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片类药物依赖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彭玉娟,游晶,李静,唐光俊[1](2021)在《阿片类药物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药物滥用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其中阿片类药物滥用最为常见。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阿片类药物不仅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增加机体对HCV的易感性,还可通过降低干扰素抗病毒作用、加重肝细胞损伤及纤维化进展来促进HCV感染及致病,从而在HCV感染及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刘杨子纯,韩雨梅,孟林盛,吕慧,董晋,卢红[2](2021)在《16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体健康的有益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阐明长期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心健康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康复期男性戒毒人员100名,分为对照组50名(C组)、运动干预组50名(E组),并选取同龄段的50名健康男性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对运动干预组施加为期16周的HIIT,在实验前、后(实验后对照组:C1;实验后运动干预组:E1)分别检测受试者的身体成分、尿液和血液生化指标、身体素质以及神经生物学机能的变化。结果:1)与N组相比,戒毒人员体脂肪量显着升高,蛋白含量显着降低;血液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握力、纵跳和闭眼单脚站立、反应时水平下降;血液中与抑郁、焦虑相关神经递质水平显着提高。2)HIIT训练后,E1组与E组和C组相比:体质量、BMI和体脂肪量下降,骨骼肌和蛋白含量增加;尿蛋白和尿胆原阳性检出率增加;血常规指标和SOD活性显着增加、MDA水平显着降低;握力、纵跳、俯卧撑、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水平显着提高;血液中神经递质水平变化趋向正常。结论:HIIT可有效改善戒毒人员身体健康水平,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状态,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促进焦虑和抑郁相关的神经递质水平的正向改变,对戒毒人员身心健康均产生了积极效应。
石海旺,李婕,吴冲云,张福龙,张秀丽,段锐[3](2021)在《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免疫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药物滥用会导致药物依赖者机体免疫系统损坏,抵抗病原体入侵的能力显着下降。而通过药物或心理行为对药物滥用的治疗效果甚微,并由于治疗成本的增加与周期的延长,导致药物依赖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随着"体医融合"的开展日益深入,运动或体力活动作为戒毒过程中人体机能恢复的一个有效手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通过结合阿片类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损害和运动改善免疫系统功能的相关研究,分析运动提高药物依赖者免疫功能的可行性。
曾媛[4](2021)在《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2种抗抑郁药(度洛西汀、帕罗西汀)分别与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对伴抑郁的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湖北省中山医院收治的108例就诊于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伴抑郁的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单盲划成3组(各36例),即:羟考酮缓释片(C组),帕罗西汀+羟考酮缓释片(D组),度洛西汀+羟考酮缓释片(F组)。对比所有组患者于治疗后各时点的焦虑、抑郁、疼痛状况,和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羟考酮用量、副作用和患者满意度。结果:F组的NRS评分于治疗后7天明显低于D组与C组(P<0.05);治疗后14天的SAS评分、NRS评分及治疗后7天的SDS评分,F组明显低于D组、D组明显低于C组(均P<0.05);治疗后14天的SDS评分和治疗后1、2个月的SAS、SDS及NRS评分,F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都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后2个月,F组的人均羟考酮日口服剂量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在人均羟考酮日口服剂量与PSQI评分上,F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低于C组(P<0.05);3组的PSQI评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3组在治疗后2个月的每条生活质量评分都比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F组和D组在除角色功能评分外的其余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都明显高于C组(P<0.05)。治疗后2个月,C组和D组、D组和F组的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明显高于C组(P<0.05),3组副作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效处理(调整剂量或相应治疗)后均逐渐缓解或消失。结论:度洛西汀与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治疗伴抑郁的晚期癌痛症状较帕罗西汀与羟考酮缓释片联合起效更快,可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疼痛、生活和睡眠质量,降低羟考酮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不良反应不会增多。
林安阳[5](2021)在《基于温阳通便理论探讨“通便散”穴位贴敷治疗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温阳通便理论探讨“通便散”穴位贴敷治疗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及安全性,为临床诊治肿瘤脾肾阳虚型OIC提供新思路。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肿瘤科就诊的肿瘤脾肾阳虚型OIC患者78例,随机分两组各39例。对照组在对症镇痛、常规支持治疗基础上,予乳果糖口服溶液,15ml/次,2次/日,连续2周为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取神阙、中脘、关元三穴,予“通便散”穴位敷贴治疗,4h/次,1次/日,连续2周为一疗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及停药1周后CCS评分、Bristol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后PAC-QOL评分,根据两组安全性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安全性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原发肿瘤部位、CCS评分、Bristol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PAC-QOL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体改善率分别为83.8%和61.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CCS评分、Bristol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与停药后1周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停药后1周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和停药后1周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偏低(P<0.05)。4、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1.1%和63.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治疗后与停药后1周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停药后1周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和停药后1周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偏低(P<0.05)。6、生活质量评价,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偏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水平明显偏高(P<0.05)。7、安全性观察,两组生命征、血常规、生化检查、心电图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出现腹泻4例,呕吐1例,皮肤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出现腹泻3例,呕吐3例,无皮肤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便散”穴位贴敷能够显着改善肿瘤脾肾阳虚型OIC患者的便秘症状及粪便性状,且疗效存在一定远期效应;2、“通便散”穴位贴敷能够显着改善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中医症状,且疗效存在一定远期效应;3、“通便散”穴位贴敷能够显着改善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生活质量;4、“通便散”穴位贴敷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胡帅航[6](2021)在《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的中医证型研究及相关用药的网络药理学分析》文中指出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观念的发展,缓解患者的相关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逐步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诸多晚期肿瘤患者伴随着不同程度癌痛症状,不可避免的需要服用阿片类药物以止痛,而随之产生的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opioid-induced constipation,OIC)作为临床常见不良反应,90%以上的患者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便秘,这种便秘不仅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会降低药物止痛疗效。目前西医治疗OIC以应用泻药为主,多为缓一时便秘症状,而中医药治疗便秘具有改善便秘不良反应和缓解全身症状的显着优势。近些年对于中医药治疗OIC的研究较少,缺乏合理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与依据,因此探寻OIC主要中医证型,分析其病因病机,挖掘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回顾性分析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并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探讨高频中药的分子作用机制,为OIC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住院部就诊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病历资料填写纳入患者《癌痛患者OIC分析调查表》。对患者一般资料、治疗疗效、主要中医证型、用药性味归经和药味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高频治疗药物,具体分析方法:检索TCMSP平台(http://tcmspw.com)及相关文献查询所筛选出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和相应治疗靶点,查询Genecards(https://www.genecards.org/)等疾病数据库搜索便秘相关靶点,将药物治疗靶点和疾病相关靶点的重合共有部分导入至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在STRING平台(www.string-db.org)上建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通过拓扑参数筛选出核心治疗靶点,并进行相关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和细胞生物功能分析。结果: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肿瘤科住院部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OIC患者共146例。所纳入的OIC患者在性别、BMI指数方面无明显差异,以61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为主,所得肿瘤类型为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居多,所用阿片药物类型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居多。治疗疗效当中中药复方汤剂联合中成药有效率达87.27%,相比较明显高于单纯应用汤药或中成药的治疗组。主要中医证型为阴虚秘和气虚秘,所用药物以性寒,味甘、苦居多。所用药物治疗归属经络前五为肝、肺、胃、脾、肾,治疗高频用药前十味为大黄、白术、黄芪、甘草、白芍、半夏、厚朴、陈皮、麦冬、党参。TCMSP数据库挖掘所得高频药物前五味所含主要活性成分共计148个,涉及治疗靶点1373个。疾病数据库挖掘所得便秘靶点有5117个,与药物作用靶点的交集靶点有161个,为OIC主要治疗靶点。“活性成分—主要治疗靶点”网络图拓扑参数显示主要治疗成分为:quercetin、kaempferol、7-O-methylisomucronulatol、naringenin、7-Methoxy-2-methyl isoflavone、formononetin、beta-sitosterol等。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拓扑参数显示核心治疗靶点为AKT1、MAPK3、JUN、VEGFA等。GO和KEGG分析显示高频药物治疗OIC涉及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源分子的反应、细胞对生物刺激的反应、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的调控等多个生物过程,并参与调节AGE-RAGE、IL-17、肿瘤坏死因子等多条信号通路以发挥治疗作用。结论:OIC患者发病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居多,服用药物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为主,疼痛性质多为中度疼痛。汤药联合中成药治疗OIC具有良好疗效。OIC主要中医证型为阴虚秘、气虚秘,治疗用药频数分析显示药性多为性寒,药味多为甘、苦,药物归属经络为肝、肺、胃、脾、肾居多,治疗思路以滋阴益气为大法,同时配合通腑泻下等其他治法以及时缓解OIC相关症状。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中药汤剂治疗OIC包含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可通过相应信号通路发挥多种治疗作用,影响多种分子功能,作用于多个治疗靶点。以上所得研究结果对今后相关实验的开展和新药研发具有一定理论参考意义。
张晗[7](2021)在《中医药多维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吗啡是慢性、中重度疼痛的首选药物。长期使用吗啡治疗后,其镇痛作用逐渐减弱,通常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来的作用,但这样使患者更容易成瘾。复方511是导师吕志刚教授借鉴前人宝贵经验,结合中药防治药物成瘾的最新药理学研究成果,专门开发的用于防治阿片类药物成瘾的中药复方制剂。目前,复方51 1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影响尚不完全明确,其潜在治疗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电针也是对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观察了复方511、电针及二者联合对小鼠吗啡成瘾相关行为学的影响,然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进行进一步探索,旨在明确复方511、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机制。方法一、复方51 1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实验一:研究不同剂量复方511对小鼠吗啡成瘾相关行为学的影响。将雄性C57BL/6小鼠分为生理盐水+溶剂(Con)组、吗啡+溶剂(Mod)组、吗啡+复方511低、中、高剂量(511-L、M、H)组、吗啡+济泰片(Jitai)组。(1)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实验:训练前测定小鼠的天然位置偏好,以非天然偏爱箱为吗啡配对箱、天然偏爱箱为生理盐水配对箱训练小鼠,训练过程中灌胃给予双蒸水或3g/kg、6g/kg、12g/kg复方511或4.3g/kg济泰片进行干预,每天1次,训练结束后检测小鼠的位置偏爱情况。(2)自发运动实验:单次灌胃给予双蒸水或3g/kg、6g/kg、12g/kg复方511后,测定小鼠60min内的运动距离;每天1次灌胃给予双蒸水或3g/kg、6g/kg、12g/kg复方511或4.3g/kg济泰片,30min后腹腔注射吗啡或生理盐水,第7天测定小鼠60min内的运动距离。(3)吗啡急性戒断实验:通过反复皮下注射吗啡构建小鼠吗啡依赖模型,每天2次,间隔4h,连续5天,同时灌胃给予双蒸水或3g/kg、6g/kg、12g/kg复方511或4.3g/kg济泰片进行干预,末次吗啡给药3h后,皮下给予1mg/kg纳洛酮,观察小鼠的戒断症状(跳跃行为、湿狗样抖动、体重减轻)。(4)自身给药(SA)实验:实验前训练小鼠按压主动杆获取食物,训练5天,实验开始后训练小鼠按压主动杆获取吗啡,训练15天,期间给双蒸水或3g/kg、6g/kg、12g/kg复方51 1进行干预,记录训练最后1天的自身给药次数和无效压杆数。实验二:研究复方51 1对吗啡成瘾小鼠腹侧被盖区(VTA)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以吗啡CPP实验中的Con组、Mod组和511-M(511)组小鼠VTA组织作为测序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用SeqPrep、Sickle软件进行原始数据质控,用HISAT2和RSEM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基因表达定量,用DESeq2软件筛选组间差异表达基因(DEG),并对部分DEG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实验三:研究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信号通路及其介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结构可塑性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NA检测CPP实验中Con组、Mod组和511-M(511)组小鼠VTA BDNF及其特异性受体TrkB mRNA的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中BDNF和TrkB的蛋白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细胞内BDNF信号级联(ERK通路、PI-3-K/Akt通路、PLCγ通路)中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大小的变化。二、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实验一:研究电针对小鼠吗啡成瘾相关行为学的影响。将雄性C57BL/6小鼠分为生理盐水(Sal)组、吗啡+假电针(Sham)组、吗啡+电针(EA)组。(1)CPP实验:训练前测定小鼠的天然位置偏好,以非天然偏爱箱为吗啡配对箱、天然偏爱箱为生理盐水配对箱训练小鼠,训练期间给予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进行干预,每天1次,训练结束后检测小鼠的位置偏爱情况。(2)吗啡急性戒断实验:通过反复皮下注射吗啡构建小鼠吗啡依赖模型,每天2次,间隔4h,连续5天,同时给予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进行干预,每天1次,末次吗啡给药3h后,皮下给予1mg/kg纳洛酮,观察小鼠的戒断症状(跳跃行为、湿狗样抖动、体重减轻)。实验二:研究电针对吗啡成瘾小鼠伏隔核(NAc)circRNA表达谱的影响。以吗啡CPP实验中的Sham组和EA组小鼠NAc组织作为测序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用Cutadapt、FastQC软件进行原始数据质控,用Tophat2、Bowtie2软件进行序列比对,用findcirc软件鉴定circRNA,用DESeq软件筛选组间差异表达的circRNA,并对差异circRNA的来源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并用miRanda软件预测差异circRNA的miRNA靶点,最后用荧光定量PCR对测序数据进行验证。三、复方511联合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研究研究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小鼠吗啡成瘾相关行为学的影响。将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Con)、模型组(Mod)、复方511组(511)、电针组(EA)、复方511联合电针组(511+EA)。(1)CPP实验:训练前测定小鼠的天然位置偏好,以非天然偏爱箱为吗啡配对箱、天然偏爱箱为生理盐水配对箱训练小鼠,训练过程中给予双蒸水或6g/kg复方511或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或6g/kg复方511联合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进行干预,每天1次,训练结束后检测小鼠的位置偏爱情况。(2)吗啡急性戒断实验:通过反复皮下注射吗啡构建小鼠吗啡依赖模型,每天2次,间隔4h,连续5天,同时给予双蒸水或6g/kg复方511或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或6g/kg复方511联合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进行干预,每天1次,末次吗啡给药3h后,皮下给予1mg/kg纳洛酮,观察小鼠的戒断症状(跳跃行为、湿狗样抖动、体重减轻)。结果一、复方511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实验一:(1)在CPP实验中,3g/kg、6g/kg、12g/kg复方511均能有效抑制小鼠吗啡诱导的CPP形成,其中6g/kg复方511的抑制作用更显着。(2)在自发运动实验中,3g/kg、6g/kg、12g/kg复方511均可有效抑制小鼠吗啡行为敏化的形成,且不影响小鼠的基础活动性,6g/kg复方511的抑制作用更明显。(3)在吗啡急性戒断实验中,3g/kg、6g/kg、12g/kg复方51 1均能明显减轻吗啡急性戒断症状,包括跳跃行为、体重减轻、湿狗样抖动,其中6g/kg复方511对纳洛酮催促的跳跃行为的影响更明显。(4)在SA实验中,3g/kg、6g/kg、12g/kg复方511均能明显抑制小鼠吗啡自身给药行为,其中6g/kg复方511的作用更明显。实验二:采用RNA-seq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共筛选出712个DEG,其中,Con组和Mod组之间的DEG458个(上调357个,下调101个),Mod组和511组之间的DEG469个(上调 84 个,下调 385 个)。BDNF、Nts、Penk、Slc18a3、Sfrp2、Tph2、Htr1a、Plin4、Cartpt、Grin3b、Grip2、I131ra、Cdkn1a、Pdk4、Shox2、Trh、Tat 等 DEG 与吗啡作用或成瘾形成的机制有关。接着,对部分DEG进行功能富集。在GO富集中,DEG主要富集于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结合(binding)、生物学调控(biological regulation)、生物过程调控(regulation of biological process)、细胞过程调控(regulation of cellular process)、蛋白质结合(protein binding)、膜(membrane)等与吗啡成瘾密切相关的条目。在KEGG富集中,DEG主要富集于吗啡成瘾(Morphine addiction)、多巴胺能突触(Dopaminergic synapse)、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MAPK 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cAMP 信号通路(cAMP signaling pathway)、Ras信号通路(Ras signaling pathway)等在吗啡成瘾中有着重要作用的通路。实验三:结合测序的分析结果和前人的研究报道,发现复方511可能通过调控小鼠VTABDNF发挥抗吗啡成瘾的作用。首先,从基因和蛋白水平验证了 BDNF的变化。与Con组相比,Mod组BDNF 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同时给予复方511干预,能明显减轻BDNF mRNA及蛋白水平的降低。接着,实验观察了 BDNF高亲和力受体TrkB的变化。与Con组相比,Mod组TrkB 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同时给予复方511干预,可有效减少TrkB mRNA及蛋白水平的降低。在下游ERK通路中,与Con组相比,Mod组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同时给予复方511干预,可明显抑制ERK1/2蛋白的磷酸化。在下游PI-3-K/Akt通路中,与Con组相比,Mod组p-PI-3-K/PI-3-K、p-Akt/Akt明显下调,p-S6/S6明显上调,同时给予复方511,可有效减少p-PI-3-K/PI-3-K、p-Akt/Akt的下调,抑制p-S6/S6的上调。在下游PLCγ通路中,与Con组相比,Mod组PLCy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同时给予复方511干预,可明显抑制PLCγ1蛋白水平的升高。此外,小鼠吗啡诱导的CPP形成后,其VTA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明显缩小,同时给予复方511,可明显逆转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大小的变化。二、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实验一:在CPP实验中,电针能有效抑制小鼠吗啡诱导的CPP形成,而在吗啡急性戒断实验中,电针能明显减轻急性吗啡戒断症状,包括跳跃行为、体重减轻、湿狗样抖动。实验二:采用RNA-seq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共鉴定出112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上调51个,下调61个。接着对这些差异circRNA的来源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在GO富集中,这些差异circRNA来源基因的富集条目中有23条显着富集。其中,细胞定位(cellular localization)、胞浆(cytoplasm)、胞内(intracellular)、酶结合(enzyme binding)、GTP 酶结合(GTPase binding)、蛋白结合(protein binding)、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与吗啡作用相关,而蛋白结合(protein binding)、胞外(intracellular part)、胞内(intracellular)、细胞内细胞器(intracellular organelle)、细胞定位(cellular localization)等与电针作用有关。在KEGG富集中,这些差异circRNA来源基因的富集通路中有21条显着富集。其中,谷氨酸能突触(Glutamatergic synapse)、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Wnt信号通路(wnt signaling pathway)、多巴胺能突触(Dopaminergic synapse)、cGMP-PKG 信号通路(cGMP-PKG signaling pathway)、轴突导向(Axon guidance)、催产素信号通路(Oxytocin signaling pathway)等与吗啡成瘾有关,而肾素分泌(renin secretio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VEGF signaling pathway)、胰岛素分泌(insulin secretion)、谷氨酸能突触(glutamatergic synapse)、Wnt信号通路(Wnt signaling pathway)、多巴胺能突触(dopaminergic synapse)等通路与针刺作用有关。此外,实验还预测了差异circRNA的前五个miRNA靶点,并选择了 44个circRNA和162个相互作用的miRNA构建circRNA-miRNA 网络,发现 mmu-miR-207、mmu-miR-669c-3p、mmu-miR-6946-3p 和 mmu-miR-6984-3p与更多的circRNA相关。三、复方511联合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研究在CPP实验中,复方511、电针、复方511联合电针均能有效抑制小鼠吗啡诱导的CPP形成,其中复方511联合电针的抑制作用更显着。在吗啡急性戒断实验中,复方511、电针、复方511联合电针均能明显减轻急性吗啡戒断症状,包括跳跃行为、体重减轻、湿狗样抖动,其中复方511联合电针对纳洛酮催促吗啡急性戒断症状的减轻作用更明显。结论1.复方511干预能有效抑制小鼠吗啡诱导的CPP、行为敏化、SA的形成,这提示复方511能有效抑制吗啡诱导的精神依赖;复方511干预能有效减轻小鼠吗啡依赖模型中纳洛酮催促的急性戒断症状,这提示复方511能有效减轻吗啡诱导的躯体依赖。由此说明复方511对抗吗啡成瘾作用明确。2.复方511干预能有效防止吗啡诱导的BDNF、TrkB mRNA和蛋白水平的下调,抑制吗啡诱导的ERK1/2、S6蛋白磷酸化的增加,减少PI-3-K、Akt蛋白磷酸化的降低,抑制PLCγ1蛋白的增加,同时,逆转吗啡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萎缩,这提示复方511可能通过调控BDNF信号级联及其介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结构可塑性发挥抗吗啡成瘾的作用。3.电针干预能有效抑制小鼠吗啡诱导的CPP形成,这提示复方511能有效抑制吗啡诱导的精神依赖;电针干预能有效减轻小鼠吗啡依赖模型中纳洛酮催促的急性戒断症状,这提示电针能有效减轻吗啡诱导的躯体依赖。由此说明电针对抗吗啡成瘾作用明确。4.本研究筛选了电针干预吗啡成瘾后小鼠NAc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并预测了这些circRNA的潜在作用以及与这些circRNA相互作用的miRNA,这为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靶点。5.复方511联合电针干预能更有效地抑制小鼠吗啡诱导的CPP形成,这提示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吗啡诱导的精神依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复方511联合电针干预能更有效地减轻小鼠吗啡依赖模型中纳洛酮催促的急性戒断症状,这提示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吗啡诱导的躯体依赖的减轻作用更明显。由此说明复方511联合电针对抗吗啡成瘾的作用更佳。
聂登云[8](2021)在《基于OPRM1的MOR-1B型剪切异构体对阿片类药物的镇痛及副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阿片类药物作为临床使用最广泛的镇痛药物,在治疗重度疼痛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但临床上应用的绝大多数阿片类药物都具有耐受、便秘、呼吸抑制、免疫抑制、依赖、成瘾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是阿片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MOR作为与阿片类药物结合的主要受体,其编码基因OPRM1可通过不同的剪切方式形成广泛的剪切异构体来发挥独特的阿片类药物的药理学效应。OPRM1中Exon 5编码的MOR-1B型剪切异构体是其中的一类7次跨膜全长结构域剪切异构体,在脑内表达水平较高。前期研究表明在细胞上克隆的MOR-1B型剪切异构体与阿片类药物的亲和力强于MOR-1,那么MOR-1B型剪切异构体在生物体内究竟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本课题旨在明确MOR-1B型剪切异构体在生物体内对阿片类药物的镇痛及副作用的影响,由此希望发现传统阿片类药物的新靶点及其新的分子机制,为后期研发具有更强镇痛效应且有效降低副作用的阿片类药物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内容与结果]本课题首先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制备OPRM1中Exon 5基因敲除的C57BL/6J小鼠,明确OPRM1中Exon5基因的敲除可以完全消除C57BL/6J小鼠体内MOR-1B型剪切异构体mRNA水平的表达,而不明显影响其它MOR剪切异构体mRNA水平的表达,成功建立特异性敲除MOR-1B型剪切异构体的C57BL/6J小鼠模型,为后续研究MOR-1B型剪切异构体在生物体内的功能意义提供了合适的动物模型。在特异性敲除MOR-1B型剪切异构体的C57BL/6J小鼠模型中,根据其基因型的差异,可分为野生型小鼠(Exon 5+/+组小鼠)、杂合型OPRM1中Exon 5基因敲除小鼠(Exon 5+/-组小鼠)和纯合型OPRM1中Exon 5基因敲除小鼠(Exon5-/-组小鼠)。接着,观察吗啡、哌替啶和芬太尼对这三种基因型小鼠诱导的镇痛、耐受、便秘、急性戒断行为的影响。在冷热盘实验、热辐射甩尾实验和机械缩足实验中均显示:首次注射吗啡、哌替啶或芬太尼后,三种基因型小鼠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应都没有明显差异;连续7天注射吗啡、哌替啶或芬太尼后,三种基因型小鼠的镇痛效应都出现明显的降低,提示耐受的形成;连续7天注射吗啡或哌替啶后,三种基因型小鼠的镇痛效应仍然没有明显差异,但连续7天注射芬太尼后,Exon 5+/-组小鼠和Exon5-/-组小鼠的镇痛效应明显低于Exon 5+/+组小鼠。连续注射芬太尼第1天和第7天的剂量-效应曲线也显示芬太尼对Exon 5+/-组小鼠和Exon5-/-组小鼠的镇痛耐受性强于Exon 5+/+组小鼠。首次注射吗啡、哌替啶或芬太尼后,三种基因型小鼠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排便能力都没有明显差异;在连续注射吗啡或哌替啶的第7天仍然如此,但在连续注射芬太尼的第7天,Exon 5+/-组小鼠和Exon5-/-组小鼠的排便能力明显高于Exon 5+/+组小鼠。连续7天注射吗啡、哌替啶或芬太尼后给予纳洛酮诱导阿片类药物急性戒断,三种基因型小鼠的戒断跳跃次数和体重减轻变化都没有明显差异。上述结果表明:MOR-1B型剪切异构体的敲除降低了慢性芬太尼注射后的镇痛和便秘效应,却对急性芬太尼与急慢性吗啡或哌替啶注射后的镇痛、耐受、便秘、戒断效应均没有显着的影响。然后,利用ELISA法检测急慢性注射芬太尼后Exon 5+/+组小鼠和Exon5-/-组小鼠不同脑区内cAMP的浓度,发现连续7天注射芬太尼后,在PAG脑区内Exon5-/-组小鼠的cAMP浓度明显高于Exon 5+/+组小鼠。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检测急慢性注射芬太尼后Exon 5+/+组小鼠和Exon5-/-组小鼠PAG脑区内ERK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发现连续7天注射芬太尼后,Exon5-/-组小鼠的ERK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Exon 5+/+组小鼠。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慢性注射芬太尼后Exon 5+/+组小鼠和Exon5-/-组小鼠PAG脑区内β-arrestin2与MOR的表达水平及分布情况,发现Exon5-/-组小鼠PAG脑区内在MOR处募集的β-arrestin2数量明显多于Exon 5+/+组小鼠。最后,培养Exon 5+/+组小鼠和Exon5-/-组小鼠PAG脑区的原代神经元,芬太尼干预30分钟后观察到Exon5-/-组小鼠的原代神经元内出现明显的MOR内吞,而Exon 5+/+组小鼠的原代神经元内未出现MOR内吞。[研究结论与意义]通过对上述三种基因型小鼠的行为学观察,我们明确了 MOR-1B型剪切异构体可以同时减慢芬太尼镇痛耐受和便秘耐受的发展,后续的离体实验表明MOR-1B型剪切异构体可能通过抑制PAG脑区中cAMP-ERK信号转导并阻止β-arrestin2诱导的MOR内吞来减慢芬太尼耐受的发展,这可能与MOR-1B型剪切异构体和β-arrestin2之间形成的二聚体有关。阿片类药物在治疗疼痛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多年来针对传统MOR已经开发了数百甚至上千种阿片样化合物,并最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数十种阿片类药物,但这些阿片类药物中的绝大多数并不能够将镇痛作用与阿片样副作用分开。MOR剪切异构体独特的药理学功能有望能够解决这一难题,MOR-1B型剪切异构体可以特异性地调控芬太尼耐受的发展,提示了未来可以通过改造芬太尼分子结构并以MOR-1B型剪切异构体为设计靶点,研制没有耐受性的新型阿片类药物并使其在PAG脑区富集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王支龙[9](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轻中度癌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中药外敷联合针刺作为切入点,通过前瞻性实验观察三阶梯止痛法与加用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轻、中度癌痛患者进行对比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中药外敷联合针刺在轻、中癌痛中的作用及优势,为中医外治法治疗轻度癌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轻、中度癌痛患者分别按照1:1的比例,采用完全随机的办法将入组病例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对于轻度癌痛(1≤NRS≤3)患者每日对患者实施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对于中度癌痛(3<NRS<7)患者,予以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药外敷于患者最痛点处,针刺取穴为局部阿是穴;中药外敷于患者最痛点处,针刺取穴为局部阿是穴。对照组均予以三阶梯止痛法治疗(轻度癌痛予以塞来昔布胶囊0.2g bid止痛处理,中度癌痛的患者予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mg Q12H止痛处理)。阿片类药物起始剂量10mg,根据疼痛控制情况加量,根据个体差异给药。每位患者均在予以治疗前、治疗后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进行NRS评分一次并记录。若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爆发痛,及时予以盐酸吗啡注射液缓解症状,记录使用剂量并转换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并记录爆发痛次数。连续观察一个疗程,7日为一个疗程,在一个疗程后对入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最终得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周期结束后,治疗组轻度疼痛缓解率达到100%,对照组轻度癌痛缓解率为91.7%,其中CR患者22例(91.7%),PR患者0例(0%),MR患者2例(8.3%),NR患者0例(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度疼痛缓解率69.2%,高于对照组中度癌痛缓解率3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周期结束后,治疗组轻度癌痛平均NRS评分低于对照组轻度癌痛平均NR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度癌痛NR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治疗前后差值上,治疗组轻度癌痛平均NR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度癌痛患者治疗前后平均NRS差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周期结束后2组患者KPS、QOL评分对比,治疗组轻度癌痛患者平均KPS评分高于对照组轻度癌痛平均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度癌痛患者平均KP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中度癌痛平均KP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轻度癌痛平均QOL评分高于对照组轻度癌痛平均QO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轻度癌痛平均QOL评分也高于对照组中度癌痛患者平均QO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周期前2组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使用剂量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周期结束后2组使用阿片类药物剂量对比,治疗组每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平均使用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两组在治疗前后每日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使用剂量平均差值方面有显着差异,对照组显着低于治疗组,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阿片类药物使用增减情况上,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减少病例数占比为50%,远远超过对照组的12%,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治疗期间爆发痛平均次数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间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方和镇痛满意度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药外敷联合针刺的治疗模式产生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头晕症状)较单纯三阶梯止痛法少。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头晕症状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便秘症状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外敷联合针刺的治疗可有效提高癌痛缓解率、更大程度减轻癌痛强度,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轻度癌痛有着不弱于非甾体止痛药塞来昔布的疗效,且加用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中度癌痛止痛效果明显比单纯三阶梯止痛法效果好。2.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功能性病变所致的胀痛、刺痛等性质的癌痛疗效较好,治疗器质性病变所致的钝痛、牵扯痛等性质的癌痛疗效较差。3.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对比单纯三阶梯止痛法,可显着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镇痛满意度。4.中药外敷联合针刺可有效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及降低爆发痛的发生。5.中药外敷联合针刺可显着减少因使用阿片类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便秘、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
谢仁谦,贺殿,晋玲,周桂芬,李海燕,王道霞,王凯宗,康天霞,王睿,柏新兰,程海英,何欣沂,叶发绿,杨永清,李进峰,程彬,刘豫康,贾永全,念小田,刘博,韩华,兰宗平,郑保福,郝文,吕小石[10](2020)在《中药福康片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慢性稽延症状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中药福康片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慢性稽延症状的临床方案,评估其疗效。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337例脱毒后阿片类成瘾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85)和对照组(n=152)。试验组基于阿片类药物成瘾慢性稽延症状不同病程,临床分型为重症和轻症,分别用高(3~4片/d)、低(1~2片/d)剂量福康片,以3周为疗程,每3天跟进对稽延症状和渴求强度评分。对照组采用对症临床干预模式,疗效观察同试验组。结果:试验组阿片类戒断慢性稽延症状评分和渴求强度降低程度分别达97%和90%以上,比对照组症状缓解程度分别高约61和21倍。不同剂量福康片3周疗程对稽延症状和渴求强度缓解均呈良好时效关系。试验组口干不良反应39.0%。偶见失眠,且多见于高剂量用药者,调整剂量或停药,可自行消退。结论:本试验推荐的福康片治疗阿片类稽延症状临床方案,用药安全,疗效确切。
二、阿片类药物依赖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片类药物依赖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阿片类药物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阿片类药物应用与机体免疫的关系 |
1.1 阿片类药物种类及依赖机制 |
1.2 阿片类药物应用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
2 阿片类药物在HCV感染中的作用机制 |
2.1 阿片类药物对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 |
2.2 阿片类药物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HCV复制的影响 |
2.3阿片类药物对肝损伤的影响 |
(2)16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体健康的有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分组与训练方案 |
1.2.1 实验分组 |
1.2.2 训练方案 |
1.3 样本采集与保存 |
1.4 指标检测与方法 |
1.4.1 体成分测定 |
1.4.2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
1.4.3 身体素质测定 |
1.4.4 神经生物学机能测定 |
1.4.5 数理统计 |
2 研究结果 |
2.1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身体健康水平的变化 |
2.1.1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身体成分的变化 |
2.1.2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尿常规的变化 |
2.1.3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
2.1.4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身体素质的变化 |
2.2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血液神经生物学机能的变化 |
3 分析与讨论 |
3.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身体健康水平的影响 |
3.1.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身体成分的影响 |
3.1.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3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身体素质的影响 |
3.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神经生物学机能的影响 |
4 结论 |
(3)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免疫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滥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1.1 巨噬细胞 |
1.2 嗜中性粒细胞 |
1.3 自然杀伤细胞 |
1.4 树突状细胞和肥大细胞 |
1.5 胸腺细胞和T细胞 |
2 药物疗法的局限性 |
3 运动改善药物滥用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 |
3.1 急性运动对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 |
3.2 长期运动对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 |
4 运动调控药物依赖者免疫功能的发展趋势 |
5 总结 |
(4)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主要来源及目的 |
1.3.1 研究来源 |
1.3.2 研究目的 |
第2章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计算 |
2.2.2 分组方法 |
2.2.3 给药方法 |
2.2.4 观察指标及相关事项 |
2.2.5 统计学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
2.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RS评分 |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DS评分 |
2.3.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AS评分 |
2.3.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人均羟考酮日口服剂量 |
2.3.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比较 |
2.3.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
2.3.8 三组患者治疗2 个月后的副作用比较 |
2.3.9 三组患者治疗2 个月后的满意度比较 |
2.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阿片类药物联用抗抑郁药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基于温阳通便理论探讨“通便散”穴位贴敷治疗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中止标准 |
6 剔除标准 |
7 脱落标准 |
8 研究方法 |
8.1 样本含量估算和随机分组方法 |
8.2 药物来源 |
8.3 治疗方法 |
8.4 注意事项 |
8.5 观察指标 |
9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1 基线资料分析 |
1.1 两组治疗前人口特征与肿瘤病情基线的比较 |
1.2 两组治疗前OIC病情基线的比较 |
2 疗效观察 |
2.1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
2.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
2.3 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的比较 |
3 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1 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OIC)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 |
1.1 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OIC)的主要发病机制 |
1.2 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OIC)的临床治疗进展 |
2 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中医学认识 |
2.1 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病名、病位及病因病机研究 |
2.2 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相关证型研究 |
3 温阳通便理论指导“通便散”穴位贴敷的辨治分析及应用概况 |
3.1 温阳通便理论概述 |
3.2 “通便散”选方依据 |
3.3 穴位贴敷疗法及选穴依据 |
4 “通便散”穴位贴敷治疗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临床疗效分析 |
5 “通便散”穴位贴敷治疗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及生活质量评价 |
6 “通便散”穴位贴敷治疗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安全性分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1 存在不足 |
7.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肿瘤患者OIC的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的中医证型研究及相关用药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的中医证型研究及相关用药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技术路线 |
结果与讨论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评估 |
3 中医证型与用药分析 |
4 高频用药网络药理学分析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癌痛患者OIC分析调查表 |
个人简历 |
(7)中医药多维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认识及治疗 |
1.现代医学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认识 |
1.1 阿片类药物 |
1.2 吗啡作用的分子机制 |
1.3 吗啡成瘾 |
2.现代医学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治疗 |
二、中医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认识及治疗 |
1.中医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认识 |
2.中医药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治疗 |
2.1 中药及其单体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治疗 |
2.2 中药复方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治疗 |
2.3 针刺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治疗 |
三、BDNF信号通路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结构可塑性与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关系 |
1.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结构可塑性 |
2.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信号通路 |
3.BDNF通路在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结构可塑性中的关键作用 |
第二部分 复方511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实验一 复方511对小鼠吗啡成瘾相关行为学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复方511的制备 |
2.2 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 |
2.3 自发运动实验 |
2.4 吗啡急性戒断实验 |
2.5 自身给药实验 |
2.6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复方511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
3.2 复方511对吗啡诱导的行为敏化的影响 |
3.3 复方511对吗啡急性戒断症状的影响 |
3.4 复方511对吗啡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 |
4.小结 |
实验二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组织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总RNA提取与质控 |
2.2 测序 |
3.结果 |
3.1 测序数据的质控情况 |
3.2 序列比对分析 |
3.3 表达量分析 |
3.4 表达差异分析 |
3.5 功能富集分析 |
4.小结 |
实验三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信号通路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结构可塑性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组织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 蛋白免疫印迹 |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4 免疫荧光染色 |
2.5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 mRNA和蛋白的影响 |
3.2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特异性受体TrkB mRNA和蛋白的影响 |
3.3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下游ERK通路的影响 |
3.4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下游PI3K-Akt通路的影响 |
3.5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下游PLCγ1通路的影响 |
3.6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结构可塑性的影响 |
4.小结 |
第三部分 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实验一 电针对小鼠吗啡成瘾相关行为学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 |
2.2 吗啡急性戒断实验 |
3.结果 |
3.1 电针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
3.2 电针对吗啡急性戒断症状的影响 |
4.小结 |
实验二 电针对吗啡成瘾小鼠NAc circRNA表达谱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组织 |
1.2 主要仪器设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测序数据的质控情况 |
3.2 序列比对分析 |
3.3 CircRNA获取 |
3.4 CircRNA注释 |
3.5 CircRNA表达量分析 |
3.6 CircRNA差异分析 |
3.7 CircRNA来源基因富集分析 |
3.8 CircRNA和miRNA互作分析 |
3.9验证数据 |
4.小结 |
第四部分 复方511联合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研究 |
实验一 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小鼠吗啡成瘾相关行为学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 |
2.2 吗啡急性戒断实验 |
3.结果 |
3.1 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
3.2 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吗啡急性戒断症状的影响 |
4.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 |
一、动物模型及行为学评价方法的选择 |
1.条件性位置偏爱 |
2.行为敏化 |
3.戒断反应 |
4.自身给药行为 |
二、复方511干预吗啡成瘾的机制探讨 |
1.复方511干预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机理探讨 |
2.关于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基因表达谱影响的探讨 |
3.关于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信号通路影响的探讨 |
三、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机制探讨 |
1.电针干预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机理探讨 |
2.关于电针对吗啡成瘾小鼠NAc circRNA表达谱影响的探讨 |
四、复方511联合电针干预吗啡成瘾作用机制的探讨 |
第六部分 总结 |
一、本论文结论 |
二、本论文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软件信息 |
2、差异表达基因 |
3、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 |
4、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 |
5、差异CircRNA信息 |
6、差异CircRNA来源基因的GO富集 |
7、差异CircRNA来源基因的KEGG富集 |
8、差异CircRNA的miRNA靶点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OPRM1的MOR-1B型剪切异构体对阿片类药物的镇痛及副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阿片类药物的发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与限制 |
2. 阿片受体类型及功能研究 |
3. MOR剪切异构体的类型及功能研究 |
4. MOR-1B型剪切异构体的功能研究 |
课题意义 |
第二部分 建立特异性敲除MOR-1B型剪切异构体的C57BL/6J小鼠模型 |
1. 构建OPRM1中Exon 5基因敲除C57BL/6J小鼠 |
2. OPRM1中Exon 5基因敲除C57BL/6J小鼠脑内各类剪切异构体的表达情况 |
讨论 |
第三部分 阿片类药物对特异性敲除MOR-1B型剪切异构体的C57BL/6J小鼠的行为观察 |
1. MOR-1B型剪切异构体敲除对阿片类药物镇痛效应的影响 |
2. MOR-1B型剪切异构体敲除对阿片类药物耐受效应的影响 |
3. MOR-1B型剪切异构体敲除对阿片类药物便秘效应的影响 |
4. MOR-1B型剪切异构体敲除对阿片类药物急性戒断效应的影响 |
讨论 |
第四部分 MOR-1B型剪切异构体调控芬太尼耐受性的机制初探 |
1. MOR-1B型剪切异构体的敲除对急慢性注射芬太尼后脑内cAMP信号通路的影响 |
2. MOR-1B型剪切异构体的敲除对急慢性注射芬太尼后PAG脑区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
3. MOR-1B型剪切异构体的敲除对慢性注射芬太尼后PAG脑区MOR内吞的影响 |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本课题的创新性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文献综述 调节阿片受体MOR胞内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真实世界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轻中度癌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方法 |
2.1 分组设计 |
2.2 方案设计 |
2.3 药物及操作 |
2.4 疗效评价与标准 |
2.4.1 疼痛程度评价及相关指标 |
2.4.2 生活质量 |
2.4.3 疼痛缓解率 |
2.4.4 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 |
2.4.5 镇痛满意度 |
2.4.6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2.4.7 安全性指标 |
3.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一般情况可比性 |
4.1.1 性别对比 |
4.1.2 年龄对比 |
4.1.3 病种对比 |
4.1.4 疼痛部位可比性 |
4.1.5 疼痛性质可比性 |
4.1.6 治疗前疼痛评分可比性 |
4.1.7 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 |
4.1.8 治疗前KPS评分 |
4.2 治疗后疗效评价分析 |
4.2.1 治疗后NRS评分情况 |
4.2.2 治疗后2 组疼痛缓解率比较 |
4.2.3 两组轻、中度癌痛治疗情况对比 |
4.2.5 治疗组疼痛缓解分布情况 |
4.2.6 治疗后KPS评分 |
4.2.7 治疗后QOL评分 |
4.2.8 治疗前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 |
4.2.9 治疗后两组阿片类药物增减情况 |
4.2.10 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比较 |
4.2.11 镇痛满意度比较 |
4.2.12 治疗期间爆发痛情况 |
4.2.13 治疗期间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对比 |
4.2.14 安全性分析 |
5.分析及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癌痛的认识 |
5.2 中医对癌痛的认识 |
5.3 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的依据和优势 |
5.4 结果 |
6.结论 |
7.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癌性疼痛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中药福康片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慢性稽延症状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1.3 病例脱落 |
1.2 研究方法 |
1.2.1 分组 |
1.2.2 药品 |
1.2.3 治疗方法 |
1.2.4 疗效评价 |
1.2.4 数据统计分析 |
1.3 质量控制 |
1.4 数据管理 |
2 结果 |
2.1 人口学特征 |
2.2 药物依赖年限及药物滥用日剂量 |
2.3 临床干预前慢性稽延症状和渴求强度试验组和对照组间比较 |
2.4 临床干预前后慢性稽延症状试验组和对照组间比较 |
2.5 临床干预前后渴求强度试验组和对照组间比较 |
2.6 试验组不同剂量临床干预前后慢性稽延症状和渴求强度比较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与中医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研究进展 |
3.2 中药福康片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稽延性症状的优势 |
3.3 中药福康片改善阿片类药物成瘾慢性稽延症状的临床观察 |
3.4 中药福康片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慢性稽延症状临床方案 |
3.5 中药福康片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慢性稽延症状的安全性观察 |
4 结论 |
四、阿片类药物依赖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阿片类药物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J]. 彭玉娟,游晶,李静,唐光俊. 山东医药, 2021(19)
- [2]16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体健康的有益影响[J]. 刘杨子纯,韩雨梅,孟林盛,吕慧,董晋,卢红. 中国体育科技, 2021(06)
- [3]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免疫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 石海旺,李婕,吴冲云,张福龙,张秀丽,段锐. 中国体育科技, 2021(06)
- [4]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疗效比较[D]. 曾媛. 江汉大学, 2021(01)
- [5]基于温阳通便理论探讨“通便散”穴位贴敷治疗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临床研究[D]. 林安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的中医证型研究及相关用药的网络药理学分析[D]. 胡帅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中医药多维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OPRM1的MOR-1B型剪切异构体对阿片类药物的镇痛及副作用研究[D]. 聂登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真实世界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轻中度癌痛的临床观察[D]. 王支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中药福康片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慢性稽延症状临床疗效观察[J]. 谢仁谦,贺殿,晋玲,周桂芬,李海燕,王道霞,王凯宗,康天霞,王睿,柏新兰,程海英,何欣沂,叶发绿,杨永清,李进峰,程彬,刘豫康,贾永全,念小田,刘博,韩华,兰宗平,郑保福,郝文,吕小石.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0(05)
标签:吗啡论文; 对照组论文; 盐酸吗啡缓释片论文; 吗啡注射液论文; 复方甘草口服溶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