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口块磁铁石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铜矿成因

碧口块磁铁石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铜矿成因

一、碧口地块磁铁石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铜矿床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张高鑫[1](2020)在《勉略宁地块车渡磁铁石英岩型金矿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已发现的磁铁石英岩型金矿床有多处,然而对于该类型矿床的成因却争议不断。勉略宁地块磁铁石英岩型金矿床与世界典型磁铁石英岩型金矿床存在明显差异,世界典型磁铁石英岩型金矿床中的金成矿作用主要与后期变质变形过程中叠加的石英硫化物脉相关,金的载体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黄铁矿等硫化物。然而,勉略宁地块中磁铁石英岩型金矿床不发育后期叠加的石英硫化物脉体,金的主要载体矿物为磁铁矿。车渡金矿床为勉略宁地块内规模较大、成矿特征较为典型的磁铁石英岩型金矿床,论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超显微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矿物间包裹、交代关系、岩(矿)石变质程度划分成矿期次,对不同成矿期次的载金矿物进行微区原位微量元素分析,进而讨论矿床成因,为下一步深入研究该类型金矿床成矿机理提供基础资料。此外,挑选磁铁石英岩型矿体中的锆石进行U-Pb年代学研究,厘定磁铁石英岩的沉积时代,进而限定金成矿时代。根据岩(矿)石变质程度、矿物穿插包裹关系,将成矿作用划分为以下3期:(1)沉积变质期,伴随磁铁石英岩沉积-变质作用,形成了高品位层状金矿体,大量自然金分布在磁铁矿及磁铁矿与石英颗粒间;(2)热液活动期,分为两个成矿阶段,第一阶段为烟灰色石英硫化物脉,这一阶段的金主要分布在黄铁矿与石英中,第二阶段为含硫化物碳酸盐脉,金主要分布在黄铜矿与方解石中;(3)表生成矿期,磁铁石英岩发生强烈褐铁矿化,依据褐铁矿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将褐铁矿划分为两个世代,第一世代褐铁矿中的金主要分布在褐铁矿内部及褐铁矿与残留磁铁矿的接触部位,第二世代褐铁矿中的金主要分布在褐铁矿的内部及边缘。在划分车渡金矿床成矿期次的基础上,对不同期次的载金矿物进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沉积变质期磁铁石英岩磁铁矿(Mt)中与Au相关联的元素组合为Ag-CuAs-Pb-Bi-Mo,黄铁矿(Py1)中Au的相关联元素组合为Ag-Co-Cu-Zn-As-Bi-Mo;热液黄铁矿(Py2)中与Au相关联的元素组合为Ag-Cu-As-Bi-Mo-Te。表生期絮状褐铁矿(Lm2)中与Au相关联的元素组合为Ag-Cu-As-Pb-Bi。通过原位微区分析,在磁铁石英岩中磁铁矿与黄铁矿晶格中不可见金的含量较低,但在镜下观察发现大量的大颗粒自然金,主要分布在第二世代絮状褐铁矿(Lm2)中,絮状褐铁矿(Lm2)较第一世代褐铁矿中Ti的含量高出几个数量级,与磁铁矿中Ti的含量接近,磁铁矿中Au相关联元素组合(Ag-Cu-As-Pb-Bi-Mo)与絮状褐铁矿(Lm2)中Au相关联元素组合(Ag-Cu-As-Pb-Bi)接近,具有一定的继承性。通过对磁铁石英岩及石英硫化物脉中黄铁矿进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两期黄铁矿中均存在不可见金,大部分不可见金以固溶体(Au+)的形成赋存,少量不可见金以纳米粒子形式存在。通过对车渡磁铁石英岩矿体进行锆石U-Pb测年,得到的年龄为25亿年左右,并且总结前人关于勉略宁地块碧口群与鱼洞子群年代学研究,通过对比得出车渡磁铁石英岩年龄与鱼洞子群磁铁石英岩年龄接近,因此认为车渡磁铁石英岩可能为鱼洞子群磁铁石英岩在碧口群中的残片。

潘亚森[2](2019)在《黄土坡铜锌矿床中黄铁矿特征及对成矿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铜作为一种相对短缺且重要的战略资源逐步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VMS型)铜多金属矿床是提供铜资源的矿床类型之一,对其成矿作用的研究不仅可以有效的指导现有矿床的开采,也为矿床的深部资源预测和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依据。新疆东天山成矿带发育多个矿集区,也是我国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之一,为我国提供大量的铜金属资源。黄土坡铜锌矿床是东天山卡拉塔格矿集区一中型矿床,赋存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海相火山-沉积岩系,矿体整体呈平卧透镜状分布于大柳沟组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之间。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对黄土坡铜锌矿床中广为分布的黄铁矿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了矿床的形成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以及成矿作用过程。目前取得的主要认识有:1.黄土坡铜锌矿床由上部块状矿体和下部网脉状矿体组成,矿床的形成经过了两个成矿期,其中第一成矿期包括喷流-沉积阶段和热液改造阶段,第二成矿期为表生成矿期。2.黄土坡铜锌矿床中黄铁矿的形成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上部块状矿体中第一阶段形成的黄铁矿(PyⅠ)主要呈它形细粒集合体;第二阶段形成的黄铁矿(PyⅡ)与黄铜矿和闪锌矿共生,主要呈细粒半自形晶存在;下部网脉状矿体中的黄铁矿(PyⅢ)与黄铜矿共生,主要呈粗粒自形晶,局部破碎成碎粒状。3.块状矿体中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425±39)Ma,表明该矿体形成于中志留世。4.各不同阶段黄铁矿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黄铁矿属硫略亏型,矿床形成于较高温环境,上下部矿体中黄铁矿有不同的形成过程,但均与火山热液作用有关。成矿流体以富Cl-型的流体为主,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流体和海水的混合。成矿物质来源于幔源岩浆,并混有一定的地壳物质。5.黄土坡矿床形成于高温、低硫逸度的条件,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有海水的加入,并且其还原性逐渐增强。温度降低和形成环境的转变是导致铜和锌等金属元素沉淀的主要机制。

乔军伟[3](2019)在《青藏高原聚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后一片神秘而神奇的大地,对于煤炭地质也是如此。高原上煤矿(点)众多,含煤地层广布,但是煤炭资源地质调查研究广度和深度十分有限,大部分地区属于煤田地质工作的空白。为此,本文运用板块构造、大陆动力学及盆地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就青藏高原聚煤作用基本特点开展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成果。地质调查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早石炭世以来有8个主要聚煤期,形成的14套含煤地层残留在3个构造区10个赋煤带,赋存在东昆仑、昌都、土门格拉、冈底斯北缘、拉萨、冈底斯南缘6个聚煤盆地。其中,昌都、土门格拉、冈底斯北缘、拉萨4个聚煤盆地发育海陆过渡相含煤地层,煤层层数较多,部分煤层较稳定;东昆仑聚煤盆地为主要为陆相沉积,煤层层数少,煤层不稳定;冈底斯南缘聚煤盆地具有由海陆过渡相沉积至陆相沉积演变的特征,始新世海陆过渡相含煤地层煤层层数较多,部分煤层较稳定,中新世-上新世演变为陆相沉积,含煤层数较少,煤层不稳定。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聚煤作用主要受东特提斯洋弧盆演化的控制,含煤沉积主要发育在大陆边缘海岸带的弧后盆地及弧背前陆盆地;中生代–新生代聚煤作用主要受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的控制,含煤沉积发育在昌都地块弧背前陆盆、甜水海–北羌塘前陆盆地、东昆仑山间盆地、冈底斯地区弧间盆地及走滑拉分盆地。在板块构造运动控制下,青藏高原聚煤作用具体特定的时空迁移规律,早石炭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位于昌都地块南缘,晚三叠世迁移至昌都地块内部及南、北羌塘地块过渡区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迁移至冈底斯地块北缘,在始新世迁移至冈底斯地块南缘。根据板块构造及其控制之下的岩相古地理特点,提炼出弧后伸展盆地、弧背前陆盆地、弧间坳陷盆地、弧前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山前坳陷盆地、山间断陷盆地7种聚煤盆地类型。分析青藏高原隆起历史和剥蚀速率,认为昌都盆地隆起高度的近一半被剥蚀,造成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呈块状大面积出露;冈底斯北缘主要受盆内断层和北侧怒江深大断裂影响,含煤地层支零破碎;拉萨盆地剥蚀作用相对较弱,但含煤地层强烈褶皱和错断;东昆仑盆地含煤地层仅分布在逆冲构造的下盘,冈底斯南缘盆地含煤地层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两岸断层的下盘。由此构造变形特点,预测了冈底斯北缘、拉萨和冈底斯南缘主要赋煤区煤炭资源潜力,认为冈底斯北缘盆地找煤前景较好。本论文包括插图77幅,表格43个,参考文献235篇。

张志超[4](2018)在《碧口地体含金VMS矿床成因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已发现的富金VMS型矿床仅十余处,然而对该类矿床中含金流体的来源和金的富集沉淀机理及其与贱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却争议不断。阳坝和杜坝分别为碧口地体中唯一的大型和极具代表性的小型含金VMS型铜金矿床,为研究该类型矿床成因模式提供依据。论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超显微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同成矿火山岩的成岩成矿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载金矿物微区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和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厘定喷流-沉积和区域变质两期成矿作用,揭示其含金流体来源和金富集沉淀机制的差异性,构建矿床的成因模式,讨论矿床规模差异的原因。喷流-沉积期铜金矿体赋存于新元古代碧口群细碧岩中,成矿年龄为804810Ma;区域构造演化综合研究和同成矿火山岩的微量元素特征揭示矿床形成于汇聚板块边界的岛弧环境,与典型别子型VMS矿床一致,这可能是导致其产出铜金、而非铅锌的根本控制因素;而区域变质期金的叠加成矿作用形成于华北-华南陆陆碰撞构造背景,矿体呈NW向产出,受控于区域NW向断裂,成矿年龄为203220Ma,与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年龄一致。阳坝矿床喷流-沉积期流体以中温(275.2℃315.2℃)、低盐度(0.1813.72wt%NaCl)为特征;区域变质期流体以中温(260.1℃326.3℃)、低盐度(0.1811.96wt%NaCl)为特征。喷流-沉积期氧同位素研究指示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海水;区域变质期氧同位素范围与区域造山型金矿相同,指示流体可能来源于变质水。杜坝矿床流体特征和成矿流体来源与阳坝矿床相同。喷流-沉积期金以不可见金的形式赋存于磁铁矿和黄铜矿中,流体性质由还原性转变为氧化性是导致该期金沉淀的原因。区域变质期金主要以不可见金和银金矿包裹体的形式赋存于磁铁矿和黄铜矿中,少量以自然金的形式产出,流体沸腾作用是导致该期金沉淀的原因。两个矿床地质特征相似,仅石英脉的数量和种类有差异。阳坝矿床石英脉见有含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和明金的石英脉,且数量多;杜坝矿床仅见有含磁铁矿和黄铜矿的石英脉,以及少量的含黄铁矿的石英脉,且数量少。指示阳坝矿床有更充足的成矿流体,可能是导致阳坝矿床铜金储量大的原因。

熊潇[5](2017)在《秦岭造山带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对关键造山事件的指示 ——以铜峪铜矿床、温泉钼矿床和小河口铜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造山带作为岩石圈板块俯冲增生、碰撞作用最为复杂的构造带,不仅形成了多种岩石构造组合,也促使成矿物质富集形成了众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和矿集区,故大陆造山带及其相关环境的构造-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研究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秦岭造山带横亘于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之间,是在晚太古-中元古代洋陆间杂构造基础上,于晚元古代-中三叠世经历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主造山期华北、秦岭、扬子三板块依次沿商丹、勉略缝合带由南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并由于后造山期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最终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其完整地记录了大陆裂解-洋盆产生、大洋消减-大陆增生、大陆碰撞和陆内造山演化等过程,也造就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充分发挥秦岭造山带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演化过程复杂性的优势,从成矿系统与造山作用相耦合的角度出发,本论文围绕着加里东期俯冲造山、印支期碰撞造山和燕山期陆内造山这三期关键的秦岭造山事件,分别选择北秦岭铜峪VHMS型铜矿床、西秦岭温泉斑岩型钼矿床和南秦岭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探讨了秦岭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中不同造山事件对壳幔物质交换,矿源供给、流体输运、矿石堆积和矿床定位的制约,阐明了不同造山事件引发的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基于秦岭造山带形成演化的成岩成矿模式。本论文以板块构造与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运用大陆动力学研究思路、比较矿床学的思维和方法,将形成于秦岭造山带不同构造环境、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的成矿规律纳入到秦岭复合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中,详细解剖研究了铜峪VHMS型铜矿床、温泉斑岩型钼矿床和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的矿化地质特征,通过岩(矿)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大地构造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和分析测试手段,旨在对构造-岩浆-流体-成矿耦合作用进行系统的研究,理清典型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物质来源、矿床成因机制、成矿规律和成矿动力学背景,阐明秦岭造山带洋-陆俯冲造山、陆-陆碰撞造山和陆内造山作用过程对流体运输、矿源供给和矿床定位的制约。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1.晚奥陶世厚志留世,古秦岭洋板片由南向北俯冲造山,板片脱水,少量上覆沉积物发生熔融,产生大量高氧逸度(fO2)热液流体进入地幔楔,活化、萃取地幔楔的铜等成矿元素,并促使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生成含矿气水热液,岩浆与富含成矿物质的流体上升在地表喷发形成铜峪VHMS型铜矿床。与此同时,伴随着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熔体进入地幔楔,与地幔楔发生物质交换产生的埃达克质熔体侵入上地壳形成了煤沟花岗闪长岩体。铜峪铜矿床赋存于斜峪关群变中-基性火山岩中,矿体呈大小不等的透镜状、似层状顺层产出,连续性较好,彼此呈雁行状排列。岩石蚀变作用普遍,并与矿化在空间展布上具有一致性,矿区中心以透辉石化和阳起石化为主,伴有石榴子石化、绿帘石化和绿泥石化,向外以硅化和绢云母化为主,蚀变逐渐减弱。矿石硫化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闪锌矿,其次为磁铁矿和辉锑矿等。矿区内出露煤沟花岗闪长岩侵入于矿区背斜南翼,岩体内仅有零星矿化,未构成工业矿体。赋矿火山岩和煤沟岩体分别结晶于445±2.0 Ma~437±4.2 Ma和442±2.2 Ma~441±2.0 Ma,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获得两组Re-Os等时线年龄分别为448±33 Ma和390±19 Ma,前者等时线年龄与赋矿火山岩和煤沟岩体锆石U-Pb年龄吻合,表明铜峪铜矿区成矿火山喷发事件、岩浆侵入活动和主沉积成矿作用同时发生,时代为O3~S1,后者等时线年龄可能代表了晚期商丹洋盆闭合构造事件对铜峪铜矿床叠加改造引起的又一期热液成矿作用。赋矿火山岩具有从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的分异演化特征,构成了 一套较完整的岛弧拉斑火山岩系列,微量元素特征与典型的岛弧玄武岩相似。煤沟花岗闪长岩表现为高Mg#值,富Ni、Cr,轻重稀土强烈分馏,δEu不明显,高Sr和低Y、Yb特点,与洋壳俯冲熔融形成的岛弧埃达克岩特征一致。岩石微量元素及Sr-Nd-Pb-Hf同位素综合研究揭示,赋矿火山岩和煤沟岩体均形成于与大洋板块俯冲作用有关的岛弧环境,但二者起源于不同的岩浆源区,前者为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正常岛弧火山岩浆,并与下地壳物质发生了混染,而后者为俯冲的玄武质大洋板片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地幔楔发生交代作用形成的具有埃达克岩性质的岛弧花岗岩。矿床S-Pb同位素特征一致显示铜峪铜矿床成矿物质与赋矿火山岩同源,二者具有地幔-地壳混合特征,而煤沟岩体对成矿可能没有直接的控制作用;矿石硫化物及火山岩对球粒陨石配分曲线显示了较好的谐和性,矿石稀土元素特征值,如(La/Yb)N、LREE/HREE、δEu、δCe和Y/Ho值与赋矿火山岩相似,而与煤沟花岗闪长岩差异较大,进一步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火山岩,并非直接来自煤沟岩体。2.晚三叠世,华北和扬子板块沿勉略缝合带发生全面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当秦岭造山带处于由同碰撞挤压向后碰撞伸展转变的过渡构造体制下,俯冲的扬子板块断离造成软流圈地幔物质局部上涌,导致新元古代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少量基性岩浆,中新元古代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基性岩浆上升、侵入下地壳与壳源花岗质岩浆发生混合,两端元岩浆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中-高fO2、富水、富含Mo等元素的温泉成矿花岗斑岩及伴生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MMEs)。岩浆侵位后,在冷凝结晶过程中释放出大量富含Mo的成矿流体,成矿流体沿岩体内部的断裂、节理及裂隙渗流、运移,最后充填交代形成温泉斑岩型钼矿床。温泉钼矿产于温泉杂岩体中,矿体的形态、产状受断裂和节理构造控制,围岩蚀变强烈,由内向外依次为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流体成矿作用可划分为:Ⅰ石英-黑云母-钾长石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Ⅲ碳酸盐-硫化物阶段。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温泉岩体内大量发育的MMEs主要为岩浆混合成因。温泉寄主花岗岩与其MMEs的结晶年龄一致,分别为219±2.4Ma~221±1.3 Ma和217±2.0Ma~218±2.5 Ma,辉钼矿Re-Os同位素显示成矿年龄为219±5.2 Ma,反映壳-幔岩浆混合、温泉岩体侵位与Mo矿化作用均发生于晚三叠世。温泉寄主花岗岩岩浆起源于中-新元古代晚期下地壳部分熔融作用,而MMEs起源于新元古代裂解形成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在三叠纪重熔作用。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镁铁质岩浆上侵,底侵至造山带底部产生的热异常致使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花岗质岩浆与镁铁质岩浆在岩浆房内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温泉岩体。矿床S-Pb同位素、脉石矿物稀土元素等特征显示成矿物质为下地壳-地幔混合源,主要来自于花岗质岩浆,成矿与温泉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产生的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温泉含矿岩体的氧逸度(fO2)分布不均匀,整体偏低(介于AFMQ-10.9~+6.5之间,平均为AFMQ-4.1),符合板内或碰撞造山带的岩浆岩fO2 一般较低(<△FMQ-1)的特点,但其相对于同一构造单元、同时代和同成因的“五朵金花”岩体仍显示出相对较高的fO2特征,这一结论与国内外许多矿区含矿岩体氧逸度高于不含矿岩体的事实相符,进一步印证了 Mo矿化与氧逸度高的岩浆相关。温泉钼矿床初始成矿流体属于H20-NaCl-C02体系,早阶段成矿流体以高温、高盐度、高fO2、富C02和贫NaCl子晶为特征,与大陆碰撞体制下形成的斑岩型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一致;随着压力、温度逐渐下降,富挥发分的成矿流体发生不混溶作用和相分离使得C02大量逃逸,且大气降水热液逐渐混入,形成中阶段中温、中盐度、低fO2、高fS2的成矿流体,促使辉钼矿等硫化物沉淀;晚阶段伴随着大气降水的混入程度增加形成中-低温、低盐度、贫C02的热液流体。温泉钼矿床初始矿化深度为~8.6 Km,中阶段成矿深度为5.4 Km~6.1 Km,明显高于岩浆弧背景的斑岩矿床成矿深度,与中-晚三叠世华北-华南全面陆-陆碰撞造山地壳增厚的事实相符。3.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秦岭造山带从印支期以近EW向构造体制为主进入燕山期以近NS向构造体制为主的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期,陆内俯冲的南北向挤压作用消失,开始受伸展构造应力场的制约且伴随岩石圈厚度减薄,软流圈急剧抬升,幔源物质和热流流体上涌,提供足够的热促使加厚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受热发生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并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富含成矿元素的花岗质岩浆,当岩浆沿构造薄弱带上升侵位于桐峪寺组等沉积地层中,伴随着岩浆结晶分异,成矿流体从岩浆中出溶,最终形成了燕山期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小河口铜矿体呈层状、透镜状或脉状赋存于花岗闪长玢岩与桐峪寺组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内。成矿作用划分为4个阶段:Ⅰ干矽卡岩阶段、Ⅱ湿矽卡岩-氧化物阶段、Ⅲ石英-硫化物阶段和ⅣV碳酸盐-石英阶段。小河口含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41±1.3 Ma~138±2.0Ma,与矿集区内其他岩体和成矿作用的年龄范围一致,表明热液交代作用形成小河口矽卡岩和铜矿化发生于141 Ma~138 Ma。小河口岩体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具有弱的正Eu异常,富集LILE(如U、K、Ba和Pb),亏损HFSE(如Nb、Ta、P和Ti),Sr/Y>20,表明岩浆来自于加厚陆壳下部或造山带根部,岩石及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小河口岩体具有碰撞后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后碰撞或造山期后的板内动力环境。Pb-Hf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岩物质来自于深部,岩浆起源于受大量地幔物质加入的下地壳岩石。黄铁矿的Co、Ni、As以及磁铁矿的Ti02、Al203、MgO和MnO含量变化范围显示小河口铜矿床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交代(矽卡岩)成因。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矽卡岩矿物组合为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和透辉石-钙铁辉石矿物系列,与世界Cu-Fe-Mo矽卡岩矿床中的石榴子石和辉石系列一致,表明小河口铜矿床为典型的钙质矽卡岩型矿床。矿床S-Pb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来源,主要来自于与矽卡岩矿化密切相关的小河口花岗岩体。矽卡岩矿化阶段从早期到晚期依次形成钙铝榴石、钙铝榴石组分-钙铁榴石组分交替系列和透辉石-纯钙铁榴石。其中,无环带的钙铝榴石(Grta)反映早期矽卡岩成岩环境为低fO2、酸性还原环境,该阶段不利于矽卡岩铜矿化;随着形成过程中fO2的逐渐增加,成矿热液由酸性逐渐向弱碱性演化,FeOT含量逐渐增加,在振荡的物理化学(多次沸腾)环境中形成了钙铝榴石-钙铁榴石组分交替生长的石榴子石(Grtc);晚期形成稳定的透辉石-钙铁榴石(Grtb、Grtd)组合,此时成矿体系处于相对稳定的高f02、碱性环境,为矽卡岩型铜矿化提供有利条件。小河口铜矿床成矿流体为单一的NaCl-H20体系,阶段Ⅰ透辉石和阶段Ⅱ阳起石中均发育含NaCl子晶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和高fO2的特点,且发生多次流体沸腾作用,该阶段为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具有较强的萃取和携带金属的能力,是之后成矿系统中热液和金属的主要贡献者。随着透辉石、钙铁榴石和磁铁矿沉淀,体系温度、fO2开始降低,加速了阶段Ⅲ成矿物质以硫化物的形式卸载。阶段Ⅲ的流体具有中-高温度、中-低盐度的特征,盐度变化范围较大,且均一温度分布也出现了双峰,表明在Ⅲ主成矿阶段晚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导致流体的降温稀释,lg(fO2)(SO42-)明显降低,黄铁矿、黄铜矿和辉钼矿开始大量沉淀,以石英-硫化物脉的形式充填裂隙或交代充填矽卡岩矿物。因此,流体的沸腾作用及其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共同为小河口铜矿床金属矿物沉淀的主要原因。随着与大气降水参与程度的增加,ⅣⅣ阶段流体反映了低温、低盐度体系特征,成矿趋于结束。从Ⅰ阶段至Ⅲ阶段,流体体系的压力从350 bar~580 bar至6 bar~190 bar、成矿深度从~2.3 Km至0.06 Km~0.76 Km发生了明显的降低,表明矿床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快速抬升和上覆地层的剥蚀崩塌作用,代表了J3~K1早期陆内俯冲背景地壳加厚向伸展作用地壳减薄的构造环境变化,且该环境为流体的减压沸腾、硫化物卸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小河口成矿岩体的氧逸度集中于AFMQ-2~+6之间(平均为△FMQ+1.6),Ce4+/Ce3+比值集中于150~600之间(平均为445),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床的氧逸度特征值接近,表明小河口成矿岩体的岩浆fO2较高,具备形成大-中型矽卡岩型铜矿床的潜力。

王佳琳[6](2017)在《新疆若羌三峰山铜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指明三峰山铜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的北山造山带南部地区,产于石炭纪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近年来,前人主要针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于成矿背景,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等方面尚未开展详细的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矿体深部与外围的找矿进程。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三峰山铜矿床的赋矿岩系与矿化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岩成矿年代学等,厘定了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与矿床成因类型,总结了成矿规律,为矿区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矿床产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下段,含矿岩性为浅变质玄武岩和少量绿泥石-绢云母片岩。赋矿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一套钠质拉斑玄武岩,具有较为平坦的稀土配分模式,无明显高场强元素亏损,Ti/V和Th/Nb值较低。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大程度部分熔融,并受到了俯冲板片流体的交代影响,形成于古亚洲洋南向俯冲背景下的弧前环境。矿体多呈似层状、扁豆状或透镜状展布,与赋矿地层产状一致。原生矿石类型包括纹层状、角砾状、条带状、块状和浸染状矿石,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为主。围岩蚀变包括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等,呈带状分布,下盘蚀变相对上盘更加强烈,蚀变过程中MgO和Fe2O3T大量迁入、Na2O迁出,代表了斜长石、钠长石等矿物的分解和绿泥石、黄铁矿的形成,这一过程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矿区广泛分布含铁锰硅质岩,呈条带状、块状或角砾状与硫化物矿石共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热水沉积成因,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矿床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同生沉积期、变质改造-热液叠加期以及表生期共3个时期。流体包裹体与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幔源岩浆,可能通过火山脱气或海水热液在循环过程中从赋矿玄武岩中淋滤而来。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182℃360℃)、低盐度(0.7%4.0%)的H2O-NaCl体系,流体来源可能为下渗的海水,岩浆流体对成矿贡献相对较少。矿床的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353Ma),与赋矿玄武岩喷发时间(350 Ma)较为一致。综合研究认为,三峰山铜矿床为典型的塞浦路斯型火山喷流块状硫化物(VMS)矿床,形成于早石炭世北山造山带的弧前环境。矿床的形成及产出受拉张性构造背景、赋矿火山岩及同生断裂构造等因素控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矿床形成机制及在成矿时空背景、含矿岩系、矿化分带和围岩蚀变等方面的规律,确定了找矿标志,并指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戢兴忠[7](2016)在《碧口地体区域成矿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围绕碧口地体构造演化与区域成矿作用关系,通过对碧口地体与邻区出露的岩石建造以及不同类型矿床(新太古代BIF型铁矿床、新元古代VMS型铜多金属矿床、泥盆纪沉积型硅矿床、三叠纪造山型金矿床)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成岩成矿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金属矿物电子探针与原位LA-ICP-MS分析,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新太古代鱼洞子群与侵入其中的花岗岩构成了碧口地体新太古代陆核。鱼洞子群海相火山-沉积岩系在2.6 Ga遭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并形成了以条带状铁建造(BIF)为赋矿围岩的BIF型铁矿床。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磁铁矿电子探针和原位LA-ICP-MS分析,明确鱼洞子铁矿床为BIF型铁矿床。(2)新元古代为碧口地体地壳增生期,洋陆俯冲背景下的弧前盆地浊积岩、弧后裂谷盆地与陆缘弧火山岩、侵入岩构成了碧口地体主体。双峰式火山岩与该区VMS矿床成因关系密切。别子型VMS铜矿床产于基性火山岩(细碧岩)中,黑矿型VMS矿床产于中性-中酸性火山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中。黄铜矿原位LA-ICP-MS分析显示黑矿型比别子型含更多Pb、Bi和Ag,且黄铁矿Co/Ni<1。(3)古生代碧口地体北缘处于陆缘裂陷构造背景。勉略构造带内硅质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表明,大量来自华南板块(尤其碧口地体)的新元古代岩浆岩与沉积岩碎屑向北运移至陆缘裂陷,并与来自裂陷深部的富硅流体一起沉淀下来,在勉略构造带内形成了该区不同时代的硅质岩,这些不同时代硅质岩反映碧口地体北缘的裂陷作用东部早于西部。此外,这些硅质岩岩层具经济价值,构成了沉积型硅矿床。(4)印支期随着中国华南、华北板块的碰撞拼合,该区随即进入陆内造山阶段,构造体制由南北向的挤压碰撞转为应力松弛,表现为区域性的左行剪切走滑。在这种构造背景下,该区形成了后碰撞板片断离花岗岩。并在勉略构造带内形成了以变质流体作为成矿流体来源的不同深度造山型金矿床,如文县阳山浅成造山型金矿床和略阳铧厂沟中浅成造山型金矿床等。

陈道前[8](2015)在《四川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研究》文中提出里伍铜锌矿田是扬子地台西缘众多铜矿中典型而又独特的一个大型铜多金属矿田。里伍铜矿床自1958年勘探开发以来已历经50余年,逐渐步入危机矿山阶段。本文以里伍铜锌矿田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成矿理论与矿田构造理论为指导,对矿田内典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其成矿的差异性,并对赋矿地层进行了原岩恢复及大地构造环境探讨。通过对矿田控矿构造解析研究,深度探讨了构造与成矿之间关系;通过对主成矿期的厘定以及构造形迹时空演化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矿田构造的演化;通过对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确定了矿田成矿物质来源和矿田成因。在全面总结分析里伍铜锌矿田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地质条件、成岩成矿时代、矿田成因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矿田成矿模式,并进行了隐伏矿体预测。(1)通过对矿田内典型矿床的对比分析,将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划分为三级:一级控矿构造江浪穹窿背斜构造及不同年代地层之间拆离滑脱构造,控制了整个穹窿的构造框架,二级控矿构造控制了次级滑脱断层分布继而间接控制了主要类型矿石在穹窿的分布位置,三级控矿构造为片理控矿,直接控制矿体在地层中的产出位置。初始矿源层(火山-沉积构造)、韧性剪切-拆离滑脱带是里伍铜锌矿田最重要的控矿构造。(2)对赋矿岩系(里伍岩群)进行原岩恢复和大地构造环境探讨后认为,里伍岩群形成于稳定大陆边缘小裂谷环境,是一套快速堆积的陆源碎屑夹杂少量“双峰式”海相火山岩的岩石组合。(3)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硅、铅等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研究表明,里伍铜锌矿田物源可能来源于含矿岩系,与穹隆东北部的文家坪花岗岩亲缘性不强。同位素特征进一步揭示,矿田早期物源以地幔来源为主,晚期混染了地壳物质,如锇同位素的初始值分别为3.65、2.32,0.69,验证了壳幔混合来源。黄铁矿微量元素Co/Ni比值(1.93-89.35)也显示为内生矿床成因。氢氧同位素(投图)主要分布区为大气降水与热液交换区,显示早期以热液为主,晚期混合了海水和大气降水。研究认为,矿田内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早期火山活动(可能是来源于元古代海底火山喷发的熔岩),并在后期受到变质作用及热液作用的叠加。(4)在充分收集前人测年数据后,厘定矿田大规模成矿时间为149.6-101ma。基于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田以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矿石为主(含少量剪切型矿石)以及里伍岩群变质老基底提供成矿物质的地质依据,认为矿田成因为海相沉积-变质热液型。建立了矿田“三位一体”的成矿模式:火山-沉积构造(原始矿源层)+早期韧性剪切塑性流变(矿质初步迁移富集)+晚期脆韧性滑脱(大规模成矿)三大主要因素叠加形成富矿。具体如下:(1)早元古代至古生代:早元古代“矿源层”形成,并在后期的多次火山活动中成矿物质进一步富集。(2)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在二叠纪末期,伸展环境下形成贫矿体,贫矿体中可见较为发育的顺片理分布的受塑性变形的“剪切型矿石”。同期,峨眉热地幔柱活动,地幔物质上升将深源的cu多金属元素带到地壳堆积,并对早期形成的矿物质承载基体产生进一步的热液叠加作用,可能为里伍铜锌矿田提供了一定的矿物质。中生代时期,松藩-甘孜造山带经历着古特提斯造山阶段,其主要构造变形发生在晚三叠纪。在此时期,松藩-甘孜地体内的花岗岩浆活动持续约30ma(219±8-185±3ma),导致了印支晚期-燕山早期(190-160ma)松藩-甘孜地区变质核杂岩成穹事件的发生,形成了江浪、长枪等穹隆。江浪穹隆内花岗岩体锆石年龄(160.9-181.4ma)代表着区内第一次大的动力、热变质作用事件,即江浪穹隆早期隆升事件,并伴随着少量成矿物质的产生(里伍矿床石英脉中含矿石英测年得到191±18ma年龄)和同期金红石变斑的形成(184-190ma。(3)燕山中晚期(主成矿期):里伍铜锌矿田大规模成矿阶段(149.6-101ma。随着江浪穹隆不断抬升,早期韧性剪切转变为脆韧性断层,由于温度、压力、物理化学环境的突变,韧性剪切带中的成矿物质发生沉淀聚集,并定位于重力滑脱带中。此阶段最重要的控矿构造为重力滑脱构造。(4)喜马拉雅造山期:喜山期是松藩-甘孜地体的新特提斯造山期,区域上受造山带陆内持续挤压抬升,在研究区内主要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具体表现为北东向的高角度逆断层和北西向的左行走滑剪切断层,其次还出现一些表部层次的脆性变形。此阶段虽然有各种构造运动,但对已形成的富矿体改造影响不大。此期仍有少量成矿物质形成。(5)在综合前人资料及本次研究成果后指出,寻找“里伍式”矿田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为:初始矿源层(火山-沉积构造)、韧性剪切-拆离滑脱带。并以此为基本原则划出找矿远景区:(1)江浪穹窿内远景区:在里伍岩群(赋矿地层)外围为甲坝岩组,其具备与里伍岩群相似的背景,并且经历基本相同的变质变形事件,有可能在合适的构造部位找到与“里伍式”相似的富铜矿床;(2)江浪穹窿外围远景区:与江郎穹窿成因相似的恰斯、瓦厂、唐央、长枪、踏卡、三亚等一系列轴向nnw-sn的短轴穹隆体,从物源、成矿空间等来看,都与江浪穹窿有相似性,因此,在上述穹窿中也有可能形成与里伍铜锌矿田类似的富矿床。

庞阿娟[9](2013)在《湖北阳新鸡笼山岩体成因矿物学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笼山矽卡岩型铜金矿位于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大冶-九江铜金成矿亚带的东南段,矿体位于于鸡笼山岩体与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的白云岩接触带中。本文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手标本观察、全岩分析、锆石U-Pb测年、电子探针等方法,主要对岩体进行了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方面的研究,探知岩体的来源、成因及其与矿体的关系。鸡笼山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边缘断续发育分异相—石英闪长玢岩。成岩后期侵入岩体中的岩脉主要由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及煌斑岩等组成。鸡笼山岩体W(SiO2)变化于62.91~67.8%之间,W(K2O)介于1.67~5.65%之间,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铝指数(A12O3/(CaO+Na2O+K2O))在0.61~1.17之间,大部分在0.8~0.9之间,均属于准铝质岩石。岩体、矽卡岩矿体及围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布模式图都为右倾型。稀土元素一般富集轻稀土元素,轻稀土元素比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高((La/Yb)N=7.61~12.94),δ Eu为弱的正异常,δ Ce弱的负异常。岩体与扬子板块花岗闪长岩微量元素的分布曲线相近,大理岩低于中国东部大理岩分布曲线,矿石分布曲线基本都处于岩体与大理岩之间,说明矿体微量与稀土元素既来源于岩体,也来源于围岩。岩体中的主要造岩矿物为石英、斜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斜长石为中长石和更长石,环带发育,δ Eu具有强的正异常,δ Ce具弱的负异常;黑云母为高镁质黑云母,富Ti、Mg、A1、K,贫Ca,MF值约0.47~0.64,δ Eu具有强的正异常,δ Ce具弱的负异常;角闪石为亚铁韭闪普闪石,贫Ti,富Mg。岩体副矿物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表明成岩年龄为151.75±0.70Ma,锆石饱和温度为744.3℃~751.5℃,平均值为747.2℃,锆石结晶温度为634.04℃~823.8℃,平均值为681.5℃。岩体成分、黑云母成分及角闪石成分都表明岩体为壳幔混源型I型花岗岩。岩体是燕山运动的产物之一,形成环境为板块碰撞火山弧环境。岩浆在上侵过程中结晶分异为主导作用,岩体分离结晶程度较高。根据黑云母成分温度图、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黑云母-角闪石温压计及斜长石结构温度图可知岩体形成温度介于600℃~750℃之间,压力介于3×108~6×108Pa之间,氧逸度主要为-15~-11。总之,根据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主要矿物的特征,再结合前人对该矿床硫、铅、氢、氧同位素的研究,可知岩体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热源、动力及形成环境。

李文渊[10](2004)在《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硫化金属矿床成矿与找矿》文中研究表明祁连山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早古生代与海相火山岩有的块状硫化物(VHMS)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带,而其北邻的龙首山则为中国元古宙最主要的岩浆铜镍硫化物(铂族金属)矿床成矿带,本论文从成矿发展的角度,将两成矿带视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谓之广义的祁连山予以研究,重点摘取元古宙、早古生代成矿作用片段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元古宙岩浆铜镍硫化物(铂族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范围覆盖整个广义祁连山的前长城纪古老基底陆块和微陆块,早古生代VHMS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则仅发育于狭义祁连山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作用范围(局部可抵新元古代末)。 元古宙岩浆铜镍硫化物(铂族金属)矿床成矿作用以金川世界级超大型矿床为典型代表,岩石-矿物Sm-Nd等时线定年为1508±31Ma,其西邻的具科马提岩特点的藏布太不含矿蚀变超镁铁岩Sm-Nd等时线定年为1511±67Ma,北祁连西段镜铁山微陆块朱龙关群中鉴别出的大陆溢流玄武岩(CFB),不同方法定年数据形成了较大的时间跨度(1780~604Ma),但也处于元古代,而南祁连化隆微地块中分布的几乎全岩矿化的拉水峡小型岩浆铜镍硫化物(铂族金属)矿床等相邻镁铁-超镁铁岩侵入体,尽管目前尚无确切的定年数据,亦形成于元古宙无疑。本论文认为这些现存于不同陆块、微陆块基底中的元古宙喷出的大陆溢流玄武岩(CFB)、科马体岩、侵入的镁铁-超镁铁岩体和熔离成因的岩浆铜镍硫化物(铂族金属)矿体,是响应Columbia超大陆裂解,祁连古陆在1.5Ga左右时期伴随拉张作用,发生大规模岩浆作用导致形成大火成岩省(LIP)的结果。源于核幔边界“D”层的地幔柱上升作用于岩石圈底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多物质来源大规模岩浆,最终上涌喷出(CFB、科马体岩)、形成喷发管道(基性岩墙群,镜铁山微陆块、龙首山微陆块中的大量出现的辉长岩脉集中分布?)、上侵形成层状侵入体和岩浆铜镍硫化物(铂族金属)矿体(成带分布的镁铁-超镁铁岩体群和局部高矿化率的岩体)构成了祁连古LIPs。 与世界上大部分着名的LIPs形成后一直处于稳定的克拉通不同,祁连古陆形成LIPs后,在早古生代即遭解体而支离破碎,并演化成为造山带而横垣于中国两部。因此,祁连古LIPs的恢复较为困难,需要更加细致的工作。事实上,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世界上大部分大规模的岩浆铜镍硫化物(铂族金属)矿床均为地幔柱作用的结果,可分为核幔边界来源和次生的软流圈地幔来源两种地幔柱作用,前者可形成大规模的铜镍矿床,后者则难有大规模的铜镍聚集,主要形成于造山作用期后。 金川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整体岩石化学成分为二辉橄榄岩,矿化率高达60%,拉水峡高达90%,如此之高的金属硫化物聚集绝非岩浆就地熔离所为,肯定为深部更大岩浆房不混溶形成含金属硫化物岩浆,甚至金属硫化物液相(矿浆)直接贯入所致;岩体ε Nd(t)=-1.9~-4.3,(La/Yb)N为5.39~79.15之间,平均值15.04,(87Sr/86Sr)i在0.702547~0.711761之间,

二、碧口地块磁铁石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铜矿床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碧口地块磁铁石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铜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勉略宁地块车渡磁铁石英岩型金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意义
        1.1.2 磁铁石英岩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案
    1.4 完成工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大地构造
    2.4 区域构造演化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体特征
    3.4 矿石特征
    3.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划分
        3.5.1 沉积变质期
        3.5.2 热液成矿期
        3.5.3 表生作用期
    3.6 矿物共生组合序列
第四章 载金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4.1 分析方法
    4.2 LA-ICP-MS图谱特征
        4.2.1 磁铁矿LA-ICP-MS图谱特征
        4.2.2 黄铁矿LA-ICP-MS图谱特征
        4.2.3 褐铁矿LA-ICP-MS图谱特征
    4.3 载金矿物微量元素含量
        4.3.1 磁铁矿微量元素含量
        4.3.2 黄铁矿微量元素含量
        4.3.3 褐铁矿微量元素含量
    4.4 载金矿物微量元素相关性
    4.5 Py1-Lm1微量元素含量变化
    4.6 磁铁矿成因分析
    4.7 金的赋存形式
    4.8 黄铁矿成因
第五章 成岩时代
    5.1 样品选取及分析方法
    5.2 测试结果
    5.3 成岩年代学
第六章 金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
    6.1 金的多期次成矿及活化
    6.2 矿床成因模式及地质找矿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黄土坡铜锌矿床中黄铁矿特征及对成矿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VMS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黄铁矿研究现状
        1.2.3 黄土坡铜锌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3 论文完成工作量
    1.4 样品采集和分析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4 围岩蚀变
    3.5 成矿期次划分
第四章 黄铁矿矿物学特征
    4.1 黄铁矿类型
    4.2 黄铁矿的化学成分
第五章 黄铁矿的Re-Os同位素特征
    5.1 样品特征
    5.2 Re-Os同位素测试结果
第六章 黄铁矿对成矿的指示作用
    6.1 黄铁矿的成因类型
    6.2 成矿流体来源和演化
    6.3 成矿物质来源
    6.4 成矿时代
    6.5 成矿作用过程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3)青藏高原聚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现状
    1.3 待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格局
    2.2 区域构造演化
    2.3 区域聚煤背景
    2.4 赋煤构造单元
    2.5 小结
3 主要盆地含煤沉积发育特征
    3.1 聚煤盆地划分
    3.2 东昆仑构造区
    3.3 羌塘-三江构造区
    3.4 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区
    3.5 小结
4 聚煤作用及其时空迁移规律
    4.1 晚古生代聚煤作用
    4.2 中生代聚煤作用
    4.3 新生代聚煤作用
    4.4 聚煤作用时空迁移规律
    4.5 聚煤盆地类型分析
    4.6 小结
5 聚煤盆地改造与煤炭资源潜力
    5.1 新生代构造演化
    5.2 聚煤盆地的改造
    5.3 冈底斯煤炭资源潜力
    5.4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碧口地体含金VMS矿床成因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思路
        1.1.1 富金VMS矿床成因模式研究发展
        1.1.2 碧口地体VMS矿床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3 总体研究思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内容
        1.2.1 赋矿岩石建造与成矿构造背景
        1.2.2 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
        1.2.3 载金矿物特征与金的赋存状态
        1.2.4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1.3 技术路线
        1.3.1 资料系统收集
        1.3.2 野外地质观测
        1.3.3 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
        1.3.4 锆石年代学分析
        1.3.5 火山岩元素含量分析
        1.3.6 黄铁矿和磁铁矿微区原位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微量元素分析
        1.3.7 流体包裹体研究
        1.3.8 氧同位素分析
    1.4 论文结构和完成工作量
        1.4.1 论文结构
        1.4.2 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变质事件
    2.4 区域构造
        2.4.1 区域构造格架
        2.4.2 区域构造演化
    2.5 区域矿产
3 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火山岩地质特征
    3.2 火山岩年代学
    3.3 火山岩地球化学
    3.4 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
4 矿床地质
    4.1 矿床及矿体特征
        4.1.1 阳坝矿床
        4.1.2 杜坝矿床
    4.2 矿石特征
        4.2.1 矿石类型
        4.2.2 矿石结构
        4.2.3 矿石构造
        4.2.4 矿石矿物组成
    4.3 成矿期次与阶段划分
    4.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5 载金矿物结构与微量元素组成
    5.1 样品岩相学与矿相学
        5.1.1 样品选取
        5.1.2 金矿物特征
        5.1.3 载金矿物结构与类型
    5.2 载金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5.2.1 LA-ICP-MS图谱特征
        5.2.2 载金矿物微量元素含量
        5.2.3 载金矿物微量元素相关性
    5.3 地质意义
        5.3.1 金的赋存形式
        5.3.2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6.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6.1.1 寄主矿物
        6.1.2 流体包裹体形态与分布
        6.1.3 流体包裹体相态组成与分布
    6.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6.2.1 均一温度
        6.2.2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特征
    6.3 流体包裹体组成
        6.3.1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6.3.2 氧同位素分析
7 矿床成因模式
    7.1 矿床形成构造背景
    7.2 后期变质叠加成矿
        7.2.1 喷流沉积期成矿年龄
        7.2.2 区域变质期成矿年龄
    7.3 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7.4 矿床中金的成矿机理
        7.4.1 成矿流体性质与演化
        7.4.2 金的沉淀机制
        7.4.3 矿床成因模式
8 结论
    8.1 主要认识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秦岭造山带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对关键造山事件的指示 ——以铜峪铜矿床、温泉钼矿床和小河口铜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VHMS型矿床研究现状
    1.3 北秦岭铜峪VHMS型铜矿床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5 西秦岭温泉斑岩型钼矿床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
    1.6 国内外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7 南秦岭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
    1.8 研究思路、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1.8.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8.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9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北秦岭
        2.1.1 主要地层单元和岩石
        2.1.2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
    2.2 西秦岭
        2.2.1 主要地层单元和岩石
        2.2.2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
    2.3 南秦岭
        2.3.1 主要地层单元和岩石
        2.3.2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
第三章 北秦岭铜峪VHMS型铜矿床与加里东期俯冲造山作用
    3.1 矿床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与侵入岩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体特征和热液蚀变类型
        3.1.4 赋矿火山岩与矿区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3.1.5 矿石类型及组构
    3.2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3.2.1 赋矿火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2 矿区花岗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3 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3 成岩成矿年代学
        3.3.1 赋矿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
        3.3.2 煤沟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
        3.3.3 矿石硫化物Re-Os同位素定年
    3.4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3.4.1 Lu-Hf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
        3.4.2 Sr-Nd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
        3.4.3 铅同位素组成
        3.4.4 硫同位素组成
    3.5 加里东期俯冲造山事件与铜峪铜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
        3.5.1 赋矿火山岩与煤沟岩体成因及其对大地构造环境的指示
        3.5.2 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
        3.5.3 成矿时代与成岩成矿地质背景
第四章 西秦岭温泉斑岩型钼矿床与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
    4.1 矿床地质特征
        4.1.1 矿区构造
        4.1.2 矿石矿物组成与组构特征
        4.1.3 热液蚀变类型和矿化分带
        4.1.4 成矿阶段及矿物组合特征
        4.1.5 成矿岩体岩石学特征
    4.2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4.2.1 成矿岩体元素地球化学
        4.2.2 脉石矿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成岩成矿年代学
        4.3.1 成矿岩体锆石LA-ICP-MS锆石U-Pb定年
        4.3.2 矿石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
    4.4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4.4.1 成矿岩体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
        4.4.2 铅同位素组成
        4.4.3 硫同位素组成
    4.5 成矿岩体的成因与含矿岩浆物理化学性质
        4.5.1 成矿岩体成因
        4.5.2 含矿斑岩氧逸度
    4.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4.6.1 包裹体岩相学和分类
        4.6.2 显微测温结果
        4.6.3 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4.6.4 包裹体捕获压力及深度估算
    4.7 西秦岭印支期碰撞造山事件与温泉钼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4.7.1 成矿时代与成矿物质来源
        4.7.2 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
        4.7.3 矿床成因及成矿动力学背景
第五章 南秦岭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与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
    5.1 矿床地质特征
        5.1.1 矿区构造与地层岩石
        5.1.2 矿区岩浆岩与围岩蚀变
        5.1.3 矿体形态、产状和规模
        5.1.4 矽卡岩类型与金属矿化
        5.1.5 矿石类型及组构
        5.1.6 成矿阶段及其主要矿物组合
        5.1.7 成矿岩体岩相学特征
    5.2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5.2.1 成矿岩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矽卡岩矿物和矿石矿物化学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5.2.2.1 石榴子石
        5.2.2.2 辉石
        5.2.2.3 矿石金属矿物
    5.3 成岩成矿年代学
    5.4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5.4.1 成矿岩体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
        5.4.2 铅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5.4.3 硫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5.5 含矿岩浆氧化还原状态与成矿潜力
        5.5.1 Ce~(4+)/Ce~(3+)相对氧逸度
        5.5.2 绝对氧逸度
    5.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5.6.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和分类
        5.6.2 显微测温结果
        5.6.3 成矿流体捕获压力及深度
        5.6.4 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5.7 南秦岭燕山期陆内造山事件与小河口铜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
        5.7.1 成矿岩体成因及其对成矿大地构造环境的指示
        5.7.2 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演化与矿床成因归属
        5.7.3 小河口铜矿床形成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第六章 秦岭关键造山事件与典型矿床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 发表学术论文
    2. 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
作者简介

(6)新疆若羌三峰山铜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三峰山铜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元古宇(Pt)
        2.1.2 石炭系(C)
        2.1.3 二叠系(P)
        2.1.4 新生界(Cz)
    2.2 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韧性剪切带
        2.2.3 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变质作用
    2.5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2.5.1 地球物理特征
        2.5.2 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矿产
    2.7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简史
3 赋矿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
    3.1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3.1.2 锆石U-Pb定年
    3.2 岩相学特征
    3.3 地球化学特征
        3.3.1 主量元素
        3.3.2 微量元素
    3.4 锆石U-Pb年龄
    3.5 成岩时代
    3.6 岩石成因
        3.6.1 岩浆演化过程
        3.6.2 岩浆源区特征
    3.7 构造环境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地层
    4.2 构造
        4.2.1 褶皱构造
        4.2.2 韧性剪切带
        4.2.3 断裂构造
        4.2.4 劈理和节理
    4.3 岩浆岩
    4.4 矿体产出特征
    4.5 矿石类型
    4.6 矿石物质组分
        4.6.1 矿石矿物组成
        4.6.2 矿石化学组成
    4.7 矿石组构
        4.7.1 矿石结构
        4.7.2 矿石构造
    4.8 成矿后变质变形改造
        4.8.1 矿体透镜体化与物质再活化
        4.8.2 断层对矿体的破坏作用
    4.9 成矿期次
        4.9.1 同生沉积期
        4.9.2 变质改造-热液叠加期
        4.9.3 表生期
        4.9.4 矿物生成顺序
5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5.1 成矿元素分带
        5.1.1 元素分布及异常下限确定
        5.1.2 元素组合特征
        5.1.3 矿化分带特征
        5.1.4 元素空间分带规律
    5.2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
        5.2.1 围岩蚀变类型
        5.2.2 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
        5.2.3 围岩蚀变中的元素迁移
        5.2.4 蚀变指数
        5.2.5 主微量元素活动性
        5.2.6 蚀变过程与成矿
    5.3 硅质岩地球化学
        5.3.1 岩相学特征
        5.3.2 地球化学特征
        5.3.3 岩石成因与沉积环境
    5.4 碳酸盐岩地球化学
        5.4.1 岩相学特征
        5.4.2 地球化学特征
        5.4.3 岩石成因与沉积环境
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3 均一温度与盐度
    6.4 密度与压力
    6.5 成分
    6.6 成矿流体性质
7 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成矿年代学
    7.1 样品采集与分析
    7.2 同位素地球化学
        7.2.1 硫同位素
        7.2.2 铅同位素
        7.2.3 氢氧同位素
        7.2.4 碳氧同位素
    7.3 成矿年代学
        7.3.1 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
        7.3.2 成矿时代
8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8.1 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8.2 成矿物质来源
    8.3 成矿流体来源
    8.4 成岩成矿时代
    8.5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8.5.1 与典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对比
        8.5.2 成矿过程与机制
9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9.1 控矿因素
        9.1.1 构造背景与成矿
        9.1.2 火山岩与成矿
        9.1.3 构造与成矿
    9.2 成矿规律
        9.2.1 成矿时空背景
        9.2.2 含矿岩系
        9.2.3 矿石组成及分带
        9.2.4 围岩蚀变
    9.3 找矿标志
        9.3.1 岩性标志
        9.3.2 地表氧化带标志
        9.3.3 含铁锰硅质岩建造标志
        9.3.4 围岩蚀变标志
        9.3.5 地球化学标志
    9.4 找矿方向
        9.4.1 铜矿体外围
        9.4.2 铜矿体深部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碧口地体区域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古陆边缘是成矿作用发育的大地构造单元
        1.1.2 碧口地体是研究古陆边缘成矿系统的理想选区
        1.1.3 构造-岩浆-成矿动力学研究是深化理解该区区域成矿作用的有效途径
        1.1.4 项目依托
    1.2 研究内容
        1.2.1 岩石建造与构造背景
        1.2.2 矿床地质特征
        1.2.3 矿床成因类型
        1.2.4 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联系
    1.3 技术路线
        1.3.1 地质资料系统收集与分析
        1.3.2 野外系统矿床地质与区域成矿系统观测
        1.3.3 室内显微镜下鉴定
        1.3.4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1.3.5 锆石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
        1.3.6 金属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1.3.7 硫化物微区原位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
        1.4.1 论文结构
        1.4.2 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碧口地体地质特征
        2.1.1 地层
        2.1.2 岩浆岩
        2.1.3 构造特征
    2.2 邻区板块构造单元
        2.2.1 秦岭造山带
        2.2.2 龙门山断裂带
        2.2.3 松潘-甘孜造山带
    2.3 区域构造演化
    2.4 区域成矿系统划分
3 新太古代陆核形成与BIF型铁成矿作用
    3.1 新太古代鱼洞子杂岩—花岗-绿岩建造
        3.1.1 鱼洞子群绿岩建造
        3.1.2 花岗质侵入岩
    3.2 BIF型铁矿床
        3.2.1 矿床地质特征
        3.2.2 矿床成因类型
    3.3 新太古代构造演化与BIF型铁成矿作用
4 新元古代陆壳增生与VMS型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4.1 新元古代陆壳增生
        4.1.1 新元古代蛇绿岩
        4.1.2 横丹群浊积岩系
        4.1.3 碧口群火山-沉积岩
        4.1.4 新元古代岩浆岩
    4.2 别子型、黑矿型VMS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4.2.1 别子型VMS铜矿床
        4.2.2 黑矿型VMS铅锌多金属矿床
    4.3 VMS矿床金属硫化物微区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4.4 新元古代陆壳增生与VMS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5 古生代陆缘裂陷与沉积型硅成矿作用
    5.1 龙门山地区南华-志留纪沉积建造
    5.2 勉略构造带泥盆纪沉积建造
        5.2.1 岩石学特征
        5.2.2 地球化学特征
        5.2.3 硅质岩碎屑锆石
        5.2.4 形成环境及构造意义
    5.3 泥盆纪陆缘裂陷与硅成矿作用
        5.3.1 成矿地质背景
        5.3.2 泥盆纪陆缘裂陷与硅成矿作用
6 中生代陆陆碰撞与造山型金成矿作用
    6.1 印支期陆陆碰撞—印支期花岗岩
        6.1.1 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6.1.2 地球化学与年代学
        6.1.3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6.2 后碰撞左行剪切走滑
    6.3 勉略构造带内造山型金矿床
        6.3.1 阳山金矿带
        6.3.2 铧厂沟金矿床
    6.4 印支期构造演化与金成矿作用
7 区域成矿系统
    7.1 时间分布规律
    7.2 空间分布规律
    7.3 构造演化与区域成矿系统
8 结论
    8.1 主要认识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四川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田构造研究进展
        1.2.2 里伍铜锌矿田的勘探与研究进展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矿田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矿田的矿床(点)空间分布特征
    2.3 矿田中里伍铜矿床概况
    2.4 里伍铜锌矿田矿床地质特征
        2.4.1 矿床产出岩系
        2.4.2 矿体形态特征与规模
        2.4.3 矿化与蚀变特征
        2.4.4 矿石类型
        2.4.5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2.4.6 矿石的矿物成分成矿顺序及矿物生成顺序
第3章 构造体系划分与分层构造解析
    3.1 构造体系划分
    3.2 区域构造特征及应力场分析
        3.2.1 区域构造的遥感影像特征
        3.2.2 基于物探异常的区域构造特征分析
        3.2.3 区域构造与化学块体的相关性分析
    3.3 矿田构造类型及成矿效应分析
        3.3.1 背形构造
        3.3.2 环状剥离断裂构造
        3.3.3 片理构造特征
    3.4 显微组构特征及指示意义
    3.5 控矿构造特征分层解析研究
    3.6 矿田形成主控制因素探讨
        3.6.1 矿体形成的容矿空间探讨
        3.6.2 韧性剪切-拆离滑脱构造与成矿
第4章 变质岩系地层与赋矿地层原岩恢复
    4.1 变质岩系地层特征
        4.1.1 三叠系西康群
        4.1.2 二叠系乌拉奚组
        4.1.3 晚元古界江浪岩组
        4.1.4 早元古界里伍岩群
        4.1.5 早元古界甲坝岩组
    4.2 赋矿地层原岩恢复
        4.2.1 野外地质法与岩石学方法
        4.2.2 岩石化学方法
    4.3 赋矿岩系形成构造环境的分析
第5章 矿田构造演化及构造控矿特征
    5.1 变质变形构造期次划分
    5.2 元古代时期构造变形及其控矿特征
    5.3 古生代时期构造变形及其控矿特征
        5.3.1 古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5.3.2 古生代构造控矿特征
    5.4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构造变形及其控矿特征
        5.4.1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构造变形特征
        5.4.2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构造控矿特征
    5.5 燕山中晚期-喜山期构造变形及控矿特征
        5.5.1 燕山中晚期构造变形特征
        5.5.2 燕山中晚期构造控矿特征
        5.5.3 喜马拉雅造山期构造变形及控矿特征
    5.6 矿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时空耦合
第6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6.1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1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1.2 硅、铅同位素特征
        6.1.3 硫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特征
        6.1.4 稀土元素特征
        6.1.5 锇同位素特征
    6.2 矿床地球化学的指示意义分析
        6.2.1 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
        6.2.2 矿体最终定位
第7章 构造控矿模式与矿田成矿过程分析
    7.1 多层次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7.1.1 剪切构造的控矿模式
        7.1.2 滑脱构造的控矿模式
        7.1.3 片理的控矿模式
    7.2 火成岩与成矿的关系分析
        7.2.1 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分析
        7.2.2 基性火山岩与成矿的关系分析
    7.3 矿田成矿过程分析
        7.3.1 构造应力驱动下的矿液运移势分析
        7.3.2 矿田成因探讨
        7.3.3 矿田成矿模式
第8章 隐伏矿体预测
    8.1 矿田原生晕及深部找矿指示意义
        8.1.1 成矿及伴生元素组合特征
        8.1.2 矿床地球化学分带的空间分布特征
    8.2 构造形迹的深部找矿指示意义
    8.3 物质场的深部找矿指示意义
    8.4 远景区预测
        8.4.1 成矿规律总结
        8.4.2 找矿标志及其找矿方向
        8.4.3 找矿远景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湖北阳新鸡笼山岩体成因矿物学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工作区自然地理条件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岩性
    3.2 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2.3 矿区节理裂隙分类
    3.3 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石矿物组合
        3.5.2 矿石结构
        3.5.3 矿石构造
4 岩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体地质特征
        4.1.1 鸡笼山岩体
        4.1.2 白果树岩体
        4.1.3 岩脉
    4.2 岩体岩石学特征和矿物学特征
        4.2.1 鸡笼山岩体和白果树岩体
        4.2.2 岩脉
    4.3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3.1 测试样品、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
        4.3.2 岩体岩石系列和类型
        4.3.3 主量元素
        4.3.4 稀土元素
        4.3.5 微量元素
    小结
5 岩体主要造岩矿物成因矿物学
    5.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2 石英
    5.3 斜长石
        5.3.1 产状与形态
        5.3.2 结构特征
        5.3.3 成分特征
        5.3.4 环带结构
    5.4 黑云母
        5.4.1 产状与形态
        5.4.2 结构特征
        5.4.3 成分特征
    5.5 角闪石
        5.5.1 产状与形态
        5.5.2 成分特征
        5.5.3 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
        5.5.4 黑云母-角闪石温压计
        5.5.5 形成氧逸度
    小结
6 岩体副矿物成因矿物学
    6.1 锆石
        6.1.1 测试方法
        6.1.2 锆石形态
        6.1.3 测试结果
        6.1.4 讨论
    6.2 磁铁矿、榍石、磷灰石
    小结
7 岩体成因及其与矿体关系
    7.1 岩体成因
        7.1.1 岩体来源与成因
        7.1.2 岩体形成构造背景
        7.1.3 岩体形成条件
    7.2 岩体与矿体关系
        7.2.1 时空关系
        7.2.2 物源关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硫化金属矿床成矿与找矿(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论文选题的由来和创新意义
    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三、学术思想和技术路线
    四、论文研究工作概况和完成主要工作量
    五、样品采集制备和分析方法
    六、主要创新成果
第二章 岩浆作用有关硫化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一、世界岩浆作用有关硫化金属矿床的类型和分布
        (一) 概念及研究范畴
        (二)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类型及分布
        (三) 岩浆硫化物矿床类型及分布
    二、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一) 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研究发现
        (二) 蛇绿岩及其成矿
        (三) 成矿环境及成矿物质来源
        (四) 成矿流体性质与来源
        (五) 热液循环成矿机制
    三、岩浆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一) Voisey's Bay矿床的发现及其意义
        (二) 大火成岩省与岩浆硫化物矿床成矿
        (三) 不混溶成矿作用与硫化物饱和度控制
        (四) 地壳污染和岩浆混合对硫化物溶解度的影响
        (五) 复合热液作用对岩浆硫化物矿床的成矿贡献
第三章 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硫化金属矿床成矿背景与成矿地质条件
    一、祁连山构造格架及构造地质演化
        (一) 大地构造位置
        (二) 构造单元划分
        (三) 区域构造演化
    二、祁连山古微陆块及中元古代大陆溢流玄武岩
        (一) 主要微陆块地质归属
        (二) 中元古代大陆溢流玄武岩
    三、祁连山中元古代镁铁超镁铁岩侵入体
        (一) 中元古代镁铁-超镁铁岩分布及形成特征
        (二) 中元古代镁铁-超镁铁岩成岩演化
    四、祁连山新元古代大陆裂解的沉积学证据和火山作用响应
        (一) 大陆裂解的沉积学证据
        (二) 碎屑流沉积的构造指相意义及火山作用响应
    五、北祁连山加里东期聚敛作用的构造转换及岩浆作用特征
        (一) 北祁连山加里东期聚敛作用的构造转换
        (二) 区域岩浆作用指相及成矿响应
        (三) 两种构造聚敛模式转换动力学机制
    六、祁连山区域成矿构造环境及动力学分析
        (一) 祁连山区域成矿构造环境
        (二) 区域成矿动力学分析
第四章 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硫化金属矿床成矿作用
    一、祁连山主要矿床组合及特征
        (一) 主要矿床组合及其成矿作用类型
        (二) 早古生代火山岩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区域成矿特征
        (三) 中元古代早期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区域成矿特征
        (四) 早古生代晚期矽卡岩一石英脉型钨矿床主要成矿特征
        (五) 贵金属主要成矿特征及与硫化金属矿床成矿关系分析
    二、北祁连塞浦路斯型Cu-Zn矿床成矿作用
        (一) 北祁连塞浦路斯型Cu-Zn矿床发现的地质找矿意义
        (二) 北祁连赋矿弧后盆地火山岩系
        (三) 石居里沟塞浦路斯型Cu-Zn矿床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四) 中晚奥陶世北祁连弧后扩张及海底热液循环成矿
    三、祁连山元古宙大规模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
        (一) 金川岩浆Cu-Ni-PGE矿床地质对比及其成矿指示意义
        (二) 金川岩浆Cu-Ni-PGE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三) 元古宙祁连古陆大规模岩浆事件及熔离成矿
第五章 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硫化金属矿床找矿潜力
    一、祁连山暨西北地区金属矿床在全国金属矿产勘查中的地位
        (一) 西北地区古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特点
        (二) 西北地区成矿背景及成矿条件约束
    二、南祁连化隆地区金川型岩浆Cu-Ni-PGE矿床找矿靶区优选
        (一) 找矿战略靶区筛选的指示剂
        (二) 地质条件与成矿显示的对比
        (三) 物化遥异常信息及找矿靶区筛选
    三、北祁连中西段塞浦路斯型铜矿找潜力
        (一) 古火山机构及控矿原生裂隙系统判别
        (二) 音频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探矿
        (三) 找矿潜力分析
第六章 结语
    一、论文要点
    二、对于未来研究的一些思考
    三、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已出版专着和发表论文
    附录Ⅱ 主要获奖研究成果

四、碧口地块磁铁石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铜矿床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勉略宁地块车渡磁铁石英岩型金矿床成因研究[D]. 张高鑫. 长安大学, 2020(06)
  • [2]黄土坡铜锌矿床中黄铁矿特征及对成矿的意义[D]. 潘亚森. 新疆大学, 2019(10)
  • [3]青藏高原聚煤作用[D]. 乔军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3)
  • [4]碧口地体含金VMS矿床成因模式[D]. 张志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5]秦岭造山带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对关键造山事件的指示 ——以铜峪铜矿床、温泉钼矿床和小河口铜矿床为例[D]. 熊潇. 西北大学, 2017(06)
  • [6]新疆若羌三峰山铜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D]. 王佳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7]碧口地体区域成矿系统[D]. 戢兴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8]四川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研究[D]. 陈道前.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1)
  • [9]湖北阳新鸡笼山岩体成因矿物学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D]. 庞阿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8)
  • [10]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硫化金属矿床成矿与找矿[D]. 李文渊. 西北大学, 2004(11)

标签:;  ;  ;  ;  ;  

碧口块磁铁石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铜矿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