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馆藏和图书馆收购工作

新馆藏和图书馆收购工作

一、新型馆藏与图书馆采访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蔡迎春[1](2021)在《智能选书:图书馆精准采购实现策略》文中认为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面对众多的资源类型和海量的书目数据,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如何精准选择图书,已经成为图书馆精准采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分析目前纸电融合出版趋势、管理平台局限和采访技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选书的演进,对图书馆精准采购的实现策略进行探讨,认为智能将全面赋能图书馆专业活动的变革发展,有力促进图书馆超越现有思维、持续自我更新、形成新型模式,图书馆应该通过纸电同采、深度学习技术和智能选书平台开发,助推图书馆传统采访工作的转型,使图书馆逐渐从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向智能图书馆过渡,最终向智慧图书馆迈进。

单轸[2](2020)在《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文中指出大数据时代,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图书馆领域的深刻变革,智慧图书馆转型已成必然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LSP)应运而生。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解决了困扰图书馆已久的许多问题,例如:纸质资源、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一体化管理、读者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开放融合的服务等。但智慧的平台只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关键一步,新平台尚有力有不逮的地方,例如:对空间管理的功能薄弱、业务流程变革的问题没有解决等。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针对新时期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问题展开研究。先对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图书馆重组的研究与实践做出总结与评述,引出话题。而后利用业务流程重组理论(BPR)理论来指导研究的进行,并阐述理论内涵以及选择BPR理论的原因,并指出,在大突变的背景下,BPR理论要比任何渐进式的理论更具备适应性。除此之外,文章还梳理了LSP的发展历程和功能,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和技术作简要归纳,以更好地展示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支撑要素。为了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业务机制有更好的了解,文章用网络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对36所A类“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情况做了统计和调研,发现国内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向集成化、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数据服务与学科服务逐渐占据主导,机器人、智慧推荐等多元化、智能化的服务形式兴起。国内高校图书馆业务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以下五点:技术发展不成熟、机构之间沟通匮乏、馆员职业能力不足、智慧服务欠缺深度、缺乏统一业务标准。新时代的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必然要针对这些弊病进行治疗。新时代的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单元,他们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向纵深发展,对图书馆服务的效能、智能、赋能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对数据服务的需求增强以及个性化需求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要遵循四个原则:用户中心原则、效益原则、简约原则和流程支配原则。文章在用户需求分析、业务现状分析和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以LSP为依托重新设计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在资源采访方面,实现了纸质资源、电子资源采购流程的一体化以及在线采访和智能采访;在数据管理方面,构架出数据流的良性循环框架;在服务方面,叙述了一种自创新的服务模式,能够在学术生态链的基础上获得无限扩展的服务;在人员再造方面,提出基于新平台、通过业务重心和业务能力的重塑来完成人员转型流程。并从联盟外部保障、机构改革持续深化、智慧空间再造、用户贡献度保障四个方面阐述流程改造过程中相应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流程的合理运转。文章对设计出的业务流程重组的模型展开实例研究,基于NLSP平台重组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采编、数据管理、服务以及馆员培训流程,并从时间、效率、成本三个角度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阐述新流程下图书馆的价值增值机制。本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乏对馆际业务流程的研究、缺乏实地调查和第一手研究资料等。LSP的出炉使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新设计迫在眉睫,本研究所构建的业务流程体系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技术的持续开发、新流程的可用性评估以及流程重组后会出现的新问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白雨,袁曦临[3](2019)在《盲选形式嵌入高校图书馆采访荐购服务新思路》文中提出文章探究了"盲选"形式在嵌入高校图书馆日常采访荐购服务工作中的应用性与适用性,分析"盲选"形式下图书馆采访荐购服务工作的流程、适用条件、过程控制以及追踪反馈,为高校图书馆采访荐购服务提供新思路。结果发现,高校图书馆荐购方式正向更加多元、便利和富有针对性的读者导向方向转化。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荐购流程管理,组织并完善荐购系统,构建用户驱动为主的盲选荐购新形式,在参考独立书店盲选形式的基础上,寻求与其他图书馆、网上平台、网上书店等的合作。

向晴[4](2019)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文中认为电子图书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拥有版权并正式出版、发行,经过法律允许,以销售和服务为手段,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非连续性出版物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使汉字得以被计算机处理,并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中国电子图书的形式在数据库商、图书馆、平台商、馆配商等的共同推动下几经变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完善,逐渐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但是,对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的梳理与总结不论在出版史,还是数字资源史中都较为欠缺。论文针对这一薄弱领域,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将中国电子图书的每个阶段和特定社会背景加以联系,旨在从源头开始,梳理其发端与形成过程,展现其丰富精彩的发展史。论文一方面阐述了电子图书的含义、类型及其相关概念,有助于明确什么是电子图书,为深入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中国电子图书产业链中的主要角色入手,通过调查其生产、发行与使用环节等情况,有利于把握电子图书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参考建议。文章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网络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研究。从纵向上,根据中国电子图书每个阶段的特征并结合标志性事件,确认其产生于1991年,并将1991-2018年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源阶段(1991-1999)、兴起阶段(2000-2008年)、繁荣阶段(2009-2014)和转型阶段(2015-2018);在横向上,从社会背景、各阶段主要角色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时期电子图书的特征和发展状况。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绪论部分明确研究背景、意义和基本概念,概括电子图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阐述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梳理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历史,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时期,通过对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分析,认为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与我国计算机存储介质变化、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密不可分,是我国书籍形式不断演变的结果。并以1991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将《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以软盘形式连同其印刷版同时正式发行,成为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产生的标志,伴随其产生,相应的制作工具、技术手段等为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奠定基础;2)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时期,数据库商不断研发新技术、积极提出版权解决方案,推动电子图书不断进步。以2000年1月超星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上正式开通为划分依据,此后逐渐形成以超星、方正Apabi、书生之家主要数据库商为代表,成为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兴起的重要力量;3)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时期,以2009年1月3G正式发牌为划分依据,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扩宽了用户规模,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电子图书的用户范围从以图书馆机构用户为主逐渐向个人用户过渡;4)电子图书行业转型与挑战(2015-2018)时期,为出版社、馆配商的转型阶段,以2015年5月北京人天书店正式面向全国推出“畅想之星”馆配电子书为划分依据。该平台的问世填补了馆配电子书领域的空白,使产业链上游出版商认识到这是未来的重要业务,并开始推出电子图书业务。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将业务拓展到馆配领域,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也刺激了出版商、馆配商的竞争。(3)总结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以及在梳理其历史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与对中国电子图书未来趋势的展望。当前电子图书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渐渐成为读者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用于购买电子图书的经费占比也越来越重,同时也引起生产、发行行业的互相竞争。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论文中几大数据库商、馆配商、出版社、读者、图书馆,甚至是刚刚涉足的新秀电商,皆是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缩影。有了他们的参与才会不断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历史发展的巨轮,促使其不断完善与进步。

黄闽敏[5](2019)在《美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核准计划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的环境下及移动设备、数字存储工具、网络终端硬件的技术革新加快化,使得图书馆在图书采购方式上墨守成规的弊端逐渐暴露,因此选择科学的图书采购方式成为了当前图书馆在数字馆藏建设中的首要任务。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日趋完善,数字信息、数字阅读逐渐成为越来越多读者的首要选择,电子书对于图书馆和读者的重要性也随之不断提升。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施行的核准计划主要适用于图书馆纸质图书的采购,而电子书的采购则是通过与超星、方正、书生等合作采用包库采购、订阅模式。因此,在不断优化的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创新电子书采购模式、搭建与供应商的新型合作框架,以强化现代图书馆纸电融合、纸电协调采购是图书馆领导层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网络文献资源检索对电子书资源采购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详细阐述了核准计划的起源发展以及一般工作流程。其次结合核准计划相关基础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重点分析了美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核准计划应用现状及其实施障碍。再者,通过对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实证分析,总结电子书核准计划对馆藏发展的多方面影响。根据我国现行的电子书采购体系,借鉴美国的实践经验,提出针对我国的电子书采购模式的完善措施及核准计划的实施策略的相关建议。

胡曦玮[6](2019)在《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投入的比例增加,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数字阅读技术的蓬勃发展也让用户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变化。数字阅读方式不断普及,电子书作为数字资源的一部分,相较于纸质书携带轻便、获取便捷、借阅方便等优势受到用户的青睐,使得用户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数量与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当前国内图书馆尚未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同时,电子书馆藏建设存在着电子书使用率低下、电子书商捆绑销售和版权严苛等问题,阻碍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用户对数字资源需求的增强推动着电子书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着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和电子书馆藏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图书馆电子书服务中,由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形成的电子书流转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作为其依托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水平欠佳。造成这一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信息政策不完善的因素,也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的因素。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归结为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主体未能普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共生理念,尚未形成良好的共生机制等。本文旨在研究构建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用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兼顾馆员和电子书商的需求,同时也对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加以指导与规范。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通过文献调查和网络调研了解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现状,从理论上根据文献、着作等资料检索,梳理与分析当前国内外关于图书馆电子书馆藏政策的研究。从实践上调查中美两国前100所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数据库情况、电子书许可协议情况以及电子书馆藏政策实践情况;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其次构建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在公共政策分析指导下,构建两套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案方案,一套为现有政策内容为基础的限制性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一套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从共生理论角度来看,首先阐述了共生理论的内涵和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其次探讨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共生系统构成条件、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然后论述了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运用。需求理论认为电子书馆藏建设各方需求推动着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发展,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生态链及形成动因,探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研究电子书馆藏利益管理与馆藏建设政策的关系,从而找出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三者的共同利益需求条款重点分析。通过数字资源建设理论和调查的现有政策条款来拟定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最后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流程来设计政策方案。首先明确政策构建的思路,确立政策目标,设计两套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最后对两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调查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情况。以上文中两套政策条款的设置为基础,对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分别开展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接受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最后分析三方问卷和访谈的结果,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利益需求,来确立政策条款。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抉择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从研究结果发现,有88.61%的用户、95.00%的图书馆员和96.05%的电子书商认为需要构建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有93.47%的用户、95.32%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的构建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主、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需求。此外,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一致认为政策框架需要包括14项条款:“政策概括”、“采购标准”、“用户资格规定”、“版权限制”、“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合作馆藏”和“政策修订”。其中“采购标准”、“版权限制”、“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和“政策修订”这七项条款与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中的对应条款一致。其余的“政策概括”、“用户资格规定”、“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和“合作馆藏”这7项政策条款根据问卷和访谈调查内容在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和调整。此外,有90.95%的用户、91.49%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需要揭示,对每项政策条款揭示度的分值发现,揭示度分数较高的条款基本都涉及到用户如何使用相关信息,也与访谈者所述情况相吻合。最后依据相关调研数据和访谈内容,来提出改善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三方共生关系、促进三方共同利益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兼顾电子书商和图书馆利益需求的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宏观层面上包括:(1)加强组织信息文化建设,推广信息人生共生理念、(2)改善公共信息政策环境,推动共生系统平衡和优化、(3)建立利益相关者协调组织,促进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的构建三个方面。微观层面上分别从用户与图书馆的角度、图书馆与电子书商角度和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角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政策主要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三大功能。政策执行过程需要包括:政策执行的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并从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以外的因素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来预测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黄碧航[7](2019)在《“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文献资源保障评价研究成果以及对国内30所高校发布的《一流大学/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适用于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和效率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献资源的建设现状是否满足一流学科建设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及时地改进“双一流”建设高校文献资源配置,优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为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效率和读者满足率提供实用的、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并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网站调查法、德菲尔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在查阅文献资料、全面分析《一流大学/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基础上拟定基础指标,构建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诚邀专家对各层级指标分别进行重要性评分,运用界值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并使用层次分析法设置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研究结果如下:(1)首轮专家咨询遴选了20名专家参与咨询,共18名专家有效回复了问卷,积极系数达到90.0%。有效答复的专家中,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以及拥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者各占50%。专家熟悉程度与权威系数分别为0.85和0.87,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Kendall W协调系数分别为0.305、0.303和0.219。第二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94.4%,Kendall W协调系数为0.479。(2)通过首轮专家咨询从初步拟定的85项指标中删除了“文种结构”、“时效性”等2项二级指标和11项三级指标;修改1项二级指标:“等级结构”修改为“文种/等级结构”,1项三级指标:“系统是否具备备份机制”更名为“提供存档或永久使用”;增加1项三级指标:载体比重。建立的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资源质量、资源复合/整合、资源保障、资源结构、资源利用、资源共建共享等6个维度,二级指标16项、三级指标51项。(3)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三个层级各个指标的权重数值。六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2688、0.0787、0.2228、0.0927、0.1994和0.1376。二级指标中权重较大的六个指标分别为“权威性”、“数字资源”、“专业性”、“经费保障”、“共享方式”以及“共享程度”。【结论】研究结论如下:(1)当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双一流”建设时代的第一个周期,目前基于“双一流”视角的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少有文献涉及。(2)目前“双一流”建设已全面推进,资源配置成为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基于“双一流”视角,以“文献资源保障”为主导,从多个维度对各项指标内涵进行分析,从而对指标进行整理、筛选和修改,设计指标结构。在注重有效遴选指标的同时,把“双一流”建设相关指标列入评价体系中,更能立体反映“双一流”建设文献资源保障目标的实现情况。(3)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构建了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有一定实用和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源保障评价体系,但缺乏对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因而无法应用构建后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获得反馈,从而根据实际的评价效果进行改进。

睢秋菊[8](2019)在《需求满足视角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 ——基于广州、浙江、陕西三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及精神需求层次的逐渐提高。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有了更多的要求,近年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从建筑面积、技术手段、服务方式及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从国家图书馆到地方基层图书馆都对各自原有的服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变革。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从内涵到外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空间创新。研究发现,读者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形式多元化、深度专业化、方式便捷化、心理本我化等特点,而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创新行为与读者需求之间依然存在错位,在服务理念上忽视读者日益显着的本我化需求,管理上无法及时响应读者多元化的需求,内容上不能满足读者的专业化需求,流程上对读者需求的回应依然滞后,服务空间的创新也不足,无法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内外部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上的经验做法,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进一步更新服务理念,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服务第一准则,以提升读者体验为服务创新的目标;改变服务管理方式,做到组织结构进行扁平化变革,内部人员团队化合作;深化服务内涵,一方面利用技术改善传统借阅服务,另一方面增加深层次专业服务内容;改造文献采编及读者服务流程,提高读者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验;重构服务空间,重新划分实体图书馆服务空间的同时,利用互联网虚拟技术扩大图书空间外延。

姜传菊[9](2019)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创新》文中指出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之路上的重头戏。"互联网+"的新理念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思路,也给高校图书馆的采访工作构造了新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使之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分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采访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入手,提出了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创新策略。

胡雅琼[10](2018)在《基于出版发行的图书馆越南印刷型文献采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献的采访直接关系到图书馆资源、读者、服务等一系列内容,科学采访对图书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出版发行作为图书馆采访的上游环节,两者之间联系紧密。各类出版社以及发行商是图书馆文献的主要卖主,也是图书馆生存结构链中的重要一环。目前,越南电子书市场发展较为落后,绝大部分越南文献都以纸质书为载体。而在对图书馆越南印刷型文献采访研究方面,大多都是以图书馆自身为中心和出发点,鲜有图书馆采访人员关注越南出版发行业的相关信息。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越两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增多,中国对越南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显着。通过对越南出版发行业相关数据进行调研,了解越南出版发行的现状,分析越南政治、经济、文化三类印刷型文献的出版发行业势。以此为基础,针对采访工作中的越南文献信息获取、筛选以及反馈三大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降低图书馆在对越南印刷型文献采访过程中的盲目性,使图书馆越南印刷型文献的采访工作能有更加客观科学的方法。

二、新型馆藏与图书馆采访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馆藏与图书馆采访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选书:图书馆精准采购实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选书理论的演进
2 智能时代图书馆精准采购面临的问题
    2.1 纸电融合出版
    2.2 采访技术传统
    2.3 管理平台局限
3 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精准采购中的实现策略
    3.1 纸电同采使图书馆资源配置最优化
    3.2 深度学习使图书馆采购决策更智慧
    3.3 智能选书使图书馆图书采购更精准
4 结语

(2)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业务流程重组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BPR理论
        2.1.1 业务流程概念
        2.1.2 BPR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内涵阐释
        2.1.3 BPR理论指导图书馆业务重组的科学性分析
    2.2 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2.2.1 从ILS、ERMS到LSP
        2.2.2 新一代平台是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直接动因
    2.3 智慧图书馆理论与技术
        2.3.1 智慧图书馆概念
        2.3.2 智慧图书馆理论体系
        2.3.3 智慧图书馆技术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3.1 研究样本
    3.2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现状
        3.2.1 资源采编与管理业务
        3.2.2 知识服务业务
    3.3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管理中的困境分析
        3.3.1 技术风险
        3.3.2 业务部门间缺乏沟通
        3.3.3 工作人员职业能力不匹配图书馆需求
        3.3.4 智慧服务浮于表面
        3.3.5 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设计
    4.1 用户需求分析
    4.2 业务流程重构原则分析
    4.3 业务流程重组架构
        4.3.1 资源采编流程重组
        4.3.2 数据管理流程重组
        4.3.3 服务流程重组
        4.3.4 高校图书馆人员重组
        4.3.5 配套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新一代服务平台的图书馆业务重组实例研究
    5.1 南京大学图书馆原有的业务模式
    5.2 基于NLSP的新型业务流程
        5.2.1 采访流程
        5.2.2 数据管理
        5.2.3 服务流程
        5.2.4 馆员
    5.3 新流程视域下图书馆价值增值机制
    5.4 实践效果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贡献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基于NLSP的智慧化业务流程评估 专家咨询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盲选形式嵌入高校图书馆采访荐购服务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校图书馆荐购服务现状
    1.1 高校图书馆荐购服务研究及其开展情况
    1.2 目前高校图书馆荐购服务方式及其问题
        1.2.1 传统荐购方式
        1.2.2 网络荐购方式
2“盲选”在书店销售与图书馆荐购中的差异性与适用性
    2.1“盲选”形式
    2.2“盲选”在书店销售与图书馆荐购中的差异性
    2.3“盲选”在图书馆荐购中的适用性
3 图书馆盲选荐购形式与群体行为特征分析
    3.1 盲选荐购活动采用的形式
    3.2 盲选群体行为特征及过程分析
4“盲选”形式下图书馆采访荐购服务工作流程与“盲选”的使用条件
5“盲选”形式下图书馆采访荐购服务工作的过程控制
    5.1 定位采访馆员角色,发挥其在采访荐购工作中构建平衡点作用
    5.2 搭建数据库平台,发挥新媒体宣传作用,扩大采访荐购影响力度
6“盲选”形式下图书馆采访荐购服务工作反馈评估与追踪
7 结语

(4)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电子图书发展史的研究意义
    1.2 电子图书的概念辨析
        1.2.1 国内外电子图书的概念考据
        1.2.2 电子图书的含义与类型
        1.2.3 相关概念辨析
    1.3 电子图书研究的现状
        1.3.1 年代分布
        1.3.2 主题词分析
        1.3.3 电子图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2 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
    2.1 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
        2.1.1 书籍的演变
        2.1.2 电子载体的出现
        2.1.3 汉字的数字化进程
    2.2 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
        2.2.1 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
        2.2.2 早期的电子图书制作
3 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
    3.1 互联网开创阅读新时代
        3.1.1 我国的互联网时代背景
        3.1.2 电子图书的新面貌
    3.2 锐意创新和不断进取的超星集团
        3.2.1 数字化开创时期
        3.2.2 版权建设时期
        3.2.3 资源服务时期
    3.3 立足数字出版实力雄厚的方正APABI
        3.3.1 起步阶段
        3.3.2 快速发展阶段
        3.3.3 缓慢进展阶段
    3.4 以自主研发技术领先的书生集团
        3.4.1 书生数字图书馆之路
        3.4.2 调整战略转型
4 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
    4.1 个人市场开始形成
        4.1.1 网络文学风靡
        4.1.2 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
        4.1.3 电子图书阅读平台兴起
    4.2 机构市场持续升温
        4.2.1 馆藏电子图书来源
        4.2.2 电子图书整合方式
        4.2.3 电子图书服务方式
5 电子图书行业的转型与挑战(2015-2018)
    5.1 出版社寻求转型
        5.1.1 出版模式变化
        5.1.2 主要出版社的电子图书发展概况
        5.1.3 传统出版社的困境
    5.2 馆配商服务创新
        5.2.1 馆配电子书市场新格局
        5.2.2 北京人天“畅想之星”的电子图书发展
        5.2.3 主要馆配电子书平台及特点
    5.3 京东进军馆配电子书市场
        5.3.1 从零售市场到机构市场
        5.3.2 京东阅读的优势和不足
6 主要问题与解决方式
    6.1 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的重要力量
    6.2 主要问题
        6.2.1 电子图书长期受到版权制约
        6.2.2 电子图书资源重复建设
        6.2.3 纸电同步效果不佳
        6.2.4 电子图书市场不成熟
        6.2.5 馆配电子书产业链割裂
    6.3 解决方式
        6.3.1 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解决思路
        6.3.2 用户、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
        6.3.3 共同构建电子图书产业链生态
        6.3.4 政府发挥监管和引导的作用
7 总结与展望
    7.1 启示
        7.1.1 读者需求是影响电子图书的主要因素
        7.1.2 技术是推动电子图书发展的根本动力
        7.1.3 电子图书的社交化值得重视
        7.1.4 电子图书行业需要合作才能共赢
    7.2 未来展望
        7.2.1 新技术催生电子图书的变革
        7.2.2 电子图书将脱离纸书模式
        7.2.3 电子图书行业将重新洗牌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超星集团访谈记录
    D.畅想之星访谈记录
    E.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大事记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美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核准计划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发展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核准计划
        二、电子书核准计划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文献采访理论
        二、成本-效益理论
    第三节 电子书核准计划概述
        一、核准计划起源及发展过程
        二、应用电子书核准计划的意义
        三、电子书核准计划采购的一般流程
        四、电子书核准计划的优势和劣势
第二章 美国电子书核准计划应用概述
    第一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采购模式实施现状
    第二节 美国电子书核准计划应用模式
        一、纸质书、电子书并行的核准计划
        二、读者决策采购模式下的电子书核准计划
第三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核准计划实施障碍
    第一节 出版延迟性问题
    第二节 电子书授权许可限制
    第三节 缺乏合理的可持续定价模式
    第四节 供应商未形成合作共赢的战略式联盟
    第五节 图书馆采访馆员专业素养不足
第四章 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馆藏发展政策
    第二节 财政预算支出情况
    第三节 通过电子书核准计划获取电子书数量情况
    第四节 电子书使用情况
    第五节 实施效果分析
第五章 美国高校电子书核准计划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高校电子书采购现状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获取方式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采购问题
    第二节 电子书核准计划在我国实施障碍分析
        一、图书馆缺乏采访质量考评
        二、文献采访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文献采访的利用率导向不强
        四、电子书生态系统不健全
    第三节 促进我国高校实施电子书核准计划的建议
        一、提高采访相关人员专业素养
        二、预设文档参数设置科学
        三、构建强大的书商联合平台
        四、及时地跟踪评价采购效益
        五、建立多方共赢的产业合作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用户电子书需求上涨
        1.1.2 图书馆电子书经费投入增长
        1.1.3 电子书市场面临挑战
        1.1.4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矛盾凸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图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电子书馆藏建设概念术语厘清
    2.2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2.3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分析
    3.1 中美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现状调查
        3.1.1 高校馆电子书商数量统计
        3.1.2 电子书数据库检索情况
        3.1.3 电子书商统计情况
    3.2 国内外电子书许可协议条款调查与评价
        3.2.1 图书馆电子书许可协议模板条款调查
        3.2.2 国外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3.2.3 国内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3.3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与评价
        3.3.1 政策网上公布情况
        3.3.2 政策覆盖范围情况
        3.3.3 政策修订情况
        3.3.4 政策条款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构建
    4.1 共生理论
        4.1.1 共生理论的内涵
        4.1.2 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
        4.1.3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
        4.1.4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构成条件
        4.1.5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
        4.1.6 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应用
    4.2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4.2.1 需求理论
        4.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4.2.3 数字资源建设理论
    4.3 政策构建思路
        4.3.1 政策构建流程
        4.3.2 现有共生系统问题分析
        4.3.3 政策宏观层次的问题
        4.3.4 政策微观层次的问题
        4.3.5 政策构建原则
    4.4 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构建
        4.4.1 政策目标确立
        4.4.2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4.4.3 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4.4.4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与共生视角下政策备选方案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调查
    5.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3 预调查
        5.3.1 样本描述
        5.3.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5.3.3 正式调查问卷形成
    5.4 正式调查的实施
        5.4.1 问卷发放与数据采集
        5.4.2 调查数据的检验
    5.5 正式调查数据的分析
        5.5.1 样本属性分析
        5.5.2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接受度调查
        5.5.3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接受度调查
        5.5.4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揭示的认知调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方案的确立
    6.1 政策方案抉择
        6.1.1 “政策概括”条款抉择
        6.1.2 “采购标准”条款抉择
        6.1.3 “用户资格规定”条款抉择
        6.1.4 “版权限制”条款抉择
        6.1.5 “电子书商义务”条款抉择
        6.1.6 “图书馆义务”条款抉择
        6.1.7 “用户义务”条款抉择
        6.1.8 “三方共同义务”条款抉择
        6.1.9 “电子书访问”条款抉择
        6.1.10 “电子书保存”条款抉择
        6.1.11 “电子书整合”条款抉择
        6.1.12 “评价与剔除”条款抉择
        6.1.13 “合作馆藏”条款抉择
        6.1.14 “政策修订”条款抉择
    6.2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
    6.3 相关意见与建议
        6.3.1 宏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6.3.2 微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6.4 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分析
        6.4.1 政策的功能
        6.4.2 政策执行的过程
        6.4.3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主要贡献与结论
        7.1.2 研究的创新点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及现状研究
        1.4.2 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研究
        1.4.3 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调研法
        1.5.2 网站调查法
        1.5.3 德尔菲法
        1.5.4 层次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国外图书馆馆藏分析研究
        2.1.1 馆藏分析现状
        2.1.2 馆藏评价实证研究
    2.2 国内图书馆文献资源研究
        2.2.1 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2.2.2 文献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3 文献资源评价实证研究
3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3.1.1 文献调研
        3.1.2 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研究
        3.1.3 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拟定
    3.2 指标体系的确立
        3.2.1 设计专家咨询表
        3.2.2 专家咨询统计结果分析
        3.2.3 指标筛选结果
    3.3 计算指标权重
        3.3.1 建立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3.3.2 确定重要性对比标准、构造判断矩阵
        3.3.3 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方根法)
        3.3.4 一致性检验
        3.3.5 计算综合评分
4 讨论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创新点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评价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8)需求满足视角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 ——基于广州、浙江、陕西三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公共图书馆
        2.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
        3.读者需求
    (二)理论基础
        1.公共产品理论
        2.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现状
    (一)理念上技术与资源创新并举
        1.利用新技术创新图书馆服务
        2.扩展图书馆服务空间外延
    (二)转向直线垂直服务管理方式
        1.管理集中统一
        2.小部室多部门
    (三)围绕馆藏资源提供服务内容
        1.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调研
        2.服务内容基于馆藏资源
        3.服务项目针对大众读者
    (四)服务流程分工趋于细致
        1.采编服务流程各自独立
        2.借阅环节条块分割
    (五)服务空间强调空间实用性
        1.重视纸质文献服务空间提供
        2.强调建筑空间的实用性
三、需求视角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图书馆读者需求调查统计
        1.问卷设计
        2.调查对象的选择
        3.数据的统计分析
    (二)新时期读者主要需求
        1.需求形式多元化
        2.需求深度专业化
        3.需求方式便捷化
        4.需求心理本我化
    (三)读者需求与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错位
        1.理念上忽视读者日益重视的本我化需求
        2.管理上无法及时响应读者多元化需求
        3.服务内容无法满足读者专业化需求
        4.服务流程影响对读者需求的反应速度
        5.服务空间局限读者需求的多样性
四、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借鉴
    (一)国外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实践
        1.美国克里夫兰市公共图书馆扩展馆藏可访问性
        2.意大利米兰公共图书馆社群合作服务模式
        3.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新一代图书馆改造
    (二)国内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实践
        1.国家图书馆掌上国图服务
        2.北京西城区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
        3.杭州图书馆作家公社
    (三)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实践的有益启示
        1.服务创新需契合读者需求
        2.有效整合资源重构服务空间
        3.细分读者群体满足个性需求
        4.延伸扩大功能丰富服务内涵
五、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建议
    (一)进一步更新服务理念
        1.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服务准则
        2.以提升读者体验为服务创新目标
    (二)改变服务管理方式
        1.组织结构扁平化
        2.内部组织团队化
    (三)深化服务内涵
        1.改善传统借阅服务
        2.增加深层次服务内容
    (四)改造服务流程
        1.采编流程改造
        2.读者服务流程改造
    (五)重构服务空间
        1.重新划分实体图书馆服务空间
        2.扩大图书馆空间外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挑战
    1. 馆配业的繁荣与混乱
    2. 现有荐购模式的局限性
    3. 读者文献需求的新特点
    4. 高素质人才的匮乏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机遇
    1.为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2.为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创新拓展了空间
    3.为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创新策略
    1.创新采访工作理念
    2.基于图书馆联盟的云端化采访
    3.PDA模式创新
    4.利用大数据助力采访决策
    5. 创新馆配合作模式
    6.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文献采访队伍
四、结语

(10)基于出版发行的图书馆越南印刷型文献采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越南出版发行业研究现状
        二、外文文献采访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案与创新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砌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四节 相关理沦
        一、关于印刷型文献的界定
        二、关于文献采访的定义
        三、出版发行与图书采访关系理论
        四、核心出版社理论
第二章 越南印刷型文献采访概述
    第一节 越南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分析
        一、政治类文献信息需求
        二、经济类文献信息需求
        三、文化类文献信息需求
    第二节 文献的出版发行与图书馆采访工作
        一、出版发行信息与图书馆采访工作关系分析
        二、出版态势与图书馆采访工作关系分析
        三、核心出版社理论与图书馆采访工作关系分析
    第三节 图书馆越南印刷型文献采访问题
        一、越南印刷型文献信息的获取问题
        二、越南印刷型文献信息的筛选问题
        三、越南印刷型文献信息的反馈问题
第三章 越南印刷型文献的出版发行与获取
    第一节 越南印刷型文献的出版发行
        一、越南出版社的类型
        二、越南印刷型文献的主要发行途径
    第二节 出版物的进口与相关规定
        一、出版物进口条件
        二、中国出版物进口公司
        三、出版物进口的相关规定
    第三节 图书馆越南印刷型文献采访途径
        一、非购入式采访
        二、购入式采访
    第四节 图书馆越南印刷型文献采访工作一般流程
        一、越南印刷型文献出版或相关信息的收集
        二、选择符合馆藏标准的文献与查重
        三、发订
        四、核对与验收
第四章 基于越南印刷型文献出版发行态势的采访策略
    第一节 越南印刷型文献出版发行态势分析
        一、政治类文献出版发行业势分析
        二、经济类文献出版发行业势分析
        三、文化类文献出版发行业势分析
    第二节 越南印刷型文献信息获取策略
        一、政治类文献信息的获取
        二、经济类文献信息的获取
        三、文化类文献信息的获取
    第三节 越南印刷型文献信息筛选策略
        一、政治类的文献信息的筛选
        二、经济类的文献信息的筛选
        三、文化类文献的信息的筛选
    第四节 越南印刷型文献信息反馈策略
        一、政治类文献信息的反反馈
        二、经济类文献信息的反馈
        三、文化类文献信息的反馈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局限
    第二节 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新型馆藏与图书馆采访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选书:图书馆精准采购实现策略[J]. 蔡迎春.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1(06)
  • [2]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D]. 单轸. 南京大学, 2020(02)
  • [3]盲选形式嵌入高校图书馆采访荐购服务新思路[J]. 白雨,袁曦临. 新世纪图书馆, 2019(10)
  • [4]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D]. 向晴. 重庆大学, 2019(01)
  • [5]美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核准计划应用研究[D]. 黄闽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D]. 胡曦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 黄碧航.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需求满足视角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 ——基于广州、浙江、陕西三省的研究[D]. 睢秋菊. 长安大学, 2019(01)
  • [9]“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创新[J]. 姜传菊. 出版发行研究, 2019(02)
  • [10]基于出版发行的图书馆越南印刷型文献采访研究[D]. 胡雅琼.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新馆藏和图书馆收购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