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克苏地区棉铃虫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宣,刘雪莹,胡迪,袁向群,冯克云,康波,张军,罗进仓,南宏宇,李怡萍[1](2021)在《河西走廊棉田主要害虫发生动态及植物源杀虫剂防治技术》文中提出为了解甘肃省河西走廊棉区5种常见害虫的田间种群消长动态,明确防治适期并提出以植物源药剂为主的棉花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于甘肃省敦煌市和瓜州县棉田连续3年采用人工调查和性诱剂诱捕器监测棉蚜Aphis gossypii、棉叶螨、棉蓟马Thrips tabaci、烟粉虱Bemisia tabaci及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发生动态,同时开展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不同类型杀虫剂的田间药效筛选试验,建立科学防控用药技术流程。结果表明,棉蚜全年有6月中旬和7月中下旬2个发生高峰期,建议防治适期为7月上中旬;棉叶螨全年有7月上旬和7月下旬(2017年除外)2个发生高峰期,建议防治适期为6月下旬和7月中旬;烟粉虱全年只有8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1个高峰期,建议防治适期为8月上中旬;棉蓟马全年只有7月上旬至8月上旬1个高峰期,建议防治适期为7月上旬;棉铃虫1年发生3代,幼虫在7月下旬、9月上旬和9月中旬各有1个发生高峰期,成虫在7月上中旬、8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各有1个高峰期,建议防治适期应为7月上旬。软皂水剂、藜芦碱、苦参碱、啶虫脒和吡虫啉可用于防控棉蚜,药后14 d防效达76.93%~91.25%;藜芦碱、苦参碱、矿物油、软皂水剂、松油、阿维菌素、阿维·哒螨灵、螺螨酯和硅藻土+有机硅助剂可用于防控棉叶螨,药后10 d防效达72.39%~92.81%;软皂水剂、藜芦碱、印楝素、硅藻土+有机硅助剂、阿维菌素和噻虫嗪可用于防控烟粉虱,药后7 d防效达65.84%~84.29%;除虫菊素、苦参碱、多杀霉素、噻虫嗪和吡虫啉可用于防控棉蓟马,药后14 d防效达72.92%~90.93%。表明在该地区棉田主要害虫防治适期,建立以植物源农药替代传统化学药剂的防控技术,可用于我国河西走廊棉区棉花害虫的绿色防控。
阿曼古丽·阿布都热合曼,艾麦尔艾力·吐合提[2](2021)在《阿克苏地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经验》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该地区病虫害发生和作物受病虫危害程度明显减轻,农药使用量持续实现负增长,为地区优质果品和粮棉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刘海宁[3](2021)在《南疆核桃园棉铃虫种群发生规律、成虫行为选择及幼虫取食适应能力》文中认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范围广泛,随着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其寄主范围仍在增加。新疆阿克苏地区首次报道了棉铃虫为害核桃树的现象,其为害程度逐年加重。本文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比较了不同农田景观背景下棉铃虫在核桃园的发生规律,结合化学生态学的方法解析了棉铃虫成虫对核桃树的行为选择机制,并通过生物学试验明确了取食核桃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农田景观格局对1代棉铃虫在核桃园发生与为害的影响:阿克苏温宿县北部靠近戈壁的区域主要以核桃、苹果等果树为主,作物相对单一,景观结构简单;在远离戈壁的区域棉花、果树、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镶嵌种植,景观结构复杂。在简单的农田景观系统中核桃园越冬代棉铃虫成虫的发生量、卵量以及幼虫种群密度分别是复杂景观系统中核桃园的5.0倍、10.0倍和3.5倍;简单系统中蛀果数量为复杂系统中的4.0倍。棉铃虫成虫对核桃枝条挥发物的行为选择与电生理反应机制:田间放置核桃枝把诱集棉铃虫成虫和室内Y管试验均表明棉铃虫雌雄成虫对核桃枝条气味有明显的趋性,核桃枝把诱捕效果在第3天最为明显。GC-EAD和GC-MS结合分析表明核桃枝条挥发物中能引起棉铃虫成虫触角反应的物质为: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桉叶油醇、罗勒烯、正己醇、β-石竹烯、E-β-法尼烯、吉玛烯D。EAG剂量试验表明,在上述挥发物中,棉铃虫雌雄成虫触角对正己醇和吉玛烯D的反应最大。风洞试验表明,上述挥发物标准品对棉铃虫雌雄成虫均有较好的引诱效果,其中石竹烯对雌成虫引诱效果最好,引诱率为81.0%;吉玛烯D对雄成虫引诱效果最好,引诱率为85.0%。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核桃枝把挥发物中各物质的释放量呈现动态变化,α-蒎烯、月桂烯、柠檬烯、罗勒烯、β-石竹烯、E-β-法尼烯、吉玛烯D的释放量在5天内逐渐增加,β-蒎烯、桉叶油醇的释放量在5天内逐渐减少,第3天正己醇、石竹烯和α-蒎烯释放量的增加最大。棉铃虫幼虫对核桃果实的取食行为及生理适应机制:幼虫危害核桃果实的主要从侧门钻蛀,受害果实青皮部位的为害率为100.0%,核壳和种仁的为害率分别为19.0%和18.0%;对青皮和核壳的为害程度较低,对种仁的危害程度较高。取食选择试验发现,幼虫对种仁表现出了极强的偏好,而对核壳和青皮的偏好程度偏弱。对核桃果实各部位进行次生物质检测发现,青皮部位中总单宁、总生物碱、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种仁部位的3.0倍、3.0倍、8.0倍和2.5倍。没食子酸、绿原酸以及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分别是种仁部位的7.0倍、3.0倍和2.0倍。棉铃虫幼虫取食核桃各部位生命表试验表明,幼虫取食种仁后完成幼虫发育期的存活率为87.5%,取食青皮和核壳部位的分别为45.0%和52.5%,取食种仁部位的存活率显着高于取食青皮和核壳部位;取食青皮、核壳和种仁的棉铃虫幼虫到蛹期的平均发育时间分别为43.0天、32.0天和22.0天,取食青皮的幼虫发育时间最长。取食青皮、核壳和种仁幼虫化蛹后蛹的平均重量为0.079g、0.110g和0.180g,取食青皮的蛹的重量最轻,取食种仁的最重。
潘云飞[4](2020)在《南疆农田景观组成与农药使用对棉田天敌发生及其控蚜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棉花产量占据全国85%以上。新疆棉花安全生产关乎我国棉花产业的良性发展。农业集约化管理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造成非作物生境减少,景观结构单一化,可能会严重破坏农田景观系统中植物-天敌-害虫之间的平衡,导致害虫频繁暴发成灾。随着对有害生物综合防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态调控已由过去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视角拓展到区域性农田景观的格局的范围,从原先的单一作物和单一虫害的防治视角拓展到了农田景观系统中作物-害虫-天敌及其周围环境互作关系的调控。鉴于此,在新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从区域景观的视角解析植物-天敌-害虫之间的关系,明确景观结构组成对天敌昆虫发生与控害效果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2018-2019年间新疆阿克苏地区38个常规管理Bt棉田进行系统性群落调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棉田农药使用次数信息,同时开展实地调查,明确了棉田周围2km半径范围内的景观组成结构;其次,建立景观变量、农药使用频次与棉田天敌昆虫种群数量和控害指标之间的回归模型,评估棉花不同生育期内景观结构组成和农药使用对棉田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群数量及其控害能力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景观结构组成和农药使用频次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在棉花苗期,景观多样性系数(香农多样性系数)与瓢虫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其他作物生境占比与捕食性天敌和瓢虫种群密度呈现负相关关系,棉花占比与捕食性天敌混合种群密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农药使用次数与捕食性天敌密度和瓢虫密度均呈负相关。捕食性天敌与蚜虫益害比与景观多样性具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与施药频次呈现负相关关系。2)在棉花花蕾期,景观多样性和其他作物生境占比均与捕食性天敌密度和瓢虫密度呈正相关,棉花生境占比和施药频次与捕食性天敌密度和瓢虫密度呈现负相关;对于益害比,景观多样性和小宗作物占比与之呈正相关关系,棉花生境占比和半自然生境占比均与之呈现负相关关系。3)在棉花铃期,景观多样性、小宗作物占比和棉花占比均与捕食性天敌密度呈负相关,小宗作物占比与瓢虫密度呈负相关;对于控害参数益害比,与景观多样性、小宗作物占比和半自然生境占比均呈负相关关系。景观组成和农药使用频次对棉田寄生性天敌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在棉花苗期,景观多样性与僵蚜密度呈正相关关系,但小宗作物占比与僵蚜密度呈负相关关系。蚜虫寄生率与景观多样性和棉花占比均呈现负相关关系。2)在棉花花蕾期,施药频次与僵蚜密度具有负相关关系;景观多样性、棉花占比和农药使用次数均与寄生率呈负相关关系,小宗作物生境占比与寄生率呈正相关关系。3)在棉花铃期,景观多样性和棉花生境占比均与僵蚜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小宗作物生境占比与僵蚜密度具有负相关关系;寄生率与景观多样性存在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小宗作物生境占比与寄生率存在负相关关系,而棉花生境占比与寄生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杨龙[5](2020)在《景观尺度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种植结构调整改变着农作物害虫生存的生态环境、食物资源以及有益天敌对害虫的控制功能,常显着影响田间害虫的种群发生。在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的新形势下,由作物结构介导的害虫演替机制是农业害虫防控中关键科学问题。棉铃虫是我国重要的多食性害虫,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华北地区棉铃虫发生呈现加重趋势,而新疆棉铃虫危害逐步下降,但其大尺度生态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基于国内外已有文献通过Meta分析定量解析景观格局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并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华北、新疆作物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调控作用及其生态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筛选到的4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解析多食性害虫对景观格局的响应程度。景观系统中非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种群发生无显着性影响,作物的管理强度对多食性害虫的发生有显着性作用。管理强度相对较高作物(如农药使用相对频繁作物、Bt抗虫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不利于多食性靶标害虫种群的发生,而景观中管理强度相对较低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能促进多食性害虫的发生。2.2015-2017年在华北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七、八月份棉田棉铃虫成虫种群发生与景观中棉花种植面积负相关,与其他作物(玉米、花生、蔬菜等)种植面积正相关,农田景观背景中棉花在寄主作物中所占比例越高棉铃虫种群数量越低。华北地区棉花均为Bt棉花,Bt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能有效抑制棉铃虫发生,而近年来Bt棉花种植规模压缩直接导致了棉铃虫种群数量明显回升。3.2015-2019年在华北非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越冬代棉铃虫成虫数量与景观中上年夏玉米种植比例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林地、草地)比例负相关,与其他作物关系不明显;1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与小麦、其他作物种植比例均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比例负相关;2代和3代棉铃虫与景观中玉米种植面积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比例负相关。在非棉花种植区,夏玉米田为越冬代棉铃虫提供重要虫源,1代棉铃虫主要在小麦和其他春季作物上繁殖,2代和3代棉铃虫可能主要来源于玉米田。近年来华北地区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明显增加,为棉铃虫种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进一步促进了棉铃虫在多种作物上的发生危害。4.2017-2019年在新疆南疆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在作物多样化种植的地方第1代和2代棉铃虫成虫数量与景观中棉花种植面积负相关,且第2代对棉花种植比例的反应更明显。棉铃虫种群数量与景观中其他作物(小麦、蔬菜、玉米)的种植比例正相关,与棉花在寄主作物中的比率负相关。在作物单一化种植的兵团区域,棉铃虫的种群数量与棉花种植比例正相关。南疆地区Bt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种群增长,是其发生程度减轻的主要原因。
达先鹏[6](2020)在《苹果园间作绿肥对害虫和天敌发生动态及时间生态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常年单一的果树栽培模式不仅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酸化、有机肥料不足等问题,还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随着新疆果树种植面积连年增加,诸如此类问题愈来愈显着,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果园生草复合栽培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果园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大量发生等问题,能显着提高果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本文研究了新疆南部地区果园间作绿肥对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分析了害虫和天敌种群丰富度和生态位,明确了害虫和天敌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果园害虫的生态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系统调查法对果园害虫和天敌种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园害虫种类有32种(包括螨类),分属9个目20个科,常见种类有苹果蠹蛾、金纹细蛾、香梨优斑螟、绣线菊蚜、梨小食心虫、二斑叶螨等;天敌昆虫有14种,分属9个目12个科,常见种类有中华通草蛉、叶色草蛉、十一星瓢虫、多异瓢虫等;果园间作苜蓿后天敌种群较间作一年生绿肥作物增加15%,较清耕园增加55%。2.间作绿肥作物苹果园害虫及天敌时间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在间作苜蓿、一年生绿肥作物和清耕3种类型苹果园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绣线菊蚜,分别为0.529、0.554、0.572,其次是金纹细蛾;时间生态位宽度最高的是金纹细蛾,分别为0.823、0.814、0.754,其次是中华草蛉;生态位重叠值最高的是金纹细蛾对绣线菊蚜,为0.882、0.812、0.684,其次是瓢虫类对绣线菊蚜,为0.642、0.543、0.435;在果园种植苜蓿和一年生牧草后,对果园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发生动态和数量产生较大影响;与清耕相比,苜蓿和一年生牧草果园天敌丰富度、生态位宽度都有所增加,天敌对害虫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提高。3.利用性诱剂技术对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香梨优斑螟成虫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监测,在3种不同处理的苹果园中,苹果蠹蛾和香梨优斑螟一年4个发生高峰,梨小食心虫一年5个高峰;苹果蠹蛾年诱捕量清耕区>间作苜蓿区>间作一年生草区,香梨优斑螟为清耕区>间作一年生草区>间作苜蓿区,梨小食心虫为间作一年生草区>间作苜蓿区>清耕区。4.绣线菊蚜及天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清耕园绣线菊蚜的发生数量远高于间作绿肥作物的苹果园,7月中旬高峰期数量866头/30cm枝条,是间作一年生绿肥区的1.15倍、间作苜蓿区的1.45倍。清耕园天敌种群的发生数量低于间作绿肥果园,高峰期间作苜蓿果园草蛉类的发生量为间作一年生牧草果园的1.1倍、清耕果园的1.4倍;瓢虫种群的发生量是间作一年生牧草的1.2倍、清耕果园的1.5倍;食蚜蝇发生量是间作一年生牧草果园的1.1倍、清耕果园的1.3倍。5.选择南疆三个地区苹果园,利用性诱剂诱捕法和田间调查法,研究了金纹细蛾的发生规律和不同地面管理模式危害程度,分析了其在南疆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研究表明,金纹细蛾在新疆南部1年发生5代,发生量最多的时期为8月份,高峰期平均诱捕量达到1384头/板/周,在不同类型的果园中为害程度和发生量存在差异,在不同树龄果园中,金纹细蛾发生量和危害程度为5年树龄>20年树龄;在不同种植模式中,清耕果园>间作1年生牧草果园>间作苜蓿果园;在不同品种果园中,红肉苹果果园>红富士果园。
宋群[7](2019)在《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南疆四地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连片贫困县分布较多,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是满足农产品供应、解决贫困人口脱贫、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受到当地光热条件影响,同时也受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市场需求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走访了南疆四地州,包括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四地州的22个深度贫困县30个乡村。主要调查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现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影响因子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2017年南疆四地州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占全区人口的45.21%,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区33.24%,人均收入为全区的70.13%,人多地少,经济落后。蔬菜仍然是南疆四地州设施作物的主要种类。从22个县市调查数据来看,设施蔬菜产能只有97.06万吨,缺口达90万吨以上。比较南疆四地州发展设施蔬菜的资源条件可得,发展设施蔬菜自然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叶城县、和田地区皮山县、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克州阿克陶县;社会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疏附县、和田地区和田县。当前南疆四地州日光温室的茬口主要有“春提早”“秋延晚”以及越冬生产等3种类型。日光温室采取春提早黄瓜—秋延晚番茄—叶菜、春提早黄瓜—秋菜豆(或豇豆)—越冬茬叶菜的净收入相对较高,这些将是未来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茬口调整的趋势。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主要有:(1)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2)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3)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4)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5)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有:(1)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2)结合资源禀赋种植优势特色品种,与市场良性互动;(3)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4)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5)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樊宗芳[8](2018)在《绿盲蝽与斯氏后丽盲蝽线粒体基因序列比较和种群杂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技术以及种群间杂交试验,对华北绿盲蝽种群与新疆斯氏后丽盲蝽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新疆玛纳斯和阿克苏斯氏后丽盲蝽种群、山东沾化绿盲蝽种群线粒体基因组部分序列,并与Gen Bank中绿盲蝽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如下:成功测得山东沾化绿盲蝽、新疆玛纳斯和阿克苏斯氏后丽盲蝽种群线粒体基因组的13段序列片段,将所有序列对齐剪切组合成整序列,共有9734个碱基,变异位点为60个,包括38个简约信息位点(Parsimony informative sites)和22个单变异位点(singleton variable sites)。共有8个单倍型,核苷酸多态性为0.00245。NJ(NeighborJoining)树结果表明此部分线粒体基因序列不能将斯氏后丽盲蝽和绿盲蝽两个物种区分开。这表明,新疆玛纳斯、阿克苏斯氏后丽盲蝽与山东沾化绿盲蝽之间遗传背景基本一致。(2)通过新疆玛纳斯斯氏后丽盲蝽种群、新疆阿克苏斯氏后丽盲蝽种群分别与山东沾化绿盲蝽种群正反杂交试验,其产生的F1代再与沾化绿盲蝽种群进行回交,发现两代杂交均为产生可育的后代。这说明,新疆玛纳斯、阿克苏斯氏后丽盲蝽种群与山东沾化绿盲蝽种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确定斯氏后丽盲蝽与绿盲蝽有基本一致的遗传背景且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这为新疆该种盲蝽的监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姚永生[9](2017)在《新疆南部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棉蚜Aphis gosspii和棉长管蚜Acyrthosiiphon gossypii是新疆棉区棉花上的共存种。棉长管蚜散生无群集现象,密度相对较低,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而棉蚜由于种群异质性大、适应力强、增殖迅速等特性,极易暴发成灾。一段时间以来棉长管蚜和棉蚜在南疆棉田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种间格局,棉花出苗至现蕾期前后以棉长管蚜为主,中后期棉蚜为优势种,早期发生的棉长管蚜滋生和培养的天敌对中后期棉蚜发生有重要抑制作用。近几年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南部植棉区棉长管蚜在棉田早期适宜温度条件下种群下降,而棉蚜已成为棉花整个生育期的单优蚜虫种群,危害呈加重趋势,同时依赖化学防治也加剧了与传统生物防治的矛盾。本文以新疆南部转基因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为切入点,以两种蚜虫的种间竞争为线索,重点从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发育与繁殖、种群动态、天敌作用及不同害虫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等方面,探讨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竞争优势演变的机制,以期了解二者在新疆南部棉区的演替规律以及棉蚜发生危害加重与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关系。综合全文研究内容,得到如下结果:(1)新疆南部各植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占比例进一步提高,2016年新疆南部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比例已占79.69%,较2013年提高13.69%。结果显示新疆南部植棉区棉花生长前期棉蚜在数量上已占绝对优势,棉长管蚜种群明显下降。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与其它品种相比,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数量无明显变化,而棉田采用化学防治后,转Bt基因抗虫棉、亲本常规棉和新陆中54三个品种处理区棉蚜有再猖獗现象,其平均密度分别提高19.37%、14.07%和9.67%。(2)棉蚜和棉长管蚜对转Bt基因抗虫棉等三个不同棉花品种的取食选择无明显差异,三个棉花品种上棉蚜单种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均显着大于棉长管蚜,棉蚜在新陆中54上内禀增长率最高,但不同棉花品种间差异不明显。棉蚜增长潜力也明显大于棉长管蚜,棉蚜最高密度在Bt棉、常规棉和新陆中54棉花品种上达到2138头/株、2243头/株和2310头/株,分别是棉长管蚜最高密度的8.65倍、8.38倍和8.85倍。两种蚜虫高密度条件下的竞争对棉长管蚜种群的逆密度制约效应大于其种内竞争。(3)棉长管蚜和棉蚜在Bt棉、亲本常规棉和新陆中54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分别为7.42 d、8.42 d、8.22 d 和 5.68 d、6.27 d、6.39 d,存活率分别为 84.29%、81.31%、82.88%和 83.07%、80.52%、82.29%,品种间差异不显着。棉长管蚜和棉蚜相比,在Bt棉等三个棉花品种上棉长管蚜的生命表参数平均历期、种群加倍时间大于棉蚜,而种群的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显着小于棉蚜,棉蚜比棉长管蚜具有更强的繁殖力。(4)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a uudecimpunctata对棉蚜和棉长管蚜捕食潜力较大,α/Th综合指标显示十一星瓢虫1-4龄幼虫和成虫对棉蚜的a/ah值分别为1.21、53.65、71.75、148.30、143.33,1-4龄幼虫和成虫对棉长管蚜的α/Th值分别为2.08、46.83、46.07、36.59、112.01,除1龄期外,对棉蚜控制力大于棉长管蚜,捕食选择指数随密度升高选择效应增加,且成虫比幼虫具有更高的选择效应。(5)田间控制试验显示保留自然天敌处理和完全排除天敌相比,在Bt棉和亲本常规棉2个品种上棉蚜最高种群密度为52600头/百株和53333头/百株,分别是保留自然天敌处理区棉蚜密度的30.06倍和23.95倍,证明自然条件下棉蚜种群受到自然天敌的重要制约作用。Bt棉田天敌控制作用和常规棉田相似,自然天敌具有较强的生物防治功能。(6)吡虫啉和啶虫脒对棉长管蚜的LC50均明显小于棉蚜。吡虫啉对南疆3个地方棉蚜种群的LC50分别为22.31 mg/L、20.42 mg/L和15.53 mg/L,是对应地区棉长管蚜种群的3.1倍、3倍和2.9倍,啶虫脒处理其LC50分别为42.35 mg/L、45.63 mg/L和30.27 mg/L,是对应地区棉长管蚜种群的5.6倍、5.1倍和7.1倍;吡虫啉和啶虫脒LC30处理后,棉蚜和棉长管蚜F1代种群平均历期缩短、净生殖率降低、内禀增长率提高、种群加倍时间缩短,两种农药对棉蚜和棉长管蚜具有明显的亚致死效应。
夏德萍[10](2014)在《棉铃虫、三叶草夜蛾的交配特征及其种群动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新疆杂食性害虫棉铃虫、三叶草夜蛾的交配特征,棉铃虫的虫源及其种群动态变化,本人于2013年在新疆南疆库尔勒地区、阿克苏地区以及喀什地区采用测报灯采集棉铃虫、三叶草夜蛾,通过解剖成虫、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探明当地玉米作为庇护所对棉铃虫抗性的稀释作用功效。评估来自于不同月份的棉铃虫、三叶草夜蛾的卵巢发育状况,判断当地棉铃虫、三叶草夜蛾的迁飞动态;通过不同季节田间的棉铃虫、三叶草夜蛾的解剖,明确来自于当地棉铃虫、三叶草夜蛾的交配情况,探索不同时期当地棉铃虫、三叶草夜蛾的迁飞动态。通过北疆地区长期监测数据,探索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三叶草夜蛾的种群数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新疆南疆三个植棉区不同月份、不同性别的棉铃虫寄主来源不同:库尔勒地区库尔勒市样品显示5、6、7、8月均有C4寄主提供的棉铃虫且比例较高;阿克苏地区6、8、9月有来自于C4寄主植物的棉铃虫,8月初C3×C4的比例达到45.8%,8月中旬C3×C4的比例达到28.8%,C4×C3的比例达到20.3%,9月初C3×C4的比例达到40%, C4×C4的比例达到40%;喀什地区8月初的棉铃虫来源于C4植物。由上述总结得出:不同月份、不同性别的棉铃虫寄主来源不同,来源于不同寄主植物的棉铃虫可以自由交配。2.库尔勒地区棉铃虫和三叶草夜蛾存在迁飞性:两种杂食性害虫发育到2级时开始交配,在整个作物生长季节棉铃虫的卵巢发育级别在3级以上的比例占到50%以上,棉铃虫种群的初始虫源主要由外地迁入。三叶草夜蛾种群的初始虫源是本地虫源,交配频率为1.75次/头,交配率达到95%。3.库尔勒地区棉铃虫、三叶草夜蛾交配特征:棉铃虫和三叶草夜蛾在整个发生期,总有一定比例的雌蛾未交配;棉铃虫6月初、7月中下旬、8月中旬的交配频率高于其它月份,而三叶草夜蛾6月中旬、7月下旬交配频率较高;就这两种害虫的交配频率相比较,棉铃虫的交配频率明显高于三叶草夜蛾。4.新疆北疆地区,三叶草夜蛾种群数量年际间存在较大波动,并且具有周期性波动规律,周期为4~5年;年内共发生3~4代,全年蛾量高峰期在每年的5~7月。年内变化规律为5、6月份种群总量呈上升趋势,7月份开始三叶草夜蛾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三叶草夜蛾一般始现于4月中下旬,越冬代的蛾量高峰为5月中旬、第一代的蛾量高峰为6月中下旬、第二代的蛾量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偶有年份会出现第三代高峰。
二、阿克苏地区棉铃虫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克苏地区棉铃虫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河西走廊棉田主要害虫发生动态及植物源杀虫剂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棉田害虫发生动态调查方法 |
1.2.2 防治棉田害虫植物源药剂筛选试验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棉田5种常见害虫发生动态的分析 |
2.1.1 棉蚜发生动态分析 |
2.1.2 棉叶螨发生动态分析 |
2.1.3 烟粉虱发生动态分析 |
2.1.4 棉蓟马发生动态分析 |
2.1.5 棉铃虫发生动态分析 |
2.2 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筛选结果 |
2.2.1 不同药剂对棉蚜的防效 |
2.2.2 不同药剂对棉叶螨的防效 |
2.2.3 不同药剂对烟粉虱的防效 |
2.2.4 不同药剂对棉蓟马的防效 |
3 讨论 |
(2)阿克苏地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提前部署防治对策,实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制 |
2 提早启动越冬病虫害防治,减少虫口基数 |
3 切实抓好诱集带种植,大力推广灯光诱杀技术 |
4 全面实施绿色防控,有效保护天敌 |
5 实施小麦药剂拌种,有效遏止小麦流行性病害的发生 |
(3)南疆核桃园棉铃虫种群发生规律、成虫行为选择及幼虫取食适应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棉铃虫发生与危害 |
1.2 棉铃虫成虫对寄主植物的行为选择及嗅觉识别 |
1.2.1 棉铃虫成虫的取食行为 |
1.2.2 棉铃虫成虫的产卵行为 |
1.2.3 棉铃虫成虫的嗅觉识别 |
1.3 棉铃虫幼虫对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及生理适应 |
1.3.1 棉铃虫幼虫的取食选择 |
1.3.2 棉铃虫幼虫取食寄主植物的生理适应 |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章 核桃园棉铃虫发生动态与为害情况 |
2.1 材料方法 |
2.1.1 试验站点选取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核桃园棉铃虫发生动态 |
2.2.2 景观多样性对棉铃虫发生与为害的影响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棉铃虫成虫对核桃枝条挥发物的行为选择与电生理反应 |
3.1 材料方法 |
3.1.1 供试昆虫 |
3.1.2 供试植物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1.4 标准化合物 |
3.1.5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核桃枝把棉田诱集棉铃虫成虫 |
3.2.2 棉铃虫对核桃枝条的选择行为 |
3.2.3 电生理活性物质的鉴定 |
3.2.4 棉铃虫成虫对核桃枝把挥发物的EAG剂量反应 |
3.2.5 棉铃虫成虫对电生理挥发物的行为选择 |
3.2.6 核桃枝把田间放置时间对核桃挥发物释放量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棉铃虫幼虫对核桃果实的取食行为及生理适应 |
4.1 材料方法 |
4.1.1 供试昆虫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田间核桃幼果被害状调查 |
4.2.2 棉铃虫幼虫对核桃果实不同部位取食选择 |
4.2.3 取食核桃果实不同部位棉铃虫幼虫的生长发育 |
4.2.4 核桃果实各部位次生物质含量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南疆农田景观组成与农药使用对棉田天敌发生及其控蚜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害虫生态调控 |
1.1.1 害虫生态调控的发展 |
1.1.2 害虫生态调控的方法 |
1.2 天敌昆虫的保育与控害 |
1.2.1 景观尺度上天敌昆虫的保育与控害 |
1.2.2 田块尺度上天敌昆虫的保育与控害 |
1.2.3 景观尺度与田块尺度对天敌昆虫的综合效应 |
1.3 杀虫剂使用对天敌昆虫发生与控害的影响 |
1.4 研究思路 |
1.4.1 立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农田景观组成与农药使用对棉田捕食性天敌发生与控蚜功能的影响 |
2.1 材料方法 |
2.1.1 试验站点选取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景观调查与分析 |
2.1.4 数据分析 |
2.2 分析结果 |
2.2.1 景观组成 |
2.2.2 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和益害比 |
2.2.3 农田景观组成与农药使用对棉花苗期捕食性天敌发生与控蚜功能的影响 |
2.2.4 农田景观组成与农药使用对棉花花蕾期捕食性天敌发生与控蚜功能的影响 |
2.2.5 农田景观组成与农药使用对棉花铃期捕食性天敌发生与控蚜功能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章 农田景观组成与农药使用对棉田寄生性天发生与控害的影响 |
3.1 材料方法 |
3.1.1 试验站点选取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景观调查与分析 |
3.1.4 数据分析 |
3.2 分析结果 |
3.2.1 景观组成 |
3.2.2 田间僵蚜丰富度与寄生率的基本情况 |
3.2.3 农田景观组成及农药使用对棉花苗期寄生性天敌发生与控蚜功能的影响 |
3.2.4 农田景观组成及农药使用对棉花花蕾期寄生性天敌发生与控蚜功能的影响 |
3.2.5 农田景观组成及农药使用对棉花铃期寄生性天敌发生与控蚜功能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景观尺度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
1.1.1 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花害虫发生的影响 |
1.1.2 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水稻害虫发生的影响 |
1.1.3 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玉米害虫发生的影响 |
1.2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机制 |
1.2.1 农田生态环境变化 |
1.2.2 害虫食物资源改变 |
1.2.3 天敌昆虫发生变化 |
1.2.4 其他因素 |
1.3 作物种植结构影响害虫种群发生的尺度效应 |
1.3.1 田块尺度 |
1.3.2 景观尺度 |
1.3.3 区域尺度 |
1.3.4 多尺度相结合 |
1.4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下我国棉铃虫的发生趋势 |
1.4.1 华北地区 |
1.4.2 新疆地区 |
1.5 研究思路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eta分析农田景观组成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2.1.2 数据提取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非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
2.2.2 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
2.2.3 作物管理强度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章 华北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对棉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站点 |
3.1.2 棉铃虫成虫监测 |
3.1.3 景观调查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 |
3.2.2 棉花、其他作物种植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
3.2.3 作物种植结构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华北非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对棉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站点 |
4.1.2 棉铃虫成虫监测 |
4.1.3 景观调查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0 棉铃虫成虫种群动态 |
4.2.1 非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 |
4.2.2 作物种植结构对越冬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
4.2.3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1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
4.2.4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2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
4.2.5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3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南疆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对棉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站点 |
5.1.2 棉铃虫成虫监测 |
5.1.3 景观调查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棉铃虫成虫种群动态 |
5.2.2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1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
5.2.3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2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全文主要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苹果园间作绿肥对害虫和天敌发生动态及时间生态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苹果栽培现状 |
1.2 果园生草及其对害虫和天敌的影响 |
1.2.1 我国果园生草概况 |
1.2.2 果园生草对害虫的影响 |
1.2.3 果园生草对天敌的影响 |
1.2.4 果园生草存在的问题 |
1.3 新疆南部地区果园害虫及天敌发生情况 |
1.3.1 新疆南部果园害虫发生与危害 |
1.3.2 新疆南部果园天敌发生种类 |
1.4 性诱剂在果树害虫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 |
1.4.1 性诱剂在果树害虫监测中的应用 |
1.4.2 性诱剂在果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5 果园三种食心虫形态特征及危害特征 |
1.5.1 苹果蠹蛾形态及危害特征 |
1.5.2 香梨优斑螟形态及危害特征 |
1.5.3 梨小食心虫形态及危害特征 |
1.6 生态位理论在果园天敌害虫中的应用 |
1.7 研究目的和背景 |
第二章 间作绿肥苹果园害虫和天敌多样性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调查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苹果园主要害虫种类 |
2.2.2 苹果园害虫为害分类及不同生草区分布统计 |
2.2.3 苹果园主要天敌种类及不同生草区分布统计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间作绿肥对苹果园害虫及其天敌的组成与时间生态位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调查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间作绿肥苹果园害虫和天敌种类及丰富度 |
3.2.2 间作绿肥苹果园害虫和天敌时间生态位宽度 |
3.2.3 间作绿肥苹果园害虫和天敌时间生态位重叠 |
3.2.4 害虫和天敌时间生态位重叠的模糊聚类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间作绿肥作物对苹果园食心虫类害虫的发生规律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调查方法 |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苹果蠹蛾发生动态 |
4.2.2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香梨优斑螟发生动态 |
4.2.3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 |
4.2.4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食心虫类害虫年诱捕量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间作绿肥作物对苹果园绣线菊蚜及主要天敌的发生规律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调查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苹果绣线菊蚜的发生动态 |
5.2.2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草蛉类天敌发生动态 |
5.2.3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瓢虫类天敌发生动态 |
5.2.4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食蚜蝇类天敌发生动态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间作绿肥作物对苹果园金纹细蛾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概况 |
6.1.2 新疆南部金纹细蛾发生动态调查 |
6.1.3 新疆南部果园金纹细蛾危害程度调查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新疆南部金纹细蛾发生动态 |
6.2.2 不同间作绿肥苹果园金纹细蛾为害程度 |
6.2.3 不同间作绿肥苹果园金纹细蛾年诱捕量 |
6.2.4 不同树龄苹果园金纹细蛾为害程度 |
6.3 结论与讨论 |
6.3.1 间作绿肥果园对金纹细蛾发生动态及危害特征的影响 |
6.3.2 金纹细蛾在南疆大面积发生的原因分析 |
6.3.3 金纹细蛾防治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影响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的条件和因素 |
1.2.4 文献小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现状分析 |
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发展的基本概况 |
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栽培制度 |
2.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 |
2.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栽培制度 |
2.2.3 南疆设施蔬菜经营制度 |
3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 |
3.1 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 |
3.2 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 |
3.3 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 |
3.4 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 |
3.5 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 |
4 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 |
4.1 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 |
4.2 开展本地优势种植,与市场良性互动 |
4.3 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 |
4.4 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 |
4.5 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8)绿盲蝽与斯氏后丽盲蝽线粒体基因序列比较和种群杂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及地理分布 |
1.2 盲蝽的生物学习性研究 |
1.2.1 绿盲蝽的形态特征 |
1.2.2 盲蝽的产卵行为 |
1.2.3 盲蝽的飞行与扩散行为 |
1.2.4 盲蝽的滞育 |
1.2.5 盲蝽的趋花性 |
1.2.6 盲蝽的趋光性 |
1.2.7 盲蝽喜好高氮性 |
1.2.8 盲蝽的食性 |
1.3 绿盲蝽与斯氏后丽盲蝽形态学比较 |
1.4 盲蝽的发生为害及总体防治技术 |
1.4.1 盲蝽的发生为害 |
1.4.2 盲蝽的防治技术 |
1.5 昆虫分子分类技术研究进展 |
1.5.1 昆虫分子分类技术的发展 |
1.5.2 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与分子分类方法的比较 |
1.6 研究思路 |
1.6.1 立题依据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绿盲蝽与斯氏后丽盲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比较 |
2.1 材料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序列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绿盲蝽与斯氏后丽盲蝽种群杂交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 |
3.1.2 试验方法 |
3.2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亲本配对数量及成虫寿命、产卵量及孵化率的分析 |
3.3.2 F1代与沾化绿盲蝽配对数量及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孵化率的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4.1 全文结论 |
4.2 全文讨论 |
4.3 亟待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新疆南部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生物生态安全影响 |
1.1.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趋势 |
1.1.2 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生态学机理 |
1.1.3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等非靶标害虫的影响 |
1.1.4 转Bt基因抗虫棉对天敌的影响 |
1.2 昆虫种间竞争及竞争取代 |
1.2.1 植食者间的相互关系 |
1.2.2 昆虫种间竞争与竞争取代 |
1.2.3 种间竞争及竞争取代的影响因素 |
1.3 新疆棉花蚜虫的抗药性现状 |
1.3.1 棉蚜对杀虫剂的抗性 |
1.3.2 杀虫剂对棉蚜的亚致死效应 |
1.4 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关系 |
1.4.1 新疆棉区蚜虫的发生概况 |
1.4.2 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竞争关系 |
1.4.3 影响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竞争关系的因素 |
1.5 结语 |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目的意义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南疆Bt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及主要天敌种群动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南疆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子现状调查 |
2.1.2 南疆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调查 |
2.1.3 棉花品种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2014-2016年南疆不同植棉区陆地棉转Bt基因种子份额分析 |
2.2.2 2015-2016年南疆不同植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 |
2.2.3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
2.2.4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田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长管蚜和棉蚜取食选择与种间竞争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棉长管蚜和棉蚜对不同棉花品种的选择性 |
3.2.2 棉长管蚜和棉蚜转在Bt基因棉等不同品种上的种间竞争 |
3.3 讨论 |
第四章 转Cry1Ac+CpTI基因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棉花品种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2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繁殖力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捕食功能与选择效应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虫源 |
5.1.2 捕食功能测定 |
5.1.3 选择效应测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功能反应 |
5.2.2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选择效应 |
5.3 讨论 |
第六章 转Cry1Ac+CpTI基因抗虫棉对天敌调控棉蚜作用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供试昆虫 |
6.1.3 田间实验设计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处理区主要节肢动物种类及总数量 |
6.2.2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棉蚜种群密度 |
6.2.3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瓢虫类种群密度 |
6.2.4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蜘蛛类种群密度 |
6.2.5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寄生蜂类种群密度 |
6.2.6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其它天敌种群密度 |
6.2.7 2013年6-8月Bt棉和常规棉及不同笼罩处理天敌总量分析 |
6.3 讨论 |
第七章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两种蚜虫的敏感性及亚致死效应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实验材料 |
7.1.2 室内毒力测定 |
7.1.3 吡虫啉与啶虫脒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亚致死效应测定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南疆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敏感性差异 |
7.2.2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棉蚜和棉长管蚜成蚜的亚致死效应 |
7.3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棉铃虫、三叶草夜蛾的交配特征及其种群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棉铃虫、三叶草夜蛾概述 |
1.1.1 危害现状 |
1.1.2 形态学特征 |
1.1.3 危害习性及分布、发生代数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棉铃虫在新疆发生情况 |
1.2.2 三叶草夜蛾发生情况 |
1.2.3 昆虫交配特征和种群动态国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意义 |
1.4 科学问题的提出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1.5.1 新疆南疆地区地区棉铃虫成虫的虫源分析 |
1.5.2 不同时空条件下三叶草夜蛾的卵巢发育状况及交配特征的研究 |
1.5.3 北疆地区棉铃虫、三叶草夜蛾成虫种群长期动态研究 |
第2章 南疆地区不同时空条件下棉铃虫虫源性质分析 |
2.1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区域 |
2.1.2 研究材料 |
2.1.3 碳稳定同位素检测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群体测定棉铃虫寄主来源分析 |
2.2.2 个体测定同寄主来源的交配比例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棉铃虫、三叶草夜蛾卵巢发育级别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区域 |
3.1.2 供试虫源 |
3.1.3 卵巢发育级别监测 |
3.1.4 卵巢分级标准及迁飞的生理指标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卵巢发育级别与雌蛾交配次数的关系 |
3.2.2 卵巢发育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棉铃虫、三叶草夜蛾交配特征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区域 |
4.1.2 交配频率研究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交配比例的研究 |
4.2.2 交配频率的研究 |
4.2.3 三叶草夜蛾的交配率与迁飞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三叶草夜蛾种群动态研究 |
5.1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
5.1.1 研究区域 |
5.1.2 研究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三叶草夜蛾种群周期性波动与年际数量变化 |
5.2.2 三叶草夜蛾的年内种群消长动态 |
5.2.3 全年各月份之间三叶草夜蛾蛾量分布与种群增长率变化 |
5.3 小结与讨论 |
5.3.1 三叶草夜蛾种群年际间呈周期性波动变化 |
5.3.2 三叶草夜蛾的成虫消长动态与世代重叠 |
5.3.3 三叶草夜蛾全年各月份分布特点 |
第6章 结论 |
6.1 新疆南部三个主要棉区棉铃虫的主要寄主来源 |
6.2 三叶草夜蛾的迁飞习性 |
6.3 棉铃虫、三叶草夜蛾的交配研究 |
6.4 三叶草夜蛾种群动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阿克苏地区棉铃虫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河西走廊棉田主要害虫发生动态及植物源杀虫剂防治技术[J]. 张宣,刘雪莹,胡迪,袁向群,冯克云,康波,张军,罗进仓,南宏宇,李怡萍. 植物保护学报, 2021(05)
- [2]阿克苏地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经验[J]. 阿曼古丽·阿布都热合曼,艾麦尔艾力·吐合提. 新疆农垦科技, 2021(04)
- [3]南疆核桃园棉铃虫种群发生规律、成虫行为选择及幼虫取食适应能力[D]. 刘海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4]南疆农田景观组成与农药使用对棉田天敌发生及其控蚜功能的影响[D]. 潘云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景观尺度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D]. 杨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苹果园间作绿肥对害虫和天敌发生动态及时间生态位的影响[D]. 达先鹏. 塔里木大学, 2020(11)
- [7]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 宋群.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8]绿盲蝽与斯氏后丽盲蝽线粒体基因序列比较和种群杂交研究[D]. 樊宗芳.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9]新疆南部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 姚永生.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10]棉铃虫、三叶草夜蛾的交配特征及其种群动态研究[D]. 夏德萍.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