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阳铁路局加快绿色通道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高亮[1](2020)在《沈阳站热源厂噪声分析及降噪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以辽宁省沈阳市沈阳站热源厂的噪声治理为例,立足于噪声的声音特性,通过对沈阳站热源厂的噪声源及噪声频率进行调研分析,利用实地调研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手段,从设备方面、场地规划和建筑设计三个方面进行降噪设计,探索出对于热源厂有效的噪声治理方法。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热源厂噪声控制这一课题的研究背景进行介绍,阐释了热源厂的基本概念、中国目前的噪声扰民标准以及噪声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当前国内外构建绿色建筑声环境评价体系和降噪手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分析本文的研究依据和研究方法等。文中对噪声的声音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出声强级、声压级、声功率级、噪声的反射、投射、折射等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隔声原理以及噪声叠加的条件和结果,以及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声压衰减的程度。并主要对沈阳站热源厂建筑工程及设备特性进行现状论述,首先从项目背景着手,对总体布局情况、建筑功能、相关设备和建筑构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当前沈阳站热源厂功能结构上的优缺点;其次对沈阳站热源厂的设备特征和运作模式进行介绍,为之后的降噪方法提供基础数据。文章分析了沈阳站热源厂的噪声来源,用实地测量的方法对相关设备针对性调研,根据声音的频率和强度进行噪声分类;除此之外,研究噪声在热源厂的传播方式,根据传播介质不同可在噪声传播路径上进行噪声控制,增加了降噪的可行性。通过基础调查和研究,本文提出针对沈阳站热源厂的噪声控制方法,按照噪声的特点,从设备、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研究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噪声之间的联系,为以后的城市噪声治理提供思路和基础。
邱铁鑫[2](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宋宇[3](2020)在《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铁路车站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同时开工建设铁路新车站1000余座,建成804座。”沈阳铁路局作为规划的实施单位之一,管辖范围内需要建设很多铁路车站,而其中中小型车站就占了规划的70%以上。因此,本论文对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作为绪论部分,阐述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并简述铁路车站相关概念及划分、车站类型。通过剖析中西方及日本铁路车站的发展现状,从中提炼出对我国铁路车站有价值的设计和思路。最后界定中小型铁路车站及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第二章主要对地域性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地域性相关概念的阐释,建筑地域性所包含的要素,探索出中小型铁路车站建筑在立面、平面以及建筑技术方面的地域性表达。这些基础理论及探索为本文客站建筑地域性设计策略的得出提供了一定的方法。第三章通过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零星分散房屋现状问题,分析车站建筑集中整合的原则及必要。用典型车站进行设计研究,总结出集中整合的优点。第四章通过提出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建筑老旧无特色的问题。进而分析沈阳铁路局中小型车站改造的原则及必要性。最后通过典型车站的设计,研究出改造车站一些有价值的方法。第五章以岫岩铁路车站作为设计实践,将以上章节总结出的理论、方法、研究应用到本实例中进行分析解读。第六章作为结论,对全文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本文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方法,为今后中小型铁路车站尤其是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车站设计及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贾祥[4](2019)在《基于运到时限的铁路流线结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是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建设运营,使得既有线运能得到了释放,为我国铁路货运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当前货运市场下各运输方式之间的激烈竞争和货主对运输服务准时性、时效性的高要求,也给铁路货运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优化铁路货运组织模式,进行铁路流线结合优化研究显得极为重要,不仅可以掌控货物全程运输状态,推算货物送达时间,保障运到时限,还可以优化设计运输服务网络,减少路网车流的总运输时间,提高服务质量。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明确了流线结合优化问题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然后分析了我国铁路货运组织理论,构建了基于运到时限的铁路流线结合优化模型,设计了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的次梯度优化算法和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以小案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以沈阳铁路局的路网和数据为实例进行分析研究,证明了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论文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1)从货物送达时间和运输服务网络设计两方面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现有研究之后,决定从货物全程运输过程的角度来推算货物送达时间,并利用离散时空网络描述车流的时空二维属性,同时优化设计运输服务网络以适应车流波动,保障运到时限。(2)对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理论进行研究,理清了货运计划体系,将货物送达过程分为始发、终到货运站作业过程、技术站中转作业过程和区段旅行过程,分析各过程的货物作业时间,改进现阶段下组织型运输模式,与规划型组织模式结合使用。(3)构建了基于运到时限的铁路流线结合优化模型,以路网车流总运输时间最小为目标函数,依托离散时空网络进行建模,并对时空网络改良优化,简化了模型复杂度。之后设计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求解模型上下界,以小案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4)以沈阳铁路局路网和数据进行实例分析,收集数据、设定参数,然后构建了改良离散时空网络,求解得到了货物车次接续计划和运输服务网络设计方案,对结果的可行性和优化效果进行分析,表明了论文的实用价值。
庞宇宁[5](2019)在《中远海集运公司集装箱海铁联运方案》文中提出为了保证大连中远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海铁联运一票制的发展,基于目前大连中远海海铁联运的发展情况,结合当前物流环境和大连中远海内部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当前形势提出海铁联运一票制的总体方案。本文首先介绍海铁联运一票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再简要介绍发达国家港口在集装箱海铁联运方面的境况,以及国内港口当前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比总结出我国海铁联运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后介绍大连中远海以及与铁路局的合作现状,分析大连中远海发展海铁联运的瓶颈和必要性,以及海铁联运一票制的难点分析。最后给出海铁联运一票制的解决方案,分析船公司优劣势,并提出解决方案的保障措施?大连中远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海铁联运环境分析与对策研究,主要分为绪论研究背景和意义、海铁联运现状分析、结局方案和保障措施四部分内容。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分析中远海在海铁联运方面的问题,提供一个海铁联运一票制的发展方案,争取在海铁联运市场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
张丹[6](2019)在《铁路石家庄站客运服务质量完善措施研究》文中认为石家庄站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主要担当七个方向旅客运输组织工作。车站年旅客发送量3229.31万人,日均8.85万人,并逐步形成了高铁客站专业化管理,发展内动力和形象软实力得到不断增强。然而,作为重要的铁路枢纽,石家庄站在客运服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客运服务质量的好坏对于旅客来说尤为重要。所以,加强客运服务质量,提高旅客的满意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针对石家庄站客运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其服务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服务质量完善措施,可作为石家庄站客运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本文首先从铁路客运服务的发展形势入手,提出了铁路客运服务的现状仍然不能满足旅客对服务质量的需求,唯有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才能获得更高的旅客满意度,使得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铁路出行的观点。结合国内外服务质量研究现状,从基础层面对客运服务质量进行剖析,提出了铁路客运服务的构成及重要地位,再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内涵入手,分析得出了客运服务质量的特征及决定因素,从而提出了客运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然后,从售票与候车服务的影响因素、旅客信息查询的影响因素、提高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保障旅客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石家庄站客运服务现状为研究对象,综合客运基础设施、售取票方式、交通接驳质量、检票口信息、停靠站台信息、换乘信息及职工素质等诸多因素进行问卷设计,通过设计针对性问卷对450名旅客及50名车站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说明了了石家庄铁路新客站在客运服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和实际情况,从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素质及客运安全方面提出改进意见,主要包括构建候车服务体系、提高交通接驳质量、优化售票取票制度、加快推行智慧车站、完善车站基础设施、增强信息标识引导、提高职工服务水平、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加快客运服务文化建设以及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从而为石家庄站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意见,从根本上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铁路客运服务水平。
姚天宇[7](2018)在《中铁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迅猛增长的冷链运输需求为铁路冷链物流带来了发展机遇。中铁特货公司是我国专业的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公司,随着铁路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和铁路潜在运能的释放,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家政策、“一带一路”发展机遇都为中铁特货公司发展铁路冷链物流提供了难得的空间。本文通过运用客观、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了中铁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及运输需求,指出其由于受到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与货物运输组织等方面影响,导致铁路在冷链物流市场的竞争中不具备优势,此外,铁路运输装备的老化和信息化系统的滞后,已不能满足当前冷链市场的需求,因此铁路在冷链物流运输中的占比率不高。通过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两种分析法,对中铁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所处的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公路冷链物流及其他冷链物流形式的特点,分析了中铁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当前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发展机遇与发展挑战。根据SWOT矩阵,分析得出SO战略是比较适合特货公司冷链物流运输的发展策略,指出中铁特货公司应该选择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运营模式,并且针对其发展战略定位及运营模式,提出重点客户品牌、灵活优化价格、加强合作的实施策略,此外,从铁路冷链物流基础运输装备、基地配套建设、货物运输组织模式、运输服务方式及培养运输管理人才等保障措施方面,对中铁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发展提出建议。
辽宁省人民政府[8](2017)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辽宁省人民政府文件辽政发[2017]49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现将《辽宁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11月13日(此件公开发布)辽宁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辽宁振兴发展
陆远[9](2017)在《沈阳铁路局第三方物流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内铁路货运改革的大背景下,本论文以沈阳铁路局为研究对象,对其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对沈阳铁路局货运物流的发展给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对论文所要研究的背景、目的及论文研究的意义进行论述,对铁路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简要介绍物流及铁路货运相关定义,及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方物流理论、铁路货运改革重点,供应链理论及SWOT态势分析法,通过上述分析得到沈阳铁路局第三方物流发展策略的论点。并对德、美、日等国外铁路物流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从中获取先进经验并运用到我国铁路货运物流的发展中;运用SWOT分析法从威胁、机遇、劣势和优势等四个方面全方位的对沈阳铁路局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沈阳铁路局第三方物流发展进行定位,将问卷打分的数据作为SWOT数学模型的基础数据。通过对15位具有丰富铁路货运经验的专家对所有铁道运输的影响因素的强度、重要性进行估计以及进行概率打分,从而得到论文的相关数据,最终得出结论——沈阳铁路局发展第三方物流应采取开拓型战略。最后,本文主要就几个方面进行提出解决沈阳铁路局第三方物流发展对策: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组内部资源、提升铁路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和加强沈阳铁路局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等方面促进沈阳铁路局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2016)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进全省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辽政办发[2016]123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进全省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1月15日(此件公开发布)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进全省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二、沈阳铁路局加快绿色通道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铁路局加快绿色通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沈阳站热源厂噪声分析及降噪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相关噪声限制 |
1.2.1 中国噪音标准 |
1.2.2 相关噪声治理依据 |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1 绿色建筑声环境评价体系构建 |
1.3.2 降噪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提出 |
1.4.1 选题依据 |
1.4.2 课题内容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2 噪声与隔声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噪声声学特性 |
2.1.1 声强级、声压级、声功率级 |
2.1.2 频程与频谱 |
2.1.3 噪声的反射、透射、折射、干涉、散射和衍射 |
2.2 隔声原理 |
2.3 噪声叠加与衰减 |
2.3.1 噪声的叠加 |
2.3.2 噪声的相减 |
2.3.3 声压级衰减 |
2.3.3.1 点声源的声压级衰减 |
2.3.3.2 面声源的声压级衰减 |
2.4 本章小结 |
3 沈阳站热源厂建筑工程及设备特性 |
3.1 项目背景 |
3.2 总体布局 |
3.3 设备布置及其功能 |
3.3.1 锅炉间 |
3.3.2 风机间 |
3.3.3 水泵间 |
3.3.4 控制室 |
3.3.5 配煤车间 |
3.3.6 建筑构造 |
3.4 运转设备 |
3.4.1 锅炉 |
3.4.2 风机 |
3.4.3 水泵 |
3.4.4 碎煤机及输煤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4 沈阳站热源厂噪音源分析 |
4.1 噪音类型 |
4.1.1 机械动力噪声 |
4.1.2 空气动力噪声 |
4.1.3 混响声 |
4.1.4 交通噪声 |
4.2 噪声传播方式 |
4.2.1 空气传播 |
4.2.2 固体传播 |
4.3 沈阳站热源厂噪声测定 |
4.3.1 噪声测定规范 |
4.3.2 噪声测定物理量 |
4.3.3 噪声测定仪器 |
4.3.4 噪声测定结果 |
4.4 沈阳站热源厂噪声主观评价 |
4.4.1 调查问卷设计 |
4.4.2 调查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热源厂降噪措施研究 |
5.1 规划降噪 |
5.1.1 沈阳站热源厂现状分析 |
5.1.2 沈阳站热源厂改造设计 |
5.1.2.1 种植绿化带 |
5.1.2.2 设置声屏障 |
5.1.2.3 改造周围居住建筑 |
5.2 建筑设计降噪 |
5.2.1 建筑基础降噪 |
5.2.2 墙体降噪 |
5.2.3 门窗降噪 |
5.2.4 顶棚降噪 |
5.3 设备降噪 |
5.3.1 风机降噪 |
5.3.2 水泵降噪 |
5.3.3 碎煤机降噪 |
5.3.4 其他设备降噪 |
5.4 其他方式降噪 |
5.5 降噪措施造价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3)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铁路车站简述 |
1.2.1 铁路车站概念及划分 |
1.2.2 铁路车站类型 |
1.3 国内外铁路车站发展及中小型车站研究现状 |
1.3.1 欧洲车站发展 |
1.3.2 日本车站发展 |
1.3.3 我国车站发展 |
1.3.4 中小型车站研究现状 |
1.4 概念界定及范围 |
1.4.1 中小型铁路站房界定 |
1.4.2 沈阳铁路局及其管辖范围 |
1.5 本章小结 |
2 中小型铁路车站的地域性表达 |
2.1 地域性基本概念 |
2.1.1 地域性 |
2.1.2 地域性建筑的概念 |
2.2 地域性所包含的因素 |
2.2.1 自然因素 |
2.2.2 文化因素 |
2.2.3 技术因素 |
2.3 中小型铁路车站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
2.3.1 建筑立面的地域性表达 |
2.3.2 建筑平面布局的地域性表达 |
2.3.3 建筑技术的地域性表达 |
2.4 中小型铁路车站绿色节能设计策略 |
2.4.1 节约土地 |
2.4.2 节约能源 |
2.4.3 节材节水 |
2.5 本章小结 |
3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整合新建设计研究 |
3.1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现状分析 |
3.1.1 车站建筑零散分散问题 |
3.1.2 对相关车站的调研 |
3.2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集中整合新建必要性及原则 |
3.2.1 对车站建筑集中整合新建的必要性 |
3.2.2 对车站建筑集中整合新建的设计原则 |
3.2.3 依据沈阳铁路局相关文件 |
3.3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集中整合新建设计研究 |
3.3.1 车站既有房屋整合概况 |
3.3.2 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研究 |
3.3.3 车站建筑设计研究 |
3.3.4 车站配套设备设施设计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改造设计研究 |
4.1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存在的问题 |
4.1.1 车站建筑老化严重 |
4.1.2 车站建筑缺乏特色 |
4.1.3 车站配套设施不全 |
4.1.4 对相关车站的调研 |
4.2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改造必要性及设计原则 |
4.2.1 对老旧无特色车站建筑改造必要性 |
4.2.2 对老旧无特色车站建筑改造设计原则 |
4.3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改造设计研究 |
4.3.1 车站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
4.3.2 车站建筑特色改造设计研究 |
4.3.3 车站建筑配套设备设施改造设计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岫岩铁路车站设计实践 |
5.1 .概况 |
5.1.1 地理位置 |
5.1.2 工程概况 |
5.2 总平面设计 |
5.2.1 总平面布局 |
5.2.2 竖向及道路设计 |
5.3 建筑设计 |
5.3.1 建筑规模界定及人员统计 |
5.3.2 建筑平面设计 |
5.3.3 建筑构造及建筑装修 |
5.4 建筑地域性表达 |
5.4.1 整体造型的地域性表达 |
5.4.2 当地气候的地域性表达 |
5.4.3 民族文化的地域性表达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运到时限的铁路流线结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理论研究 |
2.1 铁路货物运到期限与运到时限 |
2.2 铁路货物运输相关计划 |
2.2.1 货物运输计划 |
2.2.2 货物列车编组计划 |
2.2.3 货物列车运行图 |
2.2.4 货物运输方案 |
2.3 铁路货物送达过程 |
2.3.1 始发、终到作业过程 |
2.3.2 技术站中转作业过程 |
2.3.3 区段旅行过程 |
2.4 我国铁路货运组织存在的问题 |
2.5 基于运到时限的铁路流线结合优化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运到时限的铁路流线结合优化模型 |
3.1 问题的描述 |
3.2 问题的假设 |
3.3 基本离散时空网络 |
3.4 构建流线结合优化模型 |
3.4.1 设计决策变量 |
3.4.2 定义参数、变量 |
3.4.3 约束条件 |
3.4.4 目标函数 |
3.4.5 模型表述 |
3.4.6 模型复杂度分析 |
3.5 离散时空网络改良 |
3.6 构建离散时空网络的步骤及算法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算法的模型求解 |
4.1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 |
4.1.1 拉格朗日松弛理论 |
4.1.2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基本原理 |
4.2 松弛模型 |
4.3 设计算法 |
4.3.1 次梯度优化算法求解下界 |
4.3.2 启发式算法求解上界 |
4.4 算法有效性验证 |
4.4.1 构建小案例 |
4.4.2 调用CPLEX求最优解 |
4.4.3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求解 |
4.5 本章小结 |
5 实例分析及评价 |
5.1 构建路网 |
5.2 构建改良离散时空网络 |
5.3 实例求解结果 |
5.4 实例结果分析 |
5.4.1 可行性分析 |
5.4.2 优化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列车时刻表及编组内容 |
附录B 路网运输需求 |
附录C 货物车次接续计划表 |
附录D CPLEX部分代码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中远海集运公司集装箱海铁联运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支撑国家战略的必要性 |
1.1.4 带动区域经济的必要性 |
1.1.5 大连中远海推进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达国家海铁联运模式介绍 |
1.2.1 国内海铁联运现状 |
1.2.2 发达国家海铁联运模式介绍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中远海海铁联运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大连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概况 |
2.2 中远海集运与铁路局合作现状 |
2.3 海铁联运中面临的瓶颈及问题 |
2.3.1 集装箱海铁联运体制方面的瓶颈 |
2.3.2 集装箱海铁联运协同的瓶颈 |
2.3.3 集装箱海铁联运基础设施的瓶颈 |
2.3.4 海铁联运服务能力的瓶颈 |
2.3.5 推进集装箱铁海联运一票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4 大连中远海集运公司发展海铁联运一票制的SWOT分析 |
3 大连中远海集装箱海铁联运解决方案 |
3.1 中远海集运与铁路的对接方式 |
3.1.1 单据货票的对接 |
3.1.2 保险法适用选择的对接 |
3.1.3 码头场地和数据支持 |
3.2 海铁联运一票制总体方案 |
3.2.1 入股后各股东方的合作框架 |
3.2.2 为促成海铁联运一票制各股东方应给予的便利 |
3.2.3 海铁联运一票制的运作流程 |
3.2.4 海铁联运一票制方案带来的模式变化 |
3.2.5 海铁联运一票制在铁路运输的推行 |
4 海铁联运可行性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4.1 资金保障 |
4.2 组织保障 |
4.3 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铁路石家庄站客运服务质量完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服务质量研究 |
1.2.2 国内服务质量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二章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特性分析 |
2.1 铁路客运服务分析 |
2.1.1 铁路客运服务构成分析 |
2.1.2 铁路客运服务的重要性分析 |
2.2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内涵分析 |
2.2.1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特征分析 |
2.2.2 铁路客运服务的需求因素分析 |
2.2.3 提高客运服务的途径分析 |
第三章 客运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
3.1 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原则 |
3.2 售票与候车服务的质量影响因素 |
3.2.1 售票服务的质量影响因素 |
3.2.2 候车服务的质量影响因素 |
3.3 旅客信息需求的服务影响因素 |
3.3.1 信息查询的服务影响因素 |
3.3.2 交通接驳信息引导影响因素 |
3.3.3 站内信息标识引导影响因素 |
3.4 提高人员服务质量的素质影响因素 |
3.5 保障旅客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 |
3.5.1 应急安全服务影响因素 |
3.5.2 安全设备保障影响因素 |
3.5.3 安全监督制度影响因素 |
第四章 石家庄铁路客站服务质量调查与问题分析 |
4.1 设施基本情况调查 |
4.2 客运服务状况调查 |
4.2.1 问卷设计 |
4.2.2 调查实施 |
4.2.3 调查结果汇总 |
4.3 存在问题分析 |
4.3.1 管理方式问题分析 |
4.3.2 票务制度问题分析 |
4.3.3 基础设施问题分析 |
4.3.4 人员素质问题分析 |
第五章 石家庄站客运服务质量改进措施研究 |
5.1 管理方式改进措施研究 |
5.1.1 构建候车服务体系 |
5.1.2 提高交通接驳质量 |
5.2 管理制度完善措施研究 |
5.2.1 优化售票、取票制度 |
5.2.2 加快推行智慧车站 |
5.3 硬件设施完善措施研究 |
5.3.1 完善车站基础设施 |
5.3.2 增强信息标识引导 |
5.4 人员素质提升措施研究 |
5.4.1 提高职工服务水平 |
5.4.2 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 |
5.4.3 加快客运服务文化建设 |
5.5 客运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
5.5.1 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
5.5.2 执行安全检查规定 |
5.5.3 提高列车上的安全宣传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中铁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外铁路冷链物流研究及文献综述 |
1.2.2 国内铁路冷链物流研究及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发展现状 |
2.1.1 冷链物流概念 |
2.1.2 铁路冷链物流运输概念 |
2.1.3 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发展过程 |
2.2 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市场需求 |
2.3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PEST分析 |
2.3.1 政治环境(Political) |
2.3.2 经济情况(Economic) |
2.3.3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 culture) |
2.3.4 技术发展情况(Technological) |
2.4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竞争环境分析 |
2.4.1 现有竞争者 |
2.4.2 潜在进入者 |
2.4.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2.4.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2.4.5 替代品威胁 |
第3章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发展战略分析与定位 |
3.1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SWOT分析 |
3.1.1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发展优势 |
3.1.2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发展劣势 |
3.1.3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发展机遇 |
3.1.4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发展挑战 |
3.1.5 SWOT战略矩阵 |
3.2 适应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战略定位 |
3.2.1 SO战略定位 |
3.2.2 专业化铁路第三方物流运营模式 |
第4章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运输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
4.1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实施策略 |
4.1.1 重点客户品牌策略 |
4.1.2 灵活优化价格策略 |
4.1.3 加强合作策略 |
4.2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保障措施 |
4.2.1 更新铁路冷链物流基础运输装备 |
4.2.2 加快铁路冷链物流基地配套建设 |
4.2.3 更新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 |
4.2.4 改善铁路冷链物流运输服务方式 |
4.2.5 培养铁路冷链物流运输人才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沈阳铁路局第三方物流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主要定义及相关理论 |
2.1 主要定义 |
2.1.1 物流的定义 |
2.1.2 铁路物流运输概述 |
2.1.3 物流一体化含义 |
2.2 相关理论 |
2.2.1 第三方物流理论 |
2.2.2 供应链理论 |
2.2.3 SWOT分析法 |
3 国外铁路货运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3.1 国外铁路货运第三方物流发展概述 |
3.1.1 美国铁路货运第三方物流发展情况 |
3.1.2 法国铁路货运第三方物流发展情况 |
3.1.3 日本铁路货运第三方物流发展情况 |
3.2 国外铁路货运第三方物流经验借鉴 |
4 沈阳铁路局发展第三方物流SWOT分析 |
4.1 沈阳铁路局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 |
4.2 沈阳铁路局第三方物流发展形势 |
4.2.1 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经济现状分析 |
4.2.2 沈阳铁路局货运物流能力分析 |
4.2.3 沈阳铁路局货运物流市场需求分析 |
4.2.4 沈阳铁路局货运物流市场政策支持分析 |
4.3 沈阳铁路局发展第三方物流SWOT分析 |
4.3.1 沈阳铁路局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势(Strengths)分析 |
4.3.2 沈阳铁路局发展第三方物流劣势(Weaknesses)分析 |
4.3.3 沈阳铁路局发展第三方物流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4.3.4 沈阳铁路局发展第三方物流威胁(Threats)分析 |
4.4 沈阳铁路局第三方物流SWOT定量分析 |
4.4.1 SWOT矩阵分析 |
4.4.2 SWOT定量模型各因素力度分析 |
4.4.3 SWOT定量模型各因素的总力度分析 |
4.4.4 SWOT定量模型战略四边形构建 |
4.4.5 SWOT定量分析结论 |
5 沈阳铁路局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对策分析 |
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1.1 提升货运中心的物流功能 |
5.1.2 加大现代化集装箱堆场建设 |
5.2 重组内部资源 |
5.2.1 改善管理体制 |
5.2.2 转变经营观念 |
5.2.3 改变原有运价机制 |
5.3 提高铁路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 |
5.3.1 提高铁路货运服务水平 |
5.3.2 增设服务网点 |
5.3.3 针对不同客户的差异管理 |
5.4 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
5.4.1 着力推进网络经营 |
5.4.2 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 |
5.5 加强沈阳铁路局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调整铁路货运价格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 |
附录B 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沈阳铁路局加快绿色通道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阳站热源厂噪声分析及降噪措施研究[D]. 高亮.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3]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与实践研究[D]. 宋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基于运到时限的铁路流线结合优化研究[D]. 贾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中远海集运公司集装箱海铁联运方案[D]. 庞宇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6]铁路石家庄站客运服务质量完善措施研究[D]. 张丹.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7]中铁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 姚天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8]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J]. 辽宁省人民政府.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23)
- [9]沈阳铁路局第三方物流发展策略研究[D]. 陆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5)
- [10]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进全省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J].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