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束固化技术及可电子束固化环氧树脂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朋飞,程琳,刘晓亚,刘仁[1](2021)在《电子束固化涂料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电子束固化隶属于辐射固化范畴,在追求绿色环保、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绿色高效且无需使用光引发剂的电子束固化技术在现代涂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围绕电子束固化技术特点、固化机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展望等方面对电子束固化涂料技术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
杜鹏,高双之[2](2021)在《光固化涂料行业前沿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单回顾了光固化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高效技术,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固化设备,指出固化设备方面的UV LED、电子束固化、准分子固化拓宽了应用场景,高固低黏、亚光,以及在膜方面的应用等为光固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和水性、粉末以及湿气固化相结合的配合使用,可以对不同的固化技术扬长避短。分析和展望了光固化技术向更多应用场景的拓展以及和其他固化技术的结合,进一步推动光固化技术快速发展。
孙凯强[3](2021)在《二元酸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其在金属涂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光固化涂料由于具有节能、环保、经济、高效、适应性广的“5E”优点从而在木器、纸张、塑料以及印刷领域广泛应用。但是在以金属为基材的领域(如金属卷材),却由于光固化涂层与金属基材界面附着力差以及耐腐蚀性能差等原因而应用受限。在各种树脂中,双酚A型环氧树脂具有成本低廉、合成工艺成熟稳定、性能优异、使用广泛等特点,对其进行改性研究合成可光固化的树脂并应用于金属基材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课题以双酚A型环氧树脂(E51)作为主体树脂,用各种二元酸对其进行改性合成一系列可光固化的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树脂,并探究该树脂在UV金属涂料中的应用。本文第一部分探究不同主链结构对环氧丙烯酸酯树脂性能的影响。以四种不同烷烃链长度的二元酸(丁二酸、己二酸、辛二酸、癸二酸)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进行扩链,然后以丙烯酸(AA)作为环氧基团的封端剂合成4种主链上含不同烷烃链长度的改性环氧丙烯酸酯。通过核磁(1H NMR)、傅里叶红外(FT-IR)以及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对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树脂进行表征,将其用作主体树脂来构筑光固化涂层,通过水接触角测试、吸水率测试、涂层基本性能测试、动态机械分析(DMA)、电化学阻抗测试和中性盐雾测试对所构筑涂层的耐水性、力学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主链中烷烃链长度的增加,所构筑的光固化涂层的耐水性、附着力及柔韧性有所提升,涂层耐腐蚀性能也随之提升。但当烷烃链长度太长时,却导致固化涂层交联密度和硬度的下降,降低涂层的耐腐蚀性。并且随着烷烃链长度的增加,固化涂膜的储能模量以及玻璃化转变温度(Tg)降低。本文第二部分探究不同侧链结构对环氧丙烯酸酯树脂性能的影响。以巯基丁二酸(MSA)与不同结构的丙烯酸酯进行巯烯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带有不同侧链结构的二元酸,然后用该二元酸和丙烯酸对环氧树脂(E51)进行扩链和封端,合成带有不同侧基的改性环氧丙烯酸酯。通过核磁氢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不同结构二元酸和改性环氧丙烯酸酯进行表征,通过旋转流变仪对改性树脂的黏度进行测试。以不同侧链结构的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作为主体树脂构筑光固化涂层。通过涂层基本性能测试、拉伸测试、动态机械分析、吸水率测试、电化学阻抗测试对所构筑涂层的耐水性、力学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1)树脂侧链苯环结构的引入使改性树脂的黏度增大,光固化膜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拉伸模量上升,断裂伸长率下降、光固化涂层表面硬度上升,附着力以及涂层吸水率均下降,耐腐蚀性能上升。(2)随树脂侧链结构支化程度(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的增加,光固化膜的拉伸模量上升,断裂伸长率降低,吸水率降低以及耐腐蚀性能上升。(3)相比起脂肪环结构,树脂侧链结构为直链时,光固化膜的吸水率以及附着力上升,电化学阻抗性能下降,原因可能是由于涂膜的交联密度下降导致。由于光固化涂料的固化速率快,固化过程中涂层与金属界面之间的收缩应力较大导致涂层与金属基材的附着力较差,而光热双重固化能够综合光固化与热固化的优点,使得涂层具有优异的附着力以及表面硬度。所以本文第三部分通过衣康酸(IA)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一步法合成一种光热双重固化环氧树脂(E51-IA),用该树脂配制的涂料先通过光固化形成预固化涂膜,然后通过热固化达到完全固化程度,来解决光固化过程中固化速率过快、收缩应力大、附着力差的缺点。用凝胶渗透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对制备的衣康酸改性环氧树脂(E51-IA)进行表征。使用不含双键的丁二酸(SA)代替衣康酸,在同样条件下合成丁二酸改性环氧树脂(E51-SA)作为对比参照组。用凝胶含量、拉伸试验、动态力学分析等方法对含有E51-IA、E51-SA的固化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含有E51-IA改性树脂的固化涂膜经过光热固化后具有较高的交联密度,其杨氏模量、储存模量、涂层硬度以及附着力均较高,能够较好的应用于光固化金属涂料。
吴晶晶[4](2021)在《前端聚合制备玻璃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前端聚合是一种利用聚合焓的热催化完成聚合的反应,本文采用快速、环保的前端聚合方法制备纤维增强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旨在解决传统热聚合能耗大、耗时长、对环境不友好以及紫外光(UV)固化难以制备厚制品的缺点。采用正交设计优化配方,设计四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确定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光引发剂用量与热引发剂用量对玻璃纤维/乙烯基酯树脂(GF/VER)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与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最终确定光照时间20 s、光照强度255 m W/cm2、光引发剂用量2 wt%与热引发剂用量2.5 wt%时制备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佳;红外光谱图表明前端聚合方法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充分固化交联。研究GF/VER复合材料的湿热老化性能,以上述最优配方采用前端聚合法制备复合材料,并与传统热聚合法对比。结果表明,前端聚合法所制的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湿热老化性能,即前端聚合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在力学性能、固化程度、热氧稳定性方面均优于传统热聚合法。湿热处理前,前端聚合制备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层间剪切强度与表面硬度分别为392 MPa、546 Mpa、50 Mpa与81 HD,均高于热聚合制备复合材料的375 Mpa、515 Mpa、48 Mpa与77 HD。湿热处理后,前端聚合制备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保持率更高,两相比较说明前端聚合制备的复合材料耐湿热老化性能更好。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表明,湿热处理前,前端聚合和热聚合制备复合材料的最大热失重分解速率温度(Tp)分别为425℃和422℃,湿热处理后,两者的Tp分别为422℃和417℃,显示出前端聚合制备的复合材料在湿热处理前后均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动态热机械分析表明,湿热处理前,前端聚合与热聚合制备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别为114℃和112℃,湿热处理后,Tg分别为80℃与75℃,且热聚合制备的复合材料储能模量下降更快;对两种聚合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热氧分解动力学测试,热氧分解过程均表现为两个阶段,结合Kissinger方程,计算出前端聚合制备的复合材料热氧分解活化能分别为E1=221.07 k J/mol、E2=117.40 k J/mol,传统热聚合制备的复合材料分解活化能分别为E1=192.88 k J/mol、E2=163.45 k J/mol,说明前端聚合制备的复合材料有良好的热氧稳定性。研究石英粉的改性及其用量对前端聚合制备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改性的石英粉易引起应力集中,加入使得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下降,且下降程度随着石英粉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改性石英粉的加入,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与层间剪切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石英粉加入量达到6 wt%时性能最佳,随着加入量增加,粉体易团聚而导致力学性能下降。制备6 wt%含量的改性与未改性石英粉填充的复合材料,结果显示,改性石英粉添加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表面硬度,改性与未改性石英粉添加的复合材料硬度值分别为80 HD和77 HD。改性石英粉填充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其Tp为423℃,比未改性石英粉填充复合材料的Tp高4℃。对加入不同石英粉的复合材料进行热氧分解动力学测试,结合Kissinger方程,计算出改性石英粉填充的复合材料两个阶段热氧分解活化能分别为E1=188.19 k J/mol、E2=133.98 k J/mol,未改性石英粉填充的复合材料分解活化能分别为E1=178.73 k J/mol、E2=127.31 k J/mol,表明加入改性石英粉的热氧稳定性更好。
顾威[5](2020)在《树脂基复合材料热风枪固化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比重小、比强度和比模量高、抗疲劳性能好、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在航空工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材料自身的性能以外,固化工艺对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采用以某航空常用环氧树脂为基体,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的树脂基复合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采用热风枪进行加热的固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1)针对按比例混合的环氧树脂及固化剂进行DSC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得到该树脂的固化动力学参数,获取了固化工艺温度曲线,为建立热固化过程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提供参数依据。(2)建立了树脂基复合材料热风枪固化的物理模型以及基于热对流、热传导、湍流运动和固化动力学的数学模型,构建了复合材料层合板固化过程中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的有限元计算方法。(3)构建了不同进出口尺寸的空气域有限元模型,搭建了热风枪固化实验平台,并结合实验进行了模型合理性的验证。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进出口尺寸对层合板固化过程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如下:空气域的进出口尺寸设计越大,湍流运动越剧烈,层合板升温加快,但温度梯度和热应力变化不大。(4)构建了不同出口位置设计的空气域有限元模型,数值分析了不同出口位置设计对层合板热风枪固化过程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如下:出口位置位于出口截面的中下方时,层合板升温阶段的温度梯度与热应力降低。(5)数值分析了不同铺层厚度大小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在采用热风枪固化的过程中,温度场与热应力场的变化。得到的结论如下:铺层厚度与节点的温度梯度和热应力呈反向变化关系,厚度越大的层合板温度分布更加均匀。(6)数值分析了不同固化工艺对层合板固化过程的影响。得到结论:热风枪固化工艺得到的层合板,在整个固化阶段的温度值,升温速率,温度梯度以及热应力值均低于热补仪固化工艺得到的层合板。但两者的残余热应力值差距很小。研究结果优化了树脂基复合材料热风枪固化技术,为国内采用热风枪进行修补片的固化提供了参数依据。
毛丰奋,袁妍,刘朋飞,张丽萍,王景泉,刘仁[6](2020)在《电子束固化木器清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束(EB)固化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辐射固化技术,其固化的清漆涂层性能在许多方面优于紫外(UV)光固化清漆涂层。本研究通过选取不同类型的商品化丙烯酸树脂及活性稀释剂配制木器涂料配方,分别利用电子束(EB)和紫外光(UV)对其进行固化,然后对固化后的涂层进行基本性能、热性能和机械性能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EB固化速度快,固化膜具有较高的铅笔硬度和附着力,而且树脂种类和单体结构的不同会对电子束固化涂层的热性能及机械性能产生影响。
倪楠楠,卞凯,夏璐,顾伟凯,温月芳[7](2019)在《先进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上的应用》文中提出为满足未来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的高空、长航时、强机动性、功能性、经济性等各种高性能需求,先进复合材料在国内外无人机上的应用愈加广泛;但我国无人机研制中采用复合材料的比例和技术水平较国外尚存在一定差距,复合材料制件成本是制约其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介绍无人机在国内外发展的历程,概述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上的应用,总结无人机复合材料的一些关键技术,提出了问题和建议并指出发展趋势。为了加快我国复合材料在无人机行业应用的步伐,应在引进国外自动化技术的同时,坚持以工艺可行性和稳定性为出发点进行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以降低复合材料结构成本,并积极发展各种液体成型技术、仅真空袋非热压罐材料(bag vacuum only-out of autoclave, BVO-OoA)材料和工艺以及对传统模压工艺进行改进研究。
张世杰,王汝敏,包建文,李晔[8](2019)在《电子束固化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合压力容器缠绕成型工艺,研究了电子束固化树脂体系的工艺性能、固化参数及力、热性能;在国内首次采用电子束固化技术制备了T700碳纤维复合材料压力容器并通过水压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电子束固化环氧体系(EB-1)具有较好的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耐热性能优良,达到191. 4℃;采用电子束固化工艺制备的T700碳纤维/EB-1复合材料NOL环的拉伸强度为2020 MPa,层间剪切强度为68. 9 MPa;制备的150 mm压力容器的特性系数PV/Wc为44 km,达到了目前同类热固化复合材料的水平,固化周期仅为热固化复合材料的1/15。
曹少中[9](2019)在《电子束固化技术及其在印刷包装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简要介绍电子束固化技术特点基础上,从电子束固化与介质相互作用过程、活性粒子、固化丙烯酸酯体系、固化阳离子体系几个方面阐述了固化机理;系统描述了电子帘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并给出了典型的技术指标;然后,介绍了电子束固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对电子束固化技术在印刷包装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周建龙[10](2018)在《水性一般工业涂料》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分析了综合通用性的水性涂料的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热点,在国内外市场的最新发展与应用,讨论了一般工业涂料领域技术发展的几种新趋势,其中,水性UV体系涂料、水性EB(电子束)固化涂料、水性双重固化体系,水性五金体系涂料、水性玻璃涂料等有着比较具代表性的有着其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电子束固化技术及可电子束固化环氧树脂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束固化技术及可电子束固化环氧树脂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束固化涂料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束固化的特点 |
2 电子束固化机理 |
2.1 自由基固化 |
2.2 阳离子固化 |
3 电子束固化设备 |
4 电子束固化涂料技术的研究进展 |
4.1 从原料制备到EB固化 |
4.2 EB固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4.3 EB辐照工艺研究 |
5 电子束固化涂料应用展望 |
6 结语 |
(2)光固化涂料行业前沿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固化设备的发展及带来的新应用 |
1.1 UV LED固化系统 |
1.2 电子束(EB)固化涂料 |
1.3 准分子固化涂料 |
2 光固化涂料的新应用和新趋势 |
2.1 高固低黏涂料 |
2.2 膜涂料和显示技术 |
2.3 亚光涂料 |
2.4 自修复材料 |
2.5 生物基材料 |
2.6 光固化技术和其他固化技术的结合 |
2.6.1 UV固化粉末涂料 |
2.6.2 水性UV涂料 |
2.6.3 三防涂料 |
3 结语 |
(3)二元酸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其在金属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UV固化涂料概述 |
1.2.1 紫外光固化机理 |
1.2.2 UV固化涂料的国内外进展 |
1.3 UV固化涂料组成及应用 |
1.3.1 UV固化涂料组成 |
1.3.2 UV固化涂料应用 |
1.3.3 UV固化涂料在金属基材上的研究进展 |
1.4 环氧丙烯酸酯的化学改性 |
1.5 本课题的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主链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其制备涂层的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和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3 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的制备 |
2.2.4 光固化涂料及其涂层和测试样品的制备 |
2.3 分析测试 |
2.3.1 树脂酸值的测定 |
2.3.2 环氧丙烯酸酯结构表征 |
2.3.3 水接触角测试 |
2.3.4 吸水率测试 |
2.3.5 电化学阻抗测试 |
2.3.6 盐雾测试 |
2.3.7 动态机械热分析 |
2.3.8 光固化涂层性能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环氧丙烯酸酯结构表征 |
2.4.2 涂层基本性能测试 |
2.4.3 动态机械分析 |
2.4.4 涂层吸水率测试 |
2.4.5 光固化涂层水接触角测试 |
2.4.6 涂层电化学阻抗分析 |
2.4.7 涂层耐盐雾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侧链结构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其制备涂层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3 扩链剂的合成与制备 |
3.2.4 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的制备 |
3.2.5 光固化涂料及其涂层的制备 |
3.3 分析测试方法 |
3.3.1 树脂的红外表征 |
3.3.2 树脂的核磁表征 |
3.3.3 树脂黏度测试 |
3.3.4 固化样条拉伸性能测试 |
3.3.5 吸水率测试 |
3.3.6 电化学阻抗测试 |
3.3.7 基本涂层性能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结构表征 |
3.4.2 光固化涂层的基本性能 |
3.4.3 拉伸性能测试 |
3.4.4 动态机械分析 |
3.4.5 固化膜吸水率测试 |
3.4.6 电化学阻抗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热双重固化树脂的合成及其在金属涂料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和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2.3 改性树脂E51-IA,E51-SA的合成以及涂料制备 |
4.3 表征 |
4.3.1 红外表征 |
4.3.2 核磁表征 |
4.3.3 凝胶渗透色谱 |
4.3.4 树脂酸值测试 |
4.3.5 双键转化率 |
4.3.6 凝胶含量测试 |
4.3.7 动态机械热分析 |
4.3.8 拉伸测试 |
4.3.9 热重分析 |
4.3.10 涂层基本性能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衣康酸和丁二酸改性环氧树脂(E51-IA和E51-SA)的表征 |
4.4.2 固化程度表征 |
4.4.3 固化样品性能表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附录2:核磁谱图 |
(4)前端聚合制备玻璃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复合材料热固化快速成型工艺 |
1.2.1 树脂传递模塑(RTM)快速成型工艺 |
1.2.2 预浸料模压快速成型工艺 |
1.3 复合材料辐射固化成型技术 |
1.3.1 辐射固化概述 |
1.3.2 辐射固化在FRP上的应用 |
1.4 前端聚合 |
1.4.1 前端聚合简述 |
1.4.2 前端聚合的分类 |
1.4.3 前端聚合的单体 |
1.4.4 前端聚合制备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GF/VER复合材料的配方设计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制备步骤 |
2.3.1 树脂组合物的制备 |
2.3.2 GF/VER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 测试与表征 |
2.4.1 拉伸强度的测试 |
2.4.2 弯曲强度的测试 |
2.4.3 层间剪切强度的测试 |
2.4.4 红外光谱分析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2 确定因素的主次顺序 |
2.5.3 不同聚合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F/VER复合材料的湿热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所用原料 |
3.2.2 实验所用仪器 |
3.3 制备步骤 |
3.3.1 树脂组合物的制备 |
3.3.2 GF/VER复合材料的制备 |
3.3.3 湿热老化处理 |
3.4 测试与表征 |
3.4.1 拉伸强度的测试 |
3.4.2 弯曲强度的测试 |
3.4.3 层间剪切强度的测试 |
3.4.4 热失重测试 |
3.4.5 动态热机械分析测试 |
3.4.6 表面硬度测试 |
3.4.7 热氧分解动力学测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不同聚合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在湿热老化前后力学性能对比 |
3.5.2 不同聚合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湿热处理前后硬度对比 |
3.5.3 不同聚合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湿热处理前后热失重分析 |
3.5.4 动态热机械分析 |
3.5.5 不同聚合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热氧分解动力学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石英粉改性及其增强GF/VER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制备步骤 |
4.3.1 树脂组合物的制备 |
4.3.2 GF/VER复合材料的制备 |
4.4 测试与表征 |
4.4.1 拉伸强度的测试 |
4.4.2 弯曲强度的测试 |
4.4.3 层间剪切强度的测试 |
4.4.4 热失重测试 |
4.4.5 表面硬度测试 |
4.4.6 热氧分解动力学测试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不同石英粉的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2 不同石英粉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
4.5.3 不同石英粉对复合材料表面硬度的影响 |
4.5.4 热氧分解动力学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与成果情况 |
(5)树脂基复合材料热风枪固化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背景情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固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温度场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热应力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多物理场耦合的有限元方法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热风枪固化过程中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温度场及热应力的有限元计算方法 |
2.1 热传递及对流换热数学模型 |
2.1.1 瞬态热传导方程 |
2.1.2 热对流方程 |
2.1.3 固化过程中的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2.2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温度场计算 |
2.3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热应力场计算 |
2.4 控制方程及湍流模型 |
2.4.1 质量守恒方程 |
2.4.2 动量守恒方程 |
2.4.3 能量守恒方程 |
2.4.4 k-ε湍流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等温DSC法计算环氧树脂固化动力学参数 |
3.1 引言 |
3.2非等温DSC实验 |
3.2.1 实验材料制备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n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
3.3.2 动态固化反应下非等温DSC曲线分析 |
3.3.3 非等温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 |
3.3.4 固化工艺曲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气域出入口尺寸对层合板固化过程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物理模型的建立 |
4.3 验证模型合理性 |
4.3.1 搭建实验平台 |
4.3.2 热风枪固化实验流程 |
4.3.3 计算结果对比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出入口设计及湍流参数 |
4.4.2 不同空气域出入口尺寸对空气域流场的影响 |
4.4.3 不同空气域出入口尺寸对层合板温度场的影响 |
4.4.4 不同空气域出入口尺寸对层合板热应力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气域出口位置设计对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固化过程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不同出口位置的空气域模型设计 |
5.3 结果和讨论 |
5.3.1 不同出口位置设计对空气域流场的影响 |
5.3.2 不同出口位置设计对对流换热的影响 |
5.3.3 不同出口位置设计对层合板温度场的影响 |
5.3.4 不同出口位置设计对层合板热应力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铺层厚度对层合板热风枪固化过程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层合板铺层设计 |
6.2.1 常用的铺层设计 |
6.2.2 层合板不同铺层厚度设计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不同铺层厚度下复合材料层合板温度场的变化 |
6.3.2 不同铺层厚度下复合材料层合板热应力场的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不同固化工艺对层合板保温及降温阶段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热风枪和热补仪固化方案 |
7.2.1 固化工艺温度曲线 |
7.2.2 物理模型 |
7.2.3 热补仪固化边界条件 |
7.3 保温及降温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7.3.1 不同固化工艺下的温度场分布 |
7.3.2 不同固化工艺下的热应力分布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电子束固化木器清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1.2 木器涂料配方及制备 |
1.3 性能测试与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涂膜基本性能 |
2.1.1 树脂的种类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2.1.2 活性稀释剂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2.2 涂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2.2.1 预聚物对涂膜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影响 |
2.2.2 活性稀释剂对涂膜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
2.3 力学性能 |
2.3.1 预聚物对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2 稀释单体对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3 结语 |
(7)先进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无人机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
1.1 美国无人机发展情况 |
1.2 以色列无人机发展情况 |
1.3 我国无人机发展情况 |
2 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上应用 |
2.1 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复合材料应用 |
2.2 高机动攻击战斗机复合材料应用 |
2.3 垂直起降无人直升机上复合材料应用 |
2.4 其他无人机上复合材料应用 |
3 无人机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
3.1 低成本复合材料制造技术 |
3.1.1 低成本材料技术 |
3.1.2 低成本设计技术 |
3.1.3 低成本的成型技术 |
3.2 复合材料整体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
3.3 结构/功能一体化成型技术 |
3.4 3D打印增材成型技术 |
3.5 低成本制造工装技术 |
3.6 快速低成本的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技术 |
4 国内无人机复合材料应用存在的问题 |
5 结束语 |
(8)电子束固化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材料 |
2.2 辐射设备 |
2.3 试样制备 |
2.3.1 浇注体制备 |
2.3.2 复合材料NOL环试验件制备 |
2.3.3压力容器制备 |
2.4 分析测试 |
2.4.1 粘度测试 |
2.4.2 固化度测试 |
2.4.3 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 |
2.4.4 电镜分析 |
2.4.5 力学性能测试 |
2.4.6150 mm压力容器性能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树脂粘度 |
3.2 树脂基体的固化与性能 |
3.2.1 树脂基体固化工艺参数优化 |
3.2.2 树脂的力学性能与耐热性能 |
3.3 NOL环的力学性能 |
3.4150 mm压力容器性能 |
4 结论 |
(9)电子束固化技术及其在印刷包装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EB固化技术特点 |
2 基本原理 |
2.1 EB固化机理 |
2.1.1 EB与介质相互作用 |
2.1.2 EB固化活性粒子 |
2.1.3 EB固化丙烯酸酯体系 |
2.1.4 EB固化阳离子体系 |
2.2 电子帘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
2.2.1 电子帘加速器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
2.2.2 电子帘加速器的优点 |
2.2.3 电子帘加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
3 电子束固化技术研究现状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4 EB固化技术在印刷包装领域的应用 |
5 结论 |
四、电子束固化技术及可电子束固化环氧树脂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束固化涂料技术研究进展[J]. 刘朋飞,程琳,刘晓亚,刘仁. 涂料工业, 2021(10)
- [2]光固化涂料行业前沿发展趋势[J]. 杜鹏,高双之. 中国涂料, 2021(09)
- [3]二元酸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其在金属涂料中的应用[D]. 孙凯强. 江南大学, 2021(01)
- [4]前端聚合制备玻璃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 吴晶晶.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5]树脂基复合材料热风枪固化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 顾威.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2)
- [6]电子束固化木器清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毛丰奋,袁妍,刘朋飞,张丽萍,王景泉,刘仁. 涂料工业, 2020(02)
- [7]先进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上的应用[J]. 倪楠楠,卞凯,夏璐,顾伟凯,温月芳. 航空材料学报, 2019(05)
- [8]电子束固化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性能研究[J]. 张世杰,王汝敏,包建文,李晔.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9(04)
- [9]电子束固化技术及其在印刷包装领域的应用[J]. 曹少中. 数字印刷, 2019(02)
- [10]水性一般工业涂料[A]. 周建龙. 《水性十年》论文集,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