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通推出IP长途上门服务

中国网通推出IP长途上门服务

一、中国网通推出IP长途电话家庭主叫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蓝敏[1](2008)在《W公司IP主叫电话业务渠道建设案例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电信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的电信运营商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环境,如何创新,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新的体制、新的运营模式来面对竞争,如何充分利用和整合阶段性资源,如何构建有竞争力的渠道模式和持久、牢固、高效的价值链和联盟体,如何选择、发展、控制、激励、培训和服务、支持渠道代理商,实现价值链和联盟体的竞争优势,实现渠道为王的营销理念,是中国每一个运营商面临的课题。本案例是分析W(控股)公司在中国电信市场开展IP主叫电话业务和渠道创新的营销案例。介绍了W(控股)公司的背景情况;中国IP电话市场状况;IP电话的技术及业务特点;W(控股)公司IP主叫业务及渠道发展过程和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和渠道创新的成效等。此案例分析运用了市场营销学有关渠道管理的相关理论、价值链分析、SWOT分析,分析了渠道模式以及渠道的选择、控制、激励、培训和服务、支持,对价值链竞争力和运营商竞争力的影响;分析了在竞争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下,各运营商如何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开展IP电话业务,抢占长话市场;没有渠道的创新就没有竞争力的提升,就没有W(控股)公司IP业务的迅速发展;电信运营商网络资源的阶段性垄断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与营销模式一样具有阶段性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劣势是随着竞争环境和格局的改变而改变的。本论文的结论是:未来企业的竞争是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只有通过构建公平、互惠互利、牢固持久的价值链,建立和创新渠道,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在竞争环境和格局发生变化时,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审时度势、不断调整发展策略,不断开发新产品、新业务,不断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只有这样企业才具有持续竞争力。

侯广吉[2](2008)在《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电信行业的技术与业务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格局激烈变化,电信用户和消费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广大消费者对电信行业的经营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资费逐渐成为公众和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重要的经济调节手段,电信资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电信产业政策,关系到电信企业的盈利,也关系到整个电信行业的健康和发展,因此研究电信资费的形成机制对于国家、企业和广大消费者都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中国目前电信资费管理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结合社会广泛讨论和关注的定价方法,系统研究了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理论与模型,分析了在电信资费形成机制中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主要因素的原则、行为和影响,解释了电信资费形成的机理,并给出了各个因素的调整建议。政府在电信资费的形成机制中是制度设计者。目前我国政府对电信资费管制的现状是:少部分业务进行政府定价,部分业务进行上限管制,绝大部分业务进行市场调节。通过市场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基于委托-代理机制,重点研究了上下限管制的方法以及综合运用的方式。本文还结合不对称管制的理论,对我国移动电话和长途电话领域采用的不对称管制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建议根据定性和定量的市场竞争程度分析,适时地调整不对称管制的力度和方法。企业在电信资费的形成机制中是具体执行者。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推进和政府管制的不断放松,企业由完全的执行政府定价正在转变为真正的定价主体,企业根据政府的电信资费管制政策,定价行为已经越来越灵活多样。本文对电信企业的定价行为、方法、策略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定价策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预测。消费者在电信资费的形成机制中是直接影响者。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在电信资费的形成中作用越来越大。当今,保障并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已经成为政府电信资费管制的根本目标之一,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也是市场竞争中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特别是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和发表意见的渠道逐渐增多,政府和企业对于消费者的价值感知和意见越来越重视,围绕消费者满意度的发展观念也越来越成熟,这些进一步加大了消费者在电信资费形成机制中的作用。在系统研究了电信资费形成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之后,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建立了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模型,并对移动电话资费的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对比验证了仿真数据,通过研究表明,提高政府、企业部分的影响,都将对电信资费带来一定程度下降的趋缓,而消费者影响增加和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则会导致电信资费下降的加快。

魏艳茹[3](2008)在《论我国对IP电话业务的法律监管缺漏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IP技术发展而来的IP电话业务因资费低廉而深受人们青睐,但也对传统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语音业务造成严重冲击。我国对该业务采取严格限制的立法态度,但合法的IP电话业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规避乃至违反法律经营IP电话业务的情况非常普遍。在势不可挡的IP技术发展浪潮中,我国应尽快适当放松对IP电话业务的准入限制,明确规定IP电话运营商的互联互通权和告知义务。

安玉兴[4](2008)在《电信网络竞争与接入 ——基于中国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技术和需求的变化,电信市场的垄断结构已经不再是最优的产业组织结构。放松规制、引入竞争已经成为了促进电信市场竞争的有效的、通用的方法和手段,而根据网络效应理论,实现电信网络的有效竞争,就必须实现不同电信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不同电信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就涉及到了接入价格的确定的问题。接入价格的确定方法(政府强制或谈判协商、互惠接入定价或非互惠接入定价等)以及接入价格的高低都将影响电信运营商的接入激励和市场的竞争效果。因此从电信网络之间的接入为切入点,分析接入方式、接入定价等对电信网络之间的竞争的影响,结合中国电信市场的实际,提出提高中国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这篇论文基于传统的SCP框架,在此框架基础上分析电信网络结构、运营商行为以及市场的竞争绩效。电信网络之间的结构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电信网络横向结构,包括基于覆盖率的网络结构、基于成本异质的网络结构、基于网络差异化的网络结构以及基于异质网络的网络结构等;二是电信网络的纵向结构,包括纵向一体化的网络结构和纵向分离的网络结构等。运用经典的LRT模型,本文分析了本地电信市场的网络竞争、长途电信市场的网络竞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原有的LRT模型进行了必要的扩展,以适合对中国电信市场的分析。模型的扩展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入决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移动网络之间的竞争、移动与固定网络之间的竞争、全业务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网络竞争。本文将使用规范分析方法对电信竞争中接入问题进行了分析,使用比较分析方法对不同市场结构下的接入定价行为及其产生的竞争绩效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使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电信业的竞争及接入问题,对中国电信业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判断,以了解和掌握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接入价格的构成和规制制度以及零售市场价格竞争状况。在对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网络间竞争的分析中,使用博弈分析方法确定接入价格等决策变量。通过理论模型的分析和实践的检验,本论文认为: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市场结构以及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接入价格的水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中国电信市场的结构、接入(结算)体系在促进电信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作用微弱,甚至起阻碍作用,因此中国电信市场没有实现有效的竞争。电信市场的放松规制、引入竞争仍将继续。无论是基于覆盖率、成本还是基于网络之间的差异性,网络的对称性决定了网络的竞争均衡的对称性,但是接入价格是否互惠性、零售价格是否线性、零售价格是否歧视性等价格行为将影响市场的最终绩效。如果竞争性的网络是没有价格歧视的话,那么在线性定价下,接入价格成为合谋的工具,而在两部收费下,接入价格不会成为默许合谋的工具。如果网络之间有价格歧视的话,那么两部收费仍然会成为合谋的工具,竞争性网络会采取互免结算的方法来弱化网络之间的竞争。当网络基于覆盖率、成本还是网络之间的差异而存在不对称的时候,竞争均衡将不具有对称性。长途电信市场的竞争均衡取决于网络的结构(一体化或分离)、成本结构(独立的长途部门与一体化的长途部门的成本差异)、单向和双向接入价格的制定方式和水平以及本地电信市场的竞争状况。本地电信市场的竞争越是激烈,那么长途电信市场的零售价格越低。但是中国长途电信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是由于本地电信市场的激烈竞争,而是由于接入价格的结算体制导致长途电信市场的激烈竞争。如果规制者完全规制零售价格和接入价格而对进入不加规制的话,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可能导致市场的过度进入或进入不足。到底是过度进入还是进入不足,取决于规制者对潜在进入者的成本信息的掌握程度。规制者对潜在进入者的成本信息掌握得越是充分,那么市场的结构就越能够达到福利最大化的水平。市场结构的内生性、成本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均衡的不确定性。两部收费以及非歧视性定价下,如果零售价格是不受规制的,那么双向收费是严格优于单向收费的。给定零售价格不受规制,当双向收费改为单向收费的时候,零售价格是提高的,厂商的利润是减少的,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都是减少的。而目前对双改单改革的一个一般化的观点就是,双向收费改为单向收费是以不改变零售价格为前提的。然而,当运营商具有定价自主权的时候,双改单一定会导致零售价格的提高。两部收费及非歧视性定价下,移动运营商的市场份额的增加,将会导致移动零售价格的下降。固定运营商提高接入价格,会导致移动运营商零售价格的增加和市场份额的降低。而固定网络的零售价格与接入价格和市场份额无关。从当前的趋势来看,移动对固定的替代越来越大,实现电信运营商的全业务经营是电信改革的必然选择。在全业务运营下,FMC将是全业务下的核心特征。3G标准的实施,将会为全业务经营提供广泛的应用空间。模型的扩展为中国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提供了改革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和中国电信市场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本论文给出了中国电信市场基于接入的促进有效竞争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全业务运营商、号码可携带、虚拟运营商、产业规制体系以及网间结算体制等方面。要想实现中国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全业务运营、虚拟运营商的进入、号码可携带、网间结算体制的完善将是促进中国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有力保障。

吴朋阳[5](2007)在《VoIP产业发展情况与政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随着VoIP技术的发展和宽带接入业务的逐步普及,VoIP业务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面对这一对传统电信业务极具替代性的新事物,如何对其管制,许多国家的电信管制机构仍在探讨过程中,还没有最终结论。本论文首先对VoIP全球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对VoIP国内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发现VoIP国内发展存在的问题;面对存在的问题,论文最后落脚于VoIP业务管制政策的研究,对各国VoIP业务的管制情况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我国VoIP管制政策提出“逐步放开,针对目前问题集中的宽带电话指定相关政策”的建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希望通过探究VoIP业务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引起读者的思考,加深对VoIP的理解;其次,希望结合对国外VoIP业务管制现状的分析,为我国VoIP业务的管制政策提供一些借鉴;另外,笔者尝试弥补我国VoIP业务发展趋势与管制政策研究层面的缺位,至今我国此方面的研究着作基本为零,希望本论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陈思祁[6](2007)在《VoIP商业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技术发展将推动商业模式的变革,在通信行业中这条规律尤其明显。基于SIP协议的P2P的VoIP给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传统语音市场带来了极大的打击。随着技术发展趋势的不断明显,专家认为未来语音通信将完全免费!放眼世界,语音包月、语音免费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VoIP作为一项成熟的业务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业务已经三年了。三年以来,VoIP商业模式已经形成了很多固定的模式。如免费的Skype,yahoo BB的宽带接入搭售VoIP……等等。而中国未来的VoIP发展将如何?固网运营商是否会由于VoIP的发展最终丧失市场领导地位?固网运营商要成为一个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口号是否是句空言?本文将沿着这些问题逐渐展开。本文第一章概述了VoIP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和技术发展状况。第二章分析了我国目前VoIP产业链的构成,影响产业链发展的瓶颈环节和驱动因素。第三章是商业模式的概念分析,本文借用了Osterwalder等人的标准商业模式,提出了适合VoIP业务商业模型的分析框架。并对目前各种VoIP商业模式作出了详细的分析。第四章,详细比较了Skype与传统商业模式的区别,并以此为例分析了VoIP的发展对传统电信商业模式的挑战。第五章是对运营商发展策略分析。第六章讨论了未来的商业模式,并总结出几种可能的情况。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在仔细理解Osterwalder商业模式的基础上,针对VoIP的特性提出了VoIP商业模式的分析指标。2、对VoIP的各种商业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并通过Skype与传统电信商业模式的比较指出了Skype对传统商业模式的优势。

李海波[7](2006)在《我国电信资费规制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电信产业在各国迅速发展,电信服务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信业成为保障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产业。我国“十五”及“十一五”规划都对信息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电信业作为信息化的基础网络和支撑平台,是推进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和核心环节,需要稳健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电信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国际上许多大型电信公司相比,我国电信业的竞争实力相对较弱,急需提高我国电信企业的竞争力。从我国电信市场引入竞争以来,竞争日益激烈,电信资费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电信业的发展。 本文从我国电信资费规制的实际问题出发,对我国电信市场中存在的恶性资费竞争和移动电话资费模式两个重点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其存的原因及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电信业的发展背景和电信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为我国电信规制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提高我国电信业的竞争能力,促进电信业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首先提出本文的论题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第2章分析了电信资费规制沿革与趋势。在介绍我国电信资费体系之后,重点分析我国电信资费战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电信资费与国外电信资费进行对比。在回顾总结国内外电信资费规制沿革基础上,本文首次提炼分析得出了我国电信资费规制的两个并不矛盾的发展趋势:资费定价方式逐步市场化、资费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最后指出我国电信资费规制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恶性资费战等不正当竞争、移动电话本地基本资费规制问题。 第3章研究了我国政府加强电信资费监管的实践与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电信资费战的各种危害,研究得出行业自律协议并不能结束降价竞争的结论,并从集体理性和规制目标两个角度证明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电信资费监管。 第4章研究我国电信资费战的规制思路。针对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和特点,运用博弈模型对我国电信资费战进行表述,在研究得到博弈模型启示的电信资费战规制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我国电信资费战的三个

孙立志[8](2005)在《中国移动互联互通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核心论点是:互联互通是电信行业的难点之一。互联互通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对广大客户的正常通信,对电信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作好互联互通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更好地服务于“服务和业务领先”战略,中国移动的互联互通策略为:精细管理,把互联互通作为一项业务来经营,这是作好互联互通工作的立足点;合作竞争,争做电信市场互联互通的表率,这是作好互联互通工作的思想基础;沟通协调,提高互联互通执行力,这是作好互联互通工作的行动保障。为贯彻好中国移动的互联互通策略,本文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展开了论述:1.要撬开互联互通这块坚冰,监管、市场、法律、技术、舆论手段必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建成一套完整的互联互通外部环境体系。中国移动充分要利用好这些环境,使其真正成为自身不断成长的沃土。2.电信网间实现物理互联并不困难,但在互联通道上可以跑那些业务,如何保障质量,却是互联双方争论的焦点。在网间业务开放中,中国移动要以不影响自身发展为基本目标,以促进自身进一步发展为挑战目标。3.网间结算支出是中国移动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网间结算政策对中国移动是不利的。当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时,网间结算很可能成为中国移动发展的瓶颈。中国移动要积极协调,为适时调整网间结算政策作好准备工作。

杨在田[9](2005)在《虚拟长话运营业务的设计与推广》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通信行业发展很快,各种业务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其中长话业务部分也是如此。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通信行业已经打破垄断,形成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的五加一的电信运营竞争格局。还有由于Internet的发展和IP技术的日趋成熟,通过Internet网络实现语音通信可以大大降低通话成本,所以目前有Internet网络取代传统语音、尤其是长话语音通信的趋势,另外,与电信增值业务日趋丰富相对应,用户细化需求差异越来越明显,不同用户对通信业务的需求在向着不同方向发展。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都给目前的电信产业造成很大的影响,直接的结果是原来基础电信运营商推出标准化的电信产品满足所有客户的商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新的发展形势,用户需要更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这就给以那些本身可能没有通信网络但是却更了解客户,能够满足客户的企业组织创造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这个群体行业内称之为电信虚拟运营商。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虚拟运营的产生和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然后以长话业务市场为例作了深入的分析,然后以一个“智银公司”为例,对虚拟运营商的定位角色和虚拟长话运营业务进行了实例可行性论证,最后给出了对于虚拟运营商和我国电信政策方面的建议。

李一平[10](2005)在《长春市通信分公司市场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信业成为我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随着电信业改革重组的深入和中国的入世,国内各电信运营企业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突出的问题是在目前市场监管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电信运营企业间的不规范竞争使企业效益明显下降。本文以长春市通信分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战略分析行之有效的方法—SWOT 分析法和相关理论知识,系统地分析了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及自身的优劣势,并对其核心业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给出了长春市通信分公司的市场竞争策略。本文的主要结论不仅可以为长春市通信分公司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可行的策略及思路,而且可以为其它运营企业在确定竞争策略时所借鉴。另外,作者认为长春市通信分公司市场竞争策略的确定,还可以为有效解决当前电信市场愈演愈烈的“价格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中国网通推出IP长途电话家庭主叫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网通推出IP长途电话家庭主叫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1)W公司IP主叫电话业务渠道建设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W 集团概况与发展
    1.1 W 集团前身-W(控股)公司概况
        1.1.1 W(控股)公司发展背景介绍
        1.1.2 W(控股)的主要发展历程
    1.2 W 集团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 W(控股)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2.1 2000 年我国电信行业的整体概况
    2.2 2000 年W(控股)公司的SWOT 分析
第三章 W(控股)公司IP 主叫业务及营销渠道现状
    3.1 W(控股)公司IP 主叫业务概述
        3.1.1 IP 电话的技术特点
        3.1.2 IP 主叫业务特点
        3.1.3 IP 主叫电话市场浅析
        3.1.4 W(控股)公司IP 主叫业务发展简介
    3.2 W(控股)公司IP 主叫业务营销渠道模式和存在问题
        3.2.1 营销渠道管理基本理论依据
        3.2.2 电信行业渠道概述
        3.2.3 W(控股)公司IP 主叫业务营销渠道模式存在问题
第四章 W(控股)公司IP 主叫业务的渠道创新
    4.1 创新策略
    4.2 代理商招募
    4.3 代理商运营管理和评估
    4.4 代理商收入结算和信用控制的改进
    4.5 代理商激励创新
第五章 总结
    5.1 IP 主叫业务渠道创新成果
    5.2 经验和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信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1 国际电信市场的发展趋势
        1.1.2 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情况
    1.2 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研究意义
        1.2.1 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战略的需要
        1.2.2 政府实施科学有效管制的需要
        1.2.3 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1.2.4 用户获得价廉质优业务的需要
    1.3 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问题分析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体系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4.3 本文的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电信行业的外部经济性特征
        2.1.1 公共物品的特性
        2.1.2 外部性的定义及解决办法
        2.1.3 电信业的外部经济性
    2.2 电信行业的自然垄断性和发展变化
        2.2.1 自然垄断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2.2.2 自然垄断的成因
        2.2.3 电信行业的自然垄断分析
    2.3 行业的市场结构研究
        2.3.1 市场组织结构分析模型
        2.3.2 完全竞争市场分析
        2.3.3 完全垄断市场
        2.3.4 垄断竞争市场
        2.3.5 寡头垄断市场
    2.4 价格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最新进展
        2.4.1 价格理论的研究情况
        2.4.2 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2.4.3 价格管制理论的发展
    2.5 电信资费的基本概念和资费管制
        2.5.1 电信资费的定义
        2.5.2 电信资费的特征
        2.5.3 电信资费体系及分类
    2.6 国外资费管制方式和形成机制的比较研究
        2.6.1 电信资费管制方式
        2.6.2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管制方式
        2.6.3 国外的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发展历程
        2.6.4 国外管制的经验
    参考文献
第3章 电信资费形成机制总体分析
    3.1 我国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总体分析
        3.1.1 有关定义和概念分析
        3.1.2 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总体分析
        3.1.3 政府是关键性的制度设计者
        3.1.4 企业是灵活的执行者
        3.1.5 消费者是最终的接受者和影响者
    3.2 我国电信资费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
        3.2.1 我国电信资费的发展历程
        3.2.2 我国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现状分析
        3.2.3 电信资费形成的过程
        3.2.4 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趋势分析
    3.3 电信资费形成机制改革的效果分析
        3.3.1 电信资费形成机制改革的效果整体分析
        3.3.2 消费者分析
        3.3.3 企业和产业效率分析
        3.3.4 政府管制成本分析
        3.3.5 社会福利分析
        3.3.6 资费改革效果总结
    3.4 我国电信市场现行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主要问题
        3.4.1 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
        3.4.2 市场竞争结构与市场集中度
        3.4.3 电信市场结构与资费形成机制的关系和问题
    3.5 我国电信资费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第4章 电信资费管制的研究
    4.1 电信资费管制的总体分析
        4.1.1 政府对电信资费管制的必要性
        4.1.2 电信资费管制的目标、原则和作用
        4.1.3 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资费管理简介
        4.1.4 当前我国电信市场管制模型分析
        4.1.5 我国现在电信资费管制方法和未来电信资费管制走向
    4.2 相关电信资费管制理论简述
        4.2.1 电信资费管制综述
        4.2.2 公正报酬率管制
        4.2.3 激励性管制
        4.2.4 国外自然垄断产业的价格管制模型及其分析
    4.3 上下限管制的研究
        4.3.1 上下限管制研究的重要性
        4.3.2 上限管制的方法和模型研究
        4.3.3 我国电信资费上限管制模型的研究
        4.3.4 下限管制的方法和模型研究
    4.4 电信资费的不对称管制的研究
        4.4.1 不对称管制研究和实施的意义
        4.4.2 不对称管制的一般方法和作用
        4.4.3 我国电信资费的不对称管制的研究
        4.4.4 我国长途电话资费的不对称管制分析
        4.4.5 移动电话资费的不对称管制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章 企业价格行为与定价方策略研究
    5.1 电信企业价格行为研究
        5.1.1 电信企业价格行为分析
        5.1.2 电信企业价格行为现存的问题
        5.1.3 企业价格行为规范的原则
    5.2 企业定价相关理论及定价原则和理念
        5.2.1 线性资费定价
        5.2.2 非线性资费
        5.2.3 企业定价的主要原则和决策理念
    5.3 以企业为中心的定价决策
        5.3.1 成本导向定价法
        5.3.2 竞争导向定价法
    5.4 以客户为中心的定价策略
        5.4.1 客户满意度定价法
        5.4.2 客户关系定价法
        5.4.3 客户印象定价法
        5.4.4 质量与需求匹配定价法
        5.4.5 组合定价法(捆绑定价法)
    5.5 企业定价策略发展趋势
        5.5.1 以客户为中心
        5.5.2 战略性定价
        5.5.3 市场细分定价
    参考文献
第6章 消费者影响因素分析
    6.1 消费者影响研究的必要性
    6.2 当前中国社会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6.2.1 消费者需求分析和变化趋势
        6.2.2 消费观念趋于多元化
        6.2.3 电信用户群分类研究
    6.3 目前消费者对电信资费的总体态度
        6.3.1 对资费水平的态度
        6.3.2 对资费结构的态度
        6.3.3 对电信服务的态度
        6.3.4 我国电信业消费水平分析
        6.3.5 电信用户满意度分析
    6.4 用户需求弹性研究
        6.4.1 消费者剩余
        6.4.2 从用户价格敏感度分析单向和双向收费
        6.4.3 价格敏感度影响因素分析
    6.5 用户在电信资费形成机制中的总体作用
        6.5.1 竟争环境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6.5.2 消费者对政府管制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7章 移动电话资费形成机制模型
    7.1 移动电话资费形成机制的系统思考
        7.1.1 系统的观点
        7.1.2 对移动电话资费的系统思考
        7.1.3 系统动力学的产生及特点
        7.1.4 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可行性分析
    7.2 系统动力学建立模型与模型的综合评价
        7.2.1 电信资费的综合评价理论分析
        7.2.2 模型假设和模型建立
    7.3 模型仿真与系统分析
        7.3.1 模型仿真数据对比验证
        7.3.2 模型仿真分析
        7.3.3 各因素变化影响对比分析
    7.4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及展望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论我国对IP电话业务的法律监管缺漏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IP电话业务概况及其对传统电话业务的冲击
二、我国对IP电话业务的法律监管现状与不足
    (一) 现状
    (二) 不足
        1. 合法IP电话业务与合理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2. 违法经营IP电话现象大量存在
        3. 规避法律变通经营IP电话现象令人堪忧
        4. 非法IP电话业务衍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可能引发电信业的信任危机
三、我国的对策
    (一) 适当放松对IP电话业务的准入限制
    (二) 尽快明确IP电话运营商的互联互通权和告知义务
        1. IP电话运营商的互联互通权
        2. IP电话运营商的告知义务

(4)电信网络竞争与接入 ——基于中国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概念界定及基本假设
    1.1 电信竞争与接入
        1.1.1 本地与长途电信
        1.1.2 网络效应与电信网络结构
        1.1.3 接入及接入定价
        1.1.4 电信网络的核心特征
    1.2 基本假设
        1.2.1 平衡呼叫模式与互惠接入定价
        1.2.2 单向收费与竞争性零售市场价格
        1.2.3 同类网络竞争
2 竞争与接入I:本地电信市场
    2.1 LRT基本模型及 Ramsey基准
        2.1.1 基本模型
        2.1.2 Ramsey基准
    2.2 对称网络结构下的电信竞争
        2.2.1 非歧视性定价
        2.2.2 歧视性定价
    2.3 非对称网络结构下的电信竞争——基于覆盖率的视角
        2.3.1 非歧视性定价与进入
        2.3.2 歧视性定价与进入
    2.4 非对称网络结构下的电信竞争——基于异质成本的视角
        2.4.1 竞争均衡
        2.4.2 基于成本的接入价格的非效率性
        2.4.3 最优规制——税收
        2.4.4 非对称接入规制——接入利润
    2.5 非对称网络结构下的电信竞争——基于网络差异化的视角
        2.5.1 均衡分析
        2.5.2 市场份额、非对称性与福利
    2.6 本章小结
3 竞争与接入Ⅱ:长途电信市场
    3.1 模型假设及设置
    3.2 长途电信市场的竞争
        3.2.1 纵向一体化下的均衡产量
        3.2.2 纵向分离下的均衡产量
        3.2.3 最优单向接入价格的确定
    3.3 本地电信网络间竞争
        3.3.1 一体化情形下的最优解
        3.3.2 分离情形下的最优解
    3.4 零售非线性定价:两部收费竞争
        3.4.1 一体化下的两部收费竞争
        3.4.2 纵向分离下的两部收费竞争
        3.4.3 一体化与分离下的福利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竞争与接入Ⅲ:理论扩展
    4.1 进入决策——基于市场结构内生性的分析
        4.1.1 LT-DGM模型
        4.1.2 基于福利最大化的价格决定与进入决策
        4.1.3 非对称信息下的规制方向
    4.2 双寡头移动网络的接入与竞争
        4.2.1 单向收费下竞争均衡分析
        4.2.2 双向收费下竞争均衡分析
        4.2.3 两种收费体制的比较
    4.3 F-M模式下的竞争与接入
        4.3.1 非互惠接入定价与移动单向收费
        4.3.2 非互惠接入定价与移动双向收费
    4.4 全业务竞争与接入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电信市场竞争绩效实证分析
    5.1 电信市场结构
        5.1.1 市场结构演进
        5.1.2 FMS与FMC
    5.2 电信市场价格行为
        5.2.1 定价方法及对称性
        5.2.2 零售价格指标
    5.3 电信市场的接入行为及规制
        5.3.1 网间结算准则
        5.3.2 网间结算体制
    5.4 中国电信市场竞争绩效
        5.4.1 产业发展
        5.4.2 消费者福利
        5.4.3 电信运营商盈利状况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评价及对策分析
    6.1 中国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评价
        6.1.1 电信网间结算评价
        6.1.2 电信结构评价
        6.1.3 电信资费体系评价
    6.2 3G 视角下中国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对策分析
        6.2.1 鼓励全业务竞争
        6.2.2 规范虚拟运营商进入
        6.2.3 允许号码可携带
        6.2.4 完善电信产业规制
        6.2.5 完善网间结算体制
7 结论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VoIP产业发展情况与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前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
    1.3.研究内容
第2章.VOIP的基础知识
    2.1.VoIP的概念
    2.2.VoIP的发展史
        2.2.1.萌芽期:1995-1996
        2.2.2.成形期:1996-1999
        2.2.3.导入期:2000-2003
        2.2.4.发展成熟期:2004-
    2.3.VoIP的通信过程
    2.4.VoIP的主要技术标准
第3章.VOIP产业发展情况
    3.1.VoIP产业全球发展情况
        3.1.1.设备市场
        3.1.1.1.软交换
        3.1.1.2.终端
        3.1.1.3.网关,路由器,服务器
        3.1.1.4.PBX/IP Centrex
        3.1.1.5.SBC
        3.1.1.6.其他IP产品
        3.1.2.服务市场
        3.1.2.1.VoIP服务市场总体发展情况
        3.1.2.2.美国VoIP服务市场发展情况
        3.1.2.3.日本VoIP服务市场发展情况
        3.1.2.4.新业务发展情况
    3.2.VoIP产业中国发展情况
        3.2.1.设备市场
        3.2.1.1.市场规模
        3.2.1.2.客户分类
        3.2.1.3.市场竞争格局
        3.2.2.服务市场
        3.2.2.1.市场规模
        3.2.2.2.市场发展现状
        3.2.2.3.技术成熟度
        3.2.2.4.市场竞争格局
        3.2.2.5.市场走向分析
    3.3.VoIP的发展趋势
        3.3.1.VoIP技术发展趋势
        3.3.2.业务模式发展趋势
        3.3.3.相关政策导向
        3.3.4.对运营商的影响
        3.3.5.对设备商的影响
    3.4.本章小结
第4章.VOIP的管制政策分析
    4.1.VoIP的管制政策现状
        4.1.1.国际情况
        4.1.1.1.美国
        4.1.1.2.日本
        4.1.1.3.欧盟
        4.1.1.4.新加坡
        4.1.2.国内情况
        4.1.2.1.准入政策现状
        4.1.2.2.未来发展趋势
    4.2.VoIP管制政策面临挑战
        4.2.1.政策挑战
        4.2.2.管制原则和目标
        4.2.3.管制政策内容
        4.2.3.1.政策监管的主要内容
        4.2.3.2.政策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
        4.2.4.未来发展方向
        4.2.4.1.VOIP将纳入管制政策范畴
        4.2.4.2.VOIP管制政策的制定由简入繁
        4.2.4.3.VOIP管制的挑战来自多方面
    4.3.VoIP管制政策分析
        4.3.1.我国VoIP政策管制面临的问题
        4.3.1.1.我国VoIP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2.政策监管面临的三个矛盾
        4.3.2.我国VoIP的政府管制原则
        4.3.3.VoIP业务的管制政策研究和建议
        4.3.3.1.对宽带电话经营者数量的控制及市场准入管制
        4.3.3.2.宽带电话的话音质量监管
        4.3.3.3.宽带电话的资费管制政策
        4.3.3.4.与宽带电话相关的接续结算政策
    4.4.本章小结
第5章.结束语
    5.1.全文总结
    5.2.进一步研究
缩略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6)VoIP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VOIP业务概述
    1.1 VoIP的基本概念
        1.1.1 VoIP范围界定
        1.1.2 VoIP各种称谓介绍
    1.2 VoIP技术概述及其发展过程
        1.2.1 VoIP的历史沿革
        1.2.2 VoIP的主要技术标准
        1.2.3 VoIP技术发展趋势
    1.3 VoIP服务分类
        1.3.1 根据提供主体来分类
        1.3.2 按服务质量分类
        1.3.3 根据服务提供主体有无具备网络基础设施,可以分为
        1.3.4 基于用户使用终端分类
    1.4 中国VoIP市场发展状况
        1.4.1 中国VoIP市场概况
        1.4.2 VoIP应用发展趋势
第二章、中国 VOIP产业链分析
    2.1 VoIP产业链的构成分析
        2.1.1 软件供应商
        2.1.2 设备制造商
        2.1.3 VoIP服务提供商
        2.1.4 终端用户
    2.2 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及利益分析
        2.2.1 软件供应商和设备制造商可直接面向用户
        2.2.2 基础电信运营商与新兴 VoIP运营商的博弈
        2.2.3 用户需求决定 VoIP的发展
        2.2.4 产业链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政府管制
    2.3 影响产业链发展的瓶颈环节
        2.3.1 VoIP产业价值链模型
        2.3.2 VoIP价值链中的瓶颈环节
    2.4 VoIP市场发展阻碍因素分析
        2.4.1 政治经济因素及电信监管
        2.4.2 接入方式和基础运营商的态度
        2.4.3 运用质量和民众接受程度
        2.4.4 准入门栏和商用运营模式
    2.5 VoIP市场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2.5.1 VoIP发展外在驱动因素
        2.5.2 VoIP发展内在驱动因素
第三章、VOIP商业模式分析
    3.1 商业模式的概念
    3.2 VoIP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3.3 VoIP商业模式比较分析
        3.3.1 IP运营商模式
        3.3.2 独立的Internet接入模式
        3.3.3 宽带接入提供商模式
        3.3.4 用户自助模式
        3.3.5 基于商用LAN/WAN的公司内部应用模式
        3.3.6 IP话吧
        3.3.7 其他模式
第四章 VoIP对传统电信商业模式的挑战
    4.1 VoIP对基础电信运营商的业务的冲击
        4.1.1 VoIP对传统长话业务的冲击
        4.1.2 竞争对手的分流
    4.2 VoIP对传统电信商业模式的挑战,以Skype为例
        4.2.1 传统电信商业模式的特征
        4.2.2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特征
        4.2.4 传统电信商业模式与 VoIP(skype)商业模式之对比
第五章 VoIP运营商发展策略分析
    5.1 目前情况下基础电信运营商的优劣势分析
        5.1.1 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劣势
        5.1.2 机遇——利用 VoIP与 NGN部署关系
    5.2 各类 VoIP运营商发展分析
        5.2.1 主导电信运营商的策略
        5.2.2 中小运营商
        5.2.3 中国铁通
        5.2.4 虚拟运营商
第六章、对新的商业模式的探索
    6.1 通信网的发展趋势
    6.2 产业链的变化趋势
    6.3 未来的商业模式
        6.3.1 运营商独立经营的模式
        6.3.2 运营商+虚拟运营商模式
        6.3.3 免费P2P模式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我国电信资费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论文有关的基本概念及界定
        1.2.2 国内外电信资费规制理论及实践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电信资费规制沿革与趋势分析
    2.1 我国电信资费概况
        2.1.1 我国电信资费体系
        2.1.2 我国电信资费战发展趋势
        2.1.3 我国电信资费与国外电信资费的比较
    2.2 国内外电信资费规制沿革
        2.2.1 国外电信资费规制沿革
        2.2.2 我国电信资费规制沿革
    2.3 我国电信资费规制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2.3.1 恶性资费战等不正当竞争
        2.3.2 移动电话本地基本资费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我国加强电信资费监管的实践与理论基础研究
    3.1 电信恶性资费战的危害
        3.1.1 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侵害
        3.1.2 运营商的经营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3.1.3 国家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等诸多风险
    3.2 行业自律协议无法结束降价竞争
        3.2.1 行业自律协议没有结束降价竞争的实例
        3.2.2 行业自律协议不具有强制约束力
    3.3 从集体理性看加强电信资费监管的必然性
        3.3.1 “个人理性”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最大利益
        3.3.2 “集体理性”引起对电信资费的进一步监管
    3.4 从规制目标看加强电信资费监管的必然性
        3.4.1 电信资费规制目标
        3.4.2 我国政府目前必然要加强电信资费监管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电信资费战的规制思路研究
    4.1 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格局与特点
        4.1.1 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沿革
        4.1.2 我国电信市场各业务竞争态势
    4.2 我国电信资费战的博弈模型表述
        4.2.1 博弈模型表述的假设前提
        4.2.2 电信资费战的静态博弈模型表述
        4.2.3 电信资费战的动态博弈模型表述
    4.3 电信资费战的规制思路
        4.3.1 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启示的思路
        4.3.2 Bertrand模型启示的思路
        4.3.3 有限次重复博弈模型启示的思路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恶性资费战的规制策略研究
    5.1 鼓励电信运营商采取“重视利润”的基本策略
        5.1.1 电信运营商的基本策略
        5.1.2 以利润为收益值的电信资费战博弈
        5.1.3 帕累托上策均衡与集体理性
        5.1.4 “竞争—合作”理想点均衡
        5.1.5 帕累托最优纳什均衡出现的实际案例与背景分析
    5.2 引导电信运营商实施差异化战略
        5.2.1 差异化战略是解开Bertrand悖论的有效途径
        5.2.2 我国电信业竞争需要差异化战略
        5.2.3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战略案例分析
    5.3 电信监管部门加入资费战博弈
        5.3.1 电信监管部门加入资费战博弈的分析
        5.3.2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改变博弈结构和结果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我国移动电话资费模式规制研究
    6.1 移动电话资费模式的背景分析
        6.1.1 移动电话资费模式的相关概念
        6.1.2 国外移动电话“双改单”实践不断进行
        6.1.3 国内移动电话“双改单”的呼声日益高涨
        6.1.4 国内移动运营商正在积极推进“准单向收费”
    6.2 移动电话“双改单”对于运营商的收益测算
        6.2.1 移动电话“双改单”的模式
        6.2.2 移动电话“双改单”收益测算原理和模板
        6.2.3 移动电话“双改单”测算结果
    6.3 我国移动电话“双改单”的博弈分析
        6.3.1 各利益相关者博弈移动电话“双改单”时的态度
        6.3.2 “双改单”后固话呼叫移话的资费可能要大幅提高
        6.3.3 移动电话资费下调将加剧异质替代分流
        6.3.4 中国未来新的移动运营商的生存问题
        6.3.5 移动电话能否实现单向收费的前景预测
    6.4 本章总结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中国移动互联互通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第1篇 中国移动互联互通策略
    1.1 概论
        1.1.1 中国电信行业发展概况
        1.1.2 互联互通概况
        1.1.3 互联互通重要性
        1.1.4 博弈论
    1.2 互联互通策略
        1.2.1 SWOT 分析
        1.2.2 互联互通策略
    1.3 外部环境策略
        1.3.1 监管环境
        1.3.2 经济环境
        1.3.3 法制环境
        1.3.4 技术环境
        1.3.5 舆论环境
    1.4 网间业务开放策略
        1.4.1 增值电信业务开放
        1.4.2 网间通信质量
        1.4.3 小灵通
    1.5 话音网间结算
        1.5.1 网间结算定价方法
        1.5.2 对电信企业影响
        1.5.3 单向收费和双向收费
        1.5.4 网间结算费用估算
        1.5.5 应对策略
    1.6 互联网间结算
        1.6.1 结算方式
        1.6.2 国内外情况
        1.6.3 存在问题
        1.6.4 应对策略
第2篇 柴油发电机组市场及科勒公司竞争策略分析
    2.1 概述
    2.2 行业市场分析
        2.2.1 产品分类
        2.2.2 市场类型分析
        2.2.3 市场需求分析
        2.2.4 科勒公司市场状况
    2.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2.4 科勒公司市场竞争策略分析评价
    2.5 结论和建议
        2.5.1 结论
        2.5.2 对科勒公司市场竞争策略的建议
第3篇 工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营销分析
    3.1 引言
    3.2 网上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3.3 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的整体概况
    3.4 工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历程
    3.5 工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的竞争环境分析(SWOT)
        3.5.1 机会分析
        3.5.2 威胁分析
        3.5.3 竞争优势
        3.5.4 竞争劣势
    3.6 工行的业务组合及个人网上银行的战略定位
        3.6.1 工行网上银行的战略方向
        3.6.2 工行的业务组合分析
    3.7 主要竞争对手——招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简况
        3.7.1 招商银行简介
        3.7.2 招行网上银行发展及现状
        3.7.3 招行网上银行的市场推广
    3.8 工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的营销策略分析(4Ps)及营销建议
        3.8.1 产品(Product)——顾客解决方案(Customer Solution)
        3.8.2 价格(Price)——顾客的成本(Customer Cost)
        3.8.3 促销(Promotion)——沟通(Communication)
        3.8.4 渠道(Place)——方便(Convenience)
    3.9 总结
    3.10 后记
    附录A:工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主要服务内容
第4篇 宇通客车MBO 定价分析
    4.1 案例背景及案例分析目的
    4.2 行业背景
        4.2.1 客车行业概况
        4.2.2 行业特点
        4.2.3 发展趋势
    4.3 企业背景
        4.3.1 基本情况
        4.3.2 生产能力
        4.3.3 主要财务数据摘要
        4.3.4 股东权益状况
        4.3.5 主营产品利润率
    4.4 主要假设
        4.4.1 增长速度
        4.4.2 价格变化
        4.4.3 销售、管理及财务费用
        4.4.4 主营业务利润率
        4.4.5 所得税
        4.4.6 固定资产折旧
        4.4.7 股利政策
    4.5 公司价格计算
        4.5.1 未来6 年现金流预测
        4.5.2 贴现计算
    4.6 简单分析及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虚拟长话运营业务的设计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产品的定义
    (一) 长话业务定义
    (二) 长话业务分类
    (三) 长话业务在语音业务中的位置
二、 长话业务市场背景分析
    (一) 长话价格情况
    (二) 市场容量和增长状况
    (三) 长话收入结构和发展趋势
    (四) 市场区域分布状况
    (五) 用户细分情况
    (六) 北京市长话市场
三、 虚拟运营的概念和虚拟长话运营业务的市场形成机制
    (一) 什么是电信虚拟运营
    (二) 虚拟长话运营业务的市场形成机制
        1 通信领域自由竞争市场的形成为虚拟运营奠定基础
        2 IP技术的发展推动虚拟运营的步伐
        3 用户需求多样化给虚拟运营发展的市场机会
四、 虚拟长话运营业务设计和推广的理论基础
    (一) 价值链和核心竞争力理论
    (二) 市场细分理论
    (三) 货币时间价值
五、 以“智银公司”为原型作具体虚拟长话运营业务的设计
    (一) 智银公司简介
    (二) 智银公司的市场定位
        1 初期目标客户瞄准金融行业大客户,然后发展中小客户
        2 与运营商的合作
        3 资费策略
        4 地区选择
        5 智银的市场角色描述
六、 智银的市场目标和营销策略
    (一) 产品方案
    (二) 价格
    (三) 地域选择
    (四) 推广促销手段
七、 业务运营规划和投入产出分析
    (一) 投入计划
    (二) 毛利润预计
    (三) 三年期运营费用预计
    (四) 现金流预测
    (五) 投资回报计算
八、 竞争和风险
    (一) 市场风险
    (二) 技术风险
九、 退出机制
十、 结论和建议
参考书目

(10)长春市通信分公司市场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背景
    第二节 论文采用的主要方法—SWOT 分析法
第二章 国内及长春市电信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电信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第二节 长春市电信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第三章 长春市通信分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确定
    第一节 长春市通信分公司的经营情况
    第二节 长春市通信分公司网络资源优势
    第三节 长春市通信分公司业务市场定位分析
    第四节 长春市通信分公司市场经营发展战略目标定位
第四章 长春市通信分公司市场竞争实施对策
    第一节 制定企业市场竞争策略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以市场为龙头的协同配合策略
    第三节 竞争环境下的人才策略
    第四节 关系营销策略
    第五节 主要业务的市场竞争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四、中国网通推出IP长途电话家庭主叫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W公司IP主叫电话业务渠道建设案例分析[D]. 蓝敏. 西南财经大学, 2008(S2)
  • [2]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研究[D]. 侯广吉.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3]论我国对IP电话业务的法律监管缺漏及对策[J]. 魏艳茹. 河北法学, 2008(06)
  • [4]电信网络竞争与接入 ——基于中国的分析[D]. 安玉兴. 辽宁大学, 2008(05)
  • [5]VoIP产业发展情况与政策分析[D]. 吴朋阳.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6]VoIP商业模式研究[D]. 陈思祁.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7]我国电信资费规制问题研究[D]. 李海波.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
  • [8]中国移动互联互通策略[D]. 孙立志. 清华大学, 2005(08)
  • [9]虚拟长话运营业务的设计与推广[D]. 杨在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03)
  • [10]长春市通信分公司市场竞争策略研究[D]. 李一平. 吉林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中国网通推出IP长途上门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