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糊语言学》简评(论文文献综述)
莫晨莉[1](2021)在《模糊语言学视角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文中提出与精确语言相通,模糊语言可以说是群众日常生活与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构成,其主要特征是以不精确性、不确定性、相对性为主,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课堂上,学生应用能力要想得以提升,可以强化对于学生模糊语言使用方面的指导,这能进一步优化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基于这一目的,本文也就模糊语言学视角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展开了研究,希望借此来有效改善高校英语教学。
李颖杰[2](2021)在《近四十年国内模糊语言学研究综述(1979—2019)》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为分析工具,以CNKI期刊库收录的1979-2019年国内期刊发表的5 329篇模糊语言学研究论文为数据样本,对近四十年来国内模糊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并梳理了国内模糊语言学的核心研究作者群、核心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演进和前沿趋势。
张文丽[3](2021)在《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模糊性是一种不确定性,它以事物的性态或类属的边界是否清晰为判断依据,是人们认识中关于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不明晰性、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模糊性通常具有边界模糊但中心明晰性、相对及可塑性、双重性三个基本特征。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存在于语言系统的语音、语义、语法等不同层面,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模糊现象便是语义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语言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必然渗透于文学作品之中。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其灿烂文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模糊语言(特别是模糊语义),模糊语言的准确合理运用,能够为读者创造一种隐蔽朦胧、韵致深远的特殊意境。首先,从词义上看,古代诗歌运用大量具有模糊性特征的词汇,以最少的语言塑造使人产生无限想象的意象,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从句义上看,汉语作为一种强调意合的语言,句子、短语,以及词语间的组合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高的自由度;汉语中连词以及句子主语的省略等现象十分常见,在客观上也导致了汉语在句义上的模糊现象。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涵义受到文化的影响,而文化又必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古代诗歌包含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其文化层面的语义模糊性也比较明显。再次,为营造艺术氛围和美好意境,古代诗歌经常采用大量修辞手法,导致其修辞层面的语义模糊。修辞方式取决于语言特性,社会文化因素也常反映在修辞中,而修辞表达中又蕴含了深刻的语言和文化涵义,语言、文化、修辞三者是互相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分析和考察汉语的语义模糊特点和规律。虽然模糊语言为人类所共有,但是不同语言受其发展历史、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及文化背景等要素影响,彼此之间也存在很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给翻译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翻译是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间传递意义的特殊过程,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的选择过程,是集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要素为一体的有机统一过程,理想的翻译是以最小的意义损失获得最大意义上的对等。从模糊语义学视角来看,翻译就是将源出语文本语义的隐显有机组合,通过必要的语际间隐显转换,在译入语文本实现新的语义隐显组合的过程。由于模糊语义的复杂性,要求译者对翻译实践中的模糊语义进行系统的研究,从理论高度重视不同语言间既共同又各异的模糊性特点,从而在翻译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具体不同的模糊表达实例采取更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语义的模糊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运用模糊语义理论对翻译科学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为翻译实践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翻译学理论构建和方法研究提供参考。鉴于此,本论文以模糊语义学和相关翻译学理论为依据,以中国古代诗歌的典型《唐诗三百首》及其两版韩译本为例,建立汉韩双语对照平行语料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词汇和句子层面、文化层面以及修辞层面的语义模糊性及其汉韩翻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各层面语义模糊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并针对不同层面的语义模糊性,通过汉韩翻译实例探索提出相应的汉韩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最后提出模糊语义视角下的汉韩翻译模式。本论文将模糊理论全面引入汉韩翻译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考察汉韩翻译活动,通过研究形成以下三个主要观点:第一,从本质上来看,翻译活动是利用模糊化整合方式,在两种语言中寻找最佳契合状态的思维运作过程。翻译存在一系列过渡状态,总体上是一个非精确的过程。由于语义模糊性的存在,译者可根据原文本模糊性表达的具体意义对目的语进行调换,从而实现对原文本的“二度创作”。第二,汉韩翻译时,译者要对比分析汉韩两种语言词汇和句子层面、文化层面、修辞层面等多个层面的语义模糊性,以寻求等值表达信息的最佳方法;当目的语中有对应的模糊表达时,模糊语义最高效的翻译方式为模糊对等译法,若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模糊表达,可以灵活采用增删译法、变动句序译法、转换句型译法、调整成分译法、点义译法、批注译法等来处理模糊语义,以使译文语义最大程度接近原文。第三,由于中韩两国的历史渊源以及语言文化的同质性,汉韩模糊语义表达共性大于个性,大部分模糊表达都可以转达到译文中,但也有部分模糊语义在汉韩翻译过程中无法保持其完整性,需要译者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补充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等方式,以实现模糊语义的准确传达。
涂晓恬[4](2021)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的语用价值分析》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高校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时,重视方式、方法的转变与革新,强化与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实效性。模糊语言学是与精确语言学相对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在英语教学中同样具有很高的语用价值。文章主要针对高校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应用的语用价值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更好地挖掘与利用模糊语言学的语用价值来提升高校的英语教学效果与水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英语核心素养与品质。
陈燕平[5](2020)在《模糊语言学视角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语言是表达我们个人意愿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的内容。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模糊语言学也属于语言的种类之一,并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学生学好英语知识、掌握英语学习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在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并未提起重视,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充分融入模糊语言学,以此来提高其在高校语言教学中的语用价值,增强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张淑君[6](2020)在《《红楼梦》中数词模糊语义现象及其维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词的模糊性具体体现在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中。因文学作品一般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及艺术性的特点,其作品特点决定了作品中必然会承载一些模糊信息,也势必会运用到模糊语义数词。而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通常都承载着特定的目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内容,模糊语义数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结合模糊语义学理论,以《红楼梦》为语料,分别描写分析了数词不间隔相连使用及数词间隔相连使用两大类语义模糊现象及其维译本中的对应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维译本中相应数词的翻译方法,分别为模糊数词对等译法、模糊数词变异译法、模糊数词替换译法以及模糊数词省略译法,并发现汉语与维吾尔语在模糊语义数词表达方面存在的异同。汉维语言中数词都具有模糊性,且在表示不确定人数、时间、年龄、数量等模糊信息时,汉维数词表达形式相同。另外,由于语言规范和句法规则的制约,源文本中部分数词的模糊内容在翻译时要用非数词的模糊形式来表示。因此,在汉维翻译实践中应结合具体的语境以及译语读者的需求,适当地使用翻译方法,以求得模糊信息的动态平衡,实现原文内容与译文内容的模糊量等值,以确保原文内容的准确传递。
冯丽君[7](2020)在《俄语外交语言的模糊性研究》文中认为语义的模糊性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长期以来,语言学对语言的精确意义研究得较为充分,但对语言模糊意义的研究得却颇有不足。语言的模糊意义是在模糊集合论提出以后才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总体来看,语言学界对模糊语言的研究经历了由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的过程,即将研究视角从对模糊语言本身转移到模糊语言的使用上,即语用模糊。目前关于语用模糊的研究主要在广告、医学、法律语言等领域。但是对于外交语言的模糊性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俄语外交语言模糊性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外交活动是表达国家立场的重要场合,因此当外交官不方便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时,模糊语言的使用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表层模糊而内在明确的形式,让听话人自己做出判断。因此本文立足于模糊理论,结合语用学理论对俄语外交语言这一对象从静态到动态展开研究。目的是揭示俄语外交语言本体层面和语用层面模糊性的具体表现,充分解读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各种意义。同时通过语用学的相关理论,进一步阐释模糊语言在外交活动的应用以及所达到的交际效果。通过对俄语外交语言的模糊性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外交话语的正确理解,从而能够避免国与国之间的正面冲突,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解读他国的政治立场以及相关政策。同时对模糊的外交语言的正确理解、对政治外交类话语的俄汉互译以及翻译语篇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劼[8](2015)在《英汉叙事语篇模糊回指的认知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美国科学家扎德(Zadeh)于1965年首次提出“模糊集(Fuzzy Sets)”理论以来,模糊科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到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从20世纪末开始,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模糊语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回指现象在国内外语言学界亦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各个语言学流派里都有回指的影子,回指研究始终与语言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语言学从对孤立小句的关注逐步转向对实际篇章的思考,回指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句法之外的语义、功能、语用及认知因素,人们对回指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刻。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针对汉语语篇中的回指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融合了模糊语言特点的模糊回指现象却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我们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理论探究、现象阐释等手段,对模糊回指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认知功能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入解读。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歧义回指,而是聚焦于具有普遍意义的回指关系,以及在回指关系建立过程中反映出的语篇构建方式。综合英汉叙事语篇中的语料,我们将说话者因为语法失误而造成的模糊回指,由于客观事物恒动性导致的带有广义模糊特征的同形回指,以及零回指排除在本研究之外,然后聚焦和分析异形回指。模糊回指是语言模糊性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常态化的语篇现象,不同模糊程度的模糊回指,在语篇中分别承担着特定的语篇衔接和概念传递功能。传统回指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先行项和回指项之间的同指关系,而先行项与回指项在非同指基础上建立的模糊回指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这一传统认识。传统回指研究将回指视作一种衔接或连贯的工具,并不深究这一工具内在的运作机制。伴随着模糊回指现象的研究,我们将深入到这一工具的内部,详细探寻语言在篇章形式、概念语义等方面的内在运行机制。本研究由五个相互衔接的部分组成:文献回顾是对国内外回指研究的成果和特点,模糊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和特点,以及模糊回指研究的零星成果的回顾及评述。其次,我们对语言的模糊性本质及产生根源进行了思考。认知主体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动态过程中,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不断发生互动。当人类运用语言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划分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模糊性认识和模糊语言表达。随后,我们分析了回指的广义性模糊特征及产生根源,从“同指(co-reference)”概念入手,对模糊回指现象进行了明确界定,并根据先行语和回指语之间关系的模糊程度,将模糊回指分为三个大类。本研究的核心是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模糊回指进行阐释,主要基于两类理论:第一类为“可及性理论”、“认知参照点理论”、“最佳关联理论”和“框棂关系”等经典理论。把这些理论运用于模糊回指的阐释,一方面验证了本研究分类的合理性,同时进一步证明了这些理论的阐释力。第二类理论是以Fauconnior的“角色/值(role/value)”理论为核心,整合“扩散激活”理论与“匹配”原则,构建了本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我们采取图示的方式,从发话者和受话者两方面入手,研究模糊回指的产生和释义过程,从而揭示语言层面模糊的概念在语篇中的动态传递和接收过程。最后,我们对模糊回指的功能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和阐释。模糊回指是由成分因素、关联因素以及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随后对模糊回指功能的分析涉及语篇、语用和修辞三个方面。本研究的创新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模糊回指现象进行了系统整理,将其视作一种普遍的语篇现象,从不同的模糊层面以及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详细阐述,确立了模糊回指在回指研究中的核心地位。第二,我们顺应篇章发展的自然方向,采取“右取向”的研究方法,对Fauconnior的“角色/值”理论进行了创新性应用,并将其作为理论核心,结合“扩散激活”理论和“匹配”原则,揭示了模糊回指的概念连通机制,为衔接与连贯研究做出了补充和发展。第三,回指、模糊、认知及语篇功能往往被放在不同研究层面研究,鉴于模糊回指的特点,我们将把这几个方面进行整合讨论,探求它们彼此之间的协同、制约关系。最后,本研究是对模糊语言研究的补充和发展。模糊回指的研究与模糊指称以及模糊语言研究一脉相承,因为它们都反映了作为符号的语言在进行指称时通常所具有的一种不确定性。模糊指称以及模糊语言涉及的是语言符号与所指概念或实体之间的关系,而模糊回指首先涉及的是篇章内部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的所指关系,这是整个指称关系中的重要一环。由于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触及概念语义层面,因此这种关系更具有复杂性。对模糊回指现象的研究,还可以对模糊指称以及模糊语言研究带来诸多有价值的启示。
晏艳[9](2014)在《简评伍铁平着《模糊语言学》》文中研究说明模糊语言学是语言学中一个崭新的领域,是一门运用模糊集理论并以语言各要素的模糊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介于语言学与模糊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作为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模糊语言学系统专着,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学》一书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和学术特色。
蒋平[10](2013)在《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现状与目标》文中提出国内32年来关于模糊语言的研究在内容和数量上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理论推介方面,从以形式化为主的理论介绍发展到对多种理论的引介;在研究、探索与应用方面,呈现出多理论、多角度和多方面的研究。联系语义、指称、体裁、翻译与交际目的进行的研究占多数,语法、语篇、语音、语形研究方面,以及针对汉语的模糊特性的研究不多。技术手段低和应用目的不强仍然是主要问题。我国的模糊语言学,要抓住汉语本身的独特优势,进行汉外对比和模糊翻译研究,加强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建设,瞄准计算机领域中的应用,将会迎来一片新的领地。
二、《模糊语言学》简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糊语言学》简评(论文提纲范文)
(1)模糊语言学视角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模糊语言学产生成因 |
(一)客观世界模糊性 |
(二)主体认识有限性、语言缺漏性 |
(三)语言交际差异性 |
二、模糊语言学视角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语用价值 |
(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准确性 |
(二)提升语言表达灵活性 |
三、模糊语言学视角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启示 |
(一)对教师翻译教学的启示 |
(二)对学生翻译学习的启示 |
(三)对翻译教学语料选择的启示 |
结论 |
(2)近四十年国内模糊语言学研究综述(1979—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路径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工具和方法 |
(三)数据来源 |
二、国内模糊语言学发文的时空分布 |
(一)时间分布:发文量年份分布特征 |
(二)空间分布:核心研究机构分布特征 |
(三)核心作者分布特征 |
三、国内模糊语言学知识图谱分析 |
(一)研究主题分析 |
1.聚焦一大经典议题:模糊限制语 |
2.呈现两大应用研究方向:英汉翻译、学科教学 |
3.沿袭三大研究传统:语义模糊、语用模糊、修辞模糊 |
4.探索四种主要语言:汉语、英语、俄语和日语 |
(二)研究演进历程 |
(三)国内模糊语言学的热点前沿 |
四、结语 |
(3)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
一、国外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
二、国内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
三、模糊语义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唐诗三百首》翻译研究综述 |
一、《唐诗三百首》翻译概况 |
二、《唐诗三百首》翻译研究概况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模糊语义学与翻译 |
第一节 模糊语义学概说 |
一、模糊语义学的研究对象 |
二、语义模糊性的产生根源 |
三、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模糊语义学与翻译 |
一、模糊语义学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
二、翻译中模糊语义的显化和隐化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词汇、句子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第一节 词汇层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一、词汇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
(一) 名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二) 数量词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三) 动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四) 形容词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五) 副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二、词汇层语义模糊转换策略 |
(一) 词汇层语义模糊转换原则 |
(二) 词汇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
第二节 句子层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一、句子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
(一) 超常组合型 |
(二) 想象联想型 |
(三) 言外之意型 |
(四) 动态变化型 |
二、句子层语义模糊转换策略 |
(一) 句子层语义模糊转换原则 |
(二) 句子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文化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第一节 文化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
一、历史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二、社会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三、生态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四、宗教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第二节 文化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
一、异化译法 |
二、归化译法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修辞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第一节 修辞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
一、比喻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二、夸张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三、拟人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四、用典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五、双关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六、借代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第二节 修辞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
一、对等译法 |
二、变通译法 |
三、批注译法 |
四、点义译法 |
第三节 小结 |
结论 |
参引文献 |
附录一:《唐诗三百首》部分模糊词汇汉韩翻译对照表 |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出版教材目录 |
(4)高校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的语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模糊语言学的概念及内涵 |
三、模糊语言学产生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
(一)认知力有限 |
(二)客观世界自身模糊特性 |
(三)语言自身的局限性 |
(四)语言理解存在偏差 |
四、分析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
五、模糊语言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语用价值分析 |
(一)重视模糊语言学语用价值的发挥 |
(二)重视英语语言灵活性的提高 |
(三)创设幽默的语言教学情境 |
(四)便于英语语言表达效率的提升 |
六、结语 |
(5)模糊语言学视角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目前我国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
二、产生模糊语言的原因 |
三、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模糊语言学发挥的语用价值 |
四、结语 |
(6)《红楼梦》中数词模糊语义现象及其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模糊语言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模糊语义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模糊语义定义 |
第二节 模糊语义数词 |
一、数词定义 |
二、模糊语义数词定义 |
第二章 《红楼梦》中数词模糊语义对应性翻译分析 |
第一节 数词不间隔相连使用 |
一、相邻两个数词不间隔相连使用 |
二、相隔数词以及倍数数词相连使用 |
(一)隔位数词相连使用 |
(二)倍数数词相连使用 |
第二节 数词间隔相连使用 |
一、相同两个数词间隔连用 |
二、相邻两个数词间隔连用 |
三、相隔数词以及倍数数词间隔连用 |
(一)相隔数词间隔连用 |
(二)倍数数词间隔连用 |
小结 |
第三章 数词模糊语义翻译方法 |
第一节 模糊数词对等译法 |
第二节 模糊数词变异译法 |
第三节 模糊数词替换译法 |
第四节 模糊数词省略译法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7)俄语外交语言的模糊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ферат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的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之处 |
六、论文结构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模糊语义学 |
(一)模糊语义学的产生及发展 |
(二)语义模糊性相关术语的区分 |
(三)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
二、语用学 |
(一)交际理论与语句的模糊性 |
(二)关联顺应模式与语句的模糊性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俄语外交语言本体层面的模糊性 |
一、指称模糊 |
二、非指称模糊 |
(一)数量模糊 |
(二)程度模糊 |
(三)评价模糊 |
(四)情态模糊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俄语外交语言语用层面的模糊性 |
一、俄语外交语言语用层面模糊性的表现 |
(一)缓和性模糊 |
(二)间接性模糊 |
二、俄语外交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生成机制 |
(一)俄语外交语言模糊性对心理世界的关联-顺应 |
(二)俄语外交语言模糊性对物理世界的关联-顺应 |
(三)俄语外交语言模糊性对社交世界的关联-顺应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英汉叙事语篇模糊回指的认知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2.1 回指现象研究回顾 |
2.1.1 国外回指研究 |
2.1.2 国内回指研究 |
2.2 模糊语言研究回顾 |
2.2.1 模糊理论的发展历程 |
2.2.2 模糊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
2.3 模糊回指研究回顾 |
2.4 小结 |
第三章 语言的模糊性本质 |
3.1 模糊语言的界定 |
3.1.1 模糊的定义 |
3.1.2 模糊性与多义性、歧义性 |
3.1.3 模糊语言的界定 |
3.2 语言模糊性的根源 |
3.2.1 语言模糊性的哲学基础 |
3.2.2 语言模糊性的根源 |
3.3 语言的模糊性与精准性的关系 |
3.3.1 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 |
3.3.2 语言的模糊性与准确性 |
3.3.3 语言的模糊性与明确性 |
3.4 模糊语言的功能 |
3.4.1 推动语言的演化和发展 |
3.4.2 语用功能 |
3.4.3 美学价值 |
3.5 小结 |
第四章 模糊回指的界定及分类 |
4.1 回指的定义 |
4.2 回指的模糊性及其根源 |
4.2.1 所指与能指的模糊照应关系 |
4.2.2 语境依赖性 |
4.2.3 经济性原则 |
4.2.4 代词的模糊性 |
4.3 模糊回指 |
4.3.1 同指在回指中作用 |
4.3.2 模糊回指的界定 |
4.3.3 与传统回指研究的区别 |
4.3.4 模糊回指的语言形式 |
4.4 模糊回指的分类 |
4.4.1 演化回指 |
4.4.2 概述回指 |
4.4.3 抽象实体回指 |
4.4.4 间接回指 |
4.4.5 转喻回指 |
4.4.6 代词回指 |
4.4.7 句法歧义回指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认知视角的模糊回指研究 |
5.1 传统理论驱动下的模糊回指研究 |
5.1.1 可及性理论 |
5.1.2 认知参照点理论 |
5.1.3 最佳关联度理论 |
5.1.4“框棂关系”理论 |
5.1.5 简评 |
5.2 基于“向右”取向的模糊回指研究 |
5.2.1 角色/值与篇章连贯 |
5.2.2 回指过程中的扩散激活 |
5.2.3 匹配与关联 |
5.2.4 模糊回指中角色与值的转换 |
5.2.5 简评 |
5.3 小结 |
第六章 模糊回指的功能 |
6.1 模糊回指的语篇功能 |
6.1.1 提示功能 |
6.1.2 简洁高效 |
6.1.3 明晰概念 |
6.1.4 扩展概念 |
6.2 模糊回指的语用功能 |
6.2.1 制造含蓄效果 |
6.2.2 表达立场态度 |
6.2.3 体现礼貌原则 |
6.3 模糊回指的修辞功能 |
6.3.1 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
6.3.2 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
6.3.3 使语言得体并富有美学效果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发现 |
7.2 研究启示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主持、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9)简评伍铁平着《模糊语言学》(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框架清晰, 内容充实 |
2 视野开阔, 将研究对象置于中外多学科系统之中 |
3 广征博引, 取材丰富 |
4 学风严谨, 论证缜密 |
5 模糊理论与汉语相结合, 揭示汉语特点, 为汉语研究注入新活力 |
6 深入浅出, 富有趣味性 |
7 结语 |
(10)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现状与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现状 |
2.1 引述及其推广 |
2.2 研究、探索与应用 |
3. 问题与优势 |
3.1 问题 |
3.2 优势 |
4. 目标与任务 |
四、《模糊语言学》简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模糊语言学视角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 莫晨莉.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20)
- [2]近四十年国内模糊语言学研究综述(1979—2019)[J]. 李颖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1(07)
- [3]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D]. 张文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高校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的语用价值分析[J]. 涂晓恬. 现代英语, 2021(04)
- [5]模糊语言学视角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 陈燕平. 校园英语, 2020(49)
- [6]《红楼梦》中数词模糊语义现象及其维译研究[D]. 张淑君. 喀什大学, 2020(07)
- [7]俄语外交语言的模糊性研究[D]. 冯丽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英汉叙事语篇模糊回指的认知及功能研究[D]. 王劼. 苏州大学, 2015(11)
- [9]简评伍铁平着《模糊语言学》[J]. 晏艳.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05)
- [10]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现状与目标[J]. 蒋平.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