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路面防冻层厚度的确定及路基稳定性分析

高寒地区路面防冻层厚度的确定及路基稳定性分析

一、高寒地区路面防冻厚度的确定及路堤稳定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涛,刘步阳[1](2021)在《高原 高速 高质量》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与首都北京直线距离两千余公里,遥遥相望。一直以来,"从拉萨开着汽车走高速公路到北京看天安门"是许多雪域高原儿女心中的朴素愿望,也是西藏交通人心中的一个目标。2021年8月21日,这个愿望朝着实现前进了一大步:

王佩勋,何肖云峰,姜怡林,吴昊南,李福海[2](2021)在《高寒地区隧道冻害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寒地区隧道在施工、运营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冻害影响,针对这一工程难题,检索了近几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与资料,介绍了国内外大量高寒、高海拔地区遭受冻害的隧道工程实例,总结了隧道冻害机理、影响因素以及隧道冻害防治技术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分析了目前隧道防冻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隧道冻害防治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提出了建议与展望,以期为更好地解决高寒地区隧道的冻害问题和保证隧道结构与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提供参考与建议。

翟宇[3](2021)在《泡沫混凝土在高陡路堤填方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西部开发的热潮,我国西南地区公路建设已经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西南地区多为高陡地形的山地,公路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高陡地形公路建设主要以碎石、粗砂或中砂为主要填筑材料,放坡量大,且需要进行路堤支护。而泡沫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自流平、可垂直填筑等优点。本文以G354石阡香树园至河坝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依托,针对其陡坡路基台阶开挖、泡沫混凝土分层浇筑、高填方等特点,通过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理论计算、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泡沫混凝土在高陡路堤填方工程应用中的承载特性进行了研究,为泡沫混凝土在山区陡坡地形填方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参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现场浇筑的不同密度的泡沫混凝土进行实地取样,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泡沫混凝土的抗压、抗弯性能,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与密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同时确定了本工程施工所用泡沫混凝土密度等级为700kg/m3。(2)介绍了工程断面特征及项目设计方案,通过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对泡沫混凝土施工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泡沫混凝土轻质路堤的附加应力、位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路堤整体性良好,相比于普通填土方案能有效减小沉降。(3)介绍传统路基附加应力、沉降计算方法,结合泡沫混凝土分层浇筑施工的特点对传统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对改进后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数值模拟结果做对比,结果表明计算所得基底附加应力和最大沉降值与数值模拟结果大致相同,但理论解的沉降曲线分布形式与数值模拟结果有较大差别。(4)对G354石阡香树园至河坝公路K70+405~K70+455段进行了应力和沉降监测,并对监测沉降值与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值更加接近,使用泡沫混凝土作为高陡路堤填筑材料时,地基沉降十分均匀。

刘洋[4](2020)在《高海拔寒区隧道仰拱保温材料与结构研究》文中指出高海拔寒区隧道排水结构设置困难且局限性较大,隧道防排水结构和保温措施的设置仍是目前被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进步,新材料的应用和新结构的研究将是排水保温设计的重点发展方向。本文针对高海拔寒区隧道仰拱保温材料和结构形式进行研究,从新材料、新工艺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仰拱充填泡沫混凝土的可行性分析,研制了高性能泡沫混凝土,提出了采用新材料的寒区隧道仰拱保温结构和保温布设方案。结合寒区隧道仰拱填充施工要求以及泡沫混凝土的基本特性,进行仰拱充填泡沫混凝土材料的可行性分析,包括材料变形、施工工艺、强度等要素分析。通过配合比设计研制了高强度的泡沫混凝土,得到了研制泡沫混凝土的强度特征,给出了低温低压下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干密度的关系函数,并对不同大气压下混凝土的差异性进行分析。顺应高海拔高寒地区气候特点,进行冻融循环实验,分析得到了不同干密度的泡沫混凝土的冻融循环劣化特征。利用自研的导热系数测试装置测定泡沫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得到了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随干密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体现了研制的高性能泡沫混凝土作为仰拱填充材料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隧道围岩温度场控制微分方程为基础,建立了隧道仰拱、混凝土填充层和下部围岩温度场的计算模型。实例分析表明仰拱保温结构中泡沫混凝土填充层起到了明显的防冻保温作用。最后,基于混凝土试验及隧道围岩热传递理论计算结果,给出隧道仰拱保温结构及排水结构埋设方案,借助于有限元计算软件分析了排水结构不同方案设置下的温度场分布规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仰拱保温结构及排水结构布设方案满足保温防冻的要求,减小了中心排水沟的埋深,降低了施工风险,推动了排水保温设计中新材料、新结构的发展。

张秋辉[5](2020)在《渐冻隧道现象及其引起的隧道病害解决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寒区隧道现行设计方法是基于隧道开挖前的冻土状态,按季节冻土段、多年冻土段、非冻土段进行分段设计的,并认为各分段之间的界限基本不变。但负年平均气温区的局部多年冻土隧道和非多年冻土隧道在贯通运行后,洞内气温会逐渐降低,非冻土段围岩会沿隧道径向和纵向逐渐冻结产生新生多年冻土,引起隧道渐冻而形成“渐冻隧道”。隧道渐冻后改变了围岩的冻融状态,原来的分段设计方法便不再适用,将导致防排水系统失效、衬砌冻胀开裂等病害,数十年后全球变暖影响又会产生冻土渐融而引发围岩失稳等病害。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8475),在大量收集整理负年平均气温区已建隧道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对比、理论分析、工程资料调研等研究手段,在研究揭示渐冻隧道现象的基础上,论述渐冻隧道的演化模式,分析隧道渐冻渐融时的潜在病害,并提出渐冻隧道衬砌结构、隔热保温及防排水系统的病害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收集整理负年平均气温区已建隧道外的气温、地面温度、隧道内气温随纵向的变化、围岩界面温度、围岩冻融变化等资料,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着眼于负年平均气温区这个关键温度点,分析局部多年冻土隧道内温度沿横向、纵向的发展规律,研究揭示渐冻隧道现象及其演化模式;2)研究总结负年平均气温区隧道衬砌结构防抗冻、隔热保温和防排水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分析研究隧道渐冻和渐融情况下衬砌结构防抗冻、隔热保温系统及防排水系统的潜在病害;3)基于渐冻隧道现象及其潜在病害,研究考虑隧道渐冻和渐融条件下的衬砌结构防抗冻、隔热保温系统及防排水系统的病害解决对策;4)以天山胜利隧道为依托工程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当前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考虑渐冻影响的改进方案。

宋宏芳[6](2020)在《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防冻胀基床结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深季节冻土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猛,而季节性的冻胀是制约线路工程建设的主要技术障碍,经济合理的防冻胀基床结构研究对于高速铁路在深季节冻土区可持续发展、保证高速列车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2014G003-F)、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281、51208320)为依托,采用现场监测、室内试验、数值仿真等研究手段,结合理论分析方法,总结了深季节冻土区路基冻胀变形的演化规律和有效的冻胀防控措施;展开了保温强化层材料和基床表层抗冻胀填料工程性能的室内试验;利用有限元验证了不同结构形式的保温效果;计算了防冻胀路基结构的层间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路基服役寿命和结构层厚度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优化的防冻胀路基结构形式。研究成果可为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防冻胀基床结构的选型提供技术参考。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基于哈齐高铁建设周期内路基断面的地温和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将哈齐高铁路基冻胀变形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初始冻胀阶段、快速冻胀阶段、冻胀稳定阶段、最大冻胀阶段、融沉回落阶段。(2)基于掺加纤维的泡沫混凝土材料的物理特性、力学参数和工程性能等室内试验的测试数据,得到玄武岩纤维泡沫混凝土既能满足高铁路基结构层的强度要求,又具有更为优良的保温性能,是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保温强化层的优选材料。(3)基于级配碎石掺水泥填料的强度、冻胀变形和抗冻融耐久性的室内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将去除粒径0.25 mm以下颗粒并掺加3%~5%水泥的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作为深季节性冻土区高铁路基基床表层的抗冻胀填料,能够形成兼顾强度和抗冻胀性的基床表层。(4)基于哈齐高铁路基断面参数和现场监测数据,建立了路基结构轨下基础的热力耦合仿真分析模型,在验证模型可靠的基础上计算防冻胀基床的保温效果,得到纤维泡沫混凝土保温强化层的铺设可将路基的冻结深度减小39%~50%;基床表层水泥稳定碎石的填筑将路基的冻胀变形减小16%~42%。因此,纤维泡沫混凝土保温强化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床表层具有良好的防冻胀特性。(5)建立了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结构的热力耦合模型,在计算结构层间受力的基础上讨论填料的适用性和服役性。控制路基变形和层间受力相协调,确定了基床表层、基床底层、基床以下路堤的刚度分别为220 MPa/m、160 MPa/m、120 MPa/m;水泥稳定碎石基床表层作为决定路基服役寿命的关键,厚度取为60 cm,配合10cm厚的保温强化层,可确保冻结深度的2/3发生在基床表层范围内,满足路基主体工程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图82幅,表64个,参考文献198篇。

严健[7](2019)在《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冻胀特性及防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和西藏两省区作为三大国家战略中“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交汇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加快川藏铁路、藏区高速公路等快速进出藏区通道的建设以及对现有进藏大通道的改扩建工作已成为迫切的战略需求。在上述工程中,高海拔寒区特长隧道屡见不鲜,其中穿越冻土和冻岩地层的隧道修建已成为工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本论文依托多座典型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并主要以国道317线(川藏公路北线)新建雀儿山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文献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和原位测试等综合手段,对寒区特长公路隧道冻土和冻岩地层下隧道施工期、运营期围岩-结构冻胀特性和防冻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调研并比较分析了典型高海拔寒区特长隧道的围岩和构成分布、地质和水文特点、寒区气候指标特征;探明了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冻害与进洞里程、围岩类型、通风及地下水等因素的相关性;就特长隧道不同地层时的冻害成因、冻害特征,冻胀机理、冻胀破坏模型进行了概括;讨论了冰碛冻土和裂隙花岗岩隧道冻胀性分级标准,并应用上述标准对典型高海拔寒区隧道进行了冻胀性分级。(2)对隧道贯通前后隧道洞内外温度场、围岩-结构温度场和风场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现场测试,揭示了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低温大风成因;利用SST湍流模型分析,探明了不同通风方式,特别是运营期平导压入通风方式下寒区特长公路隧道主洞、平导和横通道中温度场和风场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3)对雀儿山隧道进出口段冰碛地层冻土热力学参数取值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冰碛地层季冻土物理特性和温度特性,同时,以冻融圈冻胀理论为依据,利用数值计算得到了冰碛地层围岩温度场随埋深和时间的冻融规律,并就隧道冻胀力、冻胀变形量进行了计算;设计了针对冰碛地层隧道的“温度+冻胀压力+冻胀应力”原位测试方案,通过现场试验验证进一步明确了冻胀作用时冰碛地层-衬砌结构的冻胀特性。(4)通过施工检测就衬砌背后空洞、不密实等缺陷进行了统计,利用热液固耦合计算得出空洞存水冻胀时,随着未冻水体积含量、存水空间大小、存水空间位置变化所导致的冻胀力及相应的结构冻胀应力、损伤和变形发展规律;同时计算得出了裂隙花岗岩不同裂隙倾角、间距等工况下裂隙水冻胀对结构内力、变形的影响,最后,通过原位测试及与前人研究成果的比较验证,进一步明确了寒区隧道空洞及裂隙共存花岗岩在冻胀作用时围岩-衬砌结构的冻胀特性。(5)分别就高海拔寒区特长隧道通风升温系统以及不同地层施工防冻措施进行了研究,并就运营期隧道洞口端保温隔热材料选型、厚度和设防范围等关键参数进行计算,通过现场测试和数值计算对其升温效果和保温层效果进行了分析。

梁延科[8](2019)在《路基冻胀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变形特征及动力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速铁路在季冻区的大范围修建,路基冻胀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路基冻胀会导致无砟轨道产生不平顺及层间离缝,直接影响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及结构服役性能,是严寒地区高速铁路冬季限速的关键因素。既有研究中,针对路基冻胀机理和控制措施等研究较多,对路基冻胀下无砟轨道力学行为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开展路基冻胀引起的一系列与无砟轨道平顺性、车辆动力特性相关的研究至关重要,可为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设计和维护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混凝土塑性和钢筋影响的车辆-无砟轨道-路基空间耦合静动力学模型,从冻胀变形与轨面不平顺间的映射关系、冻胀下无砟轨道层间离缝分布及发展规律、冻胀对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冻胀区路基变形标准及预测诊断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高速铁路路基热力学模型,研究了冻胀区路基时空变形特征,提出了采用上凸型余弦曲线来模拟路基不均匀冻胀。基于有限元和混凝土塑性本构理论,揭示了无砟轨道采用混凝土塑性+钢筋网的必要性。另外,分析得出在不同冻胀位置、冻胀量、冻胀波长下对幅值传递比影响较小,短波情况下对波长传递比影响较大;阴阳坡效应会引起横向不平顺,加剧钢轨不平顺性;均匀多波冻胀对钢轨不平顺变化率基本没有影响,非均匀多波冻胀下会有所减小。(2)基于建立的无砟轨道空间耦合静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冻胀情况下无砟轨道层间离缝分布及发展规律。研究表明,当冻胀作用在轨道板中部时结构层间离缝长度达到最大值;随着冻胀量的不断增大,离缝高度和离缝长度逐渐增大;随着冻胀波长的逐渐增大,离缝高度和离缝长度均呈减小趋势,且减幅逐渐减小。整体升温、正负温度梯度荷载与冻胀共同作用会使自密实-底座板层间离缝长度增加,整体升降温和负温度梯度与冻胀共同作用会使离缝高度增加。底座板与基床表层之间的离缝在横向位置是从中间向两边逐渐扩展的,而且扩展速度较快,很快形成横向贯通;当粘结强度达到1.0MPa时,基本没有离缝产生。(3)建立了车辆-无砟轨道-冻胀路基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严寒地区不同冻胀和运营条件对车辆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轮重减载率对冻胀波长更敏感,车体垂向加速度对冻胀量更敏感,应重点关注冻胀量大于15mm、冻胀波长小于15m路基冻胀地段。施加无砟轨道随机不平顺后,车辆各动力学指标变化趋势基本没有变化,但各指标均略有增大;在路基融沉作用下,车辆各动力学指标变化趋势与路基冻胀相反,但由于严寒地区路基融沉量较小,与路基冻胀相比均要小很多。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加,车辆各动力学指标不断增大,轮重减载率增幅最大,轮轨垂向力影响最小。列车降速能有效保证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4)基于自密实-底座板间离缝的静力学控制指标和基于轮重减载率及车体垂向加速度综合影响的动力学控制指标,提出了静动力学结合的路基冻胀控制标准。利用RBF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对路基冻胀波长和冻胀量的初步识别,并通过函数关系式建立了冻胀波形与轮轨垂向力之间的联系。最后,设计了冻胀区路基变形智能诊断装置,自制了车体加速度数据采集模块,为严寒地区高速铁路维护方法提供了理论参考。

杨增丽[9](2019)在《高寒区高速铁路路基及涵洞冻害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兰新高铁是位于我国西北寒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浩门大梁区间的线路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路基及涵洞易产生冻胀变形;影响列车的安全运行及旅客对列车舒适度的要求。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对兰新高铁浩门大梁区间的路基及涵洞冻害情况及冻害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冻害形成原因,提出整治措施。得出以下结论:(1)兰新高铁浩门大梁区间位于祁连山南麓,路基沿线海拔高,常年气温低,地表水丰富,路基处于高寒阴湿环境中。该区间冬季严寒且漫长,长达近6个月的冻结期,土壤冻结深度大于180cm,属于深季节性冻土区。(2)兰新高铁浩门大梁区间冻害主要发生在低路堤和零断面换填路基处,涵洞及过渡段次之,路堑最少。路堤处冻胀量多为5mm以下,过渡段处冻胀量多为510mm,个别过渡段冻胀量大于10mm;每年最大冻胀量均发生在涵路过渡段,涵路过渡段冻害较严重;20152018年该区间冻害数逐年减少。该区间所处区域冬季气温低,路基基床底层填料细颗粒含量较多,含水率及冻胀率较大,属于弱敏感较敏感性冻胀土。涵路过渡段呈多向冻结状态,在冬季冷源易传入基床土体中。路基及涵洞在冬季低温和水分的作用下易发生冻害。(3)通过对典型路基断面进行温度场数值模拟可知:路基高度为1m的低路堤,轨道中心、线路中心、路肩和坡脚处最大冻结深度分别为2.7m、2.61m、3.08m和2.97m。由于材料热物理性的差异,路基各处最大冻结深度均大于天然土壤冻结深度。线路中心和轨道中心处最大冻结深度较路基其他位置处最大冻结深度小,冻结和融化时间晚。(4)由涵洞温度场数值模拟可知:在冷季,涵顶填土最低温度低于涵底填土的最低温度;在暖季,涵顶填土最高温度高于涵底填土的最高温度,涵底最大冻结深度为2.76m;相比涵底土体,涵顶填土冻结早、融化早。涵洞的存在加剧了涵路过渡段的冻结深度,在冷季,路基面下相同深度处的土体,距离涵洞越近,温度越低,涵路过渡段冻结深度越大。距离涵洞中心04m范围内,涵路过渡段温度场受涵洞影响较大,48m范围次之,8m以外影响很小;涵路过渡段最大冻结深度5.5m(是普通路基的1.72.5倍)。(5)兰新高铁在建设初期防冻害措施主要从防排水、填料控制及保温等方面进行。后期运营中浩门大梁区间针对路基及涵洞的冻害原因,采取封堵裂缝、线路两侧设置渗水盲沟及增设防冻胀护道等防冻害措施。经调查,增设渗水盲沟段路基,除个别区段,冻害治理效果较好。对路基和涵洞防冻害提出保温措施建议,由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在路基面下40cm、60cm和80cm处铺设保温材料,保温效果较好,且第二种保温效果最佳。在涵洞内壁铺设保温材料,涵底和涵路过渡段冻结深度远小于未保温的涵底和涵路过渡段冻结深度,冻结速率减小,在涵洞影响范围内,保温效果显着。

王莉云[10](2017)在《高海拔高寒冻土地区合理路面结构经济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高海拔高寒冻土地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主要表现为:低温、大温差、强辐射、各类冻土广泛分布,这为道路修筑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青藏高原道路具有使用性能衰变快,路基路面病害种类多且密度大,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低的特点。本文通过调查青藏地区路基路面的病害情况,分析现有路基路面结构的局限性,提出了适用于高海拔高寒冻土地区的路面结构形式;采用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对试验路段的路面结构行为进行研究;按照“先合理后经济”的原则,计算试验路段合理路面结构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在此基础上推荐出最经济合理的路面结构。通过对高海拔高寒地区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病害普查和典型路段的重点调查,结合青藏地区气候条件、冻土特征和交通荷载水平以及已有路基路面结构形式,分析了路基路面的病害特征及成因,提出了适用于多年冻土地区的路面结构形式。以共玉高速一期工程K629+800K634+200段为依托工程,建立了多年冻土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以及路基的数值计算模型;确定各结构层的材料参数、本构模型,设置模型的边界条件、初始条件;数值计算路基路面结构的温度场、变形场和路面各结构层的层底拉应力,验证了试验路段复合式基层路面结构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合理性。在路面结构行为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运用造价分析软件,计算了合理路面结构的建设期费用;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利用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对共玉高速一期工程试验路段路面使用状况PCI进行评价和预测,并据此确定试验路段的养护时机,制定养护方案,实现养护费用的计算。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计算了共玉高速一期工程试验路段合理路面结构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结果表明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是最经济合理的路面结构。

二、高寒地区路面防冻厚度的确定及路堤稳定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寒地区路面防冻厚度的确定及路堤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原 高速 高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架起金桥望北京
    人民期盼青藏之间新通道
    科技创新高原筑路新标杆
    攻坚克难“两路”精神新传承
    造福一方致富增收新门路
那羊高速有多高?
    关注度高
    留人难度高
    管理水平高
    技术水平高
    环保要求高
    景观颜值高
高原高速针对性设计解析
    季节性冻土
    风积雪
    地震沙土液化
    盐渍土
    泥石流
    涎流冰
    水草湿地
    崩塌危岩
筑路人的坚守
农牧民的需要
新技术的突破

(2)高寒地区隧道冻害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典型工程实例
    1.1 国内隧道冻害工程实例
    1.2 国外隧道冻害工程实例
2 冻害机理
    2.1 局部存水冻胀破坏理论
    2.2 冻胀性围岩冻胀破坏理论
    2.3 含水风化层冻胀理论
    2.4 其他原因
3 冻害防治措施
4 结束语

(3)泡沫混凝土在高陡路堤填方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高陡地形路堤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泡沫混凝土材料研究现状
    1.4 泡沫混凝土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泡沫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1 室内试验
        2.1.1 试验目的
        2.1.2 试验材料
        2.1.3 制样流程
        2.1.4 试验方案
    2.2 试验结果分析
        2.2.1 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
        2.2.2 泡沫混凝土弹性模量
        2.2.3 泡沫混凝土抗折强度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泡沫混凝土高陡路堤承载特性数值分析
    3.1 G354石阡香树园至河坝公路改扩建工程设计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设计方案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3.3 路堤填高过程中及工后应力应变响应
        3.3.1 地基表面附加应力特点
        3.3.2 泡沫混凝土浇筑层间应力特征
        3.3.3 地基位移特征
        3.3.4 路堤位移特征
    3.4 不同路面设计宽度下的应力位移响应
        3.4.1 不同设计宽度对地基竖向应力应变影响
        3.4.2 不同设计宽度对地基水平位移的影响
        3.4.3 不同设计宽度下路堤工后沉降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泡沫混凝土高陡路堤应力位移理论计算
    4.1 地基应力位移计算原理与方法
        4.1.1 不同荷载作用下地基附加应力计算
        4.1.2 地基竖向沉降与侧向变形计算方法
    4.2 典型泡沫混凝土高陡路堤断面应力位移计算方法
        4.2.1 考虑泡沫混凝土分层填筑时沉降计算
        4.2.2 考虑路堤刚度时基底反力修正计算
    4.3 典型泡沫混凝土高陡路堤断面应力位移特征分析
        4.3.1 典型断面应力特征
        4.3.2 典型断面位移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泡沫混凝土高陡路堤现场监测分析
    5.1 现场监测内容及仪器布置
        5.1.1 监测内容
        5.1.2 监测仪器布设
    5.2 监测结果分析
        5.2.1 应力监测分析
        5.2.2 沉降监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海拔寒区隧道仰拱保温材料与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海拔寒区隧道冻害研究现状
        1.2.2 高海拔寒区隧道防排水结构保温研究现状
        1.2.3 泡沫混凝土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以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仰拱充填泡沫混凝土可行性分析和强度特征研究
    2.1 概述
    2.2 高海拔寒区隧道仰拱充填泡沫混凝土可行性分析
        2.2.1 排水结构保温优化的必要性
        2.2.2 仰拱充填泡沫混凝土保温技术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2.2.3 仰拱充填泡沫混凝土的可行性要素分析
    2.3 泡沫混凝土的强度特征研究
        2.3.1 原材料性能及试验设备
        2.3.2 配合比设计
        2.3.3 混凝土试件制备工艺及养护方式
        2.3.4 泡沫混凝土强度特征测试方法
    2.4 混凝土抗压试验结果分析
        2.4.1 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特征
        2.4.2 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特征
        2.4.3 混凝土抗压强度特征差异性分析
    2.5 混凝土抗折试验结果分析
        2.5.1 泡沫混凝土抗折强度特征
        2.5.2 普通混凝土抗折强度特征
        2.5.3 混凝土抗折强度特征差异性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泡沫混凝土抗冻与保温性能研究
    3.1 试验材料及配合比
    3.2 试验方案
        3.2.1 冻融循环强度劣化试验
        3.2.2 导热系数测试
    3.3 冻融循环劣化特征及导热系数研究
        3.3.1 冻融循环劣化特征试验分析
        3.3.2 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高海拔寒区隧道仰拱及下部围岩热传递理论
    4.1 热传递的基本理论
        4.1.1 导热基本物理量
        4.1.2 传热的基本形式
        4.1.3 地壳温度场
    4.2 隧道下部围岩导热控制微分方程
        4.2.1 围岩体温度场控制微分方程
        4.2.2 单值性条件
        4.2.3 隧道仰拱及下部围岩温度场的计算模型
        4.2.4 仰拱及围岩有限差分方程
    4.3 实例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高海拔寒区隧道仰拱保温结构数值分析
    5.1 隧道仰拱保温结构研究
        5.1.1 温度场分析的计算软件
        5.1.2 模型参数的确定
        5.1.3 确定边界条件和温度荷载
        5.1.4 建立计算模型
        5.1.5 新型仰拱保温结构方案设计
        5.1.6 隧道温度场数值结果及分析
    5.2 排水设施布置方案
        5.2.1 仰拱充填普通混凝土
        5.2.2 仰拱充填泡沫混凝土
    5.3 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渐冻隧道现象及其引起的隧道病害解决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寒区隧道温度场特性研究现状
        1.2.2 寒区隧道隔热保温技术研究现状
        1.2.3 寒区隧道防排水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点
2 有渐冻趋势隧道不同类型冻土段的设计
    2.1 衬砌结构防抗冻设计
        2.1.1 现行规范及细则中的设计规定
        2.1.2 衬砌结构防冻的分段设计
        2.1.3 衬砌结构抗冻的分段设计
    2.2 隔热保温层设计
        2.2.1 现行规范及细则中的设计规定
        2.2.2 不同冻土层中隔热保温层的作用和控制标准
        2.2.3 隔热保温层的分段设计
    2.3 防排水系统设计
        2.3.1 防水系统的分段设计
        2.3.2 排水系统的分段设计
    2.4 小结
3 渐冻隧道现象及其渐冻和渐融时潜在病害分析
    3.1 渐冻隧道现象及其演化模式
        3.1.1 渐冻隧道现象
        3.1.2 渐冻隧道的演化模式
    3.2 隧道渐冻过程中的潜在病害分析
        3.2.1 衬砌结构的渐冻病害
        3.2.2 隔热保温系统的渐冻病害
        3.2.3 防排水系统的渐冻病害
    3.3 隧道渐融过程中的潜在病害分析
        3.3.1 多年冻土的渐融病害
        3.3.2 非冻土渐冻后的渐融病害
    3.4 负年平均气温区隧道的渐冻现象
    3.5 小结
4 既有隧道渐冻和渐融时病害的治理措施
    4.1 既有隧道渐冻病害的治理措施
        4.1.1 渐冻引起的非冻土段渗漏水治理
        4.1.2 排水系统冻结失效的治理
        4.1.3 衬砌结构渐冻病害的治理
        4.1.4 控制并利用渐冻现象
    4.2 既有隧道渐融病害的治理措施
        4.2.1 对既有隧道进行有效的监测
        4.2.2 渐融引起的排水系统失效的治理
        4.2.3 渐融引起的衬砌结构破坏的治理
    4.3 小结
5 新建隧道渐冻和渐融时病害的预防设计对策
    5.1 衬砌结构预防设计对策
        5.1.1 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抗渗等级
        5.1.2 减弱衬砌受到的冻融循环作用速率和作用次数
        5.1.3 衬砌结构荷载计算考虑渐冻的影响
    5.2 隔热保温层预防设计对策
    5.3 防排水系统预防设计对策
        5.3.1 采用新型的堵水疏水措施
        5.3.2 排水设计中供热、伴热系统的使用
        5.3.3 使用新型防寒泄水洞
    5.4 小结
6 依托工程设计方案
    6.1 依托工程概况
        6.1.1 工程区域气候条件
        6.1.2 工程区域地质条件
        6.1.3 工程区域水文条件
        6.1.4 依托工程穿越冻土情况
    6.2 不考虑渐冻和渐融的设计方案
        6.2.1 衬砌结构设计
        6.2.2 保温结构设计
        6.2.3 防排水系统设计
        6.2.4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6.3 考虑渐冻和渐融的设计方案
        6.3.1 衬砌结构设计
        6.3.2 保温结构设计
        6.3.3 防排水系统设计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6)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防冻胀基床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土的冻融循环和冻胀融沉特性
        1.2.2 防冻胀路基结构研究
        1.2.3 保温强化层材料研究
        1.2.4 基床表层抗冻胀填料研究
        1.2.5 路基结构设计理论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深季节冻土区高铁路基冻胀特征及防冻胀措施研究
    2.1 东北地区季节冻害及特征分析
        2.1.1 哈尔滨局辖区季节冻害
        2.1.2 沈阳局辖区季节冻害
    2.2 哈齐高铁路基冻胀变形特征分析
        2.2.1 哈齐高铁沿线地质环境及路基概况
        2.2.2 筏板结构路基温度及冻胀变形
        2.2.3 过渡段路基温度及冻胀变形
        2.2.4 防冻胀试验段路基冻胀变形
    2.3 哈大高铁路基冻胀特征及防冻胀措施分析
        2.3.1 沿线地质环境特点
        2.3.2 冻胀变形特征及变形量统计
        2.3.3 不同路基结构防冻胀设计及效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保温强化层材料的工程特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及过程控制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样
        3.1.3 试验设备及过程控制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聚丙烯纤维泡沫混凝土
        3.2.2 玄武岩纤维泡沫混凝土
        3.2.3 结果比选
    3.3 本章小结
4 基床表层抗冻胀填料的工程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及方案设计
    4.2 试验过程控制
        4.2.1 强度特性试验
        4.2.2 冻胀特性试验
        4.2.3 冻融耐久性试验
    4.3 强度特性研究
        4.3.1 试样组
        4.3.2 试验结果
    4.4 冻胀变形研究
        4.4.1 试样组
        4.4.2 冻深和变形特征分析
        4.4.3 冻胀率分析
    4.5 冻融耐久性研究
        4.5.1 试样组
        4.5.2 试验结果
        4.5.3 冻融循环后强度推测
    4.6 本章小结
5 防冻胀基床结构保温特性研究
    5.1 计算理论
        5.1.1 温度场基本方程
        5.1.2 应力和变形基本方程
        5.1.3 耦合联系方程
    5.2 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
        5.2.1 热物理参数
        5.2.2 力学参数
    5.3 轨下基础热力耦合计算
        5.3.1 模型计算方案
        5.3.2 模型建立及验证
        5.3.3 防冻胀基床结构型式及抗冻胀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防冻胀路基结构层刚度匹配和服役寿命计算
    6.1 路基结构层间受力计算
        6.1.1 多层弹性层状体系静力计算理论
        6.1.2 计算方案
        6.1.3 模型建立及验证
        6.1.4 列车荷载作用下结构层间力学特性计算
    6.2 路基层间刚度匹配的计算
        6.2.1 路基刚度
        6.2.2 基床以下路堤部分刚度影响分析
        6.2.3 基床底层刚度影响分析
        6.2.4 基床表层刚度影响分析
        6.2.5 保温强化层刚度影响分析
    6.3 防冻胀基床结构服役寿命和结构层厚度的计算
        6.3.1 计算方法及关键问题的解决
        6.3.2 防冻胀基床结构服役寿命的计算
        6.3.3 防冻胀基床结构层合理厚度的计算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冻胀特性及防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寒区隧道温度场及多场耦合研究现状
        1.2.2 冻土和冻岩冻胀特性研究现状
        1.2.3 寒区冻土冻岩隧道冻胀损伤机理研究
        1.2.4 寒区特长隧道防冻保温技术措施
    1.3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选题依据
        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高海拔寒区特长隧道冻害及冻胀性分级
    2.1 高海拔寒区隧道及冻害现象
        2.1.1 高海拔隧道主要冻害现象
        2.1.2 寒区隧道冻害因素分析
    2.2 寒区高海拔典型特长隧道调查分析
    2.3 冰碛地层工程特性及冻胀性分级标准
        2.3.1 冰碛地层工程特性
        2.3.2 冰碛地层冻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2.3.3 冰碛地层冻胀率及冻胀性分级标准
    2.4 冻结花岗岩石及岩体冻胀性分级标准
        2.4.1 裂隙岩石及其冻胀率计算
        2.4.2 冻结花岗岩冻胀性分级标准及依托工程冻胀性分级
        2.4.3 不同冻胀级别隧道防冻要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风场-温度场研究
    3.1 雀儿山隧道风场-温度场现场测试
        3.1.1 现场监测目的
        3.1.2 风场-温度场现场测试仪器设备
        3.1.3 测点及测试断面布置
        3.1.4 测试时间及频率
        3.1.5 风场-温度场测试结果分析
    3.2 隧道风流场-温度场理论模型
        3.2.1 隧道内风流场及气固换热的基本假定
        3.2.2 洞内风流湍流模型
        3.2.3 风流温度场控制方程
        3.2.4 气固换热及换热系数
        3.2.5 围岩-结构温度场方程
    3.3 基于SST湍流模型的洞内风流场—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3.3.1 模型主要尺寸参数
        3.3.2 计算参数的确定
        3.3.3 模型建立
    3.4 隧道风场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4.1 风向
        3.4.2 气压
        3.4.3 风速
    3.5 隧道温度场分布及变化规律
        3.5.1 洞内气温场
        3.5.2 二衬表面温度场
        3.5.3 围岩温度场
    3.6 现场测试及数值分析结果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冰碛地层-结构冻胀特性分析
    4.1 寒区冰碛地层隧道冻胀特性的数值计算分析
        4.1.1 热力学参数取值方法
        4.1.2 隧道冰碛地层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4.1.3 冰碛地层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2 冰碛地层围岩-结构冻胀力原位测试及结果分析
        4.2.1 原位测试原理和方案
        4.2.2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4.3 现场冻胀力测试及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岩质地层-结构冻胀特性分析
    5.1 雀儿山隧道岩质地层地质及缺陷检测分析
    5.2 岩质隧道热-流-固-损耦合理论模型
        5.2.1 渗流场与温度场的基本方程
        5.2.2 渗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分析
        5.2.3 渗流荷载和冻胀荷载
        5.2.4 围岩-结构损伤本构模型
        5.2.5 耦合方程的求解
    5.3 岩体冻胀力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5.3.1 衬砌背后空洞存水冻胀数值模型的建立
        5.3.2 裂隙水冻胀数值模型的建立
        5.3.3 计算参数的确定
    5.4 衬砌背后空洞存水冻胀计算结果分析
        5.4.1 不同位置空洞存水冻胀对结构内力及位移的影响
        5.4.2 未冻水体积含量对结构应力及位移影响规律分析
        5.4.3 冻胀力作用下结构损伤扩展规律
    5.5 岩体裂隙水冻胀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5.1 岩体不同倾角下裂隙水冻胀力对结构受力和变形影响
        5.5.2 冻胀力随裂隙间距变化规律分析
    5.6 富水裂隙围岩-结构冻胀力现场试验及比较分析
        5.6.1 冻胀压力测试结果分析
        5.6.2 衬砌结构内力测试结果分析
    5.7 冻胀压力原位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施工期及运营期防冻措施及效果分析
    6.1 施工期防冻措施及效果
        6.1.1 施工期通风升温系统设计
        6.1.2 施工期通风加热理论计算
        6.1.3 施工期通风升温效果的现场测试
        6.1.4 冰碛地层施工防冻措施
        6.1.5 寒区富水裂隙硬岩地层注浆措施
    6.2 运营期保温层材料选型及参数设计
        6.2.1 保温隔热层材料选型
        6.2.2 敷设保温层隧道气热耦合计算模型
        6.2.3 计算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路基冻胀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变形特征及动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路基冻胀机理研究现状
        1.2.2 路基变形对轨道影响研究现状
        1.2.3 车辆-轨道-基础动力学研究现状
        1.2.4 冻胀标准及检测方面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路基冻胀与轨面变形映射关系研究
    2.1 冻胀区高速铁路路基空间分布变形特征
        2.1.1 高速铁路路基有限元模型
        2.1.2 路基冻胀时空变形分布特征
        2.1.3 路基冻胀模拟
    2.2 无砟轨道模型的选择及影响
        2.2.1 无砟轨道模型建立
        2.2.2 无砟轨道模型优化选择
    2.3 路基单波冻胀下轨面不平顺映射关系
        2.3.1 冻胀位置的影响
        2.3.2 冻胀量的影响
        2.3.3 冻胀波长的影响
    2.4 路基特殊冻胀条件下轨面不平顺映射关系
        2.4.1 阴阳坡效应的影响
        2.4.2 多波冻胀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冻胀下无砟轨道层间离缝分布及发展规律
    3.1 路基冻胀下自密实-底座板层间离缝分析
        3.1.1 冻胀位置的影响
        3.1.2 冻胀量和冻胀波长的影响
    3.2 复杂温度荷载与冻胀共同作用下层间离缝影响
        3.2.1 整体温度荷载的影响
        3.2.2 温度梯度荷载的影响
    3.3 路基冻胀下底座板-路基表层离缝分布情况
        3.3.1 底座板纵连长度的影响
        3.3.2 冻胀位置的影响
        3.3.3 冻胀量和冻胀波长的影响
    3.4 冻胀下底座板-路基表层层间破坏特征分析
        3.4.1 内聚力有限元模型建立
        3.4.2 离缝的形成与发展
        3.4.3 底座板-基床层间粘结强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路基冻胀对车辆-轨道动力响应的影响
    4.1 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
        4.1.1 车辆模型
        4.1.2 轮轨接触关系
        4.1.3 模型验证
        4.1.4 评价方法及指标
    4.2 不同路基冻胀条件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
        4.2.1 冻胀量和冻胀波长的影响
        4.2.2 冻胀波数的影响
        4.2.3 阴阳坡效应的影响
    4.3 不同运营条件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
        4.3.1 不同速度的影响
        4.3.2 有无随机不平顺的影响
        4.3.3 路基融沉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冻胀区路基冻胀变形标准和预测诊断
    5.1 基于静动力学的冻胀标准建立
        5.1.1 基于静力学的冻胀标准
        5.1.2 基于动力学的冻胀标准
        5.1.3 静、动结合冻胀标准的建立
    5.2 路基冻胀区变形及轮轨力预测
        5.2.1 基于神经网络的冻胀变形预测
        5.2.2 冻胀区轮轨力预测方法
    5.3 冻胀区路基变形智能诊断装置
        5.3.1 智能诊断装置的组成
        5.3.2 东北地区现场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高寒区高速铁路路基及涵洞冻害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兰新高铁路基冻害研究现状
        1.2.2 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及涵洞冻害原因分析
        1.2.3 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及涵洞冻害整治措施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兰新高铁高寒区冻害调查分析
    2.1 浩门至大梁区间冻害调查分析
    2.2 兰新高铁高寒区冻害段所处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冻害地段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2.3 兰新高铁冻害检查办法
    2.4 本章小结
3 兰新高铁高寒区各区段路基冻害特征及原因分析
    3.1 各区段路基冻害情况及冻害特征
        3.1.1 K1944+875~K1947+465 区段
        3.1.2 K1949+863~K1950+513 区段
        3.1.3 K1951+649~K1954+476 区段
        3.1.4 K1955+337~K1956+826 区段
        3.1.5 K1958+897~K1960+317 区段
        3.1.6 K1961+048~K1961+480 区段
        3.1.7 K1962+030~K1963+237 区段
        3.1.8 K1963+510~K1963+762与K1963+916~K1964+635 区段
    3.2 路基冻害原因分析
        3.2.1 路基填料的细颗粒含量及冻胀率
        3.2.2 路基含水率
        3.2.3 温度环境
    3.3 本章小结
4 兰新高铁高寒区涵洞及涵路过渡段冻害特征及原因分析
    4.1 涵洞及过渡段冻害特征
    4.2 涵洞及涵路过渡段冻害原因分析
        4.2.1 土质
        4.2.2 水分
        4.2.3 温度
    4.3 本章小结
5 典型路基断面及涵洞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
    5.1 温度场有限元模型
        5.1.1 温度场控制方程
        5.1.2 边界条件的分类
    5.2 温度场数值模拟
        5.2.1 基本假定
        5.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3 材料参数的选取
        5.2.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5.3 计算结果分析
        5.3.1 路基温度场计算结果
        5.3.2 涵洞及涵路过渡段温度场计算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兰新高铁高寒区路基及涵洞冻害整治措施研究
    6.1 路基及涵洞防冻害设计
        6.1.1 建设期防冻害设计
        6.1.2 冻害整治补强措施
    6.2 防排水措施治理冻害效果分析
    6.3 保温层防冻害效果分析
        6.3.1 路基面下不同位置处铺设保温板效果分析
        6.3.2 涵洞及涵路过渡段保温措施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高海拔高寒冻土地区合理路面结构经济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合理路面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 全寿命周期经济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的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高海拔高寒地区公路沿线自然环境特征
    2.1 工程地质条件
        2.1.1 空间位置
        2.1.2 沿线筑路材料
        2.1.3 水文生态
    2.2 气候条件
        2.2.1 温度
        2.2.2 降水
        2.2.3 风速风向
        2.2.4 辐射
    2.3 多年冻土特征
        2.3.1 多年冻土的分布特点
        2.3.2 多年冻土地温和退化情况
    2.4 小结
第三章 高海拔高寒冻土地区路面结构的提出
    3.1 现有路基路面结构
        3.1.1 路基修筑
        3.1.2 路面设计
    3.2 路基路面病害调查
        3.2.1 路基病害
        3.2.2 路面病害
        3.2.3 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病害的差异性分析
    3.3 路面结构的推荐
    3.4 小结
第四章 高海拔高寒地区路面结构合理性验证
    4.1 试验路段概况
    4.2 Flac3D数值模拟
        4.2.1 计算步骤
        4.2.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3 试验路段路面结构行为的模拟结果分析
        4.3.1 路面结构行为影响因素
        4.3.2 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4.3.3 变形场的计算结果分析
        4.3.4 层底拉应力的计算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路面合理结构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评价
    5.1 公路工程全寿命周期理论
    5.2 全寿命费用组成和经济评价指标
        5.2.1 全寿命周期费用组成
        5.2.2 合理路面结构经济评价指标
    5.3 初期建设成本
    5.4 大中修成本
        5.4.1 养护时机的确定
        5.4.2 养护方案的确定
        5.4.3 合理路面结构中修、大修费现值计算
    5.5 合理路面结构寿命周期费用对比
    5.6 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寒地区路面防冻厚度的确定及路堤稳定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原 高速 高质量[J]. 冯涛,刘步阳. 中国公路, 2021(18)
  • [2]高寒地区隧道冻害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综述[A]. 王佩勋,何肖云峰,姜怡林,吴昊南,李福海. 2021年工业建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册), 2021
  • [3]泡沫混凝土在高陡路堤填方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翟宇.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4]高海拔寒区隧道仰拱保温材料与结构研究[D]. 刘洋. 长安大学, 2020(06)
  • [5]渐冻隧道现象及其引起的隧道病害解决对策研究[D]. 张秋辉.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3)
  • [6]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防冻胀基床结构研究[D]. 宋宏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7]高海拔寒区特长公路隧道冻胀特性及防冻研究[D]. 严健.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路基冻胀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变形特征及动力影响研究[D]. 梁延科.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2)
  • [9]高寒区高速铁路路基及涵洞冻害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D]. 杨增丽.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10]高海拔高寒冻土地区合理路面结构经济性评价[D]. 王莉云. 长安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高寒地区路面防冻层厚度的确定及路基稳定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