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沁水方言语法概说(论文文献综述)
徐二微[1](2021)在《山西沁水方言的体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樊村河乡位于沁水县西部,沁水(樊村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沁水方言的体系统可以归纳为完整体和非完整体两大类,完整体可以分为实现体、经历体和短时体三类。实现体标记有“咾1、啦、咾1……啦、起”;经历体标记是“过”;短时体标记有动词重叠和“一下”。非完整体可以分为持续体、起始体和继续体三类。持续体标记有“着哩、哩、着1、的、咾2、住”;起始体标记有“起来、开”;继续体标记有“下去、着2”。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两章详细描写了这六类体范畴标记的语法分布及特点,指出沁水方言体标记的使用与动词和句子的情状、语义类型、语境都息息相关。在沁水方言中,“来”是一个过去时的标记;在“动词+补语(+宾语)+着”的格式中,“着”不表示持续,而是表示先行;“将”常和“来”“去”这两个趋向动词结合表示一个趋向的过程,还不足以作为一个起始体的标记。沁水县内属于晋语上党片方言的端氏话的体标记,与以樊村河乡为代表的沁水西的体标记在使用上差异不大,只是语音上不同,但二者语音上的对应较为整齐。
王晓宇[2](2021)在《晋语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榆次方言属于晋语核心地区并州片的典型代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从类型学角度对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进行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榆次区的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方言系属;其次概述目前晋语语法的研究现状,从宏观上把握晋语语法研究的趋势,发现晋语在语法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探索的方向;然后据此确定自己的母语即榆次方言为研究对象,对名词及名词性短语作出界定,并阐明研究的意义;最后对本文的理论方法、语料来源及体例作出说明。第一部分对榆次方言的名词进行探究。首先对名词的特殊小类即时间词、处所词和方位词三类词的类别和用法进行探讨,其中详细阐释榆次方言最有特色的时点时间词和合成方位词;然后分析名词的重叠和词缀两种重要的词法手段。第二部分对榆次方言的人称代词和领属结构进行探究。首先对人称代词的形式进行描写,归纳为两大类六小类,并分析每类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和特点;然后对领属结构进行界定,阐释其领属标记,并对基本形式进行分析说明。第三部分对榆次方言中的数词、量词和数量名结构进行探究。首先对数词进行分类,探讨榆次方言中一些数词的特殊用法,并分析数词的句法功能;其次对量词进行分类,重点分析几个特殊量词的用法,并描写数量结构的重叠式;最后对榆次方言中数量名结构的构成形式和句法功能以及其所表达的主观量进行探究。第四部分对榆次方言中的指示词和指量名结构进行探究。首先对榆次方言中指示词的形式进行描写,共分为六类,并对每类指示词的句法功能和特点进行阐述;然后对榆次方言中指量名结构的构成形式、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进行分析。结语部分对榆次方言的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胡亚明[3](2021)在《隆尧方言语音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隆尧方言作为冀鲁官话邢衡小片方言之一,具有典型的冀鲁官话特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隆尧方言中存在的一些语音现象进行描写和分析。分析本县这些语音现象能够丰富河北南部地区的语言材料,以期为明清官话的研究提供绵薄之力。由于隆尧县南部县市方言属于晋语邯新片方言,西北部紧邻的临城县部分地区方言属于晋语张呼片方言,加之明清时期历史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隆尧地区内部出现晋语、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混杂的情况。本文从隆尧方言语音现象入手并结合成书于清初隆尧地区的《五方元音》,对其中一些语音现象尝试做出合理的解释。文章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述隆尧方言的研究现状,说明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并对方言材料的基本调查情况进行说明。第二章对隆尧方言和《五方元音》的音系特征做简单介绍,以便突现第三章语言现象的特殊性。第三章对隆尧县存在的一些词汇语音现象进行描写和分析,包括对文白异读、全浊声母清化读送气音、日母字读音以及声母在合口呼中读音异常的现象进行分析。同时还选取方言中几个鼻音韵尾消失的词汇进行描写和解释,重点分析方言中存在的分音词现象,并提出分音词可能产生于秘密语的猜想。第四章总结。
郭慧,原慧艳,车芳[4](2020)在《沁水县城东方言的指示代词》文中研究指明沁水县以县城龙港镇为界,县城以东为城东地区,其方言属于晋语上党片长治小片。沁水县城东方言的指示代词为"这/那"二分系统,它可以指代人、物、处所、时间、数量、程度、方式等。从构词特征看,主要是以"这/那"为词根构成相应的指示代词,且"这"和"那"的构词类型大致相同。
胡沙沙,樊思凡[5](2020)在《语言学视角下沁水方言中“圪”头词的形式与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晋语是指山西及毗连地区有入声的声音,沁水城东方言则隶属于晋语上党片,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如"圪"字的使用。在沁水方言中,"圪"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文章基于语言学视角,选取晋语中的沁水方言,从沁水方言中"圪"头词的构词形式出发,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圪"头词,分析"圪"头词中"圪"的意义,并简要陈述"圪"头词的存在及其对保护传承方言的意义,提出保护方言的建议和策略。
田萌萌[6](2020)在《山西省沁水方言量范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认知范畴的语言化形成了语义范畴,量范畴是众多语义范畴中的一种重要范畴。“量”是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重要角度之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包含着量的因素,事物有数量的多少、占据一定空间,因此事物包含了数量和空间量的因素;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在时间中推进、并且伴随着一定的动作,因此事件包含了时间量和动作量;性状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包含了程度量。人们常常借助“量”这一手段来把握世界,如:“三个小时”“一包糖”“非常大”等,无论是否有具体的数值,这都不影响人们对于量的把握和判断。本文借助现有的量范畴系统和表现形式的研究,主要对沁水方言中的量范畴系统进行探索,考察沁水方言中不同的性质的量的表现形式。全文共有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绪论部分简要的说明了沁水县的人文地理情况和方言概况及声韵调系统,同时对目前的汉语量范畴的研究现状、各地方言中现有的量范畴研究情况、现有的对沁水方言的研究进行介绍,最后则是本文的研究意义、目标,语料来源、体例说明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到第七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系统的探讨沁水方言的量范畴系统,考察沁水方言量范畴的六个次范畴的不同表现形式。第二章对沁水方言中的事物量进行研究,当地方言事物量主要通过物量词、词缀“圪”构词和复叠等方式进行表现;第三章对沁水方言中的空间量进行研究,空间量主要通过空间量词语、标指词语,距离、比较来表现;第四章对沁水方言中的时间量进行研究,时间量主要是通过各类时间词、动词重叠和时间副词等方式表现;第五章对沁水方言中的动作量进行研究,动作量主要是通过动量词、“圪V”式动词、动词重叠和副词来表现;第六章对沁水方言中的程度量进行研究,程度量则是把形容词分为两类,分别讨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的程度表现方式;第七章对沁水方言中的主观量进行研究,主观量与前面的几个次级范畴稍有不同,主要借助李宇明先生所研究的四类语表手段(数量标、副词标、框架标、句末标)来考察沁水方言中主观量的表现形式。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语,概括了全文的内容,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刘天琪[7](2020)在《屯留方言词汇研究》文中认为屯留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屯留方言归属晋语区上党片,方言极具地域特色。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记录屯留方言词汇,同时在汉语方言学、汉语词汇学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描写法、比较分析法、列举法,对搜集到的屯留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进行共时比较分析,初步揭示屯留方言词汇在词形、语义、词法等方面的特点。历时角度,对屯留方言中的承传词、创新词进行说明。试图发掘屯留方言词的特色和规律,为上党片方言研究提供语料,进而丰富山西方言词汇研究,为保护屯留方言尽绵薄之力。本文包括绪论和结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交代了本文选题的缘由依据,梳理了本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概述,并对屯留方言音系进行说明。第一章在与普通话比较的基础上,从构词形式和造词理据两方面对屯留方言词的词形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屯留方言词汇以双音节和三音节为主,且与普通话词汇存在音节不对称的现象。造词理据上,以显性理据为主,多根据事物的颜色、性状、特征等命名。隐性理据中运用了夸张、借代、比喻等手法,反映了屯留人民独特的造词能力。第二章从词义特点、义位的义域研究、语义场研究三方面分析屯留方言词的语义特征。词义特点分析屯留方言词与普通话词汇在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上的差异。义位研究包括义位的外延、语用域和义位的组合情况分析。语义场从同义义场、反义义场两个方面分析屯留方言的词汇类聚特征。第三章从重叠式、附加式两方面分析屯留方言词的词法特点。屯留方言词有着丰富的重叠式,本章对形容词重叠、量词重叠、动词重叠等进行详细说明。在附加式中,特色词缀丰富且词缀有着极强的构词能力,如:“圪、不、忽”等,这些词缀有着区别词性、区分词义、表达感情的作用。儿化和子尾现象在屯留方言中也较为普遍。第四章对屯留方言中存在的“圪”头词、“咾”字以及民俗文化所反映出来的词汇进行专题研究。“圪”在词中可以做前缀、中缀,有时还可以重叠使用。“咾”在屯留方言中是一个虚词,用法也是灵活多变。本章还对屯留民俗文化中所反映的词汇进行分析,这些词汇作为方言中较稳定的一部分,能够很好地记录屯留地区民俗的发展。这对于研究民俗学、语言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第五章对屯留方言词的历时发展进行考察。对屯留方言中存在的古语词、创新词作分析,还列举了新型冠状病毒产生的疫情应急词语。从历时角度探究屯留方言词的发展变化。结语部分对本论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亢小井[8](2020)在《山西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泽位于山西临汾东部,临汾、长治、晋城三市交界地带。“境内移民和移民后代占到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素有“晋冀鲁豫县”之称。其中河北人口占比较大,河北人又以武安为主。境内河北武安移民主要分布在府城及以北的和川、议宁,中东部的良马地区。从共时平面分析河北武安移民方言演变特征与规律,通过河北武安移民方言与中古音比较,理清移民方言历时演变层次,对方言作历时透视。以武安移民方言内部语音差异,观察移民方言不平衡性及融合演变情况,深化方言演变的规则。并把武安移民方言置于源方言、周边方言比较的环境中,发现声母特征主要在六个方面:(1)古清声母逢塞音、塞擦音白读层部分字,全清一二等送气,次清三四等不送气;(2)书禅匣母开口二三等部分字读作塞擦音;(3)泥日组仄声字有混作半舌音的;(4)精组字逢细音,和川、议宁、府城、郭家坡一般为舌尖音[ts][tsh][s],府城、郭家坡少数字出现[t?][t?h][?];(5)知庄章组声母分三类,a知=庄=章,和川型。b知≠庄≠章,议宁型。c知=章≠庄,良马型;(6)止开三日母字,除书面语外一般读声化韵[?]。韵母特征主要在六个方面:(1)遇摄合口一三等;(2)蟹止摄合口一三等;(3)深臻摄开口三等;(4)咸山摄阳声韵;(5)咸山、宕江摄入声韵;(6)深臻曾梗摄入声韵。声调特征主要在三个方面:(1)调类的分合;(2)调型的升降;(3)入声大量舒化归入相应调类的某调值。在比较中探究方言演变原因并结合新老派方言演变路径预测安泽河北武安移民方言未来发展趋势。
胡馨之[9](2020)在《山西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研究》文中指出安泽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南部。境内的移民或移民后代占到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安泽县是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大县。素有“晋冀鲁豫县”之称。全县移民中,河南移民人口占比最多。河南移民中,河南辉县移民最具有代表性。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主要分布在马壁乡马壁村、良马乡良马村、冀氏镇北孔滩村、府城镇石桥沟村、杜村乡河阳村等村落。笔者选择马壁村语音作为河南辉县移民方言的研究代表。文章以安泽县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对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进行全面、系统、细致的调查分析与总结,揭示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的演变特点,分析其演变原因。文章首先描写并说明马壁乡马壁村河南辉县移民方言的语音系统及发展演变规律;其次,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对安泽全境辉县移民方言语音进行内部差异比较,再次,从方言自身演变和方言接触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的演变特点及其演变原因。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的声母特点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尖团音的区分与否,合口影、疑、喻母字与微母字、开口中古疑、影、喻母字的读音,泥来母分混的情况,知庄章组今读,精组洪音与知庄章组的合流,日母字的读音差异。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的韵母特点主要体现在:假摄开口三等精知组、喻母今读,蟹止摄合口一三四等今读差异,遇摄合口一等泥精组、遇摄合口三等章组今读差异,遇摄合口三等字?舌尖化韵母的消失,咸山摄韵尾今读,深臻曾梗通摄今读。声调特点主要体现在调类归并和调值的异同等方面。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极具特色,这是多种方言以及普通话综合影响的结果。
李雯丽[10](2019)在《山西乡宁方言代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宁县位于山西省西南,临汾地区西部山区。乡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解州小片。本文以乡宁方言代词为研究对象,把昌宁镇作为主要调查地,在参考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田野调查法收集语料。对乡宁方言代词系统作客观全面的描写,同时将乡宁方言代词与周边方言点方言代词进行对比,总结出乡宁方言代词的特点,以期真实地反映乡宁方言代词的全貌。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介绍乡宁县的地理人文历史概况,对乡宁方言的归属及语音系统进行简单描述,概括了乡宁方言代词的研究现状,交代了本文的选题目的、意义、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发音合作人情况和标注方式。第二章,乡宁方言人称代词。主要描写了乡宁方言三身代词和非三身代词的基本形式及语法功能。三身代词单数有一种基本形式,复数主要是通过单数基本形式附加“家、些、俩”等词尾构成。“咱”既可表示第一人称单数义,也可表示第一人称复数义。三身代词有“我咱、你咱、他咱”的用法。“伢+人称代词”可以表达丰富的感情色彩。乡宁方言非三身代词主要描写了自称代词、他称代词和统称代词。最后说明了人称代词换用、泛指和虚指的用法。第三章,乡宁方言指示代词。乡宁方言指示代词属于三分系统,基本形式是“这”“兀”“奈”,分别表示近指、远指和更远指。指示代词的语音形式丰富,如近指代词“这”有五种读音。指示代词主要通过基本形式附加不同的语素来表示不同的指称意义。最后说明了指示代词指示域的扩展、指示代词连用的特殊用法。第四章,乡宁方言疑问代词。我们将疑问代词分为问人、物、处所、时间、数量、程度、性状和方式七类,介绍了这七类疑问代词的基本形式和语法意义。疑问代词形式较为丰富,如询问单数人时,有“谁、哪、哪一”等形式。最后说明了疑问代词表虚指、任指的非疑问用法。第五部分是结语,对乡宁方言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在形式和用法上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本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沁水方言语法概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沁水方言语法概说(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沁水方言的体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沁水县概况 |
1.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1.1.2 沁水方言音系和归属 |
1.2 研究现状、方法及意义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沁水方言的完整体 |
2.1 实现体标记 |
2.1.1 实现体标记“咾_1”与“啦” |
2.1.2 实现体标记“起” |
2.1.3 沁水方言实现体标记的特点 |
2.2 经历体标记 |
2.2.1 经历体标记“过”的分布 |
2.2.2 沁水方言经历体的特点 |
2.2.3 “过”与“来”的区别 |
2.3 短时体标记 |
2.3.2 沁水方言短时体标记“一下” |
2.3.3 沁水方言短时体的特点 |
2.3.4 短时体标记与实现体标记“咾”的叠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沁水方言的非完整体 |
3.1 沁水方言的持续体 |
3.1.1 持续体标记“着哩、着......哩” |
3.1.2 持续体标记“哩” |
3.1.3 持续体标记“着_1” |
3.1.4 持续体标记“的” |
3.1.5 持续体标记“咾_2” |
3.1.6 持续体标记“住” |
3.1.7 沁水方言持续体标记的特点 |
3.2 沁水方言的起始体标记 |
3.2.1 沁水方言起始体标记“起来” |
3.2.2 沁水方言起始体标记“开” |
3.2.3 沁水方言起始体的特点 |
3.3 沁水方言的继续体标记 |
3.3.1 沁水方言继续体标记“下去” |
3.3.2 沁水方言继续体标记“着_2” |
3.3.3 沁水方言继续体的特点 |
3.3.4 继续体标记“着 _2”和持续体标记“着 _1”的异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沁水方言内部体标记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2)晋语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榆次概况 |
1.地理位置 |
2.历史沿革 |
3.方言系属 |
(二)研究现状 |
1.主要成果 |
2.主要成就 |
3.不足与展望 |
(三)研究目的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意义 |
(四)理论方法 |
1.参考语法 |
2.语言类型学 |
(五)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
1.语料来源 |
2.体例说明 |
一、名词 |
(一)名词的特殊小类 |
1.时间词 |
2.方位词 |
3.处所词 |
(二)名词的词法分析 |
1.重叠 |
2.词缀 |
二、人称代词与领属结构 |
(一)人称代词 |
1.人称代词的形式 |
2.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 |
3.人称代词的特点 |
(二)领属结构 |
1.领属结构的界定 |
2.领属结构的形式 |
三、数量词与数量名结构 |
(一)数词 |
1.数词的分类 |
2.数词的特殊用法 |
(二)量词 |
1.量词的分类 |
2.数量结构的重叠式 |
(三)数量名结构 |
1.数量名结构的功能 |
2.数量名结构表达的主观量 |
四、指示词与指量名结构 |
(一)指示词 |
1.指示词的形式 |
2.指示词的句法功能 |
3.指示词的特点 |
(二)指量名结构 |
1.指量名结构的形式 |
2.指量名结构的句法功能 |
3.指量名结构的语用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隆尧方言语音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方言代表点、发音人情况简介 |
第二章 隆尧方言及《五方元音》音系概述 |
2.1 隆尧县语音系统 |
2.1.1 声母 |
2.1.2 韵母 |
2.1.3 声调 |
2.1.4 中古音对照表 |
2.1.5 隆尧方言声韵配合表 |
2.2 《五方元音》的音系特征及性质 |
第三章 隆尧方言若干语音现象讨论 |
3.1 文白异读 |
3.1.1 声韵调中的文白异读 |
3.1.2 文白异读分类及成因 |
3.1.3 《五方元音》中宕江通摄入声归派 |
3.2 全浊声母清化读送气音 |
3.3 日母字读零声母 |
3.4 声母在合口呼中的异常现象 |
3.4.1 精组在合口读音中的异常现象 |
3.4.2 帮组、端组及泥来组合口介音消失 |
3.4.3 “在”“堆”等字读音异常 |
3.5 鼻音韵尾脱落 |
3.5.1 “今天t?i33k?” |
3.5.2 “温暾u33tu” |
3.5.3 “囟门子?i31mi35l?” |
3.6 分音词 |
3.6.1 分音词概况 |
3.6.2 分音词探源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同音字表 |
附录 B 分类词表 |
附录 C 不同地区的分音词 |
致谢 |
(4)沁水县城东方言的指示代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指示代词的语音形式 |
二、指示代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
(一)表示人、物的指示代词 |
1.“这1、那1”“这4、那4”“这5、那5”“这2个、那2个” |
2.“这1/那1+数量短语”“这2/那2+数量短语” |
(二)表示处所的指示代词 |
1.“这1、那1” |
2.“这3、那3” |
3.“这1厢、那1厢”,“这1般、那1般”,“这2一片、那2一片” |
(三)表示时间的指示代词 |
1.“这2会、那2会”“这4时候、那4时候”“这2阵(阵)、那2阵(阵)” |
2.“这2回、那2回” |
(四)表示数量的指示代词 |
(五)表示程度和方式的指示代词 |
三、结语 |
(5)语言学视角下沁水方言中“圪”头词的形式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沁水城东方言中“圪”头词的构成形式 |
1. 圪头名词 |
2. 圪头动词 |
3. 圪头形容词 |
4. 圪头量词 |
5. 圪头拟声词 |
三、沁水方言存在的意义 |
1. 方言有利于保护沁水文化的多样性 |
2. 方言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交流 |
3. 方言的存在有利于国家的语言安全规划 |
4. 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
四、结语 |
(6)山西省沁水方言量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沁水人文地理概述及方言概况 |
1.1.1 地理情况 |
1.1.2 历史沿革 |
1.1.3 方言概况 |
1.2 研究现状 |
1.2.1 量范畴研究现状 |
1.2.2 沁水方言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语料来源和发音人 |
2 沁水方言的事物量 |
2.1 物量词 |
2.1.1 个体量词 |
2.1.2 集体量词 |
2.1.3 物量词特点 |
2.2 事物量表达的其他方式 |
2.2.1 词缀“圪”构成的名词 |
2.2.2 复叠 |
2.2.3 数词+名词 |
2.2.4 指示代词+些 |
2.2.5 数词+小/老+量词 |
3 沁水方言的空间量 |
3.1 空间量词语 |
3.1.1 空间量词 |
3.1.2 空间量标指词语 |
3.2 空间量其他表达方式 |
3.2.1 距离 |
3.2.2 比较 |
4 沁水方言的时间量 |
4.1 时间量词语 |
4.1.1 时量词语 |
4.1.2 时点词语 |
4.2 时间量的类别和其他表达方式 |
4.2.1 与事物和性状相关的时间量 |
4.2.2 与事件相关的时间量 |
5 沁水方言的动作量 |
5.1 动作量词语 |
5.1.1 专用动量词 |
5.1.2 借用动量词 |
5.2 表达动作量的其他方式 |
5.2.1 “圪V”式动词 |
5.2.2 动词重叠 |
5.2.3 副词 |
6 沁水方言的程度量 |
6.1 性质形容词的程度量 |
6.1.1 程度副词+性质形容词 |
6.1.2 指示代词+性质形容词 |
6.1.3 性质形容词+程度补语 |
6.2 状态形容词的程度量 |
6.2.1 重叠形式表程度 |
6.2.2 添加叠音后缀表程度 |
6.2.3 状态形容词表义特点 |
7 沁水方言的主观量 |
7.1 与主观量相关的数量标 |
7.1.1 一+量+名 |
7.1.2 A+数量词 |
7.1.3 一+A(形容词)+量 |
7.2 与主观量相关的副词标 |
7.2.1 满共m(?)~(44)ku(?)~(5_3) |
7.2.2 中(?)u(?)~(5_3) |
7.2.3 就t(?)i(?)u~(5_3) |
7.2.4 才ts~h(?)i~(13) |
7.2.5 只ts(?)~(44) |
7.2.6 光kua(?)~(31) |
7.2.7 连li(?)~(13) |
7.2.8 都t(?)u~(31) |
7.2.9 可倒k~h(?)~(44)tao~(5_3) |
7.2.10 直直t(?)~(13)t(?)~(13) |
7.3 与主观量相关的框架标 |
7.3.1 N还不够V |
7.3.2 一量N都没/不V |
7.3.3 半天p(?)~(5_3)t~hi(?)~(31)+V |
7.3.4 好歹xao~(44)t(?)i~(44)+表量成分 |
7.3.5 宁可niη~(5_3)k~h(?)~(44)......也不iA~(44)pu~(13) |
7.4 与主观量相关的句末标“兰”l(?)~(31)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屯留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屯留及屯留方言研究概述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对象和范围及方言词界定 |
四、材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五、相关问题说明 |
第一章 屯留方言词的词形特点 |
第一节 构词形式分析 |
一、语音特点 |
二、构词语素 |
第二节 造词理据分析 |
一、根据事物的显性特征造词 |
二、根据事物的隐性特征造词 |
小结 |
第二章 屯留方言词的语义特点 |
第一节 词义特点 |
一、词汇意义 |
二、语法意义 |
三、色彩意义 |
第二节 屯留方言义位的义域研究 |
一、屯留方言义位的外延研究 |
二、屯留方言义位的语用域研究 |
三、屯留方言义位的组合差异研究 |
第三节 屯留方言词的词义类聚特点 |
一、同义义场 |
二、反义义场 |
小结 |
第三章 屯留方言词的词法特点 |
第一节 重叠式 |
一、形容词重叠 |
二、动词重叠 |
三、其他重叠 |
第二节 附加式 |
一、儿化 |
二、子尾 |
三、其他附加式 |
小结 |
第四章 屯留方言词专题研究 |
第一节 “圪”缀词 |
一、构成名词 |
二、构成形容词 |
三、构成动词 |
四、其他用法 |
第二节 “咾”的用法 |
一、作时态助词 |
二、作语气助词 |
三、构成时间状语 |
第三节 屯留方言词汇与民俗 |
一、饮食文化 |
二、屯留祭祀信仰文化 |
三、屯留红白大事文化 |
小结 |
第五章 屯留方言词历时考察 |
第一节 承传词 |
第二节 创新词 |
一、无本字可考的创新词 |
二、方言特殊语素新造词 |
三、使感、分音新造词 |
四、疫情应急词语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屯留方言词汇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山西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安泽地理历史概况 |
1.2 安泽人口来源及方言概况 |
1.3 国内移民方言及安泽移民方言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 方言点选择及标准、发音人简况 |
2 安泽和川镇和川村武安移民方言 |
2.1 和川村武安移民方言音系 |
2.2 和川村武安移民方言文白异读 |
2.3 和川村武安移民方言同音字汇 |
3 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语音今读特点 |
3.1 声母今读特点 |
3.2 韵母今读特点 |
3.3 声调今读特点 |
4 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与中古音比较 |
4.1 安泽武安移民方言与《广韵》声母 |
4.2 安泽武安移民方言与《广韵》韵母 |
4.3 安泽武安移民方言与《广韵》声调 |
5 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内部比较 |
5.1 安泽境内其他地方河北武安移民方言音系 |
5.1.1 唐城镇议宁村音系 |
5.1.2 府城镇府城村音系 |
5.1.3 良马乡郭家坡村音系 |
5.2 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内部异同 |
5.2.1 声母异同 |
5.2.2 韵母异同 |
5.2.3 声调异同 |
6 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与源方言异同 |
6.1 武安方言音系 |
6.2 安泽武安移民方言与武安方言异同 |
6.2.1 声母异同 |
6.2.2 韵母异同 |
6.2.3 声调异同 |
7 安泽武安移民方言特征及成因 |
7.1 声母特征及成因 |
7.1.1 古清声母 |
7.1.2 书禅匣母开口二三等 |
7.1.3 泥日组仄声 |
7.1.4 精组字声母 |
7.1.5 知庄章组声母 |
7.1.6 止摄开口三等日母 |
7.2 韵母特征及成因 |
(一)阴声韵 |
7.2.1 遇摄合口一三等 |
7.2.2 蟹止摄合口一三等 |
7.2.3 深臻摄开口三等 |
(二)阳声韵 |
7.2.4 咸山摄舒声 |
(三)入声韵 |
7.2.5 咸山宕江摄入声 |
7.2.6 深臻曾梗摄入声 |
7.3 声调特征及成因 |
7.3.1 调类的分合 |
7.3.2 调型的升降 |
7.3.3 入声调舒化归类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山西安泽武安移民史证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山西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安泽县地理人口与历史沿革 |
1.1.1 地理人口 |
1.1.2 历史沿革 |
1.2 安泽境内人口分布和方言概况 |
1.2.1 安泽县境内移民人口分布情况 |
1.2.2 安泽县方言概况 |
1.2.3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人口分布及方言语音情况 |
1.3 安泽境内辉县移民方言相关研究 |
1.3.1 移民方言相关研究 |
1.3.2 安泽境内辉县方言相关研究 |
1.3.3 源方言相关研究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方法 |
1.5 被调查发音人信息 |
2 马壁乡马壁村河南辉县移民方言 |
2.1 马壁乡马壁村河南辉县移民方言音系 |
2.1.1 声母(21个,包括零声母) |
2.1.2 韵母(50个) |
2.1.3 声调(6个) |
2.2 马壁村河南辉县移民方言文白异读 |
2.2.1 声母的文白异读 |
2.2.2 韵母的文白异读 |
3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同音字汇 |
4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演变规律 |
4.1 与中古音比较 |
4.2 声母演变规律 |
4.3 韵母演变规律 |
4.4 声调演变规律 |
5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内部异同 |
5.1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代表点音系 |
5.1.1 冀氏镇北孔滩村河南辉县移民方言音系 |
5.1.2 杜村乡河阳村河南辉县移民方言音系 |
5.2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比较 |
5.2.1 声母比较 |
5.2.2 韵母比较 |
5.2.3 声调比较 |
6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与源方言异同 |
6.1 辉县音系 |
6.2 声母异同比较 |
6.3 韵母异同比较 |
6.4 声调异同比较 |
7 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特点与形成原因 |
7.1 声母的演变特点与成因 |
7.1.1 尖团音 |
7.1.2 影疑喻微母的读音 |
7.1.3 泥来母的分混 |
7.1.4 知庄章组读音 |
7.1.5 精组洪音与知庄章组 |
7.1.6 中古日母字 |
7.2 韵母的演变特点与成因 |
7.2.1 假摄开口三等精知组、喻母 |
7.2.2 蟹止摄合口一三四等 |
7.2.3 遇摄合口一等泥精组、遇摄合口三等章组 |
7.2.4 遇摄合口三等字?舌尖化韵母的消失 |
7.2.5 深臻曾梗通摄 |
7.3 声调的演变特点与成因 |
7.4 入声的比较 |
7.4.1 入声韵比较 |
7.4.2 入声调分阴阳 |
7.4.3 舒声促化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吕氏移民史证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山西乡宁方言代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乡宁地理人文历史概况 |
1.2 乡宁方言概述 |
1.2.1 乡宁方言的归属 |
1.2.2 乡宁方言的语音系统 |
1.3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1 汉语方言代词的研究现状 |
1.3.2 山西方言代词的研究现状 |
1.3.3 山西中原官话代词研究现状 |
1.3.4 乡宁方言代词研究现状 |
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相关符号说明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语料来源 |
1.5.3 本文相关符号说明 |
2 乡宁方言的人称代词 |
2.1 人称代词的语音形式 |
2.2 三身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 |
2.2.1 三身代词单数 |
2.2.2 三身代词复数 |
2.3 非三身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 |
2.3.1 自称代词 |
2.3.2 他称代词 |
2.3.3 统称代词 |
2.4 人称代词的其他用法 |
2.4.1 人称代词互换使用 |
2.4.2 人称代词表泛指 |
2.4.3 人称代词表虚指 |
2.5 乡宁方言人称代词与周边方言点人称代词的比较 |
2.5.1 乡宁、临汾尧都方言人称代词的比较 |
2.5.2 乡宁、吉县方言人称代词的比较 |
2.6 小结 |
3 乡宁方言的指示代词 |
3.1 指示代词的语音形式 |
3.2 指示代词的语法功能 |
3.2.1 指示人或事物 |
3.2.2 指示处所、方位 |
3.2.3 指示时间 |
3.2.4 指示程度、方式 |
3.2.5 指示数量 |
3.3 指示代词的其他用法 |
3.3.1 指示域的扩展和引申 |
3.3.2 指示代词的连用 |
3.4 乡宁方言指示代词与周边方言点指示代词的比较 |
3.4.1 乡宁、临汾尧都方言指示代词的比较 |
3.4.2 乡宁、吉县方言指示代词的比较 |
3.5 小结 |
4 乡宁方言的疑问代词 |
4.1 疑问代词的语音形式 |
4.2 疑问代词的语法功能 |
4.2.1 询问人 |
4.2.2 询问事物 |
4.2.3 询问处所 |
4.2.4 询问时间 |
4.2.5 询问数量、程度 |
4.2.6 询问性状 |
4.2.7 询问方式 |
4.3 疑问代词的其他用法 |
4.3.1 虚指 |
4.3.2 任指 |
4.4 乡宁方言疑问代词与周边方言点疑问代词的比较 |
4.4.1 乡宁、临汾尧都方言疑问代词的比较 |
4.4.2 乡宁、吉县方言疑问代词的比较 |
4.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沁水方言语法概说(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沁水方言的体标记研究[D]. 徐二微. 西北大学, 2021
- [2]晋语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D]. 王晓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隆尧方言语音现象研究[D]. 胡亚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沁水县城东方言的指示代词[J]. 郭慧,原慧艳,车芳. 晋中学院学报, 2020(06)
- [5]语言学视角下沁水方言中“圪”头词的形式与传承研究[J]. 胡沙沙,樊思凡. 成才之路, 2020(26)
- [6]山西省沁水方言量范畴研究[D]. 田萌萌.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屯留方言词汇研究[D]. 刘天琪.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山西安泽境内河北武安移民方言语音研究[D]. 亢小井.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山西安泽境内河南辉县移民方言语音研究[D]. 胡馨之.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山西乡宁方言代词研究[D]. 李雯丽.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