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素α_5亚基与纤连蛋白与肺腺癌细胞凋亡关系的实验研究

整合素α_5亚基与纤连蛋白与肺腺癌细胞凋亡关系的实验研究

一、整合素α_5亚基及纤维粘连蛋白与肺腺癌细胞凋亡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子琪[1](2021)在《针刀干预对颈椎间盘退变兔整合素α5、β1和Fn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颈椎间盘退变兔颈部肌肉形态学改变、椎间盘髓核中整合素α5、β1、纤维粘连蛋白(Fn)以及血液中白介素6(IL-6)含量变化,明确力学改变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机制,为针刀临床治疗以颈椎病为主的颈椎间盘退变疾病提供实验支持。研究方法:将24只新西兰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每组8只,空白组、模型组与针刀组采用相同固定方式固定。采用“低头位加风寒湿刺激”法建立异常应力诱导下的兔颈椎间盘退变模型,通过颈椎核磁共振(MRI)影像学验证造模是否成功。针刀组在造模结束一周后进行干预,干预在无菌状态下以针刀治疗四步曲为参考,每周一次,共治疗4周。结束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实验兔颈部肌肉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和Real-time PCR法检测椎间盘髓核中整合素α5、β1及Fn含量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液中IL-6的含量改变。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空白组新西兰兔精神可,食欲正常,粪便为质地略硬的黑褐色球状,体重无明显变化,颈部触诊下肌肉松软,无硬结或条索出现,抓取时无明显抵抗;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兔可见偶有食欲不振,喜蜷缩于笼子后方,偶有咬笼,部分可出现打喷嚏、头颈向一侧偏歪但可自主恢复,排便有时大小不一或略不成形,甚至出现糊状粪便,造模前后挣扎幅度较大,可有伤人行为,颈部活动不利,触诊下颈肌僵硬,有条索状形成;针刀组实验兔精神正常,治疗时配合良好,无剧烈挣扎,与模型组相比,食欲良好,体重略上升,触诊可见肌肉软硬度有所改善。2.颈椎MRI结果显示:空白组矢状面可见髓核呈高亮信号状态、椎间盘高度正常,横断面可见髓核内信号均匀且与纤维环边界清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椎间盘的高度出现轻度降低,矢状面可见部分椎间盘髓核颜色较暗,呈灰色,信号强度较空白组明显减低,与空白组椎间盘横断面所见的髓核均匀分布相比,模型组髓核内部结构明显分布不均,且纤维环和髓核之间界限模糊,难以分清。3.HE染色显示:空白组可见肌纤维结构清晰,呈长条状平行排列,肌核少量散在纤维附近,肌细胞无变形水肿;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肌纤维出现粗细不皱缩、变形,肌核聚集在附近,肌节不清晰,炎性浸润片状散在出现;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可见肌纤维挛缩改善,肌核规律分布,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4.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椎间盘髓核中整合素α5、β1、F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整合素α 5、β 1、Fn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1)。5.Real-time PCR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椎间盘髓核中整合素α 5、β1、Fn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整合素α 5mRNA显着升高(P<0.01),β 1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 mRNA明显升高(P<0.05)。6.ELISA法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液中IL-6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血液中IL-6显着降低(P<0.01)。结论:1.由颈椎MRI结果可见,本实验所选取的“低头位加风寒湿刺激”模型具有可行性。2.针刀可以修复肌肉的紊乱排列,促进组织修复。3.针刀延缓颈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力学刺调整整整合素α5、β1和Fn的表达含量,减少炎症因子IL-6的释放,以达到延缓颈椎间盘退变的目的。

李晓喻[2](2020)在《整合素β6和雷公藤甲素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作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整合素β6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上皮-间质转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作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s,DKD)的患者数量已随着DM发病率的上升出现显着的增长,但现阶段却并没有足够有效的治疗方法。DKD主要的病理改变之一是发生肾脏纤维化和上皮-间质转分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整合素(integrin,ITG)是介导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之间信号交流的跨膜蛋白家族,是细胞生理调节的关键因子,主要功能是将细胞锚定在ECM上,控制细胞粘附和迁移。整合素β6亚基仅位于上皮类细胞中,只结合整合素αv亚基以形成异二聚体。整合素αvβ6结合ECM中的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以调节细胞内生理状态。本实验着眼于整合素β6在DKD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探寻DKD可能的发生机制及潜在的治疗靶点。研究方法选取16周龄的db/db小鼠与同窝db/m小鼠,测量血糖和尿蛋白水平。马松染色和纤维化标志物F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C)以评估纤维化程度。肾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表达有显着差异的基因。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和IHC检测确定肾脏中整合素β6和EMT指标波形蛋白(vimentin,Vim)、E-钙黏素(E-Cadherin,E-Ca)的表达水平。WB实验检测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Src(sarcoma gene,Src)、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的磷酸化水平,并检测Notch1的表达。应用多聚赖氨酸(poly-l-lysine,PLL)和FN干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48h,WB和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整合素β6以及E-Ca的表达。WB实验检测HK-2细胞内Fak、Src、YAP与Notch1的表达情况。转染ITGβ6-si RNA和Notch1-si RNA以确定作用通路。收集健康对照者(NC)、DM患者(不伴发DKD)以及DKD患者的尿液,检测尿蛋白谱的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评估尿液中整合素β6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与db/m小鼠相比,db/db小鼠血糖水平和尿蛋白水平明显上升,出现明显的DKD病变。db/db小鼠肾脏中胶原和FN表达增多,纤维化水平显着增加。2、实验小鼠RNA-Seq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细胞粘附功能相关基因在db/db小鼠体内明显改变。整合素β6在db/db小鼠肾脏内表达显着增加,且与其他发生显着改变的粘附功能相关基因关系紧密。3、db/db小鼠肾脏中整合素β6表达明显升高,Vim表达增加,E-Ca表达显着降低,提示db/db小鼠EMT水平明显上升。db/db小鼠Fak、Src和YAP的磷酸化水平增加,Notch1的表达增多。4、与PLL干预组相比,FN干预的HK-2细胞整合素β6表达明显增加,E-Ca表达下降,EMT程度显着升高。FN组HK-2细胞Fak、Src与YAP的磷酸化水平升高,Notch1表达水平增加,提示FN通过激活Fak/Src通路,增加YAP的磷酸化,促进Notch1表达,继而介导EMT发生。5、HK-2细胞转染ITGβ6-si RNA后,Fak、Src与YAP的磷酸化水平受明显抑制,Notch1表达水平降低,EMT程度得到缓解,提示整合素β6介导了FN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EMT。转染Notch1-si RNA后,Vim表达水平明显下降,E-Ca表达显着上升,EMT得到明显缓解。6、与DM患者相比,DKD患者尿液中肾小管与肾小球功能标志性蛋白表达显着提高。与NC组相比,DM患者尿液中整合素β6的表达未出现明显改变,而DKD患者尿液中整合素β6含量显着上升。研究结论整合素β6在db/db小鼠、FN干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以及DKD患者尿液中的表达明显增加。当ECM纤维化程度提升时,FN表达水平增加,作用于细胞膜上的整合素β6,激活Fak/Src通路,促进YAP的磷酸化,增加Notch1表达,进而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EMT。DKD患者尿液中的整合素β6可能作为DK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整合素β6的表达可能为我们提供预防和临床治疗DKD的新靶点和新思路。第二部分雷公藤甲素对糖尿病肾脏疾病自噬和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DKD作为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人体的健康。自噬是机体通过降解细胞器组分和蛋白以维持细胞内正常新陈代谢的生理过程。DKD模型中ECM明显积聚,肾脏发生纤维化,自噬程序受明显抑制。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TWHF)是一种提取自中国传统药材雷公藤的药物,常被临床用于治疗DKD等肾脏疾病,并取得良好疗效。然而TWHF导致的肝损伤等不良反应也十分明显。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作为一种单纯的化合物,TP是否可以在维持TWHF对蛋白尿良好疗效的同时有效规避这些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本实验旨在探寻TP对DKD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DKD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标准饮食喂养组(NC)、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合并单次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腹腔内注射组(DKD),以及HFD/STZ造模并接受200mg/kg/d TP灌胃治疗组(DKD+TP)。测量实验大鼠的血糖和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croalbumin,UMA)。IHC和WB实验评估肾组织切片中纤维化指标Ⅳ型胶原(CollegenⅣ,ColⅣ)、FN以及自噬指标P62、LC3的表达。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uman renal mesangial cells,HRMCs)分为4组,分别以5.5mmol/L葡萄糖(NG)、5.5mmol/L葡萄糖加19.5mmol/L甘露醇(MA)、25mmol/L葡萄糖(HG)、25mmol/L葡萄糖加10μmol/L TP(HG+TP)干预48h。应用自噬特异性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干预细胞或以si RNA技术敲减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Atg)5,检测纤维化指标的变化,以评估自噬和纤维化的关系。进行mi RNA芯片分析以寻找差异表达的mi RNA,根据Target Scan数据库预测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行验证。转染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PTEN)的si RNA,检测自噬和纤维化指标的改变情况。分别转染mi R-141-3p类似物和抑制物,检测PTEN和下游的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DKD大鼠血糖水平和UMA水平明显升高。DKD+TP组大鼠UMA水平显着下降,且肝功能及血常规指标未出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DKD大鼠自噬水平显着下降,而DKD+TP组自噬水平明显回升,纤维化得到显着缓解。2、HG干预下的HRMCs中ColⅣ、FN和P62表达明显升高,LC3Ⅱ/Ⅰ比值显着下降,即HG组细胞自噬水平下降,纤维化水平上升。TP干预后,HRMCs自噬水平回升,纤维平水平被显着抑制。3、应用3-MA或Atg-5 si RNA抑制自噬后,ColⅣ、FN表达明显上升,TP对纤维化指标的恢复作用明显受损,提示TP通过恢复细胞自噬而缓解纤维化进程。4、mi RNA芯片分析发现,HG组细胞中mi R-141-3p含量明显升高,而HG+TP组中mi R-141-3p表达明显降低。mi R-141-3p可以直接作用于PTEN的3’UTR区并抑制PTEN的表达。HG+TP组细胞转染PTEN-si RNA后,TP对于HG诱导下自噬和纤维化的恢复作用被显着抑制。5、HG干预的细胞转染mi R-141-3p抑制物后,PTEN表达提升,下游Akt/m TOR通路被抑制,ColⅣ、FN和P62表达下降,LC3Ⅱ/Ⅰ比值升高,提示自噬水平回升,纤维化程度下降。而转染mi R-141-3p类似物可抑制TP恢复自噬并缓解纤维化的作用。研究结论HFD/STZ造模的DKD大鼠血糖水平和纤维化水平显着上升,自噬水平明显下降。TP治疗减轻DKD大鼠尿蛋白,有效缓解肾组织肥大,恢复自噬水平并缓解肾脏纤维化,且未发现TP对肝功能和血液系统的副作用。高糖干预会引起mi R-141-3p表达升高,进而作用于靶基因PTEN的3’UTR区,抑制PTEN表达,激活下游Akt/m TOR通路,抑制细胞自噬,从而促进纤维化进程。TP抑制mi R-141-3p表达,通过作用于PTEN/Akt/m TOR通路,恢复自噬,进而缓解肾脏纤维化。

孙荣祥[3](2020)在《退变性腰椎间盘中髓核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筛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退变性腰椎间盘与正常腰椎间盘中,对椎间盘的髓核细胞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的筛查研究。建立退变性腰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信息库。方法:本研究收集退变腰椎间盘的髓核细胞与正常腰椎间盘(对照组)的髓核细胞样本,运用蛋白质组学的TMT技术,筛查找到表达量上下调的以及所有的差异蛋白。构建腰椎间盘退变组与对照组的髓核细胞差异蛋白质图谱。通过质谱鉴定技术,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鉴定。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GO注释,分别寻找到参与的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的差异蛋白质。使用GO功能富集以及KEGG通路富集筛查目标蛋白质参与的主要通路,最后研究在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中共有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本实验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的TMT技术,发现在腰椎间盘髓核细胞中共鉴定到二级质谱的谱图总数为284386个;鉴定到的肽段总数为12678个;能够鉴定到的单一的肽段总数为11626个;鉴定的肽段能够匹配到的质谱图总数为51303个;能够鉴定到的蛋白质总数为1885个。通过蛋白质定量分析,发现在腰椎间盘髓核细胞中,在正常对照B组与退变A组之间,检测出的下调的、上调的以及全部的差异蛋白数分别为64个、9个以及73个。GO注释表明在生物过程方面,所有差异蛋白均参与生物调节。在分子功能方面,所有差异蛋白均参与结合活性。在细胞组分方面,所有差异蛋白均参与组成细胞器和细胞部分。通过Fisher精确检验,生物学蛋白质的富集结果阐明:髓核细胞的73个差异蛋白中有48个蛋白质显着富集在30个隶属生物学过程的GO term之中。利用KEGG通路富集,在符合校正P值<0.05的条件下,筛查到了三个通路:自噬-其他,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这三个通路中共同富集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有5种。结论:本研究对退变性腰椎间盘与正常性腰椎间盘中的髓核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检测出的下调的、上调的以及全部的差异蛋白数分别为64个、9个以及73个。筛查到三个通路中共同富集的5种差异表达蛋白。建立了退变性腰椎间盘中髓核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的信息库。

邱骁[4](2019)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筛选核心基因ITGBL1及其在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CRC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是肿瘤侵袭转移的发生和进展。因此,挖掘参与CRC转移过程的潜在分子标志物是尤为重要的,在临床上可为提高患者的预后提供极大的帮助。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已经成为微阵列分析的一种全新的系统生物信息学方法,它可以分析基因模块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联性,从而鉴定出在疾病中起到枢纽作用的核心基因(hub基因)。本研究旨在通过WGCNA的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与CRC转移相关的hub基因,并通过生物学实验进行验证分析。方法:首先利用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的GSE41258芯片集来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识别与CRC临床特征相关的基因模块和hub基因;同时,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分析也用来进一步鉴定hub基因。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分析用来筛选在CRC中差异高表达的基因。另一独立的数据集GSE17536用作本研究的验证芯片,对hub基因进行表达验证及生存分析。GO(gene ontology)分析和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用于进一步挖掘hub基因的潜在功能及机制。本研究继而用实验对WGCNA结果进行补充验证。首先在CRC组织和细胞株中验证hub基因的表达情况,实验技术包括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smistry,IHC),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然后利用RNA干扰技术在CRC细胞株中敲低hub基因表达,通过细胞克隆形成,增殖,凋亡,周期,迁移和侵袭实验,研究沉默hub基因后对CR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另外,质粒转染过表达hub基因以验证上调hub基因对CRC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以及TGFβ/Smad通路中关键分子的影响。最后,为了挖掘靶向调控hub基因的miRNA(microRNA,微小RNA),我们利用生物信息网站进行预测,并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分析其与hub基因的调节关系。结果: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共识别出16个基因模块,其中turquoise模块与CRC远处转移呈现最强的相关性(r=-0.2,P=0.009)。于是我们选择turquoise模块进行hub基因筛选,最终发现ITGBL1是在CRC中表达上调且与患者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相关的hub基因。在60例CRC标本中对ITGBL1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IHC结果表明ITGBL1的表达与CRC患者瘤体大小(P=0.017)和远处转移(P=0.046)相关。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表明ITGBL1在CRC组织中上调(3.057±0.421 vs.1.483±0.211,P<0.05);在HCT116,HT29和DLD1细胞中表达亦上调(P<0.05)。克隆形成实验和增殖实验表明沉默ITGBL1抑制CR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和增殖能力(P<0.05)。通过流式细胞术证明沉默ITGBL1对CRC细胞周期和凋亡无明显影响(P>0.05)。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表明ITGBL1促进CR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并且过表达ITGBL1促进CRC细胞EMT,以及Smad2和Smad3磷酸化水平增加。最后,生物信息网站预测发现miR-497-5p结合ITGBL1的3’UTR区,qRT-PCR结果表明miR-497-5p在CRC组织中表达下调(2.709±0.356 vs.5.080±0.222,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ITGBL1与miR-497-5p的表达呈负相关(r=-0.53,P<0.05)。在CRC细胞中过表达miR-497-5p发现ITGBL1的表达降低(0.6343±0.0513 vs.1.102±0.014;0.3768±0.0356 vs.1.132±0.023,P<0.05)。共转染miR-497-5p和ITGBL1过表达质粒发现上调ITGBL1可部分逆转miR-497-5p对CR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结论:本研究通过WGCNA筛选hub基因,ITGBL1,一个在CRC中表达上调且与肿瘤转移相关的新基因,它促进CRC细胞侵袭转移且表达越高提示CRC患者生存率越低。本研究为CRC的发展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以及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潜在分子标志物以供进一步探索。

朱黛云[5](2018)在《DNMT2与胃癌的关联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2015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约100万,死亡病例高达74.5万。中国是胃癌高发国家,胃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目前与胃癌发病相关的已知因素包括:胃幽门螺杆菌感染、肠道微生物、炎性微环境、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变化等。其中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变化通常由基因突变、异常甲基化或分子多态性引起。DNA甲基转移酶2(DNMT2)属于DNA甲基转移酶家族,主要作用于真核生物转运RNA(tRNA)的反密码子环,甲基化38位胞嘧啶(C38)的第5位碳原子,生成5-甲基胞嘧啶(5-methyl cytosine,m5C)。文献报道,DNMT2分子多态性rs11254413导致DNMT2蛋白形成H101Y位置的氨基酸改变(Gene Variant),与中国南方汉族人胃癌发病显着相关。但是,DNMT2与胃癌关联的分子机制在国际国内尚未见报道。本论文选取人癌旁及胃癌组织,分析了这些组织中DNMT2的序列及其表达特征;并以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和胃癌细胞株(SGC7901)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手段,探讨了野生型DNMT2及H101Y变体对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DNMT2在癌旁及胃癌组织中的序列及分布特征对临床获得的23对癌旁及胃癌组织的DNMT2编码序列测序结果显示,H101Y变体比例占13.04%,与文献报道一致。对临床癌旁与胃癌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分析DNMT2的表达特征发现,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多为不规则结构,癌细胞数量多,结缔组织所占比例增大且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其中存在多个形状不规则的胃腺,组织内含很多微血管;H101Y变体癌旁组织与野生型DNMT2癌旁组织相比,胃间质中有更多的淋巴细胞浸润,且癌组织中有更多的嗜酸性粒细胞,说明H101Y突变型患者在胃癌发生过程中能引发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但胃癌细胞更倾向于迁移运动。H101Y变体影响DNMT2在胃癌组织中的定位,DNMT2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表达,在细胞核中表达高于细胞质中的表达。在野生型DNMT2病人的胃腺中,癌旁组织DNMT2表达高于癌组织;而在结缔组织中,癌旁组织DNMT2表达低于癌组织。在DNMT2-H101Y变体的癌症病人胃腺中,癌旁组织DNMT2表达同样高于癌组织;而结缔组织中,DNMT2表达规律与野生型DNMT2病人相反。2.DNMT2对GES-1与SGC7901细胞活力和迁移的影响利用MTT法检测GES-1和SGC7901的细胞活力发现,与转染了空载质粒的对照细胞组相比,过表达DNMT2或H101Y变体对细胞活力影响不显着,说明DNMT2与H101Y变体对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与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无显着影响;利用小室迁移实验(Transwell)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发现,过表达DNMT2和H101Y均可以促进GES-1细胞的迁移;过表达DNMT2显着抑制SGC7901细胞的迁移,过表达H101Y对SGC7901细胞的迁移无影响。3.过表达H101Y变体对胃癌细胞SGC7901转录组的影响为了探讨H101Y变体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采用RNA-seq方法对转染了 pcDNA3.1(对照组)和过表达H101Y变体(实验组)的胃癌细胞SGC7901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1)RNA样本的数据碱基质量合格;(2)GO注释结果表明,测序发现与分子功能相关的基因有18277个,参与生物过程的基因有16546个,与细胞定位相关的基因有18148个;KEGG注释结果显示,差异的基因与细胞群落、细胞运输和分解代谢、信号传导、信号分子和互作、癌症等相关。对照组于实验组表达变化显着的基因多富集在与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代谢、癌症、传染病、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信号通路中;(3)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基因表达有显着性差异的总共有184个,表达下降显着的基因有45个,表达上升显着的基因有139个;(4)KEGG富集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H101Y突变组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有细胞外基质受体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糖代谢和糖酵解相关通路;癌症相关信号通路等。4.DNMT2和H101Y变体对GES-1细胞中细胞外基质受体(ECM-receptor)信号通路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转录组分析的结果,并揭示DNMT2和H101Y变体影响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空载对照组、过表达DNMT2组及H101Y变体组GES-1细胞中ECM-receptor信号通路相关差异基因的表达,同时用siRNA敲降DNMT2并过表达H101Y的方法验证,并对癌旁及胃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通过对qRT-PCR结果、Western Blot结果和敲降DNMT2的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综合分析得出,GES-1细胞中DNMT2和H101Y可能通过ITGB1,ITGB4和MMP2影响细胞迁移。三个组中ITGB1的表达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ITGB4的表达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MP2的表达为DNMT2组无显着变化而H101Y组显着上升的趋势。5.DNMT2和H101Y变体对SGC7901细胞中ECM-receptor信号通路的影响用同样的方法分析SGC7901细胞中迁移因子的变化得出,SGC7901细胞中,DNMT2和H101Y可能通过ITGB3,MMP9和MMP12影响细胞的迁移。SGC7901中DNMT2能够使细胞中的ITGB3表达下降,H101Y使其表达升高,MMP9和MMP12的表达逐渐下降,因此可以得出DNMT2是通过降低细胞中的ITGB3、MMP9和MMP12的表达来抑制细胞的迁移活动的。6.DNMT2的多种癌症变体对GES-1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本论文分析了文献报道中提出的另外15种DNMT2癌症变体对GES-1和SGC7901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这些癌症变体包括:E63K,G155S,G155C,G155V,E185D,E185K,E202V,E202Q,D226Y,D226H,L257I,L257V,E317G,E317D,R371H,利用定点突变方法构建。采用细胞计数、MTT、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观察过表达DNMT2和15种癌症变体对两种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将野生型DNMT2和15种癌变体转染到GES-1细胞中,发现细胞计数和MTT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Transwell结果显示过表达DNMT2显着促进细胞迁移,过表达癌变体后GES-1细胞的迁移几乎都被抑制;划痕愈合结果显示,大部分癌变体都抑制GES-1细胞迁移,只有野生型DNMT2组、E63K和E185D促进细胞的迁移。正常细胞GES-1中,除了 E202Q/V和L2571这三个突变体以外的突变体对细胞划痕愈合的影响与DNMT2酶活结果(李华日,2018,未发表数据)一致。7.DNMT2的多种癌症变体对SGC7901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将野生型DNMT2和15种癌变体转染到SGC7901细胞中,发现细胞计数和MTT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G155S/C/V、E185K、D226Y/H、L257I/V、E317G/D和R371H等癌症变体促进SGC7901细胞迁移,与DNMT2酶活结果相反;使DNMT2酶活性升高的癌症变体如E185D则抑制SGC7901细胞迁移;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G155C/V、D226H、E317G/D使DNMT2的酶活性降低,同时促进SGC7901细胞的迁移;E63K、E202V和L257I使DNMT2的酶活性升高,同时抑制SGC7901细胞的迁移;R371H和D226Y对DNMT2酶活性下调的最显着,过表达R371H和D226Y48h后,SGC7901部分细胞出现死亡。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论文得到的结论如下:A.DNMT2的H101Y癌症变体在本论文所检测的胃癌患者样品中所占比例达13.04%;H101Y改变细胞中DNMT2蛋白的定位,并导致胃癌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增多,可能与胃癌的转移和预后相关。B.首次揭示DNMT2-H101Y变体参与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的信号通路变化,ECM-receptor信号通路的变化影响胃癌细胞的迁移;对ECM-receptor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验证发现,DNMT2和H101Y参与胃癌细胞上的ECM受体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揭示了 DNMT2和H101Y能够通过调节MMP2、ITGB1和ITGB4的蛋白表达并与ECM相互作用而促进或抑制GES-1细胞的迁移;通过调节MMP9、MMP12和ITGB3的表达影响SGC7901细胞的迁移。C.其他DNMT2癌变体对GES-1和SGC7901细胞系的生长和迁移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使DNMT2的酶活降低的变体能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反之使DNMT2酶活升高的变体则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间接证明DNMT2通过参与调节胃癌细胞系的生长和运动来影响癌症细胞的迁移活动。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 DNMT2的H101Y变体在胃癌发病过程中的功能机制,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

张涓,吕姣姣,李豪,张彦玲[6](2018)在《整合素α6β1与Ang-1/Tie-2对脑缺血血管神经再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脑缺血后的血管新生可改善缺血组织的血供,也可明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但神经血管再生相互联系的调控机制亟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整合素α6β1可通过介导细胞粘附影响内皮细胞迁移、血管管型结构的生成及维持血管稳定性等来调控血管及神经再生;Ang-1/Tie2信号通路参与血管生成的最后阶段,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在血管新生、神经再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活血化瘀类中药通过血管生成素和整合素通路干预可促进血管生成,提高脑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的文献,分析整合素α6β1与Ang-1/Tie2通路在脑卒中后血管及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中医药的干预,旨在为临床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苏一帆[7](2018)在《整合素β3在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细胞凋亡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肌细胞凋亡是导致心梗后心衰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整合素β3在心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双向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中作用不清,有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通过探索整合素β3在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为今后的心肌细胞凋亡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的靶点。研究方法:用氯化钴(Co Cl2)或缺氧培养箱培养(1%O2)处理大鼠H9C2心肌细胞和大鼠原代心肌细胞,模拟心肌细胞缺氧微环境。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PCR检测缺氧对心肌细胞内整合素β3蛋白质及m RNA表达的改变。TUNEL法及Annexin V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通过冠状动脉结扎复制大鼠急性心梗(AMI)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整合素β3和HIF1α的表达。研究结果:氯化钴(Co Cl2)或缺氧培养(1%O2)能诱导H9C2细胞缺氧微环境,缺氧可明显抑制H9C2心肌细胞增殖,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缺氧并诱导H9C2心肌细胞凋亡。低氧条件下心肌细胞中整合素β3和HIF1-α的表达上调。干扰整合素β3表达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并能促进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而H9C2细胞过表达整合素β3可降低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细胞凋亡在AMI大鼠心肌组织中明显增高。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在AMI大鼠心脏组织中整合素β3和HIF1α蛋白表达明显增高。研究结论:缺氧微环境抑制心肌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整合素β3可抑制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整合素β3在缺氧微环境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中起保护作用。

张婕[8](2018)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素关联分析及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低氧损伤后凋亡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整理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素相关文献,总结恢复期证素之间的关联,了解其病因病机的演变,并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一定依据。2.观察健脾补土组方对体外胎鼠原代皮层神经细胞低氧损伤后凋亡及INT-FAK通路下游凋亡相关Bax、Bcl-2、MEK、Erk2表达的影响,探讨健脾补土方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干预机理。【方法】1.基于文献研究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素进行关联分析:采用计算机检索方法,检索2007年2017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中关于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证素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应用SQL Server 2012MAddin数据挖掘软件、采用Apriori算法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证素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处理,总结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常见证素及其之间的关联。2.分离孕17d SD大鼠的胎鼠原代神经元,接种于六孔板中培养,并分为A正常血清对照组、B低氧损伤模型组、C低氧+神经生长因子组、D低氧+健脾补土血清组、E低氧+健脾补土血清+FAK抑制剂组5组。采用培养箱低氧/复氧的方法诱导后四组标本神经元凋亡形成脑缺血损伤模型,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RT-q PCR法检测Bax、Bcl-2、MEK、Erk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ax、Bcl-2、MEK、Erk2蛋白的表达。【结果】1.关联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常见的病位证素主要有5个,分别为:脑、心、脾、肾、肝;病性证素主要有4个,分别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1)病位证素关联:脑与心的关联性最高,其次依次为脑与肾、脑与脾、心与脾等。(2)病性证素关联:关联性最高的是气虚与血瘀,其次依次为血瘀与痰浊、气虚+痰浊与血瘀、气虚与痰浊、阴虚与血瘀。2.体外实验:(1)神经元凋亡率:与正常血清对照组比较,低氧损伤模型组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低氧损伤模型组比较,低氧+神经生长因子组和低氧+健脾补土血清组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氧+神经生长因子组比较,健脾补土组相对减少,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氧+健脾补土血清组比较,低氧+健脾补土血清+FAK抑制剂组神经元凋亡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ax、Bcl-2、MEK、Erk2 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与正常血清对照组比较,低氧损伤模型组神经元Bax、MEK、Erk2 mRNA及蛋白表达显着升高,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低氧损伤模型组比较,低氧+神经生长因子组和低氧+健脾补土血清组中神经元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显着升高,Bax、MEK、Erk2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氧+神经生长因子组比较,健脾补土组神经元Bcl-2 mRNA及蛋白表达稍升高,Bax、MEK、Erk2 mRNA及蛋白表达稍减少,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氧+健脾补土血清组比较,低氧+健脾补土血清+FAK抑制剂组神经元Bax、MEK、Erk2 mRNA及蛋白表达显着升高,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整理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文献,采用数据挖掘之关联分析的方法,揭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中医证素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其病位证素主要为脑、心、脾、肾,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各病位病性相互联系,随着疾病的演变,相互夹杂或转化,其规律更清楚地展现了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证素特点及病机演变,并发现“脑”与“脾”强关联及“气虚”、“血瘀”、“痰浊”之间演变与“脾”功能相关的特点,从病因病机上为课题组健脾补土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文献支持。2.通过体外神经元低氧/复氧损伤后凋亡模拟脑缺血性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健脾补土方对神经元凋亡以及特定基因FAK表达被阻断情况下的Bax、Bcl-2、MEK、Erk2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健脾补土组方对体外神经元凋亡的干预机理,其结论如下:A.健脾补土方能减少体外神经元凋亡。B.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激活INT-FAK通路,上调FAK的表达,通过Raf/MEK/ERK激酶信号途径,发生进一步级联反应,抑制凋亡相关MEK、Erk2、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从而达到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起到保护脑缺血损伤的作用。

陈志兴[9](2017)在《静压力对PLGA-胶原支架上牙龈成纤维细胞整合素α5和整合素β1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重物加载模型,对PLGA-胶原支架上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施加持续静压力,探索复合三维培养的HGFs在不同作用时间点下细胞膜表面整合素α5、β1表达变化情况,初步探讨整合素在复合培养的HGFs早期力学响应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HGFs,并进行细胞来源鉴定,为后续实验提供实验细胞;2、将HGFs制成1×105个/ml细胞悬液,接种于PLGA-胶原支架与无胶原修饰的PLGA支架上,在接种6小时后,比较两者细胞接种率,接种后第5天对两者进行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采用CCK-8法检测接种后第1、2、3、5、7天时两者细胞增殖活性;3、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静压力(0、5、15、25、35g/cm2)作用24小时后,对复合三维培养HGFs细胞周期的影响,确定最适加载力值。4、采用最适加载力值对复合三维培养HGFs施加静压力,作用0、1、3、6、12小时,并设置各时间点空白对照组,分别采用RT-q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整合素α5和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体外成功培养HGFs,取4-6代增长活跃、性状稳定的HGFs用于后续实验;2、PLGA-胶原支架细胞接种率高于无胶原修饰PLGA支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荧光显微镜下,两种PLGA支架上均可见大量胞核大小均一、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生长。同一倍数视野下,PLGA-胶原支架上HGFs数量多于无胶原修饰的PLGA支架。4、共聚焦显微镜下,两种支架上均可见细胞沿支架密集生长,细胞相互联系成整体。分层扫描可见,不同层面均有细胞存在。5、CCK-8结果显示:两种支架上,细胞呈相同增长趋势,均于第3天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至第5天达到峰值,而第7天时,细胞数量出现回落。在各天数时,PLGA-胶原支架上细胞数量均高于无胶原修饰PLGA支架。6、适宜范围内(0-25g/cm2)静压力可提高三维培养HGFs的增殖活性,而过大的静压力(35g/cm2)不利于促进细胞增殖活性,并对细胞造成较大损伤。25g/cm2更接近与本三维培养模型的最适加载力值。7、当25g/cm2静压力作用于三维培养的HGFs,整合素α5 mRNA和蛋白表达迅速出现上调,在3小时达峰值,后出现回落,但在12小时表达量仍高于未加力组。整合素β1mRNA和蛋白表达趋势与整合素α5相似,但其在6小时达到峰值,且各小时表达量均高于整合素α5。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HGFs的三维培养模型,利用重物加载模型,确定25g/cm2为本复合培养模型的最适加载力值,并证实了静压力作用下三维培养HGFs整合素α5和β1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发生变化,从而参与调控早期力学应答及信号传导。

王珊[10](2016)在《整合素在间充质干细胞肺阻塞中的作用及对迁徙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多分化潜能、强大的旁分泌作用和低免疫原性等优点。动物试验研究显示,MSCs对多种组织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表现出治疗多种重大疾病的应用前景,目前全球有多个MSCs治疗心肌梗塞和脑中风的临床试验在进行。对于MSCs的移植,静脉注射具有安全性高和容易操作等优点,是目前干细胞移植最常用的途径;但研究表明,体外培养的MSCs在静脉注射后到达靶器官的数量极少,绝大多数细胞不能通过肺循环而滞留在肺脏中,并很快死亡,严重影响其对靶器官的修复效果。然而造成MSCs肺滞留的原因和机制并不清楚。对MSCs肺滞留分子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研发减少MSCs肺阻塞提高其到达损伤器官数量的方法,对MSCs应用于临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在本论文中,流式细胞仪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显示经体外连续贴壁培养的MSCs表面的很多整合素如integrinβ1,α5和αVβ3的表达水平都显着升高,而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整合素的配体纤维粘连蛋白和玻连蛋白均在正常小鼠肺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表达。使用功能性阻断抗体阻断MSCs表面的integrinβ1,α5和αVβ3,使MSCs在静脉注射后在小鼠肺脏中的滞留量显着降低,多种检测方法如荧光定量PCR和组织学分析均验证了此结果;MSCs肺滞留量显着降低的同时伴随着在血液循环中的水平增加,并有更多的MSCs迁徙到小鼠心肌梗塞的心脏和耳朵发炎区域。本论文研究还发现,将连续传代并贴壁培养的MSCs经过短时间的三维立体培养,很多整合素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静脉注射后在肺脏中的滞留量大幅度降低。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整合素的过多表达和活化是MSCs肺滞留的一个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传统贴壁培养的MSCs表面整合素过多表达和活化,产生过度的粘附能力,导致其静脉注射后粘附在肺血管壁上。使用特异性功能阻断抗体阻断整合素的功能或者将MSCs经过三维立体培养降低整合素的表达可以大幅度降低MSCs在肺中的滞留量,并增加MSCs在血液循环和到达缺血心肌和炎症组织的数量。因此本研究提示,通过降低MSCs表面整合素的功能是降低其肺阻塞,增加其损伤组织到达量的有效方法,对MSCs临床治疗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二、整合素α_5亚基及纤维粘连蛋白与肺腺癌细胞凋亡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整合素α_5亚基及纤维粘连蛋白与肺腺癌细胞凋亡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刀干预对颈椎间盘退变兔整合素α5、β1和Fn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理论研究
    一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1 颈椎病病因探讨
        2 颈椎病的中医发病机制
        3 中医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二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致病因素的认识
        2 发病机制
        3 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三 椎间盘力学因素的改变在颈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颈椎间盘退变兔的模型制备
        一、实验方法
        1 实验动物
        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 实验模型制备
        二、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
        2 MRI影像学观察
        三、讨论
        四、结论
    实验二: 针刀干预对颈椎间盘退变兔颈部肌肉组织形态学、整合素α5、β1、Fn及IL-6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方法
        1 实验动物
        2 实验仪器设备
        3 实验试剂
        4 模型制备
        5 动物分组及干预
        6 取材方法
        7 检测方法
        8 统计分析
        二、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
        2 HE染色结果
        3 椎间盘髓核中整合素α5、β1、Fn蛋白含量变化
        4 椎间盘髓核中整合素α5、β1、Fn 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
        5 血液中IL-6含量变化
        三、讨论
        1.实验指标的选择意义
        2.实验结果讨论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整合素β6和雷公藤甲素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Abstract
    Part Ⅰ
    Part Ⅱ
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整合素β6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上皮-间质转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整合素β6在db/db小鼠肾脏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方法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1.4 实验方法
        1.1.5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db/db小鼠血糖上升蛋白尿增加
        1.2.2 db/db小鼠纤维化和上皮-间质转分化水平升高
        1.2.3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1.2.4 db/db小鼠整合素β6表达升高
        1.2.5 db/db小鼠Fak/Src/Yap/Notch通路活性增加
        1.3 讨论
        1.3.1 db/db小鼠的特点与应用
        1.3.2 整合素αvβ6的表达与作用
        1.4 小结
    二、整合素β6对纤连蛋白干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细胞及培养方法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1.5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纤连蛋白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分化
        2.2.2 纤连蛋白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整合素β6表达
        2.2.3 纤连蛋白激活Fak/Src/YAP/Notch1 通路
        2.3 讨论
        2.3.1 整合素与Fak/Src信号通路的关系
        2.3.2 糖尿病肾脏疾病模型中YAP的变化与作用
        2.3.3 糖尿病肾脏疾病模型中Notch的变化与作用
        2.3.4 Fak/Src、YAP和 Notch通路的相互作用
        2.3.5 整合素β6在糖尿病相关疾病中的作用与前景
        2.4 小结
    三、整合素β6在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尿液中的改变情况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目标人群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1.5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蛋白尿和肾功能损伤
        3.2.2 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尿整合素β6水平升高
        3.3 讨论
        3.3.1 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尿蛋白谱的改变
        3.3.2 尿液中整合素的变化与意义
        3.3.3 整合素β6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第二部分 雷公藤甲素对糖尿病肾脏疾病自噬和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雷公藤甲素改善糖尿病肾脏疾病大鼠自噬和纤维化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方法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1.4 实验方法
        1.1.5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实验大鼠血糖和尿蛋白水平升高
        1.2.2 雷公藤甲素缓解糖尿病肾脏疾病大鼠纤维化
        1.2.3 雷公藤甲素恢复糖尿病肾脏疾病大鼠自噬
        1.3 讨论
        1.3.1 HFD/STZ诱导的糖尿病肾脏疾病动物模型的特点
        1.3.2 雷公藤及其衍生物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1.4 小结
    二、雷公藤甲素改善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自噬和纤维化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细胞及培养方法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1.5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长时间高糖干预抑制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自噬
        2.2.2 雷公藤甲素恢复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自噬
        2.2.3 雷公藤甲素缓解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纤维化
        2.2.4 雷公藤甲素通过恢复自噬来缓解纤维化
        2.3 讨论
        2.3.1 糖尿病相关疾病自噬水平的变化
        2.3.2 雷公藤甲素对自噬的影响
        2.4 小结
    三、雷公藤甲素改善自噬和纤维化水平的机制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细胞及培养方法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1.5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miRNA改变
        3.2.2 雷公藤甲素作用于miR-141-3p以调节自噬和纤维化
        3.2.3 miR-141-3p作用于PTEN以调节自噬和纤维化
        3.2.4 雷公藤甲素调节PTEN及下游Akt/m TOR通路
        3.2.5 雷公藤甲素调节miR-141-3p/PTEN/Akt/mTOR通路
        3.3 讨论
        3.3.1 miR-141-3p在肾脏疾病中的改变和作用
        3.3.2 雷公藤甲素调节自噬和纤维化的机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整合素和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退变性腰椎间盘中髓核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筛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标本来源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及耗
    1.4 实验方法
    1.5 正式实验的方案与实施
    1.6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预实验研究结果展示
    2.2 正式实验研究结果展示
    2.3 实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讨论
4.结论
5.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中英文缩写词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读期间主持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4)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筛选核心基因ITGBL1及其在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WGCNA筛选与结直肠癌转移相关的核心基因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和芯片信息
        1.2 方法及步骤
    2 结果
        2.1 芯片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2.2 共表达网络的构建及基因模块的识别
        2.3 核心基因的筛选
        2.4 核心基因的验证
        2.5 GO功能注释分析
        2.6 GSEA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ITGBL1 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及步骤
    2 结果
        2.1 ITGBL1在CR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2 ITGBL1在CR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2.3 ITGBL1 在不同CRC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ITGBL1 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及步骤
    2 结果
        2.1 RNA干扰对CRC细胞中ITGBL1 表达的影响
        2.2 沉默ITGBL1对CRC细胞克隆形成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2.3 沉默ITGBL1对CRC细胞凋亡的影响
        2.4 沉默ITGBL1对CRC细胞周期的影响
        2.5 沉默ITGBL1对CR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2.6 沉默ITGBL1对CRC细胞EMT的影响
        2.7 过表达ITGBL1对CR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2.8 过表达ITGBL1 对细胞EMT和 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ITGBL1由miR-497-5p靶向调节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的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及步骤
    2 结果
        2.1 生物信息网站预测靶向结合ITGBL1的miRNA
        2.2 miR-497-5p和 ITGBL1在CRC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分析
        2.3 过表达miR-497-5p对 ITGBL1 表达的影响
        2.4 过表达ITGBL1 部分逆转miR-497-5p对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DNMT2与胃癌的关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 胃癌的研究进展
        1.1 癌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胃癌的流行病学现状
        1.3 胃癌的分型和治疗
        1.3.1 胃癌的分型
        1.3.2 胃癌的治疗
        1.4 胃癌的发病因素
        1.4.1 与胃癌相关的因子
        1.4.2 非编码RNA在胃癌中的作用
        1.4.3 胃癌中的异常甲基化和分子多态性
    2 人DNA甲基转移酶2(DNMT2)的研究进展
        2.1 DNMT2的结构和功能
        2.2 DNMT2在动物体内功能的研究
        2.2.1 DNMT2的抗应激作用
        2.2.2 DNMT2参与癌症的发生
    3 ECM-receptor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3.1 癌细胞中ECM-receptor信号通路概述
        3.2 ECM-receptor信号通路中的相关因子
        3.2.1 整合素β4 (ITGB4)
        3.2.2 整合素α5 (ITGA5)
        3.2.3 层粘连蛋白β3 (LAMB3)
        3.2.4 纤连蛋白1(FN1)
        3.2.5 CD44
    4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2章 DNMT2与其H101Y癌变体在癌旁与胃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与表达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组织、细胞、菌株和质粒
        1.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1.1.3 试剂配制
        1.2 试验方法
        1.2.1 核苷酸序列及引物设计
        1.2.2 DNMT2的CDS序列扩增
        1.2.3 琼脂糖凝胶电泳、纯化及测序
        1.2.4 石蜡切片的制作
        1.2.5 染色方法
        1.2.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NMT2-H101Y癌变体在胃癌患者癌旁与癌组织中的验证
        2.2 人癌旁及胃癌组织形态学观察
        2.3 人癌旁及胃癌组织中DNMT2的表达特征
    3 讨论
第3章 DNMT2与其H101Y癌变体在细胞中的分布与表达及对细胞生长、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免疫荧光染色
        1.2.3 细胞形态学观察
        1.2.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与胃癌细胞SGC7901细胞中DNMT2的定位特征
        2.2 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中过表达DNMT2或其H101Y癌变体模型的建立
        2.3 DNMT2和H101Y癌变体对细胞的影响
        2.3.1 DNMT2和H101Y癌变体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 DNMT2和H101Y癌变体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3 讨论
        3.1 胃癌病人癌旁与胃癌组织中的DNMT2序列与表达特征
        3.2 DNMT2影响GES-1和SGC7901细胞的迁移
第4章 过表达DNMT2-H101Y的胃癌细胞转录组测序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测序流程
        1.3.2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及结果
        1.3.3 转录组信息分析方法简介
        1.3.4 SNP分析
        1.3.5 新转录本预测
        1.3.6 注释
        1.3.7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1.3.8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1.3.9 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1.3.10 富集分析
        1.3.11 差异基因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情况统计
        2.2 可变剪切分析
        2.3 SNP分析
        2.4 新转录本预测
        2.5 注释
        2.5.1 GO注释
        2.5.2 KEGG注释
        2.6 注释结果统计
        2.7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8 均一化分析
        2.9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10 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2.10.1 差异基因GO及KEGG分析
        2.11 富集分析
        2.11.1 GO富集分析
        2.11.2 KEGG富集分析
        2.12 差异基因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3 讨论
        3.1 转录组测序的优点
        3.2 SGC7901胃癌细胞转录组测序的质量评估
        3.3 胃癌细胞SGC7901转录组学差异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
        3.4 SGC7901细胞转录组学差异基因KEGG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
第5章 DNMT2和H101Y影响胃癌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组织和细胞
        1.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1.2 试剂配制
        1.3 试验方法
        1.3.1 核苷酸序列及引物设计
        1.3.2 细胞培养
        1.3.3 荧光定量PCR
        1.3.4 Western Blot
        1.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 结果与分析
        2.1 DNMT2癌变体H101Y对GES-1细胞ECM-Recep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2.2 GES-1细胞ECM-Recep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2.3 SGC7901细胞ECM-Recep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2.4 影响细胞迁移的其他相关因子的检测
        2.4.1 GES-1细胞中迁移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
        2.4.2 SGC7901细胞中迁移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
    3 讨论
        3.1 细胞外基质(ECM)中的整合素因子
        3.2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促进细胞迁移
        3.3 DNMT2和H101Y变体对ECM-recep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第6章 DNMT2-变体对胃癌细胞的影响初探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DNMT2的15种癌变体的构建
        2.2 过表达DNMT2癌变体对细胞中DNMT2蛋白的影响
        2.2.1 DNMT2-癌变体对DNMT2酶活的影响
        2.2.2 转染DNMT2癌变体对GES-1与SGC7901细胞中DNMT2表达的影响
        2.3 DNMT2癌变体对GES-1生长、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2.4 DNMT2-变体对SGC7901细胞生长、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2.5 R371H和D226Y对SGC7901细胞形态的影响
    3 讨论
第7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抗体列表
附录2 个人简介
附录3 发表论文

(6)整合素α6β1与Ang-1/Tie-2对脑缺血血管神经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整合素与Ang-1/Tie-2的结构及生物学特征
    1.1 整合素的生物学特征
    1.2 Ang-1及其受体Tie-2的生物学特征
2 整合素与Ang-1/Tie-2信号传导通路
    2.1 整合素信号的传导
    2.2 Ang-1/Tie-2的信号传导
3 整合素α6β1及Ang-1/Tie-2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3.1 整合素α6β1和Ang-1/Tie-2调控血管新生
    3.2 整合素α6β1及Ang-1/Tie-2促进神经再生
    3.3 整合素α6β1与Ang-1/Tie-2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4 活血化瘀类中药通过血管生成素和整合素通路干预对血管及神经再生的影响

(7)整合素β3在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3.1 缺氧微环境抑制心肌细胞增殖并诱导心肌细胞凋亡
    3.2 缺氧诱导整合素β3 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
    3.3 缺氧微环境诱导原代心肌细胞凋亡及整合素β3 表达
    3.4 敲减整合素β3 表达增加缺氧诱导的细胞凋亡
    3.5 整合素β3 的过度表达降低了低氧诱导的细胞凋亡
    3.6 整合素β3 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表达上调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8)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素关联分析及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低氧损伤后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对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证素的关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筛选方法
    1.5 数据录入与处理
2 结果
    2.1 证素病性关联分析
    2.2 证素病位关联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健脾补土法组方对体外神经元低氧损伤凋亡后Bax、Bcl-2、MEK、Erk2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中药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中药制备
    2.2 含药血清制备
    2.3 原代神经元分离及培养
    2.4 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
    2.5 含药血清的合理化浓度摸索
    2.6 分组与造模
    2.7 指标检测
    
2.7.1 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
    
2.7.2 RT-PCR法检测Bax、Bcl-2、MEK、Erk2 mRNA的表达
    
2.7.3 Western-blotting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ax、Bcl-2、MEK、Erk2蛋白的表达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健脾补土方对各处理组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4.2 健脾补土方对神经元细胞Bax、Bcl-2、MEK、Erk2 mRNA表达的影响
    4.3 健脾补土组方对神经元细胞Bax、Bcl-2、MEK、Erk2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脑缺血损伤与细胞失巢凋亡的关系
    1.1 脑缺血损伤
    1.2 神经细胞失巢凋亡
    1.3 INT/FAK信号通路与神经细胞外ECM的关系
    1.4 Bax、Bcl-2、MEK、Erk2在缺血性脑中风中的作用
    
1.4.1 Bax/Bcl-2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1.4.2 Raf/MEK/ERK信号通路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2.健脾补土组方抗神经细胞凋亡的机理探讨
    2.1 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脾土”与ECM的类似点
    2.3 健脾补土方方解及中药的作用
3.健脾补土方抗神经细胞凋亡实验研究进展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图片
附录二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三 硕士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9)静压力对PLGA-胶原支架上牙龈成纤维细胞整合素α5和整合素β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人牙龈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及力学加载模型的建立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静压力对PLGA-胶原支架上人牙龈成纤维细胞整合素α5 和整合素β1 表达的影响
    1. 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临床病例

(10)整合素在间充质干细胞肺阻塞中的作用及对迁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间充质干细胞及整合素的概述
        1.1.1 间充质干细胞简介
        1.1.2 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1.1.3 整合素概述
    1.2 干细胞的移植方法及存在问题
    1.3 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
    1.4 整合素在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研究
    1.5 间充质干细胞的迁徙
    1.6 整合素对迁徙的影响
    1.7 间充质干细胞肺滞留的机制
    1.8 研究目的和内容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内容
    1.9 论文结构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小鼠
    2.2 主要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2.3.2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2.3.3 动物模型实验方法
第3章 整合素在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3.1 本章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维立体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潜能及存活性的分析
        3.2.2 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整合素的表达分析
        3.2.3 间充质干细胞和白细胞对于FAK和p-FAK的表达分析
第4章 整合素的配体在内皮细胞的表达
    4.1 本章引言
    4.2 整合素的配体在内皮细胞表面的表达
        4.2.1 纤维粘连蛋白和玻连蛋白在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表达
        4.2.2 纤维粘连蛋白和玻连蛋白在小鼠肺脏组织内皮细胞表面的表达
    4.3 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后与小鼠肺血管的关系
    4.4 间充质干细胞与肺组织整合素配体结合的定位
    4.5 小结
第5章 整合素调节间充质干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
    5.1 功能性阻断抗体饱和浓度的确定
        5.1.1 游离的RGD短肽处理间充质干细胞后对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
        5.1.2 特异性功能阻断抗体饱和浓度的确定
    5.2 功能性阻断抗体处理后对细胞存活性的影响及抗体作用的一过性
    5.3 整合素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
        5.3.1 整合素功能性阻断对间充质干细胞粘附内皮细胞的影响
        5.3.2 整合素功能性阻断对间充质干细胞粘附TNF-α 激活的内皮细胞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阻断整合素降低间充质干细胞的肺阻塞
    6.1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制作
    6.2 整合素阻断的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后在肺中的分布及数量定量
    6.3 整合素阻断的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后在血液和其他组织中的分布
第7章 阻断整合素增加间充质干细胞迁徙到损伤器官的数量
    7.1 本章引言
    7.2 间充质干细胞迁徙到达缺血心肌的能力研究
        7.2.1 间充质干细胞迁徙到受损心脏中数量的研究
        7.2.2 间充质干细胞在外周血和其他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7.3 间充质干细胞到达耳朵发炎区域的研究
    7.4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论文展望
        8.2.1 对整合素表达水平变化的思考
        8.2.2 对间充质干细胞肺滞留分子机制的探讨
        8.2.3 对提高间充质干细胞迁徙能力的探讨
        8.2.4 对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整合素α_5亚基及纤维粘连蛋白与肺腺癌细胞凋亡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刀干预对颈椎间盘退变兔整合素α5、β1和Fn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宋子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整合素β6和雷公藤甲素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作用[D]. 李晓喻.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退变性腰椎间盘中髓核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筛查研究[D]. 孙荣祥.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筛选核心基因ITGBL1及其在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研究[D]. 邱骁. 武汉大学, 2019(06)
  • [5]DNMT2与胃癌的关联机制[D]. 朱黛云.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2)
  • [6]整合素α6β1与Ang-1/Tie-2对脑缺血血管神经再生的研究[J]. 张涓,吕姣姣,李豪,张彦玲. 现代中医药, 2018(04)
  • [7]整合素β3在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D]. 苏一帆.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8]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素关联分析及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低氧损伤后凋亡的影响[D]. 张婕.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静压力对PLGA-胶原支架上牙龈成纤维细胞整合素α5和整合素β1表达的影响[D]. 陈志兴.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10]整合素在间充质干细胞肺阻塞中的作用及对迁徙的影响[D]. 王珊. 清华大学, 2016(11)

标签:;  ;  ;  ;  

整合素α_5亚基与纤连蛋白与肺腺癌细胞凋亡关系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