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9例正常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状况及其城乡差异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程[1](2021)在《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肌肉衰减症是老年健康领域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肌肉衰减症增加老年人衰弱、跌倒、骨折与失能风险,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死亡风险上升,严重威胁老年健康。研究发现,肌肉衰减症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膳食营养是可调节因素之一。然而,近十年来,肌肉衰减症的诊断标准不断更新,不同版本间存在较大差异,尚不统一;肌肉量的测量方法也较为复杂,存在应用局限;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与肌肉衰减症相关的大型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近年来,虽有部分研究提示,禽畜肉、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可能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有关;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可能通过多种通路影响老年人的肌肉健康;但目前相关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观点认为,与单一食物或营养素相比,膳食模式与老年人肌肉健康的关系更为密切。然而目前有关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的研究较少,缺乏从膳食模式角度防治肌肉衰减症的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目的:1.了解掌握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现状,分析影响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的相关因素。2.探究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低肌肉量的关系。3.构建我国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为开展老年人低肌肉量、肌肉衰减症筛查和研究提供新的应用工具。4筛选影响我国老年人肌肉衰减症不同生理代谢路径的生物标志物,分析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的关系;为防治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提供膳食营养领域的科学证据和实践方法。方法:1.利用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中14719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食物频率法膳食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分析评价我国老年人在不同膳食模式下的食物摄入特征和膳食多样性。应用决策树模型,从社会经济、食物消费、营养健康宣教等角度,探究影响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的主要因素。2.利用我国老年人营养改善策略与应用(2018)研究中861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数据,从广东、江苏、内蒙等典型区域,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老年人膳食模式。应用亚洲肌肉衰减症工作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和欧洲老年人肌肉衰减症工作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推荐的肌肉衰减症诊断标准(AWGS2014、AWGS2019、EWGSOP2)进行肌肉衰减症的判别,并应用logistic回归和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三地区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的关系。比较不同肌肉状态和膳食模式下老年人膳食营养素摄入差异。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回归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剂量-反应关系。3.利用我国老年人营养改善策略与应用(2018)研究数据,采用老年人常规体格测量指标和生化检测指标构建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 Hosmer-Lememshow 拟合优度检验(H-L检验)进行模型评价。应用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分析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调查数据,分析我国老年人预测低肌肉量的总体分布状况和不同亚组间差异,探究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预测低肌肉量的关系。4.基于我国老年人营养改善策略与应用(2018)研究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决策树模型、RCS回归模型等方法,筛选、评价我国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应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关系。结果:1.分析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调查数据发现,我国老年男性和女性膳食模式整体相似,主要存在三种膳食模式,即以米类、猪肉、蔬菜、水产品、动物油等为主要特征食物的“传统膳食”模式;以杂粮、豆类、菌藻、蔬菜、水果、奶类、蛋类、零食类等为主要特征食物的“多样化膳食”模式和以禽畜肉、动物内脏、水产品、蛋类等为主要特征食物的“动物性食物”模式。“多样化膳食”模式膳食多样性评分较高,整体结构更为均衡。应用决策树模型分析发现,城乡、地域、文化水平、食物消费支出、营养健康宣教等是影响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的重要因素。农村地区、食物消费支出较高、不知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未接受过营养健康宣教的老年人,更倾向于“传统膳食”模式;城市地区、文化水平较高、知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接受过营养健康宣教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多样化膳食”模式;城市地区、食物消费支出较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动物性食物”模式。2.在广东、江苏、内蒙等典型地区调查发现,三地区老年人中主要存在“传统膳食”模式、“多样化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模式。将人群按各类膳食模式因子得分由低到高划分为Q1~Q4组;比较后发现,“多样化膳食”模式Q1组人群肌肉衰减症患病率最高(23.7%),Q4组人群肌肉衰减症患病率最低(8.4%);其他两类膳食模式的Q1~Q4组肌肉衰减症患病率无显着变化。应用logistic回归,以各类膳食模式的Q1组人群做参照,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后发现,“多样化膳食”模式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显着负相关(OR=0.33,95%CI=0.14~0.77,P趋势<0.01),而“传统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模式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无显着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多样化膳食”模式与老年人低握力型肌肉衰减症显着负相关(OR=0.22,95%CI=0.07~0.74,P趋势<0.05)。与其他两类膳食模式相比,“多样化膳食”模式的Q4组人群,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高,脂肪供能比低,分别为53.4%E和31.2%E(P<0.05);蛋白质供能比为16.4%E,显着高于“传统膳食”模式(P<0.05),但与“动物性食物”模式的Q4人群无显着差异(P>0.05)。应用RCS回归分析发现,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肌肉衰减症无显着相关,蛋白质供能比与肌肉衰减症整体呈负相关,肌肉衰减症的发病风险随蛋白质供能比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脂肪供能比<30%E与肌肉衰减症呈负相关,较高的脂肪供能比(30~50%E)与肌肉衰减症呈正相关。3.应用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等老年人常规的健康指标,可构建老年男性和女性的低肌肉量预测模型。老年男性低肌肉量预测模型为logit(P)=2.67+0.13*年龄(岁)-0.55*BMI(kg/m2)+0.09*FBG(mmol/L);老年女性低肌肉量预测模型为logit(P)=5.31+0.07*年龄(岁)-0.56*BMI(kg/m2)+0.35*TC(mmol/L)。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区分度,男性预测模型AUC=0.86(95%CI=0.83~0.89),模型整体正确率为80.8%;女性预测模型AUC=0.87(95%CI=0.84~0.90),模型整体正确率为80.4%。H-L检验P值均大于0.05。ROC曲线和H-L检验证明老年男性和女性的低肌肉量预测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应用列线图技术,可绘制可视化的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有助于老年人低肌肉量和肌肉衰减症的快速筛查。应用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分析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调查数据发现,“传统膳食”模式与老年人预测低肌肉量呈显着正相关(OR=1.54,95%CI=1.34~1.76,P趋势<0.01);“多样化膳食”模式与老年人预测低肌肉量呈显着负相关(OR=0.58,95%CI=0.50~0.67,P趋势<0.01);“动物性食物”模式与老年人预测低肌肉量呈显着负相关(OR=0.79,95%CI=0.69~0.91,P趋势<0.01)。4.从营养代谢、肝肾功能、炎症反应等多角度进行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结果发现,以AWGS2014作为老年人肌肉衰减症诊断标准,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部分反映老年人营养代谢和肝肾功能的指标,如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间接胆红素(Indirectbilirubin,IBIL)和尿酸(Uric acid,UA)与肌肉衰减症显着负相关(OR<1,P<0.01);血清总蛋白(Totalprotein,TP)、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和胱抑素 C(Cystatin C,Cys-C)与肌肉衰减症显着正相关(OR>1,P<0.05);而各类炎症因子与肌肉衰减症无显着相关。在AWGS2019和EWGSOP2诊断标准下,IBIL与肌肉衰减症均显着负相关(AWGS2019:OR=0.55,95%CI=0.42~0.71,P<0.01;EWGSOP2:OR=0.67,95%CI=0.48~0.92,P<0.05);GGT 与肌肉衰减症均显着正相关(AWGS2019:OR=1.42,95%CI=1.14~1.77,P<0.01;EWGSOP2:OR=1.25,95%CI=1.06~1.49,P<0.01);UA与肌肉衰减症均呈显着负相关(AWGS2019:OR=0.72,95%CI=0.57~0.90,P<0.01;EWGSOP2:OR=0.48,95%CI=0.35~0.66,P<0.01)。决策树模型发现,与 UA 相比,IBIL和GGT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关系更为密切,可能是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应用RC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较低的IBIL水平或较高的GGT水平,均与肌肉衰减症呈显着正相关。分析膳食模式与IBIL、GGT的关系发现,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IBIL水平随“多样化膳食”模式因子得分的上升而显着上升(P趋势<0.01),与其他膳食模式则无显着相关。GGT水平随“传统膳食”模式和“多样化膳食”模式因子得分的上升而显着下降(P趋势<0.05);随“动物性食物”模式因子得分的上升而显着上升(P趋势<0.05)。结论:1.我国老年男性与女性膳食模式整体相近,主要存在“传统膳食”模式、“多样化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模式。其中,“多样化膳食”模式膳食多样性较高,整体结构相对均衡。加强营养健康宣教,可能使我国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多样化膳食”模式。2.“多样化膳食”模式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呈显着负相关,“传统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模式与肌肉衰减症无显着相关。蛋白质供能比与肌肉衰减症整体呈负相关,脂肪供能比<30%E与肌肉衰减症呈负相关,较高的脂肪供能比(30~50%E)则与肌肉衰减症呈正相关。在坚持“多样化膳食”模式的基础上,保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合理控制脂肪摄入,可能有助于预防和延缓老年人肌肉衰减症。3.应用老年人常规健康指标,可构建稳定、高效的低肌肉量预测模型。本研究首次将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应用于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调查数据,探讨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健康的关系。结果显示,“多样化膳食”模式与老年人预测低肌肉量呈显着负相关。进一步提示,以杂粮、豆类、菌藻、水果、蔬菜、奶类等为主要特征食物的“多样化膳食”模式,可能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发病风险。4.从营养代谢、肝肾功能和炎症反应等多角度筛选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发现,IBIL和GGT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关系较为密切,是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潜在的生物标志物。IBIL与肌肉衰减症呈显着负相关,GGT与肌肉衰减症呈显着正相关;IBIL较低或GGT较高,可能增加肌肉衰减症的发病风险。“多样化膳食”模式与IBIL呈显着正相关,与GGT呈显着负相关,可能有利于老年人肌肉健康。
张达[2](2021)在《基于动力学仿真的肌无力型偏瘫步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借助LifeMod仿真软件模拟构建人体肌骨模型,通过仿真计算获取偏瘫患者步行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分析了解偏瘫患者主要的异常步态特征,探讨异常肌力对步行功能的影响并明确患者步行时下肢各环节肌肉异常的肌力表现为之后患者多通道的肌肉电刺激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Vicon三维捕捉系统,采集记录受试对象的步态数据。获取实际运动学数据。并利用实测数据借助Visual3D建立人骨动力学模型。计算输出受试者运动学时空参数。再借助LifeMod动力仿真软件,分别构建了5例偏瘫患者和6例正常成年人仿真模型,驱动模型运动。仿真计算输出动力学数据。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运动学、动力学相关参数,来分析患者异常特征与其内部力学响应。结果:1.健患侧步长、步速、步宽、支撑时间、支撑相、单步周期与正常人比较显示出差异p<0.05。健患侧之间步长、支撑相、支撑时间,存在差异p<0.05。2.选取一位较典型的偏瘫患者与正常人对比分析了关节角度和关节力矩发现偏瘫患者在运动幅度、关节初始和终止位置上,相较正常人患侧表现出较大差异。矢状面内踝关节力矩落地期背屈不足,摆动期跖屈不足。膝关节过度屈曲,活动受限,支撑期伸膝力矩处于激活状态且力矩不足。摆动阶段,力矩对膝关节调控作用未体现。髋关节屈伸受限,整个阶段力矩变化趋于零。3.偏瘫组垂直地反力普遍小于正常组p<0.05,患者两峰值之间地反作用力间隔时间较短,有三位患者第二个峰值反力未出现。同样各环节关节力普遍小于正常受试者但踝关节受影响最为明显p<0.05。膝关节承受了身体大部分体重。4.肌力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正常组患侧;胫前肌、比目鱼肌、外侧腓肠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股直肌、臀中肌1以及腰大肌和内收肌这些肌肉平均最大肌力存在差异p<0.05。5.对患者进一步细分发现,低速患者中胫前肌、外侧腓肠、臀大肌2和臀中肌1要明显小于中速偏瘫患者。结论:通过仿真建模软件构建了5例小样本偏瘫模型和6例正常成人模型,由仿真计算获得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与正常组的运动学参数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偏瘫后患者的步速、步长、步频下降,步宽增加。在时间特征上患侧单支撑时间缩短,双支撑时间延长。健侧支撑时间占比大幅增加。下肢各关节角度上,相较于正常人偏瘫患侧主要的异常表现在初始着地时的关节角度、最大关节角度以及关节活动范围上。除了肌力外肌肉的协同作用对姿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患者具体的异常姿势需要通过具体的关节参数进行解析说明。2、肌力仿真数据表明;肌无力型偏瘫患者个体间下肢各环节肌力存在较大差异,但从整个步态阶段来看,不同患者受损的肌肉有一定共性,如相较正常组患侧下肢肌力都表现出差异的肌肉有;胫前肌0.12 N·kg-1,股二头肌短头0.39N·kg-1,比目鱼肌0.11 N·kg-1以及髋部的髂肌1.28 N·kg-1这些肌肉都只占正常组平均最大肌力的33%左右。股二头肌短头0.39 N·kg-1不到正常组平均最大肌力的10%。股外侧肌0.03 N·kg-1整个阶段基本处于未激活状态。除这些表现较普遍损伤的肌肉外,不同的患者各肌肉力量还存在差异。相较于低速患者步速高的患者有更多正常的肌肉力量。3、Lifemod构建的人体肌骨模型仿真计算的结果,可以真实的反映患者步行时下肢各肌肉活动强度并输出下肢步行时主要肌肉肌力大小,通过明确各肌肉的差异情况为患者今后肌肉多通道功能电刺激训练提供数据支撑。
赵倩煜[3](2021)在《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MSA-C 型、P 型之间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差异,以期对MSA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与临床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患者症状与脑区间功能失连接的相关性,并探究MSA患者脑神经元活动、网络连接的变化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2)本研究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出发,结合相关量表及fMRI检查,旨在观察补肾益髓法治疗MSA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3)在任务态fMRI技术下,观察针刺太溪穴(KI3)对MSA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补肾益髓法中针刺穴位的作用机制及针刺穴位特异性,为脑髓-脑气-脑神的阐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通过fMRI技术,探究MSA患者与HC脑神经元自发活动的差异,基于感兴趣区域进行全脑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选择种子点测量其与各脑区间的FC程度,以探索不同脑区间活动的差异性。并对全脑大尺度网络连接进行分析,以探讨全脑的FC属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将不同脑区之间的FC与统一多系统萎缩评估量表(Unified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Rating Scale,UMSA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患者临床症状、认知水平与脑功能失连接的相关性。并对不同亚型MSA患者的脑神经元自发活动差异进行对比。(2)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MSA患者,通过对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 总分(Ⅰ+Ⅱ)、多系统萎缩非运动量表(Multiple System Atrophy-Non-Motor Symptom Scale,MSA-NMSS)、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自我评价量表(Over 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ale,OABSS)、卧立位血压评分差异,评价补肾益髓法对MSA患者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卧立位血压、小便症状的影响,细分成亚组进行探讨。并随机选取患者行治疗前后fMRI检查,评价补肾益髓法的作用机制,与前期纯中药治疗研究的MSA患者进行对比,观察脑功能活动的差异。(3)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于fMRI技术下针刺,并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针感测评。观察针刺太溪穴对MSA患者脑受损区域的影响,与针刺MSA患者非经非穴、针刺HC太溪穴的脑功能区域进行比较。结果:(1)从神经元自发活动而言,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小脑后叶、左楔叶神经元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降低,双侧距状回、舌回、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眶部额下回、楔前叶、左楔叶、右中央前回的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降低,且与UMSARS量表评分呈负相关。但大脑可通过大量投射联系对小脑进行代偿,可能出现左小脑前叶、双侧小脑后叶的ALFF值增加。从局部FC而言,与HC对比,MSA患者的脑FC在右颞下回、颞中回,双侧小脑后叶、眶部额下回、额下回三角部、额中回、扣带回后部,左楔前叶、辅助运动区减低。在双侧顶上小叶、中央后回升高。且额中回与楔前叶的功能连接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从全脑网络FC而言,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DMN)、感觉运动网络与皮质下网络FC增强,皮质下网络与视觉网络FC增强,额顶区控制网络与DMN的FC受损;从亚型分析而言,MSA-P型较C型在左枕中回、顶下缘角回、角回、枕上回的ALFF值增加。双侧小脑后叶,左颞下回、颞中回、角回、枕中回的ReHo值增加。(2)治疗1个月后,3个亚组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总分均较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患者在跌倒、张力增高评分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增长幅度小于MSA自然病程进展度。从分组而言,病情严重程度越高,进展度也相对较快。3个亚组的MSA-NMSS总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疲乏、尿频、排便困难、大便干燥、RBD、失眠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OABSS总评分较治疗前小幅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尿急次数较前减少,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血压看,患者卧位收缩压较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立位收缩压也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立位舒张压均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卧立位收缩压、舒张压压差均较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3个亚组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总分评分均较前升高,且亚组2升高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患者在跌倒评分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泌尿系功能、张力增高、腿部灵活度、身体摇晃较前评分略降低,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评分较前有所升高,但增长幅度仍小于MSA自然病程进展度。3个亚组的MSA-NMSS总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肌肉酸痛、流涎、直立位(或坐位)头晕/晕厥、尿频、尿不尽、排便困难、大便干燥、RBD、失眠、记忆力减退均较前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MSA-NM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的患者占总人数的82.61%。OABSS总评分较前有所增加,从各条目评分而言,尿急较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较前增加,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膀胱因神经源性损害导致的小便异常,症状不易缓解。患者卧、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卧立位收缩压压差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立位舒张压压差也较前减少,但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从fMRI而言,补肾益髓法治疗后MSA患者楔前叶和顶叶上回的ReHo增加,与纯中药治疗相比,枕叶神经元活动的局部激活更加显着。(3)从针感测评可知,针刺后的针感多在捻针时出现,且HC有针感的人数多于患者,尤其是放电感一项,VAS评分也显着高于患者。而患者自觉刺痛的人数多于HC,且患者和HC针刺感觉均以酸、麻、胀、放电感、刺痛为主。VAS评分均为中度得气感,基本感觉大致相同。针刺KI3后MSA患者双侧丘脑、尾状核的ALFF值增加,双侧舌回、距状回、小脑后叶,左枕中回、枕下回、颞中回、颞上回,右梭状回ReHo值降低,未见ReHo值增加脑区。而假针刺后仅出现右侧舌回ReHo值降低,证明了穴位特异性的存在。此外,针刺KI3可使HC的小脑前叶、纹状体、丘脑、海马ReHo值增加,ReHo值降低区域与MSA真针刺基本相同。结论:(1)MSA存在小脑前叶、小脑后叶、颞中/下回、眶部/三角部额下回、额中回、顶上小叶、中央后回、扣带回后部、楔前叶、辅助运动区神经元自发活动与全脑网络连接的异常,可能是MSA运动障碍与认知水平下降、情绪异常的基本神经机制,有望成为MSA临床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同时证实了 MSA患者脑髓-脑气-脑神的存在,以及其脑髓损害、脑气不足、脑神失守的生理状态。(2)补肾益髓法可延缓患者病情进展,且越早治疗,病情进展度越慢。同时该方法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对于患者立位收缩压具有显着的提升作用,也可以改善因体位变化导致的血压差,降低晕厥和跌倒的发作。而补肾益髓法干预治疗后MSA患者视觉区域的感知和躯体运动的连接被加强,使患者跌倒、身体摇晃、记忆力下降得到改善。与纯中药治疗相比视觉代偿增强,从评分上表现为对跌倒的改善更优。(3)针刺后HC与运动、记忆相关的脑区被即刻激活,而MSA相关脑区的ReHo值未见改变,从侧面印证了患者脑神经元损失的严重程度。白质纤维连接的损害,运动、认知相关脑区的萎缩,与脑髓损伤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脑髓的补益耗时较长,因此针刺后无法即刻见效。而MSA针刺后大量脑区出现神经元自发性活动的改变,从侧面印证了脑神的存在。针刺KI3对视觉区域的调节作用,也可能与脑气的推动有关。因此本研究再次证实了 MSA患者脑髓-脑气-脑神的存在,并且针刺可能通过影响患者的脑髓-脑气-脑神而改善临床症状,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吕学莉[4](2020)在《我国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肺功能是衡量呼吸系统健康状况的客观指标,个体肺功能状况越差,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其死亡的风险越高。FEV1、FVC和FEV1/FVC是最常见的三个肺通气功能指标,可用于判断肺通气功能的健康状况,以及肺通气功能障碍的程度和类型。烟草烟雾、生物燃料、职业粉尘和/或有害气体等危险因素暴露影响肺通气功能的健康状况。目前,我国大多数女性承担着社会和家庭双重职责,不仅在健康素养水平、社会地位以及医疗资源拥有等方面相对较弱,而且其二手烟、生物燃料等室内污染燃料、职业粉尘和/或有害气体等环境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也较高,加之女性肺部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与男性存在差异,对烟雾的暴露更加敏感,使得女性人群的肺部健康、肺通气功能状况更易受到影响。因此,了解我国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状况,分析肺通气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评价我国不同特征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差异及其健康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保护女性肺部健康,减少肺通气障碍的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缺乏全国有代表性的关于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本研究基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监测(简称,慢阻肺监测)数据,对我国≥40岁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开展女性肺部健康研究及制定相关防护策略和措施提供基础数据。目的1.分析我国≥40岁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主要指标FEV1、FVC、FEV1/FVC的基本状况,并探讨FEV1和FVC的相关影响因素;2.了解我国≥40岁女性肺通气障碍人群的FEV1、FVC、FEV1/FVC的基本状况;3.揭示我国≥40岁女性人群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和混合性通气障碍的患病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1.数据来源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阻肺监测。该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5个监测县/区抽取≥40岁常住居民开展调查。利用电子化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完成问卷调查,同时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身高、体重、腰围测量以及肺通气功能检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个人疾病史、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和肺通气功能检测禁忌症等。本研究选取慢阻肺监测中的所有女性样本共37795人进行分析,剔除无肺功能测试数据和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肺通气功能检查质量不合格的样本后,最终纳入分析的调查对象共33042人。2.采用均数和标准差(X±SD)描述肺通气功能主要指标FEV1、FVC和FEV1/FVC的水平及其变异情况;采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线性回归比较不同特征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FVC和FEV1/FVC的差异;应用基于复杂抽样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40岁女性人群FEV1和FVC的影响因素。采用泰勒级数方差法,估计抽样误差和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和混合性通气障碍患病率的95%CI;应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女性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和混合性通气障碍患病率的差异;应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40岁女性人群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和混合性通气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一、我国≥40岁女性人群的肺通气功能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不同特征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的基本状况我国≥40岁女性人群的基础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FVC和FEV1/FVC分别为(2.26±0.02)L/S、(2.89±0.03)L 和(78.07±0.27)%;支气管舒张试验后 FEV1、FVC 和 FEV1/FVC 分别为(2.31±0.02)L/S、(2.89±0.03)L 和(79.92±0.20)%。随着年龄的增长,FEV1、FVC和FEV1/FVC均呈下降趋势(P<0.001);≥40岁汉族女性人群 FEV1、FVC 和 FEV1/FVC 分别为(2.25±0.02)L/S、(2.89±0.03)L和(78.04±0.27)%,其他民族 FEV1、FVC 和 FEV1/FVC 分别为(2.29±0.04)L/S、(2.91±0.05)L 和(78.77±0.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在吸烟者 FEV1、FVC 和 FEV1/FVC 分别为(2.20±0.04)L/S、(2.94±0.06)L 和(75.02±0.55)%,曾经吸烟者 FEV1、FVC 和 FEV1/FVC 分别为(2.08±0.05)L/S、(2.77±0.06)L 和(74.74±0.67)%,从不吸烟者 FEV1、FVC 和 FEV1/FVC分别为(2.26±0.02)L/S、(2.89±0.03)L 和(78.25±0.26)%,FEV1和FEV1/FVC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生物燃料暴露者FEV1和FVC分别为(2.19±0.03)L/S和(2.82±0.04)L,无生物燃料暴露者FEV1和FVC分别为(2.26±0.02)L/S和(2.89±0.03)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结核病史者基础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FVC和FEV1/FVC分别为(2.04±0.04)L/S、(2.68±0.05)L和(75.75±0.61)%,均低于无结核病史者(P<0.001);中心性肥胖者FEV1和FVC分别为(2.23±0.02)L/S和(2.87±0.03)L,非中心性肥胖者FEV1和FVC分别为(2.27±0.02)L/S和(2.91±0.03)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不同区域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的基本状况北方地区≥40岁女性人群基础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和FVC分别为(2.37±0.02)L/S 和(3.04±0.03)L,南方地区 FEV1为(2.15±0.02)L/S,FVC为(2.75±0.03)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我国城镇≥40岁女性人群 FEV1为(2.28±0.02)L/S,FVC 为(2.92±0.03)L,FEV1/FVC 为(78.19±0.26)%;乡村≥40 岁女性人群 FEV1、FVC 和 FEV1/FVC 分别为(2.23±0.02)L/S、(2.87±0.03)L和(77.97±0.3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和FVC的影响因素以FEV1和FVC分别作为应变量,以身高、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南北方、吸烟状况、职业粉尘和/或有害气体暴露、生物燃料暴露、儿童期呼吸道感染、糖尿病、BMI、中心性肥胖等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身高、年龄、南北方、糖尿病史、BMI、中心性肥胖是FEV1和FVC的影响因素,且曾经吸烟和儿童期呼吸道感染是FEV1的影响因素。FEV1和FVC随着身高的增加而增加(P<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FEV1和FVC呈下降趋势(P<0.001);曾经吸烟者的FEV1低于从不吸烟者(P<0.05);儿童期呼吸道感染者的FEV1低于无感染者(P<0.001);有糖尿病史者的EEV1和FVC低于无糖尿病史者(P<0.05);低体重者的FEV1和FVC低于正常体重者(P<0.05);中心性肥胖者的FEV1和FVC低于非中心性肥胖者(P<0.001)。(四)南北方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和FVC的影响因素我国北方≥40岁女性人群通气功能指标FEV1和FVC高于南方。本研究分别对南北方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和FVC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多重线性回归研究结果显示,南方和北方≥40岁女性人群的FEV1主要受年龄、身高、儿童期呼吸道感染、BMI、中心性肥胖等因素的影响,其FVC主要受身高、年龄、糖尿病、BMI和中心性肥胖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北方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还受吸烟状况和糖尿病的影响。(五)二手烟暴露对女性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和FVC的影响本研究对二手烟暴露与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和FVC的相关性做进一步探讨。在校正了身高、年龄、婚姻状况、民族、文化程度、南北方、生物燃料暴露、职业粉尘和/有害气体暴露、儿童期呼吸道感染、糖尿病、BMI和中心性肥胖等因素后,结果显示二手烟暴露与FEV1和FVC呈负相关(P<0.05)。二、我国≥40岁女性肺通气障碍人群的肺通气功能状况(一)限制性通气障碍者的FEV1、FVC、FEV1/FVC的基本状况我国≥40岁女性限制性通气障碍者的基础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FVC和FEV1/FVC 分别为(1.75±0.02)L/S、(2.15±0.02)L 和(81.19±0.31)%;随着年龄的增加,其FEV1、FVC和FEV1/FVC均呈下降趋势(P<0.001);曾经吸烟者的 FEV1、FVC 和 FEV1/FVC 分别为(1.45±0.08)L/S、(1.87±0.10)L 和(76.96±0.98)%,不同吸烟状况者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糖尿病史者的FEV1和FVC均低于无疾病史者(P<0.05)。(二)阻塞性通气障碍者的FEV1、FVC、FEV1/FVC的基本状况我国≥40岁女性阻塞性通气障碍的基础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FVC和FEV1/FVC 分别为(1.79±0.04)L/S、(2.85±0.05)L 和(62.63±0.38)%;随着年龄的增加,其FEV1、FVC和FEV1/FVC均呈下降趋势(P<0.001);有生物燃料暴露者的FEV1和FVC分别为(1.73±0.04)L/S和(2.76±0.05)L,均低于无生物燃料暴露者(P<0.05);低体重者的FEV1、FVC和FEV1/FVC分别为(1.50±0.06)L/S、(2.52±0.08)L和(59.51±1.60)%,与正常体重者、超重者以及肥胖者相比,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混合性通气障碍者的FEV1、FVC、FEV1/FVC的基本状况混合性通气障碍者的基础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FVC和FEV1/FVC分别为(1.02±0.03)L/S、(1.74±0.03)L 和(58.33±0.76)%;随着年龄的增加,其 FEV1、FVC和FEV1/FVC呈下降趋势(P<0.05);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其FEV1和FVC呈上升趋势(P<0.001);有哮喘史者的FEV1和FEV1/FVC均低于无哮喘史者(P<0.05)。三、我国≥40岁女性人群肺通气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限制性通气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1.限制性通气障碍患病率我国≥40岁女性人群限制性通气障碍患病率为7.80%(95%CI:6.45%~9.16%),城镇女性为 8.23%(95%CI:6.55~9.92),乡村女性为 7.40%(95%CI:5.85%~8.95%);不同年龄组间限制性通气障碍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糖尿病史者限制性通气障碍患病率(10.02%,95%CI:7.34%~12.70%)高于无病史者(7.68%,95%CI:6.34%~9.02%)(P<0.05);中心性肥胖者限制性通气障碍患病率(8.57%,95%CI:7.02%~10.13%)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7.16%,95%CI:5.73%~8.59%)(P<0.05)。2.限制性通气障碍的影响因素利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限制性通气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将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城乡、危险因素暴露、疾病史、BMI和中心性肥胖等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结核病史和中心性肥胖者是限制性通气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结核史者限制性通气障碍患病风险是无结核史者的2.07倍(OR=2.07,95%CI:1.48~2.89);中心性肥胖者限制性通气障碍患病风险是非中心性肥胖者的1.24倍(OR=1.24,95%CI:1.00~1.53)。(二)阻塞性通气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1.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率我国≥40岁女性人群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率为6.96%(95%CI:5.70%~8.21%),轻度和中重度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30%(95%CI:3.33%~5.26%)和2.66%(95%CI:2.20%~3.12%)。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人群阻塞性通气障碍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P<0.0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率略高为8.46%(95%CI:6.98%~9.94%),不同文化程度者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曾经吸烟者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率为 14.39%(95%CI:9.98%~18.80%),现在吸烟者为 14.21%(95%CI:11.05%~17.36%),从不吸烟者为6.49%(95%CI:5.23%~7.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现在吸烟者轻度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率略高为8.48%(95%CI:6.24%~10.71%),,曾经吸烟者中重度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率略高为7.30%(95%CI:4.14%~10.46%),不同吸烟状况者其轻度和中重度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糖尿病史者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率(9.26%,95%CI:6.58%~11.94%)高于无病史者(6.84%,95%CI:5.60%~8.08%)(P<0.05)。2.阻塞性通气障碍的影响因素利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风险更大;现在吸烟者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风险是从不吸烟者的2.14倍(OR=2.14,95%CI:1.60~2.86);有职业粉尘和/或有害气体暴露者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风险是无职业粉尘和/或有害气体暴露者的1.25倍(OR=1.25,95%CI:1.01~1.55);有儿童期呼吸道感染者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风险是无儿童期呼吸道感染者的2.20倍(OR=2.20,95%CI:1.48~3.27);有哮喘史者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风险是哮喘史者的3.58倍(OR=3.58,95%CI:2.74~4.66)。(三)混合性通气障碍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1.混合性通气障碍患病率我国≥40岁女性人群混合性通气障碍患病率为1.11%(95%CI:0.93%~1.30%),城镇女性为 1.00%(95%CI:0.76~1.25),乡村女性为 1.21%(95%CI:0.93%~1.50%)。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人群混合性通气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P<0.0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混合性通气障碍患病率略高为1.54%(95%CI:1.24%~1.84%),不同文化程度者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曾经吸烟者混合性通气障碍患病率略高为3.18%(95%CI:0.96%~5.39%),不同吸烟状况者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性肥胖者混合性通气障碍患病率(1.33%,95%CI:1.04%~1.63%)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0.93%,95%CI:0.71%~1.16%)(P<0.05)。2.混合性通气障碍的影响因素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业、儿童期呼吸道感染、肺结核史、哮喘史和BMI是混合性通气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混合性通气障碍患病风险增加;有儿童期呼吸道感染者混合性通气障碍患病风险是无儿童期呼吸道感染者的3.00倍(OR=3.00,95%CI:1.48~6.08);有结核病史者混合性通气障碍患病风险是无结核史者的3.27倍(OR=3.27,95%CI:1.65~6.49);有哮喘史者混合性通气障碍患病风险是无哮喘史者的5.04倍(OR=5.04,95%CI:2.76~9.20)。低体重者混合性通气障碍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76倍(OR=2.76,95%CI:1.54~4.95)。结论1.我国≥40岁女性人群的基础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FVC和FEV1/FVC分别为(2.26±0.02)L/S、(2.89±0.03)L 和(78.07±0.27)%,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FVC和FEV1/FVC分别为(2.31±0.02)L/S、(2.89±0.03)L和(79.92±0.20)%,存在地区差异,北方高于南方。2.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国≥40岁女性人群的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和FVC呈下降趋势,二手烟暴露者、糖尿病者、低体重者以及中心性肥胖者的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和FVC较低。3.我国≥40岁女性人群限制性通气障碍的患病率为7.80%,高于阻塞性通气障碍和混合性通气障碍的患病水平,主要受结核病史和中心性肥胖等因素的影响。4.我国≥40岁女性人群中阻塞性通气障碍的患病率为6.96%,年龄、现在吸烟、职业粉尘和/或有害气体暴露、儿童期呼吸道感染和有哮喘史是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的危险因素。5.我国≥40岁女性人群中混合性通气障碍的患病率为1.11%,年龄、儿童期呼吸道感染、结核病史、哮喘史和低体重是混合性通气障碍的影响因素。
董宣如[5](2020)在《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特点及随访研究》文中提出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指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但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且未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是正常老化到痴呆的过渡阶段。关于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认知损害特点与转归,各项研究成果互相矛盾。鲜少有研究从MCI的不同病因来解释矛盾的研究结果。事实上,MCI的病因来源多样,最主要的有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病理侵害,因此本研究假设:不同病因导致的轻度认知障碍会呈现不同的认知损害特点和转归,而这可能也是先前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的原因之一。另外,大量针对MCI的研究关注情节记忆,少量研究涉及前瞻记忆,罕有研究关注MCI的内隐记忆,尤其是概念性内隐记忆。本研究利用神经心理学测验和心理学实验法,探索阿尔茨海默病型轻度认知障碍(以下简称AMCI)和血管型轻度认知障碍(以下简称VMCI))的包括前瞻记忆和概念性内隐记忆在内的认知损害特点、相关因素,并通过6-36个月的随访,了解其变化规律,为后续更好地进行认知干预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遴选出具有良好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或测验组合,供后续大规模社区筛查使用。本论文一共包含四个研究。1、研究一调查了社区411位60岁以上老人基线的认知功能。结果如下:(1)基线人群中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为32.3%,痴呆的总患病率为1.7%;(2)轻度认知障碍人群和认知正常人群在年龄、受教育年数、文化程度、是否吃鱼、上网和摄影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高龄是个体罹患轻度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而受教育年数是避免轻度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3)轻度认知障碍人群和认知正常人群在记忆、注意力、执行能力、语言流畅性、视空间能力、定向能力等认知领域都存在显着性差异;(4)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抑郁测验得分、抑郁比例高于认知正常人群,日常生活功能相对于认知正常人群受损;(5)根据ROC曲线,从正常人群中筛选轻度认知障碍人群最有效的测试是: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总分,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07(敏感性88.2%,特异性78.8%),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结合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的延迟回忆和日常生活功能量表,在保证良好敏感性的同时,可获得更高的特异性;(6)VMCI人群注意力受损情况比AMCI人群严重,而AMCI人群的即刻回忆功能比VMCI人群受损严重。2、研究二利用类别产生范式研究了被试的概念性内隐记忆。发现VMCI概念性内隐记忆功能完好,AMCI概念性内隐记忆功能受损,VMCI在“职业”的类别产生任务中,概念性内隐记忆成绩显着高于AMCI。概念性内隐记忆和语言流畅性、分类流畅性成绩呈显着正相关,提示前额叶也参与到内隐记忆过程。3、研究三利用基于事件的非聚焦条件的前瞻记忆任务研究了被试的前瞻记忆,发现AMCI、VMCI和正常被试相比,前瞻记忆差异不显着。4、研究四对232名基线被试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96+7.686个月。结果发现:维持诊断不变,进展为轻度认知障碍或痴呆,逆转为正常等多种转归并存。记忆和语言是正常和MCI相互转化时的重要领域,填图、记忆和抽象能力测验在随访过程中成绩容易改善。基线的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的即刻回忆、延迟回忆和分类流畅性是正常进展到轻度认知障碍的最好预测量表,基线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总分及抽象能力分测验等测验可预测轻度认知障碍逆转为正常。总而言之,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较正常人群呈现全面的损害。两种不同病因的轻度认知障碍人群——阿尔茨海默病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和血管型轻度认知障碍VMCI——的认知功能损害领域及程度不同,内隐记忆和前瞻记忆的损害情况也有差异,转归多样,年龄、受教育年数与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相关。本研究为不同病因来源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认知特点提供了新的研究证据。研究成果有助于临床对不同病因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准确诊断;对同一个体完整的情节记忆、前瞻和内隐记忆的研究有助于对个体的记忆系统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
李婷[6](2020)在《帕金森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分期、黑质变化及肠道菌群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临床不同分期、分型帕金森病(PD)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分析帕金森病不同中医证候与黑质改变、肠道菌群的关联,探索PD关键中医证候。方法:研究一:回顾“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防治策略研究”中筛查的帕金森病病例,纳入帕金森病中医证候诊断量表(PD-PES-13)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记录完整的连续无重复病例424例。根据H-Y分级定义疾病分期并进行分组,早期组147例,中期组250例,晚期组27例。比较三组受试者单一证候和复合证候分布的差异。将424例受试者根据伴随前驱期症状不同分为伴前驱期便秘组281例、不伴前驱期便秘组143例,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根据两组受试者病程、性别、年龄按1:1进行匹配,匹配出伴前驱期便秘组135例、不伴前驱期便秘组135例,分别比较两组间UPD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单一证候及复合证候分布的差异。将424例受试者根据伴随前驱期症状不同分为不伴前驱期嗅觉减退组219例、伴前驱期嗅觉减退组205例,比较两组间UPD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单一证候及复合证候分布的差异。研究二: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来自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帕金森病受试者141例,正常对照病例85例。采用SIEMENS超声诊断仪测试黑质强回声面积,应用量表评估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以英国脑库帕金森病诊断标准为金标准,应用ROC曲线分析建立PD黑质强回声诊断切断值。分析PD组是否伴视幻觉与黑质强回声面积的相关性。分析PD组中医证候与黑质强回声的相关性。研究三: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纳入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PD受试者25人,健康对照受试者25人。采集粪便样本,应用16Sr 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丰度。应用量表评估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比较两组的肠道菌群差异;分析PD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的相关性。结果:1、PD分期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研究显示:随疾病进展,髓减、气虚、阴虚、内热出现频率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肝风出现频率早期、中期逐渐增加,晚期减少。两两比较,中期髓减、气虚、阴虚、肝风、肾虚证候出现频率均显着高于早期(髓减P<0.01,其余P<0.05)。晚期髓减证候出现频率显着高于早期(P<0.01)。复合证候分析显示,随疾病进展,阴虚髓减、气阴两虚、阴虚内热、气虚内热出现频率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两两比较,中期阴虚髓减、阴虚动风、气阴两虚证候出现频率均显着高于早期(P<0.01)。晚期阴虚髓减证候出现频率显着高于早期(P<0.01)。晚期阴虚内热证候出现频率显着高于早期(P<0.05)。PD临床分型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前驱期是否伴便秘进行分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均无显着差异(P>0.05)。伴前驱期便秘组UPDRS、UPDRS-Ⅱ、UPDRS-Ⅲ、UPDRS-Ⅳ评分均显着高于非便秘组(P<0.05)。根据前驱期是否伴嗅觉减退进行分型,UPDRS总分及分项得分两组间无差异(P>0.05)。PD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候的关系分析显示:伴前驱期便秘组脾虚、气虚、血虚、阴虚、阳亢、内热证候出现频率均显着高于非便秘组(P<0.01)。伴前驱期便秘组阴虚髓减、气阴两虚、阴虚动风、阴虚内热、气虚内热证候出现频率均显着高于非便秘组(P<0.01)。伴前驱期嗅觉减退组脾虚、气虚、血虚、阴虚、髓减、阳亢证候出现频率均显着高于非嗅觉减退组(P<0.05),前驱期伴嗅觉减退组阴虚髓减、气阴两虚证候出现频率均显着高于非嗅觉减退组(P<0.01),气虚内热证候出现频率显着高于非嗅觉减退组(P<0.05)。2.PD组141例受试者中111例完成黑质超声信号采集(男性72例,女性39例),85例正常对照受试者中61例完成黑质超声信息采集。PD组与对照组的ROC曲线结果显示,当SNL临界值为0.235cm2时,诊断PD性能最佳。在此临界值诊断PD的敏感性为70.3%,特异性为 77.0%,曲线下的面积是 0.775(95%CI:0.699-0.851,P<0.001)。根据此临界值,PD组78例受试者(70.27%)符合SNL≥0.235cm2;对照组14例受试者(22.95%)符合SNL≥0.235 cm2。PD伴视幻觉组SNL面积显着高于PD不伴视幻觉组(P=0.018)。PD伴视幻觉组NMSS分数和UPDRS-Ⅱ分数高于PD不伴视幻觉组(P=0.027,NMSS;P=0.036,UPDRS-Ⅱ)。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 SNL(OR=4.227,P=0.012)和 NMSS(OR=0.027,P=0.042)与PD是否伴随视幻觉相关。中医证候与黑质强回声面积相关性分析显示,髓减证组SN+比例(75.5%)显着高于非髓减证组(41.2%),(P<0.01)。髓减证组SNL面积大于非髓减证组(P<0.05)。髓减证分布与SNL呈正相关(P<0.05);以年龄、性别作为控制变量的黑质强回声区面积与中医证候积分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髓减证候积分与SNL呈正相关(P<0.05)。3.P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肠道菌群比较分析显示:PD组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指数、ACE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LefSe 分析显示,Methanobacteria(甲烷杆菌)、Euryarchaeota(古菌门)、Archaea(古生菌)、Oscillospira(颤螺旋菌属)、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均是在 PD组对差异具有显着影响的物种。PD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与病程存在正相关(Pearson’s R=0.448,P=0.003),与便秘严重程度评估分数存在正相关(Pearson’s R=0.448,P=0.015),与双侧嗅觉测试分数负相关(Pearson’s R=-0.517,P=0.040)。PD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与肝风证存在显着相关性(Spearma’s R=0.432,P=0.031)。结论:1.PD中医证候阴虚髓减、气阴两虚、阴虚动风贯穿疾病全程,且随疾病进展逐渐增加。疾病晚期阴虚内热比例显着增加。2.前驱期伴便秘PD患者运动症状较不伴便秘患者更重,提示前驱期伴便秘的潜在机制可能是促进疾病进展加速的一个因素。3.伴前驱期便秘PD患者阴虚髓减、气阴两虚、阴虚动风、阴虚内热、气虚内热证候出现频率更高。4.PD黑质强回声面积切断值为0.235cm2时具有最佳诊断性能。PD伴视幻觉与黑质强回声面积存在显着正相关。中医证候髓减与黑质强回声面积存在显着正相关。5.古菌门的甲烷杆菌相对丰度升高可能与PD有关。粪便菌群中放线菌纲相对丰度与病程、便秘严重程度、嗅觉减退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粪便菌群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与中医证候肝风证具有相关性。
周霞[7](2020)在《基于功能磁共振对右侧颞叶癫痫患者小脑相关网络及与注意功能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常见的局灶性癫痫,异常电活动常起源海马,杏仁核,颞角等结构。反复的癫痫放电通过神经元间的连接播散至颞叶外广泛脑区,如前额叶、顶叶、枕叶、皮质下区域,甚至小脑,可造成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引起情绪、精神和认知等方面的异常。小脑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经过丘脑,投射纤维至前额叶、感觉运动区、视觉和听觉皮质等,参与运动控制和高级认知功能的调节。因此小脑区域的损害除了可引起运动平衡功能失调还可以造成小脑认知情感综合征,表现为注意功能、视空间知觉、工作记忆、情绪等方面的障碍,并已在多发性硬化、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中得到证实。研究表明TLE患者存在记忆、注意、智能等方面的认知损害,并且与脑区结构及功能的异常相关。注意功能是认知功能的基础,包含警觉、定向和执行功能,由前额叶及其相关连接脑区共同参与完成和调控。而在TLE患者中小脑相关网络是否发生变化及与注意功能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未见深入的报道。为此,本研究拟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扫描,基于感兴趣(如齿状核及小脑各小叶)的种子点功能连接的方法、低频振幅及图论等分析方法研究TLE患者小脑相关网络改变;注意网络测试(Attention network test,ANT)评估注意功能,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其与小脑相关网络的关系,以期揭示TLE患者小脑相关注意网络损害的机制。第一部分基于种子点功能连接方法研究右侧颞叶癫痫患者小脑相关网络及与注意功能的关系目的:运用坐标法确定小脑相关种子点,基于种子点功能连接分析方法研究右侧颞叶癫痫(right temporal lobe epilepsy,rTLE)患者小脑相关功能网络的连接模式,及与注意功能的关系。方法: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诊断标准,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癫痫患者中纳入30例rTLE患者,从社会中招募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被试均进行ANT评估注意功能,并采用Philips Achieva 3.0 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rs-f MRI数据的采集,应用基于Matlab及SPM12平台的DPABI软件对rs-f MRI数据行预处理、运用RESTplus软件基于坐标法确定小脑相关种子点(齿状核网络(双侧齿状核)、默认网络(cerebellum crus II、cerebellum lobule IX),执行控制网络(cerebellum crus I)、运动相关网络(cerebellum lobule V),情感-边缘系统网络(cerebellum lobule VI、cerebellum vermis),并对上述种子点平均时间序列与全脑其余体素时间序列行相关性分析,获取功能连接强度图,组间采用双样本T检验,分析得到组间差异性脑区。选取各小脑相关网络内组间差异脑区功能连接强度值与注意功能、病程等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于正常对照组组内行单样本T检验,分析小脑齿状核功能连接网络,结果示左侧与右侧齿状核显示相似的功能连接分布脑区,主要涉及双侧的前额叶、主要运动功能区、辅助运动功能区、颞-顶叶、枕叶、扣带、基底节、丘脑、脑干以及小脑等。组间双样本T检验示,相对于正常对照组,rTLE患者组右侧齿状核功能连接网络降低,主要分布于左侧距状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以及左侧楔叶。在小脑小叶相关亚网络中,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在执行控制网络中,右侧cerebellum crus I与右侧下顶叶功能连接增强,在运动相关网络中右侧cerebellum lobule V与右侧壳核功能连接减弱。左侧齿状核功能网络和余小脑相关亚区功能网络未见组间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警觉、定向及执行功能受损。在相关性分析中,执行控制网络效应值与右侧齿状核功能网络内的差异脑区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rTLE患者小脑相关功能网络存在功能连接减弱与增强的脑区,且出现在致痫灶同侧小脑种子点为主;小脑相关功能网络的异常参与了注意功能损害的过程,并发挥代偿作用。第二部分基于图论的分析方法研究右侧颞叶癫痫患者小脑局部和全脑功能网络的拓扑结构目的:运用图论的分析方法和rs-f MRI影像数据,通过构建小脑局部和全脑的功能网络,分析小脑相关全局及节点属性,探讨rTLE患者痫样放电中小脑功能网络拓扑结构的改变及对注意功能的影响。方法:数据采集、被试入选方法及纳入被试同第一部分。基于图论的分析方法,运用GRETNA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构建小脑局部及全脑功能矩阵,分析小脑相关的全局和节点网络属性,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TLE组小脑局部网络全局网络属性无明显差异,但聚类系数、小世界属性具有下降的趋势;在节点度中心度、介数中心度和节点效率等节点属性水平,小脑相关节点在局部小脑网络和全脑网络中出现节点属性增强和减弱,主要集中在cerebellum crusⅠ、cerebellum lobuleⅢ、cerebellum lobuleⅥ、cerebellum lobuleⅧ、cerebellum lobuleⅨ、cerebellum lobuleⅩ和小脑蚓部等脑区。在全脑网络中,大脑脑区节点属性出现增强和减弱,节点属性的增强主要分布于额叶、顶叶、颞叶皮质结构;节点属性的减弱分布于边缘系统,如海马、海马旁回、杏仁核和脑岛等结构,以及壳核和苍白球等基底节结构。在相关性分析中,cerebellum lobuleⅢL节点度中心度值与执行控制网络效应值成正相关(r=0.579,p=0.001);cerebellum lobuleⅨR节点度中心度与无线索反应时间(r=0.372,p=0.043)及双线索反应时间(r=0.388,p=0.034)成正相关;cerebellum crusⅡL介数中心度值与定向网络效应值成正相关(r=0.425,p=0.019)。小脑蚓部相关节点亚区在全脑网络中与注意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在rTLE患者中,痫样放电引起小脑相关网络拓扑结构发生改变,在节点水平出现小脑节点属性的增强及减弱,全局网络属性具有下降的趋势;且rTLE患者小脑相关网络拓扑属性的改变参与了注意功能的损害的过程。第三部分联合低频振幅和功能连接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执行功能水平右侧颞叶癫痫患者小脑功能活动目的:基于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f ALFF)和种子点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方法研究不同程度执行功能水平的rTLE患者小脑局部脑区神经功能活性改变,及相应差异脑区与全脑的功能连接模式。方法:纳入20名正常对照,并根据ANT测试中执行功能水平纳入18名执行功能正常(executive nonimpairment,ENI)和20名执行功能损害(executive impairment,EI)的rTLE患者。采集所有被试的rs-f MRI数据。基于zf ALFF方法分析组间小脑局部神经功能活性改变;进一步以差异脑区为种子点,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比较组间功能连接差异。结果:3组被试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小脑范围内zf ALFF差异脑区主要分布于cerebellum lobuleⅧR和cerebellum lobuleⅥL。对差异脑区分别行两组间事后比较,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差异脑区cerebellum lobuleⅧR在ENI患者组和EI患者组功能活性是增强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但在患者组间比较时,cerebellum lobuleⅧR功能活性强度无差异。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差异脑区cerebellum lobuleⅥL在ENI患者组功能活性增强并具有统计学差异,在EI患者组功能活性减弱具有统计学差异。以体素较大的cerebellum lobuleⅧR为种子点,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发现,功能连接的差异脑区主要分布于cerebellum lobuleⅨR,右侧眶部额下回,右侧眶部额中回,右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和左侧顶叶下回,且ENI患者组cerebellum lobuleⅧR与上述差异脑区功能连接以增强为主,在EI患者组cerebellum lobuleⅧR与上述差异脑区功能连接出现增强或者减弱。结论:在不同执行功能水平下rTLE患者中小脑局部的神经功能活性及与全脑功能连接强度发生改变,并在执行功能正常患者组中小脑功能强度增强更为明显,伴随执行功能损害强度减弱,从而更为直接的说明了在rTLE中小脑参与执行功能损害过程,并发挥着代偿作用。全文结论本研究通过rs-f MRI、ANT和多种功能影像学分析方法,探讨在rTLE中小脑在局部和全脑水平的功能改变及其对注意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rTLE患者注意功能降低;2、rTLE中小脑在局部和全脑水平的功能出现减弱/增强,拓扑结构发生重组;3、小脑脑区功能强度的降低参与注意功能损害的过程,并通过功能强度的增强发挥代偿作用。
高宏伟[8](2020)在《鹿茸提取物调控软骨细胞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探讨鹿茸提取物对于软骨细胞调控作用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快速生长期鹿茸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匀浆机制备鹿茸匀浆,采用冷冻干燥法获得鹿茸冻干粉。应用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鹿茸提取物中蛋白含量。采用72h内出生乳鼠的肋软骨制备原代软骨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鹿茸提取物(0,0.02,0.04,0.08,0.16,0.32,0.64,1.28 mg/ml)对软骨细胞进行培养,应用CCK-8观察软骨细胞增殖能力,同时应用Alcian blue 8GX进行染色,观察软骨细胞增殖情况。采用RNA-seq技术对软骨细胞进行转录组学分析,提取总RNA,构建文库,应用Agilent 2100 Bioanalyzer对文库进行质量检测,使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进行基因测序,对基因差异表达情况进行分析。采用iTRAQ技术对血清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选择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饮用水和鹿茸提取物灌胃处理,对大鼠血清蛋白进行iTRAQ标记,应用Mascot和Proteome Discoverer软件对蛋白进行鉴别,将所得结果与NCBI和UniProt databases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得差异表达蛋白结果,并进行功能富集和蛋白交互作用分析。结果:1.鹿茸提取物能够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软骨细胞增殖在0.64mg/ml和1.28 mg/ml浓度达到峰值。2.鹿茸提取物培养条件下的软骨细胞有639条基因差异性表达,其中上调基因365条,下调基因274条。在差异性表达基因中,靶向调节细胞有丝分裂周期的Tnfsf11、Bmper、Cebpb、Dbf4、Slc39a14和Usp3等基因上调,Cilp、Bmp4、Cthrc1、Cilp2、Lect1、Frzb和Tgfb3等促进软骨细胞分化的基因下调,Ptgs2、Zc3h12a、Tnip1、Sbno2等提高细胞抗炎能力的基因上调,Trem2、Asic3、Tsc22d3等促进细胞炎症反应的基因下调,Mafb、Sod3、Hif1a、Gsr、Nqo1和Nfkb1等提高软骨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基因上调。3.鹿茸提取物灌胃大鼠血清蛋白质组中共鉴定79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47个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32个蛋白表达显着下调。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功能集中于调控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骨架动态、细胞增殖和分化等方面,主要对骨代谢起重要调节作用。上调蛋白集中于4个结构域,而下调蛋白集中于2个结构域,上调表达蛋白如Tpm1、Tpm2、Tpm4、Wdr1、Actn1、Dstn、B2m、Cxcl1、Gapdh、Ldha、Lta4h同下调表达蛋白如A2m、Apoh、Serpina3n、Apof之间构成复杂的交互网络。结论:1.鹿茸提取物能够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并促进软骨细胞酸性多糖合成,软骨细胞增殖程度与鹿茸提取物浓度呈正相关,呈浓度依赖性。2.鹿茸提取物可能通过靶向调节细胞有丝分裂周期、抑制软骨细胞分化、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提高细胞抗炎能力等多种途径调控软骨细胞增殖。3.鹿茸提取物能够调控血清蛋白差异性表达,蛋白间构成复杂的交互网络。鹿茸提取物可能通过调控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骨架动态、细胞增殖和分化等多种途径调节成骨细胞代谢,影响骨代谢过程,从而间接调控软骨细胞增殖。
郭冰心[9](2020)在《河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失能与机构养老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河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失能现状和机构养老意愿情况,分析老年人失能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识别失能高危人群,合理地分析老年人口的照顾需求状况;分析影响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因素,探究相同县区、乡镇的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是否存在相似性,为相关部门制定养老政策及老年事业发展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8年河南省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经数据清洗整理,最终将8441例60岁及以上老年人纳入研究。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老年人的失能影响因素,采用决策树模型构建树状图,直观地展现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以及联系。采用多水平Logistic模型分析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依次建立两水平和三水平零模型、方差效应模型,然后建立随机效应模型,探究影响因素是否存在随机效应。绘制乡镇水平的标准化残差正态图,验证模型假设。采用拟合优度检验,比较单水平模型与多水平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1.2018年河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失能率9.37%,标化失能率为9.98%。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意愿仍旧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意愿仅占4.41%。2.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就业状况、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有无慢性病和是否痴呆对老年人失能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决策树模型结果显示,以是否失能为根节点,依次按照是否痴呆、年龄、有无慢性病、经济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就业状况进行分枝,最主要影响老年人失能率的因素为是否痴呆。从终末节点可以看出,痴呆老年人的失能率最高,为49.8%;其次为80岁及以上的患慢性病的高龄老年人,失能率为31.0%。3.多水平模型结果显示,机构养老意愿在乡镇水平存在组内同质性(ICC=0.3269),年龄、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家人照顾情况是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与单水平Logistic模型相比,居住方式(χ2=2.153,P=0.142)和医疗保险类型(城镇职工医保χ2=3.604,P=0.058;无基本医保χ2=0.025,P=0.874)变量对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随机系数模型发现,是否离退休(σu1=4.627,P=0.031)具有随机效应,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在各个乡镇之间不同。结论1.河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失能率9.37%,低于中国城乡老年人失能率11.2%。失能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分别为是否痴呆、年龄组、是否患慢性病、经济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就业状况、文化程度。痴呆、高龄、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是失能的高风险人群。2.目前希望未来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仍占较低比例。同一乡镇的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存在相似性。年龄、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家人照顾情况是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
曹鹏[10](2020)在《单中心慢性肾脏病患者认知功能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本中心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调查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407例,其中,CKD1期受试者9人(2.2%),CKD2期受试者16人(3.9%),CKD3期受试者36人(8.8%),CKD4期受试者76人(18.7%),CKD5期受试者270人(66.4%),以CKD分期进行分组,收集受试者体重,年龄,是否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当天的血压情况,受教育程度等临床资料,抽取患者住院后第二天早上的空腹血进行相关化验检测,检测的项目包括: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项目),肝脏功能(包括白蛋白,碱性磷酸酶等项目),肾脏功能(包括肌酐,尿素,尿酸等项目),血脂,空腹血糖,电解质,甲状旁腺功能等,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来评估受试者认知功能状态,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减退的情况,用以调查CK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发生的情况,并统计分析患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蛋白(albumin,Alb),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胱抑素-c(Cystatin–c,Cys-c),血钙(calcium,Ca),血磷(phosphorus,P),血镁(magnesium,M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Cho),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尿酸(uric acid,UA)等检查指标,探讨CKD患者CI的影响因素。结果:(1)对CKD1-5期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的程度等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提示本研究纳入的CKD1-5期患者以上指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CKD1-5期患者MMSE分数、CI人数进行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发现随着CKD分期的进展(肾功能恶化),5组CKD患者的MMSE分数也随之降低,5组之间MMSE分数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5组患者CI人数进行卡方检验,5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发现CKD1期组与其余4组的CI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2期组与CKD5期组、CKD3期组与CKD5期组、CKD4期组与CKD5期组之间进行比较,CI有差异(P<0.05);(3)对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CI状况进行分析,ESRD患者共270人,其中药物保守治疗组中CI者60人(38.5%),腹膜透析组中CI者9人(19.1%),血液透析组中CI者22人(32.8%),对3组之间认知功能予以卡方检验,提示3组之间的CI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进行两两进行比较,结果示:血液透析组与药物保守组间认知功能无差异(P>0.05),血液透析组、药物保守组与腹膜透析组认知功能相比,认知功能有差别(P<0.05),腹膜透析组CI发生率低于药物保守组、血液透析组;(4)使用方差分析对各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甲状旁腺激素(PTH),胱抑素-c(Cys-c),血钙(Ca),血磷(P),血镁(Mg),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尿酸(UA)进行分析,结果示:五组患者之间的Hb,Alb,PTH,Cys-c,P相比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b,Alb随着患者CKD分期进展,整体呈下降趋势,PTH,Cys-c,P则明显上升。(5)对CKD患者发生CI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一定范围内)、尿素、白蛋白、钙、维生素D(Vitamin D,VitD)、葡萄糖、甘油三酯、血红蛋白以及转铁蛋白是CI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尿素、钙、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是CKD患者发生CI的危险因素,白蛋白、平均动脉压(一定范围内)、维生素D、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是患者发生CI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随着患者肾功能恶化,患CI的风险增长。(2)本中心ESRD患者中,腹膜透析者CI发生率最低,血液透析及药物保守治疗者CI发生率相仿。(3)年龄、尿素、钙、葡萄糖、甘油三酯是CKD患者发生CI的危险因素,白蛋白、维生素D、血红蛋白、转铁蛋白、平均动脉压(一定范围内)是患者发生CI的保护性因素。
二、209例正常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状况及其城乡差异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9例正常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状况及其城乡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调查方法 |
2.4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 |
2.5 研究内容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3.2 老年人主要膳食模式提取与分析 |
3.3 不同膳食模式下老年人食物摄入特征和膳食多样性比较 |
3.4 我国老年男性膳食模式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
3.5 我国老年女性膳食模式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我国三地区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关系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调查方法 |
2.4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 |
2.5 研究内容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3.2 三地区老年人膳食模式提取与评价 |
3.3 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关系分析 |
3.4 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肌肉衰减症关系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预测低肌肉量关系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调查方法 |
2.4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 |
2.5 研究内容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3.2 老年人常规健康指标与肌肉量相关性分析 |
3.3 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
3.4 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优化与应用 |
3.5 基于预测模型分析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低肌肉量关系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筛选与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调查方法 |
2.4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 |
2.5 研究内容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初筛 |
3.2 基于多种统计学模型筛选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 |
3.3 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关系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主要结论与建议 |
创新点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人膳食营养与肌肉衰减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基于动力学仿真的肌无力型偏瘫步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脑卒中流行病现状 |
1.1.2 偏瘫异常姿势的病理表现 |
1.1.3 偏瘫步行功能评估 |
1.2 偏瘫步态分析研究现状 |
1.2.1 运动学分析研究 |
1.2.2 生物肌电研究 |
1.2.3 人体肌肉力值测量方法 |
1.2.4 动力学仿真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本研究创新点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软件及设备 |
2.2.2 步态相关参数的采集 |
第三章 LifeMod简介与人体模型的构建 |
3.1 LifeMod仿真建模软件介绍 |
3.1.1 LifeMod建模过程 |
3.1.2 模型的验证 |
3.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四章 偏瘫与正常步态特征性仿真对比分析 |
4.1 步态周期划分 |
4.2 偏瘫与正常步态运动学差异分析 |
4.2.1 运动学参数对比分析 |
4.2.2 关节参数对比分析 |
4.2.3 小结 |
4.3 动力学参数分析 |
4.3.1 垂直方向地面反作用力比较 |
4.3.2 关节力垂直方向上的差异比较 |
4.3.3 下肢各环节周围肌肉力分析 |
4.3.4 讨论 |
4.3.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3)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多系统萎缩的认识 |
1、多系统萎缩的定义、历史溯源与流行病学研究 |
2、多系统萎缩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研究 |
3、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 |
4、影像学及其他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5、西医治疗 |
6、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多系统萎缩的研究 |
1、古代文献对多系统萎缩病名的认识 |
2、多系统萎缩的病因病机 |
3、中医治疗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理解多系统萎缩及太溪穴的选穴依据 |
1、MSA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 |
2、针刺太溪穴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 |
3、太溪穴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临床资料 |
4、研究方案 |
5、结果 |
6、讨论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补肾益髓法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临床资料 |
4、研究方案 |
5、结果 |
6、讨论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针刺多系统萎缩患者太溪穴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临床资料 |
4、研究方案 |
5、结果 |
6、讨论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我国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二、研究对象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 样本量估计 |
(三) 抽样方法 |
三、调查方法和内容 |
(一) 询问调查 |
(二) 身高、体重和腰围测量 |
(三) 肺通气功能检查 |
四、指标定义 |
(一) 肺通气功能主要指标的定义 |
(二) 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和混合性通气障碍的定义 |
(三) 肺通气障碍相关影响因素的定义 |
五、资料处理与分析 |
(一) 电子化数据信息收集与管理 |
(二) 数据清理 |
(三) 数据分析 |
六、质量控制 |
(一) 现场调查前的质量控制 |
(二) 现场调查中的质量控制 |
(三) 现场调查后的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
(一) 一般特征 |
(二) 肺通气功能相关因素特征 |
二、我国≥40岁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一) 不同特征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指标FEV_1、FVC、FEV_1/FVC的基本状况 |
(二) 不同区域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指标FEV_1、FVC、FEV_1/FVC的基本状况 |
(三) 女性人群基础肺通气功能指标FEV_1和FVC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四) 南北方女性人群基础肺通气功能指标FEV_1和FVC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五) 二手烟暴露对女性肺通气功能指标FEV_1和FVC的影响 |
三、我国≥40岁女性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和混合性通气障碍人群的肺通气功能状况分析 |
(一) 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和混合性通气障碍人群的一般特征 |
(二) 限制性通气障碍者FEV_1、FVC、FEV_1/FVC的基本状况 |
(三) 阻塞性通气障碍者FEV_1、FVC、FEV_1/ FVC的基本状况 |
(四) 混合性通气障碍者FEV_1、FVC、FEV_1/FVC的基本状况 |
四、我国≥40岁女性人群肺通气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女性人群限制性通气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
(二) 女性人群阻塞性通气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
(三) 女性人群混合性通气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
五、基于两种标准估计的肺通气障碍患病率比较 |
(一) 基于两种标准估计的限制性通气障碍患病率的比较 |
(二) 基于两种标准估计的阻塞性通气障碍患病率的比较 |
(三) 基于两种标准估计的混合性通气障碍患病率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人肺通气功能的主要生理及环境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5)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特点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1.1 轻度认知障碍的定义及其变迁 |
1.2 轻度认知障碍的分类 |
1.3 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相关因素与转归 |
1.4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手段 |
1.5 轻度认知障碍的干预 |
1.6 轻度认知障碍的其他记忆功能 |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研究的整体设计 |
2.3 研究方法 |
2.4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2.5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三章 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特点及随访研究 |
3.1 研究一:社区轻度认知障碍人群基线认知情况以及相关因素 |
3.1.1 引言 |
3.1.2 方法 |
3.1.3 结果 |
3.1.4 讨论 |
3.2 研究二:轻度认知障碍个体的内隐记忆研究 |
3.2.1 引言 |
3.2.2 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 |
3.3 研究三:轻度认知障碍个体的前瞻记忆研究 |
3.3.1 引言 |
3.3.2 方法 |
3.3.3 结果 |
3.3.4 讨论 |
3.4 研究四:社区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特点的随访研究 |
3.4.1 引言 |
3.4.2 方法 |
3.4.3 结果 |
3.4.4 讨论 |
第四章 总讨论 |
4.1 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认知特点 |
4.2 相关神经心理学测验推荐 |
第五章 总结 |
5.1 小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帕金森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分期、黑质变化及肠道菌群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帕金森病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
1 帕金森病证候特征 |
2 帕金森病证候与客观生物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
3 帕金森病临床中药试验性研究 |
4 基于“伏邪温病”理论认识帕金森病前驱期症状的可行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帕金森病“DUAL-HIT”假说研究现状 |
1 α-Syn及其颅内传播途径 |
2 动物实验研究中α-Syn通过迷走神经转移的证据 |
3 朊病毒研究对α-syn传播途径的启示 |
4 α-syn在外周器官的发现 |
5 临床研究的相关证据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帕金森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进展 |
1 帕金森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变化 |
2 肠道微生物影响帕金森病病理过程的可能机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帕金森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分期、分型的关联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研究二 帕金森病经颅黑质超声诊断性能及其与证候的关联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研究三 帕金森病肠道菌群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联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基于功能磁共振对右侧颞叶癫痫患者小脑相关网络及与注意功能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种子点功能连接方法研究右侧颞叶癫痫患者小脑相关网络及与注意功能的关系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MRI数据的采集 |
1.3 影像学数据预处理 |
1.4 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 |
1.5 注意功能网络测试 |
1.6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指标 |
2.2 齿状核功能连接网络 |
2.3 小脑小叶相关亚网络 |
2.4 相关性分析 |
3.讨论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图论的分析方法研究右侧颞叶癫痫患者小脑局部和全脑功能网络拓扑结构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MRI数据采集 |
1.3 影像学数据预处理 |
1.4 网络属性分析 |
1.5 网络构建 |
1.6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指标 |
2.2 小脑局部功能网络全局属性 |
2.3 小脑局部功能网络和全脑网络中小脑节点属性 |
2.4 在全脑网络中大脑脑区节点属性 |
2.5 网络属性与临床资料间相关性分析 |
3.讨论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联合低频振幅和功能连接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执行功能水平右侧颞叶癫痫患者小脑功能活动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执行功能测试 |
1.3 MRI数据的采集 |
1.4 数据预处理 |
1.5 zfALFF及功能连接分析 |
1.6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人口学资料及执行功能评分 |
2.2 zfALFF组间比较 |
2.3 基于zfALFF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分析 |
2.4 相关性分析 |
3.讨论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综述 小脑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鹿茸提取物调控软骨细胞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鹿茸提取物的制备及其对原代软骨细胞调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1.4 常用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原代软骨细胞培养及传代 |
2.2 鹿茸提取物的制备 |
2.3 鹿茸提取物对于原代软骨细胞增殖调控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鹿茸提取物调控软骨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软骨细胞总RNA提取与质控 |
2.2 cDNA文库制备和测序 |
2.3 测序数据分析与统计 |
2.3.1 数据过滤 |
2.3.2 参考基因比对 |
2.3.3 新转录本预测 |
2.3.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2.3.5 差异表达分析 |
2.3.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
2.3.7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2.3.8 差异剪接基因检测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测序数据过滤及统计 |
3.2 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
3.3 新转录本预测 |
3.3.1 新转录本预测统计 |
3.3.2 新基因功能注释 |
3.4 表达水平分析 |
3.5 差异表达分析 |
3.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类及富集分析 |
3.7 差异表达基因KEGG Pathway功能分类统计和富集分析 |
3.8 差异表达基因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3.9 差异剪接基因检测 |
3.10 差异性表达基因功能比对 |
3.10.1 鹿茸提取物靶向调节细胞周期 |
3.10.2 鹿茸提取物抑制软骨细胞分化 |
3.10.3 鹿茸提取物提高软骨细胞抗炎能力 |
3.10.4 鹿茸提取物提高软骨细胞抗氧化能力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组学技术的鹿茸提取物对血清蛋白质组调控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药物干预 |
2.2 血清蛋白提取 |
2.3 血清蛋白烷基化 |
2.4 血清蛋白定量 |
2.5 蛋白消化及iTRAQ标记 |
2.6 质谱鉴定及数据库搜索 |
3 实验结果 |
3.1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3.2 差异表达蛋白GO功能分类及富集分析 |
3.3 差异表达蛋白KEGG Pathway功能分类统计和富集分析 |
3.4 差异表达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3.5 PRM验证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河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失能与机构养老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 |
2.4 相关定义 |
2.5 技术路线 |
2.6 统计方法 |
2.6.1 决策树模型 |
2.6.2 多水平模型 |
2.6.3 统计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老年人基本情况 |
3.2 老年人失能状况 |
3.2.1 失能状况单因素分析 |
3.2.2 Logistic模型分析 |
3.2.3 决策树模型分析 |
3.3 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 |
3.3.1 机构养老意愿单因素分析 |
3.3.2 单水平Logistic模型分析 |
3.3.3 多水平Logistic模型分析 |
4 讨论 |
4.1 失能现状及评估问题 |
4.2 决策树模型的应用 |
4.3 失能影响因素 |
4.3.1 人口学因素 |
4.3.2 经济因素 |
4.3.3 健康因素 |
4.4 多水平模型的应用 |
4.5 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 |
5 结论 |
6 创新与局限性 |
6.1 特色与创新性 |
6.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人失能评估问题与机构养老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单中心慢性肾脏病患者认知功能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认知功能的评价 |
1.2.2 临床资料的收集 |
1.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209例正常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状况及其城乡差异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关系研究[D]. 李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2]基于动力学仿真的肌无力型偏瘫步态特征研究[D]. 张达.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3]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D]. 赵倩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我国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肺通气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吕学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5]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特点及随访研究[D]. 董宣如.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6]帕金森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分期、黑质变化及肠道菌群的关系[D]. 李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功能磁共振对右侧颞叶癫痫患者小脑相关网络及与注意功能相关性的研究[D]. 周霞. 广西医科大学, 2020
- [8]鹿茸提取物调控软骨细胞的生物学机制研究[D]. 高宏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河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失能与机构养老影响因素研究[D]. 郭冰心.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单中心慢性肾脏病患者认知功能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曹鹏. 皖南医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