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码数据库中沉淀数据问题亟待解决(论文文献综述)
冯星瑜[1](2021)在《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的数据中台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信息系统已基本覆盖各基层医疗机构的各职能领域。然而在基层医疗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各基层医疗系统相关联的业务无法协同、相同医疗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基层医务人员想要从大量的医疗数据中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变得愈发困难,从而造成了基层医疗机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数据中台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数据建模实现跨业务域的数据整合和数据能力沉淀,为解决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采用知识图谱和数据中台相融合的数据中台构建方案,结合基层医疗实际的业务需求,依据当前其他领域数据中台构建的成功案例,设计了三层架构的基层医疗数据中台模型,分别是数据贴源层、数据治理层、数据服务层:一、数据贴源层的基础数据来源于某市一百个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信息系统(HIS)、结核病管理系统(TB)、电子病历系统(EMRS)等医疗系统。本文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和清洗规则,结合ETL技术完成对各医疗系统原始数据的抽取与清洗。二、数据治理层对数据的处理采用构建基层医疗知识图谱的方案。知识图谱构建首先复用了“医联工程”构建的领域知识本体,抽取其顶层本体结构;然后将清洗后的关系数据和医疗本体通过相似度映射算法进行映射。最后基于Flask框架开发知识图谱数据存储与检索服务。数据存储结合pandas技术实现对关系数据库中的实体和关系表的CSV文件转换,并通过LOAD语句将节点和关系数据导入Neo4j图数据库,实现基层医疗知识图谱持久化。基层医疗知识图谱检索服务通过py2neo和Restful微服务技术实现。三、数据服务层以基层医疗数据中台管理系统为核心,对基层医疗数据中台内部统一管理并对外提供数据服务。该系统以PHP语言为基础,结合Symfony后端框架、React前端框架进行设计开发,运用Axios、RSA以及JWT等技术实现数据异步请求和数据安全。系统主要实现了数据报表、数据可视化、服务网关、用户管理等功能。
洪燕[2](2021)在《基于不动产大数据的城市房屋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房屋规模爆发式增长,受城市资源配置及房屋供需失衡因素影响,全国各地特别是大城市住房矛盾逐渐呈现,房屋登记交易、房屋空置、房价问题已经成为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有效提升城市房屋精准化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城市房屋精准化管理需要数据作为支撑,我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已开展多年,实现了人、地、房数据的整合,虽然不动产登记成果不断增加,但是登记数据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因此亟需开展基于不动产大数据的城市房屋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研究,为国家和地方宏观调控城市房屋不动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及辅助决策服务。面向城市房屋不动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技术现状及社会需求,梳理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的概念及内容,以城市房屋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为基础,关联融合城市房屋使用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数据,构建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的数据库;面向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需求,从人、房、业务三个角度,对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人房关系、房屋空置率、房价预测数据挖掘模型与算法,以X市城市房屋不动产数据数据分析与挖掘为例,开展城市房屋不动产数据描述性分析、预测性分析以及规范性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内涵及数据组织方法研究。首先梳理了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的内容,其次基于Kettle技术,处理了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库中的城市房屋登记数据,通过不动产单元号融合城市房屋使用衍生关联数据,利用Sqoop技术将数据加载到HBase数据库中,实现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的组织与存储,为开展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建立数据基础。(2)城市房屋数据挖掘模型与算法研究。以城市房屋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房屋分类并梳理城市房屋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内容;基于城市房屋登记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城市房屋现状及其登记业务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基于规则分类法计算房屋空置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城市房屋价格的特征进行了降维分析,基于Lasso算法、Random Forest Regressor算法、XGBoost算法、Stacking算法分别构建二手房价格预测模型。(3)城市房屋登记数据统计分析与房价预测案例研究。以X市城市房屋不动产数据分析与挖掘为例,基于统计分析对该市城市房屋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进行多元化分析,包括但不限于权利人分析、城市房屋的类型、交易及抵押状况分析以及登记业务分析等;利用PCA对城市房屋价格的特征进行了降维处理,分别基于Lasso算法、Random Forest Regressor算法、XGBoost算法与Stacking算法构建该城市二手房价格预测模型并针对五个指标对模型预测精度对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个模型中,Random Forest Regressor模型的准确率明显优于其他两个模型;XGBoost模型的MAE、RMSE、RMSLE与绝对误差明显优于其他两个模型;Stacking融合模型的五种指标均优于单一模型,预测误差最小,能更加准确实现二手房价格的预测。
关宸[3](2021)在《基于混沌工程的红蓝攻防演练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领域开始走向互联网化[1]。金融是一个和资金往来有着密切联系的行业,因此在金融互联网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资金安全问题。同时,随着用户量的激增,系统的数量越来越多、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系统之间的调用关系也逐渐复杂,一个环节的调用失败就可能引起一连串的雪崩问题[2]。因此,系统的稳定性建设问题亟待处理。基于上述现状,基于混沌工程理论来构建演练系统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解决方案[3]。混沌工程的核心理论致力于在系统异常行为被触发之前,尽可能多地识别风险。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加固、防范,从而避免故障发生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基于该理论开发出的红蓝攻防演练系统,通过模拟流量等方式,模拟各种故障场景对业务系统进行攻击[4],及早发现系统中潜在的风险并加以解决,最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保障用户资金安全。笔者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参与了红蓝攻防演练系统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与实现、测试工作。在需求分析阶段,通过调研了解用户对于系统的诉求,梳理出存在的三个问题:演练流程不规范、线上演练风险高、后续运营机制不完善。基于此,确立了项目的总体目标,并根据用户需求将平台划分为方案模块、任务模块、故障模块、风险管理模块,绘制了相关模块的系统用例图。方案模块用于规范演练流程,任务模块用于降低演练风险,风险模块用于完善运营机制。在概要设计中,笔者设计了平台的总体架构,绘制平台架构图、功能模块图、数据库E-R图。在详细设计阶段,笔者基于Java语言,采用微服务架构,使用Thrift作为通讯框架,底层存储为My SQL,Redis作为缓存数据库,Kafka作为发布订阅消息系统设计并开发了系统各个模块。针对方案模块,通过整合故障依赖平台、监控告警平台、压测平台等资源,标准化演练方案,解决了演练流程不规范问题,降低了业务上重复设计演练方案的成本。针对任务模块,平台采用Gravity流程引擎设计一套规范化的演练流程,用户只需要配置关键信息即可开启演练,流程设计规范了演练的各项步骤以及配置指标,负责实时监控演练任务的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演练过程系统的稳定性,保证线上演练的安全,实现演练过程风险可控的目标[5]。针对风险模块,定义了一套演练规则和风险指标,通过采集各个业务系统的相关数据指标、事件变更历史,实现自动发现风险的目标。目前该系统已经完成了方案、任务、故障、风险模块的设计和开发、测试、上线工作,系统提供故障、人员、机器重启三种类型的演练。平台上线后,给业务方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该平台规范了演练全流程、实时保障线上演练的安全,做到演练过程风险可控。同时,演练后完善的演练运营能力,帮助业务解决故障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升演练安全、降低演练成本。目前已经实现了常态化演练,每日通过定时任务,定期开展演练。
胡逸凡[4](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电商品牌人群资产营销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移动互联网的横空出世,人们在手机端上网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营销信息逐渐从PC端流向了移动端,信息流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碎片化,而商品的流动形式则出现很多新的电商形态。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数字化转型,这些企业通过在互联网上的一系列丰富的营销活动来吸引大量的客户,各大互联网公司这个过程中也掌握了大量的用户数据。但是在传统的营销模式或广告投放模式下,企业只能感受到一次营销投入带来的可见性转化用户,对于那些有动机却没有动作的用户则没有感知,这个问题导致了企业无法正确衡量评估每次的营销活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论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大数据的品牌人群资产营销平台。本系统基于AIPL消费者旅程模型,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将用户分为了4层即认知-A、兴趣-I、购买-P、忠诚-L,消费者旅程模型意味着消费者对于品牌心智阶段不断加深的过程,前两个阶段帮助品牌提升品牌力,后两个阶段帮助品牌提升销售力。以企业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为基础完成了对系统的需求分析,确定了技术方案和技术栈,完成了系统架构设计和功能模块拆解分析,最终实现了系统的三大功能模块人群分布模块、人群流转模块和自定义圈人分析模块。系统采用B/S三层架构,后端各服务、功能模块独立开发与部署。系统整体架构包括展示层,中间层,服务层,在线存储层,离线计算层和离线存储层。该系统当前已经正式上线使用,整体运行情况良好。目前已经为超过500家品牌用户提供了人群资产沉淀的技术支持,企业的运营人员,数据分析师以及企业决策者可以使用该平台进行企业人群洞察,进行更加精准高效的营销活动,为数千万用户提供服务。
刘雅婕[5](2021)在《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刻,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资源错配结构性矛盾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约因素。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深刻认识并解决制造业资源错配问题,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我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为核心内容,按照“是什么,会如何,怎么办”的逻辑开展研究工作,重点分析资源错配的测度、资源错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以及开放视角下的改善路径三大问题,为认识我国资源错配问题提供理论与经验证据。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明确资源错配的概念定义与测算方法,聚焦最重要的两种生产要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选取利润函数法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进行多维度、长期趋势的测算。然后将资源错配引入要素收入份额分解,发现资源错配通过影响要素产出效率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在此基础上,基于行业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再分解,并计算出资源错配的绝对影响。最后,将对我国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研究置于开放的背景下,探索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信息开放和外商投资准入政策变化带来的外资开放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改善效应及其微观机制。本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结论:第一,是什么——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现状如何?理论分析基于Hsieh&Klenow(2009)提出的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设定市场存在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放松规模报酬不变假设,求解企业最优生产决策。结果表明,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通过扭曲要素边际产出价值,导致效率损失。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制造业企业数据,本文从省份、行业、所有制三个维度对整体资源错配、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资源错配在1998-2013年期间得到改善。从长期趋势看,总体资源错配和资本错配发展呈W型,效率损失波动变化。劳动力错配整体呈改善态势,因劳动力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逐渐减少。第二,会如何——资源错配会对劳动收入份额有何影响?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本文创新性地将资源错配引入利润函数,将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进行分解,探究资源错配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丰富关于资源错配经济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表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来自技术进步偏向引发的技术进步偏向效应、要素密集度变化导致的资本深化效应以及由要素市场扭曲带来的资源错配效应。本文构建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程组,求解分行业要素替代弹性,利用制造业各行业数据,对劳动相对收入份额变化进行再分解。结果发现,资源错配对劳动相对收入份额的影响为负,资源错配效应的绝对影响先降后升,影响力仅次于技术进步偏向效应。纠正资源错配对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改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第三,怎么办——如何改善资源错配?本文将对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研究置于开放的背景下,分析信息开放和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本文以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作为信息开放的代表,选取历史数据作为互联网的工具变量,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检验互联网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互联网渗透率的增加有助于改善资源错配,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互联网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错配存在异质性影响。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对改善低技术行业资源错配作用最大、对纠正密集使用该要素行业的要素错配效果更强、对改善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资源错配影响更显着。微观机制分析表明,(1)互联网打破信息传递壁垒,加速信息流通,通过降低企业管理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互联网增强市场竞争,增加低效率企业淘汰概率,使资源从低生产率企业流向高生产率企业,提升市场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基于我国外资准入政策调整的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外商投资的增加可以改善资源错配,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外商投资有利于缓解中、低技术行业的资源错配、对纠正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资源错配影响更显着、更有助于缓解东部地区的资源错配。微观机制分析表明,(1)外商投资会激发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淘汰低效率企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2)外商投资会提高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缓解东道国的资本约束,减少金融摩擦并改善资本错配。本文有三个创新点:第一是理论分析框架的创新。本文将资源错配以“价格楔子”的形式引入传统要素收入份额的分析框架中,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化进行了再分解,从理论层面探究资源错配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补充已有研究不足。第二是研究思路与研究视野的创新。本文将对我国资源错配的分析置于开放的背景下,利用工具变量法和双重差分法对互联网发展和外商投资对资源错配的影响进行因果识别和推断。第三是经验证据的更新。本文从省份、行业、所有制三个维度分别测算了我国制造业的资源错配效率损失情况,发现我国资源错配发展呈W型,为认识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动态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分析视角。未来应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不断完善市场价格体系,提高要素流动性水平,依托市场化改革纠正资源错配、提高生产要素资源利用效率。其次,要加快“互联网+”战略实施,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融合,发挥互联网对改善资源错配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切实发挥外商投资对优化资源配置、矫正要素扭曲的积极作用,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改革的全面深化。最后,要释放人力资本红利,促进劳动力与岗位、产业的匹配程度,提高人力资本转化效率。
刘鹏程[6](2021)在《椰青开孔机远程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饮食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椰汁作为纯天然饮品,自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原始手工开椰青的方法,无论从安全性、卫生程度还是从开椰青的效率上讲,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椰青开孔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上述问题。但开孔机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如抱紧机构故障等诸多问题,如果未将此类问题及时反馈,不仅会带来安全隐患,还会造成加工拖沓,所以亟待开发椰青开孔机远程监测系统,实现对开孔机的远程监测、故障诊断。本文首先分析了开孔机工作流程。其次,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分别制定系统远程监测、故障诊断和信息管理三个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案。基于4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对开孔机的远程监测。基于模糊逻辑,实现开孔机故障诊断算法的设计。在数据库中建立数据表存储开孔机相关数据,实现对开孔机信息的管理。开孔机远程监测系统由下位机和上位机两部分组成,整个系统以硬件电路为基础,通过下位机编程,采集包括开孔机故障报警信息、椰青切削数量以及开孔机故障代码在内的开孔机工作状态数据,并每间隔5分钟,将数据存储到EEPROM中。当达到数据发送周期时,程序首先将开孔机工作状态数据写成要求的报文格式,控制单元通过4G通信模块,将数据快速、准确地发送到云端。云端接收到报文后,对报文进行解析,若解析成功,数据将被保存在云端。监测中心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访问服务器,查看并下载数据。为实现对开孔机的故障诊断,设计了基于模糊逻辑的开孔机故障诊断算法。在明确了算法所需的参数变量后,以既往开孔机维修记录为基础,利用模糊统计法得到故障代码的隶属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开孔机故障诊断模糊方程,求解即可得到开孔机故障原因模糊向量的大小。最后,根据故障代码,确定可能故障的构件,并判断构件所处寿命周期的阶段。若构件处于初始故障期或磨损故障期,则调整该故障原因的隶属度。得到最终的开孔机故障原因模糊向量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故障诊断结果,确定故障构件。系统以SQL Server 2008作为系统数据库,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中用C#编程语言开发椰青开孔机远程监测系统上位机界面,实现对椰青开孔机远程监测、故障诊断以及信息管理三大主要功能。信息管理界面可以实现对数据库内数据的存取。远程监测界面可以实现查看并保存开孔机工作状态数据。基于开孔机工作状态数据和既往开孔机维修数据,故障诊断界面可以实现对开孔机的故障诊断。
吴爽[7](2021)在《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学交流不断获得新的工具和平台,传统的科学活动正面临更开放的环境,并可能引发整个科学系统的变革。Science 2.0让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使成果交流变成互动探索,成果刊布也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全面提升了科学交流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科学活动因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传统的科学运行机制也逐步面临新的挑战,包括:科学活动过程出现新变化、科学成果发布呈现新趋势、科学成果传播面临新问题,科学评价机制迎接新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科研主体走向了多元化的线上研究模式。一方面,网络时代开创了基于大数据的协同研发的新模式。大小科学的在线重构使得知识和信息实现广泛的交融,网络所搭建的共建和共享平台不仅实现了大科学项目资源和平台的共享,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小科学实验装置和数据也被系统地集成和聚合。此外,专门的数字馆藏还有云存储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解决海量数据存储的新难题,云计算管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相关软件的开发也为大数据的在线并行分析和智能处理提供了新路径。这一科研模式的转变促使在线协作成为常态,有利于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新的知识和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从部分走向整体,同时加强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引领人类科学活动走向即时交流与全面协作的新时代。多元化的网络互动式平台将促使科学走向广泛而密集的合作,尤其是在线平台使众多学者的即时交互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力合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更高效地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时,在线科研的众包模式将最大化激发公众全面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总之,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仪器的相互关联使科学活动走向全面开放与合作。在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平台的多样性和发布内容的丰富性逐渐推动学术出版走向开放、高质、高效,基于网络本体的成果发布方式将成为未来科学交流的核心。首先,网络预发布平台已在一些学科渐成新规,不仅对论文成果发表的时效性有质的提升,同时解决了纸质预印本的众多技术难题,对传统首发权的确认机制发起了挑战。其次,开放获取期刊打破了传统科技期刊的垄断僵局,将在实践模式和运营机制上推动出版体系的变革和重塑。社交网络平台的盛行和盗版网站的搅局更是扰乱了现有发表规则和格局,倒逼出版商积极适应开放获取的新形势。这些都将促成所有学术成果实现免费开放与共享,从而进一步突破传统交流体系的障碍。最后,网络技术的提升会促使科学交流体系的各个功能的在线重构,网络本体发布的新模式不仅意味着科研全程的在线呈现,人人皆可随时随地发表,同时,也要时时都能得到评论和反馈,又有精准、迅速的过滤机制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基于网络的发表模式和传播方式仍在摸索当中,但我们已经遇到了开放获取的路径偏差、优先权的判定疑难、评审机制的频频失效等难题。第一,开放获取在实践知识共享的理念过程中更着重于免费阅读文献导致其在制度设计、服务路径和运营模式方面都面临着困难,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科学出版体系的各个功能及其价值,包括:权威的筛选机制、持续的认证过程,和对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从而在技术变迁中实现这些功能和服务的优化升级,构筑更加合理、高效、健康的学术出版体系。第二,科学活动全面开放、即时共享,由此必将引发科学发现优先权和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优先权的判定将由以科研成果为主转向关注整个研究过程,随着科研主体的不断变化、科研过程的全面开放,优先权归属面临新的判定难题,需要重新考虑划分标准和判定规则;其次是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由于科研成果发布方式从传统媒介向在线网络转移,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依据的优先权确认机制亟待更新。第三,科学信息的自由发布和科研的全程在线必然导致现有过滤机制遭受全面危机。一方面,网络同行评审机制依然作为评判在线科研成果价值的主要手段,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对其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科学信息呈现多元化已经超过了传统过滤器的范围。实现信息流聚合和过滤的前提是面向整个科研流程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替代指标体系和定性化评论,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使得科学信息得到高效地利用。基于传统出版体系所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使科学难以实现媒体转换历史惯性的突破。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依然局限在对论文的成果鉴定方面,不仅如此,正以一种扭曲的科研生态价值导向阻碍着科学朝向更开放、更多元的交流文化而发展。所以打造一个适应网络环境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替代计量学旨在多元科学度量标准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评价对象多元化,可以识别并衡量学术成果的新形式,同时影响力的范围也被拓展了,除了全面衡量学术影响力,还包括科学成果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潜力。不过作为促进开放科学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发展依然还集中在论文级别的影响力的架构,并未真正开启向开放科学的过渡评价指标的构建,还需要以开放科学愿景和框架进行补充。随着替代指标的开发和成熟,势必就要改变激励结构,纠正失调的激励机制。通过全面地考虑研究人员的产出,我们将走向一个更有用和更灵活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也是未来科学活动走向更加开放、进行全程协作的基础。
李霏[8](2020)在《污水处理过程智能检测与优化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污水处理过程(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WWTPs)具有复杂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特性,且因其变量之间严重的耦合关系和高度的非线性而难以控制。目前,我国采用活性污泥法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该生化反应过程耗电量高,产生了巨大的运行成本,且鲜有研究专注于减少或完全消除污染物浓度峰值超标的问题。此外,随着世界范围内实施愈加严格的标准和法规,高额的罚款将导致成本增加。因此,如何实现污水处理全流程出水水质实时达标,提高污水处理质量并减少能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主要体现在:1)出水氨氮(Ammonia nitrogen,NH4-N)做为污水处理过程中水污染控制系统的关键因素,水质在线检测难以实现并具有挑战性;2)如何求得收敛性与分布性最好的帕累托(Pareto)最优解,从而获得最佳的溶解氧和硝态氮设定值;3)WWTPs的评估策略不仅仅涉及一个目标,而是多个目标,如出水水质、运行成本及系统的稳定性。如何实现在保证平均出水水质达标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显得尤为重要;4)污水处理过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系统,多个目标随时间变化,如何采用动态控制策略实现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快速跟踪移动的Pareto前沿,实现污水处理的优化运行;5)如何实时在完全消除出水峰值超标的前提下,提高污水处理质量并减少能耗。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污水处理过程智能检测与优化控制的研究策略。首先,分析了污水处理过程特性,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污水处理过程智能检测方法预测出水氨氮浓度。其次,设计能耗和水质多目标优化算法,求取溶解氧和硝态氮的优化设定值,并采用自组织跟踪控制器来追踪该设定值。此外,提出动态多目标优化控制方法,从而应对环境的动态变化,获得较好的控制性能。最后,依据关键水质智能检测结果,设计知识决策方案,提供抑制峰值超标的优化控制策略,并采用国际基准仿真平台(Benchmark Simulation Model No.1,BSM1)进行验证。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人工免疫自组织径向基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RBFNN)出水NH4-N预测器水污染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水质在线检测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出水NH4-N超标已成为焦点之一。NH4-N超标可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污水遗传毒性,危及人类健康。为了使污水处理过程能够实时了解NH4-N浓度,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距离浓度人工免疫自组织RBFNN(Self-organizing RBF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distance concen-tration immune algorithm,DCIA-SORBF)的NH4-N预测器。首先,对实际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并选择与出水NH4-N具有较强相关性的过程变量。此外,采用RBFNN创建出水NH4-N的软测量模型,并通过距离浓度人工免疫算法对其结构和参数自组织调整。最后,采用训练好的DCIA-SORBF模型对出水NH4-N进行实时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出水NH4-N预测器在效率和精度上具有显着的优越性。(2)基于均匀分布的自适应混合进化人工免疫算法通常,在迭代过程中的进化算法,无论是多目标优化问题还是单目标优化问题,目标空间都存在个体分布不均匀的问题。这种不均匀的分布大大降低了种群的多样性和收敛速度。为此,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均匀分布选择机制的自适应混合进化免疫算法(Adaptive hybrid evolutionary immune algorithm based on a uniform distribution selection mechanism,AUDHEIA)。在该算法中,种群中的个体被映射到与目标空间相对应的超平面,并聚类以增加种群中个体的多样性。为了改善解的分布性,将映射的超平面进行均匀分区。随着迭代过程中分布性的不断变化,自适应地调整判断种群分布标准的阈值。当相应区间内不满足阈值时,激活分布性增强模块。随后,在每个区间内选择相同数量的个体。然而,在迭代过程中,有时某些区间内没有足够的个体或为空。此时,采用最优个体的极限优化变异策略来补足个体。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较好地跳出局部最优,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此外,该算法的分布性和收敛性均优于文中同类的测试算法。(3)污水处理过程免疫多目标优化控制方法针对污水处理过程控制中能耗过大,出水水质严重超标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优化的智能控制方法。首先,该方法以污水处理能耗和出水水质作为优化目标,建立优化目标函数模型。其次,采用本论文提出的AUDHEIA来获得收敛性和分布性较好的Pareto解,从而得到最佳的溶解氧和硝态氮优化设定值。最后,应用自组织递归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对该设定值进行底层的跟踪控制。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在国际基准的污水处理仿真平台BSM1上进行实验。结果显示,所提出的免疫优化控制方法,能够在满足出水水质达标的同时,有效地降低污水处理过程能耗。(4)污水处理动态过程免疫优化控制方法由于污水处理过程动态变化,且能耗和水质存在相互冲突的耦合关系。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固定的优化设定值已无法有效地快速实现污水处理的优化运行。为此,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动态多目标免疫优化控制(Dynamic multi-objective immune optimization control,DMOIA-OC)方法。该方法通过数据建模获得动态变化的目标函数,并设计动态免疫优化(Dynamic multi-objective immune algorithm,DMOIA)算法来获取随环境动态变化的溶解氧和硝态氮的最佳设定值。DMOIA采用多向预测策略,以提高进化算法求解动态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性能。为了更精确地预测Pareto解集的移动位置,通过自适应均匀分布策略将种群聚类为多个代表性的组,并根据环境变化预测个体进化方向,在预测的新位置周围重新初始化种群。最后,该方法通过BSM1仿真平台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DMOIA-OC方法与同类方法相比,控制性能显着提高。(5)污水处理过程智能检测与优化控制系统为了实现污水处理过程全流程有效抑制出水水质峰值超标且节能降耗的目的,本论文提出了污水处理过程智能检测与优化控制(Intelligent detection and optimal control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IDOC)系统。首先,该系统采用提出的DCIA-SORBF软测量模型预测出水氨氮和总氮浓度。并根据该预测结果与专家知识,设计污水处理过程全流程优化控制策略。当预测水质达标时,采用动态免疫优化算法求取高质量的溶解氧和硝态氮设定值,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当预测出水水质不达标时,启动峰值超标抑制控制策略实现出水水质实时达标。最后,采用BSM1仿真模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IDOC系统可以实现全流程污水处理实时达标并能够有效地降低能耗,从而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柴宇曦[9](2020)在《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形成机理与防范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入深度发展时期,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所产生的互联网经济将全球市场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跨境电子商务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不断深化国际分工、改变交易方式、重塑贸易格局,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政策支持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下,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受益于良好的外贸平台视野、繁盛的商品种类和庞大的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其内在的创新优势日益显现,并能不断驱动我国经济部门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然而,当前跨境电子商务占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比例仍然相对较小,询价交易结算流程仍然较为复杂、繁琐;贸易过程中出现的违约行为较为频繁;实体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专业人才较为缺乏;跨境支付结算环节中的信用问题凸显,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仍显滞后。因此,涉足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与平台在其跨国经营与交易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类新型、隐蔽而不容小觑的风险挑战。风险事件的频发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长期稳定发展客观上形成了制约与阻碍,且有可能导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与平台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难以突破现有格局并向上攀升,亟需转变思维方式、政策体系与企业行为,创新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形成机理与防范的理论与实践,为政府完善相关支撑体系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建议。为考察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总量特征、季节性变动趋势与风险水平,剖析跨境电子商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影响范围及传导路径,评估跨境电子商务风险的预警方法与防范对策效力,本研究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与平台,特别是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与平台的经营与交易风险形成机理与防范作了深入、全面的探讨,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控制理论、博弈论与微观市场均衡等理论视角并运用系统仿真与机器学习工具,将跨平台、跨制度等不同经营性态的跨境电子商务演进元素纳入跨境电子商务风险防范的研究框架内,结合对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市场及主要在这些地区拓展业务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与平台风险防范的横向跨文化比较,提炼出了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各环节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以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为例考察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总量特征、季节性变动趋势与全流程风险水平,本研究首先对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文件作了词频分析,归纳总结了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构建并测算了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景气与风险指标体系,概括了三类跨境电子商务新型贸易模式并剖析了其优势,梳理了跨境电子商务经营风险的来源、类型与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总体呈稳健增长态势,出口供应商数量与体量稳步增加,销售额规模每年迎来两次季节性高峰,出口物流便利程度相对稳定,关税便利程度波动较大;出口电子商务的竞争重心从压缩物流仓储费用逐渐转移到了争夺更加廉价、高效的营销技术与营销渠道上;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供应链上形成了直接型、协调嵌入型、网络嵌入型三类新型贸易模式;出口风险情况出现了明显改善,产品销售风险水平大幅回落,但清关缴税风险水平有所升高,应当引起重视。考察跨境电子商务卖家违约行为与不完全信息情境下多轮次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形成机理,本研究基于拓展的声誉模型对跨境电子商务中的卖家违约行为进行分析,并在理论推演基础上利用四海商舟代运营业务数据库中的亚马逊平台真实交易数据作为机器学习训练集,导出买卖双方行为函数,构建了不完全信息情境下跨境电子商务卖家违约行为的复杂适应系统仿真。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来看,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卖家有降低违约率的倾向;卖家本身声誉越好,维护声誉的积极性就越高;初始违约率较高的卖家很可能继续违约行为,而初始违约率较低的卖家更有可能获取并保持收益优势;卖家为维护声誉所做的努力,即投放广告、进行推广等,对卖家违约行为和收益有着显着影响。考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风险管控策略与买家决策对于交易风险防范效力的作用,本研究将跨境电子商务买家、卖家与平台管理者之间的三方决策均衡、投入额外成本管控交易风险的意愿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管控风险时事后查处与事中干预方面的模式差异引入拓展的代理交易风险模型,进一步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模拟有限理性学习行为,构造包含买家感知风险与心理距离的多智能体系统仿真。研究发现,当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管理者愿意将更多资源投入交易风险事件的事后查处时,市场主体的获利水平都将得到显着提升,而较宽松的风险交易甄别标准能够些微地增加卖家的总体收益;经过优化训练降低了决策违约率的卖家具有更高的获利水平,且几乎不受风险交易事中干预强度的影响;较高的查处强度能把买家蒙受违约损失的次数控制在低水平上,适当降低事中干预频率则有助于保持较低的市场集中度;跨境电子商务买家对于风险的感知与心理距离会影响其对于卖家国籍的选择,而当增加风险查处强度或采用更严格的甄别标准时,本国偏好更为显着且买家更看重地理距离。本研究政策启示如下:第一,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并提供制度保障。第二,应当积极关注平台交易风险的观测、预警与防范,降低当前全球范围内主要市场国家潜在消费者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感知风险,构建能够惩戒劣迹市场主体的事后追溯与淘汰机制。第三,应当定期及时地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信用考核,通过社区评论等方式建立新型声誉评价系统,加强对卖家的信用约束。第四,应当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信用评估体系,引导厂商实施选品改革创新,设立行业知识产权互助协会,鼓励扶持跨境物流保险产品,提供信息咨询与金融支持,推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10](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二、代码数据库中沉淀数据问题亟待解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代码数据库中沉淀数据问题亟待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的数据中台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医疗知识图谱的研究进展 |
1.2.2 数据中台的相关研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数据中台概述 |
2.1.1 数据中台的一般结构 |
2.1.2 数据治理平台比较 |
2.2 知识图谱概述 |
2.3 关系模式与本体映射算法 |
2.3.1 基于概念间相似度的计算方法 |
2.3.2 元素级和结构级混合的映射方法 |
2.4 Flask框架 |
2.5 Neo4j图数据库 |
2.6 Symfony集成框架 |
2.7 本章小结 |
3 基层医疗数据中台需求分析与总体架构 |
3.1 基层医疗数据中台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 |
3.1.2 性能需求 |
3.1.3 安全需求 |
3.2 基层医疗数据中台框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知识图谱的基层医疗数据中台模型构建与实现 |
4.1 贴源数据处理 |
4.1.1 ETL技术 |
4.1.2 数据采集与清洗 |
4.2 知识映射 |
4.2.1 本体概述 |
4.2.2 关系模式和本体映射 |
4.2.3 映射结果筛选与分析 |
4.3 知识存储与检索 |
4.3.1 整体结构设计 |
4.3.2 详细功能实现 |
4.3.3 功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层医疗数据中台管理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简介 |
5.1.1 基层医疗数据中台管理系统 |
5.1.2 开发环境 |
5.2 系统设计 |
5.2.1 系统架构设计 |
5.2.2 系统功能设计 |
5.2.3 系统角色设计 |
5.2.4 系统安全性设计 |
5.3 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5.3.1 数据大屏 |
5.3.2 数据报表 |
5.3.3 网关管理 |
5.3.4 统计分析 |
5.3.5 用户管理 |
5.4 系统测试 |
5.4.1 性能测试 |
5.4.2 兼容性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不动产大数据的城市房屋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不动产登记研究现状 |
1.2.2 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
1.2.3 不动产大数据的数据挖掘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的内涵与数据组织 |
2.1 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内涵 |
2.2 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内容 |
2.2.1 城市房屋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 |
2.2.2 城市房屋使用衍生关联数据 |
2.3 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获取与清洗 |
2.3.1 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获取 |
2.3.2 基于Kettle和 Sqoop的数据处理 |
2.4 基于HBase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组织方法 |
2.4.1 不动产单元号编码规则 |
2.4.2 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组织与存储 |
第三章 城市房屋数据挖掘与分析算法 |
3.1 城市房屋分类 |
3.2 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内容 |
3.3 城市房屋登记数据统计分析 |
3.4 基于PCA的城市房价影响变量的降维分析 |
3.4.1 PCA算法原理 |
3.4.2 PCA基本步骤 |
3.5 基于回归模型的城市二手房价格预测 |
3.5.1 Lasso算法 |
3.5.2 Random Forest Regressor算法 |
3.5.3 XGBoost算法 |
3.5.4 Stacking融合模型集成 |
3.6 基于规则分类法的城市房屋空置率计算 |
3.6.1 基于规则分类法原理 |
3.6.2 城市房屋空置率计算 |
第四章 城市房屋登记数据统计分析与二手房价格预测应用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城市房屋登记数据统计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城市房屋权利人分析 |
4.2.3 城市房屋类型、交易及抵押状况分析 |
4.2.4 登记业务分析 |
4.3 城市二手房成交价格预测分析 |
4.3.1 数据来源 |
4.3.2 数据处理 |
4.3.3 模型选择与评估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3)基于混沌工程的红蓝攻防演练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2 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现有技术风险防控应用 |
1.2.2 国外现有技术风险防控应用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混沌工程 |
2.2 Gravity简介 |
2.2.1 Reactor简介 |
2.3 Spring Boot简介 |
2.4 Redis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3 可行性分析及需求分析 |
3.1 项目概述 |
3.2 可行性分析 |
3.2.1 技术可行性 |
3.2.2 经济可行性 |
3.3 需求分析 |
3.3.1 功能性需求 |
3.3.2 非功能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平台概要设计 |
4.1 平台整体架构设计 |
4.2 技术架构设计 |
4.3 平台功能模块划分 |
4.3.1 方案模块 |
4.3.2 任务模块 |
4.3.3 故障模块 |
4.3.4 风险模块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整体设计 |
4.4.2 MySQL数据库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平台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方案模块 |
5.1.1 方案创建 |
5.1.2 方案查询 |
5.1.3 方案管理 |
5.1.4 方案生成任务 |
5.2 任务模块 |
5.2.1 任务管理 |
5.2.2 故障演练任务 |
5.2.3 人员演练任务 |
5.2.4 主机重启演练任务 |
5.3 故障模块 |
5.3.1 故障管理 |
5.4 风险模块 |
5.4.1 风险发现核心类设计 |
5.4.2 风险发现核心流程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方案 |
6.1.1 测试环境 |
6.1.2 测试内容 |
6.2 功能性测试 |
6.3 非功能性测试 |
6.3.1 性能测试 |
6.3.2 健壮性测试 |
6.4 运行截图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大数据的电商品牌人群资产营销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数据技术国内外相关现状 |
1.2.2 品牌营销平台国内外相关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架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概述 |
2.1 微服务架构概述 |
2.2 Elastic Search技术概述 |
2.3 Click House技术概述 |
2.4 Hive技术概述 |
2.5 Spark技术概述 |
2.6 Redis技术概述 |
2.7 Thrift技术概述 |
2.8 Zookeeper技术概述 |
2.9 本章小结 |
3 人群资产营销平台需求分析 |
3.1 需求分析概述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用户分布功能需求分析 |
3.2.2 人群流转功能需求分析 |
3.2.3 自定义圈人分析功能需求分析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人群资产营销平台概要设计 |
4.1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主要实体 |
4.3.2 核心数据库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人群资产营销平台详细设计 |
5.1 人群分布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1 人群分布概览 |
5.1.2 用户分布趋势 |
5.1.3 触点分布 |
5.1.4 画像分析 |
5.2 人群流转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1 数据方案 |
5.2.2 按来源 |
5.2.3 按流向 |
5.2.4 按场景 |
5.3 自定义圈人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1 人群圈选 |
5.3.2 分布式计算重难点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性测试 |
6.3 非功能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资源错配的定义与理论沿革 |
2.1.1 资源的概念与定义 |
2.1.2 资源错配的概念与定义 |
2.1.3 资源错配的理论沿革 |
2.2 资源错配的测算方法 |
2.2.1 生产函数法 |
2.2.2 生产前沿法 |
2.2.3 利润函数法 |
2.2.4 指标法 |
2.3 资源错配的成因 |
2.3.1 市场环境因素 |
2.3.2 政府(制度)因素 |
2.4 资源错配的经济影响 |
2.4.1 微观层面 |
2.4.2 中观层面 |
2.4.3 宏观层面 |
2.5 文献述评 |
3 中国资源错配与市场化改革:理论与经验 |
3.1 市场化改革的基本逻辑 |
3.2 劳动力市场化改革与劳动力错配 |
3.2.1 劳动力价格机制 |
3.2.2 劳动力流动性 |
3.3 资本市场化改革与资本错配 |
3.3.1 利率市场化 |
3.3.2 资本流动性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动态变化与水平测度 |
4.1 资源错配的测度 |
4.2 数据选择与处理 |
4.2.1 数据库介绍 |
4.2.2 数据清理与匹配 |
4.2.3 变量选取说明 |
4.3 资源错配的动态变化:要素边际产出视角 |
4.3.1 省份维度 |
4.3.2 行业维度 |
4.3.3 所有制维度 |
4.4 资源错配的效率损失 |
4.4.1 省份维度 |
4.4.2 行业维度 |
4.4.3 企业性质维度 |
4.5 本章小结 |
5 资源错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
5.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5.2 资源错配下的要素收入份额再分解 |
5.3 参数估计方法与结果 |
5.3.1 参数估计方法 |
5.3.2 数据与变量说明 |
5.3.3 分行业估计结果 |
5.4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解析 |
5.4.1 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及解析 |
5.4.2 分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及解析 |
5.5 本章小结 |
6 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基于开放的视角 |
6.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6.2 信息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以互联网为例 |
6.2.1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
6.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2.3 微观机制检验 |
6.3 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来自外资准入政策调整的证据 |
6.3.1 外资准入政策 |
6.3.2 识别策略与数据说明 |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4 微观机制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椰青开孔机远程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线通信的研究现状 |
1.2.2 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
1.2.3 模糊诊断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系统整体方案 |
2.1 开孔机工作流程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功能需求 |
2.2.2 系统总体架构 |
2.2.3 系统开发工具选择 |
2.3 远程监测及信息管理方案 |
2.3.1 常见无线通信技术对比 |
2.3.2 系统通信方式选择和通信模块选型 |
2.3.3 远程监测方案 |
2.3.4 信息管理方案 |
2.4 故障诊断方案 |
2.4.1 常见故障诊断方法对比 |
2.4.2 开孔机故障特性分析 |
2.4.3 开孔机故障诊断的模糊性 |
2.4.4 故障诊断方案 |
2.4.5 隶属度调整规则 |
2.4.6 开孔机故障诊断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下位机软硬件 |
3.1 系统主要硬件电路 |
3.1.1 电源电路 |
3.1.2 安全门操作电路 |
3.1.3 工作状态识别电路 |
3.1.4 行程限位电路 |
3.1.5 工作状态存储电路 |
3.1.6 远程通信电路 |
3.2 开孔机故障分析 |
3.2.1 抱紧机构故障分析 |
3.2.2 升降机构故障分析 |
3.2.3 切刀旋转机构故障分析 |
3.3 开孔机下位机软件设计 |
3.3.1 抱紧及松开故障报警 |
3.3.2 下降及上升故障报警 |
3.3.3 切刀旋转机构故障报警 |
3.3.4 安全门故障报警 |
3.3.5 椰青切削数量计数原理 |
3.4 远程监测流程分析 |
3.4.1 开孔机远程监测流程及步骤 |
3.4.2 上报和响应报文格式 |
3.4.3 云端解析数据流程及步骤 |
3.5 远程监测云端布署 |
3.5.1 云端设备布署 |
3.5.2 4G模块参数设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上位机软件 |
4.1 数据库详细设计 |
4.1.1 系统数据流分析 |
4.1.2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1.3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2 开孔机故障诊断算法的设计 |
4.2.1 开孔机故障诊断流程及步骤 |
4.2.2 故障诊断数学模型的编程实现 |
4.3 上位机界面设计 |
4.3.1 登录界面设计 |
4.3.2 信息管理界面设计 |
4.3.3 远程监测界面设计 |
4.3.4 故障诊断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研究与系统测试 |
5.1 开孔机工作参数采集实验 |
5.1.1 抱紧机构工作参数采集 |
5.1.2 切刀旋转机构工作参数采集 |
5.2 开孔机工作状态远程监测测试 |
5.2.1 开孔机工作状态数据解析测试 |
5.2.2 开孔机工作状态数据管理测试 |
5.3 开孔机故障诊断功能测试 |
5.3.1 开孔机维修记录 |
5.3.2 故障诊断案例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
1.2.1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整体的变革 |
1.2.2 网络时代科研模式的变革 |
1.2.3 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科研方式的变革 |
1.2.4 网络时代出版模式趋势分析 |
1.2.5 开放共享背景下科学活动面临系列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从Science 1.0到Science 2.0 |
2.1 小科学与大科学 |
2.1.1 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 |
2.1.2 科学发展对信息载体需求的变化 |
2.2 信息载体变革与Science 2.0的提出 |
2.2.1 纸媒到Web 2.0: 载体发展过程存在阶段性质变 |
2.2.2 载体的质变对科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
2.2.3 网络逐渐已经成为科学活动的主流载体 |
2.3 Science 2.0时代科学活动新特征 |
2.3.1 使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 |
2.3.2 使成果交流走向全程探索 |
2.3.3 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 |
2.4 小结 |
第3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过程的新变化 |
3.1 网络时代科研主体的新变化 |
3.1.1 独立主体内涵的丰富 |
3.1.2 不同主体联系的增强 |
3.1.3 协作主体交流的拓展 |
3.1.4 创造主体格局的突破 |
3.2 网络时代数据处理的新演化 |
3.2.1 数据采集走向自动化 |
3.2.2 数据存取实现即时化 |
3.2.3 数据分析呈现协同化 |
3.2.4 数据处理尝试智能化 |
3.3 小结 |
第4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趋向 |
4.1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舞台: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与推广 |
4.1.1 纸媒预发表的瓶颈 |
4.1.2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以物理学arXiv为例 |
4.1.3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推广——以PeerJ Preprints和bioRxiv为例 |
4.1.4 网络预发布平台与期刊共存 |
4.2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途径: 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现和发展 |
4.2.1 开放获取期刊旨在打破访问权限 |
4.2.2 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步履维艰 |
4.2.3 开放获取期刊是新希望还是乌托邦? |
4.2.4 开放获取期刊的未来: 资本和价值的共生 |
4.3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模式: 基于网络本体成果发布的探索 |
4.3.1 去中心化: 人人皆可随时发表 |
4.3.2 去期刊化: 随时随地皆可发表 |
4.3.3 未来: 一条微博可能就是你的学术成果 |
4.3.4 科学评价和认可机制的再造 |
4.4 小结 |
第5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传播的新问题 |
5.1 开放获取的功与过 |
5.1.1 需与传统商业期刊出版体系相抗衡 |
5.1.2 在与资本不断斡旋中出现偏差 |
5.1.3 在对传统功能地解构中不断重构 |
5.2 传播方式的“是”与“非” |
5.2.1 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论文也算侵权? |
5.2.2 Sci-Hub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
5.2.3 出版商的权利比分享研究的利益更重要? |
5.3 谁来确认优先权 |
5.3.1 科研主体多元化所导致的优先权归属难题 |
5.3.2 科研过程开放化所造成的优先权判定疑难 |
5.3.3 信息载体的升级导致科学创意及成果发布方式的变化 |
5.3.4 成果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 |
5.4 在线科学信息价值的判定疑难 |
5.4.1 传统同行评审机制频繁失效导致判定失真 |
5.4.2 传播方式多样化导致依据出版的评判标准失效 |
5.4.3 传播内容多样性亟待建立新的过滤机制 |
5.4.4 网络时代的过滤机制由谁重构: 从同行评审走向全面过滤 |
5.5 小结 |
第6章 网络时代科学评价机制的新挑战 |
6.1 默顿理想的背离 |
6.1.1 “普遍主义”遭破坏 |
6.1.2 “公有性”被侵犯 |
6.1.3 “无私利性”的缺失 |
6.2 科学计量评价的新机遇: 替代计量学 |
6.2.1 矫正传统评价机制带来的“马太效应” |
6.2.2 推动论文评价指标走向“多元即时透明” |
6.2.3 构建面向科研全程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 |
6.3 科学奖励机制的新内容: 基于科研产品的全面认定 |
6.3.1 从科研成果走向科研产品 |
6.3.2 最大限度地激发集体在科研全程地全面合作 |
6.3.3 从个体成果认定到产品认证集成 |
6.4 小结 |
第7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与应对 |
7.1 科学活动在线化与科学协作创新的演变 |
7.2 成果发布网络化与在线交流系统的构建 |
7.3 信息动态交互与优先权和过滤机制的再造 |
7.4 评价方式变化与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 |
7.5 在危机与变革中走向科学活动新常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8)污水处理过程智能检测与优化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课题来源 |
1.2 污水处理过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污水处理氨氮预测研究现状 |
1.2.2 污水处理过程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组织构架 |
第2章 污水处理过程特性分析及控制系统设计 |
2.1 引言 |
2.2 污水处理过程概述 |
2.2.1 污水处理过程机理分析 |
2.2.2 污水处理过程工艺分析 |
2.2.3 污水处理过程影响要素分析 |
2.3 污水处理过程控制系统架构 |
2.3.1 污水处理过程控制流程 |
2.3.2 污水处理过程控制主要组成 |
2.4 污水处理过程关键变量检测 |
2.4.1 污水处理过程水质变量分析 |
2.4.2 污水处理过程水质状态分析 |
2.5 污水处理过程能耗和水质优化分析 |
2.5.1 污水处理过程能耗和水质多目标优化 |
2.5.2 污水处理动态过程能耗和水质优化 |
2.6 污水处理过程智能控制 |
2.6.1 污水处理过程控制目标分析 |
2.6.2 污水处理过程优化控制分析 |
2.6.3 污水处理动态过程优化控制分析 |
2.6.4 污水处理过程水质超标抑制控制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污水处理过程出水氨氮预测 |
3.1 引言 |
3.2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水质变量分析 |
3.2.1 污水处理过程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3.2.2 污水处理过程水质参数特征变量选取 |
3.3 基于距离浓度的人工免疫自组织RBF神经网络 |
3.3.1 RBF神经网络结构 |
3.3.2 距离浓度人工免疫算法 |
3.3.3 人工免疫自组织RBF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
3.3.4 收敛性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仿真实验设计 |
3.4.2 仿真实验结果 |
3.4.3 实验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自适应混合进化人工免疫的多目标优化算法 |
4.1 引言 |
4.2 多目标优化问题 |
4.2.1 基本概念 |
4.2.2 免疫多目标优化 |
4.3 AUDHEIA算法设计与分析 |
4.3.1 映射和聚类 |
4.3.2 分布性判断模块 |
4.3.3 分布性加强模块 |
4.3.4 局部变异策略 |
4.3.5 进化策略 |
4.3.6 AUDHEIA算法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1 仿真实验设计 |
4.4.2 仿真实验结果 |
4.4.3 实验结果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AUDHEIA算法的污水处理优化控制方法 |
5.1 引言 |
5.2 污水处理过程分析 |
5.2.1 污水处理过程BSM1仿真模型 |
5.2.2 能耗和水质模型 |
5.3 污水处理过程优化控制方法 |
5.3.1 污水处理过程控制目标 |
5.3.2 污水处理过程多目标控制优化层设计 |
5.3.3 污水处理过程底层控制器设计 |
5.3.4 污水处理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整体流程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仿真实验设计 |
5.4.2 仿真实验结果 |
5.4.3 实验结果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污水处理动态过程优化控制方法 |
6.1 引言 |
6.2 城市污水处理动态特性分析 |
6.3 基于DMOIA的动态优化控制器 |
6.3.1 目标函数的设计 |
6.3.2 动态免疫优化算法设计 |
6.3.3 基于DMOIA的动态优化控制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1 仿真实验设计 |
6.4.2 仿真实验结果 |
6.4.3 实验结果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污水处理过程智能检测与优化控制系统 |
7.1 引言 |
7.2 污水处理数据分析 |
7.3 污水处理过程智能检测与优化控制 |
7.3.1 知识决策层 |
7.3.2 智能检测与优化控制系统结构 |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4.1 仿真实验设计 |
7.4.2 仿真实验结果 |
7.4.3 实验结果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9)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形成机理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与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的研究 |
2.1.1 关于跨境电子商务内涵的理论探讨 |
2.1.2 作为贸易新形态的跨境电子商务影响力研究 |
2.1.3 跨境电子商务诱发的企业跨国经营与交易新风险 |
2.1.4 跨境电子商务风险的形成机理 |
2.2 与企业风险防范相关的研究 |
2.2.1 企业风险防范的理论框架 |
2.2.2 企业风险防范的传统理论局限 |
2.2.3 数据融合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
2.3 跨境电子商务风险的防范 |
2.3.1 防范跨境电子商务经营风险的宏观对策 |
2.3.2 防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关键要素:中间商 |
2.3.3 防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关键要素:信用与声誉 |
2.3.4 防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关键要素:心理距离 |
2.3.5 系统仿真在跨境电子商务风险防范相关研究中的运用 |
2.4 文献述评 |
3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演进与风险 |
3.1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机遇与挑战 |
3.1.1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 |
3.1.2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 |
3.1.3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挑战 |
3.2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景气状况 |
3.2.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构建 |
3.2.2 出口景气综合状况 |
3.2.3 出口景气分项状况 |
3.3 跨境电子商务新型贸易模式优势分析 |
3.3.1 直接型出口贸易模式 |
3.3.2 协调嵌入型出口贸易模式 |
3.3.3 网络嵌入型出口贸易模式 |
3.4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风险状况 |
3.4.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构建 |
3.4.2 出口风险综合状况 |
3.4.3 出口风险分项状况 |
3.5 跨境电子商务经营风险的来源、类型与影响 |
3.5.1 跨境电子商务经营风险的来源 |
3.5.2 跨境电子商务经营风险的类型 |
3.5.3 跨境电子商务经营风险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跨境电子商务卖家声誉、违约行为与交易风险形成机理 |
4.1 引言 |
4.2 理论背景 |
4.3 基于拓展声誉模型的跨境电子商务卖家违约行为博弈 |
4.3.1 经典声誉模型 |
4.3.2 跨境电子商务情境下的拓展声誉模型 |
4.4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与机器学习的跨境电子商务卖家违约行为仿真 |
4.4.1 动态仿真系统设定 |
4.4.2 基于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的买家反应函数 |
4.4.3 基于决策树算法的卖家反应函数 |
4.4.4 交易系统设定 |
4.4.5 编程语言 |
4.4.6 数据来源 |
4.5 跨境电子商务卖家违约行为仿真结果分析 |
4.5.1 经过机器学习训练的动态仿真系统 |
4.5.2 初始状态下的动态仿真结果 |
4.5.3 控制初始声誉差异下的动态仿真结果 |
4.5.4 控制交易轮数下的动态仿真结果 |
4.5.5 控制声誉维护投入下的动态仿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管控模式、买家决策与交易风险防范效力 |
5.1 引言 |
5.2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
5.2.1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跨境电子商务买卖双方关系 |
5.2.2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风险 |
5.2.3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对于防范交易风险的作用 |
5.2.4 消费者心理距离与对于跨境贸易特有风险的感知 |
5.2.5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5.3 基于平台管控模式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风险防范均衡 |
5.3.1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风险管控制度设计 |
5.3.2 入驻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买家决策与交易风险感知 |
5.3.3 包含查处强度选择与感知风险的交易风险防范均衡 |
5.4 基于买家心理距离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风险防范效力仿真 |
5.4.1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风险管控模式的初始设定 |
5.4.2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买卖双方、商品与获利水平的初始设定 |
5.4.3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风险防范效力仿真流程 |
5.5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风险防范效力仿真结果分析 |
5.5.1 交易风险管控模式对于非智能卖家获利水平的影响 |
5.5.2 交易风险管控模式对于智能卖家获利水平与决策违约率的影响 |
5.5.3 交易风险管控模式对于买家获利水平与交易完成质量的影响 |
5.5.4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管控模式、买家心理距离与交易风险防范效力 |
5.6 本章小结 |
6 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与交易风险的防范对策 |
6.1 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及其防范的跨国比较 |
6.1.1 发达经济体易发生的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及其防范 |
6.1.2 发展中经济体易发生的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及其防范 |
6.1.3 其他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及其防范的跨国比较 |
6.2 跨境电子商务经营风险的防范对策 |
6.2.1 政策监管风险的防范 |
6.2.2 入驻平台风险的防范 |
6.2.3 供应链协调风险的防范 |
6.2.4 代理关系风险的防范 |
6.2.5 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 |
6.2.6 不可控事件风险的防范 |
6.3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防范对策 |
6.3.1 平台规则风险的防范 |
6.3.2 囤货滞销风险的防范 |
6.3.3 知识产权风险的防范 |
6.3.4 物流风险的防范 |
6.3.5 支付风险的防范 |
6.3.6 汇率风险的防范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四、代码数据库中沉淀数据问题亟待解决(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的数据中台研究与实现[D]. 冯星瑜.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不动产大数据的城市房屋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D]. 洪燕.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混沌工程的红蓝攻防演练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关宸.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基于大数据的电商品牌人群资产营销平台设计与实现[D]. 胡逸凡.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D]. 刘雅婕. 浙江大学, 2021(01)
- [6]椰青开孔机远程监测系统的研究[D]. 刘鹏程. 东华大学, 2021(01)
- [7]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D]. 吴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8]污水处理过程智能检测与优化控制的研究[D]. 李霏. 北京工业大学, 2020
- [9]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形成机理与防范研究[D]. 柴宇曦. 浙江大学, 2020
-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