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法轮功”的政治图谋(论文文献综述)
马振超[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安全话语:内涵、发展及逻辑》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安全话语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极为重要的内容。"战争与革命"时代,中国共产党形成的以"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党和政权不变质"为主题的政治安全话语,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政治安全话语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平与发展年代,中国共产党形成的"以稳定为基础,以发展保安全"为主题的政治安全话语,拓展和深化了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安全话语的内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安全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成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的话语体系,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涵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稳固党的执政地位、保障国家政治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指导和信仰基础。
苏彬[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宣传无神论仍面临缺乏学科支撑、频频遭受污名的境遇。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程及经验启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廓清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成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清除了“左”的错误,根据毛泽东“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批示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无神论宣传教育确立了理论前提,构筑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中央对新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但在学术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争论之后,无神论宣传教育逐渐失去学科支撑而走向式微,导致有神论的影响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持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转型和神秘主义影响所带来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蔓延,一批专家学者联起手来大力宣传无神论,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使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世纪之交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新世纪之初,面临“宗教热”的蔓延和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中央有关部门就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作出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无神论的实体研究机构,为无神论宣传教育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和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争议,党中央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等新论断,开辟了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总结这段历程可以发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工作重心,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风险挑战,在与有神论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基本前提,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有力推动,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重要依托,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坚实基础。
张戈[3](2020)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无神论发展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就是通过社会宣传、学校教育等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部署,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成效。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大原则的新要求,面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新任务,面对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新课题,还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理当讲清“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为此,可以从本体论上揭示“神”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以此回答“为什么世上无神”;从认识论上剖析“神”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以此回答“为什么有人信神”;从方法论上阐释“神”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明确在尊重信教群众信仰选择的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此回答“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但也要有针对性地突出主要对象。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乎党和国家的未前途命运,应以他们为重点;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乎党和国家兴衰存亡,应以他们为关键;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乎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应以他们为难点。做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基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社会根源和自然根源;二是用好学校主渠道,在大中小学和党校(行政学院)的课堂教育中融入无神论;三是守好社会宣传阵地,借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此外,还应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给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提供体制保障和学术支撑。
王爱桂[4](2019)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意识形态领域一直是大国较量的一个重要场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国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愈发激烈。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目标、战略安排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引领社会思潮、聚合人心的作用,而且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但是,进入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以下严峻的挑战:一是面临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挑战;二是面临价值多元化的挑战;三是西方社会思潮渗透的挑战;四是面临信息网络化的挑战;五是面临自身建设不足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同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如何全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加强政府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如何提高我国意识形态宣传的质量和水平等等都是新时代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如何应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中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与教训获得借鉴。本论文采取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中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与教训。不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纵向历史维度来探究分析,而且从中国、美国和前苏联的横向比较中深刻剖析中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与教训。虽然不同国家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同,但透过特殊可究其一般,纵观中国、美国、前苏联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和教训说明,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才能确保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其二,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有与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诉求相一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基础作为保障;其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引领整合社会思潮的作用;其四,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必须落实到真实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之中;其五,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意识形态宣传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必须善用新媒体,促进媒体融合,打造全媒体平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意识形态从政治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意识形态大众化和生活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才能真正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放入到国家总体安全中去研究。本论文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从梳理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概念入手,着重分析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现的严峻挑战,在借鉴国内外维护意识安全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体系:树立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指导思想;夯实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基础;建立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监控、评估等长效机制;从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法律制度建设、完善网络管理和监控、宣传方式创新等方面提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选择。
赵旭红[5](2019)在《情报视角下我国面临的颜色革命威胁及应对》文中提出颜色革命长期一来是政治领域研究所关注的热点,这些研究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的角度,对人们认识颜色革命的本质,提高政治上的警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则试图站在中观层面,从国际战略的宏观视角下沉,关注颜色革命的具体操作实施。站在其核心手段方式,即情报活动的视角,探讨颜色革命的情报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我国面临的颜色革命具体威胁,以及相应应对。在运用相关的情报和国家安全理论作为视角对颜色革命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颜色革命从情报活动实施层面看,是一种新形式的“隐蔽行动”(covert action)。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以情报为视角,我们可以明晰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的颜色革命威胁,或者说潜在的可能被外敌加以利用的颜色革命威胁,包括群体性事件、意识形态领域的民运等问题,以及民族宗教领域的相关问题等。这些政治不稳定因素是基于我国客观国情、在当前特定阶段出现的可能威胁因素,从历史、现实以及相关国际经验来看,很有可能相关机构和势力加以利用,发起颜色革命,破坏我政权稳定,政治安全。情报活动需要情报活动来反制,应对颜色革命威胁,我国必须以相应的情报作为加以制衡。在我国存在现实对标部门,即公安部国内安全保卫部门。按照通行的学术标准,国内安全保卫的工作内容可以理解为国际学术界的国内情报(domestic intelligence)行为。当前,我国谋求民族复兴,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渐深渐广,整体国家安全利益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稳定因素。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201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正式实施。明确颜色革命的情报活动性质,分析我国潜在容易引发颜色革命的威胁,加强情报战线对颜色革命的应对和抵御,加强相关研究,以期对相关领域实际工作开展助益,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保证社会稳定向前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林清龙[6](2019)在《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宗教问题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根据新的实践对宗教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研究当代中国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规律对于这一强调具有重大价值。境外宗教渗透问题是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目的在于与我争夺意识形态阵地,西化分化我国,这决定了反境外宗教渗透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是党宗教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活动和宗教极端活动,研究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对于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宗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过去和将来都会长期存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除阶级根源外,宗教存在之其他根源仍存在,这决定了宗教在我国仍会长期性存在,决定了境外宗教渗透问题在当代中国存在的长期性和反境外宗教渗透工作的持久性。如何面对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境外宗教渗透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宗教工作的重要任务。境外各种敌对势力都把宗教当作一种重要手段在中国境内推行自己的政治意图和战略,这导致当代中国反渗工作任务日益繁重,正确认识境外宗教渗透的含义、本质、要素构成和战略策略,明确反境外宗教渗透的主体和行动成为宗教理论中的反渗透理论研究和反渗工作的重点。前苏东国家在反境外宗教渗透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不少深刻的教训,认真学习其经验,深刻汲取其教训是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获得成功的的重要途径。越南、老挝、朝鲜和古巴等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在反境外宗教渗透过程中虽然有些失误,遇到些挫折,但同时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新鲜经验,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产生不少新的实践做法,这些为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提供了重要的鉴迪。当代中国宗教国情体现为多宗教并存,宗教发展变化迅速,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交杂,宗教总体和谐,杂音与乱象并存。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的的理论基础。我国党和政府为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反境外宗教渗透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我国党和政府反境外宗教渗透的具体工作为反渗透斗争提供了实践基础,当前我国反境外宗教渗透的实际运作为反渗透提供了现实经验。当代中国面临境外基督教和境外天主教的世界性宗教渗透,面临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的区域性宗教渗透和披着宗教外衣的邪教渗透。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中反渗透部分尚需进一步完善发展,宗教研究中的反渗透部分比较薄弱,反境外宗教渗透政策的空白点多且衔接度不够,使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面临理论、政策供给不足。反渗工作中存在对境外宗教渗透问题的政治意图警惕性不够,对境外宗教渗透手段反击、环境判断和对手辨识的精准性不足,对境外宗教渗透问题的法治化治理水平比较低要求中国党和政府反渗工作本领需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境外宗教渗透的新形势,科学的反境外宗教渗透对策是反渗透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立足中国国情和教情,新时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的对策可从三方面入手,即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理论上面向实际,深化研究;实践上加强领导,完善管理。反境外宗教渗透是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之一,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深刻认识反渗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反渗透本领以夺取新时代反境外宗教渗透斗争新胜利。
陈心香[7](2019)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诉求下的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即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核心任务。而现代国家由执政党来治理,即政党治理,又是现代政治的普遍现象。因此,政党治理的实践本身就蕴含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诉求。就中国而言,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明确,为目前当代中国政党治理实践提供更加明确的、权威的目标指导。而为了更好地进行当代中国政党治理实践,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对政党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国家治理现代化诉求下政党治理的具体评判标准,以及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的现状和优化等问题的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的研究问题,本论文试图采用系统分析与过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比较分析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技术工具。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论文首先解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政党治理结构要素,发现政党治理包含着作为前提要素的党内治理,作为重要要素的政党关系治理,作为关键要素的政权治理,以及作为归宿要素的社会治理等结构要素。还剖析了政党治理之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发现政党治理是凭借价值凝聚、组织调适、制度建设和能力提升等作用的发挥,从而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题中之意和根本保障。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诉求下政党治理的具体评判标准,包括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和有效性,从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诉求下的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研究提供考察维度和评判标准。依据上述考察维度和评判标准,本论文梳理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政党治理的探索,以及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的实践历程。通过梳理发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苏联都对无产阶级政党治理积累了不少的有益经验,同时也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这些对当代中国政党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镜鉴价值。而在吸收借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政党治理的思想和经验教训,以及从中国具体的实际出发的基础上,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历程。在历程回顾后,本论文考察了当代中国政党治理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考察发现,从实践上来看,当代中国政党治理至今在政党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和有效性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并据此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形成了对世界政党治理的“引领性”,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如此,在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目标的明确,也为当代中国政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但是,尽管如此,在取得重大成就和面临重要历史机遇的同时,当代中国政党治理也面临着传统管治思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民众参与耦合度低、政党治理能力不足以及外部西化、分化等挑战。在对挑战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诉求下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的优化原则和对策问题。其中,本论文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诉求下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的优化基本原则至少包括遵循和贯彻落实“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协调推进政党治理的结构要素,实现政党治理与其他治理的协同,增进政党治理的世界战略眼光”等。而在这些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必须通过加强政党治理的理论研究,增进政党治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互动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政党治理各结构要素,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治理能力等具体对策,来应对当代中国政党治理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国家治理现代化诉求下的当代中国政党治理优化。最后,本论文通过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诉求下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的上述梳理和探讨后发现,这样的研究对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政党政治理论研究,如何对待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以及如何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现代化等事业,均具有丰富的启示价值。
李庚伦[8](2017)在《我国陆地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陆地边疆①的政治安全不仅影响到边疆的经济发展和安定有序,而且关联到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久安长治。边疆政治安全可以界定为地方政治系统不受到政治系统内部消极因素的干扰或政治系统外部反对势力颠覆性的威胁,在边疆拥有较高政治合法性且有效治理的状态,并且拥有维护边疆可持续安全的能力。综上所述,边疆政治安全治理是指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多元治理主体,为了实现地方政治系统不受到政治系统内部消极因素的干扰或政治系统外部反对势力颠覆性的威胁,运用国家权力应对政治系统、国内政治生态环境和国际政治生态环境存在的威胁和挑战的活动及其过程。我国边疆政治安全治理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政党执政安全建设、地方政权安全建设和国家主权安全维护等维度。我国边疆政治架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我国边疆政治安全面对着复杂的国内外威胁和挑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维护我国边疆政治安全面与国内外政治生态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党政体制为核心的政治系统。我国边疆政治系统由党权系统、政权系统和政协系统等组成。从我国边疆政治架构自身建设的视野出发,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发展,如何提升中国共产党在边疆的执政能力,如何强化边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制度安全,如何维护我国边疆国家主权安全特别是构建立体化现代化的戍边体系,是我国边疆政治系统存在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也是维护和巩固我国边疆政治安全的主要使命和基本方向。国内政治生态环境有效治理的重要性。我国边疆包括西南边疆的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北部边疆的甘肃、内蒙古,还有东北边疆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9个省或自治区。复杂多样的国内政治生态环境致使我国边疆政治安全面临着多元文化并存、利益结构失衡、三股势力猖獗、边疆宗教问题、邪教蔓延问题、黑社会组织犯罪、国家认同危机和网络舆情传播等威胁和挑战。从国内政治生态环境有效治理的视野出发,如何处理和应对边疆多元文化并存、三股势力猖獗、利益结构失衡和国家认同危机等问题的威胁和挑战,获得边疆各族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同,确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边疆的指导地位、维护中国共产党在边疆的执政地位、维护边疆地方政权的合法运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政治安全治理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维护和巩固我国边疆政治安全的主要使命和基本方向。国际政治生态环境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我国陆地边界和14个国家相邻,西南边疆毗连着越南、老挝和缅甸等国,西藏接壤不丹、尼泊尔、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新疆相邻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蒙古等国,北部边疆和东北边疆则和蒙古、俄罗斯、朝鲜等国相邻。变幻莫测的国际政治生态环境,使我国边疆面临着西方社会思潮、西方敌对势力以及境外军事力量的威胁和挑战,而欧美等国家更是觊望围堵中国、西化中国、孤立中国、干涉中国的内政。从国际政治生态环境相互合作的视野出发,如何应对境外意识形态渗透、境外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以及境外军事力量等问题的威胁和挑战,获得边疆各族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同,确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边疆的指导地位、维护中国共产党在边疆的执政地位、维护边疆地方政权的合法运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全球政治安全治理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巩固和维护我国边疆政治安全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方向。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对我国边疆政治安全治理进行研究,提出“我国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研究”的命题,以应对我国边疆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威胁。本文严格遵循“什么是边疆政治安全治理,如何完善边疆政治安全治理”这一逻辑结构。本文共六章,前三章分别从我国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理论概述、历史镜鉴和当代威胁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什么是边疆政治安全治理”,后三章从边疆政治架构的建设与巩固、国内政治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完善,以及国际政治生态环境的应对与合作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如何完善边疆政治安全治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边疆在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家喻户晓的成就,但和我国内地特别是东部沿海还有一定的差距,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则不言而喻。国内外反华势力以此为基点,从我国边疆的意识形态安全维度、政党执政安全维度、地方政权安全维度和国家主权安全维度等方面着手,对我国边疆政治安全造成了威胁和挑战。对于我国边疆政治安全的维护和治理而言,我国边疆政治架构的建设是维护我国边疆政治安全的关键环节,国内政治生态层面的有效治理是维护我国边疆政治安全的重要领域,国际政治生态层面的相互合作是维护我国边疆政治安全的影响因素。
胡江[9](2017)在《“互联网+”时代非国家行为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研究》文中认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历来是各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亦是学界所极其关注的重要领域,在以往的研究当中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搜集发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苏联解体之后,进入新世纪,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家领导和学界的密切关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我国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在成果上呈现出不同派别和不同理论观点并存的局面,但是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更加深入地去研究,尤其是在迎合新时期“互联网+”背景下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在“互联网+”时代视角下研究如何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将显得更有时代性和紧迫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传入中国之后,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革命性的指导作用,是我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广大无产阶级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瑰宝,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始终处于政治思想上的主导性地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探索和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性指导,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上升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具有一系列的功能与特点,能够鼓舞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要求,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顺利实现中国梦的保障,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就是确保政治安全,青年一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传承的前提。然而在复杂的国际社会当中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威胁,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奉行的“和平演变”策略,在成功的实现了苏联解体之后,始终将中国列为其战略的目标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在网络时代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一直在持续和发酵当中,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利用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力和通过对其各方面的支持,加强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和瓦解,研究发现在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诸多因素当中,非国家行为体是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下,在国内众多的社会思潮和敌对势力的影响下,在非国家行为体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和舆论影响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性和渗透性的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非国家行为体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进行渗透的方式更具有隐蔽性、高效性等特点。非国家行为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目的是以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代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对我国的年轻一代的意识形态进行非常态化的影响和塑造,企图改变我国公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和支持,以西方的价值观念来要求经济基础的改变,瓦解社会民众的基础、颠覆我国的国家政权,根本目的是实现对我国国家权力的分化和转移。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各种方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性。通过对非国家行为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挑战的表现、方式、影响及其危害和目的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在“互联网+”时代防范非国家行为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有效路径,最终认为在防范“互联网+”时代非国家行为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上,必须要明确对非国家行为体的常态化管控是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手段,在经济方面要确保非国家行为体的真正利民性和常态性,要防范非国家行为体资本运作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渗透性。要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机制积极地应对网络空间非国家行为体的意识形态渗透性行为,要依法限制非国家行为体在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逐步完善网络领域对非国家行为体文化的监管机制,要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和增强文化软实力来应对挑战和抵御渗透,要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设,使之成为网民的生活习惯乃至信仰,要掌握“互联网+”和大数据主导权,将“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防范非国家行为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高宏强[10](2017)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的共生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意识形态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意识形态一旦被统治阶级和国内民众普遍接受并深切认同,必将在该国的政治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从而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在内容上表现为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一整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并且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提升,逐步在广大民众中形成最大范围的认同效应,在国家政治安全稳定状态能够得以长效维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与此同时,国家的安全观念也是国家政治安全的理论指引,在安全领域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起共同构成了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在共生发展中对于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同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长期斗争中逐渐确立的。新中国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思想政治领域、经济结构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展开了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整顿、改造和建设,从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中国主流意形态的根基。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和中外经济贸易交流得日益频繁,在国内,社会利益阶层开始分化,国民价值取向也逐渐多元化;而在国外,美苏相互争霸的两极格局得以终结,由此导致国际范围内原先较为激烈的意识形态博弈相对平静下来。在这些国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下,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里曾一度存在的紧张局势开始趋向缓和,于是,在国际交流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这无疑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并不意味着这一时期的国家不再重视意识形态问题,相反,对于西方的"和平演变"与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防范和反击不逊于建国初期,不管是执政党的管控方面,还是民众的思想教育方面,抑或是国家的安全机制方面,国家领导人从未放松过。换言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轨迹受到了国内外安全氛围的极大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脉络走向也深受侵染,其所面临的威胁挑战、所存在的各类分歧、所突显的主要问题无不是国家政治安全机制建设应着力解决的要务所在。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军事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因此,世界强国纷纷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甚至不惜进行军备竞赛,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样的传统安全理念诱导下爆发并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恐慌和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种相对保守的安全观念依然存在于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和其它大国之间,直至"冷战"终结,当和平与发展成为全世界的时代主题之后,特别是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之时,以政治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才逐渐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我国正是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新的安全观。进入21世纪,在互联网的裹协之下,两种制度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从经济领域延伸到了意识形态领域,从而演化出了倍受瞩目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如此一来,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息息相关,互利共生于国家政治安全领域。事实上,国家政治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政治安全的有效维护与安全机制的全面构建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安全和人民安全。如果政治安全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那么,国家安全利益也无从谈起。而政治安全利益的核心在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主流意识形态又与国家的安全观念共生发展,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观念上层建筑的支柱。对于这两类观念形态共生关系的研究,我们查阅了自建国以来的相关重要文献,对这一研究主题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剖析,既分析它们的发展走向和发展威胁,也总结它们的历史经验和问题表征。此外,对两大观念形态的共生关系进行了国家利益的解析,从而为后续的重点研究铺设学理基础。在此基础上,本项研究着力聚焦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二者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中的灵魂作用予以充分地挖掘。最后,我们就二者的共生发展关系进行总结和概括,从而,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国家治理提供启示性的积极建议。总而言之,当代中国的和平发展得益于国家综合实力的与日俱增,而综合实力的增强在于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夯实。随着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的跌宕起伏,国家"硬实力"得以倍增的同时也同样需要我们的"软实力"能够得到升华,"软实力"的提升则更多的融汇于观念上层建筑领域。在这一领域,又集中体现为两类,一个是国内政治的意识形态及其主流意识形态,另一个是国际政治的国家安全及其国家安全观。这两类观念形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相当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具体到国家当中,这一枢纽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关键在于执政者是否可以很好地以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观这两大观念形态为理论指引去维护其国家政治安全。
二、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法轮功”的政治图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法轮功”的政治图谋(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安全话语:内涵、发展及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后“扞卫主权独立安全,确保党和政权不变质”的政治安全话语 |
(一)坚决扞卫主权安全、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
1. 坚决回击任何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的行径。 |
2. 扞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
3. 粉碎分裂图谋,维护国家统一。 |
4. 反对他国干涉,维护主权独立。 |
(二)严厉打击和严密防范反动势力的破坏活动 |
(三)依靠人民团结人民 |
(四)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图谋 |
(五)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1. 改善执政党的政治生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2. 保障党的执政绩效,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以稳定为基础,以发展保安全”的政治安全话语 |
(一)现代化建设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
1. 中国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
2.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人民民主专政不行。 |
(二)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
(三)抵御和防范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
1. 警惕“没有硝烟的世界战争”。 |
2. 抵御和防止和平演变的关键在党的领导。 |
3. 党的领导的关键在于增强党的免疫力。 |
(四)稳定压倒一切 |
1. 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
2. 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
3. 发展是实现稳定的根本。 |
(五)政治安全话语内涵的拓展 |
1. 警惕、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 |
2. 执政地位面临“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 |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的政治安全话语 |
(一)国家安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
(二)把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 |
1. 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是政治安全的核心和关键。 |
2. 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为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 |
3.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其独特优势。 |
4. 意识形态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的信仰基础。 |
(三)政权安全的实质是党的执政地位 |
1. 执政根基在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2.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3. 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 |
(四)执政安全取决于人民安全 |
1. 执政安全在于执政理念的坚守。 |
2. 执政安全在于人民群众的选择。 |
3. 执政安全最终取决于人民安全。 |
结语 |
(2)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理论基础 |
1.4 核心概念阐释 |
1.4.1 无神论 |
1.4.2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
1.4.3 无神论宣传教育 |
2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启 |
2.1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2.1.1 宗教工作的拨乱反正 |
2.1.2 对个人崇拜问题的反思 |
2.2 确立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理论前提 |
2.2.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 |
2.2.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神论宣传教育 |
2.2.3 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 |
2.3 构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学科基础 |
2.3.1 恢复宗教研究机构 |
2.3.2 启动宗教学学科建设 |
3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式微 |
3.1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3.1.1 在全面改革开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3.1.2 在清除精神污染中对待宗教问题的“慎重”态度 |
3.1.3 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中克服“左”的思想 |
3.2 中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 |
3.2.1 “中央19号文件”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定位 |
3.2.2 “八二宪法”制定中关于“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争论 |
3.2.3 199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申 |
3.3 无神论宣传教育在学术研究中的失语 |
3.3.1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争论 |
3.3.2 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停摆 |
3.3.3 无神论在“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缺位 |
4 世纪之交“法轮功”的成势与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
4.1 世纪之交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4.1.1 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
4.1.2 世界范围内神秘主义的影响 |
4.1.3 美国和苏联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 |
4.2 “无神论无人讲”与“法轮功”的成势 |
4.2.1 “特异功能热”的形成 |
4.2.2 伪科学和伪气功的发展 |
4.2.3 “法轮功”的组织化扩张 |
4.3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
4.3.1 响应新号召:批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
4.3.2 凝聚新力量:重建中国无神论学会 |
4.3.3 承担新任务: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
4.3.4 营建新阵地: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
5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
5.1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5.1.1 “宗教热”从农村向城市蔓延 |
5.1.2 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 |
5.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 |
5.2.1 中央六部委出台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文件 |
5.2.2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防范校园传教 |
5.2.3 成立无神论研究机构 |
6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
6.1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6.1.1 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 |
6.1.2 “党员信教”与“信徒入党”问题的争论 |
6.1.3 无神论宣传教育争议再起 |
6.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创新发展 |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
6.2.2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 |
6.2.3 拓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阵地 |
7 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启示 |
7.1 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基本前提 |
7.2 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推动 |
7.3 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依托 |
7.4 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坚实基础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述评 |
1.3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
1.3.1 理论基础 |
1.3.2 基本概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生成逻辑 |
2.1 理论逻辑: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
2.1.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
2.1.2 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 |
2.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但要坚持无神论而且要宣传无神论 |
2.2 实践逻辑: 维护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
2.2.1 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 |
2.2.2 巩固和增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
2.2.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神聚气 |
2.3 历史逻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
2.3.1 创造性转化“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 |
2.3.2 创新性发展“重人轻神”的民本理念 |
2.3.3 继承和升华“制天用之”的理性传统 |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核心内容 |
3.1 本体论上回答: 为什么世上无神 |
3.1.1 神的本质: 异己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 |
3.1.2 神的发展: 从原始宗教到世界宗教 |
3.1.3 神的不存在: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结论 |
3.2 认识论上回答: 为什么有人信神 |
3.2.1 自然根源: 尚未完全支配的自然力量 |
3.2.2 社会根源: 无法摆脱的社会异己力量 |
3.2.3 认识根源: 对宗教相关问题的模糊认识 |
3.3 方法论上回答: 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 |
3.3.1 科学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 |
3.3.2 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选择 |
3.3.3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 |
4.1 青少年: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点 |
4.1.1 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
4.1.2 青少年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拉拢信教的重要对象 |
4.1.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问题 |
4.2 党员干部: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关键 |
4.2.1 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
4.2.2 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宗教”“不问苍生问鬼神” |
4.2.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4.3 农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难点 |
4.3.1 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系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
4.3.2 个别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猖獗 |
4.3.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具体途径 |
5.1 基础工作: 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现实基础 |
5.1.1 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5.1.2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 |
5.2 学校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
5.2.1 小学阶段 |
5.2.2 初中阶段 |
5.2.3 高中阶段 |
5.2.4 大学阶段 |
5.2.5 党校(行政学院) |
5.3 社会宣传: 积极拓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宣传载体 |
5.3.1 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5.3.2 用好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组织保障 |
6.1 体制保障: 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
6.1.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6.1.2 纳入法治化运行轨道 |
6.2 学术支撑: 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 |
6.2.1 发展学术组织 |
6.2.2 推出优秀成果 |
6.2.3 培养专业人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相关概念 |
第一节 新时代的涵义 |
一、新时代的涵义 |
二、新时代概念提出的划时代意义 |
第二节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涵义 |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
二、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 |
三、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 |
四、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
五、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思想 |
一、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 |
二、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 |
三、斯大林的意识形态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 |
一、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思想 |
二、邓小平的意识形态思想 |
三、江泽民的意识形态思想 |
四、胡锦涛的意识形态思想 |
五、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
一、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挑战 |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满足与否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
第二节 价值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挑战 |
一、价值多元化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
二、对理想和信仰的迷失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
三、对历史的虚无态度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
四、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低俗化倾向加大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认同的难度 |
第三节 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
一、新自由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公有制思想的冲击 |
二、民主社会主义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否定 |
三、“普世价值”说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地位的削弱 |
四、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歪曲 |
五、意识形态终结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解 |
六、西方享乐主义对人民精神贫困的诱导 |
第四节 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
一、西方国家的信息霸权威胁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
二、信息网络化传播加大新时代我国社会意识整合难度 |
三、信息网络化冲击意识形态传统的传播方式 |
第五节 我国意识形态内部自身建设不足 |
一、共产党内部部分党员放弃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坚守 |
二、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否定 |
三、我国意识形态宣传手段和方式有待创新 |
第四章 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借鉴 |
第一节 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借鉴 |
一、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 |
二、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训 |
三、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启示 |
第二节 美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借鉴 |
一、美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 |
二、美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训 |
三、美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启示 |
第三节 前苏联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借鉴 |
一、前苏联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 |
二、前苏联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训 |
三、苏联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启示 |
第五章 构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体系 |
第一节 树立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指导思想 |
一、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出场语境 |
二、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
三、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征 |
四、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当代价值 |
第二节 夯实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 |
一、加强新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物质基础 |
二、巩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基础 |
三、厚植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 |
四、构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基础 |
五、强化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生态基础 |
第三节 构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长效机制 |
一、构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机制 |
二、构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监控机制 |
三、构建新时代民意表达机制 |
四、构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机制 |
五、构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评估机制 |
第四节 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选择 |
一、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
二、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打胜仗”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 |
四、加强新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制度建设 |
五、加强我国网络综合治理能力 |
六、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后记 |
(5)情报视角下我国面临的颜色革命威胁及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 相关研究现状 |
三 相关概念及辨析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范式 |
五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一部分 颜色革命与情报 |
第一章 颜色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颜色革命与我国国家安全 |
第二节 吉恩·夏普的非暴力理论 |
第三节 兰德公司的蜂群思维理论 |
第四节 作为政权颠覆行为的颜色革命 |
第二章 情报视角看颜色革命 |
第一节 情报理论 |
第二节 情报和情报活动 |
第三节 隐蔽行动 |
第四节 颜色革命是隐蔽行动 |
第二部分 我国爆发颜色革命的潜在威胁 |
第一章 威胁的整体态势 |
第一节 国际环境分析 |
第二节 国内环境分析 |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和意识形态领域问题 |
第一节 国企改制导致的群体性事件 |
第二节 沿海地区民营及外资企业问题 |
第三节 社会变迁产生的新现象 |
第四节 意识形态领域问题 |
第三章 民族宗教领域的问题 |
第一节 新疆问题 |
第二节 西藏问题 |
第三节 地下教会问题 |
第四节 邪教问题 |
第三部分 情报视角下对颜色革命的应对 |
第一章 以国内情报应对颜色革命威胁 |
第一节 情报活动的反制 |
第二节 加强国内情报应对隐蔽行动 |
第二章 加强我国的国内安全保卫 |
第一节 我国国内安全保卫 |
第二节 国内安全保卫承担防范颜色革命职责 |
第三节 加强国内安全保卫抵御颜色革命威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6)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评价 |
第三节 研究主体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宗教问题与反境外宗教渗透 |
第一节 宗教与宗教问题 |
一、宗教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 |
二、宗教与社会主义 |
三、宗教问题 |
第二节 境外宗教渗透 |
一、境外宗教渗透的含义、本质和要素构成 |
二、境外宗教渗透的战略和策略 |
三、境外宗教渗透与宗教交流、宗教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
第三节 反境外宗教渗透 |
一、反境外宗教渗透的主体 |
二、反境外宗教渗透的主要行动 |
三、反境外宗教渗透的意义和评价 |
第三章 国外社会主义国家反境外宗教渗透的鉴迪 |
第一节 前苏联东欧的反境外宗教渗透 |
一、前苏联的反境外宗教渗透 |
二、前东欧的反境外宗教渗透 |
三、前苏联东欧反境外宗教渗透的经验教训 |
第二节 越南、老挝、朝鲜和古巴的反境外宗教渗透 |
一、越南的反境外宗教渗透 |
二、老挝的反境外宗教渗透 |
三、朝鲜的反境外宗教渗透 |
四、古巴的反境外宗教渗透 |
第三节 国外社会主义国家反境外宗教渗透的比较 |
一、国外社会主义国家反境外宗教渗透的差异 |
二、国外社会主义国家反境外宗教渗透的共性 |
第四章 当代中国的宗教及反境外宗教渗透的现状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在宗教方面的基本国情 |
一、多元宗教并存与宗教变化发展迅速 |
二、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交杂 |
三、总体和谐与杂音、乱象并存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的理论、政策和法律框架 |
一、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的理论基础 |
二、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的政策依据 |
三、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的法律框架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的实践基础、实际运作与成效 |
一、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的实践基础 |
二、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的实际运作 |
三、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的成效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面临的问题 |
第一节 多股宗教势力及其变种的渗透 |
一、世界性的宗教渗透问题 |
二、区域性的宗教渗透问题 |
三、披着宗教外衣的邪教渗透问题 |
第二节 反境外宗教渗透理论、政策供给不足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中的反渗透理论尚需完善发展 |
二、宗教理论研究中的反渗透部分比较薄弱 |
三、宗教政策中的反渗透部分空白点多且衔接度不够 |
第三节 反境外宗教渗透的本领尚须增强 |
一、对境外宗教渗透政治意图的警惕性不够 |
二、对境外宗教渗透的手段反击、环境判断和对手辨识精准度不足 |
三、对境外宗教渗透治理的法治化水平较低 |
第六章 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
一、从战略高度看反境外宗教渗透,提高对反渗工作的重视程度 |
二、深刻领会宗教方针反渗透指向,提高对反渗工作规律的认识 |
三、处理好与反渗透相关关系,提高对反渗工作界限的认识 |
第二节 理论上:面向实际,深化研究 |
一、深入研究反境外宗教渗透的“三性”特征 |
二、深入研究反境外宗教渗透的爱国宗教力量建设 |
三、深入研究反境外宗教渗透的工作思路 |
第三节 实践上:加强领导,完善管理 |
一、加强党对反渗工作的领导,确保反渗透的正确方向 |
二、完善宗教管理工作,提供反渗透的组织、体制和治理保障 |
三、完善宗教自我管理,激发反渗内在动力和筑牢反渗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国家治理现代化诉求下的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价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第一节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
一、国家治理的体系 |
二、国家治理的能力 |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
第二节 政党治理的结构要素 |
一、党内治理:前提要素 |
二、政党关系治理:重要要素 |
三、政权治理:关键要素 |
四、社会治理:归宿要素 |
第三节 政党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政党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 |
二、政党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
第四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诉求下政党治理的评判标准 |
一、政党治理的民主化 |
二、政党治理的法治化 |
三、政党治理的科学化 |
四、政党治理的有效性 |
第三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政党治理及其经验教训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无产阶级政党治理思想及其价值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无产阶级政党治理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产阶级政党治理思想的价值 |
第二节 苏联模式政党治理的基本特征、成就与危机 |
一、苏联模式政党治理的基本特征 |
二、苏联模式政党治理的成就 |
二、苏联模式政党治理的危机 |
第三节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政党治理的教训 |
一、治理的思维应适时调整而不能僵化 |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面领导应坚持而不能放弃 |
三、政党治理的结构要素应厘清而不能忽视 |
四、开放与自主的关系应谨慎而不能马虎 |
第四章 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的历程回顾 |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政党治理 |
一、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政党治理 |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党治理 |
第二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党治理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治理的开创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治理的继续推进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政党治理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治理的接续奋斗 |
第五章 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的成就、机遇与挑战 |
第一节 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的成就 |
一、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的直接成就 |
二、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的间接成就 |
第二节 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的机遇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共识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目标的明确 |
第三节 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的挑战 |
一、传统管治思维的挑战 |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挑战 |
三、民众参与耦合度低的挑战 |
四、政党治理能力不足的挑战 |
五、外部西化、分化的挑战 |
第六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诉求下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的优化原则 |
第一节 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一、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视为根本保证 |
二、将改善共产党的领导视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要求 |
第二节 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
一、尊重“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基本规律 |
二、光扬群众路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 |
三、贯彻落实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
第三节 协调推进政党治理的结构要素 |
一、将党内治理作为协调推进政党治理结构要素的抓手 |
二、将政党关系治理作为协调推进政党治理结构要素的依托 |
三、将政权治理作为协调推进政党治理结构要素的关键 |
四、将社会治理作为协调推进政党治理结构要素的基点 |
第四节 实现政党治理与其他治理的协同 |
一、坚持政党治理的引领地位 |
二、不断丰富其他治理的内容和形式 |
三、推进政党治理与其他治理的协同 |
第五节 增进政党治理的世界战略眼光 |
一、始终警惕西化、分化的图谋 |
二、吸收和借鉴世界政党治理的有益成果 |
三、加强政党治理的国际交流 |
第七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诉求下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的优化对策 |
第一节 加强政党治理的理论研究 |
一、加强政党治理规律的研究 |
二、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协同研究政党治理 |
三、重视政党治理的话语体系建设 |
第二节 增进政党治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互动结合 |
一、增进政党治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 |
二、增进政党治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 |
第三节 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政党治理各结构要素 |
一、以问题为导向优化党内治理 |
二、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政党关系治理 |
三、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政权治理 |
四、以问题为导向优化社会治理 |
第四节 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治理能力 |
一、重视中国共产党政党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地位 |
二、以系统工程对待中国共产党政党治理能力的提升 |
三、以人才建设为抓手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治理能力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我国陆地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陆地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边疆的理论概述 |
一、边疆概念的界定及其历史演变 |
二、陆地边疆概念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
三、边疆的特点与类型 |
第二节 边疆政治安全的理论概述 |
一、安全概念的界定及其历史演变 |
二、边疆政治安全概念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
三、影响边疆政治安全的要素分析 |
第三节 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理论概述 |
一、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
二、边疆政治安全治理概念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
三、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系统分析 |
第二章 陆地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历史镜鉴 |
第一节 王朝国家时期的边疆政治安全治理 |
一、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实践 |
二、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启示 |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边疆政治安全治理 |
一、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实践 |
二、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启示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边疆政治安全治理 |
一、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实践 |
二、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启示 |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边疆政治安全治理 |
一、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实践 |
二、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启示 |
第三章 陆地边疆政治安全面临的当代威胁 |
第一节 我国边疆政治架构的考量 |
一、意识形态安全维度 |
二、政党执政安全维度 |
三、地方政权安全维度 |
四、国家主权安全维度 |
第二节 边疆群众政治认同的考量 |
一、意识形态安全维度 |
二、政党执政安全维度 |
三、地方政权安全维度 |
四、国家主权安全维度 |
第三节 国际敌对势力干预的考量 |
一、意识形态安全维度 |
二、政党执政安全维度 |
三、地方政权安全维度 |
四、国家主权安全维度 |
第四章 陆地边疆政治架构的建设与巩固 |
第一节 边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
一、重视意识形态自身建设 |
二、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创新 |
三、探索意识形态传播形式 |
第二节 边疆政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
一、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
二、夯实执政党的执政理论 |
三、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
四、完善执政党的执政环境 |
第三节 边疆地方政权机制的健全 |
一、推进地方政府自身建设 |
二、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 |
三、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四、健全民族干部政策设计 |
第四节 边疆戍边体系功能的完善 |
一、优化合力戍边体系建设 |
二、推进建城戍边建设转型 |
三、加强文化戍边体系建设 |
第五章 陆地边疆国内政治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完善 |
第一节 边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实现多样社会思潮并存 |
二、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
三、完善边疆宗教问题治理 |
第二节 边疆政党执政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三股势力的防控与治理 |
二、完善邪教问题应对措施 |
三、坚决惩治边疆黑恶势力 |
第三节 边疆地方政权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维护边疆的稳定与和谐 |
二、推动边疆的开发与建设 |
三、增进边疆的民主与民生 |
第四节 边疆国家主权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获取反分裂的群众支持 |
二、完善反分裂的法律法规 |
三、加强反分裂的国际措施 |
第六章 陆地边疆国际政治生态环境的应对与合作 |
第一节 边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警惕西方势力分裂中国 |
二、完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
三、坚决抵御境外宗教渗透 |
第二节 边疆政党执政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坚决反对干涉中国内政 |
二、加强治理第五纵队力量 |
三、构建合理有序国际环境 |
第三节 边疆地方政权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继续维护边疆政权安全 |
二、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 |
三、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
第四节 边疆国家主权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树立和平稳定的价值观 |
二、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
三、谨慎应对境外军事威胁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互联网+”时代非国家行为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创新点 |
三、不足之处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互联网+”概念 |
二、非国家行为体概念 |
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概念 |
四、“互联网+”意识形态概念 |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意义 |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
一、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瑰宝 |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中不断发展的主导思想 |
第二节 有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顺利发挥 |
一、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其功能实现的基础 |
二、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其功能特点的要求 |
第三节 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
一、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就是确保政治安全 |
二、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传承的前提 |
第四节 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
一、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
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非国家行为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
第一节 非国家行为体及其特征和功能 |
一、关于非国家行为体的不同界定 |
二、“互联网+”时代非国家行为体的特征 |
三、“互联网+”时代非国家行为体的功能 |
第二节 非国家行为体和国家的关系 |
一、两者是共存于世界的两个互补性的行为体 |
二、部分非国家行为体是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输出的纽带 |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非国家行为体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 |
一、非国家行为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利性 |
二、非国家行为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性 |
第四节 “互联网+”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 |
一、“互联网+”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更多的挑战 |
二、“互联网+”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创造条件 |
第五节 非国家行为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
一、非国家行为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表现 |
二、非国家行为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方式 |
三、非国家行为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危害 |
第六节 非国家行为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目的 |
一、以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替换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
二、以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要求经济基础的革命 |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防范非国家行为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渗透的路径思考 |
第一节 加强经济方面防范路径的建设 |
一、确保非国家行为体经济的真正利民性和常态性 |
二、防范非国家行为体资本运作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性 |
第二节 加强法律法规机制方面的路径建设 |
一、依法限制非国家行为体在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
二、完善网络领域对非国家行为体文化的监管机制 |
第三节 加强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建设 |
一、加强队伍建设应对挑战 |
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来抵御渗透 |
三、掌握“互联网+”和大数据主导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10)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的共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综述 |
二、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观研究综述 |
三、关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共生关系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学术创新与研究不足 |
一、学术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五节 概念界定及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
第一章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走向与历史经验 |
第一节 建国以来中国意识形态的基本分析 |
一、计划经济时代下的意识形态基本状况(1949年~1978年) |
二、市场经济时代下的意识形态基本状况(1978年~今) |
第二节 建国以来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走向 |
一、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随着国内外政治博弈而日趋突显 |
二、意识形态的防守理念随着国家中心工作的转换而逐渐深化 |
第三节 国家安全视野下中国意识形态演化发展的历史经验 |
一、意识形态的演化发展必须依靠执政党主导力量的规范引导 |
二、意识形态的演化发展必须得到人民大众政治认同的民意支撑 |
三、意识形态的演化发展必须依托国家政治安全机制的有效保障 |
第二章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威胁、分歧与问题 |
第一节 建国以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安全威胁 |
一、"冷战"时期与"冷战"后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
二、新时期"和平演变"战略对于中国的无形渗透 |
三、互联网时代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影响 |
第二节 建国以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理论、道路与模式分歧 |
一、发展的理论分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反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发展的道路分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 |
三、发展的模式分歧:"中国模式"与"华盛顿模式" |
第三节 国家安全视域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生存发展的主要问题 |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虚拟空间里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问题 |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现实空间里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问题 |
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上层建筑里国家综合发展的机制问题 |
第三章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共生发展的国家利益分析 |
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与军事安全观的共生发展(1949年~1978年) |
一、共同扞卫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
二、协同抵御西方阵营的"和平演变" |
三、共生发展下以保家卫国为使命的国家利益分析 |
第二节 主流意识形态与综合安全观及新型安全观的共生发展(1978年~2012年) |
一、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并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
二、防范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并创新的国内外威胁 |
三、共生发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利益分析 |
第三节 主流意识形态与总体安全观的共生发展(2012年~今) |
一、指引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深化改革 |
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 |
三、共生发展下以人民至上为主旨的国家利益分析 |
第四章 共生发展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的互动效应分析 |
第一节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家安全观的引领作用 |
一、建国之初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家安全观的引领 |
二、改革开放后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家安全观的引领 |
三、十八大后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对国家安全观的引领 |
第二节 共生发展下中国国家安全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作用 |
一、军事安全观对主流意识形态生存环境的保障 |
二、综合安全观与新安全观对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空间的保障 |
三、总体安全观对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保障 |
第五章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共生发展的启示 |
第一节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家安全观演进的核心引导 |
一、引导国家安全的战略目标:有效扞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二、引导国家安全的博弈理念:全面防范资本主义阵营的"和平演变 |
三、引导国家安全的建设机制:不断提升国家政治安全的预警层次 |
第二节 强化国家安全观下安全体制对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有效保障 |
一、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平稳发展 |
二、保障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国内外安全环境中的创新发展 |
三、保障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发展 |
第三节 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国家安全观的国际化发展 |
一、中国的安全观要力争占领国际安全的道义制高点 |
二、中国要在国际场合里掌握安全观的话语主导权 |
三、中国要在对外援助中建构总体安全观下的合作共识圈 |
第四节 扩展互联网时代国家安全体制保障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 |
一、加速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价值的大众化 |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舆论传播的大众化 |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国民认同的大众化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法轮功”的政治图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安全话语:内涵、发展及逻辑[J]. 马振超. 公安学研究, 2021(03)
- [2]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D]. 苏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D]. 张戈.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7)
- [4]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 王爱桂. 苏州大学, 2019(06)
- [5]情报视角下我国面临的颜色革命威胁及应对[D]. 赵旭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6]当代中国反境外宗教渗透研究[D]. 林清龙. 华侨大学, 2019(05)
- [7]国家治理现代化诉求下的当代中国政党治理研究[D]. 陈心香. 华侨大学, 2019(12)
- [8]我国陆地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研究[D]. 李庚伦. 云南大学, 2017(05)
- [9]“互联网+”时代非国家行为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研究[D]. 胡江. 喀什大学, 2017(12)
- [10]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的共生关系研究[D]. 高宏强. 内蒙古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