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行为中女性服饰的性别意识

民间行为中女性服饰的性别意识

一、女性服饰在民俗行为中的社会性别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黄秋菊[1](2020)在《闽台客家生活习俗中的女性角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探讨闽台客家生活习俗的女性角色,包括了外显的角色规范和内在的心理感知,以彰显女性在客家文化中的话语权,并从中检视闽台客家文化的流变。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客家女性在生命礼俗、民间信仰与文教习俗等民俗事象中,结果发现,第一,客家女性在生命礼俗或禁忌中,部分呈现出民俗规范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冲突,遵循文化传统与心理感受不一致,在父权架构下的客家社会,女性在民俗文化里有反抗的一面,有助于女性主体性的建立。第二,女性在民间信仰中,“孺人”从历史的光荣标志,成为今日思考性别位阶的破口,今日性别观念的提升,闽台客家呈现出族谱记载女性全名的性别平等时代。此外,六堆客家妇女在敬神的盘花技艺中,得到信仰和自我的支撑点。第三,客家女性对家庭的贡献,也在家庭教育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客家社会文风鼎盛功不可没。第四,客家民俗在闽台地区产生流变,福建地区较大程度地保留传统成分,而台湾地区将许多民俗事象融合节庆扩大办理,凸显客家文化的多样性。

王姝[2](2020)在《清代女性观剧研究》文中认为女性观剧是女性参与戏曲活动的一个重要面相,举凡与女性观剧活动相关的一系列社会文化现象均属本文研究的范畴。女性观剧现象既增添了戏曲接受的女性视角,又丰富了古代妇女研究的戏曲视角,是对戏曲领域的性别关照,也是性别研究中的戏曲维度,具有双重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清代女性观剧研究围绕谁在看?在哪看?怎么看?看什么?能不能看?看了以后会怎样?人们如何看待女性观剧现象?等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在大量搜集整理与女性观剧现象相关的文献史料、文物遗存和民俗口述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戏曲学、女性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和理论,对清代女性观众类型及观剧需求、观剧场所及设施、观剧习俗、观剧内容、社会各界对待女性观剧的态度等方面,作一系统地梳理和研究。第一章围绕谁在看的问题,从戏曲受众的角度,将清代女性观众分为宫廷、仕宦、平民、青楼、其他女性类型,并就每一类女性观众自身的特点及其对戏曲发展的影响做了探讨。从清代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家庭角色和实际需求出发,探讨女性观剧的交际、娱乐、追星、服装展示等观剧需求。认为娱乐和交际需求是女性观剧的普遍需求,而女性靓装炫服的观剧行为,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下,具有特殊的性别含义。是女性获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而女性观众对于不同性别伶人的追捧,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正是多种观剧需求共同促成了清代女性观剧的盛行。第二章围绕在哪看的问题,就清代女性观剧场及设施进行了探讨。认为女性与男性同观时,是共用一个剧场空间,特殊之处在于,各类剧场中均设置了供女性观剧的专门设施。尤以神庙剧场所存看楼,看台,女台、女厂、女亭等保存完整。女性观剧设施创设的原因,既是剧场性增强,对女性观剧行为的重视的结果,也有严男女之大防、照顾女性及牟取利益等考虑。高平市良户村田宅专门女眷观剧场所的遗存,为我们探讨明清时期女性垂帘观剧现象及剧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实物依据。清末北京金鱼胡同尼庵演剧的女性专场,尼庵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观剧空间,则表现出受到女神信仰与生殖崇拜影响的特征。第三章围绕怎么看的问题,就清代女性观剧的定戏、点戏、看戏、赏赐、禁忌习俗进行了探讨。认为女性观剧习俗深受传统礼教和社会性别制度对女性制约的影响,各个环节均呈现出不同于男性观剧习俗的复杂面貌,尤以女性观剧禁忌习俗表现鲜明,女性观剧禁忌是女性禁忌与戏曲禁忌双重标准的结合,根源在于女性特殊生理特征而产生的普遍的“厌女情结”和“女性不洁”之观念。河南新安芦院村禁忌女性观剧年龄碑刻的发现,禁忌15-50岁女性白天观剧的规定,可以看出受到女性月经禁忌和生育禁忌的影响明显。第四章围绕看什么的问题,就女性观剧内容进行探讨。女性受教育程度、个人出身、审美趣味等差异,决定了女性观剧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女性作为同一性别群体,观剧内容上又存在很大的普适性。另外,文献中对女性观剧内容的载录,又呈现出基于性别、阶层差异的种种不均衡性。第五章围绕社会各界对女性观剧的态度进行讨论,大致分为反对与排斥,支持与赞同、犹豫与矛盾、中立与客观四种态度。本文就持不同态度的各类人群的身份、目的、社会因素及个体因素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持反对态度的多从维持风化的目的出发,而持赞同态度的多出于一些开明人士对妻女等的宠溺和孝亲角度考虑,持犹豫态度者多与自身的特殊社会身份有关,而外籍来华人员,对女性观剧多客观中立。

邴波[3](2020)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关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声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内政外交及国际地位。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新疆的独特地缘及多元文化所塑造的新疆形象对建构国家形象的意义重大。而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独特地位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参与建构新疆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重塑了人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而且成为建设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认知具有多维性,从文化维度来看,建构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家理想与现实中“和谐中国”建设目标相融合的产物。建构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既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确立文化共同体,又与中国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相一致。本文主要以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田野调查、史论结合等方法,结合文艺学、电影学、文化人类学、影视民俗学、影视传播学等理论,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与国家形象的生产、传播、影像化变迁相结合,分析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不同侧面,挖掘电影译制、发行、放映、“走出去”、获奖对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重点探究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如何建构理想化的国家形象,思考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通过这一研究,一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6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发现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内在表现规律,为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又分为四个方面,即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表达、策略,重点在于生产、传播及表达。绪论部分是全文的引言,阐释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概述本文的研究中心,界定相关概念和梳理文献,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建构部分。通过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与“和谐中国”国家形象、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构新疆形象对国家形象的意义,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形象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章是文章的历史回顾部分。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影像变迁。依据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的时代烙印,将国家形象的影像生产与传播分为“新中国”(1949—1966)奠基期、“新时期”(1977—1999)拓展期及“新世纪”(2000年以来)繁荣期三个阶段,探讨各阶段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演变轨迹,指出国家形象塑造与各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其建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追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第三章到第六章是论文重点展开部分。采取文本分析法,定位不同变量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在国家形象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且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借鉴媒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生态人类学的“空间”理论挖掘地理空间、地理景观及生态空间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空间表达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向度方式展示了国家形象,使观众可以通过空间认同获得国家归属感。第四章借鉴性别理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和两性生存境遇的差异性分析,展示性别与国家形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性别话语系统中透视国家形象的塑造策略。第五章借鉴身份理论,探讨文化传统及民族身份多元化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通过文化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以作品中导演的家国情怀及融化于叙事中的家国同构模式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坚守者的导演形象塑造,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一体化倾向。第六章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影视民俗学相关理论,将影视民俗表达的多元一体作为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多元化”侧重于各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与同一少数民族电影中不同类型(物质、社会、精神)民俗文化的多层展演,而挖掘民俗和谐文化因素及以集体记忆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则成为实现民俗文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途径。第七章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建构及传播国家形象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新疆的特殊地缘性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要考虑如何将“战场”与“市场”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回归电影产业的本质属性。因此针对电影在影像化建构及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从创作者来说要提升内容质量,书写真实新疆故事,汇聚新疆正能量;从传播者来说,架设好电影桥梁,传播和谐国家形象。结论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展望未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且对实现国家形象的理想化表达提出遵循或借鉴的原则。

曹英才[4](2020)在《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文化整体视角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了个案研究,从服饰发生的生态环境、历史发展、社会背景、生产方式等方面作了综合研究,其目的在于探析对特定地域环境的服饰风格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之间的密切关联,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相连的层次关系。由于舟曲藏族生活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在长期社会历史、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中,创造出与舟曲地域相适应的服饰着装。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受众多文化因素和影响是服饰产生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而这些基础为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由此特定地域空间和人群及环境共同构成了一套本土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生态系统。在这种文化空间视阈下,舟曲藏族服饰文化作为藏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遗产。其类型丰富,风格独特,总体构成了自成体系的艺术格局。由于居住环境和生产方式相对封闭落后,居于这种环境氛围下,总体服饰文化保留相对完整。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各种文化不断被涌入,潜移默化地对服饰生产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去传统服饰逐渐都已失传,而现代大众化服饰占领主导趋势,基于这种社会语境下,研究本地域服饰文化具有迫切而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即体现该民族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和精神文化的外显展示。同样它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经过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中,形成了舟曲藏族特有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不仅包涵了舟曲藏族的语言形态和居住形式及民俗习俗,保留了传统的服饰文化基因。服饰文化内涵在装束质料、工艺、构造、色泽、审美、纹样等方面得到了体现,从而使舟曲藏族历史渊源、着装习俗、装束风格、制作工艺、色彩配置及审美理念均方面得以表达,使服饰文化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和地域空间里,形成为地域性传承延续的活态文化。它在发展过程中,过去在封闭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下,将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原汁原味地生存和保留下来。舟曲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等各方面受到所在地域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等的影响。而特定地域历史、社会文化、自然条件、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是舟曲藏族着装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这些基础因素为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在服饰穿戴习俗上体现其深刻的地域特性,舟曲着装生根于传统的自然村落和民间生产生活,同样在舟曲藏族同一地域文化圈内,不同的服饰风格和艺术审美自成体系,从中透视出不同的艺术内涵和色彩审美及文化象征。这些文化内涵完整地表达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核和艺术理念。服饰在重要的人生礼仪中扮演其至关重要的角色。基于这种文化语境,服饰不仅仅是满足物质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更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舟曲藏族社会生产和民间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本文选择舟曲藏族传统自然村落为田野点,通过舟曲藏族民间考察和实地调研及访谈相结合基础上,对舟曲藏族服饰发生的社会历史、生态环境、传统技艺、民间习俗、装束惯习、文化变迁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总结阐述。其一,从舟曲藏族源流和地域分布格局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其二,从舟曲藏族服饰的传统纺织(纺织、制作、染色)、制作技艺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三,对舟曲藏族服饰依存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变迁方面做了分析论述;其四,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形制要素、构造特质方面做了详细总结;其五,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蕴涵的民俗特性、禁忌事项、文化载体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其六,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形态美学、艺术特质、审美意蕴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其七,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符号、文化寓意、语义特性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其八,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社会角色、文化认同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九,对舟曲传统服饰的生存现状、社会语境、保护空间等方面做了全面论述。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而言,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均与舟曲藏族所生存的环境、生活、宗教、思维方式及价值等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服饰生产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时代环境均不断在发生变迁,促使传统服饰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消失或失传的尴尬境地。当下如何传承和保护服饰成为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随时代不断发生变迁,与此服饰文化同样发生了变化,基于这种社会文化语境下,探讨传统藏族服饰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空间的解决路径。在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发展中求生存,营造让服饰文化永续生存的文化空间。而本文研究能够对舟曲藏族文化保护有所借鉴或启发意义,让舟曲藏族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让本土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生存境遇,更多地为传统藏族服饰生存、发展及延续。本文研究和探讨,为整个藏族传统服饰文化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参考思路。

苏醒[5](2018)在《追寻“德气”的人生:大理诺村女性社会性别建构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大理诺村白族女性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呈现出诺村女性追求“德气”的人生历程,在此基础上考察其性别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体现了诺村白族社会的道德伦理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中行为规范与女性主体性之间的张力。众所周知,性别角色差异往往通过人们的行为、思想、情感等诸多方面呈现出来。通过对诺村女性的身体惯习与性别建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中的日常行为以及对传统惯习的遵守与打破等几方面的内容,勾勒出诺村女性日常生活的场景以及当代诺村女性在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变迁情况。一方面探讨惯习如何通过性别建构过程对女性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则探讨惯习如何彰显出女性的主体性。第一章聚焦于日常生活中诺村女性的身体、行为与“德气”的关联。惯习规约着诺村女性运用自己的身体进行实践,使其符合“德气”的规范,也映射出当地文化场域中所固有的性别因素对诺村女性身体所产生的约束。第二章从诺村女性一天之中的生活安排、一年当中的劳作安排以及年度节庆活动等呈现出的日常生活节奏反映当地女性“以勤为中心”的“德气”象征。第三章通过展现诺村女性的日常生活与空间体验,反映出空间行为所凸显的身体惯习与性别构建的关系,空间生产背后隐匿着身体规训、性别权力等关系以及它对诺村女性以“德气”所反映出的行为方式、道德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就部分诺村女性在两性关系、婚姻家庭、职业选择中追求“德气”的过程进行讨论与分析。在此过程中,女性既遵循传统惯习而获得“德气”的赞誉,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着传统惯习,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五章则从布迪厄的“惯习”概念出发,以心智结构双重历史性的个体生成与系统生成作为理论框架来讨论表现为“德气”的传统惯习的产生过程。一方面,诺村在多重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井地文化”对女性日常行为的形塑是惯习“系统生成”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诺村女性由婴儿养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所共同构成、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则是惯习“个体生成”的途径。在对前文梳理总结的基础上,结论部分认为诺村经历了近年来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在物质层面已经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然而,多元文化作用下形成的井地文化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它所导致的固有惯习、逻辑、机制仍然在主导着诺村社会的运行以及女性性别角色的建构。诺村女性追寻“德气”的人生轨迹并未停止,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正如布迪厄所说的“惯习不是宿命”,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下,诺村的女性同样也能够通过主体性的发挥部分或者彻底地改变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身体惯习,对社会性别的建构方式进行修正或者重塑,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笔者通过诺村女性追求“德气”的人生历程发现:一方面,诺村人认知中的“德气”是在一种日常行为规范,也是一套在儒家文化浸润下产生的道德伦理关系。作为一种惯习,它不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外表上,同时在女性整个社会性别构建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内化在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消除。另一方面,人们的主体性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些习以为常的文化,但这是一个漫长且犹如“水滴石穿”的过程。

张秋贤(Tr(??)ng Thi Thu Hi(?)n)[6](2015)在《走向经济母神:越南女性母神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越南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生产形式的农业社会,水稻文明所特有的阴性文化特征孕育并形成了越南独特的母神信仰。母系社会以来,越南阴性文化悄然塑造了越南人带有阴性特质的性格、观念与文化传统。与此同时,母神信仰也逐渐成为越南女性的精神支柱。纵观越南几千年母神信仰,不难看出,母神信仰与女性生活一直处于持续互动之中。一方面,女性生活的变迁直接促成了母神核心形象的历史演化:在越南古代农业社会,女性掌握着农业生产的主导力量,母神核心形象便是生殖母神;在越南中世纪社会,女性的抗争运动就产生了自由母神——柳杏圣母;而当农业女性逐渐转为从事商业买卖的女性时,经济母神就成为了当前母神信仰的核心形象。女性与母神形象具有同构性,正如越南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家之主”的地位一样,民间信仰中女神的神力也是非凡的。可以说,母神形象不断被历代女性开拓、演绎与创造。反过来,母神信仰的转变也影响了越南女性的认知和行为。女性从母神信仰中吸收积极的观念,从而逐步形成了自我认同、完善,以及自我解放;此外,母神信仰也促进了女性在行动上,更加明确自我责任,推动自我分工。可见,女性始终是推动着母神信仰变迁的主导力量,而母神信仰又为不同时期的越南女性提供赖以支撑的精神支柱,二者互为依存。为了更好地探索母神信仰与女性的互动关系,笔者从越南南北两地母神信仰的核心仪式着手,通过个案研究来解读游走于信仰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越南女性。本论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越南古代农业社会即阴性文化土壤。越南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以小农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社会。越南农业文化倾向于阴性文化——重母现象,其主要表现在历史和民间文化两大方面。农业社会与女性化土壤共同促成了母神信仰的形成与发展。在越南文化长廊中,每一时期的母神形象都跟社会中的女性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对女性来说,母神就是神圣母亲形象,进而母神信仰逐渐成为了母亲信仰。第二部分为个案研究,主要包括越南北部上童仪式中的女性和南部朝圣仪式中的女性研究。上童仪式、朝圣仪式是母神信仰中的核心仪式,大部分属于女性信仰活动。这一部分概述越南女性对母神仪式的解读与操作,她们在仪式中如何主动地表现自己、如何运用信仰仪式来调整现实生活。从女性在母神信仰的仪式特征透析其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由于每一信仰行为均依据现实生活,所以通过该仪式的女性行为,笔者诠释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也尝试考察男性在母神信仰中的角色,以期全面分析母神信仰的认同度。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母神信仰保障了女性家庭与经济民俗。本部分从上述个案研究中发现了女性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互动。有宗教信仰的越南女性往往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女性的物质生活主要是指女性对家庭的本分、义务、责任与经济承担,而精神方面则倾向于信仰活动,特别是母神信仰活动。北方的上童仪式活动、南方的朝圣活动均显示出女性的自我调节与释放、自我认同与肯定的能力。她们通过母神仪式更新自我,进一步表达神、人之间的性别认同以及女权意识。除此之外,古今越南母神习俗建立了女性经济民俗的一些社会准则,慢慢地形成了一种经济民俗制度,最突出的是,在当前越南女性由农业向商业身份转换的过程中,母神信仰有效地保障了越南女性的家庭经济,某种意义上,母神信仰也逐渐成为制定当代女性经济生活的一种经济民俗制度与文化保障。结语部分是对全文主题的总结和提升。总结了投资信仰的越南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她们通过自我认同、自我分工,从而得到社会认同。由于女性选择以母神信仰保障其经济民俗生活,所以母神信仰对于发展经济民俗中的越南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梁丽霞,李伟峰[7](2015)在《民俗旅游语境中女性东道主与民俗传承》文中研究说明在民俗旅游开发背景下,旅游地女性东道主在民俗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民俗传承主体地位的形成,既源于旅游地社会男女性别角色与分工这一内在因素,亦深受民俗旅游中的性别消费文化以及民俗旅游村落人口流动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女性东道主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对女性东道主自身以及旅游地的民俗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洪坤[8](2014)在《近代文化语境下汉族民间女装的变革与创新应用》文中认为在中国服饰史上,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其变革也最为明显,本文将文化语境的概念引入近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中,通过近代文化语境来呈现和感知近代社会文化背景,其中包含近代政治变革、文化习俗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政治制度的变革带来了新的政治文明,开启了现代生活模式;而外来文化的涌入促使近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具备了文明性与现代性;传统女性服饰也在秉承汉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纳西艺而逐步变得丰富多彩。本文以近代汉族民间女装由渐变到突变为主线,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实物为佐证,通过对传习馆藏中的传统汉族女装的外在轮廓造型、内部的细节装饰等进行数据测量,归纳总结出其渐趋西化的特征,并对西式服饰引入下女性服饰时尚的突变加以阐述。通过对民初传统女性“上衣下裳”与“凤冠霞帔”服饰的广泛穿用论述了汉室文化的回归与传承,而女子陈规陋俗的废除则是近代政治文化差异性的表现,随着社会进步,女子“上衣下裳”与改良旗袍以国服姿态成为新型政治文明的符号标识,因而也具有了纯粹的政治文化意义。结合前期服饰变革的现象,本文以大成老旧期刊图文为主要论证依据,阐述服饰变革背后女性的思想意识与审美变迁,即近代女性经历了从摒弃封建陈规陋俗而拥有独立人格,到展现女性自我性别意识与追求现代女性美的演变历程。最后,本文通过对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服饰结合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中式服饰元素在现代品牌服饰设计中表现形式,通过对传习馆藏的实物做元素提取,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将凸显传统文化精髓的服饰元素融合到现代时尚服装设计中。总之作为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近代汉族民间女装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需要我们以“传习”的心态去保护、传承与创新。

梁丽霞,李伟峰[9](2014)在《民俗旅游语境中女性东道主与民俗传承》文中提出在民俗旅游开发背景下,旅游地女性东道主在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东道主社会民俗传承的主体;其主体性地位的形成,是女性东道主、男性东道主以及游客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女性东道主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对女性东道主自身以及旅游地的传统民俗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金昱彤[10](2014)在《国家、市场、社会三维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以土族盘绣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多样性与单一性冲突,使各民族文化得以存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民族理所当然的象征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突出地体现了文化变迁的逻辑,各民族世世代代所操演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活的深层积淀,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历史记忆,同时也是维系族群认同的重要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语境下的境况就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特别是晚近以来,各个民族的代表性文化通过媒体传播、竞赛演出、旅游产业等,发生了最为激烈的变迁,文化变迁已经远远超出民族、民俗研究的视线,被裹挟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之中,本研究采取国家、市场、社会的等多维角度对民族文化变迁现象进行研究,力图超越就文化论文化的单一视角,引入时空、制度、权力、社会性别等议题,集中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国家的视角关注于在政府主导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是如何被塑造成一个文化拥有者本身并不熟悉的知识体系,尽管土族盘绣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助于其保护传承,但本地乡村社区并不熟悉这种陌生的话语体系。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政府通过将地方文化提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地方文化向国民文化的凝聚力,地方则在国家文化的锦标赛体制中凸显地方性文化特色,将其扩展到更大的公共领域。地方民族文化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国家动员和自下而上的基层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盘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中,国家并非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性概念,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基层政府、政府各业务部门和自治组织的多种逻辑,共同参与到对国家制度的落实、分解和灵活执行,使得文化在国家内部也呈现出高度差异化的谱系。最初发现土族盘绣的价值,实际上是市场的力量。本研究以时间为基本线索,调查由早期日本游客参观后引发的村庄农家乐,以及后期不断升温的旅游风情园和土族园等大型旅游产业力量的介入,使得盘绣逐渐成为一种土族象征的展演标示,成为一种文化和旅游商品。市场中的风情园、盘绣公司、零售商贩、传承人、刺绣艺人,日常生活中的男性与女性、穷人与富人、居民与村民都在文化变迁中表现为不同的行动者,这些形形色色的行动者展现出的不再是一副静态的民俗地图,而是被市场驱使的现代景观。地方社会对市场并非单向度的被动反应,而是积极的调适和介入,借助市场中的网络日益走出传统封闭的社会体系,日益融入到更广的社会体系中。社会的视角侧重从土族地方社会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传统语境中作为土族女性成人礼的盘绣嫁妆在土族社区中扮演的角色与功能,以及后期市场、旅游、政府非遗政策等介入以后盘绣的变迁。分析了盘绣在社会变迁中所折射出的社会性别、城乡、阶层与族群认同问题。变化的并非盘绣实体本身,而是因为影响盘绣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变化,使得人们对盘绣地认识和价值判断发生巨大变化。由盘绣折射出的地方民族文化变迁,展现的是西北乡村民族地区社会体系开放性不断扩展,与现代社会不断互动调适的过程。通过土族盘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案研究,我们发现从国家一市场一社会三维出发,民俗文化受到国家非遗政策、旅游与市场、民间社会变迁的多重影响,社会转型期民族文化变迁的深层逻辑是其日益转变为一种公共文化。基于民族文化公共转向面临的冲突与挑战,研究进一步讨论了文化自觉理论在分析民族文化变迁的可能延伸空间,并对当代中国国家主导的文化保护政策进行了初步地思考与探讨。尽管本研究在具体的操作化过程中对国家、市场、社会进行了进一步地分解,但是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本研究中如何体现三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变迁的影响,在理论层面进行总结提升,是本研究面临的挑战。

二、女性服饰在民俗行为中的社会性别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性服饰在民俗行为中的社会性别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闽台客家生活习俗中的女性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闽台客家生命礼俗、民间信仰与文教习俗
    第一节 生育礼仪、婚姻习俗与女性成年礼
        一、生育礼仪
        二、女性成年礼
        三、婚嫁习俗
    第二节 女性与民间信仰
        一、荣耀的标本:孺人
        二、客家妇女的信仰美学:盘花
    第三节 文教习俗
        一、客家地区文风的形成与发展
        二、敬字文化
第二章 闽台客家民俗的女性参与
    第一节 六堆特殊婚俗
        一、多子多孙油纸伞
        二、敬外祖与阿婆肉
        三、特异风俗:抽猴筋
    第二节 客家文教习俗与女性角色
        一、人文心理的探究
        二、女性的教育功能
    第三节 放足的女性
    第四节 客家民俗的女性禁忌
        一、生育禁忌
        二、婚俗禁忌
        三、经血的禁忌
第三章 客家女性在民俗的性别位阶
    第一节 传统观念的性别角色与地位
        一、硬颈精神的客家女性
        二、地位流动的客家女性
    第二节 客家女性在家族中的性别角色
        一、家庭经济的补充者
        二、家族宗法的被排外者
    第三节 客家婚俗的文化意涵与女性价值
        一、客家婚俗贶辞:讲四句
        二、客家婚俗中的女性价值判断
第四章 闽台客家生活习俗的流变
    第一节 民俗日常的现代转换
    第二节 文教习俗的在地转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受访者资料
附录2 六堆的由来与拓垦历史
附录3 田野笔记:敬外祖
附录4 田野笔记:美浓詹屋三奶夫人信仰的田野调查
附录5 田野笔记:六堆首位进士黄骧云
附录6 田野笔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清代女性观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百年妇女史研究概述
        (二)清代女性观剧研究述评
        (三)清代女性观剧史料来源及书写特点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女性观众
    第一节 女性观众的类型
        一、宫廷女性
        二、仕宦女性
        三、平民女性
        四、青楼女性
        五、其它女性
    第二节 女性观众观剧需求
        一、娱乐需求
        二、交际需求
        三、服装展示
        四、追星动机
        五、其它需求
    小结
第二章 清代女性观剧场所及设施
    第一节 各类剧场中的女性观剧现象
        一、宫廷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二、商业性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三、神庙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四、会馆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五、私人宅第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六、舟船水畔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七、其他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第二节 女性专门观剧设施
        一、看楼
        二、看台、女台、子台
        三、看棚
        四、花场
        五、女厂
        六、女亭
        七、其它
    第三节 女性观剧设施创设原因
        一、剧场性的增强及对女性观剧的重视
        二、照顾与限制
        三、牟取经济利益
    第四节 女性观剧专场
        个案研究一:山西高平良户村田宅女性剧场考述:兼谈垂帘看楼与明清女性观剧场所的变迁
        个案研究二:清末北京尼庵演剧女性专场考述
    小结
第三章 清代女性观剧习俗
    第一节 定戏习俗
    第二节 点戏习俗
        一、点戏人的选择
        二、点戏的讲究和礼节
        三、点戏物件类型
        四、男女观众点戏之区别
    第三节 看戏习俗
        一、男女分观习俗
        二、男女落座方位
    第四节 赏赐习俗
        一、从施赏者角度看
        二、从受赏者角度看
        三、从赏赐品类看
    第五节 禁忌习俗
        一、女性禁忌与戏曲禁忌的结合
        二、对女性观剧的诸多禁忌
    第六节 个案研究:河南新安芦院村女性观剧年龄禁忌碑的文化阐释
    小结
第四章 清代女性观剧内容
    第一节 女性个体差异与观剧内容
        一、女性剧场环境差异与观剧内容之雅俗
        二、女性阶层差异与所观内容的差别
        三、女性个体因素与审美趣味的差异
        四、女性地域及生活理想差异与女性观剧内容
    第二节 女性观剧内容的普适性
        一、婚恋爱情剧
        二、全本情节戏
        三、家庭伦理戏
        四、喜庆戏
    第三节 女性观剧内容文献载录的不均衡性
        一、文献载录女性观剧内容的阶层因素
        二、文献载录女性观剧内容的性别因素
    小结
第五章 社会各界对待女性观剧的态度
    第一节 反对与排斥
        一、反对的方式
        二、反对的人群
        三、禁限效果评估
    第二节 支持与赞成
        一、家庭成员的赞同
        二、社会各界的支持
        三、女性个人的努力
    第三节 犹豫与矛盾
        一、汉人官员的审慎和节制
        二、旗人官员的犹豫和矛盾
    第四节 中立与客观
        一、对女性观剧“直言直笔”的书写特点
        二、女性与戏曲作为保存族群历史记忆的工具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一节 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
        一、国家整体形象
        二、新疆局部形象
    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一、电影塑造国家形象
        二、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内涵
        三、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第二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
    第一节 新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奠基(1949—1966)
        一、奠基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奠基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二节 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拓展(1977—1999)
        一、拓展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拓展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节 新世纪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繁荣(2000年以来)
        一、繁荣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繁荣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空间表达
    第一节 “空间”概述
    第二节 地理空间中的领土与边界
        一、领土认同
        二、地理形象
        三、国防意识
    第三节 地理景观中的城市与乡村
        一、地理景观
        二、城市与乡村
        三、城市、乡村空间中的新疆与新疆的城市、乡村空间
    第四节 生态空间中的绿洲与草原
        一、生态空间、生态人类学与新疆生态空间
        二、绿洲生态空间
        三、草原生态空间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性别表达
    第一节 新中国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被突出”与“被遮蔽”的女性形象
        二、“被压抑”与“被潜藏”的男性形象
    第二节 新时期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寻找女人
        二、寻找男子汉
    第三节 新世纪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二、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第五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导演表达
    第一节 多元化的导演形象
        一、作为国家形象启蒙者与维护者的汉族导演形象
        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与探索者的少数民族导演形象
        三、文化互动
    第二节 不同民族导演共同的“家国情怀”与“家国同构”叙事
        一、家国情怀
        二、家国同构叙事
第六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民俗表达
    第一节 民俗与电影
        一、民俗
        二、影视民俗
        三、影视民俗与国家形象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一、物质民俗文化
        二、社会民俗文化
        三、精神民俗文化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一体化表达
        一、挖掘影视和谐文化因素
        二、建构中华共有文化记忆
第七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第一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困境
        一、内容创新不足
        二、传播渠道障碍
        三、“走出去”路途曲折
    第二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一、书写真实新疆故事
        二、传播和谐中国形象
结语
附录: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回顾
    三、整体研究设计
    四、相关概念及界定
    五、研究视角
    六、研究的重难点
    七、研究尝试点
    八、相关运用材料
第一章 舟曲藏族源流及区域分布格局
    第一节 舟曲藏族县域情况及相关概述
        一、区域概况
        二、行政区划
        三、人口分布
        四、气候类型
        五、自然资源
    第二节 舟曲藏族社会历史及部落分布情况
        一、建制沿革
        二、地方部落
    第三节 舟曲藏族地域民俗及文化形态
        一、人文景观
        二、民俗风情
        三、宗教文化
    小结
第二章 舟曲藏族服饰制作要素及传统技艺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纺织技艺
        一、传统纺织原料
        二、传统纺织工具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织作技艺
        一、纺线
        二、缠线
        三、煮线
        四、洗捶
        五、理线
        六、织作
        七、银饰加工
        八、传统手工制鞋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染色技艺
        一、传统服饰的基本颜料
        二、传统服饰的染色工艺
    小结
第三章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生态
        一、服饰艺术生态
        二、服饰艺术阐释
        三、服饰文化生态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特征
        一、地域性
        二、历史性
        三、变异性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一、服饰生态环境
        二、服饰文化变迁
    小结
第四章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及造型风格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
        一、坪定型服饰着装要素
        二、江盘型服饰着装要素
        三、插岗型服饰着装要素
        四、八楞型服饰着装要素
        五、大年型服饰着装要素
        六、博峪型服饰着装要素
        七、共同佩戴的着装衣(饰)物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
        一、坪定型传统服饰形制
        二、江盘型传统服饰形制
        三、插岗型传统服饰形制
        四、八楞型传统服饰形制
        五、大年型传统服饰形制
        六、博峪型传统服饰形制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构造特质
        一、上衣下裤式构造类型
        二、上袍下裤式构造类型
        三、衣裙下裤式构造类型
    小结
第五章 舟曲藏族服饰民俗惯制及礼仪蕴涵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民俗特性
        一、服饰民俗历史性
        二、服饰民俗地域性
        三、服饰民俗自觉性
        四、服饰民俗变异性
        五、服饰民俗传承性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禁忌事项
        一、服饰日常禁忌
        二、服饰节日禁忌
        三、服饰礼仪禁忌
        四、服饰色彩禁忌
        五、服饰身份禁忌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仪礼蕴涵
        一、诞生礼时期的服饰
        二、成年礼时期的服饰
        三、嫁娶礼时期的服饰
        四、丧葬礼时期的服饰
    小结
第六章 舟曲藏族服饰审美形态及美学探析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造型呈现的形态美学
        一、服饰形式美特质
        二、服饰自然美特质
        三、服饰艺术美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艺术蕴含
        一、服饰形态蕴含的特色美
        二、服饰构图折射的和谐美
        三、服饰生态显现的自然美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折射的审美意蕴
        一、式样独具的实用美感与造型美感
        二、多彩丰富的意境情趣与图纹美蕴
        三、视觉多样的审美意境与色彩情趣
    小结
第七章 舟曲藏族服饰着装符号表现及象征意义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符号表现
        一、服饰图像性符号表现
        二、服饰指示性符号表现
        三、服饰象征性符号表现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符号寓意
        一、服饰符号语义形成的基本要素
        二、服饰符号的象征表达
        三、服饰符号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审美符号及语义特性
        一、传统服饰的审美符号表达
        二、传统服饰的形态符号表达
        三、传统服饰的情感符号表达
    小结
第八章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意蕴及深层透视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蕴涵透视
        一、传统服饰的族徽文化特质
        二、传统服饰的身份文化特质
        三、传统服饰的礼俗文化特质
        四、传统服饰的祈福文化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社会功能阐释
        一、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涵义
        二、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功能及表现意义
        三、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特质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认同及文化表达
        一、传统服饰与地域内部认同
        二、不同服饰与地域之间的互动认同
        三、人类学视阈下服饰符号及地域文化表达
    小结
第九章 舟曲藏族服饰承接空间及延续路径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存现状及社会境遇
        一、传统服饰当下面临的窘境
        二、服饰文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三、服饰文化受地域环境的因素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保护路径及传承措施
        一、服饰保护与传承现状
        二、服饰保护与传承路径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传承及保护空间
        一、传统服饰文化空间及生存现状
        二、传统服饰文化空间的保护形式
        三、传统服饰文化的空间再生
    小结
结论与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5)追寻“德气”的人生:大理诺村女性社会性别建构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田野点与方法论
    四、概念、框架与意义
第一章 身体行为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健美勤劳”:身体关注与女性“德气”
        一、对面部的关注与时代变迁
        二、对手部的关注与时代变迁
        三、对足部的关注与时代变迁
    第二节 “进退有度”:诺村女性的身体动作
        一、身体动作与女子“德气”
        二、社会阶层、身体技能与女性“德气”
    第三节 怎么穿:服饰行为与女性“德气”
        一、有德气的穿着打扮:诺村女性的服饰
        二、为谁而美?
    第四节 “没有德气”的女性身体:破坏传统的身体惯用语
        一、对传统女性身体形象的破坏
        二、对传统女性身体行为的破坏
    小结
第二章 日常生活节奏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诺村女性的一天:日常生活节奏的“变”与“不变”
        一、变化的日常生活节奏
        二、不变”的“德气”衡量标准:以“勤”为中心的日常生活节奏
    第二节 年度时间安排:纵向时间历程中的诺村女性
        一、盐业生产时期的日常生活节奏:与卤水的“旺”“淡”同步
        二、农业生产时期的日常生活节奏:与劳作周期与自然节律同步
        三、旅游经营时期的日常生活节奏:与人潮的“旺”“淡”同步
    小结
第三章 特定空间中的行为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固化空间中的行为与女性“德气”
        一、神圣空间中的女性与行为
        二、世俗空间中的女性与行为
    第二节 出行空间中的行为与女性“德气”
        一、出行空间中的人际互动:串门、走亲戚与做客
        二、逸出日常边界的体验:外出旅行
    小结
第四章 两性关系、婚姻家庭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老实”——两性关系与女子“德气”的衡量
        一、婚前的两性关系与女子“德气”
        二、婚后的两性关系与女子“德气”
    第二节 从“相夫”到“共建小家庭”:婚姻家庭与女性“德气”的衡量
        一、从“相夫”到“共建小家庭”:“德气”衡量标准的变迁
        二、婚姻冲突:“女的更不有德气一些”
        三、传统“德气”衡量标准对女性的控制:“尽量不离”
        四、冲破惯习:离婚的女性
    第三节 “有德种德,以贤继贤”:生育行为与女性“德气”的衡量
        一、生育子女:衡量女性“德气”的重要标准
        二、不能生育的女性
    第四节 职业选择与女性“德气”的衡量
        一、相夫教子:传统女性的职业选择
        二、女性职业选择的改变
        三、冲突——惯习的破坏者
    小结
第五章 “德气”衡量标准的生成:从惯习的双重历史性说起
    第一节 “德气”衡量标准的系统生成:井地文化与诺村社会性别建构
        一、“井地文化”的形成背景与过程
        二、诺村“井地文化”的特点
        三、井地文化背景下的诺村社会性别
    第二节 “德气”衡量标准的个体生成:诺村女性的个体社会化
        一、婴幼儿养育
        二、家庭教育
        三、学校教育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性别教育:微信、微博、网络中诺村女孩
    小结
结论
附录: 田野图片资料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走向经济母神:越南女性母神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SB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母神信仰与女性研究现状
        一、母神信仰
        二、女性民俗研究
    第三节 本文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一、主要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写作思路
        四、界定
        五、研究的难点和不足与创新点
第一章 越南母神信仰形成的文化基础
    第一节 农业国土:阴性文化的土壤
        一、越南的自然条件
        二、越南的文化基础
    第二节 越南文化的重母现象
        一、民族历史塑造女性形象:民族英雄
        二、民间文化塑造的女性形象:母性神光
        三、越南农业社会与女性文化的结晶:母神信仰
第二章 越南母神形象的历史演化
    第一节 女性角色的转变与母神形象的变迁
        一、越南古代的母信仰:生殖之母
        二、越南中世纪的母神信仰:自由之母
        三、越南当代的母信仰:经济之母
        四、小结:女性社会角色的改变与母神信仰的变迁
    第二节 越南女性对母神形象的解读
        一、各民族的母神形象
        二、母神形象的特征
第三章 上童仪式中的越南女性
    第一节 上童仪式的文化空间
        一、四府母殿的供奉
        二、神灵光彩下的女性童师
    第二节 女性的仪式行为分析
        一、上童——萨满教研究略述
        二、上童仪式中的女性
        三、仪式的神圣状态——回到母身边
第四章 朝圣仪式中的越南女性
    第一节 主处婆朝圣(HANH HU'O'NG BA CHUA Xu)
        一、“朝圣”理论述略
        二、圣地空间
        三、女性与朝圣仪式
    第二节 女性与朝圣的研究分析
        一、女性是朝圣仪式的行动者
        二、朝圣是女性的一种交流活动
        三、权威的女性
        四、朝圣即是女性“回母家”的假日
        五、女性的经济观:向主处婆的借钱与还钱
    第三节 母神信仰中的男性角色
        一、母神殿庙的守候者
        二、上童仪式的乐师队伍
        三、信仰女性的陪伴者
        四、母神信仰的先锋研究学者
    小结 以母神象征符号创造文化的越南女性
第五章 母神信仰保障女性日常生活
    第一节 女性在家庭的角色与“手提宗教”
        一、家中的女神与女性
        二、女性与社区、村落的女神庙
    第二节 信仰活动与女性日常生活
        一、民俗信仰与娱乐生活
        二、以信仰知识经营家庭生活
        三、信仰是女性的生存策略
    第三节 从执行者成为决定者的信仰女性
        一、女神化男性神像:以越南南部主处婆像为个案
        二、女神化其他宗教信仰
    第四节 母神信仰与女性意识
        一、女性以母神形象来改变命运
        二、神人之间的性别认同
第六章 母神信仰保障女性经济民俗
    第一节 从仪式行为看越南女性民俗信仰的经济观
    第二节 母神与女性经济民俗
        一、女性与经济民俗的钥匙
        二、女性的民俗生产与消费民俗
        三、女性与市场
        四、女性与民间理财方式
    第三节 走向经济母神
    小结 女性经济民俗保障
结论与反思
    一、越南农业社会与阴性文化的结晶:母神信仰
    二、母神信仰即母亲信仰
    三、母神信仰保障女性生活
    四、母神信仰保障女性经济民俗
    五、问题反思:女性民俗信仰与社会问题
主要参考书目
    一、文献
    二、专着
    三、论文期刊
    四、其他
附录:母神信仰相关图片
后记

(7)民俗旅游语境中女性东道主与民俗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女性东道主:民俗传承的主体
    (一)服饰民俗与女性东道主传承
    (二)手工艺民俗与女性东道主传承
    (三)歌舞民俗与女性东道主传承
    (四)饮食民俗与女性东道主传承
三、女性东道主成为民俗传承主体的原因
    (一)旅游地社会男女性别角色与分工,决定了女性东道主民俗传承的主体地位。
    (二)民俗旅游中的性别消费文化,客观上强化了女性东道主民俗传承的主体地位。
    (三)民俗旅游村落人口的流动,助推了女性东道主民俗传承的主体地位。
四、女性东道主传承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对女性东道主的影响
        1.促进女性东道主自身发展
        2.女性东道主面临被“物化”的危险
    (二)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影响
        1.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与创新
        2.传统民俗文化的失真与变异
五、结语

(8)近代文化语境下汉族民间女装的变革与创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参阅法
        1.4.2 实物分析法
        1.4.3 图文互证法
        1.4.4 比较分析法
        1.4.5 设计应用
第二章 近代文化语境的概述
    2.1 近代文化语境的概念界定
    2.2 近代文化语境的包含要素
        2.2.1 政治变革的导向
        2.2.2 外来文化的引入
        2.2.3 传统汉族服饰文化的回归
第三章 近代文化语境下汉族民间女装的渐变与突变
    3.1 渐变的融合与传统创新
        3.1.1 传统“上衣下裳”的改造纳新
        3.1.2 传统袍服的融合创新
        3.1.3 传统马面裙的现代衍变
    3.2 西风东渐与突变的时尚
        3.2.1 “文明婚礼”服饰—混搭与中西融合新风尚
        3.2.2 西式连衣裙—时装风尚的盛行
        3.2.3 西式内衣—女性形体时尚的突变
    3.3 小结
第四章 近代文化语境下汉族民间女装变革的政治与文化解读
    4.1 延续旧制与文化传承
        4.1.1 “上衣下裳”形制与传统汉室文化的传承
        4.1.2 民间婚礼“凤冠霞帔”服饰—传统华夏文化的回归
    4.2 摒弃传统与政治变革
        4.2.1 传统等级服制的废弃与女性服饰的政治符号表征
        4.2.2 “女子放足”与社会思想的开化
    4.3 小结
第五章 近代文化语境下汉族民间女性审美与思想变迁
    5.1 传统女装陈规旧礼的废除与女性思想的解放
    5.2 曲线美的体现与女性性别意识的突显
    5.3 时髦摩登的装扮与现代女性美的塑造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汉族民间女装传统元素的提取与创新应用
    6.1 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结合的意义
    6.2 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结合的市场分析
        6.2.1 消费者的文化审美心理需求
        6.2.2 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结合现状分析
    6.3 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上的创新性应用
        6.3.1 传统女性服饰元素的创意方法
        6.3.2 传统女性服饰元素的创新应用
    6.4 传统服饰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上的启示
主要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民俗旅游语境中女性东道主与民俗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女性东道主:民俗传承的主体
    (一)服饰民俗与女性传承
    (二)手工艺民俗与女性传承
    (三)饮食民俗与女性传承
    (四)歌舞民俗与女性传承
    (五)传统婚俗与女性传承
三、女性东道主成为民俗传承主体的原因分析
    (一)从女性东道主的角度分析
        1、女性与传统民俗文化具有的密切联系,奠定了女性东道主民俗传承的主体性地位。
        2、女性东道主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的显性角色,巩固了女性东道主民俗传承的主体性地位。
    (二)从男性东道主的角度分析
        1、男性东道主在民俗旅游场域中的“缺席”,助推了女性东道主民俗传承的主体地位。
        2、男性东道主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的隐性角色,凸显了女性东道主民俗传承的主体地位。
    (三)从游客的角度分析
四、女性东道主传承民俗的影响分析
    (一)对女性东道主的影响
        1、促进女性东道主自身发展
        2、女性东道主面临被“物化”的危险
    (二)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影响
        1、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与创新
        2、传统民俗文化的失真与变异

(10)国家、市场、社会三维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以土族盘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旨趣
        一、在何处研究文化变迁?
        二、传承哪种文化:文化传承中的非文化逻辑
        三、多样性的追寻:动力来自文化还是社会?
        四、文化为谁而传承:文化保护的人类学忧思
    第二节 相关学术理论梳理
        一、民俗学研究
        二、艺术人类学的关注
        三、旅游人类学
        四、政府行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五、土族与盘绣研究
        六、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作为研究对象
        一、身体上的历史与文化
        二、代表性与典型性
    第四节 田野点的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文化互动的时空坐落
        二、研究涉及的村庄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架构
第二章 文化圈层视野中的土族盘绣
    第一节 土族盘绣的特点
    第二节 文化地理视野中的土族盘绣
    第三节 民族交融视野中的土族盘绣
    第四节 文化结构视野中的土族盘绣
第三章 再造传统:地方社会的变迁
    第一节 昔日摆嫁妆:土族女性的成人礼与夸富宴
        一、十年绣嫁妆
        二、摆嫁妆中的成人礼与夸富宴
    第二节 服饰展演与符号化过程
        一、展演服饰:由个性到统一
        二、上班服与流行服装
        三、纪念性的服装与族群认同
    第三节 盘绣中的社会性别
        一、社会性别与身体权力
        二、盘绣是女性的服饰?
        三、女性内部的认同差异
    第四节 服装上的历史与现实
        一、民族服装的历史与神话
        二、跨越族际的服饰符号
        三、土乡何处觅?
第四章 “发现”盘绣:市场的力量
    第一节 日本客人的到来
        一、异国情调与国际友人
        二、区位生态与民俗风情定位
        三、先行一步的旅游开发
    第二节 农家乐与风情园:空间视角下的文化呈现
        一、以空间看文化
        二、民俗中的象征、符号与信号
        三、文化展演的圈层结构
        四、展演场与文化真实性
    第三节 盘绣市场中的行动者
        一、刺绣艺人
        二、文化营销的中间人
        三、文化人、艺术家、背包客
    第四节 文化的市场运作
        一、地方法团主义
        二、混合经济
        三、民俗文化再生产过程中的民族关系
        四、游客的文化消费
第五章 成为非遗:国家的保护政策
    第一节 地方文化网络与非遗的选择
        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二、政府说了算
        三、申报成功是第一考虑
    第二节 选择非遗传承人
        一、谁能成为非遗传承人
        二、传承人的角色发挥
    第三节 民族与地方的文化符号与象征
        一、选择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
        二、服饰、神话与宣传
        三、礼物经济
    第四节 非遗保护管理的日常运作
        一、清水衙门的新业务
        二、多龙治水与乡镇关系
        三、培训与传承
    第五节 文化创造与国家的谱系
        一、通过文化体现国家的软实力
        二、出售民俗与民族身份的市场化
        三、地方、部门与村落的非遗“小算盘”
第六章 迈向公共文化: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非遗转向
    第一节 文化搭台与零售非遗
        一、文化经济与双轨文化的产生
        二、文化传承的非文化逻辑
        三、博物馆和商品之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节 走向开放的地方社会
        一、市场促动的民间组织发育
        二、族群身份与符号的再创造
        三、民族地方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展
    第三节 国家、市场、社会互动下的文化变迁与文化自觉
        一、从民俗到公共文化的变迁历程
        二、文化变迁中的“自”与“觉”
        三、公共文化变迁的结构逻辑
        四、重构文化研究的公共性论题
    第四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女性服饰在民俗行为中的社会性别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闽台客家生活习俗中的女性角色研究[D]. 黄秋菊.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清代女性观剧研究[D]. 王姝.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邴波. 山东大学, 2020(09)
  • [4]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D]. 曹英才.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5]追寻“德气”的人生:大理诺村女性社会性别建构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研究[D]. 苏醒. 云南大学, 2018(04)
  • [6]走向经济母神:越南女性母神信仰研究[D]. 张秋贤(Tr(??)ng Thi Thu Hi(?)n).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7]民俗旅游语境中女性东道主与民俗传承[J]. 梁丽霞,李伟峰. 民俗研究, 2015(02)
  • [8]近代文化语境下汉族民间女装的变革与创新应用[D]. 李洪坤. 江南大学, 2014(04)
  • [9]民俗旅游语境中女性东道主与民俗传承[A]. 梁丽霞,李伟峰. 2014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现代化” 论坛论文集, 2014
  • [10]国家、市场、社会三维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以土族盘绣为例[D]. 金昱彤. 兰州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民间行为中女性服饰的性别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