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组站减速顶调速系统运营管理》学术会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赵连祥[1](2015)在《驼峰调速系统及设备的发展及应用选择》文中提出通过对驼峰调速系统及设备的发展过程的论述,可以看出调速系统及设备对于提高驼峰作业效率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不同调速系统及设备的性能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特别对重载车辆条件下,简易点连式调速系统与微机可控顶调速系统、高负荷减速顶与普通减速顶、内侧减速顶与外侧减速顶的各自适应性进行分析探讨,为驼峰调速制式和调速设备的选择与优化提供参考。
李莉[2](2014)在《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运营模式研究》文中提出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是由原铁道部1795号文件下发指定的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中心作为开发、研制、生产驼峰减速顶调速设备的主持单位,自1974年成立以来,经过近40年的不断研发、创新,目前,为了适应编组站对重载车辆的要求,为了达到更好的调速效果,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中心开发了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本篇论文主要是以铁路编组站的驼峰纵断面、基本的调速设备、经过的溜放走行的车辆重量等级及车辆的走行性能为依据,在多年的铁路运输编组站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强有力的科技背景支持下,展开研究探讨的。本文巧妙的利用速度逼近法,把难行车速度曲线作为目标曲线,使中行车和易行车速度曲线向难行车速度的曲线靠拢,最大限度缩小难、易行车溜行时差,有效的提高车辆的推峰速度。该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理论基础的,采用仿真技术及模糊控制理论,通过模拟钩车的动态溜放过程,来合理布置各种调速设备,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同时满足铁路运输业对于货运的安全、高效的双重要求,从而达到精确地控制模式与良好的运营效果。首先,本文通过对TDJ可控减速顶控制系统调速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证明了该系统不但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装在驼峰不同部位的线路上,组成控制网络,控制单元之间采用CAN总线通讯,自动判断超速车辆并给出相应的控制指令。而且可以通过对TDJ可控减速顶型号、安装TDJ可控减速顶顶群数量及设计指标的确定。判断如何采用适合该系统特点的高负荷可控减速顶和电磁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可控减速顶顶群数量,根据调速设备数量确定出设计指标。本文介绍了新的TDJ可控减速顶控制系统硬件功能及结构设计以及TDJ可控减速顶控制系统软件程序的组成设计原理与功能。通过以上研究和设计工作,研制设计出分布式TDJ可控减速顶自动调速系统技术,用于改善提升TDJ可控减速顶在中小驼峰运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作业效率的问题。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经过多年在我国几十个编组站的安全高效运营,该系统于2009年还被应用在美国芝加哥奔森威尔(Bensenville)34股道全自动驼峰中,得到CP公司的高度评价。该系统的运营不但使作业效率显着提高,创造了较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应,在关键技术上系统的控制单元不仅将溜放车辆进入股道内的速度控制在安全值的区域,更提高了车辆作业的时间、有效的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经过改进后的采用分布式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安全高效试运营表明,该系统不但提高了编组站的作业效率,增加创收,更保证了编组站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采用分布式控制单元的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在2013年10月应用于哈尔滨铁路局大功率动车机车检修基地的26条股道中,该基地为现代化高速铁路专用设备的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在此的安全运营充分证明了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仍是一种占有运输市场主流的调速设备,为铁路物流运输事业做着重要的贡献,哈尔滨铁路局建议在全局推广,并得到全路各局众多编组站的青睐和推荐。
马天明,赵连祥[3](2011)在《驼峰减速器辅助调速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减速器调速技术在驼峰编组站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编组站列车解编作业效率,减速器已经成为大型驼峰编组站的主要调速设备。然而,由于减速器出口产生的超速车辆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驼峰作业安全。哈中心设计并实现了一套采用高负荷可控顶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组成的新型调速系统,辅助减速器控制超速车辆。实践表明,这种新型辅助调速系统是有效且可行的。
宫振冲[4](2008)在《23t轴重新型货车与既有驼峰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载运输是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代表了铁路货物运输领域的先进生产力。随着我国重载运煤通道建设和客货分线的实现,车辆大型化、轴重逐步提高是我国铁路车辆的发展方向,也是重载运输的必由之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增长对铁路货物运输的要求,铁道部在2006年将21000辆23t轴重新型货车投入运营。但是新型货车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着安全隐患,尤其在编组站进行驼峰溜放时,普遍出现了超速连挂现象,对车辆和货物造成损坏,反而降低了铁路生产效率。因此,研究新型货车对驼峰的适应性具有深远意义。车辆的溜放安全与驼峰调速系统密切相关,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化驼峰系统,并重点阐述了驼峰调速系统的应用情况和驼峰调速设备的布置要求。分析了影响车辆溜放速度的各种因素,将新型货车与既有货车进行对比,确定了新型货车基本阻力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新型货车溜放时间速度关系及计算方法。驼峰调速分为间隔调速和目的调速。通过分析试验数据,本文得出了既有减速器制动能力能够满足新型货车的制动要求,不需要设备改造的结论。但是由于新型货车的采用,使得驼峰溜放控制更加复杂,难、易行车之间阻力差值变得更大,因此对溜放间隔速度的控制要求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新的等间隔余量调速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说明此模型可以用于解决目前驼峰溜放的间隔制动问题,对提高驼峰作业效率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使用笔者开发的驼峰模拟验证系统,以新型货车对驼峰进行检算,求出新型货车的最大理论推峰速度。研究对比了新型货车投入使用后,对驼峰推峰速度的影响。对于目的调速,本文对新型车超速连挂原因及布顶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减速顶总体制动能力不足是导致新型货车超速连挂的最主要原因,需要进行设备改造。对此提出了两种改造方式,一种是增加减速顶数量,另一种是采用新型高负荷减顶。
中国铁道学会减速顶调速系统委员会[5](2004)在《会议纪要》文中指出
常培文,于洪波,王敬巍,赵文英[6](2004)在《减速顶维修的调查及报废期的探讨》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减速顶调速系统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全国铁路部分编组站减速顶使用和维修状况的调查对减速顶的修程、减速顶的报废寿命以及减速顶的维修费用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作者的建议和意见,呼吁有关部门尽早制定这一领域的铁道行业标准。
王小敏[7](2004)在《关于减速顶运营寿命及报废期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我国减速顶运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减速顶运营寿命的若干措施;探讨了制定减速顶报废期的重要意义和影响报废期的各种因素,对减速顶的报废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指出走专业化维修之路是我国减速顶维修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王小敏[8](2004)在《我国减速顶调速设备的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 翻开我国铁路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人们会轻而易举地发现,减速顶这一新生的铁路站场调速设备在近三十年的历史中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它从单一产品发展成系列产品,从铁路内发展到冶金,矿山,电力,化工,港口等多个部门,从国内发胶到国外,其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推广数量之多、使用效果之好,为国内外同行瞩目。减速顶调速设备的诞生、应用和发展,使我国铁路编组站基本消灭了人身伤亡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调车作业事故,大大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彻底甩掉了铁鞋,为
仲崇本,吴家豪,曾祥荣[9](2004)在《中国TDJ减速顶调速技术发展三十年回顾与展望——献给参与减速顶调速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应用的同仁们》文中研究表明回顾了中国铁路自动化驼峰调速技术发展的艰难道路;阐述了中国TDJ减速顶调速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的历程;论述了中国TDJ减速顶的诞生与TDJ减速顶调速技术发展30年创建的业绩;提出了为实施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国减速顶及其调速技术开拓创新方向的建议。
茅金官[10](2004)在《全面发展中国铁路编组站调速技术》文中指出本文对上海铁路站场调速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近二十五年来在我国编组站自动化改造中,减速顶调速设备的研制及应用状况做了全面论述,同时也对拓展的调速设备,应用的调速制式及检测手段做了总结,并展望了减速顶等调速设备的发展应用前景。
二、《编组站减速顶调速系统运营管理》学术会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编组站减速顶调速系统运营管理》学术会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驼峰调速系统及设备的发展及应用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
2 驼峰调速设备的发展过程 |
2.1 车辆手闸制动 |
2.2 铁鞋制动 |
2.3 减速器 |
2.4 减速顶 |
2.5 我国铁路驼峰调速设备发展过程 |
3 驼峰调速系统 |
3.1点式调速系统 |
3.2 点连式调速系统 |
3.3 驼峰全顶调速系统 |
3.4 驼峰微机可控顶调速系统 |
4 中小能力驼峰调速系统对比分析 |
(1)驼峰作业效率 |
(2)安全方面 |
(3)车辆速度控制的灵活性 |
(4)对线路的影响 |
(5)节能环保 |
(6)工程投资大小和施工难易 |
(7)设备制动原理 |
5 连挂区减速顶的选型比分析 |
(1) 高负荷减速顶与普通减速顶比较 |
(2)内侧顶与外侧顶比较 |
(2)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运营现状 |
2.1 减速顶调速系统在世界的发展概况 |
2.1.1 减速顶调速系统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
2.1.2 减速顶调速系统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
2.2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控制对象简介 |
2.2.1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 |
2.2.2 TDJK可控减速顶的电磁阀 |
2.2.3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测速传感器 |
2.2.4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测重传感器 |
2.3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在设计上基于的理论基础 |
2.3.1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设计必要的资料 |
2.3.2 可控减速顶的实际布置方式 |
2.3.3 溜放走行车辆的连挂速度 |
2.3.4 目的控制基于的计算数学模型 |
第3章 集中式 TDJ可控顶调速系统的运营及其存在的问题 |
3.1 集中式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运营 |
3.1.1 集中式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设计组成 |
3.1.2 集中式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运营方式概述 |
3.2 集中式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在运营中硬件存在的问题 |
3.2.1 集中式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成本问题 |
3.2.2 集中式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硬件维修问题 |
3.3 集中式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在运营中软件存在的问题 |
3.4 集中式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在运营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
第4章 分 布式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运营模式 |
4.1 分布式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设计原理 |
4.1.1 分布式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设计思路 |
4.1.2 分布式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软件逻辑设计 |
4.2 分布式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功能 |
4.2.1 调车作业的自动控制功能 |
4.2.2 故障导向安全功能 |
4.2.3 户外系统的功能 |
4.3 分布式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在运营中各项技术改进 |
4.3.1 规范的软件设计与安全通信 |
4.3.2 系统独特的“看门狗”模式 |
4.3.3 优化的系统管理服务模式 |
4.3.4 分布式 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总体测试指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23t轴重新型货车与既有驼峰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驼峰及驼峰调速系统概述 |
2.1 驼峰简介 |
2.1.1 驼峰概念及分类 |
2.1.2 现代化驼峰设备 |
2.2 驼峰平、纵断面设计 |
2.2.1 调车场头部平面设计要求 |
2.2.2 驼峰高度的计算 |
2.2.3 驼峰纵断面设计要求 |
2.3 驼峰车辆溜放速度控制系统 |
2.3.1 驼峰车辆溜放速度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
2.3.2 驼峰调速设备 |
2.3.3 驼峰调速系统分类及使用条件 |
2.4 驼峰及调车场调速设备的设置 |
2.4.1 驼峰溜放部分调速设备的设置 |
2.4.2 调车场调速设备的设置 |
3 驼峰车辆溜放过程分析 |
3.1 车辆溜放受力分析 |
3.1.1 基本受力情况 |
3.1.2 溜放阻力 |
3.2 车辆溜放速度的计算方法 |
3.3 影响车辆溜放速度的各因素分析 |
3.3.1 车辆本身因素 |
3.3.2 站场因素 |
3.3.3 气候因素 |
3.4 新型货车与既有货车在溜放过程中的比较 |
3.4.1 新型车辆基本参数 |
3.4.2 新型货车阻力的变化 |
3.5 新型货车溜放阻力计算公式的选择 |
4 新型车对间隔制动的适应性分析 |
4.1 间隔制动减速器出口速度的确定方法 |
4.1.1 传统间隔制调速方法 |
4.1.2 等间隔余量调速模型 |
4.2 新型车辆驼峰溜放检算 |
4.2.1 检算目的与要求 |
4.2.2 速度、时间曲线的绘制 |
4.2.3 检算方法 |
4.3 驼峰检算模拟系统的实现 |
4.4 哈尔滨南站驼峰实例计算 |
4.4.1 使用既有车辆进行验证 |
4.4.2 确定新型货车最佳溜放方案 |
4.4.3 哈尔滨南站驼峰检算结论 |
5 新型车对减速顶的适应性分析 |
5.1 新型车超速连挂现象及原因 |
5.2 新型货车对减速顶调速能力需求分析 |
5.3 改进减速顶调速系统的措施 |
5.4 结论 |
6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编组站减速顶调速系统运营管理》学术会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驼峰调速系统及设备的发展及应用选择[J]. 赵连祥. 减速顶与调速技术, 2015(02)
- [2]TDJ可控减速顶调速系统的运营模式研究[D]. 李莉. 吉林大学, 2014(10)
- [3]驼峰减速器辅助调速系统[J]. 马天明,赵连祥. 减速顶与调速技术, 2011(01)
- [4]23t轴重新型货车与既有驼峰的适应性研究[D]. 宫振冲.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5]会议纪要[J]. 中国铁道学会减速顶调速系统委员会. 减速顶与调速技术, 2004(04)
- [6]减速顶维修的调查及报废期的探讨[A]. 常培文,于洪波,王敬巍,赵文英. 《减速顶30周年》学术会论文集, 2004
- [7]关于减速顶运营寿命及报废期的探讨[A]. 王小敏. 《减速顶30周年》学术会论文集, 2004
- [8]我国减速顶调速设备的发展与展望[A]. 王小敏. 《减速顶30周年》学术会论文集, 2004
- [9]中国TDJ减速顶调速技术发展三十年回顾与展望——献给参与减速顶调速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应用的同仁们[A]. 仲崇本,吴家豪,曾祥荣. 《减速顶30周年》学术会论文集, 2004
- [10]全面发展中国铁路编组站调速技术[A]. 茅金官. 《减速顶30周年》学术会论文集, 2004
标签:铁路货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