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芙蓉叶外敷治疗少儿乳房异常发育症6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万静,陈晓兰,董娜娜,邓铋莉[1](2021)在《木芙蓉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木芙蓉叶属于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芙蓉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为黄酮类,除此之外还有甾醇类、蒽醌、生物碱、有机酸类、挥发油及微量元素等,药理活性研究表明木芙蓉叶具有抗炎、镇痛、抑菌、抗呼吸合胞病毒、抗乙肝病毒、治疗肝损伤等作用。木芙蓉叶临床应用于鼻炎、急性乳腺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流行性腮腺炎、滑膜炎、疖、痈及痛等病症,疗效显着。该文对木芙蓉叶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木芙蓉叶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张小芳[2](2021)在《芙蓉叶中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提出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inn.)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资源丰富。《本草纲目》记载芙蓉花与叶子或者叶子、根、花并用可以治疗痈肿;芙蓉叶于2015年被《中国药典》收录。芙蓉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黄酮、有机酸、挥发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鉴定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用气质联用鉴定的,而关于芙蓉叶中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较少。生物活性研究集中在芙蓉叶的提取物,而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较少。本课题综述了芙蓉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为选题提供充分的依据。采用植物化学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芙蓉叶90%乙醇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用气质联用技术对芙蓉叶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层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芙蓉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并在体外对芙蓉叶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酪氨酸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筛选。运用硅胶、聚酰胺等经典的柱层析方法,从芙蓉叶中分离出20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NMR)、质谱(MS)、紫外(UV)等技术鉴定结构。其中脂肪酸类化合物5个,分别是:(R)-十八烷酸-2,3-二羟丙酯(2)、对香豆酸(3)、吐叶醇(4)、咖啡酸(8)、王百合苷D(12);黄酮苷类化合物5个,分别是:反式椴树苷(10)、望春花黄酮醇苷(13)、山柰酚-3-O-β-D-(6″-乙酰半乳糖苷)(14)、槲皮素-7-O-α-L-鼠李糖基-(1→6)-β-D-半乳糖苷(19)、芦丁(20);豆甾类化合物5个,分别是:β-谷甾醇和豆甾烯醇(1)、3β-3-羟基-胆-5-烯-26-酸乙酯(5)、β-谷甾醇(6)、豆甾-7-烯-3β-醇(7)、pakisterol A(9);含氮原子的化合物2个,分别是:halicerebroside A(11)、kaousine(18);其他类化合物有3个,分别是:京尼平苷(15)、cissusol(16)、cbirmioside(17)。化合物吐叶醇(4)、halicerebroside A(11)、王百合苷D(12)、京尼平苷(15)、cissusol(16)、cbirmioside(17)、kaousine(18)是首次从芙蓉叶中分离得到的。本文针对芙蓉叶中主要的8个化学成分,建立了HPLC-DAD分析方法,对四川、云南、山东、广东四个产地的芙蓉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槲皮素-7-O-α-L-鼠李糖基-(1→6)-β-D-半乳糖苷(19)、cbirmioside(17)、kaousine(18)是芙蓉叶中含量较显着的化学成分。不同产地芙蓉叶中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显着。cbirmioside(17)的含量范围为0.637~7.538 mg/g,kaousine(18)的含量范围为1.467~3.846 mg/g,槲皮素-7-O-α-L-鼠李糖基-(1→6)-β-D-半乳糖苷(19)的含量范围为0.206~0.471 mg/g。对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的验证,结果显示8个标准分析品的日内和日间的准确度、重复性、加标回收率、稳定性的RSD均低于3.31%。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槲皮素-7-O-α-L-鼠李糖基-(1→6)-β-D-半乳糖苷(19)、芦丁(20)、cbirmioside(17)的半抑制率浓度(IC50)分别为0.40、0.20、0.46 m M,均显着低于阳性对照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芦丁(20)、β-谷甾醇和豆甾烯醇(1)、pakisterol A(9)的IC50分别为0.57、0.14、0.78 m M,表现出显着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槲皮素-7-O-α-L-鼠李糖基-(1→6)-β-D-半乳糖苷(19)、kaousine(18)、cbirmioside(17)、cissusol(16)的IC50分别为0.10、0.43、0.20、0.77m M,表现出明显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本课题的相关研究为后续芙蓉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芙蓉叶在降血糖、美白、抗老年痴呆方面的生物活性探索提供基础研究。
陈昱君[3](2020)在《消痈膏联合内服治疗外吹乳痈初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消痈膏联合内服对外吹乳痈初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外吹乳痈初期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瓜蒌牛蒡汤加减内服治疗,治疗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消痈膏外敷治疗,分别连续治疗5天。通过观察各组的血清炎症指标、乳房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和中医症状积分等情况变化,采用SPSS25.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以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2%。(2)两组患者在乳房疼痛程度、乳房肿块面积、局部皮肤发红范围、血清炎症指标(CRP、WBC、NEUT%)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但在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除了血清炎症指标方面(P>0.05),其他局部症状两者差异存在显着性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乳房局部症状的作用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在乳房疼痛症状及肿块消失所需要的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及中医单项症状具体积分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着(P<0.05)。(4)就单项中医症状积分而言,治疗组患者在乳房局部病灶的症状(乳房疼痛程度、乳房肿块大小、局部皮肤发红范围、乳汁排出情况)积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但是患者的全身症状(体温、脉象、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口渴、便秘)的单项积分相比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消痈膏联合内服治疗外吹乳痈初期的临床疗效确切。与单内服中药治疗相比,消痈膏联合内服更具优势,能更有效的改善外吹乳痈初期患者的乳房局部症状,帮助患者提早恢复健康。
陈梅兰[4](2020)在《消癖酊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消癖酊联合健康教育与单纯健康教育对照治疗乳痛症患者在乳房疼痛症状改善和复发方面的疗效差异以及药物的安全性。方法:1.本研究病例全部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门诊乳痛症患者,根据纳排标准确定合格受试者。2.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法,把全部纳入106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3.对照组予单纯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联合消癖酊局部外治。4.治疗前后、治疗期间及随访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ardiff乳房疼痛量表,治疗结束后疗效根据计算受试者治疗前后积分改善率判定。结果:1.纳入106例患者,脱落12例,实际纳入试验组49例,对照组45例。经过3个月的治疗,试验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病例分别为6、15、21、7人,试验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病例分别为2、8、18、17人,对照组总有效率62.22%;两组疗效对比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08)。2.治疗前对照组VAS评分(5.04±1.31)与试验组VAS评分(5.2±1.34)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2.96±1.35)与试验组VAS评分(2.08±1.41)有显着差异,说明试验组改善乳房疼痛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随访(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照组VAS评分(3.2±1.22)与试验组VAS评分(2.31±1.40)仍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组内在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呈线性下降趋势,且时间与组间交互作用显着,表明时间因素的作用因组别而异,试验组的下降趋势更显着。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与随访(治疗结束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均无显着差别(P>0.05),提示两组治疗疗效稳定,乳房疼痛无明显复发。3.对照组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8.26±2.2)与试验组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8.45±2.15)在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第1个月后,对照组(8.5±1.8)与试验组(8.82±2.26)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也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第2个月后试验组(6.67±1.9)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7.75±2.19)(P<0.05),治疗第3个月后对照组(7.13±2.37)与试验组(6.1±1.99)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也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组内在不同时间点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呈线性下降趋势,且时间与组间交互作用显着,表明时间因素的作用因组别而异,试验组的下降趋势更显着。4.随访期间(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均出现7例乳房疼痛症状反复,试验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6.67%、25.0%,对照组复发率较试验组高,但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5.治疗期间试验组未观察到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提示消癖酊治疗乳痛症的药物安全性。结论:消癖酊联合健康教育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在改善乳房疼痛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健康教育,且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王继锋,周长征,徐佳馨,颜娓娓,崔真真,辛义周[5](2019)在《木芙蓉叶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木芙蓉叶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本文对木芙蓉叶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引起广大学者重视,为将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木芙蓉叶奠定基础。
程艺[6](2019)在《楼丽华教授治疗乳房病经验总结》文中认为乳房病指发生在乳房部位的疾病,主要包括乳腺增生病、急性乳腺炎、乳腺恶性肿瘤、乳腺纤维瘤、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房异常发育症等,主要见于女性。近年来,乳房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且表现形式多样,对女性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医乳房病属于古代“疡科”范畴,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独立的专书来记载该病,历代医家对乳房病的记载散见于一些综合类或妇科方面的医书内,大多杂而不全,或全而不精。然而对于乳房病的治疗方面,中医药有着独特的疗效,与现代医学比具有相当的优势,中医乳房病学前景喜人。导师楼丽华教授在中医乳房病学的领域进行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其学术思想可概括为“四辨识病、温通治痈、三机调增、扶正抗癌”,分别在乳腺疾病的诊断,炎性乳房病、乳腺增生性疾病以及乳腺恶性肿瘤等治疗方面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搜索、整理历代医家对乳房病的认识和治疗思想,结合临床实际病例的探讨及用药经验的分析,阐发了楼丽华教授治疗乳房病的丰富经验,并探索了研究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乳房病提供系统的参考。
葛安琪[7](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乳香—没药药对干预乳腺增生症的分子机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乳香-没药药对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医药数据库收集筛选乳香-没药药对的化学成分信息,利用SciFinder搜集化学成分的已知靶点,并用Pharm Mapper预测潜在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注释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根据乳香-没药药对的已知靶点收集、潜在靶点预测以及富集分析的结果构建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网络模型和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模型,并进行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1.乳香-没药药对抑制乳腺增生症的主要包含有乳香脂酸、因香酚、没药甾酮、曼苏宾酸等51个活性成分,约270余个对应作用靶点,如:雄激素受体、细胞色素P450、微管相关tau蛋白、雌激素受体、类固醇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糖皮质激素受体、盐皮质激素受体等。2.乳香-没药药对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有6条,通过富集度的高低分别为: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雄激素和雌激素代谢,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ErB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类固醇生物合成信号通路。3.乳香-没药药对治疗乳腺增生症涉及的生物过程主要有14个,通过富集度的高低分别为:类固醇代谢过程、对激素刺激的反应、类固醇生物合成过程、对类固醇激素刺激的反应、甾醇代谢过程、调节激素水平、激素代谢过程、对雌激素刺激的反应、雌激素代谢过程、甾醇生物合成过程、对皮质类固醇刺激的反应、类固醇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对雌二醇刺激的反应、雌激素生物合成过程。结论:通过对乳香-没药药对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初步发现了乳香-没药药对乳腺增生症治疗的相关信号通路和生物过程,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抑制乳腺细胞增生、促进细胞凋亡自噬、抑制炎症反应和血管新生等方面,体现了乳香-没药药对在“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方面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作用,对理解乳香-没药药对中各有效组分的协同作用及进一步研究乳腺增生症的确切分子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吴玉梅,陈晓兰,魏文珍,缪艳燕[8](2016)在《均匀设计法优选木芙蓉凝胶膏剂处方及其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优选木芙蓉透皮凝胶膏剂的基质处方及其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法,以黏附性、皮肤追随性、膜残留量和赋形性为评价指标,对各种成分的用量进行优选,该文通过对木芙蓉透皮凝胶膏剂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确定木芙蓉透皮凝胶膏剂中基质的最佳配比,初步制定其质量标准。结果:优选出木芙蓉透皮凝胶膏剂的最佳配比为:甘油∶纯水∶NP-700∶酒石酸∶Al(OH)3=0.6452∶0.2350∶0.1256∶0.0111∶0.0051(质量比)。木芙蓉透皮凝胶膏剂中芦丁的含量稳定,为0.0969 mg·g-1,其含膏量和赋形性符合要求。结论:优选的凝胶膏剂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可靠、专属性强,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评价,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翟臻[9](2015)在《推揉通络法治疗早期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推揉通络法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制定疗效可靠、简便易行的治疗早期哺乳期乳腺炎规范的中医手法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乳腺科门诊收治的早期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分为推揉通络法组和电动吸奶器组,分别治疗1个疗程并随访。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大小、数目、质地、乳汁排泄及乳头堵塞情况、体温、皮肤发红范围等方面,评价推揉通络法治疗早期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疗效可靠、符合临床实际、简便易行的治疗早期哺乳期乳腺炎的中医特色手法操作方案。结果:1.两组病例入组时在年龄、既往哺乳情况、是否曾患乳腺炎、病程、乳房局部症状及体温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在缓解疼痛方面,推揉通络手法远比使用电动吸奶器更优,一次治疗就能有效缓解患者病痛。3.在改善局部症状方面,推揉通络手法治疗一次即可有效缩小乳房肿块,经过连续三天治疗,肿块缩小程度远优于电动吸奶器治疗。且经过连续三天治疗,推揉通络法组乳房肿块数目及质地与电动吸奶器治疗相比也有较大改善(P<0.05)。表明运用推揉通络法连续治疗三天能够十分有效的改善乳房部积乳症状,可以作为推揉通络法治疗早期哺乳期乳腺炎起效的标准疗程。4.3.在改善乳汁排泄及乳头导管堵塞情况方面,对于治疗前乳汁排泄欠通畅患者,推揉通络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乳汁排泄情况,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且推揉通络法组患者治疗前后乳汁排泄情况明显改善(p<0.05),94%的患者乳头导管堵塞处得以疏通;但对于本身病情较重,治疗前乳汁排泄不通畅患者,治疗三天后两组患者乳汁排泄情况比较无差异。表明推揉通络法能迅速缓解乳房部积乳症状,更有利于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但对于乳汁排泄情况较差患者三天治疗仅能部分改善。5.在改善全身及局部炎症反应方面,推揉通络法组患者经第一次治疗后即有近70%患者体温回落至正常水平。表明使用推揉通络手法治疗可有效减轻积乳造成的早期炎症反应,能够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避免脓肿形成的发生。6.在总体疗效方面,推揉通络法共治疗早期哺乳期乳腺炎患者82例,痊愈32例,显效39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9%,疗效远优于电动吸奶器治疗。7.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早期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方面,推揉通络法较之电动吸奶器能更加有效的缓解疼痛,减轻乳房局部肿块症状,改善乳汁排泄及乳头堵塞情况,控制全身及局部炎症的进一步发展。推揉通络法治疗早期哺乳期乳腺炎安全可靠。
王卉蕾[10](2015)在《推揉通络法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短期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乳腺炎属中医学外吹乳痈范畴,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后易反复发作。早期的急性乳腺炎的常见症状有乳房红肿疼痛、乳房肿块、发热、乳汁排出不畅等,严重者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脓肿,预后不佳。不同治疗方法的短期预后研究对比,在急性乳腺炎的预防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临床上普遍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中医治疗本病临床经验丰富,口服汤剂、针灸推拿、中药外敷、中成药滴注等治疗方法均有较好的疗效。文献和研究表明手法按摩在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上有着明显的疗效,但中医手法按摩方法众多,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且治疗后疾病反复发作,难以有效推广。所以,规范手法按摩的操作,并研究其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短期随访对于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有着重要作用。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推揉通络法与电动吸奶器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探讨推揉通络法的疗效及短期随访是否优于电动吸奶器治疗,为优化乳痈未成脓其的治疗与乳痈的预防方案奠定初步基础。方法: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乳腺科门诊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首诊患者17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87例,入组后填写临床观察表,记录治疗前患者症状、体征、血常规、乳腺彩超、疼痛起效时间等数据。治疗组采用推揉通络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电动吸奶器治疗,各连续治疗3天,治疗后填写临床观察表,记录患者症状、体征、血常规、乳腺彩超、疼痛起效时间等数据。治疗结束后第3天进行第1次随访,治疗结束后第14天进行第2次随访,填写临床观察表,记录患者症状、体征、复发情况,记录不良反应。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运用SPSS 20.0软件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或非参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计数资料差异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当n<40,理论频数<1时,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所有的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被认为所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建立数据库,将所收集数据录入SPSS 20.0统计软件包,核对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全部数据结果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所有的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被认为所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际完成病例164例,经统计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方案均可有效改善患者乳房疼痛、肿块大小、乳汁排泄情况、体温、白细胞等观察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乳房疼痛、肿块大小、乳汁排泄情况等主要观察指标的改变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随访治疗组的乳房疼痛、肿块大小、乳汁排泄情况等方面优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随访治疗组复发次数少于对照组。结论:1、推揉通络法与电动吸奶器治疗对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乳房疼痛、肿块大小、乳汁排泄情况、体温、血常规等均有显着改善,两组疗效显着。2、推揉通络法对于早期急性乳腺炎主要观察指标的疗效优于电动吸奶器,短期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优于电动吸奶器。3、推揉通络法操作方便,无毒副作用,医疗成本低,易被患者接受,临床发生不良反应相对少,是临床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更好的方法,并对急性乳腺炎的预防有明显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二、木芙蓉叶外敷治疗少儿乳房异常发育症6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芙蓉叶外敷治疗少儿乳房异常发育症6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木芙蓉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木芙蓉叶化学成分研究 |
2 药理作用研究 |
2.1 抗炎镇痛作用 |
2.2 对大鼠肝损伤保护作用 |
2.3 抑菌作用 |
2.4 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2.5 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 |
2.6 抗乙肝病毒作用 |
2.7 治疗糖尿病作用 |
3 临床应用 |
3.1 治疗鼻炎 |
3.2 治疗急性乳腺炎 |
3.3 治疗妇科疾病 |
3.4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及小儿痄腮 |
3.5 治疗丹毒、滑膜炎 |
3.6 治疗疖、痈及止痛 |
3.7 治疗流行性感冒 |
3.8 其他作用 |
4 结语 |
(2)芙蓉叶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植物资源概述 |
1.1.1 植物形态 |
1.1.2 植物生长习性、分布 |
1.1.3 植物图片 |
1.2 植物化学成分 |
1.2.1 黄酮类化合物 |
1.2.2 有机酸类化合物 |
1.2.3 挥发油类化合物 |
1.2.4 其他类化合物 |
1.3 芙蓉生物活性 |
1.3.1 抗炎作用 |
1.3.2 保肝作用 |
1.3.3 抗糖尿病作用 |
1.3.4 抗菌作用 |
1.3.5 抗病毒作用 |
1.3.6 抗寄生虫与抗过敏作用 |
1.3.7 抗肿瘤作用与免疫调节作用 |
1.4 临床应用 |
1.4.1 治疗炎症感染 |
1.4.2 治疗乳房疾病 |
1.4.3 治疗常见的外科疮疡疾患 |
1.4.4 治疗痈、疽、疖、肿等 |
1.5 芙蓉叶的临床制剂 |
1.6 本课题研究思路以及方法 |
1.7 特色和创新点以及意义 |
第二章 四川芙蓉叶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
2.1 植物的来源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试剂、材料 |
2.2.2 仪器 |
2.3 四川芙蓉叶中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
2.3.1 提取方法的选择 |
2.3.2 色谱条件 |
2.3.3 提取过程 |
2.3.4 分离过程 |
2.4 芙蓉叶提取物石油醚萃取层的GC-MS分析 |
2.4.1 测试的前处理 |
2.4.2 仪器测试的条件 |
2.5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5.1 化合物FRY-1 |
2.5.2 化合物FRY-2 |
2.5.3 化合物FRY-3 |
2.5.4 化合物FRY-4 |
2.5.5 化合物FRY-5 |
2.5.6 化合物FRY-6 |
2.5.7 化合物FRY-7 |
2.5.8 化合物FRY-8 |
2.5.9 化合物FRY-9 |
2.5.10 化合物FRY-10 |
2.5.11 化合物FRY-11 |
2.5.12 化合物FRY-12 |
2.5.13 化合物FRY-13 |
2.5.14 化合物FRY-14 |
2.5.15 化合物FRY-15 |
2.5.16 化合物FRY-16 |
2.5.17 化合物FRY-17 |
2.5.18 化合物FRY-18 |
2.5.19 化合物FRY-19 |
2.5.20 化合物FRY-20 |
2.6 结果与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芙蓉叶中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 |
3.1 试剂、仪器、分析标品 |
3.1.1 试剂以及仪器 |
3.1.2 标准分析品 |
3.2 芙蓉叶中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
3.2.1 色谱条件 |
3.2.2 标准品溶液的配置 |
3.2.3 供试液的配置 |
3.2.4 各标准分析品在供试液HPLC谱图中的定位 |
3.2.5 方法学验证 |
3.2.6 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化合物的酶活性抑制实验 |
4.1 试剂和仪器 |
4.1.1 试剂 |
4.1.2 仪器 |
4.2 酶活性实验方法 |
4.2.1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实验 |
4.2.2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 |
4.2.3 乙酰胆碱酶活性抑制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消痈膏联合内服治疗外吹乳痈初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B |
消痈膏外敷治疗乳痈初期的临床疗效观察病例报告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消癖酊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于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
1.1.1 乳痛症的概念 |
1.1.2 乳痛症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
1.1.3 乳痛症的流行病学 |
1.1.4 乳痛症的发病机制假说 |
1.1.5 乳痛症的治疗 |
1.1.6 综上所述 |
1.2 祖国医学对于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
1.2.1 中医对乳痛症的认识 |
1.2.2 病因病机 |
1.2.3 辨证内治 |
1.2.4 外治疗法 |
1.2.5 针灸疗法 |
1.2.6 中医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
1.2.7 综上所述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中途退出标准 |
2.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1.7 样本含量估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例分组 |
2.2.2 干预措施 |
2.2.3 随访 |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2.3.1 观察指标 |
2.3.2 疗效评价 |
2.3.3 安全性指标 |
2.3.4 资料搜集与统计学方法 |
2.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4.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4.2 脱落病例比较 |
2.4.3 乳房疼痛情况 |
2.4.4 安全性分析 |
2.5 讨论 |
2.5.1 消癖酊的作用机理 |
2.5.2 临床疗效评价 |
2.6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木芙蓉叶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研究 |
2 药理作用研究 |
2.1 抗病毒 |
2.2 抑菌 |
2.3 治疗糖尿病 |
2.4 治疗肝损伤 |
3 临床应用 |
3.1 治疗炎症感染 |
3.2 治疗乳房疾病 |
3.3 治疗某些疼痛 |
3.4 治疗外科疮疡疾患 |
3.5 其他应用 |
4 临床制剂 |
4.1 芙蓉抗流感片 |
4.2 复方木芙蓉涂鼻膏 |
4.3 复方芙蓉泡腾栓 |
4.4 芙朴感冒颗粒 |
5 小结 |
(6)楼丽华教授治疗乳房病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独创温通治乳痈 |
(一)乳痈(急性乳腺炎) |
(二)不乳儿乳痈(非哺乳期乳痈) |
(三)病例探讨 |
1.粉刺性乳痈 |
2.副乳腺炎 |
3.注射隆胸术后填充物外伤后破溃 |
二.三机并调治乳癖 |
(一)理法方药总结 |
(二)病例探讨 |
1.乳腺增生 |
2.双乳增生、副乳腺肿大 |
三.扶正为本抗乳岩 |
(一)理法方药总结 |
(二)病例探讨 |
1.乳癌术后潮热盗汗 |
2.乳癌术后皮下积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7)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乳香—没药药对干预乳腺增生症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1 目标化合物的选取 |
1.2 已知靶点的搜集 |
1.3 潜在作用靶点反向预测 |
1.4 靶点通路注释分析 |
1.5 相关网络构建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2.1 乳香-没药药对有效成分-预测靶点网络 |
2.2 乳香-没药药对信号通路-预测靶点-单味药网络 |
2.3 乳香-没药药对生物过程-预测靶点-单味药网络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语 |
4.1 结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综述】 |
参考文献 |
(8)均匀设计法优选木芙蓉凝胶膏剂处方及其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 |
2制备方法与结果 |
2.1药材的提取 |
2.2凝胶膏剂的制备 |
2.3凝胶膏剂成型评价指标的建立 |
2.3.1黏附性测定 |
2.3.2皮肤追随性测定 |
2.3.3膜残留量测定 |
2.3.4赋形性测定 |
2.4混料均匀设计优选凝胶膏剂的最佳基质配比 |
2.4.1混料均匀设计方案 |
2.4.2均匀设计试验与结果 |
2.4.3结果分析 |
2.5验证试验 |
3质量控制方法与结果 |
3.1性状 |
3.2检查项目 |
3.2.1含膏量 |
3.2.2赋形性 |
3.2.3黏附性 |
3.2.4重量差异 |
3.3含药量测定 |
3.3.1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 |
3.3.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3.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3.4测定法 |
3.3.5线性关系考察 |
3.3.6精密度实验 |
3.3.7稳定性试验 |
3.3.8重复性试验 |
3.3.9加样回收率试验 |
3.3.10样品测定 |
3.4规格 |
3.5贮藏 |
4结果与讨论 |
4.1处方的确定 |
4.2基质加入顺序的考察 |
4.3凝胶膏剂的提取 |
4.4质量标准的考察 |
(9)推揉通络法治疗早期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古代中医学对哺乳期乳腺疾病的防治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西医结合防治早期急性乳腺炎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10)推揉通络法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短期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乳痈未成脓期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背景 |
2 内治法 |
3 针灸 |
4 按摩推拿 |
5 外治法 |
6 其他中医疗法 |
7 中医疗法的联合使用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
1.2 治疗方法 |
1.3 随访 |
2 观察指标 |
2.1 主要观察指标 |
2.2 次要观察指标 |
2.3 安全性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病例基本情况 |
2 症状学资料分析 |
3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4 第1次随访患者情况 |
5 第2次随访患者情况 |
6 不良反应与脱落 |
讨论 |
1 推揉通络法疗效评价 |
2 短期预后的相关探索 |
3 急性乳腺炎疾病特点 |
4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四、木芙蓉叶外敷治疗少儿乳房异常发育症6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木芙蓉叶研究进展[J]. 万静,陈晓兰,董娜娜,邓铋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4)
- [2]芙蓉叶中化学成分的研究[D]. 张小芳. 西北大学, 2021(12)
- [3]消痈膏联合内服治疗外吹乳痈初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昱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消癖酊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梅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木芙蓉叶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J]. 王继锋,周长征,徐佳馨,颜娓娓,崔真真,辛义周. 食品与药品, 2019(04)
- [6]楼丽华教授治疗乳房病经验总结[D]. 程艺.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乳香—没药药对干预乳腺增生症的分子机制[D]. 葛安琪.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均匀设计法优选木芙蓉凝胶膏剂处方及其质量标准研究[J]. 吴玉梅,陈晓兰,魏文珍,缪艳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5)
- [9]推揉通络法治疗早期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D]. 翟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7)
- [10]推揉通络法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短期随访研究[D]. 王卉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