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双咔唑苯腈和二苯胺衍生物构建的室温有机磷光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来源
        4.2.2. 合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子设计理念
        4.3.2. 中间体的合成、表征和光物理测试
        4.3.3. 目标分子的合成及溶液光物理测试
        4.3.4. 商业咔唑固体样品的刺激变色特性及光物理测试
        4.3.5. 合成咔唑固体样品的刺激变色特性及光物理测试
        4.3.6. 商业及合成咔唑产物性质的对比、研究
        4.3.7. 单晶结构分析和理论计算
    4.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双咔唑苯腈偶联体构建的单发光分子全彩OLED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来源
        5.2.2. 合成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电化学和热学性质
        5.3.2. 光物理性质测试
        5.3.3. 单晶结构分析
        5.3.4. 理论计算
        5.3.5. OLED器件结果
    5.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
附录: 测试和实验条件
    一、使用仪器及条件
    二、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及测试
    三、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四、晶体学报表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蓝色荧光和黄色磷光的单色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历程和产业现状
        1.2.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历程
        1.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产业现状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应用
        1.3.1 OLED在显示上的应用
        1.3.2 OLED在照明上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本理论
    2.1 OLED的概念及参数
        2.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本概念
        2.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本参数
    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
        2.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工作原理
    2.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2.3.1 实验设备
        2.3.2 器件的制备过程
第三章 基于蓝色荧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非掺杂蓝色荧光器件性能分析
        3.3.2 单载流子器件性能分析
        3.3.3 蓝色荧光器件的浓度优化与性能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磷光超薄层结构的高效黄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主体/客体/主体结构的黄光超薄层器件的分析
        4.3.2 主体材料优化的黄光超薄层器件的性能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超声3D打印机研发及核壳Cu纳米丝的大面积图形化透明导电薄膜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新型透明电极的发展与现状
    1.3 透明导电薄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表征技术与软件介绍
    2.1 表征技术
        2.1.1 金相显微镜(OM)
        2.1.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1.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1.4 X射线衍射仪(XRD)
        2.1.5 四探针测试仪(Four-Point Probes)
        2.1.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2.1.7 电致发光性能测试(EL)
        2.1.8 光致发光性能测试(PL)
        2.1.9 阴极荧光光谱测试(CL)
    2.2 软件介绍
        2.2.1 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简介
        2.2.2 3D打印切片软件Cura简介
第三章 核壳结构Cu纳米丝合成及其透明电极研究
    3.1 引言
    3.2 Cu纳米丝的制备
    3.3 Cu@Ag纳米丝透明电极的制备
        3.3.1 Cu@Ag纳米丝的合成方法
        3.3.2 Cu@Ag纳米丝的元素表征
        3.3.3 Cu@Ag纳米丝稳定性及光电性能的测试
    3.4 Cu@ZnO纳米丝透明电极的制备
        3.4.1 Cu@ZnO纳米丝的研究背景
        3.4.2 Cu@ZnO纳米丝的合成方法
        3.4.3 Cu@ZnO纳米丝的元素表征
    3.5 Cu@Graphene纳米丝透明电极的制备
        3.5.1 Cu@G纳米丝的研究背景
        3.5.2 Cu@G纳米丝耐高温透明柔性导电薄膜的制备
        3.5.3 Cu@G纳米丝元素表征及光电性能的测试
    3.6 小结
第四章 超声3D打印机开发与大面积透明导电薄膜喷涂技术
    4.1 引言
    4.2 3D打印技术进展与特点
        4.2.1 3D打印机技术发展
        4.2.2 3D打印机工作原理
    4.3 超声喷头3D打印机技术开发
        4.3.1 传统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技术与局限
        4.3.2 超声喷头3D打印机设计
        4.3.3 3D打印快速分散性喷涂技术
    4.4 图形化大面积Cu纳米丝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
        4.4.1 大面积大批量Cu纳米丝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
        4.4.2 图形化导电薄膜制备技术
        4.4.3 喷涂Cu纳米丝透明导电薄膜的性能表征
    4.5 小结
第五章 Cu纳米丝透明电极的多类应用研发
    5.1 前言
    5.2 Cu纳米丝的热色显示仪应用
        5.2.1 电热薄膜的发展与趋势
        5.2.2 Cu纳米丝热色显示板的研究与制备
        5.2.3 Cu纳米丝热色显示仪的应用
    5.3 Cu纳米丝的柔性触摸屏制备与应用
        5.3.1 触摸屏的发展和未来方向
        5.3.2 Cu纳米丝透明触摸屏的制备技术
    5.4 Cu@G纳米丝的全透明LED应用
        5.4.1 LED透明电极的研究与难题
        5.4.2 Cu@G纳米丝的LED欧姆电极制备技术
        5.4.3 Cu@G纳米丝的针尖电注入模式分析
        5.4.4 Cu@G纳米丝全透明LED的光电测试
    5.5 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高色域液晶显示的光谱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液晶显示技术发展现状
        1.1.1 液晶显示技术发展历程
        1.1.2 液晶显示技术特点
    1.2 液晶显示模组的相关理论
        1.2.1 液晶模组结构与工作原理
        1.2.2 液晶显示模组的光学系统及评判标准
    1.3 色度学理论
        1.3.1 格拉斯曼色彩混合定律
        1.3.2 CIE标准色度学系统
        1.3.3 色度坐标及色域计算
        1.3.4 液晶模组的光度学检测
    1.4 液晶显示色域现状分析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优化彩色滤光膜提升色域的仿真与验证
    2.1 彩色滤光膜工艺流程
    2.2 彩色滤光膜对色域影响的仿真
        2.2.1 色度模拟器制作与优化
        2.2.2 不同膜厚彩色滤光膜的光谱收集
        2.2.3 RGB光阻膜厚对色域影响的仿真
    2.3 彩色滤光膜厚度对色域影响的验证
        2.3.1 不同RGB膜厚液晶面板制备
        2.3.2 不同RGB膜厚液晶面板的色度量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优化背光模组提升色域的仿真与验证
    3.1 1-P LED对色域影响仿真与验证
        3.1.1 1-P LED常用荧光粉类型
        3.1.2 1-P LED对色域影响的仿真
        3.1.3 1-P LED对色域提升的验证
    3.2 2-P LED对色域影响的仿真与验证
        3.2.1 2-P LED常用荧光粉类型
        3.2.2 2-P LED对色域影响的仿真
        3.2.3 2-P LED对色域提升的验证
    3.3 QDEF对色域影响的仿真与验证
        3.3.1 QDEF基本结构
        3.3.2 QDEF对色域影响的仿真
        3.3.3 QDEF对色域提升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色域液晶显示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4.1 白画面斜视大视角发红问题的优化
        4.1.1 白画面斜视大视角发红问题的分析方法
        4.1.2 斜视大视角发红影响因子分析
        4.1.3 斜视大视角发红问题的优化验证
    4.2 透过率下降问题的优化
        4.2.1 液晶面板透过率分析
        4.2.2 背光光源的偏振态分析
        4.2.3 基于偏振度匹配的透过率优化
    4.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全息影像技术的新交互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研究现状调查综述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第2章 当代交互观念的发展及资料信息的研究归纳
    2.1 交互的概述及界定
        2.1.1 交互的概念
        2.1.2 交互的属性
    2.2 当代艺术创作的交互观念发展背景分析
        2.2.1 传播媒介的变化分析
        2.2.2 功能内涵的延展分析
        2.2.3 交互技术的发展分析
        2.2.4 交互方式的变化分析
    2.3 当代交互观念的局限性
    2.4 小结
第3章 全息影像技术下的新交互观念特征研究
    3.1 全息影像技术的相关概念简析
        3.1.1 全息影像技术的概念
        3.1.2 全息影像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3.1.3 全息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
        3.1.4 全息影像技术的成像介质
        3.1.5 全息影像技术的应用范畴
    3.2 全息影像技术下新交互观念的本质
        3.2.1 新一代触摸技术革命——交互式多重触摸全息屏
        3.2.2 穿越空间的影像革命——动态全息影像技术
    3.3 全息影像技术下的新交互观念的价值体现和应用前景
        3.3.1 全息影像技术下新交互观念的价值体现
        3.3.2 以电影中全息影像技术下的交互应用为导向的应用前景
    3.4 全息影像技术下新交互观念的特征分析
        3.4.1 三维立体性
        3.4.2 空间可分割
        3.4.3 信息容量大
        3.4.4 形式多样性
        3.4.5 内容直观化
        3.4.6 社会性
    3.5 小结
第4章 全息影像技术下的新交互观念的应用分析及设计方法
    4.1 全息影像技术下新交互观念的应用分析
        4.1.1 全息影像技术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应用分析
        4.1.2 全息影像技术在商业销售方面的应用分析
        4.1.3 全息影像技术在技术体验方面的应用分析
        4.1.4 全息影像技术在影视娱乐方面的应用分析
    4.2 全息影像技术下新交互观念的设计方法
        4.2.1 传播与沟通 让艺术创作更“有情”
        4.2.2 交互与创造 创意优化生活
        4.2.3 设计成果非物质化
    4.3 小结
第5章 全息影像技术的新交互观念的概念性设计
    5.1 全息影像技术下新交互观念的应用分析对设计的方向性影响
    5.2 设计的第一部分——全息金字塔的设计
        5.2.1 第一部分设计的设计原理
        5.2.2 第一部分设计的设计过程
        5.2.3 第一部分设计的设计结果综述
    5.3 设计的第二部分——基础图形的交互设计
        5.3.1 第二部分设计的设计原理
        5.3.2 第二部分设计的设计过程
        5.3.3 第二部分设计的设计结果综述
    5.4 设计的第三部分——以“全息影像技术下新交互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全息架子鼓体验游戏的概念设计
        5.4.1 设计要求
        5.4.2 设计形成过程
        5.4.3 设计的最终方案
        5.4.4 最终全息架子鼓体验游戏设计方案的游戏体验过程说明
        5.4.5 最终全息架子鼓体验游戏设计方案后续深入考虑的因素
    5.5 全息影像技术下新交互观念概念设计的设计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10)数字阅读研究:从文化消费到意义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次
表目次
1 前言
    1.1 选题缘起:数字阅读行为建构的生活方式及其引发的讨论
    1.2 文献综述
        1.2.1 受众研究的发展与进路
        1.2.2 数字阅读行为与模式研究
    1.3 本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1.4 论文结构框架
    1.5 基本概念
        1.5.1 阅读
        1.5.2 数字阅读
        1.5.3 浅阅读
        1.5.4 文化消费
        1.5.5 意义生产
        1.5.6 深阅读
        1.5.7 合理性
        1.5.8 数字阅读素养
2 数字阅读时代的开启
    2.1 新媒介时代的来临
        2.1.1 新媒体的界定及发展趋势
        2.1.2 新新媒介的兴起
    2.2 新媒介时代的阅读方式
        2.2.1 人类的阅读史
        2.2.2 数字阅读时代多种阅读方式的并存
3 数字阅读建构的生活方式
    3.1 碎片化媒介生态的形成
        3.1.1 多元化取向的社会转型
        3.1.2 碎片化社会传播语境
    3.2 阅读方式的转变
        3.2.1 阅读概念之变化
        3.2.2 新型阅读方式的流行
4 数字阅读引发的主要问题
    4.1 数字阅读的文化消费性
        4.1.1 传媒消费主义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4.1.2 数字阅读的消费性
        4.1.3 数字阅读文化的弊端
    4.2 数字阅读时代的失衡现象
        4.2.1 新阅读时代的信息泛滥与信息超载
        4.2.2 新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
        4.2.3 数字阅读时代的种种失衡
    4.3 数字阅读引发的技术焦虑
        4.3.1 数字阅读中的技术参与
        4.3.2 数字阅读时代的技术焦虑
5 数字阅读之意义生产与互动
    5.1 新阅读时代的编码与解码
        5.1.1 编码/解码理论及其发展
        5.1.2 新媒介阅读中的编码与解码
    5.2 阅读中的受众参与
        5.2.1 受众的心理与行为参与
        5.2.2 受众参与的选择性
    5.3 数字阅读与言说的互动
        5.3.1 数字阅读中的行为模式
        5.3.2 在读写互动中生产意义----用户创造内容
6 数字阅读之心理需要
    6.1 数字阅读互动中的认知需要
        6.1.1 阅读互动中的自我呈现
        6.1.2 自我呈现的两种结果
    6.2 数字阅读之情感需要
        6.2.1 人际亲密感与社会在场
        6.2.2 数字阅读营造的社会在场与人际交流
    6.3 阅读学习与社会角色扮演
        6.3.1 传媒功能与人的社会化
        6.3.2 传媒学习和社会角色扮演
    6.4 生活快节奏与阅读减压阀
        6.4.1 生活快节奏与媒体宣泄
        6.4.2 阅读解压阀
7 数字阅读之发展出路与走向
    7.1 数字阅读之文化合理性
        7.1.1 合理性概念的提出
        7.1.2 拯救传统阅读、提倡“中阅读”
        7.1.3 数字阅读----超越“深”、“浅”阅读
    7.2 加强数字阅读素养
        7.2.1 数字阅读素养之概念
        7.2.2 加强数字阅读素养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8 结论
    8.1 为数字阅读正名:娱乐只能至死?
    8.2 现代人的数字阅读生存
参考文献
附录: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四、第三代显示技术梦幻显示OLED横空出世(论文参考文献)

  • [1]柔宇科技IPO梦碎,柔性屏“看上去很美”[J]. 沈思涵,石丹. 商学院, 2021(Z1)
  • [2]热致活化延迟荧光器件的发光动态特性及其稳定性的研究[D]. 王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3]基于几个新型铱(Ⅲ)配合物的低效率滚降OLED器件研究[D]. 张琳. 南京大学, 2020(04)
  • [4]正交溶剂法制备基于“自主体”TADF材料的多层OLED器件及性能评价[D]. 袁鹏. 郑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双咔唑苯腈构建给受体型有机发光材料[D]. 程纵. 吉林大学, 2020(08)
  • [6]蓝色荧光和黄色磷光的单色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 孙家兴. 吉林大学, 2019(03)
  • [7]超声3D打印机研发及核壳Cu纳米丝的大面积图形化透明导电薄膜应用研究[D]. 黄友杨. 厦门大学, 2018(07)
  • [8]高色域液晶显示的光谱优化技术研究[D]. 陈煌彬. 福州大学, 2016(05)
  • [9]全息影像技术的新交互观念研究[D]. 郭艳.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4(04)
  • [10]数字阅读研究:从文化消费到意义生产[D]. 沈蔚. 武汉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第三代显示技术梦显OLED诞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