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在钢琴演奏中运用语气控制触键与情感的协调统一(论文文献综述)
肖煜[1](2021)在《卡巴列夫斯基《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奏诠释》文中指出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是二十世纪苏联着名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音乐活动家和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总共创作了三首钢琴奏鸣曲,分别为:1927年创作的《F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6》、1945年创作的《降E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45》、1946年创作的《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46》。本文选取卡巴列夫斯基的《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46》作为研究对象,这部作品是卡巴列夫斯基创作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对该作品展开研究:一方面归纳总结出该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所突出的特点,分别从音程、和弦的运用特点来表现其和声色彩的丰富性,从调性及和声布局特点来体现在创作中调性运用的自由,并结合卡巴列夫斯基的“三只鲸鱼”的音乐理念对应分析了三种不同的主题创作风格。另一方面是建立在创作的主要特点基础之上,从演奏技巧方面进行相应的阐述,具体有不同主题创作风格相对应的触键方法,表现了近现代钢琴作品“不协和”和“打击性”的音响效果,又由于速度和力度的演奏效果对比强烈,造成音乐形象的戏剧性对比。通过分析该作品,对了解卡巴列夫斯基在钢琴上的独特创作手法,以及近现代演奏风格的把握具有一定意义。
高晓琳[2](2021)在《民族性与现代性钢琴作品的演奏思维探究 ——以吉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吉纳斯特拉是20世纪国际知名的阿根廷作曲家,同时也是拉丁美洲音乐群体里的重要一员。本文选取的《第一钢琴奏鸣曲》是吉纳斯特拉创作的第二个时期“主观主义时期”的作品,也是他较为成熟的作品。在这个时期他的创作不单单局限于以民族素材为核心,而是有意识的将民间素材进行加工与转换同时还运用现代的创作手法,可以说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而《第一钢琴奏鸣曲》就是吉纳斯特拉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该时期创作的唯一一部钢琴作品,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本文以吉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首先对吉纳斯特拉的生活及音乐创作进行概述,其次剖析《第一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即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作曲家的创作,使他的作品具有民族性与现代性。第二章:剖析与论证作品的两大特性,也就是作曲家运用何种元素与手法来使作品呈现出“民族”与“现代”的特性。在民族性方面笔者涉及到与阿根廷民间音乐的相关内容,并通过谱例加以说明;现代性则是通过具体谱例来分析作品中所运用的现代技法。该部分属于对音乐本体的分析,笔者希望通过该部分的分析能加深大家对作品特性与内涵的理解。第三章:演奏诠释部分。笔者以前章节的研究为基础,依据作品的两大特性提出“凸显民族音乐特点”与“诠释现代音响效果”的演奏处理思维,试图将演奏与作品的特性进行对接,做到依据作品特性谈演奏,从而更好的将作品所蕴含的民族与现代特性诠释出来。第四章:启示与思考。综合上述三章节的内容,总结《第一钢琴奏鸣曲》对教学的启示以及作品对演奏民族性与现代性钢琴作品的借鉴意义。笔者希望通过这套奏鸣曲的研究能给今后研习者带来借鉴意义,为兼有民族性和现代性钢琴作品提供一个演奏思路,同时也希望能加深大家对吉纳斯特拉作品的了解,唤起更多的人去关注吉纳斯特拉、关注阿根廷的音乐,了解音乐的多样性。
扈雅洁[3](2021)在《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ⅠⅡ》创作特征与演奏诠释》文中研究表明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从古至今都是生活情感的表达方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方式。音乐发展变革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文思潮的涌现是紧密相连的。《秋天的群岛ⅠⅡ》这部钢琴作品是钱慎瀛老师根据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两首诗歌所创作的。第一乐章是根据诗歌《傍晚——早晨》创作而成,第二乐章是根据诗歌《暴雨》创作而成。这两首音乐作品形象的刻画了秋天群岛的样子,听众可以随着音乐旋律的波澜起伏,体会到钱慎瀛老师创作时的心境。这部作品在钱慎瀛老师的音乐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作品的创作技法新颖,突破了巴洛克、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在节奏形态上的“均衡律动”,在拍号、小节线上均有所体现。为了加强节奏的不对称感,采用了大量的混合节拍、频繁变换的节拍模式以及结构复杂的复合节奏。这部作品色彩绚丽、创作风格独特,并且创作理论具有革新的意义,给现代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关于本论文的研究,笔者通过对作者钱慎瀛老师的采访,搜集到了在创作《秋天的群岛ⅠⅡ》作品过程的初始资料,同时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将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一是引言,从论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与论文研究内容的创新点进行逐一说明。二是对作曲家钱慎瀛进行介绍,简要梳理钱慎瀛老师的音乐作品,同时对钢琴曲《秋天的群岛ⅠⅡ》的创作背景进行简要说明。三是对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ⅠⅡ》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笔者通过对作曲家本人进行线上的沟通采访,同时辅助网络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秋天的群岛ⅠⅡ》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织体、调式调性等进行仔细分析。四是尝试对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ⅠⅡ》进行演奏诠释,尽可能详尽地对其速度、力度、触键、音色、踏板等方面进行分析。五是解析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ⅠⅡ》的音乐文化内涵,对其进行音乐文化研究。六是结论,对全文进行概述与总结。
郭建芳[4](2021)在《海顿《F大调钢琴奏鸣曲》(HOB.ⅩⅥ/23)音乐风格与演奏诠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古典音乐风格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创作的62首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在比赛、演奏、还是教学中都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本文研究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Hob.ⅩⅥ.23 No.38是海顿中期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本文主要从以下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海顿奏鸣曲的创作分期与每个时期作品的风格与特征。这一部分以海顿创作分期为主线,分别论述了每一时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的特征与风格,为探究《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创作与演奏方法打下基础。第二部分:音乐风格分析。这一部分分别从曲式分析、和声特征、节奏特点、音乐织体、旋律特征五个方面进行探究,为更好的诠释演奏技巧做铺垫。第三部分:演奏技巧诠释,这一章节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诠释,对作品音乐风格的整体把握、音色的处理、力度与速度的把控、分句与语气的表达、装饰音的奏法、踏板的使用来论述演奏中应该注意与把握的弹奏要点,以及对演奏作品过程中出现的双音连奏、快速跑动、歌唱性连奏、复调主题弹奏、阿尔贝蒂低音弹奏、小连线弹奏等难点提出练习方法。对此首作品进行深入探究可以更好的理解并准确把握海顿的作品,以揭示海顿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征与艺术价值。
彭小鼎[5](2021)在《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版本研究与演奏诠释》文中指出门德尔松是着名的德国犹太裔作曲家,继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随想回旋曲》不仅是门德尔松最着名的钢琴作品之一,也是他早期作品中最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同时这部作品又兼有古典主义中的严谨性和浪漫主义中的抒情性。本文以《随想回旋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作品的艺术特征和演奏版本的演奏诠释、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以及对这部作品的演奏诠释进行研究,从而更准确地了解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情感演绎等,为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首作品提供理论帮助,在提升个人的学术水平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演绎这首作品。
张丽媛[6](2021)在《梅洛迪两部钢琴联弹曲集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梅洛迪钢琴四手联弹曲集》、《梅洛迪钢琴六手联弹曲集》是美国作曲家梅洛迪·伯贝尔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专门为儿童所写的一个系列作品集,其作品在创作题材和风格上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特点,具有乐曲短小精湛,旋律通俗易懂,音乐风格变化多样,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等特点,是激发儿童学习钢琴四手联弹及六手联弹兴趣的首选曲集。室内乐是音乐学习者提升综合音乐能力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国内钢琴教学中室内乐的训练是一个薄弱环节。缺少系统适宜的教材,是室内乐训练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梅洛迪2部钢琴联弹曲集填补了此方面的空白。本论文由这两部曲集的整体研究入手,阐释了作品的艺术特征,分析了作品的技巧类型,提出了较系统的教学建议。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先强调了钢琴学习者接受室内乐训练的重要性,剖析了国内钢琴室内乐的教学现状,认为梅洛迪钢琴联弹曲集是较为理想的钢琴室内乐训练教材。第二部分对梅洛迪钢琴联弹曲集的内容、音乐文本以及音乐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与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天然联系。第三部分在基于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曲集的教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其中包括技术训练建议,合作意识的培养,声部平衡等训练难点的解决方法,并对演奏者音乐表演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益的想法。结语部分阐释了这部作品教学与演奏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这部作品的教学研究,旨在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期望这些研究,有助于儿童钢琴联弹教学的实施,为其他教师的实际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朱凯茜[7](2021)在《声乐艺术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运用 ——以李斯特艺术歌曲钢琴改编曲R257,SW569为例》文中提出声乐艺术与钢琴艺术同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演形式上看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但实则两种艺术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本论文选取了素有“钢琴之王”之称的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艺术歌曲钢琴改编曲R257,SW569为例,将声乐艺术与钢琴艺术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两者的共通性,并以此来研究声乐艺术如何运用于钢琴的演奏与教学。本部作品改编自与李斯特同一时代的浪漫主义杰出代表人物罗伯特.舒曼的艺术歌曲集Op79与Op98a。本套作品有着动人浪漫的旋律、富有文学性的歌词,李斯特在此基础上又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作品,使其在保留原有风味的特点上又别具一格,十分具有研究价值。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声乐艺术与钢琴艺术的相互关系,从声乐与钢琴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关系、李斯特及其声乐改编曲、声乐艺术与钢琴艺术的共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章从音乐内容、技巧、音乐表现三个方面,以李斯特的改编曲为例,阐述声乐艺术在钢琴演奏中的具体应用;第三章主要探讨声乐艺术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在本章节中首先介绍了将声乐艺术应用于钢琴教学中的相关教学理论支撑,笔者根据研究内容设计了一堂课的教案并进行了实际的一对一钢琴教学,最后将教学活动实践过程进行整理,给出教学总结与反思,力求为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中提供一个新的借鉴思路。
万舒晨[8](2021)在《阿尔贝尼斯钢琴组曲《伊比利亚》的多元化特征及演奏研究 ——以四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钢琴组曲《伊比利亚》是西班牙钢琴家、作曲家伊萨克·阿尔贝尼斯创作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共包含12首作品。它作为阿尔贝尼斯创作晚期的音乐作品,体现出他成熟的创作技巧与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本文第一章对阿尔贝尼斯生平、西班牙民间音乐的发展,以及《伊比利亚》的创作背景进行概述。第二章对作品的多元化特征进行论述,其中第一节分析了作品的民族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对民间音乐节奏、调式的运用和民间歌舞风格的融入以及民间乐器的模仿四个方面;第二节从和声与调式调性、半音化风格、交响化音响、伸缩速度及踏板的运用分析了作品的浪漫主义音乐特征;第三节则从全音阶、不协和和声与平行和弦、力度对比三个方面阐述了作品所具有的印象主义音乐特征。第三章分别论述了在演奏中如何体现西班牙民间音乐风格、浪漫主义风格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崔斯甜[9](2021)在《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国粹”京剧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较高的艺术地位。钢琴艺术进入中国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已有不少作曲家,或运用京剧唱腔、板式,或汲取京剧精华、内涵,将京剧元素作为核心素材及创作源泉,通过钢琴作品进行器乐化呈现。京剧艺术因此被赋予了新的传播形式与审美趣味,西方乐器钢琴也通过对京剧特有声腔韵味的表达更贴近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与情感体验。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与发展,是“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典范,是“钢琴音乐中国化”研究的重要素材,是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探索,也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碰撞与交流、融合与创新的新思路与新途径。既有利于钢琴艺术文化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本文选取1915年以来公开发表与出版的具有京剧元素的钢琴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呈现手段、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审美特征等角度出发,分析与比较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文章分为五章,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从钢琴作品中京剧唱腔曲调的借鉴、板式结构的应用、伴奏乐器的模仿、角色行当的呈现等四个方面剖析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第五章讨论了京剧元素钢琴作品的艺术价值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及其艺术价值,展望京剧元素钢琴作品未来的发展前景,为钢琴音乐中国化、民族化发展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为京剧艺术的多元化传播与弘扬提供参考方向,为中国钢琴音乐未来的创作、表演与教学给予理论与技巧等方面的参考建议。
崔嫣[10](2020)在《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表现中的作用探究 ——以胡廷江《玛依拉变奏曲》为例》文中提出钢琴艺术指导对我国来说是一个相对新兴的音乐学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虽然声乐只是钢琴艺术指导进行指导的其中一类,但也是如今最常用的一类。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表现中有什么作用作为此次主要研究的方向,首先要从钢琴艺术指导的概念与需要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解;其次对胡廷江及其《玛依拉变奏曲》等作品进行概述;然后以《玛依拉变奏曲》为例从和声曲式、表现方法、技巧处理与情感处理方面对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表现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通过阐述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表现中的意义,让更多的人重视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通过对胡廷江的《玛依拉变奏曲》的全面分析,可证明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表现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中国声乐作品的举例说明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表现中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出钢琴艺术指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在呼吁我们重视中国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只有钢琴艺术指导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使中国声乐艺术更加繁荣。
二、谈在钢琴演奏中运用语气控制触键与情感的协调统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在钢琴演奏中运用语气控制触键与情感的协调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1)卡巴列夫斯基《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奏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 卡巴列夫斯基与《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
2.1 卡巴列夫斯基的成长经历 |
2.2 卡巴列夫斯基的主要作品 |
2.3 《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 |
3 《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 |
3.1 和声色彩的丰富性 |
3.1.1 不协和和弦的运用 |
3.1.2 平行和弦 |
3.1.3 同主音大小三和弦的对置 |
3.2 调性变化自由 |
3.2.1 调性游移 |
3.2.2 半音调性布局 |
3.2.3 双重调性混合 |
3.3 主题风格的多样性 |
3.3.1 歌唱性风格主题 |
3.3.2 舞蹈性风格主题 |
3.3.3 进行曲风格主题 |
4 《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诠释 |
4.1 不同主题风格对应的触键方法 |
4.1.1 歌唱性主题触键技巧分析 |
4.1.2 舞曲性主题触键技巧分析 |
4.1.3 进行曲风格主题触键技巧分析 |
4.2 音乐形象的戏剧性对比 |
4.2.1 速度的对比 |
4.2.2 力度的对比 |
4.3 多声部旋律的音色处理 |
4.3.1 主调性多声部旋律的音色处理 |
4.3.2 复调性多声部旋律的音色处理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民族性与现代性钢琴作品的演奏思维探究 ——以吉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突破难点 |
第一章 吉纳斯特拉和他的《第一钢琴奏鸣曲》 |
第一节 吉纳斯特拉及其音乐创作 |
第二节 《第一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
一、独特的历史人文对创作的影响 |
二、社会意识形态对创作的影响 |
三、个人留美经历对创作理念的影响 |
第二章 《第一钢琴奏鸣曲》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体现与应用 |
第一节 音乐素材的民族性 |
一、极富动力的民间舞曲“节奏” |
二、民间乐器“吉他”音调的运用 |
第二节 音乐表现手法的现代性 |
一、频繁变换的节拍与节奏重音 |
二、和声设置的非传统性 |
三、非声乐化的旋律线条 |
四、宽广的音域与非单一音区的使用 |
第三章 《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处理思维 |
第一节 凸显民族音乐特点 |
一、把握节拍与舞曲节奏律动 |
二、掌握音乐节奏的互补性 |
三、模仿民族乐器吉他音色的演绎 |
第二节 诠释现代的音响效果 |
一、音响的层次感——合理的力度处理与控制 |
二、音响的色彩性——灵活的触键与踏板运用 |
小结 |
第四章 《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教学启示与应用价值 |
第一节 《第一钢琴奏鸣曲》对教学的启示 |
一、认知地域音乐文化是演奏的前提 |
二、把握作品内在的特性是演奏的关键 |
第二节 《第一钢琴奏鸣曲》对演奏“民族与现代”性钢琴作品的借鉴意义 |
一、演奏中凸显民族韵味 |
二、营造丰富的现代音响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ⅠⅡ》创作特征与演奏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现状 |
(五)创新体现 |
一、钱慎瀛与钢琴曲《秋天的群岛I II》 |
(一)钱慎瀛及其钢琴音乐作品 |
1.钱慎瀛简介 |
2.钱慎瀛音乐作品 |
(二)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I II》的创作背景 |
二、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I II》创作特征 |
(一)曲式 |
1.《秋天的群岛I》的结构特征 |
2.《秋天的群岛II》的结构特征 |
(二)和声 |
1.空五度和弦 |
2.混合音程和弦 |
(三)织体 |
1.主调化织体的运用与创新 |
2.持续音和固定音型的运用 |
三、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I II》的演奏诠释 |
(一)节奏与节拍 |
1.丰富多彩的节奏类型 |
2.节拍频变 |
(二)力度与速度 |
1.力度 |
2.速度 |
(三)触键与音色 |
1.触键 |
2.音色 |
(四)踏板的应用 |
1.持续音踏板 |
2.延音踏板 |
四、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I II》的音乐文化内涵 |
(一)诗乐交融,充满想象 |
(二)音乐形式,时间艺术 |
(三)天人合一,自然之道 |
(四)音乐意境,借景抒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钱慎瀛老师访谈录 |
附录二 《秋天的群岛 I II》钢琴谱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海顿《F大调钢琴奏鸣曲》(HOB.ⅩⅥ/23)音乐风格与演奏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海顿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分期与风格特征 |
2.1 创作分期 |
2.2 风格特征 |
第三章 海顿《F 大调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分析 |
3.1 旋律特征 |
3.2 节奏特点 |
3.3 和声语汇 |
3.4 曲式结构 |
3.5 音乐织体 |
第四章 海顿《F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诠释 |
4.1 音乐风格的把握 |
4.2 音色的诠释 |
4.3 力度与速度的控制 |
4.4 分句与语气的表达 |
4.5 装饰音的演奏 |
4.6 踏板的运用 |
4.7 技术难点与练习方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节目单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版本研究与演奏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创作简介 |
第一节 门德尔松简介 |
第二节 《随想回旋曲》作品解读 |
第二章 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版本对比研究 |
第一节 三位钢琴家的简介与风格 |
第二节 演奏诠释比较 |
第三章 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诠释 |
第一节 作品风格的把握 |
第二节 音乐语气的处理 |
第三节 八度音程及和弦的处理 |
第四节 舞蹈性旋律中跳音的把握 |
第五节 音阶、琶音的技术性与音乐性处理 |
第六节 多声部音乐的层次处理 |
第七节 踏板的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梅洛迪两部钢琴联弹曲集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重视室内乐训练,提升钢琴学习者综合音乐能力 |
一、钢琴学习者接受室内乐训练的重要性 |
(一)室内乐是用音乐来对话 |
(二)室内乐有利于学习者听觉水平的提高 |
(三)室内乐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意识 |
(四)室内乐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综合音乐能力 |
二、国内钢琴室内乐教学现状分析 |
(一)国内钢琴教学中室内乐训练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
(二)钢琴室内乐教材匮乏 |
(三)钢琴教师对室内乐训练的认识不足 |
(四)钢琴教学中室内乐训练操作的难点 |
三、梅洛迪钢琴联弹曲集是较理想的钢琴室内乐训练教材 |
(一)钢琴室内乐的训练应从多手联弹起 |
(二)梅洛迪钢琴联弹曲集在教学实践中已初见成效 |
第二章 《梅洛迪钢琴四手联弹曲集》、《梅洛迪钢琴六手联弹曲集》教材音乐分析 |
一、曲集概述 |
二、音乐形态分析 |
(一)题材标题 |
(二)调式调性 |
(三)速度节奏 |
(四)曲式体裁 |
三、音乐特点 |
第三章 《梅洛迪钢琴四手联弹曲集》、《梅洛迪钢琴六手联弹曲集》教学建议.. |
一、技术训练建议 |
(一)声部间平衡 |
(二)乐句的划分 |
(三)音色的处理 |
(四)速度与节奏的把控 |
(五)踏板的使用 |
(六)肢体的协调配合 |
二、训练的重点与难点 |
(一)训练的重点 |
(二)训练的难点 |
三、音乐表现力的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声乐艺术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运用 ——以李斯特艺术歌曲钢琴改编曲R257,SW56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声乐艺术与钢琴艺术的关系 |
第一节 声乐与钢琴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
第二节 李斯特及其声乐改编曲 |
第三节 声乐艺术与钢琴艺术的共性 |
一、音色追求 |
二、音乐内容 |
三、技巧 |
四、音乐表现 |
第二章 声乐艺术在钢琴演奏中的应用 |
第一节 音乐内容的应用 |
一、作品背景 |
二、作品音乐特性 |
三、歌词的理解 |
四、谱面对照 |
第二节 技巧应用 |
一、呼吸与气息 |
二、音色与触键 |
三、歌唱性的表达 |
第三节 音乐表现应用 |
一.力度的处理 |
二、作品结构的分析与乐句的表现 |
三、踏板的使用 |
第三章 声乐艺术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声乐艺术运用于钢琴教学的理论支撑 |
一、柯达伊的歌唱教学理论 |
二、学习迁移理论 |
第二节 教案设计 |
第三节 教学实施与反思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阿尔贝尼斯钢琴组曲《伊比利亚》的多元化特征及演奏研究 ——以四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斯与《伊比利亚》 |
第一节 阿尔贝尼斯及西班牙民间音乐 |
一、阿尔贝尼斯生平 |
二、西班牙民间音乐 |
第二节 钢琴组曲《伊比利亚》 |
一、《伊比利亚》的创作背景 |
二、所选四首作品简介 |
第二章 《伊比利亚》的多元化特征 |
第一节 西班牙民间音乐元素及应用 |
一、民间节奏节拍特征 |
二、民间歌舞形式 |
三、西班牙民间音乐调式 |
四、西班牙民间乐器 |
第二节 浪漫主义音乐元素及应用 |
一、和声与调式调性 |
二、半音化风格 |
三、交响化的音响 |
四、伸缩速度 |
五、踏板 |
第三节 印象主义音乐元素及其应用 |
一、关于全音阶 |
二、关于和声 |
三、关于力度 |
第三章 《伊比利亚》的演奏要点 |
第一节 西班牙民间音乐元素的把握 |
一、民间音乐主题的音乐处理 |
二、民间乐器音色的模仿 |
第二节 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把握 |
一、交响化音响片段的处理 |
二、弱力度的处理 |
三、不同音响色彩的处理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钢琴作品对京剧唱腔曲调的借鉴 |
第一节 京剧唱腔音调的借鉴 |
第二节 京剧伴奏音乐的借鉴 |
第二章 钢琴作品对京剧板式结构的应用 |
第一节 京剧板式的借鉴 |
第二节 作品结构的应用 |
第三章 钢琴作品对京剧伴奏乐器的模仿 |
第一节 打击乐器的模仿 |
第二节 管弦乐器的模仿 |
第四章 钢琴作品对京剧角色行当的呈现 |
第一节 舞台旁的行当 |
第二节 舞台上的行当 |
第五章 京剧元素钢琴作品的价值与展望 |
第一节 京剧元素与钢琴创作融合的艺术价值 |
第二节 京剧艺术与钢琴音乐交融的前景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表现中的作用探究 ——以胡廷江《玛依拉变奏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钢琴艺术指导概述 |
第一节 钢琴艺术指导概念 |
第二节 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表现中需要具备的能力 |
第二章 胡廷江及其《玛依拉变奏曲》等作品概述 |
第一节 胡廷江概述 |
一、胡廷江简介 |
二、胡廷江声乐作品音乐特征 |
第二节 《玛依拉变奏曲》等作品概述 |
一、胡廷江声乐作品简介 |
二、《玛依拉变奏曲》简介 |
第三章 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表现中的作用分析 |
第一节 和声曲式方面的指导与协作作用 |
一、和声 |
二、曲式 |
第二节 表现方法方面的指导与协作作用 |
一、速度与力度 |
二、调性与音高 |
三、节拍与节奏 |
第三节 技巧处理方面的指导与协作作用 |
一、声乐演唱音准的把握 |
二、钢琴触键方式的运用 |
三、钢琴踏板的运用 |
第四节 情感处理方面的指导与协作作用 |
一、作品背景 |
二、作品情感 |
第四章 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表现中的意义 |
第一节 提升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表现中的地位 |
第二节 促进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谈在钢琴演奏中运用语气控制触键与情感的协调统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卡巴列夫斯基《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奏诠释[D]. 肖煜.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民族性与现代性钢琴作品的演奏思维探究 ——以吉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为例[D]. 高晓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3]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ⅠⅡ》创作特征与演奏诠释[D]. 扈雅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海顿《F大调钢琴奏鸣曲》(HOB.ⅩⅥ/23)音乐风格与演奏诠释[D]. 郭建芳. 河北大学, 2021(02)
- [5]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版本研究与演奏诠释[D]. 彭小鼎. 泉州师范学院, 2021(12)
- [6]梅洛迪两部钢琴联弹曲集教学研究[D]. 张丽媛.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7]声乐艺术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运用 ——以李斯特艺术歌曲钢琴改编曲R257,SW569为例[D]. 朱凯茜. 武汉音乐学院, 2021(09)
- [8]阿尔贝尼斯钢琴组曲《伊比利亚》的多元化特征及演奏研究 ——以四首为例[D]. 万舒晨. 武汉音乐学院, 2021(09)
- [9]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与展望[D]. 崔斯甜.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10]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表现中的作用探究 ——以胡廷江《玛依拉变奏曲》为例[D]. 崔嫣.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