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决就业问题的新举措(论文文献综述)
袁宏[1](2021)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与实践研究 ——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
欧阳润[2](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提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解金鹏[3](2020)在《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机遇与风险并存,与挑战同在。人们唯有增强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方能实现转危为机、化危为安。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1),这告诫人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我国面临着许多不可预料的国内外风险挑战,全体共产党人必须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常怀对党、国家、人民和世界的高度责任感,防微杜渐、防范未然,绝不犯战略性系统性颠覆性错误,不断提升风险识别管控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本选题研究主要涉及习近平忧患意识及其时代意义、生成逻辑、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意蕴、培育践行等章节,它系统回答了习近平忧患意识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来的、有什么内容、怎么样和怎么办等理论问题:其一,习近平忧患意识可以从外延定位、内涵结构和理论场域等层面来界定。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党执政地位稳固、民族振兴发展和世界和平大同,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提出的关于防范和应对党、人民、国家、民族和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的系列观点、论断和思想。其二,习近平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如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能力、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等;二是有助于实现国家总体安全,如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大局、推进民族复兴大业、巩固社会稳定大势等;三是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如有助于刺激生产发展、达到生活富裕、实现生态良好等;四是有助于维护世界的正义和平,如有助于国际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世界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全球绿色清洁、美丽生态等。其三,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生成有着四重逻辑。一是关于民族历史、我国近代历史、党的历史的历史逻辑;二是关涉世界共同挑战、国家内部风险、党执政考验、人民生活问题等的实践逻辑;三是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理论思想战略等的理论逻辑;四是关涉习近平优良家风熏陶、艰苦知青岁月锤炼、丰富从政经历磨砺、大量文史阅读积累的个人逻辑。其四,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基本内容有着四个维度。一是忧党,忧党的执政本领不强、党的建设被削弱、党的领导被弱化等;二是忧国,忧生态保护、经济转型、文化自信、政治民主、社会稳定、国土安全和国家统一等;三是忧民,忧脱贫攻坚、青年成长、国民健康、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就业质量等;四是忧世,忧和平与发展、开放与包容、人类命运等。其五,习近平忧患意识具有多重的马克思主义意蕴。一是具有现代与未来兼顾、吸收外来立足实际结合、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共存的科学性;二是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统一、绿色青山与金山银山统一、底线思维与进取精神统一的辩证性;三是具有以全人类命运为整体,以党、国家、人民发展为整体,以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整体的整体性;四是具有以问题为导向、以防范为引领、以实干为根本等的实践性;五是具有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主体地位、践行群众路线等的人民性。其六,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培育践行可以从四个层次展开剖析。一是增强忧患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注重底线意识与奋进意识、提升防范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批判意识和辩证意识、激发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二是注重忧患理论: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修养、掌握机遇哲学和主体性理论、培养前瞻性整体性和战略性思维等;三是提升忧患能力:自我反省能力、情绪疏导能力、忧患兢慎能力;四是打造忧患机制:挑战应对机制、风险抵御机制、阻力克服机制、矛盾解决机制。
李瑶瑶[4](2020)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生大于天,民生事业的建设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十九大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关于民生事业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新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体现,是新时代背景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最期待的现实问题的有效理论指导。民生事业无大小,党和国家的民生事业建设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的相关科学阐述,着手解决眼前的实际民生问题,着手布局未来民生事业科学发展规划,不忘初心,方能为人民谋幸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本思想的精华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生观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关于民生观的重要论述作为其主要来源,吸收期间存在的教训和问题不足,立足于十九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国情,面对国际复杂多变的国情,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重大历史时刻,形成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对于指导我国在下一个阶段不断发展和改善民生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系统论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原研究目前还则要求,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民生发展和民生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是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其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的需要,还包括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追求,涉及到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和尊严价值等多重内容。是满足人的基本的需求,即财富的分配、基本生活的保障;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能够得到支持和保证;还包括每个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利能够得到基本的维护和尊重。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相较于之前民生相关论述,进一步指明了民生建设的目标任务、突出了民生建设的战略地位、明确了民生建设的价值依据,拓展了改善民生的新内容、奠定了改善民生新的经济体系,强化了民生建设的制度保证。其是全新的适应新的国情民意的理论体系,能够更好的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两个百年”目标实现提供保障。
周媛媛[5](2020)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汉语热”的背景下,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及汉语言文化传播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且招生人数在逐年扩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热门的新兴专业,市场需求与就业比例失调、人才培养力度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成为阻碍该专业发展的显着性问题。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生所在的就业单位为调查对象,分析该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以及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反馈,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原则,从社会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本学院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本文主要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板块。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就业去向统计分析。分析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统计出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与云南师范大学整体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相比较,分析其存在的差距和原因。第二部分,调查问卷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反馈调查问卷》两份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反馈情况。第三部分,以就业去向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从社会市场、学校教育、学生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第四部分,基于第三部分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结合本人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思考,针对社会方面的专业/学科定位、专业宣传、职业体系建设;学校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设置、实践管理、就业指导;学生方面的专业的准确认知、知识技能的提高、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提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改进建议,并展望本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耿阳[6](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的主题演进及其经验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民生关乎国运,民生象征生机。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民生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奋斗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将民生建设置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始终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其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经过四十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国民生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完善,民生建设实践也获得巨大突破。首先,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的理论渊源入手,并将其理论渊源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继承,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髓的汲取,以及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传承。其次,本文分别将我国民生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作为贯穿全文的两条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总结。在理论方面,本文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主题不断演进的过程,深刻阐述了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国情的变化和民生建设的新要求,不断调整民生建设主题、发展和创新民生建设理论,规划符合民生发展需要的民生建设道路的过程。在实践方面,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民生建设实践历程总结为探索---开拓---深化---完善四个阶段,并分别论述了不同历史阶段我国民生建设实践的探索历程。再次,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建设历程的历史考察,本文又对不同主题民生建设各自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突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的过程。最后,通过对以上民生建设主题演进历程的整体把握,本文初步探索出了我国民生建设实践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顺利推进民生建设的根本保证;与时俱进是推进民生建设的根本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推进民生建设的根本途径;统筹兼顾是切实改善民生的基本方法;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民生建设永恒的价值取向。在回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的探索历程中深刻把握我国民生建设思想的精髓和实践的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民生事业,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韩雪[7](2020)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也随之发酵,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承担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主力军,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势在必行。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培养全方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思想并促成大学生顺利就业。本文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出发,通过对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多角度探究,明确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展开,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本文从相关专家学者的基础研究出发,归纳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指导的作用。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详细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并通过多角度分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分为部分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观念存在问题、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健全、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就业需求未完全契合、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再次,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以上问题的具体原因,即:部分大学生就业思想受到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足、部分高校对就业需求了解不够充分、部分教师对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创新意识。最后,根据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即:通过自我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思想、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完善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四大策略,希望通过以上四个途径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给予大学生更加完善的就业指导教育并更深程度的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
李强[8](2020)在《习近平民生思想与我国农村民生建设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民生思想将人民的生活置于重要的位置,通过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关心人民生活的重要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毛泽东关于重视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思想,结合自己七年知青岁月和基层从政经历的启示,在新时代对民生建设提出了新思想和新要求,形成了丰富的民生思想内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致力于发展民生领域的经济、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而农村民生作为民生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民生建设做出了重大的决策和部署,要建设农村现代化必须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集中力量解决农村民生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当前,我国农村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诸多。主要体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教育质量提高缓慢,受教育程度制约经济发展;就业形势严峻,剩余劳动力安排困难;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看病问题仍是难题;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亟待完善。究其原因,首先是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缓慢,其次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弊端影响严重,再次是观念落后民生发展信心不足。为此,要以习近平民生思想为引领,针对农村民生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步解决。经济上,通过制定多种农民创收方案,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教育方面,多举措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深化农民对教育的认识;就业方面,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乡村。习近平民生思想推动了农村民生建设的发展,农村民生建设在新时代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调整和制定方案,解决农民生活中的需求,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型农村。
李振东[9](2020)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视角下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研究 ——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区矫正是一种全新的刑罚执行方式,它使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较轻的罪犯免于牢狱之灾而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接受矫正教育,从而减轻刑罚对其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体现着人道主义和人权保护的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社区矫正事业也迎来了初步发展。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社区矫正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问题便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以武汉市汉阳区社区矫正对象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视角对其就业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社区矫正对象在就业问题中存在就业状况较差、就业质量较低和就业期望单一等问题,在其就业社会支持网络中存在着政策支持内容重复性强,不精细、社会力量支持缺乏效率、社区环境歧视、劳动力市场排斥等问题。在分析其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站在社会工作的立场上提出通过开展社会行政、社区工作、个案和小组工作以及整合与链接社会资源等实践策略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构建政策法规科学精细、社会力量广泛有序参与、社区支持更加显着、家庭亲友支持稳固的社会支持网络,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皮明辉[10](2020)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它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水平高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将民生建设工作贯穿于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民生建设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重要地位不容小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始终把民生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视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点。针对民生建设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中国共产党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和新理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引领之下,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放在首位,密切了党群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当前,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全面深化改革深水区。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必须更加重视民生工作,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密切结合,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作为民生建设理念加以运用。同时以“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落实民生工作思路,以制度和法治建设作为民生发展保障,以新技术应用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手段,这一系列富有鲜明特征的新思想与新举措,为下一阶段全力开展民生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主要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思想的形成基础。一是理论基础,包括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民生建设思想的传承和创新。二是现实基础,主要是当前中国正处于特殊的现实背景下,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等。第三部分重点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成就。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以及弱有所扶共六个方面详细阐述。第四部分从努力实现人民群众“三感”需求、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建设和谐共生、注重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提出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四大方面出发,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思想的重大变化进行总结。第五部分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思想的实践路径创新。主要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民生建设理念,坚持以“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落实民生工作思路,坚持以制度和法治作为民生发展保障,坚持以新技术应用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手段。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新举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决就业问题的新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2)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研究述评 |
3.研究思路 |
4.研究方法 |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
1.1.1 大思政的内涵 |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
1.2.1 就业概念 |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
2.1.1 劳动分工理论 |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3.3 职业锚理论 |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
2.4.1 双元结构理论 |
2.4.2 人力资本理论 |
2.4.3 择业动机理论 |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3.1 样本结果分析 |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
4.6.1 责任意识 |
4.6.2 就业观念 |
4.6.3 就业适应 |
4.6.4 就业态度 |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
5.1.1 总体目标 |
5.1.2 工作原则 |
5.1.3 育人模式 |
5.1.4 实施内容 |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
5.3.2 职业素养教育 |
5.3.3 职业规划教育 |
5.3.4 社会实践教育 |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依据和研究思路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2 研究现状和评价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价 |
1.3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的重点 |
1.3.2 研究的难点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范畴界定及其时代意义 |
2.1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范畴界定 |
2.1.1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外延定位 |
2.1.2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内涵结构 |
2.1.3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理论场域 |
2.2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 |
2.2.1 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
2.2.2 有助于实现国家总体安全 |
2.2.3 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2.2.4 有助于维护世界的正义和平 |
第三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生成逻辑 |
3.1 历史逻辑 |
3.1.1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沉淀 |
3.1.2 中国近代170多年的历史教训 |
3.1.3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 |
3.2 实践逻辑 |
3.2.1 世界发展面临的风险 |
3.2.2 党执政面临的考验 |
3.2.3 民族复兴面临的挑战 |
3.2.4 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 |
3.2.5 人民生活面临的困难 |
3.3 理论逻辑 |
3.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3.2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
3.3.3 党的理论、思想和战略 |
3.3.4 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经验智慧 |
3.4 个人逻辑 |
3.4.1 优良革命家风熏陶 |
3.4.2 艰苦知青岁月锤炼 |
3.4.3 丰富从政经历磨砺 |
3.4.4 大量文史阅读积累 |
第四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基本内容 |
4.1 忧党 |
4.1.1 忧党的执政本领不强 |
4.1.2 忧党的建设被削弱 |
4.1.3 忧党的领导被弱化 |
4.2 忧国 |
4.2.1 生态环境保护之忧 |
4.2.2 经济转型之忧 |
4.2.3 文化自信之忧 |
4.2.4 政治民主之忧 |
4.2.5 社会稳定之忧 |
4.2.6 国土安全和国家统一之忧 |
4.3 忧民 |
4.3.1 脱贫攻坚之忧 |
4.3.2 青年成长之忧 |
4.3.3 国民健康之忧 |
4.3.4 社会保障之忧 |
4.3.5 教育公平之忧 |
4.3.6 就业质量之忧 |
4.4 忧世 |
4.4.1 和平与发展之忧 |
4.4.2 开放与包容之忧 |
4.4.3 人类命运之忧 |
第五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意蕴 |
5.1 科学性 |
5.1.1 现代与未来兼顾 |
5.1.2 吸收外来与立足实际结合 |
5.1.3 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共存 |
5.2 辩证性 |
5.2.1 继承性与发展性辩证统一 |
5.2.2 绿色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统一 |
5.2.3 底线思维与进取精神辩证统一 |
5.3 整体性 |
5.3.1 以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整体 |
5.3.2 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发展为整体 |
5.3.3 以全人类命运为整体 |
5.4 实践性 |
5.4.1 以问题为导向 |
5.4.2 以防范为引领 |
5.4.3 以实干为根本 |
5.5 人民性 |
5.5.1 坚持人民立场 |
5.5.2 保持血肉联系 |
5.5.3 尊重主体地位 |
第六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培育践行 |
6.1 增强忧患意识 |
6.1.1 强化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 |
6.1.2 注重底线意识与奋进意识 |
6.1.3 提升防范意识和创新意识 |
6.1.4 树立批判意识和辩证意识 |
6.1.5 激发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
6.2 注重忧患理论 |
6.2.1 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修养 |
6.2.2 掌握机遇哲学和主体性理论 |
6.2.3 培养前瞻性、整体性和战略性思维 |
6.3 提升忧患能力 |
6.3.1 提升自我反省能力 |
6.3.2 提升情绪疏导能力 |
6.3.3 提升忧患兢慎能力 |
6.4 打造忧患机制 |
6.4.1 打造挑战应对机制 |
6.4.2 打造风险抵御机制 |
6.4.3 打造阻力克服机制 |
6.4.4 打造矛盾解决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对现有研究成果评析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的涵义及其渊源 |
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的涵义 |
(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的内涵 |
(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的外延 |
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产生的理论渊源 |
(一)中国古代民本建设思想是其来源之一 |
(二)马克思经典作家中的人本思想是其理论基础 |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其研究的直接来源 |
三、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的重要论述产生的实践基础 |
(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
(二)公平正义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
(三)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着 |
第二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报告赋予了民生建设的新任务 |
(一)指明民生建设更新的目标 |
(二)突出民生建设更高的地位 |
(三)明确民生建设更高的价值 |
二、拓展了改善民生的新内容 |
(一)学有所教-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
(二)劳有所得-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三)病有所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
(四)老有所养-完善城乡养老保障机制 |
(五)住有所居-加快建立多重租房住房制度 |
(六)弱有所扶-全面完善救助保障制度 |
三、奠定了改善民生的经济体系 |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 |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民生相互促进的过程 |
四、完善了民生建设的制度保障 |
(一)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二)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民生的关系 |
第三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的意义 |
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的理论意义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内容 |
(二)完善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民生观的新内涵 |
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的实践价值 |
(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指针 |
(二)中国不断推进深入改革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成果导向教育 |
二、完全学分制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
二、成果评述 |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
第一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去向 |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二、就业去向分布 |
三、就业地区分布 |
四、就业质量分析 |
第二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分别就业去向 |
一、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二、2015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三、2016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四、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五、2018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第三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本科毕业生调查问卷分析 |
二、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分析 |
第四章 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市场因素 |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
二、专业宣传不到位 |
三、市场需求不平衡 |
第二节 学校教育因素 |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
二、培养力度不到位 |
三、就业指导不完善 |
第三节 学生个人因素 |
一、对专业了解不够清晰 |
二、对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扎实 |
第五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优化建议 |
第一节 社会方面 |
一、明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学科定位 |
二、客观宣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
三、完善汉语国际教育职业体系 |
第二节 学校方面 |
一、以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二、破除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 |
三、完善选课制度,科学设置课程 |
四、明确教学实践要求,加强实践管理 |
五、完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
第三节 学生方面 |
一、认真了解专业,避免盲目报考 |
二、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
三、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谋业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问卷Ⅰ |
附录 B 问卷Ⅱ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附录 D 访谈记录(1) |
附录 E 访谈记录(2) |
附录 F 访谈记录(3) |
附录 G 访谈记录(4) |
附录 H 访谈记录(5) |
附录 I 访谈记录(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的主题演进及其经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民生与民生建设概述 |
1.2.1 民生 |
1.2.2 民生建设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梳理 |
1.3.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梳理 |
1.4 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的理论传承及实践历程 |
2.1 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的理论传承 |
2.1.1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
2.1.2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
2.1.3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 |
2.2 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的实践历程 |
2.2.1 筚路蓝缕的探索阶段 |
2.2.2 继往开来的开拓阶段 |
2.2.3 渐入佳境的深化阶段 |
2.2.4 卓有成效的完善阶段 |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的主题演进 |
3.1 “生存型”民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建设 |
3.1.1 社会主义本质论: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 |
3.1.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生建设的根本途径 |
3.1.3 改革开放:民生建设的内在动力 |
3.1.4 “三步走”战略:民生建设的战略步骤 |
3.1.5 共同富裕:民生建设的价值追求 |
3.2 “发展型”民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建设 |
3.2.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石 |
3.2.2 依法治国:民生建设的安全网 |
3.2.3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民生建设的新途径 |
3.2.4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民生发展的新动力 |
3.2.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生建设目标的新变化 |
3.3 “和谐型”民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建设 |
3.3.1 科学发展观:民生建设的理论指南 |
3.3.2 “三民”思想:民生建设的新理念 |
3.3.3 建设服务型政府:民生建设的新途径 |
3.3.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生建设的新目标 |
3.4 “幸福型”民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建设 |
3.4.1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民生建设的理论依据 |
3.4.2 社会主要矛盾纾解:民生建设的主要任务 |
3.4.3 全面深化改革:民生建设的新要求 |
3.4.4 底线思维:民生建设的新思维 |
3.4.5 生态民生观:民生建设的新理念 |
3.4.6 实现美好生活:民生建设的新追求 |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主题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4.1 “生存型”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4.1.1 “生存型”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 |
4.1.2 “生存型”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 “发展型”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4.2.1 “发展型”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 |
4.2.2 “发展型”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 |
4.3 “和谐型”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4.3.1 “和谐型”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 |
4.3.2 “和谐型”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 |
4.4 “幸福型”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4.4.1 “幸福型”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 |
4.4.2 “幸福型”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的实践经验 |
5.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顺利推进民生建设的根本保证 |
5.1.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5.1.2 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
5.2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推进民生建设的根本途径 |
5.2.1 经济发展是民生之基 |
5.2.2 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
5.3 与时俱进是推进民生建设的根本要求 |
5.3.1 民生建设思想一脉相承 |
5.3.2 民生建设主题因时而变 |
5.4 统筹兼顾是切实改善民生的基本方法 |
5.4.1 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共同发展 |
5.4.2 兼顾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 |
5.5 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民生建设永恒的价值取向 |
5.5.1 坚持“人民至上”的民生理念 |
5.5.2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定义 |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指导的作用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就业指导指明发展的方向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就业指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三、马克思就业价值观 |
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理论 |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证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 |
一、问卷内容与对象概况 |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
二、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健全 |
三、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就业需求未完全契合 |
四、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 |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受到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 |
二、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
三、部分高校对就业需求了解不够充分 |
四、部分教师对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创新意识 |
第四章 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
第一节 通过自我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思想 |
一、提升大学生就业自我认知能力 |
二、调节大学生就业心理情绪 |
三、树立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 |
第二节 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一、培养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
二、提高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 |
三、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引导性作用 |
第三节 完善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 |
四、加强创新创业创造教育 |
第四节 创新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一、统一性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方式 |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教育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方式 |
三、递进式的就业指导方式 |
四、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就业指导方式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习近平民生思想与我国农村民生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创新尝试 |
2 习近平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关心人民生活的重要论述 |
2.2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 |
2.3 毛泽东关于重视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思想基础 |
2.4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和他的基层从政经历的启示 |
3 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 |
3.2 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3.3 提高就业质量,合理调整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 |
3.4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
3.5 做好社会政策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 |
4 当前我国农村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
4.1.2 教育质量提高缓慢,受教育程度制约经济发展 |
4.1.3 就业形势严峻,剩余劳动力安排困难 |
4.1.4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看病问题仍是难题 |
4.1.5 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亟待完善,稳定民生需要努力 |
4.2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缓慢 |
4.2.2 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弊端影响严重 |
4.2.3 观念落后,民生发展信心不足 |
5 以习近平民生思想为引领促进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 |
5.1 制定多种农民创收方案,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
5.1.1 以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增收 |
5.1.2 以提高劳务输出程度牵动农民增收 |
5.1.3 以增加科技含量带动农民增收 |
5.2 立足农村实际,多举措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
5.2.1 构建村校家服务体系,深化农民对教育的认识 |
5.2.2 改造学校硬件设施,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 |
5.2.3 农村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继续教育 |
5.3 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
5.3.1 切实提升农民职业技能,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
5.3.2 创办乡镇企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
5.3.3 培养农民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 |
5.4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对农民的社会保障 |
5.4.1 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救助体系 |
5.4.2 培养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增强医疗服务能力 |
5.4.3 拓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进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
5.5 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乡村 |
5.5.1 广泛开展生态思想宣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5.5.2 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
5.5.3 推进农村厕所改造,使用新型三格化厕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视角下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研究 ——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 |
(二) 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困境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第一章、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
一、文献综述 |
(一) 社区矫正的概念 |
(二) 社区矫正的相关研究 |
(三) 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 |
二、研究设计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社区矫正对象就业社会支持状况与问题 |
一、武汉市汉阳区社区矫正状况概述 |
(一) 组织工作体系 |
(二) 监管 |
(三) 社会力量参与 |
二、武汉市汉阳区社区矫正对象就业状况调查 |
(一) 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 |
(二) 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现状 |
三、社区矫正对象就业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 |
(一) 正式支持存在的问题 |
(二) 非正式支持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社区矫正对象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分析 |
一、正式支持 |
(一) 政策法规 |
(二) 社会组织 |
(三) 社区层面 |
二、非正式支持 |
(一) 家庭及亲属 |
(二) 朋友 |
第四章 社区矫正对象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策略 |
一、社区矫正对象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系统建构 |
(一) 政策法规科学精细 |
(二)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系统有效 |
(三) 社区支持显着 |
(四) 亲友支持稳定 |
二、实践策略 |
(一) 倡导相关法律政策的科学化 |
(二) 开展社区工作,营造社区氛围 |
(三) 开展个案、小组工作,稳固与利用亲友支持 |
(四) 整合就业培训资源 |
(五) 就业实习纳入矫正教育 |
(六) 拓宽就业渠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3.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思想的形成基础 |
(一)理论基础 |
1.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科学借鉴 |
2.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传承 |
3.对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思想的时代发展 |
(二)现实基础 |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决胜期 |
2.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
3.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 |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新成就 |
(一)学有所教是民生基础 |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3.奋力推进教育公平 |
4.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
(二)劳有所得是民生根本 |
1.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
2.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
3.注重解决就业矛盾 |
4.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
(三)病有所医是民生保障 |
1.补齐医疗服务短板 |
2.建立医疗保障体系 |
3.深化医疗制度改革 |
4.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
(四)老有所养是民生寄托 |
1.培育尊老爱老意识 |
2.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
3.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
4.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
(五)住有所居是民生目标 |
1.坚持住房正确定位 |
2.满足基本住房需求 |
3.推进住房制度改革 |
4.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
(六)弱有所扶是民生补充 |
1.帮扶救助困难群众 |
2.鼓励关注残疾人群 |
3.积极引导下岗职工 |
4.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
四、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思想的重大变化 |
(一)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三感”需求 |
1.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
2.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
3.满足人民群众安全感 |
(二)注重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 |
1.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 |
2.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
3.政绩考核更倾向注重各项民生指标 |
(三)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建设和谐共生 |
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2.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3.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
(四)提出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 |
1.以理念创新作为乡村振兴的思想指引 |
2.以科技创新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
3.以文化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
五、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思想的实践路径创新 |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民生建设理念 |
1.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 |
2.最高标准:人民根本利益 |
3.发展目的:增进民生福祉 |
4.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 |
(二)坚持以“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落实民生工作思路 |
1.坚决守住民生底线 |
2.发展过程突出重点 |
3.不断坚持完善制度 |
4.发挥引导舆论作用 |
(三)坚持以法治和制度建设作为民生发展保障 |
1.推进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 |
2.强化民生法治,把民生纳入法治轨道 |
3.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和领导水平 |
4.坚持制度建设,强调制度化和科学化 |
(四)坚持以新技术应用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手段 |
1.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 |
2.运用“互联网+”促进重点民生领域改善 |
3.深化大数据应用服务民生发展需要 |
4.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解决就业问题的新举措(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与实践研究 ——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个案[D]. 袁宏.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3]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D]. 解金鹏.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民生理论发展研究[D]. 李瑶瑶. 大理大学, 2020(05)
- [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D]. 周媛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的主题演进及其经验探析[D]. 耿阳.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7]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韩雪.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8]习近平民生思想与我国农村民生建设路径研究[D]. 李强.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视角下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研究 ——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D]. 李振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思想研究[D]. 皮明辉.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