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静校正方法在FOCUS系统中的组合应用效果

剩余静校正方法在FOCUS系统中的组合应用效果

一、FOCUS系统中剩余静校正方法组合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任彦宗[1](2021)在《扬子板块西缘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结构研究 ——基于深地震反射剖面的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紧邻三江构造带,其复杂的地质背景使得该火成岩省内部构造受到强烈改造和变形。已有地质学研究认为峨眉山LIP的成因与二叠世地幔柱有关,综合地球物理资料表明该地区是高纵、横波速度、高泊松比、高密度、高强度、低热流、高电阻率的刚性区域,但是由于缺少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探测,导致对该地区地壳的精细结构了解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大火成岩省形成机制的认识。因此,运用高分辨率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探测,解剖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深部精细地壳结构,探讨其形成机制,对扬子地块西缘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侧向碰撞的地球动力学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地震反射剖面法是国际公认的探测岩石圈结构的先锋技术,在国内外已取得诸多成果和发现。常规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集通常使用检波器串和采集链的有缆方式,但一方面,传统的有缆式采集获得的数据相对比较单一,另一方面受采集线缆重量、长度等的束缚,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开展施工比较困难且人力物力消耗较大大。本文在云南大姚—元谋段试验了运用节点地震仪开展无缆式深地震反射数据的采集方法,结合有缆和无缆两套数据资料得到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的高分辨率结构图像。论文通过对深地震反射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结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1、利用节点地震仪在复杂地表地形条件下开展深地震反射数据采集实验,取得了成功。从节点地震仪与常规有缆地震仪采集获得的叠加剖面对比看,二者揭示的整体构造格架无明显差异,剖面反射特征具有高度一致性。节点地震仪拥有更低的主频,能够记录更加完整的低频信息,在深部信息获取上效果更好。考虑到采集成本低、施工效率高、布设灵活、可同时获取多种类型数据等优点,提出节点地震仪的应用将是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的未来重要发展趋势之一。2、解决了节点地震数据截取解编的技术问题,采用针对性的数据处理技术组合,获得了研究区高质量深地震反射剖面。针对研究区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的特点,采用了数据解编、重排文件号、静校正、噪声压制、反褶积等针对性处理方法和技术,获得了研究区较高质量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图像,为类似地表条件下,常规和节点地震数据数据处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3、揭示了研究区地壳深部的精细结构,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解释了下地壳密集反射的成因。单炮数据和叠加剖面均显示,在地壳深部双程走时11.0~18.0s之间存在一套密集反射带。通过单炮记录的时间-频谱及振幅衰减分析,都显示明显的振幅增强的特征。此密集反射带从剖面西部至东部呈现逐渐向上隆升的趋势,密集反射带的顶部从13.0s抬升至11.0s,底部从18.0s抬升至16.0s。结合前人的结果,计算了密集反射的厚度及深度,与已有的综合研究进行对比解释,认为这种密集反射体可能是二叠纪古地幔柱活动遗迹,同时也考虑了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对密集反射体的改造作用。

段旭东[2](2021)在《近地表地震层析成像和机器学习解决静校正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在地震勘探中,尤其陆地和浅海勘探,复杂的近地表地形、地质条件给地震数据处理带来了巨大挑战。静校正是解决近地表问题的关键方法。在静校正求解的流程中,基于模型的长波长静校正需要准确拾取初至波走时。基于数据的反射波剩余静校正通常与叠加速度分析耦合在一起,需要拾取速度谱。随着地震数据的快速增长,静校正的求解流程是十分耗时的,严重影响地震数据处理的效率。另外,一个更准确的初至波走时层析速度也十分重要,它不仅仅可以提供更好的静校正方案,而且可以为波形反演和深度域成像提供更好的近地表初始速度。因此,地震勘探中近地表问题的解决面临着效率和精度的需求和挑战。对于初至波走时拾取问题,很多拾取算法被提出用来自动化拾取过程,但是,准确拾取初至波走时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通常需要人工参与。本论文结合机器学习和地球物理提出两种初至波走时自动拾取的方法。当训练数据量较少时,本研究基于支持向量机提出了一种多道、多属性自动拾取方法。本研究首先结合多种传统拾取算法计算不同的单道属性(比如能量比和分形维数),进一步基于波形匹配提出了三种可以利用地震道横向相关性的多道属性。由于多样的地震属性,尤其是横向相关性,和相同工区数据分布的相似性,本研究仅仅需要训练少量的当前工区数据(少于5%)就可以较好地预测剩余的大部分数据。我们在多个实际数据上测试了本研究中的方法。与短-长时窗比法相比,模型预测结果拥有更低的拾取误差和互易误差。另外,对于大量训练样本,本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提出了一个新的拾取流程:首先基于传统拾取算法得到初步拾取结果,然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去除和修正坏拾取点。本研究设计的网络结构可以利用多道信息识别每个地震道的坏拾取点,并且训练的模型可以用来修正坏拾取点。为了使训练的模型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工区数据,本研究基于初步拾取结果来校正地震道,使模型在一个更小范围且近似水平的道集上进行训练和预测,以减轻类别不均衡和数据分布差异问题。我们收集了 11,239,800个带标签的地震道。训练过程中,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分类准确率分别达到98.2%和97.3%。在预测过程中,本研究将训练的网络直接应用于新的二维和三维工区,拾取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剩余静校正通常基于叠加能量最大化来求取,但是与叠加速度分析和动校正耦合在一起。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提出了一种无须叠加速度分析和动校正,便可以直接在共炮点道集、共检波点道集和共中心点道集中提取剩余静校正的方法。为了提高模型在预测新工区数据时的泛化能力,本研究基于剩余静校正的地表一致性特征提出了多种数据增强方法,可以从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中生成大量训练样本。另外,考虑到剩余静校正值一般较小(20毫秒以内)的特点,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网络作为骨干网络提取特征,并且设计网络预测部分以实现多尺度训练和多尺度预测,适应不同地区观测系统的差异。本研究使用新的实际数据来测试基于理论数据训练的模型和基于实际数据训练的模型。两个训练的模型都可以较好地提高叠加剖面的质量。基于实际数据训练的模型可以得到和叠加能量最大化相近的剩余静校正方案。对于初至波走时层析,不同的正则化方法或者约束常被用来稳定反演过程和获得更准确的近地表速度。静校正常被用来评估不同的走时层析方法。本论文直接使用优化的静校正方案约束和提高初至走时层析。优化的静校正方案可以通过结合层析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获得。考虑到剩余静校正的计算效率,本研究采用共偏移距域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或基于高分辨率网络的反射波剩余静校正。与吉洪诺夫(Tikhonov)正则化初至走时层析相比,静校正约束的初至走时层析可以提高反演结果,为波形反演和深度域成像提供了更好的近地表初始速度。通过结合机器学习和地球物理,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提高静校正过程中初至波走时自动拾取和反射波剩余静校正的效果和效率,并应用于多个实际数据。另外,基于静校正约束,本研究进一步改进了初至波走时层析反演的结果。

闫凯鑫[3](2020)在《基于海底节点观测系统的偏移速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速度信息是贯穿地震勘探的核心内容,对于海底节点地震(OBN)来说也不例外。在海洋地震勘探中,海底节点地震将检波器封装在独立的节点中,布设在海底,相对于常规的海上拖缆地震具有检波器布设灵活、能够实现宽方位采集的优势,而且四分量检波器使采集到的地震信息更加丰富。独特的采集方式导致在进行偏移速度分析时需要首先做一定的处理。本文从波动方程出发,将波动方程延拓用于炮检点基准面的校正,使海底节点地震记录变为常规的炮检点位于同一基准面的观测系统。同时研究了利用波动方程对起伏海底进行校正的方法,两者结合为海底节点地震的偏移速度分析打好基础。偏移速度分析(MVA)利用叠前深度偏移(PSDM)对速度较为敏感的特性来修正速度模型,能够得到更适合于进行叠前深度偏移的速度场。PSDM是偏移速度分析的基础,本文首先研究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双平方根(DSR)偏移比单平方根(SSR)偏移具有无需提供震源子波,能够方便提取共成像点道集(CIG)的优势,更加适合用于偏移速度分析。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ADCIG)不存在多路径现象,且对速度较为敏感,是进行偏移速度分析的理想道集。本文从DSR偏移出发,通过零时间成像条件保留和偏移距相关的信息,提取出了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ODCIG),然后根据角度和局部偏移距波数的关系,成功将ODCIG转换为ADCIG。偏移速度分析通常有两种判别准则:深度聚焦准则和道集拉平准则,本文使用的剩余曲率分析(RCA)正是基于道集拉平准则,该准则认为如果偏移速度准确,共成像点道集中同相轴水平,偏移速度存在误差时,同相轴发生弯曲。提取出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ADCIG)之后,本文对基于ADCIG的偏移速度分析进行了研究。从ODCIG和偏移速度的关系出发,映射得到水平层状介质中ADCIG和偏移速度的关系,建立了剩余深度量公式,同时也推导了倾斜地层中的剩余深度量公式,通过比较发现倾斜地层的深度剩余量公式更接近于实际结果。之后对偏移速度分析的实现策略进行分析,指出初始速度模型对速度分析产生的约束,对初始速度模型策略进行改进,实现了一种新的分析策略——逐层建模策略,该策略不同于以往的首先给出初始速度场,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对初始速度场进行迭代校正的方法,而是逐层从上到下的建立速度模型,避免了初始速度模型策略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通过模型测试和实际数据的处理,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马振宁[4](2020)在《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高精度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超浅层反射地震方法具有很高的分辨率,现有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处理多采用油气勘探中的成熟数据处理方法。但深浅数据特征存在差异,许多常规处理方法不能直接移植到超浅层数据处理中。本文研究的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处理重点研究200ms以浅的地震数据,对城市浅层地下空间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问题在于:1、超浅层地震波场十分复杂,反射波受到各类复杂严重干扰,尤其是近偏移距的面波和震源干扰,为了获取近偏移距的反射信号,必须压制这些强噪声;2、近地表地层的横向变化大,各向异性强,甚至在某些地形平坦地区也存在静校正问题,同时由于浅层地震波速度较低而且速度梯度大,即使厚度变化不大的低速层也会产生较大的校正量;3、超浅层叠前道集中包含有效波的道数少,统计效果差,因此造成了速度谱的分辨率低,导致速度分析误差大,另外较低的真实覆盖次数使叠加过程的抗干扰能力差,反射波同相轴不完全对准、相干噪声等现象使叠加剖面信噪比低,真实性较差;4、传统动校正方法是根据到达时间和选定的NMO速度延长单个采样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来完成的,这个拉伸过程会扭曲反射波,会因拉伸而丢失20-30%的高频信息,为了避免反射波特性的变化和错误的解释,在叠加过程前必须去除过度拉伸对反射波的影响,但如果简单利用切除方法又会损失大量有效信号。针对超浅层复杂的干扰波,本文通过分频分析各频段数据的特征差异,设计了分频串联F-K滤波器进行干扰波压制,实现高保真度的噪音压制,有效恢复了近偏移距面波和声波等干扰波区域内的反射波。针对近地表复杂介质引起的静校正问题,本文对比应用了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结果表明层析静校正在超浅层复杂地表介质中的计算效果更好;剩余静校正应用后使剖面的信噪比更高,但也会使一些微小异常。针对超浅层速度谱分辨率低的问题,本文利用层析速度模型约束超浅层速度分析,有效降低了速度分析中的人为误差。针对超浅层动校正拉升问题,本文利用各向异性动校正解决了双曲动校正易产生拉升效应,减少了切除量,保留了更多超浅层反射波。针对超浅层有效波道数少,叠加过程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第三代相干算法的叠前道集评价方法和加权叠加,利用局部相干值作为道集评价参数,根据相干值大小再进行加权叠加,能够有效避免干扰波混叠的影响,获取更加准确的叠加结果。

孔选林[5](2019)在《陆地(山区)三维多波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多波多分量勘探作为地震勘探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在仪器研发制造、采集观测方式、处理方法研究、综合解释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和发展。因其在储层识别、流体检测、裂缝预测等方面的独特技术优势和多个成功应用案例报道,目前正吸引国内外越来越多油公司的关注与投入。尽管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深入,但多分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仍然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技术难题,尤其是在陆地山区的多波地震资料处理方面,因激发接收方式,地震地质条件等特殊性,在叠前矢量去噪、P-SV波静校正、纵横波联合处理、多波各向异性速度建模、叠前偏移成像等关键处理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新的困难和突出问题,部分关键技术方法甚至还是制约多波处理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解决。论文首先针对陆地山区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因采集仪器、采集方式及多分量数据对各分量数据保真及保持相对振幅关系的需求难题,分析了当前叠前去噪处理面临的新困难和现状,并基于此开展了陆地山区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高保真矢量去噪方法与实现技术研究。在对比分析常规主流技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时频域分贝判定准则的异常振幅压制方法和基于多属性联合的极化滤波矢量去噪方法,并对算法进行了模块研发,理论和实际数据处理效果证实了本文研究方法的正确性和先进性。论文其次针对陆地山区P-SV转换波静校正处理中所面临的“资料信噪比低、且静校正时移量大、横向差异变化大”等处理难点,分析了当前转换波主流静校正方法现状,并基于此开展了P-SV转换波基准面静校正方法研究。基本明确了转换横波分量资料中转换波折射初至的产生机理、可能的初至类型及其产生条件、识别判定准则与拾取方法,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一套基于纵横波联合初至折射时差的P-SV转换波基准面静校正方法,实际资料试验性处理证实了该方法的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论文还针对三维转换波叠前成像处理中的射线路径不对称、速度模型多参数(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耦合)、转换波资料大偏移距(X/Z大于1)、介质各向异性等问题和难题,开展了陆地三维转换波地震资料叠前成像方法系列与实现技术研究。基于现有先进理论成果,以VTI介质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多波道集抽取、多波交互速度参数分析、多波动校叠加、多波偏移速度建模、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的速度建模和叠前成像方法及技术系列,全流程的配套处理软件测试和生产性处理证实了本文所研究方法技术的正确性,其效果和效率均能满足基本工业化处理要求。为使本文所研究方法得到应用转化,对上述系列关键处理方法进行了软件实现。同时为了验证本文方法对不同工区,不同类型数据的适应性,采用一个新的、完整的陆地(半山区)3D工区多波地震资料进行了适应性研究和应用研究。处理资料面积近100km2,成像资料面积近70km2。最终层位标定结果显示,资料处理效果可满足构造解释需要,进而也证实了本文研究技术成果和软件模块达到了工业化处理能力,能支撑多波资料的实际处理。总之,陆地山区三维多波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叠前保幅去噪、转换波静校正,转换波叠前成像三大关键处理方法决定了多波资料处理的成败关键,直接影响了多波数据能否为油气勘探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数据成果。本论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对陆地(山地)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工业化应用的一种有力促进和发展完善,达到了论文预期研究目标。

温涛[6](2019)在《准噶尔南缘地震资料静校正与去噪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地以及山前带由于岩性多变、构造复杂,近地表速度、厚度纵横向变化剧烈,各种噪声发育,信噪比很低,在叠前的道集上难以见到有效反射,因此该地区的静校正和去噪处理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前人已经在准噶尔地区做过许多方面的研究和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技术和勘探要求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一些处理手段和思路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该区的资料处理进一步研究,为后续的构造解释、圈闭刻画等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本文在熟悉静校正及去噪的理论基础和各种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地震资料的处理实践,按照地震资料处理的要求,首先分析了该区的地震资料特点,然后着重于静校正和去噪两个方面进行处理。在静校正处理方面,对测区资料进行了多种静校正方法的对比处理分析,包括基准面静校正、层析静校正、折射波初至静校正和反射波初至静校正等一系列静校正手段,最后优选出了一套合适的静校正方法及组合方式。处理结果表明,单一的静校正技术效果并不明显,必须结合多种静校正技术进行处理;在去噪处理方面,遵循多域联合压噪的方式,并基于LIFT去噪思想进行叠前噪音的干扰压制。具体方案是首先在炮域应用异常振幅衰减法和谱比法压制异常噪音和低频面波干扰;随后为了最大限度的剔除地震数据中存在的大量线性干扰,我们对地震数据进行地表一致性振幅预补偿处理,接下来再将地震数据转换到十字交叉域,并基于LIFT压噪理念使用1)-预测滤波技术对近炮点强能量干扰进行压制,然后再通过三维FKK锥形滤波技术将大量的线性干扰滤除掉;最后再进行反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处理。应用以上的技术思路对准噶尔南缘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地震数据的静校正及噪音干扰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最终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今后该区的资料处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林弘喆[7](2019)在《大庆油田T1区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与应用》文中提出目前大庆油田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以T1区为代表的勘探老区,尽管勘探程度较高,但是勘探潜力依然十分巨大,然而其早期的地震资料处理成果受采集、处理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已无法满足现今精细的油气勘探需求。因此要达成现阶段的勘探目标,需要突破原有地震资料的瓶颈,而采用高保真、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对研究区地震资料重新处理,是改善地震资料品质的有效途径。本文以T1区为例,研究和解决T1区重新进行高精度地震数据处理所面临的技术难点和方法问题。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高精度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然后对T1研究区原始资料的采集,静校正,信噪比,干扰波以及能量等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充分认识其存在的难点。基于对研究区认识,结合地质需求,有针对性对高精度地震数据处理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最后结合T1区实例,对高精度地震数据处理实际应用及其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通过对静校正方法的研究,提出解决T1区实际静校正问题的组合静校正方法,消除研究区静校正影响;通过三维锥形滤波、非均匀空间采样相干噪音衰减技术等新的保幅噪音压制技术,去除研究区干扰波影响,提高了原始资料信噪比;采用改进的两步法地表一致性反褶积进行处理,解决了T1区由于激发和接收条件引起地震子波波形、频率不一致问题,消除了炮点和检波点产生的虚反射,有效拓宽了频带,保真的提高了资料分辨率;采用交互速度分析,通过多次迭代保证速度模型精确;选定Kirchhoff积分叠前时间偏移,优选偏移孔径及反假频因子,对研究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最终成果构造形态准确,波形活跃,层组特征好,信噪比高,分辨率适中,断点干脆,利于进一步精细的油气勘探。论文的成果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T1区下一步的深化勘探,更对国内同类型区域地震数据处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梁成东[8](2018)在《偏移距域网格层析在大北构造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北研究区内发育三套高速砾岩层,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陡倾,速度纵横向变化剧烈,速度空间分布规律复杂,速度的精确建模存在较大困难。然而,速度乃是通过偏移成像恢复地下介质构造和描述储层特性的重要参数,也是地震数据处理的关键参数之一,它决定了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精度。因此,本文以偏移距域网格层析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大北构造区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事实上,速度模型的精度决定了偏移成像的精度,若速度场不准确,将会导致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空间位置误差增大,聚焦精度降低。基于叠前深度偏移对于速度精度的敏感特征,目前有用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进行速度场的建模,以地震成像质量作为判别速度场精度的准则,通过速度分析-叠前成像的迭代过程实现速度建模。本论文从Kirchhoff积分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的基本原理出发,采用层析成像的方法构建速度模型:首先,对地震数据进行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拾取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上的剩余时差;其次,用剩余时差计算速度更新量,重构速度模型作为下一次偏移成像的速度模型,持续进行迭代,得到最佳成像结果;最后,通过对研究区复杂构造的应用分析,初步验证了本文的层析速度建模方法可以得到高精度的速度场,为其它类似山地复杂构造速度建模与成图提供了实用的方法。

李江阳[9](2016)在《基于混合并行计算的剩余静校正模块研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在当今社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地震勘探技术的重视也达到空前的高度。地震勘探技术是提高油气层勘探准确性的关键,作为地震勘探技术重要环节的剩余静校正对于分析解读油气层分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实际地震资料数据量过于巨大,通过常规串行计算策略求解剩余静校正问题的运算花费时间过长,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油气需求,而并行计算在解决大数据量和时间复杂度高的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围绕着剩余静校正问题的大数据量特点,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混合并行计算的剩余静校正模块研发和应用,重点研究基于混合并行计算实现的模型下各种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实现。本文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如下所示:(1)对剩余静校正问题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剩余静校正的非线性和大数据量特点,借鉴传统的模拟遗传算法的混合策略,改进了混合优化算法,并设计了包括最大能量法、模拟退火法、遗传算法和改进混合优化算法在内的几种优化算法解决剩余静校正问题的基本流程。(2)对并行计算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包括了两种基于不同存储结构的并行程序设计模型:MPI和OpenMP并行编程模型的基本设计模式和编程基础等,并对这两种并行编程模型进行简单的程序测试,分析其效率。(3)对如何实现剩余静校正进行了细致分析,深入研究了应用于实际剩余静校正的目标函数选取和模型道构建,以及不同优化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剩余静校正问题的参数选取和实现步骤,同时在常规串行模型下完成了各个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实现,并给出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对各个不同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进行测试,重点分析各个剩余静校正方法取得的效果和效率。(4)结合剩余静校正问题的特点和并行计算基础,设计了基于混合并行计算的剩余静校正实现模型,在该模型下完成了不同最优化方法的剩余静校正,并形成了基于混合并行计算的不同剩余静校正方法的C程序开发模块。给出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对混合并行计算框架下的各个剩余静校正展开测试,并与常规串行模型下的各个剩余静校正进行效果和效率的比较,体现基于混合并行计算的剩余静校正的优势和特点。

魏瑞鹏[10](2015)在《高效混合优化剩余静校正方法研究及实现》文中指出地震勘探是获取地质构造和地下油气分布信息的主要方法,剩余静校正处理对提高地震剖面的质量和地震资料的后续处理十分关键。本文围绕地震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问题,从剩余静校正的理论及其假设条件和非线性特点出发,重点研究了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以及其在剩余静校正问题中的应用,结合最大能量法,形成了一种求解剩余静校正问题的混合优化算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地震数据静校正的基本理论,包括剩余静校正的假设条件和非线性特点,说明剩余静校正问题是一个大规模、多参数、多极值的非线性最优化问题。针对剩余静校正问题的非线性特点,研究了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两种非线性优化方法的理论基础,包括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算法流程以及特点;(2)研究了求解剩余静校正问题的目标函数、模型道构建。针对地震资料数据量庞大的问题,设计了MPI-OpenMP并行处理框架,以提高算法的求解速度;(3)实现了最大能量法剩余静校正,重点研究了求解剩余静校正问题时,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的参数选取,实现了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求解剩余静校正的步骤。通过理论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数据,对三种方法的校正效果进行了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校正效果,但是仍然存在边缘部分同向轴不连续、出现假的同向轴构造等问题;(4)针对单独算法求解剩余静校正问题时存在的不足,结合各个算法的特点,利用不同算法的优势,形成了混合优化方法,并在Linux环境下,基于QT平台,采用C语言开发了混合优化剩余静校正模块。通过对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校正效果,消除了单独算法的不足,验证了混合优化方法和软件模块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二、FOCUS系统中剩余静校正方法组合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OCUS系统中剩余静校正方法组合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扬子板块西缘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结构研究 ——基于深地震反射剖面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现状
    1.2 节点地震仪发展现状及应用实例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本文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与数据采集情况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已有地球物理研究成果
    2.3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集情况
第三章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处理
    3.1 原始数据分析
    3.2 数据处理过程及针对性处理技术
第四章 深地震反射剖面主要特征
    4.1 处理后单炮资料特征
    4.2 节点地震数据与常规地震数据对比
    4.3 全剖面主要反射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下地壳密集反射成因机制
    5.1 ELIP内带下地壳综合认识
    5.2 下地壳密集反射讨论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近地表地震层析成像和机器学习解决静校正问题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和进展
        1.1.1 近地表问题综述
        1.1.2 初至波走时自动拾取
        1.1.3 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
        1.1.4 反射波剩余静校正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初至波走时自动拾取
    2.1 方法介绍
        2.1.1 初至波走时自动拾取问题
        2.1.2 支持向量机原理
        2.1.3 属性设计
        2.1.4 工作流程
    2.2 实际应用
        2.2.1 对比实验
        2.2.2 实际数据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初至波走时自动拾取
    3.1 方法介绍
        3.1.1 问题定义
        3.1.2 初步拾取结果
        3.1.3 基于CNN识别坏拾取点
    3.2 模型训练、验证和测试
        3.2.1 训练过程
        3.2.2 坏拾取点修正和模型测试
    3.3 三维工区数据应用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高分辨率神经网络的剩余静校正
    4.1 方法介绍
        4.1.1 深度学习框架下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定义
        4.1.2 高分辨率网络
    4.2 基于合成数据的训练和测试
    4.3 基于实际数据的训练和测试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静校正的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
    5.1 方法介绍
        5.1.1 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
        5.1.2 剩余静校正与初至波走时层析的关系
        5.1.3 优化静校正的初至波走时层析
        5.1.4 折射波剩余静校正
    5.2 理论数据测试
        5.2.1 带异常体模型的理论验证
        5.2.2 层状模型测试
    5.3 实际数据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基于海底节点观测系统的偏移速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偏移成像概述
        1.2.2 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1.2.3 偏移速度分析研究现状
        1.2.4 海洋观测系统下的偏移成像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崎岖海底OBN观测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
    2.1 水平基准面校正
        2.1.1 波动方程单平方根延拓
        2.1.2 模型试算
    2.2 起伏基准面校正
        2.2.1 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法
        2.2.2 零速度层法
        2.2.3 逐步累加法
        2.2.4 模型试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移速度分析基本原理
    3.1 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3.1.1 单平方根叠前深度偏移
        3.1.2 双平方根叠前深度偏移
    3.2 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
        3.2.1 角度与局部偏移距波数关系的建立
        3.2.2 基于DSR波动方程偏移提取ADCIGs
    3.3 偏移速度分析判别准则
    3.4 偏移速度分析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角道集的偏移速度分析
    4.1 偏移速度与ODCIG
    4.2 偏移速度与ADCIG
        4.2.1 水平地层剩余深度量公式
        4.2.2 倾斜地层剩余深度量公式
    4.3 速度分析实现策略
        4.3.1 初始速度模型策略
        4.3.2 层剥离速度分析策略
    4.4 初始速度模型策略的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试算
    5.1 海洋凹陷模型速度分析
        5.1.1 基准面校正
        5.1.2 基于逐层建模的速度分析
    5.2 岩丘模型速度分析
    5.3 实际资料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高精度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处理关键问题
    2.1 超浅层静校正的主要问题
    2.2 超浅层干扰波压制的主要问题
    2.3 超浅层速度分析的主要问题
    2.4 超浅层动校正的主要问题
    2.5 超浅层叠加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超浅层静校正
    3.1 折射静校正与层析静校正的对比
    3.2 反射波剩余静校正
第四章 超浅层干扰波压制
    4.1 波场分析
    4.2 数据分频分析
    4.3 干扰波压制
第五章 叠前处理
    5.1 提升分辨率处理
    5.2 层析成像约束超浅层速度分析
    5.3 各向异性动校正
第六章 基于第三代相干体(C3)算法道集评价的加权叠加
    6.1 基于第三代相干体(C3)算法的道集评价
    6.2 加权叠加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个人简介
附录二:论文发表情况

(5)陆地(山区)三维多波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技术发展现状
        1.2.2 国内技术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多波处理的关键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1.4.1 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1.4.2 论文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陆地山区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保幅去噪方法研究及实现技术
    2.1 陆地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去噪处理的新难点与技术现状
        2.1.1 陆地三维多波资料叠前去噪面临的新难题
        2.1.2 陆地三维多波资料中异常强振幅噪声压制方法及技术现状
        2.1.3 陆地三维多波资料中强能量面波矢量压制方法及技术现状
    2.2 基于时频域分贝准则的多分量异常强振幅压制方法与实现
        2.2.1 时频域分贝判定准则的异常振幅压制方法原理
        2.2.2 理论模型测试与方法优势分析
        2.2.3 时频域分贝判定准则实际数据去噪效果分析
    2.3 基于时频域多属性联合的多分量矢量去噪方法与实现
        2.3.1 时频域多属性联合极化滤波去噪方法原理
        2.3.2 理论模型试验与方法优势分析
        2.3.3 时频域多属性联合极化滤波去噪方法实际资料去噪效果分析
    2.4 多分量叠前去噪两方法联合的应用效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陆地山区三维P-SV转换波资料基准面静校正方法研究及实现技术
    3.1 陆地山区P-SV转换波地震资料的静校正处理难点与现状
        3.1.1 陆地山区P-SV转换波地震资料静校正处理难点
        3.1.2 P-SV转换横波静校正方法及技术现状
        3.1.3 陆地山区P-SV转换波静校正处理的几种实现方法
    3.2 基于纵横波折射的基准面静校正方法与实现
        3.2.1 纵横波折射波产生的机理和条件
        3.2.2 纵横波折射时距曲线特征
        3.2.3 纵横波联合基准面静校正方法与实现
    3.3 转换波基准面静校正实际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陆地三维P-SV转换波资料叠前成像方法研究及实现技术
    4.1 陆地三维P-SV转换波资料叠前成像处理的难点与技术现状
        4.1.1 陆地三维P-SV转换波资料叠前成像处理的难点
        4.1.2 陆地三维P-SV转换波叠前成像的方法现状
    4.2 P-SV转换波叠前成像处理关键方法研究
        4.2.1 ACP道集与CCP道集的差异
        4.2.2 基于VTI介质的P-SV转换波叠加速度建模方法
        4.2.3 转换波动校正与叠加
        4.2.4 基于VTI介质的P-SV转换波偏移速度建模方法
    4.3 基于VTI介质的P-SV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4.3.1 P-SV转换波kirchoff叠前时间偏移成像原理
        4.3.2 偏移成像中的反假频问题
        4.3.3 偏移成像中的孔径问题
        4.3.4 偏移成像的并行算法实现
        4.3.5 偏移成像的应用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陆地三维多波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方法软件及其适应性应用研究
    5.1 关键处理方法的软件实现技术及配套模块
    5.2 关键处理方法及软件模块的适应性应用研究
        5.2.1 工区概况
        5.2.2 资料品质分析与处理难点
        5.2.3 关键处理方法输出的中间处理结果
        5.2.4 最终成像结果评价
        5.2.5 适应性应用研究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准噶尔南缘地震资料静校正与去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静校正研究现状
        1.2.2 叠前去噪研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静校正技术
    2.1 静校正分类
    2.2 野外静校正
        2.2.1 近地表调查
        2.2.2 高程静校正
        2.2.3 折射静校正
        2.2.4 层析静校正
    2.3 剩余静校正
        2.3.1 初至波剩余静校正
        2.3.2 反射波剩余静校正
第三章 叠前去噪技术
    3.1 噪声分类及特点
        3.1.1 规则噪音
        3.1.2 随机噪音
        3.1.3 次生干扰
    3.2 去噪的基本原理
    3.3 炮域压噪技术
        3.3.1 分频中值滤波技术
        3.3.2 谱比法
    3.4 十字交叉域压噪
        3.4.1 LIFT去噪思想
        3.4.2 f-xy预测滤波技术
        3.4.3 三维锥形滤波技术
第四章 准噶尔南缘地震资料静校正与去噪技术的应用效果
    4.1 准南地区工区概况
    4.2 原始资料资料分析
        4.2.1 静校正分析
        4.2.2 信噪比分析
        4.2.3 原始资料分析小结
    4.3 静校正处理分析对比
        4.3.1 基准面静校正
        4.3.2 折射静校正
        4.3.3 层析静校正
        4.3.4 剩余静校正
        4.3.5 组合静校正
        4.3.6 静校正方法分析总结
    4.4 叠前去噪处理
        4.4.1 炮域去噪处理
        4.4.2 十字交叉域去噪处理
        4.4.3 叠前去噪处理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大庆油田T1区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原始资料分析
    1.1 研究区概况
        1.1.1 研究区地理及构造位置
        1.1.2 工区地震地质条件
        1.1.3 研究区地震采集情况
    1.2 原始资料品质分析
        1.2.1 静校正分析
        1.2.2 原始资料频率分析
        1.2.3 信噪比及干扰波分析
        1.2.4 原始资料能量分析
        1.2.5 原始资料激发子波分析
    1.3 难点分析及技术对策
        1.3.1 难点分析
        1.3.2 技术对策
第二章 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技术
    2.1 静校正
        2.1.1 模型法静校正
        2.1.2 折射波静校正
        2.1.3 层析静校正
        2.1.4 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2.2 叠前噪声压制技术
        2.2.1 三维锥形滤波方法
        2.2.2 非均匀空间采样相干噪音衰减技术
    2.3 振幅补偿
        2.3.1 球面扩散补偿
        2.3.2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2.4 反褶积技术
        2.4.1 预测反褶积
        2.4.2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
第三章 地震资料偏移成像技术
    3.1 偏移的基本原理
    3.2 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
        3.2.1 基本原理
        3.2.2 速度建模技术
        3.2.3 叠前时间偏移关键参数
第四章 T1区地震资料处理及其效果分析
    4.1 静校正处理
        4.1.1 组合静校正处理
        4.1.2 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处理
    4.2 叠前综合处理
        4.2.1 保幅噪音压制处理
        4.2.2 振幅一致性处理
        4.2.3 两步法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处理
        4.2.4 叠前综合处理效果分析
    4.3 叠前时间偏移
    4.4 叠后拓频处理
    4.5 T1 地区地震资料处理效果分析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偏移距域网格层析在大北构造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依托课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共成像点道集的提取方法
    2.1 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的提取
    2.2 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的提取
第3章 层析成像方法原理
    3.1 层析成像的基本原理
    3.2 模型的参数化
    3.3 射线追踪计算旅行时方法
        3.3.1 有限差分法
        3.3.2 常速梯度法
    3.4 层析反演方程组的求解
        3.4.1 共轭梯度法
        3.4.2 最小二乘法
        3.4.3 算法的正则化
第4章 实际资料处理
    4.1 工区地震-地质概况
    4.2 地震资料品质及处理难点分析
    4.3 主要处理流程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混合并行计算的剩余静校正模块研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
        1.2.1 优化算法在剩余静校正中的应用
        1.2.2 并行计算发展综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地震数据剩余静校正
    2.1 剩余静校正概述
    2.2 剩余静校正的假设条件
    2.3 剩余静校正方法原理
        2.3.1 剩余静校正的非线性特点
        2.3.2 最大能量法
        2.3.3 模拟退火算法
        2.3.4 遗传算法
        2.3.5 混合优化算法
    2.4 剩余静校正问题的大数据量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并行计算理论基础
    3.1 并行计算基础
        3.1.1 并行计算机的分类
        3.1.2 并行程序设计模型
        3.1.3 并行算法概述
    3.2 MPI并行编程模型
        3.2.1 MPI并行设计模式
        3.2.2 MPI基本函数
        3.2.3 MPI程序执行流程
        3.2.4 MPI简单程序测试
    3.3 OpenMP并行编程模型
        3.3.1 OpenMP模型结构
        3.3.2 OpenMP编程基础
        3.3.3 OpenMP简单程序测试
    3.4 混合并行编程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剩余静校正方法实现
    4.1 目标函数及模型道构建
        4.1.1 目标函数选取
        4.1.2 模型道构建
    4.2 最大能量剩余静校正
    4.3 模拟退火剩余静校正
    4.4 遗传算法剩余静校正
    4.5 混合优化剩余静校正
    4.6 资料处理效果及分析
        4.6.1 串行模型
        4.6.2 模型数据校正效果
        4.6.3 实际地震资料校正效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剩余静校正混合并行计算的实现及应用
    5.1 软件架构与模块研发
    5.2 混合并行计算实现模型
    5.3 模型数据测试
    5.4 实际资料处理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1.1 论文主要工作
        6.1.2 论文创新点及主要贡献
    6.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高效混合优化剩余静校正方法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非线性最优化方法的发展
        1.2.2 优化算法在剩余静校正中的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地震数据静校正
    2.1 静校正概述
    2.2 剩余静校正
    2.3 剩余静校正的假设条件
    2.4 剩余静校正问题的非线性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线性优化方法的理论基础
    3.1 概述
    3.2 模拟退火算法
        3.2.1 模拟退火算法的基本原理
        3.2.2 模拟退火算法流程
        3.2.3 模拟退火算法的特点
    3.3 遗传算法
        3.3.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3.3.2 遗传算法流程
        3.3.3 遗传算法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剩余静校正方法研究及算法设计
    4.1 目标函数及模型道构建
        4.1.1 目标函数构建
        4.1.2 模型道构建
    4.2 剩余静校正分布式并行处理
        4.2.1 并行计算
        4.2.2 MPI-OpenMP并行处理方法
        4.2.3 剩余静校正分布式并行处理方法设计
    4.3 最大能量法剩余静校正
    4.4 模拟退火算法剩余静校正
        4.4.1 解的生成
        4.4.2 参数选取
        4.4.3 模拟退火剩余静校正实现
    4.5 遗传算法剩余静校正
        4.5.1 遗传算法参数设置
        4.5.2 遗传算法剩余静校正实现
    4.6 资料处理效果及分析
        4.6.1 模型数据测试
        4.6.2 实际地震资料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效混合优化剩余静校正及应用
    5.1 混合优化剩余静校正实现
    5.2 模型数据测试
    5.3 实际资料处理效果
    5.4 软件模块研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1.1 论文主要工作
        6.1.2 论文创新点及主要贡献
    6.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FOCUS系统中剩余静校正方法组合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子板块西缘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结构研究 ——基于深地震反射剖面的认识[D]. 任彦宗.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2]近地表地震层析成像和机器学习解决静校正问题的研究与应用[D]. 段旭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基于海底节点观测系统的偏移速度分析[D]. 闫凯鑫. 长安大学, 2020(06)
  • [4]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高精度处理方法研究[D]. 马振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陆地(山区)三维多波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D]. 孔选林.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6]准噶尔南缘地震资料静校正与去噪技术研究[D]. 温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大庆油田T1区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与应用[D]. 林弘喆.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8]偏移距域网格层析在大北构造的应用研究[D]. 梁成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基于混合并行计算的剩余静校正模块研发与应用研究[D]. 李江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10]高效混合优化剩余静校正方法研究及实现[D]. 魏瑞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剩余静校正方法在FOCUS系统中的组合应用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