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C·德沃夏克

约翰·C·德沃夏克

一、John C.Dvorak(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晴[1](2021)在《论德沃夏克前期的风格史方法 以《凡·艾克兄弟的艺术之谜》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德沃夏克[Max Dvo?ák, 1874-1921]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艺术史家之一。在他于1921年去世后,他的学生将其晚年的课稿编辑出版,取名为《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Kunstgeschichteals Geistesgeschichte]。为了扞卫同时代表现主义艺术的合法性,在这部文集中,德沃夏克从观念层面重新评价了古代晚期以来的非自然主义艺术,把它们的形式归之于日耳曼民族的宗教与哲学世界观。

龙飞宇[2](2021)在《伯顿· W.佩雷蒂《众声飘扬:美国黑人音乐史》的翻译与述评》文中指出

陈人嘉[3](2021)在《恃论与张力—风格主义(mannerism)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欧洲文学中的表现》文中认为风格主义(mannerism)一般指流行于16世纪20年代至16世纪末的艺术风格。艺术家刻意反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传统,打破透视原则,破坏平衡和稳定感,以夸张、扭曲、做作的姿态炫耀高超精湛的技巧,追求极致的高雅和优美,甚至误入矫饰怪诞的境地。在更宽泛的意义上,风格主义不只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可以被视作16世纪20年代至17世纪初蔓延于欧洲的风尚和潮流,能够代表这一时期普遍的精神状态和相似的艺术选择,并作为一种广义的风格在文学领域进行讨论。论文共有绪论、正文三章和结语五个部分。绪论,首先指明风格主义在艺术史中的定义以及在本文中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说明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一章,回溯风格主义在艺术领域的批评史和学术研究史,总结风格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所采取的三重研究路径。第二章,展现风格主义在文学中艺术样式。通过平行比较,以环视视角(revolvingview)、作为中介的Sprecher和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的风格主义隐喻为核心,指出文学作品中的风格主义风格延续了追求动态与张力效果的艺术风格。第三章,结合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分析并描摹风格主义的精神困境,强调风格主义精神中怀疑与忧郁的底色、难以疏解的矛盾和焦灼以及沉浸于自我陶醉的暂时解脱。结语,概述作为一种文化氛围的风格主义如何影响了作家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引申风格主义议题的价值与意义。总体而言,文学中的风格主义研究大体集中在语言修辞、表现形式和时代精神三个方面,而本文讨论的重点为后两者。这两方面都呈现出了充满悖论和富于张力的鲜明特征。风格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形式通常能够包容相互矛盾的要素,打破文本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以动态的平衡促使读者的视角发生游移,从而产生立体的情感体验。风格主义的隐喻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新方式,不断地开发意义的新解,以求获得智力的愉悦。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和文学家皆感受到了现实的压力,不得不面对人与宇宙、世界与神之间的关系的破裂以及人自身的分裂。他们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忧郁的情绪感知世界,将自己孤独地闭锁在内在世界,妄图用纯粹的想象掩饰现实的残破,最终却只能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这正是风格主义精神的内核,也是风格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感受力的相似之处。由此,风格主义的价值才能够被重新评估,风格主义的议题也更显重要性。

路易吉·萨勒诺,周韵[4](2020)在《西方传统中的艺术史学史》文中研究说明在理论上,艺术批评和艺术史是不可分离的,因为艺术史家的工作以其判断为基础,而批评家以其历史经验为基础。然而,在实践中,可以区分那些自古以来在他们的艺术着述中表达了清晰的艺术史概念的作者。因此,对于艺术史学史的历史的考量,可以从历史理论发展作为连续的理想建构的角度进行,即使理想建构没有得到详细呈现。

王超霞[5](2020)在《德沃夏克四部交响诗的叙事手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沃夏克在1895年从美国回到故乡捷克后,其创作重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纯音乐转向了交响诗和歌剧的创作。在18961897短短两年时间,创作了五首交响诗,分别是《水妖》《正午的女巫》《金纺车》《野鸽》《英雄之歌》,其中,前四部作品均取材于捷克诗人爱尔本的民间叙事诗集《花束集》。笔者基于音乐叙事理论的认知,对德沃夏克的叙事手法、诠释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关注音乐的主题-动机与结构的分析,最终通过音乐的主题-动机得出笔者对作曲家隐喻、诠释的认知。本文总共分为三章,第一章聚焦作品产生的双重语境,对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的发展以及交响诗体裁、捷克的民族主义思潮、德沃夏克四部交响诗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第二章则分别讨论四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第三章从标题音乐发展的语境看德沃夏克交响诗的叙事手法。

李浩[6](2020)在《样式主义对欧洲十九世纪绘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欧洲绘画中的样式主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对欧洲十九世纪绘画的影响。通过梳理艺术史家对样式主义艺术本身的考察进行分析,关注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印象派风格转换时期的绘画潮流,着重研究欧洲19世纪绘画中的样式主义作品与作家。通过对马奈的平面涂绘风格、克林姆特的装饰性风格以及德尔沃的荒诞美学等研究,进而探索样式主义在欧洲绘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蒉华芬[7](2019)在《图式与赋神 ——关于维克霍夫《维也纳创世纪》之导论所引发的思考与研究》文中指出通观艺术整体发展的视野,维也纳艺术史学派在建立严谨、科学的艺术史学研究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该学派的主要奠基人维克霍夫(Franz Wickhoff,1853-1909)的纲领性文献《维也纳创世纪》导论,无论就致力于探索艺术史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是关注再现艺术的意图与形式内在关系的独特视角中,对西方艺术史研究都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和高度的学术价值。正是其慧眼识才引荐的同辈学者李格尔,及其受他影响的一批维也纳学者,使得艺术史的研究中心从柏林转到了维也纳,并因此而被施洛塞尔称之为维也纳学派。时至今日,其将艺术研究与心理学研究相联结,基于艺术作品观看的思维与图像的视觉旨趣相匹配所采纳的视觉分析模式与一系列研究行为,亦在促使美术史的阐释体系朝着日趋完善的过程中而显现出其的历史底蕴。本文以维克霍夫的研究起点,沿着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研究的路径,探索以贡布里希为代表的20世纪艺术史学家的学术渊源;以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脉络乃至其对于近现代艺术研究的综合反应为基准,查考艺术史学引入心理学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进而探索维也纳艺术史学派蕴含“世界艺术史”研究的思想萌芽对于世纪之交的艺术史学研究的重大意义;试图揭示维也纳学派的艺术史家是如何对艺术研究所经历的变化达成共识的,又是如何超越艺术史学科研究的局限,跨越历史、考古研究的范围踏入知觉心理学领地的;通过关注特定历史时期对智识原创性和民族性力量等艺术问题,来反思人类心灵经由宗教、哲学、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通向自我认识的认知进程。

陈静雅[8](2019)在《德沃夏克《F大调弦乐四重奏》的音乐特色及演奏技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是19世纪捷克伟大的民族乐派作曲家,《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96)创作于1893年的美国,堪称室内乐中的精品。同时也是笔者硕士毕业音乐会演奏曲目。本人将以该部作品为例,深入赏析作品文本,并通过对演奏实践的总结,提出该部作品及弦乐四重奏的演奏技巧。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德沃夏克生平,《F大调弦乐四重奏》创作背景及音乐旋律中的民族风情;第二章通过对作品结构特征、节奏与节拍所表现出的黑人音乐元素、和声与调式上明显的印第安音乐特色等方面对《F大调弦乐四重奏》进行作品分析;第三章阐述该部作品的演奏技术,阐述本声部内技术运用、声部之间合作以及弦乐四重奏的表演合作。最后全文总结。

本内迪克特·泰勒,王瑛珏,张恒,戴宇,郭新[9](2017)在《德沃夏克美国时期作品中的调式四音组》文中研究指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附加第四个音的三和弦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研究仍旧不足。本文探讨了德沃夏克作品中的四音组,特别是其美国时期(1892—1895)作品中常见的调式附加音和弦。本文借鉴了迪米特里·蒂莫什科(Dmitri Tymoczko)开发的和声几何学理论,以此来解释基于三和弦的四音组,并为"双主音"复合体提供了新的看法。

王艳华[10](2015)在《泽德尔迈尔艺术史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斯·泽德尔迈尔,奥地利艺术史论家,曾任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和萨尔茨堡大学艺术史教授,是新维也纳艺术史学派代表人物。他是“艺术史之父”们李格尔、沃尔夫林思想的直接继承者,是坚定的形式主义者,坚持艺术的自主性研究,其研究方法被称为形式分析学说,或形式研究。因为同样奉李格尔为先师,又同样具有过人的才赋和理论敏感力,所以,他与潘诺夫斯基齐名,(又因与纳粹组织关系不明朗),故被人称为潘诺夫斯基的“罪恶的双胞胎兄弟”。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前期,沃尔夫林以及维也纳新旧艺术史学派代表李格尔、泽德尔迈尔等创立艺术科学,一般被认为其核心理论及方法论是“简单、狭隘”的“形式主义”。近三年以来,学界开始对以上观念进行反驳,比如,有最新研究认为,艺术科学并非简单、狭隘的“形式主义”,自学科建基始,它就从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借鉴研究方法、学术术语并努力构建多学科互动的对话语境,根据溯源学科的思想源脉以及与传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或者一些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比如,古典文献学、古文字学或古文书学、考古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面向术学、以及自然科学诸如进化论和比较解剖学等,近年研究尝试从学科外部问题寻求突破,试图论证李格尔、沃尔夫林、以及泽德尔迈尔等的视觉形式分析学说的研究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①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之下,本论文以新维也纳学派代表泽德尔迈尔为研究对象,不仅重点研究泽德尔迈尔的艺术史思想、艺术理论、以及艺术史观,并同时承前启后地考察艺术科学建立的背景、原因、以及其建基理论和方法论,试图仍然从对学科内部问题的探讨去回答以上问题,即形式分析学说到底是不是“形式主义”:本文以泽德尔迈尔为例并兼顾考察他的前辈学者(以李格尔、沃尔夫林为主),认为以泽德尔迈尔等为代表的形式分析学者突破传统形式、内容或者内形式、外形式的二元划分,面对传统哲学、美学、甚至达尔文进化论等自然科学所带来的思想革新和时代变革,他们试图创立并保持艺术史学科的独立性,将艺术科学取代艺术史学,是其学术行动最根本目的;相应地,将视觉理论(虽然启发后来视觉文化的发展,但后者与该阶段学术没有必然深刻的联系)取缔形式理论,借鉴多元学科方法但同时却试图寻求与传统学科以及后兴学科之间的断裂关系。所以,从根本上试图以自己独特的视觉理论武器建设自己的新兴学科,是艺术科学创立以及推进期最典型的特征。艺术科学是艺术理论对艺术史“入侵”的结果。形式分析学说以强调主客体统一性并统一于“视觉”以及观看过程,强调并始终尊重客体“物性”独立特性,它以现象学和传统面相术学为主要理论依据,与传统模仿论和后兴的符号学理念存在本质区别,后者也构成泽德尔迈尔与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夏皮罗等处理李格尔、沃尔夫林等“艺术史之父”们留下来的问题的主要方法论分歧;另外,本文试图以泽德尔迈尔为例说明,维也纳艺术史学派以及李格尔、沃尔夫林、以及泽德尔迈尔形式分析学说是以历史为主场,一方面实现了从李格尔、沃尔夫林的历史主义到泽德尔迈尔的多元阐释的新历史主义的转变,另一方面,它表征了典型艺术史家对于现代性以及现代性主体的基本立场,即对现代性主体持有怀疑态度,对于物性的尊重、以及主客体的统一的强调,让形式分析学者的艺术史观在现象学意义上保持并彰显了古老欧洲学术传承的气息。以下是本论文主要讨论的几个问题:1、艺术科学的确立以及形式分析学说作为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地位,从而构成对泽德尔迈尔历史地位的重估;2、探究艺术科学如何受到传统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双重影响,其作为艺术史与艺术理论融合的新兴学科的发展过程,学科思想内在矛盾以及因此而构成的学科自反性;3、反对将形式分析学说理解为“形式主义”,认为形式分析学说本质上表征了当时新兴的视觉理论,而非形式理论,现象学和面相术学传统是其方法论基础;4、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的融合对于艺术史的深刻影响;5泽德尔迈尔的艺术危机说,以及受到胡塞尔和尼采影响的艺术文化史观。

二、John C.Dvorak(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ohn C.Dvorak(论文提纲范文)

(1)论德沃夏克前期的风格史方法 以《凡·艾克兄弟的艺术之谜》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五 结语

(3)恃论与张力—风格主义(mannerism)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欧洲文学中的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风格主义的溯源
    第一节 艺术史中的风格主义
        一、“风格”的本意
        二、低谷中的17至19世纪
        三、1920年代:重估的序幕
        四、后续研究的三重路径
    第二节 风格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一、精神史研究的脉络:“焦虑的风格主义”
        二、库尔提乌斯:“风格主义—古典主义”
        三、回归“风格”:矫饰的时代与术语的并置
第二章 风格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动态的书写与张力的效果
    第一节 环视视角(revolving view):突转与接续
        一、风格主义雕塑的鲜明特征:打破二维空间,建立多重视点
        二、“环视”与“巧智”(wit):三段论( syllogism)与悖论(paradox)在诗歌中的妙用
        三、人物多面体:并行不悖的视角异质性格的集合
    第二节 兼任引路人与叙事者的Sprecher:居间性与戏剧性
        一、风格主义绘画中的Sprecher:引观者入画,指画面焦点
        二、约翰·多恩诗歌中的Sprecher:切换视角,营造场景
        三、小说和戏剧中的Sprecher:打破现实与虚构的界限,提升交互体验
    第三节 风格主义的隐喻:作为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
        一、阿尔钦博托式的“编码”与“解码”
        二、玄学派诗歌中的奇喻(conceit):异质思想的凝结与升华
        三、面具与自画像:显露与潜藏的双重姿态
第三章 风格主义的精神困境:难以疏解的矛盾与焦灼
    第一节 怀疑与忧郁
        一、世界的瓦解:无限宇宙的观念与人之地位的衰落
        二、丧失确定性:怀疑的时代底色与自我救赎的难料
        三、难逃孤独感:刻意的分离与自我的保护
    第二节 迷狂的心境
        一、悲喜交加的围困:游移于“理想-浪漫世界”与“现实-理性世界”之间
        二、自我陶醉的折磨:沉溺于心灵体验与想象陷阱之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二: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德沃夏克四部交响诗的叙事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文研究现状
        二、英文研究现状
第一章 作品产生的双重语境
    第一节 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发展倾向及交响诗体裁
        一、标题音乐的发展
        二、交响诗的诞生与两种创作理念及发展
    第二节 19世纪捷克民族主义思潮及《花束集》
        一、文学发展简况
        二、音乐发展简况
    第三节 四部交响诗创作背景
第二章 四部交响诗的叙事手法
    第一节 对叙事理论的认知及运用
    第二节 《水妖》
        一、结构、主题的叙事径
        二、截然对立的世界
    第三节 《正午的女巫》
        一、结构、主题的叙事径
        二、主题变形及内在寓意
    第四节 《金纺车》
        一、结构、主题的叙事径
        二、罪与罚的见证
    第五节 《野鸽》
        一、结构、主题的叙事径
        二、不可逃脱的灵魂责罚
第三章 从标题音乐发展语境看德沃夏克交响诗叙事手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样式主义对欧洲十九世纪绘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艺术史中关于样式主义的阐释
    2.1 古典时期艺术史家笔下的样式主义
    2.2 20世纪初艺术史家对样式主义的反思与修正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欧洲绘画中的样式主义
    3.1 样式主义对文艺复兴的继承与革新
    3.2 样式主义的成熟时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样式主义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
    4.1 表现性绘画
    4.2 精神性绘画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图式与赋神 ——关于维克霍夫《维也纳创世纪》之导论所引发的思考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知觉方式发展的总图式
    第一节 动态变化中的形式与体系
    第二节 瞬间萌发的新姿与个性
    第三节 复制中的视觉与幻像
    第四节 具有生命活力的错觉主义风格
第二章 图像空间阐释的新思维
    第一节 图样与动机
    第二节 艺术的精神与品质
    第三节 观看者的本体与意志
    第四节 从图像的再现到表现
第三章 感知、认知与再现
    第一节 视觉变异的试错与原创
    第二节 心灵的意志与作用
    第三节 艺术精神中的情感与观念
    第四节 图像的错觉与再现
第四章 审美趣味价值的再发现
    第一节 绘画中的风格与意象
    第二节 古典母题中的现代意识
    第三节 从自然主义到现实主义的交叉与过渡
    第四节 时序与旨趣的回应
结语
附录Ⅰ
附录Ⅱ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德沃夏克《F大调弦乐四重奏》的音乐特色及演奏技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德沃夏克生平及《F大调弦乐四重奏》创作背景
    第一节 德沃夏克生平
    第二节 《F大调弦乐四重奏》创作背景
    第三节 音乐旋律中的民族风情
        一、斯拉夫音乐风格的形成
        二、美国黑人音乐风格
第二章 《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分析
    第一节 结构特征
        一、第一乐章
        二、第二乐章
        三、第三乐章
        四、第四乐章
    第二节 黑人音乐元素在节奏与节拍上的体现
        一、后半拍节奏
        二、相同节奏型连续使用
        三、切分节奏
        四、长线条旋律
    第三节 和声与调式上明显的印第安音乐特色
第三章 《F大调弦乐四重奏》演奏分析
    第一节 多次重复的主题旋律
        一、明朗活泼的主部主题
        二、柔和平静的副部主题
    第二节、德沃夏克的弦乐对答艺术
        一、一二提琴的陪伴式呼应
        二、一提琴大提琴的对话式合作
    第三节、伴奏声部的饱满支撑
        一、中提琴声部的持续同节奏伴奏的艺术性
        二、大提琴声部拨弦的配合
        三、三个声部共同的完美衬托
    第四节 四重奏中左右手的技术配合
        一、重奏中的左手音准与揉弦
        二、右手发音
结论
参考文献

(10)泽德尔迈尔艺术史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部分 艺术科学论
    第一章 走向艺术科学
        一、现代艺术体系
        二、艺术科学的确立
    第二章 艺术科学论
        一、新维也纳学派
        二、艺术科学论
第二部分 视觉形式论
    第三章 非形式主义的形式论
        一、视觉转向
        二、李格尔和沃尔夫林
        三、泽德尔迈尔与“格式塔观看”
    第四章 视觉形式论方法论
        一、面相术和现象学理论基础
        二、面相术方法
        三、“格式塔观看”
第三部分 艺术危机论
    第五章 主题研究转向
        一、论题及方法论转向
        二、勃鲁盖尔现象:一个“精神-人格”主题研究转向
    第六章 艺术危机论
        一、艺术的分化
        二、艺术危机的“诊断”
结语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四、John C.Dvorak(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德沃夏克前期的风格史方法 以《凡·艾克兄弟的艺术之谜》为中心的考察[J]. 张伟晴. 新美术, 2021(05)
  • [2]伯顿· W.佩雷蒂《众声飘扬:美国黑人音乐史》的翻译与述评[D]. 龙飞宇. 星海音乐学院, 2021
  • [3]恃论与张力—风格主义(mannerism)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欧洲文学中的表现[D]. 陈人嘉. 山东大学, 2021
  • [4]西方传统中的艺术史学史[J]. 路易吉·萨勒诺,周韵. 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 2020(01)
  • [5]德沃夏克四部交响诗的叙事手法研究[D]. 王超霞. 天津音乐学院, 2020(08)
  • [6]样式主义对欧洲十九世纪绘画的影响[D]. 李浩.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 [7]图式与赋神 ——关于维克霍夫《维也纳创世纪》之导论所引发的思考与研究[D]. 蒉华芬.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8]德沃夏克《F大调弦乐四重奏》的音乐特色及演奏技巧分析[D]. 陈静雅. 上海音乐学院, 2019(02)
  • [9]德沃夏克美国时期作品中的调式四音组[J]. 本内迪克特·泰勒,王瑛珏,张恒,戴宇,郭新.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7(01)
  • [10]泽德尔迈尔艺术史论研究[D]. 王艳华. 南京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约翰·C·德沃夏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