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E2F-1表达与增殖、凋亡的相关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E2F-1表达与增殖、凋亡的相关性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E2F-1表达与其增殖凋亡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瑞[1](2021)在《幽门螺杆菌黏附素BabA蛋白结合区特征及其作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ylori或HP)是一种定植在人胃黏膜的革兰氏阴性菌,是引起慢性胃炎、胃癌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原菌。H.pylori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强致癌物(Ⅰ类致癌物)。我国人群H.pylori感染率约为50%,其感染大多发生在儿童时期,定植在胃黏膜的H pylori可以通过分子模拟逃避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感染人体后如不经过治疗可在体内终生存在。抗生素疗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H.pylori感染的主要方法,然而随着H.pylori耐药性的逐渐增加,该方法的根除率不断降低,尽管通过改变抗生素的组合方式,增加使用剂量及用药疗程在一段时间内提高了治疗效果,但是并不能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引起的根除率下降趋势。抗生素使用的增加可能影响肠道正常菌群结构并引起肠道菌群的耐药性的改变,因此探索新的H.pylori根除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泌尿系统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中发现抑制其FimH黏附素和受体的结合可有效减少该细菌在小鼠膀胱的定植,并显着提高常规疗法对耐药菌的治愈率,提示通过抑制黏附素和受体的结合阻断病原菌的黏附定植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H.pylori在胃上皮细胞黏附定植是其致病的前提,目前已知的多种外膜蛋白参与了 H.pylori与胃上皮细胞的黏附,包括BabA、SabA、AlpA/AlpB、OipA等,这些黏附素及其受体是研究抗H.pylori药物的重要靶点。BabA是H.pylori最重要的黏附蛋白之一,该蛋白与岩藻糖基化的血型抗原结合,主要包括Lewisb抗原及H抗原等。对BabA受体分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对H.pylori黏附机制的认识并为抗H.pylori黏附定居药物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分析了胃癌病人胃黏膜中BabA受体的分布情况。收集80例胃癌病人的胃大部切除标本,对每位病人的胃癌、癌旁和正常部位胃黏膜分别取材,制作组织芯片。将胃癌、癌旁和正常三个部位组织样本均能正常读片的60例病人标本纳入分析,BabA免疫组化结果显示98.3%(59/60)的胃癌病人胃黏膜中存在BabA受体,提示开发基于BabA蛋白的抗黏附药物对H.pylori感染的治疗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其中,胃癌部位的BabA受体阳性率为56.7%(34/60),显着低于癌旁(98.3%,59/60)和正常部位(95%,57/60),BabA受体阳性的胃癌组织中强阳性仅占2.9%(1/34),而癌旁和正常部位强阳性比例分别为61.0%(36/59)和66.7%(38/57),提示BabA受体主要分布于癌旁及正常部位的胃黏膜中。镜下观察免疫组化结果,低倍镜下可见靠近胃腔的上皮部位染色较浅,越靠近胃腺底部染色越深。高倍镜下可见上皮部位以表面黏液细胞为主,染色较少。胃黏膜中间部位壁细胞较多,染色较浅且均匀,胃腺底部以主细胞为主,染色较深,且主细胞顶部近胃腺管腔处染色明显加深,提示主细胞可能表达更多的BabA受体。不同性别、年龄、病理分型之间的BabA受体阳性率均无显着差异。BabA蛋白与受体的结合位点位于crown区,该区域主要由4个反向平行的β折叠构成,在结构上表现出相对独立和稳定的特点,结合位点位于β折叠一侧的环状结构上。对BabA蛋白crown区的结构及功能的分析对于抑制H.pylori黏附分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对crown区β折叠中的氨基酸及其之间形成的氢键进行分析,在保留黏附相关空间结构的前提下寻找相对分子量更小的蛋白,本部分体外克隆表达三种蛋白:BabA蛋白(BabA蛋白胞外段,即删除信号肽部分的全长蛋白)、Crown蛋白(BabA蛋白crown区)、C51蛋白(crown区截短蛋白)。与Crown蛋白相比,C51蛋白中减少了 23个氨基酸,其中11个氨基酸位于β片层中,12个氨基酸位于β片层一侧的环状结构中。通过生物膜干涉技术分析三种蛋白与受体Lewis b的结合力,BabA、Crown和C51与Lewis b的结合亲和力(Kd)分别为12.1μM、213μM和241 μM,说明三个蛋白均能与Lewisb结合,Crown和C51蛋白的受体结合力均低于BabA蛋白。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种蛋白对H.pylori J99与AGS细胞黏附的影响,结果显示,BabA和Crown蛋白分别使J99的黏附数量降低了 24.8%(P=0.009)和11.1%(P=0.024),而C51蛋白却使AGS细胞表面J99的黏附数量增加了 28.0%(P=0.001)。为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观察三种蛋白对J99细菌凝集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自然状态下J99菌株基本呈均匀散在分布,加入C51蛋白后J99明显凝集呈簇,而BabA和Crown蛋白未引起J99明显凝集,这种凝集效应可能是C51蛋白使AGS细胞表面J99的黏附数量增加的原因。实验室冻存和传代菌株可能发生包括黏附能力及阿莫西林耐药特征的改变,本研究对冻存前与冻存后的H.pylori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下调基因在膜必需组分(GO:0016021)和质膜(GO:0005886)显着富集,膜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与冻存后H.pylori阿莫西林耐药性降低有关。在冻存菌株中检测到多种黏附素表达水平的改变,如SabA、AlpB等,但BabA表达水平未发生显着改变,提示以BabA为靶点的抗H.pylori黏附作用的研究中,H.pylori菌株的选择不受冻存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组织芯片技术研究了胃癌病人胃黏膜中BabA受体的分布情况,首次对Crown蛋白(BabA蛋白crown区)、C51蛋白(crown区截短蛋白)进行克隆表达,比较了三种不同分子量大小的蛋白(BabA、Crown、C51)与受体Lewis b的结合力,并评价了其对H.pylori与AGS细胞黏附的影响,增加了对H.pylori的黏附机制的理解,并为基于BabA蛋白的抗H.pylori药物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转录组分析了冻存可能对幽门螺杆菌的广泛影响,发现对阿莫西林的耐药水平和数种黏附素的表达水平有显着影响,但对BabA表达无明显影响,表明以BabA蛋白为基础的抗黏附体外研究细菌-细胞作用模型具有可行性。

李思怡[2](2021)在《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根据Correa假说,胃癌发生的病理演变过程中由“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进展为胃腺癌,以上三个阶段癌变风险较高,因而被统称为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基于此,阻断或延缓GPL进展至胃癌,成为预防胃癌的有效措施。“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被称为“炎—癌”链,其中非可控性炎症在GPL“炎—癌”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GPL中应用抗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现代医学针对GPL的靶向药物仍是空白,虽然临床上常用药维酶素、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法、COX抑制剂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具有防治GPL恶变的作用,但存在服用时间较长、疗效不稳定等缺点,中医药对GPL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而其对GPL精准靶向防治却未得到总结。因此,本论文以胃“炎—癌”转变为切入点,通过探索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深入探讨GPL发病机制及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变的效应和分子机制。目的:1.采用对致癌因子最为敏感的C57近交系小鼠Balb/c,利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自由饮水进行造模。通过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结构变化、GPL分子标志物的表达(Ki67、p53)及小鼠体重摄食情况,建立、筛选并鉴定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2.以课题组前期大量研究的中药复方健脾化瘀解毒方为代表方,探讨其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对胃“炎—癌”转化炎症的改善作用及深入机制;3.在前期研究健脾化瘀解毒方调控NF-κB活性改善胃“炎—癌”转化小鼠炎症的基础上,通过体内外观察胃“炎—癌”转化小鼠胃黏膜及细胞发生早期迁移情况,从NF-κB 信号通路下游深入探讨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变的信号转导调控机制。方法:1.从不同造模时间、浓度等因素探索胃“炎—癌”转化细胞模型造模条件,创新该细胞模型造模方法,同时针对胃“炎—癌”转化上皮间质转化(EMT)机制,构建胃癌细胞EMT模型,探索健脾化瘀解毒方对胃癌阶段EMT的干预作用,主要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qPCR法检测EMT相关基因表达及划痕愈合实验观察细胞迁移,明确健脾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胃痞消对细胞迁移的干预效应;2.在前期健脾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胃痞消的基础上,结合GPL“虚毒瘀”病机,优化得出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健脾化瘀解毒方主要活性成分,将化合物标准品的保留持续时间和质谱、参考化合物的保留持续时间和离子色谱图与健脾化瘀解毒方匹配进行比较,以鉴定健脾化瘀解毒方中的主要成分,建立质量控制标准;3.通过化学诱变剂构建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使用JPHYJD干预后,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检测癌症标志物、炎症因子产生情况、炎性细胞浸润情况、NF-κB信号通路活化情况;4.通过化学诱变剂MNNG在体内外分别构建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细胞模型,使用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后,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及细胞存活情况、细胞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MNNG诱导GES-1复制构建胃“炎-癌”转化细胞模型,模型组细胞出现形态学上的改变,形态多为梭形、纺锤形,并伴有伪足形成,同时细胞极性丧失、排列紊乱;在分子生物学层面,模型组细胞出现分子标志物表达变化,如Vimentin表达(上皮、间质表型标志物)、MMP2表达上调。2.通过HPLC-MS/MS分析对JPHYJD中的四种代表性组分进行鉴定并定量,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包括三七总皂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和腺苷。此外,检测三七总皂苷、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腺苷,通过在前体离子的全MS光谱中提取具有最大强度的片段离子来进行定量,发现三七总皂苷和腺苷均为最丰富的化合物。3.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IHC)结果显示,MNNG可诱导Balb/c小鼠胃黏膜组织出现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异型增生等胃“炎-癌转化”关键病理改变,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构建成功,健脾化瘀解毒方可缓解MNNG诱导的包括胃黏膜病理组织结构改变、促炎Th1细胞浸润和胃黏膜上皮组织癌症标志物Ki67、p53 表达。4.Western-blot结果显示健脾化瘀解毒方可逆转MNNG所诱导的NF-κB/IκB-α活化、COX-2、NADPH氧化酶家庭成员NOX2和NOX4蛋白表达的增加,qPCR检测结果显示健脾化瘀解毒方可显着改善MNNG诱导的炎症因子产生(IL-6、TNF-α),此外,与阳性药维生素B12(VitB12)相比,高剂量的健脾化瘀解毒方具有更强的抗炎活性。5.另外,NF-κB活化诱导产生“炎症因子风暴”,进而诱导胃“炎-癌转化”过程中发生早期细胞迁移的蛋白活化,Western-blot结果MNNG可在体内外诱导早期细胞迁移相关蛋白的活化,如E-cad、N-cad等,而健脾化瘀解毒方预处理可明显抑制这些蛋白的活化。结论:1.GPLCs发生EMT,可能参与胃癌早期转移,健脾化瘀解毒中药WPX可在一定程度上下调EMT相关基因表达,而抑制细胞迁移,但疗效不显着,在此基础上,健脾化瘀解毒中药需进一步进行优化;2.三七总皂苷、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腺苷为健脾化瘀解毒方含量较高的四种有效活性成分,其中三七总皂苷和腺苷均为最丰富的化合物,提示以上化合物可视为健脾化瘀解毒方的化学标记物;3.MNNG可在体内外诱导出现胃“炎-癌转化”,本次动物造模选用对致癌因子敏感的Balb/c小鼠进行造模成功,可稳定模拟胃“炎-癌转化”组织病理变化过程;4.健脾化瘀解毒方可以通过在胃黏膜中介导NF-κB引发的“炎症因子风暴”干预胃“炎-癌转化”进程;同时可能通过抑制其级联反应进而抑制细胞迁移,从而发挥控制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效应的潜能,进而预防胃癌发生。总之,本研究成功构建胃“炎-癌转化”模型小鼠。健脾化瘀解毒方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其活化导致的“炎症因子风暴”级联反应,调控其下游蛋白。从而在干预胃“炎-癌转化”小鼠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基础上,干预胃黏膜上皮细胞受MNNG诱导所发生的早期迁移,进而发挥治疗GPL、预防胃癌的作用。

向阳[3](2021)在《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经验传承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索和总结吕文亮教授运用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临床经验;(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连朴饮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靶标以及网络作用机制;(3)探索连朴饮加减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症微环境、血管新生途径中核心靶标的调控作用。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与查阅国内外有关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和探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病理机制以及中医药学防治理论。(2)采用定性研究方式,运用扎根理论制订访谈提纲,对吕文亮教授进行深度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结合观察法与文献回顾所收集的资料,系统分析和总结吕文亮教授临床辨病辨证主要思维方式、对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对连朴饮方证的认识以及运用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诊疗经验,提炼学术思想。(3)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在Sym Map、Dis Ge Net数据库中分别检索获取连朴饮加减方组成中药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靶标。将二者共有靶标作为潜在治疗靶标,并导入STRING 11.0分析平台进行PPI分析,结合Cytoscape3.7.2软件对最低相关系数大于0.9的靶标网络进行计算分析,获取度值最大的前十个靶标作为核心作用靶标;将共有靶标导入DAVID 6.8分析平台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筛选P值小于10-5且靶标数目大于5个的CC、BP、MF条目进行聚类分析,筛选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机制关联最为紧密的信号转导通路,进行作用机制预测。(4)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62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0只、造模组52只。模型组大鼠均采用多因素复合方法复制模型。每日自由饮用量浓度为120mg·L-1的MNNG溶液,且每周(周1、周4)进行2次1ml/100g的MNNG溶液灌胃;进食2天后禁食1次,进食时间内均给予含0.03g·kg-1雷尼替丁的饲料喂养;进食第1天予以56℃15%Na Cl灌胃,每只1ml/100g;禁食当天予以40%乙醇灌胃,每只1ml/100g。连续造模第8、14周后,各随机处死1只大鼠,摘取胃组织,行常规HE染色,镜下观察证实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表明造模成功。在造模期间,造模组大鼠死亡5只。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维霉素组(C组)、黄连厚朴组(D组)、连朴饮加减方组(E组)、连朴饮组(F组),每组9只。C、D、E、F组分别采用维霉素、黄连厚朴、连朴饮加减方、连朴饮干预,灌胃剂量按照成人体重(60kg)日服剂量换算为大鼠日服剂量后进行灌胃,连续干预8周,中药干预期间,D组死亡1只,F组死亡2只。干预结束后,利用水合氯醛(0.35ml/100g)麻醉大鼠,抽取腹主动脉血,离心(3000rpm,10min)后采集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IL-17、TNF-α含量;摘取一部分胃组织-80℃超低温保存,采用RT-PCR检测胃组织中STAT3 m RNA、JAK2 m RNA、HIF-1a m RNA表达情况,采用WB法检测p-JAK2、p-STAT3相对表达量;另一部分胃组织经10%甲醛溶液固定后,经HE染色观察胃组织形态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中EGFR、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1)经过定性研究,获得吕文亮教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60余篇,专题报告8篇、讲座音视频5份,跟师笔记8篇,专着2部;访谈总计进行12次,资料转录后提取到4条主题脉络。(2)从数据库中获得药物靶标367个,疾病靶标203个,共同靶标40个。PPI分析发现STAT3、VEGFA、IL6、CXCL8、TNF、IL1B、IL10、TP53、EGFR、AKT1为核心靶标。GO富集获得2个聚类,CC主要涉及细胞外区域,BP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白细胞介素6介导的正调控,MF主要涉及细胞因子活性。KEGG富集获得条目30条,关联紧密的有PI3K-AKT、HIF-1、MAPK、Fox O等信号通路。(3)实验研究结果:(1)形态学观察发现:在造模14周时,大鼠胃组织色泽暗淡,褶皱低平,部分组织疣状隆起。实验干预8周后,A组大鼠胃黏膜组织色泽淡红明润,表面光滑,皱襞规整,覆盖少量粘液;B组大鼠胃黏膜组织色泽晦暗,皱襞低平,厚度变薄,表面疣状隆起。各治疗组,胃组织呈暗红色,规整,表面少量疣状隆起。经HE染色,镜下观察发现:A组大鼠胃组织上皮完整,细胞排列规整,腺体排列密集,无肠化及炎症;B组胃黏膜大量炎症浸润,腺体减少萎缩,排列不规整,上皮肠化生,C、D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降低,萎缩程度减轻,仍可见肠化生;E、F组炎症轻度浸润,E组轻于F组。(2)ELISA检测发现:B组血清IL-1β、IL-6、IL-17、TNF-α含量较A组显着升高(P<0.05);D、E、F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在IL-6、IL-17、TNF-α水平上C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E、F组显着优于C组(P<0.05);在IL-17水平上,F组优于D组(P<0.05),E组优于F组(P<0.05);在TNF-α水平上,E、F组显着优于D组(P<0.05)。(3)免疫组化检测发现:B组胃组织中EGFR、VEGF表达显着高于A组(P<0.05),E、F组较B组显着下降(P<0.05),E组显着低于D、F组(P<0.05);在EGFR表达上,C、D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E组显着低于C组(P<0.05);在VEGF表达上,E、F组较C组显着降低(P<0.05)。(4)RT-PCR检测发现:B组胃组织中STAT3m RNA、JAK2 m RNA、HIF-1a m RNA水平显着高于A组,E组较B、C、D组显着降低(P<0.05);在STAT3 m RNA水平上,D、F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F组较C、D组显着降低(P<0.05);在JAK2 m RNA水平上,E组较F组显着降低(P<0.05);在HIF-1a m RNA水平上,E组较B、C组显着降低(P<0.05)。(5)WB实验发现:B组p-STAT3、p-JAK2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A组(P<0.05);在p-STAT3相对表达量上,E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在p-JAK2相对表达量上,C、D、E、F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连朴饮是吕文亮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常用方,在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思维模式下,结合慢性胃炎“炎癌转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病证特征,认为:湿热伏邪、湿热致瘀是这一病理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病因病机,临床以连朴饮方证为基础,在化湿清热的基础上,辅助以活血化瘀药的连朴饮加减方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疗效显着。(2)连朴饮加减方可通过下调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IL-17、TNF-α的表达量与抑制胃组织中STAT3 m RNA、JAK2 m RNA表达以及p-JAK2、p-STAT3水平,改善炎症微环境,修复胃黏膜形态;并通过下调EGFR、VEGF以及HIF-1a m RNA的表达量,抑制血管新生,进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发挥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还涉及多种生物学途径中的多个靶标。

赵巧云[4](2021)在《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胃癌的发生发展经过了一系列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该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始动因子。H.pylori通过多种毒力因子如Cag A、Oip A、Vac A等调控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但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我们前期利用H.pylori 7.13和CCS9803两种野生菌株分别感染胃上皮细胞GES-1,构建体外细菌细胞共培养模型,并进行细胞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H.pylori感染可上调胃上皮细胞GES-1的前列腺跨膜蛋白雄激素诱导基因1(prostate transmembrane protein androgen inducible gene 1,PMEPA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提示了PMEPA1可能参与H.pylori感染相关的胃黏膜病变过程。PMEPA1是于2000年在前列腺组织中被发现的一种新型雄激素诱导基因,主要在细胞膜和亚细胞器如溶酶体、高尔基体等的亚细胞器膜上表达。已知PMEPA1基因是一种TGF-β诱导基因,负性调控TGF-β信号通路。研究发现,PMEPA1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然而,PMEPA1在胃癌中的研究尚不明确,且PMEPA1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改变过程中的作用也未见报道。因此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PMEPA1基因干预、细胞转录组学等多种方法研究了PMEPA1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挖掘H.pylori感染致病的新的分子机制及为H.pylori相关胃癌的靶向调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方法:(一)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1)利用Oncomine数据库、GEO数据库、TCGA数据库的胃癌测序数据,分析PMEPA1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中的表达;(2)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收集18对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的方法检测了PMEPA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2.PMEPA1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分析: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分析数据库,评价PMEPA1与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ver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FP)和进展后生存期(post-progression survival,PPS)的关系,明确PMEPA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3.PMEPA1在胃癌的诊断价值:利用p ROC包对TCGA数据库中的375例胃癌和32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测序样本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PMEPA1在胃癌的诊断价值。4.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1)根据PMEPA1的中位表达值,将TCGA数据库的375个胃癌样本分为PMEPA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分析两个差异基因集富集的生物学过程;(2)用R语言对TCGA数据库中与PMEPA1基因相关的基因进行批量计算,并对相关基因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二)H.pylori感染及其毒力因子对胃黏膜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H.pylori及其毒力因子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构建H.pylori 7.13和PMSS1的oip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oip A和Hp PMSS1Δoip A),并制备抗Oip A抗原的抗体,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对oip A基因的敲除效果进行验证;(2)将H.pylori PMSS1野生菌株以不同感染复数(MOI)与胃上皮细胞GES-1共培养不同时间(1h,3h,6h,12h,24h),检测PMEPA1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感染6h时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3)将H.pylori 7.13和PMSS1野生菌株(Hp7.13wt和Hp PMSS1wt)分别以不同MOI感染AGS细胞6h,检测PMEPA1蛋白的表达水平;(4)将H.pylori 7.13和PMSS1野生菌株(Hp7.13wt和Hp PMSS1wt)、cag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cag A和Hp PMSS1Δcag A)及oip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oip A和Hp PMSS1Δoip A)分别与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和AGS细胞共培养6h,检测PMEPA1的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2.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疾病阶段中的表达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收集H.pylori感染的不同胃黏膜病理阶段的内镜标本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MEPA1的表达。(三)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PMEPA1过表达及敲减稳转细胞株的构建:分别构建过表达PMEPA1基因的GES-1细胞(PMEPA1highGES-1)及对照细胞(NC-PMEPA1highGES-1)、敲减PMEPA1基因的GES-1细胞(PMEPA1lowGES-1)及对照细胞(NC-PMEPA1lowGES-1)、过表达PMEPA1的BGC-823细胞(PMEPA1highBGC-823)及对照细胞(NC-PMEPA1highBGC-823)。2.PMEPA1对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RTCA)技术、CCK8法检测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2)通过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划痕修复实验检测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数据库胃癌数据集中PMEPA1与EMT转录因子的相关性;(4)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3.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H.pylori PMSS1的野生菌株、cag A及oip A敲除菌株感染PMEPA1highBGC-823细胞及其对照细胞,RTCA技术、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PMEPA1过表达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2)H.pylori 7.13野生型菌株感染PMEPA1lowGES-1及其对照细胞NC-PMEPA1lowGES-1,transwell实验检测PMEPA1敲减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四)转录组学分析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1.转录组学样品准备:将Hp7.13wt和Hp PMSS1wt分别感染PMEPA1lowGES-1及NC-PMEPA1lowGES-1细胞(MOI=100),将Hp7.13wt、Hp7.13Δcag A和Hp7.13Δoip A感染PMEPA1highGES-1及NC-PMEPA1highGES-1细胞(MOI=100),H.pylori感染6h后收集细胞总RNA;同时收集PMEPA1highBGC-823及NC-PMEPA1highBGC-823细胞总RNA;每个组设置三个生物学重复,共收集48个RNA样品。2.转录组测序及分析:(1)转录组测序委托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基于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通过c DNA文库构建、上机测序、测序数据质控、基因注释等步骤获得基因表达量数据;(2)利用DESeq2软件对表达基因进行差异分析,筛选标准为差异基因表达倍数(Fold Change)>1.5,校正P<0.05;(3)采用Goatools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校正P<0.05为显着富集;采用R语言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P<0.05为显着富集。结果:(一)PMEPA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预后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PMEPA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1)Oncomine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在多种癌症组织中显着高表达(P<0.05),包括乳腺癌、宫颈癌、头颈癌、肺癌及多个消化系统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和胰腺癌。(2)利用GEPIA数据库,共纳入408例TCGA胃癌样本和211例包含TCGA及GETx数据库的正常胃黏膜组织样本,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在胃癌组织样本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3)从GEO数据库中下载三个胃癌测序数据集(GSE54129,GSE79973,GSE118916),分析结果显示,在三个GEO数据集中,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4)利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组织的表达均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5)18例胃癌及癌旁手术标本的q RT-PCR及WB结果显示,PMEPA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5)。2.PMEPA1高表达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MEPA1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HR>1),PMEPA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总体生存期(HR=1.52)、无进展生存期(HR=1.38)及进展治疗后生存期(HR=1.67)显着缩短(P<0.05)。3.PMEPA1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对TCGA数据库的胃癌数据集绘制PMEPA1基因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3,说明PMEPA1是良好的胃癌诊断标志物。4.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1)GSEA分析结果显示,PMEPA1高表达与TGF-β、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血管生成、缺氧、Wnt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显着正相关(FDR q-value<0.05);(2)批量相关性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及其相关性基因主要富集在E2F靶基因、有丝分裂纺锤体、MYC靶基因、蛋白质分泌、DNA修复、G2M细胞周期检查点、血管生成、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紧密连接、EMT等信号通路,其中PMEPA1与EMT信号通路呈显着正相关(校正P值=0.005)。(二)H.pylori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成功构建了Hp7.13和Hp PMSS1菌株的oip A基因敲除菌株,及抗Oip A抗原的兔多克隆抗体。2.H.pylori感染上调胃上皮细胞PMEPA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1)前期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Hp7.13和Hp CCS9803菌株感染感染GES-1细胞24h,与未感染H.pylori的细胞相比,PMEPA1表达分别上调1.59倍和1.1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p PMSS1以不同MOI感染胃上皮GES-1细胞1、3、6、12、24h,在感染6h和12h时随着MOI增大,PMEPA1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上升,在MOI=50表达水平最高(P<0.05),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在感染6h时MOI=100表达最高(P<0.05)。(3)将Hp 7.13和PMSS1以不同MOI感染胃癌细胞株AGS 6h,随着MOI的增加,PMEPA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其中MOI=50在两个菌株中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3.Hp毒力因子Cag A和Oip A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和Hp PMSS1wt(或Hp PMSS1Δcag A、Hp PMSS1Δoip A)感染胃上皮GES-1 6h,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p7.13wt或PMSS1wt感染后PMEPA1蛋白表达高于未感染的对照组,而cag A和oip A基因敲除菌感染的PMEPA1蛋白表达低于野生组;(2)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和Hp PMSS1wt(或Hp PMSS1Δcag A、Hp PMSS1Δoip A)感染胃上皮GES-1和AGS细胞6h,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p7.13wt和Hp PMSS1wt感染GES-1和AGS细胞后,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感染细胞(P<0.05),而cag A和oip A基因敲除菌感染时PMEPA1的m RNA表达显着低于野生菌感染的细胞(P<0.05)。4.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疾病阶段中的表达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1)PMEPA1在炎细胞和腺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及核膜。(2)在腺细胞中,PMEPA1的表达在H.pylori感染的轻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均显着高于H.pylori未感染患者(P<0.05);在炎细胞中,PMEPA1的表达在H.pylori感染的重度非萎缩性炎症、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均显着高于H.pylori未感染患者(P<0.05)。(3)在H.pylori感染的标本中,PMEPA1在轻度和重度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标本腺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P<0.05);在轻度非萎缩性胃炎的炎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在H.pylori未感染患者,无论是腺细胞还是炎细胞,PMEPA1的表达在胃癌组均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PMEPA1可能参与了H.pylori感染的胃黏膜病变过程。(三)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PMEPA1促进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的增殖:(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RTCA技术和CCK8增殖实验均显示,PMEPA1highGES-1的增殖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PMEPA1lowGES-1的增殖能力显着低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体外克隆形成实验、RTCA技术和CCK8增殖实验均显示,PMEPA1highBGC-823的增殖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PMEPA1促进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1)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表明,PMEPA1highGES-1和PMEPA1highBGC-823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而PMEPA1lowGES-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低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划痕修复实验表明,PMEPA1highGES-1和PMEPA1highBGC-823的迁移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3.PMEPA1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有关:(1)利用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了PMEPA1与EMT有关基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MEPA1与间充质细胞标志物N-cadherin的编码基因CDH2、Vimentin的编码基因VIM、EMT间充质细胞转录因子ZEB1、TWIST1、TWIST2显着正相关(P<0.05),与Snail转录因子编码基因SNAI1和Slug转录因子编码基因SNAI2显着正相关(P<0.05);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分子编码基因MMP11、MMP14、MMP7、MMP2、MMP1、MMP17、MMP13和MMP24显着正相关(P<0.05);(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MEPA1lowGES-1的E-cadherin蛋白表达显着高于NC细胞(P<0.05),N-cadherin蛋白表达显着低于NC细胞(P<0.05),而PMEPA1high GES-1则反之(P<0.05)。4.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Hp PMSS1wt感染PMEPA1highBGC-823细胞和对照细胞,RTCA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18小时后开始促进NC组细胞的增殖,在感染后的40-78h内,Hp PMSS1wt菌株显着促进NC-PMEPA1highBGC-823细胞的增殖(P<0.05),而Hp PMSS1Δcag A及Hp PMSS1Δoip A感染组与Hp PMSS1wt感染组相比,细胞增殖无统计学差异(P>0.05);Hp PMSS1wt菌株及cag A和oip A敲除菌株对PMEPA1highBGC-823细胞的增殖无统计学差异(P>0.05)。5.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和胃上皮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1)PMEPA1过表达对H.pylori感染的BGC-823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H.pylori未感染组中,过表达PMEPA1显着促进BGC-82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Hp7.13wt感染PMEPA1highBGC-823及对照细胞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未感染细胞(P<0.05),同时Hp7.13wt感染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Hp7.13Δcag A和Hp7.13Δoip A感染组(P<0.05);Hp PMSS1wt感染PMEPA1highBGC-823和NC细胞后,细胞侵袭能力同Hp7.13菌株,而迁移能力在PMEPA1highBGC-823细胞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PMEPA1敲减对Hp7.13wt感染的胃上皮GES-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Hp7.13wt感染PMEPA1lowGES-1及对照细胞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增加(P<0.05)。(四)转录组学分析PMEPA1在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作用的生物学功能1.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PMEPA1过表达或敲减对胃上皮细胞GES-1转录水平的影响:(1)GES-1过表达PMEPA1后共有1025个差异基因,敲减PMEPA1后共有1376个差异基因;(2)差异基因主要富集的GO通路有细胞运动相关如质膜黏附分子的细胞间黏附作用、趋化运动、黏附过程、细胞迁移、细胞运动、细胞外基质成分、细胞运动的调节等生物过程;(3)差异基因富集到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有细胞粘附分子、TGF-β、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2)PMEPA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株BGC-823转录水平的影响:(1)共有132个差异基因;(2)主要富集的GO通路有细胞外基质组成、组织形态发生、急性炎症反应、TGF-β的分泌调控等生物过程;(3)主要富集到的KEGG通路包括耶尔森菌感染、小细胞肺癌、内吞、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ECM-受体相互作用。综上,PMEPA1过表达或敲减主要影响细胞运动、迁移、细胞黏附、受体配体相关作用、TGF-β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等生物学过程。2.H.pylori感染对敲减或过表达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H.pylori感染对敲减PMEPA1的GES-1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Hp7.13wt和Hp PMSS1wt感染PMEPA1lowGES-1细胞后,分别有2315和959个差异基因;(2)差异基因富集的GO通路相似,主要包括细胞对缺氧的反应、细胞分裂、血管发育的调控、细胞周期的正向调控、细胞运动的正向调控等生物过程;(3)共同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有MAPK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2)H.pylori感染对过表达PMEPA1的GES-1转录水平的影响:(1)Hp7.13wt感染NC-PMEPA1highGES-1后,共有1646个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有MAPK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GE-RAGE信号通路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2)Hp7.13wt与Hp7.13Δcag A菌株感染NC-PMEPA1highGES-1细胞的差异基因富集到了17条信号通路,主要有肿瘤中的micro RNAs、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细胞衰老、FOXO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调控异常、Wn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等,说明cag A可能通过以上这些通路起作用。(3)Hp7.13wt与Hp7.13Δoip A菌株感染NC-PMEPA1highGES-1细胞的差异基因未富集到KEGG通路。综上,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介导敲减或过表达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变化,其中毒力因子Cag A可能发挥重要作用。3.PMEPA1对不同H.pylori菌株感染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PMEPA1敲减对Hp7.13(或PMSS1)感染的GES-1细胞的影响:Hp7.13wt(或Hp PMSS1wt)感染PMEPA1lowGES-1及其对照组细胞,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相似,主要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的研究、癌症中胆碱代谢、细胞衰老、Hippo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酶抑制耐受、癌症中的micro RNA、Fox O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骨架调控等;(2)PMEPA1过表达对不同H.pylori菌株感染的GES-1细胞的影响: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感染PMEPA1highGES-1及其对照细胞,差异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相似,主要的GO富集有TGF-β的反应、趋化性的调节、质膜粘附分子的粘附、细胞对生长因子刺激反应等过程等生物过程;主要的KEGG富集有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GE-RAGE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综上,在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的过程中,PMEPA1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参与H.pylori介导的胃上皮细胞生物过程的改变。结论:1.PMEPA1在胃癌组织高表达,与胃癌不良预后有关,是良好的胃癌诊断标志物。2.PMEPA1高表达促进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与EMT表型相关。3.H.pylori感染调控PMEPA1的表达,促进胃上皮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部分依赖于毒力因子Cag A和Oip A的作用。4.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PMEPA1通过多种途径参与H.pylori介导的胃上皮细胞生物过程的改变。

从禹[5](2020)在《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伴有中重度上皮内瘤变(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EN)、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alsia,IM)的 CAG 为胃癌前病变。与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发展密切相关。CAG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H.pylori感染相关,此外与基因多态性、年龄、MI、饮酒、吸烟、高盐饮食等因素相关。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对其有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导师魏玮教授临床治疗CAG效方胃康宁配方颗粒,围绕炎症及凋亡两个机制开展动物实验,观察胃康宁颗粒干预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探索其效应机制。实验一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目的:观察胃康宁颗粒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诱导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CAG造模组。BC组10只,CAG造模组9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每日5ml/kg生理盐水灌胃,正常饮食,自由饮水。CAG造模组给予每日灌胃120 μ g/mL的MNNG灌胃液,5ml/kg,0.03%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自由饮水。连续造模至第31周起,每2周随机抽取4只CAG造模组大鼠,进行胃黏膜病理形态组学检查,直至4只大鼠病理均示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表明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CAG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MC组),胃康宁高剂量组(WH组),胃康宁中剂量组(WM组),胃康宁低剂量组(WL组),叶酸组(FC组)。WH组、WM组、WL组生药给药剂量分别为相当于生药的42.84g/kg/d(胃康宁高浓度灌胃液10ml/kg)、21.42g/kg/d(胃康宁中浓度灌胃液10ml/kg)、10.71g/kg/d(胃康宁低浓度灌胃液10ml/kg)。FC组予叶酸1.614mg/kg/d(叶酸片溶液10ml/kg)。BC组、M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至第8周末处死大鼠,采集全小弯侧及近大弯侧上至食管端下至十二指肠端的胃黏膜组织,常规HE染色及AB-PAS染色。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情况。采用SPSS 26分析数据。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造模期间,空白组大鼠体毛顺滑浓密,毛色洁白有光泽。活动度较高,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高。精神状态佳,灌胃、称重等操作时情绪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模型组大鼠体毛枯槁稀疏,易脱落,毛色晦暗偏米黄。活动度低,喜蜷卧,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低。精神状态萎靡,灌胃、称重等操作时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以及抓咬撕挠实验操作者行为。部分大鼠肛周污染,大便稀溏。干预结束后,MC组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较干预前未见明显改善。与MC组比较,WH组、WM组大鼠体毛较洁白顺滑,活动度较好,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有一定程度恢复,精神状态及情绪较为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FC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等与MC组差异不明显,大便黄褐色成形;WL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基本介于WL组、WM组及MC组之间。2.大鼠成模情况:第41周,造模组4只杀检大鼠胃黏膜组织全部出现固有腺体减少,判定为造模成功。3.大鼠死亡情况:BC组大鼠死亡1只。模型组大鼠自第31周起每周杀检4只,至第41周成模,共6次,共杀检大鼠24只。此外造模期间共死亡大鼠11只。大鼠意外死亡原因考虑为灌胃操作不当、打架撕咬、不耐受造模药物以及衰老死亡等。4.组织病理学:(1)HE染色评价: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的萎缩评分和总评分显着高于B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B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相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M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FC组和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WL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WH组、WL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AB-PAS 染色: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高于 BC 组(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WM组和F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低于于MC组(P<0.05);WL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MC组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二基于IL-11/JAK2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效应机制目的:验证胃康宁是否通过IL-11/JAK2/STAT3信号通路及下游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方法:实验动物及造模、分组、干预方法同实验一。麻醉大鼠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2ml,离心,-80℃保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1水平。摘离全胃,迅速沿大弯侧剪开,生理盐水漂洗后,取胃窦部胃黏膜组织2块,约4mm*4mm,-80℃保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11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水平,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结果:(1)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1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显着升高(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胃康宁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叶酸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WH组、WM组间大鼠血清IL-11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Western Blot 法检测胃黏膜组织 JAK2、STAT3、p-STAT3、Cyclin D1蛋白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和Cyclin D1表达显着升高(P<0.05);p-STAT3表达与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C组大鼠胃黏膜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JAK2、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表达显着低于低剂量组(P<0.05),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间以及WM组、WL组间大鼠胃黏膜上述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R法检测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Bax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FC组、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的Bcl-xL和Bcl-2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BaxmRNA表达显着高于WL组(P<0.05);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 mRNA表达显着低于WM组(P<0.05),两组Bax mRNA及Bcl-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大鼠胃黏膜Bcl-2 mRNA 表达显着低于 WL 组(P<0.05),两组 Bcl-xL mRNA 及 Bax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NNG溶液灌胃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方法可以成功复制CAG大鼠模型。(2)本研究以“虚、郁、滞、瘀”系统分析CAG的病机特点,并验证了以此认识为组方指导思想的胃康宁组方对CAG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证实其在改善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表现、一般情况以及提高大鼠体重、饮食水量等方面效果优于叶酸。证明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存在量效关系。(3)CAG模型大鼠存在血清IL-11及胃黏膜JAK2、STAT3、Cyclin D1蛋白、Bcl-2、Bcl-xL基因水平升高,胃黏膜Bax基因水平下降,表明CAG模型大鼠血清炎症水平升高,胃黏膜细胞凋亡水平异常,细胞周期进程紊乱。(4)胃康宁能够改善CAG模型大鼠的血清IL-11水平以及胃黏膜Cyclin D1蛋白、Bax、Bcl-2、Bcl-xL基因表达水平,表明抗炎、促凋亡、减缓细胞周期进程可能是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覃凌娜[6](2020)在《基于“一气周流”理论观察理中通络化浊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蕴型肠化生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一气周流”理论,通过运用理中通络化浊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蕴型肠上皮化生,观察其对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临床症状积分、胃黏膜病理改善程度、病理学总有效率、经络红外皮温改善程度、血清PGI、PGII定量及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的变化,证实理中通络化浊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蕴型肠上皮化生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初步阐述其中的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于柳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就诊患者符合脾虚湿蕴证型并经胃镜病理活检证实存在肠上皮化生患者124例,采用随机编码分组为治疗组31例、中药组30例、西药组32例、埋线组31例。治疗组采用理中通络化浊汤加减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每日1剂,水煎250ml,每日三次,餐前15分钟服用,疗程为3个月;中药组采用理中通络化浊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250ml,每日三次,餐前15分钟服用,疗程为3个月;西药组采用口服维生素B12片治疗(25μg),每天三次,疗程为3个月;埋线组采用单纯穴位埋线治疗,每周1次,4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总体有效率、临床症状积分、胃黏膜病理改善程度、病理学总有效率、经络红外皮温改善程度、血清PGI、PGII定量测定、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测定,收集、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症状积分:四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3.54%、中药组76.66%、西药组43.75%、埋线组61.29%,治疗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埋线组比较疗效显着(P<0.05);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与西药组、埋线组(P<0.05);埋线组与西药组比较疗效改善较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黏膜组织病理有效率:四组治疗后病理学综合疗效评价,病理学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87.09%、中药组66.66%、西药组34.37%、埋线组38.70%,治疗组治疗后病理学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中药组、西药组、埋线组(P<0.05);中药组治疗后病理学总有效率明显优西药组、埋线组(P<0.05);埋线组与西药组治疗后病理学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络红外皮温改善程度:四组治疗前脾俞穴、胃俞穴及任督二脉经络红外皮温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药组、埋线组脾俞穴、胃俞穴及任督二脉经络皮温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其中,治疗组的经络红外皮温较中药组、埋线组升高显着(P<0.05);治疗后,中药组与埋线组经络红外皮温升高无明显差别(P>0.05),西药组治疗前后经络红外皮温变化无明显差别(P>0.05)。(4)血清PGI、PGII定量测定:四组治疗前PGI、PGII及PGR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药组、埋线组的PGI及PGR比值较治疗前有显着上升(P<0.05);其中,治疗组PGI及PGR比值上升较中药组、埋线组显着(P<0.05);西药组治疗前后PGI、PGR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治疗前后PGII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5)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测定:四组治疗前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药组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下降较中药组显着(P<0.05);西药组、埋线组治疗前后阳性率无差异(P>0.05)。结论:通过本临床实验发现理中通络化浊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蕴型肠上皮化生患者可有效缓解消化道不适症状,改善胃黏膜腺体萎缩及肠化程度,下调CDX2蛋白阳性表达率,上调血清PGI水平,提高经络穴位红外皮温温度,使患者体质得到改善。理中通络化浊汤具有温中散寒、通络化浊、和胃降逆之功效,该方基于脾虚湿蕴型肠上皮化生“脾虚、毒侵、瘀阻”的致病机理出发,治疗重点在于“理脾虚”、“祛湿毒”、“通胃络”,再结合穴位埋线疏通脉络,调理气机,恢复机体正常的圆运动,使一气周流运行流畅,四维化生如常。针药结合,治疗效果显着。

尚文静[7](2020)在《孤儿核受体Nurr1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B1介导胃恶性转化的调控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胃癌是严重影响中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由于诊断方法的限制,使得许多胃癌患者进展到晚期才被确诊,手术切除及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晚期胃癌患者预后不良。因此,揭示胃恶性转化机制是实现早期干预胃癌发生的重要科学问题。幽门螺杆菌是一级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诱导胃部炎症和胃黏膜损伤,持续性炎症加大恶性转化风险。虽然目前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生的研究已有所进展,但是幽门螺杆菌促进恶性转化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究。本文主要研究了孤儿核受体Nurr1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B1介导幽门螺杆菌相关恶性转化的调控机制。核受体家族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转录调节因子之一,人基因组包含48个核受体超家族,其中有大量的孤儿核受体。孤儿核受体作为转录因子以配体非依赖的方式被激活,通过调节下游基因的异常表达调控体内生理学和病理学过程。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多种核受体基因在临床标本中的表达,发现孤儿核受体Nurr1在胃癌标本中表达上调最显着。Nurr1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神经元发育的调控作用机制,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其在各种癌症中的作用,但Nurr1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仍不明确。表观遗传学分子可以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组蛋白修饰相关酶类的抑制剂作为癌症治疗的靶向性药物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因此,探究胃癌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表观遗传学分子及其作用机制,可以为制定有效的胃癌防治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我们通过数据库中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发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B1在胃癌标本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此外,我们分析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发现在胃癌病人中SETDB1高表达与病人不良预后相关。研究报道SETDB1属于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家族,它在早期胚胎发育及胚胎干细胞生长和增殖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SETDB1异常表达可以促进多种癌症的发生进展,因此被认为是多种肿瘤潜在的治疗靶点。然而SETDB1在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研究目的(一)解析孤儿核受体Nurr1在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二)解析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B1促进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发生发展的调控机制。方法和结果(一)孤儿核受体Nurr1通过促进细胞周期调控分子CDK4的转录加速胃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增加转录因子SP1的表达;SP1可结合于Nurr1的启动子上,促进Nurr1的转录激活。1.Nurr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其高表达提示病人预后不良通过在临床标本中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发现,Nurr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在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发现在胃炎到胃癌的进展过程中,Nurr1的表达逐渐升高。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在人的胃癌组织中,Nurr1mRNA表达显着升高。GEO 数据库(GSE30727 和 GSE54129)及 Western blot分析均发现,Nurr1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对三个GEO数据库(GSE51105,GSE62254,GSE14210)中胃癌病人的生存分析发现,Nurr1高表达组患者的整体生存期显着低于Nurr1低表达组患者。2.Nurr1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CCK8分析发现,在胃癌细胞中干扰掉Nurr1可以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过表达Nurr1则促进了胃癌细胞的增殖。我们构建了 Nurr1稳定敲除的胃癌细胞及对照组细胞,然后将其皮下注射到裸鼠背部两侧。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显示,Nurr1干扰组小鼠肿瘤的生长速率显着降低,同时肿瘤的大小和重量均小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说明Nurr1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肿瘤形成。3.Nurr1促进细胞周期调控分子CDK4的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在基因启动子上含有Nurr1结合位点的癌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现Nurr1干扰后CDK4的表达受到显着抑制。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Nurr1干扰降低了 CDK4及下游靶基因pRb的表达,而过表达Nurr1具有相反的结果。双荧光素酶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实验发现,Nurr1直接结合到CDK4启动子区域,激活CDK4的转录。克隆形成、CCK8实验在体外证明CDK4可以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模型实验证实CDK4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肿瘤形成能力。4.幽门螺杆菌感染上调Nurr1表达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实验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以时间和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Nurr1 mRNA和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发现,Nurr1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标本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的胃炎标本。5.幽门螺杆菌可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增加Nurr1的表达为了探究幽门螺杆菌上调Nurr1的机制,我们在胃癌细胞感染幽门螺杆菌之前加入了五种重要的信号通路抑制剂。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可显着抑制幽门螺杆菌诱导的Nurr1表达上调。RT-PCR结果与Western blot结果一致。Western blot实验发现,AKT、P-AKT及SP1的表达与Nurr1表达趋势一致。上述结果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主要依赖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Nurr1的表达。6.转录因子SP1直接靶向Nurr1,调控Nurr1及下游基因的表达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析发现,SP1可以正性调控Nurr1的表达。用PROMO 3.0数据库分析Nurr1启动子区域,发现其启动子区域存在三个SP1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及ChIP实验证明,Nurr1是SP1的直接靶基因。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发现,SP1可以介导幽门螺杆菌对Nurr1及靶基因的表达调控。7.在动物体内及临床标本中均发现Nurr1表达与SP1、CDK4和Ki67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鼠模型中,Nurr1、SP1、CDK4、Ki67的表达均显着升高。对临床标本的表达分析发现Nurr1、SP1、CDK4、Ki67在人胃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均高于邻近的癌旁组织。通过对上面两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发现,Nurr1的表达与SP1、CDK4和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二)SETDB1在胃癌中表达上调,其异常高表达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和进展。机制上,SETDB1与转录因子ERG相互结合,共同富集到CCMD1和MMP9启动子区域,促进CCND1和MMP9的表达,从而介导胃癌的发生发展。在胃癌细胞中,幽门螺杆菌通过转录因子TCF4上调SETDB1的表达,TCF4结合到SETDB1的启动子区域,增强其转录活性。1.SETDB1在胃癌中表达异常升高,其高表达与胃癌病人预后不良相关为了寻找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分子,我们在两个GEO数据库(GSE13911和GSE79973)中分析了胃癌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发现有五个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B1,PRMT1,PRMT3,PRMT5 S,SMYD5)和一个组蛋白去甲基化酶(MI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接下来我们分析了这六个基因在TCGA数据库中的表达,发现SETDB1在胃癌病人的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升高。SETDB1在胃癌标本中的蛋白表达变化与前面两个数据库中的结果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SETDB1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表达较低,在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的组织中表达有中度上调,在异常增生的组织中表达进一步增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剧烈增加。实时定量PCR实验发现,SETDB1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织。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中分析发现,SETDB1高表达组的胃癌病人总体生存期较短。2.SETDB1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及肿瘤形成体外的克隆形成、CCK8实验证实,SETDB1可以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且不依赖于SETDB1甲基转移酶的功能。体内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证明,SETDB1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肿瘤形成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ETDB1干扰组的裸鼠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明显降低,表明SETDB1的干扰降低了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3.SETDB1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Transwell及伤口愈合实验证明,SETDB1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我们也证明了 SETDB1不依赖其甲基转移酶功能调控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为了验证SETDB1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我们将SETDB1稳定敲除的胃癌细胞及对照组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到裸鼠体内。结果发现SETDB1敲除可以显着降低胃癌细胞在裸鼠肺部的转移。HE染色可以看到SETDB1敲除组小鼠肺部的淋巴结数量明显减少。4.CCND1及MMP9介导SETDB1在胃癌中的生物学功能为了探究SETDB1调控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学机制,我们使用实时定量PCR筛选SETDB1可能调控的增殖和转移相关的基因,发现SETDB1干扰可以显着降低CCND1及MMP9mRNA水平的表达。随后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分析发现,SETDB1干扰后CCND1及MMP9的表达明显降低,而过表达SETDB1则可以促进CCND1和MMP9的表达。5.SETDB1与转录因子ERG相互结合,促进CCND1和MMP9的转录表达IP实验证明SETDB1和ERG可以相互结合。双荧光素酶实验发现,SETDB1可以增强CCMD1和MMP9的转录活性。ChIP实验证明在胃癌细胞中,SETDB1直接连接到CCND1和MMP9启动子区域,参与其转录调控。克隆形成和Transwell实验说明CCND1和MMP9是SETDB1的下游靶基因,且在胃癌中SETDB1主要依赖于CCND1和MMP9发挥生物学功能。6.转录因子TCF4可以靶向调控SETDB1的表达PROMO 3.0数据库对SETDB1的启动子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在SETDB1的启动子上存在TCF4的结合基序CAAAG。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实验证实,在胃癌细胞中,TCF4可以在mRNA及蛋白水平调节SETDB1表达。双荧光素酶实验证明,TCF4干扰抑制SETDB1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而TCF4过表达则具有相反的结果。ChIP实验发现,TCF4直接结合到SETDB1的启动子上,调控SETDB1的转录表达。7.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通过TCF4上调SETDB1的表达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分析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促进SETDB 1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且幽门螺杆菌对SETDB1的诱导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实时定量PCR实验证明,SETDB1在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标本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的胃炎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人胃炎标本中SETDB1蛋白水平表达与mRNA水平表达一致。幽门螺杆菌灌胃构建的胃炎小鼠模型中,SETDB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组的小鼠胃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未感染组。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TCF4介导幽门螺杆菌对SETDB1表达的上调。8.SETDB1的表达与胃癌疾病进展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发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加入甲基亚硝基脲(MUN)处理的小鼠中,SETDB1的表达明显增加。同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检测SETDB1在癌旁组织、胃癌组织及转移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SETDB1在癌旁组织中表达较少,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增加,而在转移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升高,呈现一个随着疾病进程逐步升高的趋势。研究结论本研究我们发现孤儿核受体Nurr1及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B1在胃癌中表达升高,且其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期较短相关。Nurr1和SETDB1可以通过转录调控影响靶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同时,我们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上调Nurr1和SETDB1的表达。本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发生和进展过程中新的调控机制,提示靶向Nurr1和SETDB1调控通路对于胃癌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

杨良俊[8](2020)在《胃痞灵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胃癌前病变小鼠自噬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胃癌的形成、发展是一个缓慢、复杂的炎癌转变过程,一般沿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腺癌”方向发展,其中不完全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因癌变风险较高,被称为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自噬是细胞分解代谢过程,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但其在GPL发病中所发挥的作用仍未明了。为明确自噬在GPL发病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中药复方胃痞灵对自噬的调控机制,研究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分别运用生物信息学及网络药理学对GPL自噬、胃痞灵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之后通过复制GPL小鼠模型,观察调控自噬对GPL的影响,继而明确胃痞灵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所介导自噬的作用,从而揭示胃痞灵治疗GPL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此方提供依据。方法:1.生物信息及网络药理学研究(1)利用NCBI平台下的GEO数据库,检索GPL相关芯片数据,利用R语言Limma包对GPL差异基因进行分析,获取其中有关自噬的差异基因,分析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差异基因所涉及的信号通路。(2)对胃痞灵中所包含的9味中药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明确胃痞灵中所包含的活性成分及治疗GPL所涉及的靶点。之后对胃痞灵治疗GPL的作用靶点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GO与KEGG富集,明确胃痞灵治疗GPL所涉及的机制,为后续实验验证提供依据。2.实验研究(1)GPL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自噬活性及其调控机制首先应用浓度为120μg/mL MNU自由饮用,同时配合隔日禁食复制GPL小鼠模型,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自噬抑制剂3-MA组及自噬激活剂RAPA组,干预10周后处死小鼠后取材,HE染色观察小鼠胃黏膜病理学改变,PCR检测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自噬基因ULK1、Atg7、Atg12、Atg16L1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自噬蛋白 LC3、p62、Beclin-1、ULK1、Atg13、Atg5、Atg12 的表达。(2)胃痞灵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GPL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自噬采用上述方法复制GPL小鼠模型,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胃痞灵低剂量组、胃痞灵高剂量组、胃痞灵+3-MA组、RAPA组,之后对各组小鼠干预10周,通过HE染色及AB-PAS染色观察干预后各组小鼠胃黏膜病理,免疫组化观察Ki-67、Caspase-3表达,检测ALT、AST、肌酐、尿素氮以观察各组小鼠肝肾功能,PCR检测 ULK1、Atg12、Atg16L1、PIK3CA、AKT、mTOR 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LC3、p62、Beclin-1、ULK1、Atg13、Atg5、Atg12及 PI3K、AKT、p-AKT、mTOR、PTEN、p70S6k及4E-B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生物信息及网络药理学研究(1)对GSE55696数据中19例慢性胃炎病例与39例GPL患者表达谱基因芯片数据进行分析,获得9498个差异基因,涉及自噬的基因有77个。在77个自噬相关差异基因中,表达下调的基因有ULK1、ATG13、PIK3C3、ATG16L1、BAD等,而表达上调的有BCL2、TNF、HIF1A、IL6、S100A8等,差异基因主要涉及自噬、PI3K/AKT、凋亡等17条信号通路。(2)通过TCMSP数据库及中国科学院化学数据库,获得胃痞灵113个活性成分,利用TCMSP数据库、SymMap数据库与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113个活性成分所对应的靶点,共得到靶点107个,其中与GPL相关的靶点靶点49个。49个靶点涉及代谢相关生物学过程,与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凋亡等15条信号通路相关。2.实验研究(1)GPL小鼠组织病理学病变及调控自噬的干预效应与空白组比较,GPL模型组小鼠胃黏膜固有层厚薄不均,胃黏膜上皮腺体结构排列紊乱,腺腔边界欠清晰,出现相邻腺体背靠背、共壁改变,同时可见固有层出血;胃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可见细胞核深染、增大;LC3Ⅱ蛋白表达有显着性减少(P<0.05)、p62 蛋白表达均有显着性增加(P<0.05),ULK1、Atg7、Atg12、Atg16LlmRNA表达均有显着性减少(P<0.05),Beclin-1、ULK1、Atg13、Atg5、Atg12蛋白表达均有显着性减少(P<0.05)。3-MA组胃黏膜腺体结构紊乱,腺管形状和大小不整,腺体拥挤、密集,细胞形态不—,细胞核深染、增大,呈现异型性;与模型组比较,LC3Ⅱ蛋白表达有显着性减少(P<0.05)、p62蛋白表达显着性增加(P<0.05),ULK1、Atg7、Atg12、Atg16LlmRNA 表达均有显着性减少(P<0.05),Beclin-1、ULK1、Atg13、Atg5、Atg12蛋白表达均有显着性减少(P<0.05)。RAPA组小鼠腺体结构完整,边界清晰,固有层结构保存完好,未见细胞异型性及出血等改变;与模型组比较,LC3Ⅱ蛋白表达有显着性增加、p62蛋白表达有显着性减少(P<0.05);ULK1、Atg7、tg12、Atg16L1mRNA表达均有显着性增加(P<0.05);Beclin-1、ULK1、Atg13、Atg5、Atg12蛋白表达均有显着性增加(P<0.05)。(2)胃痞灵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促GPL胃黏膜上皮细胞自噬各组小鼠经过10周的干预,HE染色结果显示胃痞灵高、低剂量组小鼠胃黏膜较模型组腺体排列相对整齐,腺体形态尚规则,基底侧可见细胞核深染,偶见细胞核增大、核质比增加;AB-PAS染色结果显示胃痞灵低、高剂量组主要以红染灶为主,部分蓝染。胃痞灵高、低剂量组Ki-67表达显着减少(P<0.05),Caspase-3表达显着增加(P<0.05);LC3Ⅱ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62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5),ULK1、Atg12、Atg16LlmRNA 表达显着增加(P<0.05),Beclin-1、ULK1、Atg13、Atg5、Atg12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胃痞灵高、低剂量干预后,PIK3CA、AKT及mTOR mRNA表达显着减少(P<0.05),PI3K、AKT、p-AKT、mTOR、p70S6k 及 4E-BP1 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5),PTEN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结论:1.GPL小鼠胃黏膜上皮存在自噬抑制,激活自噬可改善GPL小鼠病变。2.胃痞灵可通过激活PTEN,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自噬,从而逆转GPL小鼠胃黏膜病理学病变,阻断GPL恶性进展。

崔豪豪[9](2020)在《CDX2和RegⅣ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当前研究表明,高表达的Reg IV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CDX2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CDX2与Reg IV的表达在多种肿瘤中具有相关性,而CDX2与Reg IV在胃癌中的表达相关性及CDX2对胃癌细胞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DX2与Reg IV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来研究两者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进一步在AGS和MKN-45细胞中研究CDX2与Reg IV的调控关系及功能。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和RT-PCR分别检测102例胃癌石蜡包埋标本和对应30例癌旁石蜡包埋标本及93例新鲜胃癌组织标本中CDX2和Reg IV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在AGS和MKN-45胃癌细胞中沉默和过表达CDX2及Reg IV,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基因沉默和过表达后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的调控关系。利用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检测CDX2沉默和过表达后AGS和MKN-45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eg IV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29),而CDX2在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则无显着差异(P=0.435),CDX2和Reg IV在蛋白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334,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CDX2和Reg IV在mRNA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387,P=0.000)。(2)在AGS细胞中,将CDX2基因过表达后,CDX2和Reg IV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沉默CDX2基因后,CDX2和Reg IV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过表达Reg IV基因后,Reg IV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着升高,CDX2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相较于对照组无显着变化;沉默Reg IV基因后,Reg IV和CDX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显着降低。(3)在MKN-45细胞中,将CDX2基因过表达后,CDX2和Reg IV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沉默CDX2基因后,CDX2和Reg IV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过表达Reg IV基因后,Reg IV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着升高,CDX2的mRNA水平相较于对照组却显着降低,蛋白水平无显着变化;沉默Reg IV基因后,Reg IV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CDX2的mRNA和蛋白水平相较于对照组均无显着变化。(4)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结果显示,过表达CDX2基因后,AGS和MKN-45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增强;沉默CDX2的表达后,AGS和MKN-45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减弱。结论:CDX2和Reg IV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CDX2能够通过上调Reg IV的表达促进胃癌细胞系AGS和MKN-45的迁移和侵袭。

鲁放[10](2020)在《基于纳米技术的焦白术抗胃溃疡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综观白术炮制的历史记载,白术的“火制”法应用历史悠久,其炮制方法多样,临床应用亦十分广泛。古今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已证明,火制法可增强白术“健脾和胃”功效,但其具体机理仍未被充分揭示。其中,尤其是对于“焦白术”的研究,仍沿用传统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思路,未能阐释其关键物质基础和药效作用机制。本研究团队借助纳米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表征手段,发现中药高温炭化后会产生一类具有药理活性的新成分,其结构特征属于纳米颗粒,故将其命名为纳米类成分,并进行了一系列前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近年来,胃溃疡的治疗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对诸多难以突破的困境,如胃溃疡复发率高,出血并发症难以控制,药物的副作用,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等等。而中医药对于胃溃疡的治疗有着独到优势,这其中,白术又是一味疗效确切的重要药材。因此,研究白术及其炮制品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拟借助纳米材料学研究方法,制备焦白术纳米类成分,观察其对胃溃疡的疗效作用,并初步探究其具体作用机制。目的:(1)通过对胃溃疡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证实白术炮制后的抗胃溃疡作用,进一步探究其物质基础,初步确定其抗溃疡活性部位并鉴定分析该部位成分的结构、性质。(2)在实验室复现并优化白术“火制”法的炮制工艺,继而从中大量提取获得抗溃疡活性部位并对其进行表征,深入了解成分结构、形貌、活性基团等特征,继而评价其安全性。(3)利用多种动物模型,评价该活性部位抗溃疡药效活性,探讨其抗胃溃疡作用机制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1)采用小鼠酒精性胃溃疡模型,比较市售生白术、炒白术、焦白术对胃溃疡的影响。为研究“焦白术”药效物质基础,对焦白术水煎液进行透析分离,分成透析袋内、外溶液两部分,比较两部分成分对胃溃疡模型的作用,筛选出关键抗溃疡活性部位,借助纳米材料的表征技术手段,对抗溃疡活性部位鉴定分析。(2)利用马弗炉高温加热白术生药,建立规范可控且可重复的焦白术炮制工艺,进而通过纯化和透析,建立抗溃疡活性部位的制备方法,考察不同的制备温度条件对抗溃疡活性部位药效的影响,筛选出药效最佳的制备条件。并对各条件下制备的样品从形态学特征、光学特性、结构特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表征。在最佳条件下大量制备抗溃疡活性部位,用于后续研究。(3)通过细胞毒性和急性毒性实验评价抗溃疡活性部位的安全性,获取其安全性参数。(4)采用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应激性大鼠胃溃疡模型、吲哚美辛致小鼠胃溃疡模型,深入研究焦白术抗溃疡活性部位的药效作用。通过对动物模型的胃溃疡程度评估、胃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价抗溃疡药效强弱,通过对动物模型胃组织相关指标、血清相关指标的含量检测,解析焦白术抗溃疡活性部位的药效作用机理。(5)通过对大鼠肠道菌群的16srDNA检测,结合血清代谢组学的广泛靶向筛选分析技术,初步探讨焦白术抗溃疡活性部位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和大鼠整体代谢的影响。结果:(1)市售白术生药、炒白术和焦白术三种饮片均具有抗小鼠胃溃疡作用,炒白术和焦白术的抗溃疡作用优于生白术,其中,焦白术的溃疡抑制率最高,而炒白术与焦白术间差异不显着。(2)通过对焦白术水溶液成分透析分离,得到透析袋内、外成分溶液,通过比较二者的抗溃疡药效作用,发现透析袋内成分为抗溃疡主要活性部位。对该活性部位的表征鉴定结果显示,其HPLC色谱中无小分子化合物色谱峰的出现,该成分的粒径大小分布于1-25 nm之间,最大激发波长为300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45 nm,表面主要含有羟基、羧基、氨基等活性基团。基于以上特征,确认该部位属于纳米类成分,本文将其命名为“焦白术纳米类成分”(Charred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nano-components,CAM-NCs)。(3)采用马弗炉的高温加热方法,建立并优化了 CAM和CAM-NCs的制备工艺,考察不同条件下CAM-NCs的抗溃疡作用,以溃疡抑制率和抗溃疡指数筛选出最佳制备条件为350℃加热1h。小鼠断尾止血实验显示,CAM-NCs具有止血作用,验证了其具有中药炭药纳米类成分的共性止血作用。(4)对CAM-NCs进行细致表征研究,获取了形态结构、光学性质、表面基团等信息。发现350℃CAM-NCs的粒径分布较为均一,处于1-10nm间,而250℃、300℃CAM-NCs平均粒径更大,有轻微团聚和重叠现象,而400℃CAM-NCs平均粒径最小。各温度条件下制备的CAM-NCs紫外吸收、荧光性能相似,主要含有C、O、N元素,以及少量的S和P元素,表面带有羟基、羧基、氨基等多种活性官能团。说明制备温度主要影响了 CAM-NCs的粒径大小和分散情况,以及其紫外吸收峰的强弱,而对于CAM-NCs的荧光特性、及表面活性基团种类影响较小。(5)细胞毒性实验和急性毒性实验表明,CAM-NCs浓度在7.8125 μg/mL-2000μg/mL范围内时具有良好安全性。(6)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的影响研究表明,CAM-NCs对于该模型具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溃疡抑制率可达60%,其机制可能一方面通过抑制胃黏膜攻击因素,包括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氧化应激反应产物MDA的水平,减轻了黏膜损伤;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胃黏膜防御能力,包括升高IL-10、PGE2并增加黏液蛋白MUC5AC含量,起到保护胃黏膜作用有关。CAM-NCs同时对于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和菌群结构具有优化和调节作用。(7)通过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影响研究,发现CAM-NCs对于该模型的抗溃疡作用极强,抑制率最高达90%以上。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水平、抗氧化应激(降低MDA和MPO含量)、提高PGE2含量和增加黏液蛋白MUC5AC分泌以保护胃黏膜有关。另外,对于应激性溃疡模型,CAM-NCs可降低应激状态下脑中5-HT和DA分泌,降低应激所致过度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和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善应激状态对机体造成的损伤,缓解应激所致的胃溃疡发生。(8)通过CAM-NCs对吲哚美辛致小鼠胃溃疡的影响研究,发现CAM-NCs对于该模型亦具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抑制率可达77.6%。实验结果显示,吲哚美辛造模使小鼠前列腺素PGE2的合成受到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大量释放,并激活NF-κB信号途径的级联反应,而CAM-NCs能够逆转上述模型组的异常表现,使各指标含量接近正常组水平。结论:本研究通过药效实验证实,白术炮制品炒白术、焦白术的抗溃疡作用较生白术增强。炮制中产生的纳米类成分可能是焦白术抗溃疡作用增强的关键物质基础。采用马弗炉高温煅烧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复现并改良白术的“火制”工艺,得到质量稳定、易控的焦白术,进而制备出CAM-NCs,该成分具有较强抗溃疡药效活性。CAM-NCs在三个不同胃溃疡模型中(酒精致胃溃疡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大鼠、吲哚美辛致胃溃疡小鼠),都体现出较强的抗溃疡作用,它们共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提高PGE2的水平,从而保护胃黏膜。在酒精性和应激性模型中,CAM-NCs分别对两个模型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组成有一定调节作用。其中,对水浸束缚导致的应激性溃疡药效最佳,分析可能与降低脑中5-HT、DA的含量,从而调节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反应,缓解机体能量代谢异常,进而减轻应激损伤有关。综上,本研究证实了煅烧后的焦白术存在纳米类成分CAM-NCs,该成分对三种不同小鼠胃溃疡模型均有明确治疗作用,并对肠道菌群有一定调控作用。这既为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借鉴,也为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拓宽了思路。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E2F-1表达与其增殖凋亡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E2F-1表达与其增殖凋亡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幽门螺杆菌黏附素BabA蛋白结合区特征及其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1.4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组织芯片制作
    2.2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abA受体在人胃黏膜上的分布
    2.3 H.pylori菌株J99的复苏、传代培养
    2.4 babA、crown和c51目的基因片段的获取
    2.5 表达载体的构建
    2.6 BabA蛋白的诱导表达与鉴定
    2.7 Crown和C51蛋白的诱导表达与鉴定
    2.8 BabA、Crown和C51蛋白的纯化
    2.9 生物膜干涉技术检测三种蛋白与Lewis b的亲和力
    2.10 AGS的细胞复苏、培养与保存
    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种蛋白对H.pylori和AGS细胞黏附的影响
    2.12 三种蛋白对H.pylori凝集的影响
    2.13 药物敏感性试验
    2.14 转录组测序
    2.15 差异表达基因及功能分析
    2.16 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2.1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人胃黏膜上BabA受体的分布
    3.2 蛋白的表达与鉴定结果
    3.3 BabA、Crown和C51与Lewis b的亲和力
    3.4 BabA、Crown和C51对H.pylori与AGS细胞的黏附的影响
    3.5 Native-PAGE鉴定三种蛋白的聚合形式
    3.6 三种蛋白对H.pylori凝集的影响
    3.7 冻存对H.pylori转录组及表型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黏附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胃“炎—癌”转化的机制及研究现状
        一、胃“炎—癌”转化在胃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胃“炎—癌”转化中西医治疗现状
    第二节 NF-κB信号通路与胃“炎—癌”转化及细胞增殖迁移
        一、NF-κB家族及其信号通路
        二、NF-κB信号通路与炎症发生的关系
        三、NF-κB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发生的关系
    第三节 肿瘤转移与上皮—间质转化
        一、TGF-β/Smads信号通路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
        二、EMT基因与分子标志物
    第四节 基于胃“炎-癌”转化病理组织学进程的中医精准防治规律研究
        一、中医药以健脾益胃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阶段
        二、中医药以健脾益胃化瘀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伴IM阶段
        三、中医药以健脾化瘀解毒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伴LGIN阶段
    第五节 健脾化瘀解毒法靶向胃“炎—癌”转化关键关节发挥作用
        一、健脾化瘀解毒法靶向“炎-癌”转化环节改善GPL病理组织结构
        二、健脾化瘀解毒法通过有氧糖酵解及自噬凋亡等途径逆转胃“炎-癌”转化
        三、健脾化瘀解毒法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控制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
        四、健脾化瘀解毒方是临床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方剂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胃痞消体外抑制GPL模型细胞和胃癌SGC7901上皮-间质转化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中有效活性成分的分析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对胃“炎—癌”转化小鼠病理模型的的干预效应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逆转胃“炎—癌”转化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胃癌前病变细胞的早期迁移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经验传承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相关理论探讨
    1 “炎癌转化”理论概述
    2 慢性胃炎“炎癌转化”
    3 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相关中医理论
        3.1 伏邪理论
        3.2 络病理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经验传承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访谈对象
        2.2 访谈方法
        2.3 资料的转录分析
        2.4 质量控制
    3 访谈结果
        3.1 访谈资料概况
        3.2 访谈内容核心信息整理
    4 访谈总结报告
        4.1 个人成长履历
        4.2 辨证辨病主要思维方式
        4.3 连朴饮方证
        4.4 诊疗经验
        4.5 临床疗效评价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连朴饮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软件与数据库
        1.2 方法
    2 结果
        2.1 连朴饮加减方活性成分靶标
        2.2 疾病靶标与共有靶标
        2.3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2.4 网络作用机制预测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HE染色结果
        2.3 ELISA检测结果
        2.4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5 RT-PCR检测结果
        2.6 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模型的选择
        3.2 模型评价
        3.3 组方与药物分析
        3.4 连朴饮加减方对CAG炎症因子的影响
        3.5 连朴饮加减方对CAG炎症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3.6 连朴饮加减方对CAG血管新生途径的调控作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1 综述:定性研究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H.pylori主要的致癌因子
    1.3 H.pylori感染胃黏膜改变的关键分子PMEPA1
第2章 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组织标本及资料收集
        2.1.2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
        2.1.3 主要试剂耗材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
        2.2.2 组织蛋白提取、BCA定量及免疫印迹实验
        2.2.3 RNA提取、逆转录及荧光定量PCR实验
        2.2.4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PMEPA1在胃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
        2.3.2 PMEPA1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2.3.3 PMEPA1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
        2.3.4 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
    2.4 讨论
第3章 H.pylori感染及其毒力因子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临床组织标本收集
        3.1.2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3.1.3 质粒及感受态细胞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1.6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幽门螺杆菌的复苏、鉴定、传代
        3.2.2 H.pylori7.13和PMSS1 oip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3.2.3 制备抗oipA重组抗原的免疫兔多克隆抗体
        3.2.4 细胞培养及细菌细胞共培养模型的构建
        3.2.5 蛋白提取、BCA定量及免疫印迹实验
        3.2.6 RNA提取、逆转录及荧光定量PCR实验
        3.2.7 石蜡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
        3.2.8 细胞转录组学
        3.2.9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Hp7.13和PMSS1 菌株的oip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及鉴定
        3.3.2 H.pylori感染上调胃上皮细胞中PMEPA1的表达水平
        3.3.3 H.pylori cag A和 oipA影响胃上皮细胞PMEPA1的表达
        3.3.4 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病变阶段的表达及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3.4 讨论
第4章 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4.1 实验材料
        4.1.1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主要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慢病毒稳转细胞株的构建
        4.2.2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4.2.3 实时无标记细胞增殖实验
        4.2.4 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4.2.5 划痕修复实验
        4.2.6 克隆形成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成功构建PMEPA1过表达和敲减稳转细胞株
        4.3.2 PMEPA1对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3.3 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PMEPA1在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改变的转录组学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5.1.2 主要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转录组测序流程
        5.2.2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测序样品的RNA验证
        5.3.2 PMEPA1过表达或敲减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5.3.3 Hp感染对过表达或敲减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5.3.4 PMEPA1对不同Hp菌株感染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5.4 讨论
结论
小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PMEPA1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概论
        2 流行病学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保护因素
        5 诊断学
        6 临床治疗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概念、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治疗的认识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研究概况及本团队研究基础
        1.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
        2. 本团队研究前期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
    实验一 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基于IL-11/JAK2信号通路研究胃康宁干预CAG模型大鼠效应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CAG模型大鼠的制备
    2. 疗效学实验结果
    3. 效应机制及通路选择
    4. 胃康宁通过抗炎、调控细胞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
    5. JAK/STAT通路与胃康宁起效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问题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6)基于“一气周流”理论观察理中通络化浊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蕴型肠化生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中止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评分和疗效评定标准
        2.3.1 临床症状评分和疗效评定标准
        2.3.2 胃镜和胃黏膜组织病理学
        2.3.3 经络红外皮温检测
        2.3.4 血清PGI、PGII定量测定
        2.3.5 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测定
        2.4 观察指标
        2.4.1 检测指标
        2.4.2 安全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分析
    3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
    4 各组疗效比较
    5 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改善程度比较
    6 治疗前后病理学综合疗效分析
    7 治疗前后经络红外皮温比较
    8 血清PGI、PGII定量测定及PGR比值比较
    9 CDX2蛋白阳性表达水平测定
第三部分 讨论
    1 流行病学
    2 肠上皮化生的西医发病机制
        2.1 H.pylori感染
        2.2 胆汁酸反流
        2.3 吸烟
        2.4 饮酒
        2.5 胃癌家族史
    3 西医治疗
    4 中医病因病机
    5 中医证型分类
    6 中医治疗
        6.1 中药内服疗法
        6.2 中医外治疗法
    7 结果分析
        7.1 一般资料分析
        7.1.1 四组性别情况分析
        7.1.2 四组年龄及病程情况分析
        7.1.3 安全性指标分析
        7.2 疗效比较及分析
        7.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7.2.2 胃黏膜萎缩程度比较分析
        7.2.3 胃黏膜肠化程度比较分析
        7.2.4 病理学有效率比较分析
        7.2.5 经络红外皮温改善情况分析
        7.2.6 血清PGI、PGII定量测定及PGR比值变化比较分析
        7.2.7 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测定变化比较分析
    8 “一气周流”理论治疗肠上皮化生的机理
        8.1 “一气周流”的学术渊源
        8.2 “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脾胃观
        8.3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阐述肠上皮化生的病因病机
        8.4 理中通络化浊汤所体现的“一气周流”理论
        8.5 “一气周流”理论在穴位埋线中的应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危险因素概述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孤儿核受体Nurr1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B1介导胃恶性转化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孤儿核受体Nurr1增强CDK4表达促进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恶性转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B1上调CCND1和MMP9表达促进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恶性转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一(已发表)
外文论文二(修回中)
第一部分 WB原图
第二部分 WB原图

(8)胃痞灵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胃癌前病变小鼠自噬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药防治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作用机制研究
        一、抗幽门螺杆菌
        二、缓解胃黏膜的局部炎症反应
        三、改善胃黏膜氧化应激损伤
        四、调节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凋亡平衡
        五、调控胃黏膜的能量代谢平衡
        六、抑制血管生成
        七、总结
    第二节 自噬的研究现状
        一、自噬的概念及机制
        二、自噬与肿瘤
        三、自噬与胃癌前病变
        四、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自噬
        五、总结
    第三节 胃癌前病变虚瘀毒病机与自噬
        一、胃癌前病变之虚毒瘀病机
        二、虚毒瘀病机与自噬抑制
        三、结论
第二章 生物信息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一节 胃癌前病变自噬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胃痞灵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调控自噬对GPL小鼠病理及自噬活性影响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胃痞灵逆转GPL小鼠胃癌前病变效应与安全性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胃痞灵活化GPL细胞自噬、促进凋亡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胃痞灵调控GPL小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CDX2和RegⅣ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胃癌综述
        1.1.1 胃癌分布
        1.1.2 致病因素
    1.2 CDX2综述
        1.2.1 CDX2的结构与功能
        1.2.2 CDX2与消化道肿瘤
    1.3 RegⅣ综述
        1.3.1 RegⅣ结构与功能
        1.3.2 RegⅣ与消化系统癌症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组织样本的收集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来源及溶液的配制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5 RNA提取、反转录及qRT-PCR
    2.6 CDX2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2.6.1 引物设计
        2.6.2 目的基因的扩增
        2.6.3 切胶回收
        2.6.4 pcDNA4/TO载体与CDX2 基因片段的双酶切和连接
        2.6.5 连接产物转化
        2.6.6 菌落PCR鉴定
        2.6.7 保菌及测序
    2.7 细胞培养及重组质粒的瞬时转染
        2.7.1 细胞培养
        2.7.2 去内毒素提pcDNA4/TO-CDX2 重组质粒
        2.7.3 重组质粒的瞬时转染
    2.8 RNA干扰
    2.9 免疫印迹
        2.9.1 总蛋白的提取
        2.9.2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2.9.3 SDS-PAGE蛋白质电泳
    2.10 细胞侵袭和迁移试验
    2.11 细胞划痕试验
    2.12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CDX2和RegⅣ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3.1.1 CDX2与RegⅣ蛋白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3.1.2 CDX2与RegⅣ在胃癌中的相关性
    3.2 CDX2 沉默对RegⅣ表达的影响
        3.2.1 CDX2 沉默效率最高siRNA的筛选
        3.2.2 CDX2 沉默下调RegⅣ的表达
    3.3 CDX2 过表达对RegⅣ表达的影响
    3.4 RegⅣ对 CDX2 表达的影响
        3.4.1 RegⅣ过表达不影响CDX2 的表达
        3.4.2 RegⅣ沉默对CDX2 表达的影响
    3.5 CDX2对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3.5.1 CDX2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
        3.5.2 CDX2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3.6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纳米技术的焦白术抗胃溃疡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白术及其炮制法的古今文献研究
    综述二 胃溃疡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炭类中药研究的新思路——纳米类成分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白术及其炮制品的抗溃疡作用研究与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发现
    引言
    第一节 市售生白术、麸炒白术、焦白术抗胃溃疡作用对比研究
    第二节 市售焦白术中抗溃疡有效部位筛选
    第三节 市售焦白术有效部位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第四节 市售焦白术中CAM-NCs的发现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制备工艺的建立、优化和药效初探
    引言
    第一节 CAM及CAM-NCs的制备方法建立和制备条件考察
    第二节 不同条件下制备的CAM-NCs高效液相色谱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不同条件下制备的CAM-NCs抗胃溃疡药效比较研究
    第四节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CAM-NCs止血药效评价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表征研究
    引言
    第一节 不同条件制备的CAM-NCs的形貌表征
    第二节 不同条件制备的CAM-NCs的光学特性表征
    第三节 不同条件制备的CAM-NCs的红外表征
    第四节 优选条件制备的CAM-NCs结构表征
    第五节 优选条件制备的CAM-NCs的荧光量子产率计算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安全性评价
    引言
    第一节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细胞毒性评价
    第二节 CAM-NCs的急性毒性实验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引言
    第一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的影响
    第二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血清指标的影响
    第三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胃组织中指标的影响
    第四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第六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引言
    第一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溃疡程度的影响
    第二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胃组织中相关指标的影响
    第三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脑组织中5-HT和DA含量的影响
    第四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第五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第七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对吲哚美辛致小鼠胃溃疡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引言
    第一节 CAM-NCs对小鼠吲哚美辛致胃溃疡模型溃疡程度的影响
    第二节 CAM-NCs抗吲哚美辛致胃溃疡的机制研究
    讨论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E2F-1表达与其增殖凋亡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幽门螺杆菌黏附素BabA蛋白结合区特征及其作用分析[D]. 韩秀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D]. 李思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经验传承与作用机制研究[D]. 向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巧云. 南昌大学, 2021(01)
  • [5]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D]. 从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基于“一气周流”理论观察理中通络化浊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蕴型肠化生临床疗效[D]. 覃凌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孤儿核受体Nurr1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B1介导胃恶性转化的调控机制[D]. 尚文静. 山东大学, 2020(10)
  • [8]胃痞灵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胃癌前病变小鼠自噬的机制研究[D]. 杨良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CDX2和RegⅣ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崔豪豪.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基于纳米技术的焦白术抗胃溃疡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D]. 鲁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E2F-1表达与增殖、凋亡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