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定理与惯性参考系的选择无关

动能定理与惯性参考系的选择无关

一、动能定理与惯性参考系的选取无关(论文文献综述)

罗亿,赵忠芹[1](2021)在《不同惯性参考系下的动量和动量定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低速宏观情况下,研究了不同惯性参考系下的动量和动量定理。以物体的一维运动为例,证明了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形式与惯性参考系的依赖关系。研究表明,动量依赖于惯性参考系的选取,而动量增量却与惯性参考系的选取无关,动量定理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具有相同的形式。

魏丽媛[2](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版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养落实到各学科之中。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深度学习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以高中生物理习题学习为研究领域,构建物理习题学习评价指标,展开对本地区高三学生的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并通过实践研究探讨深度学习理论对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促进的有效性的问题。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现有研究,从而梳理得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继而明确本研究的问题及意义。其次,通过文献法,将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评价目标制定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并通过文献梳理对其四个维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内涵进行梳理,建构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为调查研究提供依据,也为后续的策略研究及实践研究提供参照。再次,依据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的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物理习题学习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分别存在:多个物理观念综合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应用物理观念解决陌生情境的物理问题较为困难;独立将较为复杂的过程抽象概括为物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将事实证据与理论依据联结较为困难;独立提出科学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较为欠缺;自主设计不同实验方案的能力欠缺等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主要有对多个物理观念间的联系未理清;缺乏与日常生活较远的情境的训练;自主提出科学的猜想以及设计实验方案的兴趣较低几点,提出了变式训练、创设情境、合作学习以及反思学习的促进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策略,由此建构促进学生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习题课模型,并参照模型,结合指标以及所提出的促进策略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最后,通过实践研究,将上述研究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应用于实践教学。并通过教师及学生的量表评价总结得出应用深度学习理论对学生在物理习题学习方面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

丁瑶[3](2020)在《能量守恒教学中出现的学习障碍及应对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量守恒是高中物理阶段所要学习的重要规律之一,也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规律之一,是在初中定性地研究基础上定量地计算和探索能量之间转化的奥秘。能量守恒的知识不仅在力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热学和电学中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能量守恒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可见其重要性。由于能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定存在着许多困难,在通过实际地考察得知学生对能量守恒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面对有关能量守恒的问题时没有思路,无法正确进行求解。因此,学生对能量守恒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能量守恒时的方法和知识储备程度都是十分必要的研究目标。本文以问卷和测试卷的形式对笔者家乡讷河市的一所中学展开对学生能量守恒学习情况的调查,调查的内容为学生对能量守恒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能量守恒时的方法和知识储备程度等方面。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总结出学生能量守恒学习的障碍主要分为四种:一、认知障碍:表现为不能很好地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二、思维障碍:在高中物理能量守恒的学习中主要体现在学生思路阻塞,无法进行正确地判断和推理;三、操作障碍: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运用以及策略的选择上;四、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能量守恒的学习不感兴趣、懈怠、焦虑或绝望等情绪。根据上面分析出的原因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一、认知障碍:加强对基础概念的理解、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对概念的认知误区;二、思维障啊:比较学习、学会一题多解、善于归纳和总结;三、操作障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明确知识的运用过程、注意运用知识时的范围和注意事项;四、情感障碍:改善教学模式、提高自我效能感。

朱亚军[4](2020)在《灵活应用“功能关系” 巧妙剖析力学试题》文中研究说明"功能关系"是高中力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力学中有5种常见的"功能关系",具体运用"功能关系"解决力学问题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选择恰当的"功能关系",快速巧妙解决力学问题,同时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陈阳[5](2020)在《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相关研究表明,很多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物理成绩直线下滑,甚至直接对学习物理失去了信心,开始害怕物理。新高考3+3模式实行以来,选学物理的学生不足三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多,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存在缺陷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2017版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提出了“科学思维”这一指导性理念,强调了物理学习过程中物理思维的重要性。在现有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物理思维品质进行了探索,但是研究学生物理思维品质与学习现状相关性,从教学的角度研究培养高一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相关研究非常少,这正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通过查阅与物理思维品质的相关文献,结合当前高一新生在物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确定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从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学生物理学习困难和思维品质缺陷原因,提出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设计具体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理论部分,首先对思维、物理思维等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将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培养,使学生快速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最后论述了物理思维品质在高一物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为调研部分,以成都市树德中学的高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班级类型进行物理思维品质和学习现状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物理思维品质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生的思维品质存在相关性,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缺陷原因。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为实践研究环节,针对前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和原因分析,在概念教学、规律教学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研究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和案例。利用教学实习的机会,将教学案例和策略进行实践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物理思维品质有所改善,同时班级整体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级,但是实验班仍有少数学生经过实践后的物理思维品质没有明显变化。第六部分主要总结了本论文的结论与不足之处,以及思考了在本研究基础上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希望能为一线教师在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方面提供一些帮助,也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冉婷[6](2019)在《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中的概念教学 ——以力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内容,它影响着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建构,关注物理概念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有着重要意义。竞赛中所涉及到的物理概念相对于高中更为广、更为深,对于同一物理概念的讲解深度也不同。教师将物理竞赛与高中物理结合,能在教学效率上能有一定的提高。本论文主要对物理竞赛与高中物理中部分力学概念作了比较分析,突出了物理竞赛中对物理概念的研究的深入性以及广泛性,说明了物理竞赛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指导作用,研究内容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介绍了物理竞赛在国内以及国外的发展史和国内外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概况;而后分析了本文研究的意义,阐述了开展物理竞赛的意义、力学在物理竞赛中的重要性以及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高中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主要对物理概念及其特点、高中力学概念及其特点、物理概念教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作了详细的介绍。第三部分为物理竞赛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反馈,该部分主要是以物理核心素养为依据,分析了物理竞赛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五个方面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指导作用,说明了从物理竞赛探究高中物理教学的意义。第四部分为高中物理与物理竞赛相关力学概念的比较。本部分主要从静力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对物理竞赛与高中物理中的部分概念的介绍作了比较和分析,突出了物理竞赛中对概念研究的深入性以及广泛性,并在物理竞赛与高中物理中分别选取了三个相应的物理模型,通过对其分析解答,突出了物理竞赛对概念考查的灵活性以及深入性,进一步说明物理竞赛对于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指导作用。第五部分为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具体案例分析。该部分主要对惯性系与非惯性系、参考系与参考系变换以及机械能守恒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分析说明了教师应如何将物理竞赛的思想渗透到课堂中以及怎样从物理竞赛角度去开展物理概念教学。第六部分为总结,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本论文主要以力学为例,从物理竞赛角度去探究了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说明了物理竞赛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引起教育工作者们对物理竞赛的重视,在教学时,能合理的将高中物理涉及的概念或定律与物理竞赛对其理解相结合。期望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及竞赛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承琦[7](2017)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各力学定律的讨论》文中认为在高中阶段,对于各力学定律的讨论与应用均局限在惯性参考系内,然而实际生活中的参考系均为非惯性参考系。所以对非惯性参考系中各力学定律进行一定的讨论与研究,能够加深师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力学现象的理解,并能够应用所学、所想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科素养和培养科学精神。

刘多能[8](2016)在《固定翼无人机动态滑翔机理与航迹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人机在军事领域可执行情报、监视、侦察(ISR)以及远程精确打击等任务,是未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和有效手段之一;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包括地质测绘、资源勘测、环境监控、气象观测、灾害评估与救援等,完成人类或有人机难以完成的“单调、肮脏和危险(3D)”任务。从无人机的历史发展、应用背景以及研究热点来看,增加无人机的长航时性能,拓展其执行任务的持续时间和覆盖范围是主要的发展趋势。从无人机的总体设计角度来看,续航时间需求是出发点,续航性能最后都归结于机载能源的消耗问题,而机载能源数量又受到无人机载重和空间的制约。因而需要从能量的角度出发,探索扩展无人机航时性能的创新途径。信天翁在几乎不拍打翅膀的情况下,利用动态滑翔的技巧从海面附近的风梯度中获取能量,实现长航时、远距离、甚至是环球飞行;信天翁拥有―侧翼锁定‖系统,使其在动态滑翔过程中轻松地保持翅膀伸展,可当作是固定翼无人机;而且不同尺度的风梯度在自然界中广泛、持续分布,因而固定翼无人机运用动态滑翔技巧直接从风场中获取能量,实现长航时、大范围,甚至是无动力的永久飞行潜力巨大。但目前动态滑翔获能机理尚不完全明确,无人机动态滑翔的方式、方法和可行风场条件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固定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以下内容:(1)动态滑翔无人机动力学建模与航迹优化方法研究。对风梯度条件下的无人机动力学模型进行推导,一组在机体坐标系中建立,另一组在气流航迹坐标系中建立,分析了模型的等价性与适用性,将前者用于飞行仿真,后者用于能量分析与航迹优化;采用基于龙格-库塔积分的直接配点法,提出了一整套面向不同动态滑翔模式的高效航迹优化方法。(2)基于Rayleigh环的动态滑翔导引与控制研究。按照Rayleigh环逆风爬升、高空转弯、顺风下滑与低空转弯的定义,求解爬升、下滑过程获能最大化的最优爬升角与转弯过程耗能最小的最优滚转角,设计了分段导引控制策略,跟踪最优欧拉角,实现能量增益的Rayleigh环动态滑翔,将能量增益释放用于低空平飞,并按照指定方向行进,使无人机具备渐进跟踪任何方向和任意形状全局路径的能力;设计了基于增广卡尔曼滤波的风场参数估计方法,利用Rayleigh环动态滑翔仿真的传感器数据验证了风场估计方法的有效性。(3)全面阐释了不同参考系下动态滑翔机理。通过分析信天翁在风场中的动力学模型和动态滑翔的优化航迹,结合四段式Rayleigh环定义,对动态滑翔能量获取机理进行解析分析、数值分析与文献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动态滑翔过程中,相对气流系的能量增加来自于在风梯度中的穿梭飞行,相对惯性系的能量增加来自于升力向量向风速向量方向的倾斜;这两种分析的结论从能量获取角度上说并不等价,但两个参考系下的能量闭环必须同时满足;证明了支撑两个参考系下能量闭环的本质能源是风梯度,纠正了动态滑翔获能机理与风梯度无关而只与风速相关的分析与结论。(4)完整归纳了最优动态滑翔航迹的模式分类。按照Rayleigh环滑翔的四段式定义和信天翁真实的动态滑翔模式,勾画了不同动态滑翔航模式的示意图;以示意图为参考,设定不同的初始猜测航迹与边界约束,利用航迹优化方法计算了无人机所有可能模式的最优航迹;动态滑翔模式被分为两个大类:闭合模式与行进模式,前者又分为O形和8形,后者可分为Ω形、α形、C形和S形,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点和模式间的相互关系;并用大量文献中的最优动态滑翔航迹佐证模式分类的完备性;多种可行模式表明,无人机可以模拟甚至是超越信天翁,以更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动态滑翔。(5)全面分析了包含参考风速与指数参数的动态滑翔可行风场条件。利用动态滑翔航迹优化方法,求解了闭合模式与行进模式动态滑翔的可行风场条件边界,包括最大、最小幂律指数,以及不同幂律指数对应的最大、最小参考风速,使可行风场条件由单一的参考风速范围,扩展成有关参考风速与幂律指数的更加全面的二维可行域;分析了无人机参数、近地飞行安全高度、行进速度需求对于风场条件可行域的影响。(6)深入研究了太阳能无人机重力势能与风梯度联合利用航迹优化问题。在太阳能无人机分别利用爬升和下滑存储和释放重力势能的过程中,结合动态滑翔逆风爬升、顺风下滑从风梯度中获取能量的机理,对重力势能与风梯度联合利用航迹进行优化计算,优化结果表明,引入风梯度利用后,无人机可从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能量,进而节省机载储能电池搭载量,提升昼夜能量闭环性能。论文深入研究了动态滑翔获能机理,初步研究了感知、规划与控制的自主闭环问题,利用航迹优化的方法分析了无人机动态滑翔的可行模式与可行风场条件,并将动态滑翔策略应用到太阳能无人机重力滑翔的过程中。论文提出了无人机环境能量利用的创新思路,为无人机利用风梯度进行动态滑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拓展无人机续航性能提供重要的应用参考。

徐汉屏[9](2015)在《动能定理核心考点点击》文中指出动能定理是中学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当问题仅涉及力的位移效应,而不涉及加速度和时间时,用动能定理求解一般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简便。用动能定理还能解决一些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难以求解的问题,如变力作用过程、曲线运动等。学习时,我们要注意理解势能与动能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掌握

王小平[10](2015)在《论功及动能变化量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文中指出功、动能、动能的变化量及动能定理不但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动能定理的使用条件不清楚.因此,本文将通过两个具体的物理过程来论述功和动能变化量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并由此理解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二、动能定理与惯性参考系的选取无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能定理与惯性参考系的选取无关(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惯性参考系下的动量和动量定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不同惯性参考系下的动量
二、不同惯性参考系下的动量定理
四、结论

(2)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二)提出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不足及启示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流程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一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一、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一)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二)评价指标的初步建构流程
        (三)评价指标的具体设置
    二、评价指标的专家评判与修正
        (一)专家问卷的设置
        (二)专家问卷的评判意见与指标修正
        (三)指标权重得出
第二章 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研究目的
        (二)调查研究内容
        (三)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调查工具设计
        (一)问卷的初步编制
        (二)问卷初测及修改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物理观念现状分析
        (三)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科学思维现状分析
        (四)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科学探究现状分析
        (五)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科学态度与责任现状分析
    四、存在问题
        (一)物理观念
        (二)科学思维
        (三)科学探究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五)小结
第三章 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及案例设计研究
    一、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一)多种物理观念综合应用
        (二)陌生物理情境
        (三)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
        (四)猜想与假设
        (五)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六)小结
    二、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
        (一)变式训练
        (二)创设情境
        (三)合作学习
        (四)反思学习
    三、促进高中生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习题课模型建构
        (一)情境创设
        (二)合作学习
        (三)变式训练
        (四)课堂小结
    四、促进高中生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案例设计
        (一)《共点力平衡》习题课设计
        (二)《平抛运动》习题课设计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实践教学与评价
    一、实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实践研究的目的
        (二)实践研究的对象
        (三)实践研究的实施过程
    二、实践效果分析
        (一)教师评价
        (二)学生评价
        (三)自我反思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一)关于三级评价指标的构建修订及权重的计算
        (二)关于调查问卷的编制修订及实践研究评价量表的制订
        (三)依据三级评价指标及相关策略建构的实践教学模型
        (四)关于对实践教学中教师评价的分析
        (五)关于对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的分析
    二、启示
        (一)教师要丰富自身的理论积累
        (二)重视反思学习的作用
        (三)向学生普及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等词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物理习题学习评价指标确定调查问卷
附录2:物理习题学习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3:物理习题深度学习评价指标权重分布
附录4: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第1版)
附录5: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第2版)
附录6: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明细表
附录7:共点力平衡习题课教学案例
附录8:平抛运动习题课教学案例
致谢
个人情况简介

(3)能量守恒教学中出现的学习障碍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能量守恒的重要地位
        (二)能量守恒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一、理论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一)学习障碍
        (二)能量守恒的学习障碍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高中生能量守恒学习障碍的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问卷和测试卷的编制
        (一)问卷的编制
        (二)测试卷的编制
    四、调查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二)测试卷调查结果
第四章 影响高中生能量守恒学习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认知障碍
        (一)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二)对物理概念的记忆不到位
        (三)计算能力的不到位
    二、思维障碍
        (一)知识匮乏
        (二)思维习惯
        (三)外界干扰
    三、操作障碍
        (一)语言表述能力不足
        (二)推理能力不足
        (三)综合应用能力不足
    四、情感障碍
        (一)缺乏兴趣
        (二)缺乏自我效能感
        (三)意志不坚定
        (四)不合理的归因
第五章 高中生能量守恒学习对策分析
    一、认知障碍方面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对基础概念的理解
        (二)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避免对概念的认知误区
    二、思维障碍方面的应对策略
        (一)比较学习
        (二)学会一题多解
        (三)善于归纳和总结
    三、操作障碍方面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明确知识的应用过程
        (三)明确知识运用时的范围和注意事项
    四、情感障碍方面的应对策略
        (一)改善教学模式
        (二)提高自我效能感
第六章 总结
    一、研究结果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思维
        2.1.2 物理思维
        2.1.3 物理思维品质
    2.2 心理学理论
        2.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2.2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与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问卷调查
        3.1.1 问卷调查目的
        3.1.2 问卷编制
        3.1.3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3.1.4 问卷的统计
        3.1.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 高一新生物理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3.2.1 问卷调查目的
        3.2.2 问卷编制
        3.2.3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3.2.4 问卷的统计
        3.2.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与学习现状相关性分析
        3.3.1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成绩相关性分析
        3.3.2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学习兴趣相关性分析
        3.3.3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学习习惯相关性分析
        3.3.4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学习态度相关性分析
        3.3.5 物理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相关性分析
        3.3.6 物理思维品质与家长重视程度相关性分析
        3.3.7 物理思维品质与学生学习现状相关性分析小结
    3.4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缺陷原因分析
        3.4.1 物理思维品质深刻性缺陷原因
        3.4.2 物理思维品质灵活性缺陷原因
        3.4.3 物理思维品质批判性缺陷原因
        3.4.4 物理思维品质独创性缺陷原因
        3.4.5 物理思维品质敏捷性缺陷原因
第4章 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
    4.1 概念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4.1.1 创情景,重引入,建立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独创性
        4.1.2 析过程,重本质,理解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4.1.3 抓辨析,建体系,强化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4.1.4 抓应用,重反馈,活化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4.2 规律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4.2.1 重视规律的建立过程及方法,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4.2.2 剖析规律的核心意义与本质,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4.2.3 强调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4.2.4 建立规律系统,把握内在联系,培养思维品质的敏捷性
    4.3 实验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4.3.1 揭示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4.3.2 总结实验方法,迁移实验模型,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4.3.3 反思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4.3.4 创新实验方案,设计物理制作,培养思维品质的独创性
    4.4 习题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4.4.1 重典型,深挖掘,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4.4.2 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培养思维品质的敏捷性
        4.4.3 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4.4.4 过程反思,错题分析,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第5章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培养教学实践与分析
    5.1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概念教学案例
    5.2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规律教学案例
    5.3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实验教学案例
    5.4 物理思维品质培养案例教学有效性分析
        5.4.1 物理思维品质测试试卷设计分析
        5.4.2 案例及策略有效性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中的概念教学 ——以力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物理竞赛在国际、国内上的发展历程
        1.1.2 国内外物理概念教学及相关研究概况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1 高中物理竞赛课程意义
        1.2.2 力学在高中物理竞赛的重要性
        1.2.3 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意义
第2章 高中物理概念与教学
    2.1 物理概念及其特点
    2.2 高中力学概念及其特点
    2.3 物理概念教学及相关理论基础
第3章 物理竞赛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反馈
    3.1 物理观念
    3.2 科学思维
    3.3 科学探究
    3.4 科学态度与责任
第4章 高中物理与物理竞赛相关力学概念的比较
    4.1 静力学相关概念的比较
        4.1.1 高中物理中相关静力学概念
        4.1.2 物理竞赛中的相关静力学概念
        4.1.3 高中物理与物理竞赛中静力学相关例题的比较
    4.2 运动学相关概念的比较
        4.2.1 高中物理中相关运动学概念
        4.2.2 物理竞赛中相关运动学概念
        4.2.3 高中物理与物理竞赛中运动学相关例题的比较
    4.3 动力学相关概念的比较
        4.3.1 高中物理中相关动力学概念
        4.3.2 物理竞赛中相关动力学概念
        4.3.3 高中物理与物理竞赛中动力学相关例题的比较
第5章 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具体案例分析
    5.1 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5.2 参考系与参考系变换
    5.3 机械能守恒问题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8)固定翼无人机动态滑翔机理与航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历史与发展角度看无人机的长航时硬需求
        1.1.2 以能量为中心的无人机总体设计新视角
        1.1.3 从“对抗”到“利用”自然环境的无人机续航性能拓展新思路
        1.1.4 从信天翁到长航时无人机的仿生学新愿景
    1.2 无人机动态滑翔研究现状
        1.2.1 动态滑翔机理研究
        1.2.2 环境风场感知研究
        1.2.3 动态滑翔航迹优化研究
        1.2.4 动态滑翔航迹跟踪控制研究
        1.2.5 风梯度与其它能源的联合利用方法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 论文解决的问题
        1.3.2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人机动力学建模与动态滑翔机理解析分析
    2.1 风场模型
        2.1.1 指数风场模型
        2.1.2 对数风场模型
        2.1.3 线性风场模型
        2.1.4 风场模型比较
    2.2 风场中的无人机运动方程
        2.2.1 机体固连坐标系下的运动方程
        2.2.2 气流航迹坐标系下的无人机运动方程
        2.2.3 无人机运动方程比较与简化
    2.3 无人机动态滑翔机理的解析分析
        2.3.1 气流系中的获能机理解析分析
        2.3.2 惯性系中的获能机理解析分析
    2.4 无人机参数模型
        2.4.1 信天翁模型参数
        2.4.2 小型无人机模型参数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Rayleigh环的动态滑翔导引与控制方法研究
    3.1 自主动态滑翔仿真问题描述
    3.2 基于风梯度能量获取的最优姿态角计算
    3.3 纵向动态滑翔仿真
    3.4 Rayleigh环动态滑翔仿真
        3.4.1 导引与控制策略
        3.4.2 朝不同方向的动态滑翔
        3.4.3 运用动态滑翔进行大范围路径跟踪
    3.5 风场估计方法研究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航迹优化方法与动态滑翔机理的数值分析
    4.1 基于直接配点法的航迹优化方法
        4.1.1 最优控制问题的转化
        4.1.2 终端约束条件
        4.1.3 路径约束条件
        4.1.4 优化目标函数
        4.1.5 优化问题求解的软件环境
    4.2 动态滑翔机理的数值分析
        4.2.1 航迹优化方法的验证
        4.2.2 气流系中的获能机理数值分析
        4.2.3 惯性系中的获能机理数值分析
        4.2.4 不同参考系下的获能机理之间的关系
    4.3 动态滑翔机理的对比分析
    4.4 基于最小平均控制输入的动态滑翔航迹优化
        4.4.1 优化问题描述
        4.4.2 圆形盘旋模式优化结果
        4.4.3 基于动能定理的能量获取机理验证
        4.4.4 行进模式优化结果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无人机最优动态滑翔模式
    5.1 最优动态滑翔模式推演过程
        5.1.1 动态滑翔分段示意图
        5.1.2 动态滑翔模式示意图
        5.1.3 基于动态滑翔模式示意图的航迹优化
    5.2 闭合动态滑翔模式
        5.2.1 O形动态滑翔模式
        5.2.2 8形动态滑翔模式
        5.2.3 闭合动态滑翔模式的最小参考风速
    5.3 行进动态滑翔模式
        5.3.1 Ω形动态滑翔模式
        5.3.2 α形动态滑翔模式
        5.3.3 C形动态滑翔模式
        5.3.4 S形动态滑翔模式
        5.3.5 行进动态滑翔模式的最大行进速度
    5.4 最优动态滑翔模式的文献总结与完备性验证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无人机动态滑翔的可行风场条件
    6.1 1/7指数风场对无人机最优动态滑翔的局限性
    6.2 闭合动态滑翔模式的可行风场条件
        6.2.1 最小和最大的可行的指数参数
        6.2.2 可行风场条件的边界
        6.2.3 基于翼尖-地面距离下限最大化的可行风场条件
        6.2.4 可行风场条件对无人机模型参数的敏感性
    6.3 行进动态滑翔模式的可行风场条件
        6.3.1 逆风行进动态滑翔可行风场条件
        6.3.2 基于最大行进速度的可行风场条件
        6.3.3 不同行进方向的可行风场条件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基于多能源综合利用的无人机航迹优化
    7.1 太阳能与重力势能综合利用航迹优化
        7.1.1 飞行策略描述
        7.1.2 储能电池与飞行航迹联合优化方法
        7.1.3 航迹优化结果分析
    7.2 太阳能、重力势能与风梯度综合利用航迹优化
        7.2.1 飞行策略描述
        7.2.2 航迹优化问题数学描述与相关假设
        7.2.3 航迹优化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研究工作总结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下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论功及动能变化量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功及动能变化量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 独立系统的动能变化规律及能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四、动能定理与惯性参考系的选取无关(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惯性参考系下的动量和动量定理[J]. 罗亿,赵忠芹. 中国新通信, 2021(03)
  • [2]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D]. 魏丽媛.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能量守恒教学中出现的学习障碍及应对策略[D]. 丁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灵活应用“功能关系” 巧妙剖析力学试题[J]. 朱亚军. 中学教学参考, 2020(08)
  • [5]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D]. 陈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从物理竞赛角度探究高中物理中的概念教学 ——以力学为例[D]. 冉婷.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7]非惯性参考系中各力学定律的讨论[J]. 王承琦. 高考, 2017(27)
  • [8]固定翼无人机动态滑翔机理与航迹优化研究[D]. 刘多能.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9]动能定理核心考点点击[J]. 徐汉屏. 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 2015(05)
  • [10]论功及动能变化量的相对性和绝对性[J]. 王小平. 物理教师, 2015(03)

标签:;  ;  ;  ;  ;  

动能定理与惯性参考系的选择无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