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kV小电流接地系统过电压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田仕林[1](2021)在《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及预防措施》文中提出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在供电系统中,一般多采取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这样当某一项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也会相对较小。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故障引起的对地电压升高,势必会对设备的绝缘性能造成危害,若不及时处理将会带来更多故障。文章分析了小电流接地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针对现存的运行故障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预防措施,为促进我国小电流接地系统的优化发展提供助力。
张天民[2](2021)在《铁路电力供电系统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铁路供电系统大多采用10kV、35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受限于特殊的地理条件,经常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同时为了实施监测、测量电网的电压和计量电能,供电系统中大量使用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当系统进行倒闸操作或者发生故障时,电压互感器的正常工作状态就会被破坏,直至电感参数与电容参数达到不利匹配后,引起电压互感器(以下简称PT)励磁饱和,从而发生铁磁谐振过电压,严重影响铁路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铁路运输安全。当前,无论是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工程实践之中,都有多种铁磁谐振抑制措施,但每种措施都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因此必须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措施的比较分析,选用符合实际的抑制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铁磁谐振过电压机理、产生的条件以及分频、基频和高频铁磁谐振过电压的特性,介绍了现场实测数据和影响因素。通过对电压互感器中性点串接阻尼电阻抑制技术、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抑制技术和4PT、中性点接入小电阻或消弧线圈等其他抑制措施的原理分析、适用范围分析、仿真分析,综合考虑铁路供电系统常见的铁磁谐振影响因素,诸如系统外界激发方式、单相接地故障点接地电阻值、单相接地故障消失时刻等等,得出每种抑制措施的适用范围。最后本文结合临哈铁路接引电源的某变电站近年来事故案例,进一步对铁磁谐振具体特征、判断流程、处置方式、防范措施等内容进行说明。通过对比各种抑制措施的效果,采用中性点串接阻尼电阻的措施适用于各种全绝缘型电压互感器,具有应用性广泛、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自身热容量有限、只能限制本PT谐振、影响测量精度等缺陷;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的措施具有热容量较高、不影响测量精度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难以区分基波谐振和单相接地等缺陷;4PT抑制措施具有主动防御铁磁谐振的优点,但同时具有三角绕组环流较大的缺陷。中性点经小电阻或消弧线圈接地措施具有减少电弧接地过电压的几率等优点,同时也存在影响供电系统可靠性、检测系统接地故障类型不准确等缺陷。通过本文研究,希望能够为铁路供电检修维护人员深入了解PT铁磁谐振、设备实际运行中的故障判断、工程实践中PT选型及消谐措施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
司韶文[3](2021)在《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文中提出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是煤矿电网中发生频次最高的故障类型。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因其容易引发系统内电容、电感参数的反复振荡而产生危及全网的过电压问题,影响范围广且幅值较高,会引发越级跳闸扩大停电范围,严重威胁煤矿供电安全性。同时,矿井电力电缆长期处于潮湿、腐蚀性强的恶劣环境中,容易产生本体损坏、绝缘劣化的问题,绝缘水平下降后易导致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因此,对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进行研究对于提升煤矿电网安全意义重大。论文主要围绕单相电弧故障建立数学模型及仿真模型、分析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下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特性,研究适合于煤矿电网的过电压抑制技术。首先从电弧物理过程的起始状态入手,利用交流电弧的特性对电弧电流过零时状态进行分解。为避免利用线性弧道电阻仿真的局限性,论文以非线性弧道电阻的黑盒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电弧接地故障暂态仿真方法,为分析弧光过电压特性奠定了基础。围绕接地故障电流特性及弧道电压的频谱特性对多类经典模型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为后续煤矿电网电弧接地故障仿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模型基础。以冯家塔煤矿矿井供电系统为例,以动态电弧模型为基础,建立冯家塔矿井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仿真模型,研究无限压方式、经消弧线圈各种补偿方式下、以及小电阻接地方式对单相弧光过电压的抑制效果,对比分析了消弧线圈接地和小电阻接地方式的适用范围。大量仿真分析表明消弧线圈在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较大时,对单相弧光接地过电压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论文研究的煤矿电网单相接地熄弧特性,故障电弧有效熄灭的残流数值区间等结论,为煤矿电网脱谐度设定及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学强[4](2021)在《船舶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船舶和海洋平台上,随着电网规模大型化的快速发展,为了保证电网供电的连续性,在电力系统设计之初便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对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做出选择,通过合理、有效地控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来达到预防和控制故障以及事故的目的。本文比较了各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特性,并以某挖泥船为例,进行单相接地故障仿真分析,对如何选取中性点接地方式提供参考。
江南,尚超,张明君[5](2021)在《提升配网单相接地调控处置效率的探讨与实践》文中提出随着城市配网电缆数量的急速增加,"中性点不接地电力系统单相接地后允许带电运行1~2h"的规程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配网接地应急处置的需要。针对配网接地应急处置中技术支撑力度不强、过程落实精度不够等突出问题,通过站端试点接地选线跳闸建设、主站优化接地选线策略、推进配网自动化建设等措施,加强技术支撑;通过优化接地拉路一览表及同沟电缆处置预案,强化事故演练机制等手段,完善方法工具;通过编制配网接地应急处置的标准化流程,规范处置各环节要求,提升了配网接地应急处置效率水平,适应了现代城市配网快速发展及可靠性需要。
杨鼎[6](2020)在《配电网选线与保护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宜都东阳光公司的不断发展,用电负荷逐年增长,公司内部10kV配电系统存在分问题日益突显。配电网选线与保护的应用研究能够有效提高宜都东阳光公司内部供电安全、可靠性,确保公司安全生产,具有重大政治和经济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宜都东阳光公司内部10kV供配电系统,找出存在的问题,对东阳光电厂与东阳光药厂10kV配电系统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主要用于解决10kV配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难问题、越级跳闸问题、火电厂至药厂10kV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迅速发展为相间接地、三相短路故障等问题。首先,介绍了宜都东阳光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了火电厂基本情况,容性电流计算,线路保护定值以及发展简况。介绍了药厂基本情况及保护定值情况。最后总结了火电厂、药厂10kV配电系统存在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10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采用人工拉闸选线法寻找故障回路准确率低,倒闸操作过程中存在误操作引发人身、设备伤害风险;采用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容易误选;而采用触电消弧法、消弧线圈补偿法又无法选择故障回路。本文提出了一种脉冲电流选线综合消弧法,该种方法借鉴了小电流选线、触电消弧、消弧线圈补偿之优点,当发生故障时能快速找出故障线路。通过理论分析,建模仿真验证所提方法具有可行性,为10kV不接地配电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排查故障回路提供新的思路。再次,火电厂至药厂10kV线路频繁出现越级跳闸事故,其原因为线路始段、末端三相短路电流相差不大,保护采用三段式电流保护,过流一段保护选择性差,容易误动作,发生越级跳闸事故。为提高10kV供电线路安全、可靠性,发生相间短路、相间接地故障及三相接地故障时,要求线路保护装置可靠切除故障,不发生越级跳闸事故。考虑火电厂至药厂之间的10kV线路保护以光纤差动保护为主,过流二、三段保护作为后备保护。通过理论分析当火电厂至药厂线路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时可以立即切除故障线路,药厂负荷线路发现三相短路故障时不发生越级跳闸事故,为宜都东阳光公司内部10kV配电系统保护整定提供参考。10kV配电网的总容性电流为计121.07A。考虑10kV火电厂至药厂线路主要布置在电缆沟、电缆桥架内,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容易引发其它线路故障,扩大时事故,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应当立即切除故障回路。然后,通过对配电网的选线与保护进一步的研究及改进,提高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10kV火电厂至药厂线路两侧开关以光纤纵差保护为主保护,过流二、三段保护为后备保护,发生相间短路故障、相间接地短路故障、三相短路故障时,保护动作切除故障;脉冲电流选线综合消弧装置增加零序电流差动保护,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保护动作准确切除故障回路。在药厂10kV母线联络开关增设备自投装置确保供电可靠性。药厂负荷侧开关配置过流一、二、三段保护,同时增设单相接地选线单元,发生相间、三相短路故障时,保护动作切除故障,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启动备用设备后,停运故障回路,确保安全生产。最后,根据宜都东阳光公司发展规划以及公司领导对内部配电网确保供电高可靠性的指示,对宜都东阳光公司内部10kV配电网的研究的提出了下一步的计划。
刘佳露[7](2020)在《配电网感应雷建模分析与辨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前世界形势的不断复杂变化和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电力安全作为工业的主导地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重要。绝缘导线对架空裸导线的替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裸导线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占地面积,但增加由雷电引起的配电网断线故障。10kV配网架空线上发生的断线故障大多由感应雷引起的线路过电压导致,也有小部分由直击雷引起过。大量论文针对断线后三相线路的故障特征以及断线的检测和定位进行分析,但配网的复杂性以及断线故障特征的不明显,导致断线的检测十分困难。少有人逆向考虑,从断线的根源上进行分析。本论文首先对雷击起始到架空导线断线这一复杂物理过程进行分析,详细介绍工频续流产生的过程,分析电弧对绝缘导线的影响,并针对断线防雷手段的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现阶段防雷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雷电的形成以及感应雷和直击雷的的形成过程进行说明,分析感应雷回击通道的几种模型,比较各类模型的特点。确定双指数模型为本论文的基电流模型和,TL模型为回击通道模型。再利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回击通道周围任一点的水平电场分量、垂直场分量和磁场分量的计算式。然后对比分析几种常用的场线耦合模型,比较各自的优缺点,确定线路激励源和边界条件。再利用有限时域差分法(FDTD)对选定的Agrawal场线耦合模型进行求解,使用MATLAB分析雷电传播速度、导线高度、水平距离等因素对感应雷过电压的影响。再将MATLAB和PSCAD进行联机操作,用MATLAB计算每相导线上需注入的散射电压,分别注入PSCAD每相导线,在架空线上各检测点检测感应雷过电压。分析不同水平距离、不同排列的架空线下不同检测点的感应雷过电压特性。再在相同条件下检测直击雷过电压,对比分析感应雷过电压和直击雷过电压的区别,在波形上对两种类型的雷进行区分,完成相关分析下的两种雷击过电压辨识。
阚颂[8](2020)在《某钢铁厂10KV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限制措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针对某钢铁厂10KV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实际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某钢铁厂投产运行已十多年,各种电气设备受到产品制造水平、日常维护、维修质量、设备运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性能劣化趋势明显,电气绝缘水平逐步降低。当厂区内10KV配电网发生不稳定电弧单相接地故障时,在值班人员在查找具体接地点期间,非故障相上产生的弧光接地过电压最高可达3-4倍相电压,造成其他设备绝缘薄弱点击穿,单相接地故障发展为相间短路故障或异地设备不同相接地故障,扩大故障影响范围,并引发钢铁厂电力系统电压波动,对钢铁厂电力系统运行危害极大。为了解决10KV配电网弧光接地过电压对电气设备绝缘性能的危害,对钢铁厂10KV配电网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熄弧方式进行分析,消弧线圈对弧光接地过电压抑制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运行需求,需对现有熄弧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已满足的配电网安全稳定要求。经过对钢铁厂变电站10KV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时消弧及选线方式研究分析,依托钢铁厂技术改造项目,在原料降压变电站10KV两段母线上分别安装快速接地转移装置,可以让弧光接地过电压得到有效抑制,同时还可以补偿现有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装置与消弧线圈共同进行接地补偿,有效的将非故障相线电压限制在略大于正常运行线电压的水平,解决弧光过电压对电气设备及运行安全的威胁,保护了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提高10KV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再加上工频瞬态电流采集法和最大增量法引入,提高了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的灵敏性、可靠性及选线的准确性。
潘欣[9](2019)在《湛江220kV闻涛变电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对于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来说,防雷接地系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电力装置出现问题时,防雷接地系统就会启动,通过接地网将电流导入地层,并且将地电位降低到人体可承受能力以下的安全值,也不会对电力装置再次造成损毁,保障了电力装置和人身安全,所以,在变电站扩建工程中,有必要进行防雷与接地的设计。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变电站的防雷接地系统的常见问题,如设备接地、土壤电阻率、接地电阻等展开阐述;以目前的相关技术和原材料为基础研究了降低接地电阻的方式,并根据工作中得到的实践经验,对变电站接地网进行了计算和设计;接着,基于人工改善土壤电阻率的接地电阻及其阻值估算,以及水下接地网接地电阻的估算展开分析,并将湛江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与接地网设计及改造结合起来研究,按照实地情况做出方案。最终多项目实施完毕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接地电阻、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都符合标准。
徐丙垠,薛永端,冯光,王超[10](2019)在《配电网接地故障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各电网公司均提出要快速就近隔离配电网接地故障,以减少触电与大面积停电事故,然而对中压配电网的不同接地方式及其接地故障保护方法的优缺点还有较大的争议,还没有形成共识,不利于形成优化的接地故障处置方案。文中总结国内外经验,对比了不同接地方式及其接地故障保护方法的技术特点,指出接地方式会影响接地故障的检测标准与保护动作正确率的统计结果;分析了小电流接地系统改为低阻接地、消弧线圈并低阻接地以及采用主动干预消弧时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暂态接地保护技术及其应用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配电网,给出接地方式与接地保护方法选择的建议。
二、6kV小电流接地系统过电压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kV小电流接地系统过电压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小电流接地系统概述 |
2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 |
2.1 中性点不接地 |
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
3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弧光接地故障建模及仿真 |
3.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弧光接地故障仿真 |
3.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弧光接地故障仿真 |
4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弧光接地故障仿真分析 |
4.1 不同故障位置对故障零序电流的影响 |
4.2 不同电弧长度对零序电流的影响 |
5 预防措施 |
6 结束语 |
(2)铁路电力供电系统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2 铁磁谐振过电压机理的发展历程 |
1.3 铁磁谐振抑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破坏谐振条件 |
1.3.2 阻尼谐振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铁磁谐振产生的机理 |
2.1 电力系统接地方式 |
2.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2.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2.1.3 中性点通过电阻接地 |
2.2 铁磁谐振产生的机理及参数范围 |
2.3 铁磁谐振的基本特性 |
2.3.1 分频铁磁谐振的特性 |
2.3.2 基频谐振过电压的特性 |
2.3.3 高频谐振过电压的特性 |
2.4 铁磁谐振过电压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3 铁磁谐振现场监测数据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铁磁谐振现场监测数据 |
3.2 铁磁谐振影响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 |
4.1 电压互感器高压侧中性点阻尼型消谐 |
4.1.1 PT高压侧中性点阻尼型消谐装置工作原理 |
4.1.2 常见的PT高压侧中性点接非线性电阻消谐器 |
4.1.3 中性点阻尼型消谐的特点 |
4.2 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形并接阻尼电阻消谐 |
4.2.1 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消谐技术机理 |
4.2.2 开口三角并接阻尼消谐与中性点串接阻尼消谐的区别 |
4.2.3 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消谐装置改进方案 |
4.2.4 微机消谐装置 |
4.2.5 可调电阻消谐技术 |
4.2.6 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的仿真分析 |
4.3 其他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 |
4.3.1 零序电压互感器(4PT)抑制技术 |
4.3.2 系统中性点接入小电阻或消弧线圈消谐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践 |
5.1 临哈铁路电源接引的那林套海220kV变电站35kV频烧保险故障分析 |
5.1.1 故障现象 |
5.1.2 使用的电压互感器情况 |
5.1.3 检查试验情况 |
5.1.4 故障原因分析 |
5.1.5 处理措施建议 |
5.2 临哈铁路毛德呼热变配电所10kV电压互感器烧毁故障分析 |
5.2.1 基本事件回顾 |
5.2.2 实验测试与原因分析 |
5.2.3 防治PT爆炸措施的经济性分析 |
6. 新型消谐装置研究 |
6.1 消谐装置工作原理 |
6.2 消谐装置工作流程 |
6.3 消谐装置仿真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作者简历 |
二、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矿配电系统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非线性电弧模型的建立 |
2.1 故障电弧的理论分析 |
2.2 非线性弧道电阻的模型 |
2.3 非线性弧道电阻模型及特性分析 |
2.4 电弧模型的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特性分析 |
3.1 故障仿真模型搭建 |
3.1.1 冯家塔矿井供电系统 |
3.1.2 冯家塔矿井单相弧光接地 |
3.1.3 冯家塔煤矿供电系统仿真模型 |
3.2 无限压措施下的弧光过电压仿真分析 |
3.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过电压分析 |
3.3.1 消弧线圈的功能与种类 |
3.3.2 消弧线圈的选择 |
3.3.3 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过电压仿真分析 |
3.4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的过电压仿真分析 |
3.4.1 小电阻接地的优势与缺点 |
3.4.2 小电阻的阻值选择 |
3.4.3 经小电阻接地过电压仿真分析 |
3.5 小电流接地运行方式下的接地故障电流特性 |
3.6 两种接地方式在抑制过电压方面的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4 消弧线圈接地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特性研究 |
4.1 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特性分析 |
4.1.1 故障相恢复电压幅值 |
4.1.2 脱谐度影响下的故障相恢复电压平均速率 |
4.2 消弧线圈脱谐度对电弧特性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4)船舶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船舶电力系统接地方式的选择 |
2 危险区域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 |
3 中性点小电流接地方式的特性及选择 |
4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和高阻接地系统比较 |
5 高阻接地系统实例分析 |
6 高阻接地系统配置原则 |
7 总结 |
(5)提升配网单相接地调控处置效率的探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配网接地调控应急处置效率提升的主要方法 |
1.1 强化技术支撑 |
1.1.1 站端推广小电流接地选线跳闸建设 |
1.1.2 主站优化选线策略 |
1.1.3 深化配网自动化系统应用 |
1.2 完善方法工具 |
1.2.1 完善变电站母线接地拉路一览表 |
1.2.2 完善同沟电缆处置预案 |
1.2.3 完善事故演习机制 |
1.3 规范处置流程 |
2 结语 |
(6)配电网选线与保护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阐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宜都东阳光公司基本资料 |
2.1 火电厂基本资料 |
2.2 药厂基本资料 |
2.3 火电厂、药厂10kV配电系统存在问题 |
3 脉冲电流选线综合消弧法 |
3.1 脉冲电流选线综合消弧原理 |
3.2 构造选线仿真模型 |
3.3 选线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10kV配电网线路保护配置及定值整定方法 |
4.1 10kV配电网线路保护越级跳闸原因分析 |
4.2 10kV配电网线路保护整定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5 宜都东阳光10kV配电网选线与保护的改进 |
5.1 宜都东阳光10kV配电网选线与保护的改进方案 |
5.2 宜都东阳光10kV配电网零序电流差动选线仿真模型 |
5.3 宜都东阳光10kV配电网零序电流差动选线仿真分析 |
5.4 宜都东阳光10kV配电网选线与保护改进后的组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
致谢 |
(7)配电网感应雷建模分析与辨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感应雷过电压研究 |
1.4 本论文所做工作 |
第二章 感应雷与架空线耦合 |
2.1 雷电放电机理 |
2.2 配电线路的雷击 |
2.3 配电线路雷击断线机理 |
2.4 断线防护措施 |
2.5 小结 |
第三章 感应雷过电压计算 |
3.1 雷电回击数学模型 |
3.2 雷电通道周围电磁场计算 |
3.3 场线耦合模型 |
3.4 感应雷过电压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感应雷过电压与直击雷过电压辨识 |
4.1 MATLAB与 PSCAD交互 |
4.2 10KV配网架空线模型搭建 |
4.3 三角排列架空线两种过电压辨识 |
4.4 配电架空线水平排列 |
4.5 雷击过电压辨识方法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8)某钢铁厂10KV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限制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10KV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分析 |
2.1 钢铁厂电力系统故障 |
2.1.1 钢铁厂五近年电力系统事故统计 |
2.1.2 电力系统事故原因分析 |
2.1.3 电气设备事故控制措施 |
2.2 单相接地故障原因 |
2.3 单相接地对10KV配电网的影响 |
2.4 传统接地故障处理的缺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10KV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限制措施 |
3.1 单相接地故障的限制系统分析 |
3.2 消弧线圈的选用 |
3.2.1 10KV供电系统消弧线圈的选用方法 |
3.2.2 消弧线圈存在的问题 |
3.2.3 消弧线圈对单相接地故障的抑制 |
3.3 接地故障的快速转移 |
3.3.1 选相方法 |
3.3.2 选线方法 |
3.3.3 快速开关型消弧消谐装置实测 |
3.3.4 接地故障的快速转移对单相接地故障的抑制 |
3.4 最大增量法选线技术的改进 |
3.4.1 最大增量法选线原理 |
3.4.2 工频瞬态电流采集法 |
3.4.3 最大增量法选线技术改进的意义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钢铁厂10KV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限制措施的应用与评价 |
4.1 接地故障的防控方案 |
4.1.1 原料降压变电站运行工况概述 |
4.1.2 解决方案 |
4.2 限制措施的实际应用 |
4.3 钢铁厂应用效果的评价 |
4.3.1 ZDBII型自动补偿消弧线圈及选线装置的具体应用效果 |
4.3.2 ZGKS型快速接地转移及小电流选线装置的具体应用效果 |
4.3.3 项目实施前后效果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湛江220kV闻涛变电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接地技术概述 |
2.1 接地技术的基础概念 |
2.2 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以及优缺点 |
2.3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方法以及优缺点 |
2.3.1 模拟法 |
2.3.2 文纳四极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的接地装置 |
3.1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概况 |
3.2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设计的必要性 |
3.2.1 雷暴天气情况调研 |
3.2.2 台风天气情况调研 |
3.2.3 地质及环境污秽情况调研 |
3.3 变电站的接地装置 |
3.3.1 变电站接地的一般要求 |
3.3.2 变电站接地网的形式要求 |
3.3.3 变电站设备接地要求 |
3.4 变电站接地网的设计 |
3.4.1 现场资料收集 |
3.4.2 计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电站接地网的降阻措施 |
4.1 进行土壤降阻的原因及常见的降低土壤电阻率措施 |
4.2 变电站降阻计算 |
4.2.1 水下接地网接地电阻的估算方法 |
4.2.2 接地电阻的估算 |
4.2.3 人工改善土壤电阻率的接地电阻估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的接地与防雷设计 |
5.1 变电站的接地设计 |
5.1.1 接地网设计目的与要求 |
5.1.2 设计可行性分析 |
5.1.3 设计方案 |
5.2 变电站的防雷设计 |
5.2.1 变电站过电压分析及防护设计 |
5.2.2 避雷器的配置设计 |
5.2.3 变电站避雷针配置规划保护范围计算 |
5.2.4 避雷线选择 |
5.2.5 铜镀钢棒接地防雷接地技术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部分的施工及数据验证 |
6.1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部分的施工 |
6.1.1 施工过程的安全组织措施与技术措施 |
6.1.2 施工过程的风险辨识与控制 |
6.1.3 防雷部分的施工要求 |
6.1.4 接地部分的施工要求 |
6.2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部分的数据验证 |
6.2.1 防雷部分的数据验证 |
6.2.2 接地部分的数据验证 |
6.3 经济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配电网接地故障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关于接地故障的认定与保护正确动作率 |
2 低阻接地方式的适用性 |
3 小电流接地系统改造为低阻接地系统 |
4 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方案 |
5 消弧线圈并联中电阻接地方案 |
6 主动干预型消弧方案 |
7 暂态接地保护技术及其应用 |
8 结语 |
四、6kV小电流接地系统过电压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及预防措施[J]. 田仕林. 光源与照明, 2021(12)
- [2]铁路电力供电系统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D]. 张天民.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D]. 司韶文.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4]船舶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J]. 张学强. 船电技术, 2021(05)
- [5]提升配网单相接地调控处置效率的探讨与实践[J]. 江南,尚超,张明君. 电工技术, 2021(04)
- [6]配电网选线与保护的应用研究[D]. 杨鼎. 三峡大学, 2020(06)
- [7]配电网感应雷建模分析与辨识方法研究[D]. 刘佳露.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某钢铁厂10KV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限制措施的研究[D]. 阚颂.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湛江220kV闻涛变电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问题的研究[D]. 潘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配电网接地故障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J]. 徐丙垠,薛永端,冯光,王超.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