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灶低温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水肿及对乳酸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1](2021)在《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TBI后脑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激光散斑(LSCI)及磁共振技术,应用动物模型,观察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压迫状态下以及开颅术中血肿清除前后脑皮层血流的时空变化。探讨TBI继发颅内静脉循环改变及开颅减压对脑血流的影响。构建ASDH与颅内静脉循环受阻复合动物模型,从影像及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外伤后脑组织损害的病理机制,揭示外伤后脑静脉血液循环受阻与炎症反应及组织肿胀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LSCI、MR静脉及血管重建技术表征大鼠大脑静脉循环的解剖结构,明确大鼠颅内静脉流出颅腔的途径。根据大鼠颅内静脉特点,结扎大鼠左侧眼眶后静脉丛和左侧岩骨裂孔处的静脉丛,形成颅内静脉回流受阻,通过LSCI动态观察受阻后局部脑皮层血流变化,为下一步实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改良Miller法创建ASDH大鼠模型,应用LSCI获取高分辨率的二维大脑皮层血流图,动态观察ASDH大鼠皮层脑血流的全场变化特征,通过磁共振SWI序列观察ASDH大鼠脑深部静脉回流情况,并结合颅内压、血压变化进一步分析ASDH对血管中血流参数特征影响。第三部分通过模拟ASDH大鼠开颅清除手术,应用LSCI监测ASDH大鼠血肿清除术中局部脑血流的动态变化,通过对比假手术组,探讨血肿压迫前后皮层动静脉及微循环顺应性改变,揭示脑静脉循环与术中脑肿胀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最后在ASDH动物基础上给予颅内静脉循环阻塞干预,形成复合模型。分别构建假手术组(Sham),CVO组,ASDH组,ASDH+CVO组。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估和脑含水量的测定,Evans blue染色并测定含量,免疫荧光、Elisa实验及蛋白质印迹检测炎性因子表达及金属蛋白酶ADAM17、MMP9的表达水平。并对ASDH+CVO组大鼠进行XPro1595药物干预,对比抑制sol TNF前后NF-κB/MMP9通路变化,从影像及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外伤后的脑组织损害的病理机制。结果:通过应用LSCI、MRI血管重建技术对大鼠脑部成像可以看出大鼠颅内静脉主要通过颈外静脉回流,上矢状窦前端没有闭塞,通过端脑与嗅脑连接处的鼻喙窦向两侧与眼眶静脉丛相连,后端与双侧横窦相连形成汇点,经双侧横窦与岩骨裂隙静脉丛相连引流入颈外静脉系统。结扎大鼠一侧眼眶后静脉丛和岩骨裂孔处的静脉丛,可以使局部脑组织颅内静脉回流受阻。ASDH造成的颅高压引起压迫侧和对侧脑皮层静脉血液循环障碍。脑静脉血流与颅内压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在行ASDH开颅术时,相比于动脉及毛细血管区血流速度,皮层静脉血流延迟恢复。CVO加重ASD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脑屏障破坏,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含量减少,MMP9表达升高,促进ADAM1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ADAM17在颅内细胞定位主要于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Iba-1阳性),并伴随sol TNF的分泌增加。sol TNF/NF-κB/MMP9通路激活加重随后的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结论:TBI继发的颅高压可以引起脑皮层静脉循环障碍;颅内静脉循环障碍通过促进免疫细胞ADAM17表达水平升高,导致sol TNF分泌增加及下游NF-κB/MMP9通路的激活,加重TBI后炎症反应及脑组织肿胀。脑血管功能状态改变可能是引起继发性脑损伤的基础。治疗策略上应从单纯强调改善脑灌注的目标向促使脉管系统动态平衡的转变。
李威[2](2021)在《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参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苏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是神经外科常见急危重症,具有高致残死率的特点。TBI后昏迷患者能否尽快苏醒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且如何促醒是国内外神经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简称井穴放血)是中医传统的急救促醒技术,本团队应用该法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开展多个临床试验证实井穴放血法可安全、有效改善TBI、中风及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性期的意识水平,但其促醒机制尚未阐明,限制了该疗法的临床应用与推广。课题组前期研究基于井穴放血对TBI后昏迷大鼠有效促醒效应,发现该法可上调TBI后昏迷大鼠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ventral Periaqueductal gray,v PAG)的P2RX7神经元表达、P2RX7和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过脑室内注射拮抗剂发现脑内神经投射受体P2RX7、P2RX3及TRPV1介导手十二井穴放血促醒。本研究围绕v PAG的P2RX7受体及多巴胺神经元向下丘脑投射的多巴胺受体进一步阐释井穴放血促进TBI后昏迷大鼠苏醒的生物学机制。方法:1.复制井穴放血改善TBI后昏迷大鼠意识水平的效应平台(1)复制重型TBI后昏迷大鼠平台:筛选32只健康成年(8周)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TBI组)、TBI+井穴放血组(Hand Acu组),假手术组+井穴放血组(Sham+Hand Acu组),样本量每组8只。Sham组仅打开颅窗而不进行撞击;TBI组则是打开颅窗后利用电子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electricity 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e CCI)制备重型TBI大鼠模型。根据I-VI级意识状态分级量表进行评级,把符合V、VI级昏迷意识状态TBI大鼠纳入实验;Sham组和TBI组均不给予井穴放血治疗,Hand Acu组、Sham+Hand Acu组在相应造模成功基础上立即给予手十二井穴放血干预治疗,疗效评价主要指标是实时观察实验大鼠的昏迷时程。(2)引入脑电监测技术初步探索基于脑电监测评价井穴放血改善TBI后昏迷大鼠意识水平的效应:筛选6只健康成年(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TBI组、Hand Acu组,样本量每组3只。造模成功后给予安装脑电监测电极连接到Power 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上进行实时脑电监测。利用Mathlab软件提取Alpha、Beta、Delta、Theta波的相对频带能量,并计算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的比值来量化井穴放血促醒效应。2.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的研究前期结果发现井穴放血可提高造模后1 h v PAG部位的P2RX7的表达及其兴奋性。故本实验进一步探讨v PAG核团注射P2RX7拮抗剂后观察井穴放血的促醒效应是否消失,以明确v PAG核团的P2RX7受体是否介导井穴放血促醒。实验动物分为4组(n=6只/组):TBI+DMSO组、Hand Acu+DMSO组、TBI+P2RX7拮抗剂组、Hand Acu+P2RX7拮抗剂组,所有分组均在v PAG核团注射30min后进行造模,其中,Hand Acu+DMSO组、Hand Acu+P2RX7拮抗剂组在行v PAG核团注射及造模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井穴放血干预。疗效评价指标为实时观察实验大鼠的昏迷时程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评估造模后6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3.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多巴胺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实验二明确了v PAG脑区P2RX7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v PAG脑区DA神经元表达P2RX7受体,且井穴放血可提高v PAG脑区DA神经元、P2RX7神经元的兴奋性。既往文献报道v PAG的DA神经元可直接投射到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us,LH)的食欲素(orexin,ORX)神经元以维持觉醒,下丘脑乳头结节核脑区(tuberomammillary nucleus,TMN)组胺神经元(Histamine,HA)接受多巴胺调节在调控睡眠觉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脑区多巴胺受体表达量的影响。采用RT-q PCR技术检测造模及井穴放血干预后1h下丘脑多巴胺受体D1(Dopamine receptor D1,DRD1)、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多巴胺受体D3(Dopamine receptor D3,DRD3)的基因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DRD1/DRD2/DRD3+DAPI共染,分别检测下丘脑部位LH及TMN核团多巴胺受体的表达情况。4.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区多巴胺受体D2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研究本实验探讨了井穴放血对下丘脑LH及TMN区的DRD2神经元的调控作用。采用Sham组、TBI组、Hand Acu组分组设置,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DRD2+cFos+DAPI共染情况,样本量每组n=4,观察井穴放血干预后下丘脑LH及TMN区DRD2表达情况;同时应用Image J检测LH及TMN区的DRD2神经元的兴奋性。另外,选取Hand Acu组样本进行Orexin+DRD2+DAPI、Orexin+c-Fos+DAPI共染,明确下丘脑LH脑区ORX神经元是否表达DRD2受体及井穴放血是否可激活ORX神经元表达c-Fos蛋白。为进一步明确井穴放血是否可激活ORX神经元,选取Sham组、TBI组、Hand Acu组样本(n=4)进行Orexin+c-Fos+DAPI共染。此外,选取Sham组、TBI组、Hand Acu组样本(n=4)进行组胺神经元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井穴放血疗法对TMN脑组胺神经元的影响。结果:1.井穴放血可缩短重型颅脑创伤后昏迷大鼠的昏迷时间本实验观察井穴放血对TBI大鼠昏迷时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假手术+井穴放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昏迷时程无明显变化,提示井穴放血对水合氯醛所致昏迷无促醒作用。大鼠TBI造模,TBI组的昏迷时程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升高,提示TBI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井穴放血干预后,昏迷时程缩短。以上结果说明井穴放血可促进TBI后昏迷大鼠苏醒。(2)脑电图显示,大鼠在昏迷时期脑电呈慢波、波幅高为特点;清醒时期脑电波频率较昏迷时期快、波幅较昏迷时期低为特点。脑电数据分析显示,TBI造模及井穴放血干预后30-40min,TBI组与井穴放血组脑电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的比值变化不明显。TBI组造模后40min开始到100min大鼠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的比值持续低平。井穴放血干预后40-100min,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比值均较TBI组高(升高8.73~19.47%)。以上结果提示井穴放血可一定程度改善TBI后昏迷大鼠的意识。2.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TBI组与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昏迷时程无明显变化,提示P2RX7拮抗剂对TBI大鼠昏迷时程无明显影响。井穴放血组与TBI组相比,井穴放血干预后可明显缩短TBI大鼠昏迷时间且有统计学意义;其与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也可明显缩短TBI大鼠昏迷时间且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井穴放血组相比,大鼠昏迷时程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TBI组及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昏迷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在m NSS评分方面:井穴放血组与TBI组及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6h m NSS评分得到改善。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井穴放血组相比,m NSS评分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TBI组、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m NSS评分有一定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以上实验结果提示,v PAG的P2RX7受体信号通路可能介导井穴放血的促醒效应。3.井穴放血可提高下丘脑LH及TMN脑区DRD2的表达量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基因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井穴放血干预后1h下丘脑DRD1、DRD2、DRD3基因含量均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井穴放血干预后1h在下丘脑LH及TMN区DRD2有大量表达,DRD1、DRD3无表达。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在下丘脑LH区,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TBI组DRD2下降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组与TBI组相比,井穴放血干预后DRD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DRD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在TMN区,TBI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DRD2下降不明显;井穴放血干预后,与TBI组相比,井穴放血组DRD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DRD2升高29.36%,但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井穴放血可上调下丘脑LH及TMN脑区DRD2的表达量。4.井穴放血可提高下丘脑LH及TMN区DRD2神经元兴奋性下丘脑LH及TMN区多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分析显示:井穴放血干预后,TBI后昏迷大鼠下丘脑LH及TMN区DRD2神经元兴奋性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共染结果发现LH区ORX神经元表达DRD2,井穴放血使LH区ORX神经元与c-Fos共染率达81.6%的(0.816±0.020);且井穴放血可显着上调下丘脑LH区ORX神经元的表达量。下丘脑TMN的组胺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TBI组造模后1h下丘脑TMN区组胺神经元表达增多;与TBI组比,井穴放血干预后,可显着下调1h下丘脑TMN区组胺神经元的表达量。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井穴放血可增加下丘脑LH及TMN核团DRD2神经元兴奋性;LH核团食欲素神经元表达DRD2,井穴放血可上调LH核团ORX神经元表达,并兴奋ORX神经元;井穴放血可下调放血干预后1h下丘脑TMN区组胺神经元表达。结论:1.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受体介导手十二井穴放血促醒作用。2.手十二井穴放血可增加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区多巴胺受体D2表达及其神经元兴奋性,可能是井穴放血促醒的作用环节之一。3.井穴放血可上调下丘脑外侧区食欲素神经元数量,抑制下丘脑乳头结节核区组胺神经元数量;但其介导井穴放血促醒机制尚需进一步验证。
习书晗[3](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蒋鸿雁[4](2021)在《大麻二酚(CBD)改善脑损伤血脑屏障渗透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索创伤性脑损伤(TBI)致伤后8 h、24 h、2d、3d、5 d、7 d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情况,确定脑水肿的高峰期;2.探索大麻二酚(CBD)梯度剂量(5 mg/kg、10 mg/kg、20 mg/kg、30 mg/kg)对TBI大鼠的干预作用,确定CBD最佳干预剂量;3.探索CBD最佳干预剂量对TBI大鼠血脑屏障(BBB)渗透性的改善作用。[方法](1)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大鼠TBI模型”,随机分为TBI 致伤后 8h、24h、2d、3d、5d、7d 组,同时设置 Sham 组(n=3),通过计算干/湿重比值,确定脑水肿发生的高峰期。(2)脑水肿发生的高峰期确定为 TBI 后 24 h,设置 Sham 组、TBI+vehicle 组、TBI+CBD 5 mg/kg 组、TBI+CBD 10 mg/kg 组和 TBI+CBD 20 mg/kg 组(n=3)[CBD 30 mg/kg 因有致死情况而被剔除],通过行为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ELISA实验,探索CBD最佳干预剂量。(3)CBD最佳干预剂量确定为10 mg/kg,设置Sham组、TBI+vehicle组、TBI+CBD 10mg/kg组(n=3),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伊文思蓝染色实验,探索CBD 10 mg/kg对TBI后BBB渗透性的改善作用。[结果]1 探索TBI后脑水肿高峰期干/湿重比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TBI致伤后随时间点推移(8 h、24 h、2 d、3 d、5 d、7 d)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呈现出上升趋势,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TBI后24 h的脑组织含水量达到高峰。2 探索CBD最佳干预剂量2.1 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1)与Sham组相比,TBI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增高(P<0.01);(2)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10 mg/kg组的mNSS评分最低(P<0.05)。2.2 ELISA实验(S100-β为脑损伤标记物)(1)与Sham组相比,TBI组S100-β含量明显增加(P<0.001);(2)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10 mg/kg组S100-β含量最低(P<0.001)。2.3干/湿重比(1)Sham组大鼠的左侧脑组织(损伤对侧)和右侧脑组织(损伤侧)含水量无明显变化;(2)TBI组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较损伤对侧增加(P<0.05);(3)在大鼠右侧(损伤侧)脑组织中:①与Sham组相比,TBI组脑组织含水量增多(P<0.05);②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10mg/kg组脑组织含水量最低(P<0.05)。2.4 HE染色(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Sham组神经元形态正常,着色均匀,细胞结构完整,轮廓清晰,胞质丰富,胞核清晰、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明显;(2)与Sham组相比,TBI组神经元出现病理学变化,即细胞肿胀,细胞核深染,轮廓不清,胞质溶解,出现空泡;(3)与TBI组相比,CBD 5 mg/kg干预组仍有神经元胞体肿胀,细胞核深染,胞质溶解等病理学改变,CBD 10 mg/kg与CBD 20 mg/kg干预组神经元胞体仍有轻度肿胀。2.5 尼氏染色(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Sham组神经元形态正常,细胞轮廓清晰,尼氏体丰富,染色均匀,细胞核染成淡紫色、呈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明显;(2)与Sham组相比,TBI组神经元的细胞核和核仁消失,胞体浓缩呈三角形,出现大量的固缩性坏死(P<0.01);(3)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10 mg/kg组的固缩性坏死神经元数量最少(P<0.01)。2.6 免疫荧光单标染色(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1)GFAP阳性细胞的形态学变化:①Sham组GFAP阳性表达的星形胶质细胞胞体较小、突起呈细长状;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变大、突起增多和变粗,呈激活状态;③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5 mg/kg组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出现减弱,CBD 10 mg/kg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状态减弱明显,CBD 20 mg/kg干预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和CBD 10 mg/kg干预组近似。2)对GFAP阳性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①TBI组GFAP的荧光强度较Sham组增强(P<0.05);②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10 mg/kg组GFAP的荧光强度较TBI组明显减弱(P<0.05)。(2)水通道蛋白AQP4。1)AQP4阳性表达的形态学变化:①Sham组AQP4阳性表达在细胞膜上,呈中空小管状结构;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AQP4阳性表达的形态变化不大;③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AQP4阳性表达的形态仍呈中空小管状。2)对AQP4阳性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①TBI组AQP4的荧光强度较Sham组增强(P<0.05);②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10 mg/kg组AQP4的荧光强度较TBI组明显减弱(P<0.05)。2.7 Western blotting实验(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GFAP、AQP4、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①与Sham组相比,TBI组GFAP、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AQP4的蛋白表达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除了 TNF-α的蛋白外,CBD 10 mg/kg组GFAP、AQP4和IL-1β的蛋白表达最低(P<0.05)。(2)Claudin-5 和 Occludin 的蛋白表达:①与 Sham 组相比,TBI 组 Claudin-5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②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laudin-5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2.8 RT-PCR实验(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GFAP、AQP4、TNF-α 和 IL-1β 的 mRNA 表达:①与 Sham 组相比,TBI 组 GFAP、AQP4、TNF-α 和 IL-1β 的 mRNA 表达升高(P<0.05);②与 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除了 TNF-α的mRNA外,CBD 10 mg/kg组GFAP、AQP4 和 IL-1β 的 mRNA 表达最低(P<0.05)。(2)Claudin-5 和 Occludin 的 mRNA 表达:①与 Sham 组相比,TBI 组 Claudin-5和Occludin的mRNA表达降低(P<0.05);②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10 mg/kg 组 Claudin-5 和 Occludin 的 mRNA 表达最高(P<0.05)。3 探索CBD对BBB渗透性的改善3.1 免疫荧光单标染色(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1)GFAP阳性表达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学变化:①Sham组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小、突起细长、突起末端的足板贴附在血管壁上;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星形胶质细胞呈激活状态,胞体大、突起增多、突起末端的足板肿胀,贴附在血管处有断裂;③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干预组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减弱。2)对GFAP阳性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①TBI组GFAP荧光强度较Sham组增强(P<0.05);②CBD 10 mg/kg干预组GFAP荧光强度较TBI组减弱(P<0.05)。(2)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1)Claudin-5阳性表达的形态学变化:①Sham组Claudin-5的阳性表达的形态多呈线条状;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Claudin-5阳性表达的线条状发生断裂,多呈点状;③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干预组Claudin-5阳性表达的形态有所恢复,接近正常的线条状。2)对Claudin-5阳性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发现:①TBI组Claudin-5荧光强度较Sham组明显减弱(P<0.01);②CBD 10 mg/kg干预组Claudin-5荧光强度较TBI组明显增加(P<0.05)。(3)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1)Occludin阳性表达的形态学变化:①Sham组Occludin的阳性表达出现在细胞之间呈线条状;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Occludin阳性表达的形态发生改变,线条状不再连续,呈断裂或点状;③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干预组Occludin阳性表达的形态有所恢复。2)对Occludin阳性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①TBI组Occludin荧光强度较Sham组明显减弱(P<0.01);②CBD 10 mg/kg干预组Occludin荧光强度较TBI组增加(P<0.05)。3.2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1)GFAP阳性细胞的形态学变化:①在Sham组中,血管处GFAP 阳性表达的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小、突起细长、突起末端的足板贴附在血管壁上;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星形胶质细胞呈激活状态,胞体大,突起增多,突起末端的足板肿胀,贴附在血管处出现断裂;③与TBI组相比,CBD 10mg/kg干预组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减弱。(2)水通道蛋白AQP4。1)AQP4阳性表达的形态学变化:①Sham组AQP4阳性表达在细胞膜上,呈中空小管状结构;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AQP4阳性表达的形态变化不大;③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干预组AQP4阳性表达的形态仍呈中空小管状。(3)对GFAP与AQP4 阳性共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①在Sham组中,GFAP(绿色)与AQP4(红色)存在共表达(黄色);②TBI组GFAP与AQP4共表达荧光强度较Sham组增强(P<0.01);③CBD 10 mg/kg干预组GFAP与AQP4共表达荧光强度较TBI组减弱(P<0.05)。3.3 Western blotting实验(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GFAP、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①与Sham组相比,TBI组GFAP、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②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干预组GFAP、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2)Claudin-5 和 Occludin 的蛋白表达:①与 Sham 组相比,TBI 组 Claudin-5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②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干预组Claudin-5与Occludin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3.4 RT-PCR实验(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GFAP、TNF-α 和 IL-1β 的 mRNA 表达:①与 Sham 组相比,TBI 组GFAP、TNF-α和IL-1 β的mRNA表达显着增加(P<0.05);②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 干预组 GFAP、TNF-α 和 IL-1β 的 mRNA 表达明显下降(P<0.05)。(2)Claudin-5 和 Occludin 的 mRNA 表达:①与 Sham 组相比,TBI 组 Claudin-5的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Occludin的mRNA表达出现下降(P<0.05);②与 TBI 组相比,CBD 10 mg/kg 干预组 Claudin-5 和 Occludin 的 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5)。3.5伊文思蓝示踪(EB)染色(大鼠损伤侧皮质)(1)对脑组织外观观察:Control组未见蓝染;Sham组出现少许蓝染;TBI组蓝染明显;CBD 10 mg/kg干预组蓝染明显;(2)对损伤侧皮质区脑组织EB含量进行检测:①与Control组相比,Sham组的EB含量稍微有升高,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的EB含量明显升高(P<0.01);③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干预组的EB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1.TBI大鼠的脑水肿高峰期发生在TBI致伤后24 h;2.在CBD梯度剂量中,CBD 10 mg/kg为本实验的最佳干预剂量;3.CBD 10 mg/kg能改善TBI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弱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和增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从而改善BBB结构完整性和渗透性,减轻TBI后继发性脑水肿。
李中康[5](2021)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动物实验:观察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损伤大鼠体重、血脂水平、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o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p65)、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保护脑组织的机制。2.临床研究:探究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LR4、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客观依据及辨证思路,为探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动物实验: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脂。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再次取血检测血脂,用线栓法致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梗死损伤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调脂通脉解毒方灌胃,西药组与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评分。灌胃2周后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取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Lp-PLA2、TNF-α、hs-CRP、IL-6含量。2.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根据四诊信息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进行证候评分确定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NF-κBp65、TAK1、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1.动物实验1)大鼠血脂检测显示:经高脂饲料喂养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后较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TC、TG、LDL-C水平均出现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较其他组TC、TG和LDL-C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在TC、TG和L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HDL-C水平上升高(P<0.05)。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解毒方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评分升高(P<0.05),而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出现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与西药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高剂量组较西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TLR4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和西药组TLR4 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西药组TLR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F-κB p65表达水平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p-NF-κB p65水平降低(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水平降低最多(P<0.05)。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PLA2、TNF-α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降低最多(P<0.05)。hs-CRP、IL-6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s-CRP、IL-6水平降低最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1)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34.70%),气虚血瘀证其次(21.76%),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分别为风痰阻络证(17.65%)、肝阳上亢证(14.12%)、痰热腑实证(11.76%)。2)性别、年龄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1±10.8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其中65~80岁的患者占到48.2%,65岁以下患者占35.9%。40~65岁患者风痰阻络证居多(31.15%),65~80岁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53.66%),80~90岁年龄段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居多(59.26%)。3)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特点:TOAST分型在各中医证候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分型无明显差异。4)各证候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各证候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p65表达量最高(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IL-6水平比较,气虚血瘀证表达量最高(P<0.05),痰瘀互结证其次,与风痰阻络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脂通脉解毒方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并能够减少脑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Lp-PLA2、TNF-α hs-CRP、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性损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TLR4/NF-κ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2.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与中医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可作为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的客观依据。
欧阳波[6](2021)在《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冰片配伍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AST Ⅳ)和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后脑组织损伤、神经血管单元主要组分(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的结构、主要组分特异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 specific nuclear,Neu N)、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内皮屏障抗原蛋白(Endothelial barrier antigen,EBA)及相关功能蛋白--αII-血影蛋白(αII-Spectrin,αII-SP)、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通过Notch信号通路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OG)、模型组(Model Group,MG)、冰片组(Borneol Group,BG)、AST Ⅳ组(AST Ⅳ Group,AG)、PNS组(PNS Group,PG)、AST Ⅳ+PNS组(AST Ⅳ+PNS Group,APG)、冰片+AST Ⅳ+PNS低剂量组(Borneol+AST Ⅳ+PNS Low-dose Group,LDG)、冰片+AST Ⅳ+PNS高剂量组(Borneol+AST Ⅳ+PNS High-dose Group,HDG)、依达拉奉组(Edaravone Group,EG)。EG腹腔注射给药,其他组灌胃给药,2次/d。采用线栓法阻断右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建立大鼠CIRI模型。缺血2h,再灌注后22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大脑缺血皮质区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GFAP、Neu N、LN、EBA的表达;免疫荧光三标法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GFAP、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200,NF-200)、LN的蛋白表达;Westrn blot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αII SP、AQP-4、MMP-9、VEGF、Notch1、Notch胞内域(Intracellular domain of Notch,NICD)、Hes1、Delta-like ligand 4(DLL4)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2h,再灌注22h后,MG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右侧局灶性脑梗死、神经细胞损伤。各药物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神经细胞损伤率显着降低(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缺血2h,再灌注22h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G的Neu N、LN、EBA阳性细胞显着减少(P<0.01),GFAP阳性细胞显着增加(P<0.01);冰片、PNS、AST Ⅳ、AST Ⅳ+PNS与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增强Neu N、LN、EBA蛋白表达(P<0.05、0.01),显着降低GFAP蛋白表达(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免疫荧光三标结果显示,MG的NF-200、LN阳性细胞显着减少(P<0.01),GFAP阳性细胞显着增加(P<0.01);冰片、AST Ⅳ、PNS、AST Ⅳ+PNS与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降低GFAP蛋白表达(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冰片、AST Ⅳ+PNS与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增强LN蛋白表达(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增强NF-200蛋白表达(P<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AST Ⅳ+PNS(P<0.05)。Westrn blot结果显示,MG大鼠缺血皮质区AQP-4、MMP-9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αII S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VEGF、NICD、Notch1、Hes1、DLL4蛋白表达无显着变化(P>0.05),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上调αII SP、VEGF、NICD、Notch1、Hes1、DLL4蛋白的表达(P<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下调AQP-4、MMP-9蛋白的表达(P<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结论:1.冰片配伍AST Ⅳ和PNS对大鼠CIRI后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神经细胞损伤率、减少脑梗死体积,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2.冰片配伍AST Ⅳ和PNS对大鼠CIRI后神经血管单元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神经元和微血管基底膜损伤、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减轻脑水肿,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维持神经血管单元结构完整性,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AST Ⅳ+PNS。3.冰片配伍AST Ⅳ和PNS对大鼠CIRI后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otch信号通路,上调NICD、Notch1、Hes1、VEGF、DLL4表达,从而发挥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有关。
周玉嘉[7](2021)在《基于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探讨活血解毒法治疗脑出血火毒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临床研究,以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火毒证患者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相关西医量表评定及患者血清氧化应激因子(SOD、MDA、CAT、GSH-Px)水平作为检测指标,选择活血解毒的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以验证活血解毒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火毒证患者的抗氧化和治疗作用。2通过实验研究具有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SD大鼠模型神经损伤的改善及对脑组织铁代谢的调节作用,对脑出血SD大鼠模型脑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及GPX4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作用,进一步探索活血解毒的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细胞铁死亡(ferroptosis)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为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支撑,同时也为“活血解毒法”及“毒损脑络”理论指导临床提供现代生物学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诊断为ICH的非手术住院患者30例,符合西医脑出血和中医中风病火毒证诊断。入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活血解毒法(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一般资料、神经功能评分(巴氏指数、NIHSS评分)、颅内血肿体积、血清氧化应激指标(SOD、MDA、GSH-Px)、中医证候积分。2实验研究:以自体血脑组织注射法建立急性脑出血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假手术组、醒脑静组,10只/组;另取SD大鼠10只为正常组。按体表面积法换算给药剂量进行干预,醒脑静组分别为:6.4ml/kg/day,腹腔注射;模型组、假手术组、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连续干预5天。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Longa评分、Berderson评分、肢体对称评分、平衡木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病灶脑组织Fe2+、SOD、MDA、GSH、GPX4含量;HE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结构变化;透射电镜检测神经细胞内铁死亡超微结构变化;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Fpn-1、system Xc-、GPX4、Nrf2、HO-1、NQO1 mRNA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Fpn-1、system Xc-、Nrf2 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本研究收纳患者30例,其中男性19例,年龄58.42±8.93岁;女性11例,年龄59.91±11.18岁,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收缩压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温、舒张压、呼吸频率、心跳、体重、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异;患者巴氏指数、血清SOD、GPX水平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NIHSS评分、颅内血肿体积、血清MDA水平、中医证候积分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研究:①行为学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Longa评分、Berderson评分、肢体对称评分、平衡木评分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②ELISA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病灶脑组织Fe2+、MDA含量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而SOD、GSH、GPX4含量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③大鼠脑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活血解毒组较模型组脑组织病理改变明显缓解;透射电镜示中药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较模型组损伤减轻,形态正常、结构完整。④Real-time PCR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 mRNA表达显着降低,Fpn-1、system Xc-、GPX4、Nrf2、HO-1、NQO1 mRNA表达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⑤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Fpn-1、system Xc-、Nrf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显着改善ICH火毒证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2、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改善ICH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调节ICH后脑组织Fe2+代谢紊乱,其机制与醒脑静注射液调控铁代谢过程脑组织TFR、RP-2、Fpn-1基因和蛋白表达相关。3、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改善ICH大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抑制铁死亡发生,可能与上调system Xc-、GPX4以及Nrf2及其启动的抗氧化分子(HO-1、NQO1)表达相关。
邵亚丽[8](2020)在《梓醇延迟给药对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的效应及促神经新生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梓醇是中药地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既往研究表明,梓醇在脑缺血急性期给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够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促进缺血区周围血管新生和成体神经干细胞增殖存活,但梓醇延迟给药对于脑缺血大鼠的效应以及对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作用暂未研究。基于治疗脑缺血疾病药物匮乏的现状,且目前唯一公认有效的静脉溶栓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的治疗时间窗狭窄(3-4.5 h),该时段内极大多数患者不能及时就医。梓醇作为缺血性脑损伤的潜在保护剂,如果在t PA治疗时间窗外能够保护缺血脑区及周围组织,研究其药效学作用及对新生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意义。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73034)资助。目的观察梓醇延迟给药对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影响以及神经新生效应和神经干细胞分化作用研究。方法1.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造模后6 h首次给药组(5 mg/kg和10 mg/kg),造模后4 d首次给药组(5 mg/kg和10 mg/kg),电凝法制备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 MCAO)模型,给药组腹腔注射梓醇,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每日一次,连续7天。各组大鼠分别于给药后1,4,7,14,21,28天进行体重测量及Bederson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 severity score,m NSS),肌力测试评分(muscle strength),对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价。2.结合Brd U体内标记细胞增殖,梓醇给药7,14,21,28天后各组大鼠取材,免疫荧光双标Brd U/Nestin检测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干细胞增殖存活情况,Brd U/GFAP,Brd U/DCX和Brd U/Neu N荧光双标检测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情况;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各组损伤侧SVZ区Nestin/DCX以及损伤侧皮层GFAP和Neu N的蛋白表达。3.由于新生鼠SVZ数量少且难以分离,本研究选择原代培养24 h内新生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进行纯化鉴定,Brd U标记细胞增殖,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梓醇对神经干细胞活力的影响,加入分化培养基诱导干细胞分化,免疫荧光MAP-2,GFAP,MBP检测细胞分化,WB检测分化表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成功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梗死体积为9.62±2.43%。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梓醇给药组不同程度促进脑缺血大鼠体重增长,降低脑缺血大鼠Bederson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肌力测试评分,6h,5mg/kg组肌力测评分在14天时有显着差异(P<0.05,vs model),21天时各组神经功能基本恢复至假手术水平,各给药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vs sham)。2.梓醇给药后不同时点促进局灶永久性脑缺血大鼠损伤侧SVZ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存活,Brd U/Nestin荧光结果提示脑区成体神经干细胞存在的事实。脑缺血后7天及14天,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05,vs model),新生神经干细胞与神经元数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vs model),14天时DCX表达增强,6 h,5 mg/kg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vs model),其余给药组与假手术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vs sham),21天时各给药组GFAP表达降低,Nestin,Neu N表达增强,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vs model),与行为学结果基本一致。3.海马神经干细胞培养7 d后可增殖为直径为200μm左右的神经球,神经球呈现Brd U/Nestin免疫双标阳性;cck-8筛选出促进神经干细胞生长的梓醇浓度为0.1,1,10,100μM;用不同浓度的梓醇诱导P3代神经干细胞分化7天,可见MAP-2阳性的神经元,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及MBP阳性表达的少突胶质细胞;10μM梓醇促进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0.1μM促进向星型胶质细胞方向分化。结论1.梓醇延迟给药促进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体重增长,改善神经行为学评分。2.梓醇延迟给药促进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损伤侧SVZ区神经干细胞增殖,促进缺血区域附近神经元存活,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增殖。3.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干细胞具有旺盛的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梓醇对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化的作用有剂量效应。
贺琳[9](2020)在《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ACO)制备大鼠左侧急性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针刺对大鼠血清中Fas,Fasl和大脑皮质中凋亡细胞caspase-3与caspase-9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针刺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清洁级SD大鼠,雄性,220g-300g,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假手术组只分离左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不结扎血管,不插入栓线。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针刺组于6h,24h,48h,72h将大鼠捆缚后,分别针刺百会,大椎,双侧足三里,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于相同时间段,实施捆缚但不实施针刺。各组大鼠麻醉清醒后2h,24h,48h,72h,用五分评分法和脑卒中指数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面积的变化;HE染色法检查大鼠脑细胞形态结构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Fas,fasl含量表达的变化;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检测caspase-3和caspase-9阳性表达。结果1.针刺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大鼠麻醉清醒后2h,24h,48h,72h用五分评分法和脑卒中指数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2h和24h时模型组,针刺组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模型组和针刺组则区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48h和72h时模型组,针刺组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模型组评分明显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因此可得,针刺干预48h后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2.针刺对各组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变化的影响TTC染色后发现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染色均为红色,未见白色梗死灶。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脑组织染色后均可见右侧半脑为红色,左侧半脑则出现白色梗死灶,且针刺组梗死灶显着小于模型组梗死灶。3.针刺对各组大鼠脑形态学的影响肉眼观察大鼠脑组织大体形态可见,假手术组的鼠脑左右半球对称,颜色淡粉,分布均匀。模型组鼠脑左右半球不对称,梗死侧脑组织颜色苍白,大面积脑组织肿胀,正常侧呈淡粉色。针刺组鼠脑左右半球较为对称,梗死侧脑组织颜色苍白,脑组织肿胀较之模型组要轻,正常侧也呈淡粉色。HE染色后观察各组大鼠大脑皮质的病理变化。假手术组:脑组织神经细胞排列致密,整齐。模型组:梗死侧脑组织大量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萎缩,周围间隙扩大,胞浆嗜伊红着色,胞质呈空泡变性,疏松,胞核浓缩深染。针刺组:梗死侧脑神经元排列较为致密,整齐,周围间隙较小。4.针刺对各组大鼠血清中Fas,Fasl含量的影响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血清中的Fas和Fasl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大鼠血清中的Fas和Fasl含量与模型组相比较,针刺组明显少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针刺对各组大鼠大脑皮质细胞凋亡影响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质中可见少量凋亡细胞,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中均有较多的凋亡细胞,且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模型组相较,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中凋亡细胞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针刺对各组大鼠大脑皮质中caspase-9,caspase-3的表达影响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质中可见少量凋亡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中均有较多的凋亡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且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模型组相较,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的凋亡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能够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2,针刺能够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和脑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3,针刺治疗后大鼠血清中的Fas和Fasl含量减少,大鼠大脑皮质中凋亡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减少,提示这些凋亡因子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损伤中有着重要作用,针刺通过降低凋亡因子的表达,达到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减轻脑水肿,减少脑梗死面积,发挥脑保护的作用。
时晓东[10](2019)在《HIF-1α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过表达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为神经外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是由直接或间接的对脑的机械破坏所引起,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近几年的统计资料显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脑损伤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临床上颅脑损伤的诊治和相关的基础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该病造成的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依然居高不下。因此寻求行而有效的治疗TBI的手段极为重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作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一种,为一种多能干细胞,其自身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因此BM-MSCs为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理想种子细胞。BM-MSCs移植入宿主体内后能够继续存活并向神经细胞分化,分化后的神经元具有相应的生物学活性,从而能够替代死亡的神经元,同时BM-MSCs还能够迁移至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区域,并在该处参与损伤修复过程,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增强内源性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减少病灶区域等。BM-MSCs移植已被证实能在包括创伤性脑损伤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中发挥有益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改造BM-MSCs以过表达其中有益于治疗的基因以增强BM-MSCs移植的疗效。BM-MSCs治疗已是TBI细胞治疗的热点之一,如何使BM-MSCs过表达对治疗有益的基因,以增强治疗效果更是TBI治疗的新兴方向,即以BM-MSCs作为有效的基因载体,用某种病毒等转染BM-MSCs,以使BM-MSCs能过表达有益治疗的基因,然后将转染后的BM-MSCs移植入脑内以达到加强TBI的治疗疗效。国内外已有学者把基因治疗与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用于TBI模型动物中,并取得·定的可喜的成效。但口前尚无通过改造BM-MSCs过表达HIF-1α基因以增强TBI治疗效果的相关研究。大量研究表明,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由缺氧所导致的细胞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IF-1α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以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转录过程,同时对血管生成和神经再生均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有效调控糖酵解途径,促进红细胞生成,提高细胞的生存能力,最终发挥神经保护作用。VEGF是内皮细胞的促分裂原,能够具有通过与酪氨酸激酶受体识别并结合,进而发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新血管形成的作用。有报道显示,VEGF还能够在体外和体内刺激神经元前体细胞增殖。还有研究发现,将外源性VEGF作用于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能够显着增加脑室下区和周围皮质中增殖细胞的数量,同时还能在创伤性脑损伤后减小病变体积。EPO为生物机体中的一种与造血相关的生长因子,可以在组织细胞缺氧期间增加氧气的利用率。有研究证实,EPO在血管生成和神经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过去的研究发现,EPO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强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中受损皮层和海马的血管生成和神经再生。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和功能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同时,HIF-1α mRNA和蛋白的含量在发生创伤性脑损伤后也显着上调,提示HIF-1α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具有保护作用,但MSCs与HIF-1α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需进一步验证。在本实验中,我们首次选取BM-MSCs,非其他来源的MSCs,作为治疗的干细胞,通过腺病毒转染BM-MSCs并使其过表达HIF-Iα基因后移植入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旨在探讨BM-MSCs对TBI模型小鼠的神经功能是否有修复作用以及过表达HIF-1α基因能否促进上述效应。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腺病毒转染BM-MSCs并使其过表达HIF-Iα基因后移植入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探讨BM-MSCs对TBI模型小鼠的神经功能是否有修复作用以及过表达HIF-lα基因能否促进上述效应。1.探讨能否通过腺病毒转染的方法在BM-MSCs中过表达HIF-1α基因;2.探讨BM-MSCs能否作为TBI模型小鼠的种植细胞;3.探讨BM-MSCs移植入TBI模型小鼠后,TBI模型小鼠在各时期的行为学改变、神经再生及细胞增殖情况;4.探讨BM-MSCs移植入TBI模型小鼠后,TBI模型小鼠在各个时期脑组织病变体积、脑含水量变化及VEGF、EPO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5.探讨过表达HIF-1α的BM-MSCs移植入TBI模型小鼠后,TBI模型小鼠在各时期的行为学改变、神经再生及细胞增殖情况;6.探讨过表达HIF-1α的BM-MSCs移植入TBI模型小鼠后,TBI模型小鼠在各个时期脑组织病变体积、脑含水量变化及VEGF、EPO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实验动物与方法设计并构建含HIF-1α的腺病毒载体及相应对照载体,分别将之转染293细胞,收集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腺病毒并转染BM-MSCs,检测细胞中HIF-1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证实HIF-1α过表达的BM-MSCs构建成功。我们用体重相近的若干只BALB/c小鼠(6-8周龄)作为实验动物,采用脑皮质撞击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中度脑损伤),小鼠完全清醒后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αl severity score,mNSS)(附图表 1)评估各组小鼠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为7-12分为中度脑损伤,并表示建模成功;在模型建立6h后经尾静脉注入HIF-1α过表达的BM-MSCs,同时设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注射BM-MSCs组,在第1、3、7、10、14天时检测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TBI建立后第7天时处死小鼠,检测大脑含水量和病变体积。分别采用BrdU和和BrdU/NeuN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中BrdU-L和BrdU/NeuN+细胞数量,明确HIF-1α过表达的BM-MSCs对TBI后细胞增殖和神经再生的影响。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VEGF、EPO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本研究所有的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x±s)。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并使用Tukey检验的事后对比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比较多组的参数。P<0.05被认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HIF-1α在BM-MSCs中的过表达情况我们把HIF-1α转染入BM-MSCs后,用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分别检测各组的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如图1、2所示。图1显示,Ad.HIF-1α组的HIF-1α mRNA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d.null组。图2显示Ad.HIF-1α组的HIF-1α蛋白的表达量是最高的,蛋白定量分析进一步显示,Ad.HIF-1α组的HIF-1α蛋白含量是对照组和Ad.null组的3.5倍左右。这些结果证实,HIF-1α成功转染到BM-MSCs中,并导致HIF-1α蛋白水平升高。即HIF-1α过表达的BM-MSCs构建成功。2.TBI小鼠移植治疗后神经功能及脑损伤的改变TBI模型小鼠体内被注射入过表达HIF-1α的BM-MSCs,然后通过mNSS评分评估其神经功能变化。在移植后的1,3,7,10,14天评估TBI模型小鼠的mNSS评分。在四组(空白对照组、Vehicle、MSC组和HIF-1α MSC组)的对照中,我们发现过表达HIF-1α的HIF-1α MSC组的TBI模型小鼠的mNSS评分改善最明显,提示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最大,其次是MSC组(如图3所示),而HIF-1α MSC组与MSC组的mNSS评分也出现显着性差异。这些结果显示,BM-MSCs可改善TBI模型小鼠的神经功能,而过表达的HIF-1α可促进这一效应。各组小鼠处死后取脑,分别测量脑损伤体积及大脑含水量。在四组中,Vehicle组的病变体积及含水量均为最大,MSC组和HIF-1α MSC组依次下降,并且损伤脑组织体积与损伤脑组织含水量呈同步性(图4、5)。实验结果提示:BM-MSCs移植能起到减小脑损伤体积、减轻脑水肿等保护脑组织的功能,而HIF-1α在BM-MSCs中的过表达可增强BM-MSCs对TBI诱导的脑损伤的保护作用。3.TBI小鼠移植治疗后神经发生及细胞增殖的变化TBI主要导致脑细胞缺失及神经坏死。在TBI小鼠移植治疗7天后,对脑组织进行染色,来评估移植的BM-MSCs对神经元及神经细胞增殖产生的影响。为了分析血管生成,在损伤边界区和齿状回中计数BrdU+细胞。为了分析神经再生,我们计算齿状回及其子区域中的BrdU+细胞和NeuN/BrdU+共标记细胞。阳性细胞的定量显示,MSC组有更多的阳性细胞,几乎是Vehicle组中的2倍(如图6所示)。同时,HIF-1α MSC组与MSC组相比,阳性细胞数量也存在显着性差异(如图7所示)。这些结果提示BM-MSCs移植能引起损伤区神经元及神经细胞增殖相关的阳性细胞的增多,而此种效应在HIF-1 α MSC组中最为明显,意味着过表达HIF-1α能够促进TBI模型小鼠神经元的再生及神经细胞的增殖。4.TBI小鼠移植治疗后VEGF、EPO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部分实验指出,BM-MSCs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改善损伤区域微循环而起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为验证BM-MSCs是否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我们通过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VEGF、EPO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Vehicle组相比,MSC组与HIF-1α MSC组的VEGF、EPO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5),而HIF-1α MSC组的差异性更明显(如图8、9所示)。因此,HIF-1α过表达能够加增强BM-MSC对VEGF和EPO表达的诱导功能。研究结论1.BM-MSCs移植入TBI小鼠脑内后,mNSS评分下降,细胞增殖及神经再生增多,提示其可作为TBI模型小鼠的种植细胞并能起到修复神经作用。2.BM-MSCs移植入TBI小鼠脑内后,TBI模型小鼠脑组织的病变体积和脑含水量降低,同时,同侧皮质中VEGF、EPO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增高,提示BM-MSCs移植后通过刺激血管生成和神经再生降低脑损伤程度。3.HIF-1α过表达的BM-MSCs移植入TBI模型小鼠脑内后,mNSS评分进一步下降,细胞增殖及神经再生继续增多,小鼠脑组织的病变体积和脑含水量下降及VEGF、EPO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增高较BM-MSCs明显,证明HIF-1α可以在BM-MSCs中过表达,并且HIF-1α基因修饰的BM-MSCs具有更高的增殖活力,能够显着提高BM-MSCs的治疗效果。4.HIF-1α过表达的BM-MSCs移植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方法,也可作为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细胞、基因联合治疗的科研基础。同时,提示我们可以通过病毒感染等方法人为上调MSCs中有益于治疗的基因,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二、局灶低温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水肿及对乳酸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灶低温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水肿及对乳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TBI后脑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基于LSCI、MRV观察SD大鼠脑静脉回流及其受阻后皮层血流变化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LSCI观测正常SD大鼠脑皮层静脉血液循环 |
2.2 MRI平扫及MRV重建SD大鼠头部及颈部静脉 |
2.3 基于LSCI观察CVO大鼠脑静脉回流 |
3 结果 |
3.1 LSCI显示正常SD大鼠脑皮层静脉回流 |
3.2 MRI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大鼠脑静脉窦及颈部静脉 |
3.3 CVO干预后大鼠脑皮层静脉血流动态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ASDH大鼠脑皮层静脉血流变化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耗材 |
1.3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改良Miller法制作大鼠ASDH模型及实验分组 |
2.2 激光散斑成像系统记录观察窗的皮层血流值 |
2.3 MRI平扫及SWI序列扫描 |
2.4 心脏灌注及留取脑组织标本 |
2.5 HE染色病理观察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显示ASDH大鼠脑皮层血流动力学变化 |
3.2 MRI 扫描结果 |
3.3 HE 染色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基于激光散斑观察ASDH大鼠开颅术中脑皮层血流动力学变化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术前基础脑皮层血流监测 |
2.2 大鼠ASDH模型制作及模拟手术 |
2.3 激光散斑监测数据处理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中生命体征及颅内压变化情况 |
3.2 开颅术中显微镜下观察脑皮层血管 |
3.3 基于LSCI观察皮层脑血流速度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颅内静脉回流障碍加重颅脑损伤大鼠炎症反应及脑水肿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耗材 |
1.3 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实验模型制作及分组 |
2.2 实验标本的获取 |
2.3 神经功能学评分 |
2.4 脑水含量测定 |
2.5 Nissl染色评估神经元损伤情况 |
2.6 脑组织Evans blue染色及含量测定 |
2.7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观察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结构变化 |
2.8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分析大鼠皮层中ADAM17、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Iba-1、星形细胞特异性标志物GFAP共定位监测以及p-65、MMP-9在皮层细胞中的表达 |
2.9 大鼠脑组织内TNF-α,IL-1β,IL-6,IL-10 以及HMGB1的ELISA检测 |
2.10 Western blot检测脑皮层蛋白水平表达 |
2.11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CVO加重ASDH大鼠神经功能障及脑组织水肿 |
3.2 CVO干预后加重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 |
3.3 ADAM17在CVO干预后ASDH大鼠损伤脑皮层细胞定位 |
3.4 CVO干预后促进ASDH大鼠炎性因子的表达 |
3.5 特异性抑制solTNF-α抑制 CVO干预后TNFR/NF-κB通路 |
3.6 XPro1595 干预对ASDH+CVO大鼠脑皮层MMP-9 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创伤性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机制及处理策略进展 |
参考文献 |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参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苏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复制井穴放血改善TBI后昏迷大鼠意识水平的效应平台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二 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 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三 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多巴胺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四 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区多巴胺受体D2 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刺促进急性中枢神经损伤后昏迷苏醒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二、研究对象 |
三、干预措施 |
四、文献检索 |
五、检索方法 |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四节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二、存在问题 |
三、展望 |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
八、讨论 |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七、讨论 |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分组方案 |
三、盲法实施 |
四、治疗方案 |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六、研究流程图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
五、有效率 |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
七、脱落报道 |
第四节 讨论 |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大麻二酚(CBD)改善脑损伤血脑屏障渗透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大麻二酚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
1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
2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
3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
5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6 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 |
7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 |
8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3 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的新作用 |
4 中医药针对疾病治疗难点发挥的作用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药物与试剂 |
3 主要仪器 |
4 实验器械 |
5 动物饲养 |
6 实验方法 |
7 取材 |
8 观察与检测指标 |
9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体重的影响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5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
6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
7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Lp-PLA2、TNF-α水平的影响 |
8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hs-CRP、IL-6水平的影响 |
讨论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及炎症因子水平特点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
2 各中医证候患者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 |
3 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炎症因子差异比较 |
4 不同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索引 |
前言 |
第一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行为学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受试药物、剂量确定及药物配制 |
1.3 试剂及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MCAO模型的评价 |
2.2 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
2.3 Garcia JH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
2.4 脑梗死体积的比较 |
2.5 脑组织病理形态的比较 |
3 讨论 |
3.1 实验模型及动物的选择 |
3.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及中药治疗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特异性结构蛋白及其结构完整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受试药物、剂量及浓度 |
1.3 实验器材、耗材、试剂及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euN表达的影响 |
2.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Laminin表达的影响 |
2.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GFAP表达的影响 |
2.4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 脑缺血皮质区EBA表 达的影响 |
2.5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VU的主要组分结构关系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指标选择依据 |
3.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eu N、 EBA和Laminin及 GFAP表达的影响 |
3.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VU主要组分的结构关系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主要组分相关功能蛋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受试药物、剂量及浓度 |
1.3 实验器材、耗材、试剂及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αII-Spectrin表达的影响 |
2.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AQP-4表达的影响 |
2.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VEGF表达的影响 |
2.4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MMP-9 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指标选择依据 |
3.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αII-Spectrin、AQP-4、MMP-9及VEGF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损伤局部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受试药物、剂量及浓度 |
1.3 实验器材、耗材、试剂及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otch1表达的影响 |
2.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ICD表达的影响 |
2.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Hes1 表达的影响 |
2.4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DLL4 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指标选择依据 |
3.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otchl、NICD、Hesl及 DLL4 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个人简历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的缺血性脑卒中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黄芪、三七及冰片抗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基于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探讨活血解毒法治疗脑出血火毒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中风病火毒证的研究概况 |
一、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
二、“毒损脑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三、“火毒证”的特性 |
四、“毒损脑络”的生物学基础 |
五、中风病“火毒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脑出血铁死亡的研究进展 |
一、铁死亡是急性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主要形式之一 |
二、ICH后铁死亡的潜在机制 |
三、ICH后铁死亡的潜在干预措施 |
四、醒脑静注射液的现代机制研究探索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醒脑静注射液对ICH非手术患者的抗氧化和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活血解毒法对ICH大鼠神经损伤及脑组织铁代谢的影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材料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活血解毒法对ICH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及机制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材料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点 |
项目资助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梓醇延迟给药对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的效应及促神经新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梓醇延迟给药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影响 |
引言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主要试剂 |
1.1.2 实验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 |
1.2.2 电凝法制备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模型 |
1.2.3 药物干预 |
1.2.4 模型纳入标准 |
1.2.5 神经行为学评分 |
1.2.6 数据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
1.3.2 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失 |
1.3.3 梓醇延迟给药对脑缺血大鼠体重的影响 |
1.3.4 梓醇延迟给药对脑缺血大鼠Bederson评分的影响 |
1.3.5 梓醇延迟给药对脑缺血大鼠肌力的影响 |
1.3.6 梓醇延迟给药对脑缺血大鼠mNSS评分的影响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2章 梓醇延迟给药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侧脑区神经干细胞分化作用研究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主要试剂与材料 |
2.1.2 实验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动物分组及药物干预 |
2.2.3 BrdU体内标记 |
2.2.4 脑组织取材 |
2.2.5 脑组织冰冻切片 |
2.2.6 免疫荧光染色 |
2.2.7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
2.2.8 免疫荧光染色图像采集与量化分析 |
2.2.9 数据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梓醇对脑缺血大鼠SVZ区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
2.3.2 梓醇对脑缺血大鼠SVZ区未成熟神经元的影响 |
2.3.3 梓醇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周围区成熟神经元的影响 |
2.3.4 梓醇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周围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3章 梓醇对离体神经干细胞分化作用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实验试剂及材料 |
3.1.2 实验主要仪器 |
3.1.3 主要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
3.2.2 神经干细胞的传代培养 |
3.2.3 免疫荧光鉴定NSCs |
3.2.4 免疫荧光鉴定NSCs增殖 |
3.2.5 cck-8 检测NSCs细胞活力 |
3.2.6 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分化 |
3.2.7 WB检测细胞分化相关蛋白表达 |
3.2.8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细胞形态观察 |
3.3.2 神经干细胞鉴定 |
3.3.3 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测定 |
3.3.4 神经干细胞分化能力测定 |
3.3.5 梓醇对神经干细胞细胞活力影响 |
3.3.6 梓醇对神经干细胞分化作用影响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及意义 |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汇报 |
致谢 |
附:中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
(9)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针刺对各组大鼠自主行动的影响 |
2.2 针刺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2.3 针刺对各组大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
2.4 针刺对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的影响 |
2.5 针刺对各组大鼠血清中FAS,FASL含量的影响 |
2.6 针刺对各组大鼠大脑皮质凋亡细胞的影响 |
2.7 针刺对各组大鼠大脑皮质中caspase-9,caspase-3 的表达影响 |
3.讨论 |
3.1 实验动物和造模方法的选择 |
3.2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成功的评价 |
3.3 改良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方法和经验 |
3.4 干预方法和穴位的选择 |
3.5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刺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10)HIF-1α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过表达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附英文文章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局灶低温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水肿及对乳酸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TBI后脑损伤的实验研究[D]. 王成.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参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苏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李威.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大麻二酚(CBD)改善脑损伤血脑屏障渗透性的研究[D]. 蒋鸿雁.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5]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D]. 李中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D]. 欧阳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基于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探讨活血解毒法治疗脑出血火毒证机制研究[D]. 周玉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梓醇延迟给药对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的效应及促神经新生作用研究[D]. 邵亚丽. 西南大学, 2020(05)
- [9]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D]. 贺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
- [10]HIF-1α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过表达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响[D]. 时晓东. 山东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