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州首创我省县级示范档案馆(论文文献综述)
李全平[1](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认为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焦帅帅[2](2019)在《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与乡村社会研究(1917-1976)》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时期,整个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时期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到民国时期的政府为主,民众被动参与再到集体化时期的政府主导,民众积极参与这一复杂发展过程。众所周知,传统社会发展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从而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方式。在畜牧业发展上,亦是如此,并呈现出一家一户一头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方式。民国时期,随着中国民众的衣食住行和审美观念发生变化,阎锡山政府开始注重畜牧业的发展。在政策方面,实行“六政三事”,建立模范畜牧场,颁布有关牲畜管理的法令制度和税收政策;在教育方面,创办畜牧农业学校,注重畜牧人才的培养;在改良方面,引进西方的优良品种,与本地品种进行杂交。然而,在这一具体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培养畜牧人才还是畜牧改良方面,都是“自上而下”推行的,主要是依靠强大的行政权力支持发挥作用,多停留在宣传或示范层面,各项政策并没有真正的传达于民众,影响于民众。即政府与民众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信息交流机制和信息监督机制,政府与民间的呈现着一种单向化的关系。集体化时期,山西畜牧业的发展既注重发挥政府行政力量的作用,也注重发挥民众、模范、饲养员等民间力量的作用。在关注畜牧政策变化的同时,更多关注牲畜发展背后“人”的变化。即饲养员群体构成变化、社会活动、政府如何塑造的问题,试图将牲畜的命运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直白一点的讲,民国时期山西畜牧的发展更多重视“牲畜”的变化,而集体化时代的畜牧业更多注重与牲畜相关的“人”作用,实现“由物及人”的变化。因此,通过研究饲养员的群体特征、车把式地位的变化及将牲畜作为一种话语权等方面的内容,刻画出模范饲养员爱畜如子,一心为集体的形象及车把式对于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谁掌握赶马车的鞭子,谁就掌握整个公社发展的命脉,掌握了整个公社发展的走向。从侧面反映出牲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国家是非常重视牲畜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的牲畜是非常幸福的。更进一步的讲,就是集体化时期的人和牲畜都是非常幸福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原因,主要归功于集体化时代畜牧发展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助关系。所以,本研究以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地区的畜牧业为研究对象,站在社会史的角度,通过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更多地去考察观念、制度、政策、人为因素等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影响。初步探讨畜牧业背后政府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即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着一种由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到国家与社会的单向化再到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化的关系。对如何正确认识民国至集体化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国家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如何实现国家与民众的互动提出思考。
范仁贵[3](2010)在《光辉的历程——山西省档案馆建馆五十年历史概述(下)》文中研究说明(二)馆内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展开。省馆20多年来在各项业务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1998年12月,经国家档案局考评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
张慧芝[4](2005)在《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文中认为在地理学中,流域指相对河流的某一断面,由分水线包围的区域,是水资源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流域经济主要特征有三方面:一、水资源是其核心资源;二、沿河谷的交通网络是其经济布局之基础;三、流域整体性是其经济地域的根本特性。随着水资源的日趋紧张,流域可持续发展正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汾河流域地处黄河中游,开发历史悠久,黄土的特殊属性、山西高原的特殊地形,水利开发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意义尤重。明清时期是汾河流域开发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期间流域内部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出现了新的特点,特别是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因此,本文选择明清时期汾河流域这一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段,系统研究该流域经济发展与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之互动关系,以期践履学术“有用于世”之宗旨。 本文研究以地方志及正史、实录等史料为基础,加以实地考察所得史料,主要采用区域比较、连续地理剖面对比、历史分析等方法,将明清时期汾河流域分为上游、中游、灵霍峡谷、下游、尾闾地带5个经济区,在分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流域经济的整体性特征。 上游属高寒山地区,为农牧交错地带。明以前其产业结构农林牧兼有,明清时期农业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区域开发角度分析,这种变化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就流域经济地域系统而言,其又存在较大弊端: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不仅使当地生产力下降,且导致原本富庶的中下游盆地区,出现日趋严重的洪涝等水灾害,制约了整个流域经济发展。中游盆地区开发历史悠久,迄至明清“地狭人稠”的矛盾逐步显现。为此,当地采取了增垦农田、扩建水利、推广水稻等措施,并利用优惠的国家政策,抓住北部边境贸易的时机,商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水利事业,但河渠过多,规划不当,也使当时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河水泥沙含量增加、淤积加重,洪涝灾害加剧等,并影响到当地经济发展,期间潇河河道迁徙频仍就是一个明证。灵霍峡谷以山地、丘陵为主,汾河利少,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明清时期凭借矿藏丰富、交通便利等优势,采矿业发展较快,逐步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然而由开矿而引发的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亦益趋严重,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产力下降,经济、环境恶性循环加剧。下游盆地区具有适宜的生产条件,物产丰饶,历史时期一直是流域经济重心所在。明初许多州县人口—土地矛盾已十分突出,除明初大规模移民外,商业移民从未间断。毗邻盐池等优势资源,明中叶其商业盛极一时,至清产业结构更为优化,棉花、粮食等种植逐步扩大,商品性农业进一步发展。尽管该地区的政治地位逊于太原,但因灵霍峡谷的阻隔,依然可以相对独立地发展,始终保持着流域经济重心区的地位。尾闾地带肩负整个流域泄洪功能,滩地难以增垦,受黄河干小北流段顶托、侧蚀,洪涝灾害易发,生产受到一定制约。明清当地推广烟草种植,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因烟草,对土壤肥力消耗较大,农业生产力下降。此外,本区商业一直
薛润平[5](2003)在《霍州首创我省县级示范档案馆》文中研究指明
二、霍州首创我省县级示范档案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霍州首创我省县级示范档案馆(论文提纲范文)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与乡村社会研究(1917-1976)(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四、论文的主要框架 |
第一章 因地制宜:山西畜牧业的发展概况及条件 |
一、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
(一)民国之前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
(二)民初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
二、山西畜牧业发展条件 |
(一)山西畜牧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
(二)山西畜牧业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区域、环境与畜牧:山西畜牧的空间分布格局 |
一、山西的畜牧种类 |
(一)使用与役用 |
(二)食用与毛用 |
二、主要畜牧品种的地域分布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政策、教育与改良:民国时期的山西畜牧业 |
一、民国山西畜牧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
(一)阎锡山与六政三事 |
(二)民国山西牲畜管理的法令制度 |
(三)税收政策 |
二、民国山西畜牧教育的发展及影响 |
(一)学有所用:畜牧教育思想的提出 |
(二)创办农学校,培养畜牧人才 |
(三)认识与反思 |
三、民国山西畜牧引进及改良 |
(一)马的引进与改良 |
(二)牛的引进与改良 |
(三)猪的引进与改良 |
四、畜牧改良的典范—美利奴羊入山西 |
(一)六政三事:美利奴羊的引进 |
(二)政府主导:美利奴羊的推广 |
(三)水土不服:美利奴羊的引进与改良过程 |
(四)亡羊补牢:寻求土办法弥补损失 |
(五)认识与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范、话语与牲畜: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的新变化 |
一、牲畜与话语:作为政治话语的牲畜 |
(一)举足轻重:中央文件报道中的牲畜 |
(二)由物及人:新闻报纸报道中的牲畜 |
(三)利益博弈:影视小说报道中的牲畜 |
二、牲畜与模范:山西地区畜牧模范研究 |
(一)畜牧模范产生的时代背景 |
(二)畜牧模范的群体特征 |
(三)畜牧模范群体的社会活动 |
(四)畜牧模范群体的社会影响 |
(五)认识与反思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流域作为一种区域的主要特征 |
二、本文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
三、技术路径 |
四、研究预期 |
第一章 自然特征及明以前社会经济发展 |
第一节 自然特征 |
一、地形、土壤特征及适宜作物 |
二、气候转寒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三、水文特征及主要水灾害 |
第二节 明以前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一、农牧业 |
二、工矿业 |
三、商业 |
小结 |
第二章 上游农业发展与环境变迁 |
第一节 农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
一、农业生产条件 |
二、明代农业发展 |
三、清代农业进一步发展 |
四、对环境的影响 |
第二节 林木业的兴衰过程 |
一、明中后期木材业发展 |
二、清前期林植业恢复 |
三、清中后期木材业衰落 |
小结 |
第三章 中游以省城消费为中心的经济结构 |
第一节 水资源与环境、经济 |
一、河湖水文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
二、水利与农业发展 |
第二节 工商业发展 |
一、粮食输入路线 |
二、手工业发展 |
三、商业中心 |
第三节 金融业兴盛 |
一、平、祁、太晋商发展 |
二、金融业兴盛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灵霍峡谷工矿业发展 |
第一节 农业发展缓慢 |
一、农业发展概况 |
二、农业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工矿业发展及其影响 |
一、兴起原因 |
二、工矿业兴起 |
三、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
小结 |
第五章 下游经济重心区进一步发展 |
第一节 农业发展 |
一、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
二、汾河、霍泉灌区变迁及对农业影响 |
三、汾河、平水泉灌区变迁及对农业影响 |
第二节 商业发展 |
一、发展条件 |
二、边商兴衰 |
三、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
四、主要粮食输入路线 |
第三节 手工业发展 |
一、冶炼业 |
二、造纸业、印刷业 |
小结 |
第六章 尾闾地带的水环境特征及商业发展 |
第一节 水环境恶化及影响 |
一、黄河小北干流迁徙与水环境恶化 |
二、灌溉功能的演变 |
第二节 经济布局调整 |
一、水环境对经济布局的影响 |
二、商品性农业的发展 |
小结 |
第七章 汾河流域整体性特征 |
第一节 上游与中下游经济、环境互动 |
一、与中下游的经济交流 |
二、与中下游环境互动 |
第二节 省城与流域凝聚力 |
一、省城对社会经济的促进 |
二、省城区域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 |
第三节 灵霍峡谷对流域整体性的制约 |
一、灵霍峡谷地理位置及意义 |
二、对流域整体性的制约 |
第四节 下游经济重心区对流域发展的影响 |
一、生产风俗的北向传播 |
二、平阳城的经济地位 |
第五节 尾闾地带与流域的外向扩展 |
一、尾闾是流域之门户 |
二、门户地位发展的时代特征 |
小结 |
综论 |
一、明清时期汾河流域各经济区的互补性及地位变动 |
二、明清时期汾河流域产业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三、汾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思索 |
结语 |
主要参考书目 |
附录:玉米、甘薯在汾河流域传播过程及原因分析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霍州首创我省县级示范档案馆(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2]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与乡村社会研究(1917-1976)[D]. 焦帅帅. 山西大学, 2019(02)
- [3]光辉的历程——山西省档案馆建馆五十年历史概述(下)[J]. 范仁贵. 山西档案, 2010(05)
- [4]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 张慧芝. 陕西师范大学, 2005(01)
- [5]霍州首创我省县级示范档案馆[J]. 薛润平. 山西档案,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