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脂肪族磺酸盐高效减水剂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浩[1](2021)在《三聚氰胺系减水剂和萘系减水剂对碱激发粉煤灰胶凝材料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研制碱激发粉煤灰胶凝材料,不仅可以减少水泥用量,还能有效拓展我国粉煤灰资源化利用途径,为解决粉煤灰处置问题提供新的可行方案。碱激发粉煤灰胶凝材料的工作性能相比硅酸盐水泥较差,是制约其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借鉴水泥混凝土中重要的工作性能改善手段,研究多种减水剂在碱激发粉煤灰胶凝材料中作用,得出最有效的减水剂品种并优化其掺加配比,研究其对碱激发粉煤灰胶凝材料试块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流变测试、zeta电位测试和红外光谱等微观测试手段分析减水剂在碱激发粉煤灰净浆中的作用机理和随着时间、温度等因素的成分变化,为宏观测试数据提供支撑。多种减水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三聚氰胺系减水剂和萘系减水剂对碱激发粉煤灰胶凝材料工作性能的影响效果最显着。三聚氰胺系减水剂可明显提高碱激发粉煤灰净浆的初始流动度,但流动度经时损失较大,萘系减水剂则显着降低碱激发粉煤灰净浆的流动度经时损失。在试验过程中发现,三聚氰胺系减水剂在碱激发粉煤灰净浆中的作用效果具有明显的温度敏感特性。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浆体温度为10℃-40℃时,三聚氰胺系减水剂对碱激发粉煤灰净浆初始流动度及经时损失的影响,发现三聚氰胺系减水剂改善流动度的作用效果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浆体温度为10℃时,三聚氰胺系减水剂可提高碱激发粉煤灰净浆的初始流动度并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碱激发粉煤灰加水拌合60min后,仍能保持142mm的流动度。随着浆体温度升高到40℃,三聚氰胺系减水剂对碱激发粉煤灰净浆的降黏作用逐渐丧失,较高浆体温度下碱激发粉煤灰净浆的屈服应力随时间大幅增长,致使碱激发粉煤灰的流动度经时损失急剧增大。根据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萘系减水剂在碱液中存在1h后,生成了水合物,其分子结构本身没有明显变化;三聚氰胺系减水剂在碱液中存在1h后,液体中有游离的羟基,说明三聚氰胺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羟基,这可能成为其作用减弱的原因。较高浆体温度下可协同利用三聚氰胺系减水剂对初始流动度的提高作用及萘系减水剂对流动度经时损失的减小作用,改善碱激发粉煤灰净浆的工作性能。在浆体温度30℃,氢氧化钠掺量15wt.%,水灰比0.24时,将两种减水剂以三聚氰胺系减水剂0.75wt.%,萘系减水剂0.25wt.%的比例复掺使用时,碱激发粉煤灰净浆的初始流动度最大,为145mm,还具有最小的流动度经时损失,加水拌合60min后,仍保持130mm的流动度。三聚氰胺系减水剂与萘系减水剂联用可最大发挥减水剂对碱激发粉煤灰净浆的工作性改善及保持作用。而当浆体温度为10℃时,两种减水剂按以上比例复掺使用的效果仍然最佳。最佳复掺配比与同掺量两种减水剂单掺相比,净浆的黏度和屈服应力更小,且zeta电位绝对值更高,说明其降黏作用更佳,在粉煤灰颗粒表面吸附效果更好。掺量不超过2wt.%的三聚氰胺系减水剂和萘系减水剂对碱激发粉煤灰的抗压强度都几乎无不利影响。经XRD测试发现,两种减水剂单掺或复掺使用,对碱激发粉煤灰净浆的水化产物无影响。
吴玉涛[2](2019)在《生物油酚基混凝土减水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每年光合作用产生的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超过3500亿吨,因而生物质资源具有极高的开发与应用价值和广泛的潜在市场应用前景。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成分主要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其中木质素是由氧代苯丙醇或其衍生物结构单元的芳香性高聚物。快速热裂解制生物油是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木质素在裂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存在于生物油中。生物油酚的转化利用一直是生物油提质利用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从生物油中提取生物酚入手,以生物酚为原料制备了一系列新型混凝土减水剂,考察了合成条件并测试了其应用性能。论文研究为拓宽生物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应用提供了新途径。以松木热裂解获得的生物油为原料,经萃取获得生物酚,研究了生物酚磺化、缩聚制备磺化生物酚甲醛缩聚物型减水剂(SBF)的反应过程。首先,以乙酸乙酯为萃取剂,研究了各种生物酚在油/水两相间的分配规律;其次,以生物酚为原料,研究了不同生物酚在磺化反应过程的磺化特性,测量了其磺化度及酸度;再次,在SBF掺量(折固)为1%的情况下,在生物酚/甲醛(摩尔比)为1:0.31.1的范围内,考察了甲醛用量对SBF性能的影响;以生物油代表性生物酚(苯酚、愈创木酚和2-甲基苯酚等)为原料,研究了所制备减水剂的性能以及Na2SO4和粘土对SBF减水性能的影响。发现当生物酚/甲醛摩尔比为1:1,掺量(折固)为1%时,水泥净浆初始流动度达到最大值185 mm,在1.0 h内具有良好的保坍性,水泥胶砂减水率为13.1%,3 d、7 d和28 d抗压强度有明显的提升。采用不同摩尔比的磺化生物酚/磺化萘共聚制备了生物酚-萘共聚高效减水剂(C-FDN),研究了磺化生物酚的用量、共聚、物理复配等因素对C-FDN性能的影响;并分别单独以苯酚、愈创木酚和2-甲基苯酚为原料,研究了其与磺化萘共聚制备C-FDN过程,并测试了所制备减水剂的性能;考察了磺化生物酚和磺化萘摩尔配比、复配方式对C-FDN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磺化生物酚/磺化萘(摩尔比)为3:7,掺量(折固)为1%时,C-FDN的初始水泥净浆流动度达到最大值218 mm,在1.0 h和2.0 h后的水泥净浆流动度均好于萘系高效减水剂。C-FDN的水泥胶砂减水率为21.6%,在3 d、7 d和28 d的抗压强度与萘系减水剂基本相同。以巯基乙酸为链转移剂,抗坏血酸和H2O2为引发剂,合成了混合型生物质基减水剂(B-PS),并测试了其应用性能;考察了粘土对混合型生物质基减水剂的影响。结果发现巯基乙酸、H2O2和抗坏血酸的用量对混合型生物质基减水剂的性能有显着的影响,其中巯基乙酸对B-PS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影响较大,进而影响B-PS的水泥净浆初始流动度和保坍性;H2O2的用量影响B-PS的聚合反应速率,而抗坏血酸的用量对B-PS的颜色有很大的影响。在巯基乙酸用量为TPEG的0.35%,H2O2用量为TPEG的0.1%,n(H2O2)/n(抗坏血酸)为4:1时,B-PS的性能达到最佳,在相同掺量下比普通的聚羧酸系减水剂具有更好的抗泥性和保坍性。
罗德富[3](2018)在《四种系列、不同类型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产生不仅降低了结构的承载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劣化了混凝土的耐久性,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化学外加剂已经成为混凝土必不可少的“第五组分”,其中减水剂应用最为广泛。当前,国内外关于减水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多集中在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等方面,针对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变形方面的影响研究较少,且没有定论。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四种系列(聚羧酸系、萘系、脂肪族系和氨基磺酸盐系)、不同类型(标准型、缓凝型和早强型)的减水剂,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采用满足相同的工作性和试配强度要求,保持水胶比及砂率不变,以“减水剂种类+掺量”为试验变量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新思路;通过试配得到满足设计目标的每种减水剂的最佳掺量,从而确定十组混凝土的试验配合比,并绘制不同种类减水剂对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综合作用效果评价图。(2)采用非接触式位移法跟踪测量了十组混凝土试样7d龄期的收缩变形率,得到外掺四种系列、不同类型减水剂混凝土的收缩变形规律;结合微观测试分析结果,探究不同种类减水剂对混凝土早龄期收缩变形的作用机理。(3)基于早龄期混凝土收缩变形的试验结果,采用六种数值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模型的残差平方及调整自由度后的残差平方,最终确定外掺减水剂混凝土收缩变形的预测模型;根据预测模型推算出外掺不同种类减水剂混凝土 28d龄期的收缩变形率,验证了混凝土早龄期减缩防裂的重要性;并且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考量非荷载变形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通过上述研究发现,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在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和体积稳定性方面都能发挥出积极作用,是应用价值最高的减水剂系列;氨基磺酸盐系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各方面性能的影响也有正面作用,但是效果逊色于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萘系和脂肪族系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性能作用效果不显着,但却明显地增大了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在混凝土生产中不建议使用。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混凝土设计合理选用减水剂、有效防控混凝土开裂提供了参考依据。
付希尧,谢雄敏[4](2017)在《微波辐射在高效减水剂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微波作为一项能促进化学反应的新技术,具有降低能耗、加快反应速率、提高产率的特点,这为合成高效减水剂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阐述近年来微波辐射制备木素磺酸盐系、脂肪族、氨基磺酸系和聚羧酸系四类高效减水剂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微波辐射制备高效减水剂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王玥[5](2016)在《基于聚羧酸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因具有减水剂率高、掺量低、保坍性能好、碱含量低、无污染等特点,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被大力推广使用。液体防冻泵送剂的配制要达到良好的防冻性与可泵性对防冻组分与减水剂有很高的要求。相比于以萘系、氨基、脂肪族系等高效减水剂为基准配制的液体防冻泵送剂来说,基于聚羧酸为减水剂配制液体防冻泵送剂的系统研究较少,且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同样存在与水泥适应性、与其它组分协同性等问题。本文以聚羧酸减水剂为基准,研究了以有机、无机盐类为防冻组分配制液体防冻泵送剂的性能效果,并探求其影响原因,目的在于改善和解决聚羧酸减水剂与水泥适应性问题,以聚羧酸减水剂为基准配制的液体防冻泵送剂对混凝土适应性问题,以及为混凝土冬季施工中使用防冻组分提供系统、大量的试验数据与依据。鉴于目前国内外关于基于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与水泥适应性及防冻性能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就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是盐类还是有机类防冻组分对液体防冻泵送剂在负温下储存均起到很好的延迟冻实的效果。其中盐类试验效果较好的为硝酸钠、亚硝酸钠与硝酸钙,硫代硫酸钠与硫氰化钾的效果较差;有机类为丙三醇效果最好,甲醇与乙二醇其次,三乙醇胺效果最差。(2)不同分子结构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与水泥存在适应性问题;复配高减水剂、高保坍聚羧酸减水剂513-521(7:3)可获得减水率高保坍效果好的试验结果。(3)防冻组分对液体防冻泵送剂与水泥适应性影响规律为:盐类防冻组分中硝酸钙与三种水泥的适应性最好,硫代硫酸钠相对较差;有机类防冻组分中综合性价比得出最优防冻组分为甲醇,三乙醇胺与水泥的适应性最差;以聚羧酸为减水剂配制的液体防冻泵送剂对尧柏P·O42.5水泥与冀东P·O42.5水泥的适应性影响较小,对声威P·O42.5水泥的适应性影响较大。(4)防冻组分对液体防冻泵送剂与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为:盐类防冻组分中硫代硫酸钠掺量低且防冻效果好,性价比较高,其余防冻组分也可以达到不错的试验效果;有机类防冻组分中甲醇性价比最高,使用最为广泛,乙二醇和丙酸醇虽有较好的防冻效果,但由于价格过高,使用较为少见,三乙醇胺在施工中作为早强剂使用十分广泛,但其防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5)依据上述研究结果,并同时考虑性能价格比,试验最后采用本试验配方配制了以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为基准的液体防冻泵送剂进行测评,得出结论为其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JC475-2004和GB8076-2008标准规定指标。
钟志强[6](2016)在《助剂改善聚羧酸减水剂抗泥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聚羧酸系减水剂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发现混凝土原材料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非常明显,特别是砂石中含泥量对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性能发挥影响显着。目前关于系统的研究改善聚羧酸减水剂抗泥性能的规律和机理较少,为了更好的指导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推广应用,迫切需要提出解决改善聚羧酸减水剂抗泥性能措施,并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改善聚羧酸减水剂抗泥性能措施的规律和影响机理。本研究发现在蒙脱土、膨润土、高岭土和自筛土等粘土矿物中蒙脱石对PCA的影响最为严重。在常用化学物质抗泥助剂探究实验中,就净浆和砂浆实验并综合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来看,有机阴离子类牺牲剂型抗泥剂中最好的为对氨基苯磺酸钠;有机阳离子类牺牲剂型抗泥剂中最好的为四甲基氯化铵;有机中性类牺牲剂型抗泥剂中最好的抗泥剂为聚乙二醇2000;无机盐类抗泥剂中最好的抗泥剂为无水偏硅酸钠。通过自制抗泥剂的正交设计实验得到了抗泥剂的最佳合成配比,且发现各化学物质对抗泥剂抗泥性能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SMAS>引发剂总量>AM。再通过单因素优化实验,制备的抗泥剂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红外光谱分析合成的抗泥剂发现,酰胺基团很有可能存在于其中,并拥有羧基、羟基、C-C等减水剂相关的官能团。相对分子量分析发现,所合成的抗泥剂具有比聚羧酸减水剂更小的分子量,大致的分布区间应该是分子量18000左右。而且,具有较小分子量、更均匀的分子量分布和较高的目标分子量聚合物占比的抗泥剂才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自制抗泥剂KN的混凝土实验发现,其明显改善了含有一定量粘土矿物的混凝土初始坍落度和坍落度经时损失,并且7d和28d强度也有改善提高,其中7d强度提高得更高。从复配和适应性研究结果来看:当PCA-KN与对氨基苯磺酸钠、四甲基氯化铵、聚乙二醇2000和无水偏硅酸钠四种常用化学物质抗泥助剂达到最佳配比时,PCA-KN与四种抗泥助剂复配更多的是改善了复配减水剂的经时损失,对流动度的提高有少量的改善;PCA-KN对掺合料粉煤灰、矿粉和硅灰没有表现出不适应性;PCA-KN对基准水泥、拉法基P.O 42.5R水泥和富皇P.O 42.5R水泥没有表现出不适应性,与上述水泥的相容性较好;PCA-KN对萘系高效减水剂、脂肪族减水剂和脂肪族减水剂没有表现出不适应性。
郑涛[7](2019)在《新型木质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合成与其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聚羧酸水泥分散剂因为具有低掺量、高减水率、高分散性和安全环保等优点被广泛使用于工业生产中,但与其他外加剂、凝胶材料相容性较差,在应用中常常会泌水离析。木质素作为第一代减水剂常被用作复配产品应用于外加剂领域,具有良好的保塑能力。为了解决聚羧酸水泥分散剂易泌水离析的问题,对聚羧酸进行分子结构设计,将木质素接枝入聚羧酸水泥分散剂分子结构中,寻求两类减水剂性能的最优化。本文以碱木质素(KL)和木质素磺酸钠(LS)改性制备了碱木质素基聚醚单体(KLTPEG)和木质素磺酸钠基聚醚单体(LS-TPEG),使用两种木质素基聚醚单体制备了改性木质素基聚羧酸水泥分散剂并进行应用性能的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以碱木质素合成不同接枝率的碱木质素基聚醚单体(KL-TPEG),选择具有结构合适的KL-TPEG3为单体制备碱木质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PCE-L),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凝胶渗透色谱等方法表征了PCE-L的支化分子结构。分散性测试结果表明,在0.15%掺量下,普通聚羧酸水泥分散剂(PCE-B)分散的水泥浆体流动度在90min已降至280mm,而PCE-L分散的水泥浆体流动度仍然能够保持在300mm以上。流变试验表明,PCE-L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和分散性稳定性。PCE-L在水泥颗粒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PCE-B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量约为PCE-L的1.6倍,但由于PCE-L特殊支化分子结构具有很强的空间阻力和“球效应”,使得PCE-L对水泥混合物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2)以木质素磺酸钠(LS)制备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基聚醚单体(LS-TPEG),选择LS-TPEG1为单体合成了木质素磺酸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PCE-LS)。净浆实验和流变试验表明,PCE-LS具有更强的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Zeta电位测试结果表明,随着LS含量的增加PCE-L的Zeta为从-5mV增至-25mV,且在水泥颗粒上吸附能力逐渐增强。PCE-LS优良的分散性在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空间位阻和静电斥力作用。木质素在聚羧酸水泥分散剂中的引入不会降低聚羧酸水泥分散剂本身的分散性能,反能提高改性的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本文建立了木质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性能与其结构的关系,研究了木质素的特殊作用,对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研究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殷峰[8](2014)在《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脂肪族磺酸盐高效减水剂最早作为油井水泥外加剂使用,近年来作为混凝土高效减水剂被广泛应用。目前,在我国减水剂的应用中,最为主流的高效减水剂为萘系,同时,氨基磺酸盐、聚羧酸、脂肪族和改性木质素等高效减水剂也在并同发展。其中,萘系减水剂具有原料紧缺、减水率低等缺点,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氨基磺酸盐系减水剂存在泌水量大,对掺量十分敏感,稍微过量掺加就易导致泌水等缺点。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存在成本高、对材料要求高等缺点也阻碍了它的广泛应用。相对于其他减水剂,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减水效果突出、与水泥适应性好、性价比高、价格优于萘系等其他产品,使之成为一种发展前景很广阔的高效减水剂。本论文针对重庆某建材有限公司的脂肪族减水剂设计研究路线。首先,确定最佳的合成工艺路线,然后采用单因素方法进行优化。研究表明:当n(磺化剂总量):n(丙酮):n(甲醛)为0.7:1:2.0,反应保温温度为90℃,保温时间为2h,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产品固含量为40%左右,水泥净浆流动度可达273mm。其次,运用重庆某建材有限公司的脂肪族减水剂与其他减水剂进行复配,以得到高性能的复合减水剂。最后,针对水泥与外加剂存在相容性的问题,检测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与水泥的相容性,研究掺合料等量替代水泥后对水泥与脂肪族减水剂相容性的影响。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为企业的生产和减水剂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沈雅雯[9](2014)在《高效减水剂对预拌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和预拌混凝土技术的快速发展,混凝土化学外加剂,特别是高效减水剂以其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改善生产施工方式等优点在工业化大规模预拌混凝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预拌混凝土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第五组分。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统计,2007年、2009年、2011年我国合成减水剂产量分别为284.54万吨、484.68万吨、645.36万吨,而厦门市预拌混凝土中几乎全部掺入了减水剂。近5年作者所在课题组对厦门市部分混凝土工程质量调查发现,90%已建和在建的混凝土工程出现了裂缝。裂缝的产生极大地降低了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和耐久性,因此,预防混凝土构件开裂已经成为混凝土工程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混凝土裂缝的成因非常复杂,除了结构设计、建筑施工、环境条件和荷载受力等因素外,预拌混凝土日益复杂的材料组分和配合比设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相关研究显示:减水剂的大量应用是混凝土收缩变形增大、开裂现象严重的诱因之一。目前国内外对混凝土其它组分影响混凝土收缩变形的研究较多,然而,针对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很有必要。通过对厦门市主要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路桥翔通、华信、三航、华岳生产混凝土所用减水剂产品的调查,选取4种典型系列(萘系、脂肪族、氨基磺酸盐、聚羧酸系)、不同品牌(Point、宏发、江西迪特、路桥翔通、苏州兴邦)、不同类型(缓凝型、标准型、早强型)共计14种高效减水剂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工作:(1)打破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仅考虑工作性能和强度的局限,根据厦门地区原材料特点和环境条件,同时兼顾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强度、耐久性和体积稳定性,对C40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了创新设计,以期达到防控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目标。(2)通过测试C40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和坍落度经时损失、硬化混凝土的不同龄期抗压强度及氯离子扩散系数、抗硫酸盐腐蚀系数等一系列技术指标,研究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3)采用非接触式位移测量法,分别在保持配合比不变和水胶比不变的条件下,将14种高效减水剂掺入预拌混凝土中,试验研究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得到在两种不同条件下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规律,编制《高效减水剂与预拌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关系图册》。(4)制备掺入不同高效减水剂的水泥净浆,养护3d后取样,通过扫描电镜对其早期水化情况进行观测,结合对各种高效减水剂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分析,探讨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作用机理。
桂根生[10](2013)在《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脂肪族高效减水剂是磺化丙酮甲醛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显着特点是,原材料价格稳定、来源广泛,减水率高,与多种水泥适应性较好,性能价格比优于传统的萘系减水剂,这些优点使得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生产工艺存在很多种,依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需要外界热源,可将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生产工艺分为两类:有热源法生产工艺、无热源法生产工艺。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生产工艺正经历着从有热源生产工艺向无热源生产工艺的转变。无热源法生产工艺由于具有生产周期短,能耗低,产品质量稳定,安全性高的特点,从而得到人们重视,获得大范围的普及应用。本文研究了无热源法生产工艺,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无机盐磺化剂对脂肪族高效减水剂性能的影响,并对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探讨了合成反应条件对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分散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减水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性能。主要内容及实验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磺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影响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性能。以七水亚硫酸钠为磺化剂合成的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具备价格较低,性能较优的特点。(2)根据正交实验和单因素优化实验结果,确定了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最优原材料配比和生产工艺参数为:磺化剂与丙酮的摩尔比值为0.75,甲醛与丙酮的摩尔比值为2.28;最佳生产工艺参数为:反应物浓度为52%,缩合反应温度90℃、缩合反应时间3h。(3)滴加完甲醛后,添加木钙减水剂,能够提高水泥净浆流动度,并降低水泥净浆流动度经时损失,从而改善减水剂性能。木钙减水剂最高掺量为15%。(4)由红外光谱分析数据,可以确定采用无热源工艺生产的减水剂是含有磺酸基、羟基和羰基亲水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5)脂肪族高效减水剂掺入水溶液中,未能显着降低气-液界面张力,故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加该减水剂,不会明显增加混凝土的含气量。(6)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可使水泥的凝结时间延长,缓凝效果要优于萘系高效减水剂。掺量在0.7%时,3d,7d,28d的抗压强度比分别为195%、170%、163%,其增强效果要优于萘系高效减水剂。
二、脂肪族磺酸盐高效减水剂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肪族磺酸盐高效减水剂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聚氰胺系减水剂和萘系减水剂对碱激发粉煤灰胶凝材料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碱激发胶凝材料研究现状 |
1.2.1 碱激发胶凝材料定义 |
1.2.2 碱激发胶凝材料研究现状 |
1.3 减水剂 |
1.3.1 减水剂的定义和分类 |
1.3.2 减水剂复掺使用研究现状 |
1.3.3 减水剂对胶凝材料强度的影响 |
1.4 碱激发胶凝材料用减水剂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研究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1.5.4 创新点 |
2 原材料表征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表征 |
2.1.1 粉煤灰 |
2.1.2 激发剂 |
2.1.3 减水剂 |
2.1.4 水 |
2.1.5 骨料 |
2.2 试验方法及设备 |
2.2.1 试验方法 |
2.2.2 试验设备 |
3 减水剂单掺对碱激发粉煤灰净浆工作性能的影响 |
3.1 不同减水剂对碱激发粉煤灰净浆初始流动度的影响 |
3.1.1 试验配合比设计 |
3.1.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2 三聚氰胺系和萘系减水剂对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温度对减水剂在碱激发粉煤灰净浆中作用的影响 |
4.1 不同温度下三聚氰胺系减水剂对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4.2 不同温度下三聚氰胺系减水剂对碱激发粉煤灰净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
4.3 两种减水剂在碱性条件下性质变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减水剂复掺对碱激发粉煤灰净浆工作性能的影响 |
5.1 减水剂复掺对新拌浆体初始流动度的影响 |
5.2 减水剂复掺对碱激发粉煤灰净浆流动度的影响及配比优化 |
5.3 不同浆体温度下减水剂复掺使用的效果对比 |
5.4 减水剂复掺使用对净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
5.5 减水剂复掺使用对净浆zeta电位的影响 |
5.6 减水剂复掺对碱激发粉煤灰净浆强度的影响 |
5.7 减水剂复掺对碱激发粉煤灰净浆水化产物的影响 |
5.8 基于XPS方法分析减水剂在碱激发粉煤灰胶凝材料表面的吸附情况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生物油酚基混凝土减水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减水剂概述 |
1.3 减水剂的种类 |
1.3.1 木质素磺酸盐系减水剂 |
1.3.2 萘磺酸盐系减水剂 |
1.3.3 密胺盐系减水剂 |
1.3.4 氨基磺酸盐系减水剂 |
1.3.5 脂肪族羟基磺酸盐减水剂 |
1.3.6 聚羧酸系减水剂 |
1.3.7 生物质基减水剂 |
1.4 减水剂的作用机理 |
1.4.1 减水剂的静电斥力作用 |
1.4.2 减水剂的立体位阻效应 |
1.4.3 减水剂的润滑作用 |
1.4.4 接枝共聚支链的缓释作用 |
1.5 减水剂性能的影响因素 |
1.5.1 环境温度 |
1.5.2 水泥的成分及比表面积 |
1.5.3 水化反应 |
1.5.4 相对分子质量 |
1.5.5 粘土 |
1.5.6 硫酸钠 |
1.5.7 矿物掺合料 |
1.6 生物质基减水剂的研究进展 |
1.7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7.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7.2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减水剂的制备 |
2.2.1 生物酚的萃取 |
2.2.2 生物油酚基混凝土减水剂的制备 |
2.2.3 生物酚-萘共聚高效减水剂的制备 |
2.2.4 生物酚与聚羧酸改性共聚制备混合型生物质基减水剂 |
2.3 生物酚的检测方法 |
2.3.1 生物油和生物酚的分析 |
2.3.2 生物酚总量测定 |
2.4 生物酚磺化制取磺化生物酚的研究 |
2.4.1 磺化生物酚和磺化萘的酸度测定 |
2.4.2 生物酚磺化度的测定 |
2.5 减水剂的性能评价 |
2.5.1 减水剂含固量 |
2.5.2 水泥净浆流动度 |
2.5.3 水泥胶砂减水率 |
2.5.4 含气量 |
2.5.5 混凝土抗压强度 |
第三章 磺化生物酚甲醛缩聚物减水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生物油及生物酚的表征 |
3.2.1 生物油的物性分析 |
3.2.2 生物油原油GC-MS图谱 |
3.2.3 生物酚的组分及相对含量分析 |
3.2.4 生物酚萃取率的测定 |
3.3 减水剂的性能研究 |
3.3.1 不同生物酚/甲醛摩尔比SBF对水泥净浆初始流动度的影响 |
3.3.2 不同生物酚/甲醛摩尔比SBF对保坍性的影响 |
3.3.3 生物酚中以代表性酚单独合成的减水剂的性能 |
3.3.4 Na_2SO_4对SBF初始水泥净浆流动度和保坍性的影响 |
3.3.5 SBF减水剂的抗泥效果 |
3.3.6 SBF的水泥胶砂减水率和强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物酚-萘共聚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减水剂的性能研究 |
4.2.1 不同磺化生物酚/磺化萘(摩尔比)对C-FDN性能的影响 |
4.2.2 不同磺化生物酚/磺化萘(摩尔比)下C-FDN保坍性的影响 |
4.2.3 生物酚中代表性磺化酚与磺化萘共聚制备减水剂性能的比较 |
4.2.4 复配和共聚对C-FDN性能的影响 |
4.2.5 C-FDN与萘系和磺化生物酚减水剂的水泥净浆初始流动度和保坍性 |
4.2.6 混凝土实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物酚与聚羧酸改性共聚制备混合型生物质基减水剂 |
5.1 引言 |
5.2 减水剂的性能研究 |
5.2.1 巯基乙酸的用量对B-PS性能的影响 |
5.2.2 双氧水的用量对B-PS性能的影响 |
5.2.3 抗坏血酸的用量对B-PS表观颜色的影响 |
5.2.4 B-PS的保坍性 |
5.2.5 B-PS的抗泥性能 |
5.2.6 不同减水剂的水泥胶砂减水率和抗压强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 |
致谢 |
(3)四种系列、不同类型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混凝土材料的收缩变形 |
1.2.1 塑性收缩 |
1.2.2 自收缩 |
1.2.3 干燥收缩 |
1.2.4 温度收缩 |
1.2.5 碳化收缩 |
1.3 混凝土减水剂 |
1.3.1 萘系高效减水剂 |
1.3.2 脂肪族系高效减水剂 |
1.3.3 氨基磺酸盐系高效减水剂 |
1.3.4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
1.4 混凝土材料收缩变形的研究进展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及性能指标 |
2.1.1 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砂 |
2.1.4 石 |
2.1.5 水 |
2.1.6 减水剂 |
2.2 试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
2.2.1 混凝土拌合物实验室拌合方法 |
2.2.2 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试验方法 |
2.2.3 普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
2.2.4 混凝土收缩变形测定试验 |
2.2.5 胶凝材料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试验 |
2.2.6 胶凝材料净浆微观检测试验 |
2.2.7 其他试验设备简介 |
第3章 混凝土及净浆配合比设计 |
3.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1.1 设计思路 |
3.1.2 设计目标 |
3.2 不同种类减水剂最佳掺量的确定 |
3.2.1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最佳掺量的确定 |
3.2.2 萘系高效减水剂最佳掺量的确定 |
3.2.3 脂肪族系高效减水剂最佳掺量的确定 |
3.2.4 氨基磺酸盐系高效减水剂最佳掺量的确定 |
3.3 C40混凝土的配合比方案 |
3.4 不同种类减水剂对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性能作用效果的评价 |
3.5 净浆配合比设计 |
3.5.1 设计思路 |
3.5.2 设计目标 |
3.5.3 净浆的配合比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种类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 |
4.1 萘系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 |
4.2 脂肪族系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 |
4.3 氨基磺酸盐系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 |
4.4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 |
4.5 不同类型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变形影响效果的对比 |
4.5.1 四种标准型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变形影响效果的对比 |
4.5.2 四种缓凝型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变形影响效果的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掺减水剂混凝土收缩预测模型的建立 |
5.1 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回归分析 |
5.1.1 外掺萘系高效减水剂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回归分析 |
5.1.2 外掺脂肪族系高效减水剂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回归分析 |
5.1.3 外掺氨基磺酸盐系高效减水剂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回归分析 |
5.1.4 外掺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回归分析 |
5.1.5 关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考量非荷载因素引起的变形值的思考 |
5.2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微波辐射在高效减水剂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微波辐射对有机合成反应的促进作用 |
2 微波辐射制备高效减水剂的研究进展 |
2.1 微波辐射制备木素磺酸盐系减水剂 |
2.2 微波辐射制备脂肪族高效减水剂 |
2.3 微波辐射制备氨基酸系高效减水剂 |
2.4 微波辐射制备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 |
3 微波辐射制备高效减水剂研究需要关注的方向 |
3.1 微波辐射天然产物改性制备高效减水剂 |
3.2 微波辐射制备高效减水剂工业化应用 |
3.3 微波辐射高效减水剂合成机理研究 |
4 结语 |
(5)基于聚羧酸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液体防冻泵送剂的研究应用现状 |
1.2.1 液体防冻泵送剂的性能特点及配制要求 |
1.2.2 基于萘系高效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 |
1.2.3 基于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 |
1.2.4 基于萘系-氨基系复合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 |
1.2.5 基于萘系-氨基系-脂肪族系复合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 |
1.2.6 基于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 |
1.3 液体防冻泵送剂目前研究应用存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1.4.2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2 原材料、设备及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 |
2.1.2 胶凝材料 |
2.1.4 骨料 |
2.1.5 拌合用水 |
2.1.6 其他化学试剂 |
2.2 仪器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聚羧酸减水剂性能检测 |
2.3.2 液体防冻泵送剂性能检测 |
3 基于聚羧酸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负温储存稳定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聚羧酸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的配制 |
3.3 无机盐类防冻组分对基于聚羧酸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负温储存稳定能的影响 |
3.4 有机类防冻组分对基于聚羧酸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负温储存稳定能的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聚羧酸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与水泥适应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不同聚羧酸减水剂及其复合使用对水泥净浆扩展度的影响 |
4.2.1 聚羧酸减水剂单独使用对水泥净浆扩展度的影响 |
4.2.2 不同种类聚羧酸减水剂复合使用对水泥净浆扩展度的影响 |
4.3 基于聚羧酸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对水泥净浆扩展度的影响 |
4.3.1 防冻泵送剂中盐类防冻组分对水泥净浆扩展度的影响 |
4.3.2 防冻泵送剂中有有机类组分对水泥净浆扩展度的影响 |
4.4 基于聚羧酸减水剂的防冻泵送剂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 |
4.4.1 防冻泵送剂中盐类组分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 |
4.4.2 防冻泵送剂中有机类防冻组分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聚羧酸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及其综合性能测评 |
5.1 引言 |
5.2 基于聚羧酸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5.2.1 防冻泵送剂中盐类防冻组分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5.2.2 防冻泵送剂中有机类防冻组分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5.3 基于聚羧酸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的综合性能测评 |
5.3.1 防冻效果测评 |
5.3.2 泵送效果测评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助剂改善聚羧酸减水剂抗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几种常用的减水剂及其性能 |
1.2.1 萘系高效减水剂 |
1.2.2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 |
1.2.3 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 |
1.2.4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
1.3 减水剂的减水分散作用机理研究概述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2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抗泥剂合成原料 |
2.1.2 水泥 |
2.1.3 矿物掺合料 |
2.1.4 粗集料 |
2.1.5 细集料 |
2.1.6 粘土矿物 |
2.1.7 减水剂 |
2.1.8 水 |
2.2 试验主要仪器 |
2.2.1 合成试验 |
2.2.2 性能检测试验 |
2.3 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 |
2.3.1 抗泥剂及减水剂固含量测定 |
2.3.2 水泥净浆流动度及其分散保持性能测定 |
2.3.3 水泥胶砂流动度及其分散保持性能测定 |
2.3.4 水泥胶砂减水率测定 |
2.3.5 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检测 |
2.3.6 混凝土力学性能检测 |
3 常用抗泥化学物质的抗泥性能研究 |
3.1 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能及试验粘土矿物的选择 |
3.1.1 聚羧酸减水剂A及粘土矿物对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3.1.2 聚羧酸减水剂A及粘土矿物对砂浆流动度的影响 |
3.2 有机阴离子类牺牲剂型抗泥助剂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2.1 硬脂酸钠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2.2 对氨基苯磺酸钠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3 有机阳离子牺牲剂型抗泥助剂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3.1 苄基三甲基氯化铵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3.2 四甲基氯化铵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3.3 四乙基氯化铵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4 有机中性类牺牲剂型抗泥助剂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4.1 聚乙二醇2000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4.2 聚乙二醇1500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4.3 尿素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4.4 聚乙烯醇1788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5 无机盐类抗泥助剂对聚羧酸减水剂抗泥效果的影响 |
3.5.1 无水偏硅酸钠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5.2 磷酸三钠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5.3 氯化钾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5.4 无水氯化钙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
3.6 减水剂与各抗泥型助剂复配后的匀质性 |
3.7 减水剂试样红外光谱分析 |
3.8 粘土与抗泥助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9 粘土影响水泥分散性能机理的探讨 |
3.9.1 粘土矿物在水中的特性 |
3.9.2 粘土自身的吸水膨胀 |
3.9.3 粘土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 |
3.10 本章小结 |
4 抗泥助剂合成研究 |
4.1 实验原理 |
4.2 聚合反应过程 |
4.3 抗泥剂正交实验设计 |
4.3.1 正交实验设计原理 |
4.3.2 正交实验设计方案与结果 |
4.4 抗泥剂单因素优化实验 |
4.4.1 浓度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
4.4.2 聚合温度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
4.4.3 反应各阶段时间控制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
4.4.4 最终产物pH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
4.5 抗泥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4.6 抗泥剂的分子量分布 |
4.7 抗泥剂的性能 |
4.7.1 抗泥剂的匀质性能 |
4.7.2 混凝土性能 |
4.8 本章小结 |
5 抗泥剂的复配与适应性研究 |
5.1 各抗泥型助剂与合成抗泥剂复配试验 |
5.1.1 对氨基苯磺酸钠与合成抗泥剂复配试验 |
5.1.2 四甲基氯化铵与合成抗泥剂复配试验 |
5.1.3 聚乙二醇2000与合成抗泥剂复配试验 |
5.1.4 无水偏硅酸钠与合成抗泥剂复配试验 |
5.2 矿物掺合料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
5.2.1 粉煤灰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
5.2.2 矿粉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
5.2.3 硅灰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
5.3 水泥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
5.4 减水剂种类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
5.4.1 萘系高效减水剂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
5.4.2 脂肪族减水剂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
5.4.3 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新型木质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合成与其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混凝土减水剂研究概述 |
1.1.1 混凝土减水剂的应用现状 |
1.1.2 混凝土减水剂的研究进展 |
1.2 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研究进展 |
1.2.1 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分类 |
1.2.2 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
1.2.3 聚羧酸水泥分散剂存在的问题 |
1.3 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改性研究 |
1.3.1 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改性方法 |
1.3.2 木质素与聚羧酸水泥分散剂复配使用的研究进展 |
1.3.3 木质素对聚羧酸水泥分散剂接枝改性的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1.4.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1.1 主要实验原料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木质素基聚醚单体和木质素基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表征方法 |
2.2.1 接枝率测试 |
2.2.2 C=C双键保留率测试 |
2.2.3 紫外吸收光谱吸收测试 |
2.2.4 红外光谱(FTIR)测试 |
2.2.5 核磁共振(1H-NMR)测试 |
2.2.6 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 |
2.3 木质素基聚醚单体和木质素基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分散性能测试 |
2.3.1 水泥体系净浆流动度及流动度经时损失测试 |
2.3.2 混凝土体系测试 |
2.3.3 水泥悬浮液分散稳定性测试 |
2.3.4 水泥浆体流变性能测性测试 |
2.4 木质素基聚醚单体和木质素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溶液行为表征 |
2.4.1 起泡性能能测试 |
2.4.2 表面活性分析 |
2.4.3 水力学直径测试 |
2.4.4 Zeta电位分析 |
2.4.5 水泥颗粒表面吸附性能分析 |
2.4.6 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三章 碱木质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碱木质素基聚醚单体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性能研究 |
3.2.1 碱木质素基聚醚单体的制备 |
3.2.2 碱木质素基聚醚单体的表征 |
3.2.3 碱木质素基聚醚单体的应用性能研究 |
3.3 PCE-L的制备及表征 |
3.3.1 碱木质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制备 |
3.3.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3.3 核磁共振(1H-NMR)分析 |
3.3.4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
3.4 PCE-L的应用性能研究 |
3.4.1 水泥净浆和混凝土分散性能研究 |
3.4.2 水泥悬浮液稳定性研究 |
3.4.3 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研究 |
3.4.4 水力学直径测试 |
3.4.5 起泡性能研究 |
3.4.6 表面活性研究 |
3.5 PCE-L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行为研究 |
3.5.1 等温吸附线研究 |
3.5.2 吸附动力学研究 |
3.5.3 Zeta电位分析 |
3.5.4 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3.6 PCE-L分散模型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木质素磺酸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木质素磺酸钠基聚醚单体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性能研究 |
4.2.1 木质素磺酸钠基聚醚单体的制备 |
4.2.2 木质素磺酸钠基聚醚单体的表征 |
4.2.3 木质素磺酸钠基聚醚单体的应用性能研究 |
4.3 PCE-LS的制备及表征 |
4.3.1 木质素磺酸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制备 |
4.3.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3.3 核磁共振(1H-NMR)分析 |
4.3.4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
4.4 PCE-LS的应用性能研究 |
4.4.1 水泥净浆和混凝土分散性能研究 |
4.4.2 水泥悬浮液稳定性研究 |
4.4.3 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研究 |
4.4.4 水力学直径测试 |
4.4.5 起泡性能研究 |
4.4.6 表面活性研究 |
4.5 PCE-LS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行为研究 |
4.5.1 等温吸附线研究 |
4.5.2 吸附动力学研究 |
4.5.3 Zeta电位分析 |
4.5.4 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
1.2.1 我国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概况及趋势[12-18] |
1.2.2 国外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概况及趋势[22-25] |
1.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概述 |
1.3.1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结构及性能 |
1.3.2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合成方法 |
1.3.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存在的问题 |
1.4 其他几种主要的减水剂及其性能 |
1.4.1 萘系高效减水剂 |
1.4.2 氨基磺酸盐系高效减水剂 |
1.4.3 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 |
1.5 减水剂的作用机理 |
1.5.1 有机类表面活性剂主导官能团理论 |
1.5.2 减水剂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 |
1.6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化学试剂 |
2.1.2 水泥 |
2.1.3 矿物掺合料 |
2.1.4 粗集料 |
2.1.5 细集料 |
2.1.6 减水剂 |
2.1.7 水 |
2.2 试验方法 |
2.2.1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制备 |
2.2.2 高效减水剂固含量测定 |
2.2.3 水泥净浆流动度测定 |
2.2.4 高效减水剂减水率测定 |
2.2.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2.6 新拌混凝土和易性试验 |
2.2.7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
2.3 试验主要仪器 |
2.3.1 合成试验仪器 |
2.3.2 性能检测试验仪器 |
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合成机理研究及合成工艺优化 |
3.1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合成机理 |
3.2 基本合成工艺路线选择 |
3.3 合成工艺优化及结果讨论 |
3.3.1 甲醛与丙酮的摩尔比对减水剂分散性能的影响 |
3.3.2 磺化剂总量与丙酮的摩尔比对减水剂分散性能的影响 |
3.3.3 NaHSO_3与丙酮的摩尔比、Na_2S_2O_5与丙酮的摩尔比对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
3.3.4 NaHSO_3与 Na_2S_2O_5的摩尔比对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
3.3.5 反应温度对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
3.3.6 保温时间对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
3.4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与其他种类减水剂复配试验 |
4.1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与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复配试验 |
4.2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与氨基磺酸盐系高效减水剂复配试验 |
4.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与萘系减水剂复配试验 |
4.4 脂肪族—聚羧酸—氨基磺酸盐系减水剂复配试验 |
4.5 脂肪族—聚羧酸—萘系减水剂复配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5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研究 |
5.1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与不同品种水泥相容性试验 |
5.2 矿物掺合料掺入对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的影响 |
5.2.1 粉煤灰掺入对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的影响 |
5.2.2 矿粉掺入对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的影响 |
5.2.3 硅灰掺入对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的影响 |
5.3 掺合料等量替代水泥后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高效减水剂对预拌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预拌混凝土 |
1.2.1 预拌混凝土定义与特点 |
1.2.2 预拌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
1.2.3 裂缝的定义和类别 |
1.2.4 裂缝问题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其防治的意义 |
1.2.5 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与开裂的关系 |
1.2.6 裂缝现有解决办法和措施 |
1.3 四种系列高效减水剂简介 |
1.3.1 萘系高效减水剂介绍 |
1.3.2 氨基磺酸系高效减水剂介绍 |
1.3.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介绍 |
1.3.4 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介绍 |
1.4 本文研究内容、意义以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和试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
2.1 原材料与性能指标 |
2.1.1 水泥 |
2.1.2 砂、碎石 |
2.1.3 水 |
2.1.4 矿物掺合料 |
2.1.5 减水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混凝土工作性试验方法 |
2.2.2 混凝土强度测定方法 |
2.2.3 早期变形(非接触式位移法) |
2.2.4 RCM抗氯离子试验方法 |
2.2.5 抗硫酸盐试验方法 |
2.2.6 微观试验方法 |
2.3 试验设备简介 |
第三章 C4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1 C4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思路说明 |
3.2 C4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2.1 C4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指标 |
3.2.2 C4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 |
第四章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1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 |
4.2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 |
4.3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研究 |
4.3.1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4.3.2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
4.4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经济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 |
5.1 萘系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 |
5.2 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 |
5.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 |
5.4 氨基磺酸盐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 |
5.5 不同系列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比较 |
5.5.1 缓凝型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比较 |
5.5.2 标准型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四种高效减水剂影响混凝土收缩变形的作用机理 |
6.1 萘系高效减水剂影响混凝土收缩变形的作用机理 |
6.2 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影响混凝土收缩变形的作用机理 |
6.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影响混凝土收缩变形的作用机理 |
6.4 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影响混凝土收缩变形的作用机理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10)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高效减水剂概述 |
1.2 主要高效减水剂及性能 |
1.2.1 改性木质素磺酸盐 |
1.2.2 稠环芳烃磺酸盐甲醛缩和物 |
1.2.3 三聚氰胺磺酸盐甲醛缩和物 |
1.2.4 氨基磺酸盐系高效减水剂 |
1.2.5 聚羧酸盐系高效减水剂 |
1.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研究应用进展 |
1.3.1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性能影响 |
1.3.2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水泥砂浆性能影响 |
1.3.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 |
1.4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工艺优化研究进展 |
1.4.1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4.2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优化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试验研究方案 |
2.1 原材料 |
2.2 合成实验装置及实验仪器 |
2.3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生产工艺 |
2.4 肪族高效减水剂性能测试方法 |
2.4.1 水泥净浆流动度测试 |
2.4.2 粘度及特性粘度测试 |
2.4.3 液体减水剂含固量以及 pH 值测定 |
3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工艺优化研究 |
3.1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磺化剂研究 |
3.1.1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物理化学性能 |
3.1.2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3.1.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损失的影响 |
3.1.4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与水泥适应性 |
3.1.5 不同磺化剂合成产物的性价比分析 |
3.2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合成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 |
3.2.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与结果分析 |
3.2.2 单因子优化试验 |
3.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特性粘度分析及改性研究 |
3.3.1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特性粘度分析 |
3.3.2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化学改性 |
3.4 反应机理探讨 |
3.5 本章小结 |
4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性能研究 |
4.1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4.2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溶液表面张力测试 |
4.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饱和掺量测试 |
4.4 减水剂与水泥适应性 |
4.5 减水剂与水泥凝结时间 |
4.6 减水剂应用于混凝土的性能 |
4.6.1 减水率 |
4.6.2 抗压强度比 |
4.6.3 含气量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四、脂肪族磺酸盐高效减水剂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聚氰胺系减水剂和萘系减水剂对碱激发粉煤灰胶凝材料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D]. 王志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生物油酚基混凝土减水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吴玉涛. 山东理工大学, 2019
- [3]四种系列、不同类型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D]. 罗德富. 厦门大学, 2018(07)
- [4]微波辐射在高效减水剂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付希尧,谢雄敏. 建材发展导向, 2017(20)
- [5]基于聚羧酸减水剂的液体防冻泵送剂的性能研究[D]. 王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6]助剂改善聚羧酸减水剂抗泥性能研究[D]. 钟志强. 重庆大学, 2016(03)
- [7]新型木质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合成与其应用基础研究[D]. 郑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D]. 殷峰. 重庆大学, 2014(01)
- [9]高效减水剂对预拌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D]. 沈雅雯. 厦门大学, 2014(08)
- [10]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工艺优化研究[D]. 桂根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