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控制和减少事故

通过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控制和减少事故

一、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控制和减少事故的发生(论文文献综述)

杨越[1](2021)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减少甚至消除我国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事故,是我国煤矿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基于安全管理、精益管理以及系统动力学等相关理论,开展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研究,对于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指导、现实意义。以精益管理的方法和思想为指导,结合系统动力学的解决问题思路,将系统动力学运用到煤矿的精益化安全管理中,对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精益化安全管理基础理论和动态体系进行了研究,构建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仿真。基于精益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指导和精益工具,在系统辨析安全管理和精益思想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精益化安全作业方法体系、精益化安全管控方法体系、精益化安全文化方法三方面的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基于煤矿安全管理的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三个层面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出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的各个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为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奠定了基础;对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以煤矿自身的可控因素,即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三个层面及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分析各个影响因素指标之间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构建了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的因果反馈回路图,及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流图,采集了各变量,进行动态地分析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的效果,进而得到不同层面的因素对精益化安全管理的效果影响程度。通过仿真,可以直观地描述出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效果,预测发展趋势;煤矿也可以运用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自我的安全管理评价,从而改善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为煤矿精益安全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艾霖[2](2021)在《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施工安全应急能力问题。据统计,世界建筑业伤亡事故发生率仅次于采矿行业而远超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具备很强的就业容纳能力,而目前我国建筑业主要采用的是粗放式发展,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加强建筑业的安全应急能力十分必要。目前工程项目的应急能力还较为欠缺。对于工程项目的现场安全管理我们不应只注重于常规化的安全管理,更应注重出现紧急状况时的应急管理。然而当前的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缺陷有:安全责任不落实、项目施工现场安全应急管理不到位、安全教育培训不足以及事故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针对以上现状,本文以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的制约因素为切入点,将应急能力方面的研究融入至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构建了一套可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评价最后得出评价结果,结合项目实际状况分析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有以下几点:(1)对建筑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现场安全应急管理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将制约因素进行提炼总结,从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出发构建出建筑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的初始指标体系。(2)针对初始指标体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运用模型中的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对指标进行筛选,并建立修正模型对调整后的指标体系进行多次验证,使指标体系更为合理科学,最终建立了包括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以及23个三级指标的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3)基于以上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乘法合成组合权重方法、熵值法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完成评价模型的构建后,本文选取实际案例进行相应的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建议,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管理应从完善项目现场安全应急管理方案、配备安全应急防护设施、提升人员应急意识、强化检查监督力度几方面进行能力的提升。

李文[3](2020)在《聚合系统属性和管理状态的非煤矿山适时风险评估模型》文中研究表明非煤矿山安全系统构成要素复杂,包含设备、工艺、物质、场所、作业等,这些要素的信息多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和适时动态性。针对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多以局部系统风险辨识评估为主,较少涉及系统属性静态特征随局部管理状态变化以及系统整体动态风险的评估,且缺少应用于多个局部系统并实现对系统整体动态反馈的方法,为此,提出了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辨识、评估、分级和日常动态监管有机结合的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建立了非煤矿山系统属性风险与动态风险聚合的现实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实现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分级与风险动态管控的双重目标。阐述了非煤矿山系统风险特征与风险结构的认知路径。分析了事故致因视角下风险固有属性、管理属性及动态信息传递的认知路径,诠释了固有风险、初始风险与现实风险特征及系统属性风险结构之间的协调方式,提供了风险评估指标分析的结构化理论框架。基于复杂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要素较多,旨在分析主要致灾因素,特提出了以情景分析法、德菲尔法、Spearman相关系数法手段相融合的风险辨识手段和风险点辨识总体路径。结合尾矿库安全风险指标筛选与风险分布描述,能有效提高系统风险辨识的完备性。将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简称“4M+E”)与工程技术、教育培训、法制管理、安全文化(简称“3E+C”)理论作为建立重大风险指标体系的依据,形成了固有风险指标、风险管控指标及动态风险指标的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重大风险指标体系,提高了评估模型的结构性与层次性。频率求解方法。最后,将风险点固有风险严重度指数与风险管控频率指数聚合为风险点初始风险。利用赋权法求得单元风险点固有风险严重度指数,采用均值补集法求得单元风险点风险管控频率指数,将两者聚合形成单元初始风险。建立系统属性固有风险量化方法,考虑管理状态对固有风险产生的扰动,提出对固有风险的修正办法,形成初始风险。首先,从风险点固有属性物质的危险系数、一般工艺危险系数、特殊工艺危险系数及危险场所、危险作业、危险设备设施补偿系数提出改进的DOW法,实现了非煤矿山系统固有风险指标风险严重度量化。其次,为解决扰动要素风险分析数据获取难度大、静态化的问题,以风险管控指标为中心,构建风险点事故树因果关联的FFTA模型获取初始评估参数,利用DBN模型分析判断事故风险点发生的概率,构建了对固有风险修正的风险管控形成关键动态指标修正初始风险的非煤矿山现实风险评估模型。依据监测项目特征值提出关键动态风险指标修正方法,对初始风险进行动态修正,并经动态适时修正后集成现实风险评估模型,实现系统属性与管理状态相耦合的适时风险评估。以冒顶片帮为例,将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应用于矿山实际并进行可行性评估验证。从风险辨识、固有风险评估技术、企业风险管控、动态风险管控四个层面提出非煤矿山系统风险管理措施,为安全管理或风险监管信息系统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银亚飞[4](2020)在《主动安全理念及其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安全是一切生产活动之本。为保障一切生产活动安全进行,追求安全生产是人类理性状态。在追求安全生产过程中,前人先后提出了系统安全、产品安全、本质安全等安全理念,并认为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社会是目前安全生产追求的最高理想状态。然而,由于企业、社会、人员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实现。所以本文从人的主观能动性角度出发,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安全理念,意图从人的主动性视角进一步研究安全管理、事故的责任预防问题,寻找问题存在的症结,探究主动预防的策,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研究安全理念演进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杜邦安全理念的发展历程,探索了安全理念的发展趋,即逐渐重视人的主动性对事故预防的影响,重视人本的自我管理、互助管理、主动管理。所以,围绕提出的“主动安全理念”,本文重新定义了主动安全相关概念,分析其理念及含义,同时探索了主动安全理念的目标、重新划分了责任主体,重构了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运行机制,界定了其研究范畴;同时进行了主动安全理念的基本原理研究与设计。以主动安全理念为理论基础,结合目前高校安全现状,分析了高校安全管理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了主动安全理念对各要素的影响。在主动安全理念视域下对进行了高校主动安全系统概念模型设计并同时提出了一种适应高校的应急救援决策方法。最后针对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在主动安全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转变高校主动安全的管理理念,改变高校安全管理机制、主体,重构高校主动安全管理队伍,加强主动安全型大学生培养,完善高校安全文化;并提出、构建了高校主动安全管理体系雏形,同时将主动安全理念的指导思想应用到高校安全管理的干预机制中。

瑚珊[5](2020)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塔吊群施工作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多,建筑面积和规模越来越大,多台塔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塔吊事故的致死率是建筑安全事故中最高的。多台塔吊的立体交叉作业不同于单台作业,具有更高的风险,对塔群作业的安全管理需要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如何有效控制施工中多台塔吊立体交叉作业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广泛的文献阅读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塔群施工作业的安全风险因素,首次将系统动力学(SD)理论和塔群作业安全风险研究相结合。主要考虑影响塔群施工作业过程安全的风险因素,将施工塔群作业安全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划分了人员、塔群设备、环境、管理和技术五个子系统,构建了施工塔群作业安全风险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和流图,仿真模拟得到了塔群作业风险系统的安全水平趋势。在划分的5个子系统基础上,识别了35个系统内部因素,采用G1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35个风险因素和5个子系统的权重。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PLE构建施工塔群作业安全风险识别反馈模型,分析塔群作业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根据风险识别反馈模型,绘制SD流图,仿真模拟了塔群作业风险系统的安全水平。通过改变单因子变量的方法,每次将各子系统内部因素的初始值减少0.05,且每次只改变一个子系统内部因素进行模拟,得到人员风险因素对塔群作业安全的影响程度最大,环境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次之,其余依次为塔群设备风险、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对人员风险子系统采取改变单因子变量的方法模拟得到驾驶员业务水平对塔群作业安全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技术人员能力、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程度、信号工业务水平、驾驶员身心素质、安全管理人员能力和连续工作时间。最后结合工程实际案例,运用建立的模型对项目的塔群作业安全水平进行模拟,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根据仿真结果和实际案例分析,提出了基于智慧建造理论和BIM的塔群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引入互联网信息系统加强对塔群作业安全的风险控制,为今后塔群作业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小龙[6](2020)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耦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的大中型城市开始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工作,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兴建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市政管线的治理问题。然而由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施工阶段会受到来自施工人员、作业环境、机械设备、施工管理等多种风险因素之间耦合作用的影响,使得地下综合管廊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现阶段,对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耦合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将系统全面的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对风险因素耦合机理、作用关系、耦合程度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借助研究结论提出耦合风险的管控措施,这对提高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阶段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风险耦合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接着对影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的人为、环境、机械、管理四类风险因素进行辨识,提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耦合机理,并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对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同质单因素以及异质双、多因素风险耦合作用关系进行定性分析,建立了因果关系图;然后构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耦合N-K模型,对不同风险因素之间的耦合程度进行定量研究,并得出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耦合规律;最后基于风险耦合解耦原理,根据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的结论,有针对性的提出解耦思想下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耦合风险管控措施。

段乐婷[7](2020)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耦合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各类市政管线数量不断增多,综合管廊可将各类管线纳入廊中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地下空间,还可以提高城市预防灾害的能力,完善城市功能。综合管廊施工往往面临施工周期长、深基坑开挖、穿越既有建(构)筑物等复杂的不确定条件与环境,此外,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施工还存在区别于其它普通地质区域的施工安全风险,在施工过程中更易发生安全事故。但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特殊地质、环境或管理等单一风险因素造成的,更是多种风险因素相互耦合作用造成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耦合风险的研究已经延伸到了诸多领域,但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因素之间耦合作用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系统地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耦合机理,梳理耦合风险的形成规律,并基于风险解耦的思想提出耦合风险控制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本文基于风险分析理论和风险耦合理论,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及施工安全耦合风险的特征、分类,从人为、机械材料、管理、环境、施工技术五个维度构建湿陷性黄土地区管廊施工安全系统的风险指标体系,对安全风险因素间的相互耦合作用进行系统分析;其次,构建基于熵权-DEMATEL法的多风险因素耦合模型,并通过计算量化人为、机械材料、管理、环境和施工技术风险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探究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耦合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施工安全“人为—环境”风险耦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Vensim PLE软件对其进行仿真模拟,控制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动态观测风险因子对“人为—环境”耦合系统风险水平发展趋势的影响,以证明该模型的适用性。最后,基于安全风险解耦原理,从施工安全风险耦合的前、中、后期提出风险控制策略,进一步完善了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耦合作用研究理论。

付伟康[8](2019)在《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伦理风险规制研究》文中提出煤炭作为我国最大的一次性消费能源,对我国工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我国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也变得越来越多,频发的严重矿难带来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悲痛,给煤炭工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阴影,也给我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煤矿安全,牵挂着上至国家领导人,中至煤矿企业管理者,下至每一个矿工及其家属的心,中央三令五申,层层检查,一个制度接着一个制度,但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矿难频发这一顽症。我们想问:这到底是为什么?毫无疑问,煤炭安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有各种各样客观的原因,包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煤炭资源的大量需求,甚至包括自然环境的恶劣影响,以及技术设备的问题等等。但是大量矿难事件的调查结论告诉我们,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矿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为什么层层检查总是走马观花,查不出问题?或者查出了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为什么那么多的制度总是形同虚设?为什么总要付出大量生命的代价后,我们才发现人的生命才是第一位的?本文尝试从伦理学的视角,运用责任伦理的基本观点,探讨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的问题,以此揭示伦理维度在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中的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现代工程伦理的发展及其基本内涵,提出责任伦理是现代工程伦理的基础,分析了现代工程伦理对于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的指导性价值。煤矿安全系统工程是涉及到煤矿中人-机-环-管各个环节的安全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而煤矿事故的发生的主要根源也归于人的原因。因此,只有切实加强人这个主体的道德素质,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矿难频发的现状。接着本文从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的三类基本主体分析了安全问题的伦理风险。包括矿工、工程师、管理者三个方面。矿工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教育基础较差,物质条件较差,存在着忽视安全教育,忽视规章制度,忽视他人生命的现象等。工程师是整个安全系统的核心,其主要问题在于,由于他们在社会地位上更接近管理者阶层,也由于物质利益的刺激,他们可能没有及时告知与安全有关的必要信息,没有遵守与矿工共同下井作业的规定,存在对矿工的冷漠和忽视等。管理者的问题则主要在于,追求利润至上,甚至贿赂执法者,安全设备不达标,违背国家安全规定进行生产等。基于上述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伦理风险,本文以责任伦理为主要理论资源,提出了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的伦理规制的主要理论基础、主要原理原则与主要道德规范。本文认为,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只能是责任伦理,这是基于现代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伦理风险所决定的。其主要伦理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公正、自律,其主要道德规范包括效益为基道义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充满爱心常念关怀、严守原则牢记责任。这里原则与规范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理念性、指导性的,后者是操作层面上的。最后,本文从增强煤矿员工职业伦理意识、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完善社会监督评价机制、强化煤矿企业责任伦理意识、树立企业科学发展理念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伦理规制实施的外部环境与基本路径问题。毕竟,煤矿安全系统工程是整个社会和政治安全的一部分,它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关怀,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煤炭安全系统工程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

许跃如[9](2019)在《主动安全系统对营运车辆驾驶员行为影响辨析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车辆已经成为人们出行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迅猛的汽车增长速度也带来了严峻的交通安全问题。在所有的交通事故中,营运客货车辆发生的交通事故比例及其严重程度要远高于私家车事故,因此,越来越多的主动安全系统被应用在营运车辆中以提高驾驶员的决策能力。本文以营运车辆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调查问卷方法了解营运车辆驾驶员对主动安全系统的评价,再运用大量自然驾驶及预警数据,深入分析前向碰撞预警、车距监控预警和车道偏离预警三类主动安全预警功能在营运车辆上的数据特性,结合驾驶员特性和道路环境特性,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分析了驾驶员反应与否及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最终运用预警时刻相关因素,实现对驾驶员反应程度的预测。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包含如下几方面:(1)营运车辆驾驶员对主动安全系统主观感受分析通过对营运车辆驾驶员的问卷调查,了解了营运车辆驾驶员对于主动安全预警系统的主观态度及接受程度。首先运用统计分析,对驾驶员基本信息以及主动安全系统应用的功能与场景进行了阐述,然后对各类情况下,驾驶员对于主动安全系统主观态度的李克特量表进行了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找出了量表问题的四个公因子,运用模糊综合评判进一步定量分析了营运车辆驾驶员对于主动安全预警系统的主观态度,最终发现总体上营运车辆驾驶员的主观态度偏积极,但其态度的积极程度不高。(2)营运车辆主动安全预警数据特性分析运用24辆营运车辆51天的自然驾驶数据,分析了各类预警数据在不同情况下的数据特性,并运用方差分析探究了各主动安全功能预警情况下驾驶员反应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关联的显着性。研究表明,驾驶员对于FCW预警的反应较为迅速,对于HMW和LDW预警的反应则偏向于采取较为温和的措施,根据对预警数据的方差分析可知,在FCW预警和HMW预警条件下,对驾驶员反应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为:预警持续时间、驾驶员年龄、道路类型、车辆类型、预警时刻以及车辆速度,在LDW预警条件下,对驾驶员反应有显着影响的为持续时间、道路类型、天气情况、驾驶员年龄、车辆速度以及预警时刻六个因素。(3)营运车辆驾驶员对预警信号反应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分别针对FCW、HMW和LDW预警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分析各类型主动安全预警功能作用下,影响驾驶员对预警信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用OOB估计检验模型的准确性,三类预警数据的OOB估计分别为0.816、0.771和0.820,拟合程度较高,结果表明FCW预警情况下,影响驾驶员反应与否的前三个关键因素为车辆速度、持续时间和预警时刻;HMW预警情况下,影响驾驶员反应与否的前三个关键因素为车辆速度、驾驶员年龄和预警时刻;LDW预警情况下,影响驾驶员反应与否的前三个关键因素为持续时间、车辆速度和驾驶员年龄。根据各功能的关键影响因素,论文对三种类型预警的差异化设计进行了探讨。(4)营运车辆驾驶员对预警信号反应程度预测根据营运车辆驾驶员对FCW、HMW和LDW预警信息有反应时,其反应程度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GA优化BP神经网络,构建了不同驾驶员、不同道路环境条件下,营运车辆驾驶员对不同类型主动安全预警信号反应程度的预测模型。根据拟合程度可知,三个模型均未出现过拟合,且拟合优度较高,GA优化BPNN模型对于驾驶员反应程度的预测的速度和效果均优于BPNN模型,模型结果可应用于对营运车辆驾驶员反应程度的预测中,为主动安全系统功能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谢国生[10](2019)在《剪叉前伸式电动叉车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立体化、超高层和高利用率的仓储需求越来越大,同时要求物流设备作业效率高、人机工程优、操控安全舒适、节能降耗。目前,该类高性能物流产品被国际顶尖公司CROWN、Raymond及YUNGHEINRICH等垄断。为了打破高性能叉车的国际垄断,本论文就剪叉前伸式电动叉车系列中1.8吨车型进行设计与开发,主要工作如下:1)在对该类型产品国内外市场大量调研基础上,确定了本次研发车型的性能指标体系,并对整车的总体方案、设计原理进行了开发、对整机性能进行了计算、对传动系统、动力系统及起升组件进行了设计。2)设计开发了主被动安全系统,设计了主被动安全控制逻辑原理,实现了车辆行走自动降速、货叉运行自动降速、自动刹车、紧急制动、手柄防误操作、安全踏板等整套安全技术,显着提高了叉车的安全性能。3)设计开发了叉车节能、储能技术。通过对车辆行走减速时的再生制动能量回收,以及通过液压系统油泵及起升组件的合理匹配减少液压系统因溢流产生的发热量、避免油泵电机高功率大电流运行,进而实现综合节能降耗。目前该电动叉车已研制成功,对样机进行了相关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电动叉车的主被动安全性、节能储能性、操纵性及整车性能良好,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

二、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控制和减少事故的发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控制和减少事故的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1.2.2 精益管理研究现状
        1.2.3 精益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1.2.4 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2.5 综述小结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理论基础
    2.1 安全管理理论
        2.1.1 事故致因理论
        2.1.2 本质安全管理理论
        2.1.3 安全目标管理理论
    2.2 精益安全管理理论
        2.2.1 精益安全管理概念
        2.2.2 精益安全管理方法工具
    2.3 本章小结
3 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方法研究
    3.1 推进精益化安全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3.2 精益安全作业方法体系
        3.2.1 精益安全作业方法体系构成
        3.2.2 主要技术方法
    3.3 精益安全管控方法体系
        3.3.1 精益安全管理构架
        3.3.2 精益安全管控技术体系
    3.4 精益安全文化
        3.4.1 精益安全文化及特点
        3.4.2 领导层的承诺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
    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4.1.1 系统动力学的含义
        4.1.2 煤矿安全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思考
    4.2 系统动力学分析
        4.2.1 系统动力学与精益化安全管理的推进
        4.2.2 系统动力学的主要运用流程
    4.3 系统模型结构设计
        4.3.1 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影响因素分析及定义
        4.3.2 因果关系反馈回路的提出分析
        4.3.3 系统反馈结构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
    5.1 仿真案例背景
    5.2 仿真数值确定
        5.2.1 系统边界确定
        5.2.2 数值确定
    5.3 效果仿真分析
        5.3.1 仿真运行
        5.3.2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2)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创新点
2 论文研究相关概念及理论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施工现场安全相关理论
        2.1.2 应急能力
    2.2 论文研究理论方法
        2.2.1 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方法
        2.2.2 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评价的理论方法
        2.2.3 安全事故应急管理能力指标构建方法的选取
        2.2.4 安全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方法的选取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建筑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现状
    3.2 制约因素分析
        3.2.1 项目施工作业特点
        3.2.2 项目安全应急管理机构
        3.2.3 项目现场安全技术措施
        3.2.4 项目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3.2.5 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SEM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系统与能力内涵
        4.1.1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系统
        4.1.2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内涵
    4.2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指标初步选择
        4.2.1 指标选取原则与思路
        4.2.2 静态能力评价指标选取
        4.2.3 动态能力评价指标选取
        4.2.4 初步评价指标体系
    4.3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4.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3.2 指标体系的描述性统计
        4.3.3 指标体系的信度分析
        4.3.4 指标体系的效度分析
    4.4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价模型构建及案例分析
    5.1 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主观权重确定方法
        5.2.2 客观权重确定方法
        5.2.3 组合权重确定方法
    5.3 评价模型的构建
    5.4 案例项目概况
    5.5 评价步骤
        5.5.1 数据获取
        5.5.2 权重确定
        5.5.3 模糊综合评价
        5.5.4 评价结果分析
    5.6 建议及对策
        5.6.1 完善项目现场安全应急管理方案
        5.6.2 配备安全应急防护设施
        5.6.3 提升人员应急意识
        5.6.4 强化检查监督力度
        5.6.5 构建应急管理框架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施工方视角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信度调查问卷
附录 B 某实际工程安全应急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 C 基于施工方视角的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一)科研成果
    (二)参加的项目和学术活动
致谢

(3)聚合系统属性和管理状态的非煤矿山适时风险评估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事故致因理论研究进展
        1.2.2 风险辨识研究
        1.2.3 事故可能性与后果严重度量化
        1.2.4 风险评估聚合方法研究
        1.2.5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认知
    2.1 非煤矿山事故导向下风险认知
    2.2 事故致因视角下风险认知
        2.2.1 “4M+E”内在因素风险失控路径
        2.2.2 “3E+C”可能性因素风险传递路径
        2.2.3 基于信息流的FDA动态信息传递路径
    2.3 系统风险特征分析
        2.3.1 固有风险特征
        2.3.2 不确定性风险特征
        2.3.3 初始风险特征
        2.3.4 现实风险特征
    2.4 系统风险结构认知
        2.4.1 风险结构的管理模式
        2.4.2 风险结构的协调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煤矿山系统安全属性风险辨识与指标分析
    3.1 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3.1.1 危险源特性分析
        3.1.2 非煤矿山事故风险点分析
    3.2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辨识方法
        3.2.1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辨识流程
        3.2.2 基于风险因子优选的风险辨识方法
        3.2.3 风险点关键风险因子辨识
    3.3 非煤矿山重大风险指标体系
        3.3.1 固有风险指标
        3.3.2 风险管控指标
    3.4 风险评估指标组合权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合固有风险指标与风险管控指标的初始风险评估
    4.1 改进DOW法的固有风险指标量化方法
        4.1.1 改进DOW法的固有风险评价流程
        4.1.2 风险点固有风险指标的危险指数
    4.2 固有风险严重度指数
    4.3 基于FFTA-DBN的风险管控频率预测
        4.3.1 模型构造
        4.3.2 FFTA向DBN模型转化的方法
        4.3.3 基于FFTA的根节点先验概率求解
        4.3.4 管控状态的更新概率
    4.4 风险管控频率指数
    4.5 初始风险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现实风险评估模型
    5.1 关键动态指标
    5.2 动态风险修正
    5.3 现实风险评估
    5.4 典型事件风险评估
        5.4.1 典型事件固有风险严重度
        5.4.2 典型事件风险管控频率指数
        5.4.3 风险评估结果
    5.5 模型验证
    5.6 基于风险评估技术的风险管控措施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主动安全理念及其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
    1.2 主动安全理念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主动安全理念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及基本原理
    2.1 安全理念发展历程及代表性的杜邦安全理念
        2.1.1 被动安全
        2.1.2 系统安全理论
        2.1.3 本质安全
        2.1.4 杜邦安全理念
        2.1.5 安全理念的发展方向
    2.2 相关安全法规依据
    2.3 主动安全理念的基本原理研究
        2.3.1 主动安全理念的提出
        2.3.2 主动安全及其理念的定义
        2.3.3 主动安全的理念
        2.3.4 主动安全的相关内容
    2.4 主动安全原理研究及其设计
        2.4.1 主动安全原理研究
        2.4.2 主动安全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主动安全系统概念模型设计
    3.1 高校安全管理的特点
        3.1.1 高校安全的特征
        3.1.2 高校典型的安全事故类型
        3.1.3 高校安全事故的特征
        3.1.4 高校安全管理现状
    3.2 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的要素分析
        3.2.1 人员安全要素综合分析
        3.2.2 设施安全要素综合分析
        3.2.3 环境安全要素综合分析
        3.2.4 管理安全要素综合分析
    3.3 主动安全理念对高校安全要素的改善措施
        3.3.1 人员安全要素的改善
        3.3.2 设施安全要素的改善
        3.3.3 环境安全要素的改善
        3.3.4 管理安全要素的改善
    3.4 高校主动安全系统模型概念设计
        3.4.1 高校主动安全系统理论概念设计的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3.4.2 高校主动安全系统理论概念设计意义、目的及原则
        3.4.3 高校主动安全系统理论概念设计
        3.4.4 高校主动安全系统功能概念设计示意图
    3.5 基于主动安全理念的应急救援决策研究
        3.5.1 主动安全理念视角下应急响应过程应急救援决策目标
        3.5.2 主动安全理念视角下应急响应过程中的应急救援决策主体
        3.5.3 二动态、三层次、四阶段的应急救援决策方法及其作用机理
        3.5.4 应急救援的未来发展趋势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动安全理念下高校安全管理对策研究及应用——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4.1 主动安全理念下高校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4.1.1 高校安全管理思想理念的转变——主动安全理念
        4.1.2 高校安全管理体制、主体的转变
        4.1.3 重构高校主动安全管理队伍
        4.1.4 加强主动安全型大学生培养
        4.1.5 完善高校安全文化
    4.2 基于主动安全理念的高校主动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4.3 主动安全理念在高校应用中的实例分析
        4.3.1 主动安全理念在高校交通安全中的主动干预机制
        4.3.2 主动安全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动干预机制
        4.3.3 主动安全理念在高校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干预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塔吊群施工作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塔群施工作业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2 塔群施工作业安全管理及智能化研究现状
        1.2.3 系统动力学在安全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塔吊群施工作业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塔群施工作业相关理论及安全管理
        2.1.1 塔群作业的基本原则
        2.1.2 塔群作业安全管理分析
        2.1.3 塔群作业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2.1.4 塔群作业安全存在问题
    2.2 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2.2.1 系统动力学的优势
        2.2.2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理及步骤
        2.2.3 系统动力学在塔群作业安全管理中的适用性
        2.2.4 Vensim-PLE仿真软件介绍
    2.3 本章小结
3.塔吊群施工作业危险源辨识
    3.1 塔群施工作业危险源辨识
        3.1.1 危险源理论及塔群作业危险源辨识概念
        3.1.2 塔群作业危险源种类
        3.1.3 塔群作业危险源辨识依据
        3.1.4 塔群作业危险源辨识范围
    3.2 塔群作业危险因素分析
        3.2.1 基于安全系统工程理论的塔群作业风险因素辨识
        3.2.2 塔群施工作业安全风险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塔群作业风险因素指标权重计算
        3.3.1 选取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3.3.2 塔群作业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3.4 本章小结
4.塔吊群施工作业安全风险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及仿真
    4.1 塔群施工作业安全风险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4.1.1 建模目的及系统边界
        4.1.2 构建系统动力学风险识别反馈模型
        4.1.3 构建系统动力学流图模型
    4.2 塔群施工作业安全风险仿真研究
        4.2.1 估计初始值
        4.2.2 建立系统方程式
        4.2.3 仿真应用假设
        4.2.5 塔群作业安全风险系统仿真模拟
    4.3 风险子系统仿真研究
        4.3.1 风险数值及方程的确定
        4.3.2 子系统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塔吊群施工作业安全管理实证仿真研究
    5.1 塔群作业安全实例仿真
        5.1.1 建设项目实例概况
        5.1.2 实证仿真分析
    5.2 塔吊群施工作业安全风险管理对策措施
        5.2.1 塔群施工作业安全风险控制含义
        5.2.2 塔群施工作业安全风险控制原则
        5.2.3 塔群施工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3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
附录 1.熵权法专家打分调查表
附录 2.G1法专家打分调查表
附录 3.估计风险因素初始值专家打分调查表
致谢

(6)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风险管理理论
        2.1.1 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2.1.2 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2.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耦合理论
        2.2.1 施工安全风险耦合的内涵
        2.2.2 施工安全风险耦合的基本原理
        2.2.3 施工安全风险耦合的分类
    2.3 系统动力学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耦合分析
    3.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辨识
        3.1.1 人为因素风险
        3.1.2 环境因素风险
        3.1.3 机械因素风险
        3.1.4 管理因素风险
    3.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耦合机理
    3.3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耦合作用关系
        3.3.1 同质单因素风险耦合作用关系
        3.3.2 异质双因素风险耦合作用关系
        3.3.3 异质多因素风险耦合作用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耦合模型构建
    4.1 风险耦合模型的比选
        4.1.1 常见的风险耦合模型
        4.1.2 风险耦合模型的比较及选择
    4.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耦合N-K模型构建
        4.2.1 风险耦合网络特性
        4.2.2 N-K模型构建
    4.3 实证分析
        4.3.1 风险耦合T值的计算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解耦思想下的耦合风险管控措施的提出
    5.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耦合风险解耦原理
    5.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耦合风险管控措施
        5.2.1 耦合前的风险管控措施
        5.2.2 耦合中的风险管控措施
        5.2.3 耦合后的风险管控措施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耦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湿陷性黄土研究现状
        1.3.2 施工安全风险研究现状
        1.3.3 风险耦合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2 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耦合理论基础
    2.1 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
        2.1.1 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的含义
        2.1.2 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的特征
        2.1.3 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分析
    2.2 综合管廊施工安全耦合风险
        2.2.1 综合管廊施工安全耦合风险的含义
        2.2.2 综合管廊施工安全耦合风险的特征
        2.2.3 综合管廊施工安全耦合风险因果关系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耦合度量方法研究
    3.1 耦合模型对比分析
    3.2 耦合度模型构建
        3.2.1 施工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3.2.2 基于熵权-DEMATEL法的权重计算
        3.2.3 建立功效函数
        3.2.4 构建耦合度函数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SD模型的综合管廊施工耦合风险仿真研究
    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4.1.1 系统动力学的应用特点
        4.1.2 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
        4.1.3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4.2 工程概况
    4.3 耦合度模型应用
        4.3.1 权重计算
        4.3.2 功效函数计算
        4.3.3 耦合度值计算
    4.4 “人为—环境”耦合系统风险仿真分析
        4.4.1 清理建模目的
        4.4.2 确定系统边界
        4.4.3 建立因果回路图及分析反馈环
        4.4.4 确立流位流率系及赋值
        4.4.5 建立流量模型
        4.4.6 仿真运行
        4.4.7 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解耦思想的耦合风险控制研究
    5.1 施工安全耦合风险解耦原理
    5.2 施工安全耦合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5.2.1 耦合前风险管控措施
        5.2.2 耦合中风险管控措施
        5.2.3 耦合后风险管控措施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8)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伦理风险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工程伦理与煤矿安全系统工程概述
    第一节 工程伦理及其责任问题分析
    第二节 工程伦理在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体现
第二章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伦理风险评估
    第一节 煤矿矿工的伦理风险评估
    第二节 工程师的伦理风险评估
    第三节 煤矿企业的伦理风险评估
第三章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的主要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
    第一节 责任伦理是煤炭安全系统工程的主要理论基础
    第二节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伦理风险规制的主要原则
    第三节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的道德规范
第四章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伦理规制的外部环境与实施路径
    第一节 加强工人职业伦理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与职业良心
    第二节 完善政府监管机制,维护煤矿产业有序发展
    第三节 完善社会监察评价制度
    第四节 增强煤矿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第五节 树立煤矿安全生产科学发展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主动安全系统对营运车辆驾驶员行为影响辨析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1.2.1 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1.2.2 驾驶员行为安全特性研究
        1.2.3 主动安全系统对驾驶员行为影响分析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主动安全关键技术及功能
    2.1 主动安全概念
    2.2 前向碰撞预警与车距监控预警技术
        2.2.1 前方车辆识别追踪技术
        2.2.2 车距监控预警模型
        2.2.3 前向碰撞预警模型
    2.3 车道偏离预警技术
        2.3.1 车道线识别技术
        2.3.2 车道偏离算法设计
    2.4 本课题主动安全设备
        2.4.1 前向碰撞预警(FCW)功能
        2.4.2 车距监控预警(HMW)功能
        2.4.3 车道偏离预警(LDW)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营运车辆驾驶员对主动安全系统主观感受分析
    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3.2 驾驶员基本信息分析
    3.3 主动安全系统功能及场景调查
    3.4 李克特量表数据分析
        3.4.1 信度分析
        3.4.2 因子分析
    3.5 量表模糊综合评判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营运车辆主动安全预警数据特性分析
    4.1 主动安全预警数据预处理
        4.1.1 预警数据筛选
        4.1.2 预警车辆及驾驶员信息匹配
        4.1.3 基于GPS信息的车辆位置获取
        4.1.4 道路类型
        4.1.5 预警时刻天气
    4.2 主动安全预警数据特性分析
        4.2.1 预警数据特性统计
        4.2.2 预警数据车辆类型特性
        4.2.3 预警数据驾驶员年龄分布
        4.2.4 预警数据天气情况特性
        4.2.5 预警数据道路类型
        4.2.6 预警数据持续时间分布
        4.2.7 预警数据时刻分布
        4.2.8 预警数据速度分布
    4.3 主动安全预警数据方差分析
        4.3.1 方差分析基本原理
        4.3.2 驾驶员对FCW预警反应方差分析
        4.3.3 驾驶员对HMW预警反应方差分析
        4.3.4 驾驶员对LDW预警反应方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营运车辆驾驶员对预警信号反应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5.1 随机森林算法
        5.1.1 决策树
        5.1.2 随机森林
        5.1.3 模型准确性验证
        5.1.4 随机森林变量重要性评分
    5.2 驾驶员对FCW预警信号反应分析
    5.3 驾驶员对HMW预警信号反应分析
    5.4 驾驶员对LDW预警信号反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营运车辆驾驶员对预警信号反应程度预测
    6.1 神经网络算法
        6.1.1 人工神经网络
        6.1.2 神经元结构
        6.1.3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6.2 遗传算法
        6.2.1 遗传算法基本流程
        6.2.2 遗传算法的关键技术
    6.3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6.4 驾驶员对FCW预警反应程度预测
        6.4.1 数据选取
        6.4.2 数据归一化处理
        6.4.3 BP神经网络设计
        6.4.4 遗传算法设计
        6.4.5 预测结果分析
    6.5 驾驶员对HMW预警反应程度预测
        6.5.1 数据选取
        6.5.2 模型参数设计
        6.5.3 预测结果分析
    6.6 驾驶员对LDW预警反应程度预测
        6.6.1 数据选取
        6.6.2 模型参数设计
        6.6.3 预测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10)剪叉前伸式电动叉车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剪叉前伸式电动叉车的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特点分析
        1.2.2 国内外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设计研究可行性分析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整车方案设计
    2.1 整车性能参数分析
        2.1.1 整车结构图
        2.1.2 整车性能参数
    2.2 各系统方案设计
        2.2.1 各系统技术路线
        2.2.2 各系统主要零部件选型
    2.3 整机性能设计计算
        2.3.1 确定整车重量与重心位置
        2.3.2 整机机动性计算
        2.3.3 整机稳定性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动及动力系统设计
    3.1 传动系统设计分析
        3.1.1 传动系统结构
        3.1.2 传动比计算
        3.1.3 牵引特性计算
    3.2 动力系统设计分析
        3.2.1 牵引电机功率
        3.2.2 满载爬坡时牵引电机最大扭矩
    3.3 传动和动力系统匹配分析研究
        3.3.1 车辆车速和牵引力
        3.3.2 驱动特性曲线计算绘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起升组件设计
    4.1 起升组件概述
    4.2 货叉性能计算
        4.2.1 货叉受力分析图
        4.2.2 货叉强度计算
        4.2.3 货叉刚度计算
    4.3 剪叉架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动及被动安全系统设计
    5.1 主动及被动安全系统概述
    5.2 电气系统设计
        5.2.1 电气系统控制逻辑及原理
        5.2.2 交流电机控制系统优点
        5.2.3 动力电池选型设计
    5.3 主动安全系统设计分析
        5.3.1 逻辑控制原理
        5.3.2 各主动安全节点技术
        5.3.3 电子手刹选型计算
    5.4 被动安全系统设计分析
        5.4.1 被动安全操纵系统设计
        5.4.2 逻辑控制原理
        5.4.3 各被动安全节点技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节能系统设计
    6.1 节能系统概述
    6.2 节能实现与试验验证
        6.2.1 智能变量液压系统节能
        6.2.2 再生制动系统储能
        6.2.3 试验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试验分析
    7.1 整机性能测试
    7.2 试验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控制和减少事故的发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研究[D]. 杨越.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 李艾霖. 西华大学, 2021(02)
  • [3]聚合系统属性和管理状态的非煤矿山适时风险评估模型[D]. 李文.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4]主动安全理念及其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D]. 银亚飞.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塔吊群施工作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瑚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耦合研究[D]. 张小龙.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7]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耦合作用研究[D]. 段乐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煤矿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伦理风险规制研究[D]. 付伟康.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9]主动安全系统对营运车辆驾驶员行为影响辨析及预测研究[D]. 许跃如. 东南大学, 2019(01)
  • [10]剪叉前伸式电动叉车设计与研究[D]. 谢国生.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通过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控制和减少事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