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膝角静态深蹲跳的生物力学研究

不同膝角静态深蹲跳的生物力学研究

一、不同膝角静态蹲跳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希[1](2021)在《河北省高水平武术运动员三种太极跳跃难度动作下肢肌肉用力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竞技太极拳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传统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很难满足现代飞速发展的竞技体育的需要。为有效提高竞技太极拳水平,对竞技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分析和研究就势在必行。本研究以竞技太极拳腾空飞脚向内转体180°(322B+3)、旋风脚(323B+3)、腾空摆莲(324B+3)三种跳跃难度动作的下肢肌肉用力特征为研究内容,对河北省高水平竞技太极拳运动员三种难度动作进行运动学和表面肌电的测量与分析,探寻三种难度动作中关键的运动生物力学规律,使竞技太极拳项目的难度动作更加规范化,跳跃类难度技术达到最优化,对日常训练进行精准化的指导,旨在不断加强竞技太极拳难度动作的稳定性,科学化提升太极拳竞技技术水平,为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服务。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竞技太极拳项目中失误率最高的三种跳跃难度动作进行运动学和表面肌电的分析,以6名河北省高水平太极拳运动员完成测试动作腾空飞脚向内转体180°(322B+3)、旋风脚(323B+3)、腾空摆莲(324B+3)的下肢肌肉用力特征为研究对象。运用Motion三维动态捕捉设备和BTS FREEEMG300便携式无线表面肌电设备。测量指标为不同阶段和关键时相的时间特征、下肢各关节角度、重心在垂直轴位置、下肢14块肌肉的积分肌电值和贡献率等指标。通过运动学和表面肌电的同步测量和综合分析,对高水平运动员在动作中各阶段不同关节角度、重心位置的变化、肌肉的用力规律和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测量分析得出,三种动作的成功率由高到低分别是腾空飞脚、旋风脚、腾空摆莲;在动作阶段划分的基础上,三种难度动作的时间特征均为腾空阶段时长最短,落地阶段时长大于起跳阶段时长。三种难度动作中动作难度越大,腾空阶段用时越短,起跳阶段用时和动作总用时越长;根据时间特征,将起跳阶段划分为蓄力型、爆发型、均衡型三种起跳技术,将落地阶段划分为快速稳定型和逐渐稳定型两种落地技术。(2)在起跳阶段中,腾空转体方向决定左右两侧髋关节最低点的角度和蹬伸的伸展幅度;三种难度动作在起跳最低缓冲点时,膝关节角度的均值在合理阈值70°~90°之间,受试运动员在腾空飞脚和旋风脚难度中全部采用深蹲起跳技术,部分受试者在腾空摆莲难度中采用半蹲起跳技术;在蹬伸环节中,旋风脚双膝变量差值最小,双膝蹬伸幅度一致,用力均衡。腾空摆莲左膝变量大于右膝,身体蹬伸方向稍向右侧倾斜,左腿承担较大压力,腾空飞脚则与腾空摆莲正相反;肌肉用力方面,左右两侧胫骨前肌贡献率最大,左右两侧腓肠肌长头贡献率较小;主要用力肌群在此阶段先做离心收缩后转化为向心收缩,根据难度动作技术,各肌群协调发力。(3)在腾空阶段中,左右两侧的髋、膝关节均在155°~175°之间,踝关节均在130°~145°之间,是符合竞技太极拳跳跃技术的合理关节角度阈值;重心位置方面,旋风脚在击响关键时相中重心位置最高,腾空摆莲重心位置最低。腾空飞脚击响点重心位置仅次于旋风脚,在重心变量的参数中数值最大;肌肉用力方面,腾空飞脚的左右腿积分肌电值较为均衡,右股四头肌为主动肌贡献率较大。旋风脚和腾空摆莲动作的摆动腿积分肌电值高于悬垂腿。此阶段用时较短,肌肉工作方式转换迅速,需要核心区肌肉的协同用力。(4)在落地阶段中,支撑腿髋关节角度在100°~120°为合理阈值。根据落地稳定点膝关节的角度将落地技术划分为快速稳定型技术和缓冲稳定型技术,膝、踝关节随落地技术不同进行调整;肌肉用力方面,三种难度动作的支撑腿肌电贡献率远超于辅助腿。支撑腿的主要用力肌群先做离心收缩后转换为等长收缩;支撑腿的胫骨前肌、股四头肌、臀大肌肌分肌电值较大,腓肠肌长头和股二头肌肌电值较小。支撑腿胫骨前肌肌电贡献率最大,胫骨前肌的激活程度与落地方式有关,影响难度动作的稳定性。

褚子雯[2](2020)在《不同负重深蹲练习髋膝踝关节力量的理论计算与变化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文基于牛顿动力学方程构建了深蹲练习人体下肢各环节肌肉与关节受力计算的理论模型,以负重载荷及身体各环节运动学参数为方程的边界条件采用逆向动力学计算髋膝踝各关节肌肉力量、关节力矩和受力情况,并最终计算脚底反作用力的大小,以测力板测试结果对动态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深入探讨深蹲练习下肢肌肉力量及关节力量、力矩随伸膝关节角度变化的变化特征,为下肢专项力量训练及运动损伤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实验运用了运动学(二维摄像、解析)和动力学(测力板)方法,对一名运动员采用两种不同载荷(40kg、80 kg)的深蹲练习,深蹲从低位到直立状态整个动作过程进行了测试,通过运用牛顿经典力学方程计算动态动作中各姿态下人体关节肌肉力量等指标。研究结果:(1)力矩平衡方程求解的理论计算方式与动力学测试法结果高度一致,与测力板实测值的足底压力变化趋势一致且计算结果无差异性(P>0.05);(2)深蹲训练髋膝踝三个关节各指标基于动态牛顿力学方程的计算结果与平衡原理下的计算结果趋势高度相似,并且动态计算结果远远大于静态计算结果;(3)髋膝踝三个关节的各项指标值均随伸膝角度增大而逐渐减小;负重深蹲时杠铃负荷越大,髋膝踝三个关节各指标值则越大;分别对比40KG、80KG深蹲过程中髋膝踝三关节力矩、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张力、髋膝踝关节的受力,结果表明:髋关节力矩>膝关节力矩>踝关节力矩;股四头肌张力>臀大肌张力>小腿三头肌张力;(4)由于增加了惯性力和科氏力,动态计算下髋膝踝三个关节的受力结果大于静态计算时的受力结果,三个关节受力大小为膝关节受力>髋关节受力>踝关节受力且有显着差异性(P<0.05)。研究结论:(1)本文以平衡(静态)原理计算为基准对动态计算结果进行校验,以测力板测得的足底压力值为标准对动态计算结果进行校验,通过两种校验结果表明采用动态牛顿力学方程建立的理论计算模型合理且计算结果准确。(2)深蹲训练蹲起过程中,髋膝踝三个关节的个性指标随着伸膝角度的增大而逐渐变小,说明深蹲至低位时具有较大的训练价值;髋膝踝三个关节的各指标力量大小均随杠铃负荷的增大而增加,表明负重深蹲训练应对杠铃负荷大小加以考虑;对比三个关节的力矩及主动肌拉力,表明深蹲训练可作为锻炼股四头肌的最佳动作之一。(3)深蹲训练过程中膝关节受伤的风险相对于髋关节和踝关节受伤的风险大;从髌股关节压力值得出深蹲过程中膝关节处髌股关节受到较大的压力,增大了髌骨与股骨之间的摩擦力,论证了负重深蹲易造成髌股关节的软骨磨损。

李子豪[3](2020)在《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训练方法手段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短跑起跑阶段,以全新的视角设计训练方法手段,并对大学生男子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相关指标进行诊断与分析,试图揭示短跑起跑阶段的外部表现及内在机制,合理地安排专项技术与专项体能训练,为提高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能力进而提高短跑成绩提供科学指导。本人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短跑组科技攻关服务项目课题组成员,可充分利用先进仪器设备与分析系统,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与理论保障。采用文献资料法、影像解析与三维立体摄像解析法、Kistler动力学起跑器测试法、Optojump数字跑道测试法、肌电测试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将首都体育学院12名大学生男子短跑运动员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运用本人所设计的起跑阶段方法手段进行组合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12周实验后对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指标与专项技术指标再进行实验测试,并得出以下结论:1.关于专项运动素质指标:经12周时间训练后,实验组运用本人设计的新型起跑阶段方法手段组合训练,在30米、立定跳远、蹬伸前抛球三个指标上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且成绩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进行常规训练后,各专项运动素质指标均有一定幅度提升,但实验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在头后前抛球与100米专项指标上,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均有一定幅度提高,实验组提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但并未呈现出显着差异。2.关于运动学指标:经12周时间训练后,从时间参数上看,实验组运用本人设计的新型起跑阶段方法手段组合训练,在反应时、抵足板发力时长、单步步时、触地时间与腾空时间指标上,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且成绩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进行常规训练后,在反应时与抵足板发力时长指标上并无显着差异,在单步时长、腾空时间与触地时间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但提升幅度不及实验组;从起跑前三步步长与步频参数上看,实验组运用本人设计的新型起跑阶段方法手段组合训练,前三步步长与步频指标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成绩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进行常规训练后,前三步步长与步频指标实验前后同样差异性显着,但提升幅度不及实验组;从起跑蹬离速度与前三步步速参数上看,实验组运用本人设计的新型起跑阶段方法手段组合训练,起跑蹬离速度与前三步步速指标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成绩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进行常规训练后,起跑蹬离速度指标并无显着性差异,前三步步速指标差异性显着,但提升幅度不及实验组;从起跑加速节奏与30米全程节奏参数上看,实验组运用本人设计的新型起跑阶段方法手段组合训练,在前10米加速阶段时间与30米全程时间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保持步频稳定的情况下增加了步长,触地时间百分比减少,腾空时间百分比增加,触地与腾空时间比呈良性趋势发展。不但提高了起跑前三步能力,而且对加速衔接能力与30米全程跑起到促进作用。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后,起跑加速节奏与30米全程节奏参数均有一定幅度提高,但实验前后无显着性差异。3.关于动力学指标:经12周时间训练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在起跑力值、力量增加速率、冲量及功率指标上大体呈提高趋势,实验组提高幅度略优于对照组;实验组运用本人设计的新型起跑阶段方法手段组合训练后,后脚动力学相关指标及水平方向动力学相关指标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且提高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进行常规训练后无显着性差异。4.关于肌电指标:经12周时间训练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第一步、第二步、及第三步每步中的触地阶段主要发力肌群积分肌电均呈上升趋势,辅助发力肌群积分肌电提升幅度不显着或略有下降且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运用本人设计的新型起跑阶段方法手段组合训练后,第一步触地阶段支撑腿股直肌、臀大肌与摆动腿股直肌积分肌电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且积分肌电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第二步触地阶段支撑腿股直肌与腹直肌积分肌电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且积分肌电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第三步触地阶段支撑腿股直肌与腓肠肌积分肌电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且积分肌电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实验后运动员反应出良好的支撑蹬伸效果;对照组在进行12周常规训练后,实验前后前三步触地阶段积分肌电均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

周莹[4](2020)在《不同鞋跟高度拉丁舞鞋对发展下肢爆发力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拉丁舞是体育舞蹈的项目之一,它属于技能主导类难美项群,具有体育竞技性和特殊性。竞技性体现在动作的爆发力、舞蹈的风格与变化多端的技术技巧等方面;特殊性体现在双人舞蹈动作配合的多样性、服装优美性,还有舞蹈鞋跟对腿部线条的衬托。服饰与鞋样的美,已经成为美化体育舞蹈动作的重要部分。仅就舞鞋而言,它的功能既有美学的价值,又有助力完成动作的作用,所以,会产生选手依据自己的个性与能力选择穿着不同鞋跟高度之说。当前,拉丁舞选手在竞赛与表演的时候须穿着有一定高度的舞鞋,舞鞋能够美化舞蹈动作的效能已被选手们认同。但如何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高度的舞鞋,特别是不同鞋跟高度的舞鞋与最佳发挥下肢爆发力的作用,类似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选手们还研究不多,存在一定的盲动性。拉丁舞主要依靠下肢部位完成动作,而下肢爆发力又是影响完成高质量动作的关键要素。实践证明,长期穿着具有一定鞋跟高度的舞鞋进行训练,对发展下肢爆发力会起到一定作用,但至今还未见到相关理论研究的定论。无疑,这种看似虽小的课题对指导实践也具有较强的运用价值,急需予以弥补。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研究3.5cm、5.5cm与7.5cm三种鞋跟高度对下肢爆发力的影响。本文实验对象为武汉体育学院2018级舞蹈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专选班的二十一名女大学生。实验前的选取标准基本一致,均无腿部疾病、接受过三年及以上的舞蹈训练经历,年龄均为19.14±0.47岁,平均身高为168.38±2.01cm,平均体重为54.51±2.27kg。确保实验前测的各项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并将所有实验对象按鞋跟高度3.5cm组(n=7)、5.5cm组(n=7)与7.5cm组(n=7)随机分为三组;在进行八周相同的拉丁舞教学内容的学习后,依据立定跳远和测力台上跳跃动作的两项测量指标,检测她们的实验结果。所有数据执行统计学分析后结果如下:(1)经组内对比,三组实验对象的立定跳远、CMJ动力学指标数值皆有增长。其中3.5cm组CMJ值的腾空高度、冲量、相对功率,蹬伸前半段平均加速度动力学指标在实验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5.5cm组CMJ值的冲量、相对功率、相对力量,蹬伸前半段平均加速度、蹬伸后半段平均加速度动力学指标在实验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7.5cm组CMJ值的腾空时间、腾空速度、相对功率、相对力量、蹬伸前半段平均加速度、蹬伸前后段平均加速度动力学指标在实验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对比三组的提高程度,依次为5.5cm组、7.5cm组、3.5cm组。(2)经组间对比,5.5cm组和7.5cm组在CMJ值的冲量指标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且5.5cm组优于7.5cm组;三组的立定跳远、CMJ动力学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其中,5.5cm组的增长量高于3.5cm组和7.5cm组。(3)经组间对比,3.5cm组CMJ值的腾空高度指标提升效果最佳;5.5cm组在立定跳远,CMJ值的腾空时间、冲量、相对功率、蹬伸前半段平均加速度、蹬伸后半段平均加速度指标上提升效果最佳;而7.5cm组在CMJ值的腾空速度、相对力量指标上提升效果最佳。研究结论:(1)女大学生穿着不同鞋跟高度的舞鞋,在经过八周训练后,组内比较立定跳远与CMJ动力学指标值皆有增长趋势,且多数CMJ指标值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穿着不同的舞鞋对提升下肢爆发力均有相同的作用。(2)女大学生穿着不同鞋跟高度的舞鞋,在经过八周训练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立定跳远、CMJ动力学指标值,虽然呈现出无显着性差异特征,但也显示出5.5cm高度的舞鞋对下肢爆发力的影响效果最好,其次是7.5cm,3.5cm最次的实际运用价值。(3)舞蹈鞋的式样对美化腿部线条有一定作用,而舞蹈鞋的鞋跟高度会影响下肢爆发力的发挥。拉丁舞练习者在选择舞鞋时既要考虑个人的喜好,也应依据自己的舞蹈能力的状态选择适应自己的鞋跟高度。只有充分考虑舞蹈鞋的选择要素,才能保障拉丁舞蹈动作优美完成的效果。

李悦,张健[5](2019)在《原地纵跳测试与下肢肌肉力量的相关性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现在纵跳已经成为测试下肢力量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发展也基本成熟。纵跳起跳动作是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依靠身体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发挥下肢肌群最大爆发力,以达到最佳纵向起跳效果的技术动作。

王骏昇[6](2017)在《排球运动员扣球动作弱环节的诊断与提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测试法、专家访谈法和特尔斐法,力图提炼与专项体能训练相关性高的测试动作、测试指标和诊断指标,构建排球运动员扣球动作弱环节的诊断体系。利用测力台与运动捕捉系统进行起跳动作的诊断,利用美国Primus BTE诊断系统进行鞭打动作的诊断,描述测试动作特征,明确诊断指标特征和诊断标准,寻找弱环节并验证动作训练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如下:1.排球运动员扣球动作弱环节诊断框架包括手臂鞭打、上体鞭打、全身鞭打、叉腰蹲跳、叉腰下蹲跳、摆臂下蹲跳、助跑起跳等七个测试动作,峰值功率、冲量、峰值力、最大力量、力的加载率、关节力矩、摆臂幅度与速度等九个测试指标,手臂贡献、躯干贡献、下肢贡献、弹性贡献、摆臂贡献、助跑贡献等六个诊断指标,计算诊断标准,通过动作训练改善弱环节。2.动作测试中,性别间比较,女性运动员起动力量较好,应加强膝、踝肌群反应力量,提高手臂肌肉最大力量和肌肉维度。专位间比较,主攻力量最好,二传/自由人起动最快。弹跳表现间比较,弹跳高的运动员速度力量和最大力量水平更好。两侧肌力比较,起跳时左腿以髋、踝发力为主导,右腿以髋、膝发力为主导。指标相关性分析,起跳高度与速度力量、爆发力、左侧肌力关系密切,鞭打动作测试指标以功率、速度及其变化率为主。3.起跳动作诊断指标的弹性贡献中,性别间比较,弹性贡献与肌肉质量关系不大,弹性贡献大的运动员爆发力更好。提高爆发力和低强度反应力量可改善弹性贡献。摆臂贡献中,性别间比较,摆臂幅度和摆臂贡献有显着差异。两侧肌力间比较,左侧摆臂幅度和速度大,动作训练重点改进左臂上摆幅度。指标相关性分析,提高摆臂贡献应重点改进摆臂幅度,同时加强摆臂动作的速度力量和爆发力。助跑贡献中,性别间比较,女性运动员伸膝、跖屈肌群发力更大,应重视膝、踝关节的反应力量。助跑贡献大的运动员爆发力水平更高。指标相关性分析,助跑贡献主要与爆发力相关,提高助跑贡献,需要进行爆发力和高强度反应力量的动作训练。4.鞭打动作的诊断指标中,男性运动员躯干旋转和屈伸发力以及鞭打力量的传递效果好于女性。专项体能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动作的功率训练上。男、女性运动员指标的标准差较大,男女运动员应分别诊断。5.明确诊断标准,找准动作弱环节,通过相应力量主题的动作训练,可以改善扣球动作的弱环节。

李博[7](2016)在《篮球男子运动员原地纵跳时下肢力量参数的相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与体育的相结合,使得竞技体育飞速发展。使得对运动员的各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而纵跳是很多竞技体育项目的基础,纵跳成绩是下肢爆发力最直接的体现,也是下肢稳定性和协调性的体现。所以发展运动员良好的弹跳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纵跳的方式和节奏各不相同,都会影响起跳的效果。了解纵跳时下肢力量相关参数的基本特征规律对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是很好的帮助。本文运用Kistler quattro jump纵跳测试系统对50名男子篮球二级运动员进行了原地纵跳实验的研究分析以及建立相对应的回归方程模型。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SJ中,改变纵跳时膝关节角度,纵跳高度、纵跳初速度、最大力值以及平均功率都是随之变化的。不同膝角纵跳时纵跳高度都是与纵跳初速度呈显着性相关,与最大力值之间不存在显着性相关。(2)在SJ中,纵跳成绩可以通过纵跳初速度来预测,最大功率可以通过最大力值和起跳初速度来很好的预测。(3)在CMJ中,纵跳高度与纵跳初速度,快肌纤维百分比具有显着性相关。回归方程模型的建立中,纵跳初速度能很好的预测纵跳成绩,平均功率和快肌纤维百分比能很好的预测和判断瞬间力量,快肌纤维百分比能用初速度、最大力值和纵跳高度来预测,最大力值和初速度能很好的预测最大功率值。(4)SJ和CMJ两种不同的纵跳方式比较,CMJ纵跳成绩、纵跳速度、平均功率、最大功率都大于SJ,都具有显着性差异。两种纵跳方式的高度都与纵跳初速度有很高的相关性,起跳速度是纵跳的高度的直接影响因素。

闫霞[8](2016)在《大学生原地纵跳下肢力量相关力学特征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近几年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多项身体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肢力量作为走、跑、跳等各种活动的动力,下降幅度较为明显,又由于下肢力量能够影响其他身体素质的发展,因此需要引起强烈的重视。本研究通过体育系大学生与非体育系大学生下肢力量力学参数特征的对比和相关性分析,为大学生提高下肢力量,增强身体平衡,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研究方法:选取首都体育学院体育系大学生108人(男54人,女54人),非体育大学生92人(男41人,女51人)。在测力台上完成CMJ、CJb和CJs三个动作的测试,采集相关动力学数据,用SPSS22.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对大学生的下肢力量各项指标特征进行了差异性、相关性和回归预测的分析。研究结果:(1)CMJ测试中,两组男生和两组女生的起跳高度、功率、腾空时间和离台瞬时速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蹬伸力值影响最大的指标是功率指标,与快肌纤维比和肌肉弹性能利用率两个指标相关度较低(?r?<0.5)。蹬伸力值、离台瞬时速度和蹬伸时间可以显着预测非体育系男生的功率指标(R2=0.969),蹬伸力值、离台瞬时速度、蹬伸时间和起跳高度可以显着预测体育系男生和非体育系女生的功率指标(R2分别为0.977和0.959),快肌纤维比、蹬伸时间、蹬伸力值和离台瞬时速度可以显着预测体育系女生功率指标(R2=0.961)。(2)CJb测试中,两组女生除功率疲劳指标外,其余所有指标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男生的起跳高度、功率、蹬伸力值和最大高度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速度耐力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无显着性差异。起跳高度、蹬伸力值和接触时间三个指标可以显着预测功率指标。(3)CJs测试中,接触时间指标两组男生有显着差异,两组女生有非常显着差异;腿平衡指数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四组腿平衡指数无显着差异,平均数都小于2。起跳高度和接触时间可以显着预测体育系男生和非体育系女生的功率指标(R2分别为0.926和0.885),起跳高度、接触时间和腿平衡指数可以显着预测非体育系男生的功率指标(R2=0.946),起跳高度、腿刚度和腿平衡指数可以显着预测体育系女生的功率指标(R2=0.881)。研究结论:(1)下肢蹬伸力量在CMJ测试中与功率呈高度正相关,与时间呈中度负相关,其中,男生还与起跳高度、离台瞬时速度相关。在CJb测试中,四组蹬伸力量都与功率和接触时间相关系数较高。(2)功率在CMJ测试中,与起跳高度、蹬伸力值、时间、起跳初速度和快肌纤维比呈中度以上相关。在CJb测试中,非体育系女生功率值与所有测试指标相关系数均较低,其余三组起跳高度、蹬伸力值和接触时间指标相关系数较高。在CJs测试中,四组的功率指标均与起跳高度和腿平衡指数呈中度以上相关,体育系女生还与腿刚度呈中度相关。(3)速度耐力与自愿努力指数呈中度以上相关;功率疲劳指数与高度疲劳指数呈中度以上相关;腿刚度与时间呈中度以上负相关。

焦建洲[9](2015)在《膝内翻人群下肢不对称性在纵跳过程中的生物力学表现》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膝内翻人群的膝关节易形成关节炎,其发生率为非膝内翻人群2倍,并且最初一般表现为单侧发病。本研究对膝内翻人群和非膝内翻人群进行不同形式的纵跳测试和下肢不对称性测试,研究膝内翻者下肢优势腿和非优势腿在纵跳过程中的特征,同时探讨膝内翻人群与非膝内翻人群在纵跳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差异。尝试研究膝内翻人群单侧膝关节炎发病率高及关节炎发病率高于非膝内翻者的原因,为膝内翻人群预防关节炎及损伤提供基础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不对称公式选取单侧下肢前跳不对称的12名膝内翻男性受试者为膝内翻组,根据年龄、身高、体重、下肢形态学和对称性指标特征匹配12名非膝内翻受试者为非膝内翻组。运用Vicon采集纵跳过程中的运动学数据,利用Kistler测力台采集动力学数据。纵跳分为为半蹲跳、下蹲跳、连续纵跳三种形式。采集纵跳过程前后、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地面反作用力瞬时值、峰值及对应时间,下肢各关节在三个面上的角度峰值及对应时间、瞬时角度等生物力学指标。对膝内翻组的优势侧和非优势侧、内翻组和非膝内翻组优势侧的测试指标分别应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其生物力学表现的差异。研究结果:①半蹲跳下落过程中,膝内翻者优势侧与非优势侧髋、膝、踝关节冠状面最大角度,膝内翻趋势、踝外翻趋势、髋外展趋势具有显着性差异;膝内翻者和非膝内翻者优势侧膝关节基础内翻角,髋、膝、踝冠状面最大角度具有显着性差异。②下蹲跳起跳过程中,膝内翻者下肢优势侧与非优势侧髋、膝、踝关节角度冠状面最大角度,膝内翻、踝外翻、髋外展趋势均具有显着性差异。下蹲跳起跳过程中,膝内翻组和非膝内翻组优势侧膝、踝关节冠状面最大角度,膝内翻、踝外翻趋势具有显着性差异;下落过程中两组间髋、膝、踝关节冠状面最大角度,膝内翻、踝外翻、髋外展趋势具有显着性差异。③连续纵跳下落过程中,膝内翻者下肢优势侧与非优势侧髋、膝、踝关节冠状面最大角度,膝内翻、踝外翻、髋外展趋势均具有显着性差异;连续纵跳下落过程中膝内翻组和非膝内翻组优势侧髋、膝、踝关节冠状面最大角度均具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①具有两侧不对称的膝内翻者在完成各种纵跳运动中优势侧膝内翻关节角度会造成优势侧膝关节内应力主要向内侧关节面集中,增大了内侧关节面的冲击力。长时间积累可能会导致内侧关节面磨损,是膝内翻者单侧膝关节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②与非膝内翻者相比,由于膝内翻者在纵跳运动中髋、膝、踝关节角度明显大于非膝内翻者,会造成膝关节内应力主要向内侧关节面集中,增大了内侧关节面的冲击力,可能是膝内翻者膝关节炎发病率高于非膝内翻者的原因。

李亮[10](2013)在《两种姿势进行蹲跳和起动的肌电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高速摄像机结合肌电实验测试两种不同姿势(A:膝关节不超过脚尖;B:膝关节超过脚尖)进行蹲跳和起动时,下肢主要肌肉的标准化积分肌电、肌肉贡献率、膝关节伸时的拮抗肌、主动肌共激活水平和竞技能力结果,以便综合比较两种姿势的异同、优劣,决定在训练和比赛中采取高效安全的起跳、移动姿势,唤起竞技体育中对于基本动作的训练、动作姿态和动作模式训练以及臀大肌和股后肌群训练的重视。研究方法:运用高速摄像机结合肌电同步测试的方法,对宁波大学男子篮球队10名运动员进行原地蹲跳和横向起动测试。运动学数据处理采用高速摄像机自带Photron Fastcam分析软件;肌电数据处理采用ME-6000自带MegaWin软件并导出Excel进行计算分析,肌电测试肌肉选取右侧阔筋膜张肌、臀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腘绳肌、腓肠肌外侧头、胫骨前肌和比目鱼肌8块肌肉。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结论:⑴A姿势(膝关节不超过脚尖)和B姿势(膝关节超过脚尖)进行蹲跳时, A姿势蹲跳时髋关节周围肌肉激活程度更高(表现为臀大肌参与更多),B姿势蹲跳时膝关节周围肌肉激活程度更高(表现为腓肠肌外侧头参与更多),70%最大腾空高度蹲跳时A、B姿势间臀大肌和腘绳肌标准化积分肌电有显着性差异。而A姿势蹲跳的最大摸高高度低于B姿势,并有显着差异性,可能是由于不习惯、肌肉用力不协调造成的。⑵两种姿势快速起动时,主要的参与肌肉都是股外侧肌、比目鱼肌和臀大肌,但A姿势的腘绳肌贡献率更高,且阔筋膜张肌、臀大肌、股外侧肌、腘绳肌和胫骨前肌的激活程度更高;而B姿势表现为更高的股直肌贡献度、激活程度和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更多的激活。其中腘绳肌、胫骨前肌和比目鱼肌的标准化积分肌电差异性显着。A姿势起动时间短于B姿势,向右侧移动时有差异性显着。⑶与B姿势相比,使用A姿势蹲跳和起动时膝关节更加稳定,可能会降低膝关节的受伤风险。

二、不同膝角静态蹲跳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膝角静态蹲跳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高水平武术运动员三种太极跳跃难度动作下肢肌肉用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竞技太极拳跳跃难度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关于竞技太极拳腾空飞脚接提膝独立动作的界定
        1.1.2 关于竞技太极拳旋风脚接提膝独立动作的界定
        1.1.3 关于竞技太极拳腾空摆莲接提膝独立动作的界定
    1.2 关于竞技太极拳跳跃类难度动作的相关研究
        1.2.1 关于竞技太极拳跳跃类难度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相关研究
        1.2.2 关于竞技太极拳跳跃类难度动作的表面肌电相关研究
    1.3 关于其它运动项目跳跃动作的肌肉用力特征相关研究
    1.4 关于竞技武术跳跃类难度动作的训练方法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测量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竞技太极拳三种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分析
    3.2 三种难度动作阶段划分研究
    3.3 三种难度动作时间分布特征研究
    3.4 三种难度动作起跳阶段下肢用力特征分析
        3.4.1 起跳蹬伸最低关键点关节角度特征分析
        3.4.2 起跳蹬伸环节关节角度相对变化量特征分析
        3.4.3 起跳阶段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3.5 三种难度动作腾空阶段下肢用力特征分析
        3.5.1 离地瞬间关键点关节角度特征分析
        3.5.2 击响关键点重心高度及变量特征分析
        3.5.3 腾空阶段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3.6 三种难度动作落地阶段下肢用力特征分析
        3.6.1 落地稳定关键点关节角度特征分析
        3.6.2 落地阶段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3.7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不同负重深蹲练习髋膝踝关节力量的理论计算与变化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下肢力量的重要性
        1.2.2 下肢力量的专项特征及有效训练方法
        1.2.3 不同负重、不同幅度下深蹲的变化特征
        1.2.4 负重深蹲过程中的关节力量的负荷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理论计算法
        2.2.4 数理分析法
3.不同负重深蹲练习髋膝踝关节力量的理论计算
    3.1 深蹲练习髋膝踝动作特征及人体运动受力分析建模
    3.2 理论计算模型
    3.3 具体计算过程
    3.4 不同负重深蹲练习髋膝踝关节力量的计算编程
    3.5 数据输入、数据的编程计算及统计学处理
        3.5.1 数据输入
        3.5.2 数据的编程计算结果
        3.5.3 深蹲练习理论计算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4.研究结果
    4.1 足底压力计算值精度检验结果
    4.2 深蹲练习髋膝踝三个关节力量理论计算及变化特征结果
        4.2.1 髋膝踝三个关节力矩变化特征
        4.2.2 髋膝踝三个关节力矩理论计算结果
        4.2.3 髋膝踝三个关节伸肌力量变化特征
        4.2.4 髋膝踝三个关节伸肌力量理论计算结果
    4.3 深蹲练习对于下肢关节造成损伤风险的机理研究结果
        4.3.1 髋膝踝三个关节受力变化特征
        4.3.2 髋膝踝三个关节受力理论计算结果
5.分析与讨论
    5.1 足底压力计算值精度检验结果分析
    5.2 深蹲练习髋膝踝三个关节力量理论计算及变化特征结果分析
    5.3 深蹲练习对于下肢关节造成损伤风险的机理研究分析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训练方法手段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短跑起跑发展概述
        1.4.2 短跑起跑阶段重要意义概述
        1.4.3 短跑起跑阶段要素概述
        1.4.4 短跑起跑阶段训练重点及常见训练法手段概述
        1.4.5 短跑项目运动学、动力学、肌电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研究样本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样本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影像解析与三维立体摄像解析法
        2.2.3 Kistler动力学起跑器测试法
        2.2.4 Optojump数字跑道测试法
        2.2.5 肌电测试法
        2.2.6 实验法
        2.2.7 数理统计法
    2.3 研究利弊条件分析
        2.3.1 有利条件分析
        2.3.2 困难与解决办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测试短跑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3.1.1 测试短跑运动员身体形态分析
        3.1.2 测试短跑运动员的年龄情况分析
    3.2 专项运动素质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前各专项运动素质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3.2.2 实验前后各专项运动素质指标结果与对比分析
        3.2.3 专项运动素质指标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3.3 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起跑阶段相关时刻界定、阶段划分及重要参数释义
        3.3.2 起跑阶段运动学指标结果与分析
        3.3.3 起跑阶段动力学指标结果与分析
        3.3.4 起跑阶段肌电指标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实验训练方案
    附件2:实验训练计划
    附件3:实验测试现场情况

(4)不同鞋跟高度拉丁舞鞋对发展下肢爆发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鞋跟高度的相关论述
        2.1.1 拉丁舞鞋的定义
        2.1.2 鞋跟高度在下肢方面的研究
    2.2 体育舞蹈下肢爆发力的相关论述
        2.2.1 下肢爆发力相关概念界定
        2.2.2 爆发力在体育舞蹈中的研究现状
        2.2.3 下肢在体育舞蹈中的研究现状
    2.3 测力台的相关论述
        2.3.1 测力台的定义
        2.3.2 测力台CMJ纵跳的原理
        2.3.3 测力台CMJ纵跳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比较分析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前下肢爆发力结果
    4.2 实验前后下肢爆发力结果
        4.2.1 实验前后立定跳远测试成绩结果
        4.2.2 实验前后测力台指标腾空时间结果
        4.2.3 实验前后测力台指标腾空速度结果
        4.2.4 实验前后测力台指标腾空高度结果
        4.2.5 实验前后测力台指标冲量结果
        4.2.6 实验前后测力台指标相对功率结果
        4.2.7 实验前后测力台指标相对力量结果
        4.2.8 实验前后测力台指标蹬伸前半段平均加速度结果
        4.2.9 实验前后测力台指标蹬伸后半段平均加速度结果
    4.3 实验前后下肢爆发力增长情况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不同鞋跟高度对下肢爆发力影响结果分析
        5.1.1 3.5 cm鞋跟高度组对下肢爆发力影响结果分析
        5.1.2 5.5 cm鞋跟高度组对下肢爆发力影响结果分析
        5.1.3 7.5 cm鞋跟高度组对下肢爆发力影响结果分析
    5.2 不同测试指标数据结果分析
        5.2.1 立定跳远数据结果分析
        5.2.2 测力台各项指标数据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6)排球运动员扣球动作弱环节的诊断与提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碰撞
    1.2 排球运动员技能和体能诊断技术的发展
    1.3 排球运动员扣球动作分环节诊断的可行性
2 文献综述
    2.1 排球运动员专项技术动作诊断的相关研究
        2.1.1 起跳动作的力学诊断
        2.1.2 鞭打动作的力学诊断
        2.1.3 小结
    2.2 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诊断的相关研究
        2.2.1 排球专项体能内涵的理论研究
        2.2.2 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诊断的相关研究
        2.2.3 排球运动员专项力量诊断的相关研究
        2.2.4 小结
    2.3 动作诊断的实践应用
    2.4 已有研究不足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3.2.1 理论意义
        3.2.2 实践价值
    3.3 技术路线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研究法
        4.2.2 测量法
        4.2.3 实验法
        4.2.4 专家访谈法
        4.2.5 特尔斐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排球运动员扣球动作的分环节诊断框架构建
        5.1.1 测试动作的确定
        5.1.2 测试指标的筛选
        5.1.3 诊断指标的提炼
        5.1.4 扣球动作分环节诊断框架的建立
        5.1.5 小结
    5.2 排球运动员扣球的动作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起跳动作的动作测试结果与分析
        5.2.2 鞭打动作的动作测试结果与分析
        5.2.3 小结
    5.3 排球运动员扣球动作的诊断指标特征分析
        5.3.1 起跳动作诊断指标特征分析
        5.3.2 鞭打动作诊断指标特征分析
        5.3.3 小结
    5.4 排球运动员弱环节诊断与训练提高效果
        5.4.1 起跳动作的弱环节诊断与训练提高效果
        5.4.2 鞭打动作弱环节的诊断与训练提高效果
        5.4.3 小结
6 结论
7 本文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篮球男子运动员原地纵跳时下肢力量参数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肌肉力量的概述
        1.3.2 下肢肌肉力量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1.3.3 篮球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的相关研究
        1.3.4 原地纵跳的研究概述
        1.3.5 小结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3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不同膝关节角度的半蹲跳(SJ)对比分析以及各参数相关性研究
        3.1.1 半蹲跳SJ测试参数的曲线变化
        3.1.2 不同膝角的SJ测试参数的数理统计和检验
        3.1.3 不同膝角半蹲跳(SJ)纵跳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1.4 半蹲跳SJ各参数之间的回归分析。
        3.1.5 讨论与小结
    3.2 下蹲跳CMJ肌肉力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3.2.1 CMJ纵跳时相的划分
        3.2.2 下蹲跳(CMJ)测试中力、速度、高度曲线变化
        3.2.3 下蹲跳CMJ各参数的描述统计分析
        3.2.4 下蹲跳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2.5 下蹲跳CMJ各参数之间的回归分析
        3.2.6 讨论与小结
    3.3 半蹲跳SJ和下蹲跳CMJ对比分析
        3.3.1 SJ与CMJ测试指标相关性分析
        3.3.2 SJ与CMJ成绩之间的回归分析及检验
        3.3.3 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学生原地纵跳下肢力量相关力学特征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下肢力量的概述
        1.4.2 原地纵跳的相关研究进展
        1.4.3 原地纵跳时下肢力量相关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3 数据统计与处理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CMJ纵跳形式下肢力量力学参数的相关特征分析
        3.1.1 CMJ纵跳形式下肢力量力学参数对比
        3.1.2 CMJ纵跳形式下肢力量力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1.3 CMJ纵跳形式下肢力量力学参数的回归分析
    3.2 CJb纵跳形式下肢力量力学参数的相关特征分析
        3.2.1 CJb纵跳形式下肢力量力学参数对比
        3.2.2 CJb纵跳形式下肢力量力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2.3 CJb纵跳形式下肢力量力学参数的回归分析
    3.3 CJs纵跳形式下肢力量力学参数的相关特征分析
        3.3.1 CJs纵跳形式下肢力量力学参数对比
        3.3.2 CJs纵跳形式下肢力量力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3.3 CJs纵跳形式下肢力量力学参数的回归分析
4 分析讨论
    4.1 非体育系大学生与体育系大学生原地纵跳下肢力量参数的差异
    4.2 原地纵跳时下肢力量力学参数的相关度
        4.2.1 原地纵跳时的下肢蹬伸力量与其他力学参数的相关度
        4.2.2 功率与其他力学参数的相关度
        4.2.3 其他力学参数特征之间的相关度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膝内翻人群下肢不对称性在纵跳过程中的生物力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膝关节与运动
        1.2.2 膝内翻简介
        1.2.3 膝内翻的病理学分析
        1.2.4 下肢不对称性研究
        1.2.5 膝内翻在不同人群中的的表现
        1.2.6 纵跳与膝内翻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方法
        2.2.1 运动捕捉系统
        2.2.2 实验步骤
        2.2.3 指标的选取
    2.3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半蹲跳过程中生物力学特征差异
        3.1.1 半蹲跳运动中膝内翻者优势侧与非优势侧生物力学特征差异
        3.1.2 半蹲跳运动中膝内翻者与非膝内翻者间优势侧生物力学特征差异
    3.2 下蹲跳运动中生物力学特征差异
        3.2.1 下蹲跳运动中膝内翻者优势侧与非优势侧生物力学特征差异
        3.2.2 下蹲跳运动中膝内翻者与非膝内翻者间优势侧生物力学特征差异
    3.3 连续纵跳运动中膝内翻者生物力学特征差异
        3.3.1 连续纵跳运动中膝内翻者优势侧与非优势侧生物力学特征差异
        3.3.2 连续纵跳运动膝内翻者与非膝内翻者间优势侧生物力学特征差异
4 分析与讨论
    4.1 下肢不对称的评定
    4.2 半蹲跳运动中的生物力学表现及与损伤的关系
        4.2.1 半蹲跳运动中膝内翻者下肢两侧生物力学表现及与损伤的关系
        4.2.2 半蹲跳运动中膝内翻者和非膝内翻者下肢优势侧生物力表现及与损伤的关系
    4.3 下蹲跳运动中的生物力学表现及与损伤的关系
        4.3.1 下蹲跳运动中膝内翻者下肢两侧生物力学表现及与损伤的关系
        4.3.2 下蹲跳运动中膝内翻者和非膝内翻者下肢优势侧生物力学表现及与损伤的关系
    4.4 连续纵跳运动中的生物力学表现及与损伤的关系
        4.4.1 连续纵跳运动中膝内翻者下肢优势侧与非优势侧生物力表现及与损伤的关系
        4.4.2 连续纵跳运动中膝内翻者和非膝内翻者下肢优势侧生物力表现及与损伤的关系
    4.5 三种纵跳运动中的生物力学表现联系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8 致谢

(10)两种姿势进行蹲跳和起动的肌电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综述
    1.1 姿势控制(postural control)的研究现状
        1.1.1 无干扰时姿势控制
        1.1.2 受到干扰时姿势的代偿
    1.2 纵跳研究现状
        1.2.1 纵跳的基础研究现状
        1.2.2 纵跳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关于起动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数据处理
        2.2.3 数理统计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蹲跳实验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姿势蹲跳积分肌电(iEMG)结果与分析
        3.1.2 不同姿势蹲跳肌肉贡献率结果与分析
        3.1.3 不同姿势蹲跳膝关节主动肌、拮抗肌共激活(co-activation)结果与分析
    3.2 起动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姿势起动积分肌电(iEMG)结果与分析
        3.2.2 不同姿势起动肌肉贡献率结果与分析
        3.2.3 不同姿势起动时膝关节主动肌、拮抗肌共激活(co-activation)结果与分析
    3.3 蹲跳实验和起动实验的竞技能力结果与分析
        3.3.1 蹲跳实验的竞技能力结果与分析
        3.3.2 起动实验的竞技能力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不同膝角静态蹲跳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高水平武术运动员三种太极跳跃难度动作下肢肌肉用力特征研究[D]. 张希.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不同负重深蹲练习髋膝踝关节力量的理论计算与变化特征分析[D]. 褚子雯.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3]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训练方法手段的实验研究[D]. 李子豪.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4]不同鞋跟高度拉丁舞鞋对发展下肢爆发力的实验研究[D]. 周莹.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5]原地纵跳测试与下肢肌肉力量的相关性研究综述[J]. 李悦,张健.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04)
  • [6]排球运动员扣球动作弱环节的诊断与提高研究[D]. 王骏昇.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2)
  • [7]篮球男子运动员原地纵跳时下肢力量参数的相关分析[D]. 李博. 首都体育学院, 2016(01)
  • [8]大学生原地纵跳下肢力量相关力学特征的初步研究[D]. 闫霞. 首都体育学院, 2016(01)
  • [9]膝内翻人群下肢不对称性在纵跳过程中的生物力学表现[D]. 焦建洲. 苏州大学, 2015(01)
  • [10]两种姿势进行蹲跳和起动的肌电比较研究[D]. 李亮. 宁波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不同膝角静态深蹲跳的生物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