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排球运动特点及其得、失分规律性的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闫升[1](2019)在《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技术训练与提高方案》文中研究指明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水平,是保证我国排球水平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总结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培养提高的训练经验。得出结论:根据排球技术特征,选用"分解训练、辅助训练、强化训练和组合训练"的方法手段,在各种不同时期进行"以难带易"的训练,对排球的容易技术,采用"以易促精"的训练要求;运用超量恢复的训练原理,科学掌控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训练负荷,以及强化仿技术动作的身体体能训练,最大限度地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肖正建[2](2019)在《2018世界男排联赛中国男排比赛阶段性竞技表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竞技体育比赛过程中会产生的一系列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这项运动所蕴含的内在特征和制胜规律。由于在体育运动比赛过程中不同时段比赛双方运动员的身体、心理、技战术运用等方面会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加之教练员的指挥、裁判员的判定以及比赛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等的共同影响下,即使是世界上最顶尖的运动员,其自身和团队都很难做到在比赛中一直保持高深的竞技水平,就会难免会出现竞技表现的波动,也称为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在排球比赛中就表现为比分得失的阶段性。本研究以2018年世界男排联赛中国男排在比赛中的竞技表现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来揭示中国男排比赛阶段性竞技表现一般规律。本研究先对中外男排的非技术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接着对中国男排的比赛进行Z(潮涨)、P(潮平)、L(潮落)阶段划分,并分别以不同胜负局、不同局次、不同成绩组别对其进行分组研究,得出:1中国男排在身体形态上与欧美强队还是存在这一定的差距,在亚洲的主要对手中,中国男排的身体形态要优于对手;在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上中国男排在面对大多数对手是都存在的优势;在年龄与大赛经验上,中国男排是一支年轻的队伍。2在胜负局中,竞技特征方面,胜局在整局比赛中易发生潮平、潮涨现象,负局则易出现潮平、潮落现象,胜局在潮平、潮涨阶段历经竞技单元多,所占比例高,对于负局来说扭转难度大是输掉比赛的重要因素;得失分上,发球是中国男排的短板,扣球是中国男排主要的得分手段,同时也是失分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拦网能加快进入潮涨阶段,并在进入潮涨阶段后延长潮涨阶段的时间;一传的稳定性是减少失分的关键。3在不同局次中,特征上,在潮涨、潮平、潮落阶段的相对频数在不同局次存在差异,在潮涨、潮平阶段的相对频数决胜局要高于基本局和赛点局;得失分上,在得分方面,扣球是最强有力的得分武器,拦网是最有效的防守,性能好的发球能带动全队的攻防;在失分方面,一传的不稳定成为中国男排进入潮平、潮落阶段最大的原因,发球失误过多也成为中国男排竞技表现下降的重要原因。4在不同成绩组别中,特征上,在潮涨阶段三组之间的绝对频数和强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余各项特征指标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得失分上,中国男排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由于对手在攻防方面都比较强,中国男排的拦网发挥的效果不明显,在面对实力相对较弱的对手时,扣球的进攻更多,但随之而来的是扣球的失误也更多。
代丽丽[3](2019)在《2018年世界男排锦标赛中国队与对手得分手段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在东京奥运周期,中国排协为中国男排定下了主要目标——实现重夺亚洲冠军,并立足亚洲走向世界,在世界大赛上形成较强竞争力,实现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2018年男排世锦赛是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重要赛事,中国男排在世锦赛的成绩也直接影响奥运会预选赛的分组。因此本文以2018年世界男排锦标赛中国男排与对手得分手段对比为切入点,对发球、扣球、拦网、对手失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出中国男排和对手得分手段的优势与不足。通过与对手的比赛进行录像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男排的年龄对比荷兰男排、加拿大男排、埃及男排和巴西男排均有显着性差异,队员年龄过于年轻。中国男排在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具体而言,与埃及男排和巴西男排相比,中国队的扣球高度优势明显。而在拦网高度上,中国男排又明显高于法国、加拿大、埃及和巴西男排,并且差异显着。2、中国男排依靠发球得分的次数明显低于法国、加拿大、埃及和荷兰男排。在发球方式方面,中国男排利用跳发球的次数又低于法国、加拿大和巴西男排。3、中国男排扣球得分率低于巴西男排和荷兰男排,并且差异显着。扣过率高于加拿大和巴西男排。中国队的得分能力并不强势,尤其是4号位的得分能力比较薄弱,明显低于巴西、荷兰和加拿大男排,另外3号位的得分能力低于埃及和加拿大男排,2号位得分能力低于法国和巴西男排。4、中国男排拦网高度均高于对手,得分率高于法国男排、加拿大男排、埃及男排和巴西男排,但均没有显着性差异。中国男排的拦网得分率明显低于荷兰男排,拦网破坏次数明显高于法国、加拿大、荷兰和巴西男排。5、中国男排与对手在失误送分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中国队在关键球的处理上比较失当,且在关键时刻容易出现失误,决胜时刻表现不佳。6、中国男排在连续得分能力上与强队之间差距较大,通过游程分析,中国男排连续得分能力大大低于对手。
庞丹丹[4](2019)在《2018年女排世锦赛四强进攻技术运用与得失分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竞技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可以发现,一支球队往往是通过自己强而有力的进攻来获取比赛的胜利,通过对世界顶尖级女排比赛进攻技术运用得失分数据为支撑,归纳总结进攻技术运用情况及得失分表现,找出得失分规律,表明规律特征,能促进进攻技术趋于完善化,使进攻技术更加贴切的发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2018年女排世锦赛四强比赛中进攻技术运用的得失分数据为依据,表明进攻技术运用中的得失分规律特征,找出排球进攻技术在竞技比赛中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女排世锦赛四强进攻技术(发球、扣球、拦网)的得失分规律趋向一致。发球方面在追求稳定性的同时主动寻求攻击性和多变性;扣球以前排强攻为主,其次是快攻,后排攻为辅;拦网上均以双人拦网为主,现代女排向着更高、更快、更强、更为立体攻的方向发展。2.非技术因素与进攻技术发展呈正相关。高度、力量、速度是今后女排运动员的主要发展方向。3.组合发球方式的得分率高于单一发球方式的得分率。具有一定攻击性和稳定性的跳飘球是今后高水平女排发展的主流方向,以跳飘球为组合的发球方式是今后女排发球进攻的主要手段。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组合方式构成发球得分的主要因素。4.扣球的得分率与比赛的胜利与名次呈现正相关,通过扣球赢得主动得分是取得胜利的关键。现代女排向着以强攻结合快攻为主要趋势发展,辅之以后排攻形成立体攻才能达到进攻的最佳效果。5.拦网技术的运用趋于对方扣球的变换而变换,而双人拦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更强,是各国首选的拦网技术运用方式,也是拦网的主要得分手段。6.各进攻技术合理运用,互补协同作战对比赛的胜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姜佳君[5](2017)在《2015世青赛中国男排与主要对手进攻技战术特点及得失分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9月,第十八届U21世界青年男排锦标赛在墨西哥蒂华纳举行,中国青年队最终获得第三名,这是中国青年队近34年来在世青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成绩的取得与运动员刻苦的训练,教练员的指导密不可分,但是纵观本届世青赛中国队进攻技战术和得失分与强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对世青赛上与中国队交手的八场比赛进攻技战术及得失分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队跟其他队的发球技术相同都采用跳飘和大力跳发两种,但是跳飘占得比重比大力跳发球多,世界强队大力跳发占得比重比较多,其次是跳飘。相比于大力跳法,跳飘威力小,冲击力弱,以至于对手容易一传到位率高,很容易组织一攻。中国队在大力跳发球的攻击力上与世界强队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2.在发球落点上中国队在场地中间六号位发球比较多,而世界强队发一号位比较多。发球落点中间位置偏多,是发球技术性能掌握不够熟练的特征,不同区域,不同落点的发球是发球个人战术掌握好坏的重要区别。3.强攻是相比较国外强队,是我们的劣势项目。本次世青赛上当一传不稳定的时候,快攻不能发挥出来,特别是在与冠军俄罗斯比赛中,俄罗斯发球攻击力大,致使我们一传到位率降低,只能依靠4号位和2号位调整强攻的时候,我们的强攻不能挽转局面,不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往往不是自身失误就是被对方集体拦死。4.快攻是我们的传统优势技战术,这次世青赛也毫不列外,快攻使用次数最多,得分最多。但是在一传不到位的情况下很难发挥出来,快攻数量的多少很大取决于一传的质量。5.快球掩护下的进攻虽然得分高,但是变化少,容易被对方识破直接拦死。后排进攻运用较少,不能与其他技战术相结合形成准确性,全面性,立体化的进攻体系。6.中国队在与队手整体主动得分相比较发球得分方面要高于对手整体,但是在扣球和拦网两个方面均低于对手整体水平,发球得分方面属于稳定性,在现在拼发球的时代光有稳定性是不够的。发球直接得分能力较弱,扣球和拦网得分与世界强队有这明显的差距。7.中国队与对手整体各项失分相比较,发球、扣球、拦网失分均低于对手整体,但是与冠亚军相比较发球和拦网失分较少,扣球失分比冠亚军多。
杨珊珊[6](2017)在《大学生排球联赛中男排队伍阶段性得失分对比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大学生竞技排球展现出了当代大学生拼搏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而大学生排球联赛对大学院校排球运动水平不断提高提供了舞台。针对大学生排球联赛竞技表现的探索,可知整个比赛过程会出现阶段性的“涨落”现象,这就需要对比赛中阶段性“涨落”现象有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因此本研究以2016-2017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北方赛区)前六名男排阶段性得失分为研究对象,从比赛竞技特征、结构变化以及得失分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胜负局中,特征上,发生ZL的次数和竞技单元长度以及强度上,胜队强于负队。结构上,胜队以Z为开局的整局竞技结构多,其结尾ZP所占比例也高于负队。得失分上,胜队在Z阶段中扣球、拦网和发球得分上优势大,在发球失误和其他失误中多与负队;在L扣球得分弱于负队,扣球失误和发球失误强于负队。2不同局次中,特征上,P阶段决胜局发生相对次数多,且在该阶段内赛点局的强度高于其他局次。结构上,以Z开局决胜局竞技变化简单;L在基础局中所占比例较高;基本局、赛点局、决胜局依次结尾以P结尾逐渐增高。得失分上,Z阶段赛点局在其他得分优势大,扣球和发球失误劣势大;在P阶段内决胜局和基本局扣球失误最大;L阶段赛点局其他得分弱。3不同组别中,特征上,成绩好的组别在Z发生次数多持续竞技单元长,在L发生次数少,比赛扭转强度小。结构上,P开局中,成绩好的组别整体结构相对复杂;随着成绩组别的优秀,其结尾ZP的比例逐渐增高。得失分上,随着组别成绩的提高,在L扣球和其他得分、Z拦网得分也越高,在P阶段的扣球、发球和其他失误上失分越少;在P阶段成绩优秀的队伍发球得分上为其竞技水平的短板。
张登锋,连道明[7](2017)在《第一届全国青运会U19男排比赛得失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2015年10月份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U19男子排球比赛的11支队伍共19场69局比赛进行临场技术统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得失分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得分手段依次为扣球、对失、拦网和发球,失分原因依次为防守、自失、保护、拦网、一传和其他原因。为我国青年男排训练比赛提供参考。
张登锋,连道明[8](2016)在《第一届全国青运会U19女排比赛得失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2015年10月份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女子排球U19比赛的12支队伍共20场70局比赛进行临场技术统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得失分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得分手段依次为扣球、对失、拦网和发球,失分原因依次为防守、自失、保护、拦网、一传和其他原因。
韩飞龙[9](2016)在《“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特点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地排球"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合理、合法的接触"地面"的一项新兴排球运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其他类排球——"空中排球"相区别,如硬排球、软式排球、气排球等,因为这些排球项目不可以随意接触地面,即只要任何一方的球触地面,就说明其中一方得分或者失分。"地排球"因具有简易性、娱乐性、趣味性、竞争性、普适性等众多的特点,它作为排球界的一颗新星,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和壮大。本论文通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来研究地排球。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重点对软式排球和气排球的相关运动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为目前文献研究较少的地排球提供对比和借鉴的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法,对比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的众多运动特点,旨在发掘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以及探索出地排球独有的特点和价值;通过专家访谈法,重点对这项新兴的且文献较少的地排球运动的创始专家进行访谈,同时对其他相关排球专家进行访谈,旨在更多的收集权威人士关于地排球运动的相关珍贵的一手信息,为更好的研究地排球运动提供支持和借鉴,同时还将采用问卷调查法等科研方法对本课题开展全面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方法,旨在更好、更全面的研究好"地排球"这一新兴的排球项目,为以后研究"地排球"的学者专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借鉴。本论文通过研究"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的众多方面特点,然后通过充分的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的结果:(1)在起源与发展特点方面,软式排球和气排起源时间相近,而地排球起源较晚,因地排球优点众多,符合人类对新事物的尝试,因此地排球作为一项新兴运动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软式排球在中国开展的形式和范围较多,气排球其次,地排球最后,同时地排球目前的理论研究处于迅速启蒙阶段。(2)在器材与场地特点方面,通过比较发现,地排球球体整体的质量和性能在三者之中处于优势地位,它的材质、磨损度、弹性、颜色等处于前位,而且网高和场地面积也比较自由灵活。同时在场地适用方面,气排球在户外受到一定局限,软式排球在室内外可以开展,而地排在室内室外也非常适合开展。(3)在技术特点方面,研究发现"地排球"的垫球技术与其它两类排球基本相同,而在发球、传球、扣球和拦网技术方面与软式排球依然无明显差异。但这些技术与气排球有一定差异,这也是致使气排球更适宜身体心理较弱的老年群体,而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更适宜身体心理素质更强的少年、青年、中年等群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地排球最重要的技术不同或规则不同之处就是地排球可以合理触"地面"。(4)在竞赛规则特点方面。在裁判员规则和组成上,三者差异不显着。在参加者组成上,气排球最多,软式排球其次,地排球较少,地排球适应了目前参与排球运动人员相对较少的现状。在比赛方法上地排球结合了软排和气排的优点采用非决胜局21分,决胜局15分的规则。在比赛行为上,地排球与软排相同,而与气排不同,原因依然是气排球为了适应老年群体。在比赛时间方面,三者之间在其它方面无显着差异,但地排球增加了技术暂停,这与硬排球相似,以便更好的宣传和发展这项新兴的运动。(5)在健身、健心和其它特点方面,地排球由于球体的性能、质量要稍好于软式排球和气排球,同时地排球独特的触地技术和规则,使得地排球在健身性、安全性、集体性、交往性、生态性等特点方面不逊于软式排球和气排球。同时由于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有一定的相似优点,因此它的普适性同软式排球相同,又由于其软度介于硬式排球和软式排球之间,且拥有软式排球的特点,也具有硬排球的技术暂停规则,因此,地排球不仅拥有大众性、竞技性而且拥有良好的经济性。"中国制造"的地排球和气排球,是它们拥有中国民族性的重要原因。(6)在排球本质特点方面,最终研究发现虽然这三种排球名字不同,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深入本质发现他们的特点都是大同小异,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为了简单、方便和大众化,只是侧重点不相同。(7)在地排球开展价值方面,因为地排球拥有众多的优点,因此它的价值也很多,不仅可以促进各类人群的身心健康,使其生活工作的更好,也可以促进整个排球运动的发展,促进经济GDP和绿色GDP的同步提高。
张佳佳[10](2016)在《排球运动员在拦网过程中预判依据的研究》文中认为现今排球比赛不仅仅是双方运动员在技战术、身体机能和意志方面的较量,更是双方运动员、教练员智慧的比拼。在高水平比赛的关键时刻不仅需要技战术稳定的发挥,更需要有睿智的头脑去判断比赛场上稍纵即逝的攻防信息。作为一名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应将勇气与智慧相结合,而不是一味的鲁莽蛮干。随着运动员进攻能力不断加强的同时,拦网技术的关键作用凸显的愈来愈明显,它受时间、空间、环境、进攻队员等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拦网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拦网技术的发挥和战术的组织,其具体体现就是拦网的预判思维。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在拦网方面存在差距与运动员的预判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提高拦网水平必须要从提升运动员的拦网预判能力着手,而以何种信息作为运动员拦网预判的依据,对于预判的准确性和速度性是至关重要的。拦网预判包括集体预判与个人预判。根据排球运动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在比赛前根据比赛对手的集体战术风格、每轮次的特点、二传队员的行为习惯、运动员的行为特点等信息提前进行整体的观察与预判,分析比赛的历程、判断对方的技战术,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运动员在赛中实施拦网技术前,要根据本方的发球效果、对方的一传位置、进攻队员的个人变化进行个人预判,及时准确地移动取位;在比赛后积极地对本方给对方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分析。本文通过对2015男排亚锦赛中国队的比赛、世界杯前三名与亚洲球队的比赛视频中有关拦网技术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旨在通过数据对比说明拦网对比赛胜负的重要影响,而拦网意图则表明了研究拦网预判依据的必要性。对比分析后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以下进行拦网预判的依据。赛前预案:(1)球队集体的战术风格;(2)每轮次的战术跑动、重点进攻队员;(3)二传队员的行为习惯;(4)运动员的行为特点; (5)手势语言的运用。赛中变化: (1)本方队员的发球效果; (2)对方一传垫起的位置; (3)进攻队员的个人变化; (4)赛场上的特殊情况。赛后总结,主要通过总结会与书面总结的方式对教练员的指挥行为及运动员的表现进行综合性分析。结合训练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教练员的认识程度; (2)加强运动员专项理论知识的学习; (3)培养运动员敏锐的观察力及预判思维能力; (4)加强模拟比赛及实战练习; (5)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相联合; (6)加强发球环节的训练。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提高人们对拦网预判思维的正视程度,为运动员以后的拦网技术训练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对排球运动特点及其得、失分规律性的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排球运动特点及其得、失分规律性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技术训练与提高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训练方法选择 |
1.1 分解训练 |
1.2 辅助训练 |
1.3 强化训练 |
1.4 组合训练 |
2 训练方法的选运用 |
2.1 分解和辅助训练方法的运用 |
2.2 强化训练 |
2.3 提高串联意识和比赛经验的组合训练 |
3 难度训练法 |
3.1 从易到难、以难带易的训练方法运用 |
3.2 以易促精的训练方法 |
4 模仿技术动作的体能训练 |
5 运动负荷 |
5.1 青少年训练的运动负荷 |
5.1.1青少年按年龄特征安排运动负荷 |
5.2 超量恢复训练原理的运用 |
6 结论 |
(2)2018世界男排联赛中国男排比赛阶段性竞技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释义 |
1.3.1 运动成绩与竞技表现 |
1.3.2 竞技表现的特征 |
1.3.3 竞技表现的阶段性 |
1.3.4 排球比赛的得失分规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有关球类运动竞技表现的研究 |
1.4.2 排球比赛得失分的相关研究 |
1.4.3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排球比赛中阶段性表现的判别与得失分 |
3.2 中国男排与各国男排非技术因素对比分析 |
3.3 2018世界男排联赛中国男排比赛阶段性竞技表现分析 |
3.3.1 中国男排比赛胜负局对比分析 |
3.3.1.1 涨平落阶段的特征分析 |
3.3.1.2 涨平落阶段的得失分因素分析 |
3.3.1.3 小结 |
3.3.2 中国男排比赛不同局次对比分析 |
3.3.2.1 排球比赛不同局次划分方式 |
3.3.2.2 不同局次竞技表现特征 |
3.3.2.3 不同局次得失分分析 |
3.3.2.4 小结 |
3.3.3 中国男排与各国不同成绩组别对比分析 |
3.3.3.1 不同成绩组别的分组 |
3.3.3.2 不同成绩组别阶段性竞技表现特征分析 |
3.3.3.3 不同成绩组别得失分指标的分析 |
3.3.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2018年世界男排锦标赛中国队与对手得分手段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选题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观察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男排在2018 年世界男排锦标赛的比赛情况 |
4.2 中国男排与对手基本情况的对比 |
4.2.1 中国男排与对手年龄和身体形态的对比分析 |
4.2.1.1 中国男排与对手年龄的对比分析 |
4.2.1.2 中国男排与对手身体形态的对比分析 |
4.2.2 中国男排与对手扣球高度、拦网高度的对比分析 |
4.3 中国男排与对手连续得失分对比分析 |
4.3.1 中国男排与法国男排连续得失分的对比分析 |
4.3.2 中国男排与荷兰男排连续得失分的对比分析 |
4.3.3 中国男排与加拿大男排连续得失分的对比分析 |
4.3.4 中国男排与埃及男排连续得失分的对比分析 |
4.3.5 中国男排与巴西男排连续得失分的对比分析 |
4.4 中国男排与对手得分手段的对比分析 |
4.4.1 中国男排与对手扣球情况的对比分析 |
4.4.1.1 中国男排与法国男排扣球的对比分析 |
4.4.1.2 中国男排与荷兰男排扣球的对比分析 |
4.4.1.3 中国男排与加拿大男排扣球的对比分析 |
4.4.1.4 中国男排与埃及男排扣球的对比分析 |
4.4.1.5 中国男排与巴西男排扣球的对比分析 |
4.4.2 中国男排与对手拦网情况的对比分析 |
4.4.2.1 中国男排与法国男排拦网的对比分析 |
4.4.2.2 中国男排与荷兰男排拦网的对比分析 |
4.4.2.3 中国男排与加拿大男排拦网的对比分析 |
4.4.2.4 中国男排与埃及男排拦网的对比分析 |
4.4.2.5 中国男排与巴西男排拦网的对比分析 |
4.4.3 中国男排与对手发球的对比分析 |
4.4.3.1 中国男排与法国男排发球的对比分析 |
4.4.3.2 中国男排与荷兰男排发球的对比分析 |
4.4.3.3 中国男排与加拿大男排发球的对比分析 |
4.4.3.4 中国男排与埃及男排发球的对比分析 |
4.4.3.5 中国男排与巴西男排发球的对比分析 |
4.4.4 中国男排与对手失误情况的对比分析 |
4.4.4.1 中国男排与法国男排失误的对比分析 |
4.4.4.2 中国男排与荷兰男排失误的对比分析 |
4.4.4.3 中国男排与加拿大男排失误的对比分析 |
4.4.4.4 中国男排与埃及男排失误的对比分析 |
4.4.4.5 中国男排与巴西男排失误的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2018年女排世锦赛四强进攻技术运用与得失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女排世锦赛的介绍 |
2.1.2 非技术因素的界定 |
2.1.3 排球进攻技术界定 |
2.1.4 得失分的相关界定 |
2.1.5 得失分规律的界定 |
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3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3.1 有关世界排球锦标赛的研究 |
2.3.2 有关非技术因素的相关研究 |
2.3.3 有关女排进攻技术的相关研究 |
2.3.4 有关排球得失分及得失分规律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女排世锦赛四强结果统计 |
4.2 女排世锦赛四强队员非技术因素分析 |
4.2.1 女排世锦赛四强队员年龄对比分析 |
4.2.2 女排世锦赛四强队员身体形态对比分析 |
4.2.3 女排世锦赛四强队员克托莱指数对比分析 |
4.2.4 女排世锦赛四强队员网上高度对比分析 |
4.2.5 非技术因素与进攻技术运用的关系 |
4.3 女排世锦赛四强进攻技术运用与得失分规律分析 |
4.3.1 女排世锦赛四强发球技术运用与得失分规律分析 |
4.3.2 女排世锦赛四强扣球技术运用与得失分规律分析 |
4.3.3 女排世锦赛四强拦网技术运用与得失分规律分析 |
4.4 进攻技术运用得失分规律的特征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2015世青赛中国男排与主要对手进攻技战术特点及得失分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每球得分制新规则实施前关于排球比赛得失分的研究 |
2.1.2 每球得分制新规则实施后关于排球比赛得失分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咨询访谈法 |
3.2.3 录像观察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青年男排与对手进攻技战术特点对比分析 |
4.1.1 排球发球技战术 |
4.1.2 强攻 |
4.1.3 快球进攻 |
4.1.4 快球掩护下的进攻 |
4.1.5 二次攻 |
4.2 中国青年男排与各对手得失分分析 |
4.2.1 得失分概念 |
4.2.2 本届世青赛比赛情况分析 |
4.2.3 中国青年男排与对手整体主动得分分析 |
4.2.4 中国青年男排与对手得分分析 |
4.2.5 中国青年男排与对手整体总失分 |
4.2.6 中国青年男排与对手失分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球种类及落点统计表 |
扣球进攻战术统计表 |
拦网效果统计表 |
得分统计表 |
失分统计表 |
专家访谈法提纲 |
(6)大学生排球联赛中男排队伍阶段性得失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2.1 运动成绩和竞技表现 |
2.2.2 竞赛过程的阶段性 |
2.2.3 阶段性表现的特征 |
2.2.4 排球比赛中的得失分规定 |
2.2 竞赛过程的影响因素 |
2.3 有关竞技表现的研究 |
2.4 有关排球得失分规律的研究 |
2.4.1 排球得失分规律的技战术统计方面研究 |
2.4.2 排球得失分规律的数理建构方面研究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数据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3.3.研究的技术路线 |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4.1 排球比赛中阶段性表现的判别与得失分 |
4.2 2016-2017年大学生排球联赛(北方赛区)前六名男排队伍阶段性得失分分析 |
4.2.1 前六名男排队伍胜局和负局对比分析 |
4.2.2 前六名男排队伍不同局次对比分析 |
4.2.3 前六名男排队伍不同成绩组别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第一届全国青运会U19男排比赛得失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得分因素分析 |
2.2、失分因素分析 |
3、结论与建议 |
3.1、结论 |
3.2、建议 |
(8)第一届全国青运会U19女排比赛得失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数理统计法 |
1.2.3 比较分析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得分因素分析 |
2.1.1 扣球得分分析 |
2.1.2 对方失误得分分析 |
2.1.3 拦网得分分析 |
2.1.4 发球得分分析 |
2.2 失分因素分析 |
2.2.1 防守失分分析 |
2.2.2 一传失分分析 |
2.2.3 二传失分分析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9)“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特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2.1 国内研究动态 |
2.2.2 国外研究动态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比较研究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2.7 实地考察法 |
3.2.8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起源与发展特点的比较 |
4.1.1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起源特点的比较分析 |
4.1.2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发展特点的比较分析 |
4.2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器材与场地特点的比较 |
4.2.1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球体特点的比较分析 |
4.2.2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场地及附属器材特点的比较分析 |
4.3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1 发球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2 垫球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3 传球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4 扣球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5 拦网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6 地排球运动独特的技术特点 |
4.4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竞赛规则特点的比较 |
4.4.1 裁判员组成及其裁判的规则特点比较分析 |
4.4.2 比赛参加者的规则特点比较分析 |
4.4.3 比赛方法的规则特点比较分析 |
4.4.4 比赛行为的规则特点比较分析 |
4.4.5 比赛间断与延误比赛的规则特点比较分析 |
4.4.6 其它竞赛规则特点的比较分析 |
4.5 教练员与运动员视角下的"地排球"运动特点 |
4.5.1 健身性特点 |
4.5.2 安全性特点 |
4.5.3 趣味性特点 |
4.5.4 集体性特点 |
4.5.5 大众性特点 |
4.5.6 经济性特点 |
4.5.7 生态性特点 |
4.5.8 民族性特点 |
4.6 "地排球"运动开展的价值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排球运动员在拦网过程中预判依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研究 |
1.3.2 排球运动拦网技术的相关研究 |
1.3.3 排球运动员意识的研究 |
1.3.4 运动员预判能力的研究 |
2 预判的相关知识 |
2.1 预判与预判能力的定义 |
2.2 预判的地位与作用 |
2.3 预判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
2.4 预判在排球运动中的运用 |
2.5 预判对拦网的重要性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讨论 |
4.1 拦网的总体运用效果分析 |
4.2 拦网类型的运用分析 |
5 拦网预判的依据 |
5.1 赛前预案 |
5.1.1 球队集体的战术风格 |
5.1.2 每轮次的战术跑动、重点进攻队员 |
5.1.3 二传队员的行为习惯 |
5.1.4 运动员的行为特点 |
5.1.5 手势语言的运用 |
5.2 赛中变化 |
5.2.1 本方队员的发球效果 |
5.2.2 对方一传垫起的位置 |
5.2.3 进攻队员的个人变化 |
5.2.4 赛场上的特殊情况 |
5.3 赛后总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提高教练员的认识程度 |
6.2.2 加强运动员专项理论知识的学习 |
6.2.3 培养运动员敏锐的观察力及预判思维能力 |
6.2.4 加强模拟比赛及实战练习 |
6.2.5 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相联合 |
6.2.6 加强发球环节的训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四、对排球运动特点及其得、失分规律性的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技术训练与提高方案[J]. 闫升. 湖北体育科技, 2019(12)
- [2]2018世界男排联赛中国男排比赛阶段性竞技表现研究[D]. 肖正建.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2018年世界男排锦标赛中国队与对手得分手段的对比研究[D]. 代丽丽. 成都体育学院, 2019(12)
- [4]2018年女排世锦赛四强进攻技术运用与得失分规律研究[D]. 庞丹丹.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5]2015世青赛中国男排与主要对手进攻技战术特点及得失分的对比研究[D]. 姜佳君. 西安体育学院, 2017(12)
- [6]大学生排球联赛中男排队伍阶段性得失分对比研究[D]. 杨珊珊.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1)
- [7]第一届全国青运会U19男排比赛得失分分析[J]. 张登锋,连道明.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08)
- [8]第一届全国青运会U19女排比赛得失分分析[J]. 张登锋,连道明. 体育科学研究, 2016(04)
- [9]“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特点的比较研究[D]. 韩飞龙. 山西大学, 2016(06)
- [10]排球运动员在拦网过程中预判依据的研究[D]. 张佳佳.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排球论文; 男子排球论文; 2016年奥运会女排比赛论文; 男排联赛论文; 奥运会男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