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工艺风格的形成因素

古希腊工艺风格的形成因素

一、古希腊工艺风格的形成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聪[2](2021)在《京西传统村落民居材料及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村落作为建筑历史长河下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文明精神,是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传统民居是村落分布最广泛的建筑类型,其融合传统的建造技艺,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村落旅游的渗透,村落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如今传统村落面临着数量锐减、遗留困难的危机,对传统村落的认知与保护愈加重要。京西是北京地区传统民居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带,作者实地调研了京西的12个传统村落,对传统材料的遗留及使用状况进行整理划分。归纳总结了木、瓦、砖、石等传统材料的性能、构造工艺与表现形式,对京西特色的石材与瓦材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结合传统工艺与构造手法分析建筑材料的特性,分析京西多元文化下传统民居建筑材料利用的特点。以材料角度加深对传统村落的认识,从而传承历史文脉和保护传统建筑。建筑从建成、使用至废弃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废旧建筑材料的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因此材料的再利用研究在建筑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建筑材料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双重角度出发研究,以建筑生命周期、循环经济、建筑层次理论为基础,从材料的设计之初设定解决其再利用的原则与方法。在搭建技术方面,先进行材料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结合较为成熟的多种再利用方式:直接再利用、降级再利用、再生再利用等,从实际案例中总结材料再利用的具体做法,为实践改造做基础。本文通过对京西民居的再利用设计改造,将前文京西材料的研究梳理、材料再用的方式总结,融入到建筑设计中,结合京西地域文化,为延续历史建筑风貌,保留了当地特色的石墙与瓦面的工艺做法,同时为了满足当下对建筑的全新需求,对材料进行了适宜性的再利用研究,将再生石板、再生木板、石材的构造再利用等用于建筑改造。

迂狄童[3](2021)在《约翰·拉斯金的功能主义思想和材料理性主义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关于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理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建筑理论思想中功能主义思想和材料理性主义思想部分的专题研究。拉斯金以其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理论贡献者的身份为大众所熟知,拉斯金对建筑的精准论断,既直观地指导了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建筑设计,也持续地影响了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并仍然为当今的地域性、建筑遗产保护等建筑思想提供养分,具有历久弥新的学习和研究价值。本文以拉斯金着作及相关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理论背景、文献内容和影响意义三方面入手,对拉斯金理论中的建筑理论板块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拉斯金的主要建筑理论由三方面构成:其一是自然主义的形式审美原则;其二是功能主义思想;其三是材料理性主义思想。在对理论分析和研究基础上,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在更加宽广的建筑史视野中,拉斯金的“功能主义思想”和“材料理性主义思想”具有更丰富的启发意义——首先,这两种思想共同成为了欧洲先锋派注重功能、强调理性的主要思想来源。其次,“功能主义思想”唤起了关注环境、注重文脉之设计方法的出现。最后,“材料理性主义思想”启发了后现代时期设计方法的创新。可以确定,尽管距离今天已有一百多年,但拉斯金的建筑思想在整部近现代建筑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在后现代时期的今天仍保有强烈的启发价值和研究意义。拉斯金建筑理论研究的内容是向前看的,但其意义却是向后看的,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对当今建筑界找寻建筑发展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杨祺[4](2021)在《天津近代建筑装饰文化符号整理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天津近代在九国租界的背景下,建筑思潮和文化意识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建筑装饰也呈现出的风格融汇、中西混合的文化特点。从建筑装饰符号的审美、形成规律的角度去研究天津近代历史风貌建筑,不仅建立和完善了天津建筑装饰艺术的数据资料,同时也整理提取了天津城市建筑的装饰属性,探索未来天津城市地域性特征的显现方式。同时,论文为响应和加强当代天津城市新旧建筑风貌统一,配合老旧小区改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将天津近代建筑装饰符号的演变规律和艺术内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艺术设计学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建筑符号学、审美心理学等理论进行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通过采集、拍摄、测绘天津近代建筑装饰,整理归纳天津近代建筑装饰文化符号图样,结合其形成规律和特征进行演变,将天津城市老旧小区外立面装饰改造作为设计实验对象,为天津市未来地域性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参考。在此基础上论文通过四个主要章节进行了阐述和分析:1、天津近代的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现代城市特色构建的基石,天津近代建筑装饰是构成了建筑的特色形式的核心,因此通过前期的调查和走访,收集了1860-1949年间天津各处近代建筑风貌的实例共计161座,建筑群7个,整理现存的主要装饰风格流派,分析装饰文化特征中包容和创新的多元化特点。2、在天津近代建筑装饰中,有西方传统装饰符号、中国本土装饰符号和折衷主义装饰符号三大经典的装饰符号类别。通过对西方传统装饰符号的经典装饰纹样、比例结构、墙面饰料的装饰符号整理;对中国本土砖雕装饰、木雕装饰、石雕装饰和彩画装饰整理;折衷主义门窗造型和屋顶造型整理,分析演变规律,整理了典型的装饰文化符号造型。3、分析论述了装饰再利用创作中的符号思维,并遵循建筑装饰再利用的原则,在典型的装饰文化符号基础上通过选择原型、抽象化概念处理、变异延伸三个步骤进行一些处理,以适应当代老小区建筑外立面的使用。4、以五大道长沙路老小区为设计实践对象,进行外立面的装饰改造,设计能协调历史风貌建筑和现代建筑并适应当代天津城市的建筑外装饰,为当代天津老旧小区立面改造提供参考借鉴的思路。论文对天津近代建筑的装饰文化符号进行了分类的整理,在总结其艺术特征和形式下,通过其规律衍生出新装饰符号,目的在于以此对天津未来城市特色的保护和改造提供思路和借鉴。

康绍楠[5](2021)在《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艺术的创作思维研究》文中认为现代主义使世界各地的建筑由地域性的“民族化”逐步走向“国际化”。当代天津也充斥着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九国租界的地域特色正逐渐淡化。新时期背景下,找回即将失去的地域特色,对当代天津城市风貌的特异性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天津的近代建筑外部装饰因特殊的历史原因导致其汇聚了不同国家、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特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论文希望通过研究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艺术的创作思维,为天津的地域特色回归提供可借鉴的素材。论文将形式逻辑推导作为主要研究办法,以“概念构建——形式与内容——分析内涵——天津近代建筑遗产外部装饰的应用为研究脉络。将天津市政府认定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从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背景下建筑外装饰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对天津现有近代建筑遗产外装饰的装饰形态、形式语言表达进行整理归纳,探索天津近代建筑遗产外装饰的空间组合、协调因素及民族文化呈现方式。最后将五大道内的一个旧厂房作为尝试改造的对象并从中总结经验。论文预计取得以下创新成果:1.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呈现出中西结合的特征是受时代背景与地域特点影响的必然结果。它已然成为天津地域特色的一部分,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它并有选择性的将其发扬传承。2.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艺术这种运用同类型装饰构件交替混用的创作思维在当代天津老旧小区的改造设计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3.通过天津五大道内一个旧厂房的改造,总结历史建筑装饰符号在当代建筑改造上应用的经验,以期为天津旧小区建筑外立面改造以及新地标性建筑的设计提供可借鉴的设计资料与文案资料。

王晶[6](2021)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成为世界各国竞逐的角力场。新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复兴之路究竟该以何作为科学的价值引领?近代以来,国内大部分研究者在探讨海洋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沿用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这表明中国学术界在海洋研究领域缺乏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质疑否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或海洋文明,并依循西方海洋文化或西方海洋文明范式来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甚至还以此来指导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事实上,中国海洋文化有其自身发展历程与独特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其底蕴、梳理其源流、探寻其从发轫之初一直延续至今的价值基因,既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亟需面对的问题,也是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的时代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合浦海上古丝路文化底蕴深厚”,合浦及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所孕育的合浦海洋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为其提供了典型样本。合浦海洋文化是指自西汉为加强岭南地区政治军事统治而设立合浦郡以来,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汉民族、岭南地区少数民族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各民族之间通过内河、近海、陆路等途径,在交通贸易、生产交流、文化交往等具体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以开放包容、和合交往为核心价值的一种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合浦海洋文化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是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海外文化汇聚合浦交融而成,合浦当地出土的各种古代器物是这种文化融合的主要标志。同时根据这些古代器物可以推断,“合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辐射至东南亚、南亚各地区与各民族。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或文明的一般原理,审视汉代合浦郡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融合。为此,在论述展开的过程中,按照“器物—符号—价值”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的方法、跨学科研究与跨地域研究相结合等方法,通过梳理源流、勾勒轮廓、抽象符号、挖掘价值、凝练精髓、总结规律,重新探讨合浦海洋文化过去已经贡献什么、现在及未来能够贡献什么等问题,以此揭示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不仅在于论证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末就已经逐步发展出海洋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尝试突破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主要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学术观点方面,提出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与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与“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合浦海洋文化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了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等新观点;二是学术思想方面,探讨构建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作为科学评价体系、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挖掘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基于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及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海陆一体始源价值基因的基础性意义;三是研究方法方面,形成了“器物—符号—价值”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范式。综上,通过深入挖掘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揭示其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所蕴涵的价值基因,由此对以合浦海洋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进行话语重构与价值重塑,从而树立中国海洋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为当前的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价值基础与理论支撑。

项祎[7](2021)在《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文中提出王子云先生是我国倡导西北艺术文物考古第一人。由他发起并建议当时国民政府批准组建了中国首个官方艺术文物考古团体: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所以说,他是中国美术考古事业的拓荒者;同时他也是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的先行者,是提议建立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人。他也是中国编写中国雕塑艺术通史的第一人,经三十年不懈努力终成不朽着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分五部分论述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首先论述王子云先生不同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既是概述王子云先生的学术转折也是对于他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背景和目的的一种分析。首先王子云先生是从新文化运动思潮中走出的具有求变思想的艺术青年,他是艺术实践者出身,经历过私塾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学习、西画学习,到欧洲又学习了雕塑艺术。在海外游学的经历使他具备了中西视野,也了解到民族艺术文化遗存流失海外的现状。同时王子云先生在开始对中国古代雕塑研究是处于国难当头时期的一种文化自觉,对于中国古代民族艺术的一种保护和调查的一种文化责任。为此他呈书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办的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一大壮举,这个历时四年跨越五省的考察团对于民族文化调查保护艺术遗存意义重大,对于那些至今已经无存的艺术文物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这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的巨大成就。进入到雕塑史研究的考察部分,同时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思想体系的一个形成过程。王子云先生在考察中的考察方法既具有他自身的审美解读,也有结合田野考察的方法和文化比较学的眼光,他的考察方法除了对于艺术文物的测量、记录、拍摄,还采用了临摹、速写、拓印、模铸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王子云先生整体性的考察意识下所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绘制全景图像的研究方法,既在整体上将大型美术遗迹的全貌予以展现,同时在局部上将差异也予以体现,同时他将大型美术遗迹的时代特性定格在了他考察的时代。全景图像既能转化为将300华里的唐陵尽收一图,也能将东西长1680米的莫高窟绘于一卷,将这种大景观大气氛展现出来,开全景美术遗迹考察研究方法的先河。王子云先生的全景图绘制不仅使用了美术写生的这种方式,同时也借助了测绘测量的方式来予以记录,我们可以看到王子云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与石彰如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是完全相同的,仅是对于耳洞没有呈现。王子云先生在敦煌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王子云先生最早向国民政府提出申请建立敦煌研究院,使得敦煌莫高窟这个文化宝库结束了百年来遭受劫掠盗抢的状况,收归由国家管理。我在重走王子云先生考察之路的过程中,对王子云先生考察的部分古代雕塑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2019年对克孜尔石窟的实地考察,寻找全图角度拍摄。许多珍贵遗迹正是由王子云先生当时的记录,我们今天才得以了解,如:唐定陵因受时代破坏大量石刻已无存,王子云的唐定陵照片和图像绘制成为了后人研究的珍贵资料。进入到论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史研究,同时也是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精神核心和学术理念的建立,他的研究方法具有其个人特色,因为他的所有研究都是立足于它的实际考察所获得的一手资料之上的,他将散落在中国大地的雕塑遗存进行分期、风格归纳,以及分类研究。以借鉴西方雕塑史研究的方法来选择研究材料。研究视野上将“雕”和“塑”的艺术遗存都归纳到雕塑艺术范畴中,雕就是只要是经过刀工雕琢的这种艺术,比如说线刻画、画像石、石刻线画,以及塑造成型的一些有起伏造型的艺术,比如说瓦当艺术都归纳在了雕塑艺术中,拓宽了雕塑研究的视野,将民间的这种艺术品和官方的艺术品都放在了一个层面上进行研究。同时王子云先生的中国雕塑史研究是多层面的,对于雕塑的技法层面、表现层面、立意层面都分别做了研究。将中国传统美术史中被忽略的雕塑艺术与中国绘画、书法等作审美对应,使雕塑艺术获得同等的学术地位。我们通过对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史观点的梳理,发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起源做了这种认识和判断,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本土化民族化的节点做了一个梳理,同时很重要的是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所受的各方面的外来影响做了深入的剖析。第三章最后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首先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奠基性贡献,有了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框架,后继者可以延续雕塑史的研究工作,同时王子云先生提升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学术地位,开辟了中国雕塑研究的理论体系,不仅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等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精神建立了一种审美共鸣,最终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做到一个理论化的评述,形成了他的不朽之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研究影响多个学科,他的考察践行影响到中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建立。他的美术史研究方式推动了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同时,王子云先生的着作以及他的考察深刻影响到了中国美术教育,特别是中国雕塑教育。最后部分谈到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当代延伸,虽然王子云先生离开我们已有近三十年,但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陆续在开展中,有西安美术学院的“纪念王子云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60周年(1940—1945年)纪念展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展”以及西安美术学院的“王子云艺术奖”和王子云艺术研究院,继承和发扬王子云先生的学术精神,同时也是对进一步推进王子云学术研究搭建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在总结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艺术研究的成就主要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实物遗存的考察调查以及保护的成就,这使得这些之前没有进入中国古代文人视野的雕塑艺术,获得了学术地位,获得了保护,获得了认识,第二大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艺术大脸谱的谱写和构建成就。时至今日,虽然很多学者一直在呼吁重视中国雕塑史学这个学科。从今天的各种着作和研究成果来看,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史的研究仍是最为系统全面的学术成果。

陈静泉[8](2021)在《“古风时期”科林斯陶瓶物性的审美表达》文中提出现代以来,物的意义跟以往产生了极大的不同,在物数量大爆炸的时代,物的主体地位逐步加强,着名现代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甚至都曾对物进行理解与反思,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物的深层次理解。物的错综复杂程度不输人性,物不仅有单纯的物理特质,在特殊的文化历史进程中更具丰富的人文意义。陶瓶作为器物除了拥有用性外,还有美学价值。陶器的出现并非偶然,作为远古时期的重要生活器具,它对人类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前3000~2000年古希腊人已定居科林斯,科林斯文化盛行。科林斯作为古希腊重要的城邦,其最重要原因是因为它占领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与希腊的交合点,历经萨罗尼科斯和科林西亚湾,直通爱奥尼亚海,交通、贸易双管齐下。古风时期以来,科林斯便是古希腊重要的贸易中心。古风时期的科林斯在陶瓶商贸的繁荣盛况下,也成了古希腊经济最发达、国家实力最雄厚的城邦。本文通过资料收集法+案例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的方式来研究科林斯陶瓶中的物性。本文以四个现代哲学家的文艺理论为基准,以四个不同角度对科林斯陶瓶物性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后发现发现:在科林斯陶瓶中,多重性的聚集就是“壶的本质”,也就是物之为物,聚集性作为一种存在召唤着天、地、人、神,显现着其自身。科林斯陶瓶中以线条、色彩组成的平面的、容易记忆的形式,其最朴实的本真,就是瓶画的本体语言。由于知觉和身体偶然性的参与到物品中,物品得以在作品与观众的交流关系中得以识别,物品会在特定地点和空间中发生变化,所以现象的作品是不能被预知的,只能在作品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中得到辨别。科林斯陶瓶在材料与精神的相互建构中,为观众开启了隐藏于器具之下的全新世界。科林斯陶瓶的物性特征以及表达对当代艺术以及陶瓶艺术具有重要启示。

汤子璇[9](2020)在《数字时代奢侈品牌形象重塑及其启示研究 ——以古驰(Gucci)微信公众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字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奢侈品牌营销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冲击。与此同时,千禧一代成为了奢侈品消费主力军,他们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以及较低的品牌忠诚度给奢侈品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来自意大利的古驰在经历了业绩下滑之后于2015年高调回归,成为传统奢侈品牌年轻化转型的教科书级案例。古驰近几年的销售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度活跃的中国市场。转型后的古驰为何如此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它的品牌重塑路径是什么?在中国,微信公众号是国际奢侈品牌塑造品牌形象、链接目标消费人群的重要窗口。笔者以古驰微信公众号作为问题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对2015以后古驰官微发布的文本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本文以数字媒介技术的全面发展为背景,以成功转型的奢侈品牌古驰为例,深入研究依托于微信公众号的奢侈品牌形象建构。第一章绪论部分,笔者阐述了该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以及相关研究现状。第二章笔者主要梳理了古驰的品牌发展史,同时对古驰进入中国以后的品牌形象传播历程进行了回顾。第三章笔者综合运用了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主要聚焦于古驰公众号中图片、文案、影像三类不同的文本符号,并选取代表性文本进行解读,旨在探究不同文本类型符号使用如何实现品牌形象的重塑和意义的传达。第四章着力分析古驰转型后在中国所策划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包括线上内容营销和线下场景营销,分析这些营销活动的举办如何助力于巩固和深化品牌形象,拉近古驰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第五章,笔者对古驰和百雀羚的品牌形象嬗变策略进行了比较,旨在提炼出一些共性为更多传统品牌的崛起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古驰微信公众号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也是对古驰的年轻化转型逻辑进行深入探究的过程。古驰独有的品牌传播圣经不仅可以为国内高端品牌的塑造提供借鉴,更能给我国传统品牌的转型带来启发,把数字时代面临的挑战作为机遇,使品牌形象重获新生。

麦嘉雯[10](2020)在《广府传统建筑装饰纹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装饰纹样是广府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工匠智慧和审美意识的共同作用和融通关系。前人研究有的侧重于建筑学的角度,阐释装饰图像的象征表达作用,增强建筑意义的表达;有的侧重于工艺美术的角度,介绍工艺和图案,缺乏建筑学空间与构造的视角。作为微观的图像,纹样在传统建筑研究居于边缘地位。相比基于古典建筑线脚和叶饰的西方纹样对欧洲建筑装饰的影响,它们对于广府传统建筑装饰同样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广府传统建筑装饰纹样展开。研究地域范畴以广府文化核心区珠江三角洲为主;时间范畴为明清时期,部分案例涉及民国时期。由于不少传统建筑存在重修、翻新的情况,前期的装饰构件大多被更替,所以不少装饰纹样的年代以清代为主。尽管纹样与装饰的讨论边界存在模糊性,但是可以将边界适当外延至装饰形式、图案及艺术类的绘画等,从而把握纹样在整个建筑装饰体系的位置与作用。广府建筑装饰部位可分为台基、屋面、构架、墙体、木装修和壁画,从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构件或部件作为讨论对象,研究装饰纹样在其中的分布与应用。其中,台基部分以石雕为主,包括塾台、柱础、滚墩石和门臼。以塾台为例,红砂岩或粗面岩材质的塾台多为明至清初时期,其装饰面常刻有瓣状开光和竹节立柱。这类瓣状开光还出现在明至清初的门枕石、栏板等处,据此推断它是一种流行于明至清初的装饰纹样。屋面部分以颜色鲜艳、造型生动的装饰表现为主,选取灰塑屋脊、陶塑屋脊、搏风带和山墙顶部进行讨论。以博古脊为例,探讨脊耳纹样及其与“博古脊”名称的关系。构架部分以木构和石构为主,包括广府常见的五类梁架、檐枋搁架、梁底雕花和挑头。早期石构作为木构替代品出现,在造型上对木构进行模仿,后面逐步转向自身特色表达。檐枋搁架经历了由木梁木驼墩斗拱到石梁石驼墩斗拱,再到石梁石金花驼墩、石梁石金花狮子的变化过程。墙体部分包含砖雕、灰塑、陶塑、石雕等装饰构件,并从中选取墀头、窗花、门楣窗楣、门框对联、青云巷门匾、门官和天官赐福进行探讨。由于砖雕构件颜色单一,因此工匠通过组织丰富的画面层次和精细雕刻来达到良好的装饰效果。在木装修部分,选取封檐板、门栊、脚门顶饰、隔扇、蚝壳窗、满洲窗和挂落进行探讨,总体展现着生活化、世俗化的装饰氛围,给人以通透、精细的心理感知。壁画部分探讨画心、隔水、挡水板壁画、民居壁画和灯影花。由于民居壁画少人问津,因此对它的常见题材和墀头搭配进行讨论。以上的研究工作基本建立起纹样在广府建筑装饰的构架体系。再结合广府常见纹样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装饰地位与作用,将其分为主题纹样和辅助纹样。主题纹样包括茛苕纹、忍冬纹、卷草纹、如意纹、龙纹、夔龙纹、博古纹、西番莲纹、十字花纹等。其中以夔龙纹和卷草纹的应用最为广泛。辅助纹样则有莲瓣纹、联珠纹、锯齿纹、凸字纹、方齿纹、瓣状开光等。另外,常见有两种母题重复间隔排布形成的边框纹样,推断它与古希腊时期、古埃及时期同类构图形式的纹样相关联。由于图案是广府装饰母题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纹样相辅相成,因此也对图案的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其中,四艺雅集、佛八宝、暗八仙这三类图案在建筑装饰上的混合使用,反映了广府地区多教信仰的文化。通过归纳广府建筑常见的纹样与图案类型,构建初步的装饰母题库。最后,对装饰纹样进行专题讨论,并且归纳其文化特征和潜在能力。从中探讨砖砌花叶纹叠涩的构造原型与纹样类型、广府传统建筑与清代广式家具纹样对比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尝试发掘广府装饰纹样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阐明纹样跨越平面和立体、跨越材料、跨越装饰和构件,甚至跨越品类的通用性,体现其潜在能力。通过上述的研究工作,实现对建筑史料学的知识补充,有利于深化对广府传统建筑的理解与品味,并为建筑鉴定、修缮提供一定依据。

二、古希腊工艺风格的形成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希腊工艺风格的形成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京西传统村落民居材料及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京西传统村落民居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1.1.2 废旧材料再利用研究的持续关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京西传统村落范围限定
        1.3.2 材料再利用范围限定
        1.3.3 本文研究村落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分析
        1.6.1 关于材料的设计研究
        1.6.2 关于材料的再利用研究
        1.6.3 现状研究分析
第二章 建筑材料的利用
    2.1 建筑材料的种类
        2.1.1 基本种类
        2.1.2 材料特性
        2.1.3 工艺做法
    2.2 前工业时代建筑材料利用典型案例分析
        2.2.1 西方建筑
        2.2.2 国内建筑
        2.2.3 中西方建筑用材的特点对比
    2.3 近现代建筑材料利用典型案例分析
        2.3.1 西方建筑
        2.3.2 国内建筑
        2.3.3 中西方建筑用材的趋势分析
    2.4 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分析
        2.4.1 建筑废料的产生
        2.4.2 再利用方法
        2.4.3 再利用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京西传统民居的材料利用与表现
    3.1 建筑的材料背景
        3.1.1 文化背景
        3.1.2 地理环境
        3.1.3 工业发展
    3.2 木材的利用与表现
        3.2.1 木材种类
        3.2.2 木材利用方式
        3.2.3 木材构造工艺
    3.3 石材的利用与表现
        3.3.1 石材种类
        3.3.2 石材利用方式
        3.3.3 石材构造工艺
    3.4 瓦材的利用与表现
        3.4.1 瓦材种类
        3.4.2 瓦材构造工艺
    3.5 其他材料
        3.5.1 琉璃
        3.5.2 煤渣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材料的再利用研究
    4.1 材料再利用中的设计问题
        4.1.1 理论基础
        4.1.2 再利用设计原则
        4.1.3 再利用案例分析
    4.2 材料再利用中的技术问题
        4.2.1 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4.2.2 再利用的方式
        4.2.3 再利用的实践案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京西材料的再利用实践
    5.1 建筑要素分析
        5.1.1 场地及周围关系
        5.1.2 项目定位
        5.1.3 地域特性
    5.2 设计方案
        5.2.1 设计思想
        5.2.2 设计内容
        5.2.3 空间生成
        5.2.4 构造及工艺设计
    5.3 材料再利用设计
        5.3.1 材料分析
        5.3.2 材料再利用设计思路
        5.3.3 材料再利用方法
        5.3.4 材料对建设的影响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
    6.1 再利用的意义与可行性
        6.1.1 再利用的意义
        6.1.2 再利用的可行性
    6.2 核心内容与创新点
        6.2.1 核心内容
        6.2.2 创新点
    6.3 再利用的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约翰·拉斯金的功能主义思想和材料理性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拉斯金生平的传记类研究
        1.2.2 关于拉斯金艺术思想的研究
        1.2.3 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以拉斯金思想与影响为主题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
2.约翰·拉斯金的工作生涯脉络剖析
    2.1 拉斯金的工作生涯划分
        2.1.1 拉斯金的工作生涯概述
        2.1.2 工作生涯的阶段划分
    2.2 拉斯金所处时代的背景综述
    2.3 工业时代背景下社会剧变对拉斯金工作的影响
        2.3.1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早期阶段(1819-1842 年)
        2.3.2 拉斯金工作的中期阶段(1842-1860 年)
        2.3.3 拉斯金工作的后期阶段(1860-1900 年)
    2.4 新旧时代交替背景下的艺术理论发展与拉斯金的艺术理论
        2.4.1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早期阶段(1819-1842 年)
        2.4.2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中期阶段(1842-1860 年)
        2.4.3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后期阶段(1860-1900 年)
    2.5 19 世纪前后的建筑潮流及建筑理论发展
        2.5.1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早期阶段(1819-1842 年)
        2.5.2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中期与后期阶段(1842-1860 年与1860-1900 年)
    2.6 本章小结
3.约翰·拉斯金的建筑思想
    3.1 拉斯金建筑思想体系认知
        3.1.1 拉斯金与普金建筑思想中对待宗教因素的异同
        3.1.2 类比人之品德的道德说教建筑评价方式
        3.1.3 自然主义的装饰方法与装饰主题
        3.1.4 强调建筑中手工艺因素的价值
        3.1.5 拉斯金“反修复”式的建筑遗产保护思想
    3.2 对拉斯金功能主义思想的考察
        3.2.1 对“功能主义”概念的界定
        3.2.2 对建筑“功能”概念的肯定和拉斯金的建筑分类
        3.2.3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
        3.2.4 好的建筑是健康社会关系的反映
        3.2.5 辩证观点下的功能主义思想
    3.3 对拉斯金材料理性主义思想的考察
        3.3.1 对“材料理性主义”的概念界定
        3.3.2 建筑的两种美德:力与美
        3.3.3 建筑结构中的三种欺诈
        3.3.4 以材料和真实性为评判标准的建筑评判方式
        3.3.5 基于材料理性主义的哥特复兴建筑思想
    3.4 本章小结
4. “功能主义思想”与“材料理性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4.1 拉斯金建筑思想在现代建筑理论发展中的影响
        4.1.1 现代建筑理论发展中的代表思想举例
        4.1.2 对“功能主义”和“材料理性主义”的再认识
        4.1.3 对单纯的“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的批判
        4.1.4 拉斯金建筑理论对“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融合
        4.1.5 拉斯金“材料理性主义”之于巴黎美术学院建筑理性精神的“承上”关系
        4.1.6 拉斯金“功能主义”之于新艺术、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启下”关系
    4.2 拉斯金建筑思想在现代建筑实践发展中的影响
        4.2.1 指导与启发
        4.2.2 萃取与整合
        4.2.3 批判与延伸
5.结论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图表目录及出处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4)天津近代建筑装饰文化符号整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概念与研究现状
    1.3 范围与内容
    1.4 方法与逻辑
第2章 天津近代建筑的沿革与装饰文化符号形态
    2.1 天津近代建筑与装饰的沿革
    2.2 天津近代建筑装饰风格的主要流派
    2.3 天津近代建筑装饰文化的特征
第3章 天津近代建筑装饰文化符号的整理与提取
    3.1 西方传统装饰符号整理与提取
    3.2 本土装饰符号整理与提取
    3.3 折衷主义的装饰整理与提取
第4章 天津近代建筑装饰文化符号的再利用办法
    4.1 装饰再利用创作中的符号思维
    4.2 近代建筑装饰再利用原则
    4.3 装饰符号延伸和变异的利用
第5章 天津近代建筑装饰文化符号的设计应用
    5.1 五大道长沙路老小区现状
    5.2 长沙路老小区建筑装饰改造设计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情况
致谢

(5)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艺术的创作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概念与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2 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形态及形式语言表达
    2.1 外部装饰的材料形态
    2.2 建筑外檐的装饰形态
    2.3 外部装饰的风格形式语言
    2.4 本章小结
3 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的空间组合及协调因素
    3.1 装饰的结构化空间组合
    3.2 装饰立面的空间比例关系
    3.3 装饰立面的协调性运用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的文化特质解读
    4.1 民族传统建筑外装饰文化特征
    4.2 西式建筑的外部装饰艺术特色
    4.3 中西糅合的建筑外部装饰文化
    4.4 本章小结
5 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对当代地域性装饰设计的启示
    5.1 天津市重庆道225 号建筑改造设计
    5.2 设计实践对当代地域性装饰设计的启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及科研情况
致谢

(6)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与发展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文明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化与文明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论述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
        一、海洋概念
        二、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三、海洋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构成
        一、海洋文化的主体
        二、海洋文化的客体
        三、海洋文化的中介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发展理论
        一、海洋文化的发展路径
        二、海洋文化的发展动力
        三、海洋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蕴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合浦海洋文化的兴起
        二、合浦海洋文化的繁荣
        三、合浦海洋文化的延续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一、合浦地理位置的海陆一体特征
        二、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
        三、合浦是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影响
        一、与东南亚、南亚诸国深植经济文化交往厚谊
        二、向东南亚、南亚诸国传播和合交往理念
第三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第一节 合浦器物文化符号的主要标志
        一、蚕桑丝绸业是汉民族生产方式的器物文化符号
        二、玻璃烧制技术是海外生产技术的器物文化符号
        三、羽纹铜凤灯是生活用具的器物文化符号
        四、南珠与奇石异物是海上贸易的器物文化符号
        五、钵生莲花器是佛教传播的器物文化符号
        六、宝石珠饰形制是审美价值的器物文化符号
        七、叠涩穹窿顶墓是丧葬习俗的器物文化符号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融合符号
        一、海陆一体是合浦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符号
        二、辐射影响是合浦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文化的融合符号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符号
        一、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开放包容的价值符号
        二、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和合交往的价值符号
第四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与学术意义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精髓
        一、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
        二、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
        三、合浦海洋文化是“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核心价值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
        一、对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批判
        二、对中国海洋文化失觉的反思
        三、合浦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核心价值的根本区别
第五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与现实双重展望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展望
        一、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二、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发展理念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现实展望
        一、为中国海洋文化夯实发展基础
        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三、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界对王子云先生历史贡献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一、关于王子云的重点文献综述
        二、对王子云学术研究的角度
    第二节 本文题旨思路、内容、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题旨思路与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从实践到研究——王子云从事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转折
    第一节 王子云研究雕塑艺术的基本历程
        一、从学习到执教
        二、从悠游到探究
        三、从笔记到着述
    第二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思想的发轫
        一、王子云学术研究的基点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学术思想的建构
        三、王子云教育背景在雕塑史研究中的作用
        四、自动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第二章 从长安到雅典——王子云中国雕塑考察研究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王子云全景式考察研究的整体性考察意识
        一、风格独创的大型美术古迹全景式绘制的研究方法
        二、考察中的全景图像绘制举例
        三、绘制全景图像方法的践行成果及成果
    第二节 王子云考察研究整体性考证方法
        一、甘肃敦煌莫高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二、新疆克孜尔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三、甘肃麦积山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四、陕西汉唐陵墓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五、王子云对古代遗迹整体性全景研究途径的意义
    第三节 立足于中西比较体系的考察研究方法
        一、王子云独具文化比较的学术眼光
        二、对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中的审美解读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独具卓识的考察研究结论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中的田野调查的体系建构
        一、考察中实物与理论的互证体系
        二、理论与考察实践中所构建的互涉体系
        三、学术研究资料收集的多样化体系
    第五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考察成果和成就
        一、王子云考察发掘、发现成果述略
        二、王子云促成完善西北文物系统的积累和研究
        三、王子云唤起国人对艺术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第三章 从重构到重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的核心理念
    第一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视角
        一、梳理中国雕塑史的发展线索
        二、王子云在中国雕塑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梳理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审美视角
        一、王子云雕塑美学观的中国古代雕塑多层面研究
        二、王子云寻求中国雕塑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对应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学术观点梳理
        一、对中国雕塑艺术起源和发展节点的认识
        二、对中国雕塑艺术本土化、民族化节点的辨析
        三、对中国雕塑艺术所受到外来影响的剖析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一、王子云对中国雕塑史中重点史迹的研究贡献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中国传统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现代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第四章 从感性到理性——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延伸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考古
        一、王子云的考察践行结果对中国美术考古的影响
        二、王子云与美术考古新学科创立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史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推动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
        二、王子云拓宽了中国美术史学学术视野的认识论启示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方法对现代美术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开辟了美术考古与美术教育研究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高等美术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 从自觉梳理到弘扬光大——研究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成果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学术高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中挖掘本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二、王子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雕塑研究的学术落脚点
        三、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现当代雕塑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
        一、《中国雕塑艺术史》的学术价值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及其他理论着作综述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所处环境和民俗写生作品举要
    第三节 对王子云先生学术成就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一、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概述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后继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王子云着述一览表
王子云学术年表
附表1 敦煌莫高窟考察及洞窟编号一览表
附表2 四川重庆地区汉阙研究对比表
附表3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汉唐陵墓考察成果表
致谢

(8)“古风时期”科林斯陶瓶物性的审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本文创新点
    1.6 相关文献综述
2.科林斯陶瓶起源与发展
    2.1 古风时期概况
    2.2 科林斯地区概况
        2.2.1 地理条件
        2.2.2 土壤条件
    2.3 陶瓶发展
        2.3.1 东方风格
        2.3.2 黑绘风格
        2.3.3 红绘风格
3.科林斯陶瓶的物性特征
    3.1 马丁.海德格尔物性思想与科林斯陶瓶存在
        3.1.1 科林斯陶瓶之聚集性
        3.1.2 科林斯陶瓶之有用性
    3.2 格林伯格现代主义观念下与科林斯陶瓶图式意义
        3.2.1 科林斯陶瓶绘画平面性
        3.2.2 科林斯陶瓶绘画媒介性
    3.3 弗雷德对极简主义的批判与科林斯陶瓶人物场景
        3.3.1 科林斯陶瓶人物场景剧场性
        3.3.2 科林斯陶瓶人物场景在场性
    3.4 日本物派视野下的“物性表达”与科林斯陶瓶的原生态
        3.4.1 科林斯陶瓶的自然呈现
        3.4.2 科林斯陶瓶的生命呈现
4.科林斯陶瓶物性表达
    4.1 科林斯陶瓶美感表达
        4.1.1 图形与视觉直观性
        4.1.2 情节与知觉趣味性
    4.2 科林斯陶瓶情感表达
        4.2.1 质感之朴素
        4.2.2 形式之意味
5.科林斯陶瓶物性启示
    5.1 与实用融合,平衡物性和审美的关系
    5.2 与商业融合,坚持做到创新永恒
    5.3 与生活融合,重视融入情感体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数字时代奢侈品牌形象重塑及其启示研究 ——以古驰(Gucci)微信公众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奢侈品牌的研究
        1.3.2 关于品牌形象的研究
        1.3.3 关于古驰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古驰中国品牌形象传播历史回顾
    2.1 奢侈品牌形象内涵
    2.2 古驰品牌发展史
        2.2.1 经典成就意式奢华
        2.2.2 汤姆·福特时代的古驰:性感、时尚、冷艳
    2.3 古驰中国品牌形象传播历史回顾
3.古驰符号传播及其形象重构: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图片、文案与影像
    3.1 古驰微信公众号的图片符号及其意指分析
        3.1.1 古驰官方平面广告图分析
        3.1.2 品牌代言符号的选择
    3.2 古驰微信公众号的文字符号及其意指分析
        3.2.1 神话着手开展品牌叙事
        3.2.2 感性诉求展示品牌魅力
    3.3 古驰微信公众号的影像符号及其意指分析
4.古驰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4.1 解锁内容营销新方式
        4.1.1 拍复古大片——素人演绎中国式时髦
        4.1.2 追品牌足迹——明星开启奇妙灵感之旅
    4.2 线下场景式营销为品牌赋能
        4.2.1 艺术展览传递品牌理念
        4.2.2 宠儿乐园打造互动体验空间
5.数字时代传统品牌形象嬗变:古驰与百雀羚之比较
    5.1 百雀羚品牌形象嬗变分析
    5.2 古驰与百雀羚形象重塑策略比较
        5.2.1 深挖本土文化符号延伸品牌内涵
        5.2.2 迎合年轻消费者的情感诉求
        5.2.3 玩转社交媒体实现深度沟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致谢

(10)广府传统建筑装饰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范畴及研究对象
        1.1.1 释题
        1.1.2 研究对象
        1.1.3 地理范畴
        1.1.4 时间范畴
    1.2 文献综述
        1.2.1 背景理论
        1.2.2 与广府建筑相关的文献
        1.2.3 与广府装饰相关的文献、图集资料
    1.3 研究意义
        1.3.1 对建筑史料学的知识补充
        1.3.2 为建筑鉴定、修缮提供依据
        1.3.3 为建筑创作提供多元的设计手段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台基和屋面的纹样
    2.1 分布概述
    2.2 台基
        2.2.1 塾台
        2.2.2 柱础
        2.2.3 滚礅石
        2.2.4 门臼
    2.3 屋面
        2.3.1 灰塑屋脊
        2.3.2 陶塑屋脊
        2.3.3 搏风带
        2.3.4 山墙顶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架的纹样
    3.1 五类梁架
        3.1.1 瓜柱梁架
        3.1.2 驼墩斗拱梁架
        3.1.3 博古梁架
        3.1.4 山花式梁架
        3.1.5 异形梁架
    3.2 檐枋搁架
        3.2.1 木檐枋搁架
        3.2.2 石檐枋搁架
    3.3 梁底雕花
        3.3.1 木梁底雕花
        3.3.2 石梁底雕花
    3.4 挑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墙体的纹样
    4.1 墀头
        4.1.1 墀头顶
        4.1.2 墀头过渡层
        4.1.3 墀头身
        4.1.4 墀头座
    4.2 窗花
        4.2.1 砖制窗花
        4.2.2 陶制窗花
    4.3 门楣窗楣
        4.3.1 砖雕门楣
        4.3.2 灰塑门楣窗楣
    4.4 门框对联
    4.5 青云巷门匾
    4.6 门官
    4.7 天官赐福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木装修的纹样
    5.1 封檐板
        5.1.1 板底纹样
        5.1.2 边端纹样/图案
        5.1.3 板面纹样/图案
    5.2 门栊
    5.3 脚门顶饰
    5.4 隔扇
    5.5 蚝壳窗
    5.6 满洲窗
    5.7 挂落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壁画的纹样
    6.1 画心
    6.2 隔水
    6.3 挡水板壁画
    6.4 民居壁画
    6.5 灯影花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府装饰纹样类型
    7.1 茛苕纹
    7.2 忍冬纹
    7.3 卷草纹
    7.4 如意纹
    7.5 龙纹
    7.6 夔龙纹
    7.7 博古纹
    7.8 西番莲纹
    7.9 十字花纹
    7.10 结纹
    7.11 绶带纹
    7.12 莲纹
    7.13 联珠纹
    7.14 锯齿纹
    7.15 凸字纹
    7.16 方齿纹
    7.17 开光式构图(瓣状开光)
    7.18 常见图案
        7.18.1 岭南瓜果
        7.18.2 四艺雅集
        7.18.3 佛八宝
        7.18.4 暗八仙
        7.18.5 故事人物
        7.18.6 磬
        7.18.7 花篮
        7.18.8 花瓶
        7.18.9 果盘
        7.18.10 蝴蝶
        7.18.11 蝙蝠
        7.18.12 瑞兽
        7.18.13 花鸟
        7.18.14 文字图案
    7.19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专题讨论
    8.1 砖砌花叶纹叠涩
        8.1.1 叠涩构造
        8.1.2 花叶纹分析
    8.2 广府建筑与清代广式家具的纹样对比
        8.2.1 清代广式家具
        8.2.2 装饰构件
        8.2.3 装饰主题
    8.3 纹样的文化特征
        8.3.1 博采中西装饰
        8.3.2 根植本土
    8.4 纹样的潜在能力
        8.4.1 变化组合
        8.4.2 潜在影响
        8.4.3 通用性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附录11
附录12
附录13
附录14
附录15
附录16
附录17
附录18
附录19
附录20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古希腊工艺风格的形成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京西传统村落民居材料及再利用研究[D]. 王聪.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约翰·拉斯金的功能主义思想和材料理性主义思想研究[D]. 迂狄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天津近代建筑装饰文化符号整理与应用研究[D]. 杨祺.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5]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艺术的创作思维研究[D]. 康绍楠.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6]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D]. 王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7]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D]. 项祎.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8]“古风时期”科林斯陶瓶物性的审美表达[D]. 陈静泉.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9)
  • [9]数字时代奢侈品牌形象重塑及其启示研究 ——以古驰(Gucci)微信公众号为例[D]. 汤子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10]广府传统建筑装饰纹样研究[D]. 麦嘉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古希腊工艺风格的形成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